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运营管理的特殊之处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运营管理的特殊之处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运营管理的特殊之处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运营管理的特殊之处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运营管理的特殊之处

运营管理所要研究的是如何对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进行组织,计划,控制,实施和控制。他不仅适用于制造业,同时也适用于服务业。服务业与制造业在运营管理上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但同时也存在许多的共性。与制造业相仿服务业同样存在着投入与产出的过程转换问题,同样也需要考虑过程转换的效率问题。

一.产品对象的区别

顾名思义制造业的运营对象是产品,而服务业的对象则是服务。

产品是有形的,可以通过触摸到,而服务却是无形的;产品与顾客的接触程度较小,提供过程中顾客的参与度较小,而与此同时服务与顾客高度接触,提供过程中与顾客的参与度较大;产品一般先通过企业生产,而后销售给顾客属于一种延迟消费。而服务则不同,服务一边在生产中,一边在服务与顾客,属于即时消费;产品能够通过相关测试,衡量其质量,而服务它只能通过顾客的直观感受来分辨其好坏程度,很难衡量其质量;另一方面,产品属于一种设备密集型生产,而服务则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生产。

二.服务业和制造业运营能力的区别

运营能力是指企业基于外部市场环境的约束,通过内部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料的配置组合而对财务目标实现所产生作用的大小。制造业由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以及其其成本的存在(如库存成本)也要求制造业不断提高其运营能力,从而在竞争市场上保持其竞争力。服务业对时间,地点的依赖性更强,变动更大,能力的利用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服务不能被储蓄,没有缓冲剂,顾客直接与生产系统相互作用,服务的需求量直接受到消费行为的影响。必须在需要时生产,服务的地点则要靠近顾客。商品的生产可以独立于生产地,但是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却要在同一地方完成。

三.选址差异

企业以潜在利益的多少作为其选址依据。不同性质的企业,其选址影响因素也有所不同。制造业,考虑的比较多的是劳动力,资源,基础设施,原材料市场,目标市场,地价,税收等。而对服务业而言比较重要的因素则是销售条件,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服务业讲区位看做市场战略的一部分,寻求将有助于他们扩大市场的区位,其遵循的原则是接近顾客和交通便利;而在制造业中,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策略,“重要增加型”产品生产企业靠近目标市场,“重量减少型”产品生产企业则应该靠近原材料供应地,其应遵循的策略则是产品工厂策略,市场区域策略,工序工厂策略;

四.生产类型的差异

生产类型按照行业类别划分,制造业生产类型有合成型,分解型,调制型,提取型,而服务业的生产类型则可以分为,春劳务生产和一般劳务生产;

五.运营管理的差异

制造业的运营管理是通过把投入通过物理或者是化学作用转化为有形产品输出的过程。其按工艺特征分类可以分为加工装配型生产和流动式的连续型生产。按产品的通用性可以分为生产通用产品的企业,生产专用产品的企业;

服务业运营管理的基本特征是输出无形产品——服务,而不是制造有形产品。但有时,提供服务是伴随着提供有形产品同时进行的。服务运营管理按其是否提供有形产品和顾客是否参与又可以进一步分类。按是否提供有形产品可以分类为纯劳务运营和一般劳务运营。按顾客是否参与分类,服务业在许多情况下士有顾客参与的,只是顾客及时提供服务的对象又是被加工的对象。

六.运营系统设计的差异

制造业生产的产品是有形的,因此在系统设计中会更倾向与标准化的人员配置,生产流水线等,在时间组织上可以采用平行移动方式,顺序移动方式,平行顺序移动方式。在空间组上可以选择采用工艺专业化原则亦或是对象专业化原则;而服务业其提供的产品是无形的,它更加侧重与人的因素。从组织设计上讲,它需要考虑六个关键因素:组织规模,部门化与专业化程度,控制链,组织层次与管理幅度,集权与分权,规范。服务业则可以利用服务系统设计矩阵来实现管理。

七.作业排序的差异

根据行业不同,排序问题也可分为制造业的排序问题和服务业的排序问题。服务业中客户的参与一级服务产品的不可能储存性,是的服务业的排序问题主要是解决如何安排服务业能力以适应服务需求服务不能像产品一样被储蓄,无法预先生产,顾客需求服务的随机性更佳突出,所以其任务要使顾客流与服务能力相匹配,从顾客需求和服务能力出发,将顾客需求分配到个时间段,以不变的能力去满足顾客需求;根据提供服务的服务者的数量,可以分为单服务者的排序问题(指单队单服务台排队问题)和多服务者的排序问题(单队多服务台或者多队多服务台排队问题)。

而制造业的排序问题是解决工件在生产过程中的加工次序问题,而产品是有形的,可以储存的。其作业排序相对比较简单。对于不同生产能力和能力任务也有比较固定的和完善的方法。比如n种作业结果一台设备等在制造业中,则可以分为多种工件在单台设备上的加工排序问题和多台设备上的加工排序问题(又可以根据加工路线分为单件作业排序问题和流水作业排序问题)。

八.综合计划的差异

综合计划的基本目标就是在给定的计划期内以最少的成本实现企业的资源能力和预期需求之间的平衡,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的要求,并获取最佳经济效益。而服务业需求的波动更加动态化,更加复杂。服务业虽然可以同样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出发,通过积极进取型策略和稳妥应变型策略来积极主动和稳妥的面对动态的服务需求环境,但由于服务一般与消费是同期进行的,大多数不能储存。服务业的服务能力与服务需求相匹配很重要,所以服务业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多种策略,服务业一般只能采用追逐策略。

制造业需求波动比较小,期有形产品可以被储存。制造业有多种策略可以采用比如说追逐策略,平准策略,混合策略等。通过试算法线性规划运输法等优化综合计划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在GDP中占比重日益提高。运营管理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上的概念也越来越迷糊接近。随着运营管理的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企业在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以及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等方面发挥出它不可磨灭的作用。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发展的六大趋势

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呈现出融合互动、相互依存的共生态势,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由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由制造化向服务化、现代化的生产体系转型。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主要体现为六大趋势。正确认识与把握这些趋势,对于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趋势1 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制造化相向发展成为产业特征 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制造业的投入产出呈现服务化趋势。研究表明,目前服务中间投入占制造企业中间投入成本达到70%左右,对生产性服务的有效需求近70%来自于第二产业,其中研发、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邮政等行业的中间需求较高。2010年以来,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普遍在60%~70%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占GDP 比重在43%左右。 另一方面制造企业经营呈现服务化趋势。在工业品的附加值构成中,制造加工环节占比越来

越低,而研发、设计、物流等服务占比越来越高。许多跨国公司制造商的主营业务、业务增值、管理模式、赢利来源均以服务为主,有两成跨国制造企业的服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成为名副其实的服务企业。 服务业制造化倾向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服务业加强向制造业的渗透。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反映出金融、物流、研发等服务部门,以制造业为主要市场,为制造业服务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是服务企业产业链逐步向制造业延伸。在价值链上处于主导地位的服务企业,凭借其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优势,通过贴牌生产、连锁经营等方式嵌入制造企业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由于一些服务企业在价值链高端掌握了核心技术、核心业务,比如,研发企业拥有自己的发明专利、设计机构拥有自主创新设计、物流公司拥有自己的网络等,这些企业为了寻求全产业价值链的增值,利用自身在产业链高端的控制力,建立起自己的制造工厂。

应用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r\n 内容摘要:本文从实证出发,通过计算得出直接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一系列产业关联指标,分析出 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产业结构的关联程度低、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低、现代服务业 缓慢的特征,揭示了保持机械制造业这一传统优势产业核心地位的重要性,并通过生产性服务高度化,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来推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机械制造业投入产出产业关联 服务业从性质和组成来看,主要包括金融、 、房地产、咨询、信息服务、科技开发、商务服务、 培训等行业。也有人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八类行业:批发零售业、餐饮旅馆业、交通仓储业、通讯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公共及个人服务业、其他服务业。 服务业从作用来看,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那些为满足中间需求、向外部企业和其他 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性投入服务,用于商业运作和更进一步的生产而非用于满足最终消费和个人需要的行业。消费性服务业指用于满足最终消费和个人需要的服务业。若从服务业出现的时间顺序来看,服务业可分为传统的服务业和新兴的服务业。 一般来说,传统服务业包括运输、邮电、仓储、批发零售、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等服务行业;现代服务业通常提供的服务属于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服务,包括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广告、市场调查、会展、 事务,律师事务和 咨询等服务行业。论及服务业与机械制造业的关系,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二者是紧密 的,总体表现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关系。 产业关联分析 (一)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公式 感应度是指产业部门的前向关联度,它主要由感应度系数来反映。感应度系数是指当国民 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个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它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用公式表示:。式中,b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i行、第j列之值。感应度系数反映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对某一个产业部门产品的需求与依赖程度,也反映了该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产业链中所居的地位。 影响力是指产业部门的后向关联度,它主要由影响力系数来反映。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b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i行、j列之值。影响力系数反映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某一个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品需求的波及程度,也反映了该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产业链中所居的地位。显然,影响力系数Fj越大,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因此,影响力系数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个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可能产生的带动作用太小。 本文选取六个部门,他们分别是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其他服务业。根据这些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表计算得到这六个部门在1997、2000、2002年三个年份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见表1。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如何深度融合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如何深度融合 通过差别性税收政策,引导产业转型。鼓励制造业企业从一般的制造加工向自主研发延伸,鼓励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化过渡,通过技术升级逐步向产业链两端延伸。 通过差别性税收政策,引导产业转型。鼓励制造业企业从一般的制造加工向自主研发延伸,鼓励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化过渡,通过技术升级逐步向产业链两端延伸。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历史任务,现实国情决定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互促共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必

要路径。发达经济体的成功经验也表明,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的稳定发展要两条腿走路,制造业和服务业缺一不可。 从产业发展层面看,当前中美贸易冲突下,中国面临“高端封锁”与“低端锁定”双重夹击。在此背景下,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是突破困局的重要举措。加强两个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协同效应,突破产业间的条块分割,进一步减少产业间进入壁垒,放大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从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如何处理好这两大产业间的融合关系? 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这个领域创新异常活跃,技术在不断突破,对外产业融合态势日趋明显。随着服务业分工深化与服务创新,服务业领

域不断拓宽,服务业与信息技术产业实现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的特征将变得更加明显。 美国作为信息技术产业制造服务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其制造与服务融合型企业占制造企业的比重达58%,GE(通用电气)的“技术+管理+服务”模式所创造的产值已经占到公司总产值的2/3以上。在产业边界被逐渐打破的同时,建立在信息技术细化分工基础上的服务业和制造业互促共进将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二是处于同一价值链上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当前,价值链以制造为中心正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被越来越多地加入到在制造业产品的生产中,进而提升产品附加值。特别是处于同一产业链、价值链上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利用服务业特有的设计、研发、销售渠道、管理等各方面优势,以及其在产业链高端的控制力,有利于实现技术与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通。

浅谈现代服务业对新型工业化的影响

浅谈现代服务业对新型工业化的影响 摘要在新经济中,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融合,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有力支撑。现代服务业对于制造业产业增值、能级提升以及增加制造业竞争力作用凸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化生产者服务 1 现代服务业的涵义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包括直接因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同时也包括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如金融、物流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工业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靠信息科技、人才等与知识相关的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向更多地依靠智力支持和科技进步转变。

2 现在服务业发展对新型工业化的意义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较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加剧了能源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状况,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服务业是无烟产业,对环境损害程度很轻,对资源依赖性很低。因此,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用现代服务业对第一、二产业内部结构进行优化和重组,有利于减轻对自然环境的损害,保护自然资源,加强资源开发管理,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现代服务业对于增强工业产业竞争力的作用十分明显。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纯粹制造环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物流、营销、研发、信息服务等专业化生产服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主导因素。因此,有效地利用服务资源是工业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另外,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物流、咨询、科技等专业服务机构的不断涌现,将为工业企业提供更好更多的服务,许多企业可以把过去自己从事的一些业务活动交给外部专业服务机构去完成。业务外包可以使复杂的业务得到更专业化的操作或在经济方面获得更合算的成本构成,使企业可以在更具比较优势的业务领域中扩大竞争优势,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集中于核心业务上。这种变化使得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专业生产

生产与运营管理——制造业和服务业(复旦大学第二版) 要点总结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第一章导论 1.生产管理:关于企业生产系统的设计、运行与改进。 (制造管理、生产管理、运营管理) 2.运营管理 2.1目的: 建立一个高效的生产制造系统、为企业制造有竞争力的产品。 (竞争力——产品的性能、质量、价格) 2.2决策: 战略(长期)决策 战术(中期)决策 产品的选择与设计、设备与生产方式的选择、职务与作业的设计、厂址选择、厂区与设备的平面布置、编制定员、年度与进度计划 控制(短期)决策 生产作业计划、进度计划、质量控制、库存控制、成本控制 3.系统职能:计划、组织和控制。 4.企业管理的职能:运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会计。 (运营管理与市场营销:运营管理处于基础和保证地位) 5.生产管理发展历程 科学管理——福特流水生产线——霍桑实验——管理科学—

—计算机技术与MRP ——JIT(准时化生产)、TQC(全面质量管理)、工厂自动化——服务质量和生产率——TQM(TQC)、质量保证——BPR(企业管理过程重组) ——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管理 6.生产管理的发展规律 (发展动力:市场需求的拉动力、科学技术的推动力) 影响因素: 外部原因——顾客需求偏好变化、技术、竞争对手、政治和法律。内部原因——产品老化、设备老化、质量指标下降、成本上升、系统内工作效率降低、企业员工士气不高。 第二章运营战略与竞争力 1.运营战略 (企业设计的一套运用自己资源的政策和计划、以支持长期竞争战略) 产品选择+ 生产能力需求计划+ 工厂设备+ 技术水平+ 协作化水平+ 劳动力计划+ 质量管理+ 生产组织 四个基本点:CQTF——成本、质量、交货速度、制造柔性 (制造柔性:企业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产品的能力、) 两个观点:…(P30) 2.生产系统的竞争能力 ①缺乏竞争力

服务业和制造业比较

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比较 要对服务业与制造业进行比较,首先要了解两者的基本概念。 一般认为服务业即指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服务产品与其他产业产品相比,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实际工作中,将服务业视同为第三产业,即将服务业定义为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之外的其它所有产业部门。 而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后的所有30个行业。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 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首先,从横向方面对服务业与制造业进行比较。 服务业与制造业是有区别的。 在帐务处理上:收入确认原则是主要的不同。制造业销售有形的产品,收入确认比较简单,只要货物交付、所有权和责任转移即可确认。而服务业的服务内容和标准、服务阶段服务质量、服务层次的复杂性决定的服务收入确认的非简单性,一般是按照合同约定或服务实施进程来确认收入的,可能包含更多的主观判断。 在费用控制上:重资产结构的制造业产品的主要成本是材料和设备折旧费用,所以成本管理主要是对采购和加工过程的资金效率控制。而轻资产结构的服务业产品如培训、咨询、应用软件等产品,其主要是以人力资源为手段去实施业务的,服务业产品中的人力资源成本占了主要成本,服务业产品中涉及的制造业产品成本确认是依赖于客户对服务产品整体的满意度,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混合型的服务产品中,服务内容与制造业产品之间是皮与毛的关系,所以对服务人员的相关成本费用的管理就应该作为成本核算的基础,比如工资、劳务费、差旅费、招待费等,对采购材料的成本核算可以依据服务实施进程的实施分阶段摊算。 然而,服务业与制造业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一)制造业首先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业则是制造业的补充。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没有制造业,社会就几乎没有对这些服务的需求。。 服务业尤其是生产者服务业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者服务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服务业部门的扩张有助于引起进一步的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助于降低投入到制造业部门的中间服务的成本,有效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二)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二者间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趋势。这一现象在高科技产品中最为明显。在高科技产品中,服务价值的比重往往超过实物价值的比重。如,机械、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在销售产品的同时,提供与该产品配套的包括电子控制、信息系统、软件包、操作程序以及维护服务在内的一个完整的服务系统,也称为“产品-服务包”。因此,许多制造业企业同时也是服务业企业。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改变了许多服务难以储存、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需要实体接触等特征,使大量的服务物化,具有与产品同样的特征,如录像带、软件光盘和电子书籍等,从形态上已很难说它们属于产品还是服务。 再者,从纵向方面对服务业与制造业进行比较。 一、泾渭分明: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第一阶段

制造业与服务业生产的区别

制造业与服务业生产的区别 生产运作管理的主要对象 ●成本:与产出直接相关的各种耗费。 ●质量: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 特征总和。 ●交货期:产品与服务为顾客获取的时间。 ●速度:响应或满足顾客需求的效率。 ●柔性:产出本身在种类上的合理适应范围。 ●生产运作管理的任务: ●针对客户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把握转换的质量、时间和成本(QDC)关系,满足市 场需求。三个基本问题: ●如何保证和提高质量——产品的使用功能、操作性能等特性,相应地转化为生产管 理中产品的设计质量、制造质量和服务质量问题——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 ; ●如何保证适时适量地将产品投入市场——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生产所涉及到的人员、 物料、设备、资金等资源成千上万,如何将全部资源要素在它们需要的时候组织起来,筹措到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也是生产运作管理所要解决的一个最主要问题——进度管理Delivery Management ;

●如何才能使产品的价格既为顾客所接受,又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这涉及到人、 物料、设备、能源、土地等资源的合理部署和利用,涉及到生产率的提高,还涉及到企业资金的运用和管理。归根结底是努力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成本管理Cost Management。 ?生产运作管理的目标: 高效、低耗、灵活、准时地生产合格产品和提供满意服务。 第二节生产运作的分类与特征 根据输出物的性质分类: ?制造型生产(Manufacturing Operations) 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将有形输入转化为有形输出的过程。 ?服务型生产(Service Operations) 服务型生产又称非制造性生产,其基本特征是不制造有形产品,但有时为实现服务而必须提供有形产品。 一、制造型生产的分类 (一)按工艺过程的特点分类:流程式生产(连续型)和加工装配式生产(离散型) ?1、流程式生产(Flow Production):以流水生产方式组织连续的生产方式,工艺过 程连续的生产,没有严格的工艺路线。 例如:药品,食品,饮料,炼油、化工、冶金、造纸 流程式生产特点: 地理位置集中,按产品布置生产线; 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高,设备专用; 协作与协调任务少; 品种固定、批量大、设备投资高; 管道式物料输送,连续性强,流程比较规范。 2、加工装配式生产:工艺过程离散的生产 机床、家用电器、计算机、汽车等 特点: 地理位置分散; 协作关系复杂; 生产管理任务重。 (二)根据满足需求的方式分类 ·1、备货型生产(Make-to-Stock, MTS) 按已有的标准产品或产品系列进行的生产,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补充库存。通过成品库存随时满足用户需求。例如,家用电器、标准件、汽车等的生产。 ·2、订货型生产(Make-to-Order, MTO) 按用户订单进行的生产。用户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包括产品性能、数量、等,经过协商确定出价格和交货期等要素,然后组织设计和生产。如船舶、大型工业锅炉等。 可按为顾客定制的制造阶段进一步分为: 工程生产(Engineer To Order, ETO) 定货组装(Assemble To Order, ATO) 定货制造(Manufacturing To Order, MTO)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分析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分 析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分析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呈现出融合互动相互依存的态势,这种融合趋势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是将企业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的过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模式是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的。应积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加快体制改革和创新,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 关键词:服务业制造业融合 以往将既不属于农业和采掘业,又不属于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行业统称为服务业,它们是各自独立的。现在,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已经形成交集,它们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制造业和服务业互相渗透、融合,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已经显现。服务型制造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是基于生产的产品经济和基于消费的服务经济的融合。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产业形态,是一种新的制造模式。 一、服务型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的不同 服务型制造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是基于生产的产品经济和基于消费的服务经济的融合。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产业形态,是一种新的制造模式。传统观念认为,制造就是生产加工。实际上,生产并不等于制造。制造包括生产和服务两部分,制造=生产+服务。 在价值实现上,服务型制造强调由传统的产品制造为核心,向提供具有丰富服务内涵的产品的服务转变,直至为顾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在作业方式上,由传统制造模式以产品为核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实现个性化生产和服务;在组织模式上,服务型制造的覆盖范围虽然超越了传统的制造及服务的范畴,但是它并不去追求纵向的一体化,它更关注不同类型主体相互通过价值感知,主动参与到服务型制造网络的协作活动中,在相互的动态协作中自发形成资源优化配置,涌现出具有动态稳定结构的服务型制造系统;在运作模式上,服务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研究 作者:樊艳茹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3期 摘要: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我国处在制造相对繁荣的今天,发展服务业以为大势所趋,然而,发展服务业,可以将制造业丢在一边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做出具体的研究。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 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研究成为了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制造业为服务对象的,而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又依赖于生产性服务的附加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整合。 一、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界定 1.制造业。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制造企业的主要业务活动是经过加工、制造生产的可移动的各类产品。2008年,国家统计局新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明确将食品制造业、纺织业、金属制品业等31个行业大类归并为制造业行业。 2.生产性服务最早由Machlup提出,后经Greenfield 等人的拓展而深化,是指那些为其它商品和服务生产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生产性服务多半因制造业的生产活动而存在,并随着制造业发展而扩展。国内外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划分迄今并无统一口径,其中UNCTAD(联合国贸发会议)有关文件将生产性服务业归入五类,包括批发贸易、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和保险、信息服务、科学与技术服务。 二、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制造业产值以年均22.2%(现价计算)的速度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在32%~33%,制造业产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达到94.5%,制造业吸纳了近30%的城镇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制造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与此同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也取得长足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量方面,近10来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了年均约增长14%的较快速度,从内部结构看,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仍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产值规模小、内部结构不合理,在国民经济和整个服务业中的份额相对较低,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占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No.6 2010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刘书瀚 张 瑞 刘立霞? 摘 要:本文以1997、2002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已 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结构以及生产性 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结构均呈现不断升级趋势;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 用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呈现出显著的互 动关系,但关联效应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研究对于我国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 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产业关联;中国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显著。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人力资本和高成长性等特点,贯穿于生产过程上游、中游、下游各个环节,与国民经济各部门有很强的关联效应(曹毅等,2009)。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全面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能否实现产业结构由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结构向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的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电子计算机、交通等高附加值组装型重工业以及信息产业、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等新技术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粘合剂”作用。因此,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探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从理论层面上看,国内外学者主要从需求、供给、互动、融合等角度进行了分析。“需求论”认为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Cohen和Zysman(1987)指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没有制造业,几乎就没有对服务的需求。二是“供给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提高效率的前提和基础。Grubel和Walker(1996)指出,生产性服务?刘书瀚、张 瑞、刘立霞,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邮编:300134),E-mail:Liushuhan@https://www.wendangku.net/doc/aa4497603.html,。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创新”(项目编号:0813JY119)、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构建与天津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创新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0ZLZLZF06400)、天津商业大学青年科研培育基金“天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91110)的研究成果。 65

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

推动“两化融合”的战略举措: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就是制造业不断崛起和壮大的历程。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是支撑一个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战略性产业。当前,制造业发展正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趋势,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的背景下,全球制造业正在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中国提出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这一融合的基础是产业融合,产业融合的关键是制造业崛起,制造业崛起的标志是从“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的转变。 一、服务型制造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在全球经济正在从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过渡,传统的制造价值链不断扩展和延长,工业产品附加值构成中纯粹制造环节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研发设计、物流配送、产品营销、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战略咨询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主导因素。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加快向基于产品提供综合服务模式的方向转变,制造业竞争力越来越多地依赖服务并将它作为重要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竞争手段,呈现“制造业服务化”趋势。 (一)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基本趋势 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是当前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它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企业从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变,在中观层面上表现为从制造业城市向服务业城市转变,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服务型经济的形成。 1.在企业层面上:从生产型企业到服务型企业 当前,单纯制造过程已不再产生更多的附加价值,研发、采购、储存、物流、营

销、服务、融资和技术支持服务等,成为产品价值的重要来源。随着服务与制造相互渗透和融合,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并促进制造业加速服务化。在许多着名的跨国公司中,主要业务已经开始由制造向服务衍生和转移,服务在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据德勤公司研究报告《基于全球服务业和零件管理调研》表明,在其调查的80家制造业公司中,服务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平均值超过25%;有19%的制造业公司的服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当前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形态主要有以下两类。一类是涉及产品本身的服务,如需求分析、客户化定制、定制生产、制造过程交互、产品安装调试、维护维修、产品回收等;另一类是产品涉及的拓展服务或捆绑服务,如汽车保险、数控机床程序设计。 制造企业服务化具有层次性。一是初级层次,即为原来制造产品增加更多的服务含量,通过延伸价值链,使整体产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在产品价值构成中服务部分比重逐步上升,甚至成为价值构成的主体。二是中级层次,即制造企业提供新的服务内容,不仅服务于本企业,也服务于本企业的客户,甚至拓展到企业和行业之外,从而使服务成为本企业整个业务的主体。三是高级层次,即制造企业完全放弃制造业务,脱胎成为纯粹的服务供应商。 制造企业服务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信息提供服务,包括长期定制型服务模式、信息需求外包模式。二是资源提供服务,包括使用模式、租赁模式、购置模式。三是能力提供服务,包括随机性合同订单模式、一对一上下游合作模式、一对多上下游合作模式。 下文以IBM、通用电气、罗尔斯-罗伊斯为例探讨了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具体情况。IBM。诞生于1911年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分析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分析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呈现出融合互动相互依存的态势,这种融合趋势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是将企业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的过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模式是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的。应积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加快体制改革和创新,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 关键词:服务业制造业融合 以往将既不属于农业和采掘业,又不属于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行业统称为服务业,它们是各自独立的。现在,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已经形成交集,它们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制造业和服务业互相渗透、融合,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已经显现。服务型制造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是基于生产的产品经济和基于消费的服务经济的融合。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产业形态,是一种新的制造模式。 一、服务型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的不同 服务型制造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是基于生产的产品经济和基于消费的服务经济的融合。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产业形态,是一种新的制造模式。传统观念认为,制造就是生产加工。实际上,生产并不等于制造。制造包括生产和服务两部分,制造=生产+服务。 在价值实现上,服务型制造强调由传统的产品制造为核心,向提供具有丰富服务内涵的产品的服务转变,直至为顾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在作业方式上,由传统制造模式以产品为核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实现个性化生产和服务;在组织模式上,服务型制造的覆盖范围虽然超越了传统的制造及服务的范畴,但是它并不去追求纵向的一体化,它更关注不同类型主体相互通过价值感知,主动参与到服务型制造网络的协作活动中,在相互的动态协作中自发形成资源优化配置,涌现出具有动态稳定结构的服务型制造系统;在运作模式上,服务型制造强调主动性服务,主动将顾客引进产品制造、应用服务过程,主动发现顾客需求,展开针对

制造业与服务业企业运营管理的区别

制造业与服务业企业运营管理的区别根据《美国社会季刊》的研究,在当代经济中,已经很难把服务业制造业完全分开,就整体需求而言,同时包括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成功的公司认为顾客有整体需求,从来不会刻板地遵循还是生产这样的价值观与分类方法而剔除潜在客户;失败的公司则认为这样会降低公司竞争力。 苹果公司将i-Pod与音乐下载企业相互捆绑在一起卖产品,如MP3播放器及其附件、歌曲、电视短片和电影,并提供软件服务和更新等服务。可见,将来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界限将会变得非常模糊。 虽然如此,但是公司依旧有主要提供有形产品和主要提供服务的分别。无论是生产性企业还是服务性企业,生产与运营管理都是其三大基本职能之一。而制造业与服务业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营运管理对象不同。2.营运能力不同。3.综合计划策略不同。4.营运过程中细节差异。 (一)制造业与服务业营运对象的区别。 显然,制造业的营运对象是产品。而服务业的营运对象是服务。 产品是有形的,能看到触摸到,并且能够储存起来供以后使用。因为产品的有形性,允许我们通过产品,在消费者消费之前直接控制质量,避免顾客用到质量较差的产品。产品的质量可以测量,并可以通过相关测试来保证其正常工作,如汽车可以进行缺陷测试,服装可以进行纺织物的缺陷测试等。 完工产品可以保存在制成品仓库中,需要时再取出,或者可以运到世界各地去使用。产品可以储存,以供以后使用,因此产出率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不一定和需求相匹配。原材料的提前预定、员工的聘用和培训等要与不断变动的需求和产出相匹配。 服务时为顾客完成的任务,因其无形性,所以难以计算,也不能像检验产品一样进行检验,更不能储存起来供使用,在顾客得到服务之前也不能检验其质量。顾客常常构成服务过程的一部分,它就是顾客的再生产过程。服务的无形性和顾客的参与性使其难于管理。 在服务中,过程与产出同样重要,顾客更关心过程,因为她们在过程中花了时间。如主题公园,通过过程娱乐顾客以完成交易;零售商的服务过程中,顾客通过产品的售出过程评价服务质量;理财顾问通过为顾客制定投资计划完成服务过程。在过程中,顾客也是一个参与者。 产出与需求之间的一致性对服务业来说很重要,因为人们不愿意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运营管理的特殊之处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运营管理的特殊之处 运营管理所要研究的是如何对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进行组织,计划,控制,实施和控制。他不仅适用于制造业,同时也适用于服务业。服务业与制造业在运营管理上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但同时也存在许多的共性。与制造业相仿服务业同样存在着投入与产出的过程转换问题,同样也需要考虑过程转换的效率问题。 一.产品对象的区别 顾名思义制造业的运营对象是产品,而服务业的对象则是服务。 产品是有形的,可以通过触摸到,而服务却是无形的;产品与顾客的接触程度较小,提供过程中顾客的参与度较小,而与此同时服务与顾客高度接触,提供过程中与顾客的参与度较大;产品一般先通过企业生产,而后销售给顾客属于一种延迟消费。而服务则不同,服务一边在生产中,一边在服务与顾客,属于即时消费;产品能够通过相关测试,衡量其质量,而服务它只能通过顾客的直观感受来分辨其好坏程度,很难衡量其质量;另一方面,产品属于一种设备密集型生产,而服务则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生产。 二.服务业和制造业运营能力的区别 运营能力是指企业基于外部市场环境的约束,通过内部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料的配置组合而对财务目标实现所产生作用的大小。制造业由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以及其其成本的存在(如库存成本)也要求制造业不断提高其运营能力,从而在竞争市场上保持其竞争力。服务业对时间,地点的依赖性更强,变动更大,能力的利用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服务不能被储蓄,没有缓冲剂,顾客直接与生产系统相互作用,服务的需求量直接受到消费行为的影响。必须在需要时生产,服务的地点则要靠近顾客。商品的生产可以独立于生产地,但是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却要在同一地方完成。 三.选址差异 企业以潜在利益的多少作为其选址依据。不同性质的企业,其选址影响因素也有所不同。制造业,考虑的比较多的是劳动力,资源,基础设施,原材料市场,目标市场,地价,税收等。而对服务业而言比较重要的因素则是销售条件,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服务业讲区位看做市场战略的一部分,寻求将有助于他们扩大市场的区位,其遵循的原则是接近顾客和交通便利;而在制造业中,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策略,“重要增加型”产品生产企业靠近目标市场,“重量减少型”产品生产企业则应该靠近原材料供应地,其应遵循的策略则是产品工厂策略,市场区域策略,工序工厂策略; 四.生产类型的差异 生产类型按照行业类别划分,制造业生产类型有合成型,分解型,调制型,提取型,而服务业的生产类型则可以分为,春劳务生产和一般劳务生产;

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目录 1 2 3 经济服务化时代先进制造业的作用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必然性 推进我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德国《图片报》给希腊总理的信: 尊敬的总理先生: 如果您读到了这份报纸,那就说明您进入了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家,您到德国了。 在这里,人们工作到69>7岁才退休。公务员也不再有14个月薪水的待遇。在这里,没有人需要行贿1000欧元以及时获得一个医院的床位。并且,对那些不幸找不到丈夫的将军的女儿们,我们不会给予补助。 在这个国家,加油站都有收银机,出租车司机都会给发票,农民不会撒谎说种了几百万棵橄榄树来诈取欧盟补贴。 德国也有很高的债务,但是我们自己可以解决。那是因为我们起床早,并且工作一整天;因为我们在经济好的时候,就想到了经济也会变坏;因为我们有生产全球畅销产品的好工厂。 这就是我们写这封信的原因。

一、经济服务化时代先进制造业的作用 世界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率先向服务型经济转型, 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日 本在90年代初相继实现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 注:国际上一般认为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超过60% 即为服务型经济 世界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据世界银行资料, 1990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球GDP增加值的比重突破60%,为61%, 2005年进一步升至69%, 2006年全球服务业总体规模在363>.8万亿美元左右。 其中,高收入国家为31.2万亿美元,占84.37%;中等收入国家为4.8万亿美元,占13.5%;低收入国家为0.8万亿美元,占2.13%。 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 Zagier, VL, Pruducer Services, Innovation and outsourcing in the New Economy,Mimeo Firenze, 2006。 新兴市场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 Zagier, VL, Pruducer Services, Innovation and outsourcing in the New Economy,Mimeo Firenze, 2006。 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的表现 美国实体经济增长乏力,国民收入超分配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分析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呈现出融合互动相互依存的态势,这种融合趋势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是将企业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的过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模式是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的。应积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加快体制改革和创新,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 关键词:服务业制造业融合 以往将既不属于农业和采掘业,又不属于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行业统称为服务业,它们是各自独立的。现在,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已经形成交集,它们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制造业和服务业互相渗透、融合,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已经显现。服务型制造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是基于生产的产品经济和基于消费的服务经济的融合。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产业形态,是一种新的制造模式。 一、服务型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的不同 服务型制造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是基于生产的产品经济和基于消费的服务经济的融合。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产业形态,是一种新的制造模式。传统观念认为,制造就是生产加工。实际上,生产并不等于制造。制造包括生产和服务两部分,制造=生产+服务。 在价值实现上,服务型制造强调由传统的产品制造为核心,向提供具有丰富服务内涵的产品的服务转变,直至为顾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在作业方式上,由传统制造模式以产品为核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实现个性化生产和服务;在组织模式上,服务型制造的覆盖范围虽然超越了传统的制造及服务的范畴,但是它并不去追求纵向的一体化,它更关注不同类型主体相互通过价值感知,主动参与到服务型制造网络的协作活动中,在相互的动态协作中自发形成资源优化配置,涌现出具有动态稳定结构的服务型制造系统;在运作模式上,服务型制造强调主动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