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多工位级进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多工位级进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多工位级进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垫片级进冲压的模具结构设计。对垫片的基本结构工艺,精度要求进行分析。阐述多工位级进模总体结构设计和排样方案,叙述了关键部件的设计计算方法和校核,并利用autocad软件对零件排样进行设计绘图。

关键词:垫片级进冲压模具设计

0 引言

级进模是在连续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多工艺加工、更多工序组合的冲压模具,是一种先进的、有更多发展空间和使用价值的工艺设备。

本文结合现有的生产水平,采用多工位级进模生产垫片,以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冲压生产效率。

1 设计任务与分析

1.1 设计任务

1.2 零件工艺性分析

垫片零件图如图1所示,材料选用10号钢,厚度为2mm。10号钢为优质碳素结构钢,具有良好的塑性性以及压力加工性,适合冲裁加工。该零件形状简单,精度要求不高。仅为简单冲孔落料件,根据零件结构,选取单工序简单模能完成零件的加工,但因零件外形尺寸不大,不利手工操作且不安全,若选用冲孔、落料复合模加工,因零件最小壁厚处仅为3mm,小于文献表[2]表1-9凹凸模的壁

厚中同料厚复合模冲裁时要求凹凸模最小壁厚4.9cm,因此,不利于模具寿命的保证。综合上述分析,从其操作性及加工的经济性考虑,拟采用多工位级进模对零件进行加工。

2 零件工艺计算

2.1 排样计算

2.1.1 排样方式的选择

综合考虑模具寿命和冲件质量,采用有废料排样,沿冲件外形冲裁,在冲件周边都留有搭边。冲件尺寸完全由冲模来保证,因此冲件精度高。

2.1.2 计算条料宽度

根据零件形状,查表文献[3]表2-10最小工艺搭边值得,

a=1.2mm,a1=1.5mm,条料是有板料裁剪下料而得,查文献[3]表2-12剪板机下料公差△得,△=0.6mm,查文献[3]表2-14侧刃余量及出端导料间隙c2得,b1=2.0。由文献[3]得条料宽度:

b=(d+2a1+nb1)n-△

=(50+2×1.5+2×2)■■

=57■■mm

2.1.3 确定步距与定距定位方式

由文献[4]得,级进模送料步距

s=d+a

=50+1.2

=51.2mm

本模具采用侧刃定距。在条料送进过程中,切下的缺口向前送进被侧刃挡块挡住,送进的距离即等于步距。

结合以上分析,本零件成形的排样图如图2所示。

2.1.4 计算材料利用率

冲裁件的实际面积与所用板料面积的百分比叫材料的利用率,它是衡量合理利用材料的重要指标。

一个步距内冲裁件的实际面积

a=π×252-π×72-3×π×22-3(π×222×34/360-π×182×34/360)=1628.7mm2

所以,一个步距内的材料利用率

η=■×100%=1628.7/51.2×57×100%=55.8%

查板材标准,宜选用650mm×1300mm的钢板,每张钢板可剪裁为11张条料(57mm×1300mm),每张条料可以冲25个工件,由文献[4]得,每张钢板的材料利用率

η总=■×100%

=25×1628.7/57×1300×100%

=54.9%

根据计算结果知道选用直排材料利用率可达54.9%,满足要求。

2.2 冲压力计算

2.2.1 冲裁力的计算

查文献[5]表3-12常用材料的力学性能,得τ0=380 mpa,由文献[1]得,冲裁力为:

f=ktlτ0=1.3×2×500.2×380=494197.6n

2.2.2 卸料力、推件力的计算

查文献[1]表2-10卸料力、顶件力和推件力系数,得k卸=0.04,k推=0.055

卸料力f卸=k卸f=0.04×494197.6n=19767.9n

推件力f推=k推f=0.055×494197.6n=27180.868n

所以,由参考文献[1]得,总冲压力:

f总=f+f推+f卸

=494197.6n+19767.9n+27180.868n

=541146.368n

压力机公称压力应大于或等于冲压力,据冲压力计算结果拟选压力机为j23—63。

2.3 压力中心的计算

对于复杂制件或多凸模冲裁件的压力中心,可根据力矩平衡原理进行计算。由文献[4]可得,

x中心=■

=■

=35.95

y中心=■

=■

=0

所以模具的压力中心为(35.95,0)

2.4 凸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

2.4.1 间隙分析

查文献[4]表3-4冲裁模初始双面间隙值z(二)和表3-6规则形状(圆形、方形)冲裁凸、凹模的制造偏差,得

zmin=0.246mmzmax=0.360mm

δt=0.020mm δa=0.030mm

|δt|+|δa|=0.020+0.030=0.050mm

zmax-zmin=0.360-0.246=0.114mm

滿足|δt|+|δa|≤zmax-zmin,所以可用凸模与凹模分别加工法。

2.4.2 落料尺寸

φ50■■落料件精度为it14,查文献[4]表3-5系数x,x=0.5,得:

da=(dmax-xδ)■■=(50-0.62×0.5)■■=49.69■■

dt=(da-zmin)-δt=(49.69-0.24)■■=4.37■■

3.4.3 冲孔尺寸

冲裁件精度为it14,查文献[4]表3-5系数x, x=0. 5,得:冲孔φ14■■mm

dt=(dmin+xδ)■■=(14+0.5×0.43)■■=14.22■■ mm da= (dt+zmin)■■=(14.22+0.24)■■=14.46■■mm

冲孔r2■■mm

dt=(dmin+xδ)■■=(4+0.5×0.25)■■=4.13■■ mm da= (dt+zmin)■■=(4.13+0.24)■■=4.37■■mm

3 模具结构设计

3.1 凹模设计

因制件形状简单,总体尺寸并不大,故选用整体式矩形凹模较为合理。因生产批量较大,查文献[5]表3-16 冲模工作零件常用材料及热处理要求,选用cr12mov为凹模材料。

3.1.1 确定凹模厚度h值:查文献[1]表2-12凹模厚度系数k得,k=0.35,由文献[1]凹模厚度的计算公式得,凹模厚度为:

h=kb

=0.35×50

≈18

3.1.2 确定凹模壁厚c:由文献[1]凹模壁厚的计算公式得:

c=(1.5~3)h

所以,凹模壁厚取c=30mm

3.2 凸模设计

为满足凹模强度和刚性,将凸模设计成台阶式,使装配修模方便。采用成形铣、成形磨加工。查文献[5]表3-16 冲模工作零件常用

材料及热处理要求,选用cr12mov为凸模材料。由文献[1]得,采用弹性卸料时,落料凸模总长为:

l=18+16+20

=54mm

3.3 模柄设计

综合考虑到导向精度、制造成本,安装难易程度等因素,现采用压入式模柄,通过过渡配合■,将模柄压入上模座,并用止转销防止转动。查文献[5]表10-47压入式模柄得,模柄a50×

100gb2862.1-81.a3。

3.4 卸料装置设计

3.4.1 卸料板的设计

工件平直度较高,料厚为2mm相对较薄,卸料力不大,由于弹压卸料模具比刚性卸料模具方便,操作者可看见条料在模具中的送进动态,且弹性卸料板对工件施加的是柔性力,不会损伤工件表面,故采用弹性卸料。

卸料板采用45钢制造,厚度根据jb/t 8066.2-1995规定,选用160mm×125mm×140-170组模具参考,其厚度为16mm。

3.4.2 卸料螺钉的选用

卸料板上设置2个卸料螺钉,公称直径为10mm,螺纹部分为m8×6mm,卸料螺钉尾部应留有足够的行程空间,以保证卸料的正常

运动。

3.5 模架及零部件的选用

该模具采用对角导柱模架。上模座按gb2856.1-81规定,厚度取40mm,垫板厚度取8mm,固定板厚度取18mm,卸料板厚度取16mm,下模座按gb2856.2-81规定,厚度取45mm。导柱分别为φ28h5mm

×160mm,φ25h5mm×160mm;导套分别为φ28h6mm×105 mm×28mm,φ25h6mm×105mm×28mm。

3.6 校核模具闭合高度

模具闭合高度h

h=h上模座+h垫片+h固定板+h卸料板+h下模座+h橡胶+h凹模座+h导料板=40mm+8mm+18mm+16mm+45mm+20mm+

18mm+5mm=170mm

由文献[5]得:hmin-h1+10≤h≤hmax-h1-5,根据拟选压力机j23—63,查开式压力机参数表得:

hmax=460mm,hmin=210mm,h1=80mm

所以,140<h<365,且开式压力机j23—63最大装模高度250mm,大于模具闭合高度170mm,可以使用。

3.7 冲压设备的选定

通过较核,选择开式双柱可倾式压力机j23—63能满足使用要求。其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公称压力:630kn

滑块行程:120mm

最大闭合高度:460mm

最大装模高度:250mm

工作台尺寸(前后×左右):710mm×480mm

最大倾斜角度:300°

3.8 装配图和零件图

按已确定的模具形式及参数,从冲模标准中选取标准件。绘制模具装配图,如图。

4 结论

本文简略概述了垫片级进冲压模具的设计过程,采用了冲孔落料多工位级进冲压工艺,大大提高冲件的尺寸精度和生产效率,降低了冲压生产成本和模具制造成本。模具经试模和调整后,达到了设计要求,能冲出完全合格的零件。

参考文献:

[1]陈永主编.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0-187.

[2]钟毓敏主编.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30-101.

[3]魏春雷主编.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50-87.

[4]付宏生主编.模具制图与cad.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47-255.

[5]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287-398.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