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08年中考历史复习要点

2008年中考历史复习要点

2008年中考历史复习要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

1、中国古代朝代顺序

前770-前476 东周前770-前256

夏 ?→?

商 ?→?西周?→?春秋 战国?→?秦?→?西汉?→?新 约前2070-前1600 前1600-前1046 前1046-前771 前475-前221 前221-前207 前202-8 8-25

南朝(420-589)

蜀221-263 东晋 → 宋 → 齐 → 梁 → 陈

↗ ↓ 265-316↗317-420

→东汉→ 魏→西晋 东魏→北齐

25-220 ↘220-256↗ ↘ ↗

吴 十六国→北魏 ↓ ↓

222-280 304-439 386-534↘

西魏→北周→隋 → 唐 →五代十国

北朝(534-581) 581-618 618-907 907-979

辽 → 金 → 蒙古1206_

916-1125 1115-1234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清

960-1127 1127-1276 1271-1368 1368-1644 1644-1911

西夏

1038-1227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我国远古居民 了解北京人、元谋人两个文化遗存 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北京人距今70至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了解半坡人、河姆渡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半坡人原始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河姆渡人住着干栏式的房子,半坡人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

第3课 华夏之祖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黄帝被被誉为人文初祖,有许多发明,涿鹿之战后与炎帝部落结盟,形成华夏族。尧、舜、禹是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均通过民主推荐的办法产生,历史上称“禅让制”。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1、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夏(约前2070年禹建立,桀) 商(前1600年 汤建立,纣) 西周(前1046年武王建立,幽王)

2、简述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诸侯有向天子纳贡,随从作战,定期朝见的义务。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春秋(前770~前476年)诸侯争霸。霸主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影响:给社会造成灾难,但有利于统一,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战国(前475~前221年)有齐、楚、燕、韩、赵、魏、秦。战争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 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作用: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1、认识秦统一的意义 从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2、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一切军政大权,②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③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汉武帝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①政治上,重用人才、颁“推恩会”,削弱五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②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③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④军事上大规模反击匈奴。⑤对外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影响: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了解张骞通西域的史实,张骞于前138年、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汉朝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2、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丝绸之路是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作用:沟通中西交通。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了解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江南开发的史实原因:①北京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最主要的原因)②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表现:修建水利工程,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影响:江南地区人开始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内容:①迁都洛阳②使用汉语③穿戴汉族服饰④将鲜卑氏改为汉姓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⑥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⑦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2课“贞观之治” 1、评价唐太宗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意“戒奢从简”,合并州县。③注意任用贤才(房谋杜断)和虚心纳谏(魏征)④农民占有一定土地,开垦荒地。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贞观之治”。

2、知道武则天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史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开元盛世”知道“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唐太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开元盛世”。农业上制成曲辕犁,创制新的灌溉工具筒车。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增加考试人数;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开创殿试方式,开武举;唐玄宗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

第6课对外友好的往来

1、了解遣唐使、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史实遣唐使从隋朝时来华,唐朝的有十多批,规模庞大,吸取唐朝文化,从事贸易,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变革。(P29)玄奘西游:中国同天竺交往最杰出的使者是玄奘,西游天竺取经,并写成《大唐西域记》。鉴真东渡,先后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设计唐招提寺。

2、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10课经济重心南移

1、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与商业繁荣的史实

⑴农业①水稻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②棉花种植推广到长江流域;③茶树栽培有了很大发展

⑵手工业①纺织业: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棉织业从海南岛发展到东南地区。

②制瓷业: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③造船业:水平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为发达。

⑶商业①商业都市:杭州是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繁荣程度超过北宋的开封。

②对外贸易:地位重,商港多,范围广。

③货币: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于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

2、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尊称成吉思汗。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定都大都,1276年灭南宋。

(七)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5课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①中央废丞相,设六部。②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

③设锦衣卫特务机构。④八股取土。明成祖:继续削藩,设东厂特务机构。清朝时:雍正时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大兴“文字狱”。

第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

第18课收复台湾与与抗击沙俄

1、了解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的史实,戚继光组织“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肃清倭寇,是杰出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于1661~1662年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1685、1686年两次雅克萨保卫战,抗击沙俄。

2、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①加强对西藏管辖,确立达赖、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制度,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②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③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1、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①实行严厉的禁政策。②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处通商口岸。

2、分析“闭关锁国”的历史影响:①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②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八)古代科学技术

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下册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第21课:明清变化了解长城、大运河和北京故宫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用来抵御匈奴。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六千余公里。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上册第16课秦汉文化(一)下册第13课宋元文化(一)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①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②唐朝雕版印刷术,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年。③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广泛用航海。④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九)古代思想文化

上册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1、知道孔子:儒家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大教育家。

2、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儒家:孟子提出“仁政”。道家:庄子:要顺其自然“天为而治”。法家: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兵家:孙武《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提出: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

下册第7课隋唐文化(一)第14课宋元文化(二)第22课明清文化(二)

了解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古代文学成就唐诗:李白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人称“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有“三吏”“三别”,人称“诗圣”。白居易有《秦中吟》《新乐府》。宋词:豪放派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派有要清照。元曲:关汉卿有《窦娥冤》。明清小说:《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上册第17课秦汉文化(二)了解《史记》的作者和体别《史记》(司马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上册第22课魏晋南北朝文化(二)下册第8课隋唐文化(二)第14课宋元文化(二)列举古代书法、绘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逐流行。东晋的王羲之《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人称“书圣”。唐代的颜真卿创立“颜体”,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柳公权创“柳体”。苏轼、黄庭坚、朱、蔡襄人称“宋四家”。绘画:东晋顾恺之有《女史箴图》和《浴神赋图》。唐代有阎和吴道子(人称“画圣”)。宋代大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人称“神品”。雕塑:北朝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隋唐时著名的有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八上

一、外国列强的侵略

1、鸦片战争

(1)原因:英国为了开辟商品市场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清政府闭关锁国、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林则徐虎门销烟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2)结果: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罪行:英法联军于1860年10月占领了北京,并放火烧毁圆明园;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侵占了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

(3)影响: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3、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开始了对外侵略扩张。

(2)结果: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影响: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

(2)结果: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内容: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③从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一律拆毁,允许列强各国在北京到山海关沿线要地驻兵;④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任何反帝活动。

(3)影响: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

(1)原因: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2)经过:钦差大臣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把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销毁。

(3)意义:维护了民族尊严,表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勇气和民族气节。

2、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探索史)

1、洋务运动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2)派别:洋务派(封建统治阶级)。(3)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4)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为主,主要有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5

(6)影响: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2)派别:维新派(资产阶级)。(3)主张: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4)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5)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6)地位和作用: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3、辛亥革命

(1)时间:1911年。(2)概况: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在武昌起义的影响下,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而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所以称“辛亥革命”。(3)派别:革命派(资产阶级)。(4)人物:孙中山。

(5)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或实现三民主义)。

(6)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建立中国同盟会;在《民报》上阐发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7)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新文化运动

(1)时间:1915年。(2)派别:资产阶级或知识分子。

(3)主张:民主、科学。(4)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5)内容:前期以四提倡、四反对为主要内容;后期以介绍十月革命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

(6)影响: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创造了条件。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提出的正义要求被拒绝。

(2)爆发时间:1919年5月4日。(3)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4)发展:斗争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斗争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阶级。

(5)意义: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为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6)五四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

2、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党的纲领、确定中心任务、选举中央机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北伐战争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4、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1927年8月,中共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统治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攻占大城市受挫,毛泽东及时分析敌强我弱的局势,决定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最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一条实事求是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

5、长征

(1)背景:由于中共临时中央的错误指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被迫放弃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2)转折:遵义会议(内容、意义)。(3)长征胜利的意义(略)。

(4)长征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顾全大局、团结奋斗的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五、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日本为摆脱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炮轰沈阳城,挑起了侵华战争。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2、西安事变

(1)背景:面对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蒋介石仍然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

(3)事件: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4)结果:中共从民族利益出发,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从此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七七事变

(1)时间:1937年7月7日。(2)经过:日本借口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再次挑起侵华战争。(3)影响: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

4、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日军占领南京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5、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

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6、中共七大

(1)时间、地点:1945年4月;延安。

(2)主要内容:明确主要任务;制定政治路线;毛泽东做《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3)意义: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六、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重庆谈判

(1)背景:抗战结束后,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早已确定,但为了掩盖真相,进一步赢得发动内战的时间,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

(2)经过:为了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孤立蒋介石。

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前往重庆进行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会谈纪要”,又称《双十协定》。

(3)影响:国民党赢得了发动内战的时间,但政治上陷入了孤立。历史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和国家利益的政党。

2、挺进大别山(1)时间、领导人:1947夏;刘伯承、邓小平。(2)挺进大别山的目标:夺取中原地区,转入战略进攻。(3)作用: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3、三大战役

(1)时间: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2)战役名称及意义: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开始在数量上取得优势;淮海战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3)意义: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2)目标:歼灭一切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

(3)作用:解放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政府。

七、

1、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2、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设计出“人”字形(另有“之”字形说法)路轨。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3、20世纪20年代,侯德榜终于制出纯碱,并撰写了《制碱》一书,将制碱的奥秘公诸于世,打破了碱业的垄断。他继续钻研,探索出“侯氏制碱法”。

八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开国大典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中国终于实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这是新中国成立的最重大历史意义。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2、和平解放西藏

(1)经过: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1951年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2)意义: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同时,也给西藏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3、抗美援朝

(1)原因:美国的侵略活动威胁中国的安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2)主要战役:上甘岭战役。

(3)主要人物:黄继光、邱少云。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抗美援朝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的概括。

(5)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4、土地改革

(1)原因:解放前存在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内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原因: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时间:1953—1957年底。

(4)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5)成就:建成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中国第一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建成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华北、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建成通车。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2)内容: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3、三大改造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土地改革以后,农民、手工业者分散经营,影响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时间:1953—1956年。形式:组织分散的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性质:社会主义改造。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时间:1954—1956年。形式:公私合营,即先共同经营,后通过赎买过渡为完全公有制。特点: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社会主义的总路线:1958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这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3)建设成就:虽然发生严重失误,但仍取得显著成就。大庆油田建成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4)先进人物: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等。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国内开始出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内容:思想上: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根本目的: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2)过程:安徽凤阳小岗村的部分村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方法;在中央的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同时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经济特区的建立

(1)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2)实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过程:①设四个经济特区,主要起到了窗口的作用;②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③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④对外开放区向内地、边疆发展。现在我国已逐渐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作用: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国企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我们要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阶段。大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

5、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背景:“文革”使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经过“文革”,人们认识到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2)成就:1982年,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此后其他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的颁布。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3)意义: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上迈进。

6、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因为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新中国建立后的成就

1、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提出时间:新中国筹建的时候。

(2)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一国两制”与港澳回归

(1)含义:“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统一祖国创造了条件。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结束了香港、澳门被外国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必将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3、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台湾问题的由来:解放战争中,蒋介石集团败退到台湾;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2)台湾关系的变化: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1993年,汪辜会谈,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4、外交成就

(1)基本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主要成就: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③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⑤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5、两弹一星

①原子弹(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②导弹 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爆炸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③卫星(1)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2)我国还掌握了一箭三星、返回式卫星技术。(3)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6、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的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7、“863”计划

①名称由来: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央写了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的一封信,建议发展我国的高科技。

②涉及领域: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海洋高技术八个领域。

九上

一、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1、文艺复兴运动

14—16世纪欧洲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和思想家发掘和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掀起了一场思想文化运动,被称为“文艺复兴”。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新航路的开辟

15世纪开始,追求财富的欧洲人梦想去东方发财,开始了一系列的海外探险活动,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证明了地圆学说,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但是,它也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掠夺的道路,将世界带入资本主义发展时代。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年爆发了反抗斯图亚特王朝的资产阶级革命。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克伦威尔实行独裁统治,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4、美国独立战争

1775—1783年北美13个殖民地人民进行了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战争,取得了胜利,实现了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期间颁布《独立宣言》。

5、法国大革命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陷了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人权宣言》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

1、开始

18世纪60年代,“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引发了棉纺织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并且随着棉纺织业机器生产的进行,其他如冶金、采矿等生产部门也纷纷发明、制造机器,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人们将生产领域的这种革命性的变化称为“工业革命”。

2、瓦特和蒸汽机

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随后在许多部门,人们利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带动大机器,进行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3、交通工具的革新

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发明汽船,1825年英国的史蒂芬孙的火车机车试车成功,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4、结束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随后法、美等国也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

5、影响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世界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此外,工业革命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城市拥挤等问题。

三、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1、三角贸易

殖民者首先从欧洲带着廉价工业品到非洲掠夺黑人,然后横渡大西洋将他们运到美洲充当奴隶,再带着换取的金银回到欧洲。三角贸易给欧洲殖民者带来了巨额的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使非洲丧失了大量的劳动力,给非洲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2、“日不落帝国”

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在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17世纪在印度建立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进行殖民侵略。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对印度发动侵略战争,逐步蚕食印度的土地,掠夺当地的财富。克莱武率领军队侵占了孟加拉,将当地洗劫一空。英国利用在殖民地掠夺的财富,发展国内工业,英国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3、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8世纪末19世纪初,受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影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拉美地区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独立运动。玻利瓦尔是运动中的杰出人物。1816年以后的十年间,玻利瓦尔率军英勇作战,横扫南美大陆的西班牙军队,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葡属殖民地巴西在独立运动影响下也宣布独立。到19世纪30年代,除了古巴外,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全部结束。拉美独立运动取得胜利。

4、印度民族大起义

1857—1859年,印度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族大起义。起义席卷了印度中心地区的许多地方,一些封建王公也参加了起义,成为起义的领导者。章西女王是其中杰出的女英雄。她率领起义军奋力抗击英军,最后壮烈牺牲。章西女王和印度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四、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1、美国南北战争

美国独立后,北方资本主义经济与南方种植园经济矛盾重重。1861年,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就任美国总统,成为南北战争的导火线。4月,南北战争爆发。战争初期,南方准备充足,北方节节失利。1862年,林肯颁布了《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广大劳动人民和黑人的革命积极性,扭转了战局。1865年,战争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通过这次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统一,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但是种族歧视现象仍然存在。

2、俄国1861年改革

19世纪中期,由于农奴制的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于1861年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留下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3、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改革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日本历史的转折点。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亚洲和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

五、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

(1)条件:①经济条件: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种矛盾逐渐暴露。②阶级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③理论条件:自然科学取得的许多新成果与社会科学领域里的重大发现。④思想条件: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诞生的思想条件。(2)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内容:分析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共产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

(4)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2、巴黎公社——为真理而斗争

(1)背景: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政府向普军割地赔款,人民反对法国政府卖国政策。(2)“五月流血周”:公社战士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3)《国际歌》:欧仁?鲍狄埃作词,狄盖特作曲。(4)意义:巴黎公社是一次划时代的伟大革命,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六、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70年代)

1、表现:电力的广泛应用。

2、重要发明:爱迪生——电灯泡、卡尔?本茨——汽车、莱特兄弟——飞机。

3、特点:①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规模更大,发展更迅速。③在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在交叉中进行。

4、影响:①大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②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③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④进一步造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七、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3、开始的标志: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4、交战双方: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和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集团。

5、著名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为惨烈的战役)

6、战争结果:1918年德国投降战争结束,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

7、性质: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战争。

8、影响:(1)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2)使帝国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3)促进了各国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4)一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9、启示:(1)战争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我们应该反对战争爱好和平。(2)面对当前的形势,我们应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3)加强团结合作,发展本国经济。(4)树立振兴祖国的信念,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八、科学与思想文化

1、启蒙运动(17—18世纪)

(1)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专制制度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2)内容: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反对天主教会,宣扬民主、自由和平等。

(3)代表人物及主张:伏尔泰主张“自由”“平等”。

(4)性质: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

(5)影响:为法国大革命准备了批判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支援,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2、主要的科学家

(1)牛顿:英国科学家,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方面。在力学上,牛顿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牛顿三定律”,使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并获得极大的发展。

(2)达尔文: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出版。他提出了“进化论”思想,还指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物种起源》的出版,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了轰动,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3)爱因斯坦: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物理学相对论,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还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

3、世界文化杰作

(1)贝多芬: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热情歌颂者。《英雄交响曲》是他的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交响乐作品。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宏大。

(2)列夫?托尔斯泰:他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主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些作品描写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图景,深刻揭露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3)梵高:《向日葵》是荷兰画家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画家运用有力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对比表达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九下

一、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俄国十月革命

(1)发生的历史原因:一战将俄国经济推向全面崩溃的边缘;二月革命后俄国面临着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无产阶级亟待取得实权。

(2)主要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人民委员会的建立。

(3)历史意义: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对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苏俄(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①背景:经过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后,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②内容: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工业方面,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企业。商业方面,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③意义及评价:推动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奠定基础。

(2)苏联的建立:1922年。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①重大成就:A.社会主义工业化;B.农业集体化。②斯大林模式:A.形成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B.特点: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一战后列强召开的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产生了《凡尔赛和约》及《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构建起所谓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实质:一战后列强统治世界的新秩序。

(3)评价:①它是一战后的世界格局。②它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③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关系,没有消除矛盾,因此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2、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

(1)主要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2)影响:人民群众深受其害;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3)罗斯福新政:①时间及目的:1933年;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②中心措施:《国家工业复兴法》。③作用:使美国度过了危机。

(4)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①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建立起法西斯独裁统治。②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1、慕尼黑阴谋

(1)起因:希特勒提出对捷领土要求。(2)实质: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

(3)签订及影响: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在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把苏台德地区割给德国,这种为一时苟安而牺牲他国利益纵容侵略的政策叫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野心,从而加速了大战爆发。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1)爆发的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

(2)战争的进程:①进一步扩大:德国突袭苏联。②达到最大规模: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至此战争达到最大规模。③二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④盟国的反攻:诺曼底登陆、攻占柏林。

(3)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26国齐集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从而加速了二战的胜利。

(4)启示:二战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性后果,战争是人类灾难的根源,让人类远离战争,反思和平来之不易。

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1、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1)原因:①战时的资本积累。②政府有效的财政政策。③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

④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使美国获取了巨额利润。

(2)特点:①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②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经济迅猛发展。

③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减慢。④20世纪90年代,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3)影响:①使美国的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助长了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开始充当世界警察。②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如:好莱坞电影的发展。

(4)认识: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物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

2、欧洲联合

(1)背景:二战后国际地位下降的西欧各国意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发展经济,维护自己的安全,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

(2)过程: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签订,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3)影响:①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共体的国际地位和作用。②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随着欧盟、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③对世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冷战”结束后,成为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一极。

(4)启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和平崛起之路。

3、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1)概况: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恢复到了战前水平;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发展时期;70年代初,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2)原因:①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民主改革,对日本经济的扶持。②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注重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贸易立国”战略。③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3)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

(4)借鉴:①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的经济联系。②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科技,大胆创新。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赫鲁晓夫改革(1)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暴露。

(2)内容: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增加工业资金和劳动力投入;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平反冤假错案。

(3)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1)改革措施:先从经济上提出“加速发展战略”。政治上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主张“一党政治”向“多党政治”过渡。

(2)苏联解体:1991年底解体。

(3)苏联解体的影响:标志着“冷战”结束及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为基本特征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雅尔塔体系完全瓦解。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3、匈牙利改革(1)原因:斯大林模式造成的矛盾日益突出。

(2)特点:经济上把国家的计划管理和商品生产、市场调节有机结合;政治上注意发扬社会主义民主。(3)后果:使匈牙利在20世纪70年代初成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但后来由于不能及时调整政策而进入低潮。

六、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印度的独立和振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出现了新高潮,英国被迫放弃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印度实现了国家独立。独立以后,印度努力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2、非洲与拉美的民族独立浪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发展迅速,到20世纪90年代初,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结束。战后,拉丁美洲的古巴、巴拿马等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3、中东战争

(1)概念: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巴勒斯坦及周围地区,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之间进行的五次战争,又称阿以战争。

(2)阿以冲突的原因:①巴勒斯坦主权问题。②阿以民族矛盾、宗教纷争。③水资源问题。④美、英、苏等大国干预、争夺。

(3)巴以和谈:1991年在“以土地换和平”原则下开始,1993年在华盛顿签署在巴勒斯坦部分地区首先实现自治的原则宣言。

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冷战”局面的形成

(1)原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位居世界第一,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2)开始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表现: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出台。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实施。③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4)正式形成:1955年,华约组织的建立。

(5)影响:①“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导致了国际关系的紧张。②长期的“冷战”严重威胁了人类进步、世界和平。③“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两极格局的结束随着东欧剧变和1991年底苏联的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

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现状: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政治格局还没有形成。

(2)科索沃战争:①概述:因科索沃地区的民族冲突,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为旗号,对南联盟进行的长达78天的空中轰炸。②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了干涉别国内政的危险先例,联合国的权威大大受损,这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

4、经济全球化

(1)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②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全球性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集团以及跨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③中国和苏东国家加入市场经济体系。

(2)表现:①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强。②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③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3)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战争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毒品问题、艾滋病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等。

(4)面对全球性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保投资、加强国际合作、重视落后地区的舆论宣传和科教工作等。

八、科学技术和文化

1、第三次科技革命(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创现代科学的新纪元。

(2)主要内容: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科技革命的到来。

(3)影响: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给世界各国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2、文化艺术(1)德莱塞:《美国的悲剧》揭露资本主义罪恶。(2)毕加索:《格尔尼卡》控诉法西斯罪行。(3)爵士乐、好莱坞等现代音乐和电影的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