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学:第12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第12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第12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第12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使学生理解社会分层,了解社会分层的理论解释.

教学重点:社会分层的内涵

教学难点:社会分层理论

教学内容:

12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的概念和主要理论观点

什么是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是一个社会学术语,它主要是对社会不平等状态的一种静态描述.在现实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社会不平等的现象,有人富有,有人贫穷,有人地位高,有人地位低,有人声望高,有人声望低等,这些都是反映出一个问题,现今的社会会依照个体的社会身份.财富.地位.职业.声望等把人们分化成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这种基于社会不平等之上的层次划分就是社会分层要探讨的问题.

什么是社会分层

分层原始地址学术语,是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是用来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借用这一概念来分析社会的纵向结构.社会分层就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成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和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不平等,

为什么会存在社会分层?是因为社会不平等.为什么社会不平等?是因为存在社会差别.

社会差别是指个人或群体间的差别,如身体.能力.成就等,主要是指社会文化中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差异.社会差别有的是天赋的,(家庭背景.性别.

体格.相貌等生理的差别等);有的是后致性的(如修养的差异、学习成绩的差异、收入的差异等)。

社会差别本身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放在社会的价值体系中才具有意义。任何可以评价其价值高低的社会差别就成为社会不平等。因此说,社会差别造成了社会不平等,而社会不平等造成了社会分层。相对稳定的社会不平等就是社会分层。

二、社会风层的两种理论

(一)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根源、表现、影响及发展趋势,具有重大意义。阶级是私有制的产物。

马克思对阶级的划分是以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主要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以及因此决定他们在生产方式中所起的作用与领取社会财富的方式和数量等作为划分标准。

阶级维护自己利益阶层

他认为只有废除私有制、生产力充分发展、阶级消亡是根除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前提条件。

(二)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三位一体分层模式)

马克斯韦伯是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社会学家。与马克思强调及经济因素不同,韦伯认为影响社会分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经济因素外,声誉和权力也有较大影响力。

他的理论核心是从财富、声望、权力三方面考察社会不平等。

财富 -经济标准市场机会生活机遇阶级

声望地位社会标准受人尊敬具有威望身份群体(本人身份、教育水平、生活方式)

权力政治标准支配控制别人的能力政党(权力差别产生政党)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对西方社会分层研究产生深远影响。这三个标准的关系问题上,在一定条件下,三者可能相互强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做理论分析时,必须加以严格区分,三者是独立的,他们并不必然存在同等决定关系。究竟哪一个更重要,要根据特等的社会情况,这就要取决于具体的经验研究

12、2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解释:功能论和冲突论

二战后,社会学进入高速发展期,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在20世纪50、60年代盛行,然后是冲突论、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伦等理论百花齐放,各种理论都从各自视角对社会分层作了研究。

功能论对社会分层的解释。

在功能派的社会分层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戴维斯和摩尔提出的----“戴维斯--摩尔理论”。他们对社会分层存在的意义进行了分析。

他们认为社会不平等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对社会的正常运转是必要的。它可以满足社会的某种需要。在全部的社会活动中,有的活动或职位没有什么要求,任何人都可以做。怎么能吸引有能力的人去做那些有挑战性的工作呢?就可以通过给这些人更多的财富、权力、声望等。,换句话说,不同技术水平、能力和担负不同责任的人所取得的报酬是不一样,是和地位、职位、贡献、能力等成正比的,因此就会产生社会差别,从而导致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是对社会发展具有功能的,它可以激励人们积极向上,提高自己,从而促进社会进步。

这一理论在美国的社会学家中流行多年,因为他非常适合强调个人成功的美国人的文化价值观。但也遭批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

说其“脱离现实”。(1)首先,社会分层没有像理论说的那样起

作用,有的职业报酬很高,却没有祈祷和报酬等比例的社会贡献,

而有的职位或职业对社会很重要,但他们的工资却低很多。例:清

洁工、农民工、乡村教师、(2)功能主义忽略了一个事实,社会

分层很大程度是先赋的、继目的,而不是自致的,尤其在种姓等级

社会。,社会地位并不是由他们的工作决定的,是由很多不合理的

因素决定的,例如:美国的黑人、白人、英国的贵族、印度流浪者、

南非白人

(3)功能主义的分层理论还忽视了社会分层有功能失调的可能性.也就是

说,有时候并不是按才能分配角色,没有最好地利用人们的才能,会使人们感到不平等,不公平,严重的引发社会冲突.

二.冲突论对社会分层的解释.

冲突论反对功能主义的观点,认为不平等并不是社会必不可少的,它是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剥削的结果,或者说是一部分人掌握了对稀缺资源的垄断,利用稀缺资源为自己赢得利益特别是权力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利用职业报酬的不平等来激励人们工作就不是必不可少的.

大多数的当代冲突理论家都是从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中获得的灵感.

马克思认为,统治阶级能保持自身的权力是因为社会制度反映和维护了他们的利益,社会制度用来维持现状,而不是鼓励变迁,减少不平等.而无产阶级受到虚假的意识形态的蒙蔽,看不到社会的不公正,只要统治阶级存在,无产阶级就不可能得到应有的社会报酬.

为了更好地反映20世纪后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现实,达伦多夫,米尔斯等现代冲突理论家对马克思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在认同马克思观点的基础上,还吸收了其它分层理论的可取之处,除了强调经济因素外,还考虑到了经济以外的因素(例如性别.种族.年龄)

进化论下”综合理论”的努力.

功能论和冲突论各有所长,许多学者开始反思,能不能建构起一种综合两理论长处的理论.伦斯基的理论成为代表.

他认为社会分层的核心是社会资源如何在社会成员中分配的问题.

基本资源按需分配.符合功能论观点;剩余资源.通过竞争和冲突来实现,冲突论观点.

小型前现代社会:生产力低,社会资源匮乏,按需分配,权力与社会报酬无关

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为获得更多利益,强者使用权力.社会不平等难以避免

12.3 社会流动的概念.类型和起因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都是对社会结构分化的描述.社会分层是从静态描述社会层次结构分化的状态,内容,形式,性质以及各层次间的互动秩序和关系,是分化的质变过程;社会流动则是从动态研究社会不平等形成过程和结构状态的变化,揭示了社会分层结构变化趋势,方向,速度,是分化的量变过程.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是一对互补的社会学概念.

?什么是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在1927年<社会流动>一书中提

出的.他的研究引起了社会学家的兴趣,现在已成为社会学的核心概

念之一.

社会流动(社会位移)是指社会结构的横向运动,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是个人或群体在社会

分层结构与地理空间结构中所处位置的变化.

从个人层面来看,社会流动表现为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动,实质上是个人社会关系的调整与变动

从社会层面来看,表现为人们在不同的职业.地位和组织间流动.实质上是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在社会关系网络层次的变动.

尽管社会流动是个人行为.但它不反对个人具有意义,而是对社会结构也产生影响.(速度.比率)

二社会流动的基本类型

?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根据流动方向)

垂直流动是指在社会分层体系中位置的上下移动(向上或

向下)向上流动的水平能显示社会体系的开放程度.

?封闭式分层体系(没有或很少有垂直流动)印度种性制

?半封闭分层体系(至少很少的流动途径)科举制中国

封建社会

?开放式分层体系

水平流动是指在同一分层水平位置上的横向变化。一

种是在各地区间的移动,一种是指在财产、权力、声

望相似的两位置上移动。

水平与垂直流动常是交叉在一起。

2。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根据参照基点)

代内流动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社会地位的变

化。主要以职业地位作参照物。以个人最初职业和地

位作参照基点,以最后的职业地位为参照终点,然后

进行比较。通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反映社会的变化。

代际流动是指两代人之间在职业地位、身份、收

入等方面的变动(向上和向下),即子女从父母所在

阶层向另外的阶层流动。代际流动的状况,反映了社

会进步的程度和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及发展状况。

3。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根据流动的原

因)

结构性流动是指因社会结构的变迁而造成人们

社会地位的变化。例如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国企职工下岗分流;农民工成为现代企业工人等,还

有职业结构、教育结构、人口结构、城乡结构等方面

的变化,都会造成结构性流动。

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受到严格身份制度的约

束,社会缺乏流动性。改革开放后,身份制度的弱化,

社会流动增强。出现了“经商热”(下海热)、“出

国热”、“孔雀东南飞”等结构性。

非结构性流动(自由流动)是指与社会结构无关

的,因个人原因而形成的社会流动。

影响个人流动的因素主要有种族、性别、教育程度、职业、居住地、素质能力、外貌,甚至运气等,个人选择,户籍。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自然因素

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

?人口因素

当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或过低,就会产生人口压力或吸

引力,出现人口流动职业、地位变化社会流动。

?个人因素

先赋因素和自致因素

?社会因素

?社会结构性质(开放的还是封闭的)

?经济的发展程度

生产力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新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

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劳动人事制度与政策

社会价值观

职业声望观:对职业的评价体系,决定职业的吸引力

社会流动观:对空间迁徙和社会地位变化所持的态度

(5)战争、民族歧视、民族压迫

社会学与心理学当中一个臭名昭著的理论——公正世界理论

公正世界理论(Just-world Theory / Hypothesis)——社会学和心理学中一个臭名昭著的理论 我会不定时找一些心理学的小文章上传,这些文章也是经过筛选的,如果您对心理学、心理咨询有兴趣想学习可以加我的Q二八妖妖八七司仪一八,我是勤思心理咨询师课程培训李老师。 在这种假说里,人们生活在一个公正的世界里,得到的都是他们理应得到的。不幸的人所遇到的不幸都是“咎由自取”,而幸运的人则收获着他们的奖励。 世界上第一个“公正世界”实验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末,由心理学家Melvin Lerner 设计。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他设计了实验的理论和临床部分,并在之后对他的学生和同事们对病人做出的反应感到震惊。虽然他的学生和同事们都是心理学专业人士,但是私下里他们的态度却倾向于认为“病人会有这样的苦恼完全怪他们自己”——甚至就算是那些只与运气有关,和个人情况完全没有关系的疾病,他们的态度也是这样的。为了搞清楚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认为,Lerner 设计了一个简易的实验。 Lerner 招募了一组志愿者——全为女性——并让她们观察另一名女性进行“学习测试”。每当受害则在练习中犯下错误都会遭受一次痛

苦的电击。但是这名进行测试并且被电击的女人其实是一名演员,而电击等场景也是Lerner 和同事们所设计好的,但观察者们仍然认为电击的场面很残酷,不忍观看。不过随着实验的进行,志愿者的态度有了转变,她们对受害者的遭遇从同情变得充满敌意。 在观看完整个过程后,观察者们的“休息时间”到了,而休息时间结束后她们将继续观看同一个受害者参加测试和被电击的场景。一部分观察者们被告知,之后的阶段电击将会变本加厉,而另一部分则被告知在严酷的测试结束后,受害者将会被奖励一大笔钱作为帮助完成实验的酬劳。鉴于在上一阶段的末尾观察者们对被电击的受害者产生的敌意情绪,可以很自然地想到,如果她们得知受害者会得到金钱奖励她们必然会十分愤怒,心理失衡甚至辱骂受害者;但实际上当观察者们知道受害者将会得到补偿时,她们的敌意消失了,甚至开始赞赏受害者。在实验中讨厌受害者的人们都是那些被告知受害者会接受更多惩罚的人。她们认为受害者被电击是因为她自己表现不好,太笨了或者智商太低,老是给出错误答案而导致。 Lerner 所得出的结论就是,观察者们希望相信她们自己生活在一个公正的世界里。而在一个公正的世界里,只有坏人才会得到惩罚,所以被持续惩罚的“受害者”就必须是一个坏人。很多人认为“性本善”是人类的天性,而Lerner 提出的结论则让人性显得丑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十三章 社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社会分层现象的? 答: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以马克斯·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详尽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这一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根源、表现、影响及发展趋势,更多地强调了社会冲突的方面,主要有以下要点: (1)指明阶级的含义,并指出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2)说明阶级产生的条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阶级的产生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 (3)认为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认为阶级现象最终将随着私有制的铲除,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而消亡,阶级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 (5)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外的属性划分的,它或者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是与阶级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进行阶层分析要以阶级观点为指导。 (6)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结论。资本的私人占有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以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平等。

2.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研究? 答:(1)西方社会学分层现象是现代西方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此起彼伏、从未间断,西方社会学者也认识到其根源在于社会不平等,而过度的冲突和斗争会引起社会动荡,形成社会运行的障碍。出于维护的目的,他们对社会分层现象也十分重视,进行了长期研究。作为这一研究的结果,他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分层理论和模式,用以描述社会差异,把握各个社会层次上人们的社会表现,预测不平等现象的发展趋势,干预和影响社会政策的制定。其主要的理论代表有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和帕雷托的精英理论。 (2)西方分层理论有明显的缺陷与不足,对于这些理论不要盲目照搬。尽管如此,仍然可以有选择地借鉴西方分层理论,为我所用。 ①西方分层理论是以维护资本主义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的,它所指导的一些社会政策或措施确实对社会运行起到某种协调作用。我国虽然在基本制度上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但作为社会系统,总有些共同的结构特征及共同的运行规律。西方分层理论对维护社会系统运行的机制做了长期研究,发展出一套理论概念。有选择地借鉴这些概念,对于维护我国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来说,无疑是有益的。 ②西方分层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社会不平等。虽然分层理论认为不平等不可避免,永恒存在,甚至认为某种“适度不平等”发挥着有益的功能,但它同时也认识到,无限制地加剧社会不平等只会给社会带来灾难,因此不得不寻找缩小不平等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我国目前虽然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基础,同时消灭了由此产生的经济上、政治上的根本性不平等,但毕竟还存在着阶级差别,存在着种种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消灭社会不平等,是我国社会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分层理论缩小不平等差距、缓和社

教育促进社会合理流动的途径和策略

一、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一)社会流动及其合理性的判定社会流动,指的是社会等级或阶层的变化,具体指个体或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层向另一社会地位或阶层的转变,指在社会结构的范围内,人们在社会阶层中所处地位、职业上的升降与变换。社会流动既表现为个体社会地位的变更,也表现在个体社会角色的转换。现代社会中,社会位置及与此相连的社会地位总是与职业密切相关,因而社会流动便主要表现为个体在各种职业位置之间的变动。合理的社会流动应是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进步和基于个体能力及业绩基础上公正、公平的流动。一般认为,在社会中间层规模大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经济社会分配差距比较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不会很大,这样的社会最稳定、和谐、能够可持续发展。对于个人而言,则应促进其天赋潜质的充分发展和个体价值的最大实现,向上流动不受其出身、经济地位低微的制约。(二)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双向关系社会流动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科技革命和第三产业的兴起,使得横向流动加速并普遍化,纵向流动的动力日趋强烈,其标准也偏重个人的自致作用,因而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1.社会流动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作用社会流动对教育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首先,社会流动的程度影响着教育的功能变化。传统社会由于缺少社会流动,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传递文化和象征身份;现代社会由于流动程度较高,教育的经济功能的选择功能较为突出。其二,社会流动的方式影响着教育的模式。由于竞争性流动促使个人经过努力而获得英才地位,在教育目标上鼓励学生参与竞争去向上流动,课程便有综合性和多选修的特点,训练学生不畏失败和创新精神,分化学生也较迟。赞助性流动提倡英才教育目标,早期分化培养,课程性质大相径庭,训练学生各得其所的意识和能力。其三,社会流动的趋势影响教育改革和教育结构。现代社会的流动趋势是水平流动普遍化、纵向流动上倾化、竞争性流动占主导地位,所以教育改革要根据社会结构的需要来选择和分配人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同时还要调整教育结构去适应多样化人才的需要,满足社会民主化的要求。第四,社会流动还通过影响价值观而对教育思想、教育愿望和个人成就动机产生影响。现代社会流动性大,对名利的追求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教育的功用性价值由此被抬高,教育思想偏重于个人本位,学习动机多源于对较高社会地位和角色的追求。2.教育对社会流动的作用社会学家哈维格斯特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将成为个体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人们越来越相信,高速率的社会流动,尤其是通过教育的社会流动,将减少贫穷阶层儿童中的英才浪费,并使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活动效率更高。教育还是促进社会职业结构合理化的动因。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素质的逐步提高,各种职业对于就业所需要的教育水平也水涨船高,雇主通过教育这一标准来选择雇员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柯林斯的“1938—1947年度美国的全国性调查”和“1967年圣弗兰西斯科地区的调查”表明:职业结构在教育系统内已被设计好了。川教育事业的普及和发展也影响着社会流动的形式。正是由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发展,社会才由传统的过去走向开放的现代,才出现竞争性的社会流动和规模较大的水平流动。随着我国“和谐社会”战略和“工业返哺农业”行动的实施,各阶层之间的社会距离和经济收入差别正逐渐缩小,阶层之间的主要差别将是消费形式和休闲方式,而这两者受教育的影响较大。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考试复习资料全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分层:依据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或现象。 2、社会地位:指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具体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3、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阶层、阶级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具体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权力、财富、声望、受教育机会等)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性。 4、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由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密切相关.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上的移动也称作社会流动。 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 狭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职业地位的改变。 5、官本位制:在改革开放前的身份制分层体系中.干部的分层是一个核心内容.人们常把它称为官本位制。以干部和官员级别的垂直分层作为大陆社会的分成体系的基础.并由此派生出全社会的分层体系。 二、简答题 1、社会学家考察社会不平等的两种范畴 1)第一对范畴: ①法律上的不平等:直接与社会地位相联系.具体指各个层次的社会地位享有不同的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这些相互区别的权利和义务得到社会的公认。 ②事实上的不平等:涉及具体人群间的关系.指尽管各个地位群体和个人在法

律上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但是由于各自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手段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实际行使权利的差异。 2)第二对范畴: ① 稳定性不平等:指社会分层地位和处于这种分层地位上的成员具有长期固定的联系.以及社会成员长时期停留在同一阶层当中。 ② 暂时性不平等:指社会分层地位和处于这种分层地位上的成员具有短暂的、临时性的联系.社会成员有可能或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地位层次或自动跨越地位层次。 2、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的影响 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对西方的分层研究产生深远影响.虽然现在西方对于分层的研究名目繁多.但都溯源于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主要特点有: 1) 都采用多元的分层标准。常用的有收入、职业、教育、技术、种族、性别、宗教 信仰等。 2) 都采用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权力、声望等都是可以量化的标准。 3) 引进了主观分层的标准.声望、地位的划分都直接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评价。主观 法、声誉法等都受韦伯理论的影响。 3、帕累托精英循环理论的主要内容 精英 非精英 执政 ↑ ↓ 非执政 解读:箭头指向即精英的循环路线。 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个社会.只有执政阶层的能 A 执政精英 C 非执政精英 B 执政层的庸才 D 芸芸众生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八章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1、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 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和过程。 2、社会资源:是指人们所能占有的经济利益、政治权 力、职业声望、生活质量、知识技能,以及各种能够发挥能力的机会和可能性,也就是能够帮助人们满足社会需求、获取社会利益的各种社会条件。社会资源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稀缺性,二是有用性。人们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既成了对人们社会地位高低的评价依据,也成了人们社会分层地位的基本标志。 3、社会分层具体表现为人们在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异。 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社会成员通过各种途径(出生、继承、社会化、就业、创造性活动等)占据种种不同的社会地位,获得种种不同的社会身份,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4、社会分层的根源在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5、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特点:第一,阶级分层 反映了阶级社会里社会分层的本质特征。第二,社会分层并

不都是阶级分层,不能把社会分层等同于阶级划分,不能对社会分层简单化。第三,社会分层是一种历史现象。第四,社会分层必然导致社会冲突。 6、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有多种,但其中影 响最大的是韦伯的分层理论和帕雷托的精英理论。 7、韦伯的分层理论。韦伯主张从收入、权力、声望三 个角度划分人的社会地位。这三种东西在任何社会都是有价值的和稀缺的,因此在各种社会中,人们总要追名、逐利、争权,社会分层结构就是用等级秩序将上述活动纳入制度化轨道。韦伯的分层理论对西方分层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的分层理论都是源于韦伯的分层理论。 8、帕雷托的精英理论。精英,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社会 集团,而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干,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社会成员。这些在不同领域获得最高分数的人可以划归一个等级,即精英人物。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精英的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 9、社会阶级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处于相同地位 的人们所组成的一种大的社会集团。

“装逼”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

"装逼"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 “从1974年初到1976年中期,谁在群落内处于等级秩序的顶端,这一点是很清楚的。初看起来,耶罗恩至高无上的地位似乎是奠基在他那傲视群猿的体力之上的。耶罗恩的庞大身躯和他充满自信的行为方式,会使人产生一种天真的设想,即黑猩猩们的社会是由最强者为王的法则所支配的。他看上去要比群落内第二大成年雄黑猩猩——鲁伊特强壮得多。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假象,造成这个假象的原因则是,在耶罗恩占据最高统治地位期间,他的毛发总是略微地竖立着的,即使在他不卖力进行那些威胁性武力炫示的时候也是如此,而他走路的时候总是迈着一种缓慢而稳重的夸张的步伐。这种具有欺骗性的习惯性做法——让躯体看起来显得大而沉重——是黑猩猩中的雄1号普遍具有的一个特征,正像我们在后面将再三看到的那样,每当有其他个体将先前占据这一位置的个体取而代之时,他们都会这么干。处在拥有权力的位置上这一事实会使一只雄性在身躯上也给人以深刻印象,这就是前面所说的那个设想——作为阿尔法雄性[注]的他占据了一个与其外貌相称的地位——得以产生的原因。” 在荷兰动物学家弗朗西斯·德-瓦尔的名著《黑猩猩的政治》一书里面,出现于第四章“二次权力更迭”开篇的这段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而在接下去数个小节,德-瓦尔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鲁伊特向耶罗恩发动权力进攻并一度成功罢黜了这只阿尔法雄性的过程,包括双方如何对黑猩猩群中的雌性进行争夺,以及对其他雄性进行笼络,一波三折的,看起来十分有趣。但,事情还没有完,这故事有一个悲伤的结局,第一次看书时让我几欲落泪——失去地位以后,老奸巨猾的耶罗恩忍气吞声了一段时间,但暗中酝酿反扑,终于有一次趁鲁伊特睡觉,和其他雄性一起把他给打成重伤,并阉割了他,后者最后悲惨地死去。1989年出版的《黑猩猩的政治》曾在2007年与《沉思录》、《物种起源》、《君主论》一同入选百位哈佛大学教授推荐的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经典图书,它不仅是作为一本引人入胜、有很多故事的动物书,更多是作为一本帮助我们了解灵长类的行为与需求的普及型读物,受到了政治家、管理者和社会学者的广泛关注。关于这本书的赞美我不再多说,只想指出的一点是,德-瓦尔德这段描述之所以数年之后还在我脑中呼之欲出随手拈来,乃因为它深刻地指出了一只黑猩猩(或一个人)如果想要在他所属的群体中处于(或维持)优势地位,则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适当地“装”。耶罗恩成功地通过把毛都耸立着这种方式,装成了比其他个体都体格硕大,从而引起他们的敬畏。事实上,这家伙后来被打败了,毛就耷拉了下来,德-瓦尔德的团队观察到他其实一点儿也不比别的雄黑猩猩高大。非常有趣的事实。 无独有偶,哈佛商学院的美女副教授艾米·库迪(Amy Cuddy)在她的一系列研究中,探讨人所采取的身体姿势会如何影响其行为方式乃至行事效果,就发现了另外一些很接近的事实。她把结果发表在一篇名为《在高风险的社会评估之前采取强有力姿态的利益》 (The Benefit of Power Posing Before a High-Stakes Social Evaluation)的论文中,并且在2012年出席TED演讲时,做了一个极其生动的演讲《用肢体语言重塑自己》。艾米提到,她一直以来很想知道,如果人外表上伪装成比较强大的模样,是不是就会真的在心理乃至生理层面产生效应,所以她和同事们招募了一批志愿者来做实验。这些被试在一开始会被要求做出一些开放型或收缩型的动作:前一类如坐在椅子上把腿跷到办公桌上去、双臂打开、叉腰耸肩,这样显

人类学与社会学的区别

社会学家 VS 人类学家 事先声明,这个是我转载的文章,不是很赞同里面的观点,但是期间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的,对于社会学的诠释还算比较全面。文中人类学与社会学家的经历实际上是一样的,作者只不过从不同角度去描述了下 第一贴:《千万要爱上一个人类学家》 (来自“人类学 Anthropology ”小组) 有一天,你会遇到这样一个人,他为人温和,又带一些神秘感,他沉稳,嘴角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笑容,他会说许多种语言,他看过许多风景,走过许多路,认识过许多人。他知道许多故事,他会很开心地告诉你,他看到过循化的虎罗笙,瑶山瑶民的餐筵,畲叔叔的典故,还有好看的织锦上每一个图案是什么意思。人海中,他知道与什么人共醉,与什么人交欢。当醉时则醉,清醒时独醒。他的眼神,清澈通透,望向你的时候,仿佛看进了你的灵魂最深处。 他说起黑丝高跟,站街小姐的价格,步兵骑兵的区别,眉飞色舞,几乎让你以为他是天下淫棍,百花丛中过,片草不沾身,嬉笑看透红尘的肉欲和沉沦。他也会说起挑灯夜战在鲍曼和卢梭的背影中张望,还会动辄来一段马恩全集的引用,几乎让你瞠目结舌,却又迷恋不已。总之,他的space里,有着一片蔚蓝色的海洋,他可以面朝大海,等待春暖花开,与知己畅饮青稞酒,笑谈天下事。只是,那里,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得进去的。 你会爱上他的温情脉脉,爱上他的灿烂淡然,爱上他的彬彬有礼,爱上他的桀骜不驯,爱上他的幽默轻松,你甚至想读他读过的书,走他走过的路,和他一起看美丽的风景,让细细的皱纹爬上额头,白了鬓角,却相视一笑。你有一万个理由会爱上一个人类学家。 但是,你却只能爱上这个人类学家。 他不在家去做田野的时候,会发短信问你身体好不,有没有被蚊子咬,夏天要多喝水,出门要小心。他会跟你说遇到了什么好玩的事情,听说了什么有趣的八卦,围观了什么喜感的仪式。隔着千山万水,你都能感受到他就在你身边,开心地与你分享他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惊所险。仿佛你与他一同走过。你郁闷了,他会替你分析为什么这种人会有这样的心理,让你不再纠结。你不开心了,他会为了你而角色扮演,让你破涕为笑。他会仔细观察你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才在你闷闷不乐的时候,捧出你最爱的甜品,一口口地喂给你,让你满心欢喜。恨不得这一刻就这样永远下去。 更重要的是,人生数十年,短暂如戏,你能遇到这样一个懂你,心疼你,收容你,保护你,牵着你的手一直走下去的人,此生足矣。 第二贴:《请你不要爱上一个社会学家(inspired by an anthropologist)》 (来自“社会学”小组。明显是回敬贴啊,汗……) 有一天,你会遇到这样一个人,ta为人谨慎,又略显不羁,ta举止典雅,又不失亲和。ta可能会多种软件,ta 肯定去过很多企业。ta脑子里面装满各种理论模型,告诉你为什么富士康会跳楼,本田会罢工,他知道很多社会运动。ta知道什么时候说什么话,知道和什么人说什么话。 ta说ta工厂里打过工,农村教过书,可能某个大哥手下卖过命,天上人间中客串过嫖娼客,也许动辄就会来一句,当年粤港澳或者法兰西的艰辛转型,又或者,用stata算一算贫富差。总之,他的调研工作里一定有ta自己的社会分工论,那是个神秘的结构,ta告诉你的是隐藏在数据里的事实真相,留给自己的是记在endnote里的心中小遗憾。 你会爱上ta的不温不火,爱上ta的逻辑清晰,爱上ta的灵活多变,爱上ta的丰富阅历,甚至爱上ta的戏谑自嘲,爱上ta眼中的悲悯,发梢的小分叉。你有一千种可能爱上一个社会学家。 不过,你还是千万不要爱上ta。

教育对社会流动、社会分层和就业的影响

教育对社会流动、社会分层和就业的影响摘要:当今教育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就单高考这一个社会热点每年都会引起社会极大地关注,我是经历过高考的人,每年高考,政府都要派出大量警车维持交通秩序,并且社会各界也都自愿发起活动为高考生提供方便。电视台也专门推出高考系列节目邀请各行业专家让他们以自己的角度来讨论高考。这些足以反映社会各界对高考得重视。所谓十年磨一剑,经历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们最终的目的就是在高考考场上取得好成绩,进入一个自己理想的大学,从而改变自己的一生。可见,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也正是社会如此关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仅从个人角度来分析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够的,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也是巨大的,教育通过改变个人来改变社会,所以我们有必要来探讨教育对社会的影响。本文将主要论述教育对社会流社会分层和就业的影响。 关键词:教育社会流动社会分层就业 所谓社会流动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叫做社会流动。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教育之所以能够影响社会流动主要是人们通过教育提升了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竞争力进而提升了自己的社会阶层。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教育来提升自己的社会阶层,尤其是农村的孩子,由于父辈们没有给他们提供很好的条件,他们在社会关系、社会资源方面与城里的孩子相比有很大的劣势,这就造成了农村和城里的孩子在一开始社会阶级就存在差异,并且由于没有父辈们的有效支持,他们只能通过高考这一条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教育对于他们来说是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唯一有效的途径。对于城里的孩子,教育同样重要,城里的孩子虽然社会资源比农村的孩子好些,但并不能决定什么,社会的激烈的竞争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来适应社会,可以说教育几乎是所有人在将来有所成就的必经途径。通过受教育提升了自己社会阶级的人们就会从下一阶级跃升至上一阶级甚至更高的阶级,从而促成社会流动,可以说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动力也是主要方式。

关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认识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众所周知,印度的种姓制度已经有2000 多年的历史,在这种制度下,印度社会被分为社会地位不同的四种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社会不平等是以“等级”的形式存在的,在罗马就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到了19世纪,人们广泛使用“阶级”和“阶层”概念来描述社会中人们的地位等级。而从这些现象看来,我们就可以明确社会分层是建立在制度,法律,规范和社会结构基础上的,比较稳定持久的,已经制度化的社会不平等关系。因此,社会分层是依据一定的同一性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虽然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在不断的提高,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种姓制度依然以各种方式顽固地存在着。广大低种姓的民众和“贱民”依然没有土地,被逼在有辱人格的条件下工作,并且接受着高种姓人的虐待。翻开报纸,几乎每天都有种姓暴力的报道,或因种姓不同通婚而自杀,被杀,被烧,被裸体游街的;或因不同种姓间的世仇而血腥残杀的。至于低种姓民众在各种场合被歧视,被隔离,受虐待,受排挤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种种迹象表明社会分层早已经根深蒂固。 但是归根到底,怎么会出现社会分层呢?我想只有更好地理解社会分层的基础才能更好去认识它的现象。 根据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对社会分层理论的认识,他认为其是多维的。而在后来,他的方法被其他社会学家逐渐细致化和扩大化,最后提出了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声望---社会标准,权利---政治标准。 韦伯认为,财富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这就是个人用其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与劳务的能力,即把收入作为划分社会阶层,阶层结构的经济标准。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这句流传在民间的话,似乎一语道破了现在社会阶层的经济现状,多少人想通过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可是终其究竟,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如愿呢? 社会标准指个人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在西方分层理论中,常常按这个标准把不同的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的社会身份群体,即那些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生活方式,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等量身份尊敬的人所组成的群体。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经常说到的“暴发户”,不少的暴发户总以为自己的经济环境得到很好改变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同,但是他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想要处于的那个社会阶层,从一开始就不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所以要想获得认同获得尊重,我想确实需要很大的努力来改变这个社会角色。 政治标准指权力,权力不仅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也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在科层制度中的地位。虽说是划分社会地位一个不可缺少的标准,但是引出的问题和影响却不少。前几天,辽宁的一女大贪官被依法判处死刑,贪污金额接近一亿,一个小小的土地局科长竟然靠着不断的贪污,直升

社会学及心理学名词解释

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 2、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觉。? ?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 ? 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买卖相同的股票。? ?

6、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 7、手表定律: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 8、破窗理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羞愧。?

对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的认识

对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的认识 社会角色的变迁导致了社会流动,社会流动同时也影响和改变了社会角色。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当我们从一个角色转变为另一个角色的时候,我们就极有可能就会造成一种社会流动。当一个人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过程叫做社会流动。也就是说这种社会角色的转变过程就是社会流动。 台湾艺人林志颖,他的生平可以说是众多角色的扮演,而且扮演得也非常成功。林志颖是集职业赛车手、歌手、演员、企业家、摄影师、摩托艇手(新的挑战)、台湾网络协会身兼数职的要员、美国/内地/台湾众多官方形象及公益代言人等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跨界之大、涉及领域之多,令人惊叹。(引用百度百科)。林志颖的这一生经历过好多不同职业的转变,也是社会角色的转变。同时他可能一人兼数职,也就是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他的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种类之多与角色之间彼此差异较大,实属不易。 另外这种角色地不断更改交替的过程造成了一种社会流动。比如说他从歌手,演员到去服兵役(其实他有服过两年兵役的,而且在部队里也非常优秀),当他不在是演员,歌手的时候,别人就会顶替了他的位置,成为了歌手演员,就不会让这个位置空着。而他也以另外一个身份融入到另一个集体里,这时他就是一个普通的战士。这样就造成了社会流动。人们的职业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有所变动,同时社会角色也发生了改变,因此带动了另外一些人的社会职业以及社会角色的变动,这样的更替让社会流动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就像小河流水一样,永远是新生命。 同时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也是一种社会流动。很早以前,人们就有了阶层的概念,那时的人们争先去考状元,为的是出人头地,进入另一个社会阶层。当某个书生成功地考取了状元后,他将取代原来的官吏,而他也从低卑的阶层跃进了中层,而相对的各种剥削或者那些官员的退休以及触犯刑法的官员被撤,总之有人走了,就会有人来接替他的位置。不管哪个阶层都如此,这样的流动让社会处于一种和谐的氛围中。 社会流动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威胁,有的人被迫要改变自己原来的角色,高兴或是不高兴都要接受这个被社会给予的角色,还要努力扮演好他。如果扮演不成功,那么你就可能沦落到更下层。总之社会角色与社会流动时彼此影响的,他们的存在是让社会更加的充满生机。 社会角色与社会分层的彼此关系与影响。社会角色在社会中的每个层面都有自己的地位,人们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也就有不同的社会角色,也就需要我们努力扮演好我们

社会学_中国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课程:社会学 题目:我国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及“关系”对社会流动的影响院系:地球科学系 班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0901 姓名:范甬杰 学号:3090103494 老师:连连

我国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及“关系”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范甬杰 浙江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0901 【摘要】:笔者对中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分析了“关系”在社会流动中的一些现象与影响,最后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字】: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关系 序言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时期,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社会分层和流动也处在一个中国特色中,而在社会中,“关系”这个词又不断地突显出来,人们痛恨着别人所拥有的“关系”,又不断地寻找和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关系”来实现自己的升职之路。

一、中国的社会分层 中国的社会结构很复杂,各种专家们也根据分层的标准不同将中国的社会分层定义成各种形式,有“十大阶层说”、“十二阶层说”、“七阶层说”等等。由于笔者见识短浅,将中国的社会分层简单的分成农民、工商及政府当权者。农民阶层指拥有农村户口,依靠农地的收入生活的,也包括替人打工却没有拥有固定工作的农村户口人群。政府当权者即各种公务员,“吃皇粮”的人,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除农民和当权者阶层之外的就是工商阶层,包括常年在外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工厂里的工人及技师、学校老师、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的工勤人员,各种从事经济活动的商人及公司管理者等等。 当代中国农民阶层毫无疑问处在社会的底层,但是工商阶层和当权者阶层无法绝对的定义谁处在高层,工商阶层在推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的力量不亚于当权者阶层,其威望及贡献甚至超越了当权者,当权者的收入可能会低于部分工商人员,但是权力完全压倒工商阶层,所以笔者将这两个阶层放置在同等位置。 二、中国的社会流动 农民、工商、当权者三个阶层形成了一定的倒三角结构,将农民流动到工商和当权者阶层可说是垂直流动,但是工商和当权者之间的转化称为垂直流动略微不妥,所以将不同层次间的流动称为跨层流动,同一层次的流动称为层内流动,而层内流动中往更高职位流动称为层内向上流动,被贬职被称为层内向下流动。

对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的认识

对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的认识 结合社会学所学相关理论,包括角色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等,谈谈对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的认识。 我们可以了解,社会分层是以一定的标准区分出来的社会集团及其成员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层次结构、社会等级秩序现象。在目前的西方社会学研究中,社会分层与阶级、阶层经常混同使用,以分层研究取代阶级、阶层分析。而当前我国社会学研究中,社会分层概念与阶级、阶层概念并用。社会分层的意义较为宽泛,并涵盖阶级、阶层。一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分层内容具体包括阶级、阶层、层界。社会流动,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叫做社会流动。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从社会分层来说,从我们的封建帝制开始,我们便以皇帝为我们社会分层的最高一层,由他为我们做决策,我们的一切都是为了他服务,曾经,君主主导人们的一切,当时人们的生死,当时的加官进爵,当时的工作,全都受到影响。然而社会流动就是说人们的加官进爵时,从一个身份变到另一个身份的转变过程。 从社会角色理论来说,每个人都扮演不同的角色。先从先赋角色上来说,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们面前我们就是他们的血亲,虽然我们是亲人,但是在社会分层上,可能我们处于不同的阶层。我们的叔叔可能是政府高官,高高在上的为国家处理事物,而我们自己的父母则可能只是最普通的农民,我们的社会阶层相差很远,但是对于我们的归属角色来说,就不会有阶级间的隔膜,我们会像普通的一家人,一起聚会聊天,教育小辈。所以从这上来说,社会分层在先赋角色上起到了不尽相同的作用。 而对于自制角色来说,这是我们努力所取得的角色,我们自己通过不断的努力而成为该阶层的一员。通过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我们从一个阶层迈向另一个阶层。在此时,通过我们自身的决定和努力,可能会从原来的阶层迈进更高的阶层,也有可能因为自己的失误从原来的阶层退到更低的阶层。这就是我们联想到了古时皇家的篡位事件,成王败寇,就是这个社会分层的一个体现,王子们倘若成功的取得王位,则就会成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什么都是他说了算,还可能会解决那些与他争王位的血亲们,这是对于那些失败的人来说,则几乎再也没有恢复的希望,只能任新帝宰割,也许会失去生命,或者终生不能在施展才能,被囚禁。社会分层在这以后就有了明显的显现,从我上边的例子来说,就可以知道我们社会分层对曾经的古代人的影响。还有就是平民百姓,他们几乎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在封建帝制的古代,他们没有人权,谁有权力谁就掌控那些人的生命。倘若他们不幸的遇到了一个暴君,那血流成河也就是早晚的事了。曾想秦始皇虽统一六国,还在经济上同意了货币,还有文字等等,他是当时社会分层中的最高阶层,他做了很多有益于人们的事情,可是后来又修长城又建兵马俑,还有阿房宫,使得大量的劳动力被充公,客死他乡,家人连尸体都找不到。给广大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因此在那个时代,很多人会想要努力进学,从最底层越上枝头,不再为他人任意妄为。这个时代的社会流动不仅是为了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而是更大程度上的保全自己。那个时候,人们作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不得不去做一些很卑微的事情,或者拼命的不择手段的向上一个阶层攀爬,作为工作的一员,想的不仅是目前自己怎么样,怎么更充分的表现自己,还有不断的拓宽自己的关系网,使得自己能够更方便的上位,到上一个阶层充分的表现自己,让人赏识自己

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的21点区别

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的21点区别 首先, 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的问题属性与学科归属, 这是观察理解二者本质区别的基础。总体来说, 心理学诞生以来, 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精神心理和人格发展规律为主的学科, 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重要学科和研究议题, 学科视角、学科体系和学科研究领域清晰明确。从本质上说, 社会工作是种社会服务体系、社会政策框架和社会福利制度, 而非一门“学科”。这恰恰解释了社会工作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属性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实质, 范围更大, 内容更多。 其次, 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的诞生时代、二者所处历史时期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迥然不同。人类社会心理现象与心理活动是文明社会的历史产物与伴生物, 有人就有精神心理活动。严格来说,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服务活动与体系是工业化、城镇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历史性产物, 运用社会服务满足社会需要, 解决社会问题, 集中体现现代社会服务体系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 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价值理念、价值目标和社会价值追求截然不同。总体来说, 心理学的价值基础是个人主义, 核心价值理念是自我与自我发展, 主要价值目标是精神健康和人格完善, 追求的社会价值是个人责任与自我完善, 个人和自我是行为主体。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是集体主义与社会利他主义思想, 核心价值理念是社会平等、社会公平与社会发展, 主要价值目标是社会结构功能协调均衡与社会福利,社会价值追求是社会福祉。 第四, 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的理论渊源、理论基础、理论主张、理论假设和理论视角不同。心理学的理论渊源是哲学、宗教、社会学与心理学,理论基础是个人的精神心理健康理论, 理论主张是个人与自我精神心理健康, 理论视角是个人与环境、应激源与心理健康关系等。生物医学思维和治疗模式盛行, 如神经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社会工作的理论渊源丰富多彩, 除心理学理论渊源之外, 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与社会环境等学科理论渊源, 都为专业社会服务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理论营养。 第五, 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的服务性质截然不同, 深刻反映二者根本属性与本质差异之处。一般来说, 各式各样心理学的服务性质是“商业”服务性质, 心理咨询服务收费是最典型例证, 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各式各样心理学服务本质和性质不是公共服务、社会服务与福利服务。与此相反,各式各样社会工作服务性质是“去商业化”社会福利服务, 通常是“免费”服务,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 ?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一)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 ?(二)社会地位: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社会成员通过有关途径(继承、制度分配、社会化、创造性活动等)而获得、占据了各种社会地位,这些社会地位不仅能使他同其他人相互区别开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相关的权利、义务而规范、制约着他所参与的社会交往过程。 (三)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场合、素质。 ?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一)社会分化及其后果:同质?a?a异质。 ?(二)社会分化的类型 水平分化: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不存在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大体相等。 垂直分化: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层次的地位群体,这些地位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存在着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各不相同。 由垂直分化所造成的差别叫做社会不平等。 ?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 ?(一)阶级、阶层:一般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 ?(二)社会不平等 ?(三)分层研究的理论视角 社会不平等? ?一日,有中国、俄国和印度三个国家的穷人,各自推选了一名“ 代表” 来到天堂,询问上帝各自的“ 平等机会” 。上帝对“ 俄代表” 说:俄国的穷人需要50 年才有平等机会。“ 俄代表” 大哭道:我是见不到了。上帝又对“ 印代表” 说:印度的穷人需要100 年才有平等机会。“ 印代表” 也大哭道:我是见不到了,可能连我的儿子都见不到了。这时“ 中代表” 连忙问:那我们呢?不料上帝大哭起来:中国呀,连我都见不到了。 中国社会不平等的表现及根源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 ?从1949年到2001年,父亲的干部身份都是影响子女获得干部地位的最主要因素。父亲具有权力资本的那些人比一般人更易于成为干部。在控制了父亲受教育程度这个自变量的情况下,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1倍 解释社会不平等的三种理论 ?马克思主义。市场中的竞争,特别是肆无忌惮的资本,是不平等的源泉。用国家的再分配来代替市场的机制。 ?自由主义。有权力介入的再分配才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的根源。相反,市场机制才会提供平等的可能。 ?新制度主义。上述两者都是把不平等看作是某种经济整合机制的固有特征,而忽略了这种机制所身处其中的制度环境。 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

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 周晓虹 摘要:认同,涉及到我是谁或我们是谁、我在哪里或我们在哪里的反思性理解。 长期以来,在社会科学中形成了多种有关认同的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导源于符 号互动论的认同理论和由欧洲社会心理学的“反叛”形成的社会认同理论。两种认 同理论在理论维度上涉及到相同的研究主题,在经验维度上同样面临诸多需要科际 合作的领域。通过对两种认同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论来源和相关经验研究的比较分 析可知,二者存在着整合的基础和可能性。 关键词: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比较与整合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江苏南京 210093) 认同(identity)或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是现代社会学或社会心理学中最为流行的术语之一,它直接涉及我是谁或我们是谁、我在哪里或我们在哪里的反思性理解。认同,通常又被译成同一性、统一性或身份,它是对“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认可,其中包括其自身统一性中所具有的所有内部变化和多样性。这一事物被视为保持相同或具有同一性”①。 长期以来,认同及其相关的议题一直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中心,在这两个学科相互交叉中形成的社会心理学更是将认同作为自己的核心概念之一。比如,早在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在《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就将“同一性”和“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列为自己论述的主题,并深入探讨了同一性和早年经验的关系②。在埃里克森看来,同一性或认同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③。 围绕认同或社会认同,在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中形成了多种相应的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以美国微观社会学或符号互动论为基础的认同理论(identity theory)和欧洲社会心理学所倡导的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尽管这两种理论重点不同,对认同概念的使用也不尽一致,甚至学科取向也大相径庭——认同理论是社会学取向的,而社会认同理论则是心理学取向的——但它们在某些方面是一致或相似的: 收稿日期:2007-00-00 *本项研究获南京大学“985工程”“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资助。 ① James M. Baldwin,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Volume 1,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98,p.504. ② Erik H. Erikson,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 1950.另外, 有人认为,埃里克森在同一性危机方面的创造性研究源自他早年的家庭生活。从小他就有一种不属于自己家庭的感觉,而这种感觉逐渐为这样一种事实而不断加剧:母亲和继父都是犹太人,而他却由于斯堪狄那维尔血统长的身材高大,碧眼金发。在学校,人们说他是犹太人,而在继父的祖庙里,却叫他为异教徒。 ③Identity and life Cycle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