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训诂学读书笔记

训诂学读书笔记

训诂学读书笔记
训诂学读书笔记

训诂方法之

声训

摘要:训诂学是以训诂为基础,在长期的训诂过程中积累而得的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解释词义。在解释词义的工作中,声训(因声求义)是重要的训诂方法之一,这一方法在训诂学中可以解决明通假,考方言,求语源的问题。对训诂学的发展无疑具有巨大的影响。

关键字:训诂方法声训

关于声训的解释

对于声训的解释也有不同说法,通常解释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声义同源”理论)寻求或证明语义的一种训诂方法。唐代训诂学家孔颖达的解释:“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诗经·周南·关雎》疏)。他还综合起来给训诂下了定义:“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训诂的两个法则:1、用词释词(解释词的概括意思,相当于哪个词,用今语解释古语、用当时的标准语言(雅言)解释方言),2、疏通文意(解释词的具体含义、具体色彩,句子的含义,解释句、段、篇)。

近代学者黄侃的解释:“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推求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总体说就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学问”。它同因形求义的方法一样,通过语言的形式去研究容。但是在释训词义的方法中,因形求义的训诂方法不能说明语源。黄侃先生说的“小学徒识字形,不足以研究言语文字之根本”

①就指出了形训的不足。训诂学家在实践中发现,语音在词义的训释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他们不断地探索,也常常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训释词义。声训一直被认为是训诂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该方法在探求语源有着重要的价值。但是对于声训,各家一直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对声训的定义和性质加以界定,我们这里转引严奉强《试论声训的目的和范围》中所述的有关声训的各家的不同定义。②

王力《同源字典》:声训是以同音或音近的字作为训诂.这是古人寻求语源的一种方法。

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用音近义通的词来作解释,以达到探求词义来源的目的叫声训。

陆润庠《<诗韵释要>序》中说:“夫识字必由于训诂,而训诂学不外乎音韵。”这就说明了训诂与语音的关系。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声训,古人也叫“谐声训诂”。它是用音同或音近的词去说明被释的词的来源,也就是以词的语音形式(声音相谐)为先决条件来说明两词之间的语源关系。这种探求语源的方式导源于先秦,盛行于两汉,集大成于《释名》。

张永言《训诂学简论》:声训又称“音训”,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

李建国《汉语训诂学史》,声训的方法就是采用同音或音近的字解释词义,并从声音上寻求词义间的联系。

白兆《简明训诂学》:因声求义,旧称声训或音训,就是寻求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方法。

黄建中《训诂学教程》:音训,是因音以释义的训诂,即是通过

音(字音,词音)的联系而训释字义词义的一种方法。

周大璞《训诂学要略》:声训就是用音同,音近,音转的字来解释词义。这是从有训诂以来就有的一种训诂方法。

郭在贻《训诂学》:声训,亦称音训,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

吴孟复《训诂通论》: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推究事务命名的由来,即所谓以同声相谐推论称名辨物之意。因为语音中有音同义通关系的词是用同一音

素来表示同一意念的,因而可用音同或音近之字为训,这种训释词义的方法,叫做声训。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从词语的声音方面推求词义的来源,以音同或音近的词为训,说明其命名之所以然的训诂方法也称音训。

综上述对于声训,各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各自的定义,不一而足。声训是一种释义与溯源的方法。它的运用,首先表现在采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解释这种方式上。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文献中,到汉代刘熙《释名》一书的出现,就有了从语言学的观点,通过声音去探求词义的专著。作为训诂学中的重要方法,必有其不可忽略的价值。首先结合《释名》来探讨一下声训的价值。

一.由《释名》看声训的价值

1.《释名》的价值

关于《释名》的作者,史书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是刘珍撰《释名》三十篇(《后汉书·文苑传》)另一说认为是汉末训诂学家刘熙所作,我们这里不是要讨论《释名》的作者问题,所以我们只采用后一说法,认为《释名》系刘熙所撰③。

《释名》全书二十七篇,全部采用了以同音字或近音字来解释词义的声训法。声训法的大量运用,是为了以此来探求字义的语源。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都有过对语源的探讨,在中国古代,先秦时已经可以见到声训的例子: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彻者,彻也;助者,藉也。(孟子·滕文公上)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庄子·齐物论)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礼记·中庸) ④两汉则是声训发展的极盛时。.但当时的声训有这很强的政治色彩,而董仲舒则把声训上升到名实关系,天人关系的理论高度。又由于今文经学家和古文经学家都进行声训,所以当时的声训较为普遍。经过几百年的创造和积累,到了东汉末年,声训材料已相当齐备,已经具备了产生一部总结性声训著作的条件,所以《释名》便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然而,这部著作不只是声训资料的汇编,它既有总结,又有所开创,完全可以说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语源学性质的专著.正如申小龙所说,《释名》毕竟开启了汉语语源学之源头。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与保留了古音古训,更在于通过它以严密的条例贯彻声训,丰富和发展声训,人们

对声训之于语源探求的关系有了崭新的认识,对于以音义关系会通词语有了深刻的启发。⑤

2.声训的影响

声训在《释名》中得到了系统的贯彻,对深入探讨语源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影响。刘熙在《释名》中大量的运用声训目的就是探求词的语源,从语源学的角度探讨音义关系。虽然先秦以来用音同音近的字来释义的声训的方法已被采用,但是在数量上却无法与《释名》中的数量相比.过去只是偶尔使用声训的方法,散见于各家著述中,而《释名》则完全采用声训,系统地推求词的语源。另外,《释名》是完全从声音上探寻语源,有着朴素的语言学思想,而在它之前的声训的使用,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或是为了宣扬儒家思想。因此,当声训被大量而系统地运用于探求词的语源的时候,便在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研究当中产生了一个相当地影响。正是由于这一影响才有了后世的“右文说”,对“因声求义”也有很大的启发。

宋人王子韶在王安石《字说》的基础上,改王安石以意会字形的方法为以同源之意会字形之声符的“右文”说。较之以往的以声符系源的“个案”分析,“右文”说提出了一种通例。它将王安石的“会意”区分为“类”与“义”,认为:“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意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

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⑥

声训作为一种训诂方法,对探求语源,“右文”说以及“因声求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王念孙就古音求古义,不拘泥于形体的治学方法,同样受到声训的影响。所以声训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在训诂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此外,在同源词研究中,声训又有着重要的价值。

3.对声训的理论思考

声训在汉语训诂学体系当中,是作为一种训诂方法而存在的,它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去说明被解释的词的来源,也就是以词的语音形式(声音相谐)为先决条件来说明两词语之间的语源关系。⑦显然,声训,特别是《释名》完全是通过词的声音形式来探讨语源,探讨音义关系的。从语源学的角度来讲,一般认为语言中的词是有理据的,只是由于大多数的理据已经被历史所湮没,无从考证,所以

研究起来十分困难。而声训特别是《释名》则主要从声音角度对词的语源加以探寻。然而,词的理据是十分复杂的,声训本身有有较大的主观性,所以只是片面的从声音上来探寻词的语源势必会导致牵强附会和穿凿之处较多的毛病。这一点在关于《释名》的研究和评介中已多有述及,至于该如何正确的评价和对待《释名》,这里不打算详细讨论。

语言中,除了少数摹声词以外,似乎看不出其他的词语有何理据可言,但语源学认为词都是有理据的,只是由于多被历史所湮没才无从研究,但已有相当数量的单纯词的理据被探究出来,其中有的就来自于训诂学中对声训的研究。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声训在语源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当然,声训本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因为用声训的方法来解释词义,探求词的语源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这样的例子是很容易举出来的。例如:“霸”就有五种声训:⑧

《白虎通义·号》:“霸者,伯也。”

《白虎通义·号》:“霸犹迫也。”

《风俗通义·皇霸》:“霸者,把也,駮(驳)也,言把持天子政令,纠率同盟也。伯者,白也,言其咸建五长,功实明白。”

另外,词的音义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不能完全从声音上来探求词的音义关系。当然,声训的运用和影响,无疑对语源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声训

一.声训性质及发展源流

关于声训的性质,历来存在争议。各家的观点大致可以归为几种:一种是推源说。即以音同或音近的词为训,说明事物命名之所以然的训诂方式, 进而求语词音义的来源,阐明其命名之所以然者。如《说文》:“天,颠也。”’《释名》:“天,显也。”“天,坦也。”另一种是解释词义说。即用音同、音近的词解释字义或词义。如《说文》“衣,依也。”“侨,高也。”“恺,康也。”我国的训诂学向来重视这种训诂方法。还有一种是兼有上述两种的观点,可谓释义兼推源说。不管学者们对声训的意见如何分歧,从以上的观点可以找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声训必须以语音为本,探讨的是语言中的音义关系问题。离开了语音,就无所谓声训。

声训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先秦、汉、唐、宋、清五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声训一法起源甚早,先秦时期就已萌芽。周、秦时代为声训产生与初步发展的阶段,其时声训材料散见于诸子论著之中。如《孟子.滕文公上》:“痒者养也,校者教也”。到两汉、魏晋发展大盛,产生了声训专著,以刘熙的《释名》为代表,声训得到全面的推广。在晋代出现了声旁兼表字义的学说,晋初杨泉《物理论》已有“在金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的说法,说明当时已经意识到形声字的声符可以兼表字义的原理。这一时期声训研究成为一门相对较独立的学问,解决了很多词语训释的难题;唐以后声训渐微;发展到宋朝,有学者进一步把声旁兼表字义说深化,如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一组同声符的形声字皆受义于共同的声符,又因为声符多数位于字的右边,因此称这种学说为“右文说”,“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如斯之类,皆以戋为义也”。对后世的学者影响深远;清代是我国小学的大兴时期,这一时期的段玉裁、王念孙等人提倡以音求义的训话方法。学者们对于声训的研究特别强调“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挈其纲”(王念孙《广雅疏证序》)”,强调语音的重要作用,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晚近章炳麟、黄侃等先生又把训诂学进一步提高“语言学”的理论上来。他们把“文字”“声音”“训诂”结合起来,组织成有体系的“语源学”。可以说声训的这一训诂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二.声训的理论依据和体例

声训的理论依据是“声近义通”,如《论语?颜渊》:“政者,正也。”《礼记·中庸》:“仁者,人也。”《说文》“户,护也”,“古,故也”。那么“声近义通”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个依据就是清代学者在音义关系依存性特点基础上提出的“声义同源”。在语言产生之初,用什么声音表示什么意思,是没有必然性的,事物的名称都是约定俗成的。但一经“约定俗成”,语音与语义之间已有严格的规定性,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共处于语言这个实体之中。王力指出:“事物得名之始,固然是任意的;但到了一个词演变为几个词的时候,就不再是任意的,而是在语音上发生关系的了。”也就是说,词与词之间,义项与义项之间有着内在的系统性,抓住语音这一线索,就可能探求出词的本义、引申义的由来。这是因为,人们在创造新词新义时,往往用音同或音近的语音形式来表示一组关系紧

密、特点相似的新概念。例如,”“桥”“骄”和“乔”,其意义分别是“架高的通道”,“马高六尺”,和“高而曲也”,这是一组同源词。前两个字都是以“乔”为声旁构成的,而且“乔”的意义正是这三个词共同的语义特征。人们就利用两种符号之间存在意义上的某种等价关系,使其发生读音上的借助,最终形成音同或音近的格局。这种借助关系所形成的词并不与音义联系的任意性相冲突,因为任意性着眼于孤立的语言符号;而前者则从两个语言符号的意义之间关系入手。

声训要求用来解释的词与被解释的词或音同,或音近,或音转。因此声训的条例大概也有三种。

一种是以同音字相训。所谓音同,是指解释的词和被解释的词两者声母和韵母都相同。如《诗?豳风?七月》:“万寿无疆”。《毛传》“疆,竟也。”疆、竟同属见母、阳韵。《小雅?六月》:“似续妣祖”,《毛传》:“似,嗣也。”似,嗣同属邪母、之韵。

一种是以音近字相训。所谓音近,是指声母不同,韵母相同。如《礼记?檀弓》“葬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葬、藏同属阳韵,声母略不同,葬属精母,藏属从母。

还有一种是以音转相训。所谓音转,是指声母相同,主要元音相同的字。如《诗?鄘风?定之方中》:“我车既攻,我马既同。”《毛传》:“攻,坚也。”攻、坚同属见母。攻,东韵。坚,真韵。音转又有对转、旁转之分。以《毛传》为例,对转的如:《曹风?下泉》苞训本(阴阳对转),《陈风?墓门》斯训析(阴入对转),《鄘风?定之方中》零训落(阳入对转)。旁转的如:《豳风?七月》烝训众(蒸东旁转);《车攻》攻训坚(东元旁转);《楚茨》抽训除(幽鱼旁转)。

三.声训的作用及局限

声训可以弥补形训、义训的不足 ,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具体来说 ,这种方法有以下几种用途:

第一.探寻词语的来源。最突出的例子是刘熙的《释名》,他认为“名之于实,各有义类。”因此他写《释名》就是探求事物之所以命名的原因,也就是推求语源。如《释名》:“暑,煮也 ,热如煮物也。”“道,导也,所以通导万物也。”“帐,张也,张施于床上也。”另外大量的著作中保存的声训材料也可以

证明声训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探求语源,如:《公羊传·庄公十九》“娣者何?弟也。”《孟子·滕文公上》:“彻者 ,彻也。”

何九盈指出,声训“也就是以词的语音形式(声音相谐) 为先决条件来说明两词之间的语源关系”。因此,声训的目的之一就是以声音为线索来推求语源。东汉刘熙认为“名之于实,各有义类”。他撰《释名》也就是要推求语源,把事物之所以命名告诉人们。被很多人认为是形书的《说文》,据别人统计,声训则占十之七八,有很多是用于推求语源的。如,“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粟之为言续也。”

第二.说明通假,寻求本字

王引之引其父王念孙说:“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 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 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 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 则诘屈为病矣。”用声训的方法说明通假,读者容易理解。注释中说明通假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用借字释本字。如《管子·轻重丁》: “今齐西之粟, 釜百泉。”注: “泉, 钱也。”“泉”是本字, “钱”是借字。

二.是用本字释借字。《诗?周南?汝坟》:“未见君子,惄如调饥。”毛传:“调,朝也。”“朝”是本字,“调”是借字。

三.是用本字的意义释借字。如《诗.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毛传训“隐,痛也。”按《说文》:“殷,痛也。”毛传训“隐”为痛,即以“隐”为“殷”的借字,故用“殷”的意义来解释“隐”字。

第三.保存古音的历史面貌。

声训萌芽于先秦时期,盛于两汉,《释名》一书几乎全用这种方法。它们反映了上古语音,利用它来考察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定会收获颇丰。罗长培、周祖谟以《释名》的声训资料为研究对象,归纳出五种声训方式,从而确定出许多字在刘熙时代韵部的归类,帮助了解古声母,认清一些阴阳对转的关系。

当然,前人的声训法也存在一些缺点,举起重要的,有以下三点:

一.用声训方法释词,往往不能准确反映词的本质属性。因为事物的名称和性质没有必然的联系。王力甚至说:“声训作为一个学术体系,是必须批判的,因为声音和意义的自然联系是不存在的。”

二.曲解“音近义通”,扩大声训范围。黄侃说:“同音者虽有同义,而不可以言凡。”汉语中存在大量异音同义词和同音异义词,而音近义通是以同根词为前提的,只有同根词,才能出现音近义通的现象。否则,即使同音,也不能是音近义通。

三.以音求义,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出现一些不科学的臆说。例如,“雨,羽也。如羽动则散也。”“雨”与“羽”其实没甚关系,只是音同而已,便把羽毛飞散与下雨这两种情形联系起来,说“雨,羽也。”这种解释难免穿凿附会。

第四.说明字的通转

“转语”是指因时间、地域不同或者其他原因而音有转变的语词。最早进行转语的研究工作的是杨雄的《方言》。转语是同一个词,因此不同的语音形式之间必定有一定的联系,有的是双声,有的是叠韵等,因此我们可以以声音为线索来探求字的通转。

声训是重要的训诂方法,为后代的词源学、语源学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它的作用和历史地位不可小觑。同时,在运用声训进行训诂时,也要注重文献的考证,将声训与形训、义训相结合。

声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 要运用古音研究成果,“古音”指韵书产生以前先秦两汉的语音,即上古音。主要体现在声,韵两方面。音韵学知识是训诂学不可缺少的工具。学习训诂学应该了解音韵学的基础知识。利用声训一定要注意字词的因必须相近或相同,且以先秦古音为依据,这是因为转语,通语,通假,同源,绝大多数是上古时期就形成了的。其次,对于语音相近的字要注意语音转换的条件,不能不顾条件的运用通转直说。

二. 要确定文字通假,方言,沟通,字词同源,有古代文献作根据。明古音,也必须注重证据,切勿主观滥用。语音方面注意谐声,直音(读为,读若,读曰)异文,声训材料;语义方面,要有确凿的文献作为佐证。

参考文献:

①《黄侃论学杂著·声韵略说》。

②参见严奉强《试论声训的目的和范围》,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7

年10月,第143页。

③参见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2版,

77-78页。

④上述四例转引自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6月第2版,第73页。

⑤参见申小龙《传统词源学论纲》,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第118

页。

⑥参见申小龙《传统词源学论纲》,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第118-119

页. 1] 孙雍长.训诂原理[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⑦参见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2版,

73页。

⑧参见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2

版,76页。

贵阳学院

训诂方法之

声训

姓名:何晓精

学校:贵阳学院

系级:中文系08级

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李雄燕

时间:2011年6月2日

《数学史概论》读书报告

《数学史概论》读书报告 数学源自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早期古希腊、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及中国古代都对数学有所研究。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通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运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以下对李文林著《数学史概论》作一个读后的总结。 一、《数学史概论》简介及其特点 《数学史概论(第2版)》以重大数学思想的发展为主线,阐述了从远古到现代数学的历史。书中对古代希腊和东方数学有精炼的介绍和恰当的分析;同时充分论述了文艺复兴以来近现代数学的演进与变革,尤其是20世纪数学的概观,内容新颖。《数学史概论(第2版)》中西合炉,将中国数学放在世界数学的背景中述说,更具客观性与启发性。《数学史概论(第2版)》脉络分明,重点突出,并注意引用生动的史实和丰富的图片。 本书共分十五章,其中第一章“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介绍了人类在蒙昧时期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逐渐形成了数与形的概念,从最早的手指计数到石头计数,再到结绳计数直到距今大约五千多年前,出现了书写计数以及相应的计数系统。在灿烂的“河谷文明”中,重点介绍了埃及数学和美索不达米亚数学。第二章“古代希腊数学”,介绍了雅典时期和亚历山大时期的数学,其中重点对数学家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及阿波罗尼奥斯及其成就作了详尽的介绍。第三章“中世纪的中国数学”,从古代著作《世本》中提到的黄帝使“隶首作算数”,殷商甲骨文中使用的完整的十进制计数,到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宋元时期达到了发展的高潮。介绍的著作主要有《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算经十书》,介绍了刘徽的“割圆术”和他在面积、体积公式推证的成就,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在推导几何图形体积公式时提出了“出入相补”及“祖氏原理”;第四章“印度与阿拉伯的数学”;第五章“近代数学的兴起”,讲述了中世纪的欧洲,从代数学、三角学、透视学、射影几何等方面的发展向近代数学的过渡,以至解析几何的诞生;第六章“微积分的创立”,分别介绍了牛顿和莱布尼茨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微积分原理;第七章“分析时代”;第八章至第十章,分别以代数、几何、分析这三大领域的变革为主要线索,介绍了19世纪数学的发展;第十一章至十三章是“20世纪数学概观”,分别介绍了纯粹数学的主要趋势、空前发展的应用数学、现代数学成果十例;第十四章“数学与社会”,第十五章“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 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与同类书相比,有着最大的空间跨度和时间跨度,从上古的巴比伦、希腊、中国、印度、阿拉伯世界,到中世纪的欧洲,以至20世纪的近代数学、当代数学,遍及世界各地对于数学的贡献地位与影响,都有中肯的评论。2、本书不仅对史实有详尽而忠实的介绍,而且兼有史评史论的作用,更有精辟的历史观。例如作者认为古希腊的数学是一种论证数学,而说中国的古代数学,在南北朝三国时期,也进入到论证数学,刘徽即为其杰出代表之一。至于中世纪欧洲数学的崛起,微积分的创立以及近代数学的诞生史,对于它们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根源,作者都有敏锐的评论。作者对整个数学的发展有着明确的数学史观。3、本书不仅对数学家和他们的学术成就作了概括的介绍,而且对于一些重要成就,不惜花费篇幅,作了较详细的忠实于原始创造的说明。例如阿基米德对于球体积与抛物线弓形面积的计算,刘徽对于 的计算原理和方法,牛顿与莱布尼茨关于微积分的发现过程,以至较近代如康托关于非可数集合的发现等等,都作了较详细的介绍。这让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历史的发展,而且还能深入体会数学大师们原始创造的艰苦历程与来龙去脉。4、本书除了数学家们的传统故事外,还介绍了许多有趣的奇闻轶事。 二、对数学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论教育》是让-雅克卢梭写的书籍。讲述了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 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下面是XX为大家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爱弥儿读后感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这本书,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 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 与众人交流。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 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 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 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 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 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 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 爱弥儿读后感。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

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 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今天节约一 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因此,我们现在要 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 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 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 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 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 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 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 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 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 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 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问题不 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

训诂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答案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以下着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 B、《经传释词》 C、《经典释文》 D、《释名》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 C、音义 D、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6、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 A、读若 B、谓 C、如字 D析言 7、“盗,逃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直训 C、义界 D、推因 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淹淹。”句中“薄”的读音是() A、bá B、bà C、báo D、pā 9、“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推因 C、摹写 D、义界 10、“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清规”指() 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 B、满清规矩 C、清真规矩 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 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庄严 B、庄重 C、严肃 D、威严

12、《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郎。句中“仁频”来自() A、朝鲜语 B、日语 C、爪哇语 D、马来西亚语 13、下列着作郭璞作注的是() A、《诗经》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 A、《周易正义》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5、《孟子正义》的着者是() A、陈奂 B、马瑞尘 C、刘宝楠 D、焦循 16、汉朝人注释经籍鉴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有() A、毛晋 B、郑玄 C、孔颖达 D、邢岗 17、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在 A、先秦 B、两汉 C、魏至唐 D、宋至明 18、《诗经·南周·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指() A、出嫁 B、回家 C、偿还 D、行礼 19、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失落字现象称为() A、衍文 B、脱文 C、讹文 D、倒文 20、利用他书来校勘本书的校勘法叫做() A、对校法 B、他校法 C、文物校书法 D、理校法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少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训诂”包含() A、通论 B、驸经 C、绪论 D、略例 E、概说 2、训诂的方法包括 A、据文证义 B、依境别义 C、因声求义 D、以形索义 E、析词审义 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体有() A、李善注 B、五臣注 C、郭璞注 D、范宁注 E、孔颖达注

设计学概论大纲

设计学概论 课程名称:设计学概论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学时:40学时 课程安排:一年级下学期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一、课程开设的意义、作用和地位 设计学概论是设计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通过对现代设计概念与类型、设计形态的知觉与心理、设计方法与设计程序、设计批评理论进行的系统、科学、严格地讲授与练习,为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通过学习,提高专业理论素养,掌握理论思维方法,并能善于用理论指导设计实践,自发的设计行为转化为自觉的创造性劳动。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现代设计概念与类型;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设计形态的知觉与心理;现代设计的形式要素与构成法则;设计方法与设计程序;设计批评理论。 第一阶段 1、理论讲授:(1)设计概念;(2)设计类型与相关学科。 2、作品解析与欣赏。 3、作业:读书笔记《认识设计》2000字。 第二阶段 1、理论讲授:(1)现代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2)设计形态的知觉与心理;(3)品牌 与创业形象创造案例。 2、作品解析与欣赏,互动对话。 3、作业:任选一幅设计作品进行解析《设计形态的知觉心理与创意》。 第三阶段

1、理论讲授:(1)现代设计的形式要素与构成法则;(2)现代设计方法与程序。 2、作品欣赏,学生点评。 3、作业:撰写论文《设计语言与创意》3000字以上。 四、教学方法的原则性建议 任课教师制定的教学教案一定要适合本专业的教学要求,应包含教学方法和内容,培养学生对理论学习的认识态度与阅读设计理论书籍的习惯。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 五、课程考核方法和标准 评分方法: 1、通过学习和作业练习能完成教学要求。 2、对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有独特见解。 3、运用设计理论对设计进行准确批评、并能提出全新创意思维的。 评分主要内容: 1、能否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2、能否按课程教学要求,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作业。 3、能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有所体现。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 《设计学概论》尹定邦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参考书目: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新世纪出版社 七、教学大纲编写人、审定人 本教学大纲由环艺专业教师集体讨论审定,钟云燕执笔编写。

经济学专业的读书报告

酷玩经济学 图书馆里关于经济学的书籍满目琳琅,书架上的经济学丛书甚至多不可耐,翻开一看难免都属于文字生硬类型的,要不就是公式文字或专业术语让人头脑晕厥。但是从中我发现了一本封面设计比较特别的讲解微观经济学的书,叫《酷玩经济学》。这本书的封面就是有几张诙谐的小人图,比如两个海盗剑拔弩张为争夺一箱宝物的图片。这样吸引了对这本书的兴趣,让我感觉到了它的不同之处。完整阅读本书,要说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我想那应该就是“通俗易懂、诙谐风趣”吧。 本书的作者是放眼全球唯一一个用脱口秀讲经济学的美国经济学家,尤伦·鲍曼(Yoram Bauman),他最大的愿望是通过脱口秀表演向全世界展示最有趣的经济学,所以本书的内容、引喻都是十分有趣而且贴近生活的,让我们在一边学习到经济学的知识的同时一边笑呵呵地联用到身边的生活当中去。本书一直紧扣微观经济学的重要问题进行论述: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个体最优化为整体带来好的结果呢?虽说这个问题在微观经济里是一个十分宏大的问题,甚至没有最明确的答案,但是作者为我们分析了个人的追求,还有群体之间的互动,最后就是分析市场的互动,层层加深,既不落窠臼又能创新求精。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共16章,第一部分,追求最优化的个体;第二部分,策略性互动;第三部分,市场互动。 在正文开篇之前前言之前,有一个“挑战曼昆,鲍曼VS曼尼(经济大师)”部分。十大曼昆原理: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 原理二:某事的成本,就是你为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会从边际的角度思考; 原理四:面对刺激,人们做出响应; 原理五:交易能让所有人更好过; 原理六:大多数时候,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办法;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原理八: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 原理九:政府印的钱太多,价格就上涨; 原理十:短期而言,社会要在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进行权衡。 这些话都是有专业水准的总结吧,这样的文句需要理解记忆甚至背诵,但是身为第一脱口秀经济达

语言学概论读书笔记

语言学概论读书笔记 汉语言文学邝云梅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第一节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 1.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表现为:口语、书面语。 2.书面语和口语的主要差别: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在有了文字之后才产生的。口语发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而且交际双方或各方在进行口头交际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各种不同的口气和语调,而书面语一般只记录词语,没有记录这些成分。书面语有可能比口语积累的语汇丰富,语法结构也更精密,表达方式也更多样化。 3.语言和民族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就大多数情况而言,一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但在世界上也有不少这样的情况,即不同的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民族却又使用不同的语言。 第二节语言的性质 1.句子是最小的交际单位。 2.符号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3.能指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4.所指是语言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 5.组合关系是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叫组合关系,也叫“句段关系”。它体现在互相关联的语言单位组成的整体中。 6.聚合关系是在同一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 7.语言与言语的区别:语言是使一个人能够理解和被他人理解的全部语言习惯,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部分,是均质的,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言语则具有个人特色,因为每个人说话的嗓音,每个音的具体发音,使用的词语和句子结构都不尽相同。即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而含有个人要素或个人杂质的说话行为和说出来的话(包括写出来的“话”)只能属于言语。 8.语言符号的特征:任意性、强制性与可变性。人们最初创制单个的语言符号时,用什么样的形式——语音与什么样的内容——语义相结合,并没有什么必然性,而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或随意性。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强制性的。同一社会在不同时代,其语言符号的声音、意义,以及两者间的关系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节语言学 1.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被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

《爱弥尔》读书报告

《爱弥尔》读书报告 焦学滔 一、心得体会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以人的自由教育为目的,把人的教育视为一个走向自由的过程。《爱弥尔》的教育思想是不寻常的,他的开篇的第一句就蕴含着巨大的哲学意义。“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的说出了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我认为从《爱弥尔》一书中可以汲取的精华教育方法有三,即遵循自然、循序渐进、兴趣与学习统一。 (一)遵循自然 拔苗助长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懂,农夫急功近利,操之过急,一心想让禾苗长的快一些,所以人为地把苗往上拔一拔,这样看起来禾苗是“长高”了一些,但这只是表象,其后果却是相当严重,是适得其反的。原因就在于农夫违背了自然规律,违背了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自然落得个失败的下场。而对于孩子的教育,其实和禾苗生长一样,也要遵循这个道理。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倡导的是教师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自然规律,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不能急于求成和盲目施教。(二)循序渐进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目前家长们的普遍认识.为此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实施早期教育,孩子一上学就要求孩子参加多种特长班学习班,购买名目繁多的学习资料.似乎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神童,样样都可以学好.严重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严重过度挖掘孩子的潜力.而卢梭在本书中就分五个阶段对爱弥儿进行教育,就说明孩子的教育要循序渐进。 婴幼儿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要有不同的学习内容,过度的刺激和挖掘,反而会起阻碍作用,影响小孩生长和发育,使小孩对学习产生厌倦和害怕的情绪. (三)兴趣与学习相结合 “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的引领、加强作用,根据我们的经验,学习感兴趣的材料时,会忘记时间的流逝;而学习枯燥乏味的材料,感觉时间的漫长。只有将兴趣与学习想结合才能让学习者更愿意去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而不现在很多孩子,学习是被迫的只是为了应付差事,为了学习而学习。 二、卢梭的生平和主要著作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以1749年为转折点,卢梭开始了他的“著述时期”。他以第戎(Dijon)学院的征文的一等奖《科学和艺术的发达对于道德的影响》打响了反封建文化的第一炮。1753年又有《论

训诂学试题(1)汇总

训诂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也称“当作”。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音韵学_、_文字学_、_训诂学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正义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玄应,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凡一百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 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 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隈:躲在。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每小题1分,共8分) 1.郝懿行:《易说》《书况》 2.刘熙:释名、孟子注 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 4.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 5.郭璞:尔雅注 6.服虔: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 7.邢昺: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 8.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每题4分,共12分) 1.周礼正义——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

设计概论学习心得

《设计的魅力》 ———读设计学概论有感 设计学类144 储筠尧 设计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多学科相互交叉,艺术,科学与技术相互融合,具有整体的科学表现特征的新兴艺术类学科。艺术的形式美感,科学的核心内容及技术的工艺特征完美地构成了艺术设计的全部内涵。它是创造人类生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一门科学。 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可以从设计的艺术性,科学性及技术性等三个方面加以认识,设计的艺术性包括对设计物像的造型形态特征,色彩装饰特征及材料肌理特征等方面的理解与表现。 设计的艺术性是基于对设计物象的基本认识和在设计创造活动中对物的形态特征,色彩装饰盒材料肌理等的理解,依据功能性,舒适性,装饰性,审美性,等需要加以主观的,合理的,符合形式美感法则的创造性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通过部分创造和改变物的性质。通过造物的方法,形成物品为人所用,获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设计的目的是适应生活的具体需要,顺应社会发展的积极方向,构成历史性的文化积累,从而证明人类高度文明的具体所在。 设计的创意性特征 设计的的创意性特征体现出设计作品的文化特征与积淀,具

有思想的导向性及象征性,设计的奇妙思想包括对视觉与知觉甚至触觉的冲击,隐喻着深层的文化内涵。创意直接体现设计的生命力。 设计的图形特征 在设计中有文字图形,图案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无论那种形式都是设计表现的重要手段,对设计的成败至关重要。以图形为主的设计具有极强的装饰感和视觉感的冲击力。 设计的产品型特征 设计的产品型特征往往突出产品的使用功能性与舒适性,重点表现在产品的造型形态上。强调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及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实用与舒适经常作为标准规范。 设计的科学特征 设计的科学性特征严格地界定了产品的规范技术指标,并突出表现在新技术新科技的成果应用上。先进的技术含量代表着时代的发展与时尚,体现综合的科技与经济实力。 设计的工艺性特征 设计的工艺性特征是产品的制造加工的完美展示,是设计的功能性,舒适性及艺术性的具体体现。无论产品的外观造型及内部构造,其精准的工艺技术都将是优质产品的重要保证。 设计的市场性特征 设计的市场性特征是商品创造社会的唯一经济指示,设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价值。好的设计通常能

进化博弈论读书心得

进化博弈论读书报告 汪波 1973年,梅拉德·史密斯和普瑞斯将博弈论的思想引入到生物演化的分析中,二人提出了进化稳定策略(ESS ),随着1978年, Taylor 和Jonker 发现了进化稳定策略和复制动力学之间的关系,标志着进化博弈理论的诞生,因为与复制动力学之间的关系,进化稳定策略也因此成为进化博弈理论最经典的概念。1982年,梅拉德·史密斯出版了《演化与博弈论》,该书揭示动物群体的行为变化的动力学机制,也因此书他被称为进化博弈论之父,1995年,Weibull 著作了《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2009年初,Sandholm 出版了《Population Game and Evolutionary Dynamics 》专著,这篇读书报告是在看了这三本著作的很少的一部分内容之下,理解其中一些浅显的内容后完成的。 一、进化稳定策略最初的模型 进化博弈理论是将博弈论引入到生物学背景下产生的,当生物的特定表现型的适应度依赖于群体中的频率分布时,进化博弈论就是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生物演化的问题的一种方法,古典博弈中,参与者根据自利的原则表现出理性行为,但在生物进化的背景下是不合适的,由此,理性原则被群体的动态性和稳定性取代,而自利原则则被达尔文的适应度所取代。在一些重要的假设下,将会得到博弈的一个新形式解:进化稳定策略。它是这样一个策略,如果整个群体的每个成员都采取这个策略,那么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不存在一个具有突变特征的策略能够侵犯这个种群。 最初的简化的模型由梅拉德·史密斯和普瑞斯给出,他和普瑞斯也给出了进化稳定策略的数学式的描述定义,这一模型的本质特征是假设该群体有无限大的规模,繁衍以无性生殖的方式进行,竞争只在两个不存在任何差异的对手间展开即是成对的竞争。生物学中价值是指两个动物为了争夺资源而增加的或者减少的达尔文适应度。故我们用适应度作为最后个体的收益的衡量,假想在这个无限的种群中,有两个策略I 、J ,每一个成员都采取这两个策略之一,且策略的选择是随机的,在有竞争前个体的初始适应度为0w ,再假设整个群体中选择I 的概率为p ,()w I 、()w J 分别表示选择相应策略带来的适应度,而(,)E I J 表示个体选择策略I 而对手选择J 时的收益,其他(,)E I I 等表示类同的意义。 若每一个个体都参与到竞争当中,则有 0()=+(1-p )(,)(,)w I w E I I p E I J + (1-1) 0 ()=+(1-p )(,)(,)w J w E J I p E J J + (1-2) 稳定的策略具有下列性质:整个种群中几乎所有的个体都采取了这个策略,且这些个体的 适应度必将高于竞争对手或者可能出现的突变异种的适应度,否则竞争对手或者产生的突变 异种会侵害整个种群,以致种群的削弱或者毁灭等,这时此策略便不可能是稳定的策略。若 I 是进化稳定策略,则()()w I w J >,且1p ,所以当I J ≠,有 (,)(,)E I I E J I > (1-3) 当(,)(,)E I I E J I =时有 (,)(,)E I J E J J > (1-4) 满足上述条件(1-3)、(1-4)的策略就称为进化稳定策略,而上述的两个条件1-3、1-4也被认为是判别E SS 的标准条件。 上述的策略是在纯策略情形下考虑的,当策略I 是从一个可能策略集合中随机的选择而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读《爱弥儿》有感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爱弥儿》这本书,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与众人交流。 18世纪中叶,在法国兴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教育运动,奏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奏曲。在这一运动中,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犾德罗和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并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的黑暗,提倡以理性的思想取代迷信盲从,以编纂百科全书为武器,宣扬新知识、新思想,探索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方法和途径,这种思想启蒙运动为自然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卢梭的《爱弥儿》的问世,标志着自然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 卢梭曾经当任过短暂的教师职务,这简短的教育实践引起了卢梭对教育问题的浓厚兴趣,从此他观察思考,遂于1762年完成了他构思20年、撰写3年的教育名着《爱弥儿》。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 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罗丹艺术论--嘱词读书笔记

读《罗丹艺术论—嘱词》笔记 --141627031 王亚琴环艺 最初知道罗丹这号人物是在第一年考研复习的时候,阅读《设计学概论》这本书,书中仅仅提到罗丹是法国19-20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以及他的作品《思想者》《加莱义民》,再无其他。没想到的是我那一年名落孙山,不得不准备第二年的考研复习,在这期间主要用的教材是《美术史论考研辅导》,在这本书里,我更加详细的了解了罗丹以及他的雕塑们,包括《地狱之门》《丑之美》等等,都有了更加详尽一步的了解。第三次探索到罗丹,是在林逸鹏教授的课上,记得第一堂课林老师就把罗丹的作品《加莱义民》与我们中国的烈士纪念碑的一般造型进行比较,罗丹大师是以粗糙的纹理以及精确的造型表现他的作品,同时输入大量情感,以表达出强烈的心理影响力。而当代中国雕塑,动作死板肢体僵硬表情一致,几乎是没有情绪没有感情的。这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林教授的引导下,我开始阅读《罗丹艺术论》这本著作,本书是罗丹对欧洲雕塑史的科学的总结,也是罗丹本人在几十年如一日探索雕塑奥秘的路途中的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读完这本书,对我对艺术的理解有了更加进一步的理解,也对罗丹那专注于艺术、专注于雕塑的精神感到震撼和敬佩。现在我在这里来谈一谈我在认真阅读完全书后,对嘱词部分的感悟: 首句“罗丹一生,热爱艺术,垂暮之年,犹以忠诚恳切之言作此嘱词,为一般青年艺术家作一详明之指导。”此作是罗丹暮年之作,以深情恳切之语气,给我们青年艺者们以前辈在探索艺术这条道路上的经验之指导,在我们深受感动的同时,也给我们深切的启发。首先是要虔诚地瞻仰在我们艺术这条道路上的前辈们“瞻仰激赏是一杯慷慨的祭酒,是处于高贵的心灵的奉献。”说的是,富有激情的瞻仰前辈伟人的作品是真诚的情感,是瞻仰其高贵的灵魂,并非流于表面。他在告诉我们要从前辈们身上学习经验的同时,不忘提醒我们“要跳出因袭的樊笼”所以他下一句便是“可是留神不要去模仿前人。”“这便是传统自己教你永远要探求现实,禁止你盲从任何大师。”罗丹大师在这里教会了我们正确对待传统,要从传统中学习其精髓,但又不能被传统中的权威所束缚。既要学习,又要发展。“奉自然为你唯一的女神罢。”罗丹一生钟爱艺术,追求自然。在此他又提醒各位青年艺者,效忠于自然,用发现美的眼睛来探索自然。“触到它内在的真。”真就是美,遇见了“真”就一定会找到“美”。“真”是鉴定人生价值的基础。接着又从雕塑的专业角度来详解雕塑家们如何更加明晰的表现自己“牢记罢:只有体积,没有线条。你描绘时,绝对不要注意轮廓,而要着眼于凹凸面。是凹凸面支配着轮廓的。”这里是在告诫艺者们,不要执着于外形轮廓,不要执着于体积,而是要更加把重心放在凹凸面上,着重表达的是物体的凹凸,只要凹凸面表达准确,体积自然出来,轮廓不需要刻意勾勒也能完美的表达物体,表达艺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当然,要做到这些事不容易的,要“不断的磨练。把你整个的融化在工作里。”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要专注自己的工作,就像罗丹专注于他的雕塑们一样。嘱词部分最让我有启发的就是“要有耐性啊!不要向往什么灵感,它是不存在的。艺者的德性只是智慧、专注、真诚、意志。如诚实的工人一般,努力你的工作罢。”罗丹在这里是将艺术的德性与工人的德性等

《经济学原理》读书报告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读书报告 张行 08信管一班 2011-7-31 一、书名:《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第五版 二、著者:N·格里高利·曼尼(N·Gregory·Mankiw)(梁小民梁 砾翻译) 三、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页数:540 五、内容大意: 这本书共分为七篇,二十二章。书本还有下册,只是在图书馆没有借到,索性只能观摩这一本书了。 第一篇:【导言】,可以说是全书的精髓所在。该篇包含了三章,第一章:【经济学的十大原理】;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第三章:【相互相关性与贸易的好处】。其中第一章的十大原理几乎是后边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其次是要了解到经济学家是怎么样看待问题的。 第二篇:【市场如何运行】。该片包含有三章,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第五章:【弹性及其应用】;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这篇也可以说是一个基础了,这里充分的介绍了市场中“看不见的手”以及需求,供给的弹性和政府政策的关系。 第三篇;【市场和福利】。该篇包含有三章,第七章:【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第八章:【应用:赋税的代价】;第九章:【应用国际贸易】。这篇介绍了基础知识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以及市场效率。接着就介绍了知识方向的纵向延伸及其应用。 第四篇:【公共部门经济学】。第十章:【外部性】;第十一章: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第十二章,【税率的设计】。这一部分,可以从中看到一些可以改变经济的一些因素。比如说税收,还有外部的因素,污染以及环境。其中还有介绍到公共物品与公共资源的介绍。“搭便车问题”这里挺好看的。

第五篇:【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第十三章:【生产成本】;第十四章:【竞争市场上的企业】;第十五章:【垄断】;第十六章:【垄断竞争】;第十七章;【寡头】。这一篇告诉了我们经济学家看到成本与会计看到的成本有明显的不同,经济学家研究的更为细致,把成本看出两部分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其次还对竞争和垄断做了介绍。其中博弈论在寡头中知识很是有用。他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 第六篇:【劳动市场经济学】。第十八章:【生产要素】;第十九章:【收入与歧视】;第二十章:【收入不平等与贫困】。这篇介绍到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东西,收入。这里可以解释现实社会中那些不平等与贫困的原因,值得有看几遍。 第七篇:【深入研究的论题】。第二十一章:【消费者选择理论】;第二十二章:【微观经济学前沿】。这一篇和我们专业课《信息经济学》很相似,它介绍了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以及各种定理。这一篇感觉挺精妙的。 六、读后心得感想: 在图书馆无意看到这本书,开始只是随便看看,只是没想到看着觉得这本 书说挺吸引人的,首先是作者给我们地位就是一个入门级的经济学者。开始会觉得这里我都懂,而且作者举了很多身边有趣的例子,让我感觉到经济学就在我的身边一样。花了一个多月终于把它给看完了,虽然其中有很多的地方自己没有认认真真的其花时间去学习,只能说比较深入而且很专业的知识我是没有去深入的学习了。作者通过浅显易懂的案例,让经济学学习起来更加的得心应手,真正的生活中的经济学。 这本《经济学原理》第一章的十大经济学理论,这里有必要摘录出来:一、人们如何做决策。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二、人们如何相互交易: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跟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学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三、整体经济如何运行,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所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将会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 读书笔记】语言学概论(崔希亮)

引言 语言学的“体”和“用” 【语言学的“体”主要是指关于语言学本身的研究,语言的本质,语言是怎么产生的,如何传递信息的(编码-信号传输-解码),语言的习得机制,心理机制,生理机制等等,同时如何研究语言(演绎法:不能直接观察的研究对象我们就用合理的推论来证明某些假设,归纳法:能够直接观察的研究对象我们用观测数据来证明某些假设) 语言学的“用”主要体现在语言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语言信息处理,语言教学,语文政策,语言学习(先天论和白板论,成人和儿童二语习得的不同),词典编纂等等】 一、儿童如何习得母语的两种假说: 1.先天论:心灵学派,认为有LAD和普遍语法的存在 2.白板论:认知学派,认为儿童的大脑是白板一块,通过后天的模仿和练习才学会了语言。 二、成人二语习得和儿童学习语言的不同: 1.学习动机不同。(儿童为了交际,成人的动机不同) 2.学习时间不同。 3.学习环境不同。 4.学习方式不同。(儿童是自然获得,成人是学习)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此章节主要探讨了语言和语言学的本质问题,语言的本质问题较为复杂,,包括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在探讨语言观上,索绪尔区分了“语言”和“言语”,明确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自然属性主要包括对索绪尔的符号线性理论的探讨,社会属性探讨了语言的交际效应,语言在社会中的运用,心理属性探讨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一、索绪尔的符号线性理论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的内核是语义,物质外壳是语音。语义和语音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的组合是线性的,符号具有生成性,将非线性的思维通过符号线性表达出来。 具有以下特点: 1.任意性。符号的声音和意义之间的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没有理据的。符号的所指和能指 之间具有约定俗成的规则。符号的所指是指概念,能指是指声音形象。 2.线条性。符号在组合是只能一个跟着一个的出现,构成一个线性的序列。 3.系统性。语言符号是一个结构分明的层级装置,语言符号的运转在一个系统内进行。这些符 号的工作原理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每一个符号既能和别的符号组合又能被别的符号替换。 语言符号的这个特点使得有限的规则和有限的单位可以生成无线的表达单位。 二、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也离不开语言。 没有语言,人类的理性思维很难进行下去。同理,如果离开理性思维,人类的语言就无所依靠,没有了逻辑。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思维层次一定都有语言的参与。“欲辨已忘言” 三、“语言”和“言语”的区分 索绪尔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分表明了他的语言观。他认为语言和言语要区分开来,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他把语言界定为符号系统。这就把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确定下来了。语言是一种心理印象,

爱弥儿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之《爱弥儿》 阅读书目:《爱弥儿》——卢梭写于1757年 阅读日期:2015年3月 核心观点:自然教育、儿童中心论、自由、平等、博爱 阅读摘要与心得: 我阅读的是商务印书馆版的《爱弥儿》,这本书一共分为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内容和方法,我重点看了上卷。 第一卷(0-2岁),卢梭论述了如何让两岁以前的婴儿使儿童能自然发展,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婴儿得到最合适的照顾和营养。教育应从出生开始。他非常重视儿童的身体是否强壮,主张从出生起,就应对儿童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儿童身体的自然发展,为以后各时期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卷(2-12岁)卢梭认为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属于睡眠期,儿童的智力还处在感性阶段;记忆力还带有感性的特点;还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因此此期的智育和德育不应操之过急,要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特点, 主张消极教育。 第三卷(12-15岁)卢梭认为12到15岁的的少年已经积累一些感官经验,所以开始对他们进行智育教育。提到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个事物的习惯,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种知识,这就符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思想,其中提到《鲁宾逊漂流记》,关

于生存教育的书。 第四卷(15-20岁)卢梭认为这个阶段的各种欲念的萌发期,应主要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 第五卷卢梭主要阐述了女子教育和对青年男女进行爱情的教育。 这次阅读主要对书中儿童时期的深刻的教育观点和教育内容进行摘抄和总结,并做了以下笔记: 一、培养自然人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这是开篇的第一句话,直接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即人性本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教育应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身心自由发展。在后篇“自然发展”、“顺应自然”、“自然人”伴随着整篇文章。 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尔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所以,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正如蒙台涅所说的,他虽然不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但至少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只要他能够明白他所做的一切有什么用处,能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