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脑胶质瘤患者血清NSE的测定和意义

脑胶质瘤患者血清NSE的测定和意义

脑胶质瘤患者血清NSE的测定和意义
脑胶质瘤患者血清NSE的测定和意义

ICU重症脑损伤患者应用镇静镇痛及针对性护理的效果分析

ICU重症脑损伤患者应用镇静镇痛及针对性护理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9-03-11T15:44:15.35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9月17期作者:何燕吴凤玲杨晓英雷强[导读] 探讨ICU重症脑损伤患者应用镇静镇痛及针对性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0例ICU重症脑损伤患者,按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镇痛镇静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ICU重症脑损伤患者应用镇静镇痛及针对性护理的效果分析 何燕吴凤玲杨晓英雷强 (南充市中心医院;四川南充 637000) 【摘要】目的:探讨ICU重症脑损伤患者应用镇静镇痛及针对性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0例ICU重症脑损伤患者,按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镇痛镇静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ICU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ICU重症脑损伤患者,通过开展镇痛镇静护理干预,能显著提升急救效率,缩短ICU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临床应用价值高。【关键词】ICU;重症脑损伤;镇静镇痛;针对性护理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7-0127-02 ICU科室内所收治的重症脑损伤患者多需长期性治疗,而在住院期间,许多患者会伴有各种负面情绪(急躁、焦虑等);另外,由于患者疼痛感较强,部分患者无家人陪伴,赓续医护人员对患者强化护理干预,实施镇静镇痛,消除各种不适[1]。本次研究针对本院ICU收治的重症脑损伤患者,实施镇静镇痛及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期间,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ICU重症脑损伤患者,均经CT、MRI检查确诊。将患者按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区间22~61岁,平均(41.55±2.57)岁;观察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区间22~60岁,平均(41.52±2.55)岁;两组年龄、性别等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如对患者姿势、体位、病情的变化进行密切观察,防治因牵拉所造成的疼痛与不适,控制灯光,减少由此带来的视觉刺激,尽可能减少由体检、采血等对患者可能造成的干扰。观察组则开展镇静镇痛及针对性护理:采用非阿片类镇痛药物实施镇痛,减少或停用阿片药物。先开展疼痛治疗,后实施镇静治疗。依据实际镇痛、镇静效果,实时调整用药剂量;每日唤醒,强化宣教。此外,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如果患者表皮下有淤血症状,或是存在小型出血点,那么需要与CT诊断结果相结合,深入了解患者病情发展及相关动态,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监测不良反应,预防并发症。 1.3观察指标 观察与比较两组ICU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压疮、口腔感染及结膜炎等)。 1.4统计学方法 SPSS23.0处理数据,()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若经比较有显著差异,由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ICU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对比 观察组ICU住院时间为(4.24±2.15)d,对照组为(7.97±2.53)d,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t=5.02,P<0.05);观察组住院费用为(4.11±1.64)万元,对照组为(6.36±2.23)万元,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t=3.61,P<0.05)。 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压疮2例,口腔感染1例,结膜炎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89%(4/45);对照组压疮5例,口腔感染4例,结膜炎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12/4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X2=4.82,P<0.05)。 3.讨论 重型脑损伤实为ICU科室常见病,大多患者易并发各种并发症,如口腔感染、结膜炎等,因而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在临床中,针对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镇静镇痛治疗,始终存在疑虑与异议。通过开展镇静镇痛治疗,能使危重患者在一定时间内处于“休眠”状态,因而可以降低其氧耗、氧需与机体代谢率,使技能能够更快接受或适应损害后的氧供水平与循环灌注水平,还能减少应激反应,增加舒适度,减少副作用,为器官功能恢复创造条件与争取时间[2]。所以,针对重型脑损伤患者,在实施镇静镇痛治疗的同时,开展护理干预,尤为必要与迫切。通过监测患者病情,注射镇痛药物,且在镇静镇痛时,选择有效药物,适度镇静,对患者开展每日唤醒,强化病情观察,能够从中得到更佳效果。此外,在镇痛、镇静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减少治疗费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整体生存质量[3]。还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采用大剂量镇静类药物,会对呼吸造成抑制,因此,在实际用药过程中,需合理控制用药剂量,将此类药的功效最大化发挥出来。 由本次研究结果得知,观察组ICU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由此表明,针对ICU重症脑损伤患者,在实施镇静镇痛基础上,通过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减少ICU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另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9%,而对照组为26.67%,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镇静镇痛联合针对性护理,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针对ICU重症脑损伤患者,通过开展镇痛镇静护理干预,能显著提升急救效率,缩短ICU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临床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陈永峰, 王大洪, 王雪莉. 镇痛镇静治疗在重症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 2017, 46(1):22-24.

论重症脑损伤病人亚低温治疗期间的护理要点

论重症脑损伤病人亚低温治疗期间的护理要点 发表时间:2016-05-31T16:58:10.950Z 来源:《河南中医》2015年8月供稿作者:涂丽娜冷昭芳 [导读] 四川省眉山市人民医院随着国家经济及交通运输的飞速发展,交通意外也逐年增加,由此导致的颅脑损伤致死率、致残率也不断上升。 涂丽娜冷昭芳 (四川省眉山市人民医院四川眉山 620010)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行亚低温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在2012年9月~2014年9月我院36例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的亚低温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生命体征,采取有效降温护理、皮肤护理及其他基础护理,及时预防肺部、泌尿系及褥疮感染,结合常规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结果:36例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经控温毯、冰帽联合药物综合治疗,按照GCS评分标准,良好17例,中残6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6例。结论:亚低温技术对于重症颅脑损伤病人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亚低温疗法配合临床有效护理措施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亚低温;颅脑损伤;护理;GCS评分标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505-01 Care points on the patient with severe brain damage during hypothermia Tu Lina Leng zhao fang Meishan City, Sichuan People's Hospital Postal Code: 62001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of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 with early hypothermia therapy. Methods in September 2012 - September 2014 hypothermia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36 cases of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 in close observation of vital signs, and take effective cool care, skin care and other basic care, timely prevention of lung, urinary tract Department and bedsore infections,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Results 36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 by temperature control blanket, ice caps combined with drug therapy, according to GCS score, good in 17 cases, moderate disability in six cases, five cases of severe disability, vegetative two cases, 6 deaths. Conclusion Mild hypothermia technique for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 have significant therapeutic effect, hypothermia therapy with clinically effective care measures can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improve outcomes and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hypothermia head injury care GCS score 随着国家经济及交通运输的飞速发展,交通意外也逐年增加,由此导致的颅脑损伤致死率、致残率也不断上升,早期控制体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本病,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亚低温治疗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从而控制病人体温在低温状态,达到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界和病理刺激反应减弱,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耗氧,提高血中含氧量,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的目的。 目前亚低温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重症脑外伤的救治,疗效显著。[ 1 ]但在亚低温治疗时,由于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需严密观察护理,温度过高无疗效,温度过低易出现心室纤颤、血压下降,机体免疫力降低,增加感染的几率,治疗过程中护理程序复杂,工作量大,易导致意外发生,对我院36 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要点总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重型颅脑损伤36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9例,年龄17-63岁。无其他脏器合并损伤及功能衰竭,损伤类型:脑挫裂伤24例,颅内血肿12例。 2 护理要点 2.1 环境要求保持病室安静、通风、避光,室温控制在18~20 ℃之间,湿度保持在50~60%。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2.2降温护理首先我院采用冬眠合剂药物为: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杜冷丁100mg静脉泵持续泵入,待患者达到冬眠标准,即安静、抽搐停止、反射减弱或消失、体温35~36℃、呼吸平稳20~25次/分、心率<100次/分、血压>90/40mmHg,尿量>30ml/h,后用亚低温治疗仪进行降温,肛温传感器探头加肛套后置入肛门5~8cm,设置温度为32-34℃,持续物理降温5-7d,不超过10d,一般6~8小时可将患者肛温降至35℃以下。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治疗仪显示屏上体温变化,若体温超过36℃,则效果较差,若低于32℃,易引起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于体温过高者,可给予冰袋行物理降温。对于体温过低者,应适当减少冬眠合剂的量,必要时暂停使用,并予加盖被子、热水袋等保暖措施。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易出现寒战,寒战时耗氧量可增加100% ~300%,并产生热量,对降温不利[ 2 ],并且会使颅内压升高,因此要及时控制。当患者出现寒战时,要及时调整肌松药、冬眠合剂用量。 2.3病情观察因冬眠合剂能抑制呼吸,低体温使呼吸减慢,潮气量减少甚至呼吸抑制,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心电图改变。因此必须专人看护,应用多功能监护仪24小时动态监测体温、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定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颅内压的变化,观察呼吸节律、频率及幅度变化,观察有无寒战,观察肢体活动情况及有无癫痫发作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取平卧位。头部抬高30°翻身时动作轻柔缓慢,防止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控制躁动,防止继发性颅内血肿。 2.4复温的护理首先停止物理降温后,再逐渐减少冬眠药物剂量,最后停用。撤去冰毯及冰枕,加被保暖,让病人体温逐渐回升。避免复温过快,因会导致复温性休克,反跳性发热。复温困难的病人应采取积极有效的辅助措施,如提高室内温度,在各大血管浅表处及四肢循环较差的部位加放热水袋,管喂40℃~45℃温开水100~200ml。必要时加以药物复温以刺激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回升。 2.5气道护理亚低温治疗患者一般建立人工气道给予机械通气,及时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严格无菌操作。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吸痰前后给予纯氧,防止脑缺氧。观察痰液的性质、颜色并定时送检,吸痰后听诊肺部评价吸痰效果。加强翻身拍背及胸部电按摩促使痰液排出。痰液粘稠不易吸出者,加强呼吸道的湿化, 给予雾化吸入。定时更换及添加呼吸机湿化瓶的蒸馏水和倾倒呼吸机管道集化瓶的液体,调整好湿化温度32~35℃,并保持机械通气通畅,防止阻塞、脱管等,每三天更换呼吸机管道一次。气管切开者保持气管切开周围皮肤干燥、清洁,随时更换纱布, 2.6 皮肤护理控温毯不能直接接触皮肤,冰帽内衬垫毛巾紧贴头部,注意保护耳廓、枕部、头顶部以免冻伤,每1~2h翻身按摩受压部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完整版)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完整版) 一、概述 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本规范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或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目前主要的分子病理标记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状态

(co-deletion)、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基因(ATRX)突变、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人组蛋白H3.3(H3F3A)K27M突变、BRAF基因突变、PTPRZ1-MET基因融合、miR-181d、室管膜瘤RELA 基因融合等1,2。这些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获得足够肿瘤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手术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而常规神经导航、功能神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中MRI实时影像等新技术有助于实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放疗可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生存期,常规分割外照射是脑胶质瘤放疗的标准治疗。胶质母细胞瘤(GBM)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TMZ)同步并辅助化疗,已成为成人新诊断GBM的标准治疗方案。 脑胶质瘤治疗需要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科、放射治疗科、神经肿瘤科、病理科和神经康复科等多学科合作,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优化和规范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大治疗效益,尽可能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提高生存质量。为使患者获得最优化的综合治疗,医师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观察,定期影像学复查,兼顾考虑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和家庭活动、营养支持、疼痛控制、康复治疗和心理调控等诸多问题。 二、影像学诊断

康复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是通过综合、协调的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的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社会功能的最佳水平,从而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其生存质量。 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 展趋势、预后和转归进行客观、准确的评定。 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

ROM),是指关节活动时所通过的运动狐。因关节活动有主动和被动之分,故关节活动度也分为主动和 外力使关节运动时所经过的运动狐。许多病理因素可使关节活动度发生改变,而检测ROM是评定运动系统功能状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之一。(P19) 最基本的、具有共性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衣、食、住、行和个人卫生、独立的社区活动等方面。包括基础性或躯体性日常生活活动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 利用力学的概念、分析手段和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知识和对人体行走的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人在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成为一个步行周期,在一次步行周期中,每侧下肢都要经历一个支撑相(站立相)和摆动相(迈步相)。

指人体所处的一种姿态或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在何种位置,当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地调整并维持所需姿势的过程。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指当平衡改变时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是人体维持特定的姿势和运动的基本条件,是人体为恢复被破坏的平衡作出的保护性反应。 分类:1.一般平衡反应 2.特殊平衡反应(①保护性伸展反应②跨步及跳跃反应) 患的方法。包括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疗法。 利用力学因子,徒手或应用器械和仪器进行运动训练以治疗病伤残者,恢复或改善其功能障碍的方法。 学因子治疗疾病,促进患者康复的疗法。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完整版)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完整版) 12月2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原发性肺癌等18个肿瘤诊疗规范的通知》,其中的《脑胶质瘤诊疗规范》的全文如下: 一、概述 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本规范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

癫痫发作三大类。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或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目前主要的分子病理标记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状态(co-deletion)、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基因(ATRX)突变、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人组蛋白H3.3(H3F3A)K27M突变、BRAF基因突变、PTPRZ1-MET 基因融合、miR-181d、室管膜瘤RELA基因融合等。这些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获得足够肿瘤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手术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而常规神经导航、功能神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中MRI实时影像等新技术有助于实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放疗可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生存期,常规分割外照射是脑胶质瘤放疗的标准治疗。胶质

重症颅脑损伤

重症颅脑损伤肺部感染的联合用药效果及 其影响因素分析 颅脑损伤多由外界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所造成,近年来的发病率不断升高。颅脑损伤会造成神经系统受到创伤,同时呼吸中枢的损伤,呼吸系统功能也会同时受到影响,呼吸的低位中枢或者支配呼吸肌的脊髓受到破坏,增加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1]。因此,在临床上采取有效早期干预方式,控制和改善呼吸功能,对于颅脑损伤的恢复也具有积极的意义。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致残率与死亡率极高,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直接影响着其死亡率,而导致死亡的主要诱因就是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对于患者的影响极大[2]。本研究对同期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伴肺部感染的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如下研究。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重度颅脑损伤伴肺部感染患者1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6例。观察组男性37例,女性29例,年龄41-69岁;对照组男性39例,女性27例,年龄44-71岁。排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颅脑损伤前存在呼吸道感染和肺部感染者、严重慢性脏器功能不全者、使用过麻醉剂、镇静剂等中枢抑制剂者。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方法:入院后,两组患者采取相应治疗,对照组用头孢米诺钠进行静滴,观察组前期用头孢米诺钠进行静滴,后面改用头孢唑肟钠静滴。(1)对照组使用头孢米诺钠2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静滴,3天后改为1g,观察一周后效果如何。(2)观察组先用头孢米诺钠2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静滴,3天后改用头孢唑肟钠2g加入0.9%的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进行静滴,观察一周后效果如何。 3.判定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检查:血、尿常规,X线胸片,肝肾功能等方面检查,观察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效果。

颅脑爆炸伤

图1. 颅脑爆炸伤机制示意图。其中1-7 为第一类爆炸伤的局部效应,8-9 为第一类爆炸伤的系统效应,10-12 示第二类爆炸伤,13 示第三类爆炸伤,14 示第四类爆炸伤,15-16 示冲击波传入颅内的途径。(1)声阻抗不匹配所致分裂;(2)震动泡的相互作用;(3)剪切应力造成弥漫性轴索损伤;(4)空化现象;(5)弹性回跳所致颅骨变形;(6)冲击波在颅内的反射(7)加速和减速的波尔效应;(8)血液从躯干流至颅内损伤微血管;(9)爆炸性肺损伤造成空气栓塞;(10)碎片穿透伤;(11)颅骨复合骨折;(12)脑出血;(13)对冲伤;(14)烧伤;(15)冲击波通过眼眶传播;(16)冲击波通过鼻腔鼻窦传播 由震动和气泡的交互产生的空化作用是颅脑爆炸伤的主要损伤机制。颅骨变形与弹性回跳是引起空化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光、声、热、电磁能量是除了压力波以外的一些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的因素。血液从躯干回升引起的冲击波波及到头部血管,高压性破坏性脑部小血管和血脑屏障。受伤的其他机制可能包括爆炸性肺损伤后引起的空气栓塞,以及集中的冲击波通过眼眶和鼻腔鼻窦导致眼窝前额皮质损伤。颅骨内反射冲击波可能加重了对侧大脑损伤。 Garman 等曾报道大鼠的小脑和脑干的爆炸伤后轴突损伤。此外,在爆炸损伤的小鼠模型中,Goldstein 等指出,振动头出现加速- 减速周期(所谓的变速损伤)引起的剪切力损伤大脑,这可以通过固定头部使其衰减,并且会分散影响身体其他部位的压力。 慢性创伤性脑病的大脑显示特性的2 周内爆炸,其中包括蛋白病变、轴突病变、微血管病变、炎症、神经变性。由于这些发现缺乏实验和对照,成为后续研究的主题,但小鼠模型对于人类大脑是否适用仍不确定。Baalman 等指出小鼠爆炸模型初期出现了认知障碍和轴突缩短。此两项研究支持均支持:系统性作用可导致脑损伤,同时会改善和保护的对躯干的损伤。 Kamnaksh 等使小鼠在接触爆炸声后,指出其大脑会增加焦虑、导致细胞和分子发生变化。 而且爆炸所产生的超压力能够发生胶质反应和细胞调亡。

颅脑损伤法医病理分析

摘要:人类的脑部控制着人体的各种高级指令和反射活动,脑部结构的复杂性使其成为了刑事案件中最易遭受打击的部位,同时也是其他非刑事案件中最易受损伤的部位。所以导致了颅脑损伤是全世界中损伤致死的最重要原因。 关键词:颅脑;损伤;法医;病理分析 在法医病理学中对颅脑损伤进行检查较为常见,是法医学中重要的损伤类型之一。在研究中发现,部分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继发性损伤以及并发症时,能够客观性对原发性、继发性以及并发症等与死亡原因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对判定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了解颅脑损伤的病理特点和发病机制等对临床的诊断至关重要。 一、鉴定颅脑损伤所必备的条件 1.意识障碍是脑损伤的重要症状之一。意识障碍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意识障碍是指由于头部遭到撞击而引起的脑部机能出现障碍,这种障碍是立即显现的,原发性的意识障碍与外力作用之间没有间隔期,而外力作用停止后的数小时或数日出现的意识障碍是典型继发性脑损伤的症候,这说明继发性障碍于外力作用之间具有一定的潜伏期。 2.有神经系统局灶性的症状和体征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统称为脑功能区,大脑皮层的各部分相互协作,如果某一部分受到损伤,则会出现相应的不同程度的局限灶的,症状和体征,例如单瘫、偏瘫、失语,因而法医鉴定过程中,这不是困难的步骤。 3.生命体征有改变。体温、脉博、呼吸速度、血压等的变化是判别脑损伤程度和伤情变化的重要指标,大多数脑损伤体温有上升现象,严重脑损伤者的体温,脉搏,血压等会随着损伤程度的变化而变化。 4.脑脊液的改变。脑脊液不同程度血性改变可证实有脑挫伤或颅内出血,血液流人蛛网膜下腔的结果,作腰穿时只要能排除腰穿操作时造成的血染脑脊液、脑损伤即可认定。 5.脑脊液外流或脑组织外溢是脑损伤的直观依据。 6.ct扫描有脑损伤的影像。低密度影提示脑挫裂后的脑水肿、坏死或液化,高密度影代表脑挫裂伤后的局灶性出血,颅内血肿可见占位性影像,对脑外功能区损伤ct扫描诊断更有价值。 二、颅脑损伤的法医学鉴定案例 1.案情介绍:某女,24岁。5月18日骑摩托车摔伤后,21日入院,查体:左侧顶枕头皮压痛。头颅ct示:右侧颞叶及顶枕叶脑实质皮质区散在不规则小斑状异常密度灶,考虑脑挫伤,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线结构向左稍偏移。诊断为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①右侧颞顶枕叶脑挫裂伤;②蛛网膜下腔有出血;③右顶枕头皮挫伤。行甘露醇脱水,神经营养疗法治疗。5月29日上午10:30患者呼吸急促,伴有咳嗽症状,心悸。此时正为患者注射静点阿奇霉素,考虑为输液反应,停用该药,患者气喘症状有所好转。16:00患者出现焦躁,自述口渴,对静脉点滴有恐惧感,随后癫痫发作,意识丧失,四肢痉挛,牙关紧闭,呼吸暂停,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2.尸体检查:头皮表面未有大面积的损伤。切开头皮后,可见右顶枕部头皮下有片状出血,范围为大约为12cm×3cm。颅盖骨的右颞部经后枕部骨缝至枕骨左侧可见一横行条状骨折线,长约16cm,后枕部骨缝裂的开线长约6cm。右颞顶硬脑膜和脑组织的表面有局部粘连现象。脑重1480g,脑部的右颞顶部脑有挫裂伤,与硬脑膜有轻度粘连,脑组织的表面略粗糙,范围6cm×2.7cm,右前颞极有脑挫裂伤,其范围是3cm×2.4cm,右前额脑挫裂伤,脑部表面粗糙,范围是1cm×1cm,脑挫伤处局灶性蛛网膜下腔有出血,脑回略见变宽,色略苍白。小脑有扁桃体疝形成。喉头无明显水肿状况。 3.病理学检查脑部略有淤血、严重水肿情况。挫伤处的脑组织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周围有少量增生的胶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多数大而圆的、吞噬有脂质的格子细胞(泡沫细胞),

重症脑损伤患者镇痛镇静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

重症脑损伤患者镇痛镇静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18-09-12T13:51:40.35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4期作者:龚德军[导读] 结论:对重症脑损伤患者给予咪唑安定、丙泊酚、芬太尼联合的镇痛镇静治疗,能够有效地稳定患者,促进其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湖南省湘雅常德医院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脑损伤患者镇痛镇静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60例重症脑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镇痛镇静(咪唑安定、丙泊酚、芬太尼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状况以及脸谱疼痛评分、谵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呼吸参数相较于治疗前有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脸谱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脑损伤患者给予咪唑安定、丙泊酚、芬太尼联合的镇痛镇静治疗,能够有效地稳定患者,促进其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重症脑损伤;镇痛镇静;临床价值 随着当前社会环境的变化,各种疾病的发生率不断提高,临床重症患者数量也在增加。而重症患者相对而言,病情危重,疼痛相对剧烈[1]。部分患者甚至会因为疼痛过于强烈,而出现睡眠不足,食欲不佳等状况,进而影响个体的康复,降低患者对治疗的积极性与配合度,治疗效果自然也会有所缺失[2]。而临床将疼痛作为一种应激反应,其还会使得个体心血管、免疫系统、呼吸系统等发生其他症状,从而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威胁[3]。故而,对重症患者进行治疗时,不仅要给予对应的原发病治疗,还需要对其采取合理的疼痛干预,平稳患者的状态。重症脑损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重症类型。本文选取该类患者,以镇静镇痛治疗为主,对其干预效果进行分析,以期望能够为临床的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60例重症脑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5.27±6.98)岁,其中有4例患者为单纯脑挫损伤、12例患者为合并脑挫损伤、10例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挫损伤、6例为颅骨骨折合并硬膜外血肿。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4~83岁,平均年龄(65.28±6.78)岁,其中5例患者为单纯脑挫损伤、13例患者为合并脑挫损伤、7例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挫损伤、5例为颅骨骨折合并硬膜外血肿.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重症脑损伤的临床诊断标准[4];(2)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3)患者无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其主要内容有:病情观测、给药护理、病房管理、探视控制、注意力转移等。观察组则对患者行镇痛镇静治疗,其以静脉给药为主,对患者行静脉推注咪唑安定治疗,初始量保持在0.03~0.30mg/kg,然后对患者行注射泵维持0.04~0.20mg/kg每小时;丙泊酚的初始量为1.00~3.00mg/kg每小时,然后对其进行注射泵维持注射,0.05~4.00mg/kg每小时;芬太尼的初始量为 0.05~0.10mg/kg,而后对其使用注射泵维持在0.005~0.15mg/kg每小时。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的呼吸参数、脸谱疼痛评分以及谵妄发生率进行统计和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呼吸参数相较于治疗前有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脸谱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呼吸参数、疼痛评分以及谵妄发生率比较 3讨论 重症脑损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颅脑损伤,该种损伤的存在会使得患者产生巨大的疼痛,如果不采用合理的措施进行干预,该种疼痛会诱发较多的症状。在临床上,很多患者都会因为这种疼痛的存在而产生排斥治疗的想法,或是对治疗产生不信任,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对于该种现象,临床提出的干预措施有药物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在本次研究中多提到的镇痛镇静,主要是从药物的角度出发。镇痛镇静的目的是通过对患者神经系统张力的调节、意识以及神经内分泌应激反应的调节等来减少因疾病所产生的代谢紊乱现象,从而降低组织的耗氧与器官的代谢负荷,最后达到保护器官的作用[5]。对患者进行镇痛镇静治疗,还能够有效地平复患者的情绪,使之对治疗的信心增加,从而降低了焦虑、疼痛、躁动等现象的发生,提高机械通气的协调性,降低护理对患者的伤害。更为重要的是,该种镇静用,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因疼痛所产生的神经反应,使之脑部处于较好的稳定,提高患者康复的可能性。因此,可以认为镇痛镇静治疗对于患者来说,不仅能够降低患者的痛苦,也能够减少应激反应的存在,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优化。

脑损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与康复治疗

脑损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与康复治疗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黄任秀 一1概述: 脑瘫是引起儿童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随着近年来对脑瘫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普遍认为早期干预对脑瘫的治疗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脑瘫早期诊断的代名词—中枢性协调障碍已不能涵盖脑损伤后可能发生的其他脑功能损伤的情况,故有作者提出“脑损伤综合征的过渡性诊断,这样不仅可不遗漏脑瘫的诊断,也不会扩大诊断,还可使其他类型的脑损伤得到早期治疗。 2定义: 1)脑损伤综合症: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因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已有临床异常,尚不能诊断为脑瘫或其他脑功能障碍者。 ?中枢性协调障碍 ?脑性瘫痪 ?精神发育迟滞 2)中枢性协调障碍(ZKS):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中枢神经损伤后,使中枢神经协调作用障碍而出现姿势反射异常和肌张力改变的病症。 是德国沃伊特(V ojta)博士首先提出的,用于早期诊断脑损伤性疾病的概念。实际上是对具有高危因素和姿势反射性异常的脑瘫危险儿或脑损伤儿的早期诊断。目前诊断的主要依据V ojta7种姿势反射。具体为:(1)拉起反射;(2)俯卧位悬垂反射;(3)腋窝悬垂反应;(4)侧位悬垂反应;(5)Collis水平反射;(6)倒位悬垂反应;(7)Collis垂直反射。 ?V ojta姿势反射异常是中枢性协调障碍的客观指标。 ?中枢性协调障碍诊断标准为: (1)极轻度中枢性协调障碍:1~3种反射异常; (2)轻度中枢性协调障碍:4~5种反射异常; (3)中度中枢性协调障碍:6~7种反射异常; (4)重度中枢性协调障碍:7种反射均异常,并有肌张力异常。 ?中-重度的ZKS发展成脑瘫的比例分别为80%和100%。 3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 (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在2006年8月长沙第二届全国儿童康复、第九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讨论通过,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年5月第29卷第5期309页发表的“标准与指南”) 1)定义: 脑性瘫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①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而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 ②脑部病变是非进行性的,除外一过性和进行性病变以及暂时性发育落后; ③脑损伤和发育缺陷的时期是未成熟脑阶段即脑发育早期; ④症状出现在生后早期(指一岁以内),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持续存在但可

脑出血影像诊断学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脑出血影像诊断学教案 1 住院医师规范化师资培训教学模板首页授课章节:颅内出血高血压性 脑出血师资培训方向: 专科方向- 医学影像使用教材: 白人驹、张雪林主编,第三版,《医学影像诊断学》,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年出版编写时间: 2019-1-1 学时: 1 教学要求掌握内容1. 高血压脑出血CT 分型及不同时期CT 表现。 2. 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时期MRI 表现。 熟悉内容1. 熟悉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 2. 熟悉高血压脑出血影像学鉴别诊断。 了解内容通过高血压脑出血这一课的学习,了解过脑出血的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的特征。 教学重点1. 高血压脑出血CT 分型及不同时期CT 表现。 2. 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时期MRI 表现。 教学难点1. 高血压脑出血CT 影像学分型及不同时期CT 特点。2. 高血压脑出血MRI 影像学特点。 2 教学方法与手段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黑板板书、PPT 课件,运用影像图片阅片讲解、分析等手段讲授, 结合临床病例)教学内容与组织安排1. 高血压脑出血病因和发病 1 / 12

机制. 3 分钟2. 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表现和并发症. 5 分钟3. 高血压脑出血病理基础. 7 分钟4. 高血压脑出血CT 影像学特点. 15 分钟5. 高血压脑出血MRI 影像学特点.10 分钟6. 高血压脑出血影像学鉴别诊断. 5 分钟7. 课堂讨论与小结. 5 分钟3 依托病例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52 岁。 主诉: 突发左侧肢体无力10 小时。 体格检查: T : 36.6 ℃,P: 85 次/min ,R: 20 次/min ,BP: 150/80mmHg 。 双眼向右凝视,左侧肌力0 级。 四肢肌张力正常。 左侧肢体生理反射减弱,病理反射可引出。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科普 婴儿脑损伤和缺氧缺血性脑病分类

婴儿脑损伤和缺氧缺血性脑病分类 早期婴儿脑损伤是指1岁以前,产前产后由于外环境影响而发生的脑组织伤害。脑组织损害的程度主要不决定于伤害的原因(如宫内窒息、缺氧、感染、中毒和机械性损伤),而是伤害发生在什么样的发育时期。临床表现为脑性瘫痪、智力缺陷和癫痫。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新生儿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积水性无脑畸形,先天性脑穿通畸形,婴儿硬膜下水瘤,蛛网膜囊肿等。 一、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疾病和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颅内出血。早产儿的颅内出血发生率很高,多为脑的生发层出血,继发脑室内出血和脑实质内出血。一般发生于早产儿生后28天之内。 足月婴儿颅内出血原因是产伤和缺氧缺血性损害。产伤引起颅内出血,按出血部位分,以硬膜下出血最多,以下依次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基底池出血。分娩时,胎头通过产道,额枕部受到突然的压力,作用在小脑幕和大脑镰的后部,继而引起静脉撕裂,形成硬膜下血肿。 二、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 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全部脑组织因缺氧缺血引起的脑损害。常见原因有:长时间严重的低血压、心跳骤停后复苏、新生儿窒息、一氧化碳中毒。早产儿可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早产儿体重越小,发生本病的机会越多,孪生的早产儿又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者,发生本病的机会也多。 早产儿脑缺氧缺血性损害不仅表现为脑室旁白质软化,还表现脑室内或脑室旁生发层出血。 足月婴儿,围产期有过窒息,可以有特征性的CT表现。窒息后24~48小时内可以发生严重的弥漫性脑水肿。CT表现弥漫性脑实质密度减低,但是小脑、脑干和基底神经节可保留相对较高密度,而大脑半球密度显著减低。几天以后发生出血性脑皮质坏死,继而出现钙化,最后表现重度脑萎缩。 三、无脑性脑积水畸形或水脑畸形(Hydranencephaly) 本病是胎儿大脑已经形成以后,发生颈内动脉闭塞,以后脑组织萎缩,变成一种边缘性的膜样结构,脑组织全被脑脊液代替。但脑干、小脑、大脑颞叶、枕叶和大脑镰不受影响。若头围较小,CT诊断本病比较容易。如头颅明显增大,则与脑积水不易鉴别。但是脑积水一般表现进行性头围增加,而本病相对是静止的,没有头围增加。脑积水血管造影表现变细但仍存在的血管,鞘内注射造影剂,侧裂内有造影剂充盈,而水脑畸形则不具备这些表现。 四、先天性脑穿通畸形(孔洞脑,Congenital porencephaly)

看图说话: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的影像学特点

看图说话: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的影像学特点 导读:对于疑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而言,CT是临床上首选的辅助检查,CT灌注、MRI等技术的应用更是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治提供了莫大帮助。本文将结合影像学资料,对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的影像学特点进行梳理。 典型的缺血性脑卒中表现可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临床上,人们通常将发病6小时之内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归为超急性期,一些影像学文献则将12小时之内的病例也包括在内。在超急性期对患者进行快速识别,排除非缺血性脑卒中神经系统疾病,并明确梗死区域,有助于尽早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CT 作为一种急症,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需要争分夺秒。头部CT平扫方便快捷,是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首选,然而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CT的灵敏度有限。急诊CT的主要目标是: ?排除颅内出血,以确定患者是否可以溶栓治疗; ?寻找任何早期脑梗死的特征改变; ?排除类似脑卒中的其他颅内病变,例如肿瘤。 超急性期时,CT上脑实质并不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密度改变,但超急性期的几个征象对于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动脉致密征:多发生于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表现为一段动脉密度增高。大脑中动脉显示此征象较多,可称之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CT上常显示大脑中动脉水平段位于侧裂之内,在脑脊液的衬托下呈条状软组织密度影,CT值为42~53Hu,而梗死后CT 值可达70~90Hu。该征象并不特异,也可见于无脑梗死的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动脉壁发生钙化时密度也可增高。

图1 左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局部脑水肿:脑缺血导致的脑组织水肿,CT表现为区域性的脑沟消失、基底池不对称、中线结构移位。大脑中动脉阻塞时,出现此征提示预后不佳。不过研究显示,该征象的判断存在一定难度,临床医生要参照体征临床定位的信息仔细阅片,寻找早期征象。 脑实质密度降低征:主要表现为局限性的脑实质(灰质和白质)的密度降低,灰白质界限欠清,由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血管源性水肿常常较轻,故与健侧同样区域或结构相比,病变区密度常只下降6~10HU。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