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9课_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第9课_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第9课_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第9课_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龚进宏NO. 11

授课题目

第四单元参与政治生活

第9课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授课形式讲议

授课时间2012年4月28日、5月2-3日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知:了解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的相关知识,了解我国政府担负的主要职能及其内容,懂得我国政府的性质、懂得如何行使监督权。

情感态度观念:增强国家观念,增强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意识,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运用:学会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学会寻求政府的帮助,学会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的途径,逐步提高政治参与的本领。

基本内容一、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

二、人民政府服务人民。

重点难点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行使;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对于“服务性政府”的理解。

主要教学

媒体

教材,教参,教案,教学板书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政治权利与民主权利的区别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

站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参考百度及百度文库

教研室审查意见

课后分析

通过系统的讲授、学生讨论和思考,使学生了解选举,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激情,逐步提高政治参与的本领。

注:“NO. ”所填内容应与授课计划表(续页)中课次一致。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时间分配

媒体选择

一、组织教学

提示上课,起立并相互问候,清点出席人数。二、复习知识

三、导入新课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人民民主权利,保障人民充分地享有民主权利,参与政治生活。四、讲授内容

第四单元参与政治生活

政治生活是人们重要的生活领域,它同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一起构成了我的的社会生活。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是每一个公民享有的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而尽到一个公民应尽的政治责任,就是必要了解作为公民享有的权利、我国政府的性质和主要职能、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及外交政策。

第9课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通过依法行使这些权利和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监督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科学决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一、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

(一)广泛的政治权利与自由2' 3'

5' 90'

人民民主是社

会主义的生命我国

民主

政治

发展

道路

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

从农民工中产生的人大代表

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方向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从我国的民主政治的实践谈起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

同学们,请看教材P86的图,学生参加区人大代表和公民旁听人人大会议,公民行使的是什么权利?我国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有哪些?

图“学生参加区人大代表选举”,所反映的是我国公民在行使选举权。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图“公民旁听人大会议”,所反映的是我国公民有监督权。宪法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1、政治权利和自由

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依法参与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我国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与自由,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也公民参与政治的基础。

2、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的三个方面: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主要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被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被选举的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政治自由

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政治自由是人民参与政治生活,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

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我国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3)监督权

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权利

宪法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补充:政治权利与民主权利的区别

政治权利特指政治生活方面的权利,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几个方面。

民主权利:范围广泛,参与权、表达权等,民主决策、民主评选、民主评价、民主渠道、民主程序、民主形式等都能够体现民主权利,但是不属于民主政治。

(二)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形式

同学们,请看教材P88的图,并回答其问题?

“小区评议会”,所反映的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公民政治参与的基础 广泛的政治权利与自由 公民政治权利 政治权利与自由的含义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政治自由 监督权 公民最基本的权利 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

形式之一——民主选举;“列车票价听证会”,所反映的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形式之一——民主监督。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可以采取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式来形式民主权利。

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形式是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政治生活的关键点。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民主权利内容的概括。

1、民主选举

民主选举是人民根据自己的意愿,按照法定的形式,选定国家各级代表机关的代表和某些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民主选举是政治文明的体现,它是民主政治的基石。从公民的角度来说,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权利。

2、民主决策

民主决策是指在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方面,保证广泛的人民参与,倾听群众的意见并集中民智,使决策建立在民主和科学的基础之上。

请看教材P88“走进生活”资料,并回答问题?

为城市发展献言,所反映的是中职生通过网络平台直接参与民主决策;公民通过参与民主选举,选出人民代表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和制定决策,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间接途径;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公民反映意见、提出建议的方式,这些事直接参与民主民主决策。

3、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是指人民参加国家事务和企事业的管理,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和承担宪法赋予的义务。

村民委员会、城市居委会和职工代表大会是公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

4、民主监督

民主监督是指人民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以及对国家机关及其

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有党内监督、其他党派的监督、人民代表的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等。

(三)行使监督权的主要途径

我国公民行使监督权,实行民主监督,有多种合法的途径和方式:

1、信访制度

通过信访制度行使监督权。公民可以通过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当面向有关人员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

2、人民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行使监督权。公民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

3、舆论监督制度

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公民可以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

4、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等

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村务公开栏、监督箱等新形式、新方法,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更广泛的渠道。

二、人民政府服务人民

(一)感受服务型政府

1、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的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2、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的必然选择

我们国家的政府过去一直是一个管制型政府。原因:长期的封建社会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阶级斗争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观念。

管制型政府的基本特征:命令行政;一统行政;人情行政;经验行政;弱者行政。

管制型政府带来的危害:政府主导;救世主观念;擅权专权,失去监督;全能政府职能无限扩长。

管理型政府解决不了上述问题,因此,建设服务型

政府是必然选择。

3、建设什么样的服务型政府呢?

服务型政府是以人为本的政府。政府出台的政策、举措,都应该尊重人民意愿,体现人民要求,为人民利益服务。衡量政府一切工作的尺度,都要看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只有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政府,才是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透明政府。政府透明了,人民知情权才有保障,才能随时观察政府是不是在为实现人民利益努力;政府透明了,人民才会积极参政议政,充分表达民意,防止不当决策损害人民利益;政府透明了,政府官员才不敢懈怠,注重体察民情,顺应民意,接受监督,人民群众才会增强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因此,一个服务型政府必然是透明的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法制政府。法治政府,主要指政府是根据人民意志依法组建而成立;必须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必须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行政违法必须承担责任。简单地说,政府必须依法产生、受法律约束、依法律办事、对法律负责。而这些又恰恰是一个政府成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条件。

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有权必有责,政府的权力和责任是相统一的,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因不作为、乱作为或不当行为而造成的不良后果的,都要严格追究其有关人员的责任,服务型政府必然是一个负责任政府。

(二)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201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二)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三)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五)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六)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七)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九)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

水平;(十)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这十项工作分别体现了我国政府在行使哪些职能?

1、政府的四种职能

政治职能:“四个保”来表述,即保卫、保护、保障、保证。保卫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协调协会矛盾;保证社会公平、打击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

经济职能:在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调控,制定中长期规划,进行产业政策指导、信息发布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做好服务。

文化职能: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组织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提高文化实力。

公共服务职能: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实施公共政策,扩发社会就业、提供社会保障、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健全政务、办事和信息等公共服务系统。

2、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首先要明确自己职权所在,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把该管的事情管好。同时,要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

1、监督政府权力行使的原因

政府的行政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对其进行监督,防止政府滥用权力,保证政府的各项工作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2、公民监督政府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公民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也是在行使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力,公民监督政府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有: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批评、建议、举报、信访、行政复

议、申诉、行政诉讼、民主评议、民主测评。

3、政府权力监督与制约的意义

促使政府机关及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不滥用行政权力;

促使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

不断改进作风、树立良好政府形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课堂小结

本次课所讲授重点、难点是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行使、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对于“服务性政府”的理解。课堂知识小结如下:

课后作业

1、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及其关系?

2、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3、课后复习本课的重点、难点,预习下次课的内容。

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人民政府为人民 广泛的政治权利与自由 行使监督权的主要途径 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形式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感受服务型政府 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54252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前言走进《职业道德与法律》 总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明白为什么学习本门课程,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及逻辑线索,掌握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对自己人生的珍惜,引导学生自觉追求真善美。 3、帮助学生了解本门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即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二、教学时数:2课时 三、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1、然学生有兴趣、有动力、有决心学好本门课程; 2、新课程改革理念 四、学情分析 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学生对道德和法律这两个名词应该有一定的认知,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后,能够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法律素质。 五、教学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研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六、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由王顺友的马班邮路的故事导入本门课教学内容(人生之路要靠自己走)【教学过程】 板书 (一)、怎样看待这门课程即学习这门课程的必要性 1、为什么要学习本门课 为了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陶冶道德情操、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为了增强我们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 2、本门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3、主要内容结构 (1)、道德的主要内容 (2)、法律的主要内容 (二)、如何学习这门课程 1、学好这门课程,需要懂得它的意义; 2、学好这门课程,需要联系自己的实际; 3、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加强实践环节;

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使学生增强国家观念,增强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意识。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学会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教学重点难点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形式以及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教法案例讨论法、讲授法。 教具使用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内容复习提问 导入新棵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专政讲是我国的国体。那么在我国人民到底想有什么样的权利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讲授新课第一节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一、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一)广泛的政治权利与自由 1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定义

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依法参与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 我国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也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基础。 2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河北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称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行使这个权力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政治自由 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 政治自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重要方式。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力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力。 (3)监督权

职业道德与法律

职业道德与法律一一导言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学习这门课的意义和重要性。职业道德与法 律是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 教学重点: 什么是道德与法律 教学难点: 道德、法律和纪律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举例法、层层分析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俗话来引入课题。规、矩,是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多用来比喻标准法度。这句俗语,常强调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做法、否则无法成功。 【教学过程】 、法律、道德和纪律 材料1:有个富学生开宝马车水射路人取乐!-缺德 材料2:有对男女19岁就想结婚!-他俩眼睛很美不盲,却是法盲 引导学生思考:看了这两段材料,同学们有何认识?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讨论问题,并发表意见。 教师点拨:学德、学法非常重要!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没有一定的规则和秩序,社会就会陷入无秩序的混乱之中,遵守规则是人类社会生活能够正常进行的前提和保证。

法律的重要性: 用“深圳臭豆腐工人称用粪水腌制臭豆腐”、“水果打蜡济南在上演市民 不敢买”这两个食品安全问题实践和“3.01事件”事件来证明:如果没有法律的社会,将是一个混乱、无序、犯罪率高、没有安全感、社会停滞和人身安全得不到任何保障的社会。 法律的概念: 由“法”古写作“灋”的会意来引出法和法的概念,即: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不懂得法律的悲哀: 由“‘讨钱不认为抢劫是犯罪”、“互不相干-辱骂-打成轻伤”和某学校门口马路次序凌乱的图片来说明。 道德: 材料1:老锁匠一生修锁,技艺高超,为了不让他的技艺失传,所以他对两个徒弟进行了考核。如果考核通过,就能成为老锁匠的正式接班人。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箱子,分别放在两个房间,让两个徒弟去打开,谁花的时间短谁就是胜者。结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10分钟就打开了箱子,而二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众人都以为大徒弟必胜无疑。 老锁匠问大徒弟:“箱子里有什么?” 大徒弟眼中放出了亮光:“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全是金银珠宝。” 老锁匠问二徒弟同样的问题:“箱子里有什么?” 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看见里面有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我 就打开了锁。”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10课教(学)案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犯罪的主要特征,理解刑法打击犯罪的意义。 2、了解导致犯罪的主观原因,自觉预防犯罪,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与犯罪行为作斗争。 3、懂得职业活动中的各种腐败现象可能构成犯罪,树立自觉的防意识。 2、情感态度观念 教导学生认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认识犯罪行为及其刑法处罚,保护人民,远离犯罪。 3、运用 分辨身边的与犯罪行为,增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做守法的劳动者。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什么是犯罪,犯罪有什么主要特征 怎么区分与犯罪,什么是?什么是犯罪?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法规的,属于一般行为;如果是触犯了《中华人民国刑法》的,则属于犯罪行为,是具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中华人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

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一犯罪的法定概念,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为什么这些行为是犯罪的问题,它是划分罪与非罪的总的标准。 2、教学难点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这是两个道德概念,不属于法律用语。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是本课道德方面的要求。因为特定群体中小学生一般是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能力还很差,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所以对未成年人不提倡见义勇为,而是把它作为公民的义务。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不提倡”并不等于反对,而是要让学生认同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的同时,强调见义勇为的方式方法,要见义智为。换句话说,要求未成年人懂得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见义勇为,要教育学生依靠自己的智慧使用有效手段,结合自己的身心特点进行见义勇为;要避免蛮干,以免导致不必要的伤害和死亡。 3、结构线索 本课的主题是“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自觉预防犯罪,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教材共有两个大问题。第一个大问题,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从了解犯罪与刑罚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刑法打击犯罪的意义,引导学生增强认同法律、自觉守法的意识。第二个大问题,,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入手,通过对吸毒、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参与赌博等严重不良从加强未成年人自觉预防犯罪意识入手,通过分析未成年人犯罪主观原因,帮助学生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预防犯罪,培养学生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引导学生提高与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 三、学情分析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八课教案

第八课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 引入:程序的定义 泛指人们从事一定活动所经过的方式、方法、顺序、步骤等的总称。 导出:法律程序 人们遵循法定的时限和时序并按照法定的方式和关系进行法律行为。 法律程序有三个特点: 1、法律程序是针对特定的行为而作出要求的。 2、法律程序是由时间要求和空间要求构成的,换言之,法律程序是以法定时间和法定空间方式作为基本要素的。 3、法律程序具有形式性 一、崇尚程序正义 1、诉讼的基本程序 什么是诉讼?俗称打官司。它是指人们法院对在当事人之间争议的事实,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理并解决争议的活动。 诉讼的分类:根基诉讼要解决的案件性质、诉讼的内容、程序等因素,我国的诉讼可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1)刑事诉讼程序 通过刑事诉讼程序,司法机关裁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罪或是否承担刑事责任以及构成何种犯罪、承担何种刑事责任。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分为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五个阶段。 (2)民事诉讼程序 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审判和解决民事案件以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诉讼关系。 (3)行政诉讼程序 通俗而言,行政诉讼就是“民高官”,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行政机关为被告向人们法院提起的诉讼。 起诉与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

权益,可以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一审程序:包括审理前的准备和庭审。庭审程序分为六个阶段:开庭准备、开庭审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合议庭评议、宣读判决。 第二审程序:当事人不服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审判监督和执行程序: 二、确保司法程序公正 1、司法:司法一词来自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第一次论述司法问题。他认为:司法权就是惩罚犯罪和裁决私人讼争的权力。(引用法学理论知识) 2、司法的特性 第一、公正性。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也是司法工作的要求和本质反映。 第二、终局性。司法的根本属性。一切案件或纠纷,一旦进入司法程序,有司法机关依法作出生效的裁判、裁定或决定,便应得到最终解决或平息,任何机关和个人都不应作处理,以维护法律的权威。 第三、效率性。 第四、独立性。 3、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实体公正:主要是指案件事实真相的发现和对实体法的正确适用,其中发现案件事实真相是正确适用实体法的前提。 程序公正:主要是指司法程序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当事人在司法过程中收到公平的对待。 4、程序公正的原则 第一、独立性原则 第二、回避原则 第三、公开性原则 三、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八课教案

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职业道德与法律教研组长签名任课老师李志军意见日期编写日期授课日期10月30日10月31日11月4日 10年10月27 日 授课班级10市场中1 10市场中209酒店中 题目第三单元第八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 目的要求为什么必须崇尚程序正义 我国诉讼程序有哪些,如何理解司法公正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重点难点理解司法公正 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组织教学一.教学组织. 二.引入新课:(略) 三.讲授新课 四.研讨.小结。 五.布置作业:(略) 2课时 教具及电 化教学手 段等 案例教学 作业 1.阅读思考. 课后记事

第八课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 引入:程序的定义 泛指人们从事一定活动所经过的方式、方法、顺序、步骤等的总称。 导出:法律程序 人们遵循法定的时限和时序并按照法定的方式和关系进行法律行为。 法律程序有三个特点: 1、法律程序是针对特定的行为而作出要求的。 2、法律程序是由时间要求和空间要求构成的,换言之,法律程序是以法定时间和法定空间方式作为基本要素的。 3、法律程序具有形式性 一、崇尚程序正义 1、诉讼的基本程序 什么是诉讼?俗称打官司。它是指人们法院对在当事人之间争议的事实,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理并解决争议的活动。 诉讼的分类:根基诉讼要解决的案件性质、诉讼的内容、程序等因素,我国的诉讼可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1)刑事诉讼程序 通过刑事诉讼程序,司法机关裁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罪或是否承担刑事责任以及构成何种犯罪、承担何种刑事责任。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分为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五个阶段。 (2)民事诉讼程序 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审判和解决民事案件以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诉讼关系。 (3)行政诉讼程序 通俗而言,行政诉讼就是“民高官”,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行政机关为被告向人们法院提起的诉讼。 起诉与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9课教案教学内容

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违法行为的内涵和分类,知道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了解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内涵,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理解未成年人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即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妨害公共安全行为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及其社会危害性;明确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3)在实际生活中,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4)了解未成年人拥有的权利;国家和社会从哪些方面保护未成年人的成长。 (5)知道哪些行为是严重不良行为,对未成年人有什么危害。 2.情感态度观念 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运用 学会区分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能判断中学生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初步做到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依法律己,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这一重点内容包括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内涵,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未成年人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其危害性,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该类行为的处罚。从理论上讲,该内容在教学大纲中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占据的分量很重。从对学生的

德育培养目标来看,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需要认识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处罚,从而增强守法意识。从实践的角度看,只有认识到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危害性和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才能认同法律,自觉守法。从现实生活来看,部分中职生存在对违法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问题,不懂得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才会出现违法的现象。这就要教育学生认同法律,自觉守法。 2、教学难点 认清不良行为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做到防微杜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心理和智力发展不成熟,在面对不良行为的诱惑和不良行为的影响时,容易受骗、上当、犯错误。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未成年人懂得哪些是不良行为,懂得不良行为对自身的危害,树立抵制不良行为、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是教学中的难点。突破此难点方法有:一方面用大量的事实、案例警示学生;另一方面从法律的角度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常见的不良行为的特征,并设法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结构线索 本课的主题是“增强守法意识,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教材共有两个大问题。第一问题,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从生活中的常见事例来了解违法行为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违法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认识学生中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懂得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的处罚,引导学生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第二个大问题,杜绝不良行为,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入手,通过对吸毒、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参与赌博等严重不良行为危害的分析,帮助学生增强法治观念,引导学生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 三、学情分析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之《第八课--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第二课时

第八课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 第二课时 二、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公民享有的主要诉讼权利 (2)认识证据在维护合法权益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情感态度观念 增强证据意识和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 3.运用 联系实际说说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及注意事项。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 崇尚程序正义是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基本前提。崇尚程序正义既有赖于健全的法律制度,更有赖于公民重视程序正义、追求程序正义、维护程序正义的强烈意识。公民对于程序正义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法律程序的了解程度。因此,对公民进行法制教育,使公民更多地了解有关的法律程序,对于形成一个知法、守法、护法,自觉依法维权的社会氛围至关重要。而了解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是维护程序正义的重要前提,所以,这个知识点在全课的教学内容中处于重要地位。 2)增强证据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了解诉讼权利的基础上认识基本的维权途径,形成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而证据在诉讼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因此,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在未来的民事活动中做到有意识地收集、保留证据应该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3)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了解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树立证据意识,都是为了使学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正确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应该是本节课全部教学内容的落脚点。 2.教学难点 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部分教学内容涉及到了诉讼途径与非诉讼途径、合法手段与非法手段的区别,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中要做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些区别有一定难度;另外,关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学生在生活中会受到一些错误

职业道德与法律(人教版)教案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一)

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违法行为的内涵和分类,知道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了解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内涵,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理解未成年人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即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妨害公共安全行为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及其社会危害性;明确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3)在实际生活中,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情感态度观念 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念,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3.运用 学会区分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能判断中学生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初步做到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依法律己,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这一重点内容包括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内涵,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未成年人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其危害性,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该类行为的

处罚。从理论上讲,该内容在教学大纲中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占据的分量很重。从对学生的德育培养目标来看,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需要认识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处罚,从而增强守法意识。从实践的角度看,只有认识到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危害性和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才能认同法律,自觉守法。从现实生活来看,部分中职生存在对违法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问题,不懂得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才会出现违法的现象。这就要教育学生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从理论上看,未成年人身心发育还不成熟,虽然开始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独立性,但由于认知水平所限,对社会复杂性认识不足,看问题容易偏激、钻牛角尖;还由于未成年人心理还不成熟,好奇心强烈,喜欢追求刺激,有爱表现自己个性的一面,又有急于融于团体的心理需要,从而出现爱模仿、爱从众的一面。从实践来看,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常常因一点小事,甚至一个眼神不对自己的心思,就会打架斗殴,导致违法行为的发生。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对未成年人而言就存在一定得难度。所以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成为本课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的主题是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教材先从生活中的常见事例来讲述违法行为的内涵,明确违法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其次阐述中学生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其社会危害性,即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妨害公共安全行为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危害性,强调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的处罚,最后引导学生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心智还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欠缺,看问题偏激,爱钻牛角尖,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和意外灾害的侵害,所以需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时中职学生思想活跃,个性活泼,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九课教案1

授课教案

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1、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案例1、王某养了一条宠物狗,经常半夜叫,干扰周围居民的正常休息。民警接到群众举报后对王某提出警告,要求对宠物狗进行约束,但王某并不改正,派出所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十五条规定,对王某的违法行为处以500元罚款。 案例2、李某与蒋某离婚,10岁的孩子判给与将某一起生活,李某每月给孩子一定的抚养费。李某再婚后,拒绝支付孩子的抚养费。蒋某到人民法院起诉,法院经过调查了解,在做好疏导工作的基础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判决李某必须承担对孩子的抚养教育义务。 凡是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或者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都是违法行为。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可以把违法行为分为违宪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虽然不像犯罪行为那样,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但也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为国家法律所禁止,也应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有些一般违法行为如果不及时给予处罚、惩戒、还可能发展为犯罪。 2、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安全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治安管理处罚法》,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1986年9月5日公布、1994年5月12日修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同时废止。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防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行为。 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分为:(1)警告;(2)罚款;(3)行政拘留;(4)吊销由

第9课 依法行使民主权利(1)有答案

第九课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9.1 理解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与自由 一.单选题 1.( C )是指公民依法参与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 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 A.政治权利 B.政治自由 C.政治权利和自由 D.民主权利和自由 2.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科学决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 A.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B.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我国政府自行规定的 C.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是社会主义民主的 具体表现 D.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是公民参与政治的 基础 3.(B )是指公民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 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A.监督权

B.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政治自由权利 D.检举权 4.在我国,( B )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行使此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A.生存权和劳动权 B.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言论集会等自由权利 D.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权利 5.(D )是指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 A.检举权 B.监督权 C.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政治自由 6.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有各种协会、学会、研究会、基金会、联合会、联谊会等各类社团近2000个。它们都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自主地开展活动。这一事实表明我国公民享有( A )。 A.结社自由 B.集会自由

C.出版自由 D.言论自由 7.( B )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 的权利。 A.检举权 B.监督权 C.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政治自由 8.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当地的“民主恳谈会”,是基层政府就重大政策和建设规划等问题征询群众意见的新举措,已成为基层政府联系当地群众的新形式。在这种场合,群众行使 的政治权利是( C ) A.选举权利 B.集会自由 C.监督权 D.行政申诉权 9.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 民。”这意味着( D ) A.公民具有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力 B.公民都应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公民的言论、集会、游行的自由不受约束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之《第八课 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第一课时

第八课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 第一课时 一、崇尚程序正义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基本程序 (2)理解法律程序对于维护公平正义的作用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基本程序的学习,引导学生明确法律程序的内涵,理解法律程序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增强程序正义观念。 3.运用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主动将程序正义意识落实在行动上,学会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在遇到不法侵害时,知道遵循法定程序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增强程序正义观念 从理论上分析,这个问题在教材中不但处于运用层面,还是学习诉讼法律知识的主旨;在社会生活中,公民增强程序正义观念,明确打官司的法定程序,就能够做到真正有效地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有助于社会形成一种尊重法律程序和法律制度的良好法治秩序,使法律制度的实施具有较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从对学生的教育意义角度来看,帮助学生培养法律程序正义的意识,有助于青少年学会用合法途径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囿于中职学生认知能力,该问题理论性较强,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同时,学生即使懂得法定程序正义的重要性,落实到生活实践中,离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依照法律程序维权依旧有一个过程。所以,这也是教学难点。

2.教学难点 (见教学重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的主题是“崇尚程序正义”。教材从了解诉讼的含义和种类入手,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基本程序,理解程序正义是确保司法公正的有力保障,从而树立增强程序正义的观念。 三、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由于年龄原因导致生活经验不足、认知能力有待提高,在受到不法侵害时某些学生往往采取不理智、不合法的方式,从而导致令人痛心的后果。从学会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养成角度来看,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程序正义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此外,从理论理解的角度来看,程序法比较实体法而言要抽象,青少年对于法律程序问题的认识也需要有效提高。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设疑探究法、讲授法、事例对比法、情境教学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三个不同诉讼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并设置问题,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据此导入新课。 案例1 故意抢劫杀人,徐某被判死刑 徐某于2007年流窜至某市,采取刀刺、殴打威胁等手段抢劫过路行人,作案9起,案值一万五千余元。7月30日深夜,徐某在宁夏路持刀抢劫行人张某,抢劫中,徐某持刀向张某腹部猛刺一刀,致使张某失血性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 当地公安机关接到群众报案后迅速出动警力,经过侦查,将四处藏匿的徐某抓捕归案,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徐某提起公诉,某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定徐某故意抢劫杀人,致人死亡,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判处徐某死刑。 案例2 邻居纠纷,法官断案

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说课稿

第九课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人民政府服务人民(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经济政治与社会》第四单元参与政治生活第九课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第二框的内容。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人民政府服务人民是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一课,它是第三单元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延伸,又是为下面讲解公民要履行义务,承担责任等内容做个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政府机构的设置;理解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知道我国政府是服务型政府。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体验政府对人民作出的承诺,感受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政府的主要职能。依据是这是课程标准要求阐述的重要知识点,认识政府的职责和功能,才能充分感受到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教学难点:我国政府是服务人民的政府。依据是学生可以从现实中感受政府的作用,但是现实与理论又有一定的差距。 二、说学生 1.学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 2.学生学习没有形成整体观念,只会从知识点上记忆知识。 3.学生很少亲身接触政府,学习本课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政府,让学生对政府的认识由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 4.政治生活的内容单一,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要吸引学生眼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法 1.摸底教学法:了解学生实际,做到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理解应用知识。 2.引导探究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活动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影音资料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复习旧课知识 2.明确新课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2)认识我国政府是服务型政府 (3)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做笔记) (通过复习导入法,使学生迅速找到本节课与上节课的衔接之处;通过明确学习目标法,单刀直入学习正题,使学生学习具有目的性) (二)讲授新课 一、了解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学习目标一) 1.摸底调查:请同学们说说你认识的政府机构。(3分钟) (在这一摸底活动中,主要检验下同学们对政府职能的履行主体即政府机构了解多少,从政府机构讲起,引导学生掌握政府的职能)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九课

第九课预防违法行为 一、教学目标 1.认知(1) 了解违法行为的内涵和分类,知道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了解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内涵,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理解未成年人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即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妨害公共安全行为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及其社会危害性;明确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3) 在实际生活中,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情感态度观念 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念,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3.运用 学会区分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能判断中学生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初步做到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依法律己,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这一重点内容包括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内涵,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未成年人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其危害性,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该类行为的处罚。从理论上讲,该内容在教学大纲中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占据的分量很重。从对学生的德育培养目标来看,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需要认识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处罚,从而增强守法意识。从实践的角度看,只有认识到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危害性和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才能认同法律,自觉守法。从现实生活来看,部分中职生存在对违法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问题,不懂得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才会出现违法的现象。这就要教育学生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2. 教学难点 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从理论上看,未成年人身心发育还不成熟,虽然开始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独立性,但由于认知水平所限,对社会复杂性认识不足,看问题容易偏激、钻牛角尖;还由于未成年人心理还不成熟,好奇心强烈,喜欢追求刺激,有爱表现自己个性的一面,又有急于融于团体的心理需要,从而出现爱模仿、爱从众的一面。从实践来看,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常常因一点小事,甚至一个眼神不对自己的心思,就会打架斗殴,导致违法行为的发生。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对未成年人而言就存在一定得难度。所以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之《第十一课依法公正处理民事关系》第三课时

第十一课依法公正处理民事关系 第三课时 三、依法保护公民的财产权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了解我国法律对公民财产权的相关规定,了解国家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和对侵害财产权的惩处措施。 2.情感态度观念 自觉尊重他人的财产权利,增强依法保护自身财产的意识。 3.运用 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财产权。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依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财产权 本课有三个部分:法律保护财产权、侵害财产权要承担法律责任和依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财产权。前两个部分:法律保护财产权和侵害财产权要承担法律责任都是为学生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财产做铺垫。因此,学会依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财产,在财产受到侵害时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 2.教学难点 依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财产权 教导学生学会依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财产,在财产受到侵害时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因为,依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财产权利,不仅要树立维权意识,还要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掌握一些维权的途径,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来讲都会构成相当大的难度。 突破这一难点,就要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中去,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所以,合适的案例,恰当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引导学生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感悟道理,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3.结构线索 本课时的主题是“依法保护公民的财产权”。教材首先阐述了财产权和物权的含义,并列举了相关的法律规定来说明我国法律保护公私财产;然后通过法规和案例说明侵害

财产权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要受到法律惩处;最后再落脚到本课的重难点,要依法保护公民自己和他人的财产权,掌握我国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权的方法和途径,树立合法财产不可侵犯的观念,尊重国家、集体和他人的财产权。 三、学情分析 中职学校的学生虽然社会经验相对缺乏,但对常见的有关财产权利方面的知识还是稍有熟悉的,因为家庭教育和德育部分已了解过相关内容,如拾金不昧的教育,如小学时唱的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所以在讲解案例和课文内容时学生应该会有很多想法。因此本课案例的选取很重要,与生活较密切,学生较熟悉的案例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境导学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1、法律保护财产权 展示材料: (1)某中职学校三年级学生小王过生日的时候,父母送给他一条昂贵的金项链,小王非常喜欢,天天都戴在身上。小李是小王的同宿舍同学,看到小王脖子上漂亮的金项链也非常喜欢。一天,小王一个人回宿舍,把项链放在床头就去洗澡,恰好小李也回到宿舍,看到小王床头闪闪发光的金项链,顿时起了拒为已有的念头,就把项链塞进自己的裤袋,趁没人注意离开了宿舍。后来小王发现了小李身上有个和自己丢失的那个一模一样的项链,小李说这个是他奶奶送给他的礼物,不肯承认就是小王的那条项链。 (2)小红丢了100元钱,被小明捡到了。小红向小明要,小明认为钱是自己捡的,又不是偷的又不是抢的,既没违法也没犯罪,死活不肯把钱还给小红。 【引思明理】 思考问题①:上述两个事例中的项链和100元到底归谁所有?请同学们以法官的身份来分析此案。 ②: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宪法》和《民法通则》对保护人们财产权是怎么规定的? (把学生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略) 分析提示①:小王的项链和小红丢失的100块,都属于我国法律上的“财产”。他们都拥有对自己物品的“财产权”。 财产权,是指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广义的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狭义的财产权通常指物权。 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或者说,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第一问的解答:可以利用分析提示②的法律规定来判定上述事例中的项链和100块归谁所有。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先向学生讲解“财产权”和“财产”然后引导学生判断事例中的项链和100元属不属于财产,再根据第二问的法律判定来思考归谁所有。)教师用幻灯片给出分析提示②:

职业道德与法律 第四课练习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四课练习 一、单选题 1、.遵守职业道德是对每个从业人员的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工作中慎待诺言,表里如一,言行一致,遵守劳动纪律,这是职业道德中( D ) A 爱岗尽业的基本要求 B 办事公道的基本要求 C 服务群众的基本要求 D 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 2. 国家干部遵纪守法,教师平等对待学生,售货员公平对待顾客,这是( B ) A 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要求 B 办事公道的职业道德要求 C 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要求 D 尽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要求 3、职业道德的基础与核心是() A 爱岗敬业 B 办事公道 C服务热情 D文明礼貌 4、恪守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是( D ) A、爱岗敬业 B、诚实守信 C、办事公道 D、奉献社会 5、爱岗敬业的基本要求不包括(B ) A、乐业 B、创业 C、精业 D、勤业 6.下列哪个不是中职学生自觉主动地培养诚信和公道品质应做的(C) A 增强意志力,提高自控力,逐步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惯 B 做到以诚实守信为美,以办事公道为荣 C 落实在语言上,从大事做起,以自我为中心,并持之以恒 D 热爱真理、追求正义,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反腐倡廉 7.职业道德采用制度、条例、守则、公约、承诺、誓言以及标语口号的形式,与职业纪律紧密结合,要求从业者接受和实行,并且形成一种职业习惯。说明职业道德的(D) A时代性B历史继承性C稳定性D规范性 8.下列说法中,不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是(D) A维护单位形象和利益B不墨守成规,经常出新点子

C敢于向上司提出不同观点D根据自己的利益作出价值判断 9.体现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高层次要求的规范是(D) A爱岗敬业B诚实守信C服务群众D奉献社会 10.道德是以(C )为判断标准的社会准则。 A.信念 B.法律 C.善恶 D.舆论 11.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不断地从一家公司“跳槽”到另一家公司。虽然这种现象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人才的流动,但它同时也说明这些从业人员缺乏(B)。 A.工作技能 B.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C.光明磊落的态度 D.坚持真理的品质 12.遵守职业道德是对每个人从业人员的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工作中(D)是各行各业的生存之道,是树立良好信誉的根本。 13.下列关于爱岗敬业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B )。 A.市场经济鼓励人才流动,提倡爱岗敬业不合时宜 B.即使在市场经济时代,也要提倡“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C.一辈子在岗位上无私奉献 D.爱岗敬业在现实中阻碍了人们的择业自由 14.下列哪一项没有违反诚实守信的要求(A )。 A.保守企业秘密 B.派人打进竞争对手内部,提高竞争优势C.根据服务对象来决定是否遵守承诺 D.凡有利于企业利益的行为 二、判断题 1、职业腐败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在新形势下,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在为人民服务中,包含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 3.“百问不厌,有问必答”是对医生的职责要求。(×) 4、服务和奉献的过程是职业历练的过程,与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没什么用(×)

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点整理

《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1.正确认识自己的主要方法 A.比较法 B.自评法 C.他评法 D.心理测验法 2.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通常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 3.人格魅力: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吸引人的力量。4.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 仪容仪表整洁端庄,言谈举止真挚大方,服装饰物搭配得体,表情自然舒展。 5.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 A.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是一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 B.具有完善人格、调节道德修养行为的意义。 C.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促进整个国有和全民族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快社会的发展。 6.个人礼仪重在养成 A.要加强自律,学会自我约束。 B.要懂得自尊自爱。 C.要注意言行适度得体。 7.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平等互尊、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利互助 8.交往礼仪的内容: A.以见面礼仪、交谈礼仪、电话礼仪为主要内容的日常交往礼仪。 B.以做客礼仪、进餐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习俗礼仪为主要内容的不同场合礼仪。 C.涉外礼仪 9.交往礼仪的核心是:尊重和友好。 10.中职生要养成遵守交往礼仪的作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民: A.从小事做起,注意细节B.平等相待,尊重他人 C.顾全大局,求得和谐D.增强意志力,提高自控力。 第二课:展示自己的职业风采 1.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诚实守信、优质服务、仪容端庄、语言文明 2.职业礼仪的内容: A.求职面试礼仪B.社会服务礼仪C.职业场所礼仪D.商务活动礼仪 3.敬业与实干是职场最大的礼仪。 4.敬业是职业礼仪基本要求的首要内容。奉献是职业礼仪的最高境界。 5.遵守职业礼仪的作用 A.有助于个人求职成功。 B.是职业人员自我推销的工具,是职业人员进入社会从事活动的“通行证”。 C.是塑造和维护良好组织形象的需要。 6.做讲文明、有礼仪的人 A.做文明礼仪知识的学习者 B.做文明礼仪知识的传播者 C.做文明礼仪活动的实践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