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动物的卵教案

动物的卵教案

动物的卵教案
动物的卵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认识到很多动物都要产卵,且卵有相似的基本构造。

2、知道卵在合适的条件下会发育成动物。

3、知道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过程与方法:

1、用图片、实物相结合的方法,使孩子经历一次对动物的卵进行观察与探究的过程。

2、用查资料与瞧视频的方法,经历观察青蛙、小鸡等孵化的过程。

3、建立青蛙卵孵化过程观察的水族箱,引导学生课后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生命繁殖的相似性,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

2、培养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动物卵的基本构造,知道卵可以发育成新生命。

【教学难点】卵孵化过程的观察,了解鸡蛋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

a、白盒子:鱼卵、鸡蛋、鹌鹑蛋、鸭蛋、

b、篮子:毛巾、放大镜、培养皿(课中领取)

c、剖好的熟鸡蛋放在培养皿里,记录单1(课中领取)

d、记录单2放在学生桌肚里

教师材料:

a、一个布袋,里面放一枚鸡蛋与鹌鹑蛋,学生材料一份

b、课件:各种动物卵的图片,各种卵的孵化过程等。

【教学过程】

谈话:师:您养蚕了不?蚕宝宝出生前就是什么啊?

师:蚕卵其实就就是一个小生命,它能够孵出蚕宝宝来。

一、导入揭题

1、老师这个袋子里也有几个动物的卵,请同学摸一摸,猜猜里面就是什么呢?

2、其实这些也就是“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的卵》。板书课题。

二、探究展开

(一)、各种动物的卵

1、您知道哪些动物的卵?(生说)大家了解的真就是不少!老师让您们瞧瞧其它动物的卵?师课件出示各种动物的卵。

2、除了这些,老师还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动物的卵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认一认)让我们一起来比较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请材料员领取材料)

3、学生观察,师巡视。

4、反馈交流。您觉得她们有什么不同。

5、小结:各种动物的卵从外形瞧有很多不同之处。但她们都酝酿着一个小生命。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以熟悉的鸡蛋为例,一起来好好的观察观察。

(二)、鸡蛋外部的观察。

1、观察方法:像这样一个鸡蛋,您准备先观察它哪里(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外部内部)

2、那我们就先来观察鸡蛋的外部,您有什么观察方法呢?(板书:摸、闻、听、瞧)

3、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放大镜,观察的更清楚些。

请材料员来领取材料后,把鸡蛋拿出来放在篮子里,把盒子放在桌肚里,小组开始观察。

4、小组观察并汇报:先请同学来说说您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孔(板书):这些小孔我们称它为气孔,那您觉得蛋壳上为什么要有这些气孔不?

(卵就是有生命的,它需要呼吸(板书呼吸),所以必须通过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蛋壳:大家都知道,这个鸡蛋一不小心就会磕破,鸡蛋壳就是很脆的!可我如果把它整个握在手中,却怎么也握不破。不信,您们瞧!(师握鸡蛋)

请个同学来试试?有要求,要用整个手掌来握,不能用手指去抓。谁想来试试?这么脆的鸡蛋壳为什么这么结实了呢?(生说)

师小结:这与鸡蛋壳的椭圆形形状有关,鸡蛋蛋壳这样的形状结构,它可以分散受到的力,所以可以使它承受更大的力量而不破,从而更好的保护了里面的小生命。(保护生命)

这样的形状结构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的也就是很广泛的!比如说:悉尼的歌剧院等。

(三)鸡蛋内部的观察。

1、过渡:蛋壳很好的保护了里面的小生命,那里面的小生命就是什么样的呢。

2、蛋壳里面有些什么呢?想不想现在就打开来瞧一瞧。可就是您知道怎么打开鸡蛋不?谁来说说?师演示叙述打开鸡蛋的方法。(投影)

3、为了更好的从鸡蛋内部了解鸡蛋的生命特征,老师还为您们准备了熟鸡蛋,让我们把生熟鸡蛋结合起来观察,并把观察到的各部分结果与特点记录下来。

4、这个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学生说说

5、学生观察,师巡视。

6、汇报: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鸡蛋的内部结构”?

(一个小组汇报后,问:还有补充不?)

小结: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我们的发现。(板书明确:蛋壳、气室、蛋白、蛋黄、胚胎、系带、膜等。)

明白了以后现在请各小组完善自己的实验报告。

(四)、鸡蛋各部分对胚胎发育的作用。

1、过度:我们认识了内部的结构,那究竟就是哪一部分发育成小鸡了呢?(可安排小组讨论)

2、交流:说说您们的猜测,说说理由,有没有不同意见。

3、哪一组的猜测对呢,科学家已经拍摄放大了小鸡孵化过程的图片。

(课件播放小鸡孵化的图片资料。师配文字:鸡蛋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开始孵化,小小的胚胎细胞开始分裂、生长,并不断的从蛋黄蛋白中吸收营养与水分,小鸡的模样开始形成了,蛋黄、蛋白慢慢萎缩,大约经过三个星期,小鸡长成了,它会自己破壳而出。)

4、各部分在作用各不相同,现在请同学拿出记录单,把小鸡各部分与它所对应的功能用线连起来。

(1)请同学来告诉我各部分的功能:鸡蛋各部分的作用——蛋白就是供给养料与水分的;蛋

黄就是提供营养的;胚能发育成小鸡;气室提供氧气;蛋壳有保护作用。

(2)让我们再来完整地瞧瞧小鸡新生命诞生的过程

5、像鸡这样靠卵来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这样繁殖方式叫卵生

三、拓展延伸

1、一节课过去了,我们的鸡蛋怎么还没能够孵出小鸡来,(请生说说)瞧来小鸡孵化需

要一定的条件,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呢?

2、谈话:今天我们了解了鸡蛋的生命特征,自然界中其它动物的卵就是怎么孵化出来

的,它们有什么特点,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都会了解到的。

3、天气马上暖与起来了,池塘里会有谁的卵了,(生说)

4、青蛙的孵化过程(生说说或讨论),出示课件解说。

有兴趣的同学不防试着去孵化青蛙的卵。但就是等她孵化出来以后要送回大自然哦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他们普遍习惯于死学硬记死板知识,喜欢或习惯于被老师和家长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四、教材分析: 1.全册内容情况: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第三册。全册教材包括了“骨骼与肌肉”、“养蚕”、“物体的运动”、“无处不在的力”、“调查与预测” 5个单元,由30多个典型活动组成。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

小学科学学科素养

提升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 (太平中心校张琼瑶) 今年暑假有幸参加丰都县2015年暑假中小学科学学科培训,截止今天已经学习两天了,迄今,我收获良多。 8月23日,来自重庆市教科院的曹雷老师为我们科学班做了为期一天的讲座。 今天上午,曹老师主要围绕科学课程观念、科学素养的培养,以两个典型案例为我们分析了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西方国家的教育从小学阶段开始就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中国教育中所呈现给我们大家的却是“纸上谈兵”的科学素养,似乎也毫无任何实际意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已经根深蒂固,难以磨灭。 下午,曹老师以“摆的研究”这一经典课题的同课异构的案例为主,为我们迎来了一场强大的思维碰撞盛宴。案例中的两位老师的设计思路基本一致,按照我们科学探究的传统流程来进行授课的,但是两位老师的上课风格却大相径庭。前者简洁明快、严谨教学,课堂氛围偏严肃,后者亲和力强,轻松民主,课堂氛围自由开放。虽然两位老师的风格大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在课堂中通过引导、设问、追问等方式,不断的培养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 综合今天的学习情况,我有了自己关于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感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也认识到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再适应当今的形势。20世纪末期,我国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口号。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为了适应形势,“课程改革”也相继被提了出来。那么,实行素质教育、推行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那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该如何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呢?下面我仅提出以下几点个人观点: 如何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呢?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动力。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效率也会大幅提高。 其次,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根据的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学生在学习科学探究活动中往往表现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不知该如何进行探究。科学意识也比较淡薄。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探究经历较少,已有的经验水平还不足以支撑。因而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有根据的进行猜测,并把根据说出来,即做到思维的“具体化”。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再者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让学生从实践中探求知识,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的得到训练,进而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最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多方式的呈现自己所获得的探究结论,比如:个人汇报、小组代表汇报、利用展示台展示、其他小组提问质疑等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断的发生思维碰撞,从而得到升华,最终得到一个科学的定论。 总之,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朝夕之事。身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不断的用科学理论来武装自己,并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对事物探索精神,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复习提纲 一、骨骼与肌肉 第一节 1、人全身的骨骼分为四个部分,它们分别是头、躯干、手臂和腿脚。 2、人体的骨骼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骨骼是空心的)骨骼占了人身体重量的20%即 占五分之一。 3、和其他动物骨头一样,人的骨骼也是又坚硬又结实,(大腿骨比花岗石还硬)它是空心的,但有生命,它可以 生长。 4、骨头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即:骨头里有骨髓和血管) 5、骨骼有哪些作用?(骨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支撑人的身体,支持运动,保护内脏器官等作用) 6、一只手上的骨骼共有27块。 7、头骨保护人的大脑,脊柱、肋骨和胸骨保护人的内脏器官 第二节 1、骨头与骨头相连接的地方叫关节。 2、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分别为铰链关节、旋转关节、球状关节、鞍状关节。 3、人体的关节按照能否活动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固定连接和活动连接)。 4、人体的六大关节是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5、大腿和小腿之间的自由活动关节膝关节。 6、最灵活的自由活动关节是球状关节,位于身体的肩部和髋部。 7、膝的弯曲和伸直是典型的铰链关节的功能。 8、拇指关节属于鞍状关节。 9、肘部的旋转关节允许前臂运动。10、关节有什么作用?(有固定、连接小骨、运动和缓冲的作用。) 11、关节为什么可以自由转动?(是因为我们身体里有旋转关节,如:手腕关节和踝关节。能够自由转动就是旋转关节所起的作用。) 第三节 1、人体有600多块肌肉,占到了人身体重量的40%即占五分之二,骨骼占了20%即占五分之一。 2、肌肉也可以分为三部分:头颅肌、躯干肌、四肢肌。 3、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骼、关节运动而实现的。 4、骨头上的肌肉总是成对的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舒张(放松)。收缩后的肌肉摸上去又紧又硬,还会 变短。如果肌肉连接着两块骨头,那么当肌肉收缩时,两块骨头就会相互靠近。 5、肌肉是人体活动的重要枢纽,它是由肌凝蛋白和肌动蛋白组成的。 6、做一个膝关节的模型图中需要的材料有:木棒、木片、软管、气球皮。 7、我们感觉骨骼、关节、肌肉的主要方法是摸。 8、不运动时身体有些部位的肌肉仍在工作?(心肌、呼吸肌、消化肌、肠壁、胃壁等肌肉仍在工作。) 9、肌肉是我们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蛋白质,生命体最小的单位是细胞。 10、怎样在运动中注意安全,避免肌肉受伤?(1、使用适当的保护性措施2、运动前做一下准备活动3、遵守合理的运动规则4、选择安全的运动场所等5、不要让肌肉过于疲劳,运动量不要突然增大,要循序渐进。) 11、骨骼关节受伤怎样处理?(如果受了伤,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将一块冰敷在受伤的部位并高高地抬起;受伤后一定要告诉家长、老师或长辈。医生给你医疗指示,一定要配合他们。若伤口没有痊愈,不要马上就参加运动,应有充分愈合的时间,这样可避免病伤复发) 第四节 1、体育运动可以强健我们的骨骼和肌肉,使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于每一个时代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儿童是未来科技进步的储备军。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便成为重中之重。 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日常生活、社会事物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挥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时代和民族的振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累积,经验的逐渐增加。对于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耐心,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耐心。 科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生活的巨大进步和改善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科学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科学等的发展刺激了一大批发明的产生,极大的推动了现代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社会科学中的心理科学给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心灵避风港,还有政治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洞悉时局,了解社会。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利用社会资源。科学素养的培养也是教育的一大任务。可以说先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就是培养具有科学意识的文明人。科学意识就是不迷信,不盲从。学习一定的科学知识,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积极乐观的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的日后人生发展还是很重要的。 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人才的必备品质。这不仅体现在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更体现在创造性的发掘和利用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态度和智慧,是一种恰当利用智慧的源泉和结晶。 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以此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2 第二单元《养蚕》复习题 1、蚕卵是(椭圆形)的,呈(淡灰色),中间有些凹下去。 2、刚孵出的小蚕叫(蚁蚕),颜色黑黑的,像蚂蚁,只有(两三毫米)长。 3、蚕吃的食物主要是(桑叶)。蚕是靠(气门)来呼吸的。 4、蚕宝宝是从(头部)开始蜕皮的,蚕蜕皮的原因是(旧皮阻碍身体长大)。 5、蚕蜕皮时有约一天时间不吃也不动,这叫(休眠)。 6、在蚕成长的过程中,要经过(4)次蜕皮。 7、蚕从吐丝到结茧完成大约需要(两)天时间。 8、蚕茧的形状是(椭圆形)的,大约(5)厘米长,(3)厘米宽,一只茧的重量约(1.5—2.5)克。 9、剪开茧子后的蛹还能(正常发育)。 10、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头上的一对触角是(羽毛)形状的。 11、世界上最先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是(中国)。 12、(2000多)年前,我国西汉的(张骞)用(丝绸)打开了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贸易通道。 13、一个蚕茧的蚕丝约为(1500)米长,最长的可达(3000米)。 14、抽丝要经过这样几道程序:(1)摘掉蚕茧表面乱丝(2)

把蚕茧在开水中浸泡(3)细刷搅动,找出丝头(4)抽丝、测量,缠绕在线板上。 15、蚕的一生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蚕卵)、(蚕)、(蚕蛹)、(蚕蛾)。 16、象蚕这样,一生经过几次变化,各个阶段的外形、生活方式都不一样的现象叫(“变态”)。 17、蚕蛾和蝴蝶的相同点:(1)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2)头部都有一对触角,(3)胸部都有三对足(4)有两对翅膀(5)一生都要经过几次变化。 18、蚕蛾和蝴蝶的不同点:(1)蝴蝶能飞,蚕蛾不能(2)蝴蝶采吃花粉,蚕蛾不吃东西(3)蝴蝶有彩色花纹,蚕蛾没有 第二单元《养蚕》检测题 1、蚕卵是(椭圆形)的,呈(淡灰色),中间有些凹下去。 2、刚孵出的小蚕叫(蚁蚕),颜色黑黑的,像蚂蚁,只有(两三毫米)长。 3、蚕吃的食物主要是(桑叶)。蚕是靠(气门)来呼吸的。 4、蚕宝宝是从(头部)开始蜕皮的,蚕蜕皮的原因是(旧皮阻碍身体长大)。 5、蚕蜕皮时有约一天时间不吃也不动,这叫(休眠)。 6、在蚕成长的过程中,要经过(4)次蜕皮。

小学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自然科学,是现代社会公民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从生活经验入手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倡导多种形式进行科学探究,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生活经验动手实践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当历史的车轮碾过二十一世纪的门槛,我们深切感受到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都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素质正在成为每一位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因此,我们的科学教学不再是让学生通过课本学习了解科学常识、科学现象,而是以课本为媒介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将来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打下基础。 1 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科学教育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鼓励探究性学习,

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科学基础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小学生对科学现象、科学知识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很多时候学生关注的科学问题并不在课本范围内,但是,教师要呵护学生的这种学习热情,不以课本内容为局限,引导学生对科学现象进行广泛的探究。比如,在学习“燃烧”内容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蜡烛燃烧时,是先从蜡捻附近开始燃烧,还是先从蜡烛周围开始燃烧?这个在成年人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在小学生看来是如此神秘?教师不必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亲自进行探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得到第一手材料,加深学生对燃烧过程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还有学生喜欢进行小制作,比如,利用饮料瓶和废弃物制作建议手电筒;制作香皂纸;自制羽毛球等。学生的这些小制作是学生利用科学知识满足生活需要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具体表现,教师应给予应有的鼓励。 2 科学教学要从学生经验出发 任何学习都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入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消除学习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小学科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与动植物相关的知识、声音的产生传播、天气知识、营养饮食等。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潜移默化地让学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教学中,由于科学学科本身的特性(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就我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探索与实践。 一、呵护儿童好奇心,激发科学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以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通过科学探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原动力。“本来好奇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至打小学毕业的时候,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反而逐渐减弱了”,对此我们教育工作者是有责任的。 二、引领儿童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在过去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科学教育往往既枯燥又乏味,教师实行的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满堂灌”,孩子们依赖死记硬背蒙混过关,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相关。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几个方面: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方案、实施计划、分析综合整理、表达交流等。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1?问题情境阶段,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阶段,学生提出假设和实验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并将自己的观点在探究中交流讨论,反复探究,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3.发现、概括阶段,在实验完成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结论。 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复习题大全(试卷)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复习题大全 一、填空题: 1、人体中共有()块骨头。 2、骨骼具有()()()的作用。 3、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相连地方叫做()。 4、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和()带动()()而实现的。 5、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有没有改变,我们把这另一个物体称为()。 6、运动的速度就是指()。 7、一个摆,摆锤来回往返一次,我们算它摆动()次。 8、气象台在发布台风预报时,除了有时间、风速、风级以外,还强调()。 9、蚕的一生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0、刚孵出的小蚕叫()。 11、蚕蛾的身体分为()部分,有()对足,它的触角是()形状的 12、世界上最先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是()。 13、使用弹簧秤测力的大小前要先检查指针是否在()处。 14、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去掉外力后,还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这种能使物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 15、()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 16、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7、历时40年的研究,能够预测黑猩猩行为的科学家是 ()。 18、科学的预测不是随意的猜想。而是有()推论。 19、调查的常用形式有:()()()()。 20、骨干里有()和(),骨髓可以制造()。 21、骨头中空的,里面的软物质叫()。 22、我们全身的骨头分为四部分()()()

()。 23、我们的身体动起来仅靠骨骼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的参与。 24、肌肉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另一个就()。 25、肌肉除了同骨骼一起完成运动以外还能保护()和()。 26、以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为例,如果选汽车为参照物,则人(),如果选地面上的树为参照物,则人()。 27、最早的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是()。 28、()根据教堂的吊灯不停的摆动,发明了“脉搏计”。以后又出现了摆。 29、()发现了地球引力,力的单位是()。 二、判断题: 1、所有的调查都可以独立开展。() 2、所有的预测都是正确的。() 3、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4、所有的调查都不能遗漏任何一个目标。() 5、世界上没有完全静止不动的物体。() 6、坐在行驶的汽车里,以椅子为参照物,司机动了,方向盘也动了。() 7、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 8、在斜坡上滑落的木块是直线运动,小朋友立定跳远时从脚的运动轨迹看属于曲线运动。() 9、骨骼就是指某一块骨头。() 10、骨骼又硬又结实,可以生长。() 11、肌肉占到身体重量的40%。() 12、人体静止不动时,身体内的肌肉也停止运动。() 13、多吃脂肪和蛋白质可以强健骨骼和肌肉。() 14、我们感觉骨骼、关节、肌肉的主要办法是摸。() 15、骨头里有骨髓和血管。() 16、不同的运动项目锻炼的效果也不一样。() 17、骨骼是一个完整的骨架,一块或一群都不能称为骨骼。 () 18、膝关节的活动方式只能是屈伸;上臂的活动方式只能是旋转;肩关节即可以屈伸也可以旋转。()

(完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答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及答案学校: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2分) 1、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3、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 5、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中共有18个主要概念,这些概念又被分解为75个学习内容。 6、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8、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 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9、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基础自然科学。 10、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

观察等。 11、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组织方式。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不能作为目标,因此2017新版课标对此做了适当调整。(√) 2、探究式学习是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 3、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室管理员工作的,不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4、技术的核心是发现。(×) 5、金星、木星、天王星、冥王星等都属于八大行星。(×) 三、选择题。(每题2,共10分) 1、教师要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这样的形式有(ABC )。 A、变告诉为启发 B、变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 C、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D、变集体教学为小组活动 2、下面属于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有(ABCDF)。 A、戏剧表演 B、科学游戏 C、模型制作 D、现场考察 E、综合实践 F、科学辩论会 3、(B)是科学课程的宗旨。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1-1 骨骼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 2.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 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3.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4.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推测骨骼的作用 (二)科学知识 1.知道骨头存在于皮肤下的肌肉内 2.懂得人的骨骼是由206块骨构成的骨的总和 3.懂得骨骼有支持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4.知道手骨是由27块骨构成 5.知道骨的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 6.知道骨的物理特点和生物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2.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3.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骨骼有运动、支持、保护的作用 难点:拼人体骨骼图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放大的人体骨骼的教学挂图;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学生准备: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 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 四、教学过程(1个课时)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出示建筑工地的钢筋框架) 2.(出示竣工后的大楼)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揭示课题:骨骼)请同学们都来摸摸我们皮肤下面那些硬硬的东西,这就是骨骼。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实践活动: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 3.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 4.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

小学各阶段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素养分学段发展要求 对小学生科学行为基本要求,应根据他们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分学段提出不同要求 一)小学低年级 小学低年级是由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转变过渡的阶段,是人一生科学素养的奠基性时期。但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学前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因此,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该在幼儿阶段科学教育的基础上,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由于小学低年级阶段没有开科学课,对科学素养的行为要求只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在德、智、体、美、劳各育之中,特别要结合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让他们形成科学的习惯行为。 1、能简单栽培几种常见花草,饲养一些小动物;能观察田野,说出自然环 境的好坏;能爱护花草树木、庄稼和有益动物, 2、养成在日常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遇到有兴 趣但不太懂的事情喜欢问教师、问家长,会动手查资料、找答案。 3、能说出做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的好处,养成经常洗澡、勤剪指甲、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等卫生习惯。 4、能够反对各种迷信活动,能简单使用一些科学道理和方法;形成尊重 科学家、热爱科学技术的感情, 二)小学中年级 对小学中年级行为要求, 程提出。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至少能说出两个科学家的故事。 既要遵循小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又要结合科学课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

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学生思考问题仍然依赖于具体形象思维。此阶段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主动性增强,想象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迅速发展,独立性、创造性、概括性和逻辑性也开始得到发展。因此,科学行为要求应该在低年级阶段基础上,结合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科

四年级科学《动物的卵》教案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第六课《动物的卵》教案 叶大乡皮古完全小学---陈勇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很多动物都要产卵,且卵有相似的基本构造。 2、知道卵在合适的条件下会发育成动物。 3、知道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4、培养乐于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一次对动物的卵进行观察和探究的过程。 2、在观察的基础上能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推测,并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查阅资料寻找证据。 3、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以学生自主观察探究为主的“观察——探究——分析——讨论——总结”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认识到很多动物都要产卵,且卵有相似的基本构造。 2、知道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一次对动物的卵进行观察和探究的过程。 教学准备: 1、电脑课件:各种各样动物的繁殖活动图片、各种动物的卵的图片、鸡蛋的知识及小鸡的孵化过程图片、青蛙卵的发育繁殖过程图片。 2、教师为每组准备1枚生鸡蛋、1枚熟鸡蛋,小盘子一个,放大镜一个. 教学过程:

一、观图激趣,质疑引入 师:春天到了,植物们忙着发芽生长,刚过夏天就开始孕育果实、种子,繁殖后代。动物们也不甘落后,科学家把动物的蛋叫做卵。(科学家把我们平时说的‘蛋’叫做卵,学生怎么说你都可以接话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物的卵。 板书: 动物的卵 出示脑课件:各种动物的卵的图片:一起来看看,卵是什么样的师:你能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后汇报观察结果:1、都是圆形的;2、有的透明有的不透明;3、颜色不同……) 二、观察探究、探索真相。 (一)观察动物的卵: 1、观察各种动物的卵,研究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问:这些卵有哪些不同呢?(此句为环节转换) 你能猜到是什么原因造成卵的差别这么大呢?(动物种类不同) 不同种类动物的卵外形有不同和相同的地方,那相同种类动物的卵也是这样吗?(要给出学生思考的时间,再往下说)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组卵的图片,我们看看他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及相同的地方?你想用什么方法观察呢? 学生:分组制定观察方法,然后汇报。 (1、用放大镜观察外壳;2、比较大小;3、观察花纹;4、比较形状……)。 师:这么多的方法,到底哪种方法好呢?选择一种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进行观察。(选择什么观察方法更合适?) 学生:分组观察卵的外形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哪些异同呢? 学生: 汇报观察、发现的结果。(1、他们都是椭圆形的;2、有的卵外壳有花纹;3、它们大小不同……) 师:同学们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点和相同点。 你们想不想走进卵,更全面的了解它? 接下来,我们重点以鸡蛋为例,由外到内进行观察。 2、亲历探究过程,观察鸡蛋的外部特点和内部构造 ⑴、观察、发现,体验探究的乐趣 师:出示一个鸡蛋,你认为外形有哪些特点?(让学生质疑。)学生:分组观察鸡蛋的外形,汇报观察结果。(1、鸡蛋的表面很粗糙;2、鸡蛋的外壳有很多小孔;3、鸡蛋壳很脆……) 师:刚才有同学说发现外壳上有很多小孔,你能猜猜它是做什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宁阳县第一小学四年级郭芹一、教材分析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四年级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渴望学上科学,但是探究能力上,仍然要继续培养,这是科学课的宗旨。四(下)的教材内容主要是生命世界和物质科学两方面。教材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特点: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这和科学家工作没什么两样,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是科学家。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也是科学课真正的精神和内涵。本学期,学生探究对象是认识事物的性质和相互关系,共安排了5个教学单元:《骨骼与肌肉》、《养蚕》、《物体的运动》、《无处不在的力》、《调查与预测》。从探究水平上看,仍以引导性探究为主,逐步过渡到指导性探究,为以后的自主探究打下基础。本学期的科学探究首次涉及对比实验,教师要细心引导,要具体指导操作的方法,带领学生经历“预测—设计并进行实验—整理分析收集的证据—表达与交流”科学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变量。从过程与方法上看,在观察与测量的基础上,学习假设与收集证据,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理解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在此基础上形成结论和解释,验证自己的假设。养成大胆假设、仔细实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和敢于阐明自己的观点,虚心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评议或质疑,反思改进自己的探究过程的合作探究态度,使学生知道科学也需要共享。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教材设计了触摸、模拟、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作用,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懂得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第二单元《养蚕》让学生亲身经历一次完整的养蚕过程,观察到一个生命的完整周期,感受到生命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动物的卵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动物的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很多动物都要产卵,卵有相似的构造,卵可以发育成动物。 2.卵孵化成动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3.像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过程与方法: 1.用图片与实物相结合的方法观察研究动物卵的结构特点。 2.观察青蛙卵孵化的过程;用查阅资料的办法了解小鸡孵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乐于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教学重点】观察动物卵的构造。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各种动物的卵,不同孵化阶段的鸡蛋。放在透明水槽内的青蛙卵和水草。 分组:一个新鲜鸡蛋和纵切开的半个熟鸡蛋,鲫鱼卵,蚕卵,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许多动物是靠卵繁殖的。 出示各种动物的卵。板书课题:动物的卵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动物的卵 (1)出示各种各样的卵: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小组观察鸡蛋.鲫鱼卵.蚕卵:有什么发现?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3)观察鸡蛋外形: 画一个鸡蛋; 用放大镜观察鸡蛋外壳:你有什么发现? 表面很粗糙;外壳有很多小孔;壳很脆容易破。 这些小孔有什么用?透气。 (4)观察鸡蛋的内部 观察:

打在盘中的鸡蛋:蛋清﹙蛋白﹚.蛋黄.胚﹙蛋黄上的小白点﹚.壳。 纵切开的半个熟鸡蛋。 汇报:鸡蛋里面有一头是空的;蛋壳上有膜。指出蛋白.蛋黄.气室。 推测: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蛋白供给养料和水分;蛋黄提供营养;胚能发育成小鸡;气室提供氧气;蛋壳有保护作用。 2.青蛙卵的孵化观察指导 (1)你知道青蛙卵是怎么孵化成小青蛙的吗? (2)讨论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记录表。 (3)学习饲养方法及注意事项,透明水槽,水草。 3.小鸡的孵化 (1)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鸡蛋,认识鸡蛋各部分的作用。 (2)小鸡孵化的条件:种蛋、温度、湿度、通风等。 (3)小鸡孵化的时间:大约3个星期。 三、小结 像青蛙、鸡、蚕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 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发放青蛙卵 五、板书设计 动物的卵 蛋白、蛋黄、气室、胚、壳、膜 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小鸡孵化的条件:种蛋、温度、湿度、通风 时间:大约3个星期。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2.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2.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教学设计课题认识其他动物的卵单元 2 学科科学年级 3 学习目标科学知识 1、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2、卵是动物一生的初始阶段,卵孵化发育成小动物 3、不同动物的卵外部形态不同,但内部结构相似 4、鱼等动物的卵外部没有硬壳,鸡等动物的卵外部有硬壳 5、鸡卵包括卵壳、卵白、卵黄、气室等结构。 6、卵壳具有保护卵的作用;卵白为卵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卵黄为卵孵化提供营养物质;气室为卵孵化提供氧气;胚盘发育成小动物,是动物生命的开端。 科学探究 1、能根据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对卵进行简单分类 2、能观察并能识别鸡卵的内部结构 3、能根据卵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推测各部分的功能 科学态度 1、对卵为什么能孵化出小动物有好奇心,对动物卵有探究的兴趣 2、能通过研究动物卵体会生命的多样性和可延续性 重点了解卵的外形特征和内部结构 难点根据卵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推测各部分的功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蚕的卵虽然很小,但肉眼能看到。寄生虫的卵 需借显微镜才能观察得到,鸵鸟卵却是世界上最大 最重的卵。 2、卵是动物生命历程的第一个发育阶段,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使种族得以延续的,包括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等。 3、自然界中动物的卵多种多样,你见过哪些?(展示图片)看图 交流 从学生熟悉的 蚕卵、鸵鸟卵入 手,认识动物卵 的差异 了解卵的重要性 了解常见其他动 物的卵的样子 讲授新课一、探究:卵的外形特征 1、这些动物的卵,如果和蚕卵相比,有什么相同 和不同? 【提示】 (1)我们发现,蚕卵很小,和它一样的有鱼卵、蛙卵和蚂蚁卵,而鸡卵、乌龟卵和蛇卵却都比它大。(2)我们还发现,蚕卵没有硬壳,和它一样的有鱼卵、蛙卵和蚂蚁卵,而鸡卵、乌龟卵和蛇卵却有硬壳。比较交流 通过比较了解卵 的外形特点,并 能依据这些特点 给卵分类

苏教版四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 第一课骨骼 教学内容:课本P2-4 教学目标: 1、能够对照人体骨骼,完成骨骼拼图。 2、知道成人骨骼由206块骨构成。 3、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4、知道骨骼里有骨髓和血管,骨髓可以制造血细胞。 5、知道骨硬而结实,可以生长。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教学难点 拼人体骨骼图 教具准备: 人体骨骼模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出示一块骨头),同学们,你知道你的皮肤下面硬硬的东西是什么吗?那就是我们的骨骼。(板书课题) 2、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3、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探究:人体骨骼结构 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 每人用力摸一摸自己的身体,看能摸出多少块骨头? 2、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三部分——头、躯干、四肢。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

3、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4、提问: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 5、小结: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 6、动手做: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 7、出示人体骨骼模型,比一比:你拼对了吗? 8、小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人全身的骨头共有206块。这些骨头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 三、探索:了解骨头的结构特点 1、探索活动:发现骨头的特点。 (1)拿出熟的动物骨头和一块石头和相关观察工具; (2)用放大镜观察石头和动物骨头; (3)用锤子轻轻敲打石头和动物腿骨的表面; (4)掂一掂这两样物品,感觉一下各自的重量; (5)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 3、观察活动:观察骨头的结构图,说说骨头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4、讲解骨头的结构组成: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 第二课时 四、体验:人体骨骼的作用 1、谈话:人体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呢? 2、观察P4图片学生交流讨论。 3、组织活动:体验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4、学生汇报活动体验。 5、拓展:像肋骨一样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还有哪些? 6、小结: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 五、安全教育 1、提问:如果人体的骨骼受伤了,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荆州市沙市张家三巷小学艾小华被誉为美国新世纪科学教育改革“圣经”的《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中,这样定义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数学、技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许多方面,这些方面包括:熟悉自然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了解科学的一些重大概念和原理;有科学思维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认识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应该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科学素养包括运用科学基本观点理解自然界并能做出相应决定的能力。科学素养还包括能够确认科学问题、使用证据、做出科学结论并就结论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世界普遍运用的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科学方法、科学对社会影响的理解。 对于学生来说,科学素养可简约地概括为一个人的爱科学、学科学、做科学和用科学的水平。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使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课内外的科技活动,学生在参加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要进行阅读、观察、比较、思考、设计、制作、试验、完善等多方面的实践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他们的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得到了增强,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他们在搜集信息、准备材料和制作试验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这无疑也是在锻炼和培养他们的意志和毅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了把这项有意义的工作做好,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应从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着手,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科学素养。 课堂教学是培养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可以说,每一门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我们的的老师要充分地进行挖掘,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用活《科学》教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的科学自然观教育。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到处蕴涵着“自然是由物质组成的”、“自然界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等辩证唯物的科学自然观,这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科学自然观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极好教材。比如,在低年级段,通过教材提供的各种具体的自然事物和现象,如花草树木、鱼虫鸟兽、水和空气,天气的阴晴雨雪,太阳的东升西落等,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有机渗透,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界及其各种自然事物与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了解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求知欲。在中年级段,重点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科学自然观。在这个过程中,注意不简单地把“运动”、“变化”等概念硬“塞”给学生,而是在引导学生学习具体的自然知识、感受自然世界的同时,更多地认识和关注自然界的变化,丰富感性认识,积累感性经验,促进科学自然观的逐步形成。到了高年级,则重点向学生进行“自然界的物质是相互联系的”、“物质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教

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2016.2.14 第一部分前言 1.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2. 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综合性课程。 3. 课程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 课程设计思路: 总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体分解成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有四大领域: 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18 个主要概念, 分解成75 个学习内容。每个领域的主要概念分别为:6 、6、3、3 个。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分别从“科学知识” “科学探究” “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每个方面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主要概念 1. 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 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 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3. 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4.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5. 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 6. 声、光、热、电、磁都具有能量, 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二)生命科学领域生命世界包含人、动物和植物等多种生物类群, 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在此基础上, 生物个体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 从而使这些生物类群得以延续。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情感。主要概念 7. 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 8. 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9. 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10. 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生存。 11. 植物和动物都能繁衍后代,使他们得以世代相传。 12. 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 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初步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科学的认识和解释地球的运动及其引发的一些自然现象,了解地球自身结构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物质的价值和保护他们的重要性,形成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主要概念 13. 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 14. 地球具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圈层。 15.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