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鲁迅小说中的觉醒者的人物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觉醒者的人物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觉醒者的人物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觉醒者的人物形象

北京人文大学毕业论文

鲁迅小说中的觉醒者形象

姓名:李垚

指导教师:李倩

专业:汉语言文学

完成日期:2012年3月

目录

摘要 (2)

一、觉醒者的形象 (5)

二、觉醒者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价值认识问题 (6)

三、觉醒者的现实意义 (7)

参考文献 (7)

致谢 (9)

摘要

鲁迅笔下的觉醒者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获得了宝贵的现代意识,但他们身上仍有着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这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决定着他们最终的悲剧命运。在现代中国这个铁屋子里,他们是唯一的觉醒者,却被昏睡的国民视为狂人,被吃人的环境所扼杀。这是启蒙知识分子的悲剧,更是现代中国的悲剧。

关键词: 鲁迅人物形象觉醒者

ABSTRACT

Lu Xun's awakening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gained valuable modern consciousness, but they still hav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deeply, the irreconcilable contradictions determine their tragic fate. In modern China the iron house, they are the only awakened, was lethargic national as a madman, who was eating environment. This is the tragedy of Enlightenment intellectuals, is the modern Chinese tragedy. KEY WORDS: Lu xun Character image The awakening

觉醒者的形象

在鲁迅笔下,觉醒者总是孤独的。《伤逝》中的“子君”、《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今天,当我们面对这些孤独者时,总会难免击节感叹。觉醒者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寄托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和希望。他们最先接受西方先进文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反封建精神,自觉担负起启蒙大众的职责,担负起社会革命的重任。他们已经开始觉醒,但他们仍然要生活在一个世代相传、吃人与被吃的社会中,他们无力改变这个社会,这个社会却能摧毁他们刚刚萌生的一点点社会追求和人生追求,毁灭他们那点青春的生命力。

一、觉醒者的形象

1、“人醒了无路可走”是他们共同的命运

觉醒是觉醒者的幸运,也是觉醒者的不幸。因为它在进一步阐释人的可能性和价值的同时,也会给人带来痛苦。人的幸福主要直接取决于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所以即使是愚昧的深受封建毒害的阿Q也可以是常常快乐的。就当时的社会条件而言,祥林嫂类的人物其痛苦是有条件的,是可能转变的,而觉醒者的痛苦的必然的无条件的。如祥林嫂,如果她的丈夫没有死,儿子没有被狼叼走,又能有饭吃,那她很可能是幸福的。但觉醒者的幸福没有这么轻易,他们面对的是整个黑暗的铁屋子,对抗的是整个不合理的社会体制和机制,其中包括坏人的恶意攻击,个人的力量是那么的渺小,行动上困难重重,愿望往往无法实现,痛苦也就随之而来。更要命的是,他们还要面对大众的隐性排挤,通常的情况下,众人都是旧思想老观念的因袭者和守卫者,对于那个时代的觉醒者来说,众人是愚昧的,他们往往会因为觉醒者触犯了他们的旧观念和旧习惯而对觉醒者产生误会和怨恨,如《药》这篇小说中就有民众这样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么样?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在这时候,说话者都是以正义者的姿态出现的,以道德的捍卫者出现的,说话铿锵有力,仿佛觉醒者自己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2、觉醒者的痛苦还来自于困惑

《祝福》中当“我”面对祥林嫂“一个人死后,究竟有魂灵的?”“那么也就有地狱?”和“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的诘问时,对这类“平时毫不介意”的的问题,受过现代科学启蒙的“我”竟吞吞吐吐,左顾右盼,遮遮掩掩,“知道自己也还是一个愚人”,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当时的觉醒者面对这样的一个悖论:若要改造这个社会,很大程度上先要改造社会中人,也就是需要越多的觉醒者;但是如果又无法给他们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处在改造中的人必然要面临着原先没有的苦难(精神上的)。作为有人文精神的觉醒者,是不太愿意别人受难的,即使跟祥林嫂处于同一思想水平和社会地位的这类人享受的幸福是不值得过的猪一般的幸福。另一方面,就是启蒙的可能性问题,像祥林嫂这样深受礼教毒害的人,不是你三言两语就可以启蒙的,他们连字都不认识,他们首要的是生存。在这种情况下,是让她惊恐绝望地过完余生呢,还是让她抱着一点希望(与家人团聚)过完余生?这仍是涉及到幸福是什么的问题,以及它与人的终极价值之间关系问题。《在酒楼上》的吕纬甫为什么要“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棺材里”,以此去骗骗他母亲,还不是要顾及她的感受,让她过得快乐些?一方为觉醒者,另一方仍在迷梦

中,吕纬甫不可能要求她母亲真正理解他迁就他,并趁机向她进行思想启蒙。可以这么说,在铁屋子中率先醒来的人,天生就处于弱者的地位。有时,他们所同情的所要拯救的人甚至给了他们更多的肘掣:对抗压迫者他们可以拿出“宁为玉碎”的勇气,但对待祥林嫂这类的人有时候就不得不为“瓦全”!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他既是一个在半封建社会中因受迫害而致精神失常的患者,又是一个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叛逆者。“狂人”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耳闻目睹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罪恶,从“满页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历史中,看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毫不留情地剥去了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标榜的“仁义道德”的假面,一针见血地揭穿了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吃人和被吃的真实历史和现实。“狂人”是因二十年以前要“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14),受到以赵贵翁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们的迫害而致狂的战士。他在被迫害发狂以后,反复思考自己被迫害的原因,经过观察现实、研究历史,认识了旧中国是吃人的社会,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并识破了吃人者的各种伎俩,勇敢地起来同他们展开面对面的斗争,虽遭失败,仍不退缩,而是总结经验,同旧社会、旧家庭和旧我彻底决裂,最后找到了从“救救孩子”入手的新的革命途径,成为一个彻底反封建的战士。因而,从实质上来说,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在战斗中逐步成长的彻底反封建的“精神界战士”。十三节日记,从精神病学的角度(即写实的角度)看,它记录了一个“迫害狂”患者从病发到不断加剧,最后趋于病愈的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即象征的角度)看,它真实地写出了一个彻底反封建的思想革命战士思想性格成长的过程。作品揭示出中国“四千年来”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揭穿了封建统治阶级种种吃人的“老谱”,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并向整个社会发出了“救救孩子”(15)的战斗呼唤。我们认为,狂人这个形象虽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局限,但在当时具体历史环境里,他的战斗呼唤却真正是中国人民反封建的宣言。勇敢战斗的狂人“五四”前夜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叛逆者的形象,是名符其实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二、觉醒者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价值认识问题

当觉醒者孤独寂寞,特别是绝望的时候,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他在现实中几经挣扎后,竟然作了杜师长这类以前痛恨和反对的军阀的师爷,并自谓“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然而,既然已经承认“真的失败”,又如何胜利了呢?原来这胜利不过是“有新的宾客,新的馈赠,新的颂扬”,当然更有“新的钻营,新的磕头和打拱,新的打牌和猜拳,新的冷眼和恶心,新的失眠和吐血…。”《孤独者》中有这么一段触目惊心的话:“人生的变化是多么迅速!这半年来,我几乎求乞了,实际,也可以算得已经求乞。然而我还有所作为,我愿意为此求乞,为此动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但灭亡是不愿意的。你看有一个愿意我活几天的,那力量就这么大。然而现在是没有了,连一个也没有了。同时我也觉得不配活下去;别人呢?也是不配的。同时,我自己又觉得偏要为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而活下去;好在愿意我好好活下去的的人已经没有了,再也没有谁痛心了。使这样的人痛心,我是不愿意的。”从中可以看出,魏连殳对这个世界绝望了,产生了破罐破摔的心里,入幕做顾问是对世人也是对自己的变相报复。其实魏连殳一直是清醒的,对自己“躬行我先前所憎恶的,所反对的一切”也知道是沉沦的,更是失败的,但因为他在遭受饥饿的威胁后,在那个连很小的小孩都拿着芦苇喊“杀”的和“没有一个人愿意自己活下去的”

看不到希望的世界里,他对自己所坚守的信念和付诸的行动产生了怀疑和动摇。也许是觉醒者们觉醒的程度还不够,他们看重的是自己所做一切的效果,而不是自己到底怎么做了和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所以当他们发现一切都是徒劳无功的时候,他们变化心灰意懒,甚至自暴自弃。也许,他们更需要的是鲁迅那种“绝望的反抗”的精神,做一个彻底的殉道者。

《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都是互相认识之后,经常在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涓生是子君的思想启蒙者,但子君的思想却比涓生透彻,坚强得多。在强大而顽固的封建势力和世俗偏见面前,她勇敢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17)于是在这种共同的思想基础上,他们毅然冲出了封建家庭的樊篱,热恋同居。但他们斗争只是为了个人的爱情,缺少更高的理想和目标,因此一经同居便无所求了。子君不再读书,不再思索问题,她的幸福沈浸于对过去“求爱”的一幕的回顾,她的乐趣也转移到喂油鸡小狗之中。这使涓生不满,爱情之花渐渐褪色。涓生对婚后的生活比较清醒,认识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否则,“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但是,爱情怎样才能更新、生长、创造?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要开辟什么样的生路?他自己并不很清楚。尤其关键的是,其思想核心是严重的易卜生的“真实纯粹为我主义”,他先把婚后爱情生活的褪色全部责任归咎于子君,当他遭失业打击、生活难以为继的时候,非但不想与子君共同奋斗,反而把子君看作是自己的累赘,认为“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甚至“突然想到她的死”,以至有一天他终于向子君说出“我已经不再爱你了”(18)这样轻率的不负道德责任的话。子君是一个勇敢的反封建的女子,但她的思想也存在两大弱点:一是反封建还不彻底,仍把封建的“女子治内”的礼俗视为当然,靠丈夫养活,实质上是冲出了一个牢笼又陷进了另一个牢笼,并未取得真正的解放;二是子君带有浓重的爱情至上主义的色彩,涓生说不爱她了,她的精神就完全崩溃了,于是回娘家之后,“负着虚空的重担”,很快地就死于无爱的人间。涓生在子君死后,回到原来寄住的会馆,悔恨交集,痛不欲生。可以说,是封建社会、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传统偏见一手制造了涓生和子君的悲剧,但子君所表现的肤浅的个性解放思想和涓生所表现的极端的个性解放思想却也正是当时相当一部分单纯追求个性解放的知识青年的真实思想写照,具有深刻的典型性。三、觉醒者的现实意义

鲁迅小说在“为人生”的总前提下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各种审美特征融为了一体,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道德观念、封建的等级观念是怎样窒息人的心灵、戕害人的肉体。揭示了中国社会思想的冷酷和虚伪、愚昧和麻木、沉滞和落后。结合鲁迅本人来看,在作为觉醒者的一生中,鲁迅也曾遇到过困惑,迷茫,威胁,但他最后还是坚持了自己,连死前的遗言都保持战斗者的本色。究其原因,除了因为他是一个作家的身份而更容易保持独立的经济来源,还因为他具有不同一般的反抗信念。鲁迅成为鲁迅后,绝望就一刻不停地伴随着他,为了给自己一点希望,他甚至要硬缀给自己一点希望,就像夏榆坟头上的那一圈红白的小花。但他是伟大的,他最终超越了社会,超越了自己,甚至超越了生命,完成了自我救赎。

参考文献

1、《鲁迅杂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

3、刘增杰主编,《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4、樊涛陶主编,《鲁迅作品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5、杨义,《鲁迅小说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年

6、陈涌《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人民文学出版出版社2001年

7、黄中海《鲁迅小说的背景和主题》

8、孙伏园《鲁迅会议录》

致谢

本论文的协作已接近尾声,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李倩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李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李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感谢与我一起度过四年快乐的大学时光的亲爱的同学们和尊敬的老师们,正是因为有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种种困难,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号: 学号: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系 别 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 业 对外汉语 班 级 1101 姓 名 张霞 指 导 教 师 董文会 2015年3月28日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 院 本科毕业论文

鲁迅先生一直都很重视对女性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反封 建的思想主题,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对于鲁迅先生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国 内外的专家都已有过研究讨论。论文在大量阅读原着作品和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结合鲁迅先生的各种杂文、散文等,以鲁迅先生的男性视角为切入点,通过鲁迅笔 下的女性形象,来细致的分析女性思想的演变以及对其他作家、读者的影响,以便更好 地理解新时期中国女性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鲁迅作品,女性形象,思想影响 Abstract Lu xun has alway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women's issues and explore, and tried to through literature also feudalism thought theme, called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the liberation, about shaping the image of women in Lu xun's work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already studied and discussed, based on a lot of reading the original works from,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results, combined with various essays prose of Lu xun, in Lu xun's male perspectiv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the female image of Lu xun's to better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the women thought as well as the impact on the rest of the author's view of women, and Chinese women's effect on the read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ese women thought in the new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 The words of Luxun ,The image of woman ,The evlotion of ideas

(完整版)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毕业设计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浅论鲁迅小说中人物子形象的塑造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引言.......................................................................................................... ..2 一、本文阐述的背景 (2) 二、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 造 (3) 三、鲁迅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的社会意 义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浅析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 摘要:鲁迅的小说主要塑造了现代中国的两类型人物形象,一类是以孔乙己、陈士成、吕纬甫、魏连殳、子君和涓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或惨受封建教育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以孔乙己、陈士成为代表);或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现代知识分子(以吕纬甫、魏连殳等为代表);亦或是“五四”后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知识青年(以子君和涓生等为代表)。通过对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抨击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缺点。鲁迅在深刻批评他们的同时,也不掩饰自己对他们遭遇的同情,愤怒地控诉毒害和葬送他们的黑暗制度,替他们大声喊出了“封建礼教吃人!”另一类是以阿Q、闰土、祥林嫂、杨二嫂等为代表的农民形象。一个个鲜活的农民形象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苦难的旧中国农民,他们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枷锁。可以说他的小说有自己的历史价值,更有

分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

分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 鲁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中文化战线上的主将,现代文学史上一面光辉灿烂的旗帜。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个深刻的人物形象,包括为了革命英勇牺牲却不被无知的人们所理解的反抗者们,把握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封建主义的代表的权贵,体现当时中国社会国民性的知识分子和农民等阶层的人物形象等等。鲁迅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全景式的反映了当时旧中国的普遍社会氛围,从一个国民审视者的视角入手,表现了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与深切思考。 鲁迅笔下的权贵者 鲁迅笔下的权贵者形象有力地说明了这些权贵者违反历史潮流,最终都被历史的车轮辗作了尘土这一社会历史必然。《狂人日记》中的赵贵翁,《孤独者》中的杜师长,《阿Q正传》 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药》中的康大叔,《孔乙已》中的丁举人,, 一个个活生生的权贵者形象将先生的反封建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鲁迅笔下的反抗者们 不管是《药》中的夏瑜还是《长明灯》中无名的主角,他们的命运都是相同的。失败后,这些反抗者们的一切崇高理想和真实奋斗,全都成了他们所希望唤醒的民众眼中的表演,变得毫无意义。这是鲁迅充满苦涩的一大发现。 值得注意的是,鲁迅本人也是这么一名试图启蒙民众的人,他的小说中提出的质疑最终是指向鲁迅自己的。因此,在这类小说中,被描写对象和作者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作品中渗透着较多鲁迅本身的生命体验。 鲁迅笔下的农民 两三千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农业社会的国家,农民始终都是社会的主体。然而真正以农民为描写对象,以平等的姿态来观察感受农民并反映他们的生活和诉求,鲁迅可谓是第一人。在鲁迅的全部小说描写中,以农民为题材的小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些作品以其真实的描写,强烈的抗议力量和沉郁顿挫的风格而震撼人心。 在直面农民悲惨生活并探究其原因的同时,鲁迅通过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及令人战栗的 艺术细节,真实描写了农民的精神世界。闰土,祥林嫂,单四嫂子,阿Q他们的奴性,迷 信,以及对生活重压的感知麻木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农民的阶级属性,而是强大的、无孔不入的封建礼教和思想毒害的结果。 对农民的悲惨遭遇,鲁迅感同身受。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情感与思考并没有止于良知和同情,而是上升到了怒其不争的层面。但这也不是他最终的诉求,“引起疗救者的注意”才是他始终如一的目的。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们知识分子是鲁迅小说的又一重要题材, 鲁迅从不同的侧面描摹了他们的精神状态和性格命运,塑造了众多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形象。而鲁迅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着眼于的是揭示他们的精神创伤和危机。它对人的精神创伤和病态的无止境开掘,使鲁迅的小说有一种内向性:它显示的是灵魂的深处。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鲁迅笔下的人物让人有一种“发现的喜悦”,我们能在普 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注意到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鲁迅先生以其冷峻的沉思揭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疮疤并予以疗救,最终推动了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社会历史进程。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44974091.html,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汪怡 来源:《文学教育》2012年第10期 内容摘要: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的类型和特征,比如一味地逆来顺受地,盲目地反抗意识的,有着觉醒反抗意识的。本文着重论述几位极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从对她们的分析中,我们可得知造成她们悲剧原因的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分析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提到他的名字,我们的脑海里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篇篇出自他手的经典篇目,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等。他的一 生始终都以抨击旧的封建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他时时刻刻都关注着社会现实,文章里始终如一地贯穿着民主主义革命的启蒙思想。众所周知,“五四”运动掀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在当时的社会,“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专制,提倡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时期出现了大量反封建礼教,追求妇女解放的文学作品。鲁迅则是较早关注妇女解放问题的伟大作家之一。在他的小说创作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妇女形象,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对妇女,特别是对旧中国劳动妇女命运的深切关注。她们分别是:《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祝福》中的祥林嫂和《伤逝》中的子君,这些人物中,虽说也有人尝试着抗争旧的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给自己带来的不公,但最终无一摆脱了悲惨的命运。本文试通过对这几个典型形象的分析,探讨鲁迅对妇女的关注及对她们解放问题的不断探索。 一.逆来顺受的“良民”——单四嫂子 在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鲁迅通过《明天》塑造了他笔下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的劳动妇女的优良品德:勤劳、善良,但同时她又具有旧制度下农村劳动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 她是一名寡妇,和幼小的儿子相依为命,在她丈夫死去的二三年里,既没有失身也没有改嫁,她的心中甚至连再嫁的念头也没有,她只是希望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的儿子。于是她夜以继日地纺纱,做着超出自己体力的事。但是,她这点小小的心愿在黑暗的社会里想要实现也只能是梦想。当她心中唯一的精神支柱宝儿生病了,她带着宝儿去求镇上唯一的医生何小仙,何小仙是个骗子,不仅医术不佳,还不负责任,宝儿的病并不是无药可救,可以这样说,宝儿的去世正是单四嫂子的“无知”和庸医联手造成的。她总幻想着“明天”会更好,但又什么都不做,难道仅仅只是“希望”“乞求”,“明天”就会变得更好吗?在那样一个重重压迫之下的社会里,单四嫂子的悲剧并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是一种无法自鸣的痛。 二.反抗性和奴隶性的并存——祥林嫂

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鲁迅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与鲁迅先生的某些思想和心路历程。 我要讲的,主要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因为在这些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世界的某种认识。鲁迅先生一生善于骂人,却极少称赞人。而这些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就正是为先生所称赞的为数不多的人。 首先,还是略微谈一下其他的两种知识分子形象: 1.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在他们当中,我们可分为两小类:1.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孔乙己《孔乙己》、陈士成《白光》等)。2.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对于受害者,作者对他们的描写除了批判与同情之外,主要是为了向世人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用以惊醒那些仍然麻木的具有封建思想的下层文人。而对于维护者,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而对于他们的刻画,鲁迅始终是抱着“启蒙教育”的思想和改良人生的目的,因此其小说的题材“多采至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而反讽则是鲁迅小说的重中之重,只有多揭露一些与封建有关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可叹之处时,才能够真正的惊醒世人,达到疗救世人的目的。 2.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从清末到民国中后期,大资产者和封建买办及帝国主义共同统治着中国,而鲁迅本人就生活在那样的年代。因此在鲁迅的小说里所反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很多的一部分是描写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而在这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中又无非是写了大致的三种类型:即革命者(夏瑜《药》)、投机者(假洋鬼子《阿Q正传》)、消沉者(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N先生《头发的故事》、方玄绰《端午节》、文学青年《幸福的家庭》、涓生和子君《伤逝》)。其中我最推荐的是《孤独者》,这本书中描写的沦落过程和沦落前后社会对于魏连殳的态度的改变颇有深意。而对于喜欢言情小说的同学们,我建议阅读《伤逝》一书,这书要是放到现在,起码是女频霸票俩月的内涵暧昧流神作。 接下来切入正题,即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作者在表现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时,主要写出了几种类型,即已经觉醒的狂人(《狂人日记》)、疯子(《长明灯》)和正在觉醒“我”(《一件小事》)。而在这几种类型,不论是哪一种,作者都赋予了极其深刻的意蕴。鲁迅先生在描写这一类知识分子形象的时候,多是注重了心理描写以及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鲁迅先生自己也在经历着一次心灵上的觉醒的过程。同样的,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读到这些描写的时候,也不免会和主人公一起觉醒。而在这个觉醒的过程中,我们会再次感受到那个年代和那个社会制度之下的人群的生活。在感受了那个时代之后,我们便可以理解那个时代的很多思想,而那时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1.已经觉醒的“狂人”。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鲁迅先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和看过的外国作品构思而成的。这是个非常怪的人,在他身上同时具有“疯”与“不疯”这两面。如果说他是个疯子,可是他却能够从嘴里喊出“救救孩子”的伟大呼声,并且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如果说他“不疯”可是他又确实是一个非正常人,一个患了“迫害狂”的精神病人。不过我并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2006年11月15日 李增泓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 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 三、离婚的爱姑 失子的寡妇命运是如此,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伤逝》和《离婚》中塑造了子君和爱姑这两个人物形象。 四、"五四"新女性:子君 《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跟爱姑又有明显的区别,但结果又怎么样呢?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①。 单四嫂子是勤劳、善良的。守寡后专靠着自己的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宝儿。她从来没有非分之想,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封建礼教"从一而终"、"从子"的观念在她的思想中深深地植下了根。她的心中只有宝儿。毫无疑问,宝儿是她的希望和寄托,是她的劳作以至她的生命的意义。然而她的宝儿突然生了病,神签求过、愿心许过、单方吃过、医生诊过,她尽一切可能想救活她的儿子,然而宝儿最终还是死了。这个"粗笨的女人"的信念和希望就是让儿子健康地活着,但儿子死了,她面对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她茫然的双眼能看透自己悲剧的未来么?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子,早已经麻木了,"她能想出什么呢?""单四嫂子却实在没有想到什么",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梦里,希望在梦里与宝儿见面;她只能呆呆地"等候明天",但明天又会怎样?"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②在封建思想的桎梏、封

论鲁迅小说中子君的女性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子君 吉木萨尔县马晓卿 【论文摘要】 本文拟通过分析鲁迅的现实主义小说《伤逝》中寻求个性解放的子君形象,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从麻木到觉醒封反抗的斗争历程,并从中了解鲁迅先生对旧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进程她们悲惨的生活和结局,深刻地展现了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也在对封建愚民政策无情批判的同时,对她们身上存在的"劣根的国民性"予以无情的揭示和批判。这个典型形象既是独立的,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她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鲁迅先生对受势力压迫的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十分关注和同情,他以激进的民主主义与深厚的人道主义,对压迫和迫害妇女的封建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鞭挞。 【关键词】:富有个性勇敢反抗揭露抨击 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发起之时,以反封建的如椽之笔首先对准封建礼教,在1918年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深切的同情和怜悯。从他的作品《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论雪锋塔的倒掉》等一系列著名杂文中足以看出鲁迅先生是把妇女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他的《呐喊》、《彷徨》两部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中,出现了一系列以反映妇女不幸和悲苦生活以及妇女解放斗争为主题或题材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了妇女问题,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妇女形象,这些艺术形象虽然出现在不同的篇章,但又有其内在的联系,它巧妙地组成了一个旧中国妇女形象的艺术画廊。 《伤逝》是鲁迅以城市知识女性作为主人公的作品。子君是鲁迅先生

最新鲁迅《药》的人物形象资料

六、人物形象 1.华老栓 华老栓是小说的主要出场人物,他和妻子,儿子小栓靠开茶馆过着贫寒的日子。 他可说是当时中国旧社会典型的群众形象。 (1)思想愚昧落后 作者通过“买药”的情节,刻画了华老栓的迷信与落后。华老栓的儿子得了痨病,他不去求医服药,却跟随迷信做法,用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他把辛劳所得的继续拿出来买“药”,当他一想到能买到人血馒头来治儿子的痨病时,就“觉爽快”,仿佛“得了神通......跨步格外高远”,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血馒头上。又如,当他去取“药”时,也正是夏瑜遭处决时,而他根本不想知道被杀害的是什么人!拿着人血馒头,“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以置之度外了。”他更没想到,这馒头上蘸的正是为像他这样的群众而牺牲的烈士的血,而愚蠢地相信这种人血馒头中有“新的生命”,他要将这“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对刽子手康大叔,他是那么地卑躬屈膝,他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敲诈他的骗子,毫无认识,以为是好心,结果上当受骗。他的迷信落后和愚昧无知由此可见。 (2)麻木、不觉悟 在精神上,华老栓世纪端麻木、不觉悟,根本不明白革命的目的。当他买“药”后回到茶馆,还提着大茶壶,“笑嘻嘻的听”康大叔对被杀害的革命者的恶毒咒骂。他不仅对他的话深信不疑,甚至还为自己碰到了好运气,得了“药”而沾沾自喜。他对于一个与他儿子一样的青年革命者的被杀,竟无动于衷,也没有同情,更没有丝毫愤怒。由此可见他精神上的麻木,完全没有民主革命的觉悟。 (3)勤劳、善良 华老栓经营小茶馆,藉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他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一家过着贫寒的日子,他拿出来买药的那包洋钱,也是他辛勤劳作,好不容易才有的一笔积蓄。 他在秋天的后半夜摸黑出门,要去买人血馒头,走到离刑场附近的丁字街口时,“吃了一惊”,“倒退几步”不敢前进;后来刽子手拿来了人血馒头,他一见到刽子手的眼光,就感到吃惊,仿佛被刺得“缩小了一半”,当刽子手撮着个鲜红的馒头给他时,他“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这都表现了他的善良安分。 (小结:他拮据的生活,卑贱的地位,久病的独子,渺茫的前途,确实令人同情。 愚昧麻木,为封建统治者长期奴役的产物,他不敢同命运抗争,逆来顺受,确实令人气愤,所以作者对他既同情又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华小栓

鲁迅小说中阿Q的人物形象

鲁迅小说中阿Q的人物形象 摘要:凡是成功的小说,小说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物形象。这是作家思想的集聚,也是其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阶级色彩,而且铸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让人记忆犹新。其中,阿Q是典型代表。 关键词:阿Q、麻木、愚昧、精神胜利法 鲁迅是新时期小说的开拓者,是当代文坛备受尊敬的作家,鲁迅所发表的每一部作品都引起过很大的影响,作品中的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身着长衫的孔乙己,未庄的阿Q,故乡的少年闰土,还有祥林嫂等等,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些小说在外部表象上是在描写一个人的短暂人生或底层人民的生活,其人物形象独具特色,独特的形象却更引人深思。因此,深入发掘鲁迅小说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是很有意义的,而本文所分析的是阿Q的这一人物形象。 一、骨子里的卑怯表面的自尊 卑怯,也可以说是奴隶性。因为卑怯,所以具有奴隶性。小说之中的阿Q,把小人物、社会底层人物的卑怯性,奴隶

性体现得淋漓尽致。阿Q说他自己姓赵,让赵太爷抓回赵家被赵太爷打了两嘴巴,啊Q他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在权势面前,他不敢伸头,自然的选择承受,没有反抗。而后又因他心情郁闷,见到钱太爷的大儿子,随口而出的:“秃儿,驴……”,而看到自己将要被打时,却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说他说的是那小孩。再比有实力的人面前,他选择的是逃避,从不面对。小说中的这两件事可以看出他那么一点的卑怯性,就是这两件事为他后面所发生的哪一件事做了很好的铺垫,将阿Q的卑怯性和奴隶性展现得完完整整。当他被团丁抓走,关进一个小房子,后又抓出那栅栏门外,到得大堂。见上面的秃头老头子和下面站着的一排排兵,阿Q的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放松,便跪了下来,长衫人不让他跪,他也身不由己的跪了下去。鲁迅的这一人物形象特征,深入剖析了当是被压迫人民和未开放人民的本质,他们内心最深处的形成惯性的德性。 阿Q的骨子里是这样的,而他表面上却自诩很自尊,这正是让读者哭笑不得的地方。明明很不受尊敬的一个人,却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以自尊自诩。小说中描述到在阿Q 的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与赵太爷、钱太爷,而他也自认为不喜欢城里人,鄙薄城里人。因为城里人叫“长凳”为“条凳”,他认为这是错的。阿Q还喜欢听奉承话,一老头颂扬他说:“阿Q真能做”阿Q很喜欢,不在乎真心还是讥讽。与别人口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姓名:刘汗青 学号:19665 年级:2013春期 学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崔红庆 完成时间:2014年4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1)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2) (二)交际花型:人生悲剧的角色象征 (3) (三) 懦弱女类型 (5) 二、张爱玲看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与危机 (7) (一)与时代因素有关 (7) (二)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8) (三)人性自私造成的 (8) (四)与女性自己的情感本能有关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涌现出一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写女性体验”的作家。这些脱离当时主潮流的作家和作品因对人性的深入探究和全新视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张爱玲作为代表其人其文成为研究的重点。张爱玲的小说以她独特的象征手法、丰富的意象、淋漓尽致的心理剖析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塑造了四十年代中西文化融合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并由此深刻挖掘了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本文仅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内涵与意蕴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小说 前言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抒写这个特定时代里面女性的生存面貌,她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无论是豪门千金,还是小家碧玉,大都少了女孩的纯洁,天真和浪漫,多了妇人的实际、世故和势利,甚至笼罩着一种苍凉,她笔下的女性充满了悲凉意味并生活在时光停滞的时代里,本文就试以张爱玲的几部代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1.被黄金枷锁锁住的女人——曹七巧 《金锁记》是张爱玲一部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金锁记》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曹七巧这个经典的形象。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

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毕业设计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毕业论文

浅论鲁迅小说中人物子形象的塑造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引言 (2) 一、本文阐述的背景 (2) 二、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3) 三、鲁迅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的社会意义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浅析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 摘要:鲁迅的小说主要塑造了现代中国的两类型人物形象,一类是以孔乙己、陈士成、吕纬甫、魏连殳、子君和涓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或惨受封建教育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以孔乙己、陈士成为代表);或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现代知识分子(以吕纬甫、魏连殳等为代表);亦或是“五四”后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知识青年(以子君和涓生等为代表)。通过对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抨击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缺点。鲁迅在深刻批评他们的同时,也不掩饰自己对他们遭遇的同情,愤怒地控诉毒害和葬送他们的黑暗制度,替他们大声喊出了“封建礼教吃人!”另一类是以阿Q、闰土、祥林嫂、杨二嫂等为代表的农民形象。一个个鲜活的农民形象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苦难的旧中国农民,他们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枷锁。可以说他的小说有自己的历史价值,更有对一个民族的思考价值。给当代作家以创作的启示,给关注新时代的农民的朋友以启示,给关注社会进程的人们以思考。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 引言: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既不像同时代许多作家那样以经济、政治地位进行“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阶级划分,也不像巴金、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1)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的类型和特征,大致可分为:命运悲惨的女性、自发反抗的女性、新旧夹缝中的女性三种类型。本文从其作品中撷取了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位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女性一一分析。鲁迅笔下这几个主要女性的悲剧,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封建悲剧反抗 Abstract: Mr. Lu Xun is a famous thinker and writer in modern China. The female image in his novels have different types and features, can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spontaneous women against women, the old and the new cracks in three type. In this paper, from his works capture the fourth Shan's wife, Xianglin's wife, love regardless, Zijun this several with strong tragic color female one analysis. Lu Xun under the several major female tragedy, its inherent personality, author both sorrow for their unfortunate, nuqibuzheng, but mining works resulting in the root of their tragedy is oppressed, toxic to the feudal system and the feudal ideology. Key words: Lu Xun female image against feudal tragedy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

摘要: 锐利的笔锋,犹如枪零弹雨。他用雄厚的文辞,唤醒了人民沉睡的灵魂,抨击人们麻木的思想。他是鲁迅,一个对于中国人永远都说不完,永远也说不清的人。他不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革命家。他弃医从文,用最真切的语言呼唤那些沉睡在封建思想之下的人。他一生写了很多的作品。其中包括《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小说集,共三十余篇。塑造了很多典型的封建人物形象,其中有十五篇注重描写、塑造了当时社会情况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显示了他对中国当时受封建思想迫害的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感叹。而他,就是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代表之一,对知识分子生活和情感有着深切的感受。但是相比之下他更能够清楚、冷静的认识到当时社会的压迫和残害。小说中塑造的旧中国时代知识分子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一是深受封建制度迫害的牺牲者,二是维护和追随封建社会的人,三是极力反抗和破坏封建社会的人。这三种形象清晰、透彻的描述了封建社会制度对广大中国同胞的残害和压迫。文章犀利如匕首,强有力的唤醒沉睡中的民众。小说描述的旧中国知识分子有封建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以及知识分子的觉醒。 关键词:封建思想知识分子小说形象 一、受封建思想禁锢的知识分子形象 旧时代的中国,封建主义思想长期笼罩着整个国家。两千多年的封建王国历史。在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皇权贵族占有大量的土地。而广大的农民占有的土地却很少,他们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缴高额租金。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很是尖锐。在政治上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主张仁政倡导经世济民辅佐君主。这种社会对我国广大的人民群众影响都特别的深。可谓封建主义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故而,鲁迅在小说中大部分描述的是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 (一)被封建思想迫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先生作品《孔乙己》、《白光》中的孔乙己和陈士成就是典型的代表。他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家道中落、次次考试不中,变得穷困潦倒最后沦落到下层。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在鲁迅的女性小说创作中,作家以男性为中心,主要意图是以女性的悲剧来批判封建男权文化,强调女性解放的必要性。本文拟从《祝福》和《伤逝》入手,探讨祥林嫂和子君悲剧命运的根源,从而指出,对中国女性而言,摆脱传统、走出传统是非常迫切的。 关键词:鲁迅小说祥林嫂子君女性意识 在《彷徨》里,有几篇小说以女性作为主角,鲁迅创作它们的目的是批判传统文化,为女性解放摇旗呐喊。中外传统文化虽然差别很大,但都是男权文化,生活在传统中的女性处在社会的边缘,男人则位于中心,是女人的统治者。所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男性,因为社会生活是围绕男性来展开的,如果出现女性则多为反面人物,或为男人的陪衬。不过,明清以来的小说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贬低女性的作品,也能读到如《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女性占据重要位置的优秀作品,她们人性的光辉及才华让男人汗颜。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挑战了传统,但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它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仍是有限的。惟有在五四这个摧枯拉朽的时代,人们才有可能对“男尊女卑”这一等级制度进行彻底的否定。鲁迅这位思想解放的先驱,自然会把女性解放纳入自己的创作视野。在《祝福》和《伤逝》中,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女性或被男权重压,或在传统中迷失,最后都成为牺

牲品。显然,悲剧人物祥林嫂和子君是鲁迅批判封建男权的媒介。通过祥林嫂,鲁迅揭示出中国女性悲剧原因之所在,子君形象则直指女性解放,告诉当时广大的中国女性不能那么活。总之,小说告诉读者,男权文化不仅摧残女性,而且还会使女性丧失自我,从而被边缘化。所以,对中国女性而言,摆脱传统、走出传统是非常迫切的。 祥林嫂就是被封建伦理纲常毒化和僵化了的典型妇女形象,她善良、勤劳、安分,对生活没有什么要求,只要能够像牛马一样活下去就感到满足。因为她所希望的,不是做一个不受压迫的“人”,而是当一个奴隶,但是就连这样的生活,也只是暂时的。鲁迅通过祥林嫂一针见血地指出,祥林嫂一生厄运当头,但造成她最大的不幸的还是头顶上笼罩的摆脱不掉的男权。她先后死了两任丈夫,结局却有不同,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对比。同样的祥林嫂,要么被抢回家,要么被扫地出门,之所以这样任人宰割,皆因为她是男人的所有物。再一次到鲁镇做工的祥林嫂走到了穷途末路,在世人团聚的岁末,她孤单地死在雪地上。谁是悲剧的制造者?是男权文化一步步将她逼向绝路。“吃人”的凶手一方面来自封建专制制度和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另一方面来自被传统思想僵化了的人的内心。所以要解放女性,就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通过社会革命砸破旧的制度,推翻吃人的筵席;另一方面要揭露和旧制度紧密相连的传统文化的负面因素,把人们从愚昧和奴隶的心态中解放出来,

论鲁迅小说中悲剧性的女性人物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悲剧性的女性人物形象 [内容提要]鲁迅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其作品中撷取了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位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女性一一分析。鲁迅笔下这几个主要女性的悲剧,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关键词]鲁迅小说悲剧女性形象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很有代表性。《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鲁迅是20世纪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毛泽东对鲁迅评价时说:“鲁迅是中国文化的主将”。他弃医从文,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一直在探索“国民性”问题,他要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坠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用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引起“疗治”的注意。他的小说,着重于反映下层社会的人们的不幸,具有悲剧的美学意义。在他的小说中,涉及女性的篇章不算多,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①。 单四嫂子是勤劳、善良的。守寡后专靠着自己的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宝儿。她从来没有非分之想,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封建礼教

论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

论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 摘要: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着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鲁迅以悲愤的现实主义笔触,在《明界》、《祝福》、《离婚》、《仿逝》等以妇女为主人公的小说中,出色地塑造了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这些艺术典型,感人至深,至令仍然显示着其不可磨灭的社会意义。本文本文拟通过分析这四个妇女形象,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从麻木到觉醒到反抗的斗争历程,并从中了解鲁迅先生对旧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进程。 关键字:鲁迅小说;妇女;形象 妇女问题,是关系社会文明的重要问题。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以极大的关注,在作品中以悲愤的现实主义笔调,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妇女形象。在《明天》、《祝福》、《离婚》、《伤逝》中,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的典型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惨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鲁迅受到“为人生”启蒙主义精神的影响,他的作品也充满了对封建宗法制度罪恶行径的愤怒批判,字里行间,都熔铸着其激愤与不平。 一、麻木、顺从、无反抗力的单四嫂子 单四嫂子是《明天》中的主人公。《明天》是鲁迅写的第一篇描写农村妇女的小说,也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贫困寡居的单四嫂丧夫之后,并没有选择改嫁。也可以这样说,在当时那个社会,那个所谓东方文明的熏陶下,她遵守了古训:死了丈夫,不能另行改嫁,只能守节。 单四嫂麻木,淡漠,这个对生活已经毫无奢求的社会底层妇女,唯一的心愿大概就是养活宝儿。“妈!爹卖馄饨,我大了也卖馄饨,卖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宝儿稚气的愿望让单四嫂觉得“那时候,真是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着”,也给了她为生活挣扎的信念。可是宝儿生病了,把儿子当做明天的她求签、许愿、喂药,最后无奈求助庸医何小仙。宝儿最后还是死了。单四嫂微茫的希望幻灭了,邻居们帮忙操办丧事,他们都聚集在这可怜的寡妇周围。“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之类。”可是他们谁也没有真正从心底给予单四嫂一点点同情和安慰。在宝儿垂死之际,单四嫂子心乱如麻的时候,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之流在唱小调,打她的歪主意;何小仙慢条斯理,不紧不慢。而同是妇女,似乎有同情心的王九妈,也终于被证实并非出于真情。面对一次次的不幸和打击,单四嫂完全麻木,没有怨恨,没有不满,她一味地顺从、屈服,更不要提反抗了。单四嫂以为她的明天,痛苦会减少,可是现实是每一个明天,都给她带来了一次比一次沉重的打击和失望,也让她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和财物。 鲁迅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副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鲁迅小说人物命名的意义

鲁迅小说人物命名的 意义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1934年11月,鲁迅先生在《答〈戏〉周刊编者信》中曰:“人名也一样,古今文坛消息家,往往以为有些小说的根本是在报私仇,所以一定要穿凿书上的谁,就是实际上的谁。为免除这些才子学者们的白费心思,另生枝节起见,我就用‘赵太爷’‘钱大爷’,是《百家姓》上最初的两个字……还有排行,因为我是长男,下面两个兄弟,为预防谣言家的毒舌起见,我的作品中的坏脚色,是没有一个不是老大,或老四、老五的。”其实,我们仔细读一读鲁迅的小说,认真琢磨其中的人物名字,就不难发现,它们绝不仅仅具有排除“消息家”或“谣言家”“穿凿”的作用。 我们认为,鲁迅小说的人名,绝对不是作者信手拈来的。研究起来,有如下一些耐人品味的意义。 一、外形特征的勾勒。鲁迅小说中的人名,有一部分就是勾勒人物外形特征的漫画。比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赵白眼”等,都极其省俭地活画出了人物的外形特点。又如《阿Q正传》中的阿Q,光秃秃的头的后面,拖着一根小辫子,这“Q”不正是其外在形象的写照吗?读着这些名字,我们就仿佛见到他们的主人,真是“借一斑知全豹,以一名传精神”。 二、性格特征的揭示。鲁迅小说中不少人物的名字,恰好揭示了其性格特征,使得“人如其名”,高度个性化了。《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中的“狂人”和“疯子”,一“狂”一“疯”正是他们的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伤逝》里的“小雪花膏”也一样,非常清晰地勾画出一副爱慕虚荣、不务正业而多嘴的无聊面孔。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有的“假洋鬼子”,这一名字正好把这一人物的封建性和买办性混合在一起。从这一名字中,我们似乎看见了他那副见风使舵、投机钻营的丑恶嘴脸。三、时代色彩的涂抹。一般 说来,姓名是用以从芸芸众 生中识别某个人的标志,但 往往涂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即从一个简单的名字可以窥 见当时社会的一般生活背 景、时代特征等等。鲁迅笔 下人物所用的名字如“九斤 老太”之类,无不从市井村 坊拾取,极其俚俗,而又反 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 在旧社会,老婆须随夫姓, 如“华大妈”“夏四奶奶”; 女人须从夫名,如“祥林嫂”; 以及按照命中“五行”所缺 来取小名,如“闰土”“水 生”……这些名字,无不深 深涂抹上了鲜明的时代色 彩。 四、阶级印记的打烙。鲁迅 小说中的人名,还往往烙有 深刻的阶级印记。小说中诸 如“赵太爷”“夏三爷”“鲁 四老爷”“钱大爷”“赵七 爷”等等,一个个都是当时 的权贵。他们的名字中都共 有一个“爷”字。在旧社会, “爷”是有身份有特权的人 的称呼。《故乡》中就有这 样一幕情景:“他站住了, 脸上显出欢喜和凄凉的神 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分明地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战;我就 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 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 不出话。”这段文字分明告 诉我们,在旧社会,一旦为 “官”了,就得以“爷”相 称。 五、主题思想的蕴含。《药》 里的夏瑜暗指革命家秋瑾,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夏对秋, 瑜对瑾嘛。但是,当我们将 其与另一个人物姓名华老栓 联系起来,我们就不禁脱口 叫绝了。《书·武成》疏云: “华夏为中国也。”原来, 鲁迅将“中国”这个古称“华 夏”分别作为两户人家的姓, 既显示了他们之间合二为一 的亲密关系,又揭示了他们 之间一分为二的隔膜状况。 夏瑜应该依靠但却没有依靠 华老栓,华老栓应该支持但 没有支持夏瑜。流血的不知 道为谁流血,吃血的不知道 吃了谁的血。以互不关心始, 以同归于尽终。仅仅研究人 物的姓名,就可以看出这篇 小说的主题思想:人民群众 愚昧麻木,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脱离群众。 总之,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命 名,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 我们阅读他的小说,不能不 重视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