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童年期的经历与人格发展关系及强迫症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经历与人格发展关系及强迫症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经历与人格发展关系及强迫症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经历与人格发展关系及强迫症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经历与人格发展关系及强迫症心理发展弗洛伊德(Freud S.)是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学说创始人。他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二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分述如下:

1.口唇期(oral stage):从出生到1岁半左右。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口唇期的重要性不仅在于饥饿需求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口腔粘膜的刺激。如果这个时期口欲的满足不当,如满足太多,使人失去向前发展的动机;满足太少也会使人畏惧进入下一阶段,这时就会发生滞留现象,滞留现象是指人虽然继续成长或到了成年,但仍希望得到和早期阶段相同的满足。例如,人的发展滞留在口唇期,成年后仍会努力寻求口腔的满足,嚼口香糖、咬指甲、吸烟、喜欢狂吻、滥吃东西、嗜酒等。

与口唇期相应的人格特征是口唇性格,指人到成年之后仍表现出口唇期发展的特征。口唇性格的人是自恋的,主要对自己感兴趣,总是要求别人给予或是向别人索求,依赖别人满足他的需求,有时他也给予别人,但却是为了回报和得到赞赏。口唇性格的人在工作中追求安全,扮演被动、依赖的角色。他害怕失去,怕别人欺骗他,遇到挫折时易怒或想不开。

在口唇期较早阶段,过度满足进食要求或过度关照所致的固着会产生口唇期-依赖型人格。这类人非常容易轻信、被动,总是要求得到他人的关注。

在口唇期较后阶段,挫折所致的的固着会产生口唇期-攻击型人格。这种攻击性经常是以撕咬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这种人格倾向的成人,喜欢争论并刻薄地挖苦人,疑心很重,甚至喜欢盘剥他人。

Coldman-Eisler的研究为口唇期的满足与否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提供了依据。在这个研究中,根据断奶迟早不同将受试者分成二组:一组是早期断奶者(5个月内),称为不满足组;另一组较晚才断奶(5个月以上),称为满足组。比较二组受试者在人格测验的结果发现差异显著:不满足组在悲观、被动、退缩因素方面的评分较高;满足组则在乐观、外向、社会性因素方面的评分较高。 2.肛门期(anal stage):大约从1~3岁左右。此期儿童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接受排便习惯的训练,他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排便行为以适应社会的要求。此期儿童经历排除与保留等方面的冲突,一方面他想根据自己意愿排便,追求满足;另一方面他受到父母的控制,必须忍耐和等待。儿童可利用“排泄”或“不排泄”的方式,来获得赞许或表示反抗。儿童在肛门期欲望的满足和他在大小便训练过程中所学到的人际关系方式,对他未来的人格形成产生较大影响,过于放纵或过于严厉的大小便训练都可能导致肛门期的固着,并表现为相应的人格特质。

肛门性格的特征,包括吝啬、整洁、强迫和固执。希望抓住事物,拥有;希望事物都整洁有序,坚持己见;有较多的"应该",希望将自己的方式加在别的人和事上;内心冲突较多,主要在于抓住或放弃,反抗或顺从,谁控制谁的问题。

肛门期-排泄型人格,即“随意排泄”型人格,这类人不讲规则,具有破坏性、残忍、龌龊。

肛门期-滞留型人格,即“憋着不排泄”型人格,这类人固执、吝啬、守规矩,但过于死板

,有强迫性洁癖。

3.性器期(phallia stage):大约从3~5岁开始。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他们很好奇,为什么男孩有阴茎而女孩没有,他们不仅通过玩弄生殖器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获得满足。儿童对性器官的兴趣越来越大,并开始在生理上受到异性家长的吸引。 此期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绪"( Oedipus complx),Oedipus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王子,成人后杀了他父亲而娶了自己的母亲。他十分爱恋自己的母亲,对父亲则是又嫉妒、又恨又怕,因为父亲是他的对手,他怕父亲会阉割他的生殖器,产生所谓"阉割焦虑"。为了寻求解脱,男孩需要对父亲进行认同,即仿效父亲的行为,学习父亲的言谈举止,想象自己与父亲分享了母亲的爱。当男孩努力使自己变为父亲的样子时,父子之间的对抗就会结束,之后,男孩会开始接受父亲的价值观,并形成自己的良心。

对于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绪"(Electra complex,Electra 也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指使她的兄弟杀死了他们的母亲),女孩因自己没有阴茎而对母亲不满,将爱转向父亲。恋父行为同样是不现实的,解决的方法也是通过认同作用,认同母亲、仿效母亲的行为。女孩对母亲的认同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过程。

人格理论

按佛洛伊德的理论,人格是一个整体,这整体包括了三部份,分别称为本我、自我、超我。 人格中的三个部分,彼此交互影响,在不同时间内,对个体产生不同的作用。

本我(id)

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 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 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 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自我(ego)

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 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 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人格发展

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 其中前三个时期是以身体的部位命名。 原因是在六岁以前的个体,期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体上的部位获得满足的。 因此这些部位即称性感带区。

佛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期

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总离不开性的观念,所以他的发展分期解释,就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1口腔期(oral stage,0~1岁)

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 婴儿的快乐也多得自口腔活动。 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 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2肛门期(anal stage,1~3岁)

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时所生的刺激快感获得满足。 此时期卫生习惯的训练,对幼儿言是重要关键。 如管制过严,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人中有所谓的肛门性格者,在行为上表现冷酷、顽固、刚复、吝啬等,可能就是肛门性格的特征。

3性器期(phallic stage,3~6岁)

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获得满足。 此时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在性质上已算是「手淫」的开始。 幼儿在此时期已能辨识男女性别,并以父母中之异性者为「性爱」的对象。 于是出现了男童以父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母亲的现象,这现象称为恋母情结,同理女童以母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恋父亲的对象,则称为恋父情结。

4潜伏期(latent stage,7岁至青春期)

七岁以后的儿童,兴趣扩大,由对自己的身体和父母感情,转变到周围的事物,故而从原始的欲力来看,呈现出潜伏状态。 此一时期的男女儿童之间,在情感上较前疏远,团体性活动多呈男女分离趋势。

5两性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以后)

此时期开始时间,男生约在13岁,女生约在12岁,此时期个体性器官成熟生理上与心理上所显示的特征,两性差异开始显著。 自此以后,性的需求转向相似年龄的异性,开始有了两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识,至此,性心理的发展以臻成熟。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的人格理论,最主要是针对佛洛伊德理论中五种理念的批评与修正,荣格在他的分析理论中提出五大论点。

1自我的功能

荣格所指的自我不是从原始性本我分化出来的,也不是夹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只发生作用。 自我有其独立性、连续性、和统合性;此三种特性是个体自幼在生活经验中逐渐发展的形成的。 自我之内虽然也有意识与潜意识之分,但两者并不是冲突的,而是调和的。 一个自我发展正常的人,也就是人格健康的人。2自我潜意识

个体的自我发展,有两个本源;其中之一即为个人潜意识,其与佛洛伊德理论中所指相同,有的是从意识境界中被压抑下去而不复记忆者,有的是出自本我而强度不够,不为个体所知觉。 无论属于何种情形,潜意识中的不愉快经验,积压多了就会形成情结。

3集体潜意识

自我发展的另一本源,称之集体潜意识。 其不属于个人所有是人类在种族演化中长期留下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原始心像与观念。 荣格称此种原始心像与观念为原型。 原型代代相传,成为人类累积的经验,此类种族性的经验,留存在同族人的潜意识中,成为每一个体人格结构的基础。

4人格内动力

荣格将人格结构视为由很多两极相对的内动力所形成,诸如:意识与前意识相对、升华与压抑相对、理性与非理性相对、个性内向与个性外向相对。 既有相对,自然就会产生紧张、不安定、不平衡、的情形。 此即荣格人格结构的内在动观念。 人格结构内相对力量系来自欲力,欲力促动的结果,自然会使个体人格结构中有失衡。 在两性相对的很多人格倾向中,荣格特别重视内向与外向两极相对的性格倾向。

5人格的发展

荣格认为人格发展是连续化、统合化、个别化的成长历程,在成长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是将两极相对的内在动力,逐渐趋于调和,并偏向较成熟的一方;个体发展由内在的两极相对达到两种融合的地步,即表示期人格发展已臻于成熟。 荣格认为,人格发展臻于成熟的年龄,不在儿童期与青年期,而在30岁以后的成年期。

强迫症的根源

一、父母的教育

1、严格的父母

在与患有强迫的朋友探讨他们的成长经历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在他们大多数人的在早年的生活中,都有着一个严格甚至苛刻的父母经常对他们进行过度的批判、教育、控制甚至是打骂

2、溺爱的父母

当然,在患有强迫症的朋友中,他们的父母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属于严格型的。他们还有一部分人的父母可以说对他们很好,溺爱的他们。不过遗憾的是,

正如过度严格的父母会让孩子无法建立安全感一样,过度溺爱的父母也同样让孩子无法建立安全感。

二、过去心理的创伤

安全感的缺乏除了父母的教育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值得注意的,就是我们在幼年时期所经历的一些创伤性事件对我们心理的影响。

三、对自我的不接纳与性的压抑

1、对自我的不接纳

不过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安全感的缺失并不一定就会患上强迫症。因为强迫症的核心除了担忧和害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抗和斗争。患者朋友们总会在内心里与自己做对,他们总是认为自己不应该出现什么什么想法,若是出现了就会拼了命地与这些念头斗争和对抗,压制这些念头的出现。而对抗和斗争的来源一方面可由安全感缺乏而延伸出来完美主义的性格导致。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东西,追求完美的结果只会导致不断的失败和挫折,而这必定会让我们对自己感到非常的不满意,从而看不起自己,不愿意承认自己,于是在内心里形成了一个理想中的完美自己和不愿意面对的现实的自己,自己把自己分裂开和敌对了起来。很多强迫的患者都有同一个感受就是仿佛自己的身体里有另一个灵魂在与自己对着干,而这实际上就是自我的不接纳而导致的。而我们强迫症患者朋友在症状中或对症状本身的抵抗和压制的根源也就来源于对自我的不接纳。

2、性的压抑

临床的治疗中,还有一重要的事件可以说对自我的不接纳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个问题在很多的强迫症状患者身上存在,它就是弗洛伊德提出的神经症的患病原因对性的压抑。

四、总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现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强迫症产生的心理根源是由于安全感的缺失和对自我的不接纳(自我对抗)。而症状的产生则是在这个内在的必然的心理原因的基础上遇到了外在的偶然事件而引发的的连锁反应. 由此我们又可以得到一个强迫症心理的发展公式:

后天环境因素(父母的教育/心理创伤)导致的缺乏安全的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所表现出的面对生活的心态和行为(完美主义/逃避/ /过度担忧等)来处理这些生活的问题和事件

→陷入了自我挫败和自我对抗的内心冲突中,对现实的自我不满,产生自卑、悲观和自我怀疑,安全感更进一步缺乏

→生活中不断的新问题和困难的出现,强烈的焦虑,内心强烈渴望立刻摆脱问题,获得安全感,变本加厉地继续重复以前错误的面对生活的心态和行为

→过度自我关注,以至于将某些正常的行为和思维由于认识的不足而错误地做问题去排斥和抵抗

→陷入了错误的斗争和排斥的解决轨道之中,越解决越焦虑,越焦虑越解决的恶性循环

→强迫症

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就好比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激起奔腾的波涛,时而静静地流逝。人的发展也会有起有伏,有激流勇进,有平静流淌;循环往复,循规变化。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自身的发展,只有了解了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才能健康成长。心理的发展,就是我们人格的发展,只有健康的人格发展,才能塑造出健康的自我成长。 在这一章,我们将引用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对一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大家介绍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 第一节各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一、婴儿期(0—1)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这个阶段的婴儿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者能以慈爱的方式来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的需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婴儿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婴儿出生后会有种种的生理需求,要吃、要抱、要有人逗他说话,当他的这些需求获得了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尤其是照料他最多的母亲产生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如果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成人应有的照料,婴儿一涉世就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这一阶段要求培养婴儿的信任感,并不等于说不能有不信任感,而是说信任感要超过不信任感。 如果这一阶段发展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相反失败就会形成惧怕。 二、儿童期(1—3)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父母鼓励、允许儿童做力所能及的行为,如吃饭、走路,儿童可以发展自主性;如果父母对幼儿尿床或尿裤子批评过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

童年期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1030童年期 Childhood 个体从6、7岁到11、12岁的时期。相当于小学阶段。童年期儿童身体在继续增长,进入学校以后主导活动起了根本变化,促使儿童在心理方面发生质的变化。 童年期的生理发展脑的重量由6~7岁的1280克到9岁增到1350克,12岁时达到l 400克,和成人一样。6岁后,脑的任何一叶都迅速生长,内抑制和分化抑制显著发展。中国学者对儿童脑电渡的研究,证明了童年脑功能的迅速发展,到13~14岁趋向成熟。 童年身体发展的特点,主要是内部成熟,特别是在l0~12岁时期。而身高体重方面都要比幼儿期和少年期增长缓慢.但身体变得更结实了。8~9岁时,白细胞数目增加到最高数值,抵抗力提高,一般生理的适应能力增强了。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心理发展具有与幼儿期和少年期不同的特点和趋势。其认知活动由不随意性、不自觉性向随意性和自觉性发展。幼儿的认知活动以不随意性为主导,儿童进入小学后,在学习读、写、算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忆和思维能力的随意性不断得到发展,同时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功能增强,心理活动的自觉性也逐步发展起来。认知水平则从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概括过渡。幼儿认知事物以具体形象为主导,上小学后,儿童大脑神经系统不断完善,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越来越多的概念,在进行记忆、想象和思维活动中,概括能力逐渐提高。在童年期,儿童的集体意识也逐渐形成。儿童在班集体、少年先锋队等集体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及个人在集体中的权利和义务,逐渐形成对集体的情感和意识,这对其个性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认知活动的发展童年期儿童认知活动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感觉、知觉迅速发展。研究材料表明:儿童视敏度增长速度,童年比幼年缓慢,增长速度最高是在7岁。但是童年儿童的差别感受性比幼儿有显著提高,l0岁时视觉的调节能力最大。童年期儿童的听觉能力已有较高水平,能区别本旗语言中语音的细微差别。据研究,如果6岁儿童辨音能力为单位1,则7岁为1.4,8岁为1.6,9岁为2.6,10岁为3.7,19岁为5 .2。声音听觉敏锐度在13岁以前比成人略低。 童年期儿童的空间知觉在不断提高。皮亚杰对儿童的左右方位知觉进行了实验,后来,美国的D.埃尔金德和中国的朱智贤都验证了皮亚杰的这一实验。中国学者试验结果为:儿童在5~7岁能辨别自己的左右手和脚;7~9岁能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9~11岁能比较概括、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这与皮亚杰的实验结果大体相符。1982年中国学者又进一步作了验证,认为儿童的左右方位知觉有提高趋势。 时间不具有直观形象性,只能凭借其他分析器或标尺感知.苏联有人调查小学各年级学生确定1分钟能力的材料表明能较为正确判断的:1年级为11.5%,3年级为24.8%,5年级为31.1%。由此证明儿童随年龄增长,对1分钟知觉逐渐接近正确。中国的研究材料表明:儿童在5岁不会使用时间标尺,7岁才开始使用时间标尺,到8岁基本上能主动使用标尺。 童年期儿童的观察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这时期的一般特点为:在观察目的选择上,容易抓住表面细节而忽略本质部分:在观察时容易笼统而不精确;缺乏系统性和顺序性。这些特点年龄越小越明显。 ②记忆能力大大提高。有意识记在童年期儿童记忆发展中逐渐占主导地位。实验证明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随年龄增长而产生不同变化(表1)。起初无意识记优于有意识记,后来有意识记逐渐赶上无意识记,最后超过无意识记。表1只表示一般的发展趋势,两种识记的变化还会受各种条件的支配。

青年期心理发展规律及特点综述

青年期心理发展规律及特点综述 发表时间:2018-07-12T14:52:05.42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6期作者:石瑾1 刘寅(指导老师)2 [导读] 青年心理的产生于发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物、生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传统、教育。(1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2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药理系\四川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麻醉医学中心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青年期是人一生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生理、心理逐渐走向成熟,是一生中精力最充沛,有更多潜能和创造力的时期。青年期伴随着人格发展成熟、认知发展丰富和意志力自控力的增强,处于人生过度时期的青年由生理、心理幼稚阶段,向生理、心理成熟阶段发展,即由青少年过渡到成人。青年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青年期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会影响成年的各方面;青年期所交往的朋友可能会发展为终生朋友。青年期作为人生的“心理断乳期”,除了带来鼎盛的精力和创造力,由于青年的角色急剧转变和社会任务的担当,还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研究青年期心理发展规律及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青年期心理,把握青年时期的优势创造人生价值,防止青年期的心理不稳定对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关键词】心理断乳期;自我意识认知;发展辩证思维【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6-0003-02 1.青年期心理的发展普遍规律 1.1 青年期的心理产生、发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规律青年心理的产生于发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物、生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传统、教育、营养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形成了青年的心理状态,推动了青年的心理发展。这些诸多因素中,生物因素、生理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是青年心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是青年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1.2 青年心理发展的连续——阶段性规律青年期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青年期分为青年前期、青年中期和青年后期,每一阶段既是前一阶段的发展结果,又是后一阶段的开始。青年后期心理的成熟,正式青年前期及中期心理不断发展的结果,因此,在前期和中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青年后期的稳定成熟有重要作用。 1.3 青年心理发展的可塑性规律 青年心理发展具有可塑性。其可塑性包含两个方面:第一,青年对自我心理的可塑性。青年通过各科目的学习与思考,广泛参与社会活动积累人生经验,可以一定程度上巩固或重塑心理。第二,环境对青年心理有塑造作用。青年生活在人类社会环境中,必定会受到来自人际、社会发展与局势、社会政治、生产、文化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年心理的塑造起决定作用。青年应当有选择性地接受或远离社会环境的影响。 1.4 青年期心理发展的层次性规律 青年心理发展的层次性应从心理发展与心理卫生两方面进行阐述。对于心理发展方面,青年期的不同发展阶段有其相应的任务和发展要求,同一个体在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这体现了心理发展的层次性;在心理卫生方面,由于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不同青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同。应对不同的心理问题时,应该对不同的心理层次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收到实效。 2.青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点 2.1 认知发展 2.1.1智力的发展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不依据人的文化知识经验的能力,如空间定向、知觉操作、运算速度、记忆、推理能力等。晶体智力,是指人通过掌握文化知识经验而形成的一种能力。人脑细胞是一种连续不断死亡且永不复增值的细胞,且人到20岁左右脑细胞的发育达到巅峰,根据脑细胞这一特点可知,人的流体智力自青年开始逐渐降低。而晶体智力一直相对保持稳定并呈上升趋势,因为人处于社会环境中,通过自身经历不断积累经验或通过自身学习,使晶体智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因此,青年应在青年期加倍努力学习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1.2思维的发展青年期的思维主要表现在知识的应用上。辩证的、相对的、实用性的思维形式逐渐成为重要的思维形式。 2.1.2.1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学者帕瑞将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二元论阶段、相对性阶段和约定性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是青年思维不断向缜密、辩证的成熟思维发展的体现。 2.1.2.2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1)发展趋势:这一思维从初中一年级开始被掌握,初中三年级迅速发展,高中阶段辩证逻辑思维已发展到趋于优势地位。(2)影响因素:①领会和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刻性和系统性;②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③个性思维品质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2.1.2.3思维监控能力的发展思维监控能力是指把思维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监视、控制和调节的能力。(1)随着年龄增长而迅速发展,发展速度比小学儿童快得多。(2)自我监控能力具有良好的计划性、准备性、方法性和反馈性。(3)青年初期的思维自我监控能力已经接近成人水平。 2.2 人格逐渐成熟 2.2.1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2.2.1.1青年期自我意识的特点 (1)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2)自我概念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中英互联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教材(3) 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6、7――12、13岁,属小学阶段。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 第一单元童年期的学习(掌握) 一、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二、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从习得直接经验为主向掌握间接经验为主是一个发展过程 小学低年级通过直接抽象的方式学习物理经验;小学高年级运用抽象逻辑、多重抽象来获得数理逻辑经验;小学中年级是儿童学习和认知活动超越直接经验向掌握间接经验变化的转折期。 四、“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五、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是在主导活动中进行的,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习活动进行的,并不断内化,引起智力、个性和社会诸方面结构的变革,以促进心理的发展。 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掌握) 长时记忆效果和保持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忆的策略。学龄前儿童主要记忆策略有: (一)复诵策略指有意识地重复、朗诵所要记住的信息。大部分儿童都能自发运用复诵策略,幼儿末期和小学低年级儿童易接受这训练,而且这种训练是必要的。 (二)组织策略指把所要识记的材料,按其内在联系,加以归类等进行识记。低年级不能运用,中年级不大会用,高年级自发运用。6-8岁进行组织策略指导和提示效果最好。10以后已是组织策略者,无须提示。 (三)系统化策略指对记忆材料进行信息加工,将相互关联的信息按体系关系进行整理并条理化,组成知识系统以帮助记忆的策略。 (四)、巧妙加工策略是指对没意义联系上的信息运用联想、谐音、拆分、重组等加工方式使其变成活生生的意义,以助记忆。 2011.05 98、小学阶段的儿童主要的记忆策略包括( )。AC244-3 (A)复述(B)大脑风暴法(C)组织(D)谐 音记忆法 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重点掌握) 童年期的思维其基本特征在于: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一)童年期思维的本质特征 1、童年期思维的本质特征童年期是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2、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是质变过程。 3.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9-10岁,即小学中年级阶段 2011.05 100、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点包括(AC)。P245-3 (A)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B)没有发生质变 (C)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D)逻辑思维可以摆脱形象 (二)思维形式的发展 思维形式是指思维的逻辑形式。 1、概括能力的发展 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从对事物的外部感性特征的概括逐渐转为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按如下三个阶段划分:(1)直观形象水平(小学低年级儿童居于这一水平) 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 (2)形象抽象水平:(小学中年级儿童居于这一水平) 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特征或属

第78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1、小学儿童的年龄范围是6.7—12.13岁,属于童年期,也叫前青春发育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2、说明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呈现出一些基本特点: (1)在整个童年期,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2)童年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着一个“关键年龄”。 (3)童年期儿童思维形式逐渐完整。 (4)童年期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3、小学儿童思维发展有一个关键年龄,这个关键年龄是小学的三四年级。 4、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对外部感性特点的概括转为对本质属性的概括,这种发展大体上要经历三个阶段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5、小学儿童概念发展的特点有三,一是概念的逐步深刻化,二是概念的逐步丰富化,三是概念的逐步系统化。 6、说明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1)思维敏捷性方面,儿童的运算速度不断提高,正确迅速能力水平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2)思维灵活性方面,表现为①一题多解的解题数量在增加。②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在增加。③儿童的组合分析水平在不断提高。 (3)思维深刻性方面,表现为:①儿童寻找标准量的水平不断提高,推理的间接性不断提高。②儿童不断掌握运算法则,认识事物数量变化的规律性。③儿童提出假设,独立地自编应用题的抽象逻辑性逐步发展。 (4)思维独创性方面,表现为:①从对具体形象性材料加工到对语词抽象材料的加工。②先模仿,经过半独立性的过渡,发展到独创性。 7、说明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 童年期儿童自我意识是在幼儿期已有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发展进程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处于上升期,小学一年级到二年级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快速发展期。 第二,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处于平稳阶段。,其年级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第三,小学五年级到六年级处于第二个上升期。可见,小学儿童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时期,又有平稳发展时期。8、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是什么? 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增高;

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资料

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

青春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青年期有着丰富、复杂而又强烈的情感世界。他们的情绪体验来得快而强烈,但他们有一定的调节和克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使情绪表现具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但较之成人还显得动荡多变,具有不稳定性,既想控制隐藏自己的情绪,又很难控制情绪高昂时的外部表现。随着年龄增加,担忧及种种想象中的恐惧增多,主要是事业、前途、经济、人事关系、婚姻、恋爱等。忧虑过甚会变成焦虑,焦虑过度可以变为极度紧张与神经质,对什么事都过度反应,也可变为极度淡漠,对什么事都不作反应。所以此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尤其应当引起注意。 而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1、不平衡性 青春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时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处于与儿童的外界获得时期相对应的内部获得时期。在这一时期,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也就是说,青春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异时性和较大的不平衡性。 2、动荡性 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

展以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心理发展的动荡性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意志品质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是意外伤亡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另外,生理上的剧烈变化,会带来所谓“青春期骚动”,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和剧烈的“性困扰”,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有人说,青少年既不是一切显露无遗、明明白白的“白箱”,也不是一切不可知、看不见内部结构的“黑箱”,而是一个以模糊不定、动荡多变为主要特征的“灰箱”。 3、自主性 青春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时期,即心理上的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加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主张。已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如果说生理上的断乳是个体被动地离开父母,那么心理上的断乳则是个体主动地离开父母。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7-12岁,属小学阶段,童年期的儿童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 第一单元童年期的学习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一)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二)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三)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二、学习兴趣的发展 在整个学时期,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以下特点: (一)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二)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步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 (三)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年级以后,这种作用逐渐降低 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容量的发展 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二)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有意识记忆超过无意识记忆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 2.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意义记忆是一种理解记忆,当儿童对所有识记的材料有了理解并有了时行意义加工的能力,他们就能更好地进行意义记忆 3.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三)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 1.复述(背诵)。是指注意不断指向输入信息,不断重复材料的过程(5岁儿童10%有复述行为,7岁有60%,10岁达到85%) 2.组织。组织是要把识记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期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组织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 (1)归类:把要识记的材料按某种标准或关系进行归并,以帮助记忆。年龄小的儿童往往按简单联想归类,年龄大的儿童按关系归类 (2)系列化:系列化是把相互关联的信息按体系关系进行整理并条理化,以帮助记忆的方式 二、思维的发展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童年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童年期的思维获得飞速发展 (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 1.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经过童年期就进入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导的阶段,这一转变是思维发展过程的质的变化 2.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心得 ——2016级物理1班刘明瑞本章学习的内容针对对象是童年期儿童,一般是指六七岁到十一二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大致相当于现行的小学阶段。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学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并发展各种能力。因此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比较重要,我们需要学习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来更方便的达到更好的效果。 本章首先介绍了童年期儿童的生理发展,儿童的身体以及大脑结构和机能都有相应的发展。 其次介绍了童年期儿童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童年期儿童在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方面都有相应的发展。譬如说童年期儿童注意的发展具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教学影响下,儿童的有意注意开始发展,由初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发展为后期的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初入学的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还不全面,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例如,一年级儿童上学时常常会由于匆忙而忘记带学习用品,这时父母应该多多帮助他,提醒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提出努力学习的要求,要求儿童有意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到必要的对象上,有意注意就逐步发展起来。根据小学儿童注意的特点,小学教师一方面要在教学上利用可以引起儿童兴趣的因素,另一方面也要锻炼儿童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从而使儿童以自觉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学习。 再次介绍了童年期儿童学习活动的发展与教育。学习作为儿童入学后的主导活动,它不同于游戏和劳动,既具有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该阶段的特点:第一,学习的社会性要求。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社会对学生的要求通过学校的各项要求得以贯彻落实。在学习过

程中,学生不仅要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还要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格品质: 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且还要学习己不感兴趣但必须要学的东西。总之,进入小学后,儿童开始进行正规、系统的学习,学习逐渐代替游戏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小学阶段也就成为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教师就要格外关注学生的内心想法,不让学生在转折的道路上走偏了。第二,从年龄发展上看,童年期儿童的学习和幼儿、青少年的学习也不一样。学前期儿童也有学习,但这种学习还不是一种独立的活动,而是在游戏或其他实际活动中进行的。只有在童年期之后,学习才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但是童年期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力较差,从内容上讲,童年期儿童主要学习的是有关读、写、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及参加学校集体生活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作为教师应当加强监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惯与行为规范。 余下内容还介绍了童年期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与教育以及童年期儿童的个性、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学习了这些,我认为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作为孩子心目中的传导者,应从一颗爱心,一份挚情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并且做到以下方面: 1.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要尊重理解儿童学习兴趣,创造主动学习气氛,让儿童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完成任务,达到能力的提高。(同样,教师也一样需要有这样的领导者。) 2.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行为,创设一个文明,健康,温馨的心理环境,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的自尊心和白信心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我们许多大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无意中伤害了他

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

青年期有着丰富、复杂而又强烈的情感世界。他们的情绪体验来得快而强烈,但他们有一定的调节和克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使情绪表现具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但较之成人还显得动荡多变,具有不稳定性,既想控制隐藏自己的情绪,又很难控制情绪高昂时的外部表现。随着年龄增加,担忧及种种想象中的恐惧增多,主要是事业、前途、经济、人事关系、婚姻、恋爱等。忧虑过甚会变成焦虑,焦虑过度可以变为极度紧张与神经质,对什么事都过度反应,也可变为极度淡漠,对什么事都不作反应。所以此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尤其应当引起注意。 而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1、不平衡性 青春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时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处于与儿童的外界获得时期相对应的内部获得时期。在这一时期,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也就是说,青春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异时性和较大的不平衡性。 2、动荡性 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展以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心理过程的种种

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心理发展的动荡性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意志品质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是意外伤亡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另外,生理上的剧烈变化,会带来所谓“青春期骚动”,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和剧烈的“性困扰”,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有人说,青少年既不是一切显露无遗、明明白白的“白箱”,也不是一切不可知、看不见内部结构的“黑箱”,而是一个以模糊不定、动荡多变为主要特征的“灰箱”。 3、自主性 青春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时期,即心理上的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加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主张。已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如果说生理上的断乳是个体被动地离开父母,那么心理上的断乳则是个体主动地离开父母。 4、进取性

青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青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青年期心理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青年期由于生理、社会环境、生活经历、认知调节、意志努力、情绪控制等因素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引起的心理特征的发展,我们称之为青年心理发展。由于青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具有动态的、交织的、复杂的特点,我们将从青年社会化、青年性心理、青年的自我意识、青年智力、青年的情绪、青年价值观、青年道德、青年性格、青年的恋爱和青年职业心理十个角度分别阐述。但是,这十个方面不是孤立发展的,它们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组成了青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青年社会化的发展特征 社会化是一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一个新生儿只是结构功能最高级的生命有机体,它要成为社会的一员,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进行长期而复杂的学习,这个学习过程就是社会化。 1、在社会制约因素上,青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成人控制逐渐失去重要性,社会化的方式逐渐转化为内化; 2、在强化方式上,由儿童时的将成人的奖惩作为接受规则的动力到青年时受个人对环境的认识等内在因素的调节; 3、在榜样的选择上,由成人为其选择榜样到榜样由青年自己选择; 4、在社会化的承担者上,由儿童时的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为主逐渐转向青年时受朋友和媒体的影响为主。 正是由于这些变化的存在,才使青年社会化在延续儿童社会化的同时得到了提高。 二、青年性心理的发展 进入青春期以后,个体生理发育并引进第二性征突变以及心理上自我意识增强所形成的合力,促使了青年的性心理迅速发展。 一般将性心理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其中女性比男性早1—2年) (1)疏远异性期(12—14岁)刚进入青春期,由于生理迅速变化,性别差异日益明显和性意识、性动机的出现,便产生明显的性不安、羞涩甚至对自身的反感,对异性怀有神秘感和恐惧感,以前两小无猜的童伴开始疏远了。学校里男女界限分明,有时男女同学间的正常交往也遭到起哄和嘲笑。 (2)接近异性期(14—16岁)短暂的疏远和相斥之后,必然是渐浓的关注与接近。在初二、初三年级后逐渐明显。他(她)们常常以欣赏的心情和友好的态度,来对待异性的言谈和行为。男女青年开始注意异性对自己的态度,往往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以博得异性的好感。他们对异性的关注具有好奇性、试验性和盲目性。但实质上并不具有恋爱的感情深度和心理准备,也很少具有专一的恋爱对象。 (3)向往异性期(16—18岁)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对异性的向往和倾慕。这时的男女青年,往往以各种主动的方式对异性表示好感,希望得到对方的积极反应。这个阶段的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对特定异性的倾慕,但也有少数高中男女生开始倾慕特定的异性,出现了初恋。 (4)恋爱期(18岁以后)18岁以后,青年人身心的发展和丰富的社交活动,促使他们把对异性的情思逐步导向恋爱的轨道。这种恋爱已不是游戏性的恋爱,而是与结婚、未来的事业和家庭相联系的。 三、青年的自我意识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状况的意识。自我意识的成熟是青年心理成熟的本质因素之一。(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论) 1、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 刚出生的婴儿并不能够区分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东西,将自己的手指、母乳和玩具视为同样性质的东西。但在逐渐与外界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婴儿开始从周围事物中分出自己、自己的器官和整个身体。 2、自我意识的产生阶段 2岁左右,儿童逐渐能够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分开。儿童意识到他所做的动作是他自己的动作,这些动作是由自己发动的,自己是活动的主体。随着语言的发展发生,活动和交际范围的扩大,“我”的概念逐渐明晰起来,儿童开始用自己的名字称呼自己。儿童从叫自己的名字过渡到用“我”称呼自己,这表明儿童已经完成从自己的表象向抽象飞跃,也标志着个体的自我意识确实产生了。这一阶段自我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生理自我的发展上,儿童的行为与心理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

(完整word)《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B),推荐文档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1)新生儿期,(2)乳 儿期,(3)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7)青年早期。 2、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 忆。 3、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知 疗法。 4、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 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 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创造性游戏,(2)建筑性游戏,(3) 教学游戏,(4)活动性游戏等几类。 6、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 仿范性获得的。 7、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 法,从而发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教育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童年期心理发展)-试卷1.doc

教育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童年期心理发展)-试卷1 (总分:5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4,分数:48.00) 1.儿童进入学校后,其主导的活动为( )。(分数: 2.00) A.学习活动 B.社交活动 C.游戏活动 D.班集体活动 2.狭义的学习是指( )。(分数:2.00) A.在生活中逆行的 B.包括动物和人的学习 C.经验的获得受行为的变化 D.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系统的学习 3.童年期,又称小学期或学龄初期。该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是儿童开始学校生活的第一个阶段。童年期是从( )。(分数:2.00) A.5岁~11岁 B.8岁~14岁 C.6、7岁~12、13岁 D.8~11岁 4.有研究表明,在学习障碍的儿童中有( )的人生理发育比较迟缓。(分数:2.00) A.60% B.45% C.70% D.30% 5.学习障碍出现的主要年龄阶段是( )。(分数:2.00) A.青少年期 B.幼儿期 C.童年期 D.婴儿期 6.儿童采取他人向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认知技能称为( )。(分数:2.00) A.社会认知 B.角色采择 C.自我意识 D.换位思考 7.塞尔曼认为,儿童角色采择技能的发展表现出阶段性,分为( )个阶段。(分数:2.00) A.6 B.5 C.3 D.4 8.塞尔曼通过两难故事法测查了儿童观点采择能力。按照塞尔曼的观点,7岁的儿童处于阶段( )。(分数: 2.00) A.1 B.2 C.3 D.4 9.儿童能考虑到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认识到他人也可能这样做,能以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解释和反应。此阶段属于( )。(分数:2.00)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青年期是指十五、十六岁--十七、十八岁这个年龄阶段。因为青年期一直要延续到二十五岁,所以又把这个时期叫作青年早期。 青年期在人的一生中是最宝贵的黄金时期。青年人精力充沛,富于创造力,充满热情,朝气蓬勃。青年期是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达到成熟,开始走向生活的时期。国外有的心理学家把这个时期看作是心理性的断乳期。所谓心理性断乳,就是指青年将要摆脱过去那种对父母的依赖关系,要求独立自主的活动。这种社会化的过程叫作心理性断乳。心理性断乳是受家庭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的,对那些娇生惯养的青年来说,独立生活是比较困难的。 青年不仅生理上达到成熟,而且智力和个性的发展也逐渐达到成熟。青年期心理发展的显著特点是:(一)青年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青年在学校学习的科目和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学了很多反映自然、社会和精神方面的系统的基本规律,这就要求青年具有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少年抽象逻辑思维还依赖于具体形象的支持,属于经验型的。青年由于学习很多抽象的理论,科学的定理和公式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等,这就促使他们理论型思维发展起来。但对很多青年来说,他们思维中的抽象概括、推理论证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具体的经验材料。青年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能力增强了,特别喜欢争论问题,愿意提出创见,不以现成答案为满足。他们对教师和别人的观点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说服力的逻辑论证。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有更高的要求。 (二)青年的交往与情感生活。在少年期,由于成熟感的产生,从而引起少年与成人交往中的冲突现象,在青年期仍在继续着。有些青年往往把内心世界,自己的情绪体验对长一辈的父母等人长期地隐蔽起来。他们认为最了解自己的是年龄相仿的同辈朋友、同学和伙伴,而不是父母。 青年对待同志关系、友谊、爱情的态度有了改变。少年渴望与同龄人的交往和共同活动,这已成为他们的需要。少年只要参加到集体生活中去和朋友在一起,就感到满足。而青年更关心的是在集体中有一定威信和权威,如果一个青年在集体中没有威信,没有一定的地位,他就会感到忧虑和不安。青年对个人亲密友谊的需要急剧地增长起来。他们产生了愿意交换自己的体验和倾心相谈的需要。因此,青年的友谊比少年更稳固、更深刻了,有的青年和知心朋友的友谊能保持终生。如果青年和同班同学关系不好或友谊破裂,都能引起痛苦的体验。孤独的体验对青少年来说,都是沉重的,不可忍受的。这就不可避免地推动他们到校外去寻找朋友和伙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帮伙集团往往是很复杂的,在那些乌合的帮伙中有“威信”的人常常是那些表现不好的青年。所以,教师和家长都要十分重视良好班级集体的建立,注意青少年的校外活动,组织他们参加少年宫、俱乐部、图书室以及拥军优属、义务劳动等有益的活动。在青年期除了相同性别的伙伴之间的友谊外,友谊的相互关系也扩大了,不同性别的男女青年之间的相互关系活跃起来,有的还能发展成爱情。所以,两性相互关系问题,在青年期已成为重要的教育问题。 (三)青年的世界观和理想。青年期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奠定世界观的基础在童年就已开始。当儿童养成一定的道德习惯、道德情感和以后形成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时候,就在为世界观的形成打下了基础。青年世界观的形成是和他们所学的科学内容有关的。通过各科的学习使青年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把这些积累起来的知识进行概括和系统化就形成了世界观。但是,世界观的形成不单是理论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和人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密切联系着的。世界观总是要落实到对未来生活的理想和将来生活道路的选择上。少年的理想多是一些具体的形象,并带有幻想的成分。而青年更多地是一些概括的较实际的理想。青年的理想比较现实,他们向往未来,从而使眼前的学习与未来生活道路的选择联系起来。他们评价教学过程,着眼于对他们前途有什么用处。但是,也有些青年,对未来缺乏正确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对眼前的学习也就缺乏动力和兴趣。父母、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对于培养青年的科学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都负有重大责任。 (1)能对“自我”作出适当评价。心理学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区分“自我”和“非我”称之为自我意识。心理健康的人,能在相互对比和别人的评价中,不断校正对自己的认识,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我能力、品质作出适度的评价,既不过高地估计自己,又不过低地估计自己。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有哪些特征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有哪些特征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在躯体和心理方面呈现快速的发展。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特征有哪些呢? 一、性心理 随着性生理的发育,青少年的性心理也随之发展。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而健康发展,是青少年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别”。如何按生理性别角色去讲话、动作、穿着,怎样才能引起异性的好感与喜欢,如何与异性朋友结交相处等等,是青少年必须去学习并且建立的“心理性别”。只有“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相一致,才能完全定义为男性或女性。这些心理上的问题,也常是青少年产生烦恼和压力的来源。 二、心身发展--快速而不平衡 在青春期到来时,青少年在躯体和心理方法呈现快速的发展。表现为身体急剧的生长和变化。肌肉、骨等组织全面地急剧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第二性征逐渐显露。随着身体的发育,青少年必须适应发展中的新自我,同时还必须适应别人对于他的新形象所表现出的反应。然而,由于身心方面的成长不一定能平衡发展。因此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在"幼稚"与"成熟"的尺度上会有大幅度的徘徊。 三、实现同一性 (一)实现自我的同一:青少年随着身体的变化和性成熟的过程,逐渐产生一些新的体验,也感到周围人对他们的新的反应。他们将力求发现自己现在真实情况以及将来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伙伴的来往,新的社会关系的产生,也使他们扩大了自我活动、自我探索的空间。他们也要弄清世界是什么样子?社会又是什么等。在这种不断认识和探索中,使理想的我逐步接近现实的我,使自我意识达到积极的统一。 (二)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发展:青少年早期的价值和道德标准主要来自父母,他们的自尊感基本上来自父母对他们的看法。当进入中学这个较广阔的世界以后,同伴群体的价值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是指个体6、7岁到12、13岁的阶段,也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案系统地掌握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以学习知识为基础而展开的,其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详尽运算性,是从详尽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而转向朋友志向,突出地重视伙伴关系。与此同时,留意以同伴的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在同伴交往中,促进社会化的发展。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表现出协调性的特点。成人与儿童简易沟通,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简易融洽,言与行、动机与行为比较一致,个性、社会性和品德易于培养。⑷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⑸记忆策略的运用:儿童运用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被分为三个阶段:没有策略,多为5岁以前的儿童;过渡阶段,大凡为5—7岁儿童,其特点是自己不能主动运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安定发展。小学儿童采用的几种主要策略包括: ①复述(背诵);②组织:包括归类和系列化。 ③精致加工策略。 2、概括能力和概念的发展 ⑴概括能力的发展:小学儿童逐渐从对事物外部的感性特点的概括,越来越多地转为对本质属 性的概括。小学儿童时期,儿童概括水平的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 ②第二阶段: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

1、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①学校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②能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如:读、写、算等)。 ③利于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③第三阶段:初步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 ⑵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表现为概念的逐步深刻化、丰富化、系统化。 2、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⑴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儿童的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详尽,其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或为学习兴趣所左右。小学生学习中,外部动机始终占主导地位。 ⑵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从对学习过程、活动感兴趣到对学习内容、作业感兴趣;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对例外学科内容初步分化;游戏因素在儿童的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 ⑶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包括对教师、集体、作业、评分等的态度。3、思维发展的特点 ⑴基本特点: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详尽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详尽形象性。 ①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详尽性。 ②由详尽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明的“关键年龄”(约10—11岁)。 ③思维结构趋于统统,但有待完善。 ④思维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