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财富?
Intemet fortune?Economic aspect
经济纵横
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探讨
陈凤新,贾启庆,邱凤霞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要】作为我国经济三大增长极之一,京津冀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有着优越的发展条件,并在“十一五”规划发展中拥有重要的战略机遇,因此,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京津冀三省市间的产业合作及协调发展,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较深入地论述了区域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明确提出了进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京津冀三省市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现状;问题;对策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京津冀三地区域位置优越,地理上具有紧密的关系,区域内各地的发展目标明确。北京和天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是本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北京作为首都,本世纪头20年的发展目标是:国际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城市,其目标是作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河北则是北京、天津发展腹地,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承接着京津两市的粮食供给功能及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向外转移的企业。
一、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京津冀产业的发展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梯度性。北京地区具有较高的科研实力,物质条件优越,拥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意识。天津的高薪技术产业整体素质较高,各方面的资料都显示出其高薪技术产业化水平及效益比北京和河北高。河北省产业发展水平较北京和天津则低。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第一产业方面,京津两市与河北省相比处于劣势,北京第二产业的比重也逐年下降,但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及实力巨大。就河北而言,第一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二产业对河北GDP增长起着关键作用,并将在长期内继续发挥
重要作用;第三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但
无论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在产业技术层
次上都与京津两地存在着明显差距。由此
可见,京津冀三市在产业结构上存在梯度
差距。
北京第三产业最为发达,高于全国水
平。天津和河北在第一产业上的比重有较
大差距,天津的第一产业远低于河北,但
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都比河北省高,这说明
天津的产业结构总体上要优于河北。从京
津冀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变化分析,北京
第二产业呈持续下降趋势,而天津和河北
在2008年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
重较2007年有所下降。北京市第三产业比
重则持续上升具有较强的发展劲头。从京津
冀的产业发展分析看,京津冀三地的第一产
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略有上升,第
三产业优势凸显但其支柱产业还未形,还
不能替代传统工业的地位,这说明京津冀
地区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动时期。
二、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发展中面临
的问题
京津冀区域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
还在于京津冀三省市的协调发展,而目前,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有:
1、京津冀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趋同现
象比较突出
例如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汽车业、装备
制造业、医药产业,天津市和河北省也都
将其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发展,三省市均以资
源密集型,能源和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
产业同构严重制约了三省市发展。作为全
国的首都,北京虽然已将第三产业作为产
业格局的主体,但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还
未确立下来,对第二产业依赖性较强,因
此,与天津,河北的产业差异没有完全表
现出来。天津与河北的产业趋同现象也比
较突出,产业聚集层次性尚未分明。这些
状况都影响了资源的合理流动,限制了产
业结构发展。产业结构的趋同现象不仅使
城市的产业特色难以得到有效体现,而且
也难以产生畅销全国的名牌产品,严重影
响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2、京津冀三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
距较大
首先,从经济发展水平上来看,北京
和天津要优于河北省,但两市的经济发展
规模过大,已超出了自身承载的能力,不
利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北京
和天津的周边城市在发展上相对独立,彼
此之间的联系较松散;
其次,从垂直产业层面来看,河北省
内的中小城市特色不突出,产业承接能力
差,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第三,从产业水平层面来看,没有形
成各方面协调发展的产业群与产业网络体
系,农村与大城市在产业上的依赖性不十
分明显,小城镇在区域产业链中不能发挥
其应有的中介作用,一些小城镇由于正处
于城镇发展的初级水平,产业特色表现尚
不明显。
3、北京、天津两城市未能发挥应有
表1 2006年-2008年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变化情况 单位:%
地区
2006年2007年2008年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全国11.748.939.411.749.239.111.348.640.1北京 1.327.870.9 1.127.571.4 1.125.773.2天津 2.757.340 2.157.640.3 1.960.138.0河北13.852.333.914.252.333.512.654.233.2 数据来源:全国、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2006-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报,2008,(9).
[4]郭春燕.运用SWOT模型分析中国快餐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J].商场现代化,2009,(5).
[5]叶茂中营销策划机构:“真功夫”是怎样练成的——“真功夫”全球华人餐饮连锁全案策划纪实[J].中国广告,2009,(4).
[6]钟国栋等.中西式快餐企业管理营销差异比较[J].工业
技术经济,2008,(1).
作者简介:
王凡,女,中共党员,宁波大学2008级企业管理研究
生,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
导师:马山水,教授,宁波大学企业管理硕士点负
责人,浙江省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
Economic aspect ?Intemet fortune
?网络财富
经济纵横的卫星城作用
在京津冀区域内,北京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在产业层次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天津市借助原有的工业基础,经济实力雄厚,但两中心城市并没有产生扩散效应。
首先是北京、天津两市对区域产业协调的拉动作用不明显。作为京津冀地区的中心特别是北京市,从周边乃至全国集聚了大量的生产要素,但由于缺少必要的扩散,呈现出一些突出问题,如能源紧张、市场恶性竞争、交通拥堵、城区人口密度超标、生态环境恶化、空气和地表水污染严重、城市管理不善等,造成了重大基础设施如机场、公路、港口的建设和工业结构自成体系及畸形竞争。港口建设也不尽合理,不仅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而且也不利于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其次,京津两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辐射能力较弱。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整个区域,要在对外竞争中获得发展空间,核心城市国际化是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尽管现在北京、天津两市经济实力在国内很强,但与国际性大都市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4、区域内缺乏统一协调的产业合作规划及协作机制
科学且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是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京津冀地区经济目前尚缺乏一个总体规划,造成了市场建设及竞争无序,各地政府为自身利益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对资源和生产要素展开争夺。除了相互间缺乏科学有效的总体规划外,在协作机制方面,京津冀三地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一是区域整体合作观念的缺乏;二是没有建立起高层次的合作协调机制;三是在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服务市场等方面无序竞争问题严重,因此,建立统一科学的产业合作规划及协作机制势在必行。
三、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1、政府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
政府在区域产业协调中,需要做的是协调区域间利益,消除行政分割及障碍,建立市场竞争的良好环境,并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从而保证市场机制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外,政府还要注重加强公共领域的跨区域合作。如交通、生态环境、水资源等公益项目,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进程。
2、构建和谐的区域关系,完善协调机制
建立合理公正的区域利益的协调机制
就应该坚持公平竞争、机会均等、利益兼顾、适度补偿的基本原则。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也是京津冀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核心内容。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协调和监督管理机制,形成完善统一的区域协调关系。例如,2008年3月份水利部联合京津冀三地就水权矛盾建立了专门协调机制以缓解用水矛盾。
3、制定完善统一的协调发展规划在京津冀区域产业合作中,只有制定科学合理区域发展规划,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要制定重要领域、重要产业的具体规划,以区域经济合作为目标,合理分工,整合区域产业布局,加强区域间的相互联合协作,逐步建立起既能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形成自身产业特点,又能同区域相协调的产业结构体系。如“京津冀都市圈规划”以协调区域城市资源、经济发展,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京津冀地区的重要任务,还在于加快启动区际间的高速路、快速路、城际铁路及港口交通设施的布局与建设,形成现代化的区域交通体系。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首先,在产业结构转移和调整过程中,应注重保证农业土地的利用率,还要进行农业土地利用的规划与调整,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其次注重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第三,应科学地划分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功能区域,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具体保护。因此,只有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区,完善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5、建立一体化的区域性市场体系从总体上来看,京津冀地区应该逐步建立健全规模不等、层次不同、功能各异的区域性市场体系。应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强化依托市场机制,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功能,使区域比较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通过完善市场网络,在京津冀地区即可建立起真正具有一体化特色的统一的大市场。
6、依靠科技促进产业集约化发展要实现区域产业经济的一体化,就要先对区域内发展目标进行整合,形成发展目标上的一致。京津冀地区未来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和在国内外市场经济中增强竞争力的先导企业应该是高新技术产业,这就需要对该区域内的高科技开发区、科技园区和高科技产带进行合理而统一规划从而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科技产业群体,使该区域的产业发展向集约化转变,
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资源配置合理化,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快速的健康发展。
7、充分利用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京津地区应该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区域内进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形成开放度大、集群率高、承接能力强的合理的产业布局及产业链。北京应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第三产业为中心,带动制造业和都市农业的发展。天津则要利用港口优势,大力发展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及海洋经济等。河北应从自身条件出发,坚持发展自身基础产业,同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并要积极承接北京、天津的产业转移,提升自身产业结构。这样,就有利于形成良好合作关系的京津冀产业发展区,提高综合竞争力。
总之,京津冀地区产业虽然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但产业结构现状总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北京将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天津和河北依然以第二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京津冀三省市只有通过产业的协调与合作,才能建设具有京津冀一体化特色的市场体系,才能促进京津冀区域产业的一体化进程。在此基础上,三省市要根据今年“两会”的产业政策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制定本区域产业发展方案,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晓,杨洁,张慈.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中产业协调发展[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03):42-44.
[2]常兴华.京津冀三地优劣势分析[J ].经济研究参考,2007(08):38-48.
[3]成健,李青,赵岩.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商业时代,2007(05):101-102.
[4]吴艳红.“十一五”时期,天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综述[J].区域经济,2007(10):16-20.
[5]曹永凯.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化研究[J ].北方经济,2006(01):10-11.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编号:HB08BYJ0 41)。
作者简介:陈凤新(1966—),河北昌黎人,硕
士,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从事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等教学及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