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最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最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最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最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1994年7?5?第?届全国?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第?次会议通过

1994年7?5?中华?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号公布

?1995年1?1?起施?

第一章 总 则

第?条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条 在中华?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

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职业技能,执?劳动安全卫?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第四条 ??单位应当依法建?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劳动义务。

第五条 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劳动标准,调节社会收?,完善社会保险,协调劳动关系,逐步提?劳动者的?活?平。

第六条 国家提倡劳动者参加社会义务劳动,开展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励和保护劳动者进?科学研究、技术?新和发明创造,表彰和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作者。

第七条 劳动者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会。

?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独??主地开展活动。 第?条 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会、职?代表?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单位进?平等协商。

第九条 国务院劳动?政部门主管全国劳动?作。

县级以上地??民政府劳动?政部门主管本?政区域内的劳动?作。

第二章 促进就业

第?条 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就业机会。

国家?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在法律、?政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

国家?持劳动者?愿组织起来就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就业。 第??条 地?各级?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就业服务。

第??条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受歧视。

第?三条 妇?享有与男?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职?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的?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妇?或者提?对妇?的录?标准。

第?四条 残疾?、少数民族?员、退出现役的军?的就业,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条 禁???单位招?未满?六周岁的未成年?。

?艺、体育和特种?艺单位招?未满?六周岁的未成年?,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审批?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三章 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第?六条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单位确?劳动关系、明确双?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建?劳动关系应当订?劳动合同。

第?七条 订?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愿、协商?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政法规的规定。

劳动合同依法订?即具有法律约束?,当事?必须履?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第??条 下列劳动合同?效:

(?)违反法律、?政法规的劳动合同;

(?)采取欺诈、威胁等?段订?的劳动合同。

?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确认劳动合同部分?效的,如果不影响其余部分的效?,其余部分仍然有效。

劳动合同的?效,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民法院确认。 第?九条 劳动合同应当以书?形式订?,并具备以下条款: (?)劳动合同期限;

(?)?作内容;

(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四)劳动报酬;

(五)劳动纪律;

(六)劳动合同终?的条件;

(七)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当事?可以协商约定其他内容。

第??条 劳动合同的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固定期限和以完成?定的?作为期限。

劳动者在同???单位连续?作满?年以上,当事?双?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应当订??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第???条 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期。试?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

第???条 劳动合同当事?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单位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

第??三条 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终?。

第??四条 经劳动合同当事?协商?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 第??五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的,??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在试?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条件的;

(?)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单位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单位利益造成重?损害的;

(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的,??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三??以书?形式通知劳动者本?:

(?)劳动者患病或者?因?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作也不能从事由??单位另?安排的?作的;

(?)劳动者不能胜任?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作岗位,仍不能胜任?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重?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法履?,经当事?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第??七条 ??单位濒临破产进?法定整顿期间或者?产经营状况发?严重困难,确需裁减?员的,应当提前三??向?会或者全体职?说明情况,听取?会或者职?的意见,经向劳动?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员。

??单位依据本条规定裁减?员,在六个?内录??员的,应当优先录?被裁减的?员。

第???条 ??单位依据本法第??四条、第??六条、第??七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 第??九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的,??单位不得依据本法第??六条、第??七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患职业病或者因?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的;

(?)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三)?职?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四)法律、?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条 ??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会认为不适当的,有权提出意见。如果??单位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劳动合同,?会有权要求重新处理;劳动者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的,?会应当依法给予?持和帮助。

第三??条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以书?形式通知??单位。

第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在试?期内的;

 (?)??单位以暴?、威胁或者?法限制???由的?段强迫劳动的;

(三)??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第三?三条 企业职???与企业可以就劳动报酬、?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保险福利等事项,签订集体合同。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代表?会或者全体职?讨论通过。

集体合同由?会代表职?与企业签订;没有建??会的企业,由职?推举的代表与企业签订。

第三?四条 集体合同签订后应当报送劳动?政部门;劳动?政部门?收到集体合同?本之?起?五?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效。

第三?五条 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对企业和企业全体职?具有约束?。职?个?与企业订?的劳动合同中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

第四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三?六条 国家实?劳动者每??作时间不超过??时、平均每周?作时间不超过四?四?时的?时制度。

第三?七条 对实?计件?作的劳动者,??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六条规定的?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第三??条 ??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少休息??。

第三?九条 企业因?产特点不能实?本法第三?六条、第三??条规定的,经劳动?政部门批准,可以实?其他?作和休息办法。 第四?条 ??单位在下列节?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 (?)元旦;

(?)春节;

(三)国际劳动节;

(四)国庆节;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

第四??条 ??单位由于?产经营需要,经与?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作时间,?般每?不得超过??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作时间每?不得超过三?时,但是每?不得超过三?六?时。

第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的,延长?作时间不受本法第四??条的限制:

(?)发??然灾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的;

(?)?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故障,影响?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

(三)法律、?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三条 ??单位不得违反本法规定延长劳动者的?作时间。 第四?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的,??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付?于劳动者正常?作时间?资的?资报酬:

(?)安排劳动者延长?作时间的,?付不低于?资的百分之?百五?的?资报酬;

(?)休息?安排劳动者?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付不低于?资的百分之?百的?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安排劳动者?作的,?付不低于?资的百分之三百的?资报酬。

第四?五条 国家实?带薪年休假制度。

劳动者连续?作?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五章 工 资

第四?六条 ?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同?同酬。 ?资?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国家对?资总量实?宏观调控。

第四?七条 ??单位根据本单位的?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主确定本单位的?资分配?式和?资?平。

第四??条 国家实?最低?资保障制度。最低?资的具体标准由省、?治区、直辖市?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单位?付劳动者的?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资标准。

第四?九条 确定和调整最低?资标准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 (?)劳动者本?及平均赡养??的最低?活费?;

(?)社会平均?资?平;

(三)劳动?产率;

(四)就业状况;

(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平的差异。

第五?条 ?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付给劳动者本?。不得克扣或者?故拖?劳动者的?资。

第五??条 劳动者在法定休假?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单位应当依法?付?资。

第六章 劳动安全卫生

第五??条 ??单位必须建?、健全劳动安全卫?制度,严格执?国家劳动安全卫?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劳动安全卫?教育,防?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第五?三条 劳动安全卫?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新建、改建、扩建?程的劳动安全卫?设施必须与主体?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同时投??产和使?。

第五?四条 ??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健康检查。

第五?五条 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

第五?六条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劳动者对??单位管理?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对危害?命安全和?体健康的?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第五?七条 国家建?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和处理制度。县级以上各级?民政府劳动?政部门、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依法对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的伤亡事故和劳动者的职业病状况,进?统计、报告和处理。

第七章 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第五??条 国家对?职?和未成年?实?特殊劳动保护。

未成年?是指年满?六周岁未满??周岁的劳动者。

第五?九条 禁?安排?职?从事矿?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第六?条 不得安排?职?在经期从事?处、低温、冷?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劳动强度的劳动。

第六??条 不得安排?职?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对怀孕七个?以上的?职?,不得安排其延长?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第六??条 ?职??育享受不少于九?天的产假。

第六?三条 不得安排?职?在哺乳未满?周岁的婴?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第六?四条 不得安排未成年?从事矿?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第六?五条 ??单位应当对未成年?定期进?健康检查。

第八章 职业培训

第六?六条 国家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职业培训事业,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和?作能?。

第六?七条 各级?民政府应当把发展职业培训纳?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励和?持有条件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进?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第六??条 ??单位应当建?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职业培训经费,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职业培训。

从事技术?种的劳动者,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

第六?九条 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

第九章 社会保险和福利

第七?条 国家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建?社会保险制度,设?社会保险基?,使劳动者在年?、患病、?伤、失业、?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

第七??条 社会保险?平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平和社会承受能?相适应。

第七??条 社会保险基?按照保险类型确定资?来源,逐步实?社会统筹。??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第七?三条 劳动者在下列情形下,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退休;

(?)患病、负伤;

(三)因?伤残或者患职业病;

(四)失业;

(五)?育。

劳动者死亡后,其遗属依法享受遗属津贴。

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条件和标准由法律、法规规定。

劳动者享受的社会保险?必须按时?额?付。

第七?四条 社会保险基?经办机构依照法律规定收?、管理和运营社会保险基?,并负有使社会保险基?保值增值的责任。

社会保险基?监督机构依照法律规定,对社会保险基?的收?、管理和运营实施监督。

社会保险基?经办机构和社会保险基?监督机构的设?和职能由法律规定。

任何组织和个?不得挪?社会保险基?。

第七?五条 国家?励??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补充保险。

国家提倡劳动者个?进?储蓄性保险。

第七?六条 国家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兴建公共福利设施,为劳动者休息、休养和疗养提供条件。

??单位应当创造条件,改善集体福利,提?劳动者的福利待遇。

第十章 劳动争议

第七?七条 ??单位与劳动者发?劳动争议,当事?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

调解原则适?于仲裁和诉讼程序。

第七??条 解决劳动争议,应当根据合法、公正、及时处理的原则,依法维护劳动争议当事?的合法权益。

第七?九条 劳动争议发?后,当事?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条 在??单位内,可以设?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代表、??单位代表和?会代表组成。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会代表担任。

劳动争议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当事?应当履?。

第???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政部门代表、同级?会代表、??单位??的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由劳动?政部门代表担任。

第???条 提出仲裁要求的??应当?劳动争议发?之?起六??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申请。仲裁裁决?般应在收到仲裁申请的六??内作出。对仲裁裁决?异议的,当事?必须履?。 第??三条 劳动争议当事?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收到仲裁裁决书之?起?五?内向?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仲裁裁决的,另??当事?可以申请?民法院强制执?。

第??四条 因签订集体合同发?争议,当事?协商解决不成的,当地?民政府劳动?政部门可以组织有关各?协调处理。

因履?集体合同发?争议,当事?协商解决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收到仲裁裁决书之?起?五?内向?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一章 监督检查

第??五条 县级以上各级?民政府劳动?政部门依法对??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监督检查,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为有权制?,并责令改正。

第??六条 县级以上各级?民政府劳动?政部门监督检查?员执?公务,有权进???单位了解执?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查阅必要的资料,并对劳动场所进?检查。

县级以上各级?民政府劳动?政部门监督检查?员执?公务,必须出?证件,秉公执法并遵守有关规定。

第??七条 县级以上各级?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职责范围内,对??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监督。

第???条 各级?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监督。

任何组织和个?对于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第十二章 法律责任

第??九条 ??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九?条 ??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延长劳动者?作时间的,由劳动?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以罚款。

第九??条 ??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的,由劳动?政部门责令?付劳动者的?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付赔偿?:

(?)克扣或者?故拖?劳动者?资的;

(?)拒不?付劳动者延长?作时间?资报酬的;

(三)低于当地最低?资标准?付劳动者?资的;

(四)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第九??条 ??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和劳动卫?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或者未向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品和劳动保护设施的,由劳动?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提请县级以上?民政府决定责令停产整顿;对事故隐患不采取措施,致使发?重?事故,造成劳动者?命和财产损失的,对责任?员?照刑法第?百??七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三条 ??单位强令劳动者违章冒险作业,发?重?伤亡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责任?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四条 ??单位?法招?未满?六周岁的未成年?的,由劳动?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商?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九?五条 ??单位违反本法对?职?和未成年?的保护规定,侵害其合法权益的,由劳动?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对?职?或者未成年?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九?六条 ??单位有下列?为之?,由公安机关对责任?员处以?五?以下拘留、罚款或者警告;构成犯罪的,对责任?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以暴?、威胁或者?法限制???由的?段强迫劳动的;

(?)侮辱、体罚、殴打、?法搜查和拘禁劳动者的。

第九?七条 由于??单位的原因订?的?效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九??条 ??单位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故意拖延不订?劳动合同的,由劳动?政部门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九?九条 ??单位招?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百条 ??单位?故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劳动?政部门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的,可以加收滞纳?。

第?百零?条 ??单位?理阻挠劳动?政部门、有关部门及其?作?员?使监督检查权,打击报复举报?员的,由劳动?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对责任?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百零?条 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对??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百零三条 劳动?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的?作?员滥?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政处分。

第?百零四条 国家?作?员和社会保险基?经办机构的?作?员挪?社会保险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百零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其他法律、法规已规定处罚的,依照该法律、?政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十三章 附 则

第?百零六条 省、?治区、直辖市?民政府根据本法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规定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步骤,报国务院备案。

第?百零七条 本法?1995年1?1?起施?。

2012年修改新劳动法法定假日、病假和事假规定

新劳动法法定假日、病假和事假规定 2012修改版摘要: 1、有薪假,即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年休假,婚嫁,丧假 2、有相关规定的有薪假(因人而异),如产假,病假,工伤假等 3、无薪假,即事假 内容: 一、法定节假日 二、带薪年休假 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职工新进用人单位且符合规定的,当年度年休假天数,按照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折算确定,折算后不足1整天的部分不享受年休假。 折算方法为:(当年度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365天)×职工本人全年应当享受的年休假天数。 三、病假 病假期限: 根据《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劳部发[1994]479号)等有关规定,患病或非因工负伤职工的病假假期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三个月到二十四个月的医疗期: (一)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三个月;五年以上的为六个月。 (二)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上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六个月;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为九个月;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的为十二个月;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为十八个月;二十年以上的为二十四个月。

注意:职工病假期间遇有国家法定节日(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节和公休假星期六、日)时,应算作病假期间 病假的待遇:病假在六月内,按连续工龄的长短发给工资,不满2年的,发给本人工资的60%,2-4年的,本人工资的70%,4-6年的,发给本人工资80%,6-8年,支付本人工资的90%。8年以上者,发给其100%。停止工作医疗期超过6个月的,发给疾病救济费。连续工龄不满一年的,发给本人工资40%,1-3年者,发给本人工资50%,3年以上者。发给本人工资60%。 6个月 24个月疾病救济费:工资的 40% <1Y ︱ 50% 1-3Y ︱60% >3Y 四、探亲假(实际执行很少) 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国发[1981]36号)规定,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职工享受探亲假待遇。职工探亲假期: (一)职工探望配偶的,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三十天。 (二)未婚职工探望父母,原则上每年给假一次,假期为二十天。如果因为工作需要,本单位当年不能给予假期,或者职工自愿两年探亲一次的,可以两年给假一次,假期为四十五天。 (三)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每四年给假一次,假期为二十天。 探亲假期是指职工与配偶、父、母团聚的时间,另外,根据实际需要给予路程假。上述假期均包括公休假日和法定节日在内。目前国家还没有对外商投资企业及其他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探亲假作出具体规定。 五、婚假和丧假 《劳动法》没有对职工婚假、丧假作出具体规定。 原劳动部曾于1959年6月1日发布(59)中劳薪字第67号“通知”规定:企业单位的职工请婚丧假在三个工作日以内的,工资照发。 此后,国家劳动总局、财政部于1980年2月20日发布《关于国营企业职工请婚丧假和路程假问题的通知》》([80]劳总薪字29号[80]财企字41号)规定:职工本人结婚或职工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和子女)死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酌情给予1至3天的婚丧假;职工结婚时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职工在外地的直系亲属死亡时需要职工本人去外地料理丧事的,都可以根据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婚丧假和路程假期间,职工的工资照发;双方晚婚的,婚假延长到15日。

劳动法休年假的规定

劳动法休年假的规定 年假,指给职工一年一次的假期。即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凡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均可享受带薪年休假。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劳动法休年假的规定,快来看看吧! 带薪年休假工资怎么计算 1.年休假工资的基本规定在一般情况下职工享受年休假期间可以获得与日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其具体计算公式为:职工本人月工资÷月计薪天数(21.75天)。 年休假所依据的月工资标准与《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月工资标准基本一致。即:前十二个月应得工资总额-前十二个月加班工资总额后的月平均工资。如职工在本单位工作时间不满十二个月的,按实际月份计算月平均工资。 月应得工资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工资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应得工资为用人单位代扣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个人缴纳部分以及其他扣款前的工资。 2.应休未休年休假工资如何计算及支付?用人单位经职工同意不安排年休假或者安排的年休假少于应休天数,应当对职工应休未休年休假天数,按照其日平均工资标准的300%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 年假安排及未休年假的工资怎么算 用人单位根据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统

筹安排年休假。用人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年休假或者跨1个年度安排年休假的,应征得职工本人同意。 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休年休假的,经职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职工未休年假的工资计算:对职工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单位应当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 用人单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但是职工因本人原因且书面提出不休年休假的,用人单位可以只支付其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 离职时年假工资怎么算 用人单位与职工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未安排职工休满应休年休假的,应当按照职工当年已工作时间折算应休未休年休假天数并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但折算后不足1整天的部分不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 折算方法为:(当年度在本单位已过日历天数÷365天)×职工本人全年应当享受的年休假天数-当年度已安排年休假天数。 用人单位当年已安排职工年休假的,多于折算应休年休假的天数不再扣回。 休年假条件 根据国务院公布并于2008年1月1日实行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8年9月28日制定公布的《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休年假的前提条件如下:

2018年最新劳动法对请假的规定

劳动法病假时间规定 病假在劳动法中被成为“医疗期”,员工的医疗期一般在3—24个月,具体规定为: 1. 实际工作年限10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为3个月;5年以上的为6个月。 2. 实际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为6个月;5年以上10年以下的为9个月;10年以上15年以下的为12个月;15年以上20年以下的为18个月;20年以上的为24个月。 劳动法病假工资规定 1.月病假工资=病假工资的计算基数×相应的病假工资的计算系数; 2.日病假工资=病假工资的计算基数除以单月计薪日×相应的病假工资的计算系数。 病假工资计算系数为:本企业工龄不满2年者,为本工人工资60%;已满2年不满4年者,为本人工资70%;已满4年不满6年者,为本人工资80%。

病假工资劳动法规定依据 《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9条规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间内由企业按有关规定支付其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 《北京市工资支付规定》(2007年修改)第21条:“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的,在病休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合同或集体合同的约定支付病假工资。用人单位支付病假工资不得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80%。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8]3号)规定,月计薪天数为21.75天。 休事假有工资吗?怎么算? 请事假企业是可以不支付工资的: 1. 企业中的工人由于享受加班加点工资待遇,所以一般在事假期间不发工资; 2. 企业中的行政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不享受加班加点工资待遇,请事假每个季度在两个工作日以内的,照发工资,超过两个工作日以上的,其超过天数不发工资; 3. 职工休探亲假期间的工资待遇,在规定的探亲假期间和路程期间内,照发本人的标准工资; 4. 职工本人结婚或职工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子女)死亡时,经过单位领导批准,给予一至三天的婚丧期; 5. 职工结婚时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职工在外地的直系亲属死亡时需要职工本人前去料理丧事的,可以根据路程远近,给予路程假。 企业可以不发病假工资吗? 【提问】休病假期间部分医疗费已有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这种情况下企业是否可以不发病假工资? 【回复】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和1953年劳动部发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规定,职工疾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连续医疗期间在6个月以内的,企业应该向其支付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最新版)

(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三章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第四章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五章特别规定 第一节集体合同 第二节劳务派遣 第三节非全日制用工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第三条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有关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工会应当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并与用人单位建立集体协商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七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第八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新劳动法对假期的规定

新劳动法对假期的规定 劳动者该享有哪些休假权益,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国家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了很多休假,不过,各种休假的适用范围并不完全相同,有的适用于所有用人单位,有的仅适用于国有企业。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法定节假日 根据国务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我国法定节假日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包括:新年(1月1日,放假1天)、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放假3天)、劳动节(5月1日、2日、3日放假3天)和国庆节(10月1日、2日、3日,放假3天)。第二类是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包括: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等。第三类是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具体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在除了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外的其他休假节日,也应当安排劳动者休假。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则不补假。 二、带薪年休假 《劳动法》第45条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目前国务院还没有发布带薪年休假规定。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问题解答》(劳部发〔1995〕187号)规定:“在国务院没有发布企业职工年休假规定以前,1991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共同发出的《关于职工休假问题的通知》应继续贯彻执行。” 《关于职工休假问题的通知》(中发电〔1991〕2号)规定,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职工休假。确定职工休假天数时,要根据工作任务和各类人员的资历、岗位等不同情况,有所区别,最多不得超过两周。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职工休假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部门制定;企业职工休假,由企业根据具体条件和实际情况,参照该《通知》精神自行确定。 三、病假 根据《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劳部发[1994]479号)等有关规定,任何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企业应该根据职工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一定的医疗期。医疗期是指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治病时,企业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限,也就是患病或非因工负伤职工的病假假期。该规章对医疗期的期限作了具体规定。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和1953年原劳动部发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1995年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支付问题作了规定。 四、职工依法参加社会活动请假 《劳动法》第51条规定,劳动者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劳部发[1994]489号)进一步明确,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视同其提供了正常劳动而支付工资。社会活动包括:依法行使选举权或被选举权;当选代表出席乡(镇)、区以上政府、党派、工会、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组织召开的

劳动合同法对假期的规定

劳动合同法对假期的规定

劳动合同法对假期的规定 劳动者该享有哪些休假权益,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国家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了很多休假,不过,各种休假的适用范围并不完全相同,有的适用于所有用人单位,有的仅适用于国有企业。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法定节假日 根据国务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我国法定节假日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包括:新年(1月1日,放假1天)、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放假3天)、劳动节(5月1日、2日、3日放假3天)和国庆节(10月1日、2日、3日,放假3天)。第二类是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包括: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等。第三类是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具体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在除了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外的其他休假节日,也应当安排劳动者休假。全体公

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则不补假。 二、带薪年休假 《劳动法》第45条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目前国务院还没有发布带薪年休假规定。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问题解答》(劳部发〔1995〕187号)规定:“在国务院没有发布企业职工年休假规定以前,1991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共同发出的《关于职工休假问题的通知》应继续贯彻执行。” 《关于职工休假问题的通知》(中发电〔1991〕2号)规定,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职工休假。确定职工休假天数时,要根据工作任务和各类人员的资历、岗位等不同情况,有所区别,最多不得超过两周。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职工休假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部门制定;企业职工休假,由企业根据具体条件和实际

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劳动法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明确劳动权利义务,规范劳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行为的协议。 2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将劳动者派遣至用工单位从事约定的生产劳动的一种用工形式。 3人事代理:是指依法经批准成立的人事代理机构,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接受单位或者个人的委托,依法代理有关人事管理、服务工作。 4事实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虽然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双方实际履行了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权利义务而形成的劳动关系。 5综合计算工作日:是指用人单位根据生产和工作特点,分别采取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劳动者工作时间的一种用工形式。 6劳动争议:亦称劳动纠纷、劳资纠纷,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以及用人单位与工会之间围绕劳动权利、义务所产生的纠纷。 7劳动争议仲裁:是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在查明事实、明确是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依法做出裁决的活动。(仲裁是必经程序) 8非全日制用工:俗称小时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二、简答 1劳动合同终止的法定情形(背划下划线的即可)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 (一)劳动合同期满的;这里包括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期满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期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终止,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这是对劳动法的一个很大的突破。 (二)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特别注意:达到退休年龄劳动合同不一定终止,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依法参加了养老保险且个人缴费年限或视同缴费年限至少15年)才可终止。 如果劳动者已经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但劳动者愿意,用人单位也需要他继续在本单位工作的,此时双方之间形成劳务关系而非劳动关系。 (三)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 (四)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此情形劳动合同终止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五)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此情形劳动合同终止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特别提醒☆:签订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合同终止用人单位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终止非全日制用工用工,用人单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最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1994年7?5?第?届全国?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第?次会议通过 1994年7?5?中华?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号公布 ?1995年1?1?起施? 第一章 总 则 第?条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条 在中华?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 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职业技能,执?劳动安全卫?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第四条 ??单位应当依法建?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劳动义务。 第五条 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劳动标准,调节社会收?,完善社会保险,协调劳动关系,逐步提?劳动者的?活?平。 第六条 国家提倡劳动者参加社会义务劳动,开展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励和保护劳动者进?科学研究、技术?新和发明创造,表彰和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作者。 第七条 劳动者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会。 ?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独??主地开展活动。 第?条 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会、职?代表?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单位进?平等协商。 第九条 国务院劳动?政部门主管全国劳动?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

劳动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没有修改过,只有劳动合同法在2008年修改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促进就业 第三章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五章工资 第六章劳动安全卫生 第七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第八章职业培训 第九章社会保险和福利 第十章劳动争议 第十一章监督检查 第十二章法律责任 第十三章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第五条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劳动标准,调节社会收入,完善社会保险,协调劳动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第六条国家提倡劳动者参加社会主义义务劳动,开展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鼓励和保护劳动者进行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表彰和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第七条劳动者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 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 第八条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 第九条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劳动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工作。

新劳动法法定假日

新劳动法法定假日、病假和事假规定 一、法定节假日 根据国务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2007年修订)》规定,我国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共11天:(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二、带薪年休假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三条规定: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三、病假 根据《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劳部发[1994]479号)等有关规定,患病或非因工负伤职工的病假假期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三个月到二十四个月的医疗期:(一)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三个月;五年以上的为六个月。 (二)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上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六个月;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为九个月;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的为十二个月;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为十八个月;二十年以上的为二十四个月。 四、探亲假 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国发[1981]36号)规定,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职工享受探亲假待遇。职工探亲假期: (一)职工探望配偶的,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三十天。 (二)未婚职工探望父母,原则上每年给假一次,假期为二十天。如果因为工作需要,本单位当年不能给予假期,或者职工自愿两年探亲一次的,可以两年给假一次,假期为四十五天。 (三)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每四年给假一次,假期为二十天。 探亲假期是指职工与配偶、父、母团聚的时间,另外,根据实际需要给予路程假。上述假期均包括公休假日和法定节日在内。目前国家还没有对外商投资企业及其他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探亲假作出具体规定。 五、婚假和丧假 《劳动法》没有对职工婚假、丧假作出具体规定。原劳动部曾于1959年6月1日发布(59)中劳薪字第67号“通知”规定:企业单位的职工请婚丧假在三个工作日以内的,工资照发。此后,国家劳动总局、财政部于1980年2月20日发布《关于国营企业职工请婚丧假和路程假问题的通知》》([80]劳总薪字29号[80]财企字41号)规定:职工本人结婚或职工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和子女)死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酌情给予一至三天的婚丧假;职工结婚时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职工在外地的直系亲属死亡时需要职工本人去外地料理丧事的,都可以根据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婚丧假和路程假期间,职工的工资照发;双方晚婚的,婚假延长到15日。但目前全国层面还没有对非国有企业职工婚假作出具体规定;各地规定情况不一:《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晚婚的,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婚假外,增加奖励假7天。 六、女职工产假 根据《劳动法》及国务院发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任何用人单位的女职工均享有产假,假期为90天,其中产前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流产的,所在单位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给予一定时间的产假。女职工怀孕不满4个月流产时,给予15天至30天的产假;怀孕满4个月以上流产者,给予42天产假。 七、事假 员工因个人或家庭原因需要请假的可以请事假,事假为无薪假,事假以天或小时为计算单位。 员工请事假每天的扣薪标准是:月基本工资/20.92天;员工请事假每小时的扣薪标准是:月基本工资/20.92天/8小时。除了国家统一规定的产假外,各地一般都规定了奖励产假,各地奖励产假的期限有所不同。《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晚育的女职工,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增加奖励假30天,奖励假也可以由男方享受,休假期间不得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不休奖励假的,按照女方一个月基本工资的标准给予奖励。

(完整版)劳动法关于休假的规定

一、婚假 根据《婚姻法》以及《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职工结婚可享受以下待遇: (一) 1、按法定结婚年龄(女20周岁,男22周岁)结婚的,可享受3 天婚假。 2、符合晚婚年龄(女23周岁,男25周岁)的,可享受晚婚假15天(含3天法定婚假)。 3、结婚时男女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可视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 4、在探亲假(探父母)期间结婚的,不另给假期。 5、婚假包括公休假和法定假。 6、再婚的可享受法定婚假,不能享受晚婚假。 (二)婚假期间工资待遇:在婚假和路程假期间,工资照发。 二、产假 劳动法62条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8条规定"女职工产假为90天,其中产前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根据以上规定,法定的产假期为90天。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对产假时间另行规定,但不得低于法定标准。如果因为特殊情况休假超过90天的,只要有医院证明就可以向单位请病假,但病假期间不能享受产假待遇。 对于生育假期,国家劳动法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就是不少于九十天。另外,每个地区对产假都有自己的补充规定。劳动部《劳动部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对女职工产假、产假期间待遇以及适用范围等问题更为详细的解释: (一)、怀孕不满四个月流产时,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意见,给予十五天至三十天的产假;怀孕满四个月以上流产时,给予四十二天产假。产假期间,工资照发。(二)、产假期满,因身体原因仍不能工作的,经过医务部门证明后,其超过产假期间的待遇,按照职工患病的有关规定处理。 三、年休假

劳动法假期规定

劳动法关于节假日的最新规定 一、法定节假日 根据国务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我国法定节假日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包括:新年(1月1日,放假1天)、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放假3天)。 劳动节和国庆节(10月1日、2日、3日,放假3天)、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各1天。 第二类是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包括: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 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等。 规定放假日期。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在除了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外的其他休假节日,也应当安排劳动者休假。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则不补假。 二、带薪年休假 《劳动法》第45条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 第一条为了维护职工休息休假权利,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根据劳动法和公务员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第三条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第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 (一)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 (二)职工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 (三)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 (四)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 (五)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 三、病假 根据《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劳部发[1994]479号)等有关规定,任何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企业应该根据职工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一定的医疗期。医疗期是指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治病时,企业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限,也就是患病或非因工负伤职工的病假假期。该规章对医疗期的期限作了具体规定。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和1953年原劳动部发布的《劳动保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

编号: 劳动合同书 甲方(用人单位)名称: 经济类型: 单位代码: 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姓名: 单位地址: 联系电话: 乙方(劳动者)姓名: 性别: 身份证号码: 户口住址: 现住址: 联系电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甲乙双方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订立本劳动合同,双方应当依法遵守本劳动合同所列条款。 一、合同类型和期限 第一条甲、乙双方选择以下第种形式确定本合同期限: (一)固定期限: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其中试用期自年月日至年月日止。 (二)无固定期限:自年月日起至法定终止条件出现时止,其中试用期自年月日至年月日止。 (三)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为期限:自年月日至 工作任务完成时即行终止。二、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第二条根据甲方工作需要,乙方同意从事岗位(工种) 工作,担任职务。工作地点位于。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可以变更工作岗位(工种)和工作地点。 三、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三条甲方实行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标准工时制度,不能实行标准工时制度的,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批同意后,可以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或不定时工作制。因工作需要乙方加班或延长工作时间的,甲方应依法支付乙方加班工资或安排补休。乙方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期。 四、劳动报酬 第四条乙方试用期的工资标准为元/月,于每月日支付。

第五条乙方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第六条乙方试用期满后,甲方应根据本单位的工资制度,确定乙方工资标准为元/月,于每月日支付。 第七条甲方应以法定货币形式按月足额支付乙方工资,不得克扣或无故拖欠。第八条乙方在法定工作时间内履行了正常劳动义务的,甲方支付乙方工资,不得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五、社会保险 第九条甲方应按国家有关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为乙方缴纳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费个人缴纳部分,甲方应从乙方工资中代扣代缴。 甲乙双方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时,甲方应按有关规定为乙方办理社会保险的相关转移手续。 六、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第十条甲方应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劳动保护和职业危害防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乙方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条件、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和劳动工具,督促乙方遵守操作规程、工作规范、劳动安全和职业卫生制度及其标准。第十一条对乙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甲方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乙方,不得隐瞒或者欺骗。甲方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组织乙方在离岗前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乙方。 第十二条乙方有权拒绝执行甲方的违章指挥,对甲方及其管理人员漠视乙方安全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并向有关部门检举控告。 第十三条乙方应当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

最新劳动法产假规定

最新劳动法产假规定 新劳动法对产假的最新规定事关准妈妈的切身利益,还不清楚最新劳动法对产假是怎么规定的小伙伴们,下面是由分享的最新劳动法产假规定,希望对准备休产假的准妈妈有用。 劳动法62条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 1.《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8条规定"女职工产假为90天,其中产前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根据以上规定,法定的产假期为90天。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对产假时间另行规定,但不得低于法定标准。如果因为特殊情况休假超过90天的,只要有医院证明就可以向单位请病假,但病假期间不能享受产假待遇。 对于生育假期,国家劳动法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就是不少于九十天。另外,每个地区对产假都有自己的补充规定。 2.女职工产假为九十天,其中产前休假十五天。难产的,增加产假十五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十五天。女职工怀孕流产的,其所在单位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给予一定时间的产假。(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相关规定) 3.劳动部还下发了一份《劳动部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

通知》,对女职工产假、产假期间待遇以及适用范围等问题更为详细的解释: 一、怀孕不满四个月流产时,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意见,给予十五天至三十天的产假;怀孕满四个月以上流产时,给予四十二天产假。产假期间,工资照发。 二、产假期满,因身体原因仍不能工作的,经过医务部门证明后,其超过产假期间的待遇,按照职工患病的有关规定处理。 另外,在这些规定的基础上不同省市和地区对产假也有相关的规定 至于男职工,其妻休产假时,他是否也有权休假照顾妻子,国家目前尚未作出规定。因此,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自主确定男职工是否休产假,以及时间长短与待遇。 最新劳动法产假规定:产假工资待遇第一,保胎假,工资按照病假发 保胎假是由医生开证明,所以按病假待遇发放工资。 第二,产前假,工资按八成发。 怀孕7个月以上,如工作许可,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可请产前假两个半月。部分属于地方法规规定必须给假的情况,单位应批准其休假,工资按照员工以往每月实发工资标准的八成发。 第三,产假,生育津贴 在实行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的地区,支付标准按本企业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支付;在没有开展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的地区,生育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颁布单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5号 ?颁布日期:1994-07-04 ?执行日期:2008-09-1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法律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促进就业 ?第三章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五章工资 ?第六章劳动安全卫生 ?第七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第八章职业培训 ?第九章社会保险和福利 ?第十章劳动争议 ?第十一章监督检查 ?第十二章法律责任 ?第十三章附则 (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根据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第三条【劳动者权利】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第四条【用人单位义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第五条【国家措施】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劳动标准,调节社会收入,完善社会保险,协调劳动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第六条【国家倡导和鼓励】国家提倡劳动者参加社会义务劳动,开展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鼓励和保护劳动者进行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表彰和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第七条【参加和组织工会】劳动者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 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 第八条【参与民主管理或协商】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 第九条【劳动工作管理部门】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劳动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工作。 第二章促进就业 第十条【国家扶持就业】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事假、休假的规定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的规定(劳动法) 病假规定 (一)机关工作人员患病应及时向主管领导请假,并递交病假条,由主管领导签字,报人事科备案。 (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患病应及时向单位领导请假,并递交病假条,由单位领导签字后,报办公室主管人事同志备案。 (三)工作人员病假期间工资待遇 1、病假在两个月以(不含公休节假日,下同)的,原工资照发。 2、病假超过两个月不足6个月的,从第3个月起按下列标准发给病假期间工资: (1)工作年限10年及以下的,发给本人基本工资的90%(按天计发,下同); (2)工作年限11年及以上的,原工资照发。 3、病假超过6个月的,从第7个月起按下列标准发给病假期间工资: (1)工作年限10年及以下的,发给本人基本工资的70%; (2)工作年限11年至20年的,发给本人基本工资的80%; (3)工作年限21年及以上的,发给本人基本工资的90%; 4、上述工作人员中享受省部级及以上劳动模待遇的人员,其病假在6个月以的,原工资照发;病假超过6个月的,从第7个月起,其病假期间工资可在相应工作年限计发病假工资基础上提高10%—15%,但最多不得超过本人原工资数额。 (四)有关具体事宜 1、工作人员病假期间享受本规定的工资待遇,应由所在单位定点医疗机构出具证明,并经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2、病假工资每月按21.5天折算,折算后的尾数四舍五入。 3、本规定中所指的“基本工资”,机关实行职级工资制的人员,指职务工资、级别工资之和;机关工人指岗位工资、技术等级(职务)工资之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工人指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 4、工作人员计发病假期间工资待遇的工作年限,仍按现行工龄计算有关规定执行,即从参加工作之当年起计算。 5、工作人员病愈后要求恢复工作的,经定点医疗机构证明身体确已康复方可恢复工作;身体恢复后在两个月能够坚持正常工作,以后再休病假的,其病假时间可以重新计算;两个月不能坚持正常工作且又休病假的,应将恢复工作前后的病假时间累计计算。 6、工作人员在病假期间从事有收入活动的,即停发病假期间工资。 7、工作人员在病假期间可继续享受除奖金和岗位性津帖以外的其它津(补)贴和福利待遇。 8、新录用人员在见习(试用,下同)期间休病假的,见习期间工资照发,其休病假时间超过两个月及以上的,见习期时间相应顺延。 9、工作人员因公负伤或因公受伤部位复发休病假的,其休病假期间工资照发。 10、因病确实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并经医务鉴定委员会鉴定,确属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应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退休或退职手续。 11、女性工作人员休产假期满,因健康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经定点医疗机构出具证明,并经单位人事部门审核批准,可享受病假期间的工资待遇。 12、在一年病假累计超过3个月的,不再享受当年的职工休假待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司法解释(一)(二)(三)

劳动合同法司法解释(一) 为正确审理劳动争议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之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就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作如下解释。 一、解释的适用范围 第一条用人单位的界定 本解释所指的用人单位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居民委员会以及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 企业设立的分支机构,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属于本解释所称的用人单位;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不属于本解释所称的用人单位,但可以受用人单位委托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自然人、家庭和农村承包经营户不属于用人单位。 第二条住房公积金争议的处理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住房公积金发生的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七条;调解仲裁法第二条) 第三条社会保险争议的范围 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没有为其缴纳基本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而遭受损失为由,要求用人单位直接支付基本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赔偿金发生的争议,属于调解仲裁法第二条规定的社会保险争议,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为由要求用人单位补办社会保险手续,或者用人单位已经为劳动者办理了社会保险手续,但由于用人单位欠缴、拒缴社会保险费发生的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但应告知劳动者向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申请解决。 (调解仲裁法第二条;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七条) 二、诉讼主体的确定 第四条不具备经营资格和挂靠情形下的主体确定 劳动者与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因用工关系发生争议,应当将用人单位和其出资人作为共同当事人。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借用他人营业执照经营的,还应当将出借营业执照的一方作为当事人。 劳动者与挂靠在其他单位名下的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的,用人单位和被挂靠单位为共同当事人。(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三条;实施条例第四条) 第五条发包后的主体界定 建设工程层层转包、分包给不具有用工主体资格的实际施工人,实际施工人招用的劳动者与其发生劳动争议的,最近上一层转包、分包关系中具有用工主体资格的单位和实际施工人为共同当事人。(实施条例第四条) 三、劳动关系的认定 第六条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人员的用工认定 用人单位招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双方形成的用工关系按雇佣关系处理。(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 第七条企业停薪留职人员、内退人员的用工认定 企业停薪留职人员、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内退人员,与新的用人单位建立了用工关系的,可按劳动关系处理,但原用人单位已为其缴纳基本生活费或社会保险费的,企业停薪留职人员、内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