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平衡

心理平衡

心理平衡
心理平衡

心理平衡(健康金钥匙之四)

人是万物之灵,这个“灵”就是指人的心思、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心精神活动的总称叫做心理。心理平衡即指有一种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俗称为心态好,具体表现为心境平和,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强,自控能力强并且有极乐观的情绪,这有利于身心健康。相反,如果一个人经常表现为愤怒、焦虑、恐惧、沮丧、抑郁、悲伤、不满、嫉妒等负性情绪,这就叫心理失衡,俗称心态不好,这将严重危害身心健康。重视心理养生,保持心理平衡,这是人生快乐的源泉,是健康的基石,是长寿的妙方。心理平衡涉及的知识很多,我重点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心理失衡是老年人快乐健康的最大威胁

我们平常讲的动脉硬化是一个慢性过程,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会把血管堵死了,我们一般人到五十岁后动脉硬化每年都在慢慢狭窄,一年大约狭窄1%—2%,如果你抽烟又有高血压、高血脂,则每年可以狭窄3%—4%,这时只要你发怒生气着急,一分钟动脉可能狭窄100%,引起心肌梗死或脑梗死,脑溢血,当场就会死亡,心理失衡就有这么厉害。报纸上曾登过埃及某医院医师玩忽职守,不负责任,有一病人昏迷,瞳孔放大,以为病人死了,送往太平间,病人一到太平间不久醒过来了,就很吃力地爬起来,这时正好有一位护士推开门进来,一看怎么死人堆里爬起来一个活

人,由于没有思想准备,很可怕,惊叫了两声想往外跑,但来不及跑出去就倒下死了,这个病人倒活了,而那个护士因为一时突然害怕紧张使心脏处于高度收缩状态,导致动脉痉挛闭塞而死亡。还有个老教授跟研究生生气,年轻人不听话,老教授很生气,说:“你还没有毕业,就这样不讲理”,很生气,老教授一发怒、拍桌子,结果老教授的脑血管当时就崩了,坐不住了倒在地上,半身不遂。因为老年人的大脑血管一般已硬化了,情绪一激动,血压猛然升高,必然会引起脑血管崩了,脑溢血或脑梗塞,轻者半身不遂导致残疾,重者丧命。生气发怒后心脏病复发或脑血管出现意外(脑溢血、脑梗塞),甚至死亡,在医院急诊中不乏此类病人,发怒生气不仅伤心伤脑,还会伤肝、伤胃、还容易引起肝痛、胃痛,所以发怒生气是健康的大敌。

我们发现,有的人喜欢杞人忧天,为了一些鸡毛蒜皮、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大发脾气、大动干戈,实际上有些问题本来很简单,而当事人却钻了牛角尖,拐不过弯子,往往生气、愤怒、暴躁、焦虑、忧愁、紧张、悲伤,这会给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莫大的伤害,医学家认为“在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当中,最使人短命夭亡的,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发火是生命的定时炸弹,愤怒是心理上的病毒”,因此,情绪好,大病成小病(例:),由于心理疾病容易引起生理上的变化,患者常常出现情绪低落、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睡眠不

好、严重失眠。由于患者常常不愿意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注意力往往转移到自身机体带来的某些变化,如消化不良或腹泻,或全身不适,不定位的疼痛,还有的表现为心悸、心慌、出汗、发麻、尿频尿急等等,这样一来,经常会因有上述躯体症状而掩盖了心理疾病——抑郁症,造成误诊,以致贻误治疗,酿成苦果。人的心理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神经活动,心理因素可以影响心脏功能、血液循环功能和肠胃功能等,它对人的生理状态产生影响是必然的。当今社会中,我们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已愈来愈突出,构成了对人类,特别是老年人快乐健康的最大威胁。

如果你心理状态不好,经常忧虑生气,容易得癌症。斯坦福大学做了个很有名的实验,用一根皮管一头插入你鼻子上,另一头插入雪地里,让你喘气10分钟,如果雪不改变颜色,说明你心平气和;如果雪变成了紫色,说明你正在发怒生气,把那紫色的雪抽出1—2毫升,注射到小老鼠身上,1—2分钟后小老鼠就死了,说明紫色雪有毒,所以经常生气发怒,特别是生闷气的人容易得癌症。这个实验已获得了诺贝尔奖。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还介绍一个病例:东北有个职工,38岁,单位组织体检,去做B超,医生告诉他“肝脏长了一个癌,7公分,转移了”,他一听当时脸色苍白,腿就软了,站不住了,摔在地上,回家后,一夜没睡,心想孩子才8岁,我死了以后孩子谁来抚养,整夜没睡到天亮,

更感觉肝区疼,到单位医务室一看,医务室的大夫说:“肝癌晚期,我也没有办法,不过我有个建议,你喜欢吃什么就赶紧吃什么;你喜欢玩什么就赶紧玩什么,反正没有多长时间了。”他整天想着自己生命不长了,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拖了半个月皮包骨头,下不了床。单位工会主席提了点水果来看他,问他“最后还有什么要求?”他回答“别的没什么,我最大的遗憾没有见过北京天安门,但我去不了,我已经起不了床了。”单位领导好,破例派四个青年用担架把他抬上火车,到北京看完天安门后,有人建议,既然到了北京,看看北京有什么好的医生,好的医院,把他接到北京一家医院,恰好一位老教授专做B超检查,极认真。这位老教授做完检查后说:“你下来吧,你没有病。”“我怎么没有病,我肝区疼,都快要死了。”老教授说:“你是吓出来的病,很多人像你一样,肝区囊肿,误诊断为肝癌,结果精神崩溃一病不起,实际上,你什么病也没有。”这位医生告诉他“我可以负责,你放心,我可以给你出证明。”这样,这位病人才慢慢相信了,这个放下了沉重包袱后,就自己走上回家的火车,回到东北,既能睡,还能吃,又能上班了。幸亏他想着天安门,他要不想看天安门,可能就变骨灰了。所以有人说有一半癌症病人是吓死的。美国有位麦立克老太太,因癌症接受过4次手术,与癌症共同生活了63年,1979年度过了103岁生日,成为世界上患癌症后活得最长的寿星。

医学家认为:精神上的忧虑、悲伤、恐怖、压抑等坏心情,可以通过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影响下丘脑,造成内分泌功能失调,从而导致免疫力下降,使体内某些防御功能崩溃,再加上其他内外条件的作用,使人容易患病,甚至引起细胞变异而患癌症。所以有人说“不良情绪是各种疾病的促活剂,乐观情绪是战胜各种疾病的特效药。”换句话说“坏心情可以导致疾病,好心情可以治疗疾病。”心情好与不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二、正确对待老年期的新变化

在人生历程中,老年阶段是一个多变的时期:一是离休后,从忙碌的工作岗位退到无工作的家庭,经济收入相对减少,与社会的接触也随之减少,这是人生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转折变化;二是60岁以后,一般老年人在生理上发生缓慢性进展的衰老变化,生理功能逐渐减弱,抗病能力下降,生病机会增多;三是亲朋戚友相继去世,特别是丧偶,对老年人是一个极大的精神打击;四是随着年岁的不断增加,必然要走向人生的终点——死亡。老年人如果不能正确对待上述变化,容易引起心理失衡,危害身心健康。首先,我们老年人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认识到这些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是自然规律决定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其次,要接受这些变化,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作出相应的变化调整,使自己尽可能地适应这些客观变化,自

觉排除不良情绪,合理安排和充实自己的生活,以积极的生活方式欢度幸福的晚年。

1、正确对待退休。

退休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会带来个人角色、社会职能和经济条件的变化,这对老年人心理也会产生远大的影响,退休前后人际关系、社会角色和社会环境的巨大落差,最容易产生孤独感、失落感、无用感和不适应感,心理学家称之为“退休综合症”,表现为失眠、健忘、头痛、浑身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肠胃病、癌症等,这样就有可能“一休不振”。如何击退“退休综合症”?

首先从思想上顺应这种变化。老年人在过去的岁月中为社会作出过一定的贡献,应该“聊以自慰,知足常乐”。人进入老年,难以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退休离开工作岗位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当今世界多数国家所执行的制度。对于眼前的人和事的变化,不能用固有的眼光和过去相比,而应采取“达观、超脱”的态度泰然处之,自觉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退休这一变化。其次从生活安排上适应这种变化。按科学家预测,人活百岁不是梦,退休不是人生旅程的“终点站”,而应是“加油站”,应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把退休生活作为自己生活的新起点,开创自己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有位百岁

老人说得好:“我的人生是从60岁开始的,60岁以前,我们往往为立足社会,养家糊口而疲于奔命,而60岁以后,经济基础,知识基础与思想体系已奠定,这才是实现自我、创造自我的最好时机。”美国有位老年人80岁才开始学画,101岁成为画家,他感慨地说:“退休生活是我生活中最难过的日子,这种烦闷使人更易走向死亡。假如你活动活动,就会把你带回到真正的生命中。”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阶段的美好和乐趣,晚年依可以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关键在于自己树立积极的老年观,以积极的生活方式度晚年,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这样,生活会充实,心情会舒畅。

2、正确对待疾病。

人进入老年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逐渐衰弱、器官功能逐渐衰退,抗病能力也逐渐下降,罹患疾病的几率明显上升。老年人大多数患的是身心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哮喘、胃炎、肝炎、癌症等,均与患者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一旦患病,就要从心理、躯体两方面予以重视与调整。“治病必先治神,药疗必先心疗”,如有老年人一旦得知患了某些难治的疾病,如癌症等,如同天塌下来一样,谈癌色变,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心理上完全绝望,精神上完全崩溃,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叹老老得快,忧病病加重”,在病魔面前,心理防线一旦崩溃,人就极有可能成为疾病的牺牲品。其实,老年人生病并不可怕,

怕的是丧失了和病魔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古人说:“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既然无法改变生病的事实,就要坦然面对,从心理上接受这个事实,树立战胜病魔的自信心。俗话说“病魔像弹簧,你硬它软。你软它硬,它也是欺软怕硬的。”医学家认为,人的信心能极大地活跃体内的免疫系统,从而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与康复能力。北京市评出的106名“抗癌明星”都有两个共性:一是都有坚强的信心和不屈不挠的斗志,在癌魔面前都不胆怯害怕;二是都接受过正规治疗。面对疾病,在战略上要藐视它,要有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但在战术上,一定要重视它,要积极地配合医疗部门及时地进行治疗。除了心疗,药疗以外,还要结合食疗(即合理营养),体疗(即体育运动疗法),同时要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生活方式,因为当前很多老年慢性病是长期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如嗜烟、酗酒、嚼槟榔、不爱运动等),要下决心彻底改掉一些可能导致疾病的不良嗜好和不良生活习惯。还要学习一点有关自己疾病的基本知识,要懂得病的成因、病理和防治方法,主动配合医生治疗。当前老年人所患疾病大部分是慢性病,起病缓慢,康复同样也慢,因此,要有与病魔打一场“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常言道“有病三分治、七分养”,如果说“三分治”是靠医生,那么“七分养”就是靠自己,慢性病的治疗主要靠自己在“养”字上下功夫,要千方百计地调动主观和客观的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综合施

治,才能达到康复的目的。如果说科学治疗掌握在医生手里,那么精神治疗和有利于疾病康复的良好生活方式就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就一定能够战胜病魔。

3、正确对待丧偶。

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老夫老妻,鱼水相依”,对于老年人来说,最大的精神创伤莫过于失去和自己朝夕相伴、形影不离的伴侣了。老年人丧偶,往往要经历一个悲痛哀伤的过程,有的老年人悲痛欲绝,度日如年,想起过去夫妻间的恩爱,不免暗自垂泪,甚至夜不能寐,食之无味,深陷悲痛之中而不能自拔。如果生者这样无休止地悲哀,必然造成人为的精神消耗和对身心健康的危害。丧偶半年之内是老年人的危险期,容易加速衰老或患病早亡。

老年人要正确对待丧偶,丧偶后,可以痛痛快快地哭一场,让眼泪尽情的流,这能够减轻痛苦和哀伤。要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也是无法避免的现实。“结发夫妻、白头偕老”是人生的一大喜事,然而同时同刻驾鹤西去的老夫老妻在实际生活中屈指可数,再恩爱的老年夫妻,总有一方“先走”,离世总是有前有后,这是老年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不幸事件,是人人必经的人生过程,谁也逃避不了这一现实。要冷静地劝慰自己,对老伴最

好的怀念就是更好地生活下去。

随着配偶的离去,老年人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要单独面对生活,为了尽快地摆脱悲痛,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适应一套新的生活秩序,使自己尽快地适应,并主动走出狭小的家庭斗室,融入社会中去,与老同事、老朋友会会面、谈谈心,减少寂寞和孤独感。可以慢慢拾起原来的兴趣爱好,如唱歌跳舞,打拳舞剑,书法绘画……等文化娱乐体育活动,这有助于治疗心灵创伤;也可以投入学习或工作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有助于把悲痛从头脑中挤出去。

老年人丧偶后可以再婚建立新的老伴依恋关系,可以减轻丧偶后的悲痛和孤寂的心情。俗话说“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物质生活再丰富,也代替不了精神上的需要,子女再孝顺,也无法代替夫妻间的情和爱。老年人再婚,使晚年仍然有个相依为命的伴侣和幸福的家庭,使晚年生活过得更充实、更有情趣。作为老年人的子女,在父母一方去世的情况下,健在的一方若有意找一个老伴共度余生,子女们不应干涉和阻挠,要从感情上理解老人、满足老人,这是尊重和孝顺父母的具体表现。

4、正确对待死亡。

人到晚年,生死问题就像幽灵一般常在脑际游荡盘旋,让人感到恐惧与悲哀。我们要正确对待死亡,哲学家告诉我们,没有生就没有死,此生彼死,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

百姓,死亡是每一个人都回避不了的人生终点。我们虽然可以通过自我养生,运动锻炼和医药保健等可以延缓衰老、健康长寿,但最终死亡也是人们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无法避免死亡,其平均速度为每年5000万。任何“生”都是“死”换来的,整个生命系统乃是一个生与死的无限循环。人为什么会死亡?科学家的解答是:“我们的细胞的生命跨距已达极限,人类在遗传上注定要死亡。”因此,我们要坦然地看待生死。人到老年,生命的旅程已走完了大部分,更要倍加珍惜每一天,每一刻,要学会“舍”,舍弃一切束缚身心的欲望,学会“放下”,放下一切功名利禄的诱惑,让自己更自由、更轻松地活着,更积极主动地为社会为他人献余热、做贡献,让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过得充实、快乐。死亡不过是人生之旅的终点站,到站了,便是平安抵达,更是一种回归,我们应以坦然、无惧、无憾、无悔的心情告别人间,安详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个旅程。

三、践行积极的老年观

人到老年,人们的心态却各有不同,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做法,归纳老年朋友的种种想法和做法,不外乎消极的和积极的两种不同的老年观。消极的老年观就是消极地看待老年生活,感叹“不中用了,接近黄昏了”,“隔天远了,离地近了”,于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一天一天等着老去,

这样消极的生活方式度晚年,容易损年折寿,危害身心健康;而积极的老年观则是以积极乐观地看待老年生活,认为人过花甲是人生新阶段的开始,崇尚最美不过夕阳红,积极进取,天天忙碌,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度晚年则有利于延缓衰老,促进身心健康。因此,我们要破除消极的老年观,树立积极的老年观,积极生活方式度晚年。

建议大家可以通过“三解放”、“三走向”、“三落实”;来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实践积极的老年观。

1、“三解放”

(1)从家庭小圈子里解放出来。年轻的时候,为了事业进步而奋斗,为了赡养父母、培育子女而忙碌,无法掌控自己的时间,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现在退休了,可以真正把握自己、解放自己,不要长期窝在家中,从家庭小圈子里走出来,充分利用和掌握自己这段黄金时间,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那些原来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去干那些过去想干而没有时间干的事,以前知识欠缺的可以有目的地去自学或上老年大学学习,来扩大和充实自己的知识面,把失去的时光找回来,让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既充实又欢乐。

(2)从还清的子女债中解放出来。退休了,说有我们对社会、对家庭应该担负的责任已经完成,该是社会和儿女关照我们的时候了。有的老年人往往为子女考虑得过多,有操不完的心。其实,只要尽到了养育的责任,把儿女养大成人,

让他们独立于社会,我们就应该心安理得,问心无愧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只要他们有健康的腿脚、聪明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让儿孙们去自由地翱翔,儿孙的事业要儿孙自己去创。如果自己劳累一生,让儿孙养尊处优,大多只能害了他们。管好自己的事,尽量少给子女添麻烦,不让自己变成儿女的包狱,这也是对儿女们的一种关怀。

(3)从牌桌上解放出来。有很多老年人因无其他兴趣爱好,而心中空虚失落,只好泡在麻将桌上寻找精神寄托。一坐就是半天甚至通宵达旦,一般玩一下还不够刺激,还要放点“坏”,其理由是“打牌不赌钱,等于炒菜没放好。”赢者眉飞舞,兴高采烈,输者垂头丧气、萎靡不振。参与者因输赢刺激使精神长时间高度紧张,随之持续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加之长时间打麻将容而引起大脑疲劳,有吸烟嗜好者只好大量吸烟来消除疲劳,致使室内空气污浊,严重危害身心健康,轻者打完麻将后神情恍惚,两眼昏花,引起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重者当场中风或心源性猝死,这并非危害耸听,常有此类扳守。其实麻将作为一种娱乐工具,老年人聚在一起,高高兴兴地玩几盘麻将确也是种乐事,但千万不能成瘾而毫无节制,更不能“放盐”搞赌博,否则,会被麻将“麻”倒!

2、“三走向”

(1)走向活动场所。即走向老年活动中心,走向老年大

学,走向公园,这些都是我们老年人学习和活动的地方,特别是老年大学开设了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各种各样课程,既可以学习各类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又可以学到一些文化娱乐项目,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有特长的也可以尽情展示。活动多了,见识多了,朋友多了,精神生活自然会充实起来,什么孤独寂寞、空虚失落等消极情绪就会一扫而光。

(2)走向社会。老年人从社会舞台上退下来以后,视野和生活圈子自然会变窄。人是社会的人,既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又不能脱离人群。老年人要自觉地走向社会,用心去拓宽自己的社会交往渠道,把自己与社会融为一体,适当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用随和的心态开展社交,原来身居领守岗位的,要勇于放下领守架子打破“怕降格”的心理定式;原来是普通工人或老百姓的,要勇于打破“怕高攀、怕不对称”的心理定式。接触多了,交往多了,自然就融洽了,让彼此间的每一句问候,每一声祝福,都变成渗入心灵的灿烂阳光,这样,既可以丰富和充实晚年生活,又可以调节自己的身心。(3)走向大自然。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人的生命和健康的源泉。老年人要向大自然要健康,主动走向大自然,接触大自然,游走于林园、山水、田野之间,远离污染,呼吸新鲜空气,欣赏优美环境,可以陶冶性情、愉悦身心。特别是森林、瀑布区和郊外田野负氧离子多,可以促进人体新

陈代谢,激活机体抗病能力,改善睡眠,进而消除疲劳,使人精神振奋。更重要的是一定时间地接受阳光照射,可以促成合成维生素D,改善肠道对钙的吸收,以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据观察:平时不常到户外活动的老年人患病率比经常到户外适度进行体育活动的人要高2-3倍,所以老年人不论体质强弱,都要过适度地到户外活动活动,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

3、“三落实”

(1)落实老有所为。“60岁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把退休作为新生活的开始,坚持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有所作为,才能生活得有意义,体会到生存的价值,心情才会舒畅,长寿老人齐白石说过“不教一日闲过”,“活到老、干到老”,有事干,刺激了器官功能,赶跑了孤寂,驱散了闲怨,优化了情绪,还可以扩大社会交往,结交新朋友,增添生活乐趣,暮年进取忘却老之已至。因此,老年人应自觉地积极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关心下一代或做校外辅导员,或抚育孙辈,或为社区做些公益事业等,从这些“助人为乐”“行善积德”中得到欣慰,体验余热生辉的快乐。2006年中国老年报主办的中国十大老年所闻人物,评选活动中,推出了一批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老年人物,他们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展示了老年群体的精神风貌,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到老年群体的价值。十位老有所为,事迹感人的老人,向全国 1.3

亿老人发出倡议:“努力发挥余热,为祖国建设、民族复兴尽一份责任,作一份贡献。”我们老年人应该积极响应,莫让自己虚虎晚年。

(2)落实老有所学。学习不光带来进步,还对晚年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一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人的一生要经历各种不同的时代,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老年人既然已被时代的列车载到了今天,就应该自觉地淘汰陈旧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认真读书看报,不但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与时俱进,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再作新贡献。二是适应修养的需要。老年人通过学习,加强思想修养,保持晚节。三是适应身心健康的需要。老年人坚持每天学习一点新的东西,对活跃思维,开阔眼界,调节情绪,振奋精神,促进健康,都不无帮助。读一本好书,对老年人的精神心理会产生微妙的影响,可以除烦恼,解忧郁。所以学者特别是要学习一点自我保健知识,使自己不因为无知而得病。俗话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老年人读书越多,知识越丰富。心胸越开阔,心情越舒畅,生活越充实,身心越健康。

(3)落实老有所乐。老年人要善于感恪生活之乐,美学大师朱光潜认为:“一个人情趣愈年岁,生活愈美满,心情愈快乐”。如有的老年人参加了老年合唱团,老同志在一起

高高兴兴地唱歌,就会忘却一切烦恼。有时参加演出或比赛活动,老同志身着盛装,好像回到了年青时代。在唱歌中能净化人的灵魂,唱本身便是一种享受,一种陶醉。沉侵其中,您定会心情舒畅,非常开心,有了舒畅的心情,百病也会不药而愈。所以有人说:“兴趣爱好是充实和丰富老年人生活,活跃身心,忘忧能愁的“妙药民方”。兴趣爱好的内容是广泛的,名人的性格特点、文化素养、生活习惯,身体条件不同,形成的兴趣爱好也各异。有的爱好唱歌跳舞,有的喜欢吹拉弹唱,有的擅长琴棋书画,有的嗜好花鸟虫鱼,有的爱好击拳舞剑,有的喜欢上老年大学继续学习……这些都是富有情趣的爱好,对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保持心理平衡都是大有好处的。老年人如果原来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应该自觉地主动培养1-2项兴趣爱好,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你有心投入,今天不会的东西,明天也许变成特长,一回望,二回熟,熟生巧,巧生乐,乐忘忧,健心又健身。特别是空巢老人更应该走出家门,广交朋友,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我们老年人所拥有的最大资源是时间,这是社会给我们最大的回报,我们可以无忧无虑地用它去落实老有所乐,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娱乐体育活动,快快乐乐地欢度晚年。

总之,良好的心理状态就是最好的抗病良药,也是最好的健康法宝,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平衡的作用超过一切保

健作用的总和,你只要做到了心理平衡,你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

老师朋友们,健康讲座的内容已全部讲完,最后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三个最好,四大基石。

一个中心:老年人要以健康为中心,因为健康失去了,那你什么也没有了。21世纪就是以健康为中心。

二个基本点:第一叫糊涂一点。小事要糊涂,大事不糊涂,这样生活才容易心理平衡,才会快乐,如果你小事认真,整天斤斤计较,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耿耿如怀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你就会经常烦恼忧虑。人到老年,要放随和一些,逢事要想通一些,放开一些,泰然处之。从这个意义上讲,糊涂一点,正是做人的上策,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第二叫潇酒一点。换句话说,度量大一些,风格高一些,站得高一些,望得远一些,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这种人处世,心情自然愉快,就不会杞人忧天,自找烦恼,自讨苦吃。

三个最好: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这句名言是世界名医西波克拉底说的。因为人的身体有着强大的再生能力和抗病能力。关键之一在于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得

病,即算得病康复得也比较快;关键之二自己不要伤害自己,如有的人烟酒过度,又经常熬夜,不能保证睡眠,这就是自己在伤害自己,降低自己的抗病能力,为各种疾病的入侵自己在创造条件,现代的各种慢性疾病都是自己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所以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最好的药物是时间——如果你患了病,时间越早发现越好,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例如高血压病人发现后,一天服一片药,只花几毛钱,三个月或半年好了,费用很小。你要是不及时服药,耽误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那就会引起各种并发症(如贤衰、心肌梗塞、脑中风),如肾衰导致尿毒症,要长期到医院进行透析,1年要花费100多万元,如引起心肌梗塞,你马上上医院打1针,半个小时或1个小时就好,化开了,如果超过6个小时送医院,虽有一定效果,但效果差,如果超过12个小时送医院,药物治疗就毫无效果。所以说,最好的药物是时间。

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指的是心态,心态好,身体就好,不容易得病,即算得病也康复得快。内心宁静方能安期神,乐其心,就能经常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人体的免疫功能就强,是最好的抗病良药。

四大基石。世界卫生组织在总结各国经验时指出:如果能切实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四大基石,就可以恢复高血压的发病率减少55%,冠心病、

脑卒中的发病率减75%,糖尿病发病率减少50%,癌症发病率减少三分之一,使人的平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使人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大大提高,而这所需费用仅为医疗费用的十分之一。按临床医学救治方法(即吃药打针、动手术),目前很难从根本上改善一个人的健康状况,真正的健康长寿之道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因此,专家说“健康长寿的金钥匙就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

老年朋友们,活到100岁是人人都可以实现的目标,学了保健知识,关键在于行为,要把保健知识与自己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探索一套适合于自己养生保健方法。我衷心地祝愿大家快乐健康度晚年,快乐健康享天年。

心理平衡是通向健康的阳光之路

心理平衡是通向健康的阳光之路 【摘要】心理平衡是一种理性的平衡,是人格升华和心灵净化后的崇高境界,是宽宏、远见和睿智的结晶。心理平衡的作用超过一切保健措施和一切保健品的总和。要稳定心态,一要 做到奉献社会,二要做到享受生活。一个人要保持永远快乐的心情。 【关键词】心态平衡心态稳定快乐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5-0200-01 现代人都追求健康长寿,然而在所有健康长寿处方中,心理平衡是第一重要的。心理平衡的 作用超过一切保健措施和一切保健品的总和。有了心理平衡,才能有生理平衡,随之人体的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功能、各器官代谢功能才能处于最佳的协调状态,一切疾病才 能减少。因此,谁掌握了心理平衡,谁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谁就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权。 那么什么是心理平衡呢?其实“心理平衡”就是指人们用升华、幽默、外化、合理化等手段来 调节对某一事物得失的认识。心理平衡并非心如枯井,更不是麻木不仁,心理平衡是一种理 性的平衡,是人格升华和心灵净化后的崇高境界,是宽宏、远见和睿智的结晶。 人的心理状态很重要,得病与康复因人而异,有的人不容易得病,有些人容易得病,这与心 理状态关系极大,我们的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影响,“情绪”能造成很多意外。有个病人 38岁,有一天肝疼,去做B超,医生告诉他:“不行了,肝脏长了一个癌,7公分,转移了。”他一听,当时脸色苍白,倒在地上,从此一病不起,卧病在床。后来有人建议他去北京看病,一个老教授极认真,仔细地对生命垂危的他做了检查,说道:“你没病。”他问:“我怎 么没有病,我肝疼啊,都快死了。”“你是吓出来的吧,很多人像你一样囊肿,诊断是癌症, 结果精神崩溃一病不起了。实际不是,什么也没有。”医生跟他这样一解释,病人当即就站了起来。 暗示作用非常大。什么是暗示作用呢?比如医生治高血压,发给病人一粒胶囊半黄半绿,非 常漂亮,并说这个降压药是美国进口的,非常好,吃完之后,下个礼拜再来检查。胶囊里面 装的其实是淀粉,但下礼拜一检查很多病人血压恢复正常,不疼了,睡觉也好。再如,开刀 以后肚子疼得要命,医生给打吗啡止疼,一打就好了,其实打的是生理盐水,病人打完就不 疼了。开刀这么半尺多长的刀口,多么厉害,打上生理盐水,告诉他是吗啡,48%的人完全 不疼,如果就打真吗啡,只能91%的人不疼,还有5%的确不管用。这就是暗示的作用。人本来有很大的抗病能力、抵抗力,但精神一崩溃,全完了。 稳定心态很重要,要正确对待自己,自己人生坐标定位要定准,不要越位也不要自卑。另外 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永远对社会有种感激之心,如果能做到这些,好多事都能解决。人对社会有两种态度,一种人永远用乐观的、积极的态度看世界,一种人用悲观的、消 极的态度看世界,如果乐观积极地看世界,这世界很美好,如果用悲观消极的态度看世界, 这世界很可怕。现在改革开放,很多利益在调整,不稳定的不平衡的事很多,如果悲观看世界,天天都在生气,从早到晚,每一件事都能活活把人气死。相反,如果乐观看世界,我们 现在这个时代,是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代,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人民生活从 没有这么好过。如果你要想高兴,就从早到晚乐观看世界。一个哲学家讲过:“生活像镜子,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什么叫幸福,幸福没有标准。 心理要平衡,一要奉献社会,二要享受生活。这里的享受是指需要更多的业余爱好。知识面 宽一点,有越多的业余爱好,那么心理越容易平衡。我们现在很多医生只看病,不会看病人。你怎么不好?高血压。还有什么不好?抓点药走吧。他把病人当作一部机器,千篇一律。实 际上人跟人不同,心理状态、性格相差很多,看病人必须懂得调整他的心理状态,解决他的 问题,不然,病就看不好。那么这需要医生有广泛的知识。马寅初老先生讲过两句话:“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世界上虽沧桑变化,我心事定,心里各种烦恼的事,做一个梦,睡一觉就过去了。

怎样保持心理平衡与心理健康

怎样保持心理平衡与心理健康 1、心净如水。“高位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兴”。是现代人明白了健康长寿之重要的一种流行说法。调查研究表明;过分看重职务,收入,面子,荣誉是缩短寿命的直接因素。医学指出要“净心”,做到心静如水,就是要清除心中忧虑,苦闷,紧张,恐惧,悲愤等烦心的杂念。让心态始终乐观、向上,豁达、开朗,幽默。 2、控制情绪。(1)躲避刺激:回避社会生活中难免的、使人生气、愤怒的事情,以避免矛盾的激化,抑制愤怒情绪的产生。(2)发泄怒气:心中的不满和愤怒可坦率的向自己的亲朋好友知己发泄出来,不必闷在心里生气、发火;跟自己过不去。(3)学会制怒。发怒前,先想一想发怒的道理,后果,有无别的替代办法等,就能冷静,稳定下来。(4)怒火正旺时,想或做一件别的事情,转移一下目标,则可减弱或消除原有的激怒情绪。 3、切莫自找烦恼。“人生最可怕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在事实面前,千万要战胜自我,切勿为一件小事而不能自拔,不要把它当回事。要记住自己的主要任务,做人的原则,切莫自找烦恼。老而不衰,有为而乐,人生才能充实,愉快,有滋有味。 4、不要念念不忘昔日的威风史,否则会有失落感。

5、不要耿耿于怀自己“部下”的青云直上,这是历史的必然。否则就会心里不平衡。 6、不要留恋于过去的待遇。退下来要过好“角色转换”这一关。回归自然,以平民角色生活,清净舒心,延年益寿。 7、不要插手原单位的工作,少说少管为佳,尤其是重要决策。否则费力不讨好,自找烦恼。 8、不要老惦记自己的年龄,疾病。否则容易造成心态老化。 9、不要放纵自己。衣食住行等都要按年龄规律办事。不能任性,好强。 1、心胸开阔、豁达,情绪乐观、稳定。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视工作和学习为乐趣,并为其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2、对人、处事,头脑清醒、认识客观。能正确对待,面对现实。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困难和矛盾能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去处理。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遇到逆境或烦恼,能自行解脱。 3、能和大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诚恳、积极、热心、尊重、与人为善。乐于关心帮助别人。

心理平衡≠心理健康

心理平衡≠心理健康 心理平衡不等于心理健康,怎样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呢?心理平衡的标准是什么,心理健康的基本是心理平衡。 在职场奔波,也许激烈的竞争和冷酷的考核快把你压弯了腰,没办法,这就是工作!一切都还得继续。周日晚上焦虑过后,新的一周照样开始;实在不想再看见老板那张脸了,每天还得照旧毕恭毕敬……还能改变什么?只有心态。其实,心态变了,心理健康了,人就会跟着变。 心理健康的标准 1、要有生活的安全感,因为安全感是人最基本的需要。

2、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不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挫折感。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丰富自己的生活。 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以便更新知识结构,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8、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 别让心受累 心理不健康者,常常都有心理压力或者心理疲劳的症状。心理压力若长时期得不到缓解和消除,那么就会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后果。首先是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如心脏病、高血压、头晕等,都与心理紧张和心理压力有关;其次,心理压力负担

过重所引起的忧郁、焦虑、对人具有攻击性等等各种不良心态,都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心理压力产生时,如果不加以调适与疏导,就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当你感到烦躁、郁闷、紧张时,不妨采取正当的宣泄法、运动法、旅游法、倾诉法等进行疏导。 1、健康的开怀大笑是消除疲劳的最好方法; 2、沉默有助于降压,在没必要说话时最好保持沉默; 3、放慢生活节奏,有助于舒缓紧张压力; 4、冷静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做错了事,不要耿耿于怀,其实谁都有可能犯错误; 5、不要害怕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说“不”; 6、对待未来要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 心理平衡不等于心理健康 人们通常认为心理平衡就代表着心理的健康,其实心理健康并不是一种平衡与适应的状态,它是心理两极中的中间位置。如果说“平衡”就是健康,那么一个满足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内部就很平衡,因为他不会有挫折感,

保持心理平衡的十三条建议

保持心理平衡的十三条建议 所谓心理平衡是指不过度悲伤,也不过度欢乐,保持一种平稳心态。然而,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想保持心理平衡并非易事,这里给出一些建议。 1、对自己不过分苛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有些人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定得太高,根本实现不了,于是终日抑郁不欢,这实际上是自寻烦恼;有些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有时近乎苛刻,往往因为小小的瑕疵而自责,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为了避免挫折感,应该把目标定在自己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高度,把长远的目标进行分解,逐个突破、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懂得欣赏自己已取得的成就,懂得珍惜已经拥有的幸福,心情就会自然舒畅,进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2、不要苛求别人。妻子盼望丈夫飞黄腾达,父母希望儿女成龙成凤,领导希望下属忠诚能干。然而,当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时,便会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道路,不能要求别人迎合自己,每个人都是常人,都会有缺点、犯错误,对别人要多点宽容、多点理解、多点赏识、多点感激。 3、疏导自己的愤怒。当人处于愤怒状态时,人的心脑血管和神经系统处于高度紧张兴奋状态,经常发怒有损健康。人处于愤怒状态时,思路变的狭窄,往往作出片面和错误的分析、判断。人处于愤怒状态时,容易发生过激行为,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与其事后后悔,不如提高自己疏导愤怒情绪的能力。例如,在你感到愤怒时,通过减缓

说话的语速、降低说话的声音,身体向后倾,深呼吸,想像能够使自己平静下来的情境,或暂时离开使你感到愤怒的环境,通过长跑等剧烈的体育运动疏缓自己的愤怒情绪。 4、适当让步。在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时,既要敢于坚持原则,又要在非原则问题上适当妥协、让步,有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以减少外界的阻力和自己的烦恼,认为自己有理时,也要考虑到对方的立场和感受,不要得理不让人。 5、暂离困境。在现实中受到挫折时,可暂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和朋友聊天、运动、绘画、旅游、欣赏音乐等,待心情较为平和时,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思考解决的办法。注意:暂时的放下不是为了逃避困难,而是为了休整以后更好的承担。在你心情焦虑或抑郁时,一般不要作出重大的决定。 6、找人倾诉烦恼。生活中的烦恼是常事,把所有的烦恼都闷在心里,只会令人抑郁苦闷,有害身心健康。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向亲人知己好友倾诉,心情会顿感舒畅。如果有些事情涉及个人隐私,不便向亲友倾诉时,可以通过写日记或者给自己写信的方式倾诉自己的烦恼,也可以求助于心理咨询师。 7、帮助别人做事。助人为快乐之本,帮助别人不仅可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可以从中看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和欢乐。人活着的意义,就在于为他人、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就能远离疾病困扰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 65 岁以前算中年人, 65-74 算青年老年人, 75-90 算真正的老人。而现在小学生已经有了高血压,中学生开始动脉硬化了,现在我们得病越来越多,绝不是因为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造成的,而是因为精神文明不足,健康知识缺乏所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讲过,只要采取预防措施可减少一半的死亡。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的主要是:心血管病、动脉硬化、肿瘤、糖尿病。这些慢性病中内因(遗 传基因)所占的作用不是主要的,只占 20%,80%是因为外因(环境因素)造成的。外因是可以通 过控用科学的生活方式来减少疾病。“健康的钥匙就在自己手里。”高科技治疗远不如平时预防,现在现代科技发达了,希望治病用高科技,高科技好是好,可代价太高,而且只 为少数人服务。因此,我们必须要改变观念,从治病转变到预防上,要充分的认识到现在这么多 的各种各样的病,归根到底就是生活方式不文明造成的,如果坚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 减少很多人得病,减少很多意外。 科学家经常强调一句话老年人要注意“三个半分钟”“三个半小时”----- 醒过来不要马上马 上起床,在床上躺半分钟;坐起来又坐半分钟;两条腿下垂在床岩又等半分钟。早上起来运 动半小时,午睡半小时,晚 6 点至 7 点漫步行走半小时。晚上睡得香,可减少心机梗塞、高血 压的发病率。 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内因在慢性病中所占的作用并不是主要的,只占 20%,80%的外因造成的。外因可以通过控 制科学的生活方式来减少疾病。健康的钥匙在自己手里。 1、合理膳食 ----- 可以让你不胖不瘦胆固醇不高不低血凝度不粘不稀 一句话概括: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 一、每天一袋牛奶: 中国人差不多 99%缺钙,缺钙的结果是: A 、骨疼:骨质疏松骨质增生腰疼背疼腿疼老年忧郁症反正浑身疼。 B、龟背:越活越矮越活越收缩岁数越大个子越小。缺钙的原因:正常人每天需要 800 毫克钙,而我们的伙食里仅有 500 毫克钙,就是 每天补足一袋奶刚好补齐。牛奶什么时候喝好?睡觉前,孩子长个子,白天不长,生长激素夜里分泌,所以睡觉前喝牛奶加一片维生素 C 和一片复合维生素 B 。 二、每天 250 克碳水化合物。相当于 6 两到 8 两的主食。 控制主食就可以控制体重,最近科学家提出一句话减肥:饭前喝汤,一喝汤,神经 反射到脑盖,脑盖有食欲中枢,只要你饭前喝汤,就能使食欲中枢兴奋下降,食欲就 自动减少三分之一,而且吃饭变慢。饭后再喝汤,把胃撑得很大,又加上很多汤汤菜菜, 所以饭后越喝越胖。 三、每天保证三份高蛋白。人不能光吃素,也不能光吃肉。以素食为主,人不能天天吃 肉。蛋白不得过多,很多氨基酸,从尿里排出影响肾脏消化不良造成肠道毒至素太 多。 什么蛋白最好 /鱼类蛋白好,吃鱼越多,动脉越软,冠心病,脑卒中越少。植物蛋白 以黄豆最好。黄豆可补充生理性的雌激素,减少妇女更年期综合症。 四、饮食四句话。“有粗有细、不咸不淡、三四五顿、七八分饱”。中医有句老话若要身 体安,三分饥和寒。 五、每天保证500 克蔬菜喝水果,相当于8 两蔬菜 2 两水果。 1

能够保持心理平衡,实在是太重要了

能够保持心理平衡,实在是太重要了 心理平衡一词可谓是中国人独创的心理学术语。 “心理平衡”就是指人们用升华、幽默、外化、合理化等手段来调节对某一事 物得失的认识。 如人气恼发怒情绪紧张,大脑就会分泌:去甲肾上腺素——毒性荷尔蒙则易引 发疾病。 如把事情多往好处想、心情舒畅,人脑就会分泌出强身健体的益性荷尔蒙。 以上为百度百科内容。 你相信什么,那么,你就会成为什么。 这不仅仅是吸引力法则和墨菲定律的综合体,更多还是对自我的一种理解。 生活并非是一帆风顺的,遇到的各种事情,都会使人的思想和行为变得尤为怪诞。 情绪的波动实在是太过曲折了,心里自然也会冒出很多消极的想法来。 当积极与消极的情绪失去平衡,那么,此时人的状态是尤为不佳的。 我体会过这样的感受,一面是冰山,一面是火海,只有中间位置是最适宜的。 再没有比满心期待的事情被落空的感受更糟糕了。 所以,可以不必真正的有所期待,但却是可以保持中庸的态度。 让自己的思想保持足够理智的状态。 既然人的情感和思想足够的复杂,那么,当大脑神经出现故障时。 最应该做的就是进行修理一番。 可不能让它胡作非为,生病的思想,是需要治疗的。 既然保持心理健康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又可以怎样做,才能达到这种平衡呢?其中有以下方法可以进行尝试。 一、不对自己过分苛求。 当对自己太过苛刻时,人会变得焦虑和烦躁不安的。 所以,一定要适当地给自己添加压力,而不是一股脑的全部施加压力。 二、对他人期望不要太高。

你我都不是圣人,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最重要的是做到求同存异,保持宽容理 解的状态最佳。 三、疏导自己不好的情绪。 何必愁眉苦脸,对着镜子微笑吧,相信自己,生活就是这样,没有什么是大不 了的。 四、能够做到能屈能伸。 灵活应变的处理事物,不能太过古板,思想的变通很有必要。 五、暂时回避。 六、倾诉烦恼。 七、要求自己做到每日一善。 八、以和为贵,知足常乐。 九、对人表示善意。 十、娱乐,转移注意力。 仔细对照一番,自己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尤其是关于自己这敏感的神经,可真的是需要彻底的修复一下。 记得《拥抱你内在小孩》一书中的内容,是有介绍,人儿时与成年后的一系列 表现原因是什么的。 我也在检讨和反思现如今我的为人和处事态度。 其最初的诱因是什么,住在内心的那个小孩。 是何时被禁锢的,又是如何被伤害的,而现在,她还蜷缩在某一角落吗? 每个人的内心其实或多或少的都有些伤疤,所以,真正能够从阴影中走出来的人,其实是占少数的。 好在生命不只是活着这么简单,还有很多可以去做、去想、去实现的事物。

第二章适应与心理健康

第二章适应与心理健康 课题一适应心理概述 教学目的:掌握心理适应的基本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重点:适应的心理过程 教学内容: 一、适应的含义 心理学范畴里使用适应概念时,通常有三个角度,一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即生理适应,如感官对声、光、味等刺激物的适应;二是心理上的适应,通常指遭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使人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这是一种狭义的适应概念;三是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为了生存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和努力改变环境以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适应,这是社会适应的概念。 (一)什么是适应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对适应的定义是这样下的:“适应是来源于生物学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上和行为上的改变。心理学中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 这一定义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了适应这一心理现象的性质与特点: 第一,心理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 第二,心理适应是一个重建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 第三,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 由此,可以对心理适应作以下比较完整的表述: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二)适应的意义 1、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 2、适应主要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社会适应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 (])生活方式的适应,包括对不同生活条件与方式的适应; (2)社会态度的适应,包括政治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友谊观、爱情观等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3)社会角色的适应,主要指对不同角色行为规范的掌握与发展; (4)社会活动能力的适应,包括生活、学习、交往、工作、劳动、休闲等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5)社会法制与道德观念的适应,主要指维护社会安定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方面的行为规范。

保持心理平衡的十种方法(3)

心理小常识: 保持心理平衡的十种方法 当今社会,是适者生存的社会,是高效率、快节奏、充满竞争与挑战、"商场如战场"瞬息万变的社会,在这样的形势下,人类怎样保持心理平衡,使心理的和社会的都处于健康而良好的状态。就显得非常必要了。那么,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一、对自己不过分苛求:人应该有自己的抱负,但有些人的抱负不切实际,根本非能力所及、欲求不得,便会认为自己倒运而终日忧郁;有些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对自己的要求近乎吹毛求疵,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为了消除挫折感,则应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稍有提前量,不努力达不到,尽心尽力能够超,心情自然就会舒畅了。 二、不要苛求别人: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假如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会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他的思想、优点和缺点,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的要求呢?这是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 三、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当我们勃然大怒时,很多错事或失态的事,都会做出来的,与其事后后悔,不如事前加以自制,如"庐山会议",野心家当上了国防部长,最后"折戟沉沙",这是对决策者极大的讽刺。 四、偶然亦要屈服:一个做大事的人,处事要从大处看;因此,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小处,有时亦不必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五、暂时逃避:在生活受到挫折时,应该暂时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运动、睡眠或看电视等,待到心情平静时,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 六、找人倾诉烦恼:把所有的忧郁埋藏在心底里,只会加剧自己的苦恼、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告诉给你的知己朋友,心情会顿感舒畅。

七、为别人做些事:助人为乐为快乐之本、帮助别人,可使自已忘却烦恼,并且可以确定自己的存在价值;而不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上,这叫做"落井下石"。 八、在一个时间内只做一件事,要减少自己的精神负担,不应同时进行一件以上的事情,以免弄得身心交瘁。 九、不要处处与人竞争处处以他人作为竞争对象,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其实,只要你不把人家看成对手,人家也不会与你为敌。以免"惶惶不可终日"以致自寻黄泉。 十、对人表示善意我们经常被人排斥,是因为人家对我们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现自己的善意,多交朋友,小树"敌人"。心情自然变得平静。彭德怀同志说:"我们……不要像泥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称赞我们、抬高我们,害怕我们。"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认识.docx

感谢你的观看我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认识 肇庆市实验小学李玲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肇庆心理健康B证培训班的学习,亲耳聆听了阵容强大的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教授的精彩的授课,我受益匪浅。不仅纠正了我对心理认识的偏差,还使我初步懂得了利用心理学的一些知识去调控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通过听课学习我对心理健康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明白了健康是包括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整体。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没有心理上的疾病或变态,而且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即心理健康包含有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含义。就生理层面而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生理功能应在正常范围;就心理健康而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发展健全,能积极面对现实,而不依赖消极的心理防御;就社会层面而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角色之扮演符合社会要求,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且能为社会贡献力量。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们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状态: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首先是正常状态,个体在一般的没有较大的困扰的情况下,心理是处在正常状态之中。第二种状态是不平衡状态,个体一旦发生了“生活事件”,即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的情绪的事件如受挫折、欲求不能满足、受到威胁等,则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即个体心理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状态。一旦个体处在不平衡状态,在通常情况下,他会通过自我调节来消除,如果单靠自我调节无效,就得借助于他人疏导,使之消除不平衡,恢复正常状态。然而,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个体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或他人疏导以回复正常状态时,则会出现三种情况:1、直接导致或累积压抑导致不健康状态。2、线性地发生不适应行为。3、接受不良的道德规范,从心理不平衡向品行不良蜕变。第三种状态是不健康状态,它包括轻度与重度两种情况 从前,我觉得心理问题是非常严重,跟精神病有关的。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任何人都难以避免产生心理问题,但是,有许多心理问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克服的。一般心理问题:指由一般的适应不良所引起的负性情绪,如烦恼、痛苦、忧伤、紧张、愤怒或敌意等等。这些适应问题通常包括:人际适应,环境适应,学习与工作适应。由适应问题引起的负性情绪,相当于躯体疾病中的着凉感冒或消化不良,它们来得快去的也快,且很多时候是可以自愈的。 感谢你的观看

达到心理平衡的十个方法

达到心理平衡的十个方法 美国医学专家研究发现,人类65-90%的疾病与心理的压抑感有关。紧张愤怒和敌意等不良情绪使人易患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消化性溃疡、月经不调等,而且破坏人体免疫功能,加速人体衰老过程。联合国国际劳动组织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也认为,"心理压抑是20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 现代生活中如何保持心理平衡,这是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美国心理卫生学会提出了心理平衡的10条要诀,值得我们借鉴。 1.对自己不苛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负目标定得太高,根本实现不了,于是终日抑郁不欢,这实际上是自寻烦恼;有些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有时近乎苛刻,往往因为小小的瑕疵而自责,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为了避免挫折感,应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心情就会自然舒畅。2.对亲人期望不要过高。妻子盼望丈夫飞黄腾达,父母希望儿女成龙成凤,这似乎是人之常情。然而,当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时,便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道路,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 3.不要处处与人争斗。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为他们处处与人争斗,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其实,人际之间应和谐相处,只要你不敌视别人,别人也不会与你为敌。4.暂离困境。在现实中,受到挫折时,应该暂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运动、打球读书、欣赏等,待心境平和后,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思考解决的办法。 5.适当让步。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非原则问题方面无需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6.对人表示善意。生活中被人排斥常常是因为别人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示自己的善意,诚挚地谈谈友情,伸出友谊之手,自然就会朋友多,隔阂少,心境自然会变得平静。

保持心理平衡法

保持心理平衡法 处世人生 08-17 17:15 01、对自己不苛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有些人把抱负目标定得太高,根本实现不了,于是终日抑郁不欢,自寻烦恼;有些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近乎苛刻,往往因为小小的瑕疵而自责,结果自我伤害,为了避免挫折感,应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心情就会自然舒畅。 02、不要处处与人争斗 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为他们处处与人争斗,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其实,人际之间应和谐相处,只要你不敌视别人,别人也不会与你为敌。 03、对亲人期望不要过高 妻子盼望丈夫飞黄腾达,父母希望儿女成龙成凤,这似乎是人之常情。然而,当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时,便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道路,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 04、暂离困境 在现实中,受到挫折时,应该暂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运动、打球、读书等,待心境平和后,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思考解决的办法。 05、适当让步

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非原则问题方面无需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06、对人表示善意 生活中被人排斥常常是因为别人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示自己的善意,诚挚地谈谈友情,伸出友谊之手,自然就会朋友多,隔阂少,心境自然会变得平静。 07、找人倾诉烦恼 生活中的烦恼是常事,把所有的烦恼都闷在心里,只会令人抑郁苦闷,有害身心健康。把内心烦恼向知己好友倾诉,心情会顿感舒畅。 08、帮助别人做事 助人为快乐之本,帮助别人不仅可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可以表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和快乐。 09、积极娱乐 生活中适当娱乐,不但能调节情绪,舒缓压力,还能增长新的知识和乐趣。 10、知足常乐 不论是荣与辱、升与降、得与失,往往不以个人意志为移,荣辱不惊,淡泊名利,做到心理平衡是极大的快乐。

体育教案-健康在心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doc

体育教案-健康在心理—心理健康与身 体健康 课型:理论课时:1教学内容:健康在心理教学任务:1、初步学习、理解健康的完整概念,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 2、确立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的正确态度与行为方式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教学难点:理解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各位同学,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往往是不同的,有人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还有人认为没有疾病,身体强壮就是健康,这种理解稍微进了一步,但依然不够完整,今天我们就一起讨论一下健康的话题:一、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交往中保持健全的状态二、心理健康l 健全的精神状态是指心理方面的良好状态l 心理健康所共有的特点(包括的内容)1、 自我控制的能力2、能正确对待外界的影响3、 保持内心平衡的满足状态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健全状态的物质基础,一个人若是健康欠佳或是疾病缠身,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心理和社会交往两个方面。同样,如果心情不好,社会交往不正常或在群体生活中关系紧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健康四、心理健康测试五、如何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为了有效地保持和增进身心健康,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在家庭、学校、社会与人的交往中要严以律

己,宽以待人;要善于正确地理解对方,并建立起协调融洽的生活与学习氛围;要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中碰到的挫折与失败,做到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勇于进取;要建立正常的,有条不紊的生活与学习制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努力克服一切不良行为,积极持久地坚持健康锻炼和各种有意的文化娱乐活动六、课后作业:1、什么叫健康?心理健康包括哪些内容?2、怎样才能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七、总结八、教学后记 课型:理论课时:1教学内容:健康在心理教学任务:1、初步学习、理解健康的完整概念,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 2、确立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的正确态度与行为方式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教学难点:理解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各位同学,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往往是不同的,有人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还有人认为没有疾病,身体强壮就是健康,这种理解稍微进了一步,但依然不够完整,今天我们就一起讨论一下健康的话题:一、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交往中保持健全的状态二、心理健康l 健全的精神状态是指心理方面的良好状态l 心理健康所共有的特点(包括的内容)1、 自我控制的能力2、能正确对待外界的影响3、 保持内心平衡的满足状态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健全状态的物质基础,一个人若是健康欠佳或是疾病缠身,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心理和社会交往两个方面。

维持心理平衡的十个方法

维持心理平衡的十个方法 美国医学专家研究发现,人类65—90%的疾病与心理的压抑感有关。 紧张愤怒和敌意等不良情绪使人易患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消化性溃疡、月经不调等,而且破坏人体免疫功能,加速人体衰老过程。联合国国际劳动组织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也认为,“心理压抑是20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 现代生活中如何保持心理平衡,这是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美国心理卫生学会提出了心理平衡的10条要诀,值得我们借鉴。 1、对自己不苛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负目标定得太高,根本实现不了,于是终日抑郁不欢,这实际上是自寻烦恼;有些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有时近乎苛刻,往往因为小小的瑕疵而自责,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为了避免挫折感,应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心情就会自然舒畅。 2、不要处处与人争斗。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为他们处处与人争斗,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其实,人际之间应和谐相处,只要你不敌视别人,

别人也不会与你为敌。 3、对亲人期望不要过高。妻子盼望丈夫飞黄腾达,父母希望儿女成龙成凤,这似乎是人之常情。然而,当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时,便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道路,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 4、暂离困境。在现实中,受到挫折时,应该暂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运动、打球读书、欣赏等,待心境平和后,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思考解决的办法。 5.适当让步。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非原则问题方面无需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6.对人表示善意。生活中被人排斥常常是因为别人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示自己的善意,诚挚地谈谈友情,伸出友谊之手,自然就会朋友多,隔阂少,心境自然会变得平静。 7.找人倾诉烦恼。生活中的烦恼是常事,把所有的烦恼都闷在心里,只会令人抑郁苦闷,有害身心健康。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向知己好友倾诉,心情会顿感舒畅。

怎样保持心理平衡

怎样保持心理平衡 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如果不能处之泰然,很容易引起心理不平衡,导致身体和精神上的疾病。 为了得到身心的平衡,美国心里卫生学会提出了十一条要诀。听起来十分简单,但对心理平衡会有很大帮助,不妨一试。 不对自己过分苛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有些人对自己要求太高,根本力不能及,于是终日郁郁寡欢,认为自己到运,自寻烦恼。有些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有时对自己的要求近乎吹毛求疵,往往因小小的瑕疵而自责,结果受害的还是自己。为了避免挫折感,当然应该把目标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懂得欣赏自己已经得到的成就,自然心情舒畅了。 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很多人把希望寄托爱他的人身上,假如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会大感失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优点与缺点,何必要求别人来迎合自己呢? 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当我们勃然大怒的时候,很多错事和失态的事都会做

出来。与其事后后悔还不如事前加以自制。把愤怒发泄于另一方面,如打球和唱歌上。 偶然也要屈服。一个做大事的人处世总是从大处看,只有一些无见识的人才会向小处钻。因此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小处有时也无须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暂时逃避。在生活受到挫折时,便应该暂时把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运动、睡眠和看电影等。等到心境平静时,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 找人倾诉。把所有的抑郁都埋藏在心里,只会令自己郁郁寡欢,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告诉给你的知己好友或师长,心情会顿感舒畅。 为别人做点事。助人为快乐之本,帮助别人不单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可以确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在一个时间内只做一件事。美国心理辅导专家翘起博士发现,构成忧思、精神崩溃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事因为患者面对很多急需处理的事,精神压力过大而引起的,要减少自己的精神负担,不应同时进行一件以上的事情,以免弄的自己心力俱疲。

保持心理平衡法

保持心理平衡法 保持心理平衡法 文/晓妍凤平 1、对自己不苛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有些年轻人把男孩子抱负目标定得 太高,根本实现不了,于是终日抑郁不欢,自寻烦恼;有些人对自己 所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近乎苛刻,往往因为的瑕疵而自责,结果 自我伤害,为了避免挫折感,应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已取得的创举,心情就会自然舒畅。 2、不要处处与人争斗 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为他们事实上处处与人争斗, 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其实,人际之间应和谐共处,只要你不 仇视别人,别人也不会与你为敌。 3、对亲人期望不要过高 妻子盼望丈夫飞黄腾达,父母盼望儿女成龙成凤,这似乎是 人之常情。然而,当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时,便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道路,何必要求别人取悦自己。 4、暂离困境 在现实中,受到挫折时,应该暂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做 的事,如运动、打球、读书等,待心境平和后,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思考解决的办法。 5、适当让步 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风险问题一些问题,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非原则问题方面无需过分脚踏实地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6、对人表示善意 生活中才被人排斥常常是因为别人有自己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示自己的善意,诚挚地谈谈友情,伸出友谊之手,自然就会朋友多,隔阂少,心境大自然会变得平静。 7、找人倾诉烦恼 生活中的烦恼是常事,把所有的烦恼都闷在心里,只会令人抑郁感伤,有害身心健康。把内心烦恼前男友向风流好友倾诉,心情会顿感舒畅。 8、帮助别人做事 助人为快乐之本,帮助别人不仅可使自己忘却设法烦恼,而且可以表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更可以赢取珍贵的友谊首夺和快乐。 9、积极娱乐 生活中适当娱乐,不但能调节情绪,舒缓压力,还能增长新的知识和乐趣。 10、知足常乐 不论是荣与辱、升与降、得与失,往往不必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荣辱不惊,淡泊名利,做到心理平衡是极大的喜乐。

保持心态平衡的句子

保持心态平衡的句子 当我们把心爱的东西与他人分享后,留下的东西就会加倍扩大和增多。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保持心态平衡的句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保持心态平衡的句子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不是天才,但我愿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就让所有的困苦艰难一起来吧,因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人对社会有两种态度:一种人永远用乐观的、积极的态度看世界。一种人用悲观、消极的态度看世界。实际上这是划分人的心理平衡与不平衡的标准。只要你乐观积极地看世界,这世界就很美好。 3、人正当年轻力壮,谁去想三灾六病,人正当雄姿英发,谁去想衰朽残年奄然物化;人正当兴致勃勃钻研学问,谁去想身后的浑浑茫茫? 4、既然太阳上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 5、不要向任何的人表示你的痛苦,因为大部分人不关心,剩下的小部分听到后很高兴。 6、别让一成不变的生活,腐蚀生命的热力,试着吃半

饱、花一半,使用比平时少一半的资源。试试看即使有样东西不够用了,是否能够找到替代品,既可以发挥创意,也能为环保尽一份心力。 7、每个人都喜欢听到自己的声音,因为我们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情绪。 8、很多时候,生活不会是一副完美的样子,能完美的不是人生,想完美的是人心。但平凡的人有平凡的心,拥有平凡的渴望和平凡的心情,用平凡淡然拼凑永恒的日子。真实而简单的活着,才是最真,最美,最快乐的事情。 9、任何能担负大责任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别人愿意帮助他的人,因为他知道在困难时如何才能获得他人的援助,知道如何把任务分配给别人,而他只做那些别人无法替他做的事。 10、人在成功的时候可以把成功的喜悦分享给别人,在失败的时候也敢于承认错误,并积极主动地去改正错误弥补损失。 11、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谓压抑自己。 12、作为一个人,要是不经历过人世上的悲欢离合,不跟生活打过交手仗,就不可能懂得人生的意义。 13、心态放平实,幸福其实就是一碗白开水,我们每天都在喝。不要去羡慕别人喝得饮料有各种颜色,其实,那未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认识

我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认识 肇庆市实验小学李玲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肇庆心理健康B证培训班的学习,亲耳聆听了阵容强大的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教授的精彩的授课,我受益匪浅。不仅纠正了我对心理认识的偏差,还使我初步懂得了利用心理学的一些知识去调控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通过听课学习我对心理健康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明白了健康是包括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整体。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没有心理上的疾病或变态,而且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即心理健康包含有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含义。就生理层面而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生理功能应在正常范围;就心理健康而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发展健全,能积极面对现实,而不依赖消极的心理防御;就社会层面而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角色之扮演符合社会要求,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且能为社会贡献力量。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们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状态: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首先是正常状态,个体在一般的没有较大的困扰的情况下,心理是处在正常状态之中。第二种状态是不平衡状态,个体一旦发生了“生活事件”,即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的情绪的事件如受挫折、欲求不能满足、受到威胁等,则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即个体心理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状态。一旦个体处在不平衡状态,在通常情况下,他会通过自我调节来消除,如果单靠自我调节无效,就得借助于他人疏导,使之消除不平衡,恢复正常状态。然而,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个体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或他人疏导以回复正常状态时,则会出现三种情况:1、直接导致或累积压抑导致不健康状态。2、线性地发生不适应行为。3、接受不良的道德规范,从心理不平衡向品行不良蜕变。第三种状态是不健康状态,它包括轻度与重度两种情况 从前,我觉得心理问题是非常严重,跟精神病有关的。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任何人都难以避免产生心理问题,但是,有许多心理问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克服的。一般心理问题:指由一般的适应不良所引起的负性情绪,如烦恼、痛苦、忧伤、紧张、愤怒或敌意等等。这些适应问题通常包括:人际适应,环境适应,学习与工

【心理百科】心理平衡不等于心理健康

【心理百科】心理平衡不等于心理健康 在职场奔波,也许激烈的竞争和冷酷的考核快把你压弯了腰,没办法,这就是工作!一切都还得继续。周日晚上焦虑过后,新的一周照样开始;实在不想再看见老板那张脸了,每天还得照旧毕恭毕敬……还能改变什么?只有心态。其实,心态变了,心理健康了,人就会跟着变。心理健康的标准 1.要有生活的安全感,因为安全感是人最基本的需要。 2.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不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挫折感。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丰富自己的生活。 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以便更新知识结构,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 衡。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 无益。 8.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 益。

别让心受累 心理不健康者,常常都有心理压力或者心理疲劳的症状。心理压力若长时期得不到缓解和消除,那么就会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后果。首先是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如心脏病、高血压、头晕等,都与心理紧张和心理压力有关;其次,心理压力负担过重所引起的忧郁、焦虑、对人具有攻击性等等各种不良心态,都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心理压力产生时,如果不加以调适与疏导,就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当你感到烦躁、郁闷、紧张时,不妨采取正当的宣泄法、运动法、旅游法、倾诉法等进行疏导。 1.健康的开怀大笑是消除疲劳的最好方法; 2.沉默有助于降压,在没必要说话时最好保持沉默; 3.放慢生活节奏,有助于舒缓紧张压力;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第五节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第一单元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①身体、智力、情绪十 分协调;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本书把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二单元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 许又新(1988)提出心理健康可以用三类标准(或从三个维度)去衡量,即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他同时指出,不能孤立地只考虑某一类标准,要把三类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 第一,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等。 第二,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例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低、人际关系和谐与否,等等。 第三,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 衡量心理是否健康时,要把这三种标准联系起来综合考察。 二、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 郭念锋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一)心理活动强度 心理活动强度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于同 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这表明,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不同。抵抗力差的人往往反应强烈,并容易遗留下后患,可以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障码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这种抵抗力,或者说心理活动强度,主要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固有的性格特征、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神经系统的类型,也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二)心理活动耐受力 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这种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处在痛苦之中,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便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日常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痛苦,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有的人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苦恼当作强者的象征,作为检验自身生存价值的指标。有的人甚至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成绩。我们把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为心理活动耐受力。 (三)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