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格拉底法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哲学意义

苏格拉底法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哲学意义

苏格拉底法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哲学意义
苏格拉底法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哲学意义

苏格拉底法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哲学意义

关于苏格拉底法国内外的教育研究多有阐述但对于这种方法的认识往往只是停留在将其视做一种技术性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层面上故而其所蕴含的哲学意义较少得到挖掘。本文试结合教师教育的现状从存在主义的角度①来探讨这一问题。

就其表现形式而言苏格拉底法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雅斯贝尔斯说对话是苏格拉底生活中的基本事实:“他经常和手工艺匠、政治家、艺术家、智者与艺妓讨论他像许多雅典人一样将生命消磨在街头、集市、运动健身房和餐宴上这是一种与每个人对话的生活但这种对话对雅典人来说是极其新鲜而不寻常的:一种在灵魂深处激动、不安和压抑的对话”。[1](11)而苏格拉底的对话不是要使知者带动无知者而是双方在对话中共同寻求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这也就是说对话双方不存在教育和被教育、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他们之间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如布贝尔所说的那样对话双方应该是一种“我与你”的关系而不应是“我与它”的关系。②这种关系要求教育双方都必须首先要真诚相互信任。布贝尔认为具有独立品格的人不愿听任自己被人教育而当教育者赢得被教育者的信任时受教育者对于接受教育就不会反感。只有在双方相互信任的情况下才可能产生真正的对话也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而信任不仅仅只是取决于教育者的意图亦不能采用诡秘圆滑、玩弄手段的行为它需要双方坦率而真诚地参与

对方的生活并承担起因这样地参与生活所引起的责任。信任意味

着打破教育双方的限制摧毁束缚心灵的枷锁使对话能够在两个真

正的人之间进行。然而这不等于两个人无条件地协调一致双方的

冲突对于教育而言也是必要的。他指出:“师生之间的冲突是对

教育者的考验。教育者必须面对这种冲突不论这种冲突会怎样变

化他必须设法排除冲突而进入生活。”[2](305)面对冲突教育者

既要利用自己的知识之利器去冲刺也要时刻“作好准备对于被它

刺伤的心灵敷以刀伤药膏”“帮助战败者忍受失败:由于征服人

心的胜利不是容易取得的如果他不能征服他所面临的这个执拗的

人心他就必须寻求爱的言辞只有这种爱的言辞才能有助于摆脱这

种艰难的困境”。[2](303-304)

对话仅仅只是苏格拉底法的表现形式苏格拉底“对话”的根

本精神则在于“反讽”(irony)。克尔凯廓尔作为存在主义的先

驱他在其学位论文《论反讽的概念》中发现了苏格拉底法称“苏

格拉底辩证法”为“直接性生活的净化剂”③并进而把苏格拉底

辩证法的精神视做“美学生活”的基础和前提。他认为“反讽”

是苏格拉底哲学的精髓是苏格拉底法的精神之本。他认为“反

讽”是“无限的绝对否定”“说它是否定性是因为它只否定;说

它无限是因为它并不只是否定这一或那一现象;而说它绝对则是

由于它否定是由于一个更高的否定”。④雅斯贝尔斯则认为苏格

拉底法包括“反讽(刺激学生感到离真理甚远)、催产术(通过

问答逐渐使真理明显)以及探索发掘真理而非传递真理”。[1](9)

具体来说反讽是指一步步地追问与否定其目的在于使被追问者(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所认同的观念的荒谬性。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把反讽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苏格拉底在对话中使用反讽是使一切蒙昧均清晰陈列于目睫之前反讽使苏格拉底获得透明性。于是他可以使人遁入绝途而终于醒悟或攻击别人明显的错误言论以求其自省。第二阶段是苏格拉底所采取的反讽的基本立场(态度)即让人对自己的无知(而自以为知之甚多)有所认识。在第三阶段柏拉图制造出一种动摇别人根本信念的整体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反讽所表示出的一切现成事物都成为模棱两可的也只有在这两个极点之间在纯然反讽的氛围中存在的质(核心)才会出场。[1](13)

而在克尔凯廓尔看来苏格拉底的反讽却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教育的方法还是一种态度一种哲学的态度和立场一种处世的态度和方式。有人认为反讽是克尔凯廓尔美学生活的立场是个体生活的起点是个体面对“虚无”的生存时所可能选择的一种处世态度因为“‘怀疑为哲学而在而反讽则是为个人生活而在。’‘反讽’要把所有哲学化的结论转化成个体的生活。于是乎‘反讽’既无任何外骛的野心也无任何外骛的目的‘反讽’的目的内在地居于自身它除了追求‘反讽’所带来的自我满足外别无所

图。”“‘反讽’什么都不确立它永远处于消解自身的运动过程中。而它在消解自身的同时它还是一种要消耗一切的虚无同时又是某种人们永远也别想抓住的什么东西。”⑤这就是说反讽的基

础在于“虚无”──绝对无限的否定。正因为反讽的基础是“虚无”它才能够切近存在的本真状态因为在存在主义者看来存在是虚无的人生是荒谬的。也正是因为反讽的基础是“虚无”反讽者才绝不想要树立什么也不想给出问题的答案他只是以永不停息的否定活动来与“虚无”周旋。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反讽者正是在与“虚无”周旋的过程中存在的质才出场。如此说则意味着“反讽”这种教育方法即是无穷无尽的辩驳与追问这对于希图达成某种既定目的的教育者来说未免使人遗憾而催产术则弥补了这种缺憾。一般认为苏格拉底受其谙于催产术的母亲的影响把催产术应用到“思想的接生”中来由此便有了催产术这种教育方法。产婆催产的结果是新婴儿的诞生而教育者催产的结果则是某种新思想的形成也可以说教育者催生的是某种“新人”。因此奈勒指出存在主义者之所以偏爱苏格拉底法并不仅仅只是因为苏格拉底法能够对可能得到的事实材料收集、分析与归纳也不是因为它是一个严密的“定义(释义)”过程而是因为它是一种能够检视内在生活的方法。奈勒称它为“倾听心灵的听诊器”。[3]之所以要把苏格拉底法称做“倾听心灵的听诊器”是因为在奈勒看来由于苏格拉底法不接受任何未经检视过的知识、观念和信仰因此它能够深入到每个人的内心之中祛除人们心中先在的、未经证实的、甚至是虚假的观念和认识。

依照存在主义者关于苏格拉底法的上述理解对于教师教育而言要使教师进入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本真状态祛除那些使教师落

入某种命运的宿命论观念影响在教师教育的方法上不能不首先选择苏格拉底法。

从存在主义的视角来说把苏格拉底法作为教师教育的首选方法并不是因为苏格拉底法能够营造出一种“民主”的对话氛围而是因为首先苏格拉底法能够祛除教师教育的“生存”之“蔽”返归教师教育的“存在”之“途”。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简介和主要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469—399BC.)是开创希腊哲学研究新方向的划时代的思想家,他把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了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专门探讨人类的心灵智慧与活动能力,注意政治、道德、社会、人生的基本问题,在西方人的生活领域竖立起一座真善美的理想宫殿,虽然这是唯心主义的追求,却显示了人类在精神上的勇敢探索。从此人自身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希腊哲学开始迈向一个新的高峰。 苏格拉底是雅典一个雕刻匠的儿子,出身贫寒,但崇尚知识,多方求学,逐渐成为具有全面文化休养的哲学家。他述而不作,没留下任何著作,其思想主要是由他的两个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的作品中得知的。他认为放弃对人自身的探讨而去研究自然是愚蠢的,是不守本分。所以他的哲学追求便集中在认识人自己上。他提出的命题围绕人的精神修养,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等,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最严肃的主题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他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金钱不能买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教义。无论你们怎样处罚我,我决不改变自己的信仰” 因此他的哲学是道德哲学。他的讨论虽以唯心主义为出发点,但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内核,如辩证的认识,认为真理总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反面转化。再如讨论中的问答方法,即辩证法最初的涵义,通过反复问答,揭示对话者的自相矛盾之处来达到正确认识。他强调知识的作用,强调理性,要求人们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外界事物,发现真理,并提出概念在认识中的作用,确立了一系列概念范畴。他的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有深远影响。 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其思想的忠实继承人柏拉图(427—437BC.)出自雅典贵族家庭,生逢希腊城邦危机初现的时代,曾力求用自己的哲学拯救国家和社会。后致力于教书育人,留下大量著作,主要作品以对话体写就,著名的有《申辩篇》、《会饮篇》、《理想国》等,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问题。他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核心为“理念论”,其它理论均以此为基础。在他看来,世界分为感觉中的自然世界和理念中的超自然世界两部分。由于感知的世界总在不停地变化,人们对它的认识因时、因地、因人、因情而异,因而感觉世界是不真实的。唯一真实的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而感受到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比如说少女和鲜花美时,必先有一个美的概念在判断者心中,这一概念又一定和美的总体概念相一致,因而在判断者的身外必定有个绝对美的理念。美如此,真与善亦然,一切具体和抽象事物都有理念。理念是世间万物的原型,万物是理念的摹本。他倡导对永恒的真善美亦即理念世界的追求,后来人们往往把追求纯精神的唯理主义行为称作柏拉图式的行为。柏拉图否认现时世界的真实性和感觉经验的可靠性,认为理念是人心之外的一种实体,真理认识只能靠对它的直接感悟,所以他的哲学是客观唯心论。他的理念论用于现实社会的改造,便产生了他的理想国的设计。他的哲学认识论却成为西方唯心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柏拉图像 亚里斯多德(384—322BC.)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渊博学者,哲学是他最擅长的领域。他师从柏拉图20年,一度任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教师,后回雅典办学,著作传说达千卷之多,大多散佚,现存162卷,包括《形而上学》、《物理学》、《气象学》、《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范畴篇》等47部,其中有些作品,可能是赝品。他是现代许多科学门类的奠基人,哲学到他的手里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他的著作中,希腊哲学的爱智与深思精神被发展到顶峰。他的哲学与他的导师柏拉图的关系是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其中的批判要多于继承。他有句科学认识史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反映他的真

哲学思维的三大特性

2009年第5期 (总第184期) 学 习 与 探 索St udy &Explorati on N o .5,2009 Seria.l N o .184 哲学思维的三大特性 李德顺1 ,崔唯航 2 (1.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2249;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摘 要:哲学思维具有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这三大特性表现于哲学上观察任何对象的视角和层次之中,也表现于哲学思考所使用的概念形式、哲学推理所追求的逻辑走向之中。哲学的抽象性是一种 形而上 的,将人类的抽象能力发挥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 无限 的抽象;哲学的抽象还是一种通过概念之间横向的逻辑关系来自我限定的抽象。批判性是哲学思维对命题和对象进行带有否定性的考察和分析;追问和澄清前提,是哲学批判最重要的方法。哲学的反思性是指它的批判矛头不仅仅是 对外 的,即针对一切外部对象和已有的概念及思想成果,同时也是 对内 的,即针对批判着的思想自身。 关键词:哲学思维;哲学的抽象性;哲学的批判性;哲学的反思性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 (2009)05-0082-06 收稿日期:2009-05-20 作者简介:李德顺(1945-),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崔唯航(1974-),男,山东菏泽人,哲学博士,副研究员,从事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哲学与其他学科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但在 说什么、怎么说 方面,却表现出很大不同。 说什么、怎么说 其实都取决于 怎么想 ,这意味着哲学拥有不同于其他各门科学的思维特性。概括地说,哲学思维所具有的最突出、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特性,是它高度自觉的抽象性、批判性、反思性。这三大特性表现于哲学观察任何对象的视角和层次之中,也表现于哲学思考所使用的概念形式、哲学推理所追求的逻辑走向等等之中。 一、哲学思维的抽象性 哲学的抽象性首先通过哲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表现出来,这一点已为人们所熟知。人们谈到哲学,首先想到的是抽象概念。哲学往往因为抽象而显得脱离实际、玄奥曲折、晦涩难懂。但在实际上,思维的抽象性不仅是哲学的特色之一,也是它的优势所在。因为正是有了抽象,人的思维才能够超越现象走向本质,超越个别走向一般,超越特殊走向普遍,超越有限走向无限。 抽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能力。一般而言,抽象是相对于具体而言的。抽象是从感性经验的具体事物中 抽 出来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的东西,加以理性的分析、概括和提炼,从而得到一个超越了个体形象的认识或结论。应当 说,这种抽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遇到也会用到。比如, 水果 是从苹果、梨、草莓、桃子等中抽象出来的; 蔬菜 是从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等中抽象出来的; 人 是从地球上东西南北、古往今来、不同种族的个人中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的意义,在于人们依次超越对象的个别属性和表面现象,越来越深入地把握某一类事物的普遍特征和共同本质。不难理解,如果没有抽象就没有人类的概念语言,就不能进行人与人之间在共同的概念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和实践。抽象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思维形式。 但日常的概念和抽象还不代表哲学意义上的抽象。一般说来,日常抽象乃是程度比较低的抽象,哲学抽象则是最高程度的抽象。举例来说,我们可以从黄瓜、西红柿等中抽象出蔬菜;再从蔬菜、水果等中抽象出植物;再从植物、动物等中抽象出生物!!以此类推。而最后达到的 物质 、 存在 等概念,才是哲学所特有的抽象。那么哲学的抽象到底有何特殊之处呢? 以 物质 、 存在 等概念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哲学的抽象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性: 1.哲学的抽象是一种 形而上 的,将人类的抽象能力发挥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 无限 的抽象。这一点表现在它对经验的超越性之中。我们知道,日常抽象的每一步都受到经验事物的限制:从黄瓜抽象到蔬菜,必然要以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等一切具体蔬菜的种类为基础;从蔬菜抽象到植物,则必然要以蔬菜、水果、花草、树木等一切具体植物的种类为基础!!以此类推下去,在达 ? 82?

苏格拉底的思想

苏格拉底可以说是古代希腊哲学的一个分水岭。在他之前,古代希腊的哲学家都偏重对宇宙起源和万物本体的研究,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等,对于人生并不多加注意。苏格拉底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他将哲学引到对人心灵的关注上来。他认为: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够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心灵问题,道德问题,知识问题。这些问题和人息息相关。他引用德菲尔阿波罗神庙所镌刻的那句神喻来呼吁世人:“认识自己(Know thyself)”,旨在希望人们能通过对心灵的思考关怀而追求德行〔1〕。可以说,苏格拉底把哲学的领域扩展了,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和宗教、乃至社会和民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也为基督教的欧洲化奠定了人文基础。几百年后的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在各地落脚生根,并进入各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 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正是雅典的民主制由于先天的理性缺失而变成新的暴政专治,民主的理想最终成为非理性政治和暴民政治。苏格拉底认识到了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局限——人民的决定不一定都合乎理性,他们很可能盲目行事,也往往会意气用事。由于人们的决策往往建立在个体的感觉、体验和情绪之上,人数多不一定能产生理性、正义和民主。因此,基于理性的反省和批判,苏格拉底反对“无限民主”和“直接民主”,主张“精英民主”。他清楚地看到,如果多数人的统治不被限制,民主的理想就会成为一种新的专制权力的根据。多数的无限权威意味着多数的权力泛用,因为,一旦多数拥有了无限的权威,那么任何持有与多数不相同的见解的个人或数量上处于弱势的群体的意见,便很难得到尊重和保护;多数可以不让少数陈述意见,可以随意地否定少数的意见,甚至可以任意处置少数,而少数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却无处伸冤。更坏的是,多数的无限权威将为不断反复的、怨怨相报的暴行种下祸根——今天可以任意处置少数人的多数人,明天则有可能成为被另外的多数所随意处置的少数人,这将使社会最终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很显然,苏格拉底已经超越了古希腊的民主理论,为近代自由民主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他身后千百年来在世界各地都发生过的一些事件就说明了无限的民主和直接的民主实际上正是对人权最有杀伤力的践踏,多少政客和暴君借民主之名煽动民众消灭自己的对手,实行恐怖政策,最后民主的空壳下是独裁和暴政。 他是智者,在前人留下的丰富精神遗产中,他进行大胆扬弃。他是哲人,不媚俗,不屈从,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理念,并为之勇敢奋斗,直至殉难。不少真正有见地又有悲悯关怀的哲学家都认同并附议这么一种说法:从古到今,有两个人的死影响深远,一为苏格拉底,一为耶稣基督。正是这二人的殉道式的受难,才激起了人们对自身的批判和反思,从而导致今日人们能尊重理性,宽容不同观点和意见,才有今日的多元繁荣。而苏格拉底的慷慨赴死更是在非基督教文化中广为流传。他因被指控创立新神、不信旧神以及借讲课之名行诱惑教唆青年之实而被判处死刑。当时的雅典有这么一条规定:被判处死刑的人如逃出国外就可不被追究;如不想流亡,还可用钱买命——即用钱赎罪。他的弟子们有的劝他出走他国,有的愿代他赎罪,却都被他拒绝了。他明确表示他不会潜逃或赎罪,因为他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对真理和正义的维护,无论用什么手段苟且偷生都等于向邪恶

哲学思维对人生的影响

哲学思维对人生的影响 虽然我不是哲学专业的,但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让我接触到了哲学。而在每次学习过后,都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人认识,让我的生活有了一些进步和变化。所以我来从个人经验谈谈哲学对人生的影响。 哲学对于我,是一个探讨人生意义的方法。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读哲学就是读哲人对人生的反思;是与哲学家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一个人思想成长的过程,培养和修正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过程。 曾经我以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人都有;哲学就其最广泛的意义而言,每个人(包括文盲)都有。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学习其他人的哲学吗? 在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我非常肯定地说:非常有必要。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经常有意或者无意地被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左右着。例如:对待金钱,对待成功,对待失败。社会上有无数种方式,但并不是每一种都是恰当的。有些人在面对失败的时候,自卑,然后自报自弃,最终被这个社会淘汰。但有些人则愈战愈勇,不仅仅成功地战胜了失败,还把失败当成了自己人生的一种财富。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生下来就具有良好的三观的。这些至关重要的东西都是在后天不断地打磨不断地变化才能健康成长的。我们若想要完善我们自己的三观,那么我们就需要参照,对比,我们希望有正确的三观来引导我们,让我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正。而我们发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局限于自己的“哲学”,被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锁链束缚着,我们如何能够真正去反省、去思考?因此,哲学的意义或许就是在于提供个体之外的关于人生之反思的参照。 马克思主义哲学便是其中很好的参照物。哲学讲的是道理,而往往很多人都对所谓大道理有着排斥心理,往往有人会抱着厌恶的情绪。平时的生活中,人们对普遍的真理充满的亵渎,现在的很多人往往不注重道理中的真正含义,而是大多数时候当做调侃和强词夺理的凭借。所以我觉得我们是需要一个完整的思想的体系的,让一个健全的人格指引着我们的生活。现在的大学生,身体不够健康,心理更是处于不佳的状态,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所以我们需要哲学,需要健全自己,强大自己的心灵,让心灵旺盛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我们现在需要的哲学。具体做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行为的指导,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抵制不良思想,不良文化的侵袭,培养自己的爱国热情,投身于对生活的创造中。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辩证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让我知道要完善人生就只能靠自己去实践。而只有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才会有能力科学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而清醒的标准是什么?是能看清世界的本质,正确认识自我。对人生而言,要辨证地看待人生。比如,眼下正处于大学第一年的我,我要知道我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学会抓住知识的重点;学科之间要统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素描像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生平经历。 公元前469年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 苏格拉底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体。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又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自称有“灵迹”伴随,

预示以何事不当为,终身信奉。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生平事例,成就思想,均由其弟子记录。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他还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神把他赐给雅典的目的,是要用这只牛虻来刺激这个国家,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使许多人十分恼怒,要踩死这只牛虻,但神给自己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 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 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并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 然而,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自杀而死,终年70岁。 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及其影响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及其影响 袁曦 摘要:古希腊哲学是西方轴心时代的文明成果,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苏格拉底哲学在古希腊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他哲学思想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从其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基本的哲学思想内容及影响三个方面作了论述。从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两个方面说明了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详细阐述了苏格拉底哲学思想和他的诘问艺术,最后通过对苏格拉底哲学思想在理论和生活方面对后世影响,说明了苏格拉底哲学的重要意义和历史地位。 关键词: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道德;美德;影响 一、苏格拉底哲学产生的背景 “西方哲学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政治、经济环境,而且也其自身的内在逻辑连贯性,但是它却与所处时代的一般文化背景有着更加直接的关联。因此对于西方哲学史的研究,不仅要从特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因素和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这两个角度着眼,而且更应该从广义的文化背景来考察各种哲学思想形成和演化的原因,探讨哲学思想与其他文化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赵林《西方哲学的文化背景问题》)苏格拉底他所处的那个历史时代和那个时代哲学思想对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苏格拉底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苏格拉底生于BC469年的雅典,当时的雅典正处于希波战争时期。战争胜利后建立起了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该同盟的建立使雅典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上的发展为雅典的政治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支持,从此雅典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苏格拉底是在雅典民主制的黄金时代成长起来的。公元前442年雅典开始由民主派领袖伯利克里掌握大权。黑格尔评价伯利克里说“从个人人格力量方面说,没有一个政治家能够比得上他”[1]伯利克里的执政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了他的极盛时期。 雅典民主制的基础是公民政治,伯利克里制定政策平衡公民内部贫富差别,进一步扩大了公民民主权利。他完善了各种国家权力机关相互制约复杂的运行机制:公民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500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执行机关,陪审法庭既参与立法活动也参与司法活动。这种制度体现了法律的权威性、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雅典民主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雅典社会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雅典民主制的衰落就成为必然的了。这里面有深刻的阶级和社会根源。雅典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广大奴隶和妇女没有任何民主权力,“创造自由的人没有自由,而有自由的人不创造自由。”[2]由城邦的财富是没有自由的奴隶创造的,而奴隶掠夺来的,这样就与希腊其他城邦处于不断的战争之中,其中著名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这场战争给雅典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耗和人员伤亡,使雅典城内一大部分人变的像落魄贵族一样。从此雅典的一切矛盾都开始显现出来,政府失去控制,社会失去平衡,繁荣昌盛和和平被饥饿瘟疫和战争所替代。雅典从此

生活中的哲学思维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最高产物和结晶。哲学以其独有的方式引导人们深层次地思考自然、社会和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现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结晶。通过一学期的马哲学习,我知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中阐述的哲学理念和思想精华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哲学博大精深,以及学习的时间不长,所以形成的哲学思维有限。 所谓哲学思维方法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它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它是辩证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肯定和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对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反对片面性和绝对性。第二,它是批判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所以哲学的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不盲从权威的批判性的反思。第三,它是实践第一的思维方法。它强调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社会实践发展了,人的思想认识就必须不断前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四,它是超经验的思维方法。它反对经验主义,反对把实践观庸俗化,反对把过去的、一时成功的经验作为绝对真理照搬套用,它以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冷静地审视客观世界的事物和人类经验中的一切行为。 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要学会应用哲学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我们会受益匪浅。 工作学习中我们要辩证性的思考。一个事物不可能凭空产生或消失,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而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时,我们可能只有找到与它有关系的若干问题,才能将它顺利解决。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所以能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工作学习中我们应如实的分析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已达到我们工作学习效率的最大化。当然我们也应明白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如果我们不能立刻认清事物,也因认真的耐心的继续研究。 工作学习中我们应批判性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认识大胆的提出疑问,说出自己的见解。就说教科书吧,从小到大,我们都以教科书为我们学习的依据,老师在学习过程中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我们从小的时候一直对教科书很崇拜,认为它就是圣言,绝对没有错的,如果老师有和书上讲的不一样的东西,我肯定会认为是老师讲错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才知道教科书也是人编的,其中的内容并不是圣言,里面的东西也不一定全对,才明白所谓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上大学来,随着阅历的增长和知识层次的加深及知识面的扩广,对书上的一些内容和观点有了自己的想法,也能够对其做出一些判断和评价。在接受马哲课本中一些诸如唯物论,辩证法的观点时,我觉得也应该对一些内容提出自己的一些疑问。例如,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马哲呢?后来知道:“思想是行动的先锋。”有了正确的思想作旗帜,我们的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就有理可依,有矩可循。同时,马克思主义还作为我们党领导人民的思想指南,实践也证明它是经受得住考验的。其次,时代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内容由于其时代局限性,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对其中一些观点予以思考再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不是要我们墨守成规地去接受其中的思想。最后,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不同的,教科书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学者们编写的,毕竟有其不完善

试述哲学思维在管理中的作用

哲学思维在管理中的作用 一、哲学与哲学思维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思维,是指在系统的哲学理论指导下人类通过哲学性质的思考。利用哲学知识规律这种世界观、方法论对问题进行的思考。 二、哲学思维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时代,作为社会科学的哲学思维,对现代化发展的实际作用到底有多大?有多少?这大概谁也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是谁也不能忽略了一种规律: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必将有力地指导伟大的实践。 如此看来哲学并非没有用,只不过是它的作用容易被人忽视而已。反思哲学被人所忽视,大体有两大原因:第一,哲学社会科学自身作用的特点所致。它的特点一是有远用而无近用,它的影响往往不是立竿见影式的,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反映出来。二是有大用而无小用,它产生的影响往往是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的公共决策的影响,而不是对个人具体工作的影响。三是有潜用而无明用,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式的,先是在思想意识接受,继而才转化成个人的思维方式,再影响人的具体行为方式。第二,社会环境影响所致。战争或和平时期、计划或市场经济的不同环境,对社会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更容易左右人们的思想,人们更趋浮躁,判别事物价值的标准更直接、更具体。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被忽视也就不奇怪了。 三、哲学思维运用的特征 哲学思维方法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在改造世界时它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它是辩证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肯定和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对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反对片面性和绝对性。第二,它是批判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所以哲学的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不盲从权威的批判性的反思。第三,它是实践第一的思维方法。它强调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社会实践发展了,人的思想认识就必须不断前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四,它是超经验的思维方法。它反对经验主义,反对把实践观庸俗化,反对把过去的、一时成功的经验作为绝对真理照搬套用,它以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冷静地审视客观世界的事物和人类经验中的一切行为。 总的来说,哲学思维方法的运用不在于给人多少具体的知识,也不在于给人解决了多少具体的问题,它的根本作用在于给人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人的思辨能力,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哲学思维模式更有助于人形成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眼光,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 四、哲学在管理中的影响作用 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职能,企业是管理的最大主体。管理的核心问题体现在管理的过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内容.doc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内容 解析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首先,苏格拉底认为一种心灵的转向。在以前,古希腊的很多智者对于伦理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感性的阶段,但是苏格拉底通过把哲学的研究转向自我,即所谓的把哲学引到人间,苏格拉底认为自然是变化无常的,所以从自然学到的知识也是不可靠的,或者说是不确定的,所以苏格拉底希望把人与自然分成两个独立的部分。 苏格拉底创造了灵魂不灭说。在这之前就有了如此的说法,但是之前的人对灵魂的了解较为模糊,并没有具体化或细化。但苏格拉底把灵魂看成一种与物质拥有一种本质不同的实体,人的死亡,不过是这种实体的分散罢了,并没有消失。 苏格拉底还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苏格拉底反对相对主义,他认为真理只有一个,但是对事物的意见确实随着实践与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苏格拉底还认为善是一切事物最终的原因,这些想法的确立为以后的唯心主义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还发明助产术,他对于知识的传授不是靠灌输,而是采用一种反问的方式,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循序渐进的反问,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和无知。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在苏格拉底出现以前,人们探讨的更多的是关于自然哲学,但苏格拉底本人出于对人类以及社会发展的关心,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人的自我身上,因为苏格拉底自己并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书籍,他的很多话都是由他的学生给记录下来的。比如《对话录》就是以苏格拉底跟别人对话展开的。苏格拉底主张心灵的转向,把哲学的研究重点从对自然界的研究转到对于人本身的研究上来,这样使得人与自然严格的得以区分开来,成为一个不同于自然界的实体。苏格拉底还强调灵魂不灭说。虽然之前的哲学家就已经对此有研究,但是研究的模糊,到了苏格拉底的时候,他才明确的把灵魂与物质区分开来,强调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

哲学思维

康德关于认识含有感性(Sinnlichkeit)、知性(Verstand)和理性(Vernunft)三个要素或层次的理论是众所周知的,也是一种不仅被黑格尔认可、而且亦被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认可的普适性的权威定论。在康德看来,感性是接受印象的能力,知性是规则的能力,理性是原理的能力,它们一起构成人类认识的完整结构。康德的这一划分,揭示了认识的基本层次或基本要素,确立了理性的至高地位,在人类认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尽管康德的这一有关认知结构的理解作为定论和常识长期以来未受到任何质疑,然而,笔者以为,究其实质,它是对西方哲学传统和思维方式所作的哲学诠释。这一认识模式纯然是基于西方文化和哲学立场的,因此,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西方中心主义的理性至上主义。它至多对于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的主流传统才是适用的,包容不了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的整体传统,更容纳不下中国传统哲学及其所体现的东方的思维方式。就其总体而言,西方的哲学思维方式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而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却与其迥然而异:它无疑也含有理性主义的因素,但并不归结为理性主义;它较注重和强调悟性、直觉和体验,但又不归结为非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毋宁说,它在本质上更具有“悟性”的色彩,是“悟性主义”的。 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主义思维方式在儒家的“格致(格物致知)”、道家的“玄览”和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的“了悟”等理论中体现得最为集中和鲜明。 从哲学思维方式的角度进行界定,“悟”是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观照和透察。而“悟性”则是兼有感性和理性特点、因而也具有辩证性质的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洞察或领悟能力。综括而论,这种突出体现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思维或体验具有下述本质特点。 自我性。悟性本质上具有自我意识性质,是一种自我意识性,与自我相关联。悟,要通过自我,以自我为悟之主体。同时,道或佛性就在我自身上体现,因此,我又是悟之客体。即使是悟物,也以悟我为前提。如此,道我不分,佛我不分,故需要自格自致,自修自悟。孔子说,“道不远人”,“君子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孟子也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知也。”老子强调,“自知者明”。慧能则主张,“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悟自修”,“识自本心”。悟性的这种自我性,在根本上决定了它首先是一种个体的认知体验。 本体性。悟性直接基于一种道德的本体性,即以道德本体为根基。这种道德的本体性,是人的存在的本体性的集中表现,同时也体现、映现世界存在的本体性。孔子的《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要旨是将思建立在善的基础之上,将善作为思的前提。老子的“重积德则无不克”和慧能的“善生慧”也体现了同一意旨。这鲜明地体现和表征了中国哲学认识论与本体论、伦理学密不可分的特色,认识论包摄具有本体性的伦理学,真与善有机融合和统一、浑然一体,并因而具有审美化的特征。由于这种认识论要求人们不

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

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 摘要: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本文主要论述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核心、哲学主题、哲学观念及其形成过程。 关键词:苏格拉底;理性;美德;知识;善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主题就是确认人的主体性,建构基于普遍理性的知识与生活,以道德的确立为核心。苏格拉底把他的伦理学建立在一种知识论上,就是将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这就把知识也就是一般概念放在了道德的首位,以理性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这就是他的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也因为他强调的道德(善),知识和理性主义深刻的推动了希腊哲学的人文转向。 苏格拉底的哲学核心是由“自然”转向“自我”,对于“自我”的思考是他哲学的首要任务,他哲学的内容也由思辨性的反思转变为实践性的批判,道德、伦理是他哲学的核心部分。也就是说,“自我”、“伦理”、“道德”是苏格拉底哲学的“本原”。苏格拉底的伦理学不是一般具体研究“自我”应如何适应环境谋求幸福的哲学,而是一种道德哲学,研究“自我”伦理的本质——即“自我”的理念。苏格拉底所说的人不是古希腊智者们所说的“人”,而是理性的、道德性的实体。“理性”是人们共同制定出来人人必须遵守的规则,因而一切“理念”(概念、范畴以及推理规则),即使是有关“自然”的,在它的根底里都蕴含一种道德的命令即一种人人必须遵守的强制性。在苏格拉底心中,自然的必然性、规律性、普遍性的最后根源不在自然本身,而在于人,在社会的人,在人的理性,在人人必须遵守的一种理性的强制,在人的本质——德性;“理念”的最后根据,不在自然,而在理性的“自我”,在人,在社会的人,而不像智者主张的那样在感性的人,生物的人。苏格拉底提出了关于伦理道德哲学的一个命题:道德与知识的同一性。[1] 一、苏格拉底哲学的“美德论” 在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不是把人类的认识和道德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的,而是将自然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的。苏格拉底强调,哲学不能单纯研究自然,而不去研究有用处的人事问题,比如正义、明智、勇敢、挚诚等德性问题,治国的道理,统治者的品质问题。 苏格拉底认为,“德性”是指过好的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的技艺。是一种每个人都能学会或可以确定知道的内在与心灵的原则。在苏格拉底看来,一般的或共同的美德就是“知识”,在这个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而不道德就等同于无知。最高的知识就是对于“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不变的概念的认识。因此,美德在苏格拉底看来也是不变的、永恒的、绝对的。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就不会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也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知识,就决不会作恶。“无人有意作恶”没有人自愿追求恶或他认为是恶的东西。避恶向善是人的本性。如果一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是善的,但又不去实现这

苏格拉底的哲学小故事

苏格拉底的哲学小故事 【篇一:苏格拉底的哲学小故事】 为你推荐的名人故事: | | | 苏格拉底是伟大的哲学家,许多哲理来自于生活,生活中的故事是 哲理最好的出处。苏格拉底身上有许多小故事值得我们学习。作文 栏目为您准备了一篇《苏格拉底的故事》,希望对您会有所帮助。【篇一:苏格拉底的故事】 苏格拉底继续说:当你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时,至少应该用三个筛子 过滤一遍! 第一个筛子叫做真实,你要告诉我的事是真实的吗? 我是从街上听来的,大家都这么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那就应该用你的第二个筛子去检查,如果不是真的,至少也应该是 善意的,你要告诉我的事是善意的吗? 不,正好相反。 他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来。 苏格拉底不厌烦地继续说: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检查看看,你 这么急着要告诉我的事,是重要的吗? 并不是很重要 苏格拉底打断了他的话:既然这个消息并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你又何必说呢?说了也只会造成我们两个人的 困扰罢了。 【篇二:苏格拉底的故事】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 其师徒间有几个比较著名的故事 柏拉图的启示(恐为后人假借希腊贤哲之名杜撰)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 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 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 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 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 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 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爱情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 苏格拉底叫他到彬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 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适合用来当圣诞树用的树材,但只可以取 一次 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出去 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 的杉树 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 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间、体 力已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婚姻 柏拉图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外遇 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 好看的花 柏拉图又充满信心地出去 两个小时之后,他精神抖擞地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稍焉掉的花,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花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 我找了两小时,发觉这是最盛开最美丽的花,但我采下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外遇 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 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 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图有了以前的教训,又充满信心地出去 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 苏格拉底只好走进树林里去找他,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 扎寨。 苏格拉底问他:你找着最好看的花么? 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吗。 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

最新 分析前苏格拉底政治哲学萌芽思想-精品

分析前苏格拉底政治哲学萌芽思想 引言:公元前八到五世纪,城邦生活已经显现出了的萌芽。下文来试析前苏格拉底政治哲学萌芽思想,欢迎大家阅读! 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就有了政治哲学的萌芽思想,政治哲学的主题关注公共政治生活方式,回答了正义如何实现、德性如何可能等相关问题。这一思想萌芽是从神话政治观念中孕育而生的,与城邦政治的早期发展,城邦政治观念的产生和早期自然哲学家对政治的哲学思考密切相关。 一、前苏格拉底政治哲学萌芽产生的条件 (一)神话政治观念的孕育 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对于周围事物的认识和解释大多采用形象思维的方式进行,也就是从对神话的解释中解释现实世界。哲学是从神话中产生发展起来的,人们运用拟人化的想象对周围种种事物做出朴素的猜测。朴素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念也就在神话阶段孕育而生了。 荷马史诗将宇宙内部分成了神、英雄和普通人等几个等级,体现了正义、平等的思想,赫西俄德的神话诗对平等的认识也对古典政治哲学家有所启发。在他们的神话故事中,就有了这样的描述,神把火、智慧、自尊和正义给予人间的每个人,这体现了平等的价值追求,有了火、智慧、自尊和正义的人的生活才能称得上是一种公共生活,这体现了公共政治生活的方式,然而这样的表述却是对现实的批判。他们试图通过神话故事观照现实,认为城邦生活应当追求自然正义,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要以自然正义为向度。 (二)城邦政治生活的发展 公元前八到五世纪,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的民主政治达到高峰,城邦政治生活已经显现出了政治哲学的萌芽。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在于其有所信仰,在古希腊,拥有共同信仰的人们的共同体就是城邦,城邦有公共的政治空间,广场位于城邦的中心,广场中祭坛的圣火永不熄灭,人们在广场中祭祀、讨论共同关注的政治问题,进行公共的政治生活,他们信仰城邦公共生活中的精神、规则和制度,以正义、智慧、德性、尊严为共同的信仰。亚里士多德说“离开城邦的人,非神即兽”,人与城邦是连为一体的,城邦利益也是高于个人利益的,这体现了整体主义国家观的萌芽。 雅典城邦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改革之后,迎来了民主政治时代的辉煌,公民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理念,对城邦的治理方式有了不同的探索。他们也开始追问城邦中的人在什么意义上才有人的价值和意义,如何过城邦的政治共同体的生活,城邦作为信仰的共同体,如何实现人的德性,在人类生活中如何实现自然正义等问题。

前苏格拉底哲学大纲

前苏格拉底哲学 他们追问诸如此类的问题:万物从何而来? 万物由什么构成? 我们如何解释自然事物的多元性? 我们如何通过数学描述自然?大纲 米利都学派 是前苏格拉底哲学的一个学派,被 誉为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由古希 腊学者泰勒斯创建。米利都学派开 创了理性思维,试图用观测到的事 实而不是用古代的希腊神话来解 释世界. 米利都学派的学者大多 出身于古希腊伊奥尼亚地区的海 港城市米利都。其表现出来的重要 性并不在于它的成就,而在于它所 尝试过的东西。 泰勒斯Thales(624-546 BC) 哲学的启始;万物皆水;曾利用 日影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准确地 预测了一次日蚀,数学上的泰勒斯 定理以他命名。他对天文学亦有研 究,确认了小熊座,被指出其有助 于航海事业。同时,他是首个希腊 人将一年的长度修定为365日。他 亦曾估量太阳及月球的大小。 阿那克西曼德 Anaximander(610-547 BC) 万物源于一种简单的“元质”, 它是无限的永恒的中立的。万物生 于此,寂灭归于此,命数所定,依

时序而行互补其所失。而在这一种永恒的运动里就产生了世界,认为生物是演化而来,万物包括人是由鱼演化而来,认为大地是圆柱,太阳甚至比大地还大(二十七或者二十八倍) 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585-525 BC) 万物皆气,认为气的凝聚程度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物质,大地像圆桌一样。 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582-496 BC) 认为万物皆数。数学与神学的结 合始于他。最大的发现是勾股定理。 他创立了一种宗教:灵魂轮回和吃 豆子罪恶。认为存在着许多但有限 个世界,并坚持大地是圆形的,不 过则抛弃了米利都学派的地心说。 阿尔克莽Alcmaeon of Croton(450 BC左右)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535-475 BC) 认为万物皆火“这个有秩序的宇 宙(科斯摩斯)对万物都是相同的, 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 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 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 度熄灭”;万物皆流“人不能两 次走进同一条河流”;对立统一“对 立面的斗争产生了运动,而运动达 到了同一,世界有一个统一,但那 是一种有分歧而得到的同一”尽管 他相信变化但是他也相信存在永 恒。辩证法的奠基人。 埃利亚学派 色诺芬尼 Xenophanes(570-470 BC)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