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知识与能力 名词解释

教育知识与能力 名词解释

教育知识与能力 名词解释
教育知识与能力 名词解释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途径。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普通教育学》的作者赫尔巴特,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新教育大纲》杨贤江。《教育学》凯洛夫主编。前苏联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教育学的发展:四个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教育发展呈现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三章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是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国民教育制度:是广义上的教育制度,它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的特点。

校长负责制的特点: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从更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职人员。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必要保证)

教师的职业角色:学者和学习者、知识传授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素养: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4、为人师表。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修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

自我反思的能力。

四、教师职业心理健康:优秀教师应有的心理素质,也就是教师对内外环境即人际关系有着良好适应的条件(高尚的职业道德、愉悦的情绪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校长的地位作用:1、政治职责(协调权限、创造舆论、调解冲突)。2、文化建设(改造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改造学校文化的价值观,这个过程就是理念创新的过程)3、环境(不断发展与各种公共机构的关系,取得认可,得到发展所需的资源。4、对人、财、物、信息、空间和时间等资源的组织和协调。

学生的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5、享有宪法民法所赋予的一切权利,同时还享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等。

学生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教师中心论”的典型代表:赫尔巴特和凯洛夫。“儿童中心论”:法国的卢梭和美国的杜威。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良好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教师的素质修养、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3、发扬教育民主;4、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第五章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需要、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课程理论。

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学生为本、决策分享、全员参与、个性化。

教学计划:现称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1、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2、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3、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4、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5、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课程实施: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将已经编订好的课程付诸实践。(合理、和谐、明确、简约)

学校对课程的管理体现在:1、制定课程实施方案;2、重建教学管理制度;3、管理和开发课程资源;4、改进课程评价。

第六课教学

教学的基本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原则: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生活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有效教学的特点: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人”发展;2、关注教育教学效益;3、更多的关注可测性或量化;4、启迪老师实施反思性教学;5、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个性特点,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第七章德育

品德:也称思想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它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德育的意义:1、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它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2、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德育的途径:教学,课外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共青团学生会的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班主任工作。

常用的德育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

德育工作的新形势:开展社区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德育基地、创办业余党校。

第八章班主任工作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班级一词最早由埃拉斯莫斯提出。)

班级管理的功能和目的: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地位:班主任肩负着全面管理班级的职责,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决定班级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班级全体成员的整体水平,从而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作用:1、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是协调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班级管理的内容:班级组织建设;制度管理,教学管理,活动管理。

班集体的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主任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俄国教育教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书面材料分析法、调查法和测量法等。观察法:是指班主任在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研究的方法。

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的程度低。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扬学生在班级自我管理中的主人翁精神,强调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集体:1、确定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九章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

教育研究的内涵: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教育事物的本质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教育规律,取得科学结论,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活

动过程。

教育研究的特点: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可验证性。

教育研究的意义:1、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及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就是要把教育发展过程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变得更好,以适应客观情况。

第二部分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2、心理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3、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实验得出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的规律。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4、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的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5、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第一部心理学著作。

6、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心理学之父)在莱比锡大学创造了第一个心理学研究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

7、“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詹姆士。认为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有选择的。

8、1913年,美国华生《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特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试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9、格式塔心理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的德国,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对整体的知觉。

10、精神分析学又称弗洛伊德主义,强调研究无意识现象。

11、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12、现代认知心理学以1967年奈瑟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

1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增进学生自我调控,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于他们心理健康各种不利的影响。

第四章人格心理

1、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应。需要是活动的原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a、缺失需要:尊重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需要、生活需要

b、成长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需要、求知需要。

3、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它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可以激起或抑制人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推动人行为的内在原因。

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4、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并以抽象概括力为核心。

5、英国斯皮尔曼提出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论(G、S);美国瑟斯顿提出群因素论;美国吉尔福提出智力的三维结构论(内容、操作和成果)理论上区分为150种;美国卡特尔将智力解释为流体智力(以生理为基础)和晶体智力(以经验为基础);美国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语文、逻辑数学、视觉空间、音乐、运动、人际、自知)

6、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启示:a、积极乐观的学生观;b、科学的智力观(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c、因材施教的教学观;b、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

7、目前较具影响力的是美国的斯坦伯格新近提出的三元智力论((组合性智力、经验性智力、使用性智力)

8、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9、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10、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1、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主观能动性。

1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13、小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14、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物质基础);环境(外部条件);教育(重要作用);

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

15、自我意识包含的三种成分: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6、加涅将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一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1)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l20分钟,满分为l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出自于( )。 A.《学记》 B.《论语》 C.《中庸》 D.《大学》 2.教育的发展受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制约,但是教育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对社会政治经济的能动作用,这表明教育具有( )。 A.永恒性 B.历史继承性 C.时代性 D.相对独立性 3.(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A.精神文化 B.物质文化 C.制度文化 D.道德文化 4.我国的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在每个过程中都会形成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种做法符合了人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5.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 A.调查法 B.问卷法 C.历史法 D.实验法 6.我国初中阶段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属于( )。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校本课程 7.新课改规定,教材管理实行( )。 A.国编制 B.国审制 C.校编制 D.校审制 8.王老师在讲《硝酸》这一课时,按以下步骤进行了教学:一、首先引导学生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二、讨论6.72L气体为何物;三、让学生试着分析溶液pH=0说明什么;四、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守恒法求解。最后,学生迅速简捷地给出答案。王老师运用了( )教学原则。 A.量力性 B.直观性 C.启发性 D.因材施教

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 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 (科目代码:30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撰写于我国战国末期,被认为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A)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中庸》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B)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活动 3.近年来我国对农村中小学的布局结构进行了调整。这主要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教育的影响(C)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人口变化 D.文化传统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我国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是(B)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社会生活服务 B.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C.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 5.我国唐代中央官学设有“六学二馆”,其入学条件中明文规定不同级别官员的子孙进入不同的学校。这主要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哪一特征(B) A.继承性 B.等级性 C.历史性 D.民族性 6.我国古代教育内容中的“六艺”、欧洲古代教育内容中的“七艺”和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物理、化学等课程属于(A)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年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明确规定,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行(C) A.国家一级管理 B.国家、地方二级管理 C.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D.国家、地方、学校、教研室四级管理 8.近代教育史上曾出现过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论争,其根本分歧是(D)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讲义-模块精讲

(共100讲)

目录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1) 第1讲教育的概念、属性、基本要素、起源 (1) 第一模块教育基础 (2)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2) 第2讲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4) 第3讲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6) 第4讲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孔子的教育学思想 (7) 第5讲《学记》的教育学思想 (9) 第6讲教育学在西方的发展 (10) 第7讲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对象、基本步骤、研究层次 (12) 第8讲教育科学研究方式 (13) 第9讲教育科学研究基本方法 (14) 第10讲教育与生产力 (15)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5) 第11讲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6) 第12讲教育与文化 (18) 第13讲教育与社会人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9) 第14讲人的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20)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20) 第15讲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21) 第16讲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3) 第17讲教育目的概述 (25) 第四章教育目的 (25) 第18讲教育目的的理论 (27) 第19讲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29) 第20讲学校管理概述 (30) 第五章小学组织管理与运行 (30) 第21讲学校组织机构与部机制 (32) 第22讲教师的角色及其劳动特点 (33) 第六章教师专业发展 (33) 第23讲教师的职业素养 (35) 第24讲教师专业成长 (36) 第25讲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类型 (38) 第七章课程 (38) 第26讲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39) 第27讲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容的选择依据、课程容的组织方式 (41) 第29讲课程资源 (43) 第30讲课程实施 (44) 第31讲课程评价 (45) 第32讲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 (46) 第33讲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 (47) 第34讲感觉的概念、分类、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49)

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库

1.我国最早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是(A )。 A蔡元培B黄炎培C陶行知D老子 2.在科学分类中,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学 者是(C )。 A斯宾塞B洛克C培根D卢梭 3.(B )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A《论语》B《学记》C《大学》D《孟子》 4.决定着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是(A)。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C生产关系D教育制度 5.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 6.教育可以“简化”文化,吸取其基本内容,教育可以净化文化,消除 其不良因素,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选择功能)。 7.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体育课)。 A体育课B体育兴趣组C社会实践D运动会 8.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学问题的著作是(C )。 A《论演说家的教育》B《论语》C《学记》D《普通教育学》 9.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 现代学制,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癸卯学制)。 10.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发表了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系统地 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这部教育名著是(A《爱弥儿》)。

A《爱弥儿》B《大教学论》C《论演说家的教育》D《理想国》11.在教育理论著作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要与儿童的认知结构相 适应,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主张发现学习的著作是(《教育过程》)。 12.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形成的标志是(A )。 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论演说家的教育》D《学记》 13.(《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论的初步形成。 14.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孔 子)。 15.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学校 教育)。 16.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 17.学校教育制度最早产生于(D欧洲)。 A美洲B日本C美国D欧洲 18.1992年由当时留美派主持的教育联合会参照美国的“六六三制”制 定颁布了(壬戌学制)。 19.(《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被人们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 始。 20.我国2006年修订后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施国 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21.我国学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重建和完善(分支学制)。 22.教育可以“简化”文化,教育可以“净化文化”,体现了教育对文

016学年下半学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1)

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 真模拟试卷及答案(1)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l20分钟,满分为l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出自于( )。 A.《学记》 B.《论语》 C.《中庸》 D.《大学》 2.教育的发展受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制约,但是教育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对社会政治经济的能动作用,这表明教育具有( )。 A.永恒性 B.历史继承性 C.时代性 D.相对独立性 3.(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A.精神文化 B.物质文化 C.制度文化 D.道德文化 4.我国的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在每个过程中都会形成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种做法符合了人身心发展的( )。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5.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 A.调查法 B.问卷法 C.历史法 D.实验法 6.我国初中阶段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属于( )。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校本课程 7.新课改规定,教材管理实行( )。 A.国编制 B.国审制 C.校编制 D.校审制 8.王老师在讲《硝酸》这一课时,按以下步骤进行了教学:一、首先引导学生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二、讨论6.72L气体为何物;三、让学生试着分析溶液pH=0说明什么;四、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守恒法求解。最后,学生迅速简捷地给出答案。王老师运用了( )教学原则。 A.量力性 B.直观性

练5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模块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模块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一书,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他的主张的一项是().系统地叙述了学生的发展进程 .批评了苏联传统教学理论对发展学生智力的忽视,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介绍了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 .将教学看作一个系统,主张教学过程最优化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不包括()。 .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社会即学校.以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 、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教育技术进步.产业革命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认知结构理论.教学与发展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以下对文化传统与教育发展关系的述说不正确的是() .文化传统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传统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定 .文化传统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的性质.文化传统影响和制约着教育改革的政策 、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对教育学的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于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赫尔巴特.凯洛夫.保罗?朗格朗.培根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 .获得知识.习得学习方法.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建立知识系统 、在教学上,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并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教育思想家是()。.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卢梭.杜威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 .赫尔巴特.杜威.康德.洛克 、从原始人和幼儿的教育起源于模仿来探讨教育起源的心理学家是() .勒图尔诺.沛西·能.孟禄.凯洛夫 、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苏格拉底 、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孔子.荀子.孟子.老子 、下列选项属于教育的基本要素的是()。 .教育目的.教育影响 .教育制度.教育环境 、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孔子.孟子.许慎.朱熹 、终身教育的提出者是( )。

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 2018 年上半年(中学)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共21 道题,每题 2 分,共42分) 1. 在科学分类中,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学者是() A. 卢梭 B. 培根 C. 康德 D. 洛克 答案:B 2. 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 《学记》 B. 《孟子》 C. 《论语》 D. 《中庸》 答案:A 3. 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有能动作用。这说明教育具有()。 B. 阶级性 A. 历史性 C. 社会生产性 D. 相对独立性 答案:D 4. 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 A. 社会生活 B. 科学实验 C. 生产劳动 D. 学校教育 答案:D 5. 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这表明教学活动具有() A. 引导性 B. 简捷性 C. 直接性 D. 实践性 答案:B 6. 发达国家大多已普及12年义务教育,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仅普及9 年义务教育。这说明从根本上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社会因素是() A 政治经济制度 B. 生产力发展水平 C. 人口数量和质量

D. 社会意识形态 答案:B 7. 我国学校德育包括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 A. 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纪律教育 B. 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 C. 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D. 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 答案:C 8. 张校长特别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提出“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 ,以此来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张校长强调的德育方法是() B. 示范法 A. 陶冶法 C. 锻炼法 D. 说服法 答案:A 9. 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人皆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之实现。由此,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自发学习”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称为()。 A. 指导性教学 B. 情境教学 C. 非指导性教学 D. 程序教学 答案:C 10. 学校课程有多种类型,其中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是() B. 经验课程 A. 学科课程 D.隐性课程 C. 活动课程 答案:A 11. 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过程是() A. 课程评价 B. 课程实施 C. 课程组织 D. 课程设计 答案:D 12. 维果斯基认为评价人类发展应该从四个层面进行,除了微观、个体、社会历史之外,第四个层面是() A. 文化层面 B. 系统层面 C. 技术层面 D 规范层面 答案:B 13. 当人们听到一种自己觉得可怕的声音时,往往会感到发冷,甚至起鸡皮疙瘩。这种现象称为() A. 适应 B. 对比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3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3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考试是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但若教师仅凭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就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书呆子型”成就中心的偏向。这说明教育具有() A.正向显性功能 B.负向显性功能 D.负向隐性功能 C.正向隐性功能 答案:D 2.德国首都柏林的得月园内矗立着孔子的大理石像,其基座上刻着德文翻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下句子中与该句同出于《论语》的是()。 A.“不愤不启,不性不发” B.“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C.“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答案:A 3.西方教育史上,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在各方面都堪称完美的雄辨家,并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的教育著作是() A.《理想国》 B.《论演说家的教育》 D.《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答案:B 4.在教育史上,强调“教育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D.杜威 C.斯宾塞 答案:C 5.在资本主义国家培养的是资本主义统治的维护者,在社会主义国家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一定社会培养具有什么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的人,是由()决定的。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人口 答案:B 6.华生提出,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祖先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各种类型的人。这种观点反映的身心发展动力理论是()。 A.原发论 B.内发论 C.外铄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答案:C

7.通常,学校的学风、班风、校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对学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或干扰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主要体现了()的作用。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B 8.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答案:A 9.牛顿曾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这句话应用到教学中,体现了教学过程哪条基本规律?()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C.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答案:A 10.历史李老师需要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吸收足够多的历史知识以应对突如其来的考试,他最适合采用()来实施教学。 A.讲授法 B.讨论法 C.问答法 D.读书指导法 答案:A 11.语文老师在课上想测试班上学生写作能力的水平,却让学生做一套阅读题的试卷,说明该测验()较低。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B 12.墙壁上贴着一幅幅具有教育意义的宣传画或有关学习、理想的名言,橱窗里陈设着有教育意义的图片。这种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C.陶冶教育法 答案:C 13.红红帮老师打扫实验室时不小心打碎了二支玻璃试管;明明偷偷溜进实验室玩,打碎了一支玻璃试管:岚岚认为,明明做得比红红更好,因为明明只打碎一支玻璃试管。依据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岚岚日前处于道德发展阶段中的()。

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模块-学习的基本理论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模块:学习的基本理论一、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了解]:(一)学习的概念 广义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学习的种类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智慧技能 (2)认知策略 (3)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 (5)态度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掌握]: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1、巴甫洛犬的经典实验 首先向狗呈现铃声刺激,铃响半分钟后再给予食物,于是可观察并记录到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当铃声与食物反复配对呈现多次以后,

仅呈现铃声而不出现食物时,狗也会做出唾液分泌反应。 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规律一、获得与消退 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消退: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欠。 规律二、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是刺激泛化。借助于刺激泛化,可以把已有的学习经验扩展到新的学习情境,从而扩大学习范围。 分化:所谓的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如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要求学生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等。 规律三、恐惧性条件作用 以引起个体恐惧的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来建立条件反应,结果发现也能控制个体的行为。 规律四、高级条件作用 当条件作用形成以后,条件刺激可以像无条件刺激一样诱发出有机体的反应。

教育知识与能力——常考选择题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常考选择题知识汇总 一、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生物本能。 2、心理起源说:孟禄。儿童模仿。 3、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书籍、教育思想 1、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学不@等”,循序渐进。 “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教育的启发性原则。“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2、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分阶段的教育。 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5、卢梭:《爱弥尔》,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6、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近代最早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西欧最早出现的教育专著。 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 最早对班级授课制给与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 “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7、洛克:《教育漫话》,《林哈德与葛杜德》,“白板说”,绅士教育。 8、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四段教学法”,“三个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奠定科学教育学的基础。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原则的教育家。 9、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主张“在做中学”,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10、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1、克鲁普斯卡亚:《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12、古代学校的萌芽:五帝之大学“成均”,乐教,董仲舒《春秋繁露》。 13、孔子:《论语》,仁礼忠孝。“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有教无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最早在教学中提出学思行相统一的观点。“因材施教”。 14、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15、桑代克:1903《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6、廖世晨:192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代表人物和教育思想 1、孟子:良知、良能、善端。人性先天固有。“尧舜与人同尔”。“人人皆可为尧舜”。 2、荀子:化性起伪。 3、道子:“绝圣弃智,绝仁弃义”。“道法自然”。 4、墨子: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 5、康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最早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 A.弦琴学校 B.鸿都门学 C.国子监 D.航海学校 2.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冇具有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思想家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徳 C.苏格拉底 D.昆体良 3.“砖能做什么”属于()发散思维。 A.用途扩散 B.结构扩散 C.方法扩散 D.形态扩散 4.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心理影响机制是()。 A.功能因素 B.定势 C.原型启发 D.负迁移 5.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学校的物质文化

B?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C.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 D.学生亚文化 6.下列表述中有错误的是()。 A.智商决定学习成绩 B.性格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 C.认知方式是习得的 D.不同个体间智力有质与量的差异 7.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不能决左他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的()才能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8.()是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的重要条件。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材 D.课程表 9.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归之为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两大类。下列不属于缺失需要的是()。 A.安全需要 B.归属需要 C.尊重需要 D.审美需要

10.迁移的形式训练说认为,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 A.具体内容 B.学习过程 C.概括 D.获得策略知识 1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12.提出“泛智”教冇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13.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14.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髙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重点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参考答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求同存异 【解析】B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因材施教 2.“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首次提出这一教育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解析】A。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他认为“庶”与“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3.法国文学家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一时间给他的小学老师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延续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解析】B。教师劳动的延续性是指教师的教学不只局限在学生的上学时期,还会影响到学生毕业以后。 4.在小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学校 B.少年宫 C.同学 D.社会 【解析】A。学校教育在小学生品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A.修业年限 B.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 D.课程设罝 【解析】A。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小学生的手指不小心被教师的门夹伤,教师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给学生( )。 A.揉搓受伤手指 B.吃止痛消炎药 C.冷敷受伤手指 D.热敷受伤手指 【解析】C。手指受伤应先冷敷,因为热敷会引起受伤组织细胞受热膨胀挤压周围的细胞,也会加速血液流动渗出。24小时之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7.教育研究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的研究方法是( )。

教育知识与能力——常考选择题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一一常考选择题知识汇总 一、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生物本能。 2、心理起源说:孟禄。儿童模仿。 3、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书籍、教育思想 1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学不@等”,循序渐进。 “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教育的启发性原则。“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2、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分阶段的教育。 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5、卢梭:《爱弥尔》,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6、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近代最早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西欧最早出现的教育专著。 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 最早对班级授课制给与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 “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7、洛克:《教育漫话》,《林哈德与葛杜德》,“白板说”,绅士教育。 8、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四段教学法”,“三个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奠定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原则的教育家。 9、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主张“在做中学”,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10、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1、克鲁普斯卡亚:《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12、古代学校的萌芽:五帝之大学“成均”,乐教,董仲舒《春秋繁露》。 13、孔子:《论语》,仁礼忠孝。“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有教无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最早在教学中提出学思行相统一的观点。“因材施教”。 14、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15、桑代克:佃03《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6、廖世晨:佃2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代表人物和教育思想 1、孟子:良知、良能、善端。人性先天固有。“尧舜与人同尔”。“人人皆可为尧舜”。 2、荀子:化性起伪。 3、道子:“绝圣弃智,绝仁弃义”。“道法自然”。 4、墨子: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 5、康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最早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 6、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

2018年下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小学)

2018年下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1孟子:“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 3《学记》: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 4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5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6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 7赫尔巴特: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8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 9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经验中心” 10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三个中心:“儿童中心”“ 活动中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11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提出学科结构理论 12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 13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 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 (二)教育 教育的涵义 1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 是教育 2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2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因素,是承担教的职责、施加教育影响的人。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3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传授的知识、思想观念等内容。特点目的性和价值性、发展 性、形态的多样性。 4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起源

2019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附答案)

2019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 (科目代码:302)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传统教育派代表人物赫尔巴特主张的“三中心”是指 A.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 B.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C.管理中心、活动中心和教学中心 D.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教学中心 2.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倡导的是 A.发现学习理 B.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C.教学与发展理论 D.范例教学理论 3.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儿童的自然”决定教育目的,这种教 育目的价值取向属于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国家本位论 D.生活本位论 4.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在有些方面不一定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 改变。这反映了教育的哪一些特征? A.阶级性 B.生产性 C.目的性 D.相对独立性 5.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 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出现新的年龄特征。这 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6.在现代学制发展过程中,西欧19世纪形成了“双轨”的学制。这里的“双轨” A.衔接并且对应 B.衔接但不对应 C.不衔接也不对应 D.不衔接但对应 7.有人认为,教育投资是有效的生产性投资。这种观点主要反映了教 育的哪种功能?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生态功能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4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4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著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主张全面和谐教育思想的是() A.布卢姆 B.赞科夫 C.瓦·根舍因 D.苏霍姆林斯基 答案:D 2.“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又追求教育的自由化”体现的教育特点是() A.教育全民化 B.教育终身化 C.教育多元化 D.教育民主化 答案:D 3.影响教育发展规模、速度以及教育结构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 C.社会文化 D.人口质量 答案:B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强调的是()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 A.环境 B.遗传 C.学校教育 D.个人主观能动性 答案:D 5.我国教育史上首次纳入师范教育并实施的学制是()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寅学制” D.“六三三学制” 答案:A 6.某国采用的学制中没有像英国皇室那样的特权阶层,而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由此可以判断,该国采用的学制是()。 A.单轨制 B.双轨制 D.六三三学制 C.分支型学制 答案:A 7.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曾说:“我十分明确地把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当作国家国民学校的教育目标,并且是国民教育的根本目标。”这体现的是教育目的的() A.生活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个人本位论

D.教育无目的论 答案:B 8.为了改变传统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新课程注重联系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提倡和追求不同学科间的彼此关系,这体现的新课程结构特征是()。 A.均衡性 B.选择性 C.独立性 D.综合性 答案:D 9.在生物课上,老师讲解了多肉的繁殖方法,要求学生回家后都自己尝试一下,养出属于自己的多肉植物。这种方法属于() A.实践活动法 B.实习作业法 C.实验法 D.欣赏教学法 答案:B 10.()试图将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优点结合起来,既能集体上课,又有一定的研究讨论,还能够进行独立钻研。 A.特朗普制 B.道尔顿制 C.分组教学制 D.个别教学制 答案:A 11.新学期一开始,某校就安排高一新生进行统一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分层教学。根据教学评价功能不同的分类,这属于()。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答案:A 12.玲玲和小强是同桌,小强上课讲话被老师发现并且受到了批评,回家后玲玲对父母说:“小强上课讲话被老师批评了,所以上课讲话是不对的。”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可知,玲玲应该处于()。 A.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 B.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C.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D.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答案:A 13.小强原来认为空气没有重量,经老师实验演示,他认识到自己错了,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小强的这一认识变化过程属于() A.同化 B.顺应 C.组织 D.平衡

2018上小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及答案 【】 (来源于网络)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要坚持统一要求,又要注意() A.学生自主 B.教师主导 C.教学相关 D.因材施教 正确答案:D.因材施教 2、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城乡、区域和校际的均衡发展,这体现义务教育具有() A.公共性 B.民主性 C.免费性 D.强制性 正确答案:A.公共性 3、人的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连续的、不可逆的过程。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整体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正确答案:C.顺序性 4、小学德育基本途径是() A.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B.少先队活动 C.品德课和各科教学 D.班主任工作 正确答案:C.品德课和各科教学 5、班主任李老师常常与学生协育处理各项班级事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话互动交流,敢于质疑,这种班级管理方式属于() A.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对抗型 正确答案:B.民主型 6、作为青年教师,除了自我学习以外,也应该通过集体备课,同事研讨教研组活动,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这突出体现教师专业能力是() A.沟通与合作能力 B.激励与评价能力 C.教育教学设计能力

D.组织与实践能力 正确答案:A.沟通与合作能力 7、如果学生被蜜蜂蜇伤,教师应在第一时间向伤口涂抹() A.肥皂水 B.蒸馏水 C.食用醋 D.稀盐酸 正确答案:A.肥皂水 8、悦耳美妙的轻音乐能使人产生春风拂面之感。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直觉 B.错觉 C.幻觉 D.联觉 正确答案:D.联觉 9、小英想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当不好被同学嘲笑。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正确答案:C.趋避冲突 10、为了记住学过的生字词,小蓉反复抄写了很多遍。她在学习中运用的是()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一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必有选择) 一.教育基础知识 (一)教育的概念即其本质属性P3 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教育的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表格不用背)。 2.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过程。 【师补充】一般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阶段性。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P3 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影响:介于前两者之间,并且把他们联系起来。如教育内容,教育措施。 4.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三)教育的起源P4 1.神话起源(略) 2.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塔尔,桑代克,沛西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杜威。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凯洛夫,恩格斯。 【师补充】学校产生的条件:生产力发展是物质基础;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 文字的产生; 国家机器生产需要专门机构培养人才。 (四)教育的发展过程P5 1.古代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a.古代中国:最早的学校形态在【夏朝】; 【西周】后的六艺(礼、乐、射、艺、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盛,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宋代】以后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 b.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佛教c. 古代埃及:宫廷学校是最古老的学校d.古代希腊、罗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e. 中世纪欧洲:“七艺”“骑士七技”。 2.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蒙田,维多利诺,伊拉斯漠,拉伯雷。 3. 近代社会的教育 4. 20世纪以后的教育(德国最早普及义务教育)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简答P7】 (1)教育的终身化e.g.保罗·朗格朗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五)教育功能P8 1.教育功能的概念

教育知识与能力填空题测试

第一模块 1.教育的概念: 2.狭义的教育指() 3.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 4.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 5.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6.关于教育的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的起源学说是 (),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 7、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的是()起源说。代表人物是() 8、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的方法论基础是() 9、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有() 10、原始社会的教育()(有或无)阶级性。与()相结合。 11、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那个朝代() 12、西周以后出现了国学和乡学,其中六艺教育以()为中心,六艺有哪几门课程构成() 13、斯巴达教育重视培养的对象是()教育的内容几乎全是() 14、雅典教育培养的是() 15、四书指的是() 16、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 17、在欧洲封建社会出现的两种教育体系是() 18、在欧洲奴隶社会出现的著名的两种教育体系是() 19、教会教育的是的是培养(),教育的内容是() 20、最早实现义务教育的是哪个国家() 21、教育学发展的四个形态() 22、中国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是(),世界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是() 23、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是谁提出的() 24、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出现在那个年代() 25、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的是( ) 26、论说家的教育是()的作品,又被翻译为雄辩术原理。 27、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化名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说明了教育和()的关系。 28、西方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是() 29、产婆术是谁提出的(),又称为助产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