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爱华耳机演变历程

爱华耳机演变历程

爱华耳机演变历程
爱华耳机演变历程

回忆起《SONY耳塞大阅兵》,《经典の作,不朽の章---★最强の松下★---松下经典耳塞完全盘点》……一些玩塞的心得和总结,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时

光飞逝,岁月如梭,如今打开论坛,几乎都是新面孔,许多老人兴许是兴趣的转移,兴许是工作的压力,兴许是时间的紧迫,又兴许是家庭的原因,已经几乎见不到了,多少让人不禁感叹岁月不饶人啊,我们老了,这个世界是年轻一代的……

汗,扯多了,人老了就是罗嗦啊,下面回归正题,以此文献给默默支持AIWA至今的和对老耳塞不疲不眷众多玩家和玩友!

究极AIWA耳塞の最强音

----仅以此文献给各位钟爱并默默支持AIWA的坛友

AIWA(爱华),一个逝去而又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日本品牌,其前身是AIKO

Denki Sangyo Co.,Ltd爱兴电机产业(195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东京),1959年10月更名为AIWA爱华,1969年2月,由于第三者投保金额资金的增加及融资的问题,索尼买下其50.6%的股份成为AIWA第一大股东。AIWA的鼎盛时期出现于80年代至90年代,其生产的随身听风行整个世界,制造无数经典及神话。90年代末,由于种种的原因,业绩每况愈下,终于在2002年2月被索尼正式作为全资子公司收入囊中,成为廉价产品的索尼子品牌代言者,一代枭雄凄然倒下,无不让人惋惜至极……相信至今玩过TYPE,CD和MD的玩家都不会忘记AIWA,但不知多少人会记得,AIWA的耳塞也曾经在耳塞历史上写下浓重辉煌的一笔,AIWA随身听能与SONY一较高下,并在90年代初几乎占领了整个市场,固然与那一时期AIWA机器的优秀品质分不开,但AIWA耳塞的出色表现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说“耳机是一台随身听的灵魂”一点也不过分,与其磁带作品一样,AIWA的耳塞绝对让当年的SONY为之汗颜……

由于AIWA的耳塞型号众多并且不象SONY一样在分线筒标有型号标志,所以收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时间有限,本文在此仅介绍AIWA历史上最高端的四条9和四条8一条7,其他耳塞,将会在本人以后的文章《天籁の音-----爱华耳塞中高端系列》以及《超值の首选-----爱华耳塞低端入门系列》做详细介绍,目前正在做材料的收集阶段,本人将竭尽所能,完成其余的几篇文章,不让各位失望,希望得到各位的多多支持,谢谢……

AIWA历史上的耳塞,如果按照型号来统计,估计不下上百款,然而,其中最优秀,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无疑是其四条9和四条8(一条7),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AIWA这几

款耳塞的神秘面纱!

HP-V9:发售价是5200日圆,标称频率响应达到15hz-40kh,线性结晶体无氧铜耳塞线,在当时绝对决无仅有,本款耳塞应该算AIWA最早的顶级耳塞了!如果说MDR-E282是SONY的传说,那么HP-V9绝对是AIWA的传说,与282一样,此款耳塞觉得称的上是梦之耳塞,因为目前存量真的相当稀少。SONY

2系顶级MDR-E282也是SONY为了对抗HP-V9而研制。由于产量不多,存世量少,所以V9绝对是众多AIWA FANS和耳塞玩家追逐的珍品,多少人以拥有V9为荣,V9有两个颜色,分别是金色(G)和黑色(B),声音是一样的,并没有象SONY一样,出现了颜色不同而声音不同的情况,再来谈谈V9的音质,耳塞有人说AIWA的耳塞是监听耳塞,并且缺乏低音,这句话在V9身上说对了一半.何为监听,监听就是要尽量准确的还原声音的原貌,是有特殊作用的,比如录音师等.但是准确的声音,并不是好听的声音,看看世界上最顶尖的喇叭

品牌,有多少号称是监听喇叭,PMC算是一个,但是他并不能算顶尖.回过头来看V9,V9的染色有,但是它并不突出某一频段,不像282,有点突出中频来讨好人的耳朵.这种整体的染色,让人觉得初听非常平庸,但是确又非常耐听.V9的结像非常准确,这点在耳塞里非常的难得.V9的低频,下潜的并不是很深,估计这和震膜的大小有关.但是V9的低频,异常有弹性,特别是有整整鼓声传来的时候,它就像一颗运动员的心脏,跳动的强健有力!V9是当时发售那个V系列中的顶级,其系列有几款耳塞造型非常相似,比如HP-V60,造型撇开颜色不谈,外观造型

几乎一样……

V9金色

与V9颇为相似的V60

HP-V8:HP-V8,一个很让我很疑惑的耳塞,本人到现在还不能确定他是不是V9的下级耳塞,因为连国外的资料记载也非常稀少,就本人查阅的有限资料来看他并不属于是V9同一系列的耳塞,似乎他他的那个V系列中的顶级,其系列中还有HP-V10和HP-V11等几款耳塞。V8颜色众多,就笔者见过的颜色,有黑色,白色,绿色,蓝色,红色等几款,V8的声声就本人手上两条来看,清淡朴实,偏一点低频,有点类似SONY的252,比V3和V6好很多,至于相比V10和V11如何,暂时还不清楚,因为手上没有可以对比的样品,只

知道这两款耳塞似乎是V8的下级…….

V8黑色

V8白色

V8绿色

V11

HP-V99:发售价是10000日圆,频率响应5hz-30khz,采用线性结晶体无氧铜的线材,对手就是当年的SONY 4系顶级耳塞MDR-E484!他与484一样采用钻石震动膜,金色外壳U型金属空心低频导管结构采用,对低频的增强起了非常大的帮助,使得V99低频非常扎实,下盘相当稳,中频人声相对靠前,高频不飘不刺不亮!声场宽阔,解析力高而且极其耐听,即使久听也不会累,这和他科学的腔体和优秀的单元是分不开的!V99动态较大,有大耳机的风范。 V99恐怕是AIWA系列所有耳塞中发售价格最高的,同时也是名气最高,知名度和认同程度最高的耳塞,很多人不知道,没见过V9,但是却对V99相当了解,除了V9产量和存世量少外,这和V99的优秀程度绝对是分不开的,就当时的市场反映程度和听感来看,V99绝对是超越484的经典作品,可惜很多人觉得他不好看,但是也很多觉得他外型很强悍,扫一眼就知道是一条很不错的耳塞。HP-V99分为两个版本-----零售版和配机版,两个版本有少许的不同,零售版带罗纹头,附带3.5转6.5转接头,耳塞背面打着金色标志“AIWA”;另外V99还有一个版作为AIWA HS-JX2000 10周年纪念版的配机耳塞(包含富含政治色彩的中华民国建国80周年纪念版HS-JX2000也是用了V99作为配机耳塞,日本本土销售版则采用HS-EX50则用了HP-J7做为配机耳塞),其特点就是塞背不象零售版一样只打了金色“AIWA”作为醒目标志,而是破天荒的打上了耳塞型号“AIWA HP-V99”,这也是AIWA唯一一款在耳塞本体打上型号的耳塞!顺便提醒一下,目前V99

假货横行,不过做工都很粗糙应该比较容易看出来,另外大部分的假货V99塞背都没有任何字样,而真品无论如何褪色,都可以清晰的看出来标记,绝对不会完全褪光的,请各位

注意!

零售版HP-V99

配机版V99

JX2000反动版----中华民国建国80周年纪念

HP-V88:HP-V99的胞弟HP-V88,与99长的一模一样,唯一的不同就是背面的U型金属笛管为银色,作为99的下级的耳塞,88保留了99的大部分优点,同样“扎实”的声底和下盘相当稳,中频人声一样的比较靠前,高频不飘不刺不亮!耐听度极佳!与99一样久听也不会累!声场宽阔,唯一的缺点就是整个频段的解析力不如V99,个人感觉总体在99的85%水平左右!V88只有一个版本,那就是零售版!

V88

兄弟合影

HP-D9:发售价格8000日圆,频率响应5HZ-30KHZ,阻抗16欧姆,音量感108DB/毫瓦,净重9克(不含线),92-94年出品!60毫米U型低音笛管耳机,表现深厚的低音响应,4U薄型非晶质振膜,软式耳塞,线性晶体无氧铜软线,强力SA-CO驱动磁铁,24K镀金立体声接头,耳机卷线盒。以上的是AIWA HP-D9官方画册的介绍说明,此款耳塞第与V99有几分相似,最大的特点就是那大型U型笛管,但是声音却和V99风格大不相同,本人不可以否认D9是款素质很高的耳塞!监听味较重,音染小,忠实还原音乐的那种耳塞,极高的解析。但其低频的下潜及延伸不佳,也成为了很多人认为其一个失败的地方,这确实和其标称的低频可以下潜到3Hz有点不符,然而,D9在与AIWA的老机搭配起来(比如HS-JX505 HS-JX707 HS-JX2000 HS-JX3000等),声音却非常的出色,也许是其不足得到的BBE的弥补,D9同样有两个版本,零售版和配机版,这个两个耳塞版本唯一的不同就在插头上,零售版是罗纹头并带了转换头,而配机版则是普通的插头不带罗纹,配机版为HS-JX3000和HS-EX3000(日本销售版)原配耳塞!

D9零售版

D9配机版

十分罕见的D9银色

HP-D8:频率响应8HZ-25KHZ,阻抗16欧姆,音量感108DB/毫瓦,净重9克(不含线),92-94年出品!60毫米U型低音笛管耳机,表现深厚的低音响应,4U薄型非晶质振膜,软式耳塞,线性晶体无氧铜软线,强力SA-CO(钐-钴)驱动磁铁,24K镀金立体声接头,耳机卷线盒。从官方介绍说明上就不难看出,D8和D9有多么的相似了,与V99和V88的关系一样,胞弟D8在参数上确实上不如兄长,估计是单元等级的问题,另外D8只有一个版本,同样是零售版,但是D8的零售版却不带罗纹头!

D8

HP-J9:发售价不详,频率响应8HZ-25KHZ,阻抗16欧姆,音量感105DB/毫瓦,净重5克(不含线),92-95年出品。全新设计垂直式入耳,低音笛管式耳机,完美配合耳道加强深厚有力的低音,颈项型无氧铜软线,24K镀金立体声小型插头, 15毫米薄形振膜,耳机卷线盒。以上为官方介绍,HP-J9是款外型相当奇特而且佩带方式奇特的耳塞,这就是J9最大的卖点,一个字概括-----COOL,这和那种普通入耳式的佩带方式不一样。由于他的塞体不象其他耳塞那样密闭,所以漏音比较严重,但是在使用过程中,J9那种佩带方式使得耳朵的压力少很多,就声音来说,J9属于比较平衡偏向低频的耳塞,没有太大太大的让人觉得出色的地方!

另外笔者还意外的发现了一个和J9长的很象的耳塞,那就是飞利浦的HE600!

J9

HE600

HP-J8/J7:发售价格4500日圆,频率响应8HZ-25KHZ,阻抗16欧姆,音量感105DB/毫瓦,净重5克(不含线),92-95年出品。垂直式入耳,U型低音笛管耳机,表现深厚的低音响应,颈项型无氧铜软线,耳机线上附音量控制(J7无此项),24K镀金立体声小型插头!为什么把J7也一起归到一起呢,因为J8和J7的区别仅仅在J8比J7多了一个音量控制器,J8只有零售版一款,银色,而J7只有两款,一款JX2000本土销售版的HS-EX50的配机耳塞----金色HP-J7,另外就是零售版的银色J7,J8/7同样采用了奇特的佩带方式,垂直入耳,但是这样的设计方式,本人感觉仅仅是奇特而已,舒适感一般,最要面的是容易脱落,因为设计的问题,配带的时候似乎没有一个支点可以防止耳塞脱落,声音来说,个人感觉比J9要好,低频扎实有力,中高频适中,解吸虽不及99和D9但是也不会差,总体来说,与V99

声音风格有几分神似!

金色J7

银色J7

EX50海报

EX50全套图

写到这,不禁有有些伤感,AIWA的逝去,让多少人惋惜,但是这又是无法改变的事实,AIWA 产品的影响,我相信不少的70后和80后都印象深刻,让我们记住他的产品(尤其是AIWA 的耳塞,嘿嘿),AIWA 耳塞中还有不少让人难以忘却的经典,比如V743 V741 V553 V552 V557 V55 D5 V14 V16等等,本人将会尽快的给大家献上,希望各位到时候继续捧场,谢谢……

--------零度,完成于7月1号凌晨

参考文献:《1992——2000年AIWA耳塞全记录》

《 AIWA公司简介》

《爱华(aiwa)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格价破坏的先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xx和早期儒学: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从“无为”到“有为”: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

儒家思想变化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儒学所崇尚的“和为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合观念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心与身的关系以及对促进个人道德修养、社会稳定、国际和平乃至推动人类社会和谐、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兴衰及其原因 1.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原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些主张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阻碍历史的前进,必然会遭到压制。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处于“独尊”的地位。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的地位。 4.宋朝时期儒家思想被取代。原因: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5.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专制精神的支柱。原因:明清时期统治者为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愚民政策,培养忠实奴仆,采取八股取土的办法,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内命题,文体为呆板的八股文。这就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专治制度的精神支柱。 6.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原因: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把孔子打扮成变革的先师,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以减少变法阻力。 7.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到抨击。原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逆流,为复辟帝制摇旗呐喊。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这就严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1.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我们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是: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一分为二,批判地加以继承。 2.儒家思想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过重大的作用。但它也曾成为统治者

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儒家的起源 儒家学派诞生在战火纷飞、群雄争霸的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孔子。 【孔丘】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核心思想为“仁”与“礼”。 何谓“仁”?“仁者爱人”,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持续。如何“爱人”?夫子曰:“忠恕而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何谓“礼”?“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其中的“礼”,专指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为了能够实现“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这就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另外,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 二、儒家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时 【孟子】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但除了曾参留下了《大学》之外,其他的大多未曾留下什么。到了战国时期,孔子之孙子思收了一名弟子,此人便是日后被称作“亚圣”的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流传于世的著作为《孟子》“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在孔子之“仁”的思想上,孟子将“仁”发展成为了一套政治学说。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在人性论方面,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 在义利观方面,孟子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孟子要求人民应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荀子】如果说儒学在孔孟手中还仅仅停留在关注人的身上,那么战国时期儒学的另外一位重要代表荀子就将儒学发展到了另一种高度。 荀子,名况,赵国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现存《荀子》共三十二篇。其主要思想有如下几点: 1、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但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2、性恶论。与孟子正好相反,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在战乱与社会变革中并不适用,更不用说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了。等到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打败项羽,百废待兴,这时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所以从西汉初年到汉武帝继位时,黄老思想一直在政治上占据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汉朝历经了“文景之治”后,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式的发展需要了。同时,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期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此时,儒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 【董仲舒】董仲舒,广川人,研究《公羊春秋》,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学说是董仲舒儒学的基础。他宣扬“君权神授”,为君王统治天下提供了理论根据。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君权。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 "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联。 【原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⑵"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原文】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 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审(审)→宀番→宀采田","番"谓田中野兽的脚印。"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审",悉也。 【原文】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兽足谓之番,从采、田,象其掌。审,悉也,知审谛也,从宀、从采。悉,详尽也,从心、从采。释,解也,从采。采取其分别物也。 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的进化过程。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图象向表示声音的字母方向发展,以语音作为主体。汉字由原始图象向"象、数、理"方向发展,用不同的图象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 ⑶"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 【原文】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下边的"一"表示"地",与"?"卦三阳爻象"天、人、地"相通),"显→日业"("业",表示地上有茂密的树木,"日"已上树梢,太明"显"了)。 这些字还可以组成更多的字。如:"盟→明皿"、"踢→易"、"湿→氵显"、"但→亻旦"……。 造字和易理在这里完全相通,即所谓的"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维和"阴阳互动"的二分原理。 ⑷"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无"和"有"。没水喝会渴,没东西吃就会饿。"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

儒家思想在我国历朝地位演变的历史原因

、儒家思想在我国历朝地位演变的历史原因(1)xx时期: 儒家思想被冷落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王室衰微,战乱频繁,新兴地主阶级急需强有力的手段来巩固新生的政权。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维护周礼,这些思想主张无助于统一,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必然受到冷落。 (2)秦朝时期: 儒家思想遭压制 秦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遭受压制在情理之中。 (3)西汉时期: 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确立。 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的发挥中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xx后直到清末: 儒家思想雄霸统治地位 儒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符合了统治阶级禁锢士人思想、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千方百计的维护。 (5)明末清初受到挑战 明末清初中国开始卷入全球化浪潮,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6)太平天国和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被利用。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儒家思想中的“大同思想”-----实现“天下为公”的社会,很符合当时下层人民的利益。对儒家思想中的这一部分内容的利用有利于调动各阶层参加反清斗争的积极性。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他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7)新文化运动时期: 儒家思想受抨击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扬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目的是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宣扬民主与科学,解放人们的思想。 儒家学说地位变化所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在思想文化的特征: 思想文化必须为专制主义服务,才能生存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由割据到统一的历史趋势。 3、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和现实意义 1、教育理论: 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xx: 孝、xx、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维护社会稳定: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总结作业) 一、创立——春秋时期 1、时代特征:奴隶社会走向瓦解。 2、代表人物: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地位:我国和世界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3.主张: (1)政治上: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目的: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意义:遏制暴政,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礼”的思想。“克己复礼为仁”。礼,具体指周礼。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尊卑有序的统治秩序。 德治:“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教育上: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3)古代文化的整理:编订整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4.着作:后人弟子集成《论语》。 二、发展——战国时期 1、时代特征:封建社会逐步形成。 2、代表人物及主张 (一)孟子:政治主张: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含有早期民本思想与孔子儒学的关系: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 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二)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

行了深入讨论。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3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4百家争鸣出现的影响: 三、低潮——秦朝时期 1.背景 根本原因:确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巩固统一 直接原因: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 2具体步骤焚书坑儒 3评价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作用:①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统治 ②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四、主流——汉代儒学 1、时代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董仲舒。 主张:①针对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针对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③针对维护统治秩序——三纲五常 ④针对土地兼并——限田薄敛省役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 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 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 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传播,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特点: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 (四)儒学新的发展——宋明理学 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新儒学的正统。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明朝: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说明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也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特点: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是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五)儒学发展变异——明清 明清之际,随着封建朝代的激烈更替,随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在这方面,明代后期的李贽,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 2、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 贵君轻”思想;荀子…… 3、重创:秦朝,“焚书坑儒” 4、正统: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5、冲击: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 道教的冲击 6、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融合 7、理学: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 年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 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一、近代戊戌变法的主将梁启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为警句自勉。他以忧国忧民的精神,参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结合史实,查找资料,谈谈顾炎武和梁启超为什么有同样的感受。 答案提示: 顾炎武和梁启超生活的时代都处在国家危亡之际,不约而同地产生了救国救民的思想。 二、收集一些现实生活的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说应该如何辨证地看待传统思想文化。 答案提示: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A、传统文化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B、传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C、传统文化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

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D、传统文化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A、尊卑等级观念; B、重男轻女的观念; C、因循守旧的观念; D、重利轻义的观念; E、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传统文化应采取的态度: A、批判、继承、改造; B、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解析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解析 【高考导航】 思想文化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内容,在强调以文明史观审视历史的今天,本部分内容在高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题型上,选择题与主观题并重;内容上,儒家思想的内涵和演变是考查的重点,其中明清思想为重中之重。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合当前全球祭孔、开办孔子学院、《论语》热等现象理解儒学与国家建设的联系;二是结合和谐社会构建、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热点问题,理解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三是注意纵向和横向分析、比较。如纵向梳理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横向比较明清民主思想与启蒙运动的异同等。 【考点梳理】 一、春秋战国——儒家思想形成 1.源头:百家争鸣 (1)背景: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文化繁荣。 (2)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提倡“无为而治”;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法治”;儒家学派孔子、孟子、荀子。 (3)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透析:①百家争鸣的出现反映了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开始形成的时代特征。②儒家强调道德感化;法家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包含辩证思想。三者互补,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汉武帝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均采用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统治模式。 例1.(2011年上海单科卷,第8题)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参考答案】 B 2.形成与发展:孔子、孟子、荀子思想 (1)创始:孔子。①主要思想:“仁”(核心);德治;有教无类。②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至圣”。 (2)发展:孟子和荀子。①孟子:把“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被称为“亚圣”;《孟子》在南宋被列为四书。②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天人关系上,提出“天有行常”、“制天命而用之”。 透析: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关系: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刻影响,是儒家思想的源头;儒家思想不断吸纳、融合各流派的观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②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体现人文主义精神。③孔孟提出的修身、治国等

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一)

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一)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必然性。 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的中国文化,早在晚明清初即已开启其由传统而向近、现代转化的历史闸门。但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及其所实施的野蛮的种族歧视和文化统治,使得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进程未能以自发式形态一线顺畅展开。迨至道、咸之世的早期启蒙思潮再兴,戊戌年间启蒙思潮由“早期启蒙”阶段向“近代启蒙”阶段的发展,标志着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又一次启动了起来。尽管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远胜于晚明清初,但这时的中国已经遭逢到亘古未遇之巨敌——在近代资本主义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西方文明。近代西方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最新成就,一经产生就有着规范其他地区、国家或民族发展路向的特性。它凭借着先进的科技成就、廉价的商品、雄厚的经济实力、血与火的掠夺,将自己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等强制性推向全世界,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其“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世界”,“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业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而如以道德评价标准来看,这带给西方社会的是福音,留给其他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却是灾难:土地被抢占,财富被掠夺,有的连国家主权也丧失了,陷入殖民地境地;……中华民族即因西方的入侵及与之相伴随的近代西方文明的无情冲击而承受到深重的灾难,不仅破坏了中国社会的传统秩序,而且扰乱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发展路向的理性选择,使得本已迭经坎坷的中国文化近(现)代化进程更加步履艰难。 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何以未能经受得住西风美雨的冲击?中国文化有无自身的价值;倘有价值,其发展前景又将如何?究竟应该怎样应对扑面而来的近代西方文明,并在完成救亡图存重任的同时,谋求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身身的发展?以及为什么中国专制主义文化具有那么顽强的生命力,怎样才能彻底清除专制主义的文化土壤?应该如何评价既明显具有优势、又显然存在诸多弊端的近代西方文明?中、西文化能否交融;如有交融之可能,又怎样使之得以实现?与西方文化交融、会通后发展起来的新型而又保持着自身民族特质的中国文化,在未来人类文明中处于何种地位?……诸如此类的问题,全部摆在了为中国前途而思考和奋斗的中国人民、尤其是知识者的面前。近代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无论其代表哪一阶级或阶层的利益意愿,无论其有着怎样的学术背景、心路历程、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只要其关注中国的前途命运,就必然会思考这些问题,并依据其自己的方式、从各自的立场或角度作出一定的回应。 “五四”启蒙知识群体对这些问题的回应颇有代表性意义。兹仅评述三点:其一,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采取简单化的全盘否定态度。“五四”启蒙先贤中虽曾有人试图阐发中国文化传统之精义,探寻中西文化融汇的途径,但随着反传统呼声日烈,这种探寻在他们那里渐近销声匿迹,而几欲连根拔除式的反传统呼声则成为主潮。不但孔家店必须打倒,极端者更倡言汉字、线装书、国画、中医、武术、京剧等一切固有文化均在必须废弃之列,甚至说:“我们中国民族,从前没有什么重要的事业;对于世界的文明,没有重大的贡献;所以我们的历史就不见得有什么重要。”传统文化的唯一价值,便是其能如死人之于医生一般的为我们提供“病理学上的好材料”。(2)如此激烈,确为人类文化史上罕见,正如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所说: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历史中,“从未出现过象中国五四时期那样的在时间上持续如此之久、历史影响如此深远的全盘性反传统主义。”(3)这种对于传统摧毁性的批判、反对、否定,并不是依据于学理,而另有其现实的社会与政治背景,它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尊孔复古逆流,特别是针对北洋军阀统治集团利用这股逆流对新思潮横加镇压而发出的逆反性抗议。并且,这种反传统思潮所以能在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中激起相当广泛的回响,也正因其与他们对黑暗腐败的统治集团和以安福系为代表的无聊文人政客们的普遍愤慨情绪相吻合,从而获得强烈的共鸣效应。然而,以现实政治的批判为目的的反传统不是、也不

儒学发展历程完整版

儒学发展历程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在中国灿烂的文明发展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是极其重要的一条支流,就像长江注入大海那样,在几千年来不断为中华文明注入活力,并沉淀出了深厚的内涵文化。从汉代被立为正统之后,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一、儒学起源 儒起源于古代民间的主持葬礼的葬师。《周礼·天官》云:“儒以道得民。”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贾公彦疏:“诸侯师氏之下又置一保氏之官,不与天子保氏同名,故号曰儒。”在西周初年,儒已存在,他们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以此得知,早期的儒是一种职业或身份。《仪礼》、《周礼》就是“儒”为周代贵族立身处事而制定的生活手册。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社会正在走向瓦解崩溃,社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强大起来的诸侯们互相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着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代表着没落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社会各阶级复杂的礼仪秩序。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含义很广泛,几乎触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尔后孟子荀子又将仁和儒家思想进一步增加新的内涵发扬光大。 二、受到打击 秦朝的时候,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封建统治阶段了,温文尔雅的儒家思想没有得到秦始皇的青睐,非但如此,为了统一思想巩固江山,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儒学受到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三、成为正统 所幸的是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很快就被推翻了,儒学的经典书籍得以流传下来。西汉初年修生养息,到了汉武帝时已经强盛起来了,为了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于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

中国汉字的演变历史

汉字的演变图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周) (秦) (汉)(魏晋)草书 =======================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

“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联。 【原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⑵“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原文】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 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审(审)→宀番→宀采田”,“番”谓田中野兽的脚印。“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审”,悉也。 【原文】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兽足谓之番,从采、田,象其掌。审,悉也,知审谛也,从宀、从采。悉,详尽也,从心、从采。释,解也,从采。采取其分别物也。 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的进化过程。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图象向表示声音的字母方向发展,以语音作为主体。汉字由原始图象向“象、数、理”方向发展,用不同的图象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 ⑶“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 【原文】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下边的“一”表示“地”,与“?”卦三阳爻象“天、人、地”相通),“显→日业”(“业”,表示地上有茂密的树木,“日”已上树梢,太明“显”了)。 这些字还可以组成更多的字。如:“盟→明皿”、“踢→ 易”、“湿→氵显”、“但→亻旦”……。 造字和易理在这里完全相通,即所谓的“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维和“阴阳互动”的二分原理。

专题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变迁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 知识梳理 1、儒家思想形成:春秋战国 (1)儒学产生的背景:随着铁制农具和犁耕的出现、井田制崩溃,小农经济兴起;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用,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救世的主张。 (2)儒学的地位:儒家是“百家争鸣”中诸家之一。这一阶段,战国时儒家虽然属于显学,但由于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因此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①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最高道德准则,解释为“仁者爱人”;以“礼”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 ②发展: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认为人性本善。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唯物主义思想,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 (3)特点:此时的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关于思想休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2、儒学惨遭摧残——秦朝 秦虽统一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排斥,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 3、儒学独尊地位——汉代 (1)背景: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 (2)主张: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之说,糅合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将天道和人事相比附,系统提出“天人感应”;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伦理上强调“三纲五常”;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一统维护政治上的统一。(3)影响:适应了当时封建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具有积极

汉字的演变过程表

一、汉字的演变过程表: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 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 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 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二、五个阶段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⑵“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⑶“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 ⑷“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⑸“理”是“象、数”的扩展。汉字外延的演变主要是通过“理”来扩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明白、事情

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 xxx班xxx 大家好!我叫xxx,来自xxx班,下面让我和大家交流一下有关汉字演变的知识。 古代汉字的演变大致分为: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过程,下面我就这些不同时期的文字进行简单介绍: 1.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最古老而又完备的汉字是殷墟甲骨文,距今有三千多年。而汉字产生的年代应该比甲骨文早得多。 甲骨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已发现甲骨文单字有4500字左右,可认识的约1700字。这些是现存的甲骨文与现代简化字的对比图片。 2. 金文:金文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体 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金文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大小均匀。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 3. 大篆:大篆是西周晚期的一种文字,形体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繁多的 特点。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 4. 小篆:小篆是秦代的统一字体,经过整理、简化,所以异体字大量减少,且字形呈长方,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因为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 5. 隶书: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为了便于书写,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 的线条变成了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隶书对汉字字体的改变是巨大的,因 此,“隶变”就成了古今汉字的分界。

6. 草书:草书是秦隶的草化、连笔而成。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称为“狂草”。 7. 楷书:楷书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至今。它完全清除了隶书中残存的小篆的影响,形成了完善的笔画系统。 8. 行书: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体,介于草、楷之间,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综上所述:汉字经过六千多年的变化,发展成七种不同的结体方式。“甲金篆隶草楷行”称为“汉字七体”。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字形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在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 由于发展的需要,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简体字一般是指中国现代中文的法定标准写法。繁体字的简化,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和汉字的数目,因而降低了汉字学习的难度,同时加快了书写速度,有利于普及教育。 这是用小篆书写的汉字,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对,是吉星高照的意思!希望我们的交流使你对汉字的发展有个简单的了解,谢谢大家!

历代儒学发展概述

在人类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古代文明。在过去的2000多年里,儒家思想的发展道路虽然相当曲折和坎坷,但其强大的生命力始终没有减弱和停息过,其“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天人感应”的高远境界,“克已复礼”的谦恭自守,“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无不闪耀着往圣前贤的睿智目光。“以和为贵”的思想历来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孕育了我国民族热爱和平、宽容、博大的胸襟。正是凭借这种智慧,中华民族成功地化解了一次次危机、民族矛盾、和战争创伤,始终以一种健康、豁达的态度正视过去的苦难教训,立足现在的实际需要,开创美好的未来。回首历史,应该能够发现,孔子的地位无人能够替代,儒学的发展,依然一代又一代的影响着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其精华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儒学。 什么叫“儒”?孔子与儒家学派的关系怎样?儒学即是研究儒家学术的一种 学说,也可称为儒教,它不仅仅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同时它也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它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成就了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这里所说的儒家学说奉承一种思想则是,以孔子为宗师,提倡以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社会化教育的基础。另外儒家学说将传统的文化要素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从而对古代乃至现代影响深远。《说文解字》也曾这样解释:“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

儒,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儒”。是一种职业称谓,是熟知礼乐知识并运用礼乐知识指导、主持祭祀及红白喜事仪程的人。 儒者中精通礼乐的人可以成为政府的典礼官,略通礼乐的人就只能成为民间的礼仪活动做一些吹打揖让而已。孔子从礼的社会作用和人具有社会性这一角度出发,认识到礼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自此,原为儒者所掌握并用以谋生的礼仪一变而为社会管理的工具,儒者因此也完成了由赞礼宾相到“治国平天下”之能臣的社会角色的转变。孔子的努力终于使儒学成为了统治者所倾心的社会管理学。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下面我们就来回忆一下儒家思想文化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过程 1、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起源和发展 先秦:分裂动荡,百家争鸣。 重点:历史背景,概况。 材料一:孟子说:“天时有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荀子则倡言“人生不能无群”,而要使群居生活免于纷争,趋于强胜,人们就必须各守职分而彼此和睦。“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只要社会各阶层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能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 材料二:2003年12 月10日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讲话。温家宝说:“昨天的中国,是一个古老并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大国。中国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

文字的演变过程

文字的演变过程 篇一: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研究性学习 2010届高二(5)班 指导教师:谢伟军 课题组长:高庆青张学芳 小组成员:刘艳子罗红红杨翠红刘志伟冯自成 王通忠郭霞刘小燕冯彩凤王惠珍张文举范玉明白树强徐磊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流行使用数千年,最早的文字、符号可以追溯到结绳时代。可以这样说,如果站在五千年历史之上看中国文字,早期的文字有许多正是简化字,而繁体字中又有许多不适合于文字使用流传规律的文字,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一部别有风味的中国文化史。这里面有传说的神秘,君王的意志,文人的情怀,艺人的奇想,还有无数人民的大智慧。我们不妨沿着这条汉字铺就的古道,品一品那历史的意蕴。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商) (周) (秦) (汉)(魏晋)草书仓颉造字的传说 仓颉也称苍颉,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仓颉造字”

的传说在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传。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与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 大篆 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针对不同的书写媒介,大篆亦有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之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