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临秦官印篆文

临秦官印篆文

临秦官印篆文
临秦官印篆文

少年时学刻印,一位虽名不出乡里却真懂篆刻的老师私下告诉我:不必相信有些篆刻教课书说的学篆刻必须先摹刻多少方古印才能言及篆刻创作。有些老师教学生说,欲学篆刻,先摹刻一千方汉印再来见我,这其实都是些陈词滥调,是对“印宗秦汉”的机械理解,甚至是故弄玄虚。其实他自己学印时也没有耐着性子去摹刻一千方汉印。真的摹刻一千方印,恐怕得两三年时间,且不说这毫无趣味的机械性劳动,如真是照老师说的完成了,两年来对汉印模式的就范与定型,确定了一生的印路子可工稳、可精致而难以言及突破性的独创。此论貌似正统而实则愚人。

当时,我对这话似懂非懂,觉得这位老师有点狂言。但临摹汉印的索然无味我是尝到过的,虽然我也临过一些古印,但始终未能确定一个目标去完成摹刻汉印多少方,并且没有一次是一丝不苟地复制范本。及年龄渐长,随着学习书法篆刻的不断深入,我开始意识到,临摹古印只不过是用心熟悉古印中的篆法,深入理解通过印面传达出来的金石古意,但古印或铸或凿,水浸土锈,本无刀法可言,如照猫画虎去摹刻古印,必然修削制作而成。如不囿于古烂铜印的斑驳面貌意欲寻求刀情石趣,又何必自困于机械摹刻古印之中呢?

既然临摹古印的目的是熟悉篆法而不在学习刀法,那么就没有必要摹刻,摹写古印文照样能达到目的,而且事半功倍。我年轻时生活及学习条件极差,要去打工以养家糊口。每天上工时,包里带上一个本子,一本《汉印文字征》之类的篆刻篆法的书,工间暇时,就用铅笔在本子上临摹古印中的文字,久而久之,对汉印篆法就很熟悉了。休息日在家,选印谱中的汉印印文用条幅形式写成书法作品,竟然古意盎然。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事,至今半个多世纪了,可称为“无内容书法”创作之先。后来与英年早逝的印友查仲林交流间,无意中说及此事,他也有着同样的经历:仲林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期间,随身携带的只有一本《说文解字》,他能耐心地把《说文解字》通读数遍,要感谢那段精神极度空虚的时光,而且年轻时的记忆力很强,学的东西终身不忘。他用钢笔在笔记本上临摹《说文解字》书眉上清人写的小篆字头,几年来,使他对小篆非常熟悉,为他后来的篆刻创作打下了文字与书法的基础。

2003年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我的书法篆刻集中,载入了一幅我取秦官印印文为内容写成的书法条幅。这是延续当年我集汉摹印篆写条幅的创作方式。之所以不写汉摹印篆而易作秦官印印文,因为汉摹印篆模式性太强,虽也有许多变化,有其方化、印化的基本模式不易突破,突破了也就不成为其摹印篆了。而秦印篆法中包容着战国古玺印篆文及汉摹印篆两种元素,是二者过渡期的篆书艺术形式。这种过渡时期的艺术样式包容的信息最多,可塑性最强,给后人的启示最多。罗福颐先生说:“秦印文字有自然风趣,整齐而不呆板,有类权量、诏版上的书法。”比起古玺印的篆文,秦印篆文增加了“印化”的规整,比起后来成熟完美的汉摹印篆,秦印篆文又多了许多错落变化,有着自然的天趣。而秦官印与私印相比较,官印多了一些方正堂皇之意,而私印多一些率真天放。二者相比,秦官印篆与汉摹印篆接近一些。这个条幅的秦官印印文选自罗福颐主编的《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中,未按印谱中的顺序,而是依书法的章法需要来裁取。作品尺幅207cm×50cm,较薄的红星棉料,用一得阁普通墨汁蘸水写成,故墨色没有用宿墨丰富,但写时注意强调了浓枯燥润的变化。书成后徒手画上竖线朱砂界格,印文之间又画上了朱砂句号,以作为装饰效果。完成后,自觉作品意味甚古而形式较新,用了装饰手段而无工艺痕迹,临摹古印印文而以全新形式出之。

2009年我在集中创作一批扇面时,其中有一张扇面就是拟集秦官印印文条幅的形式创作的,只不过是将我自己所刻的印文集于一个扇面之中,在形式上也别具一格。扇面中的篆法是秦官印篆法与汉摹印篆的杂糅,此路篆书有两忌:一忌刻板,要在整体形式的单纯不变中求结构及用笔的有度变化,不知变化则会写成工艺化的美术字;二忌变化失度,破坏了汉篆统一方化、隶化的大基调,也就不是汉隶了。变与不变重在“度”的把握,要在必然中求自由。其实古人此类书迹中处处都能发现妙处,处处都能给我们启示。2003年出版的我的作品

集中还有一幅是我临写的秦诏版扇面,落款处写道“秦廿六年诏版,学篆刻者必习之”。秦诏版与秦印文字是息息相通的,同代的书、印,文字是可以兼容的。比如汉印与汉隶,除字形结构与点画的刀笔形态有区别外,其内在的血脉是相通的。如试取《张迁碑》中的四个字结成一方印,汉印气息会自然浓重。

大象出版社曾出版过我的一本散文随笔集《边缘断想》。的确,处于边缘的东西每每是不成熟的,但又是鲜活的、包容丰富的,地域的结合部,时代的衔接处,也就是两个文化圈的结合部,最能启发后人艺术创作的灵感。从篆到隶的过渡带是战国末期一直到西汉初期,其中心是秦;从隶到楷的过渡带是从三国末期一直到隋,其中心在南北朝时期。秦和南北朝的书法给后人的书法创作启示最多,一旦成了完美的近乎工艺美术字的小篆(秦只有15年,《泰山刻石》样式的小篆并未推行开来,民间大量使用的是由篆到隶的混杂写法)、完美的汉隶、完美的唐楷,就只剩下了丰富的技法与完美的形式,而“过渡带”中那些能引发想象力的东西没有了。俗言“美酒应求微醺后,好花当看半开时”,此亦秦诏版、北魏石刻中之消息。

书法学习:篆书入门(四)

书法学习:篆书入门(四) 《散氏盘》全拓(点击浏览大图)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的西周青铜器文物珍品——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曾轰动一时。而这块散氏盘,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有人认为作器者为夨,又称作夨人盘。传清乾隆初年于凤翔出土。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容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清康熙时,徐约齐以重金购自歙州程氏,后又归於洪氏。清阮元曾翻铸此盘,也有铭文拓本传世。嘉庆十四年,仁宗五十大寿时,新任两江总督阿毓宝从盐商购得此盘贡入府。历经道、咸、光、宣四朝,因年久失查,不知所在,1924年逊清务府清查时,发现於养心殿库房。1935年《散氏盘》随清宫其它文物移交北平故宫博物院,抗战时曾南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散氏盘,其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字迹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欹侧,显得奇古生动,已开“草篆”之端。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

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 虢季子白盘虢季子白盘拓片(点击放大) 西周宣王(前827~前782)时铸8行110字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西周宣王时,虢季子白曾率“天师”伐“之戎”,得胜以后,在周庙受到周夷王的嘉奖。为了纪念这一盛事,特为铸造了此盘。据传,此盘清道光年间出土于虢川司,为西周著名重器。虢季子白盘底部有铭文八行字。长篇铭文不仅有史料价值,也是先书法代表作经过辗转流传,解放后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虢季子白盘》器形宏大,纹饰精致,铭文很长,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军事的重要史料。铭文书法的艺术性十分突出。铭文字形较大,结构严谨,笔画圆润遒丽,布局和谐,体势在平正、凝重中流露出优美潇洒的韵致,已开《石鼓文》、《公簋》的先路,是西周金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书法艺术之精品。 侯马盟书 1965年侯马晋国遗址出土了大量盟誓辞文玉石片,称为“侯马盟书”,又称“载书”,共有5000余件,每件玉片大小不一,磨琢精致,用毛笔书写,字迹与春秋晚期的铜器铭文相似,大部分是朱红色,也有小部分是黑色的,比较清晰。因

书法入门篆书速成规律

书法入门篆书速成规律 邓石如篆书 篆书是当今已脱离使用的一类书体,但仍有不少书友倾心于此。今天,为各位介绍一套篆书的写法,希冀对各位的书写有所帮助。 笔顺 篆书的笔顺和汉字笔顺规则基本相仿,如先横后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这些对初学者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重要的是和汉字不同的笔顺,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篆书笔顺的特点,掌握了这些特点,就能把握好篆书的结体,做到匀称匀衡。 >>>先中间后左右 对称均衡是篆字的特点。对于有中心竖线的篆字,应先写中间竖笔或中间部位的笔画,中间定位后,再写左右对称的其他笔画。 篆书入门技法,不练先收藏! 篆书是早期的文字,其基本笔画和用笔方法,还没有达到以后出现的隶书、楷书那么丰富复杂,更为有据可循。就大篆小篆而言,我们以邓石如作品为例,在此介绍篆书的基本写法。

一、篆书的基本点画和用笔方法 1、点。篆书用点的地方较少,往往和其他笔画连在一起,作为其他笔画的一个部分,或者延长成短横或短竖。单独的点较少,其写法是:从点的中心落笔,由左向右旋转,边转边运笔,直到转成圆后收笔。但邓石如的点极富变化,同一件作品中相同字的点处理各不相同。见(图一)中三个“太”字中点的不同写法。 ▲三个“太”字点的不同写法 2、横。篆书的基本笔法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凝练劲挺,圆健美观。 口诀:逆入藏锋至首端,转成圆锋向右行,行至末端转锋,向左回锋。

▲示上三 3、直。直包括或长或短的横、竖。其基本写法都要逆入驻收;就是藏头护尾,两头圆,中间部位粗细一致。也有少数横或竖是逆入平出而露锋的。如(图一)“太”字。邓石如篆书的横和竖并不全是一条笔直的线,除位于中心的竖用直线外,其横往往呈微微的弧形。很有动感。其笔法,可以从(图二)中的“上”字的横画以及“十”字中的横画上看出。

篆书入门

篆书入门 小篆的特点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小篆的笔法分析 (一)小篆的基本笔法: 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下面将小 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 (1)逆入藏锋至首端 (2)转成圆锋向右行 (3)行至末端转锋 (4)向左回锋

2.竖 (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3)行至底点勿顿 (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 3.横弯 (1)逆锋落笔向左 (2)转锋向右行笔

(3)顺锋向下行笔 (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 4.直弯 (1)逆锋落笔向上 (2)转锋向下行笔 (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 (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 5.上弧 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 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

(完整版)小篆基本部首

篆书的种类特点及其代表作:小篆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秦统一前由于长期地域割据,“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书写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现象十分严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种写法,给发展经济和文化交流带来极大不便。故在统一货币、车轨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时,又着力推行“书同行”政策。《说文解字·叙》记“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苍天颉篇》,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可见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变而成。李斯在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秦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这种书体更趋简化,线条园匀,字呈竖势。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从目前所见的实料看,秦篆一般铸造刻在铁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板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为小篆的精华和代表。其传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残部,仅存10字。另有《泰山》、《琅琊台》二石真迹拓片存世,《会稽》、《峄山》后人摹刻本传世,据传上述刻石皆为李斯所书。 泰山记得石也称封泰山碑,秦王政28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东巡泰山而立,丞相李斯所书。石高4尺,四面环刻文字,三面为始皇诏,一面为二世诏,内容主要是“颂秦德”。字体小篆,原残石现存岱庙。其传世拓本较多,其特点是笔画圆润,挺遒流畅,笔笔如铁线;结体端庄严谨;字形稍长,造型健美;分行布白体势工整,为小篆之代表。唐李嗣真云:“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绝妙。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均强弩,万石洪钟,岂徒学者之宗匠。亦是传国之贵宝。”峄山刻石俗称峄山碑,为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登峄山(山东邹县)所立,传为丞相李斯所书,小篆。内容前为始皇诏,144字,自“皇帝曰”以下为二世诏,计79字,字略小。二世诏刻于公元前209年。其石久佚。现所见均为后摹写,虽多失秦篆古厚的笔势,但其笔画清劲,圆转宛通,对研究篆书艺术的演变有重要价值。秦诏版为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所作,记秦始皇的颁布诏内容。其笔画劲遒,书风随意自由,大小相同,随势生姿;字间行间,时疏时密,虽不齐整,前后成趣。

小篆书法教程

小篆的笔顺特点 笔顺是写好篆书的关键之一,合理的笔顺有助于字的结构安排,有助于书写速度的提高。因此,掌握篆书的笔顺,对初学者来说,也是入门的一把钥匙。 篆书的笔顺和汉字笔顺规则基本相仿,如先横后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这些对初学者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重要的是和汉字不同的笔顺,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篆书笔顺的特点,掌握了这些特点,就能把握好篆书的结体,做到匀称匀衡。 一先中间后左右 对称均衡是篆字的特点。对于有中心竖线的篆字,应先写中间竖笔或中间部位的笔画,中间定位后,再写左右对称的其他笔画。 对于有中心长弧(一般为撇、捺笔)的篆字,应先从中间长弧写起,再写左右对称的笔画。 二先外包后里头

对于有字框的笔画,一般应写出外框的笔画,随后再写框内的部分。这样可以控制篆字形体的大小,避免整体不一致。 三先主笔后副笔 对于篆字中有主笔曲画的字,宜先写主笔后写副笔。 四先副笔后主笔 篆字当中,个别有主笔曲画并起支撑的作用的字,应先写副笔后写主笔,以便更好的掌握重心。 五灵活运用 对于笔画较为复杂的篆字,笔画要求并不过分强求一致,只要顺手,可以灵活运用,做到分布均匀就可。

小篆的特点和基本笔法的练习(一) (一)小篆的特点 小篆的结体不同于隶书、楷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三比二。 二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出的部分则可以耸起。 三是笔画横平竖直,粗细均匀,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四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左右上下对称,这是篆书不同于其他书体的重要特征。有独体对称,有字的局部对称,还有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二)小篆的基本笔法: 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点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 (1)逆入藏锋至首端 (2)转成圆锋向右行 (3)行至末端转锋 (4)向左回锋

小篆的特点

小篆的特点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小篆的笔法分析 (一)小篆的基本笔法: 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 (1)逆入藏锋至首端

(2)转成圆锋向右行 (3)行至末端转锋 (4)向左回锋 2.竖 (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 (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 (3)行至底点勿顿 (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 3.横弯 (1)逆锋落笔向左 (2)转锋向右行笔 (3)顺锋向下行笔 (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 4.直弯 (1)逆锋落笔向上 (2)转锋向下行笔 (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 (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 5.上弧 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