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固容规》和GB15

《固容规》和GB15

《固容规》和GB15
《固容规》和GB15

固定式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总则

1.1目的

为了保障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运行,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制定本规程。

1.2 固定式压力容器

固定式压力容器是指安装在固定位置使用的压力容器(以下简称压力容器,注(1-1)。

注1-1:对于为了某一特定用途、仅在装置或者场区部搬动、使用的压力容器,以及移动式空气压缩机的储气罐按照固定式压力容器进行监督管理。

1.3适用围

本规程适用于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压力容器:

(1)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1MPa(注1-2);

(2)工作压力与容积的乘积大于或者等于2.5MPa·L(注1-3);

(3)盛装介质为气体、液化气体以及介质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者等于其标准沸点的液体(注1-4)。

其中,超高压容器应当符合《超高压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规定,非金属压力容器应当符合《非金属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规定,简单压力容器应当符合《简单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规定。

注1-2:工作压力,是指压力容器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其顶部可能达到的最高压力(表压力)。

注1-3:容积,是指压力容器的几何容积,即由设计图样标注的尺寸计算(不考虑制造公差)并且圆整。一般应当扣除永久连接在压力容器部的件的体积。

注1-4:容器介质为最高工作温度低于其标准沸点的液体时,如果气相空间的容积与工作压力的乘积大于或者等于2.5MPa·L时,也属于本规程的适用围。

1.4适用围的特殊规定

压力容器使用单位应当参照本规程使用管理的有关规定,负责本条围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

1.4.1只需要满足本规程总则、设计、制造要求的压力容器

本规程适用围,容积大于或者等于25L的下列压力容器,只需要满足本规程第l、3、4章的规定:

(1)《简单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不适用的移动式空气压缩机的储气罐;

(2)深冷装置中非独立的压力容器、直燃型吸收式制冷装置中的压力容器、铝制板翅式热交换器、空分装置中冷箱的压力容器;

(3)无壳体的套管热交换器、螺旋板热交换器、钎焊板式热交换器;

(4)水力自动补气气压给水(无塔上水)装置中的气压罐,消防装置中的气体或者气压给水(泡沫)压力罐;

(5)水处理设备中的离子交换或者过滤用压力容器、热水锅炉用膨胀水箱;

(6)电力行业专用的全封闭式组合电器(如电容压力容器);

(7)橡胶行业使用的轮胎硫化机以及承压的橡胶模具;

(8)机器设备上附属的蓄能器。

1.4.2只需要满足本规程总则、设计和制造许可要求的压力容器

容积大于lL并且小于25L,或者直径(对非圆形截面,指截面边界的最大几何尺寸,例如矩形为对角线,椭圆为长轴)小于150mm的压力容器,只需要满足本规程总则和3.1、4.1.1的规定,其设计、制造按照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

1.4.3只需满足总则和制造许可要求的压力容器

容积小于或者等于1L的压力容器,只需要满足本规程总则和4.1.1的规定,其设计、制造按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

1.5不适用围

本规程不适用于下列压力容器:

(1)移动式压力容器、气瓶、氧舱;

(2)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适用围的余热锅炉;

(3)正常运行工作压力小于0.1MPa的容器(包括在进料或者出料过程中需要瞬时承受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1MPa的容器);

(4)旋转或者往复运动的机械设备中自成整体或者作为部件的受压器室(如泵壳、压缩机外壳、涡轮机外壳、液压缸等);

(5)可拆卸垫片式板式热交换器(包括半焊式板式热交换器)、空冷式热交换器、冷却排管。

1.6压力容器围的界定

本规程适用的压力容器,其围包括压力容器本体和安全附件。

1.6.1压力容器本体

压力容器的本体界定在下述围:

(1)压力容器与外部管道或者装置焊接连接的第一道环向接头的坡口面、螺纹连接的第一个螺纹接头端面、法兰连接的第一个法兰密封面、专用连接件或者管件连接的第一个密封面;

(2)压力容器开孔部分的承压盖及其紧固件;

(3)非受压元件与压力容器的连接焊缝。

压力容器本体中的主要受压元件,包括壳体、封头(端盖)、膨胀节、设备法兰,球罐的球壳板,换热器的管板和换热管,M36以上(含M36)的设备主螺柱以及公称直径大于或者等于250mm的接管和管法兰。

1.6.2安全附件

压力容器的安全附件,包括直接连接在压力容器上的安全阀、爆破片装置、紧急切断装置、安全联锁装置、压力表、液位计、测温仪表等。

1.7压力容器类别

根据危险程度,本规程适用围的压力容器划分为三类,以利于进行分类监督管理,压力容器类别划分方法见附件A。

1.8与技术标准、管理制度的关系

本规程规定了压力容器的基本安全要求,有关压力容器的技术标准、管理制度等,不得

低于本规程的要求。

1.9不符合本规程时的特殊处理规定

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有特殊使用要求的压力容器,不符合本规程要求时,相关单位应当将有关的设计、研究、试验等依据、数据、结果及其检验检测报告等技术资料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由国家质检总局委托有关的技术组织或者技术机构进行技术评审。技术评审的结果经过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后,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压力容器方可进行试制、试用。

1.10引用标准

本规程的主要引用标准(以下简称本规程引用标准,注1-5)如下:

(1)GB 150《钢制压力容器》;

(2)GB 151《管壳式换热器》;

(3)GB 12337《钢制球形储罐》;

(4)JB/T 4710《钢制塔式容器》;

(5)JB/T 4731《钢制卧式容器》;

(6)JB 4732《钢制压力容器一分析设计标准》;

(7)JB/T 4734《铝制焊接容器》;

(8)JB/T 4745《钛制焊接容器》;

(9)JB/T 4755《铜制压力容器》;

(10)JB/T 4756《镍及镍合金制压力容器》。

注1-5:本规程的引用标准中,凡是注明年号的,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者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凡是不注明年号的,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1.11监督管理

(1)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含现场组焊,下同)、安装、改造、维修、使用、检验检测,均应当严格执行本规程的规定;

(2)压力容器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等,应当按照特种设备信息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将所要求的数据输入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

(3)国家质检总局和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工作,监督本规程的执行。

2 材料

2.5钢板超声检测

2.5.1检测要求

厚度大于或者等于12mm的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钢板(不包括多层压力容器的层板)用于制造压力容器壳体时,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逐进行超声检测:(1)盛装介质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的;

(2)在湿H2S腐蚀环境中使用的;

(3)设计压力大于或者等于10MPa的;

(4)本规程引用标准中要求逐进行超声检测的。

2.5.2检测合格标准

钢板超声检测应当按照JB/T 4730《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的规定进行。符合本规程2.5.1第(1)项至第(3)项的钢板,合格等级不低于Ⅱ级;符合本规程2.5.1第(4)项的钢板,合格等级应当符合本规程引用标准的规定。

3 设计

3.4.2设计总图

3.4.2.2总图的主要容

压力容器的设计总图上,至少应当注明以下容:

(1)压力容器名称、类别,设计、制造所依据的主要法规、标准;

(2)工作条件,包括工作压力、工作温度、介质毒性和爆炸危害程度等;

(3)设计条件,包括设计温度、设计载荷(包含压力在的所有应当考虑的载荷)、介质(组分)、腐蚀裕量、焊接接头系数、自然条件等,对储存液化气体的储罐应当注明装量系数,对有应力腐蚀倾向的储存容器应当注明腐蚀介质的限定含量;

(4)主要受压元件材料牌号与标准;

(5)主要特性参数(如压力容器容积、换热器换热面积与程数等);

(6)压力容器设计使用年限(疲劳容器标明循环次数);

(7)特殊制造要求;

(8)热处理要求;

(9)无损检测要求;

(10)耐压试验和泄漏试验要求;

(11)预防腐蚀的要求;

(12)安全附件的规格和订购特殊要求(工艺系统已考虑的除外);

(13)压力容器铭牌的位置;

(14)包装、运输、现场组焊和安装要求。

3.16无损检测要求

压力容器设计单位应当根据本规程、本规程引用标准和JB/T 4730的要求在设计图样上规定所选择的无损检测方法、比例、质量要求及其合格级别等。

4 制造

4.1通用要求

4.1.1制造单位

(1)压力容器制造(含现场组焊,下同)单位应当取得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按照批准的围进行制造,依据有关法规、安全技术规的要求建立压力容器质量保证体系并且有效运行,单位法定代表人必须对压力容器制造质量负责;

(2)制造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有关法规、安全技术规及其相应标准,按照设计文件制造和组焊压力容器。

4.1.2型式试验

蓄能器等需要型式试验的压力容器,应当经过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型式试验机构进行型式试验并且取得型式试验证明文件。

4.1.3制造监督检验

压力容器的制造单位应当接受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对其制造过程的监督检验。

4.1.4产品出厂资料

4.1.4.1通用要求

压力容器出厂时,制造单位应当向使用单位至少提供以下技术文件和资料:

(1)竣工图样,竣工图样上应当有设计单位许可印章(复印章无效),并且加盖竣工图章(竣工图章上标注制造单位名称、制造许可证编号、审核人的签字和“竣工图”字样);如果制造中发生了材料代用、无损检测方法改变、加工尺寸变更等,制造单位按照设计单位书面批准文件的要求在竣工图样上作出清晰标注,标注处有修改人的签字及修改日期;

(2)压力容器产品合格证(含产品数据表,式样见附件B)、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包括主要受压元件材质证明书、材料清单、质量计划或者检验计划、结构尺寸检查报告、焊接记录、无损检测报告、热处理报告及自动记录曲线、耐压试验报告及泄漏试验报告等)和产品铭牌的拓印件或者复印件;

(3)特种设备制造监督检验证书(适用于实施监督检验的产品);

(4)设计单位提供的压力容器设计文件。

4.1.4.2封头、锻件的产品出厂资料

封头、锻件等压力容器受压元件的制造单位,应当向订购单位提供受压元件的质量证明文件。

4.1.4.3现场组焊竣工资料

现场组焊的压力容器竣工、验收后,施工单位除提供本规程4.1.4.1和4.1.4.2要求的技术文件和资料外,还应当将组焊和质量检验的技术资料提供给使用单位。

4.2.3压力容器制造组装

压力容器制造中不允许强力组装,不宜采用十字焊缝。

4.2.4焊接返修

焊接返修(包括母材缺陷补焊)的要求如下:

(1)应当分析缺陷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返修方案;

(2)返修应当按照本规程4.2.1进行焊接工艺评定或者具有经过评定合格的焊接工艺规程(WPS)支持,施焊时应当有详尽的返修记录;

(3)焊缝同一部位的返修次数不宜超过2次,如超过2次,返修前应当经过制造单位技术负责人批准,并且将返修的次数、部位、返修情况记入压力容器质量证明文件;

(4)要求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的压力容器,一般应当在热处理前焊接返修,如在热处理后进行焊接返修,应当根据补焊深度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消除应力处理;

(5)有特殊耐腐蚀要求的压力容器或者受压元件,返修部位仍需保证不低于原有的耐腐蚀性能;

(6)返修部位应当按照原要求经过检测合格。

4.4外观要求

4.4.2焊接接头的表面质量

(1)不得有表面裂纹、未焊透、未熔合、表面气孔、弧坑、未填满和肉眼可见的夹渣等缺陷;

(2)焊缝与母材应当圆滑过渡;

(3)角焊缝的外形应当凹形圆滑过渡;

(4)按照疲劳分析设计的压力容器,应当去除纵、环焊缝的余高,使焊缝表面与母材表面平齐;

(5)咬边及其他表面质量,应当符合设计图样和本规程引用标准的规定。

4.5无损检测

4.5.1无损检测人员

无损检测人员应当按照相关技术规进行考核取得相应书后,方能承担与书的种类和技术等级相对应的无损检测工作。

4.5.2无损检测方法

(1)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方法包括射线、超声、磁粉、渗透和涡流检测等;

(2)压力容器制造单位或者无损检测机构应当根据设计图样要求和JB/T 4730的规定制定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工艺;

(3)采用未列入JB/T 4730或者超出其适用围的无损检测方法时,按照本规程1.9的规定。

4.5.3压力容器焊接接头无损检测

4.5.3.1无损检测方法的选择

(1)压力容器的对接接头应当采用射线检测或者超声检测,超声检测包括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TOFD)、可记录的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和不可记录的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当采用不可记录的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时,应当采用射线检测或者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做为附加局部检测;

(2)有色金属制压力容器对接接头应当优先采用X射线检测;

(3)焊接接头的表面裂纹应当优先采用表面无损检测;

(4)铁磁性材料制压力容器焊接接头的表面检测应当优先采用磁粉检测。

4.5.3.2无损检测比例

4.5.3.2.1基本比例要求

压力容器对接接头的无损检测比例一般分为全部(100%)和局部(大于或者等于20%)两种。碳钢和低合金钢制低温容器,局部无损检测的比例应当大于或者等于50%。

4.5.3.2.2全部射线检测或者超声检测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压力容器A、B类对接接头(压力容器A、B类对接接头的划分按照GB 150的规定),依据本规程4.5.3.1第(1)项的方法进行全部无损检测:(1)设计压力大于或者等于1.6MPa的第Ⅲ类压力容器;

(2)按照分析设计标准制造的压力容器;

(3)采用气压试验或者气液组合压力试验的压力容器;

(4)焊接接头系数取1.0的压力容器使用后但是无法进行部检验的压力容器;

(5)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大于或者等于540MPa的低合金钢制压力容器,厚度大于20mm时,其对接接头还应当采用本规程4.5.3.1第(1)项所规定的与原无损检测方法不同的检测方法进行局部检测,该局部检测应当包括所有的焊缝交叉部位;

(6)设计图样和本规程引用标准要求时。

4.5.3.2.3局部射线检测或者超声检测

不要求进行全部无损检测的压力容器,其每条A、B类对接接头按照以下要求采用本规

程4.5.3.1第(1)项的方法进行局部无损检测:

(1)局部无损检测的部位由制造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指定,但是应当包括A、B类焊缝交叉部位以及将被其他元件覆盖的焊缝部分(注4-1);

“注4-1:搪玻璃设备上、下接环与夹套组装焊接接头,以及公称直径小于250mm的接管焊接接头的无损检测要求,按照搪玻璃设备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

(2)经过局部无损检测的焊接接头,如果在检测部位发现超标缺陷时,应当在该缺陷两端的延伸部位各进行不少于250mm的补充检测,如果仍然存在不允许的缺陷,则对该焊接接头进行全部检测。

进行局部无损检测的压力容器,制造单位也应当对未检测部分的质量负责。

4.5.3.2.4 表面无损检测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焊接接头,需按图样规定的方法,对其表面进行磁粉或渗透检测:

(1)设计温度低于-40℃的低合金钢制低温压力容器上的焊接接头;

(2)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大于或者等于540MPa的低合金钢、铁素体型不锈钢、奥氏体—铁素体型不锈钢制压力容器上的焊接接头;

(3)焊接接头厚度大于20 mm的奥氏体型不锈钢制压力容器上的焊接接头;

(4)焊接接头厚度大于16 mm的Cr-Mo低合金钢制压力容器上的除A、B类之外的焊接接头;

(5)堆焊表面、复合钢板的覆层焊接接头、异种钢焊接接头、具有再热裂纹倾向或者延迟裂纹倾向的焊接接头;

(6)要求局部射线或者超声检测的容器中先拼板后成形凸形封头上的所有拼接接头;

(7)设计图样和本规程引用标准要求时。”

4.5.3.3无损检测的实施时机

(1)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应当经过形状、尺寸及外观检查,合格后再进行无损检测;

(2)拼接封头应当在成形后进行无损检测,如果成形前已经进行无损检测,则成形后还应当对圆弧过渡区到直边段再进行无损检测;

(3)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当至少在焊接完成24小时后进行无损检测,有再热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当在热处理后增加一次无损检测;

(4)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大于或者等于540MPa的低合金钢制压力容器,在耐压试验后,还应当对焊接接头进行表面无损检测。

4.5.3.4无损检测的技术要求

4.5.3.4.1射线检测技术要求

射线检测应当按照JB/T 4730的规定执行,质量要求和合格级别如下:

(1)要求进行全部无损检测的对接接头,射线检测技术等级不低于AB级,合格级别不低于Ⅱ级;

(2)要求进行局部无损检测的对接接头,射线检测技术等级不低于AB级,合格级别不低于Ⅲ级;

(3)角接接头、T形接头,射线检测技术等级不低于AB级,合格级别不低于Ⅱ级。

4.5.3.4.2超声检测技术要求

超声检测应当按照JB/T 4730的规定执行,质量要求和合格级别如下:

(1)要求进行全部无损检测的对接接头,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技术等级不低于B级,合格级别为I级;

(2)要求进行局部无损检测的对接接头,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技术等级不低于B级,合格级别不低于Ⅱ级;

(3)角接接头、T形接头,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技术等级不低于B级,合格级别为I 级;

(4)采用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的焊接接头,合格级别不低于Ⅱ级。

4.5.3.4.3组合检测技术要求

当组合采用射线检测和超声检测时,质量要求和合格级别按照各自执行的标准确定,并且均应当合格。

4.5.3.4.4表面无损检测技术要求

压力容器所有焊接接头的表面无损检测均应当按照JB/T 4730的规定执行,合格级别如下:

(1)钢制压力容器进行磁粉或者渗透检测,合格级别为I级;

(2)有色金属制压力容器进行渗透检测,合格级别为I级。

4.5.3.5接管焊接接头的无损检测要求

(1)公称直径大于或者等于250mm的压力容器接管对接接头的无损检测方法、检测比例和合格级别与压力容器壳体主体焊接接头要求相同;

(2)公称直径小于250mm时,其无损检测方法、检测比例和合格级别按照设计图样和本规程引用标准的规定。

4.5.4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无损检测要求

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无损检测方法、检测比例和合格级别按照设计图样和本规程引用标准的要求。

4.5.5无损检测记录、资料和报告

制造单位应当如实填写无损检测记录,正确签发无损检测报告,妥善保管射线底片和超声检测数据等检测资料(含缺陷返修前记录),建立压力容器产品无损检测档案,其保存期限不少于7年。

7 定期检验

7.4定期检验的容

检验机构应当根据压力容器的使用情况、失效模式制定检验方案。定期检验的方法以宏观检查、壁厚测定、表面无损检测为主,必要时可以采用超声检测、射线检测、硬度测定、金相检验、材质分析、涡流检测、强度校核或者应力测定、耐压试验、声发射检测、泄漏试验等。

GB150—2012《压力容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

1 围

1.1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制压力容器(以下简称容器)的建造,本部分规定了容器材料、设计、制造、检验和验收的通用要求。

1.2 本标准适用的设计压力

1.2.1 钢制容器不大于35MPa。

1.2.2 其他金属材料制容器按相应引用标准确定。

1.3 本标准适用的设计温度围

1.3.1 设计温度围:-269℃~900℃。

1.3.2 钢制容器不得超过按GB 150.2 中列入材料的允许使用温度围。

1.3.3 其他金属材料制容器按本部分相应引用标准中列入的材料允许使用温度确定。

1.4 本标准适用的钢制容器结构形式和建造要求按本部分以及GB 150.2~GB 150.4 的相应规定;特定结构容器以及铝、钛、铜、镍及镍合金、锆制容器除满足本标准的相关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相应要求:

a)管壳式换热器的适用围和建造要求按GB151 的规定;

b)钢制球形储罐的适用围和建造要求按GB12337 的规定;

c)卧式容器的适用围和建造要求按JB/T 4731 的规定;

d)塔式容器的适用围和建造要求按JB/T 4710 的规定;

e)铝制焊接容器的适用围和建造要求按JB/T 4734 的规定;

f)钛制焊接容器的适用围和建造要求按JB/T 4745 的规定;

g)铜制焊接容器的适用围和建造要求按JB/T 4755 的规定;

h)镍及镍合金焊接容器的适用围和建造要求按JB/T 4756 的规定;

i)锆制压力容器的适用围和建造要求按NB/T 47011 的规定。

1.5 下列容器不在本标准的适用围:

a)设计压力低于0.1MPa 且真空度低于0.02MPa 的容器;

b)《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管辖的容器;

c)旋转或往复运动机械设备中自成整体或作为部件的受压器室(如泵壳、压缩机外壳、涡轮机外壳、液压缸等);

d)核能装置中存在中子辐射损伤失效风险的容器;

e)直接火焰加热的容器;

f)直径(对非圆形截面,指截面边界的最大几何尺寸,如:矩形为对角线,椭圆为长轴)小于150mm 的容器;

g)搪玻璃容器和制冷空调行业中另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容器。

1.6 容器界定围

1.6.1 容器与外部管道连接:

a)焊接连接的第一道环向接头坡口端面;

b)螺纹连接的第一个螺纹接头端面;

c)法兰连接的第一个法兰密封面;

d)专用连接件或管件连接的第一个密封面。

1.6.2 接管、人孔、手孔等的承压封头、平盖及其紧固件。

1.6.3 非受压元件与受压元件的连接焊缝。

1.6.4 直接连接在容器上的非受压元件如支座、裙座等。

1.6.5 容器的超压泄放装置(见附录B)。

1.7 对不能按GB 150.3 确定结构尺寸的容器或受压元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设计:

a)验证性实验分析,如实验应力分析、验证性液压试验,具体要求按附录C 的规定;

b)利用可比的已投入使用的结构进行对比经验设计,具体要求按附录D 的规定;

c)采用包括有限元法在的应力分析计算和评定,具体要求按附录E 的规定。

2 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 150.2 压力容器第2 部分:材料

GB 150.3 压力容器第3 部分:设计

GB 150.4 压力容器第4 部分:制造、检验和验收

GB 151 管壳式换热器

GB 567(所有部分)爆破片安全装置

GB/T 12241 安全阀一般要求

GB 12337 钢制球形储罐

GB/T 26929 压力容器术语

JB 4708 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

JB/T 4709 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规程

JB/T 4710 钢制塔式容器

JB/T 4711 压力容器涂敷与运输包装

JB/T 4730(所有部分)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JB/T 4731 钢制卧式容器

JB 4732 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2005 年确认)

JB/T 4734 铝制焊接容器

JB/T 4745 钛制焊接容器

JB/T 4755 铜制压力容器

JB/T 4756 镍及镍合金制压力容器

NB/T 47002(所有部分)压力容器用爆炸焊接复合板

NB/T 47011 锆制压力容器

TSG R0004 固定式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TSG R1001 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计许可规则

3 术语与符号

3.1 术语和定义

GB/T 26929中规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1

压力pressure

垂直作用在容器单位表面积上的力。在本标准中,除注明者外,压力均指表压力。

3.1.2

工作压力operating pressure

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容器顶部可能达到的最高压力。

3.1.3

设计压力design pressure

设定的容器顶部的最高压力,与相应的设计温度一起作为容器的基本设计载荷条件,其值不低

于工作压力。

3.1.4

计算压力calculation pressure

在相应设计温度下,用以确定元件厚度的压力,包括液柱静压力等附加载荷。

3.1.5

试验压力test pressure

进行耐压试验或泄漏试验时,容器顶部的压力。

3.1.6

最高允许工作压力maximum allowable working pressure (MAWP)

在指定的相应温度下,容器顶部所允许承受的最大压力。该压力是根据容器各受压元件的有效厚度,考虑了该元件承受的所有载荷而计算得到的,且取最小值。

注:当压力容器的设计文件没有给出最高允许工作压力时,则可以认为该容器的设计压力即是最高允许工作压力。

3.1.7

设计温度design temperature

容器在正常工作情况下,设定的元件的金属温度(沿元件金属截面的温度平均值)。设计温度与设计压力一起作为设计载荷条件。

3.1.8

试验温度test temperature

进行耐压试验或泄漏试验时,容器壳体的金属温度。

3.1.9

最低设计金属温度minimum design metal temperature

设计时,容器在运行过程中预期的各种可能条件下各元件金属温度的最低值。

3.1.10

计算厚度required thickness

按本标准相应公式计算得到的厚度。需要时,尚应计入其他载荷所需厚度(见4.3.2)。对于外压元件,系指满足稳定性要求的最小厚度。

3.1.11

设计厚度design thickness

计算厚度与腐蚀裕量之和。

3.1.12

名义厚度nominal thickness

设计厚度加上材料厚度负偏差后向上圆整至材料标准规格的厚度。

3.1.13

有效厚度effective thickness

名义厚度减去腐蚀裕量和材料厚度负偏差。

3.1.14

最小成形厚度minimum required fabrication thickness

受压元件成形后保证设计要求的最小厚度。

3.1.15

低温容器low-temperature pressure vessel

设计温度低于-20℃的碳素钢、低合金钢、双相不锈钢和铁素体不锈钢制容器,以及设计温度低于-196℃的奥氏体不锈钢制容器。

4 通用要求

4.1 通则

4.1.1 容器的设计、制造、检验和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所有部分的规定外,还应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规。

4.1.2 容器的设计、制造单位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

4.1.3 《固定式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管辖围的压力容器设计和制造应接受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的监察。

4.1.4 容器类别按《固定式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规定确定。

4.2 资格与职责

4.2.1 资格

b)《固定式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管辖围压力容器的制造单位应持有相应的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

4.2.2 职责

4.2.2.3 制造单位的职责

a)制造单位应按照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制造,如需要对原设计进行修改,应当取得原设计单位同意修改的书面文件,并且对改动部位作出详细记载;

b)制造单位在容器制造前应制定完善的质量计划,其容至少应包括容器或元件的制造工艺控制点、检验项目和合格指标;

c)制造单位的检查部门在容器制造过程中和完工后,应按本标准、图样规定和质量计划的规定对容器进行各项检验和试验,出具相应报告,并对报告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d)制造单位在检验合格后,出具产品质量合格证;

e)制造单位对其制造的每台容器产品应在容器设计使用年限至少保存下列技术文件备查:

1)质量计划;

2)制造工艺图或制造工艺卡;

3)产品质量证明文件;

4)容器的焊接工艺和热处理工艺文件;

5)标准中允许制造厂选择的检验、试验项目记录;

6)容器制造过程中及完工后的检查、检验、试验记录;

7)容器的原设计图和竣工图。

4.5 焊接接头分类和焊接接头系数

4.5.1 焊接接头分类

4.5.1.1 容器受压元件之间的焊接接头分为A、B、C、D 四类,如图1 所示。

a)圆筒部分(包括接管)和锥壳部分的纵向接头(多层包扎容器层板层纵向接头除外)、球形封头与圆筒连接的环向接头、各类凸形封头和平封头中的所有拼焊接头以及嵌入式的接管或凸缘与壳体对接连接的接头,均属A 类焊接接头;

b)壳体部分的环向接头、锥形封头小端与接管连接的接头、长颈法兰与壳体或接管连接的接头、平盖或管板与圆筒对接连接的接头以及接管间的对接环向接头,均属B 类焊接接头,但已规定为A 类的焊接接头除外;c)球冠形封头、平盖、管板与圆筒非对接连接的接头,法兰与壳体或接管连接的接头,封头与圆筒的搭接接头以及多层包扎容器层板层纵向接头,均属C 类焊接接头,但已规定为A、B 类的焊接接头除外;

d)接管(包括人孔圆筒)、凸缘、补强圈等与壳体连接的接头,均属D 类焊接接头,但已规定为A、B、C 类的焊接接头除外。

4.5.1.2 非受压元件与受压元件的连接接头为E 类焊接接头,如图1 所示。

图1 焊接接头分类

4.5.2 焊接接头系数

4.5.2.1 焊接接头系数φ应根据对接接头的焊缝形式及无损检测的长度比例确定。

4.5.2.2 钢制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系数规定如下:

a)双面焊对接接头和相当于双面焊的全焊透对接接头

1)全部无损检测,取φ=1.0;

2)局部无损检测,取φ=0.85。

b)单面焊对接接头(沿焊缝根部全长有紧贴基本金属的垫板)

1)全部无损检测,取φ=0.9;

2)局部无损检测,取φ=0.8。

第2部分:材料

1 围

GB 150 的本部分规定了压力容器受压元件用钢材允许使用的钢号及其标准,钢材的附加技术要求,钢材的使用围(温度和压力)和许用应力。

本部分适用于设计温度-253℃~800℃、设计压力不大于35MPa 的压力容器。

本部分不适用的围为:GB150.1 规定的不适用围;制冷、造纸行业的容器,搪玻璃容器和简单压力容器;TSG R0004 中1.4 条所规定的围。

3 总则

3.1 本标准对压力容器受压元件所采用的钢板、钢管、钢锻件和螺柱(含螺栓)用钢材做出了相关规定。与受压元件相焊接的非受压元件用钢应是焊接性良

好的钢材。

3.2 采用本标准未列入钢号的钢材时,除奥氏体型钢材外均应符合附录A 的有关规定。允许采用已列入国家标准中的奥氏体型钢材,但其技术要求(如磷、硫含量,强度指标)不应低于本标准所列入相应钢材标准中化学成分相近钢号的规定。

3.3 压力容器受压元件用钢应附有钢材生产单位的钢材质量证明书原件,容器制造单位应按质量证明书对钢材进行验收。如无钢材生产单位的钢材质量证明书原件时,则应按TSG R0004 中2.1 的规定。对符合TSG R0004 中2.11 所规定的情况,压力容器制造单位应对钢材进行复验。

3.4 选择压力容器受压元件用钢时应考虑容器的使用条件(如设计温度、设计压力、介质特性和操作特点等)、材料的性能(力学性能、工艺性能、化学性能和物理性能)、容器的制造工艺以及经济合理性。

3.5 压力容器受压元件用钢应当是氧气转炉或者电炉冶炼的镇静钢。对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大于或者等于540MPa 的低合金钢钢板和奥氏体-铁素体型不锈钢钢板,以及用于使用温度低于-20℃的低温钢板和低温钢锻件,还应当采用炉外精炼工艺。

4 钢板

4.1 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钢板

4.1.8 壳体用钢板(不包括多层容器的层板)应按表3 的规定逐进行超声检测,钢板超声检测方法和质量等级按JB/T 4730.3 的规定。

表3 壳体用钢板超声检测要求

第4部分:制造、检验和验收

1 围

1. 1 本部分规定了GB l50适用围的钢制压力容器的制造、检验与验收要求;其他材料制压力容器的制造、检验与验收要求按相关标准。

1. 2 本部分适用的压力容器结构形式为单层焊接压力容器、锻焊压力容器和多层压力容器(包括多层筒节包扎、多层整体包扎、钢带错绕和套合容器)。

1. 3 对于奥氏体型钢材制低温压力容器(设计温度低于l96℃),由参与建造的各方协商规定附加的制造、检验与验收要求,由设计单位在设计文件中予以规定。

2 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部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部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部分。

GB l50.1 压力容器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 l50.2 压力容器第2部分材料

GB l50.3 压力容器第3部分设计

……

TSG R0004 固定式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3 名词术语

GB l50 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 1

锻焊压力容器forged—welded pressure vessel

RIP协议和OSPF协议的要点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RIP协议和OSPF协议的要点 篇一:Rip和ospF路由协议的配置及协议流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Rip和ospF路由协议的配置及协议流程 姓名实验日期:20xx/04/20 学号实验报告日期:20xx/04/24 一.环境(详细说明运行的操作系统,网络平台,网络拓扑图)操作系统: windows7,32位 网络平台: 控制面板-程序-程序和功能,打开或关闭windows功能,然后telnet服务器和telnet客户端打开(因为win7默认关闭)。 控制面板-系统与安全-管理工具-服务,开启telnet服务; 网络拓扑图: 二.实验目的

1、复习和进一步掌握实验一二的内容。 2、自己会设计较复杂的网络物理拓扑和逻辑网段。 3、掌握路由器上Rip协议的配置方法,能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路由器上Rip协议的配置,并能通过debug信息来分析Rip协议的工作过程,并观察配置水平分割和没有配置水平分割两种情况下Rip协议工作过程的变化。 4、掌握路由器上ospF协议的配置方法,能够在模拟环境中上进行路由器上ospF协议的配置,并能够通过debug 信息分析ospF协议的工作工程。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包括主要配置流程,重要部分需要截图) 主要配置流程:1.实现rip路由协议: 首先启动每台设备 分配cpu,然后按照设计的拓扑图给每台设备的相应端口分配ip,并启动端口,然后给两台pc配置默认路由,最后在每台路由器上配置rip协议: R1配置完后的路由表: R2配置完后的路由表: R3配置完后的路由表: R4配置完后的路由表: 2.实现ospF路由协议: 在实现了rip协议之后,先给每个路由器去除rip,然

实验四 RIP和EIGRP和OSPF的区别

RIP: RIP是最早的路由协议,它一般被应用在小型网络里。由于它在选择两点间的最优路径时只考虑节点间的中继次数,它不考虑网络拥塞状况和连接速率因素,RIP每30秒广播一次自己的路由表,广播时会有极大的数据传输量。然后RIP的收敛时间很长,新的路由信息更新对于较远的路由器,可能要花费几分钟时间。同时RIP还限制中继次数不能超过16跳(经过16台路由器),多出16台路由器后即不可传输。所以在大型网络中,是不可能满足要求的。 总之RIP在路径较多时收敛慢,广播路由信息需占用较多带宽资源 RIP的管理距离为120 OSPF: 为了弥补RIP中的一些缺陷,并能够与RIP网络共存。OSPF在选择最优路径时使用了一种更灵活的算法。OSPF不受跳数限制;支持负载均衡;收敛速度和EIGRP相当;使用AREA对网络进行分层,减少了协议对CPU处理时间和内存的需求;采用SPF算法来计算出到达目标的最短路径。 Cost=10^8/bandwidth,所以对带宽是比较敏感的 OSPF管理距离为110 EIGRP: 增强型内部网关路由协议,它具有快速收敛时间和低网络开销。而且它具有比OSPF更容易配置及需要较少CPU开销的优点。但是他是cisco私有协议,不能与其他厂商路由器共存。 总之EIGRP比RIP具有更快收敛,减小带宽消耗,增大了网络规模(255跳)以及减小了CPU的消耗。同时它还支持非等价负载均衡。 EIGRP对带宽及延时比较敏感 增量路由更新:RIP是将整个路由表都发给对方,而EIGRP是将发生更新的路由发给对方,其采用的是触发更新,如果没有更新是不发送的,这点和RIP不同。 EIFRP管理距离为90,外部管理距离为170 1.距离矢量/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RIP v1和v2都是距离矢量型,OSPF是链路状态型,EIGRP是混合型的。 2.有类别/无类别路由协议 支持有类的:RIP v1 无类的RIP v2,OSPF,EIGRP 3.是否支持VLSM、CIDR 不支持的RIP v1 支持的:RIP v2,OSPF,EIGRP 4.是否支持认证技术 不支持的:RIP v1 支持的:RIP v2,OSPF,EIGRP 5.是否定期发送更新 定期:RIP v1和v2 不定期:OSPF,EIGRP 6.采用什么算法来完成网络收敛 RIP v1和v2:Bellman-Ford

急危重症患者内环境紊乱

急危重症患者内环境紊乱 引言:内环境是机体赖以生存的内在环境,内环境稳定是保障各脏器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三个重要因素血糖、渗透压也影响内环境稳定的维持。论及内环境稳定维持与调节,这五个因素是不可缺少的。危重病综合救治过程中,内环境稳定是任何时候和阶段都不能忽视的环节。能影响和调节内环境稳定的因素很多,许多因素的调节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有些也是目前医疗手段所不能测试的,调节与影响机制复杂还有待于今后继续深入细致地研究、探讨与揭示。鉴于这些因素受不同专科疾病的影响和调节,人们通常将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血糖、渗透压等分别论述,有关内容也分别在不同的医学领域,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多落实在外科,血糖多落实在内分泌科,渗透压多落实在内分泌或脑外科。近年来,随着急救与危重病医学事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内环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内环境紊乱给人体带来的危害严重时足以造成患者死亡。鉴于它们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复杂内在关系与作用,共同起着维持内环境稳定、保障生命和脏器功能的作用维持内环境稳定逐渐成为一门独立、重要的临床边缘学科并日益受到重视。本章将其作为独立的章节集中论述,除了试图简介它们独立的生理与病理生理特点外,还将介绍它们之间内在的调节机制,为临床纠正内环境紊乱、维持内环境稳定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第1节水、电解质紊乱与治疗策略 水与解质是人体细胞内、外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水占的比例更多,两者的分布与调节机制关系密切而复杂。水与电解质紊乱能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也可以通过影响其他内环境稳定因素,如酸碱平衡等间接给患者带来危害。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是从事急救与危重病医学学者经常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水与电解质分布和调节 (一)体液分布与调节 水是细胞内、外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人体液含量占体重的60%~70%,随年龄、性别、胖瘦,个体差异较大。影响内环境稳定的体液是细胞外液,即有效血容量。这部分体液虽少,仅占体重的5%却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命。任何引起血容量急剧增加或减少的因素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危及患者生命。此外存在于第三间隙的体液,即正常不应该积聚的体腔内积聚了大量体液,也会影响体液的平衡如消化液、汗液、胸腹腔渗液或漏出液等。正常情况下这部分体液丢失量少而恒定,可以忽略不计病理情况下,这部分液体大量丢失,同样可以降低细胞外液,降低有效循环血量。在危重病综合救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这部分特殊液体的丢失。 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维持循环功能的主要因素,血容量增加或减少至一定程度均可能引起循环功能障碍。及时排除或补充血容量、防止血容量进一步增加或丢失,是恢复有效血容量、保障循环功能的主要措施。短期内大量输液或输血,是最常见的血容量增加因素长期慢性缺氧所致的红细胞增多也是引起血容量增加的常见因素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心力衰竭时,体液排除障碍水分在体内大量潴留,也是使血容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能引起血容量减少的因素也很多,如失血与脱水(呕吐、腹泻、出汗、大面积烧伤、利尿、降颅压)。 人体调节水平衡的机制很多,正常与疾病状态下的需水量和排水量截然不同。正常人每日需、排水量约2000~2 500 ml,其中饮水1000~1 500 ml,饮食中含水700 ml ,体

RIP和OSPF协议工作原理分析

宽带通信网论文题目:RIP和OSPF协议工作原理分析 班级:4班 学号:105508 姓名:郭晋杰

RIP和OSPF协议工作原理分析 郭晋杰 105508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内部网关协议中的路由信息协议(RIP)和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这两种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并从各个方面分析了这两种路由选择协议的区别,总结出了其分别适用的网络。 关键词:路由信息协议;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自治系统 引言 在如今的计算机网络中,当两台非直接连接的计算机需要经过几个网络通信时,通常就需要路由器。路由器提供一种方法来开辟通过一个网状联结的路径。那么路径是怎么建立的呢路由选择协议的任务是,为路由器提供他们建立通过网状网络最佳路径所需要的相互共享的路由信息。路由信息协议(RIP)和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作为基于TCP/IP的计算机网络中广泛应用的内部网关协议,深入理解其工作原理对研究计算机网络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1.路由信息协议 1.1路由信息协议简介 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内部网关协议IGP 中最先得到广泛应用的协议。这个网络协议最初由加利弗尼亚大学的BerKeley 所提出,其目的在于通过物理层网络的广播信号实现路由信息的交换,从而提供本地网络的路由信息。RIP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是因特网的标准协议,其最大的优点就是简单。 1.2路由信息协议的工作原理 路由信息协议功能的实现是基于距离矢量的运算法则,这种运算法则在早期的网络运算中就被采用。简单来说,距离矢量的运算引入跳数值作为一个路由量度。每当路径中通过一个路由,路径中的跳数值就会加1。这就意味着跳数值越大,路径中经过的路由器就有多,路径也就越长。而路由信息协议就是通过

RIP与OSPF双点双向重分布

关于重分布的几个重点: 1、关于重分布进distance vector协议的时候,除了静态与connected 不需要手工指定metric以外,其余的需要手工指定,否则会认为是无穷大的路由通告。 2、重分布进OSPF的路由默认为OE2类型,send metric 为20,BGP除外。 3、在ISIS中分为level 1 和level 2的路由,前者称为内部路由缺省度量为0,0~63 而后者为外部路由,64~128度量,缺省为64 ,如果默认不指定的话,那么就是level2的路由,所以在做重分布的时候,向level 1重分布的时候需要指定level的类型 在cisco路由器上,做RIP与OSPF双点双向重分布的时候,由于度量值的原因,会导致次优路由的出现。 如上面的图,基本配置就这些,当在RIP与OSPF中重分布各自协议后,R2与R1之间运行RIP 收到13.1.1.0/24 和1.1.1.1/32 度量值为120,由于R3也重分布进RIP的路由,经过R4传递给R2 13.1.1.0/24和 1.1.1.1/32 的路由度量值为110,同一条路由条目,管理距离低的进路由表,R3也同样收到R4传递过来的12.1.1.0/24 和1.1.1.1/32 ,那么也会优于之前从RIP学到的路由,这样当R3想到达12.1.1.0网段的时候,经过的不是 R3---R1,而是R3----------R4----------R2,饶着过来,解决的办法,可以通过Distirbute-list 过滤掉、通过distance 修改AD 方法一:Disribute-list

R2上:access-list 1 permit 34.1.1.0 0.0.0.255 access-list 1 permit host 4.4.4.4 router ospf 1 disribute-list 1 in R3上 access-list 1 permit 24.1.1.0 0.0.0.255 access-list 1 permit host 4.4.4.4 router ospf 1 distribute-list in 这时候在看下路由表 各自的路由域都正常收到路由,没出现次优路由的问题。 分析下思路:造成这个原因是因为双ASBR的原因,彼此传递给对方的路由,优于RIP的路由,所以出现了问题,而用ACL permit OSPF只能存在的路由,在OSFP中调用。比如R2,在OSPF中只需要收到34.1.1.0 网段和4.4.4.4的路由,而24.1.1.0 是直连不算在内,用ACL 抓出来,在进程下的in方向过滤掉ACL中没有的路由。但是,缺点是,一旦网络一多,需要写的ACL也会非常多。在卷一中,它的案例还会给出在RIP中也用ACL过滤掉不需要的路由,但是感觉在OSPF中调用就够了。 方法二、distance : RIP中 R2:distance 109 12.1.1.1 0.0.0.0 R3:distance 109 13.1.1.1 0.0.0.0 造成这个原因就是因为管理距离次于OSPF造成的,虽然把从邻居发送过来的RIP路由,管理距离都改成109,比110小,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OSPF: R2/R3:disatance ospf external 121

病理生理学试题库-15肾功能衰竭-韩敏

肾功能衰竭一.选择题 A型题 1.能使肾小球有效滤过压下降的主要因素是: A.滤过面积下降 B.出球小动脉痉挛 C.人球小动脉舒张 D.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E.肾血流量下降 [答案] E 2.肾近曲小管功能障碍时会出现: A.等渗尿 B.低渗尿 C.肾性糖尿 D.肾性尿崩症 E.多尿 [答案] C 3.肾脏髓袢功能障碍时会出现: A.肾小管性酸中毒 B.肾性糖尿 C.肾性氨基酸尿 D.蛋白尿 E.低渗尿 [答案] E 4.肾远曲小管功能障碍时会出现: A.肾性糖尿 B.肾性氨基酸尿 C.高渗尿 D.肾小管性酸中毒

[答案] D 5.发生肾内血流重分配的生理解剖条件是: A.皮质肾单位的数量多于近髓肾单位 B.两类肾单位的血管形态和血流阻力不同 C.两类肾单位的交感神经和肾素分布不同 D.皮质肾单位的入球小动脉口径大于出球小动脉 E.近髓肾单位的入球小动脉口径大于出球小动脉 [答案] C 6.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最多见的原因是: A.汞中毒 B.急性肾炎 C.肾内血栓形成 D.尿路梗阻 E.休克早期 [答案] E 7.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发生机制是: A.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 B.原尿漏回间质 C.肾小管阻塞 D.肾组织细胞肿胀 E.肾内广泛微血栓形成 [答案] A 8.急性器质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血钠下降 B.肺水肿 C.血钙下降 D.血钾下降 E.血钾升高

9.持续性肾缺血和肾毒素作用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其肾脏损害的突出表现是: A.肾脏血液循环障碍 B.肾小球病变 C.肾间质纤维化 D.肾小管坏死 E.肾小管阻塞 [答案] D 10.判断少尿的标准是尿量低于:。 A.100ml/24h B.400ml/24h C.500ml/24h D.1000ml/24h E.1500ml/24h . [答案] B 11.当全身平均动脉血压<8kPa(60mmHg)时,下列哪项不可能出现? A.肾血流量明显下降 B.入球小动脉收缩 C.肾髓质血流量明显下降 D.肾小管可逆性坏死 E.GFR下降 [答案] C 12.对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肾内血液灌注量下降 B.常见于休克早期 C.肾脏没有器质性改变 D.尿量下降 E.尿钠升高 [答案] E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材料科学基础学习知识-实验-06

实验六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Plastic Deformation and Recrystallization of Metals)实验学时:2 实验类型:综合 前修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导论》 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显微镜下变形孪晶与退火孪晶的特征; 2.了解金属经冷加工变形后显微组织及机械性能的变化; 3.讨论冷加工变形度对再结晶后晶粒大小的影响。 二、概述 1.显微镜下的滑移线与变形孪晶 金属受力超过弹性极限后,在金属中将产生塑性变形。金属单晶体变形机理指出,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为:滑移和孪晶两种。 所谓滑移,是晶体在切应力作用下借助于金属薄层沿滑移面相对移动(实质为位错沿滑移面运动)的结果。滑移后在滑移面两侧的晶体位向保持不变。 把抛光的纯铝试样拉伸,试样表面会有变形台阶出现,一组细小的台阶在显微镜下只能观察到一条黑线,即称为滑移带。变形后的显微组织是由许多滑移带(平行的黑线)所组成。

在显微镜下能清楚地看到多晶体变形的特点:① 各晶粒内滑移带的方向不同(因晶粒方位各不相同);② 各晶粒之间形变程度不均匀,有的晶粒内滑移带多(即变形量大),有的晶粒内滑移带少(即变形量小);③ 在同一晶粒内,晶粒中心与晶粒边界变形量也不相同,晶粒中心滑移带密,而边界滑移带稀,并可发现在一些变形量大的晶粒内,滑移沿几个系统进行,经常看见双滑移现象(在面心立方晶格情况下很易发现),即两组平行的黑线在晶粒内部交错起来,将晶粒分成许多小块。(注:此类样品制备困难,需要先将样品进行抛光,再进行拉伸,拉伸后立即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若此时再进行样品的磨光、抛光,滑移带将消失,观察不到。原因是:滑移带是位错滑移现象在金属表面造成的不平整台阶,不是材料内部晶体结构的变化,样品制备过程会造成滑移带的消失。) 另一种变形的方式为孪晶。不易产生滑移的金属,如六方晶系的镉、镁、铍、锌等,或某些金属当其滑移发生困难的时候,在切应力的作用下将发生的另一形式的变形,即晶体的一部分以一定的晶面(孪晶面或双晶面)为对称面,与晶体的另一部分发生对称移动,这种变形方式称为孪晶或双晶。 孪晶的结果是:孪晶面两侧晶体的位向发生变化,呈镜面对称。所以孪晶变形后,由于对光的反射能力不同,在显微镜下能看到较宽的变形痕迹——孪晶带或双晶带。在密排六方结构的锌中,由于其滑移系少,则易以孪晶方式变形,在显微镜下看到变形孪晶呈发亮的竹叶状特征。(注:孪晶是材料内部晶体结构上的变化,样品制备过程不会造成孪晶的消失。) 对体心立方结构的Fe -α,在常温时变形以滑移方式进行;而在0℃以下受冲击载荷时,则以孪晶方式变形;而面心立方结构大多是以滑移方式变形的。 2.变形程度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实验名称: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实验类型: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实验步骤与实验结果(必填) 五、讨论、心得(必填)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冷塑性变形对金属材料的内部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2.了解变形度对金属再结晶退火后晶粒大小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金属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有滑移和孪生两种。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某一晶面相对于另一部分滑动,这种变形方式称为滑移;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某一晶面相对另一部分产生剪切变形,且变形部分与未变形部分的位向形成了镜面对称关系,这种变形方式称为孪生。 (一) 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若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塑性变形,称为冷塑性变形。冷塑性变形不仅改变了金属材料的形状与尺寸,而且还将引起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变化。金属在发生塑性变形时,随着外形的变化,其内部晶粒形状由原来的等轴晶粒逐渐变为沿变形方向伸长的晶粒,在晶粒内部也出现了滑移带或孪晶带。当变形程度很大时,晶粒被显著地拉成纤维状,这种组织称为冷加工纤维组织。同时,随着变形程度的加剧,原来位向不同的各个晶粒会逐渐取得近于一致的位向,而形成了形变织构,使金属材料的性能呈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会使其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加工硬化。 (二) 冷塑性变形后金属在加热时组织与性能的变化 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由于其内部亚结构细化、晶格畸变等原因,处于不稳定状态,具有自发地恢复到稳定状态的趋势。但在室温下,由于原子活动能力不足,恢复过程不易进行。若对其加热,因原子活动能力增强,就会使组织与性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1.回复当加热温度较低时,原子活动能力尚低,故冷变形金属的显微组织无明显变化,仍保持着纤组织的特征。此时,因晶格畸变已减轻,使残余应力显著下降。但造成加工硬化的主要原因未消除,故其机械性能变化不大。 2.再结晶当加热温度较高时,将首先在变形晶粒的晶界或滑移带、孪晶带等晶格畸变严重的地带,通过晶核与长大方式进行再结晶。冷变形金属在再结晶后获得了新的等轴晶粒,因而消除了冷加工纤维组织、加工硬化和残余应力,使金属又重新恢复到冷塑性变形前的状态。 金属的再结晶过程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的。通常把变形程度在70%以上的冷变形金属经1h加热能完全再结晶的最低温度,定为再结晶渡。实验证明,金属的熔点愈高,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其再结晶温度也愈高。金属的再结晶温度(T再)与其熔点(T熔)间的关系,大致可用下式表示: T再≈0.4 T熔 3.晶粒长大冷变形金属再结晶后,一般都得到细小均匀的等轴晶粒。但继续升高加热温度或延长保温时间,再结晶后的晶粒又会逐渐长大,使晶粒粗化。 (三) 变形程度对金属再结晶后晶粒度的影响 冷变形金属再结晶后晶粒度除与加热温度、保温时间有关外,还与金属的预先变形程度有关。金属再结晶后的晶粒度与其预先变形程度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内环境紊乱题库9-1-8

内环境紊乱题库9-1-8

问题: [单选,B型题]静脉补钾的速度一般不超过每小时多少() A.10~20mmol B.100mmol C.50~55mmol D.30~40mmol E.70mmol 1.正常人体内含钾量为50~55mmolkg。 2.健康成年人饮食中钾的摄入量为100mmold。 3.静脉补钾的浓度一般为30~40mmolL。 4.静脉补钾的速度一般不超过10~20mmolh。

问题: [单选,B型题]HCO丢失过多常引起() A.呼吸性酸中毒 B.呼吸性碱中毒 C.代谢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1.HCO丢失过多常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2.呼吸中枢抑制常引起呼吸性酸中毒。 3.利尿排氯过多常引起代谢性碱中毒(低氯性碱中毒)。 4.在严重通气障碍、CO2潴留的基础上,由于低氧血症,导致有机酸的产生增多,阴离子间隙(AG)增高,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 5.癔症发作常引起精神性过度通气,造成呼吸性碱中毒。

问题: [单选,B型题]严重通气障碍、CO2潴留的基础上,合并低氧血症常引起() A.呼吸性酸中毒 B.呼吸性碱中毒 C.代谢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1.HCO丢失过多常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2.呼吸中枢抑制常引起呼吸性酸中毒。 3.利尿排氯过多常引起代谢性碱中毒(低氯性碱中毒)。 4.在严重通气障碍、CO2潴留的基础上,由于低氧血症,导致有机酸的产生增多,阴离子间隙(AG)增高,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 5.癔症发作常引起精神性过度通气,造成呼吸性碱中毒。 (竞彩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44795903.html,)

ospf和rip 优缺点

ospf和rip 优缺点 ospf和rip比较: rip协议是距离矢量路由选择协议,它选择路由的度量标准(metric)是跳数,最大跳数是15跳,如果大于15跳,它就会丢弃数据包。 ospf协议是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议,它选择路由的度量标准是带宽,延迟。 RIP的局限性在大型网络中使用所产生的问题: RIP的15跳限制,超过15跳的路由被认为不可达 RIP不能支持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导致IP地址分配的低效率 周期性广播整个路由表,在低速链路及广域网云中应用将产生很大问题 收敛速度慢于OSPF,在大型网络中收敛时间需要几分钟 RIP没有网络延迟和链路开销的概念,路由选路基于跳数。拥有较少跳数的路由总是被选为最佳路由即使较长的路径有低的延迟和开销 RIP没有区域的概念,不能在任意比特位进行路由汇总一些增强的功能被引入RIP的新版本RIPv2中,RIPv2支持VLSM,认证以及组播更新。但RIPv2的跳数限制以及慢收敛使它仍然不适用于大型网络 相比RIP而言,OSPF更适合用于大型网络: 没有跳数的限制 支持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 使用组播发送链路状态更新,在链路状态变化时使用触发更新,提高了带宽的利用率收敛速度快 具有认证功能

OSPF协议主要优点: 1、OSPF是真正的LOOP- FREE(无路由自环)路由协议。源自其算法本身的优点。(链路状态及最短路径树算法) 2、OSPF收敛速度快: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路由变化传递到整个自治系统。 3、提出区域(area)划分的概念,将自治系统划分为不同区域后,通过区域之间的对路由信息的摘要,大大减少了需传递的路由信息数量。也使得路由信息不会随网络规模的扩大而急剧膨胀。 4、将协议自身的开销控制到最小。见下: 1)用于发现和维护邻居关系的是定期发送的是不含路由信息的hello报文,非常短小。包含路由信息的报文时是触发更新的机制。(有路由变化时才会发送)。但为了增强协议的健壮性,每1800秒全部重发一次。 2)在广播网络中,使用组播地址(而非广播)发送报文,减少对其它不运行ospf 的网络设备的干扰。 3)在各类可以多址访问的网络中(广播,NBMA),通过选举DR,使同网段的路由器之间的路由交换(同步)次数由 O(N*N)次减少为 O (N)次。 4)提出STUB区域的概念,使得STUB区域内不再传播引入的ASE路由。 5)在ABR(区域边界路由器)上支持路由聚合,进一步减少区域间的路由信息传递。 6)在点到点接口类型中,通过配置按需播号属性(OSPF over On Demand Circuits),使得ospf不再定时发送hello报文及定期更新路由信息。只在网络拓扑真正变化时才发送更新信息。 5、通过严格划分路由的级别(共分四极),提供更可信的路由选择。 6、良好的安全性,ospf支持基于接口的明文及md5 验证。

第六章材料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何谓滑移和孪生 滑移: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某些晶面和晶向发生滑动 孪生: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某些晶面和晶向作均匀切变 指出三种典型结构金属晶体的滑移面和滑移方向 1. 面心立方金属:密排面{}111密排晶向1101234=?个滑移系,塑性较好 2. 体心立方金属:密排面{}110密排晶向1111226=?个滑移系,塑性较好 3. 密排六方金属:室温时{}0001密排晶向2011331=?塑性较差 并比较其滑移难易程度 1. 当其他条件相同时,金属晶体中的滑移系越多,则滑移时可供采用的空间位 向也多,塑性也越好 2. 面心立方晶格的金属晶体的滑移系为12个,密排立方结构的金属晶体的滑移 系为3个()2011,0001,所以面心立方晶格的金属晶体更易发生滑移 3. 从此可以看出,面心立方和体心立方金属的塑性较好,而密排六方金属的塑 性较差 4. 金属塑性的好坏,不只是取决于滑移系的多少,还与滑移面上原子的密排程 度和滑移方向的数目有关 5. 例如Fe -α,它的滑移方向不及面心立方金属多,其滑移面上原子密排程度 也比面心立方金属低,因此它的滑移面间距较小,原子间结合力较大,必须在较大的应力作用下才开始滑移,所以它的塑性要比铜铝金银等面心立方金属差些 为何晶体的滑移通常沿着其最密晶面和最密晶向进行

1.在晶体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上,原子间的结合力最强,而面与面之间的距离 却最大,即密排面之间的原子间结合力最小,滑移阻力最小,最易于滑移2.沿最密晶向滑移的步长最小,这种滑移所需要的切应力最小 何谓加工硬化 金属材料在再结晶温度以下塑性变形时强度和硬度升高,而塑性和韧性降低的现象 运用位错理论说明细化晶粒可以提高材料强度的原因 通常金属是由许多晶粒组成的多晶体,晶粒的大小可以用单位体积内晶粒的数目来表示,数目越多,晶粒越细。实验表明,在常温下的细晶粒金属比粗晶粒金属有更高的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这是因为细晶粒受到外力发生塑性变形可分散在更多的晶粒内进行,塑性变形较均匀,应力集中较小;此外,晶粒越细,晶界面积越大,晶界越曲折,越不利于裂纹的扩展。故工业上将通过细化晶粒以提高材料强度的方法称为细晶强化 运用位错理论说明细化晶粒可以提高材料强度的原因 来自69页北京工业大学2009细晶强化的位错理论 1.金属多晶体材料塑性变形时,粗大晶粒的晶界处塞积的位错数目多,形成较 大的应力场,能够使相邻晶粒内的位错源启动,使变形继续 2.相反,细小晶粒的晶界处塞积的位错数目少,要使变形继续,必须施加更大 的外加作用力以激活相邻晶粒内的位错源 3.因此,细晶材料要发生塑性变形需要更大外部作用力,即晶粒越细小晶体强 度越高 单相固溶体合金的强度均高于纯溶剂组元的强度,试用位错理论分析之

rip和ospf的比较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采用距离矢量路由选择算法,它确定到网络中任一连路的方向(向量)与距离,如RIP、IGRP等OSPF路由协议是一种链路状态的路由协议,为了更好地说明OSPF路由协议的基本特征,我们将OSPF路由协议与距离矢量路由协议之一的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作一比较,归纳为如下几点: ——RIP路由协议中用于表示目的网络远近的唯一参数为跳(HOP),也即到达目的网络所要经过的路由器个数。在RIP路由协议中,该参数被限制为最大15,也就是说RIP路由信息最多能传递至第16个路由器;对于OSPF路由协议,路由表中表示目的网络的参数为Cost,该参数为一虚拟值,与网络中链路的带宽等相关,也就是说OSPF路由信息不受物理跳数的限制。并且,OSPF路由协议还支持TOS(Type of Service)路由,因此,OSPF比较适合应用于大型网络中。 ——RIP路由协议不支持变长子网屏蔽码(VLSM),这被认为是RIP 路由协议不适用于大型网络的又一重要原因。采用变长子网屏蔽码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节约IP地址。OSPF路由协议对VLSM有良好的支持性。 ——RIP路由协议路由收敛较慢。RIP路由协议周期性地将整个路由表作为路由信息广播至网络中,该广播周期为30秒。在一个较为大

型的网络中,RIP协议会产生很大的广播信息,占用较多的网络带宽资源;并且由于RIP协议30秒的广播周期,影响了RIP路由协议的收敛,甚至出现不收敛的现象。而OSPF是一种链路状态的路由协议,当网络比较稳定时,网络中的路由信息是比较少的,并且其广播也不是周期性的,因此OSPF路由协议即使是在大型网络中也能够较快地收敛。 ——在RIP协议中,网络是一个平面的概念,并无区域及边界等的定义。随着无级路由CIDR概念的出现,RIP协议就明显落伍了。在OSPF 路由协议中,一个网络,或者说是一个路由域可以划分为很多个区域area,每一个区域通过OSPF边界路由器相连,区域间可以通过路由总结(Summary)来减少路由信息,减小路由表,提高路由器的运算速度。 ——OSPF路由协议支持路由验证,只有互相通过路由验证的路由器之间才能交换路由信息。并且OSPF可以对不同的区域定义不同的验证方式,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OSPF路由协议对负载分担的支持性能较好。OSPF路由协议支持多条Cost相同的链路上的负载分担,目前一些厂家的路由器支持6条链路的负载分担。

工业纯铝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显微镜下滑移线、变形孪晶的特征; 2、了解金属经冷加工变形后显微组织及性能的变化; 二、概述 1 显微镜下的滑移线与变形挛晶 金属受力超过弹性极限后,在金属中特产生塑性变形。金属单晶体变形机理指出,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为滑移和孪晶两种。 所谓滑移时晶体在切应力作用下借助于金属薄层沿滑移面相对移动实质为位错沿滑移面运动的结果。滑移后在滑移面两侧的晶体位相保持不变。把抛光的纯铝试样拉伸,试样表面会有变形台阶出现,一组细小的台阶在显微镜下只能观察到一条黑线,即称为滑移带。变形后的显微姐织是由许多滑移带所组成。 另一种变形的方式为孪晶。不易产生滑移的金属,如六方晶系镉、镁、铍、锌等,或某些金属当其滑移发生困难的时候,在切应力的作用下将发生的另一形式的变形,即晶体的—部分以一定的晶面为对称面;与晶体的另一部分发生对称移动,这种变形方式称为孪晶或双晶。孪晶的结果是孪晶面两侧晶体的位向发生变化,呈镜面对称。所以孪晶变形后,由于对光的反射能力不同,在显微镜下能看到较宽的变形痕迹——孪晶带或双晶带。 2、变形程度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变形前金属为等轴晶粒,轻微量变形后晶粒内即有滑移带出现,经过较大的变形后即发现晶粒被拉长,变形程度愈大,晶粒被拉得愈长,当变形程度很大时,则加剧剧了晶粒沿一定方向伸长,晶粒内部被许多的滑移带分割成细小的小块,晶界与滑移带分辨不清,呈纤维状组织。 由于变形的结果,滑移带附近晶粒破碎,产生较严重的晶格歪扭,造成临界切应力提高,使继续变形发生困难,即产生了所谓加工硬化现象。随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硬度、强度、矫顽力、电阻增加,而塑性和韧性下降。 3、形变金属在加热后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变形后的金属在较低温度加热时,金属内部的应力部分消除,歪曲的晶格恢

【材料课件】实验三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组织观察

实验三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组织观察 目的 1.加深对材料塑性编写过程的理解; 2.认识塑性变形的典型组织; 3.理解变形量对再结晶后晶粒尺寸的影响。 一、塑性变形引起材料组织的变化 晶体塑性材料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有四种:滑移、孪生、蠕变、粘滞性流动。 滑移是晶体中位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运动,造成晶体的两部分在滑移面上沿滑移方向的相对移动,滑移是位错的移动,晶体内部原子从一个平衡位置移到另一个平衡位置,不一起晶体内的组织变化,位错移出晶体的表面,形成滑移台阶,一个位错源发出的位错都移出,在晶体表明形成台阶在显微镜下可以见到,就是滑移线。 孪生是在滑移困难时以形成孪晶的方式发生的塑性变形,晶体发生孪生,在晶体表面产生浮凸,晶体内部生成的孪晶与原晶体的取向不一样,并有界面分隔,所以在晶体内重新制样后依然可以看到孪晶。 多晶体材料发生塑性变形后,原等轴晶粒被拉长或压扁,晶界变模糊。两相材料经过塑性变形后,第二相的分布也与变形方向有关。 塑性变形后进行退火加热发生再结晶的晶粒尺寸与变形量有直接的关系。在临界变形量(不同材料不相同,一般金属在2—10%之间)以下,金属材料不发生再结晶,材料维持原来的晶粒尺寸;在临界变形量附近,刚能形核,因核心数量很少而再结晶后的尺寸很大,有时甚至可得到单晶;一般情况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再结晶后的晶粒尺寸不断减小;当变形量过大(>70%)后,可能产生明显织构,在退火温度高时发生晶粒的异常长大。 二、实验内容 1.观察几种塑性变形后的组织形貌 ①.低碳钢拉伸后的组织变化:看断口附近,变形量最大,组织特征明显,白色的软相的 晶粒的形状分布,黑色较硬相形状分布特征。 ②纯铁压缩表面的滑移线:为了观察,现将试样磨平,再压缩变形,晶体表面可留下滑移 线。若再打磨则滑移线就不可见。一个滑移系能开动,与之平行的滑移系也可能开动,滑移线往往时互相平行,因为存在交滑移,滑移线为波浪状。 ③锌的变形孪晶:Zn是hcp晶系,仅有三个滑移系,多晶体变形就会发生孪生,从试样 上可见到变形产生的孪晶。

RIP和OSPF重分布

R1 Router>en Router#conf t Router(config)#host R1 R1(config)#int f0/1 R1(config-if)#ip add 192.168.1.1 255.255.255.0 R1(config-if)#no shut R1(config-if)#ex R1(config)#int f0/0 R1(config-if)#ip add 192.168.2.1 255.255.255.0 R1(config-if)#no shut R1(config-if)#ex R1(config)#router rip R1(config-router)#version 2 R1(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2.0 R1(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1.0 R1(config-router)#ex R1(config)# R1(config)#ex R1参考配置: R1#show run Building configuration...

Current configuration : 495 bytes ! version 12.2 no service timestamps log datetime msec no service timestamps debug datetime msec no service password-encryption ! hostname R1 ! ! ! ! ! ! ! ! ! ! ! ! ! ! ! ! !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0 ip address 192.168.2.1 255.255.255.0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 ip address 192.168.1.1 255.255.255.0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router rip version 2 network 192.168.1.0 network 192.168.2.0 ! ip classless !

ospf与RIP的区别

急着准备面试,先记下来再说,以后细究。 路由可分为静态、动态路由。静态路由由管理员手动维护;动态路由由路由协议自动维护。 路由选择算法的必要步骤:1、向其它路由器传递路由信息;2、接收其它路由器的路由信息;3、根据收到的路由信息计算出到每个目的网络的最优路径,并由此生成路由选择表;4、根据网络拓扑的变化及时的做出反应,调整路由生成新的路由选择表,同时把拓扑变化以路由信息的形式向其它路由器宣告。 两种主要算法:距离向量法(Distance Vector Routing)和链路状态算法(Link-State Routing)。由此可分为距离矢量(如:RIP、IGRP、EIGRP)、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如:OSPF、IS-IS)。 路由协议是路由器之间实现路由信息共享的一种机制,它允许路由器之间相互交换和维护各自的路由表。当一台路由器的路由表由于某种原因发生变化时,它需要及时地将这一变化通知与之相连接的其他路由器,以保证数据的正确传递。路由协议不承担网络上终端用户之间的数据传输任务。 ※简单说下OSPF的操作过程 ①路由器发送HELLO报文;②建立邻接关系;③形成链路状态④SPF算法算出最优路径⑤形成路由表 ※OSPF路由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DR、BDR的选举过程,区域的作用及LSA的传输情况(注:对方对OSPF的相关知识提问较细,应着重掌握)。 特点是:1、收敛速度快;2、支持无类别的路由表查询、VLSM和超网技术;3、支持等代价的多路负载均衡;4、路由更新传递效率高(区域、组播更新、DR/BDR);5、根据链路的带宽(cost)进行最优选路。 通过发关HELLO报文发现邻居建立邻接关系,通过泛洪LSA形成相同链路状态数据库,运用SPF算法生成路由表。 DR/BDR选举:1、DR/BDR存在->不选举;达到2-way状态Priority不为0->选举资格;3、先选BDR后DR;4、利用“优先级”“RouterID”进行判断。 1、通过划分区域可以减少路由器LSA DB,降低CPU、内存、与LSA泛洪带来的开销。 2、可以将TOP变化限定在单个区域,加快收敛。 LSA1、LSA2只在始发区域传输;LSA3、LSA4由ABR始发,在OSPF域内传输;LSA5由ASBR 始发在OSPF的AS内传输;LSA7只在NSSA内传输。 ※OSPF有什么优点?为什么OSPF比RIP收敛快? 优点:1、收敛速度快;2、支持无类别的路由表查询、VLSM和超网技术;3、支持等代价的多路负载均衡;4、路由更新传递效率高(区域、组播更新、DR/BDR);5、根据链路的带宽进行最优选路 采用了区域、组播更新、增量更新、30分钟重发LSA ※RIP版本1跟版本2的区别? 答:①RIP-V1是有类路由协议,RIP-V2是无类路由协议②RIP-V1广播路由更新,RIP-V2组播路由更新③RIP-V2路由更新所携带的信息要比RIP-V1多 ※描述RIP和OSPF,它们的区别、特点 RIP协议是一种传统的路由协议,适合比较小型的网络,但是当前Internet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急剧膨胀使RIP协议无法适应今天的网络。 OSPF协议则是在Internet网络急剧膨胀的时候制定出来的,它克服了RIP协议的许多缺陷。RIP是距离矢量路由协议;OSPF是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RIP&OSPF管理距离分别是:120和110 1.RIP协议一条路由有15跳(网关或路由器)的限制,如果一个RIP网络路由跨越超过15

急诊医学复习资料

06级考试题目 一、名词解释:8选5 早期生命链、生物性死亡、ALI/ARDS、急诊三环理论、脓毒性休克、休克、ECMO等。 二、简答题:8选5 1、肠内营养使用原则 2、损伤控制理论 3、心搏骤停的类型和临床表现 4、ARDS的病理生理机制 5、组织低灌注的临床表现 6、气管插管的指证 7、心肺脑复苏药物选择 8、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原则 05级考试题目 一、名词解释(选5题) 早期生存链、ALI/ARDS、急诊三环理论、脓毒性休克、休克、ECMO等。 二、简答题(选5题) 1、急诊医学与全科医学区别 2、损伤控制理论 3、心搏骤停的类型和临床表现 4、ARDS的病理生理机制 5、组织低灌注的临床表现 6、气管插管的指证 7、心肺脑复苏药物选择等。 04级考试题目 一、名词解释(选5)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2、损伤控制 3、早期生命链 4、高级创伤生命支持 5、中心体温 6、内源性呼气末正压 二、简答题 1、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早期治疗目标,EGDT 2、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原则 3、创伤初步评估的内容 4、心肺复苏药物的选择原则 5、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的阶段和治疗原则 6、机械通气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 名解:

(1)早期生命链 以现场"第一目击者"开始至专业急救人员到达进行抢救的一系列抢救序列。 (2)三环理论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三个基本环节是院前急救、院内急诊、进一步的重症监护治疗,三个环节缺一不可,是同一整体,三环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实现院外急救、院内急诊和重症监护治疗全程一体化的急诊医疗服务模式。 (3)损伤控制 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DC)理念应用于极端状态创伤病人的综合治疗。创伤极端状态形成"致命三联征",严重威胁病人生命。针对这一类病人,损伤控制注重整体救治,视外科手术为整体复苏的一个部分,根据创伤病人生理耐受程度,采用分期治疗,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内环境紊乱对病人的损害。 (4)急腹症(*) 以急性腹痛为最主要或最先症状的腹腔内或腹腔外脏器疾病的初级诊断,分类 化学性;机械性;炎症性 (5)中毒(急性中毒)(*) 某种物质进入体内后,能损害机体的组织与器官,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称为中毒。(6)SIRS 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to a variety of severe clinical insults (For example, infection). (7)感染性休克 sepsis with hypotension despite adequate fluid resuscitation, with perfusion abnormalities that could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lactic acidosis, oliguria, and/or acute mental status. (8)休克 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 (9)高级创伤生命支持 由于35%的创伤患者死亡是因为不恰当的评估和复苏引起的,因此为了更加有效的抢救病人,引入了ATLS的概念。ATLS包括两部分:早期评估与处理,初步评估与再次评估。早期评估包括:A气道开放和颈椎保护;B呼吸和通气;C循环及出血控制;D神经系统评估E暴露和环境。对危及生命者,评估和处理同步进行,如果人员充足,各步可同时进行。要求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再次评估时机:初次评估结束及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后。内容包括病史、体检、辅助检查等,并仍然强调评估和处理的时效性。 (10)多发伤 多发伤是指在同一伤因的打击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的组织或器官受到严重创伤,即由单一致伤因素造成的多部位或多脏器损伤。 严重多发性创伤:严重多发性创伤意指ISS(injury severity score创伤严重度评分)>16的多个损伤的综合征,机体应激反应强烈,免疫功能紊乱引起SIRS,同时合并全身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和高代谢状态。 (11)中心体温 central body temperature又称"体核温度",是指下丘脑控制的深层体温,它不随环境温度而变化。中心体温代表一个生理学概念,而非解剖学位置,由于难以测定,常测量直肠、膀胱和鼓膜温度,相对接近中心体温。 (12)晕厥(*) (13)昏迷(*) (14)急性中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