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旅游地理完整知识点和考点

旅游地理完整知识点和考点

旅游地理完整知识点和考点
旅游地理完整知识点和考点

选修3 旅游地理完整知识点和考点

1.1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要求背会的基础知识:

⒈游的概念:旅游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表现为人们以娱乐、享受

为主要目的,离开常住地的一种综合性的物质文化生活。

旅游者:旅游的主体(要有充足的时间、有供旅游的经济条件、要有动机,即旅游的欲望)

⒉旅游的旅游资源:旅游的客体(凡能满足旅游者娱乐、享受及其他需要,实现旅游目的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三要素

⒊旅游的发展

①古代旅游(1841年以前):只局限于一定社会阶层的少数人,事务性出游占绝大多数,出游的距离较短,没有出现提供旅游专业化服务的企业(特点:个体需求、前产业化阶段)。

②近代旅游(1841-1950):1841年在英国出现了首次以盈利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专门化旅游服务,随后诞生了旅行社,旅游服务逐渐商业化,但这一时期的旅游活动仍是一种高档消费,其普及程度、活动范围和规模有限,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特点:群体需求、初级产业化阶段)

③现代旅游(20世纪50年代)

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活动成为普通大众的消费行为

⒋现代旅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游的特点旅游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如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等旅游目的的娱乐性:旅游目的的娱乐性和消遣性是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⒌现代旅游的六个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旅游交通(行)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购”和“娱”是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

可能的考点:现代旅游的特点和基本要素。

1.2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要求背会的基础知识:

⑴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①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②发展国内旅游业是笼

积极资金,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③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④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作用⑵促进社会文化繁荣:①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②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③促进⒈对区域化交流。

经济和文⑴对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由于旅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其中有些因素不是本国本地区所化的作用能控制的。因此,过分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负面⑵对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①旅游者的大量涌入,致使交通、商店、公共

作用娱乐场所变的拥挤不堪,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②一些当地的民俗、节庆、宗教活动作为吸引游客的项目来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

⒉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旅游对环境具有保护作用。环境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业如果要成功持久,需要对目的地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产进行保护。旅游促进了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推动力。

不利影响:如果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处理不当会产生环境问题。

⒊有关旅游业的几种正确评价:

⑴旅游业是“朝阳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出游人数不断增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⑵旅游业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业能直接或间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是“一业依百业”“一业带百业”的行业。

⑶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⑷旅游业曾被称为“无烟工业”是错误的:旅游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的特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犹如工业,但称为“无烟”是不对的,旅游也会产生环境污染,并且有些污染问题的解决难度不亚于工业污染。

可能的考点:依据具体的旅游活动,结合各地区的旅游发展状况分析,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1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要求背会的基础知识:

⒈旅游资源的内涵:

⑴旅游资源的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⑵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⑶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可能是自然因素,也可能是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或其他任何因素,也可能是上述因素兼而有之。

⑴多样性:①内容上的多样性:旅游资源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工创造的;既可以是已开发的,也可以是潜在的的。②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从赤道到两极、从海洋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从城市到乡村,都分布有旅游资源

⑵非凡性:只有那些在同类中具有非凡特点的事物或现象,才能成为旅游资源。非凡性越突出,旅游价值越高

⑶可创造性:主要是针对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大多是人类创造出来的。

⑷永续性:旅游资源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在适度开发和保护下,旅游资源的使用是无消耗性的。除以上特点外,自然景观还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人文景观具有可变异性和可移动性。

可能的考点:结合一些著名的旅游景观,分析其内涵、类型和特性。

例题:以泰山为例,分析说明泰山旅游景观的类型和特性。

参考答案:泰山旅游景观的类型: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种。泰山之雄、泰山云海、泰山日出等为自然景观;而泰山建筑、泰山雕刻、泰山地区的民俗风情为人文景观。

泰山旅游景观的特性:①从不同的视角、季节、时刻可以欣赏到泰山不同的景观,说明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特点。②泰山以雄著称,显示出非凡性特征,说明只有在同类事物或现象中具有非凡性的特点,才能成为旅游资源。③孔子庙、南天门等众多的古建筑和众多的碑刻,说明旅游资源的可创造性。④泰山形成于遥远的地质年代,到目前还具有较高的游览价值,说明了旅游资源的长存性。⑤此外泰山的自然景观还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人文景观具有可变异性和可移动性。

2.1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要求背会的基础知识:

⒈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⑴资源价值:开发旅游资源时,首先要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看是否具备了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其次看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有些旅游资源虽有一定的质量,但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只是个孤立的景点,无法构成景观群,这样的资源游览价值也不大;第三,要考虑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如果开发的资源在景观特征上雷同于邻近的景点,甚至略逊一筹,其游览价值便会大大下降。

⑵地理位置和交通通达性: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方便的交通,能够提高旅游区的可进入性,使游客“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

⑶客源市场:距离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

⑷地区接待能力:主要是食、宿、行、购、游、娱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越完善,地区接待能力越强。

⑸旅游环境承载量:用容人量衡量,即在满足游人游览的心理要求的基础上,旅游景区单位面积所容纳的游人数。

⒉旅游资源的价值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最根本的原因是具有美学价值。自然景观美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其中形象美是自然景观美的核心。

②科学价值:许多自然景观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文物古迹对于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使用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可能的考点1:结合世界或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作出评价(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可能的考点2:结合具体的旅游景点,分析其所具有的价值。

例1:澳大利亚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①澳大利亚旅游资源资源价值较高:首先从资源质量来看,澳大利亚的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其次,从资源的集群状况来看,国内景点密集,集群状况好。主要旅游资源有:大堡礁、艾尔斯巨石、热带海洋等多样的自然风光,奇异的物种资源,沿海地区温暖的气候,北半球冬季时的度假胜地,悉尼歌剧院和独特的土著文化等;此外,从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来看,各处景点不雷同,地域组合状况好。②地理位置和交通通达性:澳大利亚地理位置优越,海运和铁路运输便利,提高了景区的可进入性,使游客“进的来、出的去、散的开”。③客源市场:澳大利亚国内经济发达,国内客源市场广阔,此外北接东南亚,并与北美洲遥遥相对,拥有广阔的国际客源市场。④地区接待能力:澳大利亚国内食、宿、行、购、游、娱等方面的旅游服务设施完善,具有较高的旅游服务质量和较强的旅游接待能力。⑤旅游环境承载量:澳大利亚地广人稀,旅游环境承载量大。

总的来说,澳大利亚的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例2:试从游览价值和市场距离两方面来评价台湾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答:从游览价值看,台湾省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较高:①从资源质量来说,台湾省的旅游资源质量高,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②从资源的集群状况来说,虽然台湾岛面积狭小,但景点密集,集群状况良好。主要景点有:日月潭、三凤宫、文武庙、火山避云寺、大屯火山群等。③从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来看,各处景点不雷同,且质量高,地域组合状况良好。从市场距离来看:虽然岛内市场距离近,但市场狭小;由于政治原因,以前与大陆市场距离相对较远,但随着两岸“三通”的实现,大大缩短了与大陆市场的距离;从国际市场来看,距欧美发达国家市场距离远,但离日本、韩国等亚洲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距离近。

例3:试从游览价值和交通通达性两方面评价四川省的旅游资源开发条件。

答:四川省的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游览价值:①从资源质量来说,四川省的旅游资源质量高,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②从资源的集群状况来说,虽然台湾岛面积狭小,但景点密集,集群状况良好。主要景点有:日月潭、三凤宫、文武庙、火山避云寺、大屯火山群等。③从

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来看,各处景点不雷同,且质量高,地域组合状况良好。从交通通达性来看:四川省交通通达性很差。四川盆地北面为大巴山、西面为横断山、东面为巫山、南面为云贵高原,周围被重重山岭所环绕,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交通通达性是制约四川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例4:以泰山为例说明旅游资源的价值:

①泰山的湖、河、溪、瀑、泉与以山石为主的地貌景观相结合,可产生动与静、刚与柔、旷与幽等美感。说明旅游资源具有美学价值。②泰山是典型的断层山,对于研究地质构造具有重要科学价值。③泰山的孔子庙等古建筑,对于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④泰山作为旅游资源,它的开发利用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说明旅游资源具有经济价值。

2.3我国的旅游资源

要求背会的基础知识:

⒈我国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⑴我国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山水风光最为重要:著名的山岳风光有五岳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四川蛾眉山)和安徽黄山;著名的水域风光有广西桂林山水、湖北长江三峡、杭州西湖、苏州无锡太湖、台湾日月潭等都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⑵我国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古代文化艺术宝藏和风土民情最为重要:著名的文物古迹和古建筑如万里长城、京杭运河、北京故宫、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苏州园林建筑、甘肃敦煌壁画等,独具特色的风土民情有汉族的春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

⒉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

⑴“红色旅游”的概念:以参观革命纪念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旅游活动。

⑵我国的“红色旅游”资源:包括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留下的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都是红色旅游资源。

⑶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①对区域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见1.2节);②对国家来说,既是促进中国旅游业更大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又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需要,也是帮助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需要,更是推进中西部旅游、进一步增强中国旅游业发展后劲的需要。

③对旅游者来说,到红色旅游地进行参观游览,是一次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心情、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

⒊我国的世界遗产

⑴确定世界遗产的重要性:①世界遗产属于世界旅游资源中的顶级品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非凡价值的珍贵资源;②世界遗产中的任何一种旅游资源都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一旦毁坏、灭绝或消失,都无法再造,不容替代;③如果对各种珍贵遗产不加以保护,任其毁灭,将是全人类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

⑵我国的世界遗产分为:

世界自然遗产:主要针对的是享有世界顶级品牌的自然旅游景点,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我国有9处:江西三清山、五陵源风景名胜区、重庆武隆、四川黄龙风景名胜区、四川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贵州荔波、云南石林

世界文化遗产:主要针对的是享有世界顶级品牌的人文旅游景点,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我国有27处。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主要针对的是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的旅游景点,我国有4处:泰山、黄山、武夷山、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

⑶世界遗产的保护:对世界遗产的开发我们不能只考虑从经济上去开发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更重要的是考虑对它们的保护,必须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做到保护与开发协调统一,不能对世界遗产造成任何破坏。

可能的考点:结合我国世界遗产的分布图考世界遗产的分类、资源价值、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3.1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要求背会的基础知识:

⒈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可分为两大类:自然美和人工美

⒉自然美

⑴概念: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

⑵自然美的类型:

形象美:指自然景观呈现的形态美。形象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有“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说。

色彩美:指自然景观展现出的各种颜色美。色彩美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的特点。

动态美:动与静是相对而言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朦胧美:烟、雨、云、雾,以及晨曦、暮霭,都使自然景观呈现出朦胧美。

听觉美:指大自然中发出的各种动听的声响。

⒊人工美

⑴概念:是指能够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事物所呈现出的审美状态。

⑵人工美的类型:古典园林美、古建筑和古遗迹美、民俗风情美、书画艺术美、雕塑艺术美

3.2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要求背会的基础知识:

⒈选择观赏位置:

①峰峦之雄伟峻秀,唯远眺可得;②武陵源群是千峰万壑的景观:宜在视野开阔的至高点俯瞰③地貌的酷似造型,只能在特定的观赏点观赏④山中的峡谷、洞、一线天之类景观,要置身其中近观⑤瀑布景观,宜在适当距离仰视⑥江河湖海,应在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俯览、远望。⑦比较小的湖沼池塘,多低临水面建亭、榭、廊近观,并在水边铺小路,以供游人欣赏和休憩。⑧对于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要乘船沿水路观两岸风景

⒉把握观赏时机

①把握季节:我国季风气候显著,自然景观随季节变换而有春翡夏翠秋金冬银的差异。我国北方地区的山水风景最宜夏秋季观赏;越往南,观赏季节越长,至华南地区四季皆宜;但南方地区一些千米以上的高山,如黄山、庐山也最宜夏季观赏。还有一些景观也要把握观赏季节:香山红叶(秋)、北国风光(冬)、西湖美景(春)、清明踏春、重阳登高、冬观腊梅等。

②把握天气:游览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选择雨过天晴的时候最佳,因为不仅能观赏到云海,还能观赏到日出日落。如泰山观日出、黄山观日落。山东蓬莱的海市蜃楼、四川峨眉山的佛光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才出现。

③把握特定时间:只在特定时间出现的景观要把握特定的观赏时机。如云南大理蝴蝶会(4月15)、青海湖的候鸟(5月)、钱塘江大潮(农历8月18)、赛龙舟(农历5月初5端午节)、内蒙古“那达慕”大会(多在夏、秋季牧草繁茂、牛羊肥壮时)。

⒊抓住景观特色

主配:园林都需主景和配景。主景鲜明突出是园林整体效果成败的关键,配景起烘云托月的作用

园林景观层次: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用障景法避免整个园景一览无余;用隔景法,丰富景观的层次

的特点框景:用门框、窗框、洞框等作为取景的画框,有意识、有目的地优化组合审美对象借景:借园外的风景来衬托本园的景色,以扩大园景,如杭州西湖,妙在借三面云山一面城。

⒋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中国自然风景区的最大特色之一。自然风景区的人文景观(寺、庙、亭、阁、塔、摩崖石刻等)布局、设计的基本思想就是因势、得体,使人文景观起到与自然协调,并突出自然美的作用。如寺庙多建在山麓、山谷、山间小盆地的茂林之中、低山丘陵地区在山脊线或山麓湖边修建宝塔等。北方园林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与宽阔整齐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相辉映;江南园林规模较小,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与水乡风光、湿润的气候特点融为一体

一方山水一方情,风俗民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并因此成为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⒌以情观景:首先要综合感受: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综合感受;其次要发挥想

像:通过想象感悟自然景观的形象美;第三要移情于景,情景交融;最后要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可能的考点:结合具体的旅游景观,体会、理解其自然美和人工美,并分析其欣赏方法

3.3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要求背会的基础知识:

⑴位置: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外,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

⑵形成原因:①海域环境:大堡礁位于热带温暖的浅海大陆架海域,海域水面温度高,温度的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都比较小,平均盐度高,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较平静。这样的海域环境适合珊瑚虫繁衍。②地质条件:大堡礁一带在地质历史上是缓慢的沉降地带,在地壳的缓慢下沉过程中,由一代又一代的珊瑚虫骨骼堆积而成的。

⑶大堡礁丰富的旅游资源有:①色彩缤纷的海底世界景观;②热带风光的大陆岛屿;③独具特色的土著部落文化

⒊中国云南元阳梯田景观

⑴位置:元阳县位于我国云南省南部,省会昆明的正南偏东方向,地处哀牢山山区的元江河谷地带。

⑵元阳梯田景观的形成原因:

①地形:元阳县周围的哀牢山,海拔高,地形崎岖,平地少,不适宜种植。

②气候:哀牢山区属于热带、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都有来自印度洋的水汽,加上元江的水汽蒸腾升空,形成了云雨,雨量充沛,使得“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③哈尼族人民改造不利的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开辟梯田,坡缓地大则开垦为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为小田;并且充分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气候条件,在高山上修建庞大的水渠网络,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流,通过沟渠引进梯田,解决了种

植水稻的水源问题。

⑶梯田景观的季节变化与水稻生产过程的对应关系:

⒋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古城区

⑴塞纳河的水文特征:自东南向西北穿过巴黎,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全年水位稳定,少洪涝灾害,全年不冻,利于航行。

⑵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古建筑和名胜古迹:塞纳河右岸有戴高乐广场、爱舍丽宫、卢浮宫等,西岱岛上有巴黎圣母院;左岸有艾菲尔铁塔等。

可能的考点:依据中外著名旅游景区,考察景观特征,并从地理角度分析其成因。

4.1旅游规划

要求背会的基础知识:

⒈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①客源市场的规划:从客源地、客源地与旅游的距离、游客量、游客类型等方面分析客源市场;②旅游资源的规划:从资源质量、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等方面分析旅游资源的资源价值;③基础设施的规划:包括食、宿、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交通设施和基础设施等,以及旅游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规划和服务安排;④当地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旅游地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⒉旅游景区的规划:旅游景区规划以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为基础,以旅游者对旅游过程中的食、宿、行、游、购、娱的需要为导向,以旅游审美原理为指导,将旅游资源加工成旅游产品。旅游景区规划,对提升旅游景区的品位,扩大旅游景区的规模,提高旅游景区的效益,意义十分重大。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可能的考点:结合具体的旅游景区,让考生从客源市场、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和自然、文化和社会经济条件对旅游景区做初步规划和设计。

4.2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要求背会的基础知识:

⒈旅游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对自然环境的破坏:①环境污染:旅游交通、旅游食俗、游览活动会造成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噪声污染;②对生物的危害:捕猎野生动物、采集野生植物、干扰生物的生活习性、阻断生物的迁徙路线,甚至导致某些珍稀物种灭绝;③开发建设和游人对地表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旅游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板结、滑坡、雪崩,损害天然洞穴、海岸、河堤、湖岸等;

④对视觉效果的破坏:旅游地的人工设施破坏了优美和谐的自然风光。

对社会环境的破坏:①对传统社区文化的破坏:使传统社区文化逐渐消亡或商业化、表演化,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②对文物古迹的破坏:不文明的游客行为、过大的游客流量会对文物古迹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③旅游热点地区过度城市化造成一系列城市问题。

⒉旅游环境容量

⑴概念:对某一旅游开发地域而言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旅游环境容量的合理测算,是旅游景区规划的科学依据,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⑵表示:旅游环境容量常用旅客流量来表示。

⑶分类:

旅游极限容量:所能容纳的最大旅游活动量,也叫饱和旅游容量。

旅游合理容量:保证游客满意程度高,旅游环境处于最佳状态的旅游活动量,也叫旅游最适容量或旅游最佳容量。

⒊旅游环境保护措施:①制订旅游开发中的环境立法、相关政策和法规;②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

③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④禁止破坏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各种工程;⑤倡导绿色旅游。

可能的考点:结合旅游开发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考察旅游环境保护措施。

5.1设计旅游活动

要求背会的基础知识:

⒈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首先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旅游时间和旅游目的地,设计出科学的旅游活动,获得一段愉快的旅途;其次,在旅途中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也能努力保护旅游地的环境。

⒉如何进行旅游活动设计:

⑴了解旅游者的出游愿望和能力:影响出游愿望和能力的主观因素是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偏好,客观条件是经济承受能力和闲暇时间;

⑵收集旅游地的信息:收集渠道有:新闻媒介、旅行社、导游手册、亲朋好友、有经验的旅游者等;收集的信息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地的时空可达性、旅游服务设施和条件,以及大致的旅行费用等;

⑶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路:原则:总是希望在资金和闲暇时间的限制内,能很大程度的满足自己的出游愿望。选择倾向:①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②选择与居住地环境差异较大的旅游地③选择最小旅游时间比;

⑷保证旅游安全:包括旅游者的交通安全、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⒊旅游安全的防范措施:①夏季在山地旅游必须提高对塌方、滑坡、山洪、泥石流、雷击等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尽量避免在峡谷河滩、山沟沟口、高山顶部和地质条件不稳定的坡地集中活动。

②外出旅游应当根据当时的季节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及沿途各地的环境,带合适的衣服及用品。③了解气候变化,及时调整计划,防患于未然。

可能的考点1:结合具体旅游活动,要求考生进行旅游活动设计;

可能的考点2: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考察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及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5.2参与旅游环境保护

要求背会的基础知识:

⒈旅游者的行为对旅游环境的影响

正面影响:旅游者的合理行为①对于保护旅游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具有重要意义;②能为旅游区的文化建设作贡献,旅游是传播人类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和媒介;③国际旅游可以促进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相互尊重、彼此了解。

负面影响:①环境破坏:旅游者不良的消费行为有可能促使旅游地居民为眼前的经济利益而破坏当地动植物资源。游人过多,足踏、触摸、呼吸、体温等,使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受到损坏。游人缺少社会公德,在旅游区攀木折花、乱涂、乱写、乱刻、乱画、肆意践踏文物、随地吐痰,对风景和文物古迹产生直接破坏。②环境污染:游客过多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水污染。③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⒉生态旅游:以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为特点,具有观光、度假、休闲、科考、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功能,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

生态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生态旅游要求旅游者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提倡每个人都应为可持续发展尽其所能。只要以了解当地的文化与自然知识为旅游目的,并能够自觉地保护和珍视旅游资源和环境,每个人都可成为生态旅游者。

可能的考点:旅游者的行为对旅游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生态旅游的具体做法和要求。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5、举例说明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二、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名称与分布

三、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观欣赏 (一)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1.选择观赏位置 ①距离 常见景观欣赏位置把握

大学地理知识点的总结

高中地理所有知识点的总结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选修三旅游地理 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选修三旅游地理(湘教版) 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 一、旅游活动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旅游服务业(中介体)。 旅游服务业的三大支柱: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交通。 2、基本类型: ⑴按游览区域分: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入境游和出境游)。 ⑵按旅游目的分:观光、度假保健、公务、宗教和购物。 我国,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属于观光型;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开始步入度假保健型和购物型。 二、旅游资源 1、定义: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特性:位置相对稳定性(如收藏于博物馆的书画);物质景象组合性; 美学属性;历史文化属性;非消耗性(长存性)。 3、类型: ⑴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地质地貌—如五大连池、山水组合—如壶口瀑布、生物—如自然保护区、气象与 其他自然景观组合—如松花雪柳)。 ⑵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历史文物古迹、民土风情)。 (3)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 ●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4、形成: ⑴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对景点、景区的自然特征有决定性的影响 (华山:暖温带,花岗岩;黄山、九华山:亚热带,花岗岩;丹霞地貌:红色砂岩风化、流水侵蚀; 长江三峡、玉龙雪山、黄龙:山水组合地貌)。 ⑵人类活动可以认知、提升自然环境的文化内涵(从宏观、微观角度看) (3)人类活动居主导地位的文化古迹,如我国古代建筑群,世界遗产的11座古城(其中2座在中国——平 遥古城、丽江古城)。 革命纪念地和标志物,是“红色旅游”的重要客体(红色旅游的意义:保持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5、分布:

旅游地理常考知识点

考点一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类题目 [题型解读] 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 (1)评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价值。 (2)分析旅游资源的优势与劣势,并对存在问题提出旅游开发的建议。 [答题模板] 例题1:埃及是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有“世界名胜古迹博物馆”之称。在尼罗河谷、地中海畔以及西部沙漠等地发现了大量的埃及古代文明的遗迹。神秘莫测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司芬克斯之谜、天外飞仙般的巨大壁画和扑朔迷离的象形文字都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位于开罗近郊吉萨高地上的胡夫、哈夫拉和门卡乌拉三座金字塔距今约有4 500年历史,堪称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尼罗河畔的卢克索,是埃及文化古迹集中的旅游胜地。

埃及历史名城亚历山大位于尼罗河三角洲西北部,享有“地中海明珠”的美誉。赫尔格达、沙姆沙伊赫等红海海滨城市都有许多优良的海滨浴场和海上游乐场所。 埃及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案埃及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价值极高,且相对集中分布在尼罗河谷地及三角洲和红海沿岸,集群性和地域组合好;埃及地处亚、非、欧三大洲之间,地理位置优越,海、陆、空交通发达;距欧洲发达国家近,客源市场好 例题2(2013·海南地理,24,10分)下图示意某着名旅游目的地。 分析该地游客数量多、季节构成较均衡的原因。(10分) 答案地处亚热带,四面环海、深受海洋影响,气候优越,四季皆宜旅游;海滩、世界文化遗产等旅游资源丰富;距离周边客源地较近;景区基础设施(酒店、机场等)完善。 例3:(2011·课标文综)读下图,分析图示地区发展自驾车旅游的优势条件。

答案距主要客源地(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路程适中,有高速公路连接;客源地居民收入高,私家车拥有量多,出游率高;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组合好,分布集中。 考点二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知识精析] 1.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高三复习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三复习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XX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 小时。 40、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1、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湘教版选修三《旅游地理》复习提纲

选修三《旅游地理》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 一、旅游活动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旅游服务业(中介体)。 旅游服务业的三大支柱: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交通。 2、基本类型: ⑴按游览区域分: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入境游和出境游)。 ⑵按旅游目的分:观光、度假保健、公务、宗教和购物。 我国,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属于观光型;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开始步入度假保健型和购物型。 二、旅游资源 1、定义: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特性:位置相对稳定性(如收藏于博物馆的书画);物质景象组合性; 美学属性;历史文化属性;非消耗性(长存性)。 3、类型: ⑴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地质地貌—如五大连池、山水组合—如壶口瀑布、生物—如自然保 护区、气象与其他自然景观组合—如松花雪柳)。 ⑵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历史文物古迹、民土风情)。 (3)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 ●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4、形成: ⑴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对景点、景区的自然特征有决定性的影响 (华山:暖温带,花岗岩;黄山、九华山:亚热带,花岗岩;丹霞地貌:红色砂岩风化、流水侵蚀;长江三峡、玉龙雪山、黄龙:山水组合地貌)。 ⑵人类活动可以认知、提升自然环境的文化内涵(从宏观、微观角度看) (3)人类活动居主导地位的文化古迹,如我国古代建筑群,世界遗产的11座古城(其中2 座在中国——平遥古城、丽江古城)。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 1 -

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观欣赏 (一)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1.选择观赏位置

高中地理选修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 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5、举例说明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三、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

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考研笔记

第二章地壳 1)克拉克值(元素丰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 2)地壳中O、、占地壳重量82%以上 1)类型:大陆和大洋两种地壳类型(过渡地壳) 大陆型地壳平均厚度约33,随近海平面厚度较小,深入内陆及高原厚度增大大洋型地壳厚度小,平均为7.3 2)结构: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两者界限是二级不连续面——康拉德面 上层地壳为硅铝层,包括沉积岩层和下伏花岗岩层,又称花岗岩层。在大洋底部缺失,因此认为花岗岩层是不连续的圈层 下层地壳为硅镁层,又称玄武岩层, 3)大陆、海洋区别: 厚薄;大陆型玄武岩上有很厚的沉积盖层及下伏花岗岩层,形成“双层结构”(上下层地壳齐全);海洋型玄武岩之上只有很薄或根本没有花岗岩层,大部分为“单层结构”(上层地壳缺失)。 4)地壳运动因素之一:垂直、水平方向物质分配不均匀性 1)概念: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是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 位。 2)矿物是地壳各种元素的存在形式,化合物/单质,固体/液体,每种矿物都有 其特有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3)岩石: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地壳物质。

4. 岩浆岩 1)岩浆的黏度与硅酸含量有关,少为基性岩浆,黏性小,多为酸性岩浆,黏性 大。岩浆岩中2含量最多,依据硅酸饱和程度,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四大类 2)侵入岩: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上覆岩石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使之 停滞,结晶,形成侵入岩(岩浆的侵入作用)。根据其在地表深度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 3)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而形成的岩石。 4)玄武岩是基性火山岩,花岗岩是酸性侵入岩 5. 沉积岩 1)概念: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 经过外力作用、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2)区别:成层产状和外动力成因,是区别于变质岩和岩浆岩的最主要特点。 3)沉积层理:沉积岩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和粒度等在岩石垂向上的变化所显 示的成层特征。划分为:水平、倾斜、交错的几种类型。 4)沉积层面:沉积过程中由自然作用产生在沉积岩层面上的痕迹称为层面构 造。 5)根据成因不同,沉积岩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岩结构和生物岩结 构。 根据结构不同,分为碎屑岩、黏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 6)沉积岩相:见后面 6. 变质岩

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1)旅游资源的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2016年考试大纲) 1.旅游资源的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3、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首先是为了使之能纳入联合国教产文组织的监督之下,使之获得更为有效的保护,科学完整地为当代、更为子后代保留这些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和珍贵的历史遗存,保持和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卫生,为全市乃至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起着典型的示带动作用。其次世界遗产不仅对于一处地方或一个国家的一种光誉,也为当地旅游业和当地商品带来了机会,不少中国的名胜因被冠上世界遗产之名而吸引了四方八面而来的大量旅客及商机。 第二部分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1)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2016年考试大纲) 4.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举例1:风景名胜区 (1)位置:风景区位于我国省南部。 (2)景观特征: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3)自然景观的成因:由花岗岩构成,其花岗岩体垂直节理发育充分,是我国花岗岩地貌中的杰出代表。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的地质地貌景观。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三重性”: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 “表层”的别称:“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 部门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宇宙天体:恒星、行星、卫星、陨石、小行星、彗星、星云、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被规定为矮行星) 地球的三个切片:赤道面(与地轴垂直所截出最大截面所在面)、黄道面(地球轨道所在面)、白道面(月球轨道所在面) 科里奥利力方向:南左北右 地球圈层内三圈:地核、(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壳 地球圈层外三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地理学六圈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 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矿物水 海陆两半球:海半球(新西兰东南)、陆半球(法国南特附近) 大洲分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欧非)直布罗陀海峡;(亚美)白令海峡;(美洲)苏伊士运河; 岛屿: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 造岩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氢、磷、碳、锰…… 造岩物质:硅酸盐类、含氧盐类、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卤化物、单质 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 岩石种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按矿物分):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岩浆岩(按形成分):喷出岩、侵入岩 岩浆岩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沉积岩:碎屑岩类(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类(钙质页岩、铁质页岩、炭质页岩)、生物化学岩类(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特性: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构造运动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作用 沉积建造: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水平构造:桌状地台、平顶山、方山 倾斜构造:单面山、猪背岭 褶皱构造: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向斜谷 断裂构造:一线天、试剑石、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悬谷、错断山脊

2020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 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 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 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 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选修3旅游地理必备知识点大全

选修3旅游地理必备知识点 【构建知识体系】 一、现代旅游基本知识 1.旅游三要素: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媒介—旅游业。、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食、宿、行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购”和“娱”是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六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3.现代旅游的基本特点:①旅游主体的大众化;②旅游形式的多样化;③旅游空间的扩大化;④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二、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价值、分布与欣赏 1.旅游资源的分类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一般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1)自然旅游资源(对于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的旅游具有重要意义;核心是地貌景观;自然过程形成;以具体形式表现),它包括:①地文景观,如云南路南石林;②水域风光,如杭州西湖;③生物景观,如黄山迎客松;④天象与气候景观,如黄山云海。 (2)人文旅游资源(表现在教育性(知识的、文化的)旅游方面的意义;核心是建筑景观;历史过程及人类活动形成;以具体形式和精神文化形式表现),它包括:①遗址遗迹,如北京故宫;②建筑与设施,如苏州园林;③旅游商品,如景德镇瓷器;④人文活动,如傣族泼水节。 2.旅游资源的特性 (1)旅游资源共性:①多样性(旅游资源极其多样,且广泛存在);②非凡性(旅游资源是同类中具有非凡特点的事物或现象);③永续性(多数旅游资源可反复使用,并且使用是无消耗的,这是与其他资源相比是最突出的特点)。 (2)旅游资源独特性: ①自然景观:A.季节性—有些自然景观随季节变换而呈现不同特色,称为季节性,如雾凇形成于冬季。 B.地域性—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自然景观的地域差异。 ②人文景观:A.可创造性—人文景观是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建设和创造的。 B.可变异性

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课程内容 第一章旅游地理学 第二章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第三章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空间竞争 第四章旅游交通 第五章旅游的区域影响 第六章主题公园 第一章旅游地理学---第一节旅游地理学 一、闲暇、游憩和旅游 1、闲暇(leisure):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2、游憩(recreation):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 3、旅游(tourism):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 二、旅游 旅游:人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离开居住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地到一个目的地进行活动. 三、旅游地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旅游地理学: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闲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四、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 旅游学: 旅游主体—旅游者 旅游客体—旅游资源 旅游媒体—交通、宾馆、旅行社等 旅游地理学: {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属于旅游系统 第二节旅游者 一、旅游者 1、国际上的定义 国际旅游者 旅游者是指离开定居国,到其他国家旅行24 h以上的人国内旅游者 国内旅游者指在本国某目的地旅行超过24 h而少于1 a的人,其目的是娱乐、度假、运动、商务、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 2、中国对游客的定义 游客: 指任何一个因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或常住地)到其他国家(或地方),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a,并且在其他国家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得报酬的人。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 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 向南北降低 23o26'N 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o26'S 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1.现代旅游的发展特点[4] ☆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形式的多样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旅游目的的娱乐化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购、娱 关系: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旅游交通 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 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购、娱 ※3.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 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 d.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分地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 定因素) ○2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a+.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体促进社会发展)b+.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c-.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3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a+.促进文化交流(○1促进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有(总体促进文化繁荣)特色和吸引力○2促进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b-.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 值) ○4影响区域环境:a+.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 b-.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过多游客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降 低了旅游质量 4.有关“旅游业”的几种正确评价[4] ○1旅游业是“朝阳产业”。 ○2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3旅游业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 ○4旅游扶贫工作的重心是开发式扶贫。 第二章旅游资源 5.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a.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 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b.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 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各种自然灾害重要知识点总结 【地质灾害】 地震 一、与其他灾害相比地震具有的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远、防御难度大。 二、地震分布: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一般呈带状分布。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台湾四个多发区。 三、成因: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造成地震。 四、危害:人员伤亡、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山体滑坡、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堰塞湖、瘟疫等次生灾害。 五、防治措施: ①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②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③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 ④增强抗震意识⑤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 滑坡、泥石流 一、滑坡 1.成因 (1).自然原因: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暴雨集中。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修水库、山脚下采石等) 2.影响滑坡危害程度的因素有:滑坡体的位置高低、体积大小、移动速度快慢、移动路径远近等。 二、泥石流的成因 1.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2.植被: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3.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4.人类破坏植被等不合理的活动 三、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1. 破坏森林、农田、道路; 2.摧毁城镇、村庄; 3.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4.泥石流能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造成洪涝灾害。 四、滑坡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1.加强监测预报 2.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 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4.建立应急预案

5、加固稳定变形土体 6、建立护坡、挡墙、格栅坝等支挡物 7、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8、暴雨过后注意滑坡迹象,及时转移居民 9.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知识,发生泥石流时,沿与泥石流垂直的高处逃跑,并保护好头部。 五、中国的滑坡、泥石流 1.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危害大的原因 (1)我国山地面积广、地质构造复杂、岩性相对松软 (2)降水集中、多暴雨, (3)植被破坏严重, (4)山区人口较多、耕地面积较大,铁路运营里程长,人口财产相对集中 2.我国滑坡、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点 (1)空间分布不均 (2)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 (3)主要发生在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较集中 (4)西密东疏,西南地区是重灾区 六、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水文灾害】 洪涝 一.我国洪涝灾害分布总的特点: 1.空间分布不均; 2.分布范围广,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3.东部多,西部少; 4.沿海多,内陆少; 5.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6.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二.成因 1.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2.水系: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域广;支流多,汇水量大 3.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4.多曲流,易淤塞 5.破坏植被,陡坡开垦,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致河湖蓄洪泄洪能力下降,并且植被覆盖率低,汇水速度快,蒸发下渗减少,使下游河道短时来水过多。 6.围湖造田,使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7.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和建设(建筑物占据河道) 三.危害

高中地理旅游地理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含义: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既可以是风景的、文物的,也可以是风俗民情的。 2.旅游资源的内涵: (1)直接用于欣赏、消遣(不包括服务设施)。(2)能被旅游业开发利用。(3)能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3.旅游资源的特性: (1)多样性 ①内容上:既有自然又有人文;既有景观又有文化;既有古迹又有现代;既有实物又有体验。 ②地域上: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各具地方特色。 ③季节上:同一旅游资源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景观。 ④组成上:多要素相互组合。 ⑤价值上:美学价值(形式美、朦胧美、色彩美、动态美、声音美)、艺术欣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 经济价值。 (2)独特性 (3)变异性 (4)观赏性 4.旅游资源的两种基本类型: (1)自然旅游资源:自然赋予的,能使人们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或物象的组合。 (2)人文旅游资源:古今人类社会活动、文化、艺术和科学创造的载体和轨迹。 5.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价值及其保护的重要性。 (1)世界遗产可分为三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 (2)中国已有37处世界遗产(截止到20XX年底)。 文化遗产:除教材上长城等24处,新增了2处:开平碉楼、福建土楼(共26处) 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武陵源、三江并流、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形地貌奇观、江西上饶三清山(7处)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黄山、峨眉—乐山大佛、武夷山(4处) 此外,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 古琴 (4)中国世界遗产的价值:世界遗产本身都有一 段漫长的历史,不仅有它的科学价值、历史文化 价值,还有它的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5)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中国的世界遗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认识和 研究它的价值十分必要,一方面可提高和深化公 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和主动保护意识,另一方面 可提高旅游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 业知识水平。 对世界遗产,不能只从经济上去考虑它的旅 游价值,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对它的保护。对保护世界遗产的态度,可概括为“三个负责”:(1)对历史负责,对创造人类高度价值和文明的祖先负责;(2)对当代人负责,不仅是中国人,也包括全世界人民;(3)对未来负责,要把它完整地交给子孙后代。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1)了解景观特点 旅游者应事先对所要游览的景观有所了解,尤其是了解人文景观设计者的美学构思,以获得较好的观赏效果。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