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第十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使学生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及其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石敬瑭,宋初的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建立西夏国;宋夏间的战与和。

【能力培养】

1.帮助学生具体分析本节课的史事和历史人物,进一步培养他们初步运用正确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思想教育】

1.认识辽、西夏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局部统一的政权,它们的建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祖国东北、北部和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耶律阿保机和元吴是少数民族中杰出的领袖。

2.认识这一时期祖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辽、宋、夏三个政权并存,辽、夏对北宋的战争是短期的,和平是长期的,三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北宋在经济文化上的影响,促进了辽、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推动着祖国历史的发展。

教学重点

宋夏关系、宋辽关系和澶渊之盟。

本课讲的就是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至于这三个政权各自是如何建立的,是学生要掌握的最基本的问题,而这三个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平相处即宋辽关系、宋夏关系则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因此它们是本课的重点。而澶渊之盟是宋辽关系中的典型历史事件,因此它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本课的重点,而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则又是一个难点,

因为正确评价澶渊之盟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的方法,从多种角度全面的进行评析。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自主学习法,分析提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欣赏歌曲《爱我中华》,(听后师点拨)是的,我们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里有50多个民族的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有时难免发生战争,但扭不断的中华魂会将他们永远地凝合成一家人。

那么,在北宋时期,祖国的历史舞台上又有哪些兄弟民族政权活动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配音出示课题)

【教师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拓展自学、思考的空间】

请同学们继续看大屏幕。

(出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配轻音乐),并在此图下半部分出示字目,师指图讲解)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这时,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等好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那么契丹族和党项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业绩?辽和西夏同北宋的关系怎样?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真有其人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自学课文,分析课文,并提出自己发现的新问题,5分钟后同学之

间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自学课文,分析课文,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并随时指点学生自学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解决由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心理上、知识上、学术上的充分准备,既要鼓励他们的创新,又要正确引导他们的学法,做到收放自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配合学生所提问题展示相应的小课件,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

估计学生所提问题有(师引导学生解决并给出定论或评价)

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情景?你还了解这个民族的哪些知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放录像介绍契丹族,录像中解说词大意是这样的)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一个英俊的少年,骑白马沿土河而行,来到潢河与土河相汇处的木叶山,遇见一位乘青牛的美丽少女,两个互相爱慕,结为夫妻。他们的后代,就是契丹各部落人民。畜牧业在契丹人的生活里,占有重要地位。他们逐水草放牧,随季节迁徙,以马背和帐幕为家。他们放牧的本领很高,两三个人就能管理上千匹马。游牧和渔猎给契丹人带来衣食,他们吃猎到的野兽肉和捕来的鱼,用马奶作饮料。到六世纪时,契丹族开始用名马贡献给中原王朝,并与中原地区进行贸易。到唐朝末年,不少中原汉人来到契丹境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2.契丹族和党项族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业绩?

学生回答后师补充:今天我们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而我国的契丹族和党项族早在10--11世纪的时候就为开发我国东北、北部和西北部地区作出了重大贡献。

3.辽和西夏同北宋的关系怎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都是有战有和,但是战争是短暂的,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当时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4.契丹国是如何建立的?其境内生活着哪些民族的人民?阿保机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学生回答:

(1)略。

(2)略。

学生回答第三问:①统一了契丹各部,是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②提倡农业;③在位期间,契丹创制了文字;④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加快了本民族的封建化和汉化的进程。

师增补资料:契丹族不仅阿保机善于向汉族学习,其实他们整个民族都能做到这一点。下面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皇帝的,一个是民间的。辽代皇帝非常爱读汉族的文化典籍,如记录唐太宗治国经验的《贞观政要》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有个辽帝要汉人讲《论语》,《论语》里有一些称少数民族为夷、秋的字眼,当然是蔑称啦,汉人避嫌疑不敢讲。辽帝说,上古时候的夷狄,没有礼法,所以叫夷狄,我们现在已经彬彬有礼了,有礼仪,有文化,和汉人没有两样,你还避什么嫌,尽管讲!辽代的民间,契丹人教小孩读书,常把汉人诗句按契丹语法改动、改编后念诵,比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这是多么幽静的月夜风光:鸟儿栖止在池边的树上,僧人敲响了月光下的屋门。可契丹人读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不大有诗意了。正因为契丹人的虚心学习,所以汉化程度很快,很深。有一次苏辙出使辽朝,辽的结伴使臣几次谈及他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轼的文章,头头是道。苏辙回来向朝廷报告说:我们民间印的文字,北方无所不有。这是因为,不少的商人将来人文集运到了辽国去卖,"其利十倍"呀!

这足见契丹人是多么重视向汉族学习!

5.石敬塘为什么要把幽云十六州拱手送给契丹国?对宋辽产生什么影响?对石敬塘甘作"儿皇帝"你有何看法?

学生回答:(1)辽太宗时,契丹贵族经常南下,掠夺中原地区,后唐节度使石敬瑭,早有称帝野心,但力量不足,他以割地称臣为条件,乞求契丹出兵相助。

教师:回答得很好,即为称帝,为获取帮助不惜称臣,不惜割地。谁来回答第二问呢?

学生回答:(2)契丹得到幽云十六州后,经济实力大为加强,而后来北宋为收复十六州既损兵折将,又不得不每年送岁币给辽,这就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也使北宋政府威严扫地。

教师:你真棒!考虑得很全面!那第三问如何作答呢?

学生1答:我认为大丈夫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宁做平民,不当"儿皇帝",石敬瑭的行为是可耻的。

教师鼓掌称赞:说得太好了。

学生2答:我赞成石敬瑭的做法。如果我认为自己有能力治理好一方国民的话,我可以先做"儿皇帝"获得契丹的帮助,然后再图收复幽云十六州之事。

教师带头鼓掌:说的同样精彩。

学生3答:可是石敬瑭并没有收复十六州之意,更无收复幽云之举,可见石敬瑭是只图享受皇帝梦,目光短浅之辈。

教师鼓掌:棒极了!看来同学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已超出老师的意料。

6.元昊是一位怎样的历史人物?

学生回答:元昊是党项族杰出的领袖,他于1038年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建立西夏。他通晓汉语,喜读汉文的法律和兵书,善于绘画,可以说他文武兼备,多才多艺。他当政以后,仿照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官制、兵制和法律制度,还仿照汉字创制了西夏文字。

教师补充:总之他推动了党项族的历史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7.元吴和阿保机有哪些相同之处?

生l答:都是少数民族领袖,都建立了少数民族政权。

生2答:都任用汉人作官,都仿宋制建立自己的制度。

生3答:都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

教师补充:嗯!两人都积极接受中原文化。

8.杨老令公既然有勇有谋为什么还惨败陈家谷?为什么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久传不衰?历史上的杨家将与戏曲中的杨家将是否完全相同?

(1)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放录像一段,一方面解答学生的疑问,一方面从氛围上感染学生有亲临杀场的感觉,并对老英雄杨业产生敬佩、敬仰之情。同时对潘美之流的抢劫、贪生怕死产生憎恶之情。(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人民总是怀念和尊敬那些有气节,爱国家的英雄人物。

学生答第三问:相同,原因是课文中记载了杨业抗辽的史实。

教师播放录像(自制:屏幕上投放杨业、杨延昭、折太君的画像,并配乐录音)介绍二者的区别。

杨业,原名崇贵,幼年随父转战晋西北,抗衡契丹和后晋的石敬瑭,后来,杨业娶了折太君。杨业屡立战功,被北汉皇帝封为建雄军节度使。979年,他与北汉国君一同归来。北宋第二次对辽用兵时,因轻率冒进而溃败。撤退时,杨业率军担任掩护,被辽军包围。他孤军奋战,身受几十处创伤,最后被俘,绝食三日而死。杨业死后,北宋追赠他为太尉、中书令,中书令尊称"令公",所以后来杨业被尊称为"杨令公"或"老令公"。折太君则在戏曲中被称为"佘太君"。据《宋史》的《杨业传》记载:杨业有七个儿子,并没有记载什么"八姐九妹"等等。在杨家将的第二代中,以杨延昭最为著名。他年青时经常随父出征任先锋,999年和1001年两次大破辽军。他守边20年,号令严明,屡破契丹兵。在戏曲中,他被称为"杨六郎"、"六将军",民间也认为他是杨业的第六子。其实照《宋史》看,他应该是杨业的长子。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文广,他是杨延昭四个儿子中的第三子,也是在《宋史》中唯一有传的儿子。他为范仲淹所擢用,后从大将狄青派到南方。宋神宗初在西北为秦凤副都总管。辽宋争议代州地界时,他反对让步,主张必要时进行战斗,收复幽云。后来病死于军中。戏曲中说,他是杨宗保的儿子,杨宗保又是杨延昭的儿子,并不可信。戏曲"杨门女将"中以佘太君为中心,包括七个媳妇,还有女儿八姐九妹,孙媳妇穆桂英及丫头杨排风等等,个个武艺高强,能征善战,多次打败辽军进攻。这些人,除佘太君外,其他人史书上并无记载。佘太君确有很

高的骑射战斗、布阵行兵的本领。从史书的记载上看,杨家请将大多位列偏裨,在北宋政治舞台上并非中心人物,但在民间传说和戏曲、小说中,却成为一门系国安危的主角。并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说明人民总是怀念和尊敬那些有气节、爱国家的英雄人物。

看过录像后,大家应该明白二者的不同了。

9.夏宋间的关系如何?

学生答后教师补充:1038年元昊称帝后,一心想夺取宋朝土地,即位不久,便撕毁了已经维持了近三十年的宋夏和约,一再入侵宋境,宋夏战火重起。此时北宋王朝已日益衰弱,交战多遭失败。夏军所至,庐舍为墟,牲畜、财物劫掠一空。宋军前线损兵折将,使满朝文武大为惊骇,急望议和。西夏虽连打胜仗,但因宋军四十万陈于边境,每次战后所掠财物还不如互市所得之多,且战争中断了双方的贸易,西夏所需的茶叶、布匹等缺乏来源。更兼辽朝乘宋夏交战之机,陈兵西夏边境。因此,元昊在公元1044年表示愿与北宋重订议和。双方议定,元昊取消帝号,由宋册封为夏国主,对宋称臣;宋每年赐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重开互市贸易,恢复民间商旅往来。自此以后,宋夏长期未再用兵。

10.澶州大战的具体经过怎样?如何叙述澶渊之盟这一历史事件?

生答后教师补充:1004年秋末,辽国20万大军,向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宋军抵挡不住辽国的兵锋,黄河以北很多城镇失陷,辽军前锋进抵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眼看就要渡过黄河,围攻北宋的都城东京。强敌压境,局势紧张,前方告急的奏报一个接着一个地传到东京,正如史书上所记载的。"一夕急书凡五至。"

宋真宗急忙召集众大臣,叫他们陈奏退敌之策。这时朝中大臣有两派:主战派和主和派。主战派以宰相寇准为代表,主张坚决反击,收复失地;主和派的代表是两个副宰相,他们怂恿皇帝迁都避战。寇准斥责主和派,他说:"迁都避战,其结果是人心崩溃,敌人乘机而入,大宋的江山就难保了。劝皇帝迁都的人,要杀头问斩。"他劝说皇帝御驾亲征,他说:"皇帝御驾亲征,必将鼓舞士气,皇帝神武,将帅和协,奋勇反击,必能打败辽军。"

真宗皇帝勉强同意了,被迫北上。但真宗到达黄河边上的澶州南城时(澶州隔河分南北二城),又犹豫起来。寇准鼓励皇帝说:"目前的形势,只可进尺,不可退寸。"真宗这才渡河到澶州北城,并在大批文臣武将的簇拥下,登上北城门楼。宋军"齐呼万岁,声闻数里,气势百倍,而使辽军感到惊骇"。接着在澶州城下,宋军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打退了辽军。

学生叙述第二问:

1004年澶州大战,宋军打退辽军以后,双方相持,势均力敌。辽没有取胜的希望,建议讲和,宋真宗贪图苟安,于1005年与辽签约。盟约内容为:辽撤兵,北宋答应每年送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其影响是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维持长久的和平关系,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北宋用丝织品、粮食、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

教师作出适当评价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11.寇准是位什么样的历史人物?

学生答:是位爱国的主战派大臣。

教师补充介绍:他是北宋政治家,19岁中进士。20岁为官,历任知县、知州、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宰相等职。他善于劝谏,得宋太宗赏识。1004年任宰相。同年辽军攻宋,宋真宗屡次表现怯懦,由于寇准等人的规劝和鼓励,才亲往澶州督战。1006年罢相,出知陕州,晚年又被宋真宗起用为宰相,后遭陷害,贬官到雷州,死在那里。其灵柩运往洛阳途中,人民拜祭不绝。后来,寇准被追封为莱国公,因此历史上称他为寇莱公。

【教师深挖教材,拓宽知识面,进一步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在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同学们已经提出探讨了很多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老师非常高兴,下面就请同学思考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依次把问题出示给学生)

1.议一议辽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在引导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这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所建立的一个重要朝代,历时210年(916年-1125年)。〔敲击《辽、宋边境地区图》(以课本附图为据参照有关的历史地图自行绘制的)指图讲解〕辽极盛时期的版图:东到大海,东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北至色楞格河流域,西至阿尔泰山以西,南至河北中部和山西北部。将北方如此辽阔的地区,统一在一个政权的直接管辖之下,辽是第一次。

辽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辽太宗耶律德光在位时,"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这种"因俗而治"的制度,适应了辽境内南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水平。在辽代,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开发。这种政策对以后的金、元、清各朝的统治都有深远的影响。

辽还保持着与中亚、大食、波斯、高丽、日本等国的交通。辽的都城上京,是当时东西方使节、商旅云集的重要中心之一。因此,外国人经常把我国统称为契丹,这足以说明辽的历史地位了。

纵观整个辽代史,尽管契丹贵族不断发动战争,给当时各族人民带来过沉重的灾难和负担,但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汉族和我国北方许多民族的融合,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辽的历史地位非同一般,那么你如何看待辽与北宋之间的澶渊之盟呢?请看第2题。

2.讨论:你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教师提示学生(提示内容出示在大屏幕上):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要从评价历史事件的几个方面,如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基本情况、事件对双方的影响、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等人手,指导学生讨论,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澶渊之盟是辽进攻北宋,北宋进行抵抗并取胜的情况下签订的。盟约内容是:辽撤军,北宋给辽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的岁币。澶渊之盟,对于辽来说,不仅使其安然脱险,而且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岁币;对于北宋来说,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是皇帝贪图苟安的结果,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即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十年的战争,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边境地区生产得到发展,而且双方还进行频繁的贸易。

3.阅读下列材料:

宋真宗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互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争。"

回答:

(1)辽朝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学生回答:澶渊之盟

(2)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及当时在职宰相是谁?

学生回答:1005年,寇准

(3)这一历史事件给人民带来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但也有它的消极影响,它的消极影响是什么?

学生回答:对北宋来说这是个屈辱条约,它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加重了北宋的财政危机。

好!咱们商讨解决了这么多没有次序的问题,可能感到有些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梳理一下这节课的知识。【小结】

北宋时期同赵王室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西州回鹘、吐蕃诸部、大理等。咱们这节课主要研究学习了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下面师生共同总结知识点,教师将依次敲击鼠标出示)辽、西夏、宋三个政权中辽最先出现。916年契丹族首领阿保机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契丹曾多次改名,这里咱们暂且称它为辽。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党项族的夏国王元昊于1038年在兴庆称帝建立西夏。辽与宋首先并存,为收复后晋皇帝石敬瑭割给契丹的幽云十六州,北宋曾两次对辽用兵,结果都失败,只好对辽采取守势。但辽却对宋的北伐耿耿于怀,1004年摆开进攻阵势与宋展开了澶渊大战,结果由于宰相寇准力排众议,皇帝真宗亲征,振奋了宋军士气打退辽军,1005年双方讲和,签订澶渊盟约,从此,双方由战转和,双方人民过上了长期安定幸福的生活,也促进了双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西夏与宋的关系也是有战有和,首先是元昊称帝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宋夏双方损失都很大,元昊提出议和,1044年,双方达成和议,从此,双方在交界地区进行贸易,不仅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生活,而且大大促进了西夏的进步与发展。

纵观辽、西夏与宋的关系,战争是短暂的,各族人民的友好相处则是当时民族关系的主流。

辽和西夏两国人民在我国的北方辛勤劳动不仅开发了我国东北、北方和西北地区,而且还创造了各族丰富的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我们知道,我们祖国的文明历史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教案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教案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建立辽、宋、夏、金政权的民族首领及其建立时间,影响这些并立政权相互关系的重要盟约,理解辽、宋、夏、金之间通过和议维持和平关系的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多民族政权并立下民族关系的特征的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这一时期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战与和的评价,培养学生对事件的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他们建立的政权和宋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议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冲突的不同表现形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通过对岳飞抗金史实的学习,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爱戴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宋、辽关系,岳飞抗金 2、难点: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状况下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唐朝灭亡以后,我国历史发展的格局。并引入新的学习主题。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分布在我国北方,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在南方和今山西地区则先后建立个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在这一时期,我过先后出现了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学生阅读引言讲解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辽、北宋、西夏的建立

1、辽的建立“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情景?你还了解这个民族的哪些知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放录像介绍契丹族,录像中解说词大意是这样的)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一个英俊的少年,骑白马沿土河而行,来到潢河与土河相汇处的木叶山,遇见一位乘青牛的美丽少女,两个互相爱慕,结为夫妻。他们的后代,就是契丹各部落人民。畜牧业在契丹人的生活里,占有重要地位。他们逐水草放牧,随季节迁徙,以马背和帐幕为家。他们放牧的本领很高,两三个人就能管理上千匹马。游牧和渔猎给契丹人带来衣食,他们吃猎到的野兽肉和捕来的鱼,用马奶作饮料。到六世纪时,契丹族开始用名马贡献给中原王朝,并与中原地区进行贸易。到唐朝末年,不少中原汉人来到契丹境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契丹国是如何建立的?其境内生活着哪些民族的人民?阿保机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契丹族不仅阿保机善于向汉族学习,其实他们整个民族都能做到这一点。下面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皇帝的,一个是民间的。辽代皇帝非常爱读汉族的文化典籍,如记录唐太宗治国经验的《贞观政要》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有个辽帝要汉人讲《论语》,《论语》里有一些称少数民族为夷、秋的字眼,当然是蔑称啦,汉人避嫌疑不敢讲。辽帝说,上古时候的夷狄,没有礼法,所以叫夷狄,我们现在已经彬彬有礼了,有礼仪,有文化,和汉人没有两样,你还避什么嫌,尽管讲!辽代的民间,契丹人教小孩读书,常把汉人诗句按契丹语法改动、改编后念诵,比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这是多么幽静的月夜风光:鸟儿栖止在池边的树上,僧人敲响了月光下的屋门。可契丹人读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不大有诗意了。正因为契丹人的虚心学习,所以汉化程度很快,很深。有一次苏辙出使辽朝,辽的结伴使臣几次谈及他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轼的文章,头头是道。苏辙回来向朝廷报告说:我们民间印的文字,北方无所不有。这是因为,不少的商人将来人文集运到了辽国去卖,“其利十倍”呀! 这足见契丹人是多么重视向汉族学习! 石敬塘为什么要把幽云十六州拱手送给契丹国?对宋辽产生什么影响?对石敬塘甘作“儿皇帝”你有何看法?学生阅读教材后讨论回答。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 辽、夏与北宋的和战 同步训练

第9课辽、夏与北宋的和战 同步训练(岳麓版七年级下) 自主广场 我夯基我达标 1.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皇帝是() A.杨坚 B.李世民 C.赵匡胤 D.朱棣 解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上皇位。 答案:C 2.建立契丹国的契丹首领是() A.耶律德光 B.耶律阿保机 C.元昊 D.完颜阿骨打 解析:耶律德光改契丹国号为辽,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答案:B 3.辽对北宋进行澶州之战,力劝皇帝亲征的北宋宰相是() A.赵匡胤 B.寇准 C.石守信 D.秦桧 解析:根据历史事实分析后可以知道,澶州之战时,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 答案:B 4.建立西夏政权的是()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回族 D.党项族 解析: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夏在宋的西北,史称西夏。所以,建立西夏政权的是党项族。 答案:D 5.契丹族原来居住在() A.黑龙江流域 B.辽河流域 C.蒙古高原 D.长白山一带 解析:契丹族生活在辽河流域,后来崛起建立了契丹国,势力范围扩大到整个北方地区。 答案:B

6.下列各项与耶律阿保机有关的是() ①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②重用汉人③创制文字,制定法律④发展农业生产⑤改国号为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解析:这是一道组合选择题,旨在考查对耶律阿保机政绩的准确掌握。回顾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与耶律阿保机有关,而改契丹国号为辽是耶律德光在位时。 答案:A 7.幽云十六州是指今() A.北京、天津一带 B.河南、河北一带 C.山东、山西一带 D.河北、山西一带 解析:幽云十六州是指幽州、云州等十六个北方的州府。它们的地理位置相当于今天的北京、河北、山西一带。 答案:D 8.下列各项按政权建立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北宋、辽、西夏 B.北宋、西夏、辽 C.辽、北宋、西夏 D.辽、西夏、北宋 解析:辽建立于916年,先叫契丹,后改称辽;北宋建立于960年;西夏建立于1038年。 答案:C 9.契丹族首领__________统一各部,916年在上京称帝,建立_________国;1038年,党项族首领_________称帝,国号大夏,夏在北宋的西北,史称_________。 解析: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者、民族、都城容易混淆,结合教材插图可以帮助记忆。 答案:耶律阿保机契丹元昊西夏 我综合我发展 10.下列关于元昊业绩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916年称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 B.懂汉文、喜读兵书和法律书籍 C.重用汉人为官,仿宋制设置行政机构 D.创制西夏文字

辽宋西夏金的避讳、称谓和排行

辽宋西夏金的避讳、称谓和排行 作者:王曾瑜 【摘要】:避讳、称谓和排行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三者有一定的关联,而在辽宋西夏金代又有其特点。本文在以前的研究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介绍和论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关键词】:辽宋西夏金避讳称谓排行 我们编写《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时,第十九章称谓和排行,第二十章避讳,都由朱瑞熙先生执笔,无疑是显示了很深的功力。尽管如此,我写历史小说时,仍感称谓不够用。后来自己另撰《略谈宋代的避讳、称呼和排行》,发表于《文史知识》1998年第3期。此次为写漆侠先生主编的大部头辽宋西夏金断代史,参对以上两篇,作了不少补充。由于可与朱瑞熙先生的两章详略互补,就另外单独成文。因为当时的史料大部分集中于宋,故本文论述只能以宋为主。 一、避讳 古代避名讳的风俗起源很早,辽、宋、西夏、金朝都继承此俗。辽朝的契丹人、西夏的党项人和金朝的女真人本无避讳的习俗,他们在汉化过程中,也接受此种汉人习俗,但避讳只限于他们的汉名,不包括本族名。当时官讳的范围颇广,不仅包括皇帝的御名、曾用名,还有皇帝的几代祖宗、皇太子,甚至某些皇后的名讳。 辽圣宗时,宋朝韩亿充辽皇后生辰使,宋仁宗“诏亿名犯北朝讳,改曰权”,[1](P927)这是为了避辽太祖耶律亿的汉名,辽朝方面的记载则称“韩翼”。[2](P200)辽朝为了避辽太宗耶律德光御讳,将官名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和银青光禄大夫改名崇禄大夫、金紫崇禄大夫和银青崇禄大夫,(注:参见王曾瑜:《辽朝官员的实职和虚衔初探》,《凝意斋集》第87—88页,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又将光禄卿和光禄少卿改名崇禄卿和崇禄少卿。(注:《宋会要》蕃夷1之35,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第7690页;《续资治通鉴长编》,以后简称《长编》,卷67景德四年十二月戊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第588页。)宋朝的御讳涉及颇广,法律上对犯官讳的字有详细规定,(注:参见《庆元条法事类》卷3《名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标点本,2002年,第8—12页。)以至一些人名、地名、官名等都因犯御讳而改动。宋真宗冒认道教传说中的人皇之一赵玄朗为祖宗,当时名将杨延朗“下一字犯圣祖名,改为延昭”。[3](P549)理学家周惇颐本名周宗实,恰好与宋英宗的旧名相同,遂改名惇颐。到南宋时,其名又犯宋光宗赵惇的御讳,于是宋人又将他改名敦颐,这已是他身后一百几十年的事。(注:关于周惇颐的名字,《宋史》卷427《周敦颐传》作“敦颐”(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年,第12709页),朱熹:《伊洛渊源录》卷1周惇颐《事状》说:“姓周氏,名惇实,字茂叔,后避英宗旧名,改惇颐。”(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页)张端:《贵耳集》卷上说:“周濂溪以舅官出仕,两改名。先名宗实,因英庙旧名改,后名颐,又以光宗御名改。”(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1958年,第11页)以上两说稍异,应以《贵耳集》之说为准。按周宗实改名周惇颐,乃他生前自改,而周惇颐

第7课 辽、宋、西夏与金的并立导学案

历史导学案 第7课辽、宋、西夏、金并立 学习目标: 1、了解两宋和辽、西夏、金建立的基本情况。知道北宋与辽西夏以及南宋与金的和战过程; 2、识别《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与《宋、金对峙形势图》; 3、比较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的异同; 4、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 5、结合岳飞和秦桧的有关内容,探讨对“流芳百世、遗臭万年”的理解。 学习重点: 两宋与辽、西夏金的并立以及澶渊之盟、绍兴和议。岳飞抗金的事迹。 学习难点: 用历史的辩证观点分析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讨论 学习流程:(请同学们按流程完成任务) 一、预习 任务1:带着下列问题阅读课本31—34页回答: 1.观察《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了解它们的地理位置并试着画出其简单示意图。 3.你知道杨家将的故事吗,这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的什么关系? 4.澶渊之盟是怎么回事,你怎样认识澶渊之盟? 任务2:阅读课本34—36页,回答下列问题。

6.结合岳飞抗金的故事,辨别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为什么? 7.南宋与金之间除了战争之外,还有怎样的关系?有何表现? 二、展示:口头展示预习中的问题 要求:1.脱离课本,声音洪亮; 2.言简意赅,内容准确。 三、合作讨论 1.预习流程中的问题,个人不能解决的小组合作解决; 2.你们组还有哪些问题请向老师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四、小结 当堂检测: 1、辨识:你能指出下列四副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哪一副是错误的,请说出理由( ) A B C D 2、岳飞抗金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 A.他坚持抗金的正义性 B.他被秦桧诬陷,蒙受冤屈 C.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D.他对皇帝赤胆忠心 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根据诗歌的内容,判断出诗歌作者生活的历史时期(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明朝 4、“大宋皇帝谨致书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成信,虔诚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完成(1)~(2)题: (1)材料中的“大宋皇帝”是指哪一政权?“北朝”是指什么政权? (2)此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应如何评价此事件?

2019-2020年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 辽、夏与北宋的和战课后辅导练习九十九

2019-2020年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辽、夏与北宋的和战课后辅导 练习九十九 第1题【单选题】 960年正月的一天,后周的边境传来敌情禁军统帅赵匡胤奉命出征,不料半路却出现意外,士兵在……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这就是黄袍加身。该事件发生在( ) A、陈桥驿 B、琢郡 C、马嵬坡 D、余杭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其中“宋祖”是( ) A、李渊 B、杨坚 C、李世民 D、赵匡胤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项与此无关( )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宋真宗御驾亲征,打退辽军 C、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D、宋辽以淮水至大散关为界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某同学选用下面两幅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据地图内容判断,该同学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A、隋朝南北统一 B、唐蕃“和同为一家” C、两宋民族政权并立 D、元朝统一全国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澶渊之盟”是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的盟约( ) A、北宋与辽 B、北宋与西夏 C、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某校历史学习小组举办了“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为主题的人物图片展。下列不应选取的图片是( )

A、岳飞 B、戚继光 C、郑成功 D、林则徐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如图人物是我国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精忠报国”的故事世代流传。他是( )

教材习题解读—《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教材第41页“读图学史” 提示:秦汉时期,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原王朝疆域规模基本奠定。秦朝首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疆域西到陇西,南到南海,东到东海,北到长城一带;西汉疆域比秦朝增加了西域地区;唐朝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包贝加尔湖,设置六大都护府管理周边少数民族;北宋时期,由于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在北方和西北地区的统治区域缩小。感想: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一切分裂行为。 教材第43页“课外学史” 提示: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讲述即可。 例如:岳飞是河南汤阴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他精通兵法,喜欢学习历史。南宋初年,他参加了北方人民组织的抗金队伍“八字军”。后来到开封,受到南宋抗金老将宗泽的赏识。由于作战勇敢和有才千,他立下多次战功,很快成为一支军队的将领。岳飞的军队纪律严明。行军露宿,只许士兵睡在廊檐下。老百姓请他们进屋,他们也不进去。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岳家军”。岳家军练兵认真,作战勇敢,多次以少胜多,在突然受到敌人袭击时也不慌乱。金兵惧怕他们说:“推倒一座山容易,动摇岳家军的阵容难!”1140年,金兵又大举进攻南宋。岳飞等将领分路出击,岳飞负责中原一线,他一面派人到河北一带联络当地的民间抗金组织,一面亲率大军进击,收复了河南许多州县,驻军郾城,两军展开激战。郾城大战中,金军投入精锐骑兵15000人。金军大将兀术以头戴铁盔、身穿铁甲的3000“铁塔兵”打前锋,以号称“拐子马”的骑兵居左右,列队进攻。岳飞指挥儿子岳云等率军应战。双方从下午激战到天黑,宋军大获全胜,追杀金军几十里。岳家军乘胜前进,抵达开封的朱仙镇,北方人民抗金情绪高涨。岳飞请求宋高宗下令北伐。宋高宗和朝中的奸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会威胁自己的统治,于是向金求和,并命令岳飞撤回军队,岳飞愤慨地说:“十年的功劳,一天就断送了!”1141年,宋高宗解除了岳飞等抗金将领的兵权。秦桧又派他的爪牙诬陷岳飞谋反,把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逮捕入狱。另一位抗金将领韩世忠去质问秦桧,根据什么说岳飞谋反,秦桧拿不出证据,竟厚颜无耻地说:“莫须有。”韩世忠愤怒地对他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1142年年初,宋高宗

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下面我就本课的教学设想向大家作一介绍。 一.教材地位: 本课为第七学习主题《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的第一课。 上一主题虽然有隋唐的统一,但隋唐的统一中仍包含着相当严重的“分立”倾向,所以才有藩镇割据,有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10至12世纪,我国先后出现了北宋同辽、西夏政权的并立和南宋与金对峙的局面。本课辽、宋、西夏、金承五代十国而来,这些政权并立时期各民族的交往和发展不仅有利于民族融合,实际上民族关系已处于更大的统一发展的过程中了,为我国以后的元明清三个巨大统一王朝准备了条件。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成人,半儿童的特点,是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七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思维简单。从小学到七年级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使他们不仅带着好奇心去观察世界,而且以好奇心去探求知识。因此,刚进入七年级,他们抱有新的希望;渴求在新的环境中得到新的知识,对各门功课都有一种新奇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需要培养。 三.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1)知道北宋的建立。(2)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辽、宋、西夏三个并立政权及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了解宋辽、宋夏战和关系,理解战和的实质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多民族政权并立下民族关系发展特征的分析和探讨,学习分析事物发展特征的方法;通过对这一时期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战与和的评价,学习对事件的评价方法。收集岳飞抗金故事,增强学生对岳飞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学习信息获取与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契丹人、党项羌、女真人等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建立的政权和宋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议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冲突的不同表现形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关系观;通过岳飞抗金史实的学习,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爱戴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辽、宋、西夏、金之间并立关系的建立以及岳飞抗金

第8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和战

第8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和战 刘祜 一、设计说明 【教材版本】河北人民出版社七年级下册 【课标要求】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战争。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过程与方法:了解北宋与辽、西夏以及南宋与金的和战过程,运用归纳和比较的方法比较澶渊之盟与绍兴和议,客观分析澶渊之盟与绍兴和议的历史作用。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如何评价北宋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和平与战争

【教学准备】1、将学生按照4或6人分成5个小组,各小组设小组长一 名。 2、教师编写出相应的导学 案。 3、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提前进行半节课的预习。 【教学设计要点】结合课标“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的要求,再结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我设计了五个小问题:列表格比较出现的五个政权的基本情况;评价“澶渊之盟”;画出本课中对峙政权的简单图示;找出本课中三次议和的基本情况;如何评价北宋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和平与战争。五个小问题相对应的就是各个小组的任务,小组在预习完课本内容后合作解决本组问题。 为了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和扩展相关知识,在这节课的设计中增加了多媒体的使用,主要是教师补充“澶渊之盟”的视频和一些图片,以增加学生的兴趣,达到拓展知识、课堂总结的效果。 三、教学片断 第一环节:回顾反馈,温故知新。 形式:教师提问上节课知识点,提问对象是中等偏下程度的学生,达到回顾、检测上节课知识的目的。 第二环节:预习交流,确定目标。 形式:由各小组针对预习过的情况,进行知识点的再回顾,主要采取对子之间的互问、互查形式;其后,由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本课学习重点及目标。(多媒体展示本课重点) 第三环节:分组合作,讨论交流。

川教版历史七下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第1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知识要点 1. 各族政权简表 名称(国 号) 都城民族建立者兴亡亡于契丹(辽)上京契丹 耶律阿保 机 916-1125 金北宋 东京(今开 封) 汉赵匡胤960-1127金西夏 兴庆(今银 川) 党项元昊1038-1227 蒙古 金 中都(今北 京)女真 完颜阿骨 打 1115-1234 蒙古 南宋 临安(今杭 州) 汉赵构1127-1276 元 2.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契丹为辽。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北宋基本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3. 1004年,辽与北宋发生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劝说宋真宗亲征。 1005年,宋辽议和,史称澶渊之盟(宋辽结为兄弟之邦,互不用兵,北宋每年给辽30万“岁币”)。此后,双方边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交往频繁。 4.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议(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北宋册封,称夏国主。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双方在交界地带设置贸易市场,互通有无,维持了长时期的和平关系。 5.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1125年,金灭辽。 1127年,金灭北宋,史称“靖康之变”。同年,赵构重建宋朝,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今河南境内)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1141年底,南宋与金订立和约(南宋向金称臣,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南宋每年

给金50万“岁币”),此后,双方战事基本停息,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随堂练习 1. 默写:各族政权简表 名称(国 都城民族建立者兴亡亡于 号) 契丹(辽) 北宋 西夏 金 南宋 2. 960年,后周大将_______发动“__________”,建立北宋。北宋基本结束了_____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______年,北宋与辽议和,史称“__________”。1038年,_____族首领_____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______年,北宋与西夏议和。______年,南宋与金议和。 人们常用“流芳千古”来形容南宋爱国将领______。 3. 评价宋与辽、西夏、金的几个和约。 答:积极:这些和议的达成,使双方边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双方的发展。 消极:宋给辽、西夏、金岁币,加重了宋的负担。 ——————————————————————————————————————————— 答:积极: 消极: 4. 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给各方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战争不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和议使双方相对稳定,促进了各自发展。 ——————————————————————————————————————————— 答:

辽、宋、西夏、金

辽、宋、西夏、金(两宋时期,若干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中央王朝长期并立)一、各个政权的建立 二、各个政权并立情况 1.北宋和辽:订立“澶渊之盟”,紧张的战争状态才告结束(宋真宗曾前往督战) 2.南宋和金:(①宋高宗和秦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屈膝向金求和,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抗金英雄岳飞②南宋和金达成了“绍兴和议”) 3.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靖康之耻”) 三、经济情况(唐代中期以后,北方战乱不断,大量人口迁徙到相对安定的南方,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速度) 1.圩田是江南人民把农田和水利结合起来的杰出创造 2.粮食作物引进国外新品种:占城稻(从越南引进) 3.太湖流域苏州、湖州的稻米产量已占全国首位,故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4.棉花的种植,在南宋后期已扩展到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5.两浙的丝织产品以跃居全国首位 6.棉纺织业的兴起,在我国手工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7.宋代制瓷出现许多名窑,江西景德镇窑逐渐成为瓷业中心

8.宋代的造船技术居于世界前列(泉州作为外贸港口在宋代崛起,南宋以后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9.北宋(四川)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0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 四、城市生活 1.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杭州都是人口100万以上的大都市 2.宋代城镇特点:①突破时间限制(时间大大延长,几乎全天候营业)②突破空间隔绝(商业交易区和居住区不再截然分离隔绝) 3.麻布是大众化的衣料,丝织品主要由富家享用,棉布也成为衣着原料 4.粮食(①北方人以粟麦为主粮②南方人以稻米为主粮)肉类副食(①北方以羊为主②南方以猪为主)茶和酒是重要的饮料 5.住房(①城市民居以瓦房为主②农村则多茅屋)居室用具(靠背椅和高桌子是最时尚的居室用具) 6.交通工具:独轮车、畜力车、轿子 7.宋代市民文化生活出现了商业化、通俗化和大众化的新趋势 8.娱乐中心:瓦舍勾栏 9.体育活动项目:武术、相扑、球类、水上运动 五、思想文化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战国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六、文学艺术 1.宋词A兴起于唐代,是一种新体诗歌 B词派:①北宋柳永:词为艳科,多写儿女相思别情②北宋苏轼:意境豪放,气象恢弘③南宋辛弃疾:豪放 2.书法:A由于行书可不拘一格,挥洒自如,尤为宋人所喜爱 B宋代新书风的代表:苏轼、黄庭坚、米芾 3.绘画:A北宋,张择端名画《清明上河图》形象展现了北宋开封的城市风貌,是当时城市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艺术长卷 B北宋中后期,许多文人学者以绘画抒发情感,他们的作品强调神韵,忽略形似,讲求笔墨情趣和诗文意境,后人称为“文人画”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 辽、夏与北宋的和战 文字拓展

第9课辽、夏与北宋的和战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辽史》卷115《西夏外记》:“西夏本魏拓跋氏后。”《金史》卷134《西夏传》:“夏之立国旧矣,其臣罗世昌谱叙世次,称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旧姓为拓跋氏。”隋朝时,部分党项羌开始内附,追随中原政权。唐朝时,经过两次内迁,党项逐渐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包括灵州、庆州、夏州、银州、绥州、延州、胜州等诸州,仍以分散的部落为主。他们与室韦、内迁的土谷浑及汉族杂居相处。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党项马”在当时名噪一时。唐中央多在党项民族聚集地设立羁縻州进行管理,有功的党项部落酋长被任命为州刺史或其它官职。 唐末黄巢起义时,唐僖宗传檄天下勤王。党项族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出兵,联合其他力量共同击败起义军。战斗中,拓跋思恭的弟弟拓跋思忠战死。唐僖宗赐拓跋思恭为“定难军节度使”,后被封为夏国公,赐姓李。至此,党项拓跋氏集团有了领地,辖境包括夏、银(今陕西榆林东南)、绥(今绥德)、宥(今靖边东)、静(今米脂东)等五州之地,握有兵权,成为名副其实的藩镇之一。 发展 据载,羌族发源于“赐支”或者“析支”,即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汉代时,羌族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此时图片-西夏党项族造像的党项族过着不知稼穑、草木记岁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他们以部落为划分单位,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党项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盛。此外还有黑党项、雪山党项等部落。 南北朝末期 南北朝末期(6世纪后期)开始活动于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隋书·党项传》记载:党项"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牧养牦牛、羊、猎以供食,不知稼墙"。也就是说早期的党项人不事农业,衣、食、住皆仰赖畜牧,天文字历法,以草木枯荣计算岁月,崇拜天神,死后火葬。党项人尚武而勇猛。同氏族的人须互相帮助,当受到外族人伤害时,必须复仇,未复仇前,蓬首垢面赤足,禁食肉类,直到斩杀仇人,才能恢复常态。此外。党项人还特别崇尚白色,故自称“大白上国”。党项诸姓部落中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离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等部,称为党项八部。其中拓跋氏先世本出自鲜卑族拓跋部,后成为党项诸部中的一部,在党项诸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第六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点击新目标标 1、熟记建立辽、宋、夏、金政权名称及建立者; 2、了解澶渊之盟;评价岳飞。 3、分析认识辽、宋、夏、金之间关系及影响。 链接旧知识 回忆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方式 课前小热身 初读课文,勾划关键词语,完成知识建构。 课堂进行时 【情景创设】 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走向衰落。907年,唐朝灭亡。以后的53年里,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简称五代。五代共有14个皇帝,你想,53年五个朝代,有14个皇帝,这正常吗?这很多皇帝都被手下掌握兵权的大将杀死,这些人当了皇帝后又被他手下的大将杀死,政局十分混乱。小故事:赵匡胤陈桥兵变。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建立什么朝代?都城在哪里?是日本东京吗?北宋完成天下的统一了吗? 【新课解读】

(一)辽、宋、西夏、金的建立 1、分组自学:第一组重点了解宋,第二组重点了解辽,第三组重点了解西夏,第四组重点了解金。 2、说一说:每一组请一个同学代表介绍本组所代表的民族与政权情况,其他各组指出正误。 3、做一做:再请同学上黑板上完成列表:辽、北宋、西夏的并立;南宋、金的对峙。 (二)辽、西夏、金与宋的关系 1、比一比 (1)辽、北宋、西夏三个国家并立历史上哪个时期相似? (2)与三国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3)如果把宋比作中国,辽和西夏能不能比作日本或美国?为什么? 2、议一议: (1)、他们之间具体战争有哪些呢?是否战争长期持续不断呢? (2)、你如何看待辽与北宋签订的澶渊之盟?如果你在那时,你是主张战还是和?为什么? (3)、你知道岳飞吗?能讲述岳飞抗金故事吗?岳家军为什么能打胜仗?你如何评价岳飞? 【课堂小结】

(七年级历史教案)辽、宋、西夏、金并立教案

辽、宋、西夏、金并立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识记目标 1.了解两宋和辽、西夏、金建立的基本情况 2.知道北宋与辽、西夏以及南宋与金的和战过程 能力培养 1.识别《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与《宋金对峙形势图》 2.比较颤渊之盟和绍兴和议的异同。 3.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澶渊之盟、绍兴和议既是 两宋统治者屈辱妥协和议,同时又对双方的和平相处产生了积极影响。 4.结合岳飞和秦烩的有关内容,探讨对"流芳百世、遗臭万 年"的理解。 5.联系课外知识,收集有关杨家将的戏目。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辽、宋、西夏、金并立,增强对祖国大家庭的形 成是建立在各民族不断融合和发展的基础上的认识。 2、过学习岳飞抗金的英雄事迹,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的崇 敬、爱戴之情。 3、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杨家将的故事吗?谁能说一说杨家将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为什么会得到后人的赞扬?--抗击辽军,保国为民(杨家将是抗击的那个民族的进攻?-契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七课第7课《辽、宋、西夏、金并立》,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一)、辽朝的建立 1、这些少数民族中的契丹族在唐朝中后期,趁政局混乱迅速

崛起,建立了政权。契丹族建立政权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国号、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措施)请对照导学提纲看课本35页完成。 2、"国制、汉制"是什么意思?结合35页小字部分解释。 3、契丹族过什么生活?从哪里可以看出? 36页上面的两幅图。 4、五代十国:在辽朝建立前后,内地又是怎样的呢?唐朝灭 亡后,中华大地又处于分裂状态,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五个朝代,南方和北方的山西则出现了十个政权。(教师讲清五代、十国包括的朝代和出现的顺序和并立情况)历史上和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是由哪个朝代完成的? (二)北宋的建立 1、对照导学提纲(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通过什么 事件),阅读课本36页第一段 2、让学生讲陈桥兵变(也叫"黄袍加身")这一典故。 3、赵匡胤建立北宋是一次典型的武将凭借兵权夺取政权 的事件,怎样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宋太祖和他的弟弟宋太宗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们是怎样做的?阅读课本36页至37页回答 4、学生回答后《杯酒释兵权》的录像。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资料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 时期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 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 (1)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辨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1)积极影响: ①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 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消极影响: 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 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九课《辽、夏与北宋的和战》导学案 岳麓版

第9课辽、夏与北宋的和战 1.背诵北宋、辽和西夏的建立者、建立时间以及民族,了解三个政权在对抗中的优劣关系。 2.通过分析“澶渊之盟”的影响,理解北宋屈辱求和的积极作用。 3.重点:契丹的兴起与北宋政权的建立;契丹与北宋的关系。 1.契丹的兴起 (1)契丹的兴起:①背景: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②崛起:辽河流域的契丹族崛起。 (2)契丹国的建立:①建立: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916年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②发展:阿保机在位期间,重用汉人,发展农业生产,创制文字,制定法律。③结果:契丹逐渐成为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后来,契丹改国号为辽。*想一想:一些国家的语言中用“契丹”的音译称中国,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契丹族与汉民族的融合,契丹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也说明了契丹政权曾经强盛一时。 2.陈桥兵变 (1)北宋的建立: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定都 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统一中原和南方:宋太祖赵匡胤和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 *想一想: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有什么意义? 结束了唐朝中后期以来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战乱局面,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和经济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3.澶渊之盟 (1)背景:①1004年秋,辽军大举南下攻宋,逼近澶州,东京震动。②北宋有的大臣主张南逃,宰相寇准力主宋真宗御驾亲征。③真宗抵达澶州,宋军士气大振,击退辽军。(2)宋辽和议:1005 年,宋辽在澶州达成和议,双方约定各守边界,这就是“澶渊之盟”。 (3)影响:此后,辽宋之间100多年保持和平往来,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 4.宋夏和战 (1)西夏的建立: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夏在宋的西北,史称西夏。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第七学习主题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学习目标 1、记住建立辽、宋、夏、金政权的民族首领及其建立时间, 2、影响这些并立政权相互关系的重要盟约, 3、理解辽、宋、夏、金之间通过和议维持和平关系的意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宋、辽关系,岳飞抗金 2、难点: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状况下的民族关系自主学习: 1、辽的建立:916年,契丹族的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辽,定都上京。 2、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后来采取措施,基本上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3、西夏的建立: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 4、“澶渊之盟”:辽国进攻北宋,1005年,宋辽议和,双方边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后北宋与西夏议和。 5、金与南宋: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定都会宁;1127年,金灭北宋(靖康之难);同年,南宋建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抵抗派将领岳飞组织“岳家军”抗金。阅读课文,完成填空(一)辽、北宋、西夏的建立 1.916年,契丹族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定都。 2.960年,后周大将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 3.年,党项族首领称帝,国号,定都,史称。(二)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 1.年,辽军大举伐宋,进抵城下。在宰相的劝说下,率兵亲征,宋军打退辽军。年,宋辽议和,史称“ ”。 2.西夏和北宋发生过多次战争,年,达成和议。双方在边境交界地设置,互通有无,维持了长时期的和平关系。(三)南宋和金的对峙 1.年,女真族领袖在会宁府建立,会宁称为。2.金建立后,大举攻辽,年灭辽,接着攻北宋。年,金军攻下北宋都城。带走、皇帝以及王公大臣等,北宋灭亡。 3.1127年大臣们拥立为帝,他就是。他以为都城,历史上称为。 4.南宋军民为阻止金军的南侵和收复失地,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在众多的抗金雄师中,所统率的是最为突出的一支。年底,南宋与金订立和约。此后,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自主学习:(一)辽、北宋、西夏的建立 1、契丹国是如何建立的?其境内生活着哪些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从10世纪初——12世纪中时祖国境内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辽、西夏、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辽守战争、澶渊之盟、宋夏和战、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教师点拨,让学生了解在纷繁的史实中理清知识脉络,抓住中心进行学习的方法并参予到其过程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正确认识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②本期民族政权间战争频繁,但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的历史作用。正确分析民族战争的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学习,我们已经感受了繁荣与开放的大唐风采,从今天开始,老师将带同学们一起感受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前不久,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来中国考察,当他来到当年宋辽签订和议的澶州城下,他感慨地说:“我看到的不是当年北宋失去了多少岁币,而是后世的一派繁荣。”这位历史学家为什么如此感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段久远的历史,学习第10课。 形势分析 1、如果辽、西夏政权要继续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向哪个方向发展比较有利?为什么? 2、向南发展就会与哪个政权发生矛盾、冲突? 3、发生了矛盾冲突会怎么样? 澶渊之盟 1、澶渊之盟讲述了哪两个政权关系? 2、北宋为什么北伐?结果怎样?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

3、辽军发动对北宋大规模进攻的目的是什么?(掠夺、扩大地盘;战争性质) 4、澶州城发生过哪两个重要事件? 5、当时辽宋为什么会议和?(辽军事上的失败和北宋的软弱无能)澶渊之盟有哪些内容?它的签定影响如何? 众说纷纭 对于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有人认为北宋在战争有利的形势下,还签订和议,是无能的表现,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弊大于利,有人认为,北宋用“岁币”换和平,有利于双方的发展,利大于弊? 看待历史问题要一分为二,澶渊之盟在当时是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澶渊之盟使辽宋人民得到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对双方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由此看出,战争是解决民族之间冲突的一种方式,但不是最好的方式,战争毕竟给人们带来的是灾难,在历史上,秦始皇当年用万里长城阻止了匈奴南下的步伐,换来了长城以南的地区的相对和平,西汉时期,昭君出塞换来了汉匈边境牛马布野的繁荣,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使唐番合同为一家。所以,和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总结 你如何认识宋辽与宋夏之间的和战?(战争的性质、战争的影响、和议的影响) 1、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宋辽与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决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虽是兄弟之争,但也存在着正义性和非正义性,无论是哪一方,只要以掠夺为目的而发动战争,就是非正义的。辽与西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掠夺战争;而北宋进行的反掠夺的正义之战。 3、战则两伤,和则两利。 教师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在战与和的碰撞中,各民族不断融合,共同发展,一起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今天,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56个民族团结一致,共同繁荣,56个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家,它的名字叫中国

考点2 宋与辽西夏金的关系

考点2 宋与辽、西夏、金的关系 【考点指南】 1.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识记契丹的兴起、建国(时间、人物、都城等)和西夏的建立(民族、时间、人物、都城等)以及金的建立(民族、时间、人物、都城等);归纳并理解宋辽和战、宋夏和战、宋金和战的主要经过、内容,正确认识、分析两宋政府与辽、西夏、金的三次“和议”。 2.金的建立与辽和北宋的灭亡以及南宋和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识记女真的兴起、建国(时间、人物、都城;等)与金灭辽、北宋的时间以及南宋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等;理解猛安谋克制的含义与影响,理解南宋初年北方义军与岳飞的抗金斗争的正义性与进步性;掌握宋和金对峙局面的形成的标志和内容,全面分析对峙局面出现的实质及影响。 【重点和难点精析】 1.两宋时期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原因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民族政权并立的原因:两宋都没有完成中国大一统的任务,而是出现了辽、宋、夏、金、蒙古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相比,虽然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处于封建社会以前落后状态,但是这些少数民族由于自身内部统一并建立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的综合国力方面,与汉族政权形成均势,因而造成了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所谓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就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这一时期边疆地区的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不同程度地完成了封建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其主要原因是在于接受汉族的封建文化,主要方式是通过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接触,包括和平的或是战争的。由于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而汉族多在中原,因此,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从此角度看,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封建化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祖国边疆的开发,从而有利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