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韩同盟及未来走向

美韩同盟及未来走向

美韩同盟及未来走向
美韩同盟及未来走向

美韩同盟及未来走向

美韩同盟是冷战的产物,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推进遏制政策的工具。冷战结束以来,随着国际形势和朝鲜半岛形势总体上趋缓,美韩同盟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仍将在东北亚地区继续维护带有明显冷战特征的同盟体系,这将成为朝鲜半岛和平统一的最大障碍。

一、美韩同盟的历史

美韩同盟形成于朝鲜战争之后,其标志是1953年10月签署并于1954年11月开始实施的美韩互助防务协定,它是美国对亚洲地区军事控制的重要表现。由于冷战的历史特征,美韩同盟还被视为美国在亚洲地区推行遏制政策的工具——对欧亚边缘地带遏制政策的延伸。

朝鲜战争之前,美国一直维持着避免介入亚洲地面战争的立场,只对北约地区、拉美和由日本经菲律宾到澳大利亚的防御地带给予直接的军事支持。朝鲜战争使美国加强了对苏联、中国的遏制政策,从亚洲太平洋地区延伸到中东,直至欧洲,通过建立各种军事联盟,形成对苏中的包围圈。美国向欧亚边缘地带拓展联盟,增强了美国核威慑战略在盟国中的份量。

朝鲜战争之后,通过联盟实施的威慑原则具体表现为,美国与亚太地区的南朝鲜、中国台湾、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分别建立起双边联盟。

艾森豪威尔—杜勒斯政府希望,如果通过这些联盟的方式使美国的利益得到确认,那就可以使美国针对中国直接的或苏联支持的对欧亚大陆的进攻实施意图更加明确的大规模报复战略,这将使美国解决免于在共产主义选择的地点进行一系列战斗的问题。[1]

从美国遍布全球的联盟体系的形成过程来看,美韩同盟属于亚太地区联盟形成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联盟形成于1951年,是对旧的防务圈的强化。比如,与菲律宾的互助防务条约和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三边条约,1951年美日和平与安全条约也属这一类。这些联盟对美国的主要价值是它们的战略地位:从这些国家的基地,美国可以将其军事能力投射到中国和苏联前沿。这些联盟还划分出一个重要的区分敌友的意识形态范围。

美韩同盟等属于将联盟扩展到太平洋防务圈之外的亚洲地区的第二阶段。由1953年与韩国的双边防务条约,1954年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与中国台湾的互助防务条约组成。美韩同盟与美日同盟一样,授权美国可以在其领土范围内驻扎军队。正如条约表述的那样,这些亚洲—太平洋联盟首先是服务于美国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威慑战略,其次,是搭设一个建立地区安全力量的政治框架,共同对付外部威胁,限制联盟成员的对外政策。

美韩双方的官方文件认为,该同盟不仅在于维持半岛的安全,还在于稳定东北亚整个地区的稳定。美韩同盟从开始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区域联盟,而是美国在全球战略布局中维持地区实力均势的工具。由于这一地区国家差异性大,矛盾错综复杂,因而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同盟往往以双边同盟的形式出现。

美韩同盟包括以下机构:(1)美韩安全协商会议(SCM):从1968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协商和解决安全问题的部长级磋商机构,SCM由一系列围绕部长级会议和5个工作委员会的会议组成,直接向美韩联合司令部发布指令,至1999年止,共举行了30次会议。(2)美韩联合防务体制:在军事委员会和美韩联合军事指挥部(CFC)的相关条款基础上建立起来,由美韩联合军事指挥部实际操作。主要目标是阻止朝鲜半岛的战争和指导美韩两国的军事行动。

在冷战期间美韩同盟经历了以下几个变化:

1.由单向的控制同盟发展为双边互助同盟。韩国军队与美国一起参加越战被认为是同盟体系由单向关系——美国给韩国军队援助以建立防务能力向双边互助体系的转折点。另一个具体表现为美韩联合军事指挥部的建立。美韩两国自1982年2月13日开始,展开为期73天代号为“团队精神”的陆海空演习,以考验双方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合作与部署能力;分摊防务负担也被视为双方向对等关系发展的标志,从尼克松政府时期,美国曾表示希望从亚太地区撤军,减低或调整在亚太地区驻军的规模。这使韩国意识到需要更多地改善自身的新的武器系统。于是启动了“联合防务改善计划”(CDIP)。8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要求韩国全面分担费用,韩国在1989年和1990年分别向美国提供了450万美元和700万美元。[2]

2.韩国的自主倾向日益增强。随着韩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韩国对于完全由美国支配的不对称的军事关系越来越不满,比如,韩国希望扩张其导弹布署范围和布署能力,由1979年双边协定约定的180英里变为导弹技术管理机构认定的300英里,这表明韩国希望在军事范围方面获得更大的自主权。[3]另一方面,韩国希望在军事范围内有更多的独立行动的能力;再有一个就是对《驻韩美军地位协定》(SOFA)的修订,韩国方面认为比照美日同盟相关协定,SOFA的修改力度还显不够。韩国认为这其中所涉及到的司法问题可能引起韩国公众激化对美驻军问题的反对情绪,从长期而言影响到韩国对联盟关系的支持。1988年夏天,美韩安全关系日益紧张。在韩国,大量的爱国学生示威要求南北统一和驱逐美国军队,学生们谴责美国对朝鲜半岛的划分。

3.撤军问题几起几落。从尼克松时期开始,美国政府推出尼克松主义,降低了韩国战略地位,认定韩国并不具任何直接军事意义,驻军于韩国反而妨害美国战略运用。[4]为促进美国撤军得以实现,基辛格1975年在联大会议上提出由南北朝鲜和美中四方举行会议,以交叉承认方式解决半岛问题;卡特时期也曾提出撤出驻韩地面部队的计划,这一计划遭到美国国会的一些人反对而搁置;布什政府在1990年和1992年的《东亚安全战略》报告中提出了“合

作性戒备”的概念和从东亚撤军的计划;克林顿政府上台后宣布停止执行原定于20世纪末完成的三阶段削减驻亚太部队的计划,强调将在亚太保持与欧洲同等规模的前沿存在,即10万驻军。目前美国在韩国的驻军包括:驻韩美陆军第8集团军司令部和第2步兵师;第7航空队司令部和第8、第51战斗机联队;还有少量的海军部队。波士顿大学国家安全问题分析家安德鲁·巴切维奇说:“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为美国在这个地区保留我们希望无论如何也要在那里保留的军队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借口。”

驻韩美军问题是影响朝鲜半岛局势发展的最棘手的问题。无论是建立和平机制还是实现和平统一,驻韩美军问题都是个重大障碍。在冷战结束已经10多年之后,美国依然在此地保持其冷战态势是不符合国际形势的现实的,也不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事实上只能加剧朝鲜半岛紧张局势。

美韩同盟是冷战遗留产物,美苏冷战期间,朝鲜半岛是苏美争夺和较量的场所,美韩同盟不单是针对北朝鲜,而且是针对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韩国军队本身不足以抵挡共产主义不计得失的冒险,这是美国在韩国继续驻军的一个原因,美国战斗部队在这一地区的存在还有其他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它为这一地区提供了一个安全和稳定的盾牌。美国驻韩部队也是所有布署在西太平洋以抵制苏联在这一地区战略的和海军的扩张的关键所在。”[5]

冷战后,苏联解体,但美韩同盟的针对性并没有实质变化,在美国看来,亚洲的冷战格局并没有像欧洲那样完全消失,冷战的一些因素或潜在因素依然存在。因此,美韩同盟仍然以针对这一地区的潜在威胁为依据。对于美国而言,这种威胁包括二个层面:一个是半岛本身的力量均势,北朝鲜因素仍被认为是美韩同盟存在的重要理由之一,防范北朝鲜的进攻和军事威胁是美韩同盟的主要目标;另一个是国际层面,即这一地区的大国力量区域平衡。

美国保持美韩同盟的另一深层原因在于,通过这一军事组织形式,美国既可介入半岛局势,又可避免单独应对北朝鲜的挑战带来的风险和压力,这是美韩同盟存在和发展的实质所在。

二、冷战后东北亚形势对美韩同盟的影响

冷战结束以来,影响美韩同盟的国际因素和地区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变化。

首先从国际因素看,大国争夺的冷战因素已经淡化,冷战时形成的大国利益格局已经出现变化。冷战期间在半岛形成的两个三角关系,即朝中苏北方三角和韩美日南方三角在苏联解体之后已经消失。与冷战时期的利益明确界定相比,大国利益在这一地区呈现出复杂交叉的态势,但大国利益的一致性也在增强。寻求半岛无核化,维持半岛的稳定与和平,防止发生冲突甚至战争,是周边大国共同谋求的目标。在这一目标下,周边大国及其他相关国家发

挥了各自的作用,推动了半岛局势向缓和方向发展。中俄等周边大国都与韩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支持和促进半岛形势的和平解决,包括英国在内的一些西方国家也与北朝鲜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成为韩朝和解的外部原因之一。

其次,比之冷战时期,朝鲜半岛出现了明显的缓和局势。金大中执政后,对北方采取“和平、和解、合作”的阳光政策,并表示要在自己的任期内解决朝鲜半岛统一问题,南北出现关系改善的迹象,2000年6月13日-15日的韩朝首脑会谈是半岛分裂半个多世纪来的第一次,成为南北关系迅速走向缓和与和解的重要标志;作为对金大中访朝的回访,金正日将于今年实现对韩国的回访,南北朝鲜离散亲人的团聚活动还将继续,这些都将给朝鲜半岛的局势缓和带来积极影响。随着半岛形势的缓和和朝鲜南北双方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不断增强,美韩同盟不仅受到来自外部的夺力,也同时受到内部的抵制。这使它不仅难以拓展,也难以得到强化。从长期来看,美国推出的朝鲜半岛问题内部化的政策,只有在美军彻底撤出朝鲜之后才能得以实行。朝鲜半岛问题和平解决的势头将从根本上削弱美韩同盟存在的基础。

随着东北亚形势的改变,美韩同盟在保持原有职能和作用的前提下,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1.牵制中俄日等周边大国。在可预见到的将来,美国将继续巩固和发展美韩同盟,并在韩国保留其3.7万名士兵,以此作为东亚的主要战略平衡力量。美国认为,冷战结束后,这一地区正处于力量转型期,包括俄罗斯、中国甚至日本在内的一些周边大国存在着争夺朝鲜半岛的潜在动机。美韩同盟尤其要对中国形成一种潜在的压力,同时也有防止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影响超过美国的作用。

2.控制朝鲜半岛和平进程。在半岛及东北亚局势方面,美国所以具有特殊的影响,在于美国是半岛唯一驻军且保持军事同盟的大国,换句话说,军事同盟是美主导朝鲜形势的主要工具,因此,美为了维持在东北亚局势向有利于美国希望的轨道发展,将尽可能长期保持军事存在,并使之制度化。“从近期看,美国首先要应对半岛形势的剧变;一方面加强美日韩共助体制,迫韩与其协调步骤,消除因驻军地位问题引发的双边摩擦;将南北和解进程定格在“和而不统”阶段,防止朝韩关系发展过快危及美地区军事存在。”[6]

3.与美日同盟相互协调形成互补。由于美日同盟和美韩同盟是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两大安全支柱,并且均面临冷战后的调整问题。而一个联盟关系的调整可能影响到另一个联盟合作者,这将涉及到美日韩三边关系的协调问题。美日安全合作指针的重订,将周边事态纳入防范体系,实际上已在考虑当美韩同盟弱化之后对其部分替代和补充美韩同盟的作用。

4.继续保持前沿军事存在。美国认为朝鲜半岛的军事前沿地位没有改变,其战略意义在冷战后由于大国力量的重新调整反而得到加强。

“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始终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长期保留的前沿军事存在,以联盟为主线的亚太安全体制和始终推行的民主与人权原则。”

[7]在韩国的战略前沿布署,对美国尤为重要。这种前沿军事存在不会因朝鲜半岛的形势缓和

而改变。“美国已经宣布美韩联合司令部不仅在南北朝鲜统一之前将保留下去,而且在统一之后,只要韩国同意,美国还将一直在韩国驻军,从而使美在朝鲜半岛的驻军永久化。”[7]

三、今后的发展走向

美韩同盟是美国在东北亚的两大双边同盟之一,也是朝鲜半岛仅存在的军事同盟。其发展走向直接影响到朝鲜半岛的安全,也影响到东亚地区的安全。

冷战后的美韩同盟正处于新的转型整期。按照韩国1999年国防白皮书的说法:“美韩双方在共同的阻止北朝鲜进攻的战略目标和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中的相互利益基础上维持着一个稳固的联盟,现在双方正在寻求一些使联盟成为全方位的、广泛的安全伙伴的方法,以使双方能够适应冷战后新的安全环境。”

目前有几种关系直接影响着美韩同盟的发展:

1.韩朝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美韩关系,朝美关系能否顺利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朝韩关系的制约。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问题与美韩同盟有着直接关系。如果统一进程加大,势必影响美韩同盟和美在韩驻军的长期化。如果紧张局势加剧,美韩同盟则可能进一步强化。但从目前形势来看,朝鲜半岛和解进程可能放慢,南北双方在一些实质性问题上突破难度较大。因此,美韩同盟关系将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主要变化在于可能加强与美日同盟之间的协调机制,从而在保持原有规模、程度和投入的同时,使美韩同盟发挥出更大效用,也为应对今后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留下回旋空间。

2.中美关系。虽然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重中之重,但美国亦担心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影响继续扩大,并以此形成对美国的牵制。如果中美关系因某些原因(比如台湾问题)而恶化,则美国必将加强美韩同盟向中国施压的力度。

3.美俄关系。美国担心如果俄罗斯重返东北亚,将会使大国力量关系出现新的变化,挑战美国在本地区的地位,妨碍其亚太战略的实施。如果俄美两国在一些问题上的针锋相对使两国潜在的对立因素加大,美国可以较快地强化在东北亚这一相对薄弱地带的防范势头。“实际上,美国在朝鲜半岛并没有直接和现实的重大利益,它的利益是从美国充当世界领袖,对世界进行控制的超级大国的目标派生出来的,但美国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在朝鲜半岛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无疑将对半岛局势的演变继续产生重大影响。”[8]

4.日朝关系。日朝关系今后走向将直接影响到美韩与美日两大同盟。从现阶段情况来看,日本认为北朝鲜的导弹计划和军事布署已构成对其直接威胁(北朝鲜试射的大浦洞导弹曾经

美日关系的演变

美日关系的演变 一、占领与被占领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成为战败国,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领了日本全境。1945年8月12日,杜鲁门任命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君临日本。早在战争结束前美国既已决定借日本投降之机彻底削弱日本。意在摧毁日本军国主义根源,消除军国主义影响;对建立和平民主的新日本是十分有必要的。遗憾的是,实施两年,上述改革还远未完成,美国政府却嘎然刹车,对日政策从惩治改造转为复兴扶植。 二战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苏联势力剧增,冷战开始;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将中国作为其稳定亚洲的中心的企图成为泡影,打乱了美国的亚洲战略;朝鲜、越南政权相继建立,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针对这种形式,美国改变其初期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在亚洲执行其遏制中国和苏联的冷战政策。 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的转变终止了对日本的改革进程,与此同时,占领军当局缓和了对日本的种种限制,放宽了对日本战争赔偿的要求,帮助日本复兴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把日本变成后方军需工厂,为其侵略战争服务。日本从战争中收益大量外汇,对其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二、从敌对到伙伴 旧金山媾和是美日关系演变的里程碑。随着冷战加剧和亚洲革命浪潮的澎湃发展,美国政府希望日本尽早摆脱约束,为其

所谓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亦将美国完全控制日本的局面合法化、长期化。1951年9月8日,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各盟国及日本决定,他们此后之关系将是由主权的平等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友好的结合下进行合作。《旧金山和约》的签订结束了盟国对日本的全面军事占领,盟国占领机构取消。日本被缔约国承认为独立国家。同时,和约亦为美国继续驻扎日本留有空间,这与托管条款使得日本的独立实际上是不完整的。和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日美两国的关系。 在《旧金山和约》签字的同一天,日本以独立国家的身份与美国签订《日美安全条约》。这个条约主要是确立和约生效后日本和美国的军事关系和美军在日本的特权。条约规定:日本向美国提供陆海空军基地,美国则“为了和平与安全的利益,日前愿意在日本国内和周围驻扎相当数量的武装部队”,1952年2月8日,日美两国签订《行政协定》,规定实施《日美安全条约》的细则。根据这个协定,美军可以在日本的任何地方设立军事基地;美军及其家属犯罪不由日本判处;日本要分担美军驻留日本的部分费用。《日美安全条约》毫无双边性可言,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如此一来,日本实际上处于美国的半占领之下。 《旧金山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从一个被占领的战败国演变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开始以独立的身份参加国际社会。《旧金山和约》、《日美安全条约》和《行政协定》三者构成日美关系的体制,即旧金山体制或安保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标志日美

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论文名称:二战后美日关系 学院历史与行政学院专业名称教育硕士(历史) 研究方向历史教育 研究生姓名龙本宁 学号Z11420209001 任课教师周倩 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六日

二战后美日关系 摘要:战后,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变为扶植。美国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亚洲基地,日本也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把国家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接受了“美主日从”的美日同盟,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石”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在冷战中发挥了反苏反共的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 关键词:崛起美日同盟战略转型 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政府决定独占日本,其基本目标是防范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为此,美国政府对日本采取以“打击和限制”为主的政策,力图通过民族化、非军事化、发展和平经济把日本改造成为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随着美苏冷战的不断加剧,美国迅速调整对日政策,放弃打击和限制改为支持和扶植,并开始把战略重点从中国转向日本,把日本纳入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防线之中。日本出于对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判断和“只有务实的民族主义、没有原则的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以牺牲部分国家主权为代价与美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与美国结盟的政策。在随后的冷战岁月中,美国逐步把日本建设成为西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军事支柱,美日同盟就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日本则成为美国对亚洲大陆实施遏制的冷战前沿。与此同时,日本审时度势接受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奉行对美“一边倒”的外交路线,美日同盟的建立为日本的崛起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美日同盟的调整对东亚安全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它遏制和防范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制衡作用,有利于防止东亚地区危机的爆发。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中国必将成为东亚地区安全秩序建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美日同盟便是遏制和防范中国的有效战略武器。美日合作领域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区域走向全球化,美日同盟走向强化。 一、日本的崛起 (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中日关系发展趋势

浅谈中日关系未来走向 专业: 13 级临床医学 姓名:岳阳 学号: 2135113848

摘要 中日两国于 1972 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现在,中日双方把中日关系定位于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我们相信,只要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就一定能够开辟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和平与发展;历史认识;平等互利;睦邻友好 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目前,中日关系已成为发展最快、交流最广、受重视程度最高的双边关系之一。但勿庸讳言,在中日两国多年来的交往中,也出现了与“友好、合作”这一主流不协调的支流。它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为了使中日关系更加顺利地向前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影响两国关系的一些消极因素进行探讨,以便寻得解决的办法。 (一)历史认识问题 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他们的这些倒行逆施的行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伤害了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仅在 90 年代以来,日本一部分人在这一问题上的所作所为,就足以令人义 愤填膺。而且回想起侵华日军在我国南京市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惨无人道地杀害了 30 多万无辜的中国人民,对这一铁的事实,日本众议员石原慎太郎竟说,这是“中国人捏造的谎言”(1990年 11 月 10 日)。日本法务大臣永野茂门于 1994 年 5 月 3 日会见《每日新闻》记者时也有类似的言论。他们的这些狡辩虽然遭到了日本朝野人士的广泛批评,但由此也可见日本极少数人歪曲 历史已到了不顾事实、指鹿为马的地步。 1994 年 8 月 12 日,日本环境厅长官樱井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日本并非想发动侵略战争而进行了过去那场战争。”他还说:“与其说侵略战争,毋宁说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托它的福从欧洲的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不应当只认为日本坏”。这种颠倒黑白的诡辩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试问:既然日本不想发动侵略战争,为何要向国外派遣军队 ?日本侵略军仅在南京一地就屠杀了 30 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民,难道这就是日本给中国带来的“福”吗?难道中国人民还要因

当前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

中日关系是今天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亚洲和世界拥有重大影响的中日两国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不仅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但是遗憾的是,2001年中日关系中再次发生了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李登辉访日问题等严重损坏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事件。同时,在经贸领域也发生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重的贸易摩擦;在安全合作方面双方互不信任,彼此警惕。那么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呢? 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就指出,“要把帝国主义政府和这些国家的人民区别开来”。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也明确地表示,“中日两国人民永远地友好下去,这是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共同的,没有冲突”,“中日两国关系,从根本上说必须建立在两国人民友好的基础上”。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又指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代表了我们大家的理想。应该说,这个口号三十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不是今天提出来的,更不是某一个人提出来的,是中日双方提出来的。”[1](P.231) 2000年5月20日江泽民主席在会见日本“2000中日文化观光交流大会使节团”主要成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推动两国友好合作不断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及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2](P.3)显然,江泽民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同党和国家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和见解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指导思想所作出的新发展。其中,特别是“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中日两国关系中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曲折和风波,甚至一时影响到两国人民之间的情绪,中日两国人民要求“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殷切愿望和发展趋势绝不会出现根本的改变;只要抓住了“两国人民的友好”这个根本,就可以相信任何企图破坏中日友好的力量,最终是不会得逞的。 ( 良好的中日关系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日本起着很大作用,既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又是引进资金技术的重要来源。同时要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稳定周边,也必须搞好中日关系。因此,中国早就把发展同日本的友好合作关系定为基本国策,并一直坚持力行。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日本在谋求政治大国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中日关系。首先在外交上,日本需要借助中国。在对美外交中要借助中国的影响。每当日美关系紧张时,日本只要加强对华关系,日美关系便缓解,日中关系是日本对付美国压力的一张“王牌”。在谋求大国地位方面,日本将中国视为其推行联合国外交的关键因素。日本联合国外交的重点放在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上,如果得不到中国的理解和支持,将难以如愿。日本的亚洲外交也需要借用中国的支柱作用,日本无论是在朝鲜半岛还是在东南亚问题上要发挥作用,没有中国的支持与合作都将是困难的。其次,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是日本发展战略的需要。中日经济在亚洲占有重要的位置。中日两国GDP之和占亚洲GDP总和的3/4。21世纪合作的焦点是经济安全,在维护亚洲的稳定与繁荣上中日两国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同时,日本也需要中国的巨大市场和某些资源。再次,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日本同样需借助日中关系。目前,美国谋求单极世界,日本虽怕触怒美国不敢明确支持多极世界,但面对中俄

美日、美韩同盟比较研究)

美日、美韩同盟比较研究(转载) 这篇论文由复旦的石源华教授撰写,对东北亚问题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感兴趣的人可以看看…… 一、美日同盟、美韩同盟起源的异同 美日同盟、美韩同盟都是在二战结束后特殊的冷战背景下形成的。日本和韩国均非美国的天然或自然盟友,19世纪末以来,日本一直是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对手,直至发生太平洋战争;韩国对于美国来说更是一个陌生的国度。两个同盟在20世纪50年代的出现均源于美国对抗苏联的需要,是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服务的。其共同点十分明显:其一,外部因素和外部威胁是两个联盟形成的最大驱动因素。冷战的形成导致美国改变对日严厉管制的政策,并视日本为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和冷战桥头堡。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美国改变“西太平洋环形防线”的范围,朝鲜半岛成为拱卫美日同盟的前哨。 其二,地缘战略关系是两个联盟形成的最大现实因素。日本列岛位于北太平洋的贸易通道,日本海、东中国海和黄海出海口,对于美国在远东的安全保障利益具有高度的战略价值,美国因此将日本视为可在战时获得向亚洲本土以及苏联有关岛屿投送军事力量的作战基地。朝鲜半岛是大陆和海洋力量交汇和争夺的关键地区,既是大陆国家东向防御的最后“盾牌”,也是海洋国家西向进攻的第一块“陆基”,“防卫韩国”成为美国“在东北亚对苏基本战略的重要的一环”。两个同盟的建立均有深刻的地缘政治背景。 由于同盟产生的时间、背景、战略地位有重要区别,两个同盟一开始就存在不少差异:首先,美国对于日本与韩国在美国远东同盟体系中地位的认知不同,同盟建立的时间也有所不同。美国对于日本战略地位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十分清晰。早在1951年9月,两国就签署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而美国对于韩国战略地位认知相对曲折,美国曾一度将韩国划出“西太平洋环线”之外。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美国重新审视韩国在其远东战略中的地位而改变其态度,两国于1953年10月签署《美韩共同防御条约》,时间晚于美日同盟条约2年。 其次,日本和韩国在美国远东战略中的分量也不完全相同。日本对于美国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是其远东同盟体系的支柱和核心。韩国对于美国则具有两重性,美国既需要韩国作为防范苏联和中国进攻的前哨和缓冲地,同时又担心韩国可能“擦枪走火”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将美国拖入战火。这种两重心态促使美国将韩国承诺放弃“武力统一”政策作为美韩签署同盟条约的前提和基础。美国在与日本、韩国的两国关系上存在着明显的亲疏。 第三,从日本、韩国两国角度观察,两国传统的国际政治观也是有差异的。日本是个岛国,自身地理位置受到很大限制,明治维新后走上军事扩张道路,其在远东国际政治中的传统做法是傍依强国、大国,寻求自身利益的扩展。1902—1922年的英日同盟曾使日本得益非浅,先后在日俄战争和日德战争中取胜,并迅速在远东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又与盛极一时的德国结盟,

冷战时期驻日美军与美日同盟研究(1945-1972)

冷战时期驻日美军与美日同盟研究(1945-1972) 【摘要】:美国在日本驻军是美日同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日同盟建立的主要目的之一。战后,美国为实现其太平洋战略和冷战战略,以对日媾和为前提,制定了以“驻日美军”为核心的结盟战略。以1951年的《美日安全条约》为基础,美与日本建立起了同盟体制关系。以同盟体制为庇护,美国取得了在占领结束后长期驻军日本的合法权力。自此,“驻日美军”就成为美日同盟体制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驻日美军是美日同盟的一个核心内容,美日同盟是美军长期驻日合法性的保障。经过20世纪50年代驻日美军与美日同盟体制的磨合,美国认识到要维护驻日美军的存在,就需要稳定和强化美日同盟体制。根据这一需要,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又调整了驻日美军与美日同盟关系,制定了新的《美同安全条约》,即《日美相互合作与共同安全条约》。在新安全条约的基础上,驻日美军与美日同盟的关系得到了调整,美日两国建立了相互合作的新同盟体制。为巩固新同盟体制,协调驻日美军和同盟体制的关系,美日两国又解决了困扰同盟关系发展的小笠原群岛和冲绳行政权问题,强化了美日同盟体制,增强了美日两国的军事合作关系。在冷战后期,美日同盟也因此成为一种更为合作的同盟体制结构。驻日美军作为美日同盟结构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变项,冷战时期驻日美军的变化直接决定着美日同盟体制的存在、转型及发展走向,因此,对冷战时期的驻日美军与美日同盟相互关系的考察,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美日同盟的本

质、特征及其在后冷战时代的发展趋势。本文选取1945-1972年作为考察时段,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探讨战后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与对日驻军政策的形成。战后美国对日驻军政策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而成,它与美国的太平洋霸权政策、美苏冷战对抗、中国内战及朝鲜战争的爆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美国对日驻军政策缘起于美国的太平洋霸权战略。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就已经设计了在琉球群岛驻军的战略计划,并在二战结束后付诸实施。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出于东亚安全战略的需要又形成在日本本土驻军和与日结盟的战略。同时,这个过程也是美国军方和国务院在琉球驻军、日本本土驻军等政策上发生争执和妥协的过程。因此,美国对日驻军政策的形成,既是美国国务院和军方妥协的结果,更是美国长期推行的太平洋霸权政策与战后东亚冷战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章主要探讨战后日本的国家安全考虑与结盟政策。1947年9月13日“芦田备忘录”的出台标志着日本政府以“美军驻日”为核心的日美结盟战略的初步形成,但是这种结盟战略强调的是美军在日“有事本土驻军”。吉田茂第二次组【关键词】:美国国务院美国军方日本政府驻日美军美日同盟【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153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及未来走向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及未 来走向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1、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走向 答: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关系。充分全面地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也是两国政府和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一、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的伤害,一提到中日关系,自然想到这段历史,并把他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高度。但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的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表达,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辛酸的一页。 二、中日关系现状。从目前整个中日关系来看,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从战后的历史看,正是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中日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是历史问题,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方面的分歧。近

如何达成同盟关系

古: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魏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据百万雄兵挥师南下。蜀国刘备诸葛,以汉室血统名正言顺招兵买马廖星星之火。吴国孙仲谋以天然屏障加十万水师占据江东。当时的复杂情况下,蜀吴在诸葛孔明的游说下结盟。赤壁之战中大破曹军,最后再假意放走曹操。把同盟关系的微妙体现的现实具体。 今:七八十年代美日同盟迫使我国感受到军事及经济的压力、于是当局立马加强中苏同盟不惜牺牲部分经济利益来获取军事武装力量、苏联解体当局又达成中美同盟来减缓控制苏联解体对我国的影响。这种大国之间的同盟关系随着时局变换,对于一个国家的当前经济形势和发展态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近期很火的一款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七个人各有特色,长处。而在各种游戏规则的框架下,和最后的比拼中。每个人都需要分析战况变化,随时改变战略。但不会改变的是如果最后有三队或是三个人,获得胜利的一定是暗自结盟的队伍。其中印象很深的一个片段就是(190的篮球运动员陈建州在一对一中全无败绩,最后在面对邓超和陈赫的同盟,败下阵来,说了一句:我输在没朋友),在国际形势中同盟可以创造稳定环境,在最简单的体力角逐中,也能改变故事结局。 外:欧盟成立,在六十年代,面对双极的世界新格局,美苏进入疯狂的军事备战。苏联的军备库里有可以毁灭地球三十次核弹头储备。整个欧洲都失去了安全感,所以在面对军事和经济发展的瓶颈的欧洲人,放弃了以前高傲的姿态,抱团取暖。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缓解了紧张的国际环境。 从古、今、中、外。四个同盟案列中。从为什么需要同盟关系、怎样达成同盟关系、如何明确自身在同盟关系中的定位、如何灵活的在同盟关系中改变自己的定位等发散自己的思维,就这四个案列中第一个来分析其目的、使用的技巧、细节、效果、达成情况? 古:目的:蜀国:化解曹军的军事危机、谋求自我发展壮大的时间。(求生存、求时间)吴国:减轻曹军的军事压力、减少自身的军事伤亡。(减少伤亡)主导地位谈判:诸葛亮舌战群儒,打动了孙权。达成同盟关系。 技巧:专业的辩论水平、对吴国的群臣的性格摸底、安插内线、主攻孙权、激将周瑜。 细节:激流勇退、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放走曹操。 效果:得到曹操和孙权的正面认识认可、鼓舞了蜀军的士兵士气。 达成效果:解除军事危机、获取壮大时间 那么联系到我们的客户关系中来,我们为什么要与客户达成同盟关系? 首先大家讨论;排序的方式,每人讲一点 答:1;行业属性决定,工程产品的销售模式就是PTP模式,也就是人与人面对面来销售。房地产有专职的采购部、成本部、合约部、技术部、工程部、财务部。而我们供应商方也有专职的销售部、技术部、销售内务部、市场部、财务部。这种组织架构的搭建,也就促成了我们工程项目销售的基本模式——专业的人对专业的人。 2;时间周期来决定的,以大客户的战略签订来说,常规的地产公司的流程是:了解品牌、考察公司、参与项目入围、实现项目合作、战略(或入围供应商库)。而这一个常规的流程走下来,所花的时间周期都是不可控的,不可能花整块的时间一直来维系一个公司或一个关键人、决策人。 3;房地产采购圈氛围决定,地产圈中的采购关键人都是以圈子的形式存在的,小圈子套着大圈子。在我们开拓客户,并能有效整合资源的过程里,由同盟客户,介绍同盟客户的

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

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 内容提要:中日关系自近代以来一直就处于一个微妙的局势当中。在当代普通大学生当中,对中日关系和日本国家自身也存在着各不相同的态度。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中日关系,用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行为来帮助发展中日关系,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日本中日关系 正文: 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在官方和民间两个方面就都有着亲密的交流,甚至日本文化中有很大一方面也是对中华文明的巧妙借鉴。中国近代史以来,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由于侵略战争的发生和双方外交政策的制定,中日关系就开始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局面。在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二十一世纪,外交关系的处理也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如何处理中日关系,也始终是中国政治范围内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公民越来越有自主意识,并且社会普通民众的思想和舆论导向也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的现在,如何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不仅只是党和政府所要考虑的主题,它也和我们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作为未来社会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也该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就我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与同辈的大学生群体的接触经验来讲,当代大学生对于日本以及中日关系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基本可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的群体,对于价值观和世界观已经基本成熟的大学生来讲,大部分都是可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的历史性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制定,首先都要以国家的利益为前提,同时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尊严也是必须维护和不可侵犯的,对于历史遗留问题,也要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得到最恰当的解决。第二类是对于国家事务包括外交问题在内的政治问题漠不关心的群体,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中对于国家事务不太关心的群体还是存在着的,并且还不能算作个别现象。在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的现实生活,而国家的政治事务,这样一般而言不会对普通人的生活有过大的影响的,并不会得到太多关注。即使是大学生,也通常会有这样的现象。中日关系的冰冻或改善,

论当代中日关系及发展现状

论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要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中日关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中日和平,则东亚平安无事;中日矛盾激化,则会危及世界和平。两国关系何去何从,是对两国政府与人民智慧的考验。搞好中日关系将有利于中日两国政治互信、安全保障、整体合作和东亚和平稳定;有利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外交方针的展开和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维护。 【关键词】中日关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1.中日关系现状 1.1合作 近些年来的中日关系有不可否认的突出成就,最大的成就是中日之间的经济互惠,由于中国与日本天然的地理环境,使得两国形成了一衣带水、互相依赖的经济发展关系,而且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日两国政府都极为重视民生对于本国政治的重要性,将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看作是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之一,所以两国都特别重视经济水平的健康持续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提升,从而为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基坚实的基础,这是两国之间经济交往密切并且持续升温的根本原因。其次,由于经济上的这种依赖关系,中日之间在政治和军事上基本上保持了最大的克制性,因此虽然中日摩擦不断,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政治军事冲突,这也应该看作是中日关系的一个成绩,并且我们还应在未来继续将这一成绩加以保持。最后,中日民间持续交往,形成了互相交流的常态化趋势,在文化、旅游、留学生以及友好城市等诸多方面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交流交往活动,逐渐培育了较为良好的交流模式,这也是中日关系近些年来所取得的成果。这些成绩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1.1.1经济 两国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合作原本不乏亮点:东京和上海启动了日元和人民币直接兑换交易,日元也因此成了继美元之后第二个直接与人民币兑换的国际货币,2012 年 6 月,日本购买103 亿美元中国国债,也是发达国家与中国首次签署此类协议,有利于推动两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减少对美元储备的过度依赖,中日经济联系也因此进一步加深。【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与趋势研究-钟亮】 1.1.2政治 中日两国于2008年6月18日共同发表了《中日东海共同开发的原则共识》,这是为落实中日两国领导人关于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而采取的重要步骤,也是两国本着求同存异精神通过平等协商达成的互利共赢的积极成果。“战略互惠”是多年来两国达成的重要共识。双方同意,在政治上、经济上、安全上、社会上、文化上等领域促进各个层次交流与合作,通过中日安全对话和防务交流,增进安全领域互信。 1.2冲突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日关系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日本官方和民间的军国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势力对历史抱有极其暧昧的态度,不反思自己的侵略历史,反而一再挑战中国人民乃至亚洲人民的情感底线,肆意歪曲和篡改历史,否认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历史,并在中国的东海南海等敏感地带一再挑衅,引起中国政府和民间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厌恶,这是中日关系出现不和谐甚至对抗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看到经济交往在总体向好的趋势中也出现了局部降温的可能性,政治上在几个敏感问题上不能达成基本共识,军事上更是难以做到互相信任,在日本国内有关“中国威胁论”的舆论风潮甚嚣尘上,不断刺激其军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势力的抬头。

美日美韩同盟比较研究

美日、美韩同盟比较研究 ——兼论美日韩安全互动与东北亚安全 石源华汪伟民 2012-8-30 21:05:09 来源:《国际观察》(沪)2006年1期作者简介:石源华,复旦大学朝鲜/韩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上海,200433); 汪伟民,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外交政策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上海200083) 内容提要:文章从同盟的起源、对美战略价值的位差、非对称性的不同特征等层面对美日、美韩两对同盟关系进行了综合的比较分析,认为这两大同盟在性质与功能方面根深蒂固的不均衡性在冷战后并未消减,并将继续对当前朝核危机的解决及今后东北亚的安全机制建设产生潜在的、结构性的影响。 关键词:美日同盟美韩同盟东北亚安全 一、美日同盟、美韩同盟起源的异同 美日同盟、美韩同盟都是在二战结束后特殊的冷战背景下形成的。日本和韩国均非美国的天然或自然盟友,19世纪末以来,日本一直是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对手,直至发生太平洋战争;韩国对于美国来说更是一个陌生的国度。两个同盟在20世纪50年代的出现均源于美国对抗苏联的需要,是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服务的。其共同点十分明显: 其一,外部因素和外部威胁是两个联盟形成的最大驱动因素。冷战的形成导

致美国改变对日严厉管制的政策,并视日本为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和冷战桥头堡。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美国改变“西太平洋环形防线”的范围,朝鲜半岛成为拱卫美日同盟的前哨。 其二,地缘战略关系是两个联盟形成的最大现实因素。日本列岛位于北太平洋的贸易通道,日本海、东中国海和黄海出海口,对于美国在远东的安全保障利益具有高度的战略价值,美国因此将日本视为可在战时获得向亚洲本土以及苏联有关岛屿投送军事力量的作战基地。朝鲜半岛是大陆和海洋力量交汇和争夺的关键地区,既是大陆国家东向防御的最后“盾牌”,也是海洋国家西向进攻的第一块“陆基”,“防卫韩国”成为美国“在东北亚对苏基本战略的重要的一环”。两个同盟的建立均有深刻的地缘政治背景。 由于同盟产生的时间、背景、战略地位有重要区别,两个同盟一开始就存在不少差异: 首先,美国对于日本与韩国在美国远东同盟体系中地位的认知不同,同盟建立的时间也有所不同。美国对于日本战略地位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十分清晰。早在1951年9月,两国就签署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而美国对于韩国战略地位认知相对曲折,美国曾一度将韩国划出“西太平洋环线”之外。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美国重新审视韩国在其远东战略中的地位而改变其态度,两国于1953年10月签署《美韩共同防御条约》,时间晚于美日同盟条约2年。 其次,日本和韩国在美国远东战略中的分量也不完全相同。日本对于美国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是其远东同盟体系的支柱和核心。韩国对于美国则具有两重性,美国既需要韩国作为防范苏联和中国进攻的前哨和缓冲地,同时又担心韩国可能

对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

对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 摘要本文论述了现今中日关系的现状及未来走向 先说说近期看的书《菊花与刀》吧,之前我也是对日本咬牙切齿,觉得他们犯了滔天罪行,不管什么样都不能得到原谅,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对日本有了一些理性的认识。此作者本尼迪克特对于日本的评价是日本文化有双重性,就像菊花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但是从长期看,两国的未来是以共取双赢为目标,世界正向着多极化发展,国家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虽然中日两国现状并不十分和谐,但随着领导人的协调,中日还是会走向合作。 要合理的分析复杂的中日关系现状与未来,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从中日关系的三个时期看,即2000年的友好交往历史,近代以来的165年和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的33年。其中,2000年的主要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友好历史,165年里有侵华战争的历史伤害,33年是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和相互依赖。从最初我们互相学习到互相伤害再到共同进步的过程,漫长而又充满了伤害,现在好不容易发展平衡了些,双方的关系也有了缓和,都是双方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努力换取来的,我们应该加倍珍惜这种和平的时光,不应总是把过去血腥的历史拿出来时刻想着要报复。 但是,中日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双方也存在着相互竞争甚至相互对立的关系,这是不争的事实。中日两国尽管相隔很近,交流却远远的大于着我们的距离,不管是文化还是娱乐,日本和我们的交流甚至不及韩国的十分之一。而且由于彼此缺乏了解而产生的误解也在不断出现,日本开始出现大量误解中国的说法。因此,随着交往的深入和交流领域的扩大,双方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增多。钓鱼岛碰船事件是日本“不光彩的阴谋”,也是日本处理日中关系的严重误区,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日本也不敢随随便便的像从前一样宰割中国,但是这些累积的各种问题,再次加深了中日矛盾。 但是经过多年的冲突与合作的磨合,中日两国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对方怎么发展,不论彼此间愿不愿意,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作为亚洲大

美日关系的演变

美日关系的演变 一、占领和被占领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成为战败国,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领了日本全境。1945年8月12日,杜鲁门任命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君临日本。早在战争结束前美国既已决定借日本投降之机彻底削弱日本。意在摧毁日本军国主义根源,消除军国主义影响;对建立和平民主的新日本是十分有必要的。遗憾的是,实施两年,上述改革还远未完成,美国政府却嘎然刹车,对日政策从惩治改造转为复兴扶植。 二战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苏联势力剧增,冷战开始;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将中国作为其稳定亚洲的中心的企图成为泡影,打乱了美国的亚洲战略;朝鲜、越南政权相继建立,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针对这种形式,美国改变其初期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在亚洲执行其遏制中国和苏联的冷战政策。 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的转变终止了对日本的改革进程,和此同时,占领军当局缓和了对日本的种种限制,放宽了对日本战争赔偿的要求,帮助日本复兴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把日本变成后方军需工厂,为其侵略战争服务。日本从战争中收益大量外汇,对其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二、从敌对到伙伴 旧金山媾和是美日关系演变的里程碑。随着冷战加剧和亚洲革命浪潮的澎湃发展,美国政府希望日本尽早摆脱约束,为其

所谓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亦将美国完全控制日本的局面合法化、长期化。1951年9月8日,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各盟国及日本决定,他们此后之关系将是由主权的平等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友好的结合下进行合作。《旧金山和约》的签订结束了盟国对日本的全面军事占领,盟国占领机构取消。日本被缔约国承认为独立国家。同时,和约亦为美国继续驻扎日本留有空间,这和托管条款使得日本的独立实际上是不完整的。和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日美两国的关系。 在《旧金山和约》签字的同一天,日本以独立国家的身份和美国签订《日美安全条约》。这个条约主要是确立和约生效后日本和美国的军事关系和美军在日本的特权。条约规定:日本向美国提供陆海空军基地,美国则“为了和平和安全的利益,日前愿意在日本国内和周围驻扎相当数量的武装部队”,1952年2月8日,日美两国签订《行政协定》,规定实施《日美安全条约》的细则。根据这个协定,美军可以在日本的任何地方设立军事基地;美军及其家属犯罪不由日本判处;日本要分担美军驻留日本的部分费用。《日美安全条约》毫无双边性可言,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如此一来,日本实际上处于美国的半占领之下。 《旧金山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从一个被占领的战败国演变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开始以独立的身份参加国际社会。《旧金山和约》、《日美安全条约》和《行政协定》三者构成日美关系的体制,即旧金山体制或安保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标志日美

美日关系的发展演变

美日关系的发展演变 本文对美日同盟的调整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阐述,分别为:冷战时期美日同盟的形成、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的再定义、9·11事件后美日同盟的强化及新时期美日同盟的全面调整。 标签:美日同盟演变 一、冷战时期美日同盟的形成 二战结束后,战胜国美国对战败国日本进行单独军事占领和控制。美国迫切希望日本成为其远东的工具,有效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的扩张。而日本也不得不依靠美国来保障其安全,这就为两国确立同盟关系奠定了基础。1951年美国和日本签订《旧金山和约》、《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2年2月两国又签订了《日美行政协定》。这些条约中规定,美军可以驻扎在日本国内及其周围地区,日本得向美军提供基地,并分担驻扎费用。”这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美日战略同盟的正式建立。 虽然同盟建立之初奠定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但日本充分的利用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在美国的军事保护下,使本国经济逐渐转向正轨并取得飞速的发展。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改善战败国的国家形象,希望在对美外交中表现出更多的自主性。日本各党派要求修改不平等的旧条约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缓和日本的反美情绪,防止日本倒向中苏,同时确保在日本的美军基地和通过经济合作加强对日控制,也愿意以较平等的态度对待日本。经过多次谈判,1960年1月19日美日在华盛顿签署了《新日美安全条约》。新的条约废除美国干涉日本内部事务的条款,从范围上突破了旧条约关于保卫日本本土的合作范围。该条约在一定程度上使日本获得更多的自主权,顺应了日本国内社会希望与美国建立平等关系的政治诉求,使得美日关系从原来的不平等逐渐走向平等,但条约实质上依然是针对中国与苏联的军事同盟条约,美日之间不对称的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了“多边自主外交”政策,日本不在一味追随美国,对外政策逐渐变得积极主动,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化。这一时期,美国也希望日本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配合其全球战略的实施。1978年11月28日,两国签订了《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全面而又具体地规定了遭受外来入侵时美日实行军事合作的具体内容和分工问题,是《日美安保条约》的具体化,至此美日两国进入了实质性的军事合作阶段。进入80年代,两国同盟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双边磋商次数增加,逐步提升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另外日本还不断加大对外援助的力度,以分担美国的负担。美国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支持日本的政治大国化,并给日本更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两国保持着既合作又竞争的不平衡的战略伙伴关系。 二、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的再定义

近代史,论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 背景:在参观完中国国家博物馆系列展出——复兴之路后,日军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所到之处杀伤抢掠的图片依然历历在目,馆内所陈列的文物,油画不仅仅是带给了人视觉上的冲击,更多的是人心灵上的震撼和感悟。返校之后,遂决定进一步了解和深入的探讨一下中日关系,纠正自己对历史的错误认识,弥补对中日历史的盲点。下文主要从从中日关系发展史、中日关系的现状和中日关系的症结三个方面来谈中日关系。 恩恩怨怨——中日关系发展史 “发展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这句话告诉我们,研究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离不开对中日关系史的考察。中日两国由于地缘相近,不管愿意与否,同处于一个对各自发展发展有至关影响的利益互动体中。因此,探求与总结二千余年中日关系发展史上的经验与教训,对于21世纪中日关系建立良性互动模式、选择最佳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中国南北朝时期,大和国统一日本,中日之间形成朝贡关系,隋唐盛世,日本屡派“遣唐使”大举学习中国文化,但到了13世纪上半期,倭寇开始侵略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沿海地区,长达300多年。此时中国正处明朝,与日关系分分合合,明太祖还曾绝日本贸易,严海禁,派兵剿御倭寇,看来中国人对日本的坏印象是由“倭寇”这一侵掠形象慢慢积累加深的。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日本的国力日渐强盛。然而日本内部矛盾激化,日本政府为安定内部,决定转内征为外征,把士气转向国外,他们很自然的把目光转向中国,开始推行向中国侵略扩张的政策。日本开始对中国血腥的侵略史。日军所到之处烧伤抢掠,其中就有惨无人道的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细菌战等等,迫使腐朽的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日辽南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另一种手段,通过条约对清政府进行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渗透。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清政府不断的割让土地,赔偿白银,转让自主权。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1945年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战争结束后,中日关系僵硬,直至1972年9月25日,田角中荣首相访华,中日量过政府发表联合声明,中日关系实现邦交正常化。2000年10月,朱镕基总理访日。2001年10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华,对日本侵华历史表示反省和道歉。2007年12月,日相安倍晋三访华,中日关系“破冰”。2007年4月11日至13日,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中日关系“融冰”。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日相福田康夫访问中国,中日关系“迎春”。2008年5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乘专机抵达日本东京羽田机场,开始对日本进行为期五天的国事访问。 日本首相访华——中日关系将何去何从 12月25日到26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上任以来首次访华,距2012年还有短短数天,明年中日关系将正式进入不惑之年。《论语·为政》中说,“四十而不惑”,不惑是指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孔子又说:“智者不惑。”未来中日关系发展要达到“不惑”,需要中日双方增进互信与沟通,并为之贡献更多智慧。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迅速发展,贸易总额从最初的年约11亿美元扩大到约3000亿美元;人员往来也从当时的年约1万人次增加到约540万人次,两国经贸往来、人员往来日益密切,经济依存度不断深化。然而,中日关系并非一直高歌猛进。尤其最近几年,中国崛起势头强劲,并在2010年在经济总量上超过日本,终结了日本长达42年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中日关系出现微妙变化。 去年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致使中日关系跌入低谷。野田佳彦上台后深化美日同盟,极

美日同盟的发展轨迹

美日同盟的发展轨迹 吕耀东 2013-2-16 16:04:42 来源:《当代世界》(京)2007年9期美日同盟关系经历了冷战时期同盟关系的确立、冷战后美日同盟的“漂流”及调整、“9?11”事件后美日同盟强化的阶段性演化过程。由于美日同盟各个时期核心现实利益的变化、发展,一方面,美日同盟正在发生结构性嬗变,“美主日从”关系正在向“对等性”、“双向性”和“平等化”的方向演变;另一方面,随着美日同盟功能的扩展,美日同盟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走向全球化和军事一体化。 冷战时期美日同盟关系的确立 1945年日本战败后,美国确立了对日本的单独占领,按自己的价值体系对日本实行改造和制定扶植日本的政策,这为日本选择与美国签署安全条约奠定了基础。1951年日美签署的《旧金山和约》规定:缔约国可在日本驻军,日本可以自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等。这就为美日结盟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日本与美国还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并根据这一条约,于1952年2月缔约了《日美行政协定》。根据这些条约和协定,承认美军驻扎日本国内及其周围地区,规定日本向美军提供基地,并分担驻扎费用。这些“美主日从”的规定为确立美日事实上的同盟关系奠定了法律基础,并构成了美日同盟的基本框架。 日本作为战败国被美国单独占领,在政治上完全丧失发言权。日本的决策层在美国的压力和对自身利益的判断之下,选择了与美国签署安全条约的方式。当时,日本首相吉田茂的基本思路是:在安全上以向美军提供军事基地换取美军的保护,采取“重经济轻军备”路线,腾出主要资源来专心致志地搞经济建设,使

日本尽快地强大起来。正是基于政治上的被迫性和经济上的主动性,日本接受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轴”的外交与安全政策。 美日两国于1960年1月又签署了《美日相互合作及安全保障条约》等相关协定。该新安保条约规定不经美同意不得将基地权利给予第三国的规定,写明了美国对日本负有防卫义务,规定了要加强相互防卫的力量和促进美日经济合作等内容,这体现了同盟当事国的协作关系及其法律地位。 随着冷战的加剧,1978年11月,美日又制定了《美日防务合作指导方针》,赋予了美日在东亚防卫行动原则,使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反苏反共的生力军。1981年5月,铃木善幸首相访美时与里根总统发表联合声明,双方首次共同使用了“美日同盟”的表述。这一表述使美日同盟关系得到进一步确认。日本首相中曾根1983年初访美时对里根总统说,“美日两国是命运的共同体”。还对外表示,“日本列岛可以起到不沉的航空母舰的作用”,积极支持和配合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政策。冷战后期美苏争霸的态势,客观上使美日同盟关系得到实质性的发展。 冷战后美日同盟的“漂流”及调整 冷战结束后,西方同盟内部的凝聚力下降,美日两国把自己的国家利益放在对外战略的首位,过去被隐藏在共同安全利益背后的美日经贸摩擦日益表面化、公开化。当时美日经济摩擦愈演愈烈,政治合作关系松懈,甚至危及到双方的同盟关系;日本国内也出现了对美国说“不”的声音。但是,日本经过各界精英的一番战略论争后确认:尽管冷战后世界形势趋缓,但亚洲地区仍存在地区冲突,日本在安全上仍需要得到美国的保护,美军继续驻扎可以使日本节省大量的军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