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碱液中NaOH及Na2CO3含量的测定

碱液中NaOH及Na2CO3含量的测定

碱液中NaOH及Na2CO3含量的测定
碱液中NaOH及Na2CO3含量的测定

碱液中NaOH及Na2CO3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移液管的使用方法;

2、进一步掌握酸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3、了解双指示剂法测定原理。

二、实验原理

1. 碱液中可能存在的组份:NaOH和Na2CO3,NaHCO3和Na2CO3或者是纯NaOH、Na2CO3、NaHCO3(注意:NaOH与NaHCO3是不能同时存在)。对碱液中组份分析,可以在同一份试液中用两种不同的指示剂来测定,这种测定方法即所谓“双指示剂法”。此法特点是方便、快速,在生产中应用普遍。

2. 常用的两种指示剂是酚酞(pH=8.10~10.00)(无色-红色)

甲基橙(pH=3.10~4.40)(黄色-橙色)

在试液中先加酚酞,用盐酸标准溶液滴至红色刚褪去,此时不仅氢氧化钠被中和,Na2CO3也被滴成NaHCO3,记下此时HCl标液的消耗量V1cm3。

NaOH + HCl=NaCl + H2O

Na2CO3 + HCl= NaHCO3 + NaCl

3. 在上述溶液中再加入甲基橙指示剂,此时溶液呈黄色,

用同一种盐酸标准溶液继续滴至终点时呈橙色,此时NaHCO3被滴成H2CO3,此过程HCl标准溶液的消耗量为V2 cm3,发生的反应

NaHCO3 + HCl= NaCl + CO2 + H2O,

4. 分析V1、V2的大小,可以确定并计算出试液中各成分的含量。具体情况如下:

?★V1=0,V2>0,为NaHCO3;

?★V1>0,V2=0,则为NaOH;

?★V1=V2,则为Na2CO3;

?★V1<V2,则为Na2CO3与NaHCO3;

?★V1>V2,则为NaOH和Na2CO3。

?本实验是碱液中NaOH、Na2CO3含量测定,

?根据以上两步反应得NaOH、Na2CO3含量计算式

?Na2CO3(g.dm-3)=(C HCl·V2/ V试样)·106.0

?NaOH(g.dm-3)=〔C HCl·(V1-V2)/ V试样〕·40.01

三、仪器及试剂

?HCl标准溶液,甲基橙、酚酞指示剂,酸式滴定管,锥形瓶,移液管,洗耳球,滴定台。

四、实验步骤

1、用移液管吸取碱液试样10.00 cm3于250 cm3锥形瓶中,加入纯水30 cm3,

加入酚酞试剂2-3滴。用HCl标准溶液滴定至红色刚好褪去且半分钟不变

化,消耗HCl溶液V1(cm3)。

2、在上述溶液中加入甲基橙2-3滴,用HCl标准溶液滴定至黄色---变为

橙色,此步消耗HCl标准溶液V2(cm3)。

3、重复1、2步骤再做两次,记录数据。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专题

氢氧化钠、碳酸钠专题 一、基础知识复习 1、氢氧化钠的俗名:、、。氢氧化钠能使紫色的石蕊变色,使无色酚酞变色。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仅吸收而潮解,还能与反应而变质,因此氢氧化钠要密封保存。反应的方程式为 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完全变之后,其成分是,氢氧化钠在空气中部分变之后,其成分是和。 2、碳酸钠的俗名:、。碳酸钠属于类,但是溶液显性。 碳酸钠能使紫色的石蕊变色,使无色酚酞变色。 二、典型例题分析 例:围绕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的问题,同学们展开了探究活动。 (1)甲同学用酚酞试剂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你认为他能否成功?。理由是。 (2)乙同学在三支试管中各放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用酸碱盐三种物质分别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均获得成功。请从酸、碱、盐三类物质中各选一种物质检验氢氧化钠已变质(用化学式表示):酸;碱;盐.(3)丙同学欲证明变质的溶液中是否还存在氢氧化钠,请你帮助他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5)戊同学对盛放氢氧化钠固体的试剂瓶内的白色粉末的成分进行了如下猜想和验证:可能是①可能是氢氧化钠②可能是碳酸钠③可能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该同学向所得粉末中 滴加一种溶液后,排出了①的可能性,请你推断他所加的试剂和观察到的现象。试剂是 ,现象是 。 知识总结: 1、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可能为 、 、 2、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所用试剂是 或 或 。(不同类别的物质) 3、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所用试剂是 和 。操作步骤和现象: 检测题:1、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固体猜想】 猜想工:全部是NaOH ;猜想Ⅱ:全部是Na 2CO 3;猜想Ⅲ:是NaOH 和Na 2CO 3混合物。 【实验和推断】 (1)若现象a 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 溶液是 ,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有气泡产 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若A 是Ca(OH)2溶液,现象a 有白色沉淀,现象b 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白色沉淀为 (填 化学式),该实验 (填“能千或“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 。 (3)若A 是CaCl 2溶液,当实验现象a 为 ,现象b 为 ,则猜想Ⅱ成立。 【反思】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请再举出一种必须 密封保存的物质 2、下列是分析已变质氢氧化钠溶液的相关实验,其中合理的是 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拓展: 丁同学利用右图所示装置,软塑料瓶变扁,证明氢氧化钠是否与 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时,还需要补充的一个实验是 。

碱液中NaOH、Na2CO3含量测定

实验题目:碱液中NaOH、Na2CO3含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移液管的使用方法; 2、进一步掌握酸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3、了解双指示剂法测定原理。 二、实验原理: 碱液中可能存在的组份:NaOH和Na2CO3,NaHCO3和Na2CO3或者是纯NaOH、Na2CO3、NaHCO3(注意:NaOH与NaHCO3是不能同时存在)。对碱液中组份分析,可以在同一份试液中用两种不同的指示剂来测定,这种测定方法即所谓“双指示剂法”。此法特点是方便、快速,在生产中应用普遍。 常用的两种指示剂是酚酞(PH=8.1~10.0)、甲基橙(PH=3.1~4.4),在试液中先加酚酞,用盐酸标准溶液滴至红色刚褪去,此时不仅氢氧化钠被中和,Na2CO3也被滴成NaHCO3,记下此时HCl 标液的消耗量V1cm3。 NaOH + HCl=NaCl + H2O Na2CO3 + HCl= NaHCO3 + NaCl 在上述溶液中再加入甲基橙指示剂,此时溶液呈黄色,用同一种盐酸标准溶液滴至终点时呈橙色,此时NaHCO3被滴成H2CO3,此过程HC标准溶液的消耗量为V2 cm3,发生的反应NaHCO3 + HCl= NaCl + CO2 + H2O, 分析V1、V2的大小,可以确定并计算出试液中各成分的含量。具体情况如下: ★V1=0,V2>0,为NaHCO3;★V1>0,V2=0,则为NaOH; ★V1=V2,则为Na2CO3;★V1<V2,则为Na2CO3与NaHCO3; ★V1>V2,则为NaOH和Na2CO3。 本实验是碱液中NaOH、Na2CO3含量测定,根据以上两步反应得NaOH、Na2CO3含量计算式 Na2CO3(g.dm-3)=(C HCl·V2/ V试样)·106.0 NaOH(g.dm-3)=〔C HCl·(V1-V2)/ V试样〕·40.01 三、仪器及试剂: HCl标准溶液,甲基橙、酚酞指示剂,酸式滴定管,锥形瓶,移液管,洗耳球,滴定台。 四、实验步骤: 1、用移液管吸取碱液试样10.00 cm3于250 cm3锥形瓶中,加入纯水30 cm3,加入酚酞试剂2-3滴。用HCl标准溶液滴定至红色刚好褪去且半分钟不变化,消耗HCl溶液V1(cm3)。 2、在上述溶液中加入甲基橙2-3滴,用HCl标准溶液滴定至黄色---变为橙色,再消耗HCl 标准溶液V2(cm3)。 3、重复1、2步骤再做两次,记录数据。 六、结果与讨论

挥发油测定法

挥发油测定法(2005年版一部) 附录Ⅹ D. 挥发油测定法 测定用的供试品,除另有规定外,须粉碎使能通过二号至三号筛,并混 合均匀。 仪器装置如图。A为1000ml(或500ml、2000ml)的硬质圆底烧瓶,上接挥发油 测定器B,B的上端连接回流冷凝管C。以上各部均用玻璃磨口连接。测定器B应 具有0.1ml的刻度。全部仪器应充分洗净, 并检查接合部分是否严密,以防挥发 油逸出。 注:装置中挥发油测定器的支管分岔处应与基准线平行。 测定法甲法: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下的挥发油。取供试品适 量(约相当于含挥发油0.5~1.0ml),称定重量(准确至0.01g), 置烧瓶中,加水300~ 500ml(或适量)与玻璃珠数粒,振摇混合后,连接挥发油测定器与回流冷凝 管。自冷凝管上端加水使充满挥发油测定器的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 止。置电热套中或用其他适宜方法缓缓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约5小时,至测定 器中油量不再增加,停止加热,放置片刻,开启测定器下端的活塞,将水缓缓放 出,至油层上端到达刻度0线上面5mm处为止。放置1小时以上,再开启活塞使 油层下降至其上端恰与刻度0线平齐,读取挥发油量,并计算供试品中挥发油 的含量(%)。 乙法: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上的挥发油。取水约300ml与玻璃 珠数粒,置烧瓶中,连接挥发油测定器。自测定器上端加水使充满刻度部分, 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再用移液管加入二甲苯1ml,然后连接回流冷凝管。将 烧瓶内容物加热至沸腾,并继续蒸馏,其速度以保持冷凝管的中部呈冷却状态 为度。30分钟后,停止加热,放置15分钟以上,读取二甲苯的容积。然后照甲 法自“取供试品适量”起,依法测定,自油层量中减去二甲苯量,即为挥发油 量,再计算供试品中含挥发油的含量(%)。 鞣质含量测定法(2005年版一部) 附录Ⅹ B. 鞣质含量测定法 本实验应避光操作。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没食子酸对照品50mg,置100ml棕色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精密量取5ml ,置50ml棕色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 匀,即得(每1ml中含没食子酸0.05mg)。 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0.5ml、 1.0ml 、2.0ml 、3.0ml 、4.0ml、5.0ml ,分别置25ml棕色量瓶中,各加入磷钼钨酸试液1ml,再分别加水11.50ml、 11ml、10ml、9ml、8ml、7ml,用29%碳酸钠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放置30分钟以 相应的试剂为空白,照紫外-可见光光度法(附录V A),在760nm 的波长处测定 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药材粉末适量(按品种项下的规定),精密称定,置 250ml棕色量瓶中,加水150ml,放置过夜,超声处理10分钟,放冷,用水稀释至 刻度,摇匀,静置(使固体物沉淀),滤过,弃去初滤液50ml ,精密量取滤液 20ml,置100ml棕色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挥发油的测定方法

附录Ⅹ D 挥发油测定法 测定用的供试品,除另有规定外,须粉碎使能通过二号至三号筛,并混合均匀。 仪器装置如图。A为1000ml(或500ml、2000ml)的硬质圆底烧瓶,上接挥发油测定器B,B的上端连接回流冷凝管C。以上各部均用玻璃磨口连接。测定器B应具有0.1ml的刻度。全部仪器应充分洗净,并检查接合部分是否严密,以防挥发油逸出。 测定法甲法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下的挥发油。取供试品适量(约相当于含挥发油0.5~1.0ml),称定重量(准确至0.01g),置烧瓶中,加水300~500ml(或适量)与玻璃珠数粒,振摇混合后,连接挥发油测定器与回流冷凝管。自冷凝管上端加水使充满挥发油测定器的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置电热套中或用其他适宜方法缓缓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约5小时,至测定器中油量不再增加,停止加热,放置片刻,开启测定器下端的活塞,将水缓缓放出,至油层上端到达刻度0线上面5mm处为止。放置1小时以上,再开启活塞使油层下降至其上端恰与刻度。线平齐,读取挥发油量,并计算供试品中挥发油的含量(%)。 乙法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上的挥发油。取水约300ml与玻璃珠数粒,置烧瓶中,连接挥发油测定器。自测定器上端加水使充满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再用移液管加入二甲苯1ml,然后连接回流冷凝管。将挠瓶内容物加热至沸腾,并继续蒸馏,其速度以保持冷凝管的中部呈冷却状态为度,30分钟后,停止加热,放置15分钟以上,读取二甲苯的容积,然后照甲法自“取供试品适量”起,依法测定,自油层量中减去二甲苯量,即为挥发油量,再计算供试品中挥发油的含量(%)。

注:装置中挥发油测定器的支管分岔处应与基准线平行。

过氧化氢浓度密度对照表

过氧化氢浓度密度对照 表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浓度0% 浓度0.5% 浓度1% 浓度1.5% 浓度2% 浓度2.5% 浓度3% 浓度3.5% 浓度4%6 浓度4.5% 浓度5% 浓度5.5% 浓度6% 浓度6.5% 浓度7% 浓度7.5% 浓度8% 浓度8.5% 浓度9% 浓度9.5% 浓度10% 浓度10.5% 浓度11% 浓度11.5% 浓度12% 浓度12.5% 浓度13% 浓度13.5% 浓度14% 浓度14.5% 浓度15% 浓度15.5% 浓度16% 浓度16.5% 浓度17% 浓度17.5%8 浓度18% 浓度18.5% 浓度19% 浓度19.5% 浓度20% 浓度20.5% 浓度21% 浓度21.5% 浓度22%3987 浓度22.5% 浓度23% 浓度23.5% 浓度24% 浓度24.5% 浓度25% 浓度25.5% 浓度26% 浓度26.5%时密度=1.09661 浓度27% 浓度27.5% 浓度28% 浓度28.5% 浓度29% 浓度29.5% 浓度30% 浓度30.5% 浓度31%时密度=1.1 浓度31.5% 浓度32% 浓度32.5% 浓度33% 浓度33.5% 浓度34% 浓度34.5% 浓度35% 浓度35.5%时密度=1. 浓度36% 浓度36.5% 浓度37% 浓度37.5% 浓度38% 浓度38.5% 浓度39% 浓度39.5% 浓度40% 浓度40.5% 浓度41% 浓度41.5% 浓度42% 浓度42.5% 浓度43% 浓度43.5% 浓度44% 浓度44.5% 浓度45% 浓度45.5% 浓度46% 浓度46.5% 浓度47% 浓度47.5% 浓度48% 浓度48.5% 浓度49% 浓度49.5% 浓度50% 浓度50.5% 浓度51% 浓度51.5% 浓度52% 浓度52.5% 浓度53%94 浓度53.5% 浓度54% 浓度54.5% 浓度55% 浓度55.5% 浓度56% 浓度56.5% 浓度57% 浓度57.5% 浓度58% 浓度58.5% 浓度59% 浓度59.5% 浓度60% 浓度60.5% 浓度61% 浓度61.5% 浓度62% 浓度62.5% 浓度63% 浓度63.5% 浓度64% 浓度64.5% 浓度65% 浓度65.5% 浓度66% 浓度66.5% 浓度67% 浓度67.5% 浓度68% 浓度68.5% 浓度69% 浓度69.5% 浓度70% 浓度70.5% 浓度71% 浓度71.5% 浓度72% 浓度72.5% 浓度73% 浓度73.5% 浓度74% 浓度74.5% 浓度75% 浓度75.5% 浓度76% 浓度76.5% 浓度77% 浓度77.5% 浓度78% 浓度78.5% 浓度79% 浓度79.5% 浓度80% 浓度80.5% 浓度81% 浓度81.5% 浓度82% 浓度82.5% 浓度83% 浓度83.5% 浓度84% 浓度84.5% 浓度85% 浓度85.5% 浓度86% 浓度86.5% 浓度87% 浓度87.5% 浓度88% 浓度88.5% 浓度89% 浓度89.5% 浓度90% 浓度90.5% 浓度91% 浓度91.5% 浓度92% 浓度92.5% 浓度93% 浓度93.5% 浓度94% 浓度94.5% 浓度95% 浓度95.5% 浓度96% 浓度96.5%

氢氧化钠密度浓度对照表

NaOH密度,质量分数与摩尔浓度对应(一) 密度g/m3 质量分数%摩尔浓度mol/L密度g/m3质量分数,%摩尔浓度mol/L 1.005 0.602 0.151 1.095 8.74 2.391 1.01 1.045` 0.264 1.1 9.19 2.527 1.015 1.49 0.378 1.105 9.645 2.664 1.02 1.94 0.494 1.11 10.1 2.802 1.025 2.39 0.611 1.115 10.555 2.942 1.03 2.84 0.731 1.12 11.01 3.082 1.035 3.29 0.851 1.125 11.46 3.224 1.04 3.745 0.971 1.13 11.92 3.367 1.045 4.2 1.097 1.135 1 2.37 3.51 1.05 4.655 1.222 1.14 1 2.83 3.655 1.055 5.11 1.347 1.145 13.28 3.801 1.06 5.56 1.474 1.15 13.73 3.947 1.065 6.02 1.602 1.155 14.18 4.095 1.07 6.47 1.731 1.16 14.64 4.244 1.075 6.93 1.862 1.165 15.09 4.395 1.08 7.38 1.992 1.17 15.54 4.545 1.085 7.83 2.123 1.175 15.99 4.697 1.09 8.28 2.257 1.18 16.44 4.85 NaOH密度,质量分数与摩尔浓度对应(二) 密度g/m3 质量分数%摩尔浓度mol/L 密度g/m3 质量分数%摩尔浓度mol/L 1.185 16.89 5.004 1.37 34.03 11.65 1.19 17.345 5.16 1.375 34.52 11.86 1.195 17.8 5.317 1.38 35.01 1 2.08 1.2 18.255 5.476 1.385 35.5 1 2.29 1.275 25.1 8 1.39 36 1 2.51 1.28 25.56 8.178 1.395 36.495 1 2.73 1.285 26.02 8.357 1.4 36.99 1 2.95 1.29 26.488.0539 1.405 37.49 13.17 1.295 26.94 8.722 1.41 37.99 13.3 1.3 27.41 8.906 1.415 38.49 13.61 1.305 27.87 9.092 1.42 38.99 13.84 1.31 28.33 9.278 1.425 39.495 14.07 1.315 28.8 9.466 1.43 40 14.3 NaOH密度,质量分数与摩尔浓度对应(三)

软化水装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加药量计算方法

软化水装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加药量计算 方法 工业软化水设备药剂的用量一般需要根据原水的硬度、碱度和锅水维持的碱度或药剂浓度及锅炉排污率大小等来确定。通常工业软化水设备的无机药剂可按化学反应物质的量进行计算;而有机药剂(如栲胶、腐殖酸锅、磷酸盐或竣酸盐等水质稳定剂)则大多按实验数据或经验用量进行加药。 工业软化水设备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加药量计算方法: (1) 空锅上水时给水所需加碱量 X1=YD-JD +JD+ JDGMV 式中:X1 一一空锅上水时 , 需加 NaOH 或 Na2C03 的 量 ,g; YD 一一给水总硬度 ,mmol/L; JD 一一给水总碱度 ,mmol/L; JDG 一一锅水需维持的碱度 ,mmol/L; V 一一锅炉水容量 ,m3;

M 一一碱性药剂摩尔质量 ; 用 NaOH 为 40 g/mol, 用 Na2C03 为 53g/mol 。 (2) 锅炉运行时给水所需加碱量 1) 对于非碱性水可按下式计算 X2=(YD-JD +JDGP)M 式中 :X2 一一每吨给水中需加 NaOH 或 Na2C03 的 量 ,g/t; PL 一锅炉排污率 ,10-2; 其余符号同上式。 如果NaOH和NazC03同时使用时,则在上述各公式中应分别乘以其各自所占的质量分数,如NaOH的用量占总量的η×10-2,则Na2C03占(1-η)×10-2,两者的比例应根据给水水质而定。一般对于高硬度水、碳酸盐硬度高或续硬度高的水质宜多用NaOH,而对于以非碳酸盐硬度为主的水质,应以Na2C03为主,少加或不加NaOH。 2) 对于碱性水,也可按上式计算,但如果当JDG以标准允许的最高值代入后,计算结果出现负值,则说明原水钠、钾碱度较高,

挥发油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挥发油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1 目的 建立挥发油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正确操作。 2 范围 适用本公司挥发油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3 责任 质量管理部 4 内容 4.1 引用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 4.2概述 测定用的供试品,除另有规定外粉粹使能通过二号至三号筛,并混合均匀。 4.3 仪器与用具 1000ml的硬质圆底烧瓶、0.1ml的挥发油测定器、冷凝管、电热套。 4.4测定法 4.4.1 甲法 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 1.0以下的挥发油。取供试品适量(相当于含挥发油0.5~1.0ml),称定重量(准确至0.01g),置烧瓶中,加水300~500ml(或适量)与玻璃珠数粒,振摇混合后,连接挥发油测定器与回流冷凝管。自冷凝管上端加水使充满挥发油测定器的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置电热套中或用其他适宜方法缓缓加

编码: SW10-04-017-00 挥发油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第2页共2页 热至沸,并保持微沸约5小时,至测定器中油量不再增加,停止加热,放置片刻,开启测定器下端的活塞,将水缓缓放出,至油层上端到达刻度0线上面5mm处为止。放置1小时以上,再开启活塞使油层下降至其上端恰与刻度0线平齐,读取挥发油量,并计算供试品中挥发油的含量(%)。 4.4.2乙法 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上的挥发油。取水约300ml与玻璃珠数粒,置烧瓶中,连接挥发油测定器。自测定器上端加水使充满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再用移液管加入二甲苯1ml,然后连接回流冷凝管。将烧瓶内容物加热至沸腾,并继续蒸馏,其速度以保持冷凝管的中部呈冷却状态为度。30分钟后,停止加热,放置15分钟以上,读取二甲苯的容积。然后照甲法“取供试品适量”起,依法测定,自油层量中减去二甲苯量,即为挥发油量,再计算供试品中挥发油的含量(%)。 4.5 注意事项 4.5.1 装置中挥发油测定器的支管分岔处应与基准线平行。 ————————————————

工业用氢氧化钠中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含量的测定

工业用氢氧化钠中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含量的测定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用氢氧化钠中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含量的测定方法。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中所含的条文,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G601-1988 化学试剂测定分析(容量分析)用标准溶液的制备。 GB/G603-1988 化学试剂试验方法中所用制剂及制品的制备。 GB/G6882-199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3原理 3.1氢氧化钠含量的测定原理 试样溶液中先加入氯化钡,将碳酸钠转化为碳酸钡沉淀,然后以酚酞为指示剂,用盐酸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终点。反应如下: Na2CO3+BaCl2=Ba CO3+2Na Cl NaOH+HCl=Na Cl+H2O 3.2碳酸钠含量的测定原理 试样溶液以溴甲酚绿-甲基红混合指示剂为指示剂,用盐酸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终点,测得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总和,再减去氢氧化钠含量,则可测得碳酸钠含量。 4试剂和材料 本方法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中规定的三级水(不含二氧化碳)。 试验中所需标准溶液、试剂及制品,在没有其他要求时,均按GB/T601、GB/T603之规定制备。 4.1 盐酸标准滴定溶液:c(HCl)=1.000mol/L。 4.2 氯化钡溶液:100g/L。 使用前,以酚酞为指示剂,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调至微红色。 4.3 酚酞指示剂:10g/L。 4.4 溴甲酚绿-甲基红混合指示剂:将三份0.1的溴甲酚绿乙醇溶液和一份0.2的甲基红乙醇溶液混合。 5 仪器设备

挥发油测定法(2005年药典)

附录10D 挥发油测定法 测定用的供试品,除另有规定外,须粉碎使能通过二号至三号筛,并混合均匀。 仪器装置如图。A为1000ml(或500ml,2000ml)的硬质圆底烧瓶,上接挥发油测定器B。B的上端连接回流冷凝管C,以上各部均用玻璃磨口连接。测定器B应具有0.1ml的刻度,全部仪器应充分洗净,并检查接合部分是否严密,以防油分 逸出。 (注:装置中挥发油测定器的支管分岔处应与基准线平行)。 测定法甲法: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下的挥发油。 取供试品适量(约相当于含挥发油0.5~1.0ml),称定重量(准确至 0.01g),置烧瓶中,加水300~500ml(或适量)与玻璃珠数粒,振摇 混合后,连接挥发油测定器与回流冷凝管。自冷凝管上端加水使充 满挥发油测定器的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中为止。置电热套中或 用其他适宜方法缓缓加热至沸腾,并保持微沸约5小时,至测定器 中油量不再增加,停止加热,放置片刻,开启测定器下端的活塞, 将水缓缓放出,至油层上端到达刻度0线上面5mm处为止。放置1 小时以上,再开启活塞使油层下降至其上端恰与刻度0 线平齐,读 取挥发油量,并计算供试品中含挥发油的百分数。 乙法: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上的挥发油。取水约 300ml与玻璃珠数粒,置烧瓶中,连接挥发油测定器。自测定器上 端加水使充满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再用移液管加入二 甲苯1ml,然后连接回流冷凝管。将烧瓶内容物加热至沸腾,并继 续蒸馏,其速度以保持冷凝管的中部呈冷却状态为度。30分钟后, 停止加热,放置15分钟以上,读取二甲苯的容积。然后照甲法自“取 供试品适量”起,依法测定,自油层量中减去二甲苯量,即为挥发 油量,再计算供试品中含挥发油的百分数。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复习教学设计

碱和盐的复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一、课题内容 课题:碱和盐的复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课型:复习课;课时:1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氢氧化钠、碳酸钠的性质及其应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是初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两种物质,一种是常见碱的代表,一种是常见盐的代表,它们是不同类别的物质,但它们又是具有共性和特殊联系的两种物质。利用两种物质为学生创设动脑思考的空间、动手探究的机会。 教学中注意用已有知识间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撞击产生矛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将问题的解决放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化学式、俗称。 (2)知道氢氧化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 (3)知道碳酸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类别上区分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2)能用实验方法区分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3)能运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运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如何审题、答题。 (2)通过上述问题的解决理解特殊到一般,一般之中又蕴含着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总复习中强化基础知识和提高能力是可以同时做到的,并且它们之间可以互相促进。关键是课题的选择。而初三化学时间比较紧,往往下学期的复习和新授很近,课题选择不好,容易把基础知识的复习课上成新授课的再现,使学生和老师都索然无趣,课堂效率低:要不就是上成难题课,学生基础不过关,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跑,却无任何收获,最终学生畏惧化学,认为学习化学无方法、无门路。 练习与作业 1.同学们通过学习知道,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变质。针对一瓶在实验室敞口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化学小组的同学们对其成份提出了三种假设: ①氢氧化钠②氢氧化钠和碳酸钠③碳酸钠,并设计了以下三种方案进行验证。 方案一:取少量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证明假设①正确。 方案二:取少量溶液,滴入过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有碳酸钠;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证明有氢氧化钠,证明假设②正确。 方案三:取少量溶液,滴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证明假设③正确。

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故事

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故事 【归纳整理】 一、俗称引发的纠纷 1、想一想,检验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有几种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碳酸钠溶液中的OH - 怎样生成的? 3、某同学说:“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则盐溶液一定呈中性。”你认为这种推理 (填“正确”或“不正确”)。 二、在水中,我是谁? 下列溶液哪些能鉴别区分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固体? 盐酸、硫酸、硝酸、氢氧化钾、氢氧化钙、 氢氧化钡、硝酸钾、硝酸钡、氯化钙、氯化钡。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 思考:除了化学方法能否用物理方法鉴别氢氧化钠固体和碳酸钠固体? 三、我为什么要变模样 1、氢氧化钠固体变质现象 1、氢氧化钠固体如何保存? 2、某同学在实验室用氢氧化钠固体来配制60g10%的氢氧化钠溶液。完成此实 验,必须用到的仪器有: 托盘天平、量筒、烧杯、 、 。 该同学用托盘天平称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操作如图所示,请你指出其中的一处明显错 误。 。 该同学量取所需水的体积时,应该选用何种规格的量筒( ) A.10mL B.100mL C.50mL 3、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会变质生成碳酸钠。若除去已变质的Na 2CO 3应进行下列的操作:先 ,再加入适量的 溶液, ,取滤液蒸发得到氢氧化钠固体。 4、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石灰石、水、碳酸钠三种物质制备少量的氢氧化钠,制取氢氧化钠固体。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

【考点聚焦】 氢氧化钠(NaOH ),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常温下是一种白色晶体,具有强腐蚀性。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氢氧化钠是一种常用的碱,是化学实验室的必备药品之一。关于氢氧化钠的知识一直是综合性考查的热点。 1、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发生 探究题1.有下列四种实验设计及操作,实验过程中其现象不足以说明C02与Na0H 溶液发生了反应的是( ) 解析:二氧化碳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出现。装置B 中,取下橡皮塞,试管中的液面上升。但是此装置所做实验不能很好地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因为,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水槽中的水完全可以溶解试管中的全部的二氧化碳气体。A 、C 、D 三个装置中所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的质量相比较少,A 装置中鸡蛋被吸入瓶子里,C 装置中气球胀大,D 装置中塑料瓶变扁了,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导致瓶内气压显著减小,而不仅仅是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极少量的水中。如果要证明B 装置中的确发生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那么该怎么办呢? 解决的方案有一下几类: 方案一,我们可以将水槽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水做对比实验。如右图所示。在以上对 比实验中,液体换成水后,试管中液面上升的幅度较小,不如,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试管中 液面显著上升。 方案二,取少量倒入二氧化碳后水槽中的液体,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如果产生大量气泡, 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了,Na 2CO 3 + 2HCl = 2NaCl + H 2O + CO 2↑。 方案三,取少量倒入二氧化碳后水槽中的液体,加入氯化钙溶液,如果溶液变浑浊,表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了,CaCl 2 + Na 2CO 3 = CaCO 3↓+ 2NaCl 。 所以,不足以说明C02与Na0H 溶液发生了反应的是装置B 2、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氢氧化钠久露于空气中,不仅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而且可以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导致氢氧化钠变质。 探究题2.四位同学分别用下列四种方法检验NaOH 溶液是否已经变质(含有Na 2CO 3) 。 ①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气泡放出,则一定不含有Na 2CO 3;②加少量澄清石灰水,有沉淀生成,则一定含有Na 2CO 3;③加少量CaCl 2溶液,有沉淀生成则一定含有Na 2CO 3;④加少量BaCl 2溶液,有沉淀生成,则一定含有Na 2CO 3。其中探究方法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④ 、①②③④

挥发油含量测定

附录ⅩD. 挥发油含量测定 测定用的供试品,除另有规定外,须粉碎使能通过二号至三号筛,并混合均匀。 仪器装置如图。A为1000ml(或500ml、2000ml)的 硬质圆底烧瓶,上接挥发油测定器B,B的上端连接回 流冷凝管C。以上各部均用玻璃磨口连接。测定器B 应具有0.1ml的刻度。全部仪器应充分洗净, 并检查 接合部分是否严密,以防挥发油逸出。 ( 注:装置中挥发油测定器的支管分岔处应与基准 线平行。) 测定法甲法: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下 的挥发油。取供试品适量(约相当于含挥发油0.5~ 1.0ml),称定重量(准确至0.01g), 置烧瓶中,加水 300~500ml(或适量)与玻璃珠数粒,振摇混合后, 连接挥发油测定器与回流冷凝管。自冷凝管上端加水 使充满挥发油测定器的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 止。置电热套中或用其他适宜方法缓缓加热至沸,并 保持微沸约5小时,至测定器中油量不再增加,停止加 热,放置片刻,开启测定器下端的活塞,将水缓缓放出, 至油层上端到达刻度0线上面5mm处为止。放置1小时以上,再开启活塞使油层下降至其上端恰与刻度0线平齐,读取挥发油量,并计算供试品中挥发油的含量(%)。 乙法: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上的挥发油。取水约300ml与玻璃珠数粒,置烧瓶中,连接挥发油测定器。自测定器上端加水使充满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再用移液管加入二甲苯1ml,然后连接回流冷凝管。将烧瓶内容物加热至沸腾,并继续蒸馏,其速度以保持冷凝管的中部呈冷却状态为度。30分钟后,停止加热,放置15分钟以上,读取二甲苯的容积。然后照甲法自“取供试品适量”起,依法测定,自油层量中减去二甲苯量,即为挥发油量,再计算供试品中含挥发油的含量(%)。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10版《中国药典》附录XD 挥发油测定法

附录XD 挥发油测定法 测定用的供试品,除另有规定外,须粉碎使能通过二号至三号筛,并混合均匀。 仪器装置如图。A为1000ml(或500ml,2000ml)的硬质圆底烧瓶,上接挥发油提取器B,B的上端连接回流冷凝管C,以上各部均用玻璃磨口连接。测定器B的上端应具有0.1ml的刻度。全部仪器应充分洗净,并检查接合部分是否严密,以防挥发油逸出。 图挥发油测定仪提取装置 测定法甲法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下的挥发油。取供试品适量(约相当于含挥发油0.5~1.0ml),称定重量(准确至0.01g),置烧瓶中,加水300~500ml(或适量)与玻璃珠数粒,振摇混合后,连接挥发油测定器与回流冷凝管。自冷凝管上端加水使充满挥发油测定器的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置电热套中或其他适宜方法缓缓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5小时,至测定器中油量不再增加,停止加热,放置片刻,开启测定器下端的活塞,将水缓缓放出,至油层上端到达刻度0线上面5mm处为止。放置1小时以上,再开启活塞使油层下降至其上端恰与刻度0线平齐,读取挥发油量,并计算供试品中挥发油的含量(%)。 乙法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上的挥发油,取水约300ml与玻璃珠数粒,置烧瓶中,连接挥发油测定器。自测定器上端加水使充满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再用移液管加入二甲苯1ml,然后连接回流冷凝管。将烧瓶内容物加热至沸腾,并继续蒸馏,其速度以保持冷凝管的中部呈冷却状态为度。30分钟后,停止加热,放置15分钟以上,读取二甲苯的容积。然后照甲法自:取供试品适量“起,依法测定,自油层量中减去二甲苯量,即为挥发油量,再计算供试品中挥发油的含量(%)。 注:装置中挥发油测定器的支管分岔处应与基准线平行

hx3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鉴别和除杂

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鉴别和除杂题型 2012-5-15整理 一、基础知识回顾: 1.氢氧化钠的性质:氢氧化钠固体的性质 氢氧化钠溶液的性质 2.碳酸钠的性质: 二、题型(演示实验) 1.鉴别:如何鉴别两瓶分别装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液体 如何判断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或一变质溶液中是否还存在氢氧化钠的问题 2.除杂:原则:所加物质不能与要提纯的物质反应,反应后不能有新的物质,所加物质不能 成为杂质(注意所加的量的描述) 三、典型试题(错题): 1.(优化)16.小明在做某次实验时,发现一瓶瓶口敞开不知多久的氢氧化钠溶液(下称试液)。 联想到药品保存注意事项,小明利用提供的试剂(CaCl2溶液、盐酸、CaCO3固体、酚酞)对试液是否变质展开探究。他首先的猜想是:试液没有变质,溶液的溶质还是NaOH。小明通过查资料知Na2CO3溶液呈碱性。他根据首先的猜想进行的实验是:取少量试液加入试管,滴入酚酞,观察到试液变红。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原试液没有变质,还有NaOH。 (1)小明反思实验验证,觉得不够完善,理由是 (2)完善实验方案后。他从提供的试剂中选取一种试剂进行实验,发现原试液确已变质。请你 写出他这次实验的操作、现象: 小明是个爱思考的学生,他又有一个新的疑问:试液中真的没有NaOH了吗?他又作,探究: (3)猜想: (4)实验验证(写出操作、现象): ,试液中还有NaOH。 (5)通过上述探究,小明明白:氢氧化钠溶液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质,故应保存。 2. (优化)6.(2010绵阳)五一节放假结束后,小王来到实验室,发现一瓶氢氧化钠固体敞放着,这引起了她的研究欲望。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是否变质?若发生变质,其程度如何? 【查阅资料】碳酸钠水溶液显碱性,氯化钠、氯化钙水溶液显中性。 【进行试验】Ⅰ.取样品少许,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Ⅱ.取样品少许,加水溶解后,滴入酚酞显红色; Ⅲ.按下图所示过程,进一步实验: 请你与小王同学一道完成下列问题的分析解答:

挥发油测定法(2010版中国药典附录)

附录ⅩD. 挥发油测定法 测定用的供试品,除另有规定外,须粉碎使能通过二号至三号筛,并混合均匀。 仪器装置如图。A为1000ml(或500ml、2000ml)的硬 质圆底烧瓶,上接挥发油测定器B,B的上端连接回流 冷凝管C。以上各部均用玻璃磨口连接。测定器B应具 有0.1ml的刻度。全部仪器应充分洗净, 并检查接合 部分是否严密,以防挥发油逸出。 测定法甲法: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 下的挥发油。取供试品适量(约相当于含挥发油0.5~ 1.0ml),称定重量(准确至0.01g), 置烧瓶中,加水 300~500ml(或适量)与玻璃珠数粒,振摇混合后, 连接挥发油测定器与回流冷凝管。自冷凝管上端加水 使充满挥发油测定器的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 止。置电热套中或用其他适宜方法缓缓加热至沸,并 保持微沸约5小时,至测定器中油量不再增加,停止加 热,放置片刻,开启测定器下端的活塞,将水缓缓放出, 至油层上端到达刻度0线上面5mm处为止。放置1小 时以上,再开启活塞使油层下降至其上端恰与刻度0 线平齐,读取挥发油量,并计算供试品中挥发油的含量(%)。 乙法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上的挥发油。取水约300ml与玻璃珠数粒,置烧瓶中,连接挥发油测定器。自测定器上端加水使充满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再用移液管加入二甲苯1ml,然后连接回流冷凝管。将烧瓶内容物加热至沸腾,并继续蒸馏,其速度以保持冷凝管的中部呈冷却状态为度。30分钟后,停止加热,放置15分钟以上,读取二甲苯的容积。然后照甲法自“取供试品适量”起,依法测定,自油层量中减去二甲苯量,即为挥发油量,再计算供试品中含挥发油的含量(%)。 注:装置中挥发油测定器的支管分岔处应与基准线平行。

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课题19: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课标要求】了解常见金属(如Na)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重要应用。 【考向瞭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考查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用途。 【知识梳理】一、氢氧化钠的性质:(一)物理性质:俗名苛性钠、烧碱、片碱,是一种白色固体,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易溶于水并放热,水溶液有涩味,有苦感。 (二)化学性质:NaOH是一元强碱,具有碱的通性。1、NaOH溶于水后发生电离,与酸碱指示剂或试纸作用,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紫色石蕊试液变蓝。2、与酸发生反应:如NaOH+HCl =NaCl+H2O;3、与酸性氧化物发生反应:如2NaOH+CO2=Na2CO3+H2O;4、与某些非金属单质反应:如2NaOH+Cl2=NaCl+NaClO+H2O;5、与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反应:如Al2O3+2NaOH=2NaAlO2+H2O、Al(OH)3+NaOH=NaAlO2+2H2O;6、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如CuSO4+2NaOH=Cu(OH)2↓+Na2SO4。 反应原理:NH3+NaCl+CO2+H2O=NH4Cl+NaHCO3。 三、关于Na2CO3、NaHCO3的问题分析与计算:(一)Na2CO3、NaHCO3的鉴别:1、若为固体,可利用加热法。加热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是NaHCO3。2、若是溶液,可采用:(1)沉淀法,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Na2CO3;2)气体法,滴加稀盐酸,立即产生气泡的是NaHCO3,开始无气泡产生的是Na2CO3。 (二)Na2CO3、NaHCO3和盐酸反应:1、放出CO2的速率:NaHCO3溶液与盐酸反应放出CO2的速率快。2、反应顺序问题:向Na2CO3和NaHCO3混合溶液中滴加盐酸,由于CO32-结合H+能力较HCO3-强,可理解为H+先和CO32-反应,只有当CO32-完全转化为HCO3-时,H+才和HCO3-反应,故Na2CO3溶液和稀盐酸反应可理解为分步反应: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H2O+CO2↑。而NaHCO3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

2019届中考复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实验探究专题(含答案)

2019届中考复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实验探究专题 1. (2018·山东烟台)已知某品牌膨松剂的成分是碳酸氢钠、碳酸氢铵中的一种或两种,某化学兴趣小组为确定该品牌膨松剂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氨气水溶液呈碱性②浓硫酸和碱石灰都可做气体吸收剂;浓硫酸能吸收氨气,不能吸收二氧化碳;碱石灰是氧化钙与氢氧化钠固体的混合物,不与氨气反应。 【设计实验】兴趣小组利用如下装置进行探究(装置气密性良好,各装置中气体吸收剂足量); 依次连接A、C、D装置,点燃A处的酒精灯,将试管中的该膨松剂样品充分加热至完全反应后,通过观察到、现象可以证明该膨松剂中含有NaHCO3和 NH4HCO3两种物质。其中装置C的作用是。 【拓展探究】为进一步确定该品牌膨松剂中 NaHCO3和NH4HCO3的质量比,同学们取两份等质序号实验操作测得数据 实验1 将其中的一份膨松剂样品加入A装置试管中,将A装置依 次连接B、C装置,充分加热至膨松剂完全反应 装置C增重1.98g 实验2 将另一份膨松剂样品加人A装置试管中,将A装置依次连 接C、B装置,充分加热至膨松剂完全反应 装置B增重0.34g 基于以上实验数据分析,该品牌膨松剂中 NaHCO3和 NH4HCO3的质量比是。 【实验反思】小明认为以上拓展探究实验存在一定误差,导致误差的原因是(答一条即可)。 2.(2018·江苏无锡)碳酸钠广泛用于造纸、纺织、玻璃、洗涤剂、肥皂、制革等工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吕布兰、索尔维和侯德榜为碳酸钠的工业化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I、吕布兰法:1789年,法国医生吕布兰(N.Leblanc,1742﹣1806)以食盐、浓硫酸、木炭和石灰石为原料,开创了规模化工业制取碳酸钠的先河,具体流程如图 (1)碳酸钠俗称。 (2)在高温条件下,②中发生两步反应,其中一步是Na2SO4和木炭生成Na2S和CO,该反应

氢氧化钠水溶液的密度和浓度对照表(仅供参照)

氢氧化钠水溶液的密度和浓度对照表 密度ρ20 kg/m3 浓度密度ρ20 kg/m3 浓度 %(质量)kmol/m3%(质量)kmol/m3 1000 0.159 0.040 1270 24.65 7.824 1010 1.045 0.264 1280 25.56 8.178 1020 1.94 0.494 1290 26.48 8.539 1030 2.84 0.731 1300 27.41 8.906 1040 3.75 0.971 1310 28.33 9.278 1050 4.66 1.222 1320 29.26 9.656 1060 5.56 1.474 1330 30.20 10.04 1070 6.47 1.731 1340 31.14 10.43 1080 7.38 1.992 1350 32.10 10.83 1090 8.28 2.257 1360 33.06 11.24 1100 9.19 2.527 1370 34.03 11.65 1110 10.10 2.802 1380 35.01 12.08 1120 11.01 3.082 1390 36.00 12.51 1130 11.92 3.367 1400 36.99 12.95 1140 12.83 3.655 1410 37.99 13.39 1150 13.73 3.947 1420 38.99 13.84 1160 14.64 4.244 1430 40.00 14.30 1170 15.54 4.545 1440 41.03 14.77 1180 16.44 4.850 1450 42.07 15.25 1190 17.35 5.160 1460 43.12 15.74 1200 18.26 5.476 1470 44.17 16.23 1210 19.16 5.796 1480 45.22 16.73 1220 20.07 6.122 1490 46.27 17.23 1230 20.98 6.451 1500 47.33 17.75 1240 21.90 6.788 1510 48.38 18.26 1250 22.82 7.129 1520 49.44 18.78 1260 23.73 7.475 1530 50.50 19.3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