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着装间隙量空间形态分布研究及其应用综述

着装间隙量空间形态分布研究及其应用综述

着装间隙量空间形态分布研究及其应用综述
着装间隙量空间形态分布研究及其应用综述

第24卷第10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V01.24No.102012年10月JournalofComputer~AidedDesign&ComputerGraphicsOct.2012======;=—;=============================================一==一

着装间隙量空间形态分布研究及其应用综述

刘正1‘引,李基拓¨”,陆国栋”,毕新宇¨

”(浙江大学工程与计算机图形学研究所杭州310027)

”(嘉兴学院设计学院嘉兴314001)

(davylz@zju.edu.cn)

摘要:间隙量表征了人体服装之间的空间形态,是影响服装造型、舒适性和活动性的重要因素,三维服装CAD的发展促进了服装间隙量的研究.文中从测量分析、模拟分析和=三维服装CAD应用i个方面综述了间隙量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现状,并指出了当前间隙量领域的研究难点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间隙量;空间形态;测量;解析;服装CAD

中图法分类号:TS941.26;TP39】.72

Reviewon3DAllocationofEaseAllowanceanditsApplicationsinGarmentDesign

I。iuZhen91’”,I.iJituo”+,LuGuodong”,andBiXinyul’

1’(InstituteofEngineeringandComputerGraphits,ZhejiangUniversit,.Hang。ho“310027)

2’(CollegeotDesign,Jia2ingUniversity,Jiaai,2_314001)

Abstract:Theeaseallowancerepresentsthespatialshapebetweenhumanandgarmentmodel.Itisanimportantfactorthatinfluencesthegarmentstyle,staticandactivitycomfort.Therapiddevelopment

ofthe3DgarmentCADactivatestheresearchoneaseallowance.This

paperreviewstherelatedworksfromtheviewsofmeasurement,analysisandapplications.Thecurrentresearchdifficultiesa11dthepotentialresearchdirectionsarepointedoutintheendofthepaper.

Keywords:easeallowance;spatialshape;measurement;analysis;garmentCAD

间隙量指人体着装状态下服装与人体表面存在

的空隙部分,它和人体、服装共同构成了着装空间,对服装造型、合体性、舒适性等有着直接影响,近年来,随着三维测量技术和服装CAD的发展,间隙量逐渐成为服装及其CAD领域研究的热点.理论上,对三维个性人体模型设置合理的间隙量可以得到三维服装的形态空间,因而对间隙量的研究有助于提升三维服装设计结果的合理性[|。j.本文从间隙量获取、分析、模拟及应用等几个方面阐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对各类方法进行了简要评价,最后展望了间隙量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1相关工作

间隙量及其在服装中的应用如图1所示.在二维服装设计中间隙量对应于放松量,它是服装相对于人体在特,征尺寸(如长度、围度)上的宽裕量,由人体尺寸、放松量和二维款式图可以生成二维服装结构图.依据二维服装结构图纸缝制的服装的间隙量在空闯多呈现均匀分布,而合理的闯隙量应呈现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为了获得合体的服装,通常需要依据设计师的经验反复修改二维服装结构图纸.三维

收稿日期:201112—05;修回日期:2012—03~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903145,6110310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2QNA4003);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00101110025);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410206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1110230).刘正(1981),男,硕I.,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服装CAD;李基拓(1979),男,博士,讲师,论文通讯作者,主要研究方向为CAD8,CG(iituo_li@ziu.edu.cn)}陆国栋(1963--),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CAD8.CG;毕新宇(1987一).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CAD8,CG.

万方数据

第10期刘正.等:着装间隙量空间形态分布研究及其应用综述

的服装设计技术"43通过设置合理的间隙量空间形

态i53可以为个性人体模型生成合理的服装模型,进

瓣+善+

一步。通过三维裁剪技术眦和曲面展开技术"8:获得

比二维设计更为合理的裁片形状.

-=弘…=叠N壁0、

.一维.….….….….…一-\\….….….、

巷蔓妻曩墅强

。栩

’‘….….….….….….….…,…1…●…‘…‘…。…‘….…‘….….….一●J●

图1

间隙量在服装设计与造型中的应用

间隙量作为服装与人体之间的空间余量,保证着装间隙量空间形态既受到设计理念、着装感人体着装后可舒适自如地活动.服装的合体性评价

受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又因所穿服装的功能、结构及正是以间隙量为基础,通过调节服装部位尺寸改变间

材料等客观因素发生改变.着眼点和侧重点的不同决隙量大小分布,以问卷或打分形式来评判服装的合体定了间隙量空间形态在建模方法上的差异性,但总体程度[9-.三维扫描仪的引入为清晰地观察人体及其着上可以将这些方法归为测量分析法和模拟分析法.前装的空间形态提供了可能,为服装合体性的评价提供

者通过对着装人体特征部位或特征点上的间隙量进

了客观的数据,也为合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1….

行测量,建立服装合体性与间隙量设置之间的关系;

间隙量的存在使人体表面与服装之间形成了空

而后者则在测量的基础上,通过对测量数据的数学

气层,可以有效地调节体表热量与湿度,因而间隙量

逼近或力学模拟等方式得到间隙量空间分布的数学

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着装的热湿舒适性n1:.表示.表1中对关于间隙量研究的论文发表情况进人体和服装之间的空隙可以隔离密集温度对皮肤的行了统计,其中,第2列是刊登有关间隙量研究论文伤害,合理的间隙量对提高防护服的性能有着重要

的主要期刊名称,第3,4列分别是针对各类研究近的影响。iz-l,3].

年来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占研究总论文数的百分比.

表1

间隙量研究论文统计

三|

一一一三维服装一心介万方数据

1296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网形学学报第24卷

2测量分析法

测量分析法建立在对间隙量或放松量数据测量的基础之上,结合主观合体性或舒适性评价获得服装合体性与间隙量或放松量设置之间的关系.

2.1基于档差实验的放松■设计

档差实验指对着装人体的特征部位设置不同的放松量,通过专家及被测者主观评价合体舒适度,得到最优的合体放松量及其设置规律.

Ashdown等¨刈在实验中对人体腰、臀和裆3个部位进行放松量档差的感知测试,得到被测试者对实验部位放松量变化的最小感知值,结果表明,不同测试对象对不同部位放松量的感知是不一致的;但实验限于合体性要求高的特征部位,对于身体其他区域还需迸一步的探讨.Alexander等,”从着装部位关注度与合体性偏好人手,选取若干控制部位由专家目测打分评定等级,用卡方统计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不同体型、不同着装风格的消费者对身体各个部位合体性的诉求是不同的,即对着装间隙量的要求也是不一致的,存在被测试者主观心理偏好的因素.

在实验数据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等建模工具进行判别是寻找合体服装最优放松量的有效方法.戴玮等¨t将衣身横截面简化为椭圆,其长轴变化与放松量增减呈线性相关,通过贴体和宽松2个极值状态求得线性函数系数,得到放松量对于服装合体性的隶属函数.

陈晓玲等一16:采用元评估检验评价主体、指标体系和评价结果,确保着装实验主观评价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为寻求最佳放松量提供可行途径.Chen等”I在实验过程中让被测试者穿着放松量可调节的服装,在不同姿势下调节放松量大小并记录着装者合体语义评分,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各个身体部位与着装舒适评价模型,通过有序加权平均权重得到放松量,从而指导服装结构图纸放置尺寸松量.

2.2基于三维测量的间隙量评价

三维人体扫描仪的应用对人体工学及服装设计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Loker等u8]对三维测量应用前景和消费者对三维在线试穿所关注的内容进行了调研,认为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技术是虚拟试穿和合体定制,而这两者都和间隙量空间形态合理分布密切相关.如图2所示[1引,利用i维测量可以比较着装人体模型与净体人体模型之间的差异。为进行间隙量空间形态分布的分析提供了客观依据.

图2利用i维人体扫描仪测量间隙量

文献Ez0—21]的研究表明,在着装状态下服装和人体数据会因姿势不同而产生较大的形态变化,给人体及服装数据采集带来了一定的十扰,通过在人体上标记测量点或测量区域可以有效地解决此问题.这为动态地测量三维间隙量提供了启发,即需要对人体和服装进行特征标记,以便准确地识别区域和空间.

ChenL220利用量身定制软件为不同形体的女大学生制作出服装原型,进行试穿和合体性评价;实验表明,由于不同形体人的体型特征不同,制作合体的服装需要针对其人体体型特点测量不同特征部位的尺寸后添加不同的放松量.

Petrova等口3]为了研究间隙量值对服装合体性的影响,对24位具有不同形态尺寸腰臀的女性进行可调节尺码的裤子穿着实验.被测试者穿着最佳合体尺码,通过三维测量设备扫描,获取着装和净体的腰臀股周长、切面面积和两者之间体积的差异比值来描述间隙量信息.实验显示,这种差异比值随着尺码增大而减小,结论是建议将间隙量信息以比值的方式纳入尺码规格和版型制作.

万方数据

第10期刘正,等:着装间隙量空间形态分布研究及其应用综述为了评估三维测量获取间隙量方法的有效性和

可信度,Song等口明分别对三维测量数据分析和真入着装专家打分2种方法的合体性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2种方法对人体不同部位的合体性评价结果存在一定差异.Bye等口们用同样的比较方法发现,对于某些部位(如缝线拼接处、省和褶处),用三维测量数据评价着装合体性存在着一些误差.这表明,合体性并不完全是客观数据的反映,它同时受到个人主观偏好的影响.如果将三维扫描仪客观数据和主观感知结合,将有可能为合体性评价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

在2类测量分析方法中,档差实验法研究放松量与服装设计合理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显然一维的放松量对应的三维间隙量分布可以是多样的,即放松量并不能决定服装三维形状的唯一性,存在设计结果的不确定性.而基于三维测量的间隙量评价方法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为合理的服装设计提供三维间隙量模型参考,可以很好地解决档差实验法中的设计结果不确定性问题;但该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分析停留在测量数据层、没有结合个人偏好等主观影响因素,影响了合体性评价的准确性.

3模拟分析法

模拟分析法是在采集样本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合适的数学逼近或物理模拟方法研究间隙量在三维空问的合理分布,并用于指导优化服装设计.

3.1基于曲线/曲面拟合的间隙量模型

Wang等瞳5]通过极坐标形式表述人体特征部位截面信息,如图3a所示,用人体和服装曲线上点到中心点半径之差表示间隙量值,利用2个角度差的定积分计算曲线弧长即周长,服装截面周长可表示为人体围度加放松量值.文献[25]采用三次样条函数拟合人体及服装截面曲线.通过实验测量6套样本服装及人体截面曲线数据反求出其拟合的曲线方程系数,由此建立间隙量与放松量之间的关系.为了更精确地将间隙量反映在放松量上,如图3b所示[2副将特征部位截面曲线的一半分割成B0~B11共11段,根据三维测量得到的围度和间隙量值来计算每一段放松量,在对应的服装结构部位插入相应放松量值,从而完成对平面结构图的优化设计[2….在此基础上,Wang等比71继续对女装造型切面轮廓拟合进行研究,用正弦函数表示轮廓褶皱波形,融合不同面料、轮廓线和褶皱数量等因素建立了女西服切面轮廓预测模型.

/矿10.I下,

/+’,5

510p÷翌-5Pj?/

叶仃

=:==!=急_!!∥一…

a胸部间隙量截面.箧占11公..。2。赠B1秽20

b胸部截面曲线分割

图3特征部位截面间隙量表征

徐继红等∽8J采用三次多项式对人台和服装截面曲线进行拟合,通过等分2条曲线将间隙量区域分割成110个四边形,从而得到间隙量面积;根据获得的特征部位间隙量面积研究身体前后不同角度区域与间隙量面积的分布关系,在三维测量数据基础上利用线性回归求得了人体前、侧和后方3个角度区域的间隙量面积与放松量的回归方程.为了进一步探讨着装造型影响因素,徐继红等[29]针对不同性能面料对人体各个角度区域的间隙量变化进行了研究,对实验数据逐步回归分析求出影响间隙量的主要因子,结果显示,胸部和腰部的间隙量与放松量相关性最大,臀部除了放松量外同样受到面料性能参数影响;他们还对特征部位拟合了间隙量与放松量、面料性能参数的线性方程.

3.2基于力学仿真的着装间隙量模型

Wang等[3叼将力学仿真引入服装模拟,采用有限元方法来表示三维人体和服装之间的关系,进而通过数值计算求解得到着装间隙量.该方法假设人体是相对刚性的壳体,服装是连续的弹性壳体并允许在几何上非线性变形,服装与人体之间的接触部分动态变化.基于上述假设,他们将服装和人体表述为由四节点薄平面单元组成的集合,如图4a所示[3明;

万方数据

1298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第24卷

每个节点上存在着应力,人体与服装单元相互作用构成了接触部分,如图4b所示:射’,从而建立间隙量空间有限元解析模型.通过受力计算分析,调整获得合理的间隙量.Wang等脚:的方法可以用于分析不同材质服装在穿着状态下的压力分布.

a四节点薄平面单元

b人体与服装节点

图4i维着装有限元模型

紧身服装、泳衣及补整内衣等是贴伏在人体表面或挤压皮下脂肪、肌肉等组织以达到特定功能的服装,从人体与服装关系角度看,其间隙量可视为0或负数.由于人体着装后受到服装压力而产生一定的形变,因此服装压力分布是研究此类间隙量的关键.LUO等[3¨采用弹性力学的变形理论构建了紧身内衣压力分布模型,该模型以弹性力学的薄膜大变形理论为基础,在求解得到变形后内衣上一系列点压力的基础上,根据弹性力学的最小位能原理

K=0.01,J=0.0065K=0.03。J=0.0175

罔5不同材料紧身裤压力分布和拉格朗日乘数法计算出紧身内衣对人体的压力,图5显示了该模型对不同材料紧身裤压力分布的模拟_1|.图5中,K表示截面惯性矩,J表示杨氏模量.3.3其他方法

Taya等¨2’34。用超高频谱分析仪把标志在人台栅格的三维坐标数字化,在此基础上进行测量,采用小波变换的方法表示人台与服装的截面轮廓.将截面轮廓看作是一个角度0和振幅厂(护)的周期函数,,(p)代表从人台中心到服装外表面的距离,用小波变换的角域和频域的形式表达服装截面轮廓波形,从而提取人台与服装之间的间隙量空间.

Ng等¨副对活动状态下所需的动态间隙量进行了研究,其假设手臂运动处于同一个平面,设置5个档差袖窿深值,对60个被测试者进行手臂平举和下垂实验,采用动作捕捉系统采集手臂上节点位移变化从而获得袖边长等参数值,根据手臂摆动实验数据,通过几何解析得到人体手臂活动所必需的动态间隙量值.

模拟分析法在已知的测量或输入数据基础上建立间隙量空间形态与人体、放松量、面料性能等因素之间关联,为服装结构设计和三维服装设计提供了间隙量预测模型.但此类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缺陷:多数方法仅以人体少量特征部位或标准人体作为研究对象,缺乏整体感和普遍适应性;采用分段拟合曲线的方法虽然简单但计算量较大,而且由于没有考虑各段曲线之间的连续性,导致必要信息的缺失,每段单独计算后再拼接会导致整体拟合结果失真;研究对象多是合体或紧身服装的着装形态,而对于半合体或宽松类服装的间隙量构成方面的研究则尚未见文献报道.

4三维服装CAD中的应用

服装最本质的功能在于对躯体的覆盖,其在几何形体上与人体表面存在相似性,这为三维服装的几何造型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即可以将服装曲面看作足三维人体曲面的偏置曲面,当为人体表面上的一系列点分别指定间隙量后,可以确定三维服装的几何形状.这种造型思想在三维服装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Hinds等[36耵。率先对上述造型思想进行了实践,其以j维人体模型为基础,通过设定人体表面到服装的位移值来确定服装的三维曲面形状,从而实现了

万方数据

第10期

刘正.等:着装间隙量空间形态分布研究及其应用综述

对紧身服装的三维造型设计.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

了特征曲线驱动的服装曲面造型控制方法[。“38侧.

服装的特征曲线为人体特征部位(如胸部、腰部等)

上服装截面轮廓线的参数化表示,与人体特征曲线

相对应,2条曲线在形状上的差异体现了特征部位上间隙量的空间分布.因而,通过对服装特征曲线编

辑实现对服装曲面的造型,其本质上是通过调整人

体一服装之间的间隙量来实现对三维服装空间形状的合理设计.

服装的三维设计以三维人体模型为基础,因而

在特定人体模型上设计的三维服装在形状尺寸上只

适合于该人体.若能实现对服装设计结果的重利用,

则在为某一人体设计一套服装后就等同于为一批不

同形体尺寸的人群设计了相同款式的服装,可有效地降低设计成本.这种设计重利用方法同时也为服

装的个性化、大批量定制提供了设计基础.Wang等241-42]提出了三维服装个性化定制方法,利用隐式

函数建立人体与服装曲面之间的对应关系,其本质

在于对人体一服装间隙量的重利用.如图6所示[J垤J,

将臀围为88cm的着装人体的间隙量迁移到不同臀

围的人体模型上,从而在不同人体上重构出三维的

服装模型.由于人体模型在形状尺寸上的差异,重构的服装将根据人体的形体尺寸做自适应的变形,从

而实现服装的定制设计.

网6

基于隐式曲面的服装个性化

对不同人体模型采用相同的间隙量分布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如对于相同款式的服装,较胖者和较瘦者的着装无论在主观舒适和美观上所要求的问

a参考人体模霉

隙量都不一致.最近,I。i等m3提出了基于体网格变形的服装个性化方法,将参考着装人体嵌入到一个空

间体网格中,并用体网格参数化表示着装人体模型;

{i:j

b参考人体着装模,驰

c参考人体着装体刚格模理

_高

;:,【

一:’

d目标人体模型

e变形后的体网格

f在变形后的体网格中恢复服装模型

网7

基于体网格变形的服装个性化

Q哝WⅣ怂舳

9俄WH咚舳

9价№暹舳

9■遢V■爨‰

9协埘HM烬姻9A遁I溉

9俸汹坩膨憋硼

Q俸鸿憎悠髑

Q▲灌Ⅱl溉Q俸MN迢船万方数据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第24卷

建立参考人体模型与目标人体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当将参考人体模型变形到目标人体模型时驱动体网格做相应的变形,相应地,服装也被迁移到目标人体模型上.该方法中间隙量会随着人体的几何形体做自适应的变形,为个性人体提供了更为合理的设计结果.图7所示为I。i等¨31方法的流程,其中图7e所示为将参考人体模型映射到目标人体模型时体网格发生的变形.

5总结与展望

着装间隙量形态分布研究是一个数据采集、模型解析和形态预测/应用的过程.本文从间隙量测量出发,介绍了当前放松量设计和间隙量评价的方法及其在合体性评价中的作用;从间隙量形态解析出发,介绍了通过不同数学或物理方法建立间隙量与其关联因素的表征模型及其在服装结构优化中的应用;从间隙量形态应用出发介绍了在服装造型中通过调整间隙量形态及分布来得到目标服装,并给出了间隙量在三维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随着三维服装CAD技术朝着个性化、精确化和快速化设计方向发展,间隙量的研究与应用逐渐受到重视,其分析与构造形态从一维过渡到三维,应用从合体性评价和平面结构优化发展到三维服装模型构建.但总体而言,目前对于间隙量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存在大量有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间隙量空间形态研究的重点和可能的发展方向,其主要包括:

1)建立间隙量形态分布模型.现有间隙量研究大多没有建立人体工学、服装实验评价与服装三维建模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有效地阐述间隙量从数据测量获取到三维建模仿真与模型评估优化的整体关联,不易构建有效的间隙量空间分布模型.如何融合多领域知识建立间隙量的空间形态模型,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2)对间隙量进行个性化设置.服装款式变化万千,每个人体形特点亦各有不同,致使间隙量特征会因为款式、体形、主观感知等诸多因素影响而变化.在已定义或输入的三维人体模型基础上,如何建立间隙量特征与人体特征之间的有效映射,自动配置不同区域着装间隙量,将为服装的个性化定制设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3)构建动态间隙量分布模拟.当前绝大多数的间隙量研究限于静态范畴,而人体着装场合状态是动静结合的,考虑动态着装下间隙量分布变化规律对指导服装设计具有积极意义,其关键是如何建立人体与服装各部位间隙量在活动条件下的变化关联,从而获得间隙量动态分布模型.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KimSM,KangTJ.Garmentpatterngenerationfrombodyscandata[J].Computer—AidedDesign,20,32.35(7):6ll一

618

[2]LuozG,YuenMMF.Reactive2D/3Dgarmentpatterndesignmodification[J].Computer—AidedDesign,2005,37

(6):623—630

[3]VolinoP,CordierF,MagnenatThalmanN.Fromearlyvirtualgarmentsimulationtoinleractivefashiondesign口].

ComputerAidedDesign,2005,37(6):593—608

[4]ChenL,LuGD,WangJ,eta1.Parametric3Dsleevemodelingbasedonhybriddimension[c]//Proceedingsof

InternationalTechnologyandInnovationConference.

London:IETConferencePublications,2006:944-950

Is]WangJ,LuGD,LiWL,eta1.Interactive3Dgarmentdesignwithconstrainedcontourcurvesandstylecurves[jj.

Computer—AidedDesign,2009,41(9):614-625

[6]LiJT,LuGD,ZhangDI。,eta1.Searchinga3Dregionforsurfacetrimming[J].InternationalJournalofAdvanced

Manufactu“ngTechnology,2006,30(11/12):1093—1100[7]LiJT,ZhangD,I.uG-D,eta1.Flatteningtriangulatedsurfaceusingamass—springmodelEJ].InternationalJournal

ofAdvancedManufacturingTechnology,2005.25(1/2):108—

117

[s]ZhongYQ.XuBG.Aphysicallybasedmethodfortriangulatedsurfaceflattening[J].Computer—AidedDesign,

2006,38(10):1062-1073

[91AlexanderM,Conner[I。J,PresleyAB,etal。Clothingfitpreferencesofyoungfemaleadultconsumers[Jj.

InternationalJournalofClothingScienceandTechnology,

2005,17(1/2):52—64

[10]PaquetteS.3Dscanninginappareldesignandhumanengineering[J].IEEEComputerGraphicsandApplications,

1996,16(5):11—15

[11]WangYY,PanJH,LiuSY,etat.Studyontherelationbetweentheairgapsizeunderclothingandthecomfort

sensations[J].JournalofDonghua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06,23(5):10l一107

[12]KimIY,LeeC,LiP,eta1.Investigationofairgapsentrappedinprotectiveclothingsystems[J],Fireand

MaterialS,2002,26(3):121—126

[13]SongG.Clothingairgaplayersandthermalprotectiveperformanceinsinglelayergarment[J].JournalofIndustrial

Textiles,2007.36(3):193-205

[14]AshdownSP,DelongM.Perceptiontestingofappareleasevariation[J].AppliedErgonomics,1995,26(1):47—54

[15]DaiWei,ZhangWeiyuan.FuzzymathematicsmethodologyOilclothingfitnessevaluation[J].JournalofDonghua

University:NaturalScience,2003,29(3):34—36(in

Chinese)

万方数据

第10期刘正,等:着装间隙量空间形态分布研究及其应用综述l301

(戴玮,张渭源.服装衣身合体性评价中的模糊数学方法

[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9(3):34—36)

[16]ChenXiaoling,LiuChi,NieCunyun.Confidenceleveland

validityofgarmentfitassessmentbasedonmeta—evaluation

duringsubjectiveevaluation[J].JournalofTextileResearch,

2009,30(7):107—111(inChinese)

(陈晓玲,刘驰,聂存云.上装合体性主观评价信度与效度

的元评估[Jj.纺织学报,2009,30(7):107一111)

[17]ChenY.Zengx,HappietteM,eta1.Optimisationof

garmentdesignusingfuzzylogicandsensoryevaluation

techniquesLJ].EngineeringApplicationsof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9,22(2):272—282

[18]kokerS,AshdownS,CarnriteE.Dressinthethird

dimensiononline{nteractivityanditsnewhorizonsEJ].

ClothingandTextilesResearchJournal,2008,26(2):164—

176

[19]SongHK,AshdownSP.Anexploratorystudyofthe

validityofvisualfitassessmentfromthree—dimensionalscans

[J].ClothingandTextilesResearchJournal,2010,28(4):

263-278

[20jAshdownSP,NaH.Comparisonof3一Dbodyscandatato

quantifyupper—bodyposturalvariationinolderandyounger

women[J].ClothingandTextilesResearchJournal,2008,

26(4):292-307

[2I]ChoiS,AshdownSP.3Dbodyscananalysisofdimensional

changeinlowerbodymeasurementsforactivebodypositions

[J].TextileResearchJournal,20ll,8l(1):8卜93

[22j(?henCM.Fitevaluationwithinthemadetomeasure

processLJj.InternationalJournalofClothingScienceand

Technology,2007,19(1/2):131—144

[23JPetrovaA,AshdownSP.Three—dimensionalbodyscandata

[243analysis[J].ClothingandTextilesResearchJournal,2008,26(3):227-252

ByeE,McKinneyE.Fitanalysisusingliveand3Dscanmodels[J].InternationalJournalofClothingScienceandTechnology,2010,22(2f3):88—100

[25JWangZ,NewtonE,NgR,eta1.EasedistributioninrelationtotheX—linestylejacket.Part1:developmentofamathematicalmodel[J].journaloftheTextileInstitute,2006,97(3):247-256

L26]wangZ,NewtonE,NgR,etal.EasedistributioninrelationtotheXlinestylejacket.Part2:applicationtopatternalterationLJJ.JournaloftheTextileInstitute,2006.97(3):257-264

E27]WangZH,NgR,NewtonE,eta1.Modelingofcrosssectionalshapeforwomen’sjacketdesign[J].Sen—IGakkaishi,2007,63(4):87—96

L28jXuJihong,ZhangWenbin,XiaoPing.Areaeasedistributionrelationshipbetweenthebodyandgarment[J].JournalofTextileResearch,2008,29(5):102—106(inChinese)

(徐继红,张文斌,肖平.人体与服装特征曲面间面积松量的分配关系[J].纺织学报,2008,29(5):102—106)

[293XuJihong,ZhangWenbin.Influentialfactorsofdistanceeaseontypicalcrosssections[J],JournalofTextileResearch,2009,30(5):104-108(inChinese)[30]

(徐继红,张文斌.人体与服装特征曲面间距离松量的影响因

子LJJ.纺织学报.2009,30(5):104—108)

WangRM,LiuY,I,uoXN,et“≠.AfiniteelementmechanicalcontacttriodelbasedOnMindlinReissnershelltheoryforathreedimensionalhumanbodyandgarment[J].

JournalofComputationalandAppliedMathematics,20l1。

236(5):867—877

[31]LuGXN,LuGHM.Acomputingmodelofpressuredistributionfromtightunderwear[J].JournalofComputationalandAppliedMathematics,2006,l95(I/2):

106-112

[32]TayaY,ShibuyaA,NakajimaT.Evaluationmethodofclothingfitnesswithbody.Part1:evaluationindexofclothingfitness[j].journaloftheTextileMachinerySocietyofJapan,1995,48(2):48—55

[33]TayaY,NakajimaT,TayaH.Evaluationmethodofclothingfitnesswithbody.Part5:applicationofwavelettransformto

analysisofclothingwaveforms[J].JournaloftheTextile

MachinerySocietyofJapan,1996,49(4):96—106

[34]TayaY,NakajimaT,TayaH.Evaluationmethodofclothingfitnesswithbody.Part6:evaluation。fclothingwaveforms

bywavelettransform[J].JournaloftheTextileMachinerySocietyofJapan,1996,49(6):140—152

[35]NgR,CheungLF,YuwN.Dynamiceaseallowanceinarmraisingoffunctionalgarment[J].Sen—IGakkaishi,2008,65

(9):236-243

[36]HindsBK,MccartneyJ.Interactivegarmentdesign[J].TheVisualComputer,1990,S(2):53-qI

[37]HindsBK,MccartneyJ,WoodsG.Patterndevelopmentfor3Dsurfaces[J].Computer—AidedDesign,1991,23(8):583—596

[38]WangC℃L.ChangTKK,YuenMMF.Fromlaser—scanneddatatofeaturehumanmodel:asystembasedonfuzzylogicconcept[J].Computer—AidedDesign,2003,35

(3):24l一253

[39]Li,JT,YeJT,WangYS,eta1.Fitting3Dgarmentmodelsontoindividualhumanmodels[J].Computers&Graphics,

2010,34(6):742—755

[40]ChenLong,WangJin,I。uGuodong,3Dgarmentdesignwithparameterizationmethods[J].JournalofComputer—Aided

Design&.ComputerGraphics,2011,23(9):1504一1511(in

Chinese)

(陈龙,王进,陆国栋.三维服装参数化设计技术[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1,23(9):1504—1511)

[41]WangcCI,,YuW.YuenMMF.Designautomationforcustomizedapparelproducts[j].Computer—NidedDesign,

2005,37(7):675—691

[423WangCCI,,HuiKC,TongKM.Volumeparameterizationfordesignautomationofcustomizedfree—formproducts[Jj.

IEEETransactionsonAutomationScienceandEngineering,

2007,4(1):11—21

[43]LiJT,LuGD.Customizing3Dgarmentsbasedonvolumetricdeformation[J].ComputersinIndustry,20l1。62

(7):693-707

万方数据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分析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分析 摘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公共设施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核心内容,通过多城市公共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能够实现城市土地资源动态平衡。本文首先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内容进行介绍,然后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的理念进行分析,并对具体的规划布局要点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公共设施;住宅;交通 前言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城市公共设施日渐增多,在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设施包括体育馆、医院、社会福利配套设施等等,只有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规划,才能够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分析 在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中,应该加快公共设施共享,扩大建设规模,积极推进交通设施、通信设备等基础项目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应用科学的空间适宜性评价方式,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分析,可对公共设施布局规划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具体的布局规划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形式,还需要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综合考虑城市已有工程项目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对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进行引导。在具体的分区引导过程中,需要将城市建设用地分为现有的建设用地、新增建设用地以及择机建设用地这三种[1]。 2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理念 2.1 细分公共物品属性 政府部门是提供城市公共服务的唯一主体,在各类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中,施工成本比较高,建设规模比较大,并且施工工期较长,很难获得收益,因此,私人或者企业往往不会投资建设公共设施。现如今,我国经济体制发生变革,公共设施也逐渐被细分为纯公共设施、混合型公共设施以及市场化公共设施,由于投资建设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公共设施决策、投资和管理也发生了分离。基于此,在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在对公共设施用地进行规划布局时,应该优先对纯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布局,比如对于文化馆、博物馆,可优先布局,而对于电影院以及其他娱乐设施,则可交给市场规划。第二,对于公共物品以及市场化物品,需要注意协调好二者在城市空间的布局形式,如图1所示。

城市空间形态1

罗春生:《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控制初探》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sdpdi 发布时间:2008-08-03 9:24:28 阅读: 3861次 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控制初探 (佛山市顺德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罗春生) 【摘要】城市空间是人们居住、生活、工作、游憩、交通的载体。本文在分析城市空间形态与控规控制体系的基础上,找出控规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不足,探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体系与方法,依托控规图则其法定特性进行空间形态定性定量控制。 【关键词】控规、空间形态控制、控制体系 1、引言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培育优质、和谐的城市空间是人们共同的期望,城市虽然有一个好的规划蓝图,但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实施的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这其中固然有制度环境、规划管理、规划编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控制和培育优质城市空间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试图从城市空间形态与控规控制体系入手,在分析现有控规控制体系的基础上寻找出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方面的不足,进而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控制体系与方法。 2、城市空间形态 “空间”的定义,源自于拉丁文的“spatium”,在日常三维场所的生活体验中、符合特定几何环境的一组元素或地点;两地点间的距离或特定边界间的虚体区域。我们这里讨论的空间是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的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点缀而成的城市空间;或是由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实体控制和影响的城市空间。她是大自然中

分隔出来的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定度的,是人们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活动使用的空间。城市道路如何规划、建筑如何布局、城市景致组织等城市外观是城市给我们的第一感觉,这些印象及认知可以称之为城市空间形态。 3、控规控制要素与体系 控规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划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规划管理与开发建设的衔接,作为城乡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控规中首要内容就是建立控制体系,控制体系是影响控规控制功能发挥的最主要内部因素,包括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两个层面。控制内容是控规所控制的要素,它对控规功能作用的影响主要在功能作用发挥的广度上。控制方法是指实现规划意图选取的控制手段,它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作用发挥的深度有决定性的影响。控规的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是控制体系中互为联系、互为影响的两个层面。 3.1控规控制要素 规划控制体系的内在构成要素是规划控制体系建立的基础。其内在构成都包括以下6个方面内容: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建筑建造、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和行为控制。 (1)土地使用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是对建设用地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其控制内容包括用地性质、土地使用兼容性、用地边界和用地面积等。 (2)环境容量控制 环境容量控制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容量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定,其控制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容量、绿地率、空地率、人口密度、人口容量等。 (3)建筑建造控制 建筑建造控制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对环境的要求,对建设用地上的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调整规划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前言 “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首都抓住奥运会举办、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提升“四个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的关键时期。《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提出了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的重点任务、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及若干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是首都“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的主要编制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 一、回顾与展望 (一)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十五”规划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经济总量显着增长,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总量显着增长。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57美元,突破5000美元。第三产业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工业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05年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一产业进一步优化,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2005年增加值为亿元。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和%,变化为2005年的%、%和%。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北京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软件、显示、集成电路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领域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已初步形成。 3.重点产业加速发展。 以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软件、汽车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成长迅速,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多领域支撑的新型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按照2004年经济普查统计,金融业主营收入超过4100亿元,商务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1100亿元,信息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537亿元,软件业主营收入实现313亿元,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50亿元。

高中地理-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最新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 2. 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 4. 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 5. 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 【重点难点】 运用资料,分析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知识链接】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 ② 型 带型 ③ 型 组团型 ④ 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者有其形成的共同因素——地形、河流、交通,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多个生产生活组合,但其形态上辨认比较容易,组团型的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之间不相连且有一定距离,而带型和放射型虽然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间有一定距离,但各片之间是相连的,因此抓住各自形态即能容易区分。 典例1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A 城市示意图 (1)图A 城市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A 城市的空间形态为________,形成这种形态的因素是________。 (3)该城市在今后发展中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案 (1)重庆 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 (2)组团型 地理环境 (3)优点:城市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 缺点:由于各部分城区需采用统一的道路、供水、供电系统,将大大增加各种管线和道路长度,从而增加城市的建设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 解析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的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城市用地被分割为几

最新整理高二地理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docx

最新整理高二地理教案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2.1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学案(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②型带型③型组团型④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⑪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 城市空间形态形态特点成因优点缺点主要解决措施图示举例 集中团块型呈同心圆向外延展平原地区或规模不大的城市城市布局紧凑,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住环境,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加大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易造成交通堵塞控制城市规模,建设卫星城或开发新区 成都合肥华盛顿 带型呈明显单向或双向发展山谷地形,沿河、湖等水面一侧或两岸延伸,沿铁路、公路干线扩展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利于协作管理发展多个中心及发展交通 兰州西宁宜昌筑波 放射型建成区主体部分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地区,城市以原城区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呈放射状发展绿地或农业用地嵌入各放射轴,能改善城市环境;便利的交通利于新老城区联系容易将过境交通引入城市中心,增加道路交通压力,扩大运输距离市区周围建设环形道路 武汉大连秦皇岛 组团型建成区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单元组成受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城市比较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之间的关系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和经营管理费用发展交通,加强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淄博重庆 星座型由一个规模相当大的主体部分和三个以上规模小的部分组成一些首

旅游规划空间布局

旅游规划空间布局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Chapter 4 旅游空间布局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 1.了解旅游规划空间布局有关理论; 2.掌握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原则、方法和主要模式。 4.1旅游地空间布局的内涵 1.定义 是通过对土地及其负载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分区划分,各区背景分析,确定次一级旅游区域的名称、发展主题、形象定位、旅游功能、突破方向、规划设计以及项目选址,从而将旅游六要素的未来不同规划时段的状态,落实到合适的区域,并将空间部署形态进行可视化表达。 2.旅游地空间布局的两个环节 空间布局包括两大环节:功能分区和项目选址。 3.旅游地空间布局三个层次 空间布局分成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4.2旅游空间布局的相关理论 4.2.1 发展理论 1.增长极理论 (1)增长极理论的内涵 增长极又称发展极或增长中心,最先是指围绕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一组具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工业。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地理空间上经济增长不是均匀发生的,而是以不同强度呈现点状分布,增长中心通过

各种渠道引起周围地区经济增长。增长中心不仅本身迅速发展,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该理论最先用于解释工业部门的发展,后来逐渐用于区域研究和区域规划。 (2)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在对区域旅游进行发展布局时,将那些旅游资源价值大、区域条件好、社会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旅游地或旅游城镇作为旅游增长极来培育,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开发,并以此来带动其他旅游地、旅游点的发展。简言之,就是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努力培养旅游发展的增长极,借此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的发展。也称为据点式开发。 2.梯度理论 (1)梯度理论的内涵 梯度是指事物的空间分布在一定方向上呈现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现象。梯度理论认为,极化效应,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辐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低梯度地区的发展,回程效应遏制低梯度地区的发展。 举例:北京,极化效应大于辐射效应;上海,辐射效应大于极化效应。 (2)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旅游发展的梯度是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递增或递减现象,其表现往往是由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地向周围呈递减分布。这就要求我们在旅游规划布局时,考虑到旅游发展的梯度,遵循其发展规律。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 演变 10级建筑学3班 程轶 学号 100202031118 一:空间形态演变历程 1.点状积聚期(从南诏至清末民初 昆明城始建于唐广德二年,其“城际滇池,三面皆水”,形成了昆明的雏型。元中庆城在拓东城的基础上,向北扩展,形成一座南北长、东西窄的土城。明洪武十五年改中庆城为云南府,城池北移,将圆通山、五华山、祖遍山、翠湖纳入城中,形成“三山一水”的城市格局,直到清末民初,昆明城基本保持这一空间特征。 2.块状发展期(民国初年至1937 年 1905 年昆明自辟商埠对外开放,在“明城”外围东南部形成近2km2 的商埠,1910 年滇越铁路全线开通,打通了昆明东南方向对外联系的通道,1922年在昆明东南部建立了当时中国第二个飞机场— 巫家坝机场。借助对外交通条件改善、对外经济兴起等外力作用,城市空间由“点”扩展到“面”,具有沿主要外向经济流和交通流方向的外溢趋势,表现为紧凑的块状积聚形态。 3. 组团跳跃发展期(1937 年~1978 年 1937 年~1949 年抗战时期,众多的沿海和内地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昆明城市人口激增,经济高度增长,城市迅速扩张,成为昆明近代史上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城市空间的拓展形成两种趋势:城市内部在“明城”基础上向四周连片扩张,具有

明显的向心集中趋势;城市外部的工业布局有意避开中心区,按分工协作关系安排在郊区或周围城镇。这种布局形式既保护了昆明古城原有的空间格局,又在远离城市中心区北、西、西南三个方向上形成独立的工业组团,城市空间表现出组团跳跃式发展的趋势。 4.放射组团式发展期(1978 年~1990 年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昆明城市基本形成了“二环九出口”的环形放射状道路系统,加强了昆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为昆明城市20 世纪90 年代的迅速扩张奠定了基础。城市内部空间以旧城改造和填空补缺为主,呈现同心圆的扩张趋势;城市近郊八个工业区沿放射路向心拓展,大多数工业区逐步与中心区连在一起,20 世纪80年代末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一主八片”放射组团状的星形结构。 5. 同心圆圈层拓展期(1990 年至今1990 年以后,昆明城市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期,三个国家级开发区、99 昆明世博会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促进了中心区空间与规模的跳跃发展,导致单一中心蔓延外溢式扩张,中心区与市郊工业区连片发展,原有的“放射组团”格局被打破,昆明城市形态呈现出“以中心区为核心,东西两翼面状延展,南北沿交通线轴向发展”的蔓延扩张之势。组团之间的空地逐渐填满,城市形态趋向紧密的团块状。昆明城区范围已经从20 世纪80 年代的32km2,发展到目前的250km2,面积扩大了近8 倍,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形态愈发明显(图1。

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文本目录 一、总 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总体战略 . (2) 三、空间布局 (3) 四、生态人文资源保护 (6) 五、综合交通规划 (10) 六、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1) 七、防灾规划 (15) 宁波市规划 局 二O 一六年六月

一、总则 第一条编制背景与目的 宁波三门湾区域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将该区域列为全省十大海洋产业集聚区之一。2013年宁波市政府发布实施《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2014年浙江省发改委编制完成了《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作为上位规划的深化,市规划局编制了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无论是从生态文明战略的落实,还是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推进来看,都有重要意义。 《宁波市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以《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为依据,主要落实发展目标、总体规模、产业引导,深化生态保护、城镇空间布局、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等内容。空间布局规划在编制过程中,与相关部门同步编制的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旅游发展、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对接协调,成果内容一致。 第二条规划依据及参考文件 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有《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宁波市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规划(2012-2040)》、《宁波三门湾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宁海三门湾新区总体规划(2011-2030)》,以及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等。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 保护与利用宁波三门湾的港口资源、滩涂资源、岸线资源、海岛资源,保证该地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1、明确宁波三门湾区域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 2、构筑宁波三门湾区域的空间布局框架,统筹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满足不同主体的发展需求。 3、提出重点区域的开发与保护战略。 4、构筑合理的区域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优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 5、确立科学、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全面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证环三门湾区域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6、落实规划保障措施,提出跨行政区协调规划的实施机制。 第四条规划范围

黄埔新城空间布局规划.

规划内容介绍 (一)区位优势 黄埔新城位于武汉主城区东北,紧靠城市三环线,东、北隔府河与黄陂武湖、滠口相邻,西与后湖、堤角、丹水池相接,南临长江,与天兴洲及青山隔江相望,是目前汉口北部唯一一块尚未大规模开发的地区。 该区域交通条件优越,城市三环线、解放大道和沿江大道延长线等道路将穿城而过;武英高速、汉施公路,汉黄公路、汉十高速等四条放射状出城通道将与之紧密衔接;正在建设的轻轨一号线二期工程终点拟定于堤角,并规划在远景年穿越本区通往阳逻,6号轻轨线也将进入该区。 此外,规划中的京广高速客运专线、沪汉蓉高速铁路也将穿越此地区,并与京广铁路线相联系。

规划范围以府河南岸新建堤防、张公堤以及长江堤防为界,在原谌家矶地区6.32平方公里确保区的基础上,新增幸福垸和大小南湖地区共约10.61平方公里用地,总面积16.93平方公里。 (二)发展定位 在《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武汉市中心城区由中央活动区及15个城市综合组团构成”,黄埔新城是组团之一。 黄埔新城总体定位为:武汉市主城区东北部的城市空间拓展区和重要城市节点,采取TOD建设模式,依托便捷多样化的公共交通、良好的滨水生态环境和相对完善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成以居住功能为主、居住与就业相对平衡、功能复合和紧凑发展的滨水宜居新城。 至2020年,新城内将可以容纳12.5万人生活、工作和学习。

(三)规划结构 在充分尊重朱家河自然生态痕迹和现状限制条件的基础上,规划采用依托高速铁路走廊及现状企业用地布局工业区,在工业区东西两侧依托轻轨站点集中布局居住区片的空间布局方式,形成“一轴两心三片”空间结构。 一轴:由轻轨一号线构成公共交通主轴和高强度开发轴,衔接规划范围内的各功能区片和服务中心。 两心:依托轻轨站点形成居住区片公共服务中心,综合布局商业、办公、文化、医疗、体育等设施,位于居民步行可达的范围内。 三片:保留现状工业用地(待条件成熟时搬迁),沿高速铁路走廊布局工业区片,在工业组团两侧形成幸福垸、谌家矶两大居住区片。在两大居住区片内形成4个社区中心,配置基本的服务设施。

第一节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第二章:第1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部分练习答案(2018年全国文综卷3)【答案】3. D 4. C 5. B 【解析】3. 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等级要低,所以基础设施相对较差,A错误;中心集镇的交通落后于县城,人群的消费量和消费能力低于县城,市场并不优于县城,B错误;中心集镇的经济水平落后于县城,资金较县城不足,C错误;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距乡村近,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可优先获得农民就业的青睐,从而更易招募农村劳动力,D正确。故选D。 4、“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可以满足本地务工农兼业农民的需求,在村务农、在中心集镇务工,所以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农民务工务农兼顾。居住城镇更易方便从事商业活动;为方便留守子女上学,需要就近居住在学校附近;扩大种田规模需要居住在乡村。故选C。5. 该县位于大别山区,地形条件不适合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①错;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既能做到“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又充分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②对;多种经营既可以增加农民效益,又有利于适应大别山复杂的地形、保护生态环境,③对;由于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落后,采取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的措施,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振兴乡村,成效不会太明显,④错。故选B。对应练习:1.读图,根据图中人口集聚特点,说明中心的阴影区是中心商务区,B错。根据城市地租理论,甲地带与商业区相邻,距市中心较近,应是住宅区,占城市用地的主要部分,C对。行政区不占城市中心的位置,A错。工业区占城市的外围或郊区,D错。2.B,城市地域结构是团块状,道路程同心圆网格状,综合推断位于平原。第3题:A ;第4题:D ;第5题:C ;第6题:D ;第7题:D ;第8题:B ;第9题:D。 巩固练习: 【2017全国卷I】【答案】1.B 2.D 3.A 2.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排除A;隔离带用于城市交通管理,非居民观赏功

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编制思路--1

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编制思路 一规划水平年 与国土空间规划水平年一致,规划近期水平年2025年,中期水平年2035年,展望2050年,现状基准年原则上2018年。 二编制思路 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以划定涉水生态空间、优化水利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推进水生态系统修复为重点,以强化涉水空间管控和保护为抓手。 考虑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土保持规划、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 (一)全面开展现状分析评价 理清水资源承载能力、涉水生态空间本底状况、水利基础设施保障情况、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状况、河湖管理等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 (二)目标确定 提出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2025、2035年防洪排涝(水安全)、水资源配置(水资源)、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生态)、涉水空间管控保护的目标和控制性指标;研究提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布局及分区布局,展望2050年。

(摸清底数,分析原因,提出改善目标) (三)涉水生态空间 包括河流、湖泊等水域及岸线,蓄滞洪区及洪泛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等涉水部分。(参考《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空间规划水利相关工作技术指导意见(试行)》、《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的通知》、《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划定涉水生态空间范围,明确生态功能类型。 (四)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布局 综合考虑底数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考虑水安全、水资源配置),按照确有所需,合理布局。水库、闸坝、供水、水系连通、灌区等工程类型、规模、线路等 (五)水生态修复 统筹考虑副中心城市建设、四水同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大保护大治理大提升治水兴水行动方案),重点河湖生态修复与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水源保护。 (六)涉水空间管控保护措施 在提出涉水生态空间与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的基础上,与“三区三线”进行符合性和协调性分析,将涉水生态空间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边界落图。按照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学案(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 ② 型 带型 ③ 型 组团型 ④ 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

者有其形成的共同因素——地形、河流、交通,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多个生产生活组合,但其形态上辨认比较容易,组团型的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之间不相连且有一定距离,而带型和放射型虽然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间有一定距离,但各片之间是相连的,因此抓住各自形态即能容易区分。 典例1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A 城市示意图 (1)图A 城市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A 城市的空间形态为________,形成这种形态的因素是________。 (3)该城市在今后发展中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案 (1)重庆 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 (2)组团型 地理环境 (3)优点:城市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 缺点:由于各部分城区需采用统一的道路、供水、供电系统,将大大增加各种管线和道路长度,从而增加城市的建设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 解析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的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城市用地被分割为几个有一定规模的部分,各部分有相互独立的活动中心和道路系统,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但由较便捷的通道组合成一个整体。 【变式训练1】 读“我国某城市空间形态图”,回答下列问题。

旅游规划空间布局

Chapter 4 旅游空间布局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 1.了解旅游规划空间布局有关理论; 2.掌握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原则、方法和主要模式。 4.1旅游地空间布局的内涵 4.1.1旅游地空间布局的内涵(书P41) 1.定义 是通过对土地及其负载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分区划分,各区背景分析,确定次一级旅游区域的名称、发展主题、形象定位、旅游功能、突破方向、规划设计以及项目选址,从而将旅游六要素的未来不同规划时段的状态,落实到合适的区域,并将空间部署形态进行可视化表达。 2.旅游地空间布局的两个环节 空间布局包括两大环节:功能分区和项目选址。 3.旅游地空间布局三个层次 空间布局分成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4.2旅游空间布局的相关理论 4.2.1 发展理论 1.增长极理论 (1)增长极理论的内涵 增长极又称发展极或增长中心,最先是指围绕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一组具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工业。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地理空间上经济增长不是均匀发生的,而是以不同强度呈现点状分布,增长中心通过各种渠道引起周围地区经济增长。增长中心不仅本身迅速发展,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该理论最先用于解释工业部门的发展,后来逐渐用于区域研究和区域规划。(2)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在对区域旅游进行发展布局时,将那些旅游资源价值大、区域条件好、社会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旅游地或旅游城镇作为旅游增长极来培育,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开发,并以此来带动其他旅游地、旅游点的发展。简言之,就是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努力培养旅游发展的增长极,借此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的发展。也称为据点式开发。 2.梯度理论 (1)梯度理论的内涵 梯度是指事物的空间分布在一定方向上呈现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现象。梯度理论认为,极化效应,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辐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低梯度地区的发展,回程效应遏制低梯度地区的发展。 举例:北京,极化效应大于辐射效应;上海,辐射效应大于极化效应。(2)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旅游发展的梯度是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递增或递减现象,其表现往往是由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地向周围呈递减分布。这就要求我们在旅游规划布局时,考虑到旅游发展的梯度,遵循其发展规律。

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_王建国

中国科学 E辑: 技术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5期: 830~839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f5169112.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f5169112.html, 830 《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IN CHINA PRESS 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王建国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96 E-mail: wjg-cw@https://www.wendangku.net/doc/af5169112.html, 收稿日期: 2009-03-18; 接受日期: 2009-04-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50125820)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批准号: 2006BAJ03A04, 2006BAJ4B067)资助项目 摘要在当今中国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中, 相当多的中国城市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 伴随着城市规划的持续编制、修编和实施, 城市的功能结构、空间环境、街廓肌理乃至社会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而所有这些都直接发生在某一城市尺度、甚至是发生在某一城市的大尺度空间形态上. 本文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构成、演进和外显表征的描述和分析, 尝试建构城市形态影响要素模型, 进而讨论与形态密切相关的城市用地属性及保护、调整和开发潜力. 同时, 基于城市设计参与良好城市空间形态塑造和建设管理的专业特征, 提出针对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的量化评析技术方法, 从而为城市政府和规划建设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城市设计 模型 数字技术 1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演化的背景和面临的挑战 当今中国城市形态变迁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速度快、尺度大、历史肌理和结构的日渐破碎和异质化. 相当多的城市形态都发生了城市建成区整体层面上, 而不是局部性的改变, 而且, 跨越了从宏观到微观各个层面的城市尺度. 其中, 城市街区空间日益严重的异质性和急剧增加的高层建筑对于城市形态的影响尤其具有决定性. 上述城市形态变迁表征的出现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 城市化进程正在深刻影响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发展. 世界上城市和建筑发展大致走过了从“外延规模扩张”到“内涵品质深化”的过程, 由于社会背景、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世界各国城市化各具自身的特色. 如欧美基本上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从自由放任到政府必要的引导和干预; 日本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下的快速集中型城镇化; 而第三世界国家则是在工业化基础相对薄弱基础上和政府管理能力不足乃至失控而导致的过度城镇化. 中国城市化进程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加快, 从1978~2002年的24年间, 年均增长0.88%, 1980~2000年GDP翻两番. 有关研究预测, 2001~2020年GDP还将翻两番, 预计总体上城镇化平均增速会达到年均1%, 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建筑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史无前例. 国家发布的有关数据显示, 近五年城市化又有显著的发展, 到2006年我国城市总数为661个, 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 地级及以上城市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64292亿元增加到132272亿元, 增长1.1倍, 占全国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53.4%上升到2006年的63.2%. 中国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到2007年的45%, 增速是同时期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被喻为“驶入快车道的列车”. 对于中国而言, 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层面上首先需要根据不同的城市功能用地建立具有合理紧凑度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学案(人教版选修4)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 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 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 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②型带型③型组团型④型散点型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城市空间形态形态特点成因优点缺点主要解决措施图示举例集中团块型呈同心圆向外延展平原地区或规模不大的城市城市布局紧凑,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住环境,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加大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易造成交通堵塞控制城市规模,建设卫星城或开发新区成都合肥华盛顿带型呈明显单向或双向发展山谷地形,沿河、湖等水面一侧或两岸延伸,沿铁路、公路干线扩展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利于协作管理发展多个中心及发展交通兰州西宁宜昌筑波 放射型建成区主体部分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地区,城市以原城区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呈放射状发展绿地

城市空间发展布局规划范文

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规划 1.任务:是为居民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安宁和优美的环境。在居住区内,除了布置住宅外,还须布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活动场所、道路广场、市政工程设施等。 居住区规划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的要求,对居住区内各项建设作出综合的全面安排。居住区规划还必须考虑一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需要及习惯、物质技术条件以及气候、地形和现状基础等条件,同时应注意远近结合,留有发展余地。居住区规划属于城市详细规划的范畴。 一、居住区的影响因素及其历史演变 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居住区形态与居住环境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性,表现为一个渐进的历史演变过程,从中可折射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 影响居住活动的主要因素有: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社会与家庭结构、文化与民俗等。 二、居住区的分级、规模与特点 1.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用地一般在50~100公顷。 特点:规模大、配套设施完备、环境优雅、居住功能与生活服务功能并重。1个居住区可以划分为4~5个居住小区,也可直接划分为若干个居住组团。 2.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用地一般为15~35公顷。 特点:规模适中、配套设施齐备、环境标准适度、以居住职能为主以日常生活服务功能为辅。 3.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主干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用地一般为4~6公顷。 特点:规模小、配套设施少、以居住功能为主辅以少量基本生活服务职能。

小城镇形态研究与空间布局规划

小城镇形态研究与空间布局规划 ——以嘉鱼县潘家湾镇总体规划为例 东西部经济研究院 【摘要】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本文从小城镇在我国城乡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前景进行多方位的分析,并对小城镇空间形态基础性研究与空间布局规划进行分析研究,以达到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中城镇空间形态优化的初步探讨。 【关键词】小城镇;总体空间布局;空间形态优化 一、小城镇建设现状 围绕党中央提出的“小城镇,大战略”的战略部署,全国上下掀起了新一轮的城镇建设高潮。但是由于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工作缺乏严肃性,政府调控力度不足以及绝大多数乡镇地区缺少规划建设人员,小城镇建设中出现了各种偏差。比如空间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城镇建设风貌凌乱落后,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千镇一面”等等,从而造成小城镇未来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因此如何更新小城镇规划观念,加强对城镇发展新情况的研究,提高规划质量,优化城镇空间形态,引导城镇建设健康发展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小城镇建设前景 小城镇将是21世纪中国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与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它是城乡之间的交接点、广大乡村的中心地、城市人口的发展源。

因此小城镇建设对中国未来城市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也应对小城镇建设充满期待。 三、小城镇总体空间布局与空间形态 (一)总体空间布局 城镇总体布局是对城镇各类用地进行功能组织。在对小城镇进行总体布局时,应在研究各类用地的特点、要求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城镇各组成部分进行统一安排和统筹布局,合理组织全镇的生产、生活,使他们各得其所并保持有机的联系。小城镇总体布局要求科学合理,做到经济、高效,既满足近期建设的需要,又为城镇的长远发展留有余地。 1、小城镇总体布局影响因素 (1)现状布局 现状布局是城镇不断发展演变而来的,它综合反映了历史、政治、经济、交通、资源条件及科技发展对城镇布局的影响。总体规划布局应该充分考虑现状,并在现状布局基础上,按规划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加以改进和完善。 (2)建设条件 良好的用地、水源和电力等是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影响总体布局的重要因素。 (3)资源、环境条件 资源条件为小城镇发展经济的基础,影响到工业、商业与农业的空间布局。

浅析住宅空间布局设计

浅析住宅空间布局设计 摘要:居住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住宅是城市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住宅商品化的推出,强化了人们的参与意识,人们己不满足于单调、简陋的住宅,追求的是精细、灵活、能满足多种居住模式和生活方式的住宅。现代住宅在舒适的基础上,形式和内容都也都不断发生变化。本文针对住宅内各个空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相应的功能需求对空间布局设计进行浅析。 关键字:住宅;空间布局;灵活 一.住宅空间的分类与要求 住宅的功能空间要完整、布局合理,符合现代生活的行为需求,不仅仅是面积的大小,关键是要在一定的空间内创造最大的舒适度。住宅布局按私密性可分为私密性空间(卧室、书房、卫生间)和非私密性空间(厨房、客厅)两种;按人的功能动态可分为休憩环境(卧室)、学习工作环境(书房、厨房)、人际交往环境(客厅、餐厅)。休憩环境为“静”的环境,交际环境为“动”的环境,学习工作环境为半静半动环境。住宅内部应通过合理组织,实现动静分离、公私分离、洁污分离、食居分离、避免相互干扰。 客厅、卧室等房间应尽可能布置在日照通风较好、且冬暖夏凉的南面或东南面,而把厨房、餐厅、卫生间和次要卧室可以布置在北面和西面。如果有楼上楼下,应把起居厅和卧室布置在楼上,而客厅、餐厅、厨房布置在楼下,卫生间应分层设置。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客厅是家庭日常生活中最为活跃和白天使用效率最多的空间,其位置应尽可能布置在南面,便于日常活动能够接受阳光照射。 住宅的走道要短,并避免走道把住宅隔成两半。厨房炉灶是住宅室内的主要空气污染源,厨房门窗不应与卧室门窗相对而开,以减少对卧室的空气污染。当住宅面积较大且有许多房间可供选择是较为理想的状况,但如果一家共居斗室,也可从小中求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围、隔、挡、及活动家具的组合变化,来灵活区划空间,做到互不干扰的一室多用。 二.住宅空间布局设计原则 住宅内部的不同功能区,各有自己明确的使用功能,有自身的使用要求,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因此在平面布局上,如何处理好这些功能区的关系,使之使用合理而不相互干扰便是户型设计的一大关键。 (一)起居室的设计 起居室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独立性,一是通风采光,面积在18~25平方米左右。以前户型中起居室往往是“过厅”的角色;现在的起居室已经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空间,因此设计之中必然要充分考虑它的独立性,要考虑相临门、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