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科学名词解释

环境科学名词解释

环境科学名词解释
环境科学名词解释

环境科学名词解释

大气(层/圈):包围在地球表面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

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蒸气、悬浮微粒

大气的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逸散层

大气边界层:在对流层下部靠近下垫面的1.2~1.5km 范围内的薄层大气。

大气边界层的主要特征:湍流运动、风、温度的垂直分布

大气污染是指进入大气环境的物质或能量达到一定数量并维持一定时间,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改变,从而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雾霾: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

光化学烟雾:指大气中HC和NOX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含有醛类、O3、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硝酸等物质、具有强氧化性、呈淡兰色的混合烟雾。对生物有毒害作用。

大气温度沿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变化的速率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大气降温率)

气温干绝热递减率:在理想状态下,干气块在绝热(不与周围气体进行热交换)条件下上升时,温度随气块上升而下降的速率

气温沿垂直高度的分布状况称为温度层结。

污染系数:表示风向、风速的联合作用对空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温室效应概念及其机理

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上升,发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短波吸收很弱,而对长波辐射吸收很强。因此地表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相

对多,而散失到大气层以外的热量相对少,地球表面的温度得以维持,这就是大气的温室效应。

“酸雨”(狭义)指pH值小于5.6、呈酸性的降水

酸雨(广义)指pH值小于5.6、呈酸性的大气沉降物。

洁净煤技术是指从煤炭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排放与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新技术,主要包括煤炭洗选、加工、转化、先进发电技术、烟气净化等方面的内容。洁净煤技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烧煤洁净技术,二是煤转化为洁净燃料技术。

水圈:

海洋、陆地、大气中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构成的一个大体连续、相互作用又相互不断交换的圈层。

水循环:

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

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生态用水:

是指河流必要的天然径流量,可以受纳一定的污水,维持水生生物的生长,以及维持区域地下水的补给。

水资源:

广义上说“水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任何形态(包括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形式)、存在于地球表面和地球的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中的水。

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可利用的或者可能被利用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水污染:

是指水体中某种物质或能量的过量介入,超过水体本身自然净化能力,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的特性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和过程。

化学需氧量(CODCr/M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 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表示。

生物化学需氧量(BOD5):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总有机碳量(TOC):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质总量的综合

指标。由于TOC的测定采用燃烧法,因此能将有机物全部氧化,它比BOD5或COD更能反映有机物的总量。

总需氧量(TOD):当有机物全部被氧化时,C、H、N、S等氧化成CO2、H2O、CO和SO2等所需的氧量。

水体富营养化:

指由于水体中营养物质(N、P、C等)过多,导致某些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水生生物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和过程。

土壤:

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土壤有机质:

指存在于土壤中所有的含碳物质,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残体。

土壤有效水最大含量:

田间持水量与萎蔫系数之间的差值即为土壤有效水最大含量。

土粒是构成土壤固相的基本颗粒

土壤各级土粒的相对含量称为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粘土。

土壤结构:

指土粒的排列、组合形式,具体指土壤中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空气、土壤溶液的数量组成及其空间排列方式。

土壤结构体的基本指标:土壤密度、土粒密度、孔隙度

土壤孔性是指土壤孔隙数量大、小孔隙的分配和比例特征。

土体构造:指上、下土层质地、结构的垒结状态。

母质:是风化壳的表层,是形成土壤的基础物质,构成土壤矿物质的基本材料,提供植物必需的养料元素。

土壤胶体:指土壤中颗粒直径小于1um或2um,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固体颗粒中最细小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最活泼的部分,和土壤一起构成土壤——胶体体系,保肥、供肥能力、土壤污染与净化、酸碱反应、缓冲作用、氧化-还原反应、其他物理性质都与之有关。

离子交换:土壤胶体所吸附的离子与土壤溶液中带相同电荷的离子间进行等量、可逆交换的过程。

离子交换量:在一定pH条件下,100g土壤所含有的全部可交换离子的摩尔数。分CEC和AEC。

阳离子交换量:指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

交换性酸:指交换性阳离子成分中的H+和Al3+

盐基饱和度:在土壤胶体所吸附的全部阳离子中,盐基性离子所占的百分比。

活性酸:指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转变成溶液中的H +离子时,才会显示的酸性。

土壤缓冲性:

狭义而言,土壤缓冲性指土壤抗衡酸、碱物质,减缓pH变化的能力;广义而言,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对营养元素、酸碱物质、污

染物质、氧化还原同样具有缓冲性,具有抗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土壤退化一般指土壤的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

土壤背景值

理论上指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含量及组成。

土壤自净作用

指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反应,降低其浓度或改变其形态,从而消除污染物毒性的现象。

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土壤污染:

当工农业生产所产生的“三废”污染物通过水体、大气或直接向土壤中排放转移,并累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导致土壤正常功能降低、土壤质量下降,对土壤生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危害,并通过植物吸收和食物链最终影响到人体健康。

半衰期:指农药在土壤中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化学改良:

是利用加入到土壤中的化学修复剂与污染物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是污染物被降解和毒性被去除或降低的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

是利用微生物或植物、动物将土壤、地下水或海洋中的污染物降解、吸收或富集的生物过程技术。

物理修复:

是利用污染物与土壤颗粒之间、污染土壤颗粒与非污染土壤颗粒之间各种物理特性的差异,达到污染物从土壤中去除、分离的目的。生态工程:

实现污染土壤修复从实验室到田间的移植以及从设计图纸到具体现场的转换,必须依靠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的有效应用,特别是通过一些巧妙的设计手段使正常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得以维护,在绿色意义上实现污染土壤的修复,这就是污染土壤修复生态工程。

声音与噪声

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以波的形式在弹性介质中进行传播的一种物理现象。

噪声:从广义上来讲,凡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当电磁辐射强度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或仪器设备所能容许的限度时,即产生了电磁污染。

电磁辐射污染

又称电子雾污染、电磁波污染,是高压线、变电站、电台、电视台、雷达站、电磁波发射塔和电子仪器、医疗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和微波炉、收音机、电视机、电脑以及手机等家用电器工作时所产生的各种不同波长频率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充斥空间,无色无味无形,

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物质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的辐射剂量下,人体细胞就会被大面积杀伤或杀死,所以被称为电磁辐射污染。

放射性是指元素从不稳定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而衰变形成稳定的元素而停止放射(衰变产物),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

原发效应

大剂量短时间引起的急性放射性污染伤害,可使人或生物在很短时间内死亡,叫做原发效应。

后发效应

受到放射性污染伤害的人或生物,经过一定时间,诱发癌症,如白血病等,或影响和危害孕妇和胎儿,缩短寿命以及遗传伤害等等,叫做后发效应。

光污染

是指光辐射过量而对生活、生产环境以及人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主要来源于人类生存环境中日光、灯光以及各种反射、折射光源造成的各种过量和不协调的光辐射。一般光污染可分成三类,即反射光污染、人工白昼反污染和彩光污染。

热污染,是指日益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排放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固体废物:

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

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工业固体废物: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采矿废石,选矿尾矿、燃料废渣、化工生产及冶炼废渣等固体废物,又称工业废渣或工业垃圾。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生活垃圾:

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减量化: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产品变换,生产工艺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循环利用等途径,使其在贮存、处理、处置之前的排出废弃物的产生量最小,以达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便于处理、处置的目的。

资源化:指通过各种方法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组分和能源,旨在减少资源消耗,加速资源循环,保护环境。

无害化:对已经产生又无法或目前尚不能综合利用的固体废弃物,经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无害或低危害的安全处置、处理,达到对废弃物的消毒、解毒或稳定化、固化,防止并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危害,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周围自然环境的目的。

自然资源: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包括光、水、

气、土、矿产、生物等。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生态效益即生态作用的货币化估算

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或气态产出的露于地表或埋藏在地下的自然资源。

能源是指可以从中取得能量以转换为人们所需要的热、光、动力、电等自然资源。

一次能源:从自然界直接取得而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能源或称初级能源。

二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成另一种形态的能源。

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范围和自然条件下,维持人-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环境功能不遭到破坏的前提下,人-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活动的阈值。

人口容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区的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障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够维持供养的人口数量。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的过程。

人口老龄化: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

环境评价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环境质量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说明与描述。是判断环境质量优劣、认识环境价值高低的重要手段。

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有效地控制污染源的排放,由政府制定的强制性的环境保护技术法规。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环境规划

是人们为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的开发活动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做的合理安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

基础工程名词解释题

1.基础是连接上部结构与地基之间的过渡结构,其承上启下作用。基础分为浅 基础和深基础。当地基由两层以上土层组成时,通常将直接与基础接触的土层称持力层,其下的土层称为下卧层。 2工程上把受建筑物影响其应力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物理、力学性质发生可感变化的那一部分土层称为地基。地积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 3.浅基础:埋深小于5M的基础。 4浅基础类型:无筋扩展基础、扩展基础、柱下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壳体基础、岩层锚杆基础。 5确定地基埋置深度要考虑的因素:建筑结构条件与场地环境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基冻融条件。 6浅基础类型:无筋扩展基础、扩展基础、柱下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壳体基础、岩层锚杆基础。 7无筋扩展基础(或刚性基础)由素混凝土、砖、毛石、灰土和三合土等抗压性能好、而抗弯抗剪性能差的材料砌筑而成,通常由台阶的容许宽高比或刚性角控制设计。 8筏形基础:是指柱下或墙下连续的平板式或梁板式钢筋混凝土基础,亦称片筏基础或满堂红基础 9箱型基础:由顶、底板与内外墙等组成、并有钢筋混凝土整浇而成空间整体结构; 10扩展基础一般包括钢筋混凝土墙下条形基础,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11复合地基:在软土地基或松散地基中设置由散体材料或弱胶结材料构成的加 固桩柱体,与桩间土一起共同承受外荷载,这种由两种不同强度的介质组成的人工地基,称为复合地基。 12倾斜:倾斜是指独立基础在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以‰ 表示。 13局部倾斜: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6——10m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 比值。 14沉降差:两相邻独立基础中心点沉降量之差,Δs=s1-s2。框架结构和地基 不均匀、有相邻荷载影响的高耸结构基础,变形由沉降量控制。

建筑结构名词解释复习资料(史上最全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注明:红色部分为重点) 1、建筑结构 保持建筑物的外部形态并行成内部空间的骨架。 2、设计基准期 建筑结构设计所采用的荷载统计参数、和时间有关的材料性能取值都需要一个时间参数。 3、设计使用年限 结构在规定条件下不需要大修即可按预定目的使用的时期。 4、结构上的作用 是指结构产生作用效应的总和.作用效应:内力(N、M、Q、T)和变形(挠度、转角和裂缝等) 5、荷载 凡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力或分布力,属于直接作用,称为荷载,如恒载、活载。 6、荷载 凡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的原因,属于间接作用,如基础沉降、地震作用、温度变化、材料收缩、焊接等。 7、结构抗力 结构或结构构件承受作用效应的能力。 8、结构可靠性 指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 9、结构可靠度 指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是结构可靠性的概率度量. 10、荷载标准值 在结构使用期间正常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最大荷载值,包括永久荷载标准值和可变荷载标准值。 11、可变荷载的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 组合值:当荷载值的效应在设计基准期内的超越概率与该作用单独出现时的相应概率趋于一致时的作用值。 频遇值:当荷载值的效应在设计基准期内被超越的总时间仅为设计基准期的一小部分的作用值。 准永久值:当荷载值的效应在设计基准期内被超越的总时间仅为设计基准期的一半时的作用值。 12、立方体抗压强度 规定以边长为150mn的立方体在( 20土3 °C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在90%以上的潮湿空气中养护28d 依照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抗压强度(N/mm2)作为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并用f表示cu 13、混凝土的变形 受力变形:混凝土在一次短期加载、荷载长期作用和多次重复荷载作用产生的变形; 体积变形:由于硬化过程中的收缩以及温度和湿度变化产生的变形。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重点

第二章 1.大气的结构组成?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2.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程度,一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来源: 天然污染物:1.火山喷发2.森林火灾3.自然尘4.森林植物释放5.海浪飞沫 人为污染物:1.燃料燃烧2.工业生产过程排放3.交通运输过程排放4.农业活动排放 3.什么是大气污染物,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IP) )2.硫氧化合物 3.氮的氧化物 4.碳的氧化物5.碳氢化合物6.有机化合物7.卤素化合物8.其它放射性物质和臭氧。 4.什么是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应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5.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1.烟尘控制技术 2.二氧化硫净化技术 3.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 第三章 思考题: 1.什么叫水循环,其成因是什么?水循环包括哪几个阶段?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蒸发,化为水汽升到高空,然后被气流带到其他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形成径流。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就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的成因:内因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包括阶段:蒸发,输送,凝结,降落,渗流,径流。 2.请用文字和公式的形式表达水量平衡的概念? 通过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渗流,及径流,地球上的水不断循环往复在全球范围内蒸发与降水总量是平衡的。 +△w= 收入-支出 3.天然水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哪几类?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有哪些?什么叫溶解氧? 天然水的化学组成:1.溶解气体天然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有氧、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 2.主要离子:Cl-、SO42-、HCO3-、CO32-、Ca2+、Mg2+、Na+、K+。 3.生物生成物质生源物质在水中以离子或胶体的形式存在,NH4+、NO3-、NO2- 、PO43-、HPO42-、H2PO4-。 4.胶体无机胶体物质主要是铁、铝和硅的化合物,有机胶体物质主要是植物或动物腐烂和分解而生成的腐殖物。5.微量元素 6.固体悬浮物质。 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DO) 4.试分析影响河水,湖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因素。 河水:1.受河流集水面积内被侵蚀的岩石性质影响,2.受河流的流动过程中补给水源成分影响。3.受流域面积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影响。4.受生物活动影响。 5.什么叫水体污染?什么叫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其自净化机制是什么? 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作为水体污染。 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广义定义指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狭义定义是指水体中的氧化物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净化机制:物理净化(物理过程)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和混合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在水体中浓度降低的过程。

临床科研设计与分析试卷(带答案)

. Word文档资料临床科研设计与分析试卷(带答案) 适用围: __________ 出题教师: __________ 题型得分单选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总分1. 资料整理的基础工作和资料分析的首要工作是对资料进行: ( ) A. 审核B. 演绎分析C. 归纳分析D. 分类 2. 查得资料比较杂乱,没有时代特点,属于哪种文献检索的特点:( ) A. 引文查找法B. 顺差法C. 综合查找法D. 逆差法 3. 某医生用针刺疗法治疗三种不同的疾病,目的在于弄清:针刺治疗对哪种病疗效最好,三种病人分别在甲、乙、丙三组接受相同的辅助治疗。 该医生每天依次给甲、乙、丙三组病人(每组30人)一一扎针,这样做人为产生了: ( ) A. 重复误差B. 随机误差C. 条件误差D. 抽样误差 4. 实验研究变量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 ) A. 实验变量、过程变量和无关变量B. 实验变量、效果变量和无关变量C. 效果变量、过程变量和无关变量D. 效果变量、目标变量和有关变量 5. 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必要的工作是: ( ) A. 文献检索B. 选定课题C. 课题论证D. 历史分析 6. 根据访谈过程是否有严格设计的访谈提纲,可以把访谈调查分为:

( ) A. 结构性访谈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调查 B. 个别访谈调查和集体访谈调查C. 访谈调查和网络访谈调查D. 一次性访谈调查和重复性访谈调查7. 研究生没有公开发表的学位论文属于类文献: ( ) A. 教育档案B. 书籍C. 其他D. 报刊8. 书目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 ) A. 一次文献B. 四次文献C. 二次文献D. 三次文献9. 反映实验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的真实性,决定实验结果解释的是: ( ) A. 在效度 B. 生态效度C. 外在效度D. 总体效度10. 许多人习惯用单因素设计取代多因素设计,这样做在什么情况下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 ) A. 因素之间独立时B. 样本含量较小时C. 因素之间有交互作用时D. 实验者操作不太熟练时11. 开展一项科学研究,何时开始运用统计学知识: ( ) A. 从最初的试验设计开始B. 有了试验数据之后C. 从计算机算出结果开始D. 有了试验设计之后12. 以下属于三次文献的是: ( ) A. 索引B. 手册C. 论文D. 文摘13. 为了研究一组因素X1,X2,,Xg对一组肺癌患者生存时间长短的影响,对病人进行追踪随访观察,观察结果分为两档,,即病人生存时间?2年和?2年,考察的危险因素有治疗方法(4种)、治疗前

基础工程名词解释

基础工程名词解释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保证地基稳定的条件下,使建筑物的沉降量不超过允许值的地基承载力称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局部倾斜: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6~10m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倾斜: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软弱下卧层:承载力显著低于持力层的高压缩性土层 地基净反力:仅由基础顶面的荷载所产生的地基反力,称为地基净反力 上部结构刚度:整个上部结构对基础不均匀沉降或挠曲的抵抗能力,称为上部结构刚度 架越作用:刚性基础能跨越基底中部,将所承担的荷载相对集中地传至基底边缘,这种现象称为基础的“架越作用” 静定分析法:静定分析法假定上部结构为柔性结构,假定基底反力呈线性分布,求得基底净反力,基础上所有的作用力都已确定并按静力平衡条件计算出任意截面上的剪力V及弯距M 倒梁法:倒梁法假定上部结构绝对刚性,是将柱下条形基础假设为以柱脚为固定铰支座的倒置连续梁,以直性分布的基底净反力作为荷载,用弯矩分配法或查表法求解倒置连续梁的内力 基床反力系数:地基上任一点所受的压力强度p与该点的地基沉降量s成正比,这个比例系数就是基床反力系数。k=p/s 端承型桩:端承型桩是指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共同承受,但桩端阻力分担荷载较多的桩。 摩擦型桩:摩擦型桩是指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共同承受,但桩端阻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时,称为摩擦桩 群桩效应: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由于承台、桩、土相互作用,群桩基础中的一根桩单独受荷时的承载力和沉降性状,往往与相同地质条件和设置方法的同样独立单桩有显著差别,这种现象称为群桩效应。 负摩阻力:桩侧土体因某种原因而下沉且下沉量大于桩的沉降(即桩侧土体相对于桩向下位移),土对桩产生的向下作用的摩阻力,称为负摩阻力。 中性点:土层竖向位移曲线和桩的截面位移曲线的交点为桩土之间不产生相对位移的截面位置,称为中性点。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名词解释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名词解释: 1结构的极限状态: 当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而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时,则此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 2结构的可靠度: 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包括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 3混凝土的徐变: 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混凝土的变形将随时间而增加,亦即在应力不变的情况下,混凝土的应变随时间继续增长,这种现象被称为混凝土的徐变。 4混凝土的收缩:混凝土在空气中结硬时体积减小的现象称为混凝土的收缩。 5 剪跨比 m : 是一个无量纲常数,用 0Vh M m = 来表示,此处M 和V 分别为剪压 区段中某个竖直截面的弯矩和剪力,h 0为截面有效高度。 6抵抗弯矩图: 抵抗弯矩图又称材料图,就是沿梁长各个正截面按实际配置的总受拉钢筋面积能产生的抵抗弯矩图,即表示个正截面所具有的抗弯承载力。 7弯矩包络图:沿梁长度各截面上弯矩组合设计值的分布图。 9预应力度 λ: 《公路桥规》将预应力度 定义为由预加应力大小确定的消压弯矩0M 与外荷载产生的弯矩s M 的比值。 10消压弯矩:由外荷载产生,使构件抗裂边缘预压应力抵消到零时的弯矩。 11钢筋的锚固长度:受力钢筋通过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将所受的力传递给混凝土所需的长度。 12超筋梁:是指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于最大配筋率的梁。破坏始自混凝土受压区先压碎,纵向受拉钢筋应力尚小于屈服强度,在钢筋没有达到屈服前,压区混凝土就会压坏,表现为没有明显预兆的混凝土受压脆性破坏的特征。 13纵向弯曲系数:对于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把长柱失稳破坏时的临界压力与短柱压坏时的轴心压力的比值称为纵向弯曲系数。 14直接作用:是指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力和分布力。 15间接作用:是指引起结构外加变形和约束变形的原因。 16混凝土局部承压强度提高系数:混凝土局部承压强度与混凝土棱柱体抗压强度之比。 17换算截面:是指将物理性能与混凝土明显不同的钢筋按力学等效的原则通过弹性模量比值的折换,将钢筋换算为同一混凝土材料而得到的截面。 18正常裂缝:在正常使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的裂缝,不影响结构的外观和耐久性能。 19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以150mm ×150mm ×300mm 的棱柱体为标准试件,在20℃±2℃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在95%以上的潮湿空气中养护28d ,依照标准制作方法和试验方 法测得的抗压强度值,用符号 c f 表示。 20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以每边边长为150mm 的立方体为标准试件,在20℃±2℃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在95%以上的潮湿空气中养护28d ,依照标准制作方法和试验方法测 得的抗压强度值,用符号cu f 表示。 21混凝土抗拉强度:采用100×100×500mm 混凝土棱柱体轴心受拉试验,破坏时试件在没有钢筋的中部截面被拉断,其平均拉应力即为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 22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采用150mm 立方体作为标准试件进行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测定,按照规定的试验方法操作,则混凝土劈 裂抗拉强度ts f 按下式计算:20.637 ts F F f A ==πA 23张拉控制应力:张拉设备(千斤顶油压表)所控制的总张拉力Np,con 除以预应力筋面积Ap 得到的钢筋应力值。 24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混凝土硬结后通过建立预加应力的构件。 预应力筋的传递长度:预应力筋回缩量与初始预应力的函数。 25配筋率:筋率是指所配置的钢筋截面面积与规定的混凝土有效截面面积的比值。 26斜拉破坏: m >3 时发生。斜裂缝一出现就很快发展到梁顶,将梁劈拉成两半,最后由于混凝土拉裂而破坏 27剪压破坏:1≤m≤3时发生。斜裂缝出现以后荷载仍可有一定的增长,最后,斜裂缝上端集中荷载附近混凝土压碎而产生的破坏。 28斜压破坏: m <1时发生。在集中荷载与支座之间的梁腹混凝土犹如一斜向的受压短柱,由于梁腹混凝土压碎而产生的破坏。 29适筋梁破坏:当纵向配筋率适中时,纵向钢筋的屈服先于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梁是因钢筋受拉屈服而逐渐破坏的,破坏过程较长,有一定的延性,称之为适筋破坏 30混凝土构件的局部受压:混凝土构件表面仅有部分面积承受压力的受力状态。 31束界:按照最小外荷载和最不利荷载绘制的两条ep 的限值线E1和E2即为预应力筋的束界。 32预应力损失:钢筋的预应力随着张拉、锚固过程和时间推移而降低的现象。 33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当钢筋混凝土梁界限破坏时,受拉区钢筋达到屈服强度开始屈服时,压区混凝土同时达到极限压应变而破坏,此时受压区混凝土高度1b=2b*h0,2b 即称为 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34控制截面:在等截面构件中是指计算弯矩(荷载效应)最大的截面;在变截面构件中则是指截面尺寸相对较小,而计算弯矩相对较大的截面。 35最大配筋率 m ax ρ:当配筋率增大到使钢筋 屈服弯矩约等于梁破坏时的弯矩时,受拉钢筋屈服与压区混凝土压碎几乎同时发生,这种破坏称为平衡破坏或界限破坏,相应的配 筋率称为最大配筋率。 36最小配筋率 min ρ:当配筋率减少,混凝 土的开裂弯矩等于拉区钢筋屈服时的弯矩时,裂缝一旦出现,应力立即达到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 37钢筋松弛:钢筋在一定应力值下,在长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应力值随时间增长而逐渐降低。反应钢筋在高应力长期作用下具有随时间增长产生塑性变形的性质。 38预应力混凝土:就是事先人为地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中引入内部应力,且其数值和分布恰好能将使用荷载产生的应力抵消到一个合适程度的配筋混凝土。 39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由配置预应力钢筋再通过张拉或其他方法建立预应力的结构。 40T 梁翼缘的有效宽度:为便于计算,根据等效受力原则,把与梁肋共同工作的翼缘宽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称为翼缘的有效宽度。 41混凝土的收缩:混凝土凝结和硬化过程中体积随时间推移而减小的现象。(不受力情况下的自由变形) 42单向板:长边与短边的比值大于或等于2的板,荷载主要沿单向传递。 42双向板:当板为四边支承,但其长边2l 与 短边1l 的比值2/12 ≤l l 时,称双向 板。板沿两个方向传递弯矩,受力钢筋应沿两个方向布置。 43轴向力偏心距增大系数:考虑再弯矩作用平面内挠度影响的系数称为轴心力偏心距增大系数。 44抗弯效率指标: u b K K h ρ+= , u K 为上核心距,b K 为下核心距, h 为梁得全截面高度。 45第一类T 型截面:受压高度在翼缘板厚度内,x < /f h 的T 型截面。 46持久状况:桥涵建成以后,承受自重、车辆荷载等作用持续时间很长的状况。 47截面的有效高度:受拉钢筋的重心到受压边缘的距离即h 0=h -a s 。h 为截面的高度,a s 为纵向受拉钢筋全部截面的重心到受拉边缘的距离。 48材料强度标准值:是由标准试件按标准试验方法经数理统计以概率分布的0.05分位值确定强度值,即取值原则是在符合规定质量的材料强度实测值的总体中,材料的强度的标准值应具有不小于95%的保证率。 49全预应力混凝土:在作用短期效应组合下控制的正截面受拉边缘不容许出现拉应力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即λ≥1。 50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指混凝土结构在自然环境、使用环境及材料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在设计要求的目标使用期内,不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加固处理而保持安全、使用功能 和外观要求的能力。 51预拱度:钢筋混凝土产生受弯构件考虑消除结构自重引起的变形,预先设置的反拱。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 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 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 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 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

⑤水俣事件:甲基汞 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 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 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 第三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 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 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

0-4%以下 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 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临床科研设计与分析试卷(带答案)

临床科研设计与分析试卷(带答案)适用围: __________ 出题教师: ______________ 题型得分单选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总分 1. 资料整理的基础工作和资料分析的首要工作是对资料进行: ( ) A. 审核B. 演绎分析C. 归纳分析D. 分类2. 查得资料比较杂乱,没有时代特点,属于哪种文献检索的特点: ( ) A. 引文查找法B. 顺差法C. 综合查找法 D. 逆差法3. 某医生用针刺疗法治疗三种不同的疾病,目的在于弄清: 针刺治疗对哪种病疗效最好,三种病人分别在甲、乙、丙三组接受相同的辅助治疗。 该医生每天依次给甲、乙、丙三组病人(每组30 人) 一一扎针,这样做人为产生了: ( ) A. 重复误差 B. 随机误差C. 条件误差D. 抽样误差4. 实验研究变量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 ) A. 实验变量、过程变量和无关变量 B. 实验变量、效果变量和无关变量 C. 效果变量、过程变量和无关变量 D. 效果变量、目标变量和有关变量 5. 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必要的工作是: ( ) A. 文献检索 B. 选定课题C. 课题论证D. 历史分析6. 根据访谈过程是否有严格设计的访谈提纲,可以把访谈调查分为: Word 文档资料

( ) A. 结构性访谈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调查 B. 个别 访谈调查和集体访谈调查 C. 访谈调查和网络访谈调查 D. 一次性访谈调查和重复性访谈调查7. 研究生没有公开发表的学位论文属于类文献: ( ) A. 教育档案 B. 书籍C. 其他D. 报刊8. 书目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 ) A. 一次文献 B. 四次文献C. 二次文献D. 三次文献9. 反映实验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的真实性,决定实验结果解释的是:( ) A. 在效度B. 生态效度C. 外在效度D. 总体效度10. 许多人习惯用单因素设计取代多因素设计,这样做在什么情况下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 ) A. 因素之间独立时 B. 样本含量较小时C. 因素之间有交互作用时 D. 实验者操作不太熟练时11. 开展一项科学研究,何时开始运用统计学知识: ( ) A. 从最初的试验设计开始 B. 有了试验数据之后C. 从计算机算出结果开始 D. 有了试验设计之后12. 以下属于三次文献的是:( ) A. 索引B. 手册C. 论文D. 文摘13. 为了研究一组因素X1,X2,,Xg 对一组肺癌患者生存时间长短的影响,对病人进行追踪随访观察,观察结果分为两档,,即病人生存时间?2年和?2年,考察的危险因素有治疗方法( 4种) 、治疗前病人的状态( 6 种) 、病人的年龄、癌细胞的类型( 3 种)等。 问这种资料最适合选用什么统计方法分析: ( ) A. Logistic 回归分析B.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C. 方差分析D.

基础工程名词解释(考试必备)

浅基础:埋置深度不大、施工简单的基础 深基础:对于浅层土质不良,需要利用深层良好底层,施工较复杂的基础 刚性基础:基础在外力作用下,当基础工具有足够的截面使材料的容许应力大于由低级反力产生的弯曲拉应力和剪应力时,基础内不需配置受力钢筋,这种基础称作刚性基础 柔性基础:基础在基底反力作用下,在基础中配置足够数量的钢筋,这种基础称为柔性基础 箱形基础:为增大基础刚度,可将基础做成由钢筋混凝土顶板、底板及纵横隔墙组成的箱形基础,它的敢赌远大于筏板基础,而且基础顶板和底板间的空间常可利用坐地下室。 打入桩:是通过锤击将各种预先制好的桩(主要是钢筋混凝土实心桩或者管桩,也有木桩或者钢桩)打入地基内所需要的深度 摩擦桩:桩穿过并支承在各种压缩土层中,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基桩所发挥的承载力以侧摩擦阻力为主时,称为摩擦桩。1.当桩端无坚实持力层且不扩底2.当桩的长径比,即使桩端置于坚实持力层上,由于桩身直接压缩量过大,传递到桩端的负荷较小时3.当预制沉桩过程由于桩距小、桩数多、沉桩速度快、使已沉入桩上涌,桩端阻力明显降低时。 群桩效应:由于承台、桩及土的相互作用使得群桩中基桩的工作性状(承载能力与沉降)与相同地质条件和设计方法的单桩有显著差别的现象 组合沉井:当采用低桩承台而围水挖基浇注承台由困难时,当沉井刃脚遇到倾斜较大的岩层或在沉井范围内地基软硬不均而水深较大,采用的上面是沉井而下面是桩基的混合式基础,称为组合式沉井。真空预压法:实质上是以大气压作为预压荷重的一种预压固结法 复合地基:是指两种不同刚度或模量的材料所组成,两者共同分担上部荷载并协调变形的地基 地基:建筑物修建后,使土体中一定范围内应力状态发生变化的图层 基础:建筑物与地基接触的部分,它将整个建筑物的重量及荷载传递给基础 负摩阻力:当桩周体因某种原因下沉,其沉降变形大于桩身沉降变形时,在桩侧表面的全部或一部分面积上将出现向下作用的摩阻力,称为负摩阻力 中性点:正、负摩阻力变换处的位置,称为中性点 地基系数:单位面积的土体在弹性限度产生单位变形时所能承受的力换土垫层法:将土部分或全部挖去,然后换填工程性质良好的材料,并予以充分压实 单桩单排桩:与水平外力作用面垂直的平面上,由单根或多根组成的单根(排)桩基础 多排桩:在水平外力的作用平面内有一根以上的桩的桩基础 土的弹性抗力:桩身水平位移及转角使桩挤压桩侧土体,桩侧土体必然给桩一横向抗力,它起抵抗外力和稳定基础的作用 刚性桩:桩长小于H/2a,周围土体较弱,桩土相对刚度较大,破坏发生于庄周土中,桩转动 弹性桩:桩长大于H/2a,桩土相对强度较大,桩身发生绕曲变形,桩嵌在土中不能转动 刚性角:自墩台身边缘处的垂线与基地边缘的联线的最大夹角 单桩承载力:单桩在荷载的作用下,地基土和桩本身的强度和稳性都可得到保证,变形也在容许范围之内,以保证结构物的正常使用的最大荷载 软弱下卧层:指容许承载能力小于持力层容许承载能力的图层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科研设计

HBV相关性肝癌组织中microRNA表达谱研究 专业:外科学(专业学位) 班级:2011级研究生2班 姓名: 学号:

一.研究背景1.miRNA介绍 miRNA亦称微小RN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大小约20-22个核昔酸(nt)的内源性单链小分子RNA,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在细胞中具有时空特异性表达模式.miRNA不编码蛋白,而是通过与靶基因序列特异性相互作用,在转录或翻译水平调节相关基因表达,参与发育、增殖、分化、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1-2],自1993年第一个miRNA编码基因lin-4由Lee etal[3]在线虫体内发现以来,人们相继在烟草、果蝇、斑马鱼、哺乳动物与人体内[4]发现了大量miRNA编码基因.据生物信息学预测,人类基因组内存在着约1000个miRNA基因,调控基因组内l/3左右基因的表达[8]. 2.miRNA与HBV的关系 病毒是一种极小的寄生生物,只能依赖宿主细胞进行复制、转录、翻泽以维持其生存,但其复制等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宿主细胞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考虑到miRNA在基因表达调控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病毒这种只具有有限基因编码能力的生物同样可能利用miRNA调节宿主或自身某些基因的表达.2004年有报道在EB 病毒[5]基因组中发现5个miRNA, 这是首次发现病毒编码miRNA.到目前为止,通过在病毒感染的细胞中利用cDNA克隆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疤疹病毒、多瘤病毒、腺病毒以及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es)中发现上百个miRNA.其中,在HCV和HIV 等慢性病毒感染中,miRNA的重要作用已得到证实[6-7].有学者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从HBV基因组中仅找到了一个候选的病毒编码pre-miRNA,推断其成熟miRNA 序列为:CAUGUCCUACUGUUCAAGC-CUC;但通过分析,在人类基因组中没有找到潜在靶基因,而在HBV病毒基因组中却找到了三个作用靶点.这提示我们HBV编码的miRNA可能通过调节自身mRNA的表达发挥病理生理作用,但尚未见相关实验结果证实及报道.在病毒感染性疾病中,宿主细胞中的miRNA可能在病毒生命活动周期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病毒自身为了在宿主细胞中成功存活,也必定会反过来调节宿主细胞miRNA的表达,从而参与炎症、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 二.研究材料与方法 1.研究材料: 25例配对的HBV相关性肝癌与非HBV相关性肝癌组织,取自手术切除标本,

中南大学基础工程名词解释

1.地基:承受建筑物各种作用的地层 2.天然地基:开挖基坑后可以直接修筑基础的地基,称为天然地基。 3.人工地基:那些不能满足要求而需要事先进行人工处理的地基,称为人工地基。 4.持力层:直接支撑基础的土层称为持力层 5.软弱下卧层:位于持力层下承载力显著低于持力层的高压缩性土层,称为软弱下卧层。 6.基坑工程:在建造埋置深度较大的基础或地下工程,往往需要进行较深的土方开挖,这类工程称为基坑工程。 7.基础:建筑物的各种作用传递至地基的结构物 3.浅基础:通常把埋置深度不大(小于或相当于基础底面宽度,一般认为小于5m)的基础称为浅基础 4.深基础:埋深较大,以下部坚实土层或岩层作为持力层的基础 5. 直接支承基础的土层称为持力层,其下的各土层称为下卧层 6.基础工程设计包括基础设计和地基设计 7.基础的功能决定了基础设计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1)强度要求(2)变形要求(3)上部结构的其他要求 8.扩展基础:墙下条形基础和柱下独立基础统称为扩展基础 9. 浅基础根据结构型式可分为扩展基础、联合基础、柱下条形基础、柱下交叉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和壳体基础等 10基础埋置深度:基础底面至天然地面的距离 11.地基承载力:地基所能承受荷载的能力 12.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保证地基稳定的条件下,使建筑物的沉降不超过允许值的地基承载力 13.地基变形按其特征可分4种: 沉降量——独立基础中心点的沉降值或整栋建筑物基础的平均沉降值;沉降差——相邻两个柱基的沉降之差;倾斜——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局部倾斜——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6-10米内距离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14.砌体承重结构对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是很敏感的,其主要损坏是由于墙体绕曲引起局部出现斜裂缝,故砌体承重结构的地基变形由局部倾斜控制 15.框架结构和单层排架结构主要因相邻柱基的沉降差使构件受剪扭曲二损坏,因此其地基变形由沉降差控制 16.高耸结构和高层建筑的整体刚度很大,可近似视为刚性结构,其地基变形应由建筑物的整体倾斜控制,必要时应控制平均沉降量 17.联合基础的设计通常做如下规定:(1)基础是刚性的,一般认为,当基础高度不小于柱距的1/6时,基础可视为刚性;(2)基地压力为线性(平面)分布;(3)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匀;(4)不考虑上部结构刚度的影响 18.连续基础:柱下条形基础、交叉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和箱型基础统称为连续基础 19.柔性基础:柔性基础是指用抗拉、抗压、抗弯、抗剪均较好的钢筋混凝土材料做基础(不受刚性角的限制)。用于地基承载力较差、上部荷载较大、设有地下室且基础埋深 20.重力式挡土墙是以挡土墙自身重力来维持挡土墙在土压力作用下的稳定 21.深基础主要有桩基础、地下连续墙、沉井等几种类型 22.桩基:桩是设置于土中的竖直或倾斜的柱形基础构件,其横截面尺寸比长度小得多,它与连接桩顶和承接上部结构的承台组成深基础,简称桩基。 23.按桩的性状和竖向受力情况,可分为端承型桩和摩擦型桩 端承型桩是指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共同承受,但桩端阻力分担荷载较多的桩摩擦型桩时指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共同承受,但桩侧阻力分担荷24.根据施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两大类:根据所用材料不同,预制桩可分为混凝土预制桩,钢桩和木桩三类; 预制桩的沉桩方式主要有:锤击法,振动法和静压法。预制桩具有承载能力高,耐久性好,且质量较易保证等优点。 26.群桩效应:竖向荷载作用下,由于承台、桩、土相互作用,群桩基础中的一根桩单独受荷时的承载力和沉降性状,往往与相同地质条件和设置方法的同样独立单桩有显著差象称为群桩效应 27.负摩阻力:当桩周围的土体由于某些原因发生下沉,且变形量大于相应深度处桩的下沉量,即桩侧土相对于桩产生向下的位移,土体对桩产生向下的摩阻力,这种摩阻力称力。正负摩阻力分界的地方称之为中性点 28 布置桩位时,桩的间距(中心距)一般采用3-4倍桩径,间距太大会增加承台的体积和用料,太小则将使桩基础(摩擦型桩)的沉降增加,给施工增加困难 29.地基处理:当天然地基不能满足设计建筑物对地基强度与稳定性和变形的要求时,常采用各种地基加固、补强等类技术措施,改善地基土的工程性质,以满足工程要求,称为地基处理 30.垫层法:当建筑物基础下持力土层比较软弱,不能满足设计荷载或变形的要求时,常在地基便面铺设一定厚度的垫层,或者把表面部分软弱土层挖去,置换成强度较大等,处理地基表层,这类方法称为垫层法 31.(P265) 指天然地基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部分土体得到增强,或被置换,或在天然地基中设置加筋材料,加固区是由基体(天然地基土体或被改良的天然地基土体两部分组成的人工地基 32基础根据结构形式可分为:扩展基础(墙下条形基础和柱下独立基础)、联合基础、柱下条形基础、柱下交叉条形基础、筏形基础(有平板式和梁板式两种)、箱型基础和壳正圆锥壳、M 形组合壳和内球外锥组合壳)。4、根据基础所用材料的性能可分为无筋基础(刚性基础)和钢筋混凝土基础 33、重力式挡土墙按墙背的倾斜情况分为仰斜、垂直和俯斜三种。从受力情况分析,仰斜式的主动土压力最小,俯斜式的主动土压力最大。 34.基坑:在建造埋置深度较大的基础或地下工程时,往往需要进行较深的土方开挖。这个由地面向下开挖的地下空间称为基坑

《结构抗震设计》简答题及名词解释答案

《结构抗震设计》简答题及名词解释答案 1、简述两阶段三水准抗震设计方法。 答: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规定: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具体为两阶段三水准抗震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是在方案布置符合抗震设计原则的前提下,按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众值烈度的地震动参数,用弹性反应谱求得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效应,然后与其他荷载效应组合,并对结构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和变形验算,保证第一水准下必要的承载力可靠度,满足第二水准烈度的设防要求(损坏可修) ,通过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 对大多数结构,一般可只进行第一阶段的设计。 对于少数结构,如有特殊要求的建筑,还要进行第二阶段设计,即按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罕遇烈度的地震动参数进行结构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以保证其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 2、简述确定水平地震作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主要步骤。 (1)计算多自由度结构的自振周期及相应振型; (2)求岀对应于每一振型的最大地震作用(同一振型中各质点地震作用将同时达到最大值) ; (3)求出每一振型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 (4)将这些效应进行组合,以求得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 3、简述抗震设防烈度如何取值。 答: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或与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 的烈度值)。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 4、简述框架节点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节点的承载力不应低于其连接构件的承载力; 多遇地震时节点应在弹性范围内工作; 罕遇地震时节点承载力的降低不得危及竖向荷载的传递; 梁柱纵筋在节点区内应有可靠的锚固; 节点配筋不应使施工过分困难。 5、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震害情况。 答:1.共振效应引起的震害; 2.结构布置不合理引起的震害; 3.柱、梁和节点的震害; 4.填充墙的震害; 5.抗震墙的震害。 6.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房屋建筑地震作用的适用范围?在计算中,如何考虑长周期结构高振型的影响? 答:剪力法的适用条件: (1)房屋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 2)房屋的总高度不超过40m; (3)房屋结构在地震运动作用下的变形以剪切变形为主; (4)房屋结构在地震运动作用下的扭转效应可忽略不计; T >1 4T 为考虑长周期高振型的影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当房屋建筑结构的基本周期1■ g时, 在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取^F n二rF Ek 再将余下的水平地震作用(1一7 )F Ek分配给各质点: F i (1_、:n)F Ek ' G j H j j吐 结构顶部的水平地震作用为F n和■F n之和。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科研设计作业

临床科研设计 (诊断实验设计) 带教老师: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临床科研设计 [题目]: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价 值 [立项依据]: 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白血病,以骨髓中含有异常颗粒的早幼粒细胞异常增生为特点。APL除具有急性白血病的共同特点外,出血症状十分突出,易并发DIC,故其早期病情重、死亡率高。但APL特有的t(15;17) (q22;q21)异位形成特异的PML-RARα融合基因,是APL发病和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基础,经治疗后,长期无病生存率高,成为可治愈的白血病之一。故早期明确诊断、合理治疗对预后十分重要。 ②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新的急性髓系白血病诊断分型标准中已将伴有 t(15;17)易位及PML-RARα融合基因及其变异型作为诊断APL的必要条件。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查由于受白血病细胞体外增殖不佳的限制,中期细胞数量少、质量差,导致漏检t (15 ;17) ,检出率仅为60%~70%。因此单纯染色体核型分析并不能全面反映APL 群体。同时,对于累及15 ,17 号染色体的复杂染色体异常,核型分析也难以肯定是否有特征性分子异常,因此,进行精确的分子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③RARα基因重排是APL 发病的分子基础, 也是ATRA 治疗APL 的靶点,因此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不仅可使诊断更加准确,而且对于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如全反式维甲酸或亚砷酸) 至关重要。此外,它还是检测APL 微小残留病及对PML- RARα融合基因进行分型的唯一手段。目前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及其变异型的主要方法有荧光原位杂交( FISH) 及RT-PCR, 临床上最常用的是RT-PCR 方法。然而RT-PCR 方法由于其引物依赖性以及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 结果容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且操作费时,不能满足临床快速、准确诊断的需求。 ④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FISH) 技术是近几年开展的新的分子遗传学技术,以其直观、快速、敏感性高和方便灵活, 并可在单个细胞中检测异常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为进一步明确临床上表现APL 特征而核型分析正常或非典型 t(15 ;17) 患者是否伴有分子异常,我们应用FISH 检测此类APL 患者,藉此探讨FISH 在APL 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⑤低创伤性,危险性小,简单易行。 ⑥研究具有可行性。 ⑦研究对象充足。 ⑧实验条件具备。 ⑨符合社会伦理道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