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登记表

大禹治水的传说

禹城因大禹治水而得名,关于大禹治水的民间传说故事很多,有的是关于大禹与龙王斗法的故事《大禹一箭定海疆》、《禹王锁蛟龙》等,有的反映大禹及众臣和民众共同与洪水斗争,如《后稷借壤兴农耕》、《操具沟大禹斗群妖》等,有的是后人效仿大禹为民谋利的故事,如《曾九皋重修禹王亭》等,其中以《大禹一箭定海疆》流传最广,也是禹城有关大禹治水最有代表性的一篇民间故事。

(二十四个故事文本载《神功千古》第九十三页至二百零八页)

禹城市民间文学《大禹治水的故事》

调查报告

禹城市早在1989年在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三集成期间,就对当时流传于禹城境内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进行了整理。当时禹城文化馆离休干部王俊华与老教师韩文渊,把从自己父辈处听到的民间故事《大禹一箭定海疆》整理出来。2004年,禹城市与中国先秦学会联合召开第一届大禹文化学术研讨会,经来自全国个18省市专家学者考证,初步认定禹城为大禹治水最后导河入海,功成名就之地。禹城市又组织了搜集民间传说的活动,由秦世森、庞吉温、吴平、程宪利等搜集整理出23个有关大禹在禹城活动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都是由60岁以上老人讲述,经整理都编入了大型文献书《神功千古》。禹城、齐河、临邑等地都有这些故事流传。

经调查,我们认为,有关大禹治水的传说,特别是与禹城古遗址有关的传说,都流传很久,对传承历史文化有一定的意义,建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申报。

执笔人:秦世森(禹城市文化馆干部)

调查人:秘鲁(禹城市文化局副局长)

程宪利(禹城市图书馆馆长)

杨建钧(禹城市中办文化站长)

民间文学登记表

李世民重修白塔寺

禹城房寺镇苇河畔有一村庄名白塔寺村,据传当年唐王李世民避难在此,被3名僧人所救,僧人被杀。李坐了皇帝后,在此建塔修寺,命名白塔寺。1668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大地震倒塌毁坏,但小村却以白塔寺得名。在禹城,凡上年纪的人都知道白塔寺是李世民让修的。

(故事文本刊于《神功千古》一书第二百二十三页)

《李世民重修白塔寺》调查报告

早在1989年,禹城在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三集成期间,禹城市医院业余作者孙学林,记录下了由白塔寺村附近尉庄医生尉可震讲述的《李世民重修白塔寺》。文化馆又派人到白塔寺村与老人座谈,好几位60岁以上老人讲述了白塔寺来历的故事,基本与尉可震讲的相似,并都是听爷爷、父辈讲的。一姓尉的老人还说自己的祖先是尉迟恭(但讲不出如何续的)。

经调查,这一传说不是凭空传说,确有白塔寺村,据县志记载,白塔寺确从唐朝就有,有一定的传承意义,建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申报。

执笔人:秦世森(禹城市文化馆干部)

调查人:秘鲁(禹城市文化局副局长)

程宪利(禹城市图书馆馆长)

李恒新(禹城市房寺镇文化站长)

民间文学登记表

唐王收服王彦章

禹城李屯乡有一村庄名叫水泽寺,因村西有一寺院(文革已毁),名水泽寺而得名。寺内有一口井通苇河。据传,当年隋将王彦章与唐将李存孝曾在此交战,王彦章曾躲入水泽寺从井内入苇河逃跑,这一传说在此地流传很广。

(故事文本刊于,《神功千古》第二百二十六页)

《唐王收复王彦章》调查报告

1989年,禹城民间文学三集成征集办公室收集到的故事。由李屯乡文化站长李荣海找到水泽寺老人高鹏,高鹏老人讲述:水泽寺村西原确有寺庙叫水泽寺,解放后曾做学校,文革拆除,70年代寺内水井还在。

传说年代久远,有一定意义,建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申报。

执笔人:秦世森(禹城市文化馆干部)

调查人:秘鲁(禹城市文化局副局长)

程宪利(禹城市图书馆馆长)

李荣海(禹城市李屯乡文化站长)

民间文学登记表

狐仙报恩记

禹城老县城城东有一村庄,名周尹庄,村西有一龙山文化遗址,称周尹冢,冢子面积约两平方公里。荒冢有蛇、刺猬、獾、狐多种野生动物穴居。自古以来,有关荒冢就有许多民间传说,流传于周边村庄。

(故事文本刊于《神功千古》第二百五十四页)

《狐仙报恩记》调查报告

有关周尹冢有狐仙居住的传说年代已久,并有多个版本。2005年,离休干部王俊华将听老人讲的《狐仙报恩记》整理后,收入文献书《神功千古》。

周尹冢为龙山文化遗址,有关传说有上千年的历史,我们认为,有一定历史意义,报请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申报。

执笔人:秦世森(禹城市文化馆干部)

调查人:秘鲁(禹城市文化局副局长)

王俊华(禹城市文化馆离休干部)

杨建钧(禹城市中办文化站长)

民间文学登记表

双槐冢的传说

禹城车站附近秦老庄村东,南北各有汉墓一座,墓上各长古槐一棵,称南冢子、北冢子,合叫“双槐冢”。讲述者、记录者均为秦老庄人,从小就听老人讲双槐冢的故事。故事大多讲述冢子为“仙家”所住,和人神和睦相处或神仙帮助家人。

(故事文本刊于《神功千古》第二百五十七页)

《双槐冢的传说》调查报告

秦世森为民间文学三集成办公室成员,他找了好几位老人搜集民间传说,并进行整理,特别是对双槐冢。他经常听老人讲,对故事非常熟悉,后整理而收入《禹王亭下的传说》和《神功千古》。双槐冢之北冢1956年省里曾挖掘出土汉代文物多件,现已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遗址。

有关双槐冢的传说,流传几代,属禹城独有传说,建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申报。

执笔人:秦世森(禹城市文化馆干部)

调查人:秘鲁(禹城市文化局副局长)

霍春晓(禹城文化局副局长)

李冬(禹城市文化局干部)

杨建钧(禹城市中办文化站长)

民间文学登记表

汉槐引来金凤凰

禹城市梁家镇北有一村叫来凤村。据村里老人讲,在以前,村中央西侧有一汉槐,朱元璋打天下时曾在此槐上拴过马,朱后来坐了皇帝。明初时在此槐树上曾落过凤凰(此树58年大炼钢铁时被刨),所以此村取名来凤村。城北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这一传说,流传了好几代。

(故事文本刊于《神功千古》第二百五十八页)

《汉槐引来金凤凰》调查报告

来凤村在过去曾有古槐,据传落过凤凰,被尊为神树。70岁以上老人都说,解放前四外八乡都来上供许愿,来凤村的传说在此地广为流传。

地名的传说,传承着历史,建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申报。

执笔人:秦世森(禹城市文化馆干部)

调查人:秘鲁(禹城市文化局副局长)

李冬(禹城市文化局干部)

李秀英(梁家镇文化站长)

民间文学登记表

太白金星收张天师

在过去,禹城人为除邪避妖,敬张天师,所以就留下了关于张天师积德行善感动玉帝,派太白金星下凡收张天师成神的故事,这一故事在禹城城西一带流传。

(故事文本刊于《神功千古》第二百六十一页)

《太白金星收张天师》调查报告

这一故事是在编辑民间文学三集成期间,当时的大程乡文化站长孙立方收集整理的民间传说。经我们与当时讲述人座谈和与当地老人座谈,确认本故事在这地方流传已久,建议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

执笔人:秦世森(禹城文化馆干部)

调查人:秘鲁(禹城文化局副局长)

程宪利(禹城市图书馆馆长)

孙立方(禹城市房寺镇干部)

李恒新(禹城市房寺镇文化站长)

民间文学登记表

廿里铺的蛤蟆干鼓肚

在禹城市市中办廿里铺村东西有两大湾。说来奇怪,每逢夏夜,村西的青蛙叫翻天,而村东湾里的蛤蟆却一声不叫。如把西边湾里的蛤蟆捞出放入东湾,也不叫。所以自古就传下了廿里铺的蛤蟆干鼓肚的谚语,流传至今。对这一现象,就有了张天师写神符的传说。

(故事文本刊于《神功千古》第二百六十二页)

《廿里铺的蛤蟆干鼓肚》调查报告

“廿里铺的蛤蟆干鼓肚”的谚语在禹城广为流传,这一现象老人都知道(现两湾已填平修上了房子)。正因在过去不知道道理,就产生了许多带迷信色彩的传说故事,作家杨英国的故乡离廿里铺几里地,他把这故事整理收入《禹王亭下的传说》和《神功千古》。

最近我们又找了廿里铺村老人石振方、石来春,与杨英国同志讲的一样,都说老辈人都这么说。

这一故事对研究地址、自然都有一定意义,建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申报。

执笔人:秦世森(禹城市文化馆干部)

调查人:秘鲁(禹城市文化局副局长)

霍春晓(禹城市文化局副局长)

李冬(禹城市文化局干部)

民间文学登记表

抬官桥

这是发生在清末光绪年间,禹城因水灾,农民与贪官斗争的真实故事,县志有记载,解放前还曾编成戏唱过。

(故事文本刊于《神功千古》第二百六十四页)

《抬官桥》调查报告

本故事发生在清光绪年间,距今一百多年,在禹城、齐河广为传扬。本故事已编入县志、《禹王亭下的传说》、《神功千古》。这是禹城农民在封建社会与贪官斗争的真实故事,建议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申报。

执笔人:秦世森(禹城市文化馆干部)

调查人:秘鲁(禹城市文化局副局长)

霍春晓(禹城市文化局副局长)

李冬(禹城市文化局干部)

民间文学登记表

田娘娘私访

禹城市徒骇河北邢寨村附近有一龙山文化遗址,当地人称“望”或“汪”。据传古时(不知朝代)有两位皇亲在此作恶,犯了众怒,告到皇帝处,皇帝派皇亲的姐妹田娘娘微服私访,田娘娘深明大义,大义灭亲,杀了两个哥哥。因二人平时作恶,血是黑的,使此处之水变为黑水,并不长草木。本故事在此地流传多

民间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历程 摘要 中国历史悠久,地广人多,长期的创作与积淀,使中国民间文学成为一个令世界钦羡的巨大宝库。中国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影响深广。从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周代的民歌民谣开始,各民族历代都有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产生、流传。中国的民间文学是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上、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间文学,它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根”。本文主要从民间文学的起源、传承与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当代,对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作简要梳理。 关键词:民间文学发展历程 一.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与起源——原始社会 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口头文学活动。在原始社会,人类的文化还是混沌一团的统一体,所以民间文学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活动,它与初民的劳动、语言、宗教、游戏、风俗、阶级斗争和人际交往等紧密连成一体。 原始形态的民间文学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在劳动节奏基础之上,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的歌谣活动;二是宗教活动中与仪式行为相伴随的神圣叙事,我们今天称之为“神话”;三是休闲时借以消遣的传说与故事。原始的口头文学当然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保留到今天,我们现在只能根据考古文物、古籍上的零星记载和当代原始民族的口头文学来推测它们的形态。 关于原始歌谣的起源,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先民曾经有过无数的歌谣创作,可惜他们那原始的歌声,与他们那粗犷彪悍的舞姿一起早已随着时间飘逝了。而神话的起源,既与先民们为争取生存而与大自然的斗争有关,也与人类心理的特定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对民间传说和故事的起源,原始人关于神的故事即神

话,其讲述多与特定的宗教活动有关。因为对神的虔诚,使他们在讲述这类神圣故事时存在着许多禁忌,这一点已为大量的田野调查所证实。因此,他们在平时的闲暇中,很可能会讲一些较为轻松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传说与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的神话逐渐衰亡,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逐渐成为民间文学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叙事作品。 中国民间文学的源头,发轫于原始时代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那些直系先祖们的创造。考古发掘表明,中国出土的古人类文化遗迹,从腊玛古猿到北京猿人,从旧石器文化到青铜时代,从无文字社会到狭义的历史时代,有一条较明晰的文化进化链,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一个文化传统。 二.先秦古籍对民间文学资料的记录与保存 先秦时期,古籍杂陈,很多民间文学资料从这时起就有了零散的记载。先秦古籍里,记载神话资料最为丰富的,当首推《山海经》。很多重要的神话都赖此书得以存其大概,这些神话,脉络清晰,情节生动,不仅富于想象,而且包含有部族观念、图腾信仰,展现出我国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质和不同时期的神话形态。但这些先秦古籍并不是专门的神话书籍。 与神话相比,先秦古籍中所保存的歌谣更为丰富。除后人记录的生动概括了古人狩猎活动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以及《孟子》引《尚书·汤誓》所载相传为反对夏桀虐政的歌谣“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等外,《周易》里还保存了不少周以前的民间歌谣。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被认为是我国采风之始。《诗经·国风》号称十五国风,有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曹、桧、豳等地民歌一百五十多首,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湖北等地区,是中国古代民歌的总汇。《国风》绝大部分内容都来自各地的民间创作,内容相当广泛,反映了当时民众的生活、思想、情感和愿望。《诗经》可以说是先秦时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民歌,与之相隔大约四百年左右的《楚辞》,则可以看做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南方民歌的代表。《楚辞》在我国歌谣学方面的一大贡献是保存了楚歌,即楚地民歌。 除古代神话、民歌外,先秦古籍中还记载有大量的寓言。战国时代是寓言产生和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寓言创作的黄金时代。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神 话)【圣才】

第3章神话 3.1 复习笔记 一、神话的界定与分类 (一)含义 神话是人类各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体裁,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二)神话在历史上的存在方式 1.作为综合文化现象的神话 神话作为各民族早期历史上的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在创作和讲述过程中往往结合着宗教祭祀、巫术操作、文学叙事、音乐和舞蹈表演等多种活动,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 2.作为单纯文学体裁的神话 (1)“活态神话”:学术界把现代依然在口头流传的神话称为“活态神话”。 (2)神话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他们的基本世界观与价值观。 (3)神话和原始宗教关系密切。 (4)从思维机制上看,神话具有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性。 (三)神话的分类

1.神话内容庞杂,如果将世界各民族神话资料汇集起来,数量十分巨大。 2.目前,国内外研究者主要从民族、题材、母题三个角度来考察神话的基本形态进而作出科学分类。 3.三种分类方式各有长短: (1)按民族划分神话的方式简便但笼统,不能深入内容; (2)按题材划分神话可以归纳各族神话的共同主题,但不能进入细节; (3)按母题划分能深入神话内容的细节,但比较繁琐。 二、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 中国神话按照其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宇宙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和其他灾难神话、族群起源神话、文化发明神话、战争神话六大类。 (一)宇宙起源神话 宇宙起源神话是原始人解释宇宙来源和宇宙基本面貌的神话,一般包括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出现和运行,以及其他自然现象起源的神话。 (二)人类起源神话 1.所有民族的神话都会讲述人类如何起源及其最初发展的过程,这就是人类起源神话。 2.关于人类如何起源大体分为三类:(1)自然变化;(2)神灵生育;(3)神灵创造。 (三)洪水再生神话和其他灾难神话 1.这类神话讲述的是人类在遭遇洪水几乎灭绝之后重新繁衍的故事。它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情节:洪水的起因、结果,以及人类如何重新繁衍。

民间文学论文

浅析民间神话传奇的传播与发展 摘要:民间文学是我国文学的一大部分,而民间文学也在古往今来民间简单的士人的智慧 沉淀下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民间文学也随着历史推进积累也在不断的延伸出不同的分支,并且至今仍在发展。民间文学中的神话传奇是民间文学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可以说是民间文学的雏形。他们包括了人们对人类初始的猜测与推断以及对未知事物的理解与分析,更创造了新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和理想。 本次论文以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来理解神话传奇产生传播发展以及对人们的影响和对 研究者的影响,以及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神话传说与现代人的结合与发展。 关键词:神话传奇;传播;发展; 民间神话传奇的产生是基于对自然界探索,猜测自己对未知事物的敬畏。而神话传奇中神话其实是把神人性化的产物,人们最初会猜测人的产生,以及身边发生一些不理解的事情,人们在脑洞大开的情况下推演出能够说服自己去接受这些事情的理由。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情况下,经过不同时代人类的改进下,民间神话逐渐的有朴素转变为华丽,并形成一定的体系,在人们人们的敬畏中,神话中的人是那么的传奇,神话中的神是那么的伟大,神话中的邪恶总是那么邪恶。人们在敬畏神,其实是在敬畏自然和自己。 民间神话传奇的传播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口口相传,在我们远古的先民们繁衍生息中 产生传播以及发展,先民们在部族融合之后找寻共同的信仰,并传承这种信仰,这是朴素神话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持续到在文字的出现,这一阶段的神话传播和传承不仅仅靠着口口相传,还有融入在人们生活中的占卜,祭祀等方面。文字出现之后,更为文明的社会出现,人们通过文字记录和书籍传播以及部落宗族之间的口口相传以及与不同部落宗族的交流融合来传播神话,并创造新的神话。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的文明程度不断的加深,书本纸张印刷术的出现或许在古代也产生过信息大爆炸的效果,也有文人雅士在闲暇时间追寻上古秘闻,整理远古先民遗泽加以推演,以及在统治阶级的影响下写出了不同性质的神话传奇小说。另外宗教的产生传播更为神话体系的构建创造了条件,这也是符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我们在神话中看到了玉皇大帝,也流传下了“王皇可恕,犬帝难饶”的传奇故事。而古代地域间联系的不紧密也导致,地域传奇或者说是地域风俗禁忌的不同,而这些风俗和禁忌中也带有神话的神秘色彩,同样也是神话传播和发展的结晶。 近代,是一个科学发展的时代,也是破除神话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减少,地图 上未知的地方逐步的被发展,人们更深入的了解的自己所在的星球,但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和观念却深入人心,同时人们对神话的追寻却未改变,所以深入人心的仙侠类文学产生了,这也是神话发展的一些表现。 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也是信息爆炸的社会,有很多的神秘不再是神秘,有很多 的神秘却更神秘,在当下我们把它看做是传奇,或许在后人眼中,那可能就是神话。 民间神话传奇的影响 自从文字出现到造字术印刷术成熟这个阶段,文字对很多人来说是奢侈品,相对的人类文明程度要低一些,文学的种类多为偏记录,同时也记录着神话,或者说通过神话来表现一些东西。随着文明的发展,文字的普及,文人数量也在增加,他们通过对神话的记录来结合自身的阅历写出一些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通过自己编撰神话故事来传播发展神话传奇。

民间文学的研究

民间文学的研究 作为学科的民间文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人民大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如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长诗、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这决定了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必然是田野调查和文本研究的结合。 田野作业,又称野外作业,或田野调查,是与案头作业相对应的到被调查对象所在地搜集实际资料的方法,是一种直接进入自然生态环境或社会文化环境进行观察、了解、记录、调查的方法。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和展演性的特点决定了民间文学的研究必须有田野调查的参与。田野作业要求研究者深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努力和当地人融为一体,尤其要参与观察当地民间文学演述的全过程,使自己能够真正地感受和体会其中的精彩和美妙。通过田野调查,研究者可以切身感受到鲜活的民间文学形态,了解某种民间文学形式和作品诞生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从而进一步认识研究对象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变迁及其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案头的文本研究同样是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除了可以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和学习,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为进一步的民间文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外,通过对前人整理的民间文学采风资料的研究,可以对研究对象有较为系统和整体的把握,从而帮助研究者确定研究的中心问题和基本的研究方向,从而为后续的田野调查工作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此外,对于大部分研究者来说,田野调查的时间和可调查的地区都是有限的,往往只能关注某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民间文学形式和作品,在研究的覆盖面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配合调查所进行的文本研究就是对此必不可少的补充,它可以使研究者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在空间跨度上,能够将研究对象进行跨地区甚至跨国度的对比,在时间跨度上,能够了解研究对象的历史沿革从而对其发展过程和原因进行分析。 目前民间文学的研究基本可以划分为搜集整理和研究评论两大板块,在研究和学习民间文学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学会基本的民间文学的评论鉴赏方法,也要了解如何进行民间文学的整理和保护工作,对于一个合格的民间文学研究者来说,二者缺一不可。当前,民间文学的研究有几个较为热门的领域。第一,是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者能够更好地发现民间文学的从性质和特点,以及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民间文学的联系,找出它们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对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既可以是跨国、跨民族的文学比较,以探究世界各地区文化的共性和不同及其原因,揭示出其中包含的规律;也可以是跨学科的横向比较,综合宗教、民俗和文学的知识,考察它们的异同之处及其联系,以更好地揭示这几种民间文化事象的特质,探求文化演进的轨迹。第二,是历史地理学派的民间叙事文学研究,通过研究和整理某一故事的丰富异文,历史地理学派的研究者得以将它们解析归纳出若干亚型,并对其中包含的历史地理因素进行探析,从而还原一个个故事类型完整的生活史。第三,结合文化人类学进行的民间文学研究,通过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吸收其文化研究中积累的丰富成果,研究者可以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广阔视野来考察民间文学,从中探求具有普同性的文化要素。第四,即民间文学的评论研究,通过对相关民间文学作品和相关语境材料的收集整理,结合文献记述和田野调查成果,研究者得以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综合比较,从而从中引申出相应的科学结论来。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哪种民间文学研究,都需要文本研究和田野调查两种工作方法的综合,各研究领域对这两种研究方法只是侧重不同,而不能专门使用一种方法而摒弃另一种方法。在当代,一些学者认为过度重视田野调查使得民间文学从对象到方法皆与人类学、民族学等强势学科重合,无形中消解了民间文学的特点,被边缘化乃至于涵化,,因此呼吁“告别田野”,然而,因为过度关注田野而彻底放弃田野,本身也是令一种极端。不可否认,在当代民间文学界的确存在一些研究者将民间文学在生活中的展演而不是民间文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神话)【圣才出品】

第3章神话 一、填空题 1.记载我国神话的古籍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山海经》;《淮南子》;《列子》 【解析】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由于是集体口头创作,用文字记录下来较晚,并且缺乏系统记载神话的专门典籍,所以系统完整的神话保存下来较少。收录神话较多的古籍主要有《山海经》《淮南子》《列子》《庄子》《楚辞》等。 2.许慎《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所说“事无形”,即“________”,这是巫的原型。(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案】事看不见的鬼神 【解析】许慎《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巫又称祝,专事鬼神,“事无形”,即“事看不见的鬼神”。 3.屈原吸收楚地民歌和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离骚》;《九章》;《九歌》;《天问》 【解析】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

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 4.写出下列作品所属民族:《创世纪》________,《梅葛》________,《密罗陀》________,《开天辟地》________。(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纳西族;彝族;瑶族;布依族 【解析】《创世纪》是纳西族原始神话中最出名的部分,共有二十个章节,热情歌颂和赞美了人类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梅葛》是彝族民间歌舞和民间口头文学的总称,几乎反映了彝族人民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全貌,被视为彝家的“根谱”、彝族的“百科全书”、长篇叙事史诗。《密洛陀》是流传于广西都安、巴马等地瑶族聚居区的神话古歌,融神话、创世、英雄为一体,描述了女神密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壮烈业绩。《开天辟地》是布依族的神话史诗。 二、选择题 1.神话资料最为丰富,情节原始而完整的文献是()。 A.《庄子》 B.《国语》 C.《山海经》 D.《左传》 【答案】C 【解析】《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主要记述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是保存神话资料最完整的著作。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1 1、(仪式歌)是用于节日礼俗和祭祀等的歌谣。 2、(谜目)指的是谜语中要猜的范围和格式。 3、(二人转)是流传于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谣。 4、“民俗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提出的。 5、《阿诗玛》是(撒尼(彝族一个分支))人的作品。 6、陈琳以(《长城谣》)为基础写出了《饮马长城窟行》。 7、民间文学整理方法有两种,即(综合整理)与单项整理。 8、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9、芬兰学派以(库伦父子)为代表。 10、追悼会奏的哀乐,开运动会奏的《体育进行曲》,可被视为新的(仪式)歌谣。 11、东汉崔实编的(《农家谚》)是世界上最早的谚语集。 12、《伏波井》、《日月潭》属于(山川风物)传说。 1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模拟(竹枝词)创作而成的。 14、(谣)是不能唱的“徒歌”。 15、唐人传奇《李娃传》是根据民间故事(《一枝花》)写成的。 16、灯谜又叫(灯虎),突出它的疑难性。 17、阿凡提的故事是从(土耳其)传入的。 18、沙湾灯笼——何府(苦)是(歇后语)体裁。 19、说书艺人王少堂的《武松》用的是(评话)体裁。 20、《中国歌谣》是(朱自清)研究民间歌谣的专著。 21、《召树屯》是(傣)族的作品。 22、《柳毅传》是在传说(《龙女牧羊》)上加工创作的。 23、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部队要搜集民歌。 24、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作品的集体所有权,但同时也带来了(匿名性)的特征。 25、(诸葛亮)被称为西南文明的传播者,知识和技术的偶像,甚至说他与火把

浅析中国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20093138蔡志娟

浅析中国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姓名:蔡志娟学号:20093138 班级:09汉语言文学班 民间文学中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要数各种神话,民间传说以及民间故事中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并且根据她们的地位以及作用的不同,可以规纳出英雄女性、智慧的化身,爱情的追求者和旧婚俗的反叛者、命运受难者, 以及恶毒与妖魔女等五种类型。通过对这几种类型女的研究可以从中看出中国自古以来对女性的关怀以及中国封建社会下女权意识的发生发展情况,同时有利于女性学的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民间文学;民间传说;神话;民间故事;女性形象;女权意识;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学者对民间文学的研究进入一个系统而且精细的高潮期,对于民间文学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但主要体现在对神话以及民间故事的研究,[1]而这两项研究所表现出来的一个共同话题是对其中的生动形象的女性的地位以及作用的探索和其中蕴含的女性意识和女权意识的把握与研究。 事实上, 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丰富多彩、神姿各异的。这些形象正面与反面皆具, 寄托着当时社会的不同感情, 或是尊崇赞美、支持同情,或是批判和加以道德教训。而这些态度都体现了当时封建社会下人民对女性的认识。所以,本文主要在神话传说以及民间故事的基础上来分门别类的对民间文学中的女性进行研究,并且体现其中的女性关怀和女权意识。 一、英雄女性 众所周知的女娲神话, 展示了女性创生世界的伟大形象。除女娲外, 西王母也是先秦以来广泛流传的一位女神形象。从《山海经》的记载可知, 最初的西王母形象是一位掌管瘟疫刑罚的凶神。如果说女娲代表的是创生和温情的一面, 那么西王母代表的就是毁灭和严厉的一面。一张一弛、恩威并施, 显示出女性高明的治理之道。随着私有制产生、母系氏族消亡、男权时代到来, 女性地位开始历史性地滑落。神话中的女性角色开始转变。托名班固撰的《汉武帝内传》中出现的西王母, 竟成了“可年三十许, 修短得中, 天姿掩霭, 容颜绝世”的女仙。在这个神话的流传过程中, 西王母成了民间祈求长寿平安、男女婚配、妇女生子的信仰对象。那些忍辱负重的母亲们、默默无闻的妻子们、坚贞不屈的情人们, 用她们的关爱、支持和精神造就了一个又一个英雄勇士, 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英雄史诗。她们给予那些男儿力量、鼓舞和斗志, 辅佐他们登上统治尊位, 给予他们智慧和冷静, 护佑他们扭转乾坤。《成吉思汗》

中国民间文学的文化价值

大 众 文 艺 183 《大英百科全书》中介绍“民间文学”(F O I K Literature)一词时说:“民间文学主要是由不识字的人们所口头传播的知识。它像书面文字一样,由散文的或韵文的叙述作品、诗歌、神话、戏剧、仪礼、谚语、谜语等组成。在所有已知的人群中,无论现在或过去都在产生着它。” 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口头文学活动。在原始社会,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活动,它与初民的劳动、语言、宗教、游戏、风俗等等紧密连成一体。因此,中国民间文学的源头,发轫于原始时代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那些直系先祖们的创造,它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上,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根”。 一、民间文学开创了文学多种表达方式,其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最为代表。 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到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这些神话中 所反映的我们远古祖先那开创世界的伟大、不屈不挠的意志,不仅铸造了中华民族最早的精神脊梁,而且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神话为浪漫主义创作提供了直接的源头。 我国古代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他的《离骚》、《九歌》、《天问》等篇保存了较多的历史资料的神话传说。 《离骚》中关于羲和、望舒、飞廉、丰隆、宓妃的记述,也可窥见占古神话传说的一斑。 《天问》中关于鲧、禹治水的传说就涉及鲧和鸱龟的关系,关于后羿的传说又涉及后羿射日,射河伯而妻雒嫔,被寒浞杀害等细节。它对自然宇宙和社会历史提出的一百多个问题中保存了许多神话传。 《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在他的诗歌中,以当时楚国民歌为基础,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骚体诗,即楚辞。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言、四言发展到五言、七言;在创作方式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由嫦娥奔月神话而产生的“望月怀人”诗在古代文中比比皆是,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中提到的咏月诗,都遵循这一思维模式。李白诗中反复出现的月民俗意象正是自身心灵孤独的象征,是嫦娥奔月神话的无意识复活。如《把酒问月》、《月下独酌》、《闻王昌龄左迁标遥有此寄》、《静夜思》等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游,由传说和神话故事加上诗人惊人的想象力而成,特别是“天鸡啼鸣”、“熊咆龙吟”、“洞天石扉”、“金银台”、“云之君”、“虎鼓瑟”、“鸾回车”、“白鹿”等神话传说和惊人想象的结合,妙不可言。夸张、想象和神话传说水乳交融,使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倜傥潇洒、傲岸不羁,增强了全诗的浪漫色彩。 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实际上它由“民歌”和“民谣”两部分构成。如《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民歌的字句结构及其节奏韵律须严格遵循一定规格,民谣的语言形式则比较灵活自由,但也有一定的节奏韵律感,便于琅琅上口。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作为古代现实主义的源头,无论是在文学表现的对象还是手法上均有开创的意义 中国民间歌谣不仅是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直接哺育了诗歌的创作,正如鲁迅所言,在诗歌形式方式,歌、诗、词、曲原来都是民间之物,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各种诗体,最初均起源于民间。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 感于事而系于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讽谕诗是白居易诗中的精华,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 另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的诗歌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刻同情,如《赴奉先咏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始终关切人民,只要一息尚存,他总希望能看到人民过点好日子,所以他说“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别蔡十四著作》)。因此他的诗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例如“三吏”、“三别”中,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对立这一根本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肇始于原始劳动歌谣,后产生出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至屈原的《楚辞》形成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高峰。而后中国诗歌创作更加繁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繁荣绚烂的一株奇葩。 二、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生活形象。 民间文学是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源泉。自古以来,民间文学为作家创作提供许许多多的创作材料。作家在创作艺术形象时,很多都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如夸父、黄帝、大禹等神话人物;已经艺术化的诸葛亮、关羽、岳飞等历史人物;民间传说或史诗中的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包公等传奇人物,他们都是民间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文学形象,是得到了高度概括的典型人物。他们不仅在民间家喻户晓,而且也对作家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在吸收楚地民歌和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创造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一系列作品。杜甫处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经历了“安史之乱”,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因而对劳动人民寄予深厚的同情。像《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等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高峰,其中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诗句,同《诗经》中的《七月》、《伐檀》、《硕鼠》、乐府诗中的《东门行》、《妇病行》所流露的思想倾向如出一辙。 宋元时已有《三战吕布》、《赤壁鏖兵》、《隔江斗智》等大量的三国故事被搬上舞台,评话小说《全相三国志平话》的内容和结构,已初具《三国演义》的规模。现存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中,已有杨志卖刀、晁盖劫生辰纲,宋江杀阎婆等情节。作家在此基础上,对原来的口头传说和讲唱艺人的底本加以借鉴、吸收、再创作,使之发生质的变化,使篇幅更加宏大,结构更加严密而精巧,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鲜明,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的杰作。 鲁迅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自觉地吸收民间文学。他根据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神话,写成了《补天》;根据羿的神话写成《奔月》;根据大禹治水的传说写成《理水》,再现了女娲、羿、大禹等人物形象,利用神话题材,歌颂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引用了女娲补天的神话,用女娲补天时所剩的一块石头,象征贾宝玉生不逢时,“不得入选”,平添了一种扑朔迷离,如入幻境的神异色彩。 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郑义的《老井》,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都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沃土,民间文化底蕴浓而深淳。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伴随着文学发展的整个进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兴起的寻根文学、新写实主义等文学思潮,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化资源的深刻影响。 中国民间文学的文化价值 郭少勤 (十堰市群众艺术馆 湖北 十堰 442000) 【摘 要】民间文学首创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首开文学反映现实的光辉道路,奠定了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石。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生活形象。民间文学创造了多种文学的表现形式。【关键词】民间文学 作家文学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群文论坛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实困境与未来出路_陈友康

2009年1月 河北学刊 Jan.,2009第29卷第1期 H ebe iAcade m ic Journal Vo.l29 No.1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实困境与未来出路 陈友康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031)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间文学研究陷入低谷,研究队伍和生存空间萎缩,学术关注度降低,彻底走向人文科学的边缘。民间文学研究遭遇危机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大环境发生变化,二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含混不清而导致自我消解。现行的民间文学价值观存在着一定错位和越位现象,需要作重新思考和定位。在民间文学跨学科研究中,要坚守文学本位,强化学科自觉,从丰富社会精神资源、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高度来认识民间文学的价值。 [关键词]民间文学;价值错位;文学本位;发展思路 [作者简介]陈友康(1963 ),云南省宾川县人,云南民族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民间文艺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9)01-0105-04 [收稿日期]2008-08-10 一、民间文学研究步入低谷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大体上是与五四新文学运动同步进行的,以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的成立为开端,民间文学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1950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学术团体。这一事件具有象征意义,它表明民间文学研究受到国家重视。尽管在以后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研究像其他学科一样也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但总体上保持了在文学研究中的显要地位。 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的近十年间,民间文学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点,研究队伍壮大,学术期刊增多,学术活动频繁,学术成果丰富,学科建设成效明显,成为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史上的黄金时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间文学研究一方面摆脱了传统意识形态影响下所形成的虚热态势,变得更加学理化,并在某些领域向纵深稳步拓进。例如,刘守华对比较故事学和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学的研究,吕微对神话的新阐释,刘亚虎对史诗的研究,户晓辉对民间文学现代性的追寻,陈建宪对民间文学理论的思考,朝戈金、尹虎彬对口头程式理论的译介和研究,高有鹏、陈勇超对中国现代作家民间文学观的梳理等,标志了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在这一时期所达到的新高度。民间文学 三套集成 的陆续出版, 格萨尔王传 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则是一些重要的标志性成果;另一方面,与本学科历史上曾有的辉煌和其他学科的发展相比,民间文学研究走入了低谷。 一是发表民间文学作品和研究论文的专业期刊或停刊,或转向,一般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发表的民间文学论文极少,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学研究的生存空间迅速缩小,出版界印行的民间文学出版物也大为减少。 二是研究队伍萎缩。老一辈研究者的辞世或逐渐淡出研究领域本属正常现象,但耐人寻味的是,原来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并在该领域占有一定地位的学者却转向了其他学术领域。这表明,民间文学研究丧失了其应有的吸引力。有志于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并具有深厚功底和优良资质的后继者骤然减少,是这一学科遭遇危机的突出表现。 三是学科地位尴尬。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民间文学作为独立的二级硕士专业,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并列,设置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之下。1998年,专业调整取消其独立性,把它作为民俗学的一部分放置在社会学之下。这种处理方式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与国际接轨,按照通行方式,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于是把民间文学并入民俗学;二是民间文学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作为中文专业的独立课程设置的,已经成为一种历史和传统。为了照顾到这种情况,设计者没有断然否认民间文学的学科合法性。这反映了专业设计者的谨慎,更反映了民间文学在当前学科体系中的模糊身份和尴尬地位。但是,它客观上削弱了民间文学的独立性,导致民间文学研究主体从文学专业向社会学或其他社会科学的转移。这种转移又会产生两种负面影响:一是民间文学研究被淡化;二是不能充分探寻民间文学的精神价值。按照国际上公认的学科分类,文学属于人文科学,社会学属于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人文 105

民间文学的艺术特征

浅谈《巧女故事》的艺术魅力 【摘要】:德国作家马克斯?韦伯说:“科学的研究领域不以“事物 ..”的“实际”联 系为依据,而是以“问题 ..”的“思想 ..”联系为依据。凡在以新方法探索新问题并且揭示意义重大的新观点的真理借此而被发现的地方,一门新的“科学”就形成了。” [1](p19)而我则认为民间文学就是这样一门新的“科学”,民间故事是广大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在我国民间,各地民众对讲述民间故事有各种称呼,如“讲瞎话”、“讲古”、“讲经”、“说白话”、“摆龙门阵”等等,那么现在我就浅谈一下《巧女故事》艺术魅力的理解。 【关键词】:故事情节;丰富想象;情节程式化;艺术魅力;叙事艺术 在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宝库中,巧女的故事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创作。早在晋人裴启所撰的《语林》中,已经记录了两则巧妇能言善辩而压倒文人的故事(原书已佚,见《北堂书钞》卷一三七、《艺文类聚》卷二十五引)。从巧女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民间故事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巧女故事》体现我国民间故事非凡艺术魅力有哪些呢?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传奇的故事情节 (一)、从故事情节来看,《巧女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张古老的老头儿为自己第四个儿子找媳妇的故事,故事一开头指明了张古老其他三个儿子跟儿媳都不大灵活,随后就说张古老想要找一个聪明的姑娘做四媳妇来帮自己管理家事。于是他就想了个巧妙的法子让三个儿媳回娘家探亲,告诉她们说:“大媳妇住三五天,二媳妇住七八天,三媳妇住十五天。三个人要一同去一同回来。”[2](p476)要三个媳妇带东西孝敬他,他说:“大媳妇替我带一只红心萝卜回来;二媳妇替我带一只纸包火回来;三媳妇替我带一只没有脚的团鱼回来。”[2](p476)三个媳妇没想太多就答应了,可是后来才发现她们没法做到公公要求的事就大哭起来,正好遇到巧女就把张老古要的东西告诉了他那三个媳妇,结果到他的三个媳妇返家时,真的带回了他想要的东西,并且是一块回来的。张老古就纳闷他的媳妇们没那么聪明怎么会知道她想要的呢,于是就问他的三个媳妇知道真相后,就这样把巧女说给了四儿子。 就上述的故事情节而言则充满着很大的偶然性、传奇性和戏剧性,新巧奇妙。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而这句话里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民间故事的奇巧就在巧女故事中得以体现,就在张老古三个儿媳妇遇到困难而无计可施时,碰巧就遇到巧女从此经过,便是故事得到进步

民间文学复习 民间文学特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的特征 是多方面的,这里所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与作家书面创作相比较而言,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一、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1、含义及表现: 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作家文学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都由作家独立完成,创作成果有版权的保护。民间文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创作者,它是集体创作、集体传承的。 表现在创作和流传上,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2)由个别人编出作品雏形,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步完善。(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2、集体性特征形成、发展及其具体内涵 (1)集体创作,集体流传; (2)体现在内容上,反映着群体的生活特点、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3)体现了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集体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3、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的意义: (1)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对我们理解民间文学的特殊本质具有理要意义。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民间文学的巨大生命力,都必须联系集体性方能求得科学的认识。 (2)由于它是劳动人民自己集体创作的成果,直接而充分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他们的爱憎情感和道德观念、他们的理想愿望和人生哲学等,因而具有直接的人民性。(3)由于它所表达的是活动于广大时间空间范围之内的人民群众的集体意识,所以它是研究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方的民众心理状态的生动材料。 二、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1、口头性含义及其表现: 民间文学又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2、口头性的形成及发展 (1)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就是伴随口语,而不是伴随文字产生的。这种最古老的文学就具有口头性的特征,它们是口头文学,也是最早的民间文学。 (2)口头文学具有很大优越性。被称为“永不凝冻的优质载体”。 ?一是群众以口语为媒介,可以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使最广大民众能够欣赏这种学并立即参与创作。二是灵活性,这种文学活动能灵活简便地贯穿于人们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之中。 3、民间口头创作和书面文学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和交融。 三、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1、变异性特征及其表现: 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并非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民间文学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变异性主要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同时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 2、变异性的形成: (1)变异性形成的内在因素:变异性形成的内在因素是传承者心理机制的差异。因为民间

浅析民间文学的传播

浅析民间文学的传播 民间文学不同于作家文学是由作家个人或少数几个作家共同创作以体现个性追求的产物,而是劳动人民自己的集体创作,反映了群体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这种创作也不如同后者一般——作家以书面形式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个相对固定的作品,虽然之后可能进行增删修补的工作,但只是新老版本纵向的变化;民间文学的作品在劳动人民长时间的口头传播中不断被加工,而所加工的版本和加工过的版本并不唯一,具有横向纵向变异的特点。 分析民间文学的传播,单从其传播方式与传播载体来说,可以分为口头形式、书面形式和电子形式,其实这也是民间文学的创作方式与创作载体。这是源于民间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是互不分离的——作品完成创作后由人民群众之口传播,人民群众接受后又根据自身或外在再进行新的创作,也就是受众即传众,亦即创众。 口头性是传统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这是基于古代劳动人民没有受教育权利的现实决定的。 人只有受了教育才能阅读、理解并传播文字文学,就导致了在传统社会文字文学接受者和创作者只能是一小部分;而民间文学却没有这样的限制,它依托于口头,创作于口头,传播于口头,广大的劳动人民都可以参与文学创作和欣赏活动,这也导致了民间文学必然与社会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性,因为他们不可能有像李白那样把酒临风邀明月的风雅情趣。在劳动中,劳动人民通过各种劳动号子、田歌、秧歌来协调劳动动作,也能鼓舞劳动热情。在社会中,民间文学也有着传播的意义和作用,比如少数民族的情歌对唱、用对歌进行斗争等。 从传播主体的传播过程来看(传众和受众有较明显的区分),既有个体一对一或一对多地传播,如民间故事、快书,也有群体多对多地传播,如民歌、相声,当然这种举例并不绝对。从受众的反馈来看(传众与受众没有明显的区分),彼此唱和呼应,比如对联、酒令、谜语等。 当然,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也不是仅仅依凭嘴巴而已,传播时也体现出表演性,大大增强了它艺术的表现力。以民间曲艺和民间戏曲为例,它将语言艺术与音乐、舞蹈、表情、动作等艺术手段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民间文学的表现形式,深受人民群众喜爱。那些非说唱类的民间文学也有较深的语言魅力,好比阿婆给孙儿讲故事,必然不会是一本正经地,需要急缓有致,避免沉闷,有时自身还要做些动作,还不能一股脑说尽说全,要留有余地地抛出悬念,诱发好奇。 口头性也是检验这个作品是否可以列入民间文学范围的重要依据。如果一个作品缺乏口头艺术的特点,尽管出自人民群众之手,可无法被人民群众接受而对外传播、流传将来,那必然算不上是民间文学;而有的作品,原创作者可能并不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但他们的原版作品或改编作品在民间流传开来,无数人演唱、朗诵,长时间之后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民间文学,比如普希金、海涅、裴多菲、仓央嘉措的一些诗歌就变成了人们传唱的民歌。 民间文学的口头传播到一定阶段后,开始出现书面传播,用文字形式记载民间文学。在社会主义时代之前的时代,记录者和观阅者并不是劳动人民,而主要是文人、知识分子,目的也大多是搜集并记录民俗,在民间智慧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造。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人民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掌握了文化,并也

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14758841.html, 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选题参考 1、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1949~1966 2、论中国民间文学 3、现代性论争中的中国民间文学史写作 4、回归民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百年反思 5、中国民间文学的西西弗斯——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读后 6、现代性论争中的中国民间文学史写作 7、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归属及地位的历史与现状 8、郑振铎在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上的意义——为郑振铎诞辰110周年而作 9、中国民间文学的文化价值 10、“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述史模式的可能性探索 11、刘绍棠小说与中国民间文学 12、中国民间文学史 13、中国民间文学采录研究的黄金时期 14、面向21世纪的中国民间文学史 15、从文化翻译看中国民间文学英译中诸悖论的统一 16、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传奇 17、中国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18、苏联汉学家李福清对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 19、佛教与中国民间文学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14758841.html, 20、世纪描述:民间文学学科的历史风貌——《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座谈会纪要 二、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1、中国民间文学经典论 2、表演理论对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意义 3、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选 4、高校中国民间文学导入课教学设计新探 5、中国民间文学中“鱼”的意象 6、20世纪以来中国民间文学文体研究史略 7、试谈《中国民间文学史》中的两个问题 8、喜读刘守华著《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兼谈道教对谚语、谜语的影响 9、新中国民间文学五十年 10、作为学科的中国民间文学——兼及对胡适白话文学的新阐释 11、论中国民间文学的多元一体格局 12、我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13、中国民间文学的符号学阐释 14、我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15、对《中国民间文学史》的几点看法 16、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历史丰碑 17、关于《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的学术意义 18、中国民间文学影响力评价问题研究--以愚公移山故事影响力为中心的考察

民间文学小常识

民间文学小常识 导读:1、民间文学的概念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面有他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通常便称作民间文学的特征,而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这就构成了它的集体性特征;民间文学同时是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进行创作和传播的,它是存在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又被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因而口头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便直接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

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它的变异性特征;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故事的主干、创作的手法和格式等,世时代代传承下来,使民间文学延绵不断,这就是它的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诸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口头性的重要意义。这四个特征联系起来就成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创作、传播方面的区别,同时也成为辨别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3、为什么说民间文学是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有共同的规律,即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形象化反映的产物,同时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活,发挥社会作用。但是民间文学又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整个人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打夯,就不会有打夯歌;没有礼俗,就不会有礼俗歌;没有农耕生产,就不会有农谚;没有农民革命,也不会有农民起义的歌谣、传说、故事。民间文学所表现的生活面极为广阔,它的内容是劳动人民最熟知和最关切的事物,与劳动人民的思想、观点、道德、习俗、宗教信仰和生产劳动等息息相关、血肉相连。民间文学始终陪伴着人民的全部生活,拉法格说,它“是人民灵魂的忠实、率真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己朋友,人民向他倾吐悲欢苦乐的情怀;也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的备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