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独特性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独特性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独特性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独特性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独特性及其当代意义

张 时 佳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摘 要:与一般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不同,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具有独特的视域和维度。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历史性否定,没有像黑格尔理论和众多后现代理论那样停留在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感性的物质层面,对现代性展开了现实的超越。而从资本维度对现代性内在逻辑的深刻剖析,使马克思把握了现代性的根本,为人们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指明了实践批判的方向,并为人们探索新型现代性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正是这种独特的视域和维度使马克思不可超越,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学习、研究 资本论 的热潮充分说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没有过时,依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关键词: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资本;历史唯物主义;当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8106(2011)03 0094 05

The Peculiarity and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Karl Marx s Critical Reflection on Modernity

ZHANG Shi jia

(Department of P hilosophy,Peking U 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Karl Marx s critique on the modernity has a unique field of vision and dimension,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critical theories.Based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M arx s historical cri tique does not linger at the conceptual level,as Hegel and many post modern theorists have,but pierces into the sensible perspective of material,and realistically transcends the modernity itself.Karl M arx analyzes the fundamental and the internal log ic of modernity in the dimension of capital,from w hich w e are endow ed w ith a direction to transcend the capitalist modernity and an important method olog ical guidance to explore the new models of modernity.Just because of the unique dimension,Karl M arx remains unsurpassable.T he g reat upsurge in studying Das Cap ital since the U.S.financial crisis broke out just ex emplifies that M arx s critical theory still has g reat vitality.

Key words:Karl M arx ;modernity;critique;capital;historical materialism;contem porary sig nificance 收稿日期:2010 03 07

作者简介:张时佳,女,北京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研究方向: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提出 现代性 概念,但他一生在批判现代社会,并明确地认为 现代社会 就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国度中的资本主义社会 [1]。因此,有学者认为, 马克思或许是早期现代性 被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 最出色的社会分析家 [2]。英国著名学者吉登斯甚至把马克思和韦伯、涂尔干并称为三大古典现代性理论的代表。无论是赞同他的观点,还是否定他的观点,都不同程度

地受到他理论观点的影响。与一般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不同,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具有独特的视域和维度,正是这种独特的视域和维度使马克思不可超越,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视域

从什么样的视角来批判现代性,这是马克思的

第10卷第3期2011年7月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 ion)Vol.10 No 3 Jul.2011

现代性批判与其他现代性批判之间差异的根源所在,它决定了彼此之间的所有分歧。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 是对现代性的一种高度现代的解说 [3]。

马克思的 资本现代性批判 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视域之内展开的,其基本概念、范畴、原则和观点都是这一基本视域的外在展现。所谓 历史唯物主义 ,就是从人类历史实践角度去看待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总是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理解精神或物质因素,因此,对唯物史观来说,任何存在都是社会历史性的存在,是受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规定和中介的存在。这就决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任务就在于 实证 地描述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 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 ,揭示 感性世界 本身的存在原理,而不是去建构抽象的观念体系。唯物史观终结了 思辨 和 意识的空话 ,而代之以 实证科学 和 真正的知识 [4](P73)。

作为基本的理论视域,一方面,唯物史观摧毁了抽象形而上学观念体系的内在性和自足性,而将其奠基于现实生活的 生产 之基础上,由此探索社会存在及其历史向度的现实依据,并展开对 当今之生产 的批判。另一方面,唯物史观走出了 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 、 公式 和纯理论,直接参与到现实生活的 生产 中去,改造现实本身。

正是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对社会现实采取了 实证 的、辩证的立场和态度。一方面,马克思从来都不否认,对现代性的资本主义制度安排所释放出来的改变传统社会的巨大能量和所创造出来的丰硕的社会财富,他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步意义上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历史贡献。在 共产党宣言 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 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4](P277)另一方面,马克思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所暴露出来的危机和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马克思指出,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使资本主义爆发了 自杀式的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 [4](P278)这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充分表明,资本主义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所以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就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正如后现代主义研究者特里 伊格尔顿所指出的那样,面对现代性,马克思鲜明地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了现代历史是文明与野蛮交织的历史真相,从而与保守的浪漫主义及自由(主义)的现代主义都保持了距离: 马克思主义在赞美现代的巨大成就方面超过了未来主义,同时以它对这一时代的无情谴责超过了反资本主义的浪漫派。它既是启蒙主义的后裔,又是它的内在批判者。 [5]马克思对待现代性的辩证立场和态度并不是停留在现代性具有好的一面、也具有坏的一面这一简单的、甚至是诡辩的看法上,它既非两个对立观点的简单折中,也非两个极端观点的抽象综合,而是一种内在的自我否定。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辩证批判采取的是一种外在超越的逻辑 正视现代性不可化解的内在矛盾,并通过矛盾的最终解决,以求现代性的终结,使之更有利于人类与社会的进步[6]。这种辩证法立场显然不是赞成与反对、肯定与否定的二分思维所能概括的,因为它是现代性客观的辩证法本身所必然决定和要求的。

同样是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历史性否定,没有像黑格尔理论和众多后现代理论那样,停留在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感性的物质层面,对现代性展开了现实的超越。这种超越不仅否定现代性所带来的消极效应,而且否定承载实现现代性的整个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不仅仅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揭露、谴责和控诉的理论批判,而是在对现存的不合理世界的理性批判基础上提出从现实本身所生发出来的阶级革命的主体诉求,指明现实要经受革命性变革的必然出路,从而对现实进行彻底改造,在变革旧世界中建构新世界。因此,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不再是关于先于或外在于现实生活的 生产 理念的纯粹理论,而是实践地批判现实的理论武器。

95

第3期 张时佳: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独特性及其当代意义

二、商品-资本-异化: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内在逻辑

基于现代资本主义现实的存在关系,以及从理论的逻辑结构上看,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有三个基本的范畴,即商品、资本和异化。其中,商品是现代性的逻辑起点;资本是最核心的范畴,是现代性的内核;异化则是现代性所展现的本质特点。马克思正是以这三大基本范畴(尤其是资本范畴)作为重要的概念工具,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视域下对现代性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刻揭示。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出发点和逻辑起点无疑是商品。在 资本论 中,马克思指出,作为商品形式的劳动产品是社会经济的细胞: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 庞大的商品堆积 ,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7](P114)在商品关系中包含了一切现代关系的萌芽。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地位的确立带来了商品关系的全面实现,同时也表明现代(马克思称之为 商品经济时代 )的到来。在现代社会中,商品成为最基本的中介因素,几乎一切存在物都采取了商品的形式(或者说,通过市场)来确证自身的存在和实现自身的价值,于是,商品拜物教成为现代的普遍现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商品被认作是从总体上对现代社会的一种抽象,即所谓现代社会的 抽象总体 。因此,商品就是现代社会的历史出发点,商品范畴也成为马克思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进行现代性批判的逻辑起点。

商品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逻辑起点,但资本才是其现代性批判的核心的逻辑环节。商品本身并非现代所特有的现象,商品的资本化才是现代性的现象。也就是说,作为商品关系全面和最终展开的表征、作为商品的现代形式,资本才是现代社会的本质性规定。马克思明确指出, 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 [8]资本是一种 普照的光 ,是 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 [7](P24 25)。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灵魂 资本具有一种根本性、总体性的意义,其原则制约和规定了现代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方面面,从而造就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现代。基于现代社会成为了以资本为原则的时代,马克思以 资本 本质地命名了 现代 ,把现代揭示为 资本时代 (而非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诸多现代哲学家所谓的 理性的时代 )。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的基础是资本的运作,现代性是在现代生产基础上资本运动的产物,是随资本运动兴起和发展起来的。资本的内在本性及其逻辑规定了现代性的生成和发展,决定着现代社会的命运。可以说,现代性的逻辑就是资本的逻辑,资本的逻辑推动着现代性的逻辑发展。所谓 现代化 ,在马克思看来,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和全球扩张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是紧紧围绕资本逻辑的分析展开的,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解剖和分析就成为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内容。因此,从本质上讲,现代性无非是资本的现代性,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就是资本批判,或者说,资本的现代性批判。

资本逻辑其实是资本扩张的逻辑,因为资本具有扩张的本性。 整个 资本论 的主题便是揭示资本的内在扩张本性,以及这种扩张产生的巨大动力和深刻危机。 [9]一方面,资本以价值增殖和效率强制为原则通过自由竞争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本的全球化扩张创造了物质财富无限扩大的可能性和整个世界的文明化,以强制的方式 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4](276)。另一方面,它却导致了自然力的巨大破坏、社会生产的极端无序、阶级矛盾的激化和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冲突。更为重要的是,资本的扩张逻辑导致了人的异化。

异化是以资本逻辑为运作机制的现代性所展示或规定的人的基本存在形态。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规定了人基本的存在方式和存在关系。 工人只有当他对自己作为资本存在的时候,才作为工人存在;而他只有当某种资本对他存在的时候,才作为资本存在。资本的存在就是他的存在、他的生活。 [10]在马克思看来,资本是造成现代人异化的根源,而人的异化根源于劳动异化。只要资本逻辑在发挥作用,人的异化就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资本统治不仅导致了人与人、人与自身的疏离,同时也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紧张对峙。贪婪是资本的本性,无休止地追逐剩余价值和实现自身的增殖乃是资本存在的惟一理由;资本活动的惟一根据也就是赚钱、发财,从而满足自身难填的欲壑。资本的逐利性使得资本会通过冒险家的探险、新航线的开辟和海外殖民以及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融资等各种手段奔走于世界各地,开辟最廉价的原料产地和最能实现高额垄断利润的产品销售地即世界市场。然而,资本要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除了要造就身无分文、可供榨取剩余劳动的劳动力主体 工人,还得让他们与无限多的生产资料相结合,于是就必然要疯狂地去占有自

96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

然和支配自然,使自然界成为实现资本增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储备库 。至此, 生产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达到这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产生出来的生产力和交往手段在现存关系下只能造成灾难,这种生产力已经不是生产的力量,而是破坏的力量。 [4](P90)由于对自然界的过度掠夺,由于我们过高地估计了人类理性、智力,自以为我们人类能够征服、控制自然,人类已经严重地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危机,从而反过来危及到了人类自身的存在根基和未来的发展。另外,由于资本逻辑的存在和渗透,使得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物化的机器也成了统治人的工具,成了工人的对立物。马克思指出: 科学通过机器的构造驱使那些没有生命的机器肢体有目的地作为自动机来运转,这种科学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识中,而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作为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 [11]科学及其应用,虽然从它们的源泉来看是劳动的产品,然而在它们进入劳动过程的一切地方,它们都表现为被并入资本的东西。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 只表现为剥削劳动的手段,表现为占有剩余劳动的手段,因而,表现为属于资本而同劳动对立的力量 [12]。在资本主义社会,机器的使用从一开始就增加了人的剥削程度,甚至排挤工人,加剧了贫富分化。

在资本全面而深刻的规定中,不仅人而且自然也成为 纯粹的有用性 而失去诗意的感性光辉,发生了普遍异化,而不是以其丰富性和全面性展示于人。自然、人、思想、知识、职业等一切事物都受到价值抽象的统治,一切关系都成为 纯粹的金钱关系 ,失去了超验的价值和神圣的光辉。

基于资本统治导致现代人的异化(人被沦为物,被物性化)和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马克思最终得出结论:作为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资本主义必将被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 共产主义所替代,由此,资本主义现代性必将终结(被外在地超越)。但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超越并不意味着现代性本身的终结,而是意味着现代性的重写。因为对马克思来说,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4](P294)共产主义并没有摒弃启蒙理性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相反,共产主义是自由、民主、平等的真正彻底的实现,是真正的理性王国。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似乎可以认为,马克思也赞同现代性是一个未完成的事业,马克思不但是现代性的歌颂者、批判者,也是现代性的重建者。

基于马克思将资本理解为现代性的本质范畴,并以资本为最基础的概念对现代性展开全面的批判,把现代性的一切弊病和危机都归因于资本,可以说,他创立了一种现代性的批判范式 资本现代性批判范式,或者说,他开辟了一条新的现代性批判路线 资本批判路线。这一新的批判范式或路线既是空前的,其开辟构成了对黑格尔理性现代性批判范式(或路线)的超越,也是绝后的,其确立同马克思以后的现代性研究者(包括后现代主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三、超越资本现代性: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作为千年思想家,他虽然生活在现代性大发展的19世纪,却以超凡的社会洞察力和历史前瞻性,树起了现代性批判的大旗,开启了现代人的自我反思、质疑和批判之路,这使其思想的影响力远远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在20世纪甚至获得了更加深远的影响。深刻反思20世纪以来人类遭受的现代性大屠杀和种种灾难,一批学者站在后现代的高度掀起了对现代性进行批判的高潮,并把马克思奉为现代性批判的先锋,甚至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具有后现代的意味,与后现代理论是共通的。尽管我们不能苟同后现代理论家把马克思打扮成一个后现代主义者,但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对当代的深远意义却是不容置疑的。

第一,马克思以其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深刻批判促使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不断进行反思、修正、调整。思想和理论对历史的参与性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一大表征,人类意识和观念的历史参与度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衡量尺度之一。如同人类个体的生命历程是从非反思态走向反思态,人类社会也经历了从 自在 (thing in itself)、自然的客观状态到 自为 (thing for itself)、自觉的主观状态的转变。这其中的关键性因素是 反思性 (reflectivity,吉登斯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将它视为现代性的一个基本特性)。正是思想和理论的历史参与性带来了现代社会 实践主体性 的确立,成就了现代社会的反思性。马克思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的揭示和批判也以这种反思性参与了20世纪的历史。进入马克思以后的20世纪,马克思对资本或资本主义的批判在一次次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昭示了它的当代价值,它是以反向的方式彰显自身的理论价值的。

97

第3期 张时佳: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独特性及其当代意义

众所周知,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自由放任无政府状态导致了经济大危机,于是兴起了倡导国家干预的新自由主义形态 凯恩斯主义及其政策 罗斯福 新政 。这恰恰应验了马克思关于资本非理性的警告和提示。国家对资本的干预并没有触动资本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它完全不过是遵循、贯彻而实现资本的原则,进一步维护和巩固了资本的统治地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称马克思拯救了当代资本主义。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当代意义,最根本的是他所提供的那种批判范式。资本主义社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实行着自我调整和完善,当年马克思批判的一些现象消失了,一些弊病治愈了,一些矛盾解决了,甚至被马克思当作是革命运动的承担者的无产阶级,无论在构成结构和社会革命意识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鉴于这种情况,一些人认为马克思的批判只是对古典资本主义的批判,言下之意,马克思的批判和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在笔者看来,这种看法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错误的。

第二,马克思从资本维度对现代性的批判仍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性意义。如前所说,马克思抓住了现代性的根本因素,即资本或资本逻辑来进行批判,抓住资本逻辑造成的人的异化现象来进行批判。只要资本还是社会的主要力量,资本逻辑还支配着社会的其他现象,马克思的批判就不会过时,马克思的这种批判范式就是不可超越的。当今盛行的一些现代性批判,比如意识形态的批判,生态主义的批判,如果离开了马克思批判的这个根基,就必然陷于一种无根的状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许多现代理论家,都自觉地承认与马克思的承继关系。无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还是当今新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都号称是马克思主义,就是表明他们与马克思的承继关系。

第三,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当代意义,还表现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家们对当今世界形势和现代西方国家的理解上,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意义方面。毫无疑问,在过去的许多年中,马克思主义一直是这些社会主义国家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武器,尽管说其中包含了很浓厚的教条主义倾向,从而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解释力。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克服了这种教条主义的弊端,正本清源,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批判本性,合理地理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客观地看待资本主义的现代发展,包括合理地理解资本主义的可超越性(政治制度方面)与不可超越性(市场经济方面)的关系,马克思的批判方法具有的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就彰显出来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避免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弯路,这些都是马克思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总之,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基本内容、内在逻辑和命运,为人们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指明了实践批判的方向,并为人们探索新型现代性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又掀起了一股学习、研究 资本论 的热潮,这充分说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没有过时,依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13.

[2][加]大卫 莱昂.后现代性[M].郭为桂译.长春:吉林人

民出版社,2004:41.

[3][英]马丁 阿尔布劳.全球时代 超越现代性之外的

国家和社会[M].高湘,冯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2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英]特里 伊格尔顿(T err y Eagleton).历史中的政治、哲

学与爱欲[M].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108.

[6]丰子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

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4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14.

[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98.

[9]陈宝.资本 现代性 人 马克思资本理论的哲学意蕴

及其当代意义[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142-143.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04.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0:208.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 )[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3:421.

(责任编辑:刘 越)

98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

超星马克思主义答案.doc

马克思主义的今日处境 1 【单选题】“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一句出自(C)。 ·A 、《马克思的幽灵》 ·B 、《哈姆莱特》 ·C、《共产党宣言》 ·D、《辩证理性批判》 2 【单选题】在海德格尔看来,胡塞尔与萨特都没有资格与马克思对话,是因为(A)。·A 、二人的思想没有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中 ·B 、二人的哲学研究领域不同于马克思 ·C、二人思想的时代意义不及马克思的影响深远 ·D、二人的哲学研究违背了人类的发展规律 3 【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体现在现代性、有原则高度和(D)三个关键词上。·A 、认识 ·B 、认知 ·C、继承 ·D、批判 4

叮叮小文库【多选题】萨特认为哲学自近代以来只创造了三个时代,分别是(BCD )。 ·A 、柏拉图、苏格拉底阶段 ·B 、笛卡尔、洛克阶段 ·C、康德、黑格尔阶段 ·D、马克思主义阶段 5 【判断题】 1999 年英国 BBC 评选“千年伟人”,最后获选的思想家是马克思。(正确) 6 【判断题】雅克·德里达是德国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家。(错误) 现代性、现代世界 1 【单选题】马克思认为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有两个基本支柱,分别是( B )。 ·A 、资本、政治 ·B 、资本、现代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D、经济、现代哲学 2 【单选题】进步、增长和扩张作为现代世界最基本的特征,其来源是( C )。 ·A 、经济 ·B 、政权

叮叮小文库·C、资本 ·D、法律 3 【单选题】以下人物中,( D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分析过分析合理化。 ·A 、海德格尔 ·B 、胡塞尔 ·C、马克斯·韦伯 ·D、卢卡奇 4 【判断题】资本的本质特征是货币的转化。(错误) 5 【判断题】机器代表了自然科学的生产性的应用。(正确) 什么叫原则高度 1 【单选题】卢梭认为使人文明起来和使人没落下去的东西,在哲学家看来是(B)。 ·A 、金银 ·B 、铁和谷物 ·C、金银铁 ·D、工业和技术 2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其之所以能够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自然科学条件和理论基础,也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品质分不开的。 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资本主义所因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永远不能根治这种致命的绝症。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样,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2.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3.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细胞学说表明,所有动植物的生命现象,都是细胞按照一定规律分裂和增殖的结果,从而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而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统一性;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自然界中品种繁多的生物种类,都是由少数简单生物经过长期的变化发展而成的。人类也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生物界是一个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4.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先进思想成果的结晶,它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则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黑格尔是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是,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隐藏在神秘的唯心主义体系之中,他的辩证法是革命的,万能的体系却是却窒息了辩证法。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他的伟大功绩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观点。但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却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抛弃了。他看到了人的自然存在,但他所说的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他不懂人的本质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的改造和发展,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最初审视(一)

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最初审视(一) 摘要:现代性是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本性相适应的本原性理论视域。对现代性的理解、反思和批判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批判,剖析资本、异化劳动的本质特征,对现代性进行了最初审视。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理论,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合理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现代性;资本;异化劳动;共产主义“现代性”是一个复杂、模糊且至今难以定论的概念。它大体是指一种开放、动态、不断去魅、各个构成因素之间难以协调的社会形态和人的存在样态,是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取代旧的传统秩序的复杂过程。尽管马克思没有使用过“现代性”这一概念,但却是最早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性做出全面反思和批判的思想家。在马克思的思想中,现代性主要意味着自启蒙运动以来的资本主义历史时代及其基本原则。对于今天的学术界来说,现代性已成为各种问题争论所共享的一个问题背景,在此背景中凸显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看待主宰现代世界的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现代性”是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本性相适应的本原性的理论视域。马克思身逢现代性的兴盛时期,以资本全球化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是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地平线,而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则是现代社会的哲学地平线。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审视、对资本现代性“无情地批判”,是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为发生地的。 一、资本——马克思对现代性最初审视的主要对象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经济学哲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以资本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生活现象——商品、货币、资本、异化的分析,直逼现代性的本质蕴涵。资本分析是其现代性审视的核心。马克思以“资本”为核心范畴,将现代概念化,对现代性的批判构成马克思哲学批判的内在基础。马克思通过分析工资与地租,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在国民经济学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各种利益的敌对性的对立、斗争、战争,被承认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不是一个静态的、可供观察的对象,而是一种动态的运动,资本运动的逻辑就是无限制地增殖自己、膨胀自己。资本运动的这一逻辑,是建立在资本家追求财富的无限欲望之上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经常把资本家称为“人格化的资本”。在一定意义上说,现代文明是由资本为其奠定基础并制定方向的,资本乃成为现代经济一社会的总纲、原则,支配一切的普遍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资本成为一种“普照的光”,是社会中“支配一切的权力”。资本扩张过程推进的生活世界货币化,是资本带给人类社会的最根本变革,这一充满矛盾的过程是现代性生成过程的深层主线。因此,毋庸置疑的是,资本乃构成现代世界的主导原则,亦即构成现代性之最基本的支柱之一。 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政治、文化,甚至神圣的宗教,都以它为中心而舞动。资本统治的世界是一个“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世界,一个物化的世界。资本成为人的异己的东西,支配着人的生活,奴役着人的身心。在这个世界中,“活动的社会性,正如产品的社会形式以及个人对生产的参与,在这里表现为对于个人是异己的东西,表现为物的东西,不是表现为个人互相间的关系,而是表现为他们从属于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是不以个人为转移的,并且是从毫不相干的个人互相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活动和产品的普遍交换已成为每一个人的生存条件,这种普遍交换,他们的互相关系,表现为对他们本身来说是异己的、无关的东西,表现为一种物。”在这个世界中,人们被物驱使,成为物的奴隶。主体生的人被全面客体化,资本成为惟一“能动的”主体。 在马克思看来,现代社会及其现代世界乃资产阶级按照其性格创造出来的。在“现代性的命运”与“资本的命运”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割的本质联系,“资本”乃是现代社会的“基因”,在其中蕴藏着全部现代社会的奥秘,离开对资本、对资产阶级实质的理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整个现代社会及其进程。因此,从“资本的角度”来透视“现代社会”,从“资本的命运”出发来探讨“现代性的命运”,就被马克思自觉地选择为解剖现代世界最恰当、最有效的

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三个维度

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三个维度 胡颖峰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 与西方一些学者要么全盘肯定现代性、要么全盘否定现代性不同,马克思运用辩证的方法,既肯定了现代性所产生的积极成果,又批判了现代性所导致的社会关系的物化和人的全面异化。通过对现代性的实践批判,马克思实现了对现代性的超越。 [关键词] 马克思 现代性 赞美 批判 超越 [中图分类号] B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06)11-0040-03y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性问题逐渐成为我国学 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现代性问题的讨论中,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备受关注。马克思的一些重要文本,比如 共产党宣言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等,也成为人们研究现代性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不同的人给予了不同的解读。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是现代性的维护者,认为马克思思想中存在着大量与现代性思想相契合的观念,如赞扬理性、启蒙、自由、解放,肯定科学技术的重大社会意义;而有的学者却认为马克思是现代性的批判者,认为马克思从来没有赞扬过现代性,他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就是批判资本主义的现代性。通过对马克思一些重要文本进行深入研究,笔者认为马克思既讴歌了现代性,又批判了现代性,甚至还超越了现代性,正如丰子义所说:!资本主义由于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其发展既是促进现代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同时又是阻碍现代文明健康发展的消极力量。正是这样一种矛盾性,使得马克思对于现代性常常既持肯定的态度又持否定的态度。其实,不能抽象地讲马克思是现代性的维护者还是现代性的批判者,必须明确马克思对现代性究竟肯定的是什么,否定的又是什么。? [1] 丰子义的这一观点,对于正确理解、把握马克思 的现代性思想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一 在探讨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之前,笔者认为应首先对现代性这一概念作一界定。不同的学者对现代性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吉登斯认为:!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社会的缩略语。?[2]福柯则把现代性理解为!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历史时期,不是时间概念。按照福柯的这种理解,现代性主要指的是一种与现实相联系的思想态度 与行为方式。高宣扬认为:!所谓#现代性?是指自启蒙运动以来的资本主义历史时代所建构的各种社会文化制度及其基本精神。它实际上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建立以来所建构、传播、维护和进行正当化,并贯彻实行的一系列思想、理论、知识、技术、社会制度、文化、生活方式及精神状态等。?[3]在以上这些对现代性概念的界定中,笔者比较赞同高宣扬的界定。在界定了现代性这一概念后,接下来分析马克思对现代性所持的态度。 首先,马克思赞美、讴歌了现代性,肯定了资本主义现代性对社会历史的巨大推动作用。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起着推动作用,具有非常革命的性质。在 共产党宣言 中,马克思用抒情诗般的语言肯定了资本主义所取得的成就:!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资产阶级!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5]。!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6] 其次,马克思运用!世界历史?理论,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现代性立场。马克思明确肯定了资本主义现代性所开启的!世界历史?新时代,认为这是一个为未来而生存的时代,因此体现了不同于以往历史的现代性取向。!世界历史?所呈现的现代性开启了人类的普遍交往时代,带来了人们社会生活的 40 2006年第11期(总第137期) 广西社会科学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NO.11,2006(Cumulatively,NO.137) y [收稿日期]2006-05-17 [作者简介]胡颖峰(1965-),男,江西金溪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钟卫华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定义述评 1. 领袖人物给马克思主义下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这一定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来加以界定的,突出了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但是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本质,也没有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同时会被人误解为只要是马克思的言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会把马克思主义不同时期形成的成熟的、不成熟的观点都当作真理性的东西。斯大林则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这个定义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但同样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这门完整科 学的研究对象,只强调了自然和人类社会,而把思维领域排除在外。可见,列宁 和斯大林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定义的。 2. 国内学者给马克思主义下的定义 国内学者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根据自己的知识、阅历和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定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高放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 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这个定义是简洁的一个定义,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

精髓,但不够完整。 吴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历史科学,是一门迄今为止我们所获得的具有最高视野的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科学,也就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史学,其中包括着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这一定义有其合理性,但同样会让人 发生误解,很多人就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随着特定历史条件的消失和环境的变化,对今天马克思主义是否还适用提出了质疑,甚至以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 段若非也给马克思主义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世界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这一定义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言,并没有反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状况,并且这个使用了“特别是、更特别是”的递进副词,这就“把关于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论,看成不 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更特别’的内容;即使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 律理论,也被看成不是马克思主义‘更特别’的内容。” 程恩富则认为,经过数十年国内外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定义的探讨和争论, 可以给出马克思主义四层面的新定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从创立主体层面界定),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 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术思想和科学体系(从学术内涵层面界定),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体 系(从社会功能层面界定),是关于人生信仰和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和科学体系(从价值观念层面界定)。”除此之外,还有梅荣政、赵家祥、梁树发、郭大俊、桑志达等学者也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试题及答案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列主义独创性理论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和北美全面确立其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并把它的影响扩展到全世界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当时面临的历史课题,是教育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他们通过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石;同时,他们特别声明:自己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自《共产党宣言》宣告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欧洲大陆爆发了一系列民族民主革命,特别是发生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的巴黎公社革命;近代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初显端倪。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新的发展,不断运用所创立的理论指导革命运动,并在实践中检验这些理论,修改某些具体的设想和论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列宁所处的时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已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发展,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面对这样的现实,列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胜利,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同时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论断,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列宁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生产的认识,果断取消了基于战争环境与过去的认识而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余粮征集制,推行适合本国国情的“新经济政策”,从忽视、排斥商品生产转向有计划地利用商品货币的积极作用,并把发展商业视为“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列宁对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新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创立了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全面的、创造性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活动舞台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致力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近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在实践中,正是由于他敢于突破苏俄中心城市暴动的革命方式,从而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的革命道路;在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他吸取苏联改造模式严重破坏生产力的教训,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一化三改”的路子,在成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平稳、持续的发展,并对尔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社会主义理念和实践面临严峻挑战。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在敏锐洞察和正确揭示时代新主题的同时,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搞社会主义只能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他坚决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从根本上突破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模式,成功推行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子。他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使中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力。邓小平理论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进一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对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总结。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根据新世纪的时代特征、当代中国国情和历史任务、党的执政地位,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实践提出的新思想、新标准、新要求,把实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价值及实现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的提出具有理论和时代背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具备当代性,主要因为它的三个特性:时代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一;实践性创造了新的思维方式;科学性凸显出当代价值。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的提出背景 苏东剧变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共产主义实践和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转向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社会的阶层划分、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极大地改变,各种思潮纷纷涌现出来,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一场挑战。马克思主义具不具有当代性,在当今社会还有没有价值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然而,西方国家一些人,在东欧剧变之后,当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人纷纷远离马克思主义之后,反而去重读马克思,为马克思主义作辩护,进而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存在主义学者萨特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远不是已经枯竭了,它还年轻,甚至还在童年,似乎刚刚开始发展,所以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那些历史条件还没有被超越。” 时代的变化和人类实践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当代性问题提出的深刻社会历史根源。有学者指出,“自马克思哲学创立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的生存状态、生存方式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后工业文明和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使马克思哲学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境域。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提出,不仅仅是理论本身的诉求,而且更是时代本身的迫切需求,即要求我们从时代本质的高度去探讨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 著名学者杨耕在《重读马克思》中说,20 世纪的历史运动以及当代哲学的发展困境,使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理论的内在价值凸显出来,如世界历史理论、东方社会理论等等,同时又使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和当代意义透显出来了。“为了理解和把握现实,必须突破原有的理论模式;而为了突破原有的理论模式,又必须接触并深入现实。同时,在联系现实的过程中,哲学不应失去自己的独立性、反思性和批判性,不能把自己降低为现实的附庸或仅仅成为现实的解释者。”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却又超越了产生它的时代局限,它之所以具有当代价值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批判性、开放性,具有强大的理论活力。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契合了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需求,具有强大的实践功效。马克思主义的精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构成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规律。尤其是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马克思对于现代性两重批判

马克思对于现代性两重批判 一、马克思学说对于现代性的有原则高度的批判 关键词:现代性、有原则高度、批判 1、现代性:modernity,有137种定义,可见理解其含义的角度之多,但是马克思揭示的现代性是指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原则和纲领,也就是是现代世界称之为现代世界的某种东西。具体来讲主要是两点: (1)资本(物质动因):重商主义时代进行大量的货币累积,但是单纯的货币累积并不是资本,只有当货币投入流通,并且产生超出其自身价值之上的价值,才能称之为资本,可见资本要求增殖,因此在此现代性的作用下,现代社会不断进步、增长,并且对于增长高度敏感。海德格尔说现代社会处于一种“进步强制”的状态,当人们有一天认为增长可有可无,那意味着现代社会行将崩溃。正是资本增殖的根本属性使得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必须把增长和进步作为自己的基本法则。 (2)现代形而上学(实现手段):即现代哲学以及以现代哲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和技术。简而言之,即资本以何种方式增殖。人们可以通过延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获取绝对剩余,但是这是一种传统的、非现代的方式。而现代方式即一种现代形而上学——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这要通过提高生产率来实现,提高生产率则是使生产变成科学的生产性应用的过程。 2、有原则高度:马克思并不是批判现代性的第一人,对现代性的批判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产生和发展的。重农主义就对现代世界进行了批判,认为积累货币是罪恶的根源,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在于健康的农村居民,而不是像老鼠一样在地洞里钻来钻去的城市居民。而卢梭作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更是对于现代性批判的后盾式人物,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一书中,卢梭就认为现代世界的原则使人文明起来,使人类没落下去,使人类没落的并非金和银,而是铁和谷物——工业和商业、科学和技术。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批判。海涅曾对浪漫主义者进行过定义:他们设想一个黄金时代,即原始的自然状态,认为那是最优越的,而人类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没落的。在《爱弥儿》中,卢梭的教育理念就是让儿童回归自然状态,此外,他反对医学,认为医院是人在死亡之前不断练习死亡的场所。写完了《爱弥儿》,卢梭分别寄给了伏尔泰和康德,伏尔泰回信说:卢梭对自然状态的伟大描写让他都想回到森林里用四条腿走路了(讽刺),而康德则五天没有出门散步,并在书房里挂了卢梭的画像,卢梭的自由概念奠定了德国哲学的基础。至于普鲁东、西斯蒙第都有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在汤因比和池田大作一次长谈的文字记录中,他们二人对于现代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汤因比表示希望出生在中国新疆或者尼泊尔,因为只有那里没有被现代性腐蚀地人人都想自杀。他们两人更认为GDP最恰当的含义是“人类受损害的尺度”,池田大作认为应该让世界的科学、技术、工业停滞50年,让人们进行一场精神的回归。但是以上均不是原则高度的批判,原则高度的批判应该既非浪漫主义的(回到黄金时代,开历史的倒车),又非只诉诸精神和道德而不真正诉诸社会改造。因此,慈善事业尽管是一项美好的事业,但缺乏原则高度,因为它是以贫困必须首先被生产出来为前提的,它并不能带来社会的改造。 3、批判:真正的批判应该是八个字“澄清前提,划定界限”,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就是在探究人类的知识是否有前提,又是否有界限。康德后来说他就是要为人类的知识划定界限,从而为信仰留出地盘。举个例子,在伦理上有一种公平叫行使公平,它是指一种无条件、无前提、无界限的公平。比如如何形式公平地分蛋糕?人们给出的答案是选定一个人企鹅蛋糕,然后让他最后一个进行选择,人们认为这样可以保证形式公平因为只有尽可能公平地分蛋糕才能保证分蛋糕的人拿到他所可能得到的最大份。但是人们往往忽视这样的形式公平是需要前提的,即利己主义个人和原子个人,前者不言自明,而后者是指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人格性,这种人格性是建立在一切宗法的、血缘的、裙带的关系彻底解体的废墟上

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

姓名:张云天学号:2013232025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题目: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研究综述 关键词: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研究综述 目录: 一,现代性的内涵和特征 二,马克思与现代性 三,马克思现代性理论发展方向 正文: 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先阐述现代性的内涵,然后再介绍中国学术界两位教授即丰子恺、汪文富对现代性及其特征的看法。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李淑梅、邹广文、任平教授对马克思与现代性问题的看法,说明学术界目前已形成对马克思与现代性问题的一致看法,即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有一定性研究,他发表过自己的看法,直到今天他的一些理论仍具有启发性价值。 第三部分指出目前中国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两大发展方向,从批判性出发,阐述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性质,体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超越,主要代表人物有吴晓明、欧阳康;从实践性出发,找到马克思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代社会的契合点,证明其当代价值,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德峰、何萍。 参考文献: 【1】刘国胜,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辨析[J].桂海论丛,2007 【2】吴晓明,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J].学术月刊,2006,(2). 【3】王德峰,在当代问题中重温马克思的哲学革命[J].哲学研究,2008,(1).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现代性问题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西方兴起的一股思潮,它对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现代西方社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地批判。上世纪90年代,对于现代性的相关研究开始进入中国学术界的视野,并与中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相互交流、碰撞,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直接导致了马克思现代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本文对今年来学术界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汇总,试图揭示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研究综述 一,现代性的内涵和特征 “modemitv”(现代性)一词,首次收入于1627年出版的《牛津英语词典》。但在当时,它的使用与我们今天所讨论的“现代性”意义差别甚远。“现代性”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和学术名词,它的广泛使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才逐渐兴起的。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首次对“现代性”从社会学进行理解和阐释,他将现代性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他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致于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1】 现代性问题进入中国学术视野后,中国的学者对其进行了新的定义与诠释,并对其内涵和特征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促进了其理论的发展。 丰子恺教授认为,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与表现,是由许多因素在一起复合形成的。它涉及政治、文化、经济等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总体性概念,既是显性的,也是隐性的。它既可以指现代社会中的基本构成要素,如民主政治、科学管理等,又可以指现代社会中个人突出的主体意识和行动,同时也是自由、民主、平等等时代精神的体现。现代性作为西方主导的现代社会的缩影,在一开始便蕴含着深刻的矛盾。一方面,现代性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文明成果,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发展,又加速了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促进自由、民主、科学等时代精神的革新。但另一方面,现代性又是在资本主义的血与火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使广大劳动人民和殖民地被压迫的民族饱受战争的痛苦和残忍的剥削、压榨。 江文富教授指出,现代性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随着人的主体意识觉醒而发展起来的,个人主体性的张扬和发展,是贯穿现代社会的一条主线。个人主体性的发展,提高了人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能力,促进了工具理性的发展。同时,各人主体性的发展,也促进了人脑中个人、社会观念的革新,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代精神。主体性张扬、工具理性、现代精神是现代社会形成的三大重要要素,加速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但同时,现代社会主体性的发展也导致了种种恶果,主体性的发展导致人类与自然、社会高度分离,加深了彼此的对立发展。一方面,工具理性的高度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成了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加深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导致了人对自然资源的无限掠夺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产生了环境破坏、资源匮乏、生态危机等一系列危害。另一方面,工具理性和时代精神又先天地为人类设计了一个牢笼,隔断了人类与社会的直接联系,压制了人类的感情和精神的宣泄,导致人类基本人性和自由精神的丧失。二,马克思与现代性 目前,学界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讨论,基本上形成了对马克思与现代性问题的一致看法,绝大多数学者认同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有一定性研究,发表过自己的

浅谈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必要性

WORD格式整理版 海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实践教学论文 (二○一五至二○一六学年度第一学期) 论文题目:论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学生姓名:暨巧莹 学生学号:20141602310007 所在学院:信息与科学技术学院 年级专业:201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任课教师:丛德生 完成日期:2015 年 11 月 21 日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制

论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化,现代大学生在就业、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正在承受着莫大的压力,快节奏、新问题、新状况的不断涌现,常常使大学生在思想觉悟和认识上感到迷茫、无力。因此在新的文化发展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要与当今社会同肩并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开创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而对思想教育工作最有利的基础思维方式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的必要性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现状所决定,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批判错误思潮的需要。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世纪中期,此时,西方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英国率先引起了第一场工业革命,随后德国、法国等国家相继也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社会生产力有了跨越性的提高。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浮出水面,经济危机爆发,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增强。 随着大批的工人起义,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这个大舞台。针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弊端,时代发展呼唤一个新的科学理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姓名:曹俊艳 专业:英语1402 学号:201407010201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一个看似很深奥很难懂的话题,可是却是一个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那么近那么紧的一个理论。它是理论但绝不仅仅是理论,它的一切都基于现实,它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现实,它的结果是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认识现实世界。看似空洞地它又是那么的务实,在当今社会,不仅仅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那对于这样一个理论体系,它存在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呢?它为什么这么受到欢迎和追捧呢?讨论一个事物的意义时,首先要知道它是什么。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术思想和科学体系,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体系,是关于人生信仰和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和科学体系。列宁在深刻分析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前提下,创立了帝国主义论。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新的理论概括。在总结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基本原则。 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帮助中国的知识分子重新思考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并导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发展,为中国人民所掌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是艾思奇,他在1938年4月写的《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中明确提出,“现在需要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过去的哲学只是做了一个通俗化的运动, 把高深的哲学用通俗的词句加以解释, 这在打破从来哲学的神秘观点、使哲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步接近, 在使日常生活中的人们也知道注意哲学思想的修养上, 是有极大意义的, 而且这也 就是中国化现实化的基础。然而在事实上, 哲学的通俗化并不等于中国化现实化, 因此它也没有适应这激变的抗战形势的力量, 而另一方面, 因为整个并没有做 到中国化现实化, 所以也不够充分的通俗化。”这表明哲学的中国化和现实化, 既是前一段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继续, 也是抗战的需要。此后, 艾思奇还提出了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两个原则:“第一要能控制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熟悉其表现方式;第二要消化今天的抗战实践的经验与教训。”艾思奇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思路是可取的。 1938 年10 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是这样说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 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 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 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 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照中国 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毛泽东看来,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 不仅要把它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 而且需要通过一

读马克思主义思想感受

读马克思主义思想感受 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赵国浩马克思主义,相信很多国人无论是党员还是普通百姓或多或少的都了解一点或者都听过,而作为一名党员,马克思主义都是必须要学习的。毛泽东主席说过:“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可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重要性!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于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解释。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又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国的先辈们就是坚定不移的依靠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断地与侵略者斗争,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建立后一代又一代的领导人不断完善和发展并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完全的适应了中国的国情,不仅在中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还发展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列宁同志依靠马克思主义结束了俄国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苏联国家得到了蓬勃发展,其国力之强大,使美国都感到忌惮。特别在二战

结束后,依靠马克思主义建国的苏联建立了强大的海陆空军部队,誓与美国一较高低。新中国建国后发展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全军和各民族人民。大力发展生产力,先后经历朝鲜战争、中印战争、越南战争,最终确立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建立新中国之前的那段动荡时期,伟大的中国人民就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怎样才能救中国于水火。寄希望于封建主义,结果维新变法失败,寄希望于资本主义,于是有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人们刚刚看到希望,又被袁世凯窃取,然后称王称帝,又失败了。先辈们又不断的摸索不断地尝试,终于在马克思主义上看到了希望,可是过程是多么的漫长,八年抗战打跑了小鬼子,又迎来了3年的内战,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人们看不多光明,可是先辈们坚定不移的依靠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在黑暗中为中国人们带来了光明。 1999年9月,英国的BBC广播公司通过新闻网页举行前风云人物的评选中,马克思名列榜首,被评为过去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家。西方媒体认为,马克思主义“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当代马克思主义,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拓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通过学习,我学到了许多的知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更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历史与时间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之初150多年来之所以至今还保持

马克思主义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在当代仍是需要的。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在理论领域仍是需要的。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对资本主义社会仍是需要的。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是需要的。又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对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也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的时候,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概括地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是一种辩证的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包括革命和保守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辩证否定;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曾就此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什么也阻碍不了我们把我们的批判和政治的批判结合起来,和这些人的明确的政治立场结合起来,因而也就是把我们的批判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并把批判和实际斗争看做同一件事情”。“辩证法却引起了资产阶级和他们的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烦恼和恐怖,因为它在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有它的否定的理解,它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它对每一个已经生成的形态,都是在运动的流中,从它的暂时经过的方面去理解;它不会屈服在任何事物面

前,就它的本质说,它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列宁也指出:“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后一品质真正是马克思主义完全地和无条件地所固有的,因为这个理论公开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揭露现代社会的一切对抗和剥 削形式,考察它们的演变,证明它们的暂时性和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必然性,因而也就帮助无产阶级尽可能迅速地、尽可能容易 地消灭任何剥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在当代还需要吗?或者对当代还起作 用吗?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在理论领域仍是需要的。这是因为,马克思等在当年批判的错误理论、思潮、倾向仍然存在,有时还呈有上升、泛滥的趋势。例如,唯心主义、特别是历史唯心主义,仍在理论领域流行、在很多国家还占居主导地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仍不时地出现,并影响着、甚至左右着人们的头脑。各种迷信,包括旧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对资本主义社会仍是需要的。我们知道,马克思生活在19世纪,在那个时候,资本主义社会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它的迷信和新的迷信,不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马克思对这些弊端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指出:“资本来到世间,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