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 区域填充算法的实现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 区域填充算法的实现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 区域填充算法的实现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 区域填充算法的实现

实验三区域填充算法的实现

班级 10信计2班学号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区域填充算法基本知识

2、理解区域的表示和类型,能正确区分四连通和八连通的区域

3、了解区域填充的实现原理,利用Microsoft Visual C++ 6.0或win-TC实现区

域种子填充的递归算法。

二、实验内容:

1、编程完成区域填色

2、利用画线函数,在屏幕上定义一个封闭区域。

3、利用以下两种种子填充算法,填充上述步骤中定义的区域

(1)边界表示的四连通区域种子填充的实现

(2)内点表示的四连通区域种子填充的实现

4、将上述算法作部分改动应用于八连通区域,构成八连通区域种子填充算法,

并编程实现。

三、实验结果分析

四连通图的实现:

程序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void BoundaryFill4(int x,int y,int Boundarycolor,int newcolor)

{

if(getpixel(x,y) != newcolor && getpixel(x,y) !=Boundarycolor)

{

putpixel(x,y,newcolor);

Sleep(1);

BoundaryFill4(x-1,y,Boundarycolor,newcolor);

BoundaryFill4(x,y+1,Boundarycolor,newcolor);

BoundaryFill4(x+1,y,Boundarycolor,newcolor);

BoundaryFill4(x,y-1,Boundarycolor,newcolor);

}

}

void polygon(int x0,int y0,int a,int n,float af)

{

int x,y,i;

double dtheta,theta;

if(n<3)

return;

dtheta=6.28318/n;

theta=af*0.0174533;

moveto(x0,y0);x=x0;y=y0;

for(i=1;i

{

x=x+a*cos(theta);y=y+a*sin(theta);

lineto(x,y);theta=theta+dtheta;

}

lineto(x0,y0);

}

void main()

{

int x=50,y=75;

int a,b,c,d,i,j;

int graphdriver=DETECT;

int graphmode=0;

initgraph(&graphdriver,&graphmode," ");

cleardevice();

setcolor(RGB(0,255,0));

setfillstyle(WHITE);

polygon(x,y,60,5,0.);

a=100;

b=100;

c=RGB(0,255,0);

d=RGB(255,0,255);

BoundaryFill4(a,b,c,d);

getch();

closegraph();}

实验结果

八连通的实现

程序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axSize 100

typedef struct{

int x;

int y;

}Seed,ElemType;

typedef struct

{

ElemType data[MaxSize];

int top; //栈顶指针

} SqStack;

void InitStack(SqStack *&s)

{

s=(SqStack *)malloc(sizeof(SqStack));

s->top=-1;

}

int StackEmpty(SqStack *s)

{

return(s->top==-1);

}

int Push(SqStack *&s,ElemType e)

{

if (s->top==MaxSize-1)

return 0;

s->top++;

s->data[s->top]=e;

return 1;

}

int Pop(SqStack *&s,ElemType &e)

{

if (s->top==-1)

return 0;

e=s->data[s->top];

s->top--;

return 1;

}

void floodfill8(int x,int y,int oldcolor,int newcolor) {

if(getpixel(x,y)==oldcolor)

{

putpixel(x,y,newcolor);

Sleep(2);

floodfill8(x,y+1,oldcolor,newcolor);

floodfill8(x,y-1,oldcolor,newcolor);

floodfill8(x-1,y,oldcolor,newcolor);

floodfill8(x+1,y,oldcolor,newcolor);

floodfill8(x+1,y+1,oldcolor,newcolor);

floodfill8(x+1,y-1,oldcolor,newcolor);

floodfill8(x-1,y+1,oldcolor,newcolor);

floodfill8(x-1,y-1,oldcolor,newcolor);

}

}

void main()

{

int a,b,c,d,i,j;

int graphdriver=DETECT;

int graphmode=0;

initgraph(&graphdriver,&graphmode," "); cleardevice();

setfillstyle(RGB(255,255,255));

setcolor(GREEN);

int points[]={320,200,270,290,370,290}; fillpoly(3,points);

rectangle(500,420,100,100);

a=RGB(255,255,255);

b=RGB(255,0,0);

floodfill8(320,240,a,b);

c=RGB(0,0,0);

d=RGB(0,0,255);

floodfill8(320,180,c,d);

getch();

closegraph();

}

实验结果:

2、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各算法运行结果分析与对比可知:

1.四连通算法的缺点是有时不能通过狭窄区域,因而不能填满多边形。

2.八连通算法的缺点是有时会填出多边形的边界。

3.由于填不满往往比涂出更易于补救,因此四连通算法比八连通算法用的更多。

计算机图形学 区域填充算法的实现

实验四区域填充算法的实现 班级 08信计2班学号 20080502088 姓名许延恒分数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理解区域的表示和类型。 2、能正确区分四连通和八连通的区域 3、了解区域填充的实验原理。 4、利用C++实现区域填充的递归算法。 二、实验内容: 1假设在多边形内有一像素已知,由此出发利用连通性找到区域内所有像素。 2 取(x,y)为种子点将整个区域填充为新的颜色。 3 进行递归填充。 三、实验结果分析 区域填充属性包括填充样式,填充颜色和填充图案的类型。C语言中定义了某种图形后,即可调用-floodfill函数,对指定区域进行填充 . 程序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void floodfill4(int x,int y,int oldcolor,int newcolor) { if(getpixel(x,y)==oldcolor) { putpixel(x,y,newcolor); Sleep(1); floodfill4(x,y+1,oldcolor,newcolor); floodfill4(x,y-1,oldcolor,newcolor); floodfill4(x-1,y,oldcolor,newcolor); floodfill4(x+1,y,oldcolor,newcolor); } } main() { int a,b,c,d,i,j; int graphdriver=DETECT; int graphmode=0; initgraph(&graphdriver,&graphmode,"");

区域填充算法运行代码

///

///扫描线填充算法填充触发事件 /// /// /// private void scanLineFillingToolStripMenuItem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slf.ScanLinePolygonFill(P,g,XiangSu); } private void label2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四联通填充ToolStripMenuItem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tempp.X = tempP[3].X + XiangSu;//选取第4个点内侧(随机猜测) tempp.Y = tempP[3].Y + XiangSu; checkBox.Enabled = false;//让绘制过程中不能改变选择 do_check();//也要检查一遍,不然会出现错误 FloodSeedFill(tempp); checkBox.Enabled = true;//恢复 } /// ///初始化新边表 ///算法通过遍历所有的顶点获得边的信息,然后根据与此边有关的前后两个顶点的情况 ///确定此边的ymax是否需要-1修正。ps和pe分别是当前处理边的起点和终点,pss是起 ///点的前一个相邻点,pee是终点的后一个相邻点,pss和pee用于辅助判断ps和pe两个 ///点是否是左顶点或右顶点,然后根据判断结果对此边的ymax进行-1修正,算法实现非 ///常简单,注意与扫描线平行的边是不处理的,因为水平边直接在HorizonEdgeFill() ///函数中填充了。 /// private void InitScanLineNewEdgeTable(List[] NET, List Q, int ymin, int ymax) { List temp = new List(); EDGE e; for (int i = 0; i < Q.Count; i++) { Point ps = Q[i];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报告 (2)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实验报告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科技楼四楼 实验日期2014年6月 指导教师 学生班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提交日期2014年6月

实验一Window图形编程基础 一、实验类型:验证型实验 二、实验目的 1、熟练使用实验主要开发平台VC6.0; 2、掌握如何在编译平台下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一个简单的Windows图形应用程序; 3、掌握Window图形编程的基本方法; 4、学会使用基本绘图函数和Window GDI对象; 三、实验内容 创建基于MFC的Single Document应用程序(Win32应用程序也可,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程序可以实现以下要求: 1、用户可以通过菜单选择绘图颜色; 2、用户点击菜单选择绘图形状时,能在视图中绘制指定形状的图形; 四、实验要求与指导 1、建立名为“颜色”的菜单,该菜单下有四个菜单项:红、绿、蓝、黄。用户通过点击不同的菜单项,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进行绘图。 2、建立名为“绘图”的菜单,该菜单下有三个菜单项:直线、曲线、矩形 其中“曲线”项有级联菜单,包括:圆、椭圆。 3、用户通过点击“绘图”中不同的菜单项,弹出对话框,让用户输入绘图位置,在指定位置进行绘图。

五、实验结果: 六、实验主要代码 1、画直线:CClientDC *m_pDC;再在OnDraw函数里给变量初始化m_pDC=new CClientDC(this); 在OnDraw函数中添加: m_pDC=new CClientDC(this); m_pDC->MoveTo(10,10); m_pDC->LineTo(100,100); m_pDC->SetPixel(100,200,RGB(0,0,0)); m_pDC->TextOut(100,100); 2、画圆: void CMyCG::LineDDA2(int xa, int ya, int xb, int yb, CDC *pDC) { int dx = xb - xa; int dy = yb - ya; int Steps, k; float xIncrement,yIncrement; float x = xa,y= ya; if(abs(dx)>abs(dy))

《计算机图形学》有序边表填充算法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有序边表算法填充多边形区域; 2、理解多边形填充算法的意义; 3、增强C语言编程能力。 二、算法原理介绍 根据多边形内部点的连续性知:一条扫描线与多边形的交点中,入点和出点之间所有点都是多边形的内部点。所以,对所有的扫描线填充入点到出点之间所有的点就可填充多边形。 判断扫描线上的点是否在多边形之内,对于一条扫描线,多边形的扫描转换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1)求交:计算扫描线与多边形各边的交点; (2)排序:把所有交点按x值递增顺序排序; (3)配对:第一个与第二个,第三个与第四个等等;每对交点代表扫描线与多边形的一个相交区间; (4)着色:把相交区间内的象素置成多边形颜色,把相交区间外的象素置成背景色。 p1,p3,p4,p5属于局部极值点,要把他们两次存入交点表中。如扫描线y=7上的交点中,有交点(2,7,13),按常规方法填充不正确,而要把顶点(7,7)两次存入交点表中(2,7,7,13)。p2,p6为非极值点,则不用如上处理。

为了提高效率,在处理一条扫描线时,仅对与它相交的多边形的边进行求交运算。把与当前扫描线相交的边称为活性边,并把它们按与扫描线交点x坐标递增的顺序存放在一个链表中,称此链表为活性边表(AET)。 对每一条扫描线都建立一个与它相交的多边形的活性边表(AET)。每个AET的一个节点代表一条活性边,它包含三项内容 1.x -当前扫描线与这条边交点的x坐标; 2.Δx -该边与当前扫描线交点到下一条扫描线交点的x增量; 3.ymax -该边最高顶点相交的扫描线号。 每条扫描线的活性边表中的活性边节点按照各活性边与扫描线交点的x值递增排序连接在一起。 当扫描线y移动到下一条扫描线y = y+1时,活性边表需要更新,即删去不与新扫描线相交的多边形边,同时增加与新扫描线相交的多边形边,并根据增量法重新计算扫描线与各边的交点x。 当多边形新边表ET构成后,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对每一条扫描线i,初始化ET表的表头指针ET[i]; ②将ymax = i的边放入ET[i]中; ③使y =多边形最低的扫描线号; ④初始化活性边表AET为空; ⑤循环,直到AET和ET为空。 ●将新边表ET中对应y值的新边节点插入到AET表。 ●遍历AET表,将两两配对的交点之间填充给定颜色值。 ●遍历AET表,将 ymax= y的边节点从AET表中删除,并将ymax> y的各边节点 的x值递增Δx;并重新排序。 ●y增加1。 三、程序源代码 #include "graphics.h" #define WINDOW_HEIGHT 480 #define NULL 0 #include "alloc.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dos.h" #include "conio.h" typedef struct tEdge /*typedef是将结构定义成数据类型*/ { int ymax; /* 边所交的最高扫描线号 */

实验三 区域填充算法的实现

实验三区域填充算法的实现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区域填充算法基本知识 2、理解区域的表示和类型,能正确区分四连通和八连通的区域 3、了解区域填充的实现原理,利用Microsoft Visual C++ 6.0或win-TC实现区 域种子填充的递归算法。 二、实验内容: 1、编程完成区域填色 2、利用画线函数,在屏幕上定义一个封闭区域。 3、利用以下两种种子填充算法,填充上述步骤中定义的区域 (1)边界表示的四连通区域种子填充的实现 (2)内点表示的四连通区域种子填充的实现 4、将上述算法作部分改动应用于八连通区域,构成八连通区域种子填充算法, 并编程实现。 三、实验结果分析 四连通图的实现: 程序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void BoundaryFill4(int x,int y,int Boundarycolor,int newcolor) { if(getpixel(x,y) != newcolor && getpixel(x,y) !=Boundarycolor) { putpixel(x,y,newcolor); Sleep(1); BoundaryFill4(x-1,y,Boundarycolor,newcolor); BoundaryFill4(x,y+1,Boundarycolor,newcolor); BoundaryFill4(x+1,y,Boundarycolor,newcolor); BoundaryFill4(x,y-1,Boundarycolor,newcolor); } } void polygon(int x0,int y0,int a,int n,float af) { int x,y,i; double dtheta,theta;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报告,DOC

欢迎共阅

目录

实验一直线的DDA算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DDA算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 3. 1.利用 2.加强对 四 { glClearColor(1.0f,1.0f,1.0f,1.0f); glMatrixMode(GL_PROJECTION); gluOrtho2D(0.0,200.0,0.0,150.0); } voidDDALine(intx0,inty0,intx1,inty1) { glColor3f(1.0,0.0,0.0); intdx,dy,epsl,k; floatx,y,xIncre,yIncre; dx=x1-x0;dy=y1-y0;

x=x0;y=y0; if(abs(dx)>abs(dy))epsl=abs(dx); elseepsl=abs(dy); xIncre=(float)dx/(float)epsl; yIncre=(float)dy/(float)epsl; for(k=0;k<=epsl;k++) { glPointSize(3); glBegin(GL_POINTS); glEnd(); } } { } { } { glutInitWindowSize(400,300); glutInitWindowPosition(100,120); glutCreateWindow("line"); Initial(); glutDisplayFunc(Display); glutReshapeFunc(winReshapeFcn); glutMainLoop(); return0; }

多边形区域填充算法

13. 设五边形的五个顶点坐标为(10, 10),(15, 5),(12, 5),(8, 2)和(4, 5),利用多边形区域填充算法,编一程序生成一个实心图。 解:假设以上五个顶点依次对应编号A-B-C-D-E,首先计算得到ET表: 6-10 5 4 3 2 1 该多边形的AET指针的内容为: 1 AET为空 2 3 4 1 2 3 4 5 6 7 8 9 10 01234567891011121314 1516

5 6 7 8 9 10 具体编程实现如下: 第1步:(1) 根据输入的五个顶点坐标找到y 值最小的点(例如点D ,此时y=2),并找到与D 有边关系的两个顶点(此时为E 和C),在y=2处建立ET 边表记录(ymax 、xi 和m 值均可通过顶点坐标间的计算得到,例如DE 边的建立,特别注意:当D 点和E 点y 坐标值相同时,也即是DE 与x 轴平行,该边不能计入ET 边表),之后标记D 点被访问过;(2) 排除访问过的点以及和该点相关联的边,重复(1)直至将ET 表建立完善。 [注]边关系的建立可通过邻接矩阵的数据结构实现,权值可以为该矩阵行编号对应点的y 坐标值,ET 边表采用邻接表的数据结构 第2步:根据ET 表构建AET 表,并逐行完成多边形填充,具体的C++代码如下: (1) 建立头文件base_class.h ,主要是边表结点结构体和ET 边表类的实现 enum ResultCode{Success, Failure}; template struct Enode { Enode() {next=NULL;} Enode(T pymax, float pxi, float pm, Enode *pnext) { ymax=pymax; xi=pxi; m=pm; next=pnext; } T ymax, xi; //ymax 表示最大的y 值,xi 表示最底端点的x 坐标值 float m; //m 表示斜率的倒数 Enode *next; }; //定义了ET 表和AET 表中结点的结构体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指导书1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图形学实验指导书 李晓东编 电信学院计算机系 2011年11月

实验1 直线段的扫描转换 实验类型:设计性 实验类别:专业实验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直线段扫描转换的DDA算法、中点bresenham算法及 bresenham算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以上算法生成直线段的基本过程; 3.通过编程,会在C/C++环境下完成用DDA算法、中点bresenham算法及 bresenham算法对任意直线段的扫描转换。 实验设备及实验环境 计算机(每人一台) VC++6.0或其他C/C++语言程序设计环境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内容 用DDA算法中点bresenham算法及bresenham算法实现任意给定两点的直线段的绘制(直线宽度和线型可自定)。 实验步骤: 1、复习有关算法的基本原理,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 2、依据算法思想,绘制程序流程图; 3、设计程序界面,要求操作方便; 4、用C/C++语言编写源程序并调试、执行; 5、分析实验结果 6、对程序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 7、打印源程序或把源程序以文件的形式提交; 8、按格式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要求: 1、各种算法的基本原理; 2、各算法的流程图 3、实验结果及分析(比较三种算法的特点,界面插图并注明实验条件) 4、实验总结(含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

实验2 圆的扫描转换 实验类型:设计性 实验类别:专业实验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中点bresenham画圆算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以上算法生成圆和圆弧的基本过程; 3、掌握在C/C++环境下完成用中点bresenham算法圆或圆弧的绘制方法。实验设备及实验环境 计算机(每人一台) VC++6.0或其他C/C++语言程序设计环境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内容 用中点(Besenham)算法实现圆或圆弧的绘制。 实验步骤 1.复习有关圆的生成算法,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 2.依据算法思想,绘制程序流程图(注意圆弧生成时的输入条件); 3.设计程序界面,要求操作方便; 4.用C/C++语言编写源程序并调试、执行; 5.分析实验结果 6.对程序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 7.打印源程序或把源程序以文件的形式提交; 8.按格式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要求: 1.分析算法的工作原理; 2.画出算法的流程图 3.实验结果及分析(比较圆与圆弧生成算法的不同) 4.实验总结(含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二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图形学 实验项目:区域填充算法 实验仪器:计算机 系别:计算机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姓名:计科1602/ 学号:2016011 日期:2018-12-8 成绩: 指导教师:

一.实验目的(Objects) 1.实现多边形的扫描线填充算法。 二.实验内容 (Contents) 实现多边形的扫描线填充算法,通过鼠标,交互的画出一个多边形,然后利用种子填充算法,填充指定的区域。不能使用任何自带的填充区域函数,只能使用画点、画线函数或是直接对图像的某个像素进行赋值操作;

三.实验内容 (Your steps or codes, Results) //widget.cpp //2016CYY Cprogramming #include"widget.h"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H 1080 #define W 1920 int click = 0; //端点数量 QPoint temp; QPoint first; int result = 1; //判断有没有结束 int sign = 1; //2为画线 int length = 5; struct edge { int ymax; float x; float dx; edge *next; }; edge edge_; QVector edges[H]; QVector points;//填充用 bool fin = false; QPoint *Queue = (QPoint *)malloc(length * sizeof(QPoint)); //存放端点的数组 Widget::Widget(QWidget *parent) : QWidget(parent) { } Widget::~Widget() { } void Widget::mouseMoveEvent(QMouseEvent *event) { setMouseTracking(true); if (click > 0 && result != 0) { startPt = temp; endPt =event->pos(); sign = 2; update(); } } void Widget::mouseReleaseEvent(QMouseEvent *event) { if (event->button() == Qt::LeftButton) { } else if (event->button() == Qt::RightButton) { sign = 2;

区域填充算法的实现

实验四区域填充算法的实现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区域填充算法基本知识 2、理解区域的表示和类型,能正确区分四连通和八连通的区域 3、了解区域填充的实现原理,利用Microsoft Visual C++ 6.0(及EasyX_2011版) 实现区域种子填充的递归算法。 二、实验内容: 1、编程完成区域填色 2、利用画线函数,在屏幕上定义一个封闭区域。 3、利用以下两种种子填充算法,填充上述步骤中定义的区域 (1)边界表示的四连通区域种子填充的实现 (2)内点表示的四连通区域种子填充的实现 4、将上述算法作部分改动应用于八连通区域,构成八连通区域种子填充算法, 并编程实现。 三、实验结果分析 1、以上各种算法相应代码及运行结果如下: 程序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void FloodFill4(int x,int y,int oldcolor,int newcolor) { if(getpixel(x,y)==oldcolor) { putpixel(x,y,newcolor); Sleep(1); FloodFill4(x-1,y,oldcolor,newcolor); FloodFill4(x,y+1,oldcolor,newcolor); FloodFill4(x+1,y,oldcolor,newcolor); FloodFill4(x,y-1,oldcolor,newcolor); } } void main() { int a,b,c,d,i,j; int graphdriver=DETECT; int graphmode=0; initgraph(&graphdriver,&graphmode," "); cleardevice();

计算机图形学上机实验指导

计算机图形学上机实验指导 指导教师:张加万老师 助教:张怡 2009-10-10

目录 1.计算机图形学实验(一) – OPENGL基础 ..................................... - 1 - 1.1综述 (1) 1.2在VC中新建项目 (1) 1.3一个O PEN GL的例子及说明 (1) 2.计算机图形学实验(二) – OPENGL变换 ..................................... - 5 - 2.1变换 (5) 3.计算机图形学实验(三) - 画线、画圆算法的实现....................... - 9 - 3.1MFC简介 (9) 3.2VC6的界面 (10) 3.3示例的说明 (11) 4.计算机图形学实验(四)- 高级OPENGL实验...................... - 14 - 4.1光照效果 (14) 4.2雾化处理 (16) 5.计算机图形学实验(五)- 高级OPENGL实验........................ - 20 - 5.1纹理映射 (20) 5.2反走样 (24) 6.计算机图形学实验(六) – OPENGL IN MS-WINDOWS .......... - 27 - 6.1 实验目标: (27) 6.2分形 (28)

1.计算机图形学实验(一) – OpenGL基础 1.1综述 这次试验的目的主要是使大家初步熟悉OpenGL这一图形系统的用法,编程平台是Visual C++,它对OpenGL提供了完备的支持。 OpenGL提供了一系列的辅助函数,用于简化Windows操作系统的窗口操作,使我们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图形编程上,这次试验的程序就采用这些辅助函数。 本次实验不涉及面向对象编程,不涉及MFC。 1.2在VC中新建项目 1.2.1新建一个项目 选择菜单File中的New选项,弹出一个分页的对话框,选中页Projects中的Win32 Console Application项,然后填入你自己的Project name,如Test,回车即可。VC为你创建一个工作区(WorkSpace),你的项目Test就放在这个工作区里。 1.2.2为项目添加文件 为了使用OpenGL,我们需要在项目中加入三个相关的Lib文件:glu32.lib、glaux.lib、opengl32.lib,这三个文件位于c:\program files\microsoft visual studio\vc98\lib目录中。 选中菜单Project->Add To Project->Files项(或用鼠标右键),把这三个文件加入项目,在FileView中会有显示。这三个文件请务必加入,否则编译时会出错。或者将这三个文件名添加到Project->Setting->Link->Object/library Modules 即可。 点击工具条中New Text File按钮,新建一个文本文件,存盘为Test.c作为你的源程序文件,再把它加入到项目中,然后就可以开始编程了。 1.3一个OpenGL的例子及说明 1.3.1源程序 请将下面的程序写入源文件Test.c,这个程序很简单,只是在屏幕上画两根线。 #include

扫描线填充算法讲解

扫描线算法(Scan-Line F illing) 扫描线算法适合对矢量图形进行区域填充,只需要直到多边形区域的几何位置,不需要指定种子点,适合计算机自动进行图形处理的场合使用,比如电脑游戏 和三维CAD软件的渲染等等。 对矢量多边形区域填充,算法核心还是求交。《计算几何与图形学有关的几种 常用算法》一文给出了判断点与多边形关系的算法――扫描交点的奇偶数判断 算法,利用此算法可以判断一个点是否在多边形内,也就是是否需要填充,但 是实际工程中使用的填充算法都是只使用求交的思想,并不直接使用这种求交 算法。究其原因,除了算法效率问题之外,还存在一个光栅图形设备和矢量之 间的转换问题。比如某个点位于非常靠近边界的临界位置,用矢量算法判断这 个点应该是在多边形内,但是光栅化后,这个点在光栅图形设备上看就有可能 是在多边形外边(矢量点没有大小概念,光栅图形设备的点有大小概念),因此,适用于矢量图形的填充算法必须适应光栅图形设备。 2.1扫描线算法的基本思想 扫描线填充算法的基本思想是:用水平扫描线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扫描由 多条首尾相连的线段构成的多边形,每根扫描线与多边形的某些边产生一系列 交点。将这些交点按照x坐标排序,将排序后的点两两成对,作为线段的两个 端点,以所填的颜色画水平直线。多边形被扫描完毕后,颜色填充也就完成了。扫描线填充算法也可以归纳为以下4个步骤: (1)求交,计算扫描线与多边形的交点 (2)交点排序,对第2步得到的交点按照x值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3)颜色填充,对排序后的交点两两组成一个水平线段,以画线段的方式进 行颜色填充; (4)是否完成多边形扫描?如果是就结束算法,如果不是就改变扫描线,然 后转第1步继续处理; 整个算法的关键是第1步,需要用尽量少的计算量求出交点,还要考虑交点是 线段端点的特殊情况,最后,交点的步进计算最好是整数,便于光栅设备输出 显示。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报告

计算机图形学 实验报告 姓名:谢云飞 学号:20112497 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1-2班实验地点:逸夫楼507 实验时间:2014.03

实验1直线的生成 1实验目的和要求 理解直线生成的原理;掌握典型直线生成算法;掌握步处理、分析 实验数据的能力; 编程实现DDA算法、Bresenham中点算法;对于给定起点和终点的 直线,分别调用DDA算法和Bresenham中点算法进行批量绘制,并记 录两种算法的绘制时间;利用excel等数据分析软件,将试验结果编 制成表格,并绘制折线图比较两种算法的性能。 2实验环境和工具 开发环境:Visual C++ 6.0 实验平台:Experiment_Frame_One(自制平台)。 本实验提供名为 Experiment_Frame_One的平台,该平台提供基本 绘制、设置、输入功能,学生在此基础上实现DDA算法和Mid_Bresenham 算法,并进行分析。 ?平台界面: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示 ?设置:通过view->setting菜单进入,如错误!未找到引 用源。所示 ?输入:通过view->input…菜单进入.如错误!未找到引用 源。所示 ?实现算法: ◆DDA算法:void CExperiment_Frame_OneView::DDA(int X0, int Y0, int X1, int Y1) Mid_Bresenham法:void CExperiment_Frame_OneView::Mid_Bresenham(int X0, int Y0, int X1, int Y1)

3实验结果 3.1程序流程图 1)DDA算法流程图:开始 定义两点坐标差dx,dy,以及epsl,计数k=0,描绘点坐标x,y,x增 量xIncre,y增量yIncre ↓ 输入两点坐标x1,y1,x0,y0 ↓ dx=x1-x0,dy=y1-y0; _________↓_________ ↓↓ 若|dx|>|dy| 反之 epsl=|dx| epsl=|dy| ↓________...________↓ ↓ xIncre=dx/epsl; yIncre=dy/epsl ↓ 填充(强制整形)(x+0.5,y+0.5); ↓←←←← 横坐标x+xIncre; 纵坐标y+yIncre; ↓↑ 若k<=epsl →→→k++ ↓ 结束 2)Mid_Bresenham算法流程图开始 ↓ 定义整形dx,dy,判断值d,以及UpIncre,DownIncre,填充点x,y ↓ 输入x0,y0,x1,y1 ______↓______ ↓↓ 若x0>x1 反之 x=x1;x1=x0;x0=x; x=x0;

计算机图形学-区域填充的扫描线算法

计算机图形学——区域填充的扫描线算法 一.实验名称: 区域填充的扫描线算法 二.实验目的: 1、理解区域填充扫描线算法的原理; 2、实现区域填充的扫描线算法并测试; 三.算法原理: 算法基本思想: 首先填充种子点所在扫描线上位于区域内的区段,然后确定与该区段相邻的上下两条扫描线上位于区域内的区段,并依次将各区段的起始位置保存, 这些区段分别被用区域边界色显示的像素点所包围。随后,逐步取出一开始点并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所保存各区段都填充完毕为止。 借助于栈结构,区域填充的扫描线算法之步骤如下: Step 1. 初始化种子点栈:置种子点栈为空栈,并将给定的种子点入栈; Step 2. 出栈:若种子点栈为空,算法结束;否则,取栈顶元素(x,y)为种子点; Step 3. 区段填充:从种子点(x, y) 开始沿纵坐标为y 的当前扫描线向左右两个方向逐像素点进行填色,其颜色值置为newcolor 直至到达区域边界。分别以xl 和xr 表示该填充区段两端点的横坐标; Step 4. 新种子点入栈: 分别确定当前扫描线上、下相邻的两条

扫描线上位于区段[xl, xr] 内的区域内的区段。若这些区段内的像素点颜色值为newolor ,则转至Step 2;否则以区段的右端点为种子点入种子点栈,再转至Step 2。 四.原程序代码: /*****************************************/ /*4-ScanLineFill 区域填充的扫描线算法实现*/ /*****************************************/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Stack_Size 100 //栈的大小常量 //定义结构体,记录种子点 typedef struct{ int x; int y; }Seed; //定义顺序栈(种子点) typedef struct { Seed Point[Stack_Size]; int top;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二报告

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计算机图形学 实验题目曲线拟合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日期

成绩评定表

曲线拟合 1. 实验内容 1. 绘制三次Bezier曲线 (1)给定四个已知点P1—P4,以此作为控制顶点绘制一段三次Bezier曲线。 (2)给定四个已知点P1—P4,以此作为曲线上的点绘制一段三次Bezier曲线。 2. 绘制三次B样条曲线 给定六个已知点P1—P6,以此作为控制顶点绘制一条三次B样条曲线。 2. 实验环境 软硬件运行环境:Windows XP 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2008 3. 问题分析 1. 绘制三次Bezier曲线 Bezier曲线是用N+1个顶点(控制点)所构成的N根折线来定义一根N阶曲线。本次实验中的三次Bezier曲线有4个顶点,设它们分别为P0,P1,P2,P3,那么对于曲线上各个点Pi(x,y)满足下列关系: P(t)=[(-P0+3P1-3P2+3P3)t3+(3P0-6P1+3P2)t2+(-3P0+3P2)t+(P0+4P1+P2)]/6 X(t)=[(-X0+3X1-3X2+3X3)t3+(3X0-6X1+3X2)t2+(-3X0+3X2)t+(X0+4X1+X2)]/6 Y(t)=[(-Y0+3Y1-3Y2+3Y3)t3+(3Y0-6Y1+3Y2)t2+(-3Y0+3Y2)t+(Y0+4Y1+Y2)]/6 其中P0、P1、P2、P3为四个已知的点,坐标分别为(X0、Y0)、(X1、Y1)、(X1、Y2) 、(X3、Y3)。所以只要确定控制点的坐标,该曲线可通过编程即可绘制出来。 2. 绘制三次B样条曲线 三次B样条函数绘制曲线的光滑连接条件为:对于6个顶点,取P1、P2、P3、P4 4个顶点绘制在第一段三次样条曲线,再取P2、P3、P4、P5 这4个顶点绘制在第二段三次样条曲线,总计可绘制3段光滑连接的三次样条曲线。 4. 算法设计 程序框架 //DiamondView.h class CDiamondView : public CView { ……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报告——区域填充和剪裁

实验报告模板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报告 区域填充算法、裁剪算法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上机用所学的算法来填充多边形区域,在所给的区域里面剪裁所给出的线段。 二、理论基础 区域填充:区域填充所采用的算法是种子天填充算法。算法的主要思想是在所给定的区域类取一点作为种子,然后向种子坐标的上下左右,或者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八个方向进行填充,从而达到填充整个区域的目地。但是由于在上述的算法中其他的新种子呀进行入栈,就会使得很多用过的种子从新入栈,使效率不高。所以重新设计了一下算法,采用取一点先横向填充,即(x0,y0)y0,不变x0++或者x0--,在所给定的范围之类填充完了之后再采用y+1,y-1.上下两个方向进行填充。 剪裁:选用了Cohe-SutherLand算法,剪裁算法的主体思想是先将整个区域分成9个区域。如图所示 1001 1000 1010 0001 0000 0010 0101 0100 0110 其中0000里面是所需要的剪裁的部分。在一条直线在这个区域里面。它的两个端点将会落在上面的区域中的任何一个区域中。1) 当线段完全在框里面,取这个两个端点;2) 当这条直线明显在区域外面,则抛弃;3) 如果不满足上面的2个条件,则把线段分成两段,其中一段在外面,则放弃,在里面则保留。通过上面的标记来判断端点是否在区域里面。 三、算法设计与分析 剪裁: void COpenglForMFCView::OnAreaCut() { // TODO: Add your command handler code here m_bClip = !m_bClip ; if( !m_bClip ) return ; // 直线端点集合数组一定为端点对偶数个点坐标和裁剪准备时数据一致 int nvLines[8][2] = {{0,0},{100,100},{10,201},{-200,-50},{-50,-140},{-50,140},{-80,10},{240,270}}; // 裁剪窗口边界坐标上下左右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指导书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指导书 授课教师:臧辉 适用专业: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 使用班级: 12软件工程 授课时间:2015春季 授课学时:40/30/10学时 使用教材:计算机图形学教程 王汝传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版 湖北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

实验教学进度表

实验一直线段的生成算法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Bresenham算法的原理; 2、熟悉Bresenham算法的具体c语言实现; 3、掌握dda算法的原理; 4、熟悉dda算法的具体c语言实现。 二、实验学时 4学时 三、实验任务 1、Bresenham算法的c语言实现 2、DDA算法的c语言实现 四、实验重点、难点 对Bresenham算法的原理以及c语言程序的具体实现 (一)Bresenham算法的实现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void Bresenham_line(int x0,int y0,int x1,int y1,int color) { 具体代码根据书上算法2.1.6改写 } Void main() { int gdriver = DETECT, gmode, errorcode; char msg[80]; initgraph(&gdriver, &gmode, "");//初始化图形和局部变量Bresenham_line(100,100,300,300,5); Getch(); Closegraph(); } (二)DDA算法的实现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void DDAline(int x0,int y0,int x1,int y1,int color) { 根据书上算法2.1-2改写 } void main() { int gdriver = DETECT, gmode;

计算机图形学常用算法及代码大全

2.1.1 生成直线的DDA算法 数值微分法即DDA法(Digital Differential Analyzer),是一种基于直线的微分方程来生成直线的方法。 一、直线DDA算法描述: 设(x1,y1)和(x2,y2)分别为所求直线的起点和终点坐标,由直线的微分方程得 可通过计算由x方向的增量△x引起y的改变来生成直线: 也可通过计算由y方向的增量△y引起x的改变来生成直线: 式(2-2)至(2-5)是递推的。 二、直线DDA算法思想: 选定x2-x1和y2-y1中较大者作为步进方向(假设x2-x1较大),取该方向上的增量为一个象素单位(△x=1),然后利用式(2-1)计算另一个方向的增量(△y=△x·m=m)。通过递推公式(2-2)至(2-5),把每次计算出的(x i+1,y i+1)经取整后送到显示器输出,则得到扫描转换后的直线。 之所以取x2-x1和y2-y1中较大者作为步进方向,是考虑沿着线段分布的象素应均匀,这在下图中可看出。 另外,算法实现中还应注意直线的生成方向,以决定Δx及Δy是取正值还是负值。 三、直线DDA算法实现: 1、已知直线的两端点坐标:(x1,y1),(x2,y2) 2、已知画线的颜色:color 3、计算两个方向的变化量:dx=x2-x1 dy=y2-y1 4、求出两个方向最大变化量的绝对值: steps=max(|dx|,|dy|) 5、计算两个方向的增量(考虑了生成方向): xin=dx/steps

yin=dy/steps 6、设置初始象素坐标:x=x1,y=y1 7、用循环实现直线的绘制: for(i=1;i<=steps;i++) { putpixel(x,y,color);/*在(x,y)处,以color色画点*/ x=x+xin; y=y+yin; } 五、直线DDA算法特点: 该算法简单,实现容易,但由于在循环中涉及实型数的运算,因此生成直线的速度较慢。 //@brief 浮点数转整数的宏 实现代码 #define FloatToInteger(fNum) ((fNum>0)?static_cast(fNum+0.5):static_cast(fNum-0.5)) /*! * @brief DDA画线函数 * * @param pDC [in]窗口DC * @param BeginPt [in]直线起点 * @param EndPt [in]直线终点 * @param LineCor [in]直线颜色 * @return 无 */ void CDrawMsg::DDA_DrawLine(CDC *pDC,CPoint &BeginPt,CPoint &EndPt,COLORREF LineCor) { l ong YDis = (EndPt.y - BeginPt.y); l ong XDis = (EndPt.x-BeginPt.x); l ong MaxStep = max(abs(XDis),abs(YDis)); // 步进的步数 f loat fXUnitLen = 1.0f; // X方向的单位步进 f loat fYUnitLen = 1.0f; // Y方向的单位步进

计算机图形学 区域填充算法的实现

实验四区域填充算法的实现 班级 08信计学号 58 姓名陈瑞雪分数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区域填充算法基本知识 2、理解区域的表示和类型,能正确区分四连通和八连通的区域 3、了解区域填充的实现原理,利用Microsoft Visual C++ 6.0(及EasyX_2011版) 实现区域种子填充的递归算法。 二、实验内容: 1、编程完成区域填色 2、利用画线函数,在屏幕上定义一个封闭区域。 3、利用以下两种种子填充算法,填充上述步骤中定义的区域 (1)边界表示的四连通区域种子填充的实现 (2)内点表示的四连通区域种子填充的实现 4、将上述算法作部分改动应用于八连通区域,构成八连通区域种子填充算法, 并编程实现。 三、实验结果分析 1、以上各种算法相应代码及运行结果如下: 程序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void FloodFill4(int x,int y,int oldcolor,int newcolor) { if(getpixel(x,y)==oldcolor) { putpixel(x,y,newcolor); Sleep(1); FloodFill4(x-1,y,oldcolor,newcolor); FloodFill4(x,y+1,oldcolor,newcolor); FloodFill4(x+1,y,oldcolor,newcolor); FloodFill4(x,y-1,oldcolor,newcolor); } } void main() { int a,b,c,d,i,j; int graphdriver=DETECT; int graphmode=0; initgraph(&graphdriver,&graphmode,"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