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总复习历史知识点(含题目)

高考总复习历史知识点(含题目)

高考总复习历史知识点(含题目)
高考总复习历史知识点(含题目)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学上,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

主干一 社会转型的先秦时期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家国一体;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工商食官、

重农抑商;百家争鸣、《诗经》、楚辞

1.政治

(1)夏商周:推行王位世袭制;西周地方推行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王族内部实行划分嫡庶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春秋战国: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出现诸侯争霸和割据混战局面;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始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2.经济

(1)农业

①耕作方式: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方式的转变。

②经济模式: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③土地制度: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到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由官府垄断。

(3)商业

①商朝“商人”出现;商业发展从西周“工商食官”到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出现。

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封建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和思想主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科技:《石氏星表》成为天文历法成就的代表。

(3)文学艺术:《诗经》、楚辞及《离骚》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浪漫而古拙。

【史论归纳】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第一次社会转型时期,表现为分封制瓦解、封建私有制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社会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体现了社会变革的特色。

主干二 封建文明形成发展的秦汉时期

皇权至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选官与监察制度;统一货币、盐铁专卖、

丝绸之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医学、数学、天文学、造纸术、赋

1.政治

(1)君主专制与中央机构

①秦朝统一;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②汉承秦制,汉武帝时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削弱相权,逐渐形成中外朝制度。

(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①秦朝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②汉代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等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

(3)选官与监察制度:秦代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制度;汉代实行以孝廉为核心的察举制;地方设刺史,进行监督。

2.经济

(1)商业:秦汉统一了货币,促进了经济的交流;汉代歧视商人和实行盐铁专卖制度,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手工业:汉代手工业有所发展,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开辟丝绸之路,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3.文化

(1)思想上:儒家思想经西汉董仲舒改造而形成新儒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逐渐形成“思想大一统”的局面。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科技文化:以医学、数学、天文学和造纸术为代表的科技得到发展;“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印宗秦汉”的篆刻艺术产生。

【旧史新读】从文明史观看,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形成发展时期。秦朝缔造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历史格局,至汉武帝时政治、思想的“大一统”,得到更进一步地强化和巩固,为中国历史主流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秦汉的统一,是全国性多民族的统一,是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文化上各个领域全面的统一,对后世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向一西周政治制度到秦汉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周代政治制度向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解答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情境,迁移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答案】 C

[借题发挥]本题设臵题干情境,考查对商周至秦朝政治制度变化的理解。先秦至秦汉政治制度变化表现为分封制逐渐瓦解,皇帝制度、郡县制逐渐确立,封建国家实现大一统政治局面。近几年高考命题多从制度演变的角度,分析制度的特点、影响及演变的趋势。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分封制、宗法制、皇帝制度、郡县制等概念的内涵、特点及对后世影响的理解;二要从政治文明角度,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变趋势,理解其演变对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现实意义。

方法提升?——————————————————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具有特有属性的对

象,即通常所说概念的适用范围。

(2)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历史概念的广度和深度,是判断该历史概念与其他概念有无交叉及交叉深浅的重要标准。如早期政治制度中的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世袭制的内涵是指权力在本家族中世世代代沿袭传承;分封制的内涵是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宗法制的内涵是嫡长子继承制。从外延看,这三者相互关联,权力如何在家族中世袭,需要宗法制的保障;分封制如何有序进行,也需要通过宗法制来实现。

跟踪训练1(2013·湖北稳派测试)《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

考向二先秦诸子百家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特点

(2013·高考福建卷,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解析】本题引用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的言论,考查汉代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改造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提取解读材料信息,分析判断。材料主要阐述了社会因贫富不均会产生不利于统治的政治问题,并且由此提出了统治者应该有所作为,通过政策调整而使“上下相安”、易于统治。据此可见,董仲舒所持的治国理念只有A项符合题意;材料主要说明贫富程度与治国难易的关系,但并没有强调怎么达到贫富有度,B、C、D三项均为解决上述社会问题的政策措施,而非统治理念,故排除。

【答案】 A

[借题发挥]诸子百家、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命题主要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集中考查对道、墨、儒、法四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董仲舒新儒学主张、特点的理解。复习备考时,仍要继续重视儒、墨、道、法四家的主张及各家主张的异同点的分析比较,注意分析董仲舒新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从时代特征和阶级特点上理解认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方法提升?——————————————————

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据此分析,其中“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的思想主张是()

A.“仁”和“仁政”

B.“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C.以法治国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考向三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综合考查阶段历史现象

(2012·高考天津卷,12)(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材料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2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解析】本题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切入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可知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背景;第(2)问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发展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借题发挥]高考特别注重从某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象考查对历史现象、时代特征的理解。命题切入点多从某一重大现象切入,如政治制度中的分封制崩溃、三家分晋;经济现象中的土地兼并;思想文化中的百家争鸣与思想大一统等现象,综合考查对某一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相互影响等。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背景、特点及影响的理解,同时注意模块间的综合链接,理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表现及内在联系。

知识提升?——————————————————

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影响

(1)政治方面

①改革官制,加强皇权。任用低级的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共议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其中尚书令权力日重。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②实行察举制,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实行刺史制度,分全国为13州,每一州作为一个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③逐步削弱王国权力,汉武帝时推行推恩令,使王国问题得以解决。

(2)经济方面: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均输平准、盐铁专卖、“算缗”“告缗”等经济政策,打击私营工商业者;同时加强对土地制度的管理,经济上巩固了统治。

(3)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尊崇儒学,提倡“大一统”思想,逐步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统治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跟踪训练3(2013·金丽衢十二校一模)汉武帝时期是古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在政治制度上,通过“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使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其“定型”主要表现在()

①解除相权对君权的威胁②加强对中央和地方监察制度

③巩固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形式④确立摒弃法治,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D.①③

主题:“三农”问题,立国之本

2013年1月3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发布,国家一号文件连续第十年聚焦“三农”。中央一号文件以14个字概括了2013年农业农村的工作目标:“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是近年来高考持续关注的热点。高考命题中,与这一热点相关的古今中外历史上有关发展农业的历史举措和政策必将成为命题考查的重点。

1.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重农措施;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明、改进;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所涉及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原因和影响。

2.古今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土地制度的主张、评价和比较及其涉及的民生问题;理解认识古今历史上重视农业,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及意义。

3.新中国的农村经济建设:国家对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发展状况的曲折过程及其原因,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业生产、农村建设问题上的失误和成就。

4.世界近现代有关农业的举措:英国圈地运动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影响;工业革命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罗斯福新政有关农业的措施;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有关农业的措施;苏联农业集体化及斯大林模式对农业的措施等。

(2012·高考四川卷,39)(节选)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

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材料4:伴随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新发明的农机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到1899年,近7万项农机具发明和农业技术得到美国专利局认证,仅播种机就达9 156项。1862年颁布《莫里尔土地法》,政府拨地资助建立农学院。同年,美国建立农业部并坚持科研导向。1887年通过《海契法案》,展开建立高效农业产业的相关研究。各地纷纷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业协会、发行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1914年,国会批准《史密斯—利弗法》,从法

律上确认此前的各种农技推广工作,并将它们纳入联邦、州、县三级管理结构中。(据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4)根据材料4,评述美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

【答案】(3)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4)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鼓励农业机械的发明创造,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实现;建立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系,促进了农业科技化进程;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法律保障。

评述、评论、评价答题术语

1.区分

(1)评述就是评论性叙述,偏重于叙述。

(2)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评价就是评定历史现象或人物的功过是非(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特指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与评论具有一致性,但是评价偏重于结论。评论(评价)题,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关键是要准确而又深刻,精练而又恰当。

2.方法:解答此类主观题的方法一般有三种,即一分为二评价法、分阶段评价法、主客观评价法。

(1)一分为二评价法。坚持看问题的辩证性,同时需要坚持重点论,分清主次。

(2)阶段评价法:一是注意紧扣历史阶段特征;二是同一历史现象分阶段评价。

(3)主客观评价法,即在具有非正义行为基础上的客观的历史进步性,或者从主观目的、客观作用方面分析评价。

(2013·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材料2: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

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材料3:近代中国的早期企业

(1)根据材料1,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2,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手工业发展中所孕育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3,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工业方面产生了怎样的新气象,并分析形成这一新气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完成作业:专题一第1讲

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主干一 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魏晋时期 三省制、九品中正制、均田制、灌钢法、“三教合一”、《齐民要术》、王羲

之、顾恺之

1.政治

(1)民族大融合:长期处于国家分裂时期,战乱不断,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加强中央集权:九品中正制维护了士族的政治特权;政治制度上出现了三省制。

2.经济

(1)农业

①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发展并开始赶上北方。

②北魏推行均田制,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

(2)手工业: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并烧制出白瓷,制瓷业取得重要突破;战乱导致商业发展受到影响。

3.文化

(1)三教合一:佛教盛行,佛教文化突出;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出现“三教合一”现象。

(2)艺术成就:凸现个性的文人画形成;顾恺之“以形写神”;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以东晋王羲之为代表。

(3)科技成果: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

【史论归纳】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也是封建国家分裂与民族融合发展的时期,具体表现为政权南北对峙与重组、北方人口南迁促进南方经济发展、三教合一思想局面的出现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各民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碰撞,使得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主干二 古代中华文明鼎盛的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曲辕犁、柜坊和飞钱、三教合一、火药、唐诗

1.政治

(1)中央集权: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使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2)选官制度:开创并完善了科举选官制度。

2.经济

(1)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

(2)手工业:制瓷技术进步,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对外贸易的代表。

(3)商业:唐代商业繁荣,出现柜坊和飞钱,海上丝绸之路发达,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但市坊分开,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3.文化

(1)思想:儒学发展更为辉煌,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复兴。

(2)科技: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火药发明并开始应用于军事。

(3)艺术:以吴道子为代表的绘画艺术,展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等书法名家。

(4)文学:唐代诗歌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唐文化泽被后世。

【旧史新读】从文明史观看,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发展时期。隋唐时期,中国南北统一,疆域广阔,经济发达,我国封建社会步入繁荣阶段,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一时期,中华文明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主干三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宋元时期

文官制度、中书省、经济重心南移、棉纺织业、市坊界限打破、交子、理学、印刷术、宋词、风俗画、元杂剧

1.政治

(1)宋代:中央设二府三司分割相权,推行文官制度;地方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设转运使收财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三冗”现象;北宋中期的王安石进行了变法,收效甚微。

(2)元朝: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2.经济

(1)农业:租佃关系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繁荣,王安石变法力图限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成效显著;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2)手工业:随着棉花种植的传播,元代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

(3)商业:宋代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现了夜市、晓市,宋代汴梁、元代大都都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纸币交子出现,推动了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许多大港口。

3.文化

(1)思想:程朱理学的出现促进了儒学的成熟,成为官方哲学。

(2)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外传,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元代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3)文学:宋词和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

(4)艺术: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更加注重意境;民间风俗画兴起,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史论归纳】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北方的游牧文化与中原的农耕文化在相互征战与议和中不断融合,中外交流也频繁进行,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格局的逐渐统一、城市商业的繁荣发展、科技文化处于领先地位。

考向一唐、宋、元中央机构与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影响

(2013·高考江苏卷,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解析】本题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理解材料的信息,从题目中的信息“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被认为违制”即可得出A项符合题意;B项应为中书省的职能;C项应为御史台的职能;D项与题目中的信息“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被认为违制”不符,故排除。

【答案】 A

[借题发挥]本题通过史学家评论为切入点,考查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及相关的唐、宋、元时期中央机构演变及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命题主要考查隋唐、北宋时期削弱相权的具体措施及其后果,唐、宋、元以来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及影响等;考查的形式主要是通过新情景、新材料、地图、图表、漫画等呈现。复习备考时,既要从微观层面深化认识某一时期强化皇权的措施、特点及影响,也要从宏观层面概括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及其深远影响。

知识提升?——————————————————

分封制、郡国并行制、郡县制、行省制的特点及影响

(1)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

①特点:a.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b.周王和受封诸侯以人口、土地和义务为纽带,形成严格的等级关系。c.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再分封,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②影响:在当时起到了巩固周王统治、形成“天下共主”局面的作用。分封诸侯相对的独立,又成为导致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分裂割据的祸根。

(2)郡县制的特点及影响

①特点:a.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管理制度。b.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且不世袭。c.郡县长官只领俸禄,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

②影响:a.秦朝通过实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起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郡县制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3)郡国并行制的特点及影响

①特点:a.分封诸侯国,诸侯国内实行郡县制,郡国并存。b.西周分封制的再现。

②影响:a.汉初政权推行郡国并行制,当时“无为而治”的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b.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诸侯国的势力不断膨胀,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经过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推恩令”,郡国并行制名存实亡。

(4)行省制的特点及影响

①特点:a.行省是中央派出的代表中央分驻各地的管理机构。b.行省具有两重性,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制。

②影响:a.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行省制对明清以及后来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

跟踪训练1(2013·肇庆二模)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唐之于汉的“变动”体现在() A.皇帝制度的确立

B.郡县制的实行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D.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考向二唐宋商业发展的表现、特征及影响

(2013·高考重庆卷,4)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由[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

【解析】本题通过文献材料考查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解答此题关键是理解文献材料

内涵,逐项分析作答。由“[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可知“便钱”是兑换货币的凭证。由材料“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可以看出“便钱”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故排除A、C两项;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故排除B项。

【答案】 D

[借题发挥]本题借文献资料考查宋代商业的繁荣,也是近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唐、宋、元商业发展的表现、影响及政府的商业政策等是命题的高频点。命题以选择题为主,多运用图文材料,考查对唐宋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影响等认识。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梳理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历程及影响,尤其是唐宋工商业发展的时代特点及其对社会结构和生活的影响、宋代前后市场管理和城市功能的变化、海外贸易的发展及影响等方面;二要注意商业发展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及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内在联系。

知识提升?——————————————————

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城市发展的特征

(1)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

①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②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要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③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即是例证。

④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⑤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⑥商人地位的变化: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2)城市发展的特征

①从周至唐: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出现。

②宋元时期: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③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跟踪训练2(2013·自贡一模)唐朝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市》中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诗中描绘的现象反映了唐朝() A.贵族阶层的奢侈腐化

B.娱乐方式的新变化

C.“草市”的繁华景象

D.城市商业有很大发展

考向三从宋元科技、思想文化等角度理解折射的时代特征

(2013·高考安徽卷,37)(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2: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如下描写:“歙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

——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

(2)依据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

响。

【解析】解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迁移程朱理学的特点及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程朱理学自身、地位和社会几个角度来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

【答案】“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就是天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在宋以后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并成为地方教化的工具;女性贞节观是程朱理学的体现,受到地方推崇和不断强化,从而成为地方道德标准。

[借题发挥]高考特别注重从某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象考查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命题切入点多从某一重大现象切入,如政治制度中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宋代分化事权的影响、科举制的演变及影响;唐宋商业经济发展变化对政治、思想文化的印象;思想文化中从“三教合一”到宋明理学的变化等现象,综合考查对某一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相互影响等。复习备考时,要注意紧扣宋代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的表现,从某一历史现象角度理解其背景、特点及影响;同时注意模块间的综合链接,理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表现、影响及内在联系。

知识提升?——————————————————

宋元思想、科技、文化、书画书术发展折射的时代特征

(1)思想上:理学出现,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理学出现是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强化而出现的,实质是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2)科技上: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三大发明的成熟和外传,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3)文学上

①宋代,宋词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一方面反映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用词抒发对山河破碎、国家分裂的悲愤,宋代的诗词多反映了南北分裂的史实,如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另一方面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词的文学形式和特色更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

②元代,元曲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反映了元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并行,统治异常黑暗的时代特征,如关汉卿借《窦娥冤》呐喊控诉等。

(4)书画艺术

①随着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涌现一大批书法家、画家,如北宋苏轼、元朝赵孟、明朝文征明等;同时风俗画盛行,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典型地反映了北宋东京繁华的景象。

②宋代中央集权强化,更加维护封建统治的理学产生,反映在绘画方面,即宫廷画盛行;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产生。

跟踪训练3(2013·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测试)下图为宋代《货郎图》,下列作品与其题材类似的是()

A.展子虔《游春图》B.阎立本《步辇图》

C.张择端《清明上河图》D.王冕《墨梅图》

主题:反思古代选官、监察制度加强完善民主政治建设

2013年,公务员考试再次出现“升温”现象。有统计数据显示,最火职位竞争激烈程度已近“万里挑一”。当前在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中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对于完善我国的公务员考录制度、提高我们党和政府执政能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理解古代科举制等选官制度及监察制度的做法及思路对完善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借鉴意义,认识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惩治腐败的重要性,这也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要热点之一。

古代中国选官与监察制度的演变

1.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1)演变

(2)趋势:①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②人才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③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时期采取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3)规律:①从选拔形式上看,一般都是经历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组织程序,从地方到中央。②从选拔标准来看,经历了从重孝廉到重门第再到重才学的过程,标准逐步统一。

③从本质上看,成为加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

2.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

(1)演变:①秦朝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②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③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④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

(2)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2012·高考江苏卷,21)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2: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3: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

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

(1)据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3,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区分解答方式答题术语

1.指出、举出:指出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而举出(列举)则为举例性质,如不限定,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二者区别在范围上,前者范围相对小,后者范围相对宽泛些,但都概括精练的解答历史史实或者结论。

2.说明、表明:二者的含义相似,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结论(这个意义多用“表明”),此外,“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这个意义多用于问答题),就相当于说“表明了什么?”也就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的隐性要求。

(2013·温州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九品中正制度……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连迎权贵,袖私舞弄……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文帝于开皇中取消九品中正制。

——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材料2: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晋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

——摘编自傅乐城《隋唐五代史》材料3:假设你是清政府的一名决策者,1901年需要作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废除

(1)

(2)依据材料2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

(3)依据材料3所列因素,在是否废除科举制的问题上你会作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

完成作业:专题一第2讲

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

——明清(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

主干一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废丞相、内阁、南书房、军机处、君主专制强化 1.明代

(1)中央: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强化皇权;明成祖设内阁,实行票拟制度。

(2)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管行政、军政、司法,加强中央集权。

2.清代

(1)清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2)康熙帝时设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3)雍正帝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决策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史论归纳】 明代废除丞相,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结束;明代设立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强化,清代设立军机处成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也说明了君主专制逐渐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的重要政治因素。

主干二 封建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农耕经济繁荣、私营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市镇发达、区域

性商人群体、徽商与晋商、海禁、闭关锁国

1.农业: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玉米和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并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江南地区经济繁荣。

2.手工业:明代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缓慢地发展。

3.商业: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了许多工商业市镇,城市生产性和专业性增强;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出现徽商和晋商。

4.经济政策:明清政府继续实行专卖制度,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同时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外贸易逐渐萎缩。

【史论归纳】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繁荣,且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新因素,但是封建君主专制、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封建理学根深蒂固等成为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了中国文明的继续发展、进步。

主干三 传统思想与科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思想

儒家思想从理学发展到心学,封建理学占据思想主流地位;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否定君主专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等反封建的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但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

2.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主要文学形式是小说,四大名著等作品适应市民生活需要;书法、绘画艺术出现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戏剧繁荣,“国粹”京剧出现并成为流行全国的剧种。

3.科技

传统科技处于总结阶段,以《农政全书》《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古代科技达到顶峰。

【旧史新读】从全球史观看,明清时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政治角度看,明清之后由于加强了专制制度以及中央集权,闭关锁国违背了世界发展规律,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从思想文化角度看,明清文化发展曾出现“西学东渐”现象,具有早期启蒙色彩的民主思想也出现,这与世界文明已接轨,由于独特的自守思维,最后未进入民主政治的发展阶段;从经济角度看,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是与世界潮流相符合的,但在封建专制的影响下,最终未汇入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洪流之中。

考向一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特点及影响

(2013·高考山东卷,12)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和世泰等奏,咭唎国贡使连日演习礼仪极为敬谨,……即派苏楞额、广惠各戴原品顶戴沿途伴送,钦此。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D.礼部

【解析】本题以一则清代档案史料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清代中央官制职能的理解。图片材料中的“谕旨”的意思是皇帝的指示或者命令,联系所学知识,清代雍正帝之后,负责撰拟皇帝谕旨的部门就是军机处。故选C项。

【答案】 C

[借题发挥]本题运用一则史料考查明清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及中央机构的演变。从命题看,明清君主专制及古代王朝中央机构演变特点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高考多是利用新材料,设臵新情境,考查各个历史阶段强化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及其特点。复习备考时,应注意梳理秦汉、唐宋、明清不同历史阶段强化皇权的措施,注意分析比较其异同,把握其强化皇权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同时注意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方法提升?——————————————————

巧找选择题的“题眼”

“题眼”是试题给的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信息”,如特殊的知识点、各种限定词和特定的称谓等。历史选择题涉及的知识内容范围广,技巧性要求强,要解答好此类题关键是找到解题的突破口——“题眼”。

(1)以时间限定为“题眼”:抓住题干中明显或者隐含的时间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从时间范围内肯定或者排除与题干时间无关的备选项。

(2)以地点限定为“题眼”:即抓住题干中与解答题目有关的地点,由此迁移所学知识分析判断。

(3)以范围限定为“题眼”:从全球史观看,世界范围内观察;从多个国家看,分清不同国家和地区;从一个国家看,分清不同的区域,作为解答判断、排除备选项的依据。

(4)以程度限定为“题眼”:某一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具有许多历史原因,其作用影响、意义也有多个,但其地位和程度各不相同。审题时,要注意设问的程度,作为解题的突破口。

(5)以否定词为“题眼”:历史选择题分为正向和逆向选择题,解答时应注意题目设问是否定或者肯定型选择题。

(6)以阶段特征为“题眼”:某一历史具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特有特征,也是审题

和分析备选项的关键,解答选择题时应注意题目反映的历史阶段及特征。

跟踪训练1(2013·广州二模)清朝有这样一个机构,既无官署,又无专官,更不许设书吏和办事人员。其成员都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指定,均为兼职。该机构是()

A.军机处B.内阁

C.议政王大臣会议D.南书房

考向二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影响及经济政策

(2013·高考江苏卷,4)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可知扬州之所以好,是因为在这里可以通过经营盐业和典当业等而变得富有。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学而优则仕”和“读书求功名”的传统观念。故本题应选B项。封建社会一直恪守士、农、工、商的身份界限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排除A、D两项;C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经营盐、典仕而富”不符,故排除。

【答案】 B

[借题发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制度、经济政策始终是高考的重点,高考多以新材料、新情景考查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复习备考时,多运用相关史料,提炼材料中的观点,理解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征及其产生的影响。

知识提升?——————————————————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农业经济高度发展,大量农作物品种被引进。

(2)私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大量经济作物进入了市场;货币经济发展。

(4)江南经济发达,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

(5)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跟踪训练2(2013·泸州一模)据道光七年版《(四川)南江县志·棉布谣》:乾隆时“大妇弓弹中妇绩,绿餐小妇当窗织,莫辞劳,吴中贾来价正高。”歌谣反映的社会现象不包括() A.四川地区家庭手工业生产状况

B.四川地区纺织品远销江浙地区

C.四川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很发达

D.四川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

考向三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综合考查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

(2013·高考山东卷,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解析】本题通过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对比,考查明清时期思想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关系的影响。解答本题注意题型为否定型选择题,运用逆向型选择题的解答方法,采取肯定与否定法排除。李贽生活在明朝中后期,李贽思想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此时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主张是反对理学压抑人性,宣扬个性自由和解放,对人们思想具有启蒙作用,但尚未出现资产阶级,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C

[借题发挥]本题利用对比考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新现象的特点、影响及不同手工业形态的生产经营特点。命题较为集中,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大都通过设臵史料,考查学生对历史核心概念的理解。在复习备考时,注意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的繁荣及其对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影响,特别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特点及发展缓慢的原因等。

知识提升?——————————————————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未能突破萌芽状态的原因

(1)明末清初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未动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流通。

(2)封建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农为本,抑制商业发展,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运用政治手段压制工商业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上。

(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统治者通过各种政治、经济措施限制手工业规模,征收重税,压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4)封建传统理学占统治地位。儒学的轻利思想和封建专制强化压抑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思想观念陈旧落后,社会上抑商和歧视商人的现象根深蒂固,古代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经商思想,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5)明清时期,政府大力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从此,中国经济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跟踪训练3(2013·邯郸四校联考)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各项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开始推广,土地制度发生变化

B.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苏州出现“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的现象

D.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主题: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实施文化强国战略

建设文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在具有5 000年灿烂文明的中国,在具有厚重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正视传统文化,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发掘和创造性的阐释。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极大地影响着中国,而且对世界文化,尤其是(东方文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儒家文化圈”,影响深远。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斗志,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儒学中的“大一统”思想、民本思想、和谐思想、以德治国思想、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合理的教育方法;继承和弘扬传统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振兴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重要前提之一。高考很重视从这些点切入命题,考查儒学形成发展演变历程及其主张的影响;考查思想文化的繁荣和民族精神诞生与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进步的关系。

1.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历程、内涵、演变历程特征及影响。

(1)中国古代儒学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创立发展、西汉的改造与独尊、宋明时期的转型与成熟、明清之际的批判与继承的演变历程,其演变是由时代政治、经济特征决定的。

(2)自汉武帝时期至清末,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教权术

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治国思想的基本格局。

(3)儒家思想两千多年来独领风骚的原因,一方面其思想内涵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其强调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变化。

(4)儒学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建设仍有重要的价值,其原则是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的态度,反对对传统文化的绝对肯定和否定的态度,充分发挥儒学的现代价值。

2.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历程体现的时代特征及成就。

(1)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经历了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的发展历程。

(2)中国“文人画”的特点: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强调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这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抒情活动。文人画从描写的物象来看侧重山水花鸟;从创作手段来讲,多是简括的、即兴式的、书法式的。

(2013·高考江苏卷,21)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材料2: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材料3: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请回答:

(1)据材料1,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2,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3,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答案】(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历史特点(特征)类设问答题模板

史特点类问题时,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赋分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特点。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作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比,具有爆发时间早、经历时间长的特点。

3.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

4.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力量对比、领域范畴的扩大等)、是否顺利、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生此时已经进入高考备战阶段,历史科目的复习任务比较重,小伙伴们需要复习和巩固的知识内容非常多。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高考历史知识点精简版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要点 (必修1)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规定: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规定:①赔款白银4.5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日战争开始标志: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侵华日军罪行: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后,屠杀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30万人。日军还在中国成立了从事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抗日战争:面对日军侵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奋起抗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战前期,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的胜利。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秦朝的统治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秦朝的统治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秦朝的统治 1、秦的统一 ⑴、统一的条件:社会生产力不ZYB系列增压泵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长期的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了其他国家,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嬴政掌权后,广泛搜罗任用外来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⑵、过程:灭六国;统一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为了解决军粮运输困难,开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连接起来;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形成中国历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⑶、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⑷、疆域:秦的疆域时,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秦是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大国。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秦王嬴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完成统一大业,功不可没。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①政治:第一,确立皇权至高无上,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一切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自秦至清末,延续了2100多年。第二,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在中央设“三公”及“九卿”。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分掌政要。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以及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第三,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秦律集中ZYB型系列渣油泵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对后世封建律令制订很有影响。 ②经济:第一,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地主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封建国家保护土地私有制,有利于社会生产的组织,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但加重了人民的地租、赋税负担)。第二,统一度量衡(改变了战国以来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利了经济交往和发展)。第三,统一货币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物质交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第四,统一车轨,修驰道(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③文化:第一,书同文(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第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但毁灭了文化典籍,极大地摧残了文化。)第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规定教育由官府举办,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 ④作用: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秦中央集权制的特点:是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 3、秦末农民战争 ①原因:秦朝的暴政(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十分沉重、土地兼并严重)。②陈胜、吴广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起义地点:大泽乡;提出口号:“伐无道、诛暴秦”,“王侯将相,沥青拌合站增压泵宁有种乎!”政权建立:在陈建张楚政权。 ③农民战争*秦朝:陈胜被杀后,由刘邦、项羽等人领导的起义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不久,赵高杀秦二世,另立子婴为秦王。前207年,刘邦军至咸阳附近,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中国通史复习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中国通史复习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秦始皇的功与过: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新思想的萌发 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鸦片战争以前,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危机的日益加深,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 之士,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 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 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点,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 道。 二、新思想的萌发:(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 一人。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他设立了译馆,编译的《各国律例》和《四洲志》受到人们的重视。鸦片战争期间,积极仿制西方战舰,提 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2)魏源编写出《海国图志》,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即主张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来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道路。“师夷长技”仅 仅手段,御侮图强才是主要目的)”的思想。(3)鸦片战争后,出现了 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其中重要的有姚莹的《康车酋纪行》和徐 继畲的《瀛环志略》。 三、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 篇》。《资政新篇》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和外交等方面,具 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 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因为它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所以根本没有实行。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文化 明清科技发展特点:传统科技世界,集大成科学巨著相继问世; 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文学兴起(戏剧、小说);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西学东渐。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复习资料之——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1.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2.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 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3.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 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 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 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 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 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 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 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 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高三第一轮历史复习知识点

高三第一轮历史复习知识点 现在高三的同学们正处在高三复习的关键时刻,学习的效率和品质直接关乎高考的成败。历史更是高考中能够决定成败的一门。何学好高考历史,在高考中不拖后腿?高三网对此做了相关的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请同学们参考学习! 第一次鸦X战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件2.第二次鸦X战争:《北京条约》、《瑷珲条约》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5、日本侵略中国:《二十一条》(“五九国耻”)(注意:割地的主要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 二.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会议 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X反动派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10.新政协会议:1949,北京→

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11.一届人大:1954,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2.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1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14.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5.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16.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7.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4.建国初期政策: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有哪些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有哪些 【一】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4.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北宋加强 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6.元朝新发展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7.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二】高中历史必背重点知识点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

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先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接下来X为你整理了先秦历史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先秦历史知识点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 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天文、医学(具体细节)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先秦历史知识点:会盟 西周时周天子约见诸侯和春秋时天子、诸侯、大夫间的 约会及相互间的结盟。 西周中期,穆王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会见诸侯,称涂山之会。春秋初中期,政权由周王下移到诸侯,侯国间有事,君主共商。如前561年,齐桓公和鲁、卫等六国君主在葵丘(今河南考城东南)相会,订立巩固嫡子嫡妻制和发展侯国间经济关系的文约。春秋晚期,一些侯国出现大夫专政,某些侯国间会议以大夫主持。如前 517年,晋赵鞅等九国大 夫在黄父(今山西泌水西北)进行商议,结果次年将周王子朝赶出王城,送敬王回王都。 西周晚期至春秋,常通过盟誓来调整和巩固贵族内部等级关系。盟誓有一定仪式:盟誓人先凿地为坎(穴),以牛羊或马为牺牲杀于其上,割牲左耳以盘盛之,取其血以敦盛之。读盟书(古称载书)以告神灵,然后参加盟誓者歃(饮)血。歃血毕,加盟约正本于牺牲上,埋入坎中,副本则归与盟者收藏。 西周末期,周幽王召集诸侯在太室(今河南登封嵩山)结盟,称太室之盟,为周王与诸侯盟誓之例。春秋时期有多种盟誓: ①侯国间盟誓。有君主 间结盟,如前632年,齐、鲁等 九国君主参加的确认晋文公霸主地位的践土之盟;有大夫间结盟,如前546年晋、楚等国大夫在宋国签订弭兵盟约。

(完整word版)高考历史重大史实及基本知识点复习,推荐文档

高考历史重大史实及基本知识点复习 ★★中国与世界重要历史事件★★ 一、世界史大事年表 14-15 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6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 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 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 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4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 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 1689 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7 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 世纪 60 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 北美独立战争 1776 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1785 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7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831,1834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 世纪 30 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 英国宪章运动 1844 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义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3~1856 克里米亚战争 19 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1861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 美国内战 1864 第一国际成立 1868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1870~1871 普法战争 19 世纪 70 年代初意大利统一最终完成 1871 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871.3~5 巴黎公社 19 世纪 70 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20 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0 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03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主义诞生 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11.7(俄历 10.25)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22.12 苏联成立 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3.3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7.7.7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9.9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 初《联合国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5.2 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5.8 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945.9.2 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0 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10 联合国建立 1947 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8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0-1953 美国侵略朝鲜战争 20 世纪 50 年代初-70 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1954《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字 1955 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 1955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60 非洲有 17 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成为“非洲独立年”

2020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2020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历史知识点很多,只有进行总结,才能发现重点难点,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主要表现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破坏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使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衰落解体。就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以及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3.“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不是洋务企业,而是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的外商企业。 4.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5.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6.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尽管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是封建自

然经济依然占据绝对优势。 7.外国资本,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是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其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其特点是自由开放、具有侵略性。 民族资本,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是相对于官僚资本而言的。 官僚资本,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中国的通称,其实质是在不同政权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先是晚清洋务经济(初期),后是南京国民政府时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 8.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9.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10.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11.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 12.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96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考点9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2、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考点98 宋明理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宋代儒学出现了新的体系,即理学。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4、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 他主张"理气论"即先有理,后有气和"心性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5、王阳明是明朝中后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的禅宗思想,他提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 ★考点99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明朝后期李贽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标准来判断是非,同时还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赞扬农民起义,反对男尊女卑。 2、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以民为主"。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文化上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 3、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根源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臵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 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019年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汇总

2019年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汇总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 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 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 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 尚书省。 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 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 作法。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 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 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 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 刘家功夫针。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高考备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规划及知识点总结

高考备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规划及知识点总结 导读: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本人学习吧!下面本人网的本人给你们 带来了高三历史学习方法文章《高考备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规划及知识点总结》供考生们参考。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一)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 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