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继承发扬中医外治法的初步成果

继承发扬中医外治法的初步成果

继承发扬中医外治法的初步成果
继承发扬中医外治法的初步成果

水素妇呋呋女棠常。。。、J.铮≯寺期:罐g-永特约。‘g-永:。锤永:专家:7g-永7’聋蕃苄苄誓苹誓维

明顺华,男,1957年10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主任医师。现任江苏省南通

市中医院业务副院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常务

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外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通市中医学会内

病外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中医内科工作20余年,擅长中医脾胃病诊

治及内病外治。曾随全国名中医吴震西、邵荣世等主任医师学习,深得其传。先

后在省级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课题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六项,其中2005

年“继承发扬中医外治法的初步成果”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头

痛塞鼻锭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两项外治研究成果均获南通市科技

成果进步奖;编写《吴震西内病外治集》、《常见病症简易外治疗法》等著作两部。

继承发扬中医外治法的初步成果

明顺华

(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江苏南通226001)

?3?

明顺华主任医师

摘要从继承(基础研究)及发扬(改革创新)两方面概述南通市中医院吴震西辩研组在中医外治法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基础研究主要是对古籍中有关外治法的梳理,发掘民间的发泡疗法,明确中医外治(内病外治)的概念,阐明药物外治的吸收机理。改革创新主要是采用化学试剂做外治药的赋形剂,借助现代科技促进外治药物吸收,利用先进的外治器具,改进传统落后的给药方法,尝试剂型改革及用灌肠方法治疗内科疾病等。举办会议、培训班,出版著作、论文。促进中医外治法发展。

关键词:中医外治法;初步成果;吴震西

中图分类号:R28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r78X(2008)06-0003—02

“继承发扬中医外治法的初步成果”系全国名老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南通市中医院吴震西主任中医师牵头,南通市中医院科研组自选的中医外治学理论的总结性科研课题。本课题主要阐述了数十年来南通市中医院,尤其是吴震西老中医对中医外治文献的收集,外治概念、理论的探讨,外治lI台i床实践、实验研究及剂型改革创新,以及外治的工作传承、推广和普及。现介绍如下。

l研究背景

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但均散见于历代诸家医籍之中,直到清代始有程鹏程的《急救广生集》和吴师机的《理瀹骈文》两部专著先后问世。新中国成立前中医外治法一度湮没不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医政策的落实,外治法也得到广泛应用和较快发展。由于外治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加之近年来药源性疾病Et益明显突出,中医药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重视和青睐,特别是中医外治法受到高度关注。因此,继承和发扬外治法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医药走出国门和服务于国内城乡百姓的迫切需要。科研组在温习吉籍和现代期刊相关资料、临床初步实践的基础上。于1982年8月,率先在全国设立了“内病外治门诊”。开展对中医外治法的研究。

?本课题获200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课题编号200503—17Jc—0812研究内容

2.1古籍研究梳理

我们将《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要方》、《本草纲目》、《急救广生集》、《串雅内外编》、《验方新编》、《理瀹骈文》、《外治寿世方》、《鲜溪外治方》等书中有关外治法的内容分科、分病归类摘录成册,以便临床参考使用,并发表了相关论文。(如《千金要方外治法初探》、《本草纲目外治法要览》。)将古籍中使用频率最高、治疗病种最广的常用外治药白芥子、吴茱萸、五倍子、南星、大黄、巴豆、明矾、芒硝、乌头、附子等按科别病种整理,分别写成如《吴茱萸在外治法中的应用》等6篇综述。

2.2发掘民间外治法

发泡疗法流传于民间1600余年而不衰,科研组从药物筛选、剂型改革、确定用量、观察其毒副作用、扩大治疗病种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规范,使其使用更加安全。实践观察表明,发泡疗法有明显止痛、平喘、消炎及抗过敏等作用。(如《民间发泡疗法的临床应用》、《发泡膏治疗哮喘264例疗效观察》、《发泡膏贴治过敏性鼻炎64例》。)

2.3明确了中医外治法及“内病外治”等概念

外治是与内治相对而言,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外治法仍包括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狭义的则指用手法或器械将药物施于体表,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在治疗科别上可概

括分为“内病(包括内科、妇科、儿科)外治”与“外病(包括外

?4?

科、骨伤科、皮肤科、五官科)外治”。在治疗方法上,如单纯采用药物施用于某一特定部位或感官的则称为“药物外治法”;若以拔火罐、割治、刮痧等手法或器具治疗的则可称“非药物外治法”。(如《从中医外治法的发展谈内病外治》、《对“内治?外治——对外治概念的思考”一文的商榷》。)

2.4阐明药物外治的吸收机理

通过复习文献和临床实践观察,将药物外治吸收的途径概括为经络传导、皮肤透人和黏膜吸收。膏药穴位贴敷,为外治常用方法,通过经络传导,到达相关脏腑,得到比口服、注射时浓度更高的药物,在药物与经络效应的双重作用下,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常用的穴位有神阙、涌泉等。

敷、贴、涂、搽、擦、扑、熏洗等外治方法经皮肤透入,通过皮肤吸收,可避免药物对胃肠道与肝脏的损害,同时也避免了胃肠道与肝脏对药物的影响,从而提高了药物的利用度。搐鼻、点眼、含漱、喷雾、药烟、塞肛、灌肠等法,从黏膜吸收,如药物雾化吸入可直达肺泡囊,不但迅速起局部作用,也可快速吸收而起全身作用,其吸收速度不慢于静脉滴注。(如《药物外治的吸收及机理》。)

2.5开展实验研究

采用行气活血、祛风止痛的川芎、白芷,加人《鲆溪外治方选》中治脑风头痛的远志及芳香宣窍的冰片组成头痛塞鼻散治疗偏头痛,取得良好疗效。在1982年第2期《中医杂志》发表后。先后得到河南、四川、黑龙江、广东等地同道的反复验证且疗效满意。1985年将散剂改为锭剂——“头痛塞鼻锭”进行科研,脑血流图观察表明。其主要作用在于调节植物神经,改善脑血管功能,从而解除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达到缓解头痛的效果。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教研室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本品具有镇痛活性,能调节m管舒缩功能,并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为临床疗效找到了科学依据。

3技术创新

中医要发展必须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剂型改革是中医外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1采用透皮促渗剂做赋形剂

传统中药敷贴常用水、酒、醋、蜂蜜、蛋清等将药末调成药膏外用,或以麻油煎制成黑膏药贴敷,不仅制作不便,且使用时易污染农物。我们采用透皮促渗剂二甲基亚砜或氮酮,不仅克服了以上缺点,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皮肤对药物透皮吸收的效率,从而提高了疗效。

3.2借助现代科技,促进药物由外而内吸收

自拟的“骨痛熨药”(含川乌、草乌、乳香、没药、白芥子、独活等)治疗关节疼痛,起效快捷,深受患者欢迎。原来用食醋将药末调和使其微湿,放锅内炒热,用布包乘热熨患处,冷则冉炒,诸多不便。后改为将药末装入布袋,洒几滴食醋,置于患处,外加磁场效应治疗仪做理疗,集药物治疗、红外线热疗、磁疔于一体,增强了温经通络、宣痹止痛的功效。(如《骨痛熨药加理疗治疗痹证62例小结》。)此外,临床还使用超声雾化吸入和离子导入等方法。

3.3利用先进的外治器具

头痛塞鼻散(含白芷、川芎、远志、冰片)原先系用绢包塞鼻,不仅妨碍呼吸,且有碍美观。1985年改用“薄荷通”器具,将散剂纸包装入,制成头痛塞鼻锭剂,经临床对比,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药由散剂改为锭剂后,不仅使用舒适、清洁、携带方便,而且可以批量生产,现正待开发新药。此项研究曾为南通市科研项目,1996年通过科研鉴定并获南通市科技进步四等奖。(如《头痛塞鼻锭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及实验研究》。)3.4剂型改革的尝试

外治最常用的剂型为膏药贴敷,不论用传统的黑膏药抑或用二甲基亚砜调制的软膏,在使用时有诸多缺点。1984年将“宁嗽软膏”的药物(白芥子、半夏、杏仁等)提炼成流浸膏,由南通市卫生材料厂加T制成宁嗽贴膏——药物胶布。经临床研究,与宁嗽软膏对比,疗效优于后者(P<0.01),不仅使用更加方便,价格亦较低廉,便于推广。限于经济条件,至今尚未能开发成新药。此项研究曾为南通市科研课题,并于1994年获南通市科技进步四等奖。(如《宁嗽贴膏治疗外感咳嗽临床研究一剂型改革前后的疗效统计分析》。)

3.5用灌肠法治疗内科疾病

灌肠是古代塞舡法(导法)的发展和延伸,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科多种疾病,如内科的细菌性痢疾、泌尿系感染、肾功能衰竭,妇科的盆腔炎、输卵管炎及儿科的高热惊厥、蛲虫病等。我们采用止血灵(三七参、白芨、煅花蕊石、制大黄)加柳氮磺胺吡啶、地塞米松、生理盐水保留灌肠治疗78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总有效率96.15%.临床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如《止血灵胶囊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78例》。)

4社会效益

在临床使用外治法取得一定经验的情况下,为使这一简、便、廉、验的方法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为广大城乡人民迅速解除疾苦,自1985年,连续举办了3期内病外治学习班;自1989年,举办了7届全国中医外治学术交流会。因此,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外治热潮。外治新著如雨后春笋,据粗略统计有60余部;外治研究所先后在山西、山东等地相继建立。外治专科门诊遍地开花,呈现~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1989年首届中医外治学术交流会的会议纪要指出,这次会议是中医外治法复兴的开端。1992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外治专业委员会在南京成立,标志着中医外治发展已达到一个新的阶段。200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在深圳诞生,是外治学科发展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2004年南通市中医院又成功承办了全国中医外治新进展学习班,除日常接诊病人外,每月还为来自全国的数百名患者及间道来信提供有关外治疗法的咨询。于1982年一2001年间,还接收来自上海、山东、河南、陕西、内蒙古、新疆等15个省、市,42个单位共55人前来进修外治疗法。自1980年,我们在省级以上中医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著有《中医外治研究》、《吴震西内病外治集》、《中医外治求新》、《常见病症简易外治疗法》等外治专著四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07年,吴震西老中医主编的《中医外治疗法》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笔者认为,此书较全面总结了中医外治疗法的历史渊源、理论研究、临床实践等,可作为大专院校医学专业学生中医外治参考教材。

收稿日期:2008—09-01

本文编辑:朱庆文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优势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优势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优势第一,能有效地防范肿瘤的发生发展。治“有形”之瘤,固非中医之所长,但对预防尚未“成形”之瘤的发生,传统中医学有其广阔用武之地。中医学的特点是以“人”为本的整体观点,以调整阴阳辨证施治为核心。而癌症的发生,从致癌物参与人体代谢,癌症的启动、促进,DNA损伤、修复,然后进入癌前病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从癌前病变发展成原位癌,再从原位癌发展成具有浸润或转移能力的进展期癌,约需5~20年左右的时间,这一漫长的过程为中医药提供了充分的预防与治疗空间。其次,中医治疗肿瘤的优势领域还包括多个方面,如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继发症;配合放化疗,减毒增效;改善机体内环境,调整免疫;当肿瘤患者已接受手术或放、化疗缓解后,运用中药防止其复发或转移等。第三,中医学还可以在肿瘤的直接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在胰腺癌、胆管癌、肝癌、脑瘤、肉瘤,以及已复发或转移的中晚期肿瘤治疗中,若思路对头、应对有序、组合有方的话,完全有可能促使其“柳暗花明”。特别是从天然药物中寻找抗癌有效成分,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诱导癌细胞分化和凋亡,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在这方面,中医药学将大有作为。总之,在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中,中医学有极其重要

的一席之地。走出“传统疗法”的一些误区传统中医药基本上是一种经验性探索所积累的知识体系,有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判决性”实验的检验,故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或经验。尤其是当前有些广告的宣传性词语,值得引起人们注意。以毒攻毒传统的“以毒攻毒”,并非中医药治癌之优势。因为中药中许多毒药,它们的毒性是明确的;但有否抗癌药性,或者说临床是否真的有抗癌功效,是需要打问号的(根据分析,在动物实验中,得出某种提取成分有抗癌性和临床真实个体身上有否抗癌性,许多情况下完全不是一回事,前者很普遍,后者却较难得出阳性结论)。退一步说,真的“以毒攻毒”,不如找化学合成抗癌药更妥当些。这些药物的问世,毕竟经历过较严格的药理学筛选与实验。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抗肿瘤很长一段时间也很时髦,但有许多临床证据表明,对晚期肿瘤患者,特别是肝癌患者,一些活血化瘀药不仅会促使肝内转移,而且容易诱发大出血,导致肝昏迷。一些实验结果也证实,活血药使用不当,会促使肿瘤快速生长与转移。因此,在很多情况下,需慎之又慎!软坚散积“软坚散积”也是常用抗癌疗法,而且以往是作为治疗甲状腺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研究表明,部分甲状腺肿瘤是“碘”依赖性的,而软坚药中不少是含碘很高的,如海藻、昆布等,故这些自属禁忌!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1)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1.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总称。疡科及外科。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生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4.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5.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而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6.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 7.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分有头疽和无头疽两大类。 8.盘根: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界清楚。 9.跟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10.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11.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12.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13.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称为痔。 14.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犹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的病理改变,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与外口;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15.痰:外科之痰多指发生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性。 16.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是泛指皮里膜外表浅部位的病理性肿块;非指西医学之结核病。 17.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猴年疮面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5分。) 1.外科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气血盛衰 B.脏腑功能失调 C.阴阳失调 D.经络阻塞 2.下列除()外,均正确反映了脏腑功能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A.脾胃湿热,火毒蕴结可以发为疮疡 B.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C.体表疮疡可以影响脏腑而发生病变 D."五善七恶"是脏腑功能失常的表现 3.下列哪项不是辨心恶的症状() A.神志昏糊 B.惊悸时作 C.疮色紫黑 D.言语呢喃 4.辨肿块时,如肿硬似馒,有囊性感属() A.寒 B.湿 C.痰 D.气 5.肿疡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身热乏力,面色少华,脉数乏力,治宜() A.内托法 B.补法 C.透脓法 D.补托法 6.下面哪一项不宜用药线引流() A.创孔小,不宜排脓 B.脓腔深,流出浅黄色粘稠液体 C.创孔内有坏死组织 D.怀疑附骨疽创口内骨质已破坏 7.溃疡脓出不畅,有少量带脓者,宜选() A.内服清热解毒的 B.扩创法 C.垫棉法 D.外用升丹提脓 8.手掌肿胀,失去正常凹陷,疼痛剧烈者为() A.蛇肚疔 B.托盘疔 C.蛇头疔 D.蛀节疔 9.颈后皮肤初起如粟米样丘疹,继而增大坚硬,肿胀作痛,脓头多个,状如蜂窝 ,诊断应为() A.疔 B.痈 C.有头疽 D.发 10.诊断附骨疽,X线摄片最早应在什么时候进行() A.发病1-2天内 B.发病一周时 C.发病10-14天 D.发病四周时

11.溃后脓出黄稠,后稀薄,髋关节畸形,僵硬,诊断考试为() A.附骨疽 B.环跳疽 C.历节风 D.流痰 12.流痰除由风寒痰浊凝聚而形成外,还与哪脏亏损有关() A.肝 B.脾 C.肺 D.肾 13.一男青年,右侧大腿疼痛彻骨,肿胀,皮色不红,近膝关节处显着压痛,伴恶寒发热,应诊断为() A.附骨疽 B.骨肉瘤 C.流注 D.历节风 14.疔疮走黄的内治原则是() A.凉血清热解毒 B.疏风清热解毒 C.滋阴清热解毒 D.宣肺泄热解毒 15.乳痈郁乳期内治的方法和方剂是() A.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仙方活命饮 B.疏肝清胃,通乳散结--瓜蒌牛蒡汤 C.清肝泻胃,通乳散结--龙胆泻肝汤 D.清热解毒,和营消肿--柴胡疏肝汤 16.以往有肉瘿病史,突然肿块增大,质地坚硬如石,推之不移,应考虑为() A.失荣 B.石瘿 C.瘿痈 D.肉瘿 17.不能归于五脏的肿瘤是() A.气瘤 B.血瘤 C.脂瘤 D.肉瘤 18.诊断乳癌的首要症状是() A.乳房内可扪及硬而孤立的肿块 B.乳头下陷或抬高 C.乳头有血性分泌物 D.肿块皮肤桔皮样改变 19.多形性红斑粘膜糜烂者宜选用() A.三黄洗剂外搽 B.青黛膏外涂 C.青吹口油膏外涂 D.白玉膏外涂 20.酒查皮鼻初起表现为() A.暂时性阵发性红斑 B.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 C.脓疱 D.鼻部组织肥厚 21.白庀的别名为() A.摄颌疮 B.松皮癣 C.白屑风 D.神经性皮炎 22.结节性红斑是()

中医药治疗癌症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癌症的优势 博文收藏 2014-04-11 1238 中医药治疗癌症的优势 对肿瘤的治疗不能一种方案贯串始终,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按照早、中、晚不同期别,采取不同的综合措施,这时,中医药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贯穿整个阶段性治疗的始终。中医药给中晚期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为中医药抗癌康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民间中医药开发协会,淄川鑫成中医门诊从事肿瘤研究,善于治疗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胆管癌、乳腺癌、脑瘤、脂肪瘤等以及各类癌症放化疗并发症、术后复发及转移。具体方法如下: 1.突出传统中医药特色.中药治疗还是抗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研究等,均是发挥中医特色,取得较好疗效。研究系统、规范,包括了对传统中医理论、现代治疗进展、中医证候学、老中医治疗经验、自身临证治疗等,形成独特治疗方法。 2.低分化肿瘤就是全身血液性疾病,“绿色治疗”.治疗理念是:最有效的消除肿瘤瘤灶、控制全身转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清理血毒,同时最有效的保护患者脏器功能,这种有效、安全的方法我们称之为肿瘤的“绿色治疗”。特别适合老年患者、体质差、经西医多程治疗无效及中晚期肿瘤患者。这种“绿色治疗”理念也符合目前国际上对肿瘤治疗的共识. 强调肿瘤综合治疗.肿瘤的治疗是综合性治疗,单纯一种方法不能治愈。采用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医药优势,应用多种技术、多种方法是治疗肿瘤的最佳选择。 3.培本扶正有效治疗肿瘤 培本扶正法治疗肿瘤是祖国医学的一大特色,用扶助正气、培补本元的方法,来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促进康复。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水谷运化。精微营养物质的生化,气血的生成都依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后天之本是非常重要的。肾是先天之本,藏而不泻,管理全身各器官的功能,是人体生命的源泉。有些肿瘤患者经过放疗、化疗后常可见气阴两伤,采用益气养阴,滋补肝肾之法,能增强患者体质和抗癌能力,使之能耐受化疗及放疗,达到较好的疗效;如果肾气亏损,各脏器功能、气血阴阳就容易失调,从而引起疾病进一步恶化。另外,现代研究表明:培补先天之本可以增强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和免疫监视作用,提高和调节内分

(仅供参考)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复试真题

中医外科学复试真题试卷 一、名词解释 1.流注 2.发颐 3.内陷 4.筋瘤 5.臁疮 二、简答题 1.简述疮疡的病因病机? 2.简述有头疽的定义及其特点? 3.说说肛门直肠疾病的内治分型? 4.乳核与乳岩停当如何鉴别? 5.肠痈的临床表现特点? 三、论述题 1.尿石症的病因病机? 2.中医内治法的特点及其具体运用? 3.发和有头疽的区别? 4.论述中医外科疾病致病因和病变部位的关系?

中医外科学复试真题试卷 一、名词解释 1.内陷 2.休克 3.Charcot三联征 4.丹毒 5.疮疡 二、简答题 1.简述直疝、斜疝的定义与异同? 2.简述托里消毒散的应用? 3.简述辩脓法的内容及其应用? 4.简述十问歌的内容? 5.说说中外疾病总发病机制? 三、论述题 1.用你所学知识论述内治法总则? 2.谈谈你对肠梗阻诊疗的认识

2013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外科学复试真题试卷 一、名词解释 1.外科感染 2.休克 3.围手术期 4.卡克三联征 5.齿状线 二、简答题 1.简述直疝、斜疝的定义与异同? 2.说说术前需准备什么? 3.甲胎蛋白对肝癌的诊断意义? 三、论述题 1.中西医结合应如何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 2.说说肠梗阻的诊断思路? 3.输血指征,并发症及防治?

中医外科学复试真题试卷 一、名词解释 1.内陷 2.廉创 3.丹毒 4.疮疡 5.子痈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医十问歌? 2.说说皮肤病原发表现? 3.简述补发的定义及其应用? 4.垫棉法在中医外科的应用? 5.简述托里消毒散的功效作用及其适应症? 三、论述题 1.论述中医外科疾病发病机制? 2.论述中医外科疾病外治法?

中医肝病外治法的临床应用

中医肝病外治法的临床应用 邹逸天黄飞 前言: 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经历了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鼎盛期几个阶段。建国前曾遭受一度衰落,建国后随着中医复兴,由于它有着自己的医疗特点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仍得到了全面复兴。 自19世纪以来,国际医学界也逐步发现许多疾病已无法用西方医药来解决,甚至药物的副作用,往往比疾病本身还可怕,这时才重新审视这个自然疗法。外治疗法独具“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这一绿色疗法被世界医学界所推崇。 21世纪以来已形成一股世界性的人们追求健康的巨大潮流。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与古老外治法融会贯通紧密合作,外治产品层出不穷。据某些专家预言,到2 l世纪后,外治敷贴医疗产品将会大大超过口服产品。其原因是:1.敷贴药可以防止内服药引起的毒副作用,特别是肝肾毒性。2.外治贴敷药便于控制药量,节省医疗费用与药材。3.外贴类药物发挥药效迅速,直接作用于离他最近的有病部位。4.外贴药使用简便,省事省心省力,易于操作。 中医外治法源于临床实践,其简、便、效、廉的特点,已成为大家共识,把外治法用下养身保健、治未病是当今人们追求健康的需求。对政府一贯倡导的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社会医疗问题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中医外治法的概况与机理 外治法与内治法是相对而言的一种治病方法。除口服外,诸如针灸、推拿、伤外科手术以及用药物熏、熨、敷、贴等均为中医外治法范畴。经过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涉及面广。现代所说的外治法,一般是指运用药物、手法或配合适当的器械,作用于体表或口窍等处进行治病的方法,至今从内容上讲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外治法,包括针灸、推拿甚至气功等治疗方法,狭义外治法是指用药物、手法或器械施于体表或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从治疗科别上讲:又可分为内病外治和外病外治。 在治疗方法上又分药物外治和非药物外治。 【内病外治】一般的内科、外科、儿科的疾病常用外治方法。如敷贴膏之类。【外病外治】多用于外科、骨伤科、皮肤科、五官科等病症,如外科多种外用药之类。 【非药物外治】是指不用药物,单纯以手法器械治病。如拔罐、刮痧等治疗方法。【药物外治】是临床上常用外治方法,用药物作用体表经穴、黏膜等处进行治疗。 中医药物外治机理:其给药途径主要从体表及孔窍黏膜进入体内而达到内治一样药物的治疗作用。《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而体表给药我们又分为:1.经腧穴给药(敷贴法,如护肝拔毒膏)。 2.局部给药(吹滴法,肝炎滴鼻剂)。3.全身给药(黄疸药浴液)。 下面向大家介绍肝病中医药物外治法,(均是体表给药的三种方法) 二、中医肝病外治法的临床应用: 1973年起我院肝病专科在江苏省名中医邹逸天祖传中医肝病外治基础上开展了肝胆病“内病外治法”的临床研究。1993年与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成立了南京中医药大学江阴中医外治临床研究所。在华海清博士生导师的指导帮助下,

最新中医药辨证施治脑胶质瘤

中医药辨证施治脑胶 质瘤

中医药辨证施治脑胶质瘤(转载) helloznh 收录于2011-01-04 阅读数:查看 脑胶质细胞瘤是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它包括星形胶质、少枝胶质、室管膜等组织的肿瘤。胶质细胞瘤化颅内各种类型肿瘤中发病率为第一位,约占颅内肿瘤的40%。在中医古代医籍中见于头痛、真头痛、头风、癫痫、眩晕、厥逆等疾病。 【概述】 神经胶质瘤简称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神经外胚层发生的肿瘤有两类,一类由间质细胞形成,称为胶质瘤;另一类由实质细胞形成,称神经元肿瘤。由于从病原学与形态学上还不能将这两类肿瘤完全区别,而起源于间质细胞的胶质瘤又比起源于实质细胞的神经元肿瘤常见得多,所以将神经元肿瘤包括在胶质瘤中,统称为胶质瘤。 各型胶质瘤中,以星形细胞瘤最多,其次为胶质母细胞瘤,其后依次为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少枝胶质瘤、松果体瘤、混合性胶质瘤、脉络从乳头状瘤、未分类胶质瘤及神经元性肿瘤。 各型胶质瘤的好部部位不同,如星形细胞瘤成人多见于大脑半球,儿童则多发在小脑;胶质母细胞瘤几乎均发生于大脑半球;髓母细胞瘤发生于小脑蚓部;室管膜瘤多见于第4脑室;少枝胶质瘤大多发生于大脑半球。 胶质瘤以男性较多见,特别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各型胶质瘤各有其好发年龄,如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壮年,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中年,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年,髓母细胞瘤几乎都发生在儿童。胶质瘤的部位

与年龄也有一定关系,如大脑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成人,小脑胶质瘤(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 胶质瘤大多缓慢发病,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一般为数周至数月,少数可达数年。恶性程度高的和后颅窝肿瘤病史较短,较良性的或位于静区的肿瘤病史较长。肿瘤若有出血或囊变,症状会突然加重,甚至有类似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胶质瘤的临床症状可分两方面,一是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精神症状等;另一是肿瘤压迫、浸润、破坏脑组织所产生的局灶症状,早期可表现为刺激症状如局限性癫痫,后期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如瘫痪。 胶质瘤的诊断,根据其生物学特征、年龄、性别、好发部位及临床过程进行分析,在病史及体征基础上,采用电生理、超声波、放射性核素、放射学及核磁共振等辅助检查,定位正确率几乎是100%,定性诊断正确率可在90%以上。 胶质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与脑组织无明确分界,难以彻底切除,术后的二年复发率在85%以上。平均生存期不足6个月,综合治疗生存期不足两年。 【文献回顾】 我国古代中医文献中“胶质瘤”这一病名无明确的记载,但在头风、真头痛、厥逆、癫痫等疾病中有类似症状的论述。如《灵枢?厥病篇》云:“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明确指出了“真头痛”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灵枢?大惑论》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素问?奇病论》曰:“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灵枢?海论》还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头痛巅疾,上虚下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素问?厥论》谓:“厥或令人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中医外科疾病治法毙考题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中医外科疾病治法毙考题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中医外科 疾病治法 含义: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适应症: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 托法 含义: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适应症:外疡中期,即成脓期。 分类:补托和透托两种方法。

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 透托法用于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补法 含义: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 适应症:此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是治疗虚证的法则。 考点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

清热法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 和营法是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疮疡肿消痛止的目的。可分活血化瘀和活血逐瘀两种治法。 内托法用补益和透脓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其中补托法又可分为益气托毒法和温阳托毒法。 外治法 ※考点膏药、油膏的临床应用 膏药古代称薄贴,现称硬膏。各个阶段。

太乙膏、千捶膏:阳证疮疡,为肿疡、溃疡通用方。 太乙膏性偏清凉,消肿、清火、解毒、生肌。 千捶膏性偏寒凉,消肿、解毒、提脓、去腐、止痛。 阳和解凝膏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用于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之阴证疮疡未溃者。 咬头膏具有腐蚀性,功能蚀破疮头,适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以及患者不愿接受手术切开排脓者。

另外,薄型膏药多适用于溃疡,宜勤换;厚型膏药多适用于肿疡,宜少换,一般5~7天调换一次。 注意点:过敏。 油膏现称软膏。适用于肿疡、溃疡,皮肤病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以及肛门病等。 金黄膏、玉露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散瘀化痰,适用于疮疡阳证。 金黄膏长于除湿化痰,对肿而有结块,特别是急性炎症控制后形成的慢性迁延性炎症更适宜。 玉露膏性偏寒凉,对掀红灼热明显,肿势散漫

【基础】中医执业-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练习题

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一、A1 1、下列各项中不属清热法适应证的是 A、热毒内传之走黄内陷 B、药物性皮炎皮损色红灼热 C、流痰初起,骨骼隐痛,漫肿不显者 D、流痰后期,阴虚火旺,虚热不退者 E、局部红、肿、热、痛 2、益气托毒法的常用方剂是 A、透脓散 B、仙方活命饮 C、黄连解毒汤 D、托里消毒散 E、清肝解郁汤 3、温阳托毒法的代表方剂是 A、右归丸 B、托里消毒散 C、金匮肾气丸 D、神功内托散 E、四君子汤 4、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者,内治方药宜选用 A、透脓散 B、仙方活命饮 C、黄连解毒汤 D、托里消毒散 E、清肝解郁汤 5、下列各项中属于提脓祛腐药的是 A、金黄散 B、八二丹 C、八宝丹 D、红灵丹 E、白降丹 6、具有腐蚀性的膏药是 A、千捶膏 B、太乙膏 C、咬头膏 D、阳和解凝膏 E、红油膏

7、适用于一切确已成脓者的是 A、砭镰法 B、切开法 C、挑治法 D、挂线法 E、结扎法 8、手指关节处脓肿的切口选择应 A、越过关节切开 B、放射状切开 C、自然纹理切开 D、避免越过关节 E、以脓肿为中心,放射状切开 9、附骨疽脓腔较深、脓液不易畅流者宜采用 A、药线引流 B、垫棉法 C、扩创引流 D、导管引流 E、以上皆非 10、太乙膏的功效是 A、清热消肿,散瘀化痰 B、活血祛腐,解毒止痛 C、消肿止痛,提脓祛腐 D、消肿清火,解毒生肌 E、温经和阳,祛风散寒 11、下列哪种药物为提脓祛腐药 A、九一丹 B、红灵丹 C、八宝丹 D、白降丹 E、以上都不是 12、性偏寒凉,能消肿、解毒、提脓、祛腐、止痛的药物是 A、咬头膏 B、金黄膏 C、千捶膏 D、冲和膏 E、以上都不是 13、疮疡的半阴半阳证,外用药物宜选用 A、冲和膏

中医扶阳外治法的临床应用思考

中医扶阳外治法的临床应用思考 周海丰1胡木明2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元之源亚健康医疗中心 530023) (2 湖南株洲扶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412000) 中医扶阳外治法就是用扶阳的理念来做中医外治疗法,笔者再近20年运用推拿及温灸、贴敷、烫疗、泡浴等中医外治法进行养生保健和治疗的过程中,着重思考和运用扶阳的理念,现汇报如下。 1 中医外治法的源流 中医外治法是祖国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与中医内治法同等重要的养生治病方法。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数千年来,为波澜壮阔、延绵起伏的中国传统医学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并成为最能体现中医学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仅就治法而言,外治法在该书占据了主导地位。全收记载了近20种外治方法,如药敷、药熨、药膏、药浴、砭刺、针刺、草刺、按摩、导引、闭气、祝由等,尤其针灸疗法所论之详,所述之微,恐其它疗法难与伦比。《阴阳应象大论》“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肉,其次经治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提示了疾病由表入里的特点,也提示治病先治其表、先治其标、先治其外的思路。 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南北朝时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王焘的《外治秘要》都详细地记载了各种外治法。形成了祖国医学的独特疗法——外治法。 后世著作,如宋代《太平圣世惠方》,元代的《外科精义》,明代的《外科发挥》、《外科枢要》,不仅记载了多种外治法,还强调外治法亦应辩证用药,使外治法纳入到了辨证施治的原则之下。 吴师机着《理瀹骈文》是清代成就最大、最具影响的一部外治专著,是我国第一部外治疗法专著,堪称“外治之宗”。是书荟萃了80多种不同的外治疗法,如贴、涂、熨、炙、熏、蒸、煮、扑、点、吹、浴、渍、滴、点、仓、扎、掐、吊、刮、拔罐、吐、粘、膏、摄生、导引、精神疗法等,将中医外治法发展到更为系统的阶段。吴师机不仅系统整理和总结千畲年来的外治经验,,并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他强调外治同样要贯彻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认为:“凡病多从外人,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又说:“外治之理, 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这些精辟的论述,初步形成了外治的理论,有效地指引着临床运用外治法治疗内病的方向,对外治法的继承发展有较大影响。 中医外治法发展到清代,《理渝骄文》外治专著为代表, 标志着外治法已进入一个鼎盛时期。 2 扶阳流派和扶阳思想 扶阳学派,原名火神派,起源于清末,昌盛于当代。火神派擅用温热药附子、干姜等扶阳排寒以疗百病,温守、温通则扶阳而逐阴;温潜、温化则益阳而生阴。火神派医家郑钦安、卢铸之、卢永定深得《黄帝内经》和医圣张仲景的重阳奥旨,火神派则不断演变成今日的“扶阳学派”。李可、卢崇汉、刘力红、吴荣祖等人为当下扶阳派的领军人物。扶阳的思想理论核心是“阳主阴从”,“阴主内守,阳

名老中医治疗肿瘤50年经验(王三虎教授)

名老中医治疗肿瘤50年经验(王三虎教授) 导读:大家公认的《伤寒论》中直接描述肿瘤的条文可以说只有第167 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但经典就是经典,《伤寒论》作为中医非常重要的经典著作,也具有经典著作所具有的“初读还比较好理解,每一次读都有不同感受,常读常新”的特质。我读《伤寒论》40余年,感悟颇多。但在2008年7月我的代表作《中医抗癌临证新识》定稿之时,我还不敢说《伤寒论》与肿瘤有多大关系。所以上有《内经》,下有《金匮要略》《千金方》与肿瘤的关系而独缺《伤寒论》。《伤寒杂病论》自晋代王叔和重新编次改名《伤寒论》以来,不少医家长期认为书中的六经辨证理论只适于指导外感病,直至清代,始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如柯韵伯说:“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首次提出“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当代医家陈亦人后来居上,对“六经钤百病”多有所发挥。但百病是否包括肿瘤,专家避而不谈,当然也不是一个口号所能服人的。只能以事实为依据,理通为准绳。近几年来,随着临床阅历渐丰,经方感悟愈多,我顿觉《伤寒论》与肿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写不足以释然,唯有一吐为快。

一、太阳经 太阳经主人体之表,为诸经之藩篱。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袭人,太阳首当其冲。风寒袭表,肺失宣降,津液不循常道,到处流动成饮,日久凝聚成痰,不仅阻塞气道,也可阻塞食道,进而造成气机滞涩,吞咽不利。一方面,痰饮上犯,吐涎沫不绝;一方面,脏腑失却濡润,肠道干涩,便如羊屎。这两个症状就是判断食道肿瘤预后的“金标准”。吐涎沫越多,大便越干涩难解,预后越差。对于舌体胖大,阳虚明显者,我经常用小青龙汤原方获效,可谓阴霾散尽,阳回津生。风邪随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水津不布,少腹乃至腹部胀大、下肢水肿不消,这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难症,五苓散就是的对之方。若血水互结,或寒邪化热,伤血动血,瘀血在少腹不去,硬满疼痛,腹部肿瘤尤其是妇科恶性肿瘤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我取抵当汤的水蛭、虻虫活血化瘀,力量强大而不伤正气。其中水蛭用12克,虻虫用3克,都已经高出现在《中国药典》规定的3克和1.5克的常用量。根据就是《伤寒论》抵当汤用水蛭三十个、虻虫三十个,我就不信汉代的水蛭、虻虫比现代的小那么多。寒主凝涩,与风相合,深入经络脏腑,损筋伤骨,疼痛难忍,表现在肿瘤临床往往是癌症骨转移的证候,与麻黄汤证的“头痛身痛,骨节疼痛”常有相合,可大胆用之。阳和汤用麻黄,《日华子本草》谓麻黄“破癥坚积聚”,良有以也。麻黄是我们学的第一个中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 第一节内治法 一、内治法的三个总则:消、托、补。 (一)消法:是指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如: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适应症: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该法可使病人免受溃脓、手术之苦,又能缩短病程,故古人有“以消为贵”的说法。 (二)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毒邪内陷的治疗法则。如:透脓散。 适应症:外疡中期,即成脓期,此时热毒己腐肉成脓,由于一时疮口不能溃破,或机体正气虚弱无力托毒外出,均会导致脓毒滞留。治疗上应根据病人体质强弱和邪毒盛衰状况,分为补托和透托两种方法。 a. 透托法用于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b. 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 (三)补法: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如八珍汤。

适应症:外科疾病只要有虚的症候存在,特别是疮疡的生肌收口期,均可应用。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脾胃虚弱者,宜理脾和胃;肝肾不足者,宜补益肝肾等。 二、内治法的具体应用 (一)解表法: 方剂举例: a. 辛凉解表方如银翘散或牛蒡解肌汤、消风散。 b. 辛温解表方如荆防败毒散、万灵丹、麻桂各半汤。 注意点: 凡疮疡溃后,日久不敛,体质虚弱者,即使有表证存在,亦不宜发汗太过,否则汗出过多,体质更虚,因而引起痉厥之变。 (二)通里法: (三)清热法 (四)温通法 (五)祛痰法 (六)理湿法 (七)行气法:是运用行气的药物,调畅气机,流通气血,以达到解郁散结、消肿止痛目的的一种治法。 (八)合营法:是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外科疾病肿消痛止的目的。 方剂举例 a. 活血化瘀方,如桃红四物汤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经验

中醫藥治療腫瘤漫談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訪問學者王禹堂教授 癌症的發生是一個多因素,多步驟,覆雜的漫長過程,其病因包括物理、化學、生物、遺傳、免疫……等諸多方面。80%以上的癌症與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長期的過度精神緊張,慢性病的不徹底治療,易導致癌症。癌症從發生到臨床上能夠查出,(直徑1㎝以上,重約1克,癌細胞數約10億個),一般是要經過30次以上的倍增,時間是數年乃至數十年。 中醫認為﹕先天稟賦“異常”,外感六淫之邪、內傷七情過度,飲食不節,勞傷過度,過嗜煙毒酒酪,生活起居失常,久病失治導致臟腑功能失常,正氣內虛,氣滯血瘀、痰凝濕聚,蘊熱結毒,久之結聚,日以漸大,為腫為瘤。 腫瘤如何防治呢﹖總的來講,加強腫瘤病因發病機理研究,改善生活環境,戒除不良生活習慣,保持良好的心態,注意鍛煉身體,防治慢性病,提高免疫功能。宣傳學習癌症智識,定期自我檢查結合醫生檢查,或開展防癌普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腫瘤的治療目前巳進入綜合治療的時代。全面的綜合治療,應當根據病人的機體狀況,腫瘤的病理類型,侵犯的范圍(分期)和發展趨向,有計劃地、合理地應用現有的治療手段,多科學的參與,個體化的綜合實施,力求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強調“有計劃”、“合理”、“多學科、“個體化”。國際上通常的綜合治療指的是手術、放療、化療、生物治療及其他西醫療法綜合實施,在我國中西醫結合治療,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優勢。 中醫藥怎樣治療癌症呢?總的來講可以用“整體觀念,辨証論治”來概括。具體地說就是用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取得病史、症狀、體征,用中醫的理論辨証、分析、歸納、找出病因、病機、病位、性質,結合病人整體情況,明確疾病本質,發病條件,估計發展趨勢和轉歸,確定治療原則和方法。總的治療原則包括﹕治未病(包括預防和早治療),治病求本、扶正祛邪,標本緩急,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因人因地因時制宜。治療大法包括﹕扶正培本,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化痰祛濕,軟堅散結,清熱解毒和以毒攻毒。 目前的社會實際情況是,疾病的診斷、治療不可能離開現代醫學(或稱西醫),腫瘤的診斷治療更不能脫離現代檢查、診斷和治療,因此現代的中醫腫瘤學治療原則應當是“整體觀念,辨証論治,辨証辨病相結合”,而“辨病”包括中醫的“病”和西醫的“病”。就是說既有純中醫的治療,又有中西結合的綜合治療。 中醫治療有哪些方法呢?首先是中藥的治療。臨床上最多的是根據辨証辨病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长期以来,传统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似乎主要定位于预防和减轻西医的手术、化疗、放疗三大治疗方法的合并症,用来减少肝功能损害、血象下降、呕吐、腹泻、疼痛、脱发、手足综合症等副作用,或者当患者病情发展至晚期,西医治疗无能为力时,退而采用中医中药。也就是说,在以往肿瘤的治疗中传统中医药只能处于辅助治疗的地位。 尽管现代医学在肿瘤的治疗方面成绩突出,但也暴露出了以上诸多缺陷,这些缺陷的弥补正是中医药的独到优势所在,这不仅表现在中医药本身直接对抗肿瘤细胞,抑制癌瘤增生,中医药也不仅具有现代医学意义上的促进免疫、提高机体自身抵抗力上,更重要的是中医学有其独到的防治疾病的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一套治疗方法。正是由于中医药治疗肿瘤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使得中医药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并不总是单单处于辅助的地位,有时也可以独当一面,起到了它无法替代的作用。 1.治未病,预防是最好的治疗。 中医很早就提出上工“治未病”的防治思想,所谓“治未病”,包括预防疾病的发生及疾病发生后的控制,不使其进一步加重。我们认为癌是一种人体与环境、人体内部五脏六腑之间失衡的状态,五脏之气运行失调,经络气血流行不畅,正气受阻,邪气滋生,久之,癌毒内生。因此,在肿瘤尚未发生之前,针对可能导致肿瘤各种内外因素加以防范,使得脏腑阴阳相协调,从而降低肿瘤的发生率。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活方式方面,包括饮食、起居、调摄情志、长养正气、防邪侵袭等方面。 癌前病变是恶性肿瘤发生前的一个特殊阶段,虽然增生的细胞已有向癌细胞转变的倾向,但尚未成为典型癌变,该过程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癌前病变都会发展为癌。对于癌前病变的预防这个环节,西医能做的工作是非常有限的,除了定期体检、生活方式的指导外,只能在原发病治疗上做工夫,对有癌变倾向的人群起预防作用远远不够。而如果随便用手术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必然会同时对患者的身体带来一些损伤,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证实,很多中药具有阻断或延缓癌变的作用,从而能有效治疗癌前病变。运用中医药把肿瘤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不仅可提高治愈率,还能防止其恶变。 2.从整体观念出发,恢复人体脏腑之间的平衡。 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肿瘤是“全身为虚,局部为实”的全身性疾病。肿瘤的发生在于脏腑功能的紊乱,故中医药治疗不只是局限在缩小肿块、消灭肿瘤细胞本身,更是从调整人体脏腑功能相协调的全身情况来考虑。相较而言,西医治疗中,医生和患者考虑的多是肿瘤是否能切掉,经过化疗或放疗后瘤体是否能缩小等问题,而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否确有提高、生存期能否延长很少被顾及。从而导致近期疗效虽然较好,却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损,甚至提前死亡的现象并不少见。运用中医药治疗,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和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去除了肿瘤发生的土壤环境,从而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提高机体免疲功能,达到强身壮体、祛除病邪、抑制肿瘤发展、缓解病情、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3.中医药联合放化疗,增效减毒。 大量临床观察证实,联合应运中医药,能对放化疗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放化疗都会影响到消化功能,导致血象下降、肝功能损害等毒副反应,从而使人体无法承受连续的治疗,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有间歇期,以待机体有所恢复。对于出现的不良反应,目前西医只能给予升白剂、保肝药对症等对症处理。事实上,此期间的治疗对患者而言十分重要。因为放化疗期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是无法避免的结果,反复多程放化疗后免疫功能和整个机体状态也就越降越低,即随着正气的耗散,正虚进一步加重,癌毒的致病力超过正气的抗病力,疾病进展,从而更有利于肿瘤的转移与复发。在放化疗期间联合扶正抗癌的中药治疗,通过抑制肿瘤、增强免疫和消除放化疗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不仅可

中医外科学练习题

练习题 1. (单选题) 风疹块的外治法,下列哪项不适宜(本题3.0分) A、 2 %石炭酸 B、 1 %麝香草酚 C、1-2 %薄荷脑 D、 5 %硫磺软膏 学生答案: D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 3 2. (单选题) 下列哪项不属药疮的共有症状(本题 3.0分) A、有过敏史 B、有用药史 C、有一定的潜伏期 D、同一种药物引起的皮疹相同 学生答案: D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 3

3. (单选题) 引起药疮的药物为(本题3.0分) A、青霉素 B、四环素族类药 C、磺胺类药 D、任何药物 学生答案: D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 3 4. (单选题) 药疮的潜伏期平均为(本题3.0分) A、7~8天 B、1~5天 C、5~10天 D、10~15天 学生答案: A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 3 5. (单选题) 固定性药疮的表现下列哪项不对(本题3.0分) A、每次发病均见第一次皮疹再现 B、圆形红斑

C、红斑边界清楚 D、皮疹消退后不留痕迹 学生答案: D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 3 6. (单选题) 下列哪一型药疮常累及皮肤粘膜交界处(本题3.0分) A、剥脱性皮炎型 B、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型 C、风疹块样型 D、固定性红斑样型 学生答案: D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 3 7. (单选题) 剥脱性皮炎型药疮下列不正确的表现是(本题3.0分) A、潜伏期短 B、突然发病、逐渐加剧

C、多初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 D、有一个月左右的剥脱期 学生答案: A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 3 8. (单选题) 剥脱性皮炎型药疮的潜伏期一般为(本题3.0分)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20天以上 学生答案: D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 3 9. (单选题) 药疮治疗的首要环节为(本题3.0分) A、尽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B、尽快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C、立即停用可疑致敏药物及化学结构相似药物 D、多饮水以加强药物排泄 学生答案: C

中医外科学学霸笔记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1.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的记载,周代《周礼天官》中所记载“疡医”即外科医生。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灵枢》篇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多种外治法,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4.外科鼻祖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 5.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 6.第一部外科专著: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主要内容是痈疽的鉴别诊断等治疗,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7.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著,记载结扎血管,切除术,肠吻合术的腹部手术治疗。 8.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为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该书提出了整腹下颌关节脱位、葱管导尿、脏器治疗法如夜盲症的治疗。 9.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余首,不少为外科方剂。 10.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痔、痈、皮肤病、瘰痢的外壳证治,“五善七恶”学说,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砒剂治疗痔核。 11.金元.危亦林《世医生得效方》创伤科专著,提出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 12.汪机《外科理例》主张外科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13.陈司成《霉疮密录》为第一部梅毒病专著,提出用砷汞的治疗方法。

14.烧伤——重要治疗法,湿润暴露法高位肛瘘——切开挂线法 混合痔——内剥外扎术内痔消痔灵硬化剂系统性红斑狼疮——雷公藤制剂 ▲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正宗派——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 全生派——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对阴疽的治疗提出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法则,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用阳和汤。 心得派——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外疡头从头内出论”: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在治疗上善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治疗疔疮走黄;用三焦辩证揭示外科病因与发展部位的规律。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1、外科学学科界限划分:主要依据是指发于人体体表,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为主要疗法的疾病。 2、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①脏腑:肠痈,肝痈,肺痈等。②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等。③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④颜色:白驳风,丹毒等。⑤疾病牲:烂疔,流注,温疮等。⑥范围大小:小者为疖,大者为痈等。 ⑦病程长短:千日疮等。⑧以穴位命名: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

中医治疗癌症一般采用的九大方法.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中医治疗癌症一般采用的九大方法 癌症发病复杂,属多系统、多组织器官受累,寒热交错,虚实夹杂,因而以上诸法又常配合使用,而且常以扶正培本为主,清热解毒、以毒攻毒又为癌症防治中常用的配伍法。 一. 扶正固本法:癌症患者中,绝大多数患者属本虚标实之候,故治之方法,当以扶正固本、抗癌祛邪为务,扶正与驱邪又当辨证应用。一般而言,癌症早期机体正气尚盛,多属正盛邪轻之候,治当以攻为主,或兼以扶正,或先攻后补,即以祛邪扶正之法;癌症中期正气多已受损,但正气尚能与邪气抗争,治当攻补兼施;癌症晚期多正气衰弱,治当以扶正为主,或兼以祛邪,或先补后攻,即扶正以祛邪。扶正固本法即补法,包括补气养血、健脾养胃、补肾益精等等,但目的皆在于增强机体抗病、防病及其适应能力。 二. 中药热敷法:是深入挖掘古老的中医文化,继承、整理前人临床医案、疗疾效方,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而开创的一种独特治疗方法,是中草药方剂的体表热敷、口服和患者体温控制等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该方法用于肿瘤、癌症、顽固性疼痛病的治疗和美容、强身、益智、延年等自我保健,具有国内外上其它方法尚不能比拟的优势。中药外敷、内服,药效与温热效应协同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对“风、寒、暑、湿、燥、火(统称六淫)”的立体攻势,侧重“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统称八纲)”的整体综合辨证调治,达到事半功倍、标本兼治之目的。 三. 清热解毒法:癌症中晚期常有发热、肿块增大、局部灼热、疼痛、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皆属邪热瘀毒之候,治当以清热解毒之法。清热解毒*能控制和消除肿瘤及其周围的炎症和水肿,在某阶段起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肿瘤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汇总

1.最早的外科医生叫医句,形成外科的年代是汉代,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贡献很大。 2.华佗是我国历史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堪称外科鼻祖。 3.晋·龚庆宣撰写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 4.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5.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6.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7.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列证最详、论治最精”,重视脾胃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全生集→阴阳辩证 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心得派→“疡科实从内出论”引入三焦学说 8.中医外科学的范围:①疮疡②乳房疾病③瘿④瘤、岩⑤皮肤及性传播疾病⑥肛门直肠疾病⑦泌尿男性疾病⑧周围血管疾病⑨其他外科疾病 9.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雍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 外痈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 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顺证:“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 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出现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 善证与恶证多指全身的表现;顺证与逆证多指局部表现。 10. 疖<3cm 疖:表皮 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9cm 疔: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11.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①外感六淫②情志内伤③饮食不节④外来伤害⑤老伤虚损⑥感受特殊之毒⑦痰凝瘀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