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天净沙 秋思 听课笔记

天净沙 秋思 听课笔记

天净沙 秋思  听课笔记
天净沙 秋思  听课笔记

诗歌听课笔记

一、听课时间:3月25日

二、授课老师:黄素心

三、授课学校:苏州市景范中学

四、授课年级:初一

五、授课题目:《天净沙秋思》

六、课时:一个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段秋思,大家是否记得唐代的王建有《秋思》?

(生与师齐背):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师:宋代苏轼也是望月有秋思。师生齐背苏轼的《水调歌头》

(二)、初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师:“好,今天我们要走入的是元代马致远的《秋思》因为第一次接触元代作品,我们了解一下他们的全元散曲,看看散曲是怎么回事,它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因此,每首元曲的前面都冠有类别名,宫调名,曲牌名和曲题名那么散曲和元杂剧合称为元曲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篇属于散曲中的小令首先我给大家朗读一下,在我朗读的时候,请大家去体会一下,作者描绘的这个意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在这里老师进行范读,读得很有味道。让学生沉浸在朗读的情境之中。)

学生回答“凄凉”、“无限的哀愁”、“愁思”、“悲痛”、“哀伤”、“忧伤”等。

2、个别学生进行是个朗读,读出忧伤的情调,读出这种秋的味道

3、学生齐读曲子,共同感受诗歌的悲凉、哀伤、伤感的情调。

师:读着读着,这秋意就渗出来透出来感觉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当中并没有写悲凉、哀伤、伤感,你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你又是从哪些文字中读出来

生:枯藤老树昏鸦,枯藤有一种悲凉的气氛。

师:我们就说说枯藤,枯藤怎么会带给我悲凉的气氛?

生:枯藤它干枯了,没有生命力,就给人一种没有生命,就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枯藤给人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老树给人一种好像是垂死的那种感觉。

师:树老未必垂死,但这老树给人的感受会有这种味道好像有道理

生:我是从夕阳西下感觉到夕阳西下,暮色将到,营造一种哀愁。

师:夕阳西下为何有哀愁之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夕阳再怎么好,它接下来也要落下去了,坠入黄昏了,因此给人一种哀伤之情。

生:我感觉这古道西风瘦马的瘦马有一种凄凉之情因为在秋天的场景里出现一匹瘦马,我感觉……

师:瘦,(生:很瘦)怎一个瘦字了得,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让你有感觉,在你的眼前描绘出这是怎样的一匹马的形象来瘦马因何而瘦,能揣摩出来吗?

师:因为马长途跋涉,因为马老了,因为马太累了,因为马可能没什么食物可能会饿了,秋天食物稀少,可能会饿了马是如此之辛苦,那么这瘦得仅仅是马吗?――还会有人也谁呀?――(生齐:马致远)哦,真的是马致远吗?小令里面我们看到是――(生:断肠人)也许这断肠人远程驱瘦马,走了太远的路,带着这匹老马,他也是瘦了,也是那么辛苦还在哪句中读出那种凄凉的秋意呢?

生:我从昏鸦看出来它不像初升的太阳给人一种明亮,它是昏鸦,傍晚的乌鸦,给人凄凉的感受。

师:乌鸦,这是什么样的一只乌鸦?给大家形容一下你看到这样一只乌鸦,黄昏时候,一只乌鸦或几只乌鸦在――稀稀落落地飞过,或停在树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倦鸟归巢,这个断肠人呀还在天涯飘零着昏鸦,刚才她说描绘不出这个场景,我们知道这些景物在古诗词也有描绘到,往往这些景象被诗人词人引用入诗,带着自己的感情,我们可以有更多的积累,在他们当中感受中新的味道看昏鸦,我们可以去读一读,(出示投影,师生共读)“饥晫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师:什么样的场景下有乌鸦?荒凉的场景下,乌鸦稀稀落落的,更显荒凉,这就是一种秋意呀!那么这乌鸦或昏鸦停在哪里呢?下面是:昏鸦何处落,野渡少人行黄叶声在地,青山影入城少人行,和我们断肠人在天涯是否也有映衬呢?这昏鸦在哪里?少人的地方那么这飘零在外的断肠人所在天涯古道又有多少人在呢?有人吗?(生齐:没有)陪伴他的――只有瘦马还有哪些语句中,你还有体会的?

师:悲痛到极点,悲痛到极点是因为什么呢?

生:孤独

师:因为孤独,所以悲痛到极点,还有哪些词语?比如说古道,古道是一种怎么样的场景?你能描绘一下吗?

生:古道,就是上面人很少,路也很崎岖然后就是一个人单独走在上面感觉十分孤独。师:是的,我们也能体会到路很崎岖,也许我们如果我们能调动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会看到这文辞后面更丰富的画面、故事和心情展现出来我们同样地看看,这就是马致远所经常会走到的京西古道(出示投影)也许这幅画面也会让我们联想到陆游的诗:古道迢迢人迹稀,和他描绘的有异曲同工那么长那么崎岖,而人迹罕至,这时候的断肠人或许真的会因此而感到更加悲痛和凄凉了还有西风,大家感受到了吗?西风是否给你带来凄凉之感?

生:西风就像秋风一样,(师:西风就是秋风),它给人一种凉丝丝的感觉,这时候断肠人和他的瘦马,在夕阳西下的环境下,背景是枯藤老树昏鸦,再加上这凉丝丝的秋风,就更加孤独凄凉了。

师:非常好,她给我们的画面加了背景,还有这凉意,还有这丝丝的秋风吹来的深香我们也感觉到这秋意吧有人说,品诗咀文就是咬文嚼字,越咀嚼这秋意也就越浓了我们也要说,我们嚼着嚼着,这篇小令变得就细琐了其实我们刚才那个同学也说道,它是会有画面之感,一个断肠人在古道中,也许那个背景是枯藤老树昏鸦,也许他看到那个枯藤老树昏鸦,更见凄凉之感,我们会在眼前想象出这样一幅画面来让我们再来一起朗读一下《天净沙秋思》。

(在这里,老师不断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意象去体会作者内心的孤独、悲痛、伤感,从而进一步分析诗歌的含义以及诗人的情感的抒发。)

4、教师引导学生在悲切的秋境中去理解体会“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诗。

师:这一句话放在这儿是不是太过突兀了,马致远是不是在这儿有一败笔呢?――(生齐:不是)你说说看你的理解。

生: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看到边上有生机的地方,但并不是他的,这种人有我无的心态使他更加感到凄凉。

师:说得非常很好,人有我无,人家有家可以归而我去无家可回没有,真可怜,这样的一种手法你能体会到吗?这种环境还是很漂亮的,给我们的感觉,不是那么凄清,不是那么凄凉,小桥流水人家,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生:很美好很温馨)

师:这句诗也有人有别的体会,同样看小桥流水:小桥横处解孤舟,这样一看小桥就美好了细水涓涓似泪流,这流水原来像泪水呀再结合一下断肠人,也许这流水就是他思乡的泪呀日夕惆怅小桥头,这小桥还美吗?(生齐:不美)伤感,人间岁月如流水,可是今夜秋风细岁月如流水,忽然让我们发现,这流水还让人有感叹,那就是岁月都流逝了流水何时归,流水会归吗?泼出去的水如东去的大海不会西归了我们细细想想,这断肠人仿佛看到的是这样的场景,心头是什么滋味?说出来好吗?

生:心中惆怅难受。

师:这也是一种场景这样的场景和我们刚才看到的场景,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都为了那一份秋意呀我是同意刚才同学们的看法,一下子就能把握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惬意在读一句的时候,我们的语气要稍微欢快一点。(这里,教师指导学生的朗读。)师:刚才那几位女生,把小桥流水人家的恬淡的意境展露无余了这眼前的画面是否展现出来了,那我们就一起来把这画面展现出来(出示投影)

师:依然深秋了,孤单单一个人,飘零在异乡……看到那……请你接下去

生: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停在黄昏,还未归巢的乌鸦。

师:讲得很好然后还能看到或者想到,那一幅恬淡的小桥流水人家,但那都是别人家,别人都有家可归,而我却孤苦无依,我只是一个人在那古道上,伴着我的就只有一匹瘦瘦嶙峋的老马,瑟瑟秋风起呀,夕阳也缓缓西沉,在这天涯飘泊的游子也悲痛到极点好,我们去自由朗读一下,再体会这游子的秋意。

(三)、再读这支曲子,师生一起认识曲子的作者——马致远,并深入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好,已然感受到这秋意,秋是荒凉的,人更感凄凉的,这秋意也别有味道,可是马致远仅仅是表达这一层游子之情吗?这马致远是否就是这断肠人呢?马致远在这秋思里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意义呢?我们也来认识马致远

(出示投影,马致远的简介)

1、学生看了投影之后,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自己对诗歌的新感受,并且互相交流。

生:我觉得马致远他先是怀才不遇,再是以断肠人自比,表达了他的一种漂泊不定的生活。

师评:好,能在这首词中读出怀才不遇的心情。

生:我读出了他好像有一点在抱怨的感觉,还有失望,还有就是自己明明是有才,但

师:从哪里看出来这种感觉?

生: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来。

生:我还读出来,作者是有苦涩的内心的,落莫惆怅的,还有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师:对安定生活的向往,从哪里看出来?

生:小桥流水人家。

生:我读出来是作者对自己半生飘泊的无奈之情

师:可以,有官场失落,人生飘泊之情还有吗?

师:大家能够开通脑筋读到更多,但这是不是马致远的所思所想?未必因为这无从考证尽管我们能够知恩论事,能够从中读出秋意来,有理有据,但是我们还是在这些理解前面加个――大概也许也许这是马致远的想法但是这些也许就给我们一种新的意思,也许这秋就不仅仅是季节了,它可能会是处境,也可能是心情,也可能像刚才同学们说的人生、生活、感情的脉络里,所有带有秋意凉意的一切的一切。

2、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游子的秋思会在想什么?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读出自己的秋思来。

(四)拓展延伸,比较学习。

比较朗读,把白朴的《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放在一起做比较,看看两者之间的区别。

师:倘若秋思是如此的丰富,但断肠也就好理解了这个悲痛到极点,有可能是因为漂泊,有可能因为仕途不顺,还有可能是因为人生的苦痛坎坷或者失意,太多太多在这秋思里其实《天净沙》写秋的,并不止马致远一个,白朴也写秋,而且是在马致远之前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这两个《秋》的不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投影,学生齐读)

《天净沙秋》(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珙花

师:我们读了白朴的秋和马致远的秋思有什么不同?

生:白朴的秋里有许多表示颜色的词,比如说青、绿、白、红,但是马致远的秋思里,灰蒙蒙的一片,没有颜色的。

师:她感觉到了灰蒙蒙的一片,基调确定下来是不一样的,还有吗?

生:我觉得写作手法不同,马致远诗里有小桥流水人家,反衬出内心的悲苦。而白朴这里没有。

生:我觉得这里刚开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这些景色是差不多的.

师:对,正因为景是差不多的,所以才要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

生:它好像是赞美青山绿水,白草红叶,它好像在看景,

师:是不是赞美?这里也有点悲,后面就有点释怀了,还有吗?

生:元代白朴,一点飞鸿影下,动态的,而且速度比较快;古道西风瘦马也有动态?夕阳西下也有动态这两点都有

师:我们看一下,题目是――秋。既然是秋,就必定含着秋意马致远的秋思表秋意是蕴含在景里,而他这里就只有景了,因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评价说,马致远的《秋思》被推崇为“秋思之祖”虽然白朴在马致远之先,也是元曲四大家之一,而马致远的这一篇却引人更多的遐思,更多的回味回味之余,我们再来品读一下。

(五)、配乐朗读这两首曲子,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八、教学板书:无

九、教学评价:

1、教师很注意对学生进行一步步的引导,善于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慢慢理清作品的思路,进而更深一步地去品味是人内心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

2、教师注意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文的解读当中,并让学生进行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学习中,在诗歌的感悟之中,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训练到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感能力。

3、在教学中,老师还善于拿不同诗人相同主题的诗歌来进行比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延伸,增强学生的知识能力。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天净沙.秋思》教案 镇中郭凤丽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启发、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定向诱导: 古代诗文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瑰宝,唐诗宋词我们已经学了很多,那么,写秋的诗词又有哪些呢………由此来引入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 1元曲文学常识及作者介绍。(课件)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课件) 1)听范读,注意节奏,体会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试着背诵。 3)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初步获得的整体感受。 二.自学探究:初步感悟诗歌的意境(找一找课件) 3.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并思考《秋思》这首小令押什么韵?哪些字押韵?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和谐动听,但曲调低沉,往往一首曲调低沉的词曲易引发人的思绪。而《秋

思》给人极力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在异乡之人惆怅之情,直抒作者胸臆。 4.悲凉、哀伤、伤感的秋思,你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是哪些文字传递给你的?让你联想起来怎样的画面? 1)枯藤老树:马致远看到的是枯藤,枯藤干枯,没有生命力,给人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老树给人一种垂死的感觉。 2)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再怎么好,接下来也要落下去了,坠入黄昏了,夕阳西下,暮色将到,营造一种哀愁的氛围,给人哀伤之情。 3)瘦马: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渲染了一种凄凉之情。 4)昏鸦:昏鸦即傍晚的乌鸦,给人苍凉的感受。黄昏时候,一只乌鸦或几只乌鸦在――稀稀落落地飞过,或停在树上,给人清冷的感觉。倦鸟归巢,这个断肠人呀还在天涯飘零着。饥晫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这就是一种秋意呀! 5)古道:古道迢迢人迹稀,和他描绘的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就是崎岖、蜿蜒的古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人迹罕至,倍感荒凉。这时候的断肠人真的会因此而感到更加悲痛和凄凉了。 6)西风:西风即秋风,它吹落了树叶,吹黄了小草,吹在人的身上是凉飕飕的,是萧瑟的。这时候断肠人和他的瘦马,在夕阳西下的环境下,在枯藤老树昏鸦的背景中,再加上这凉飕飕的秋风,就更感孤独凄凉了。 5.刚才我们体会到的都是那悲悲切切的秋境,有一句却描写了一个惬意、温暖的场景,是哪一句?起到什么作用? 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看到的充满生机的美好温馨的地方,但人有我无,人家有家可以归而我无家可回,真是可怜!细水涓涓似泪流,也许这流水就是他思乡的泪呀。

天净沙秋思的文学赏析

天净沙秋思的文学赏析 马致远是元代杰出的散曲作家,所作散曲极为有名。在元代曲家中具有领袖群英的地位。有文场“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特别是小令数量很多。近人任中敏辑有《东篱乐府》一卷,其中存有他的小令104首,隋树森的《全元散曲》辑有他的套数十六篇、残套七篇,小令115首。这个数字在元代前期曲家中是较多的。 马致远的小令按内容可分为三类:感叹时世、描写景物、咏唱恋情。在艺术上,具有风格兼豪放与清新,意境优美,语言凝炼,自然流畅等特色。[越调?天净沙]《秋思》可谓其小令中的绝唱。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同时存在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

《秋思》教案(优质课一等奖 )

课题名称:天净沙?秋思 执教者:代璐 时间:2013年12月10日 地点:重庆市实验中学 年级:八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感受曲的意境,理解作者的处境和心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意象、知人论世以及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这是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诗宋词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2、文本解读,学习新知 (一)初读,诵秋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对学生进行抽读检测。 3.让我们节奏分明的齐读一遍,一词一顿,一句三顿。 (二)美读,赏秋景

1.听老师读,然后说说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 凄婉、哀伤、悲凉 2.要读出“凄婉、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 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 3.读着读着,这秋的悲凉就渗透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一字为悲,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 枯藤老树 4.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 5.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 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它营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气氛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忧郁,沉重。 6.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 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共10种意象) 7.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动我们心弦的十种意象。 (孩子们,让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去想象这些拨动诗人心弦的十种意象,有枯藤、有老树、昏鸦,有小桥、有流水还有人家,古道 上,吹着西风,一匹瘦马……夕阳渐渐西沉入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的交叠,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8.这是一副怎样的图画? 秋日黄昏图,深秋夕照图 9.引导学生逐句品析上述10种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枯藤老树昏鸦 树老藤枯而显萧条无生气,勾起人哀伤心绪;鸦归巢加重思乡愁绪。 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秋思》预习学案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预习、复习 【学习目标】 1,了解马致远的文学地位,感悟课文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通过对比阅读培养评析诗歌的能力。 3,正确理解课文表现的游子悲秋情怀,探索游子的心声。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通过对比阅读培养评析诗歌的能力。 2,难点:正确理解课文表现的游子悲秋情怀,探索游子的心声。 【作者介绍】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相提并论,是“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他一直未能得志,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朗读课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课文】 作者仅仅用12组名词,11种景物,为我们展现了一派秋天凄凉萧索,昏暗渺茫、毫无生气的景象。这首小令的题目叫“秋思”,可是全篇28字,无一词提到“思”。这首小令,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是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小桥流水人家”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小桥流水人家”是通过家的美好、安定、归宿与“断肠人在天涯”漂泊、无归宿,形成强烈对比。通过家的美好、安定、温暖与游子漂泊、艰辛的巨大反差,更加突出衬托了游子远在天涯思乡而“断肠”! 这首小令获得非常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作者把游子思归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然景物中。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天净沙·秋思》妙在情景交融。前三句写了多种事物,描绘了多幅图画,渲染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每一个词都深刻而准确地体现了漂泊天涯的“断肠人”的独特感受,烘托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情愫。藤是干枯的,树是衰老的,鸦是归巢的,突然在荒郊野外发现了一座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和人家。对比中饱含不尽之意。通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将景语与情语巧妙地融为一体,不露雕痕,自然天成。 【思维训练】 1,这首《天净沙·秋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的详细译文

天净沙秋思的详细译文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天净沙秋思的详细译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⑵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

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鉴赏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天净沙·秋思》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

河北省石家庄七年级语文上册3.15《天净沙秋思》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天净沙·秋思 课题天净沙·秋思课时第一课时课型预习展示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授课人 学 习目标1、能准确背诵并默写全诗 2、能对诗歌进行赏析 环 节 预 设 1、导学2分钟 2、读学20分钟 3、研学10分钟 4、展学13分钟 读学一、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 《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其作者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马致远。 2、马致远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创作背景 本小令选自《全元散曲》。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与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朝廷的哀伤结合在一起。《天净沙·秋思》就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学法指导:快速阅读知识链接,提炼重要知识点,用红笔勾画,并快速记忆。 二、能准确背诵、默写全诗。 学习步骤: 1、1分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 2、师范读。 3、2分钟挑战背诵。 4、默写全诗 三、理解词义和句义 学习步骤:1结合导学案中给出的注释疏通全诗的意思,不懂之处用红笔标注。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秋思:思,思绪,秋思即为秋天里的思绪。②枯藤:干枯的枝蔓。③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④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⑤西风:秋风。⑥断肠:形容极度悲痛或思念。 四、赏析词语和句子。 学习步骤:再读诗歌,结合诗意仔细揣摩。看看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 写得好,好在哪里? 例如:我喜欢“古道西风瘦马”一句,因为这句话虽然只是说了景物的名称,但是句中的三个词却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古道是苍凉寂寞的,“西风”是萧瑟悲凉的,“瘦马”是疲惫无力的,这句话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写景了,而是将长期漂泊的异乡人的惆怅思乡之情融入了其中。

《天净沙.秋思》写作特点

《天净沙.秋思》写作特点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象。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

《天净沙 秋思》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成语中也有“老气横秋”之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板题】天净沙·秋思 二、文学常识 1.简介作者:(课件)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2.介绍“曲”这种文体:(课件)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朝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后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宋词蜕变,形成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很快,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 散曲是曲的一种,音乐性很强。曲分为两种,一是剧曲,是供上演的一种歌剧剧本;一是散曲,是专供吟咏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小令,即小调,一般结构单纯,一首曲只用一个曲调(曲牌),而且一韵到底。《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小令。另一类是“套数”,亦称“散套”,由至少两首曲调联合而成。由于散曲中每句的字数可以增多,所以比词更生动,更活泼,表现力更强。这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三、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那么。就让我们依靠朗读,走近马致远,亲近这位名散曲作家,读懂这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1.试读一遍,找出问题。(课件) 教师小结:正音:枯藤(téng)瘦马(shòu)夕阳(xī) 2.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

(完整版)天净沙秋思鉴赏及练习有答案

天净沙·秋思 【文学常识】 马致远(约1250~约1324),中国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 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仕途不得志,后归隐山林。著有杂剧15种,今存《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西华山陈抟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半夜雷轰荐福碑》以及与人合写的《邯郸道省悟黄粱梦》等7 种。代表作《汉宫秋》。今人任中敏辑有散曲集《东篱乐府》。【中心思想】 《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原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原诗注释译文 枯藤老树【昏鸦】,【昏鸦】黄昏时的乌鸦。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 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 鸣。 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 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西风瘦马。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 难地前行。 夕阳西下,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 边落下。 断肠人在【天涯】。【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 泊在遥远的地方。 【赏析】 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

《天净沙秋思》国培优秀教案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榕山中学赵光珍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 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

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坳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学生合作探究 1、学生闭目,随着教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__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才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

天净沙 秋思 导学案(教师版)

天净沙秋思导学案 (2018.3)(教师版)主备教师:习志国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标】 1、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感受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背诵和默写全曲 【知识链接】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为“曲”。他最著名的剧目是《汉宫秋》;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天净沙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誉为“秋思之祖”。 2、文体知识 元曲分类及小令特点: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也有例外。 赏析 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自主学习】 1.给下列词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枯藤()____________ (2)西风()____________ 2.《天净沙秋思》的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____________”。 3.《天净沙秋思》中点明季节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点明具体时间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一词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4.《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押什么韵?韵脚是哪些字? 5.根据要求默写诗句。 (1)与《天净沙秋思》整首小令所营造气氛不一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天净沙秋思意象赏析

天净沙秋思意象赏析 《天净沙秋思》运用那些意象罗列,创造了羁旅途中悲秋、凄苦的意境。如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天净沙秋思意象赏析,希望大家喜欢。天净沙秋思意象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歌的艺术特征。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

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

天净沙·秋思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有关知识;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游子在外的漂泊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学生合作探究 1.学生闭目,随着教师的描绘想象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

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才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要回家了还没有找到抽空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学生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学生的思乡情。 3.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4.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

《天净沙_秋思》导学案

《天净沙?秋思》导学案 一、学习要点: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曲中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课前自学(一) 1.知人论诗 作者简介: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著有《汉宫秋》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这些评价,并非溢美之辞。 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曲”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2.基础知识填空 A.《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天净沙是秋思是 。 B.《天净沙?秋思》的作者他是代著名作家 家。他与、、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 三课前自学(二): 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初读准确朗读这首小令。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感受它的意境美。 四.深度阅读理解-合作交流与点拨: 1.听录音朗读,划出节奏。 2.再读感受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3.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

天净沙秋思解读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我始终没有弄明白,为什么一个人,仅仅用28个字,就可以把秋意这样深刻清晰的描摹出来,下笔又是那样浅淡。 看上去,浑似——漫不经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离人,哪一个不是寻常季节,寻常见的景物?就是道上随便扯个农夫,樵夫,也能认得出,说得清的东西,怎见得到了他马致远手里这么组合排列一下,就通了灵窍,轻轻地挣壁而出,化身为龙了呢? “枯藤老树昏鸦,”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寒鸦数只,哑哑枯叫。 若你是离人,天涯道路无尽,日暮乡关尚不知在何处?又怎禁得,老树寒鸦的逼促,一声声叫得人心惊梦寒。归途漫漫,动了乡愁泛滥,脚步沉重又如何能够涉水而回?

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弥漫开去。像一朵渐行渐近的黑云,渐渐笼住人心。 “小桥流水人家,”枯涩发黄的归途中,突然看见远处有小桥流水,绕水而居的村户,天空有炊烟飘荡,随风青天上,像游子羁客身体里按捺不住的乡魂。 长风几万里,梦魂不到关山难。 这个人,牵着那匹瘦马,走过桥上,溪水清透,他看见自己的脸,皱纹纵横如山岳。鬓发已白,苍老,这个从未在心里停伫的词,突然,突兀得出现在面前,凛然得无从逃避! 曾经是多么年轻的少年,策马扬鞭。以为功名理想全在远方,以为匹马单枪,凭着胸口的一股热气,一定可以捭阖天下,出人头地。天下?何处不可以成为天下,再旷世绝代的英雄也不是这世间唯一一朵花,成王败谢,时候到了,自然有新花顶替。 好男儿都以为,自己是与众不同,命里带着的福禄寿,格外要比别人重。可是,所有的壮志雄心都在时光中消磨成灰烬,才不得不认识到,或许我,不过,是一个寻常人。然后,想起那些昏黄如豆的灯光,温热的汤水,母亲温暖的手,凄凉的叮咛。妻子的清亮眼眸,纤瘦身影。想知道。她们在家怎样?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之欧阳家百创编

天净沙秋思 欧阳家百(2021.03.07)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感受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2、通过“读、写、改”等实践活动,理解散曲用“典型、重叠”的意 象传情的写作方法。 3、赏析书法、吟诵作品,感受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起——理解单个意象之美 师: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被誉为是文学史上几大高峰。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被称为是元散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写的一首元散曲中的小令,题目叫作《天净沙.秋思》(出示题目) 师:天净沙是曲牌名,后面的秋思是它题目,中间用一个小圆点隔开来。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小令的题目和曲牌名读一下,预备齐! 生齐读 师:这首小令被称为是“秋思之祖”,它为什么在历史上有这么

高的评价呢?我们今天先来细细的品味。同学们手头也有课文纸,屏幕上盛老师也打出来了,你自个小声的读上几遍,我们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正确,读流利。这个要求不高是不是?赶紧开始吧。 生自由朗读 师:这么快就读好了?一个人来读,谁?手举得高一点。 生读 师:不错,读正确,读流利这个要求已经做到了。如果你在读的时候稍稍有些停顿,那就能读出味道来了。谁再来读读? 生读 师:你们有没有听出一种拖音,一种停顿,有没有听出来?有些味道出来了!咱们一起把这首小令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恩,第一次读就能读这么好,已经很不容易了。同学们,你们在读这首小令的时候,从里边读出了哪几种景呢?赶紧把它圈出来。 师:请您把圈出来的景报出来!然后盛老师帮助你把它贴到黑板上。 生:枯藤

师:你说一个我贴一个。 生: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师:人也是景物中的一种,盛老师把它括出来。谢谢你,你们是不是把这么多的景都画出来了。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刚说到了,这小令当中有一条路,在古代的路叫“道”。那么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我们放一个视频帮助你们联想。 播放视频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你能不能用一个自己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生:荒凉的路 生:人迹罕至的路 生:僻静的路 师:僻静的路,不热闹 生:崎岖的路 师:不好走。 生:荒无人烟 生:高低不平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执教:白银市平川区种田中学苓睿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学习策略:教师引导启发、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一:导入课文: (以学生都熟悉的“流浪歌”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播放视频出示学习内容 二:新课导学: 1,元曲文学常识及作者介绍。(课件)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课件) 1)听范读,注意节奏,体会感情基调。 2)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试着背诵。 3) 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初步获得的整体感受。 3、初步感悟诗歌的意境。

(1).找一找:(课件) 曲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哪句话是画龙点睛之笔?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首元曲的内容吗? 4、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2).想一想:(课件) 文中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它给人怎样一种感受?“小桥流水人家”又给人怎样一种感受?这与“断肠人”的愁思是否一致? (3).说一说:(课件)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假如你就是“断肠人”,你能说说“断肠人”在想些什么? (学生借助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具体地描绘曲中所描绘的意境和情怀,其他学生点评,指出不确切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评议。重点是对学生描述时脱离原诗歌风格或是诗歌意象的地方作点拨和指导。) 5、整体鉴赏、品读。(课件) 引导学生再回过头来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首元曲给你的感受。 三、小结。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诗歌的赏析方法:品味诗歌的语言,借助想象描绘诗歌中的场景,从揣摩诗句入手探究诗歌的情趣、意趣和理趣。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白朴的《天净沙》,体会其意境,说一说这首小令与马致远的小令哪一首更能打动人?说说你的理由。 五、延伸作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