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拉松和人生--8个阶段

马拉松和人生--8个阶段

马拉松和人生--8个阶段
马拉松和人生--8个阶段

马拉松和人生—8个阶段

半次到一百次一天一天去试

靠勇气加斗志放弃太轻易

沉迷还是幼稚根本不介意

愿到最后我知锻炼里的意义

每次我想算了仿佛听到窃笑

笑我只差半秒最尾却输掉

明明全部气力一早消耗了

用意志力抵销却又看出奥妙

一副骨格身躯一对酸软的腿

用尽力气的追下去

一口清澈的水一些古训金句

流入我平伏我来让我战胜畏惧

从高山深海欢欣悲哀走来

途中的姿采总躲不开多障碍

时空多更改只好抛开等待

应不应该精不精彩总结在我爱

世界也许变了有结果方会要

个个会跑会跳奋斗却省掉

谁和谁在较量根本搞错了

没法接受渺小却望老天照料

陈奕迅用温柔的声音唱出了跑道上每一位跑者的心声——漫漫人

生路就如同跑过沿途的高低起伏、坎坷平顺,不论你从事什么行业,人生都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马拉松,镜头中的女跑者loree的马拉松,和人生一样--

2018年4月22日是loree参加开化马拉松的日子,loree,就职于某世界500强公司,高知高姿,有房有车,典型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遗憾的是她莫名的爱上一个在很多人眼里看来是自孽

的事—马拉松,不但自己跑,还不务正业的成了喜马拉雅第一跑步女

主播(喜马拉雅搜索跑步,排第一的就是她)。为什么一个如此“自孽”的事,让她如此着迷?她说—马拉松就像人生,身体的炼狱、灵魂的天堂,一起和她进入马拉松和人生的8个阶段

第一阶段:激动

马拉松:

比赛开始了,loree和每个跑者一样,脸上洋溢着笑容,一段海草舞带出了激动心情。马拉松开始阶段,体能正当时,所以跑友们一般都是配速飙升,直逼黑人,一般该段时间能维持10分钟…

人生:

人生开始阶段,时间充沛,资源充沛,精力充沛,所以跳海草舞也好,浪费时间也好,无所谓,因为年轻,谁没轻狂过呢,对不?

忠告:起步的时候慢一点,多慢?慢得超过你的想象。

第二阶段:怀疑

问:现在感觉怎么样?

答:不OK!

马拉松:才过了2公里,肺部如火,身体各器官也纷纷从懈怠状态进入工作状态,你会怀疑自己:“神马?我才跑了3公里,还有多少要跑?天呐,我做不到!”别担心,你可以。

人生:度过人生经历开启时的激动,就像你走过的激动校园时代,接着发现原来过程是痛苦的,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人生。

忠告:找个跑友聊天,减少怀疑的机会。

第三阶段:动摇

问:现在感觉怎么样?

答:我不想说话。

马拉松:我为啥要交报名费来这里受罪?

人生:你会碰到挫折,正如现在的你感觉的痛苦,就像loree的不想说话。

忠告:身体要来警告你之前的沾沾自喜了——突破身体极限的过程,真的很痛苦。你需要做的就是保持冷静,然后默念“我可以...我可以...”不放弃就是胜利。

第四阶段:孤独

问:…

答:…

马拉松:没有问,也没有答,这一段只有孤独和寂寞。

人生:动摇的极限的就是孤独,你失去了倾诉的动力,这是灰暗的一段。人生这样的状态是糟糕的,找些靠谱的朋友一起,别陷入孤独!

忠告:中途崩溃大哭的大有人在。哭吧哭吧,这比闷在心里好!

第五阶段:绝望

问:什么感觉?

答:我到极限了,虽然心率不是很高,但我头昏眼花

马拉松:存储在肝脏和血液中的血糖到这里基本就耗尽了,我们会感到头昏眼花摇摇欲坠,大脑会启动应急机制,命令身体加速燃烧脂肪,我需要能量!训练有素的跑者这个过程是无缝的,而大多数非专业跑者,都会绝望。

人生:也是如此,孤独过后,感觉山穷水尽时,绝望是孤独的终点。忠告:带根能量胶。

第六阶段:撞墙

问:为啥停下来

答:因为真不行了

马拉松:好不容易度过绝望期,思想上你已经坚不可摧了,遗憾的是我们会遭遇“撞墙”。“撞墙”现象的产生是因为人体有生理上的惰性。人体各系统器官的惰性大小有别,肌肉的惰性小,内脏器官的惰性大。人体由相对安静状态进入剧烈运动时,工作效率不高,不能及时地把氧输送给肌肉和带走大量二氧化碳、乳酸等代谢物,造成机体缺氧和代谢产物堆积,因而使机体产生“撞墙”现象。别停下,你会

回春的!

人生:偶尔你会山穷水尽,亲,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忠告:是的,你也可以说你“跑”完了一个马拉松,哪怕大部分你都是走下来的,但决不放弃。

第七阶段:燃烧

问:你这是要超越前面的黑人么?

答:不,我要超越自己!

马拉松:别怀疑,这是真的,你加速了。

人生:度过思想的绝望期,熬过身体的撞墙期,胜利就在眼前,此刻值得燃烧!

忠告:别管围观群众对你喊什么,忽略他们。只有你亲眼看到终点线,才叫“快到了”。

第八阶段:幸福

马拉松:这可能是你人生中最痛苦的几个小时,你处在想死的感觉中又莫名的享受其中。是的,非常有意思,享受吧,你刚完成了人生第一个马拉松!

人生:幸福是个很难被定义的家伙,有时为它跋山涉水也难觅其踪,可有时,一块小小的奖牌就足以让人热泪盈眶。

忠告:你绝对不想再跑第二次马拉松,但是第二天你就会改变主意。

人生心理成长的八个阶段

人生心理成长的八个阶段 【1】婴儿期(从出生到一岁半):主要任务是建立信任 这一阶段的婴儿是用口部来接触社会的。此外还通过双眼、触觉去接受外界的刺激。如果母亲对婴儿给予爱抚和有规律的照顾,婴儿将产生信任感;反之,如果母亲的爱抚和照料有缺陷、反复无常,婴儿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埃里克森说,如果婴儿发展的信任感居多,就达到了他的第一项社会成就。这是他不会因母亲离开而焦虑和哭闹,因为婴儿内心已发展出即使母亲离开了视线,如果自己需要母亲,她自会到场。这种恒定的、连续的、一致的体验使婴儿有了自我统一性(或自我统合ego identity)的最初感觉。 在这一阶段,婴儿产生信任感也产生不信任感,如果信任感比率居多时,就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危机。埃里克森认为,一定比率的不信任感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但是信任感应当超过不信任感。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其他发展阶段。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危机,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质。这种儿童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而如果不成功地解决发展危机,则在人格中形成恐惧的特质。 【2】幼儿期(一岁半至三岁左右):主要任务是自主独立 这一时期的儿童反复用‘我’、‘我的’和‘不’等词来表示自己的自主性。但父母则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为所欲为,而要按照社会的要求来训练他们,控制他们的行为。埃里克森把这一阶段的危机说为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的冲突。自主性意味着一个人能按着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virtue of will)。羞怯和疑虑则来自社会的期盼和压力。如果父母训练过严和不公正的提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怯和疑虑。如果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的危机得到成功地解决,在儿童的人格中就形成意志品质。相反,则在人格中形成自我怀疑(self-doubt)。 【3】儿童期(三岁到六岁):主动性vs. 愧疚(喜欢探索、好奇心强、富创造力、外性游戏)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出制订计划,订立目标,并积极保持以达到目标。他们对性别有特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阶段的发展危机为主动性对罪疚感(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他们便会获得创新精神。如果父母嘲笑或挖苦儿童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儿童会丧失自信心。当他们回想起自己被父母讥笑的行为时,就容易产生罪疚感,因而只能过着别人为其安排好的狭隘的生活圈子中。 如果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发展了较多的主动性或进取精神,就会在人格中形成目的的品质(virtue of purpose);反之,则在人格中形成无价值感(unworthiness)。 【4】学龄期(六岁至十二岁):勤奋vs. 自卑

埃里克森人格八阶段分析

埃里克森人格终生发展论 这是一个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第一阶段这是婴儿期。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教师招聘/资格证考试考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一)、童年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但是如果幼儿主动行为结束后却受到了负面的反馈(如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page] 在这里,咱们来区分下上面的儿童早期和学龄初期。学龄早期是孩子做了这件事后获得的反馈,而,儿童早期呢是说,我还没做,家长就干预或者包办,所以我们用下面这个截图帮大家区分。 4、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品德发展的理论

品德发展的理论 (一)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应用于品德学习中。班杜拉等人采取实验的方法对品德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榜样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模仿是学生向社会学习,形成品德的重要途径。当榜样和说理教育一致时,品德教育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重视言传身带,这是成功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遵守的原则。 (二)柯尔伯格(L.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是在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柯尔伯格试图把皮亚杰的理论精炼、发展。他用所谓的“道德两难论法”(即让儿童对道德价值上相互冲突的两难情境故事作出判断)让被试做出道德判断,并解释作出这种判断的理由,然后确定被试道德认识发展的水平。 柯尔伯格把道德认识划分为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三个不同的发展水平。每一水平又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共有六个阶段。 第一个水平:前世俗水平。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是行为的后果。这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 1.服从与避免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时的学生服从父母、教师等权威人物,认为凡是不会受到惩罚的行为就是好的。他们说海因茨偷药合理,因为不偷药,妻子会病死,他要受到谴责的。也有的说海因茨不该偷药,因为被抓住会坐牢、受罚的。

2.朴素的利己主义道德定向阶段:这时的学生判断是否是以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依据的。能够满足需要的就是好的,不能满足需要的就是不好的。赞成偷药的行为者认为妻子过去替海因茨做饭,洗衣,现在病了,该去偷。也有的认为,药店老板发明药就是为了赚钱,所以老板是对的。 第二个水平:世俗水平。这个水平道德的判断及其标准是一般普通成人所具有的,因而称为世俗水平。它又分为两个阶段。 3.谋求允许的道德定向阶段:凡是得到别人允许的行为就是好的,而遭到别人反对的就是不好的。他们认为海因茨不该偷药。因为这种行为是违法的。这一阶段学生的道德判断是以本人的行为是否被允许为衡量标准,他们能理解别人,服从别人的规定。 4.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由于情、法、理三者,有时难以兼顾。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判断善恶常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对海因茨偷药的行为,从救治妻子疾病看,无可非议。但偷窃行为又为法律所禁止,因此偷药又是不应该的。这阶段的学生要求履行自己的义务,对权威表示尊敬,遵守不变的法则,并要求别人也去遵守。 第三个水平:后世俗水平。这一水平的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以普通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评价的基本原则。它也分为两个阶段。 5.履行准则与守法的道德定向阶段:他们认为自己对社会负有某种道义职责,对于社会上的其他成员也同样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在判断是非善恶时,认为只有兼顾他人权力与福利的行为才是道德的。他

埃里克森的八个人生阶段(to shan jl)

埃里克森的 “人类的八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1902~1994)是美国精神分析医生,现代精神分析理论家之—。祖籍丹麦,生于德国法兰克福。1939年入美国籍。1933~1939年先在波士顿开业,对儿童进行精神分析,并在哈佛、耶鲁等医学院和人类关系学院任职,又曾与人类学家一同去印第安人居留地对苏人和尤洛克人进行文化人类学调查。1939~1944年参加加利福尼亚大学儿童福利学院“纵向儿童指导研究”,涉及人的生命周期各阶段中冲突的解决及儿童游戏的性别差异等。后去加利福尼亚、堪萨斯等处任教,逐渐形成人格发展渐成说。1950年出版重要著作《儿童期与社会》一书。该书内存广泛,包括精神分析(特别自我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两方面的材料,对同一性、同一性危机、心理社会延缓期等概念都有初步探讨。在该书及后来一些著作中,他制定了一个有关儿童发展的新学说。1961年后任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学和精神病学教授。这时期的研究和著作主要以他所发展的新学说为基础并着重研究自我同一性问题。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来决定的,因而是不可变更的。这种由遗传决定的发展顺序被认为是遵循渐成原理的,这是埃里克森从生物学中借用来的术语。埃里克森提议把八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危机是划分每个发展的特征。埃里克森使用危机一词就象医生使用它一样,也就是说,是为了表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第一个阶段:从出生持续到一周岁(0-1)。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这一阶段是从出生后到一岁。一个生命来到世界的时候,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婴儿需要积极的关爱。此时的婴儿如能得到母亲充满爱和惯常而有规律地照顾和护理,那么儿童就懂得他们可以不必为会失去一位慈爱和可信赖的母亲而担心,所以,当母亲不在身边时,他们也不会有明显的烦燥不安。这样成长的婴儿将会对世界有充分的信任,他们在孩童期充满着朝气和对未来的希望。如果他们的母亲以非惯常的方式拒绝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对世界的不信任感。 当然,对孩子的基本信任也不应无限制地给予,因为若一个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信任一切人和一切的事情,对孩子也是危险的。一定的不信任是必要的,也是健康的,对生存也是有帮助的。如果在这阶段的孩子没有得到充分的关照,他们不敢希望未来(孩子对未来的希望是行动的动力),这样的孩子总是喜欢在父母的身边而不敢四处活动,这是对外界世界不信任的表现。只有一个得到了信任的儿童,他们不怕失败,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当儿童形成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时,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的危机方才得到解决。应当牢记,重要的是两种解决办法所占的比率。对任何人和任何东西都信任的儿童必然会陷入困境。某种程度的不信任是积极和有助于生存的。但是,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20世纪40―50年代,新精神分析学派兴起,代替并系统地修正了弗洛伊德的学说,其突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艾里克森(E. Erikson)。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由此,艾里克森将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以区别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性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出现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给个体带来紧张感。艾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他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通过自我的调节作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整合的过程。人格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属于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属于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分别是: (1)婴儿前期(0―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2―4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3)幼儿期(4―7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4)童年期(7―1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18―2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2020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三单元 走向未来的少年 第七课 从这里出发 第1框 回望成长(埃里克森人生发展

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他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婴儿期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儿童期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学初期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

人生八阶段

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每个发展阶段都会经历一个重要转折,埃里克森用危机表示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对于发展转折或是危机,有积极或消极的解决,积极解决有助于正常人格发展,加强自我。消极解决则削弱自我,影响人格正常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和环境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阶段 1: 年龄0~1岁,发展危机:信赖-不信赖;品质:希望。 积极--〉希望消极--〉惧怕 这一阶段儿童最孤弱,对人依赖性最大。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

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阶段2:年龄1~3岁,发展危机:自律-羞怯和疑虑;品质:自我控制。 积极--〉自我控制和意志消极--〉自我疑虑 这一阶段儿童形成许多技能,他们学会走和交谈,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控制大小便等。他可以自己"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便发生了与父母意愿的****。这就要求父母对儿童的养育,一方面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儿童的行为要有一定的限制和控制;另一方面又要给儿童一定的自由,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主性。父母对子女必须有理智和耐心。如果父母对子女的行为限制过多、惩罚过多和批评过多,就会使儿童感到羞怯,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虑。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阶段3:年龄3~5岁,发展危机:主动-内疚;品质:生活目的。 积极--〉方向和目的消极--〉自卑感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 段理论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在我们的教师资格和教师招聘考试中,都会复习到这样一个知识点----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理论一般在考试中呢不全是大题考察的,多为细碎的小知识点的选择题考察。那么如何能够更容易地记住这方面的理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吧! (一)、童年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

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但是如果幼儿主动行为结束后却受到了负面的反馈(如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在这里,咱们来区分下上面的儿童早期和学龄初期。学龄早期是孩子做了这件事后获得的反馈,而,儿童早期呢是说,我还没做,家长就干预或者包办,所以我们用下面这个截图帮大家区分。 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如孩子在学习经常无法顺利完成任务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与学前儿童相关。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基本信任对不信任的阶段、自主对害羞和怀疑的阶段、主动对内疚的阶段。这些阶段依次出现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个体能否顺利度过每个阶段,形成相应的良好品质则是由环境决定的,其中家庭、学校、社会都会对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帮助学前儿童顺利度过人生的前三个阶段,形成良好的基本人格特征,成人应重视早期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在尊重孩子、为孩子提供独立做事机会、鼓励孩子与他人交往、让孩子体验成功中培养其自信、独立的心理品质,通过创设适宜的家庭环境和家园共育,让孩子在游戏中发展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具有乐观、协作、独立、自信等健全人格特征的儿童,是早期教育的重要目标。与传统弗洛伊德主义相区别,新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家强调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不是由动物本能和生物因素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其代表便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它对我们如何培养儿童的自信作出了回答。 埃里克森最早提出了"终生发展"和"终生教育"的观点,他认为,整合人格的过程是由贯穿一生的八个发展阶段组成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发展任务在

等待解决,每一个阶段又都在为下一阶段作准备,以便去适应社会组织以"某种传统方式"为他准备好了的社会任务。在他的理论中,人的发展是持续一生的,每一个阶段中都存在着一种本质性的危机,如果这种危机解决得好,人就可以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如果这个危机没有解决好,儿童就会产生各种各样心理健康的问题,诱发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 在儿童期,埃里克森这样描绘儿童所面临的心理--社会危机: ⑴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婴儿期):这个阶段儿童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者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他们的父母拒绝他们的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得到信任的儿童会对未来充满希望,缺乏信任的儿童则不可能怀有希望。 ⑵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幼儿期):由于社会要求幼儿学会自我控制,因此儿童迅速形成许多技能,这些活动使他们增强了自我欣赏感,减少了自我怀疑感,但同时也使儿童从此便介入了自我与父母相互冲突的矛盾之中。如果父母具有的忍耐精神,保证儿童发展其社会许可的行为,则儿童就会形成自主性;如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这是一个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人生发展

人生发展 活着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人生发展,都有自己的别样的人生,这是普遍性,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殊经历,每个人人的人生都不一样,有万事如意,有坎坷一生,有喜忧参半,有的顺其自然,有的杞人忧天,由此看出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有不同的方法和对待的方式和态度。 虽然我不是心理学家,但是我学习心理学两个春秋,回顾自己的到现在的人生历程,还是说出一些对于人生的看法也有普遍的心理倾向。从襁褓中慢慢长大到自我意识,其实我不对自己的什么时候有自我意识完全不清楚,因为我最早能回忆的事情差不多在4 5岁的时候。心理学在自我意识有3个阶段1岁左右我生理自我,能意识到手脚是自己的一部分。1岁半左右能使用自己的名字表明自己能和别人分别开。2岁后学习语言后掌握物主代词,自我意识有质的飞越。我无法回忆3岁前的事情,是不是代表以上说的3阶段只是旁人研究通过逻辑推理,而得出的结果;还是真的事实真如研究结果?每个大人都喜欢问自己的孩子你的理想是什么啊,以后想干什么啊,很多小孩子都会说想要成为一个科学家,或者对于某类非常感兴趣的,想成为一个军事家,文学家,音乐家等等。我们小小年纪就已经对自己的人生提出了一个方向。由于时间的推流,我们对自身的了解,对外界信息的不断整合分析自己的未来,和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对自己的人生有新的了解和定位。 小学时期属于,整整玩到小学毕业,从来对学习漠不关心,上课不听讲,考试想作弊。我想有一部分学生的小学经历也跟我差不多,也有的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上课听讲,作业工整,成绩优秀,平时表现良好,礼貌。到了青春年华时期,差不多初中以后几年,我们面对的极大问题就是青春困惑。我们有反叛心理,喜欢标新立异,爱美,害羞,与异性交往会紧张,性方面的生理发展,给我们生活从生理上心理上人际交往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困惑。这是必经之路,但是对于我有点奇怪,我没啥反叛心理,我属于逆来顺受的人,更不喜欢标新立异,因为老爸总是教育要跟着大潮流,不能太不平凡也不能太平凡。所谓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要懂得隐藏。与女性交往我也不会紧张啊,倒是到了高中以后很少跟女生交往,有时也会紧张。人生的发展总有特定时有特定的矛盾问题。 各大心理学派根据自己的基本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对人生发展的不同观点,基本上有2中分类。一:人生是不断的发展的,直到死。二:人生前期处于发展像是在爬高峰一样,到了高峰就人也到中老了,像下坡一样。 人生的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听老人言:3岁看大,7岁看老。说明早起的经验对我们的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注重强调人的问题总能从早起经验中找到问题的来源。精神分析学派在弗洛伊德之后对理论的改进也慢慢的关注个体心理与集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的相互影响的研究。埃里克森对人格发展的8大发展阶段:婴儿前期(0到2岁,信任—怀疑,主要任务形成希望品质);婴儿后期(2到4岁,自主—羞耻,主要任务形成意志品质);幼儿时期(4到7岁,主动—内疚,主要任务形成目标品质);童年期(7到12岁,勤奋—自卑,主要任务形成能力品质);青少年期(12到18岁,角色统一性防止统一性混乱,主要任务形成诚实品质);成年早期(18到25岁亲密—孤独,主要任务形成爱的品质);成年中期(25到50岁,繁衍—停滞,主要形成关心品质);成年后期(50岁以后,完善—失望,主要形成智慧、贤明的品质)埃里克森的人格的发展阶段,正是对人生的发展一种阶段性的安排。人格的形成过程也是人生的发展过程。 对于人生的发展重点还是在于对儿童发展的研究的深入,因为儿童发展不仅给以后的发展中下基础也可以预测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状况。 一个婴儿到一个成年有思想有文化,有一定生活技能。这其中的转变甚大非常明显。 婴儿动作的发展,婴儿动作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并且扩大了认知空间,促进社会交际能力的发展。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一发展,从简单的抓握,到独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应当注意,每个阶段都是以这个阶段产生的危机命名的。这个阶段从出生持续到一周岁,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的口唇阶段十分一致。 2、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这一阶段发生在出生第一年后至第三年。与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肛门阶段一致。 3、主动性对内疚这个阶段发生在第四年至第六年左右。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阶段的男性生殖器崇拜阶段一致。 4、勤奋对自卑这个阶段从出生后第六年到第十一年间,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潜伏阶段相当。大多数儿童整个发展阶段都是在学校度过。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个阶段发生在十二岁到二十岁左右,大致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生殖阶段。埃里克森正是对这个心理社会阶段的论述才显赫于世的,因为这一阶段包含了他最著名的概念同一性危机 6、亲密对孤立这个阶段称为成年早期,持续时间约二十岁到二十四岁左右。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不存在与它或以后的心理社会阶段相对应的阶段。 7、繁殖对停滞这个阶段发生在人生的二十五岁到六十五岁左右,亦称成年中期。 8、自我完整对失望这个阶段发生在六十五岁到死亡这段时间里,称为成年晚期。埃里克森把自我完整定义为,只有这种以某种方式关心事物和人们的人,才能使自己顺应形影相随的胜利和失望,顺应其他事物的创造者,或者说顺应各种产品和思想的创造者——只有在这种人身上,这七个阶段的果实方能日臻成熟。——我找不到比自我完整更好的词来表述它。(1963,第268页)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只有回顾一生感到所度过的是丰足的,有创建的和幸福的人生的人才会不惧怕死亡。这种人具有一种圆满感和满足感。而那种回顾挫败人生的人则体验到失望。看起来似乎令人奇怪,但是体验到失望并不象体验到满足感的人那样敢于面对死亡,因为前者在一生中没有实现任何重大的目标。

人生阶段的划分

Word文档仅限参考 Word文档仅限参考Word文档可进行编辑 人生阶段的划分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专家金兹伯格将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幻想期(11岁以前)、尝试期(11—18岁)和实现期(18岁以后)。从金兹伯格的三个阶段划分来看,他着重研究的是一个人的早期生涯发展。 职业生涯发展专家休普将人生职业生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试探阶段(25岁以前)、创立阶段(25—45岁)、维持阶段(45—65岁)和衰退阶段(65岁以上)。在维持阶段又分为成长与停滞两种状态,有的在此时期继续成长,有的在此时期停滞不前。 职业生涯发展研究领域权威人物萨珀将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划为五个阶段,即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5—24岁)、创业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和衰退阶段(6 5岁以上)。在探索阶段又分为试探期、转变期、尝试和初步承诺期。在创业阶段分为稳定期和建立期。 美国学者利文森将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拔根期(12—22岁)、成年期(22—2 9岁)、过渡期(29—32岁)、安定期(32—39岁)、潜伏的中年危机期(39—43岁)和成熟期(4 3—59岁)。 我国孔夫子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将人生十年作为一个阶段。孔夫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其基本含义是:三十岁确立人生目标,四十岁就不会困惑了。五十岁就会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较客观地了解自己。六十岁更能理解他人,判别是非,分清真假。七十岁便能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也将人生每十年作为一个阶段。他的观点是:变化的二十岁,充实的三十岁,成熟的四十岁,秋暮的五十岁。其基本含义是:二十岁至三十岁是变化期;三十岁至四十岁是充实期;四十岁至五十岁是成熟期;五十岁至六十岁是秋暮期。对此定义,有不同看法,主要是把五十岁至六十岁定义为秋暮期,对于五十多岁的人来说,有点太伤感了,使人感到有点心灰意冷,人到暮年了,没有用了。这种定义确实不妥,但其每十年作为一个阶段还是有其道理,值得借鉴。 以上阶段的划分,各有其特点。对于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作用。因为,人生发展极为复杂,有的是高中毕业,有的是大专毕业,有的是本科毕业,有的是研究生毕业,其学历不同,参加工作的时间就不同。参加工作的时间不同,其生涯阶段的划分也就不同。即使是同等学历、同年毕业,每个人的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故职业生涯阶段的划分,宜粗不宜细。我们对职业生涯进行阶段划分,也只是提供一个粗线条的轮廓,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划分自己的生涯阶段。 根据上述,笔者认为每十年作为一个阶段比较合适。即,二十岁至三十岁为一个阶段;三十岁至四十岁为一个阶段;四十岁至五十岁为一个阶段;五十岁至六十岁为一个阶段。

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

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他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婴儿期(0~2岁)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儿童期(2~4岁)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学龄初期(4~7岁)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埃里克森的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他按照时间顺序,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1、信任对不信任(0~1岁) 第一阶段这是婴儿期。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 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 第三阶段是幼儿后期。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他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他们的活动和建议,就可发展他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地创造精神。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 4、勤奋对自卑(6~11岁) 第四阶段是学龄期。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和得到赞许。若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了成功与赞许,他们就会继续勤奋努力,乐观进取,养成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品质。如果屡遭失败,就会丧失自信和进取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l~18岁) 第五阶段是青年初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自我同一性是在前四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对自己心理面貌的整合,即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与别人的异同,以及认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联方式。如果在前四个阶段建立起信任、自主、主动、勤奋等,所想所做的符合自己的实际身份,就能获得或建立起同一性,可以顺利地进入成年期。相反,在前四个阶段形成过多的不信任、羞怯、内疚、自卑,就会产生同一性混乱或角色混乱,陷入无所适从。如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不一致,怀疑自己,尝试扮演各种角色但都没有找到一个适合于自己的角色。由于没有建立起自我同一性,经常处于犹豫状态,缺乏自信,导致生活节奏缓慢,做事拖拉,没有活力,甚至极度孤僻。 6、亲密对孤独( 8~ 30岁) 第六阶段是青年晚期,成人初期,是形成亲密对孤独的时期。这一时期,青年人已走向社会,进入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之中。他们需要与伴侣、朋友、同事等建立爱情、友谊、团结与亲密的关系。如果发现自己不能与别人建立起友爱、亲密的关系,就会感到孤独,产生不愿与人接近的孤独感。 7、创造性对自我专注赔1~55岁) 第七阶段是成年期,是形成创造感或自我专注(停滞感)的时期,。这一阶段正是成家立业之后,一方面自己承担着社会任务,有工作,有事业,要求为社会创造价值,发挥创造性;另一方面又有家庭,有孩子,需要照顾料理家务和孩子。如果能利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为事业而发挥创造力,就可获得创造感,进一步创造、再创造。如果只关心个人的需要与舒适,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陷入自我专注状态,就会产生停滞感。 8、完善对绝望(约60岁以上) 第八阶段是晚年期,是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趋于完成和进行反省的时期。当对自己的一生作肯定的评价,觉得没有虚度时光,未竟事业由下一代接替延续,对一生不存在奢望时,就会产生一种完善感。相反,当回顾一生,觉得一事无成,走过的道路充满坎坷,后悔当初的选择,重新开始又为时已晚,于是就充满悔恨、悲哀、绝望。 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划分为以上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个阶段所面临的发展任务,以及需要解决的“危机”问题。这就是:五儿期要培养信任,多给孩子关怀,避免产生不信任;幼儿前期要发展自主,大胆让孩子自己活动,避免产生羞怯、胆小;幼儿后期要进一步发展孩子的主动性,鼓励支持孩子的活动和建议,避免产生怀疑、内疚;学龄期要力促儿童学习成功,培养努力勤奋的品质,避免产生自卑;青年初期要帮助发展自我同一性,树立自信心,防止角色混乱;青年晚期发展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免产生孤独感;成年期或中年期在于努力发展创造性,防止自我专注的停滞产生;老年期在于发展满足感、完善感,避免绝望的产生。埃里克森认为,前一阶段任务完成得好坏,直接影响后一阶段的发展。而后一阶段如果条件好转,也可补偿前阶段的不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