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郭沫若荒唐风流史

郭沫若荒唐风流史

郭沫若荒唐风流史
郭沫若荒唐风流史

鲁迅骂他“流氓加才子” 揭秘郭沫若荒唐风流史(图)

文章来源: 史海钩沉于 2013-04-24

因雅安地震的震后救助工作,中国红十字会再次成为焦点。正当红会对外宣布重新调查郭美美事件之时,有英媒披露称,郭美美是原红会副会长郭长江包养的“二奶”。郭长江则是中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的儿子。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郭长江的名人父亲郭沫若,就有一段始乱终弃的风流往事。

郭沫若曾经在日本渡过漫长的留学生活,并且,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整整十年,可以说,郭沫若青春最好的时光奉献给了日本。这个被鲁迅骂作“流氓加才子”的大文豪,由于其文化大革命的骑墙草作风,更加上要把骨灰撒在大寨的做作表现,留给后人诸多诟话。

郭沫若

事情回到1911年的一天,郭沫若接到一封家信,信上说,母亲已给他订了婚。女家是苏溪镇的张家小姐张琼华,和远房的叔母是亲戚。因为是门当户对,母亲又亲自去看过本人,说女子人品好,在读书,又是天足。似乎都合郭沫若的心意,所以没经他本人同意便把婚事定了。

旧式婚姻全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郭沫若不便拒绝,只好趁这一年的年假回故乡草草完婚。

喝了交杯酒后,新郎和新娘才第一次见面。揭开新娘头上的脸帕时,郭沫若心里怦怦直跳,他屏住呼吸想要看个仔细,但昏昏然只见一双三寸金莲,一对翘天的猩猩鼻孔。郭沫若在极度失望中返身走出了洞房……张琼华从入门的第一天起,就尝到了

“无夫即无主”的难处。

婚后第五天,郁郁寡欢的郭沫若便坐船去成都了。这一年的暑假他曾回家居住,但每晚都睡在厢房的长凳上,绝不和张琼华同房。这位被重重封建礼教紧紧束缚的女子,独守闺房,孝敬公婆,对郭沫若从未产生过哀怨的情绪。

1916年8月,在日本东京的圣路加病院,郭沫若认识了年仅22岁的日本姑娘佐藤富子(即后来的郭安娜)。佐藤富子的父亲是牧师,母亲出身于日本士族家庭,虽说谈不上富裕,但在明治四十年代能够让女儿接受中等教育并脱离农村走向都市,可以看出佐藤的家族是开明和富有远见的。

当时的郭沫若,是官费留学生,每月从国民政府那里享受33日元的奖学金。在当时,几个人合租一屋,租金只需1.5日元,而每月的伙食费8.5日元也绰绰有余。正是在这等宽松的环境下,郭大文豪诗兴大发,并有闲情逸致与佐藤小姐花前月下、甜蜜私语。应当说,当时两个年轻人走到一起是体现了自由爱情的力量,郭沫若为追求佐藤写了100多封情书,而佐藤小姐陶醉于郭沫若的才华横溢,毅然辞去工作与郭沫若同居,为这,在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出世后,佐藤甚至与父母断绝了关系。

这段浪漫甚至富有一些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最终以安娜的人生悲剧而告终。1978年6月,郭沫若逝世后,安娜甚至连追悼会的新闻报道也没有看。安娜膝下的子女,对郭沫若更是不敬而远之。二儿子郭博曾在记者面前这样评价父亲:“对于家庭,郭沫若是个罪人。”一言既出,四座皆惊。

安娜一家,为何对郭沫若如此感冒?如此不愿谅解呢?

现在许多专家学者将原因归结为郭沫若的私生活问题。确实,郭沫若在个人私生活方面是相当糜烂的,当年他作为官费留学生,在日本拈花惹草,这里不多详述。典型的案例如:南昌起义途中的“革命伴侣”安琳,1927年10月,起义失败后回到上海,

在内山书店楼上两人度过短暂的蜜月时光,后来此事无疾而终,安琳下落不明。1928年2月24日,郭沫若走投无路,开始了长达10年之久的日本流亡生涯。在这种险恶背景之下。支撑家庭生活重担的是无怨无悔的安娜,而郭沫若的六根依旧未能清静,大约在1933年前后,郭沫若在外寻花问柳,染上性病,并且传染给安娜,一时间手足无措,为此不得不写信给恩师小野寺直助先生,恳求他介绍关东地区的专家名医给予治疗。

郭沫若原配夫人张琼华(左侧站立者)与郭母合影

郭沫若在日本玩得更大的当属和于立忱之间的一段情。于立忱出身于名门,是民国初

年要人岑春煊的外甥女。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于立忱,亭亭玉立,大家闰秀。作为《大公报》记者,大约在1934年被报社派驻东京。在东京的日子里,郭、于两人过从甚密,据说于立忱后来参加东京的示威,高喊反日口号,被日方驱逐。在回上海不久的1937年5月,于立忱突然自杀,留下了“如此家园、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的绝命词。

于立忱之死,至今仍是一个迷,但与郭沫若有密切关系,这点不容置疑。据谢冰莹的回忆,于立忱曾经为郭沫若而堕胎,郭沫若拼命追求于立忱三年,口口声声称与安娜没有感情,决心要摆脱安娜,但于立忱怀孕后,郭态度突然改变,吞吞吐吐敷衍。于立忱由此大彻大悟,明白郭原来是这么一个人格扫地的人物。谢冰莹的回忆是一家孤证,可信度如何,仍有待继续考证。但于立忱的自杀,是郭沫若一块难以摆脱的心病。郭回国第四天,就前往中国公墓凭吊于立忱,并很快与其妹妹于立群相识,当于立群将于立忱的遗诗转交郭沫若时,郭沫若双手微颤,竟一句话也说不出。出于对于立忱的负疚之情,郭沫若坦言要将爱她姐姐之心转移到于立群身上。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郭沫若对于立忱是投入得很深的。

因为于立忱的关系,郭沫若对《大公报》的感情变得相当复杂。起初郭对《大公报》欣赏有加,后来《大公报》当家人张季鸾追求于立忱,郭非常感冒,两人遂成为“情敌”,郭就再也没有说过《大公报》一句好话。于立忱既逝,抗战期间张季鸾和《大公报》主编王芸生到武汉,郭陪同游玩,正当小船离开小岛之际,王芸生开玩笑说:“郭先生,可不要脚踩两只船啊”。一语双关,搞得郭沫若“满脸通红”,从此留下对王的愤恨之心。王芸生在文革期间吃足苦头,这是后话。

有必要指出的是,郭沫若既然如此喜欢于立忱,那又为何临阵脱逃呢?许多人将之归结为郭沫若的家庭责任感,郭沫若曾经也作过诗,说自己就象是只风筝,欲往高处飞,但最终仍有绳子束缚着。

在这里许多学者将之归结为郭沫若的家庭责任心。但只要看看郭沫若1937年回国后,断绝与安娜一切联系,与于立群再结秦晋之好,就可以看出所谓郭沫若的家庭责任心是虚幻的。笔者的推测是:不是安娜的贤妻良母,也不是孩子们的嗷嗷待哺牵住了郭沫若的心,而是安娜的日本人身份对郭来说是块有用的挡箭牌。当时的郭沫若有其算计,如果抛弃安娜投入于立忱的怀抱,那么说不定日本宪兵哪天就会驱逐他们出境。而当时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对郭的通辑令仍然有效,因此,出于保身的目的,郭沫若选择了留在安娜的身边。

对于郭沫若的风流本性,安娜作为传统的日本女性,抱有相当宽容和忍耐的立场,据郭沫若自己写的文章回忆,安娜当时对郭沫若与安琳之间的“革命伴侣”关系了如指掌。安娜非常平静地向郭问起此事,郭坦率地承认爱安琳。安娜望着熟睡的孩子们说,是我阻挡了你们的结婚,如果没有这几个孩子,我会成全你们的。

在男女问题上,安娜的忍耐是有目共睹的,既便是郭后来患性病,即便是郭与于立忱闹得风风雨雨,安娜能忍都忍了,能宽容的也都宽容了。但人到晚年,安娜及其家人为何要“冷眼”面对郭沫若呢?这其中仍有隐情。

郭沫若与安娜及子女合影

1937年,郭沫若获得蒋介石的恩赦,终于可以返回中国。蒋介石为何宽恕他,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可信度比较高的一种是:郭沫若在甲骨、金文研究方面的成就引起了日本政界颇具发言力的元老西园寺公望的注意。1934年上海《社会新闻》第七卷第四期就曾刊出《郭沫若受知西园寺》一文,称西园寺十分赞赏郭的古文字研究才能,特地在别墅中亲自设宴招待郭等等。1937年,国民党内的亲日派张群、何应钦等人希望进一步沟通与日本的关系,郭沫若与西园寺的特殊管道或许派得上用场。因此请示蒋介石取消对郭沫若的通缉令,让他回国再作安排。

郭沫若接此消息,乐不可支,回到国内,蒋委员长亲自接见,郭大文豪顿时一股暖流

涌上心头,连夜写就美文《蒋委员长会见记》,此文虽不长,但以肉麻的口吻称颂蒋的手是如何的温暖,眼睛是如何的明亮,抗日的决心是如何坚定等等,文革中郭吹捧毛泽东的那一套,在这里已显现雏形。

郭沫若在文章中描绘了他如何依依惜别,如何亲吻安娜的额头,如此凝视熟睡的孩子,如何忍痛抛家弃小投身抗日洪流等等,写得缠绵,写得摧人泪下,有诗为证: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郭沫若的这套春秋笔法,安娜在晚年给予明确的否定。郭沫若是瞒着安娜,偷偷回到了中国。作为安娜,身为郭家的人,死为郭家的鬼,风风雨雨那么多年,共度难关,对于郭沫若回国抗日的主张,安娜肯定会做出尊重的选择,至少,她决不会将郭沫若出卖给日本宪兵,在这里,郭沫若为何又要如此匆忙地落荒而逃呢?唯一合理的解释是:郭又可以自由自在地回到祖国,安娜这张日本牌,在郭眼里已没有太多的利用价值,当年他想和于立忱结秦晋之好而不可得,这回他终于有了机会。郭沫若在抗日的崇高口号下,实际上是堂而皇之地将安娜与孩子们无情抛弃掉。

郭沫若回到中国后,马上与于立群搞得火热,在漫长岁月中,他竟未给安娜写过一封信,寄过一文钱,任这群孤儿寡母辗转挣扎,受尽人生磨难。1947年,《改造日报》记者陆立之在东京见到安娜,当时安娜室徒四壁,空无一物,全家仅靠一点山芋充饥。安娜悲极哽咽,痛诉郭沫若的无情与冷酷:“鼎堂(郭沫若)不应该是这样。……他音信全无,把这个家全忘了。如果说是战争阻隔、信息不能,这也是借口胡说,这里还是不断的有中国人的消息,我就读到过他回去后写的一篇文章叫做《在轰炸中来去》,说自己光荣的见到蒋介石……”

安娜的这段哭诉,已明明白白地透露出郭沫若是存心抛弃安娜与孩子这个客观事实。在这里,有这样一个问题:郭沫若为何要做得如此绝情?如果他要追求爱的自由,当年和安琳、于立忱之间的事,安娜根本就无力阻拦,郭沫若根本无需如此兴师动众。再说,郭沫若可以甩掉安娜,那五个孩子毕竟是亲骨肉,虎毒不食子,何况人乎!

要解开这个谜底,仍需联系当时的政治环境。郭沫若回国后,他很快积极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作素材,这是郭从十九路军的指挥者陈铭枢那里听来的。这素材说的是十九路军有位团长与日本女子结了婚,两人相亲相爱,家庭美满。“一·二八”事件那天晚上,是他在闸北打响了对日抗战的第一枪。“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他决心奔赴国难,与妻子离婚。在离婚席上,妻子当着证人的面对丈夫说:“你是军人,处在国难严重的时刻,正是你应该效命疆场的时候,请你不要顾虑我……”

郭沫若说起这悲剧素材时情绪相当激动,可以想像,这里多多少少渗透着他的影子,但需要指出的是,郭沫若在这里有明显地将抛弃安娜的行为合理化的潜在动机,同

时,这对恩爱的团长夫妻,为何一定要走向离婚的结局呢?难道不离婚就不能去抗日吗?在这里,郭沫若没有做出具体的解释,安娜的日本人身份,将给他的未来政治仕途带来负面影响,这点郭沫若有相当的认识,因此,快刀斩乱麻,尽快与于立群结合,彻底切断与安娜的一切联系成了郭沫若自我独善的最佳选择。

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安娜,他可以宽恕郭沫若的不检点,但当她彻底明白郭沫若这种自私的本性时,她的忍耐也达到了极限,她至死无法原谅郭沫若,大概在这里可以找到真实的答案。

1948年,郭沫若与于立群及子女在香港合影

郭沫若对不住安娜,他实在是没有脸面面对安娜。1951年,安娜要求见郭一面,郭托辞拒绝。当时的安娜可能是气不过,直接冲到了北京西城大院胡同五号郭家大院。郭沫若回家见到安娜就如老鼠见了猫,推托去换衣服从后门“落荒而逃”,并向有关部门求助如何“摆平”安娜。安娜彻彻底底看透了郭沫若的为人,以后再也没去找郭的麻烦。倒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看不下去,先是给了安娜一个副部级的待遇,并将她安置在大连,委托大连大学的校长李一氓全面照顾安娜的生活,毛泽东在开会见到郭沫若之际,偶尔还会关心地寻问郭是否给安娜寄了生活费。

上世纪70年代,安娜曾回日本省亲,主要是为了处理留在日本的房产。回中国后,1975年她去北京见了郭沫若一面。彼此年纪都大了,许多事只能封存于记忆中。安娜面会郭沫若的目的是向他通报日本房产处理的事情。这多多少少有点先斩后奏的味道。但安娜有相当的主见,在日本受了那么多苦,她有权来处理这房产,但处理完毕,向郭沫若通报一下,安娜认为这是必要的礼节,这里可以看出安娜的良好修养和素质。郭沫若在这个问题上,对安娜的做法没有任何不满,他一直保持沉默,或许这是他最好的选择。这是两位老人生前的最后一次见面,他们回忆了当年在日本的生活片断,气氛是相当好的。

1994年8月,安娜在上海去世,享年百岁。安娜结束了她波澜起伏的一生,但她对郭沫若的爱与恨,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仍将延续下去。

1988年,北京文艺版《郭沫若传》详细记录了郭沫若的几位婚外情人:

彭漪兰(安琳),南昌起义途中的“革命伴侣”,1927年10月底,起义失败后回到

上海,在内山书店楼上同郭度过短时“蜜月”后被抛弃,下落不明;

于立忱(1912—1937),于立群的胞姊,被抛弃后自杀;

黄定慧(黄慕兰,1907——,郭的早年密友,大革命时期的一代风流,武汉市党部妇女部长,定居山西省;

妓女×××等,姓名不详,只知太过多情,将性病传染给了郭沫若,并殃及安娜。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浪漫主义特色

《屈原》浪漫主义特点 各位同学还有老师大家下午好,接下来我将代表我们班的男生为大家讲述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浪漫主义特点。因为课本里对《屈原》的介绍十分少,三十年里也没有《屈原》的原文。所以呆会我们讲课将不会用到课本,所以还请大家把书本放在一边,只需要专心听我讲,谢谢。 由于老师提供的两本文献参考《郭沫若代表作》(华夏出版社)《郭沫若名作欣赏》(工人出版社)均只有原文。所以我们资料收集来自于郭沫若历史剧《屈原》诗话黄中模著四川人民出版社《郭沫若经典作品多元化解读》陈俐陈晓春著四川大学出版社以及网络。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别号鼎堂,四川乐山人。在新诗、历史剧、散文、小说等方面的著作十分丰富。尤以新诗和历史剧的创作,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重大贡献。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相信大家上学以来,读过郭沫若的一些诗歌,比如初中时的《天上的街市》,因而对其有所了解,所以我们这里不多做介绍。 关于《屈原》, 郭沫若于1942年1月7日创作了历史剧《屈原》。该剧以战国七雄为背景,描写楚国三闾lǘ大夫屈原因主张对内主张革新政治,对外联齐抗秦,曾得楚怀王信任。但南后却勾结秦国密使张仪,以“淫乱宫廷”之加害屈原。怀王竟听信谗言,将屈原囚禁,并废弃齐楚盟约,依附强秦。屈原满怀忧愤。此时,学生宋玉已卖身投降南后,忠诚追随诗人的侍女婵娟又将被南后处死。宫廷卫士救出婵娟,并一起去营救屈原,不料婵娟误饮欲害屈原的毒酒身死。卫士杀死谋害屈原的帮凶,焚烧高堂,并在屈原作《桔颂》以悼婵娟后,跟随诗人走向汉北,走向民间。 郭沫若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便是《屈原》。此剧以无比豪迈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赞颂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讴歌了

郭沫若专题基础知识

郭沫若(2006.简论郭沫若的诗学主及其意义、2001.简述《女神》的思想特征、2000.简述郭沫若历史剧的主要成就、简述《女神》的思想容特征、1999.比较胡适《尝试集》和郭沫若《女神》) 作品: a.《女神》:剧曲诗歌集,郭沫若的第一本新诗集。1921年8月由泰东图书局出版。收入 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其中主要作品有《鹭鸶》《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棠棣之花》(戏剧)《女神之再生》(诗剧)《湘累》(诗剧)等。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b.《星空》:诗歌,戏曲,散文集;是郭沫若诗歌的又一代表作,在艺术上是属于另一种 风格的作品。1923年10月由泰东图书局出版,为创造社丛书之一。主要作品有《天上的市街》《星空》《黄河与扬子江对话》《孤竹君之二子》(诗剧)等。《星空》中多数诗篇是"五四"退潮后,郭沫若苦闷寂寞但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感情的反映。 c.其它诗集:《瓶》《前茅》《恢复》《战声集》《蜩螗集》 d.历史剧本:《屈原》《南冠草》《武则天》《虎符》《卓文君》《聂嫈》《棠棣之花》《王昭君》 《高渐离》《孔雀胆》《蔡文姬》 e.郭沫若早期的诗学主:郭沫若《论诗三扎》: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情调+想象) +(适当的文字);艺术是“灵魂与自然的结合”,“诗是人格创造的表现”“个性最彻底的文艺便是最有普遍性的文艺,民众的文艺”。 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a.《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 b.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创造,成为《女神》思想艺术的主要追求。 c.《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 族的自我形象。如《凤凰涅槃》,凤凰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正经历着伟大的涅槃,“死灰中更生”的历史过程。如《炉中煤》,中华古国成了“我”“心爱的人儿”“年青的女郎”; 在《女神》里,处处喧嚣着自觉的呼声,如《天狗》:“我飞奔,我狂叫…我便是我呀”,这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人的创造力得到承认。《女神》的魅力及其不可重复性,正是在于它所达到的民族(与个体)精神及作家写作的自由状态。 d.《女神》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又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女神》中 的“我”不仅表现了崭新的民族魂,也袒露着诗人自己的灵魂。 e.《女神》同时真切地展现了诗人在美学追求中的在矛盾。这也是《女神》价值所在:它 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性。 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a.郭沫若是使新诗的翅膀飞腾起来的第一人。《女神》的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建筑在泛神 论(即无神,自然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自然是我的表现)的思想基础上。 b.《女神》形象的基本特色:壮阔性,奇异性与飞动性,由此形成了“女神体”雄奇的艺 术风格。【壮阔性:诗人把大自然作为自己的抒写对象,居于中心的是地球,海洋,太阳的形象。奇异性:大自然被充分地人化,地球成了有生命的母体。如《地球,我的母亲》。飞动性:诗人把宇宙世界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过程,从宇宙万物看到了“动的精神”和创造的“力”。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女神》创造了自由诗的形式,即形式是自由的。每首诗的节数,诗节的行数,每一行 的字数都不固定,押韵不统一。但要求格律的某种统一。

郭沫若历史话剧艺术简介

白话写史剧中华第一 人 ——郭沫若历史话剧艺术简介 王太学 写历史话剧,是作为文学家、剧作家的郭沫若在文学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他从1920年起至1960年的四十年间,以旷代罕见的才华和火样的激情,在史剧创作上纵横驰骋,取得了累累硕果,共创作剧本18部,其中史剧为17部,现代剧1部(《甘愿做炮灰》)。他的剧作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广大民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为史剧创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是用白话写史剧的奠基人。他的剧作经验,对以后乃至今天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同样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一、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用史剧形式为现实生活服务,配合和推动社会的伟大变革。 1、五四时期,用史剧形式鼓动人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民主与自由。 这个时期的史剧为三个叛逆的女性,即《卓文君》、《王昭君》、《聂(yíng)》,剧中的三位女性都聪明、美丽、大胆、机智,热爱自由、蔑视权贵,敢于反抗。 ①《卓文君》,(1923年2月),写西汉时年青寡妇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的故事。卓父为四川巨富卓王孙。文君婚后早寡,父逼其守节,她却跟穷困潦倒的书生司马相如私奔。父与公爹追上她,她坚决反抗,获得了自由。 ②《王昭君》(1923年7月),郭沫若笔下的王昭君,一反旧意,成为反抗封建最高统治者及奸臣、走狗的女英雄,她甘愿下嫁匈奴,就是向汉元帝挑战,她的反抗是大胆的。

③《聂》(1925年6月),写聂、聂政为国锄奸的故事。战国时韩国的民女聂机智、勇敢、果断有崇高的志气和丰富的感情,她女扮男装,追随弟弟聂政除奸,自己也献出了生命。郭沫若用此剧歌颂了为民请命的献身精神,对鼓舞人民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统治作坚决的斗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抗战时期,郭沫若用史剧教育人民,不屈不挠地反对分裂,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为真理斗争到尽头。这时期郭沫若共写了6部史剧,6剧朝代不同,主题都是爱国、统一、自由、光明,歌颂为正义献身的光辉形象,对独裁、卖国的丑类给予无情的揭露和鞭笞。他用史剧向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地斗争,立了大功。这6部史剧是: ①《棠棣之花》(1941年),写聂政为国锄奸,刺杀了韩哀侯及丞相侠累,姐姐聂继承弟弟遗志,继续斗争,直至最后献身,该剧的主题是反分裂。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 郭沫若的戏剧,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其全部作品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却不因之减少。他的《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6部剧作,在历史剧领域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他的这些戏剧不仅抒写个人的情思,而是有意识地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斗争武器来使用。他的几个取材于历史故事的剧本在形式上好像远远背离于现实,但内容却完全显示出“借古喻今”的作用,较之那些虽然取材于现实而表现肤浅无力者,其效果反而显得深沉而巨大。 郭沫若创造史剧,是由于当时国统区的文网森严,动辄得咎,反动统治者欲把大后方造成为“无声的中国”,在那样阴云密布的幕盖下,文艺家们不得不改变写作方式,借用历史题材以求更有效地达到“借古喻今”的目的。采用这种战斗方式,就更能击中敌人的要害而不致受到敌人的反击。郭沫若即是以自己的史剧来实践这种精神的。他以丰富的想像,对材料的精细钻研,与对现实的深刻体会,数者相互渗透地来写作历史剧。因此:他的史剧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说它是历史的,是它的内容“不完全违背历史的事实”。说它是现实的,是他没有把“现实”二字看得很狭窄。这种创作史剧的手法是‘失事求似’。 郭沫若历史剧的第一创作季节是20到40年代,他写于这一时期的历史剧是继《女神》之后在他的文学道路上出现的第二个高峰。在这一季节的后半期即40年代,《屈原》、《高渐离》和《孔雀胆》与其说展现的是古代主题还不如说是政治斗争的主题,作者以其作品表达出为“皖南事件”中被当局打压的中国共产党伸张正义的政治动机。1959年至1962年,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再起高潮,迎来了他同类文学体裁的又一个黄金时代。1959年2月完成《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武则天》,1962年10月完成《郑成功》。 注意历史剧创作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效果,是郭沫若一贯坚持的史剧观。早在20年代初期,他就说过:“我要借古人的骸骨来,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不过他前期的历史剧,只借历史的影子来驰骋自己的创造,而不是严格地根据历史文献对古人的精神面貌作深刻的理解和切实的描绘。后来郭沫若强调作家要研究历史、熟悉历史,“优秀的史剧家必须得是优秀的史学家”。郭沫若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是《屈原》,《屈原》是抗日民主运动中影

鲁迅_故事新编_与郭沫若的历史小说比较_对历史的不同态度

●郭沫若学刊2001年第4期(总第58期)比较研究 收稿日期:20011119 作者简介:廖久明(1966),男,四川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2000级研究生。 鲁迅《故事新编》与郭沫若的历史小说比较 ——对历史的不同态度 廖久明 (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成都610064) 摘 要:鲁迅的《故事新编》和郭沫若的历史小说具有如下区别:(一)鲁迅不但到史书中去寻找题材,而且到神话中去寻找题材,郭沫若则主要从史书中寻找题材;(二)鲁迅让古人说今人话,郭沫若则基本上坚持古今之别;(三)郭沫若的历史小说可以叫“历史讽喻小说”,鲁迅的《故事新编》则具有后现代主义文本特征;(四)郭沫若重视对自己作品真实性的解释,鲁迅则对此不置一词。这表面上的不同,实际上隐含着他们对历史的不同态度:鲁迅虽不相信史籍(尤其是正史)却尊重史实;郭沫若虽相信史籍却常常为了现实的需要,对史实进行大胆的“失事求似”的改编。 关键词:鲁迅 郭沫若 《故事新编》 历史小说 历史观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25(2001)04005306 茅盾在《玄武门之变?序》中说:鲁迅创作《故事新编》是为了“借古事的躯壳来激发现代人之所应憎恨与应爱”;[1]郭沫若在为自己的历史小说集《豕蹄》写的序中说:“这儿所收的几篇说不上典型的创作,只是被火迫出来的‘速写’。目的注重在史料的解释和对于 现世的讽喻,努力是很不够的。”[2] 由此可以 看出,“古为今用”是其创作的共同原则。但在创作过程中,他们的创作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表现在:语言、选材、创作方法及对作品真实性的态度。 一、选材 鲁迅的《故事新编》共有8篇作品,其中有4篇属于神话或带有神话因素,分别是:《补天》、《奔月》、《铸剑》、《理水》。郭沫若的十 篇作品中,没有一篇带有神话因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偶然的。在鲁迅看来,神话同史书一样都是中国历史的记载,所以选材时可以在神话与史书中任意出入,不受限制;而在郭沫若心目中,史书就是史书,神话就是神话,它们分属两个系统:一个属历史,一个属文学,二者不可僭越。这种情况到了后期尤其如此。前期,郭沫若在写《漆园吏游梁》时,还能参照《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结合庄子自己的作品,根据现实需要大胆铺排;《柱下史 入关》则从《史记》所说的“莫知其所终”[3] 开 始,大胆想象老子出关及回到关内后痛苦地忏悔的情景;《马克斯进文庙》甚至让生活于19世纪西方的马克思在20世纪20年代到文庙去拜会孔子,想象之奇特与《故事新编》相比当在伯仲之间。但是事隔10年后,当郭 53

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

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 郭沫若的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分别是《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以及《孔雀胆》。大家平时会看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吗?关于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棠棣之花》“棠棣之花”,“棠棣”出自《诗;小雅》有《常棣》一诗,代指兄弟情义。《棠棣之花》既是郭沫若五幕历史话剧,又是越剧剧目,亦名《芳草碧血》。两个剧目均根据战国时义士聂政刺韩相侠累的事迹改编。 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屈原》话剧《屈原》取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写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郭沫若首次将其形象塑造于舞台之上,他以神来之笔,在从清晨到午夜这段非常有限的舞台时空里,概括了这位诗人一生的悲剧。剧一开始,即写屈原以橘喻志,教育学生保持高洁的灵魂。 1942年,《屈原》重庆首演,导演陈鲤庭,金山饰屈原,白杨饰南后,顾而已饰楚怀王,石羽饰宋玉,施超饰上官大夫靳尚,丁然饰公子子兰,张瑞芳饰婵娟。当时的媒体报道说:“上座之佳,空前未有,此剧集剧坛之精英,经多日筹备,惨淡经营,堪称绝唱。” 1953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为了纪念屈原逝世2230周年,重新上演了这个戏。导演仍是陈鲤庭,屈原则由赵丹扮演,白杨饰南后,

王蓓饰婵娟。1979年《屈原》第四次在日本公演时,演出500余场。1980年11月,河原崎长十郎率演出团来华演出,自扮屈原,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 《屈原》这个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以楚怀王对秦对交上两条路线斗争作为全剧情节线索,构成代表爱国路线的屈原与代表卖国路线的南后等人之间的戏剧冲突. 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虎符》郭沫若的五幕话剧《虎符》取材于《史记;魏公子列传》,写于1942年,1943年首演。该剧描写的是战国“四君子”之一魏信陵君(无忌)窃符救赵的故事。魏安厘王二十年(纪元前二五七年),秦国侵赵,形势危急,赵国平原君的夫人(信陵君之姐)亲自突围到魏国求援。魏王的异母弟信陵君认为赵魏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因此,他固请魏王发兵救赵。暴戾狭隘自私的魏王执意不肯,反劝赵降秦。信陵君亲率三千门下客,前往救援。侯瀛建议窃取魏王虎符,凭符调用老将晋鄙统率的十万魏兵。如姬夫人素来佩服信陵君“宽厚爱人”的品质和“合纵抗秦”的政治主张,也感念他替她报了杀父之仇,因此冒死盗符。信陵君佩符至晋鄙军中,晋鄙疑,朱亥杀之,信陵君统兵八万解赵之围。魏王杀信陵君全家,信陵君之母魏太妃代如姬受过自杀。如姬逃出宫后,本可以逃至邯郸请信陵君保护,但为了不损害信陵君的声名,在父亲墓前自杀。 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高渐离》《高渐离》是郭沫若同志一九四二年的作品,原名《筑》,初版于一九四六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于一九五七年根据一九五四年新文艺出版社版,经作者作了较大的修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领悟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联想和想像在诗中的作用。 三、学习理解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常识。 四、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 第一课时天上的街市 【教学要点】 一、阅读并整体把握理解诗歌。 二、进一步讨论理解诗情、诗意,讨论中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学习理解联想和想像及其在诗中的作用。 四、学习理解重点词语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五、学习把握本诗的韵律和节奏。 六、训练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板书“天上的街市”。 问:天上有街市吗?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是怎么回事。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然后再让学生齐读一遍。 三、整体把握,提问讨论。 1.作者写的天上的街市美不美?美在哪儿? (让学生发言讨论,初步理解诗中描写的街市美在什么地方。 可概括为: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2.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与诗中一样吗? (让学生发言谈牛郎织女的故事的主要情节,突出悲剧的结局。) 3.作者为什么把天上写得这么美?为什么要把民间的悲剧故事改成诗中的那么美好、自由、幸福?作者为什么要写“天上的街市”? (意在引导学生追问诗人的内心世界,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即理解诗歌一定要了解诗人的思想和写作的背景。) 四、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郭沫若,四川乐山人。著名诗人、作家、学者。

(让学生看注释,掌握要点。)他的诗歌的代表作是诗集《女神》和《星空》。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写于1919年至1920年,诗集中充满了“五四”时期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激情。 《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当时是五四运动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的失望和悲愁情绪,但也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本课两首诗都是选自《星空》。 2.《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10月24日,当时中国虽然已经受过“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洗礼,但仍处于军阀混战、列强掠夺、民不聊生的黑暗之中。郭沫若在其著名诗篇《凤凰涅槃》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展示已准备好的字幅) 凤凰鸟活不下去了,不得不架上香木,把自己活活烧死,临死之前,凤凰鸟唱着歌,诅咒这个黑暗的世界:“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 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你悲哀

于无“戏”处起波澜--郭沫若历史剧《高渐离》第一幕技巧分析(论文)

郭沫若学刊2012年第3期(总第101期)史剧研究于无“戏”处起波澜 —— —郭沫若历史剧《高渐离》第一幕技巧分析 曾少祥 (湖南艺术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05) 摘要:郭沫若历史剧《高渐离》第一幕,很为精彩的一场好戏。这场戏的中心事件:高渐离被抓。这“被抓”情节,其实是郭沫若虚构的,而为了使被抓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郭沫若巧妙而纯熟地使用了两个戏剧技巧:“乔装改扮法”和“正反法”。 关键词:郭沫若;高渐离;第一幕;戏剧技巧 中国分类号:I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25(2012)03-0047-03 《高渐离》第一幕,实在是写得很为精彩的一场戏。 大致的情节线条是这样的:大幕拉开,宋子城北门外的酒店—— —高渐离隐姓埋名在此当佣人。他受到了店主人怀贞夫人的怀疑。—— —有二人来店中喝酒。喝着喝着开始咒骂秦始皇。—— —接着又来了个酒客,喝酒中,这酒客说自己是秦始皇的御医夏无且,于是就把众人给吓了一跳。但夏无且却说道:自己已经看透了秦始皇之恶毒心,他深感后悔,已脱离始皇,游方四处,悔改自己的心灵。这一下,倒把大家给深深感动了。—— —大家说着话,喝着酒,突然闻听有敲筑之声音。—— —敲筑人来到酒店里,原来是一个白胡子的老头。—— —于是高渐离就说,我也会击筑的。怀贞夫人便要他试试。高渐离终于忍不住就敲起筑来。—— —敲着敲着,那个白胡子老头突然一把抓住高渐离。高渐离不明其意。场上人皆不明其意。—— —突然那老头儿扯掉自己的胡子和头套,啊!原来他是化了装的,他就是高渐离的好朋友宋意。—— —高渐离和宋意皆是荆轲的好朋友。高和宋这两位好友在这儿相会了!荆轲为了刺杀秦始皇自己已被杀了。人们怀念荆轲,敬仰荆轲。人们也一直敬仰和暗暗念叨着高渐高和宋意的大名。如今,这两位英雄出现在人们面前,于是大家就涌现出无比的敬意和巨大的激动。—— —于是,第一个激情的浪头在这儿出现了:这一群心心相印的对秦皇同怀一腔恨的人们,他们敲起悲壮的筑,唱起慷慨的歌,高举着酒杯,祭奠荆轲的在天之灵,只见他们热泪盈眶,歌声里带着哭音,这真是激动人心的一个好场面啊!—— —歌唱完毕,舞台气氛慢慢儿沉静下来时,夏无且说,刚才这歌词中描写荆轲刺秦始皇的场面有一点不确定。他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夏无且是当时的在场人,他讲到当时荆轲如何举匕首扑向秦始皇,而夏无且抱着“人各忠于其主”的念头,把药罐打向荆轲,因而救了秦王,而荆轲却被杀了。如今想起来,内心十分沉痛。—— —夏无且的忏悔引得人们落下泪来。刹那间,人们的情感出于一片高度的净化之中。—— —夏无且手中如今尚留有荆轲当时被杀,被秦皇之剑斩落下来的衣服破片,此遗物夏无且保持着,放在城里,他要拿来,给大家看看。于是他起身向城里去了。—— —人们依然沉浸在哀恸之中。—— —突然,场上气氛陡变,夏无且带着秦兵扑上场来!啊!这夏氏刚才的嘴脸是假扮的。—— —人们四处逃窜,于是舞台上掀起第二个高潮:一片紧张、混乱。宋意在混乱中逃跑了,可高渐离被抓,场上三人也被抓住。几个酒客,和那个幼小的孩童,和那个善良的老妈妈,却被杀死了!—— —台上突然归于一片安静,高渐离默默站着,胸臆中充满了无限的愤恨。—— —幕落下了。 好戏!真是一场好戏! 郭沫若是如何构思出这场好戏来的呢? 人们可能会说:“郭沫若写的是历史剧。而历史剧的材料,本来就有奇特情节,本来就是有戏的。!” 那我们就来看看,这盘原始材料的本身,到底是有戏还是无戏? 《史记·荆轲列传》载:“……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 收稿日期:2011-11-24 作者简介:曾少祥(又名曾绍祥),湖南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高级编剧。 47

关于郭沫若的历史故事

关于郭沫若的历史故事 导读:本文是关于关于郭沫若的历史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 1.改诗救少女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他拾得一个笔记本,打开一看,扉页上写着一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是“春在哪里”。再翻一页,竟是一首绝命诗,且署着当天的日子。郭老看了后很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失主终于找到了,是一位面色忧郁的姑娘。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学落榜,加上恋爱受挫,于是决心“魂归普陀”了。郭老耐心开导她,对她说:“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过下联和横批太消沉了,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点头,郭改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姑娘听了感佩不已。心想眼前这位长者一定是位有学问的首长。她把自己的心事都倾吐出来。郭老听了,挥笔写一联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下署“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李真真仔细阅读,请郭老为这副对联签上名。待郭老写上“郭沫若,六二年秋”几个字后,姑娘才惊喜地知道眼前这位首长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她激动地表示要永记教诲,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李真真还大着胆子写了一首诗作谢郭老云: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竟藏回春力,感谢恩师救迷航。 2.郭沫若与芭蕉花 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

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很让他伤心。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3.潜心十年甲骨文 1920xx年大革命失败,蒋介石叛变了革命,大肆杀害共产党人。面对敌人的白色恐怖,郭沫若大胆地指名道姓地批判蒋介石。蒋介石恼羞成怒,下令通缉他。为了避难,郭沫若再次东渡日本。在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对他进行监视,使他失去了自由。在无奈的情况下,他开始潜心研究甲骨文。 由于没钱买书,他每天要走很远的路到书店去看书。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与东洋文库主任石田干之助联系,才容许他在一两个月内读完库中所藏的一切甲骨文着作。在此期间,他把关于中国考古学上发现甲骨文的记载全都翻阅了一遍,同时还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郭沫若夜以继日地工作,废寝忘食。有一天累得病倒了,即使发着高烧,他仍然不肯放下手中的毛笔。在呻吟中,他还念叨着书斋里的那些宝贝。 他的《甲骨文字研究》中《释支干》一篇的手稿,有一段字写得特别粗大,就因为是在发高烧的时候写的。就这样,他仅用了两年左右时间,便完成了《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这是他研究甲骨文、金文的第一批成果。 当时他的生活非常艰难,有时甚至没钱买一枝毛笔。经常要靠朋友的接济。为了顾全一家六口人的生活,他不得不分出精力兼搞写作和翻译。

甲骨四堂

一、甲骨四堂 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唐晓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二、【鼎堂】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字鼎堂。四川乐山县人。1928年6月,在日本东京的书店,他拿到了罗振玉所著《殷墟书契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郭沫若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在这以前,他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已经收录了他的《卜辞中之古代社会》一文。从此,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走上了颠峰时代。几经周折,他的另一部著作《卜辞通纂》也问世了。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方法新,因而一出手就高屋建瓴地超过了前人。1959年8月郭沫若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阳殷墟。晚年,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彦堂】董作宾 董作宾(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5日),字彦堂。河南南阳人。1928 年10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成立。董作宾被聘为通讯员,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回到北京,汇报了在安阳的考察情况,立即得到蔡元培院长的重视。几天后,董作宾再次来到安阳,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拉开了序幕!从1928年至1937年科学发掘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他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董作宾重视对甲骨的描摹,他的甲骨书法,为世界许多名家所收藏。 四、【雪堂】罗振玉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叔蕴,号雪堂。浙江上虞人。罗振玉自幼研读古籍,对文物古董造诣很深。1902年罗振玉第一次在刘铁云家看到甲骨文字的墨拓本,认识了甲骨文字,1906年,他任学部参事官,不仅广为收集古物,也着手调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他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他将甲骨文中的人名与《史记.殷本记》中商王名相比较,发现其大部分相同;他在考释文字的基础上注意了对整条甲骨文卜辞的通读;在考释文字上,他提出“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方法,对一词的考释,必求其形声义的符合。这些都给后来考释古文字者以启迪。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4、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天上的街市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2、《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 3、《天上的街市》一诗以________和________描绘了一幅天上的美景,把读者带进了神话的境界。诗中主要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________和对理想生活的________,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4、《静夜》全诗紧扣住一个“_______”字,对人间世界和天上世界进行了描写,以笼罩天地的“_______”营造出_________的氛围,使这首诗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5、朗读诗歌《天上的街市》,并注意节奏和重音。 课堂学习: 一、情境导入: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3、放录音。听完录音后,再请学生根据听录音的印象试读。老师再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4、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5、交流点拨,精读诗歌,深入思考: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三、点拨讲解: 1、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等等。所谓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的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2、板书: 天上的街市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珍奇美丽、繁华 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自由、幸福 四、练习测评:

郭沫若的代表作

郭沫若的代表作 篇一:郭沫若 郭沫若先生是文学史上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尤其是他的诗集《女神》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1]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力也是举足轻重的,然而学界对其作品和人格的讨论却呈现出两极现象。“两极阅读”是不是绝对的两极,“文学史读法”是否应该对“非专业读法”进行“强制性”引导,本文将试图对此进行讨论。 一、“两极阅读”现象产生及产生原因探析 “两极阅读”现象是对郭沫若先生的作品评价出现的两种对立观点的现象,年轻读者对郭沫若的作品没有很大兴趣,评价也不一定高,而文学史的评价却很高。[2]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诸多因素限制的,只有正确了解这些因素,才能客观看待“两极阅读“现象。 1两极阅读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具有时代的隔膜。 (1)、郭沫若的诗具有思想的前瞻性,把握其诗歌需从思想内涵去领会。郭沫若之所以能称之为大家,真正走向文学的舞台是由于其在诗歌上的突破和影响力。以收入《女神》的《天狗》为例,初读其作品,就有一种让人狂躁的感觉。“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一样地飞跑”。诗人在反复渲染心中的狂热,预示着一种强烈的爆发力量。而以今天的眼光去看此诗,则无法领会郭沫若在所处时代思想的爆发性。这对以前陈腐的思想造成毁灭性打击。这在今天看来当然是很普通甚至可以说是落后的,但在当时,却是很难得的。正是情感的渲染,思想的深刻,使他的诗歌在当时具有魅力,特别是在年轻读者中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感悟郭沫若当时的诗歌,应该站在当时当时的高度去领悟。在思想上的差异性解读是形成两极阅读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2)、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处于新旧诗体转型的过程中,其诗歌的创作与今天新诗存在差异,故会形成“两极阅读”现象。郭沫若说过:“我所写的一些东西,只不过飞翔我一时的冲动,随便地乱跳舞的罢了。”[3]由此可见,郭沫若的创作很多只是一时灵感激发,当时创作之际只是依靠满腔激情,并没有注重文辞修饰。如收入《女神》的《晨安》:“……晨安!万里长城呀/啊啊!雪的旷野呀/啊啊!我所敬畏的俄罗斯呀/晨安!我所敬畏的Pio呀/晨安!雪的帕米尔呀/晨安!雪的喜马拉雅呀/晨安!Bengal的泰戈尔翁呀/晨安!自然学园里的学友们呀……”这首诗作读来让人热血沸腾,他选取富有生命力的名词让人如临其境。但可以说没有美感而言,基本是地名的罗列。这是郭沫若有意而为之。当时新旧文体转型,郭沫若的贡献就是要改变旧诗体追寻辞藻华丽、对仗讲究的现象。这在当时是一个突破,也正是因为郭沫若在这方面的探寻和贡献,从而奠定了他在20年代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地位。在新诗日益成熟的今天解读郭沫若的诗歌会形成隔阂,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3)、郭沫若处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中,特殊的时代造就特殊的作品,许多新的意象的使用与今天存在差距。正确解读其作品,必须设身处地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中。如在《晨安》中:“晨安!太平洋呀!太平洋上的诸岛呀!太平洋上的扶桑呀/扶桑呀!扶桑呀!还在梦里裹着的扶桑呀/醒呀!Mesame呀/快来享受这千载一时的晨光呀。”诗人就选取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特定意象,尽情地召唤时代的光明使者。这在当时无疑是十分难得的。如果不能置身于当时去考虑,当然无法领悟诗歌的魅力,对其作品自然就会发生误解。 2、“两极阅读”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对郭沫若人格的怀疑,从而产生对其文格的质疑。 (1)正确看待郭沫若人格流变及其文学史地位。对郭沫若先生的文学史地位的评定主要是其诗歌创作在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和其历史剧作,但是在其人格上却历来有许多质疑。主要体现在信仰中人格问题,关键时刻脱离共产党,加入了国民党,对革命信仰不坚定;信用中的人格问题,他答应鲁迅和他联合起来,共同“向旧社会进攻”,但随即在其出版的《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中就出现了围攻鲁迅的文章;婚姻家庭中的人格问题,为了自

郭沫若

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中文名:郭沫若出生地: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 别名:郭开贞(原名)出生日期:1892年11月16日 国籍:中国逝世日期:1978年6月12日 民族:汉族 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战声集》等。 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等。 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武则天》等。 《浮士德》、《郭沫若全集》等。 名言: 1.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2.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的权威之前拜倒。 3.人世间,比青春再可宝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青春也最容易消逝。最可贵 的东西却不甚为人们所爱惜,最易消逝的东西却在促使它的消逝。谁能保持得永 远的青春的,便是伟大的人。

郭沫若与芭蕉花 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不知从哪儿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就想弄一株来。可市面上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让她很伤心,便教育了他一番,叫他以后要诚信做人。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郭沫若一直牢记在心,直到后来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也未曾忘记。 改诗救少女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他拾得一个笔记本,打开一看,扉页上写着一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是“春在哪里”。再翻一页,竟是一首绝命诗,且署着当天的日子。郭老看了后很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失主终于找到了,是一位面色忧郁的姑娘。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学落榜,加上恋爱受挫,于是决心“魂归普陀”了。郭老耐心开导她,对她说:“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过下联和横批太消沉了,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点头,郭沫若便改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姑娘听了感佩不已。心想眼前这位长者一定是位有学问的首长。他把自己的心事都倾吐出来。郭沫若听了,挥笔写了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下署“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李真真仔细阅读,好像见到了楚霸王破釜沉舟大破秦军的壮烈场面;又好像看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一幕;还想到蒲松龄落第后意志不消沉而发奋创作了不朽杰作《聊斋志异》……这副对联不正是“事事难成事事成”的最好注脚吗?姑娘请郭老为这副对联签上名。 待郭老写上“郭沫若,六二年秋”几个字后,姑娘才惊喜地知道眼前这位首长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她激动地表示要永记教诲,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李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7郭沫若诗两首

27.郭沫若诗两首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作者感情。 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歌的意像和作者感情。 2.难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 教学时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缥缈(piāo miǎo):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2)定然:必定。 (3)珍奇:稀有而珍贵。(4)闲游:闲暇时到外面随便游玩。 (5)笼罩:像笼子一样罩住。(6)疏星:稀疏的星星,形容星星很少。 2.朗读课文《天上的街市》。 3.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三、导语 夜空,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亲切。空中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有许多美丽的故事。诗人以新奇的想象,融天上地上为一体,描绘出令人神往的仙境,寄托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一齐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看看天上的街市有多美 四、正课 l朗读《天上的街市》朗读指导: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读时应掌握好恬静、自在、清新、乐观的感情基调。 2.探究质疑:街灯与明星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为什么把“街灯”比作“明星”,又为什么把“明星”比作街灯?讨论并归纳:“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就自然联想到明星(这是类似联想)。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种联想具体表现出来。同理,作者看到“天上的明星”就自然联想街灯。这样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3.探究质疑:请想象一下“那缥缈的空中”是什么样的?”美丽的街市”是什么样的?“世上没有的珍奇”又是什么样的物品?讨论并归纳,可自抒己见 4.探究质疑:请想象一下“浅浅的天河”是什么样的?牛郎和织女骑着牛儿来往的

郭沫若著名历史剧

郭沫若著名历史剧 屈原是郭沫若创作的著名历史剧的代表作。关于郭沫若著名历史剧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郭沫若著名历史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郭沫若著名历史剧屈原的创作背景 话剧《屈原》取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写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郭沫若首次将其形象塑造于舞台之上,他以神来之笔,在从清晨到午夜这段非常有限的舞台时空里,概括了这位诗人一生的悲剧。剧一开始,即写屈原以橘喻志,教育学生保持高洁的灵魂。 1942年,《屈原》重庆首演,导演陈鲤庭,金山饰屈原,白杨饰南后,顾而已饰楚怀王,石羽饰宋玉,施超饰上官大夫靳尚,丁然饰公子子兰,张瑞芳饰婵娟。当时的媒体报道说:“上座之佳,空前未有,此剧集剧坛之精英,经多日筹备,惨淡经营,堪称绝唱。” 1953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为了纪念屈原逝世2230周年,重新上演了这个戏。导演仍是陈鲤庭,屈原则由赵丹扮演,白杨饰南后,王蓓饰婵娟。1979年《屈原》第四次在日本公演时,演出500余场。1980年11月,河原崎长十郎率演出团来华演出,自扮屈原,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 《屈原》这个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故事,

以楚怀王对秦外交上两条路线斗争作为全剧情节线索,构成代表爱国路线的屈原与代表卖国路线的南后等人之间的戏剧冲突。 郭沫若著名历史剧屈原的剧情简介 屈原给弟子宋玉讲自己的《橘颂》一诗,赞美橘树“独立不倚”、“至诚一片”的品格,告诫宋玉在这大波大澜的时代“生要生的光明,死要死得磊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这实际也是屈原光明磊落、爱国爱民伟大襟怀的诗意概括和自我抒发。秦为破坏楚齐联盟派使者张仪游说楚王,诡称秦以商于六百里之地与楚,条件是楚齐绝交。左徒屈原识破秦国虎狼之心,从维护楚国独立和关东六国人民利益出发,力劝楚王坚持联齐抗秦。张仪阴谋受挫,转而与楚王宠姬南后勾结。南后郑袖是个狠毒自私的女人,楚王长子正在秦国作为人质,南后为了固宠便接受张仪奸计,以离间楚王与屈原关系,破坏楚齐联盟换取秦国对立稚子子兰为王位继承人的支持,二人共同设下宫廷“构陷”的阴谋。南后以帮助指导“九歌”为名,把屈原骗入宫廷,当面吹捧屈原:“文章又好,道德又高,又有才能,又有操守”,待见到楚王回宫时,便诈作头疼,倒入屈原怀中,反诬屈原调戏她。昏庸暴戾的楚王,不辨真伪,便以“淫乱宫廷”的罪名,免去屈原左徒官职逐出宫廷,并宣布和齐国绝交,同秦国修好。屈原悲愤满腔,告诫国王:“要多替楚国的老百姓设想,多替中国的老百姓设想”。痛斥南后:“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楚国呀!”“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屈原被贬,谣诼四起。无耻文人宋玉叛离屈原,投靠贵族集团。屈原愤而出走,路遇楚王、南后、张仪,情不可遏,痛骂张仪,

作家简介(鲁郭茅巴老曹)

鲁迅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又名樟寿,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论文集:《门外文谈》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答客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鲁迅说,许广平载于《欣慰的纪念》) 4、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故乡》) 5、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6、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24、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25、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26、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27、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28、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30、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记念刘和珍君) 41、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42、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45、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47、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51、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 53、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秋夜》) 二弟:周作人,暮年译《希腊神话》。 三弟:周建人,曾任浙江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儿子:周海婴,原国家广电总局副部级干部,无线电专家。现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