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石油地质》复习资料

《石油地质》复习资料

《石油地质》复习资料
《石油地质》复习资料

1.试述有机质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基本特征

生物化学生气阶段:范围:R0<0.5%,温度:10~60;深度<2000米机理:生物化学作用

产物:生物甲烷,二氧化碳,水。演化作用:乏氧化生物化学降解。成岩作用:

热催化生油气阶段:范围:R0=0.5%~1.2% 机理:热催化作用产物:液态石油为主,包括一部分湿气正烷烃主峰碳数减小,奇碳优势消失,环烷烃和芳香烃的环数和碳数减小。演化作用:热催化作用。成岩作用:后生作用阶段。热裂解生湿气阶段:范围:R0=1.2%~2.0% 机理:热裂解作用,C-C键的断裂产物:湿气。演化作用:热裂解作用。成岩作用:后生作用阶段。

深部高温生气阶段:范围:R0>2.0%,温度:>250 机理:热裂解,热变质

产物:干气(甲烷),固体沥青,次石墨。演化作用:热变质作用。成岩作用:变生作用阶段。

6.压汞法

连续注入水银,注入压力上升,水银不断进入更小的喉道,在每一个压力点,当岩样达到毛细管压力平衡时同时记录注入压力,注入岩样水银量,即可算出孔喉大小分布。

定性:孔喉分布歪度:孔喉大小分布的偏度:偏粗孔喉—粗歪度,偏细孔喉—细歪度。

孔喉分选性:孔喉大小的分布的均匀程度:分选好出现水平的平台,分选差曲线倾斜。

定量:孔喉半径中值r50:S Hg= 50%时对应的孔喉半径值Pc50;

毛细管压力中值:S Hg= 50%时对应的毛细管压力值

Pc50↑→偏向细歪斜度→岩石越质密→生产能力下降

7.试述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

1)沉积相的影响,

⑴陆相储集层主要沉积类型:

①冲积扇;岩性粗,厚度大。结构:粒度粗,成熟度低,分选磨圆差;扇中砂砾岩粒度适中分选相对较好,为油气储集的有利地带。

②河流沙体储层:边滩,心滩,河道砂体物性好。

③湖泊砂体储层:各类三角洲沙体(正常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

⑵沉积相对储集物性的控制:沉积相是控制碎屑岩储集层孔隙发育和物性好坏的基本因素。

2)成岩作用阶段原生孔隙的损失:破坏或消灭砂岩孔隙的主要成岩作用:(1)压实作用。颗粒间点接触-线接触-凹凸接触-缝合线接触。岩石孔隙度随埋藏深度的加大呈指数形式下降。(2)胶结作用。岩性:质纯,杂基少,成分结构成熟度高的砂岩影响大。

胶结物含量。

胶结物成分:硅质,钙质的胶结的砂岩孔渗性差,泥质胶结孔渗性好。

10.简述挤压背斜圈闭的形成机理,挤压背斜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及分布特点。

形成机理:由侧向挤压形成

基本特点:挤压油气藏两翼地层倾角陡,常呈不对称状,一翼陡,一翼缓,闭合高度较大,闭合面积较小。由于地层变化比较剧烈,背斜圈闭形成的同时,经常伴生有断裂。

分布特点:挤压盆地,山前岰陷,前陆盆地山前褶皱带成排出现。

11.简述基底隆升背斜圈闭的形成机理,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及分布特点。

形成机理:盆地基底的隆升使沉积盖层变形。

基本特点:两翼地层倾角缓慢,闭合高度较小,闭合面积较大,常出现大型油气田。

分布特点:构造稳定区,克拉通盆地,常成组成带出现,组成长垣或大隆起。

12.简述披覆背斜圈闭的形成机理,披覆背斜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及分布特点。

形成机理:古地形的突起和差异压实作用。

主要特点:常呈穹隆状,顶平翼稍陡,背斜倾角向上变缓,幅度下大上小,闭合度下部大,上部小,闭合面积下小上大。

分布特点:古地形凸起的上方。

13.简述底辟拱升背斜圈闭的形成机理,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及分布特点。

形成机理:柔性物质活动上拱形成。

主要特点:以短轴背斜或穹隆背斜为主,顶部多被发射状断层切割,盐层以下构造消失。

分布特点:盐层、石膏、巨厚泥岩发育盆地

14. 简述滚动背斜圈闭的形成机理,滚动背斜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及分布特点。

形成机理:三角洲加积过程中的断裂和重力滑动作用。

基本特征:三角洲相位于同生断层的下降盘,与同生断层相伴生,轴向近于平行断层线,常沿断层呈串分布,构造幅

度中部较大,深,浅层较小,背斜高点向深部偏移轨迹与断层面平行。这些滚动背斜位于向拗陷倾斜的同生断层下降盘,多为小型宽缓不对称的短轴背斜,近断层一翼稍陡,远离断层一翼平缓,成藏条件好。

分布:三角洲相发育区

15. 简述影响断层的封闭性的主要因素。

1,断层的性质:压性封闭性好,张性封闭性差。

2,断层的产状:倾角小封闭性好,倾角大封闭性差。

3,断层断穿地层的岩性:泥岩发育封闭性好,砂岩发育封闭性差。

4,断层带其他封堵物的形成:被沥青,矿物充填的封闭性好。

5,两盘地层的对接情况:砂—泥对接封闭性好,砂—砂对接封闭性差。

18.简述古潜山圈闭的形成机理、古潜山油气藏的基本特点及分布特征

形成机理:地壳抬升风化剥蚀形成古地形突起地壳下沉被不浸透地层覆盖。

基本特点:油气藏呈块状,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统一的压力系统。

分布:地层不整合面以下,长期分化剥蚀的地层和地区。

19.简述砂岩透镜体圈闭的形成机理基本特点及分布特征

形成机理:砂岩储积层向四周均相变为不渗透性地层而形成的圈闭。沉积相控砂:湖底扇砂岩体,扇三角洲,河道。基本特征:距烃源岩近,油源充足,储盖组合好,圈闭形成于同沉积期,圈闭形成早,油气经一次运移即可进入圈闭。分布:深岰陷,断陷盆地的陡坡带和油凹带,古河道分布区。

20.简述砂岩上倾尖灭圈闭的形成机理及分布特征

形成机理:砂岩储积层在某一个方向相变为泥岩,形成砂岩尖灭,再结合一定的构造背景,即形成上倾尖灭。沉积上倾尖灭,沉积时为下倾尖灭,后反转为上倾尖灭。

分布:盆地的斜坡区,断陷盆地的缓坡带,古隆起的边缘,受砂岩尖灭线的控制。

2.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注要受那些力的作用?他们对油气运移又什么影响?

(1)毛细管力:油气运移过程中的阻力。(2)浮力和重力:在水平底层条件下,尤其垂直向上运移主储盖层界面,在底层倾斜情况下,油气则沿地层上倾方向运移。(3)推动地层水流动的压力。

4.简述油气输导体系的概念及不同类型输导体系的构成?

输导体系是从烃源岩到圈闭的油气运移通道的空间组合。

单一型的输导体系:由输导层、断层、不整合等通道单独构成

复合型的输导体系:砂体-不整合输导体系;砂体-断层输导体系;不整合-断层输导体系;砂体-断层-不整合输导体系

7.简述“充足油气来源”的地质含义?

有效的烃源岩:(1)烃源岩的规模大——面积大、层数多、厚度大;(2)烃源岩的质量高: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适中;(3)烃源岩的排烃条件好

有利的运移条件:(1)盆地处在有利的构造位置上:凹中隆、斜坡带、古隆起(2)距生油中心的距离越近越好(3)有利的运移通道连通(4)处在有利的运移方向上(5)目标与生油中心之间有无阻挡油气运移的封隔体

8.从那几个方面分析一个烃源岩是否为有效的烃源岩?

⑴烃源岩的规模大:面积大、层数多、厚度大

⑵烃源岩质量高: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适中

⑶烃源岩的排烃条件好:①烃源岩的有效排烃厚度:上、下距储层各14m(共28m) ②烃源岩层系的岩性组合:砂岩百分比在20﹪—60﹪,砂岩单层厚10m—15m,泥岩单层厚30m—40m,二者呈略等候互层,砂泥岩接触面积大,有利于油气聚集。

9.对于局部构造来讲,充足的油气来源除了要考虑有效的烃源岩,还要考虑哪些地质因素?

还要考虑有利的运移条件:

(1)盆地构造格局:研究目标是否处在有利的构造位置上:凹中隆、斜坡带、古隆起

(2)距生油中心的距离:越近越好

(3)是否有有利的运移通道连通

(4)是否处在有利的运移方向上

(5)目标与生油中心之间有无阻挡油气运移的封隔体

12.影响圈闭的有效性的主要地质因素又哪些?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圈闭的有效性?

(1)圈闭形成时间与区域性油气运移时间的关系:只有在最后一次油气区域性运移之前或同时形成的圈闭才是有效的圈闭

(2)圈闭距油源区的距离:圈闭距油源区越近,其有效性越高

(3)圈闭位置与油气运移主方向的关系:位于油气运移优势方向上的圈闭较其他方向上的圈闭更为有效

(4)水动力强度与流体性质对圈闭有效性的影响:稳定的水动力环境对圈闭中油气的聚集有利,强烈的水动力对油气聚集不利;在相同的水动力条件下,对气有效的圈闭对油不一定有效

13.从那几个方面评价一个盆地的油气保存条件

1.良好的区域性盖层:具有致密的岩性:膏盐盖层、泥质岩盖层;具有足够的厚度和区域上的稳定性

2.稳定的构造环境:形成圈闭:背斜圈闭、断层圈闭等;形成油气运移通道:断层通道,不整合;造成地层的倾斜,增强油气运移的动力(浮力、构造运动力)。

3.稳定的构造环境:相对稳定的水动力环境是油气保存的重要条件之一。

14,简述断层在油气运移,聚集及成藏后的作用。

运移阶段:断层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

聚集阶段:断层作为油气的保存条件(圈闭)和运移通道

成藏后:断层破坏了原生油气藏,油气发生垂向再运移,在浅层形成次生油气藏

19.凝析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⑴在烃类物系中气体数量必须胜过液体数量。原始气油比大于600-800

⑵底层温度介于烃类物系的临界温度与临界凝结温度之间,

(3)底层压力超过该温度的露点压力。

22.简述单断裂谷盆地的构造分带和油气藏分布特征?

单断型裂谷盆地的构造分带: 缓坡带、中央构造带、洼陷带、陡坡带.

陡坡带:背斜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断块油气藏

洼陷带:岩性油气藏为主(浊积砂体)

中央带:潜山油气藏、断块油气藏、披覆背斜油气藏

缓坡带:岩性油气藏、断块油气藏,不整合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

23. 简述前陆盆地的构造分带和油气藏分布特征?

①冲断褶皱带:褶皱推覆体、叠瓦推覆体,下部见双重构造(上下构造不协调)挤压背斜发育②前渊带(或深凹带):深凹陷③前缘隆起带:张性或张扭性断裂发育

冲断褶皱带:挤压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背斜圈闭常上下构造不吻合

前渊带:岩性油气藏、生物礁油气藏(斜坡-下层系)

前缘隆起带:地层超覆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断层油气藏、背斜型油气藏(长垣)

25.容积发计算石油地质储量的基本原理和公式?

N=100A·h·Φe(1-Swi)ρo/Boi

式中

N-原油地质储量,104t;

A-含油面积,km2;

h—油层平均有效厚度,m;

Φe—油层平均有效孔隙度,小数

Swi—油层平均原始含水饱和度,小数;

ρo-平均地面原油密度,t/m3;

Boi-平均原始原油体积系数。

石油体积系数即地下原油体积与地面标准条件下原油体积之比

Boi=V地下/V地面

论述题

1石油和天然气形成条件的差异

1.母质类型:

石油:Ⅰ.Ⅱ1型干酪根

天然气:Ⅰ.Ⅱ.Ⅲ型干酪根,原始有机质、无机物

2.形成机理:

石油:干酪根的热降解

天然气:生物化学反应,热降解作用,热裂解作用,无机化学反应

3.形成的深度:

石油:1000多米——5000米左右

天然气:沉积表面至近万米

4.形成的环境:

石油:浅海、三角洲、深湖、半深湖、特殊的沼泽

天然气:各种有利于有机质堆积的环境,除上述环境外,成煤环境也有利于生气,幔源、无机环境

2.论述烃源岩异常高压形成的主要机理.

①欠压实作用: 泥岩孔渗性降低,导致孔隙流体不能及时排出,泥岩孔隙体积不能随上覆负荷的增加而有效地减小,使泥岩孔隙流体承担了一部分上覆颗粒的重量,出现泥岩孔隙度高于正常压实泥岩的孔隙度

②蒙脱石脱水作用: 蒙脱石含有层间水2-4个水分子层, 层间水具有较高的密度, 蒙脱石脱水转化为伊利石后,伊利石不含层间水,层间水转化为自由水后体积发生膨胀形成异常高压

③有机质的生烃作用(烃类生成形成异常高压) :干酪根演化生成液态烃和气态烃,产物体积比干酪根体积多2-3倍

④流体热增压作用:任何流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封闭的条件下,孔隙流体的热膨胀,必然造成孔隙压力的增加

3.试比较油气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在相态、动力、方向、距离上的区别与联系。

初次运移:相态:石油:游离相,气容相;天然气:水溶相,游离相,油容相和扩散相

动力:压实作用产生的瞬时剩余压力,烃源岩内部的异常高压,烃类的浓度梯度;

二次运移:相态:石油:油容相;天然气:游离相、水溶相;动力:毛细管力,浮力,水动力;方向;由于浮力向上运移,沿着毛细管力最小的方向运移,从这算压力高向低运移;二距离:二次次运移的距离与区域构造条件、岩性岩相变化、运移动力条件有关

4..影响油气二次运移方向的主要地质因素有哪些?它们如何影响二次运移方向?

(1)底层的产状与区域构造格局。

①浮力作用下,油气运移方向主要受地层产状和区域构造格局(坳陷和隆起的分布)的控制

②油气运移的大方向由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运移,从凹陷区向隆起区运移

③位于坳陷附近的隆起带及斜坡带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

(2)优势运移通道的分布。优势运移通道孔渗性好,毛细管力小,油气运移阻力小,是油气运移的优势方向

(3)盆地水动力条件。

①在水动力的作用下,油气从折算压力高值区向低值区运移

②在压实流盆地中,水动力的方向一般与浮力的方向是一致的

③在重力流盆地中,水动力对油气运移方向的影响与水动力的强弱和方向有关

5.试论述天然气和石油在成藏过程上的差异

1.天然气在地层水中的溶解与析出:天然气在底层水中的溶解度很大,由地层抬升或沿断裂发生垂向运移引起的底层水的压力变小和底层水矿化度的增加都会引起天然气的溶解度降低而脱气,从而天然气可以以水溶相运移;

2.天然气的扩散作用:扩散作用既可以作为初次运移的一种方式,也会对已经成藏的天然气藏起破坏作用,天然气可以从盖层扩散出去,且这种破坏作用是持续的,永恒的

3.天然气聚散动平衡原理:天然气藏中同时发生两个过程:天然气向圈闭中充注和通过盖层散失

6试论述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充足的油气来源简答7题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空间上的组合:正常式,顶生式,侧变式,自生自储自盖式;时间长的组合:新生古储式,古生新储式。互层式的生储盖组合对油气聚集是最有利的;侧变式的组合有效性不如互层式;透镜状的自生自储自盖式组合,缺乏砂岩体,总体排烃条件差

有效的圈闭简答12题良好的保存条件简答13题

7试从源岩条件、生储盖组合特征、油气运移条件、圈闭发育特征到呢个方面论述三角洲相油气聚集的主要原因.

三角洲相具有良好的沉积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聚集,有利于烃源岩的形成,在三角洲相中,有着良好的烃源岩,由于三角洲相的沉积模式,多形成侧变式的生储盖组合,也可以形成互层式的生储盖组合;三角洲相的沙体极其发育,并且随着沉积的加厚,还可以产生同生断层,这些都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三角洲相中滚动背斜圈闭发育,同时也又很多的岩性圈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