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十二课 民族团结之家

第十二课 民族团结之家

第十二课  民族团结之家
第十二课  民族团结之家

四、拓展

1.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桥梁知识的图片或文字材料。

2.每个小组推选较有代表性的材料在全班交流。

3.将所收集的材料张贴在教室的“展示台”中,供学生课后参观。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书品自己的理解和记忆服输,尽可能做到完

善。复述课文有困难者,

直到他们能够基本上将出课文的内容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做到能流利地口述。

11民族团结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组号_________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第11课民族团结 学习目标 1. 了解和掌握: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 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 发展 2. 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对一些少 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极少,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 秀文化传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学习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 的政策 学习难点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导入新课:阅读课本P56左侧导言:《爱我中华》 1、你知道历史上哪些少数民族建立了全国性的政权么?你知道近 代少数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实么?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汉时期华夏族初步 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出 现了民族大融合的情况;隋唐时期统治者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我国的民族关系相对稳定;宋元时期民族政权对峙但对峙中依然有交 流;明清时期祖国辽阔的疆域中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50多个 民族;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各民族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近代史中,各族人民共同抵抗外来侵略建立起了休戚与共的民族关 系。 以上这些史实说明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在长期的 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 割的血肉联系。 2、因此,中央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 原则。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如何巩固和发展呢? 那么,最能体现少数民族政治权利的政策是什么? 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政策又是什么? 2、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背景: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 国家 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 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 、 的关系

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11课民族团结 备课教师::王丽静 一、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1、新中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我国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和国家的高度统一。 2、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 3、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2、掌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1、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状况,知道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的资料,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法; 2、通过学习教材中的插图,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通过对孔繁森事迹的了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料;分小组介绍民俗文化; 2、说说孔繁森的故事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讨论法;活动法;问题导学 学生学法:学会探究式学习图史结合法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优秀课获奖教案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图片展示: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教师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

提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教师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一下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提示: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6.教师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标导学二:共同繁荣发展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且展示图片: 西藏农奴欢庆得解放 2.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迈入社会主义社会。 3.教师强调:对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地进行政治改革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那么,党和政府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了哪些政策? 提示: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遣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物资、资金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4.教师过渡:各民族共同繁荣包括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繁荣,那么党和政府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文化的? 提示: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国家按照自愿原则,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造条件;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还有计划地进行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等等。 5.史料展示: 材料: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 6.教师提问:在20世纪末,国家针对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大量欠发达的自治州和自治县提出了一项什么发展战略? 提示:西部大开发战略。 7.教师讲述: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国东部地区发展较好,现阶段我国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西部大开发包括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青藏铁路、交通干线等重大项目。而其中最让西部人动

第11课 民族团结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第11课民族团结 编订人:王珍荣审定人:文综组时间: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知道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 【重点难点】 1、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学法指导】分析资料、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这首歌表达了中华儿女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制度,我国共有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自治区。2.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有重大意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政策。 知识点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旧社会,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新中国建立后,实行的政策。 2.中央提出实施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探究:阅读下列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 可侵害的部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一直把大力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 事业作为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如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材料三:如下图所示

少数民族进入社会主义后,青藏铁路铺进高原后,马背民族圆了火车梦 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这是身着盛装的苗族人民。 请回答: B级(1)根据材料一,《宪法》的上述规定体现了我国民族关系中的哪项制度?上述规定有何意义? C级(2)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制度? ‘ C级(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哪些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1.“56个星座,56枝花,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表达的主旨是()A民族平等 B 民族团结 C 民族共同繁荣 D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2. 下列哪一地区是我国第二橡胶基地() A. 西藏B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区 C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D宁夏回族自治区 3.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国家实施的战略是() A.进行民主改革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西部大开发 D.扩大内需 4.孔繁森是() A.援藏干部的杰出代表B援蒙干部的杰出代表 C援疆干部的杰出代表D援回干部的杰出代表 【课后反思】

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第十一课民族团结 【摘要】:本教案的设计,开课运用歌曲,激情导入,既渲染气氛、创设特定的情景,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在学文明理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采取学故事、讲故事、榜样感染法,正反事例对比法等形式,使学生明白我国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为维护民族团结而努力的情感。结尾又让学生在歌曲中加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既照应了开头,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关键词】:多媒体激情明理导行 教学设计理念: 依纲靠本尊重教材,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激情、明理、导行,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现素质教育的落实;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体现教材教法同步改革,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教材对象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大多十一、二岁,他们大多勤奋好学,活泼可爱,求知欲强。针对我国目前少数地区仍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因而对学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尤为重要。 教学内容分析: 《民族团结》是鄂教版思品十二册第十三课。本课让学生了解汉族和少数民族各有优势,搜集有关民族团结故事,从而使学生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靠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加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教学目标: 道德认知目标: 1、知道民族团结的故事。 2、懂得各民族之间应互相尊重,平等相等,和睦相处。 道德情感目标: 敬仰维护民族团结的人,培养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 道德行为目标: 1、为增进民族团结而努力,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 2、收集我国各民族和睦团结的资料。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各民族之间应互相尊重,平等相等,和睦相处。 教学策略: 1、运用多媒体课件渲染气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2、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3、榜样感染法,正反事例对比法。 4、自己动手收集资料法。 教学准备: 1、播放VCD,欣赏歌曲《大中国》、《爱我中华》。[来源:学优中考网] 2、课件:①6位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图片。 ②中国政区图。 ③课后想和做第二题的“议一议”题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VCD,欣赏歌曲《大中国》。 2、师导入:大家都喜欢这首歌吗?歌中的“兄弟姐妹”指的是什么?(生答:56个民族)那么56个兄弟姐妹生活在祖国大地上,怎样才能使祖国繁荣富强呢? 3、生答后,师相机板书课题:民族团结。 (此环节通过播放学生熟知的音乐,从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欲望,从而水到渠成地导入本课的课题)。 二、学文明理,激情导行。 〈一〉学习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 1、师:今天老师邀请了6位小朋友在我们课堂作客。(出示课件)请根据他们的服饰打扮判断他们是哪个民族的? 2、生答: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傣族。[来源:学优中考网xYzKw] 3、师:你们回答得不错。那么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 生:高山族、土家族。[来源:学优中考网] 生:朝鲜族、苗族。 生:白族……

2019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4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学案 新人教版

2019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4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民族大团结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知道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及少数民族如何跨入社会主义 2.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的意义 3.了解民族工作的成就 【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学习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学习过程】 活动一:问题引领,自主学习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1949年《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制度; (2)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3) 1984 年,《中华民族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3.全国已建立 5 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 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 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6.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 展。 7.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活动二: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想一想,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课堂反馈: 1.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是( B ) A.民族团结 B.民族区域自治 C.民族沟通 D.发展民族经济 2.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前提是( C )

A.祖国大陆统一 B.设置自治政府 C.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D.民族团结 3.我国设置的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 B ) A.4个 B.5个 C.6个 D.7个 4.“雪山啊闪银光,雅鲁藏布江翻波浪;驱散乌云见太阳,幸福的歌儿传四方。”这首藏族歌曲《翻 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声。“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 A ) A.西藏的和平解放与民主改革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解放战争的胜利 D.新中国的成立 5.什么战略的实施使我国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发展的新气象( B ) A.科教兴国 B.西部大开发 C.人才强国 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6.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重大意义?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概况和意义;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西部大开发。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插图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积极进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态度,并逐步树立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贡献的人生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 难点 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意义。 前置作业: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歌曲《爱我中华》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当那优美的旋律在运动场上回荡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我国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一、自读学习小组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提出问题: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出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教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实施是有法律依据的。 史料1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史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成就。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3.过程与方法:归纳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及突破: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可以通过设疑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三、教学方法: 1.提问探究法。 2.材料归纳法。 3.小组活动法。 4.讲述法、讲解法。 5.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一课。 讲授新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提问:(1)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占主体,少数民族有55个。在全国总人口中汉族占92%,少数民族占8%。 (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看图说分布特点)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杂居。汉族集中的地区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这是大杂居。小聚居表现的很明显。(举班级的例子。班级绝大多数同学是汉族,请问班级里哪位是少数民族同学?你知道你们民族主要聚居在什么地方吗?) 这种分布特点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往、流动形成的。这种分布特点有利于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密切往来,相互吸引,互相依存,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为什么实行这一制度呢?首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历史上各民族进行了哪些友好的交往?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学习目标】 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国策。 2.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民族团结。 3.知道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自主导航】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__________下,在__________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自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_______。 2.1949年通过的《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________确定下来。1984年颁布了《___________》,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 3.目前全国已建立了_______、_______、广西、宁夏、_______5个省级自治区。 二、各民族共同繁荣: 1.20世纪末,中央决定在西部地区实行_____________战略,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2006年,_________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自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2.1949年通过的《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198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 3.目前全国已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省级自治区。 二、各民族共同繁荣: 1.20世纪末,中央决定在西部地区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2006年,青藏铁路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合作探究】 1. 我国的少数民族分布有何特点? 2.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什么制度?何时确立的? 3. 民族区域自治按什么设置自治机关级别?我国现有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当地民族有什么权利?民族区域自治有哪些优越性?

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回民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民族团结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11课民族团结 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西部大开发等基础知识。 2、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 重、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难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学案 一、【自主先学】要求:认真阅读教材,独立完成: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自学P56正文一、二段完成) (1)中国由多少个民族组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怎样的关系? (2)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时间?全国建立哪些省级民族自治区?(3)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4)读57页小字,划出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自学P57正文完成) (1)我国各民族发展不平衡,建国后实行什么政策?。 (2)说出西藏的变化。 (3)中央提出什么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出现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二、小组内交流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三、课堂展示:结合白板,主要展示自学的基础知识记忆、理解和简单运用。 四、合作探究: 1.党和政府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意义。(小组讨论) 2、党的民族政策是什么?西藏,内蒙古和云南各发展怎样? 3.孔繁森的事迹有哪些?我们应学习他什么精神(小组合作) 4.西部大开发主要在哪些省市自治区进行?简单说说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对于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你有何合理性的建议? 5、总结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原因。 五、体系构建:六、总结反思: 七、检测训练 1.(2010·湖北荆州)新中国建立初期,党中央决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按劳分配制度 2. (2010·四川内江)2010年4月,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地震。同胞有难,全国人民感同身受,倾力相助。请问我国在藏族聚居地设立的省级行政区域是()A.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 3.(2010·浙江宁波)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之一。下列做法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是() ①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②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在国家机关统一使用汉字与普通话 学生活动及教学设计

第12课 民族团结 一课一练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提技能·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远古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历经几千年的民族 分化和融合,逐步形成了今天中国的民族面貌,因此,从历史上讲我国就是一 个( ) A.实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国家 B.和睦团结的大家庭 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国家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2.(2014·来宾中考)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其中作为主体的民族是( ) A.壮族 B.藏族 C.汉族 D.维吾尔族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自治区。这些自治区的建立( ) ①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②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 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④开创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阶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 的一种制度。④与本题题意不符,故选A。 4.(2013·衡阳学业考)“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我国自古是一个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有 ( ) ①民族平等 ②民族团结 ③民族自治 ④共同繁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辨析能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 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一 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5.(2013·湖州学业考)“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对口支援西藏那曲地区 规划建设项目共65个,总投资约12.4亿元,将全部用于改善民生。援建西 藏有利于( ) ①消除民族差异 ②民族共同繁荣 ③维护民族团结 ④建设和谐社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民族风俗,①表述错误,故选 C。 6.(2014·桥东模拟)由下列大事记可判断西藏开始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 是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人教版

《民族大团结》 教学模式介绍: “传递-接受”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耳听、眼看、手记来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接受”模式的课程环节: 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设计思路说明: 根据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两大目标导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发展,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时候可以运用“传递-接受”模式教学,对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内容进行复习回顾,同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讲授新课知识内容,让学生对新课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和运用,从而达到隔一段时间复习旧知识,减轻学生对旧知识的遗忘程度。 教材分析 《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的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 2.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

12课 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

第12课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 教学目标: 1、了解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分析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意义 3、认识和理解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和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发 展与进步是繁荣中华民族的康庄大道。 导学提纲: 一、自主学习 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的格局。新中国成立 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 2、,是中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一 项基本政治制度。 3、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 4、1947年,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新中国建立 后,又陆续设立、、、4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二、合作探究 1、建国后,我党采取了哪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意义? 3、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自学中的绊脚石

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形成的分布格局是()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隔离 C、地区部落聚居 D、大杂居、小聚居 2、西藏彻底废除农奴制是在() A、民主改革以后 B、和平解放以后 C、过渡到社会主义后 D、改革开放后 3、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是() A、民族团结 B、民族区域自治 C、民族沟通 D、发展民族经济 4、我国划分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域是()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宁夏回族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 5、我国设置的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 A、4个 B、5个 C、6个 D、7个 6、下列各项属于党和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的是() ①民族平等②民族杂居③民族团结④民族区域自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前提是() A、国家统一 B、设置自治政府 C、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D、民族团结 8、下列属于建国后我党为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单一经济结构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有计划地在中西部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 C、实行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政策 D、实行国家统一领导 二、历史诊断 下面一段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说法有7处错误,请指出改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即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机关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内外事务。我国的民族自治机构可分为自

11.《民族团结》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11课民族团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成就。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3.过程与方法:归纳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了一份小礼物,保证你们看了会喜欢。看!这是什么?(老师拿出一张人民币)你们带了吗?如果带了就和老师一起看人民币背面的文字。除了汉语拼音外,你知道它们是哪些民族的文字吗?(依次是:蒙、藏、维,壮)想一想,为什么要在人民币上印制少数民族文字?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民币作为国家的法定货币,与各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民币上印制少数民族文字,不仅方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促进民族团结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老师就想和同学们一起看看我们这个大家庭是如何相处,如何共同发展的。请大家打开书第56页,我们一同学习“第十一课,民族团结”(教师板书) 讲授新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提问:同学们,你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而灿烂的文明。那我国有多少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56,汉族)在56个民族中,汉族占总人口的近92%,其余55个少数民族只占8%。由此得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第一个特点:以汉族为主体。 同学们课前已经搜集了许多有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材料。下面我想考考同学们,看你们对少数民族究竟了解多少? (1)看下面的服饰,你知道他们是哪个民族的吗?(看课件) (2)你能根据下列特点提示猜出他们是那个民族吗?(崇水爱水的民族;花衣银装不离笙的民族;戈壁绿洲上的民族;雪域高原的古老居民;“马背上的民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你知道这些民族主要生活在什么地方?(看课件,指图)

民族团结活动记录

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记录 昭君镇高头窑小学 二0一四年九月 11月12日下午,利用下午两节课的时间,我校组织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去参观我校附近的成汗义吉寺。 成汗义吉寺,俗称宝利庙,位于达拉特旗高头窑乡宝利庙村,始建于公元一二0七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当时,成吉思汗在西征的过程中路经此地,一望无际,集天时、地利、人和为一体,是一块风水宝地,遂下令在此建一处寺庙,以纪念蒙古军队在西征过程中牺牲的将士,激励后人继往开来,经过多年供奉,后来为了集中方便,将所牺牲坚实的部分亡灵逐步迁回此地。这座历史悠久的寺院被当地蒙汉百姓俗称为“宝丽庙”,意为长寿和富贵,一直供奉至今。 成汗义吉寺原规模比较宏大,有大独爪四座、每座八十间、大殿堂一座、一百二十间、小寺庙五座、每座八间、大小佛塔七座。站在山上向下俯视,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建筑成群,错落有致。在供奉兴盛时,寺院喇嘛多达千人,按红黄服饰区分。八百多年来,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蒙汉各族群众虔诚敬仰,香火不断,促进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促进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一六六四年,当时宁慧回族部落发生叛乱,马化龙部队路过此地将寺庙烧毁,之后,清政府拨款予以修

复,建立一座大独爪、大寺庙四十九间、小寺庙八间、佛塔七座。第二次是在一九二八年,寺庙又遭到了土匪杨候星部队的劫掠和焚烧。一九三二年,民国政府又拨款进行了修复。第三次是在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造反派炸毁佛塔的上半部,留下了残缺的下半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建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进一步贯彻实施,当地蒙汉各族人民群众自觉自愿投资投劳,对残损不善的寺庙逐步进行了修复。现已建成大寺院一座,小寺院一座、喇嘛宿舍六间、围墙三百四十米,并对周围环境进行绿化、美化、硬化、种植松树百余株,使成汗义吉寺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为了修复寺塔,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蒙汉各族群众出钱出力,尤其得到了地方社会各界人士的赞助与支持。此塔的再次修复落成,对巩固蒙汉各族人民的传统文化逐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地区经济建设,推动社会和谐发张,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它将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社会进步的标志,传统文明的传承。 一代天骄自强不息的龙马精神,必将鼓舞后人与时俱进、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在参观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和讲解下,不仅了解了蒙古族的发展历史与成吉思汗这位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同时对民族文化、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在参观完成汗义吉寺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又参观了我校二年级少数民族蒙古族学生阿思恒家具有民族特色的蒙古包。在

人教2011八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公开课教案_3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一.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二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图片展示: 2.教师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这种局面的出现得益于什么制度的实施? 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教师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 提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教师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一下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的原因。 提示: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教师可指导学生课前搜集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服饰特点、文化艺术等资料,在课堂上开展一个民族知识小竞赛,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 提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教师提问: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提示: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5.教师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团结检测鲁教版五四制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民族团结 1.新中国建立初期,党中央决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C ) A.政治协商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按劳分配制度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权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C ) A.实行彻底的民主改革 B.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D.西部大开发 “她” 3.1951年,以和平方式获得解放;20世纪60年代初,废除农奴制;今天,她更加繁荣富庶。 是( C ) A.新疆 B.广西 C.西藏 D.宁夏 4.下列内容与西藏历史发展不相符的是( C ) A.1951年以和平方式获得了解放 B.60年代初废除了封建农奴制 C.70年代修建青藏公路通到了“世界屋脊” D.西藏已发展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 5.2016年5月23日是“西藏和平解放65周年”纪念日,60年来西藏经济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西藏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包括( B )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③宗教信仰的废除④封建农奴制的废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一直十分注重西藏的稳定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藏文化网材料二1959年,克松村70户人家,433人,全年粮食总产量仅16万斤。到2008年,克松居委会拥有居民210户,838人,粮食总产量达到170多万斤,克松居委会还大力发展副业,2008年经济总收入达1 019万多元,人均收入达到6 380元,其中现金收入为4 600元。 ——《走进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1)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最终通过什么方式解放了西藏?为充分尊重和保障藏族人民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我国在西藏实行了哪一基本政治制度? (2)材料一中的两枚徽章表明,20世纪50年代在西藏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之后,西藏人民的社会政治地位怎样? (3)读完材料二,你认为克松村居民2008年的经济状况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