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国际法碎片化的成因

论国际法碎片化的成因

论国际法碎片化的成因
论国际法碎片化的成因

论国际法碎片化的成因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知识职业化和科学方法论广泛应用是国际法碎片化的深层次原因。国际法的建构者从不同传统中选取一些碎片化的观念并加以合法化成为国际法知识体系。国际法构建之初的碎片化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导致了国际法的先天不足和必然的缺陷。

一、国际法碎片化是知识

职业化的后果

2006年,国际法委员会就国际法碎片化提出报告,认为后现代国际法的特征之一是功能性分隔,这是由社会各领域的专业化和部门自主性造成的。碎片化既是国际法问题,也是国内法现象。与国际社会碎片化相伴随的是规则或规则复合体、法律制度与法律实践的专业化和自主性。以前由一般国际法调整的领域现在则由“贸易法”“人权法”“环境法”“海洋法”“欧洲法”甚至是异质和高度专业化的“投资法”和“国际难民法”等专门领域调整。但在进行专业造法和专业制度建构时,各领域往往无视相邻领域的立法和制度现状,无视国际法一般原则和实践,偏离制度与法律的整体视角,从而引发规则或规则体系间的冲突。国际法碎片化的后果之一是产生相互冲突和相互抵触的规则、

原则、制度实践。[1]

随着国际性法院、仲裁庭的扩张,随着全球化深入,国际法碎片化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关于如何克服规范冲突、重叠管辖等问题,学者从国际法制度和体制等方面提出种种对策。[2]笔者认为,理性主义泛滥以及相随的知识职业化、科学方法论的广泛应用是国际法碎片化的深层次原因。

能被视为职业的工作往往需要一套专门化的、相对(有时是高度)抽象的、体系性的科学知识。[3]现代职业与工业资本主义崛起有关,与前工业时代的职业有着天壤之别。根据弗莱德森的研究,在前工业时代,大学里培养的职业主要有法律、医学、神学和不太常见的军事四个职业,这些职业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自十九世纪起,新兴行业引发了职业结构变化,法律、医学、神学和军事等古老职业的性质和认同发生变化。新兴行业试图获得“职业”称号,因为职业意味着博学、绅士地位,有助于树立新兴职业的地位,对新兴职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政治合法化非常重要。这样越来越多的行业被纳入到“职业”的称号之下。[4]新兴职业者为本职业合法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职业共同体。所以,职业的特征之一是“共同体”。[5]新兴职业者一方面强调自己的工作具有技术伦理和共同体伦理;另一方面竭力证明本职业超越于市场定律,具有客观理性。这种客观理性只有经过科学程序才能理解,科学程序是发现自然和社会内在决定因

素的途径。[6]此外,新兴职业者挑选观念,把这些观念合法化为独特的专业知识,使之与前工业资本主义的知识有明显区别。具体来说,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职业知识有如下特征:第一,职业知识是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职业知识在市场主导的历史背景下诞生,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为此“职业知识被标准化和编纂,成为职业商品”。[7]“十九世纪中期,资本滋生了一批以出卖建议和专门服务为生的人”。[8]知识产权就是对这些商品的保护手段。第二,职业知识是制度化的知识。为了在市场出售,新兴职业者把本职业的知识合法化为独一无二的专业知识,发展了一系列制度,比如颁发资格证书、组织资格考试、授予文凭、制定正规的职业培训大纲等。此外,新兴职业逐渐垄断教育体系,使得职业招聘和晋升都以正规的大学教育为标准,使正规的教育优先于传统的学徒制。[9]第三,职业知识最典型的特征是崇尚理性。启蒙运动推崇理性主义,不喜欢主观性和混乱无序。它追求澄明,力图消除神秘,寻找实在可确定的事实,拒绝用超自然力量来解释人类社会中的自然现象。[10]理性主义相信外部世界有一种合乎逻辑的秩序,这种秩序不仅人类头脑可以认识,而且几乎可以用概念性语言准确表达出来。[11]工业革命以来,理性被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12]总之,理性强调逻辑性、确定性,并试图用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理性是一种具有科学倾向的程序方法,与现代科学发展、把科学方法适用于技术和社会问题紧密相关。

根据学者研究,科学的英文Science由拉丁语的scientia演变而来,

具有“知”或“知识”的意思,几乎同英语的knowledge 是同义词。后来science逐渐开始使用复数形式,逐渐从单纯的“知识”的含义向分化为诸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个专业领域科学演变,直到十九世纪,这种用法完全定形。在该演变过程中,业余的“自然哲学家”逐渐转变为职业的“科学家”。实际上,“科学家”和“物理学家”等词是在十九世纪中期创制的新词,这时支撑职业科学家的各种制度也确立起来,并形成了由职业科学家构成的共同体。[13]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个专业领域树立了确定性的形象,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以至于“确定性成为十九世纪学术界的共同追求”。[14]自十九世纪中晚期起,人文各领域也以自然科学为榜样,以确定性为目标,纷纷从之前较为统一的知识体系中分化出来,形成了独立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不同学科,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职业共同体。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职业知识急剧增长,知识进一步专业化,学科激增,并成为大学中的科目。这些在大学中发展的职业知识不可能“充分达到科学标准,却采纳与自然科学一样的技术或理性,努力使理性理论成为实践的基础,并用‘抽象的象征体系编纂知识’”。[15]

理性主义泛滥导致知识的职业化,进而产生了大量互不相容、碎片化、不确定的专业知识体系。罗兰·斯特龙伯格认为,知识专门化为无数单位,每一个单位都成为一个由自己人组成的小型的、高度组织的世界,其内部成员的知识生活以会议、专业刊物和集体性学术为中心。很大程度上这类群体在各自为政、孤军作战,发展自己的亚文

化,极端专业化和小集体内部的词汇阻碍了交流。比如文学经常围绕着某位作家形成研究会:乔伊斯研究会、约翰逊研究会、萧伯纳研究会。社会学则有功能主义者、行为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存在主义者和象征主义者等学派。经济学中存在着自由市场经济学与国家干预的对立。心理学家分化为行为主义者和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者”。[16]西方现代大学所传播的知识特征之一就是碎片化、形式化、脱离现实性。有学者认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学者反抗的原因是“他们对于一个四分五裂而且似乎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知识世界困惑”。[17]法律包括国际法仅是人类无数碎片化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理性主义深刻地影响着法学。法学家开始致力于“科学”探索,因为它涉及用与科学框架相符合的方式重新定义学说,也涉及重新定义职业。法律人包括国际法律人开始构建更专业化的部门法律。[18]该构建的结果是“整个法律体系的公法和私法的划分,以及诸如民法、刑法和行政法等自成一体部门的再划分”。[19] 法律专家成为“崇尚确定性的人”,[20]自然法这类不精确的理念让他们“大为苦恼”。[21]

二、国际法碎片化形成的认知基础

工业时代职业知识的专业化首先发端于自然科学,所以有必要理解自然科学不同分支是如何从人类庞大的观念中挑选观念、进行合法化、界定专业知识体系,进而导致人类较为整体的知识体系分裂为无数碎片化的现实。路德维希·弗莱克在其科学哲学名著《一个科学事实的起源与发展》中对认知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现实。弗莱克认为,为了实现纯粹理性,自然科学分支抛弃思维观念中原始的、直觉类的观念,仅挑选并合法化能够被科学方法逻辑证明的“正确”观念,抛弃“错误”的观念。这个挑选的过程不是客观的选择,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思维共同体主观选择的结果。在观念的选择与合法化过程中思维共同体形成了特有的思维风格。也就是形成共同体特有的术语、思维倾向、概念及理论体系等,而与思维共同体思维风格矛盾的观念都被斥为错误而予以抛弃。这也足以证明,真理是一定历史和共同体的产物。从历史的视角来看,真理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事件;从共时的视角来看,真理是在特定共同体的思维风格约束下的产物。被特定历史和特定共同体视为真理的事实,在其他历史时代或共同体就不一定为真理。却被共同体成员视为人类思维的全体。[22]比如“地球是平的”“地球是静止的”“地球由水组成的”等说法,用现代社会接受的信念体系衡量是错误的,但在古希腊却被看成是正确、合理的。[23]

启蒙以来,理性主义成为思维风格,人们只接受确定的、可证实的观念,抛弃神秘莫测的、无法精确表述的观念。弗莱克认为,自然科学家崇尚客观理性,对主观、客观加以区别,试图构建没有主观情

感因素的概念,过渡崇尚逻辑和逻辑结论,抛弃原始的、直觉的观念是错误的。[24]自然科学家不仅是错误的,还直接造成了人类整体知识的碎片化。因为不同自然科学分支根据理性标准,从人类庞大的知识库挑选部分观念进行合法化,形成不同专业知识体系的过程直接撕裂了人类较为整体的知识结构。人文学科模仿自然科学构建的不同专业知识进一步加剧了知识的碎片化。麦金太尔认为,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早期,在苏格兰、美国等现代大学和学院中,理性获得了成就,理性标准获得大众的认可。与该理性标准极度不同的观点被强制从大学和学院中排除。最显著的是天文学中排除了文艺复兴早期和十七世纪的占星学,自然哲学排除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通过强制排除,自然科学取得了成功,技术获得了声望。同样,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等非自然科学也被简化为技术和程序,技术性的一致代替了知识的实质内容。分析哲学、语言学和经济学、技术专家被置于核心地位。根据理性标准挑选和排除观念后,大学里的教学大纲四分五裂,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籍分属互不相容的不同学科。现代人成为相互冲突、不兼容、碎片化知识的接受者。高等教育导致学生陷入无休止、没有定论的争论中。[25]比如西方现代正义理论就是从清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不同理念中挑选观念形成的碎片化观念的混合物。而且,这些碎片化观念的混合物还继承了法国启蒙运动、苏格兰启蒙运动、十九世纪的经济自由主义、二十世纪的政治自由主义等不同方面,导致西方现代正义理论的分化和冲突,人们对正义无法形成连贯的思维和判断方式,社会对何为正义不再有一致的看法。[26]换言之,肇始于十八、十九

世纪的知识急剧专业化,是根据理性标准选择观念并加以合法化,有的甚至是强制排除得以实现的,这个过程造成了知识的碎片化,割裂了人类整体的知识结构。各自为政的专业知识体系成为现代大学的不同科目。从进入校园初始,学生所接受的就是一个残缺不全的、碎片化的知识体系。

在法学领域,“法律事实”是由法律职业共同体合法化的社会现实,被合法化为法律事实的社会现象才受法律调节,“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就是其典型表现。可诉性问题、管辖权、政治与法律的区分、法律与道德的区分、法律渊源也是职业法律人构建的事实。这样法律所能解决的问题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了表面上的确定性和客观性,共同体的实践也有了明确的界限。法律分化为不同部门,每个部门法律都形成具有特有思维风格、法律术语、法律问题的职业共同体或次级职业共同体。所以现代法律人非常保守也很敏锐,总是能马上区分出哪些问题法律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法律无法解决。国际法律人也不例外。国际法律人在挑选、排除、合法化观念建构国际法专业知识体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思维风格的职业共同体,形成了国际法学科特有的问题、评判专业水平的标准、法律方法和技术、词汇以及相应的文风。换言之,形成这些法律人共同的“学科感”。[27]大卫·肯尼迪的研究表明,在十九世纪早期,国际法与其他法律没有区别,没有形成有别于国内法的法律体系。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在律师和法官眼中没有区别。十九世纪晚期国际法体系

看似非常不同了。欧洲的国际法律人开始共有一种法律意识,一种推理的方式,一套论证范畴和学说假设。[28]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以自然科学为榜样,以理性为标准,经过观念的挑选、排除、合法化,国际法作为一个新学科诞生了。但被称为国际法之父的格劳秀斯对现代国际法则毫不关注,国际法也不是他学说的决定性内容。他的学说对现代国际法理论有贡献,但他仅仅把调整欧洲君主关系的规则看作个体和君主权利义务关系的第二位渊源,而不是单独的法律分支。[29]瓦泰尔是正式把国际法看作一个法律分支的学者。他在1758年出版的教课书《国际法》中,把国际法作为核心主题。[30]但瓦泰尔的国际法与十九世纪中晚期职业法律人以自然科学为榜样构建的国际法有很大区别。埃芒纽尔·朱奈特认为,瓦泰尔的《国际法》不仅涉及国家间关系,更有国内法内容,而且国内法所涉事项非常广泛,包括农业发展;国内贸易;公路、桥梁、运河等公共设施的维护;公共福利;金融、教育、艺术和科学等内容。

[31]也就是说,他的国际法包括国家对内、对外关系中所有权利和义务,没有对公法和国际法作出明显的划分。[32]也正因如此,当时关注国家间关系的学者仅被看作介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一类人。[33]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奥斯汀在其专著《法理学范围之限定》中试图根据科学界定法律。他质疑国际法的科学性,认为国际法仅是实证的道德。[34]为回应奥斯汀对国际法科学性的质疑,当时的国际法律人竭力论证国际的“科学性”,并试图以当时流行的自然科学标准设立国

际法学科。[35]韦斯累克申明自己著书立说的初衷是考虑“国际法在科学中的地位”。

为了实现科学的确定性、精确性,当时的国际法律人根据理性标准进行观念的选择和合法化。自然法因为不具有科学的精确性被当时的国际法律人抛弃。奥本海在《国际法科学:任务和方法》中,高扬科学价值,极力否认自然法,认为自然法不过是幻觉。[37]此外,这些法律人还试图清晰界定国际法与道德、国际法与国际政治、国际法与国内法的界限。发展出国际法的渊源学说,把条约和习惯法定为国际法的主要渊源。甚至认为“习惯法也将隐退,国际法将仅由条约法构成”。[38]根据学者研究,十九世纪,为使国际法符合理性标准,国际法实体性规则急剧减少,仅限于捕获法、海洋法和外交豁免等领域,国际法发展成为包括主权利益学说、管辖权和国家责任的程序性规则、国家身份和国家承认等以主权为核心的学说体系。在国际法学科形成的同时,国际私法和比较法学科也分别形成,这样国际法成为单独学科的事实也愈发明显,成为大学的研究和教学科目。[39]这样,国际法逐渐成为一种“思维模式和话语,成为具有权威的法律部门,成为欧洲、北美州和南美洲大学中教授的法律,随后也成为日本和某些亚洲国家大学中教授的法律。它是一种由逐渐职业化的、自此被称为‘国际法专家’或‘国际主义者’的法学家群体讨论和传播的法律。它成为时代的范式,尽管是一种简化了的形式”。[40]最终,根据理性标准构建起来的新的国际法逐渐替代之前的“道德、宗教、利益规则、罗

马法或皇帝法等综合性规范体系”,[41]成为调整国家行为的规则体系。

三、自然科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加剧了

国际法知识的碎片化

知识未被大规模职业化之前,人类主要依靠常识和传统作为行为指导。[42]工业资本时代兴起的职业群体,为树立职业知识在大众中的权威进行了广泛的合法化努力,通过教科书等媒介让大众相信职业知识是建立在科学方法之上的,具有确定性并能改善人类生活。这样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各种职业知识逐渐替代传统知识成为大众的信仰和行为指导。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职业知识的方法论是“假说演绎法”。[43]该方法的核心是以假设作为理论或学说构建的出发点。比如有职业群体提出“吃肉身体健康”的假设,然后围绕此假设收集数据进行论证,最终得出“吃肉身体健康”的结论。而另一职业群体给出“吃素身体健康”的假设,然后收集相关数据进行论证,最终也能得出“吃素身体健康”的结论。这些建立在不同、互不兼容甚至相互矛盾假设基础上的理论或学说必然是不完整的、碎片化的。因此,自然科学方法的适用加剧了知识的碎片化。正如吉登斯所言:“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纷繁多样实际上来源于其方法论的分裂与对立,而方法论上的对立又根源于某种人与社会的不同假设。”[44]如何取舍基于互不兼容假设基础上的知识或理论,成为现代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这也是现代人感到困惑的问题。

A.P.d'Entrèves认为,近代法理学兴起有两个标志,一个是摒弃自然法,另一个是以科学方法研究法律。[45]法学家往往宣称他的理论建构是“建立在一个假设的前提上”。[46]现代法学流派或理论纷繁复杂就是因为假设不同,使碎片化成必然。在国际法中,“主权学说”“人权学说”就是建立在不同假设上,进而导致主权和人权成为国际法内具有内在矛盾性的权利。“知识产权”和“健康权”在实践中的对立就是佐证。如对药品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非洲大量病人得不到及时救助而妨碍了这些人的“健康权”。可见,不同职业群体根据偏好从不同假设出发所构建的理论或学说必然是碎片化的,有的甚至是矛盾的,是不兼容的。

此外,建立在不同假设上的理论或学说的构建不仅引发了知识的碎片化,更增加了知识的不确定性。因为假设会因无法证实、不符合实践或偶然因素的介入而改变,使得构建的理论或学说有被推翻的可能。比如假设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但只要发现有一只天鹅是黑的,以该假设构建的理论或学说就会被质疑。因此,“科学家的基本工作便是去正确地选定他的假定,一旦这个假定不管用了,便会有摒弃它以及以更佳假定代替它的问题产生。”[47]

不同职业群体根据理性标准,适用科学方法构建理论或学说的行

为割裂了人类整体知识结构,使得碎片化、不确定性成为现代知识的根本特征。根据群体偏好所构建的不同理论或学说,不是人类社会自然发展的结果,有的也无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工具主义横行的现代社会,碎片化、互不兼容的知识理论或学说往往沦落为为同利益服务的工具,合法化决策中的任意性、专断性成为强者控制弱者的工具。在国际社会,大国为己私利任意创制理论与权利的现象并非少见。最典型的代表是美国创制的所谓“事先防卫的自卫权”“先发制人”等权利和理论,使美国在全球任意、专断使用武力和暴力合法化。

总之,从认识论角度看,国际法碎片化是启蒙以来理性主义引发的知识职业化的必然结果,是根据理性排除、选择、合法化观念,用科学方法构建理论或学说体系的结果。因此,国际法从构建之初就是碎片化和不确定的,具有先天的不足和必然的缺陷。

随着国际性法院的扩张以及国际性规范的激增,国际法内部继续分化为无数亚领域,国际法碎片化进一步深化。解决国际法碎片化问题仅仅从国际法或整个法学内部探讨是不够的,因为它关涉到知识的本质,是认识论上的问题。因此,有学者认为,法律碎片化仅是根本的、多维度全球社会本身碎片化的暂时反映,全球法律碎片化不是法律规范或政策间的冲突,是现有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求采取新的法律取向。[48]新的法律取向该从何处开始是值得法律人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破除对客观理性的迷信。“西方社会濒临死亡,

导致它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过于理性化,或者说理智过多,科学和抽象的知识过多,人类失去与自然的联系,失去与神话和象征的接触,失去与正确的宗教和语言的联系。”[49]其次,丰富国际法实体规范。理性主义构建的国际法是极其简化的规则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常处于冲突状态。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主权国家似乎意识到应该确立一些普世的法律标准。”[50]普世的标准不能从职业化、专业化的法律体系中寻找,应当从荣格所说的“健康的原始主义”[51]中寻找;不能仅从西方为中心的伦理价值中寻找,东方传统规范、伦理道德也可为普世的法律标准设定一些标杆。在价值衡量的诸多维度中,时间是重要的维度。“时间性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维度,如果社会科学无视时间维度,将付出昂贵的代价。”[52]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应把传统知识作为行为规范和指导。东西方传统知识历经时间的洗礼仍闪耀着光辉,彰显着特有的价值,是现代人不可忽视的宝贵知识,可为缓解现代知识的碎片化、不确定性作出重大贡献。

作者:李秀芳来源:行政与法2016年7期

材料作文“碎片化阅读”及范文

材料作文“碎片化阅读”及范文 2018-04-15——高三(2)班指导老师:胡高清作文材料——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总结为碎片化阅读。 近年来,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某知名媒体: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 史学博士廖峰: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诗人欧阳江河: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 学者费勇:我不排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 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善待碎片化阅读,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利用阅读终端阅读也不错。 审题说明:材料先给出碎片化阅读的定义,再交代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的讨论。 学生作文时只要围绕碎片化阅读现象展开自己的思考就在范围之内。 1、碎片化阅读产生原因分析。 科技进步、阅读载体的变化、人们的浮躁求快心理……2、表达对碎片化阅读现象的褒贬态度。 碎片化阅读虽然碎片,也是一片,也是一种阅读的方式。

碎片化阅读太浅,不够深度。 3、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分析。 阅读便捷,可充分利用每日零碎时间,上班途中、午睡前等边角时间都可以用来阅读;阅读更广博,可以让更多人进行海量资讯浏览,来了解世界;阅读者可以更有选择性进行个性化阅读;更容易抓住关键信息……催生标题党头条控等;更容易断章取义,易造成误读,淹没真相;看了大量的信息,却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微博微信等碎片化信息占用人们大量的时间,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侵占人的生活;不利于学术研究;会造成一代人的浅薄盲从……4、碎片化时代,该怎么做?各种客户端等信息推送者有责任推送那些准确且更有深度更有含金量的信息;阅读者要形成随手积累碎片信息的习惯,碎片化时代更考验每个人对知识的整理能力;传统阅读不可废,享受碎片化阅读的便捷的同时可以多进行经典阅读;对待满天飞的碎片化信息,要更清醒,能辨识,不盲从……碎片化阅读,碎片化的我们崔瑾哲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每一个家庭,几乎每个人都拥有一款电子产品。 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碎片化阅读逐渐流行开来。 碎片化阅读是为我们带来了便利,还是带走了什么?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正如某知名媒体评论的那样: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

(完整版)国际法简答题论述答案

简答题 1、简述公海自由的内容。 《公海公约》列举了四项自由:(1)航行自由;(2)捕鱼自由;(3)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4)公海上空的飞行自由。《海洋法公约》增加了两项,即:(5)建造国际法所容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6)科学研究自由 2、简述国家管辖权 (1)属地管辖权。指国家对在其所属的领域以内的人和物或者发生的事件,除了国际法规定的外交特权与豁免以外,有权依本国法律实行管辖。(2)属人管辖权。指国家有权对一切具有本国国籍的人实行管辖,而不管其居住在国内或国外。在实践中,各国一般均采用犯罪人国籍原则。(3)保护性管辖。国际法承认,为保护一国及其公民的重大利益,国家有权对外国人在该国领域以外所犯的某种罪行实行管辖。保护性管辖适用的范围一般为世界各国所公认的犯罪行为。(4)普遍性管辖。依国际法规定,对于某些特定的国际罪行,由于其普遍地危害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全人类的利益,所以不论犯罪行为发生于何地和罪犯具有哪国的国籍,各国均有权对其罪行实行管辖。 3、简述国际法院的管辖权 (1)国际法院的诉讼当事人限于国家,任何组织、团体或个人均不得成为诉讼当事人; (2)国际法院管辖的案件主要包括:各当事国提交的一切案件;《联合国宪章》或现行 条约及协定中所特定的一切事件;关于条约的解释、国际法的任何问题、任何事实的存在如经确定即属违反国际义务者;因违反国际义务而应予赔偿的性质及其范围等四类争 端,以当事国声明接受强制管辖为前提。 4、当被指称的犯罪在缔约国领土内,而该公约国未按第八条的规定将此人引渡给本条 第一款所指的任一国家时,该缔约国应同样采取必要措施,对这种犯罪实施管辖权(辅助性管辖)。 《蒙特利尔公》-- 《海牙公约》的基础上增加了犯罪行为发生地国的刑事管辖权 8、什么是国际法上的承认?法律上的承认的效果是什么 概念:承认是既存国家以一定方式对新国家或新政府出现这一事实的确认,并表明愿意与之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行为。 效果:1 两国关系正常化,双方可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和领事关系;2 双方可以缔结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条约或协定;3 承认被承认国的法律法令的效力和司法管辖权和行政管辖权;4 承认被承认国在国际法院进行诉讼的权利及其本身或国家财产的司法豁免权;5 一国一旦承认被承认国的新政府,就撤销了对被承认国前政府的承认;6 承认具有溯及的效力。

操作系统综合习题一

一.选择题 1、引入进程概念的关键在于。 A、独享资源 B、共享资源 C、顺序执行 D、便于执行 2、操作系统核心部分的主要特点是。 A、一个程序模块 B、常驻内存 C、有头有尾的程序 D、串行执行 3、系统调用是。 A、一条机器指令 B、提供编程人员的接口 C、中断子程序 D、用户子程序 4、操作系统中用得最多的数据结构是。 A、堆栈 B、队列 C、表格 D、树 5、可重定位内存的分区分配目的为。 A、解决碎片问题 B、便于多作业共享内存 C、回收空白区方便 D、便于用户干预 6、逻辑地址就是。

A、用户地址 B、相对地址 C、物理地址 D、绝对地址 7、原语是。 A、一条机器指令 B、由若干条机器指令组成 C、一条特定指令 D、中途能打断的指令 8、索引式文件组织的一个主要优点是。 A、不需要链接指针 B、能实现物理块的动态分配 C、回收实现比较简单 D、用户存取方便 9、碎片现象的存在使得()。 A、内存空间利用率降低 B、内存空间利用率提高 C、内存空间利用率得以改善 D、内存空间利用率不变 10、文件目录的主要作用是。 A、按名存取 B、提高速度 C、节省空间 D、提高外存利用率 11、在计算机系统中,操作系统是。 A.一般应用软件; B.核心系统软件; C.用户应用软件; D. 系统支撑软件。

12、UNIX操作系统是着名的。 A.多道批处理系统; B.分时系统; C.实时系统; D.分布式系统。 13、系统抖动是指() A.使用机器时,出现屏幕闪烁的现象 B.刚被调出的页面又立刻被调入所形成的频繁调入调出现象 C.系统盘不干净导致系统不稳定的现象 D. 由于内存分配不当,偶然造成内存不够的现象 14、进程和程序的一个本质区别是。 A.前者为动态的,后者为静态的; B.前者存储在内存,后者存储在外存; C.前者在一个文件中,后者在多个文件中;D.前者分时使用CPU,后者独占CPU。 15、某进程在运行过程中需要等待从磁盘上读入数据,此时该进程的状态将。 A.从就绪变为运行; B.从运行变为就绪; C.从运行变为阻塞; D.从阻塞变为就绪

(最新)新媒体环境下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学院:中药学院 年级:2013级中药制药 姓名:蔡家乐、曾家欢、陈朝辉、陈锦帆 学号:2013039001、2013039002、2013039003、2013039004 新媒体环境下“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摘要】“碎片化”阅读是在数字化、新媒体环境下技术飞速发展而催生的一种新阅读方式,也是人们日常生活改观之后的一种新常态。论文主要通过描述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碎片化”阅读具有信息更新速度快、阅读便捷以及有利于实现阅读全民化、普及化的优点,甚至可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也具有让人形成惰性阅读习惯、降低人们的思维发展与连续性以及辨识内容真伪性能力的副作用。从而探讨出:面对已盛行的“碎片化”阅读,人们应该根据个人情况理性对待,无论是碎片化阅读还是传统纸本阅读,都有可能提高阅读能力、提高欣赏水平、提高知识水平,不应一概而论地将碎片化阅读与传统纸本阅读割裂和对立起来。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新媒体;传统纸本阅读;阅读方式; 碎片化阅读,作为新媒体融合语境下比较突出的一种阅读形式,这个概念近年来不断见于各类媒体,本质而言,它属于数字化的一个部分。碎片化阅读是数字化和新媒体语境下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习惯改观之后的一种新常态。人们已经习惯于借助可移动、便携式的媒介工具进行即时即地的交流与沟通,乃至分享各种信息。在新媒体这个大环境下,碎片化阅读以其独特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让利用每一个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的低头一族应运而生。当这种改变了人们文化发展节奏的阅读方式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碰撞时,论文主要讨论它的利与弊以及对其的看法。 1.“碎片化”阅读的概念界定 碎片化阅读,作为新媒体融合语境下比较突出的一种阅读形式,人们通常主

国际法历年论述题

1、试述国际法基本原则与国际强行法的关系。P33 国际法基本原则是指那些被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意义且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其特征有:1、各国公认; 2、具有普遍意义。 3、构成国际法的基础,以上特征决定了国际法基本原则还构成了一般国际法强制规范,即属于国际强行法范畴。 国际强行法是国际社会作为整体接受并认为不得背离的法律规则,这样的规则只能由以后具有同样性质的强制性法律规则才能更改。其特征有:1、国际社会全体接受;2、公认为不许损抑;3、唯有以后具有同样强制性质的规则才能予以更改;4、与强行法相抵触的条约均属无效。 对照强行法的概念不难看出,国际法基本原则完全具备强行法的特征,因而国际法基本原则具有强行法的性质。但不能将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基本原则对国际法的一切领域具有普遍适用性,而有的强行法规范只是某一特定国际法领域的具体规则。 2、论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P54(简答题) 一、国家的基本权利列为四项: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 1、独立权是指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本国事务而不受他国干涉的权利。独立自主和不受干涉是独立权的两个特征。 2、平等权是指各个国家在国际法上地位平等的权利。 3、自卫权是指国家为了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而具有的权利。广义的自卫权(又称“自保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国家平时进行国防建设的权利即国防权。2)国家在受到外国武力攻击时,实施单独的或集体的武装自卫行动的权利,这是狭义的自卫权概念。 4、管辖权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指国家对特定的人、物和事件进行管理和处置的权利。 二、国家承担的基本义务有:不干涉他国内政、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真诚履行国际义务、尊重人权及基本自由,等等。 3、试述国家豁免原则的发展。P65 (1)国家豁免是19世纪逐渐形成的一项国际法规则。由于所有的主权国家都是平等的,所以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对另一个国家主张管辖权,一个国家在其他国家享有豁免权; (2)19世纪末按照国家豁免原则,国家的一切行为和财产均免受外国法院的司法管辖,这称为“绝对豁免原则”。根据该原则,国家在外国法院的诉讼中可以对自己所有的行为援引管辖豁免; (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逐渐采用有限豁免原则。国家传统上所从事的政治、外交以及军事行为可享受豁免,而经济、贸易等原来主要由私人或法人从事的行为则不能享受豁免; (4)2004年12月,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第一次以普遍性国际公约的方式确立了限制豁免原则,随着《公约》的通过和开放签署,限制豁免原则将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该原则将成为国家豁免立法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存储器管理23答案)

第四章存储器管理23答案) 第四章存储器管理 学号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存储管理的目的是(方便用户和提高内存利用率)。 外存(如磁盘)上存放的程序和数据(必须在CPU访问之前移入内存)。 当程序经过编译或者汇编以后,形成了一种由机器指令组成的集合,被称为(目标程序) 4、可由CPU调用执行的程序所对应的地址空间为(物理地址空间)。 5、经过(动态重定位),目标程序可以不经过任何改动而装入物理内存单元。 6、若处理器有32位地址,则它的虚拟地址空间为(4GB )字节。 7、分区管理要求对每一个作业都分配(地址连续)的内存单元。 8、(对换技术)是指将作业不需要或暂时不需要的部分移到外存,让岀内存空间以调入其他所需数据。 9、虚拟存储技术是(补充相对地址空间的技术)。 10、虚拟存储技术与(分区管理)不能配合使用。 11、以下存储管理技术中,支持虚拟存储器的技术是(对换技术)。 12、在请求页式存储管理中,若所需页面不在内存中,则会引起(缺页中断)。 13、在分段管理中,(以段为单位分配,每段是一个连续存储区)。 14、段页式存储管理汲取了页式管理和段式管理的长处,其实现原理结合了页式和段式管理的基本思想,即(用分段方法来分配 和管理用户地址空间,用分页方法来管理物理存储空间)。 15、段页式管理每取一次数据,要访问(3)次内存。 16、碎片现象的存在使得(内存空间利用率降低)。 下列(段页式管理)存储管理方式能使存储碎片尽可能少,而且使内存利用率较高。系统抖动是指(刚被调岀的页面又立刻被调入所形成的频繁调入调岀现象)。 在请求分页系统中,LRU算法是指(近期最长时间以来没被访问的页先淘汰)。 为了实现存储保护,对共享区域中的信息(只可读,不可修改)。 21、单一连续存储管理时,若作业地址空间大于用户空间,可用(覆盖技术)把不同时工作的段轮流装入主存区执行。 动态重定位是在作业的(执行过程)中进行的。

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碎片化”阅读同样也是利弊共存: 利: 1.“碎片化”阅读有利于实现阅读全民化、普及化,无论是教授、学生还是农民,都可以随时随地可以查阅信息,阅读变得轻而易举,所有的知识与理论都可以共享,都可以平等的分享人类社会的智慧,甚至令人足不出户就可知晓天下事。 2. “碎片化”阅读令原先厚重的阅读变得简易、轻松。阅读不再需要专程前往图书馆借阅书籍,也不再需要苦苦背诵经典,只需轻轻一点,就可以获得需要的资讯。 3.不断更新的信息和随时随地皆可阅读的特性,是“碎片化”阅读的优点"它能够方便快捷地满足人们对海量信息和娱乐内容的低成本、即时性、互动性的获取、分享与传播之需求。 4. 碎片化阅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免费的或者总能够以某种免费的手段去间接获得。碎片化阅读让读者能够最大程度地减低其时间、经济、脑力成本,以相对快捷的方式找到其所需信息,这无疑是纸质图书难以克服的缺陷所在。而且碎片化阅读最大的优势在于,具有较强的时间性,克服了读者与创作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感。 弊: “碎片化阅读”虽然有较为快速、及时等优点,但存在容易令人产生思维惰性、缺乏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等弊端。 1.正是由于“碎片化”阅读的全民化、普及化、简易化、轻松化,让读者产生了惰性阅读思维。用电子设备阅读,人们更易摘选式阅读。由于充斥大量信息,读者往往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浅而广的阅读,而没有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网络时代的“碎片化”信息需要读者以理性的力量进行甄别真假优劣、整理和理解归纳。而纸质书籍则不同于网络信息,其有相对严谨的内容、逻辑和观点,适于静心学习。 4.碎片化阅读降低了思维的线性发展与连续性: 读纸质书时,读者常有这样的感觉:一本书先由厚到薄,内容一页页地浮现在你的眼前,但思维会顺着书中所述内容去做线性的深入思考,长期碎片化阅读使读者对于纸质的长文

论国际法上构成国家行为的基本原则

论国际法上构成国家行为的基本原则 论国际法上构成国家行为的基本原则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国家责任,是指国家就其国际不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1](p.143)。目前,国际社会尚未制定有关国家责任的全球性国际条约。尽管部分国家以前曾经多次倡议就此议题召开外交会议并制定一项国际公约,但该倡议至今没有付诸实践。虽然召开外交会议以制定国际公约的倡议未见响应,但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以下简称国际法委员会)仍然承担起对国家责任进行系统研究的任务,并编纂条约草案,希望能够促进相应国际公约的诞生——在国际法委员会诞生的1949年,它就将国家责任列入研究和编纂计划。之后,先后有5位国际法权威学者担任该项计划的特别报告员,主持不同阶段的工作①。作为长达半个世纪不懈努力的结果,《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Draft Articles on Responsibility of States for Internationally Wrongful Acts,以下简称《责任草案》)在2001年得以问世。国际法委员会还为其附加了《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评注》(以下简称《责任草案评注》)。由于研究与编纂者皆是世界顶尖的国际法学者,并且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反复论证与锤炼,所以《责任草案》毫无争议地成为目前国家责任领域最权威的研究成果。 既然国家责任是国家所实施的国际不法行为所导致的法律责任,而国际不法行为又是国家行为的一种,那么一个行为构成国家行为就成为国家需要为此承担国家责任的前提。然而,对于什么样的行为才

算构成国家行为在学术界和各国政府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国际社会之所以迟迟无法制定有关国家责任的国际公约,很大程度上就缘于无法解决该分歧。这种分歧之所以产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国家是一个法律拟制的主体,所以它的行为必须通过自然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然而,并非任何自然人的行为都可以被视为国家行为。换言之,只有符合国际法上构成规则的自然人行为才能上升为国家行为,并由国家承担法律责任,而构成规则有一套非常复杂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对一个主权国家来说,在国际法上酿成国家责任是非常严重的外交事件。因此,任何国家都会在这个问题上异常谨慎,对于制定有关国家行为的国际条约更是如此。虽然规则的复杂性和制度的重要性导致了国家之间的较大分歧,但在《责任草案》中,国际法委员会通过缜密的分析与严谨的说理,为弥合分歧与达成共识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解决思路。以《责任草案》为线索,笔者认为可以将国际本文由收集整理法上构成国家行为的法律制度归纳为四个基本原则。 二、国家整体负责原则 所谓国家整体负责原则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国家应当对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职务行为承担责任;第二,不论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具有何种职能、地位或其他特性,其行为在国际法上都由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来承担责任。《责任草案》第4条第1款充分体现了国家整体负责原则。根据该条款的规定,国际法将任何国家机关以该资格做出的行为都视为国家行为,而不论该国家机关的职能、地位或者特

国际法试卷 (2)

2014年7月国际公法 一、单选题 1、18世纪末首次将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称为国际法的学者是( B)。B.边沁 2、联邦国家属于(B)。B.复合制国家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对于因为(C )原因要求避难的外国人,经中国政府主管机关批准,准许在中国居留。C. 政治 4、一国依条约同意为另一国的利益而不在其国境上的特定地点建立军事要塞,这种对领土主权的限制称为(B)。B.国际地役 5、最早把大陆架作为法律概念提出的是(C )。C. 美国总统杜鲁门 6、对于发生在公海上的船舶碰撞或其他航行及船长或其他服务人员的刑事或纪律责任事项,由(C)专属管辖。C.船旗国或有关人员所属国 7、派遣国正式任命食馆(B)需征得接受国的同意。B.武官 8、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有(C)。C.51个 9、联合国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首要的机关是(D)。D.安理会 10、第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国际法院法官是( D)。D.倪征(日十奥)(yu三声)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排除一国国际行为不当的情况有(ABD)。A.同意 B.不可抗力 D.自卫 2、国家的构成要素包括(ABCD)。A.居民B.领土C.政府D.主权 3、国际法上引渡的程序一般包括(ABC)。A.提出引渡请求 B.被请求国的审查 C.引渡的执行 4、下列选项哪些是个人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ABCD)A.财产权 B.休息权 C.社会保障权 D.受教育权 5、国际法中合法的领土添附有(ABD)。A.自然形成的新生岛屿 B.河口形成的三角州 D.围海造田或建立人工岛 6、沿海国在其领海内对外国船舶行使刑事管辖权时,可以(ABCD)。A.罪行后果及于沿海国时,逮捕船上所犯罪行的有关人员 B.罪行后果及于沿海国时,进行相关调查 C.经外交代表请求地方当局予以协助 D.经船长请求地方当局予以协助 7、毗连区是沿海国对(ABC)。A.海关 B.财政 C.移民 8、各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AB)。A.航行自由 B.飞越自由 9、关于《联合国宪章》,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BC)A.于1945年通过并生效 B.是迄今为止国际上最重要的一个国际条约 C.截止2001年它有189个缔约国 10、国际组织的主要机关有(BCD)B.决策机关 C.执行机关 D.行政机关 三、填空题 1、当代国际人权法确认的人权的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两大类:(个人权利)和(人民自决权)。 2、领土主权所包含的(领土所有权)和(领土管辖区)是统一不可分的。 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划定大陆架的外交界限时,从领海基线量起到大陆架的外缘距离如果超过200海里的,其划定的大陆架宽度不应超过从领海基线量起(350)海里,或不应超过连接2500米深度各点的等深线(100)海里。 4、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使馆馆长分为如下等级:大使或教廷大使级馆长、(公使或教廷公使级馆长)以及(代办及馆长)。 5、国际法院的管辖权分为(诉讼管辖权)和(咨询管辖权)两种。 四、名词解释 1、政府承认:是指一国通过某种方式表示认可另一国产生的新政府有代表其国家地位或资格。政府的承认发生在一个国家的内部出现社会革命或叛乱,导致该国发生非宪法程序的政权更迭,建立了新政府。改变了旧政府对外关系的方针、政策和国际关系。因而发生即存国家承

中央电大《国际公法》形成性考核第1次任务-0001答案

中央电大《国际公法》形成性考核第1次任务_0001答案 1. 一、单项选择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甲国发生的叛乱运动已经被甲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承认为叛乱团体。该叛乱在其控制的一些地区,强行掠夺或占用外国侨民和外国国家的财产。下列关于甲国政府是否承担责任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 A. 承担直接责任 B. 承担间接责任 C. 甲国政府和叛乱运动共同承担直接责 A. 林则徐 B. 严复 C. 丁韪良 D. 张之洞 3. 认为国际法的效力依据源于人类良知、理性和法律意识的学派叫做()。 A. 实在法学派 B. 规范法学派 C. 格老秀斯派 A. 克林顿 B. 格老秀斯 C. 普芬道夫 D. 瓦特尔 5.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属于对()的承认。 A. 新国家 B. 新政体 C. 新政府 D. 新国体 6. 关于国家管辖豁免问题,()立场在19世纪末期由比利时和意大利等国的司法判例正式确认。 A. 绝对主义 B. 普遍主义 C. 限制主义 D. 连带主义 7. ( )被视为是近代国际法形成的标志的事件之一。 A. 国际联盟的成立 B. 《战争与和平法》的发表 C. 《陆战法规惯例公约》的签订 D. 《联合国宪章》的制定 8. 关于国家行使自卫权,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A. 仅指单独自卫

B. 可以单独自卫,也可以集体自卫 C. 以受到外国干涉为前提 D. 自卫不向安理会报告 9. 关于不动产的国家继承,应适用( )。 A. 与所涉领土实际生存原则 B. 公平原则 C. 随领土转移原则 D. 协商原则 10. 国际法优先说的著名代表人物是( )。 A. 德国的耶利内克 B. 美国的凯尔森 C. 德国的得里佩尔 D. 英国的奥斯汀 11. 一国的部分领土脱离母国,建立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新的国家被称为()。 A. 独立 B. 合并 C. 解体 D. 分离 12. 在国家继承中,部分领土割让或某附属领土并入某一既有国家时,适用(),即被继承国参加的条约自国家继承日期停止对继承所涉领土失效,而继承国参加的条约则同时对该领土生效,除非该条约对该领土的适用不符合条约的目的和宗旨或者根本改变实施条约的条件。 A. 白版原则 B. 移动条约界域原则 C. 领土转移协定原则 D. 领土实际生存原则 13. 当条约与我国法律抵触时,()。 A. 条约优先 B. 条约优先于宪法以外的法律 C. 国内法优先 D. 后法优先 14. 国际法基本原则的特征之一是各国公认,这意味着( )。 A. 一国不能创造国际法 B. 一国可以创造国际法 C. 第三世界国家可以创造国际法 D. 大国可以创造国际法 15. 国家可以自由决定与其他国家缔约、建交、结盟或进行其他往来,不受他国或国际组织的支配和任何形式的干涉,这是国家()的体现。 A. 自卫权 B. 管辖权 C. 平等权 A.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的召开 B. 《万国公法》的发表

2013媒介经营与管理期末复习题

2013媒介经营与管理期末复习题 考试要求: 1、有字(不要开天窗) 2、接近(答案要和题目相关) 3、如能有自己的观点,且有独道的看法,分数更高) 4、闭卷 一、问题: 1、媒介市场细分的常规方法: ●细分方法:(不同变量作为市场划分的依据) 1、地理区域细分---按受众所处地理位置划分。 2、行业细分---按受众所在行业划分。 3、人口统计细分---按年龄、性别、婚否、收入、教育程度、信仰等。 4、时间细分---按时间因素划分,如老人节目的设置。 5、受众兴趣细分—或称利益细分。 6、受众的受传行为----如报纸购买和阅读习惯、频率。 7、生活方式细分---与其它变量结合分析,能更深刻地解释消费者的行为。 2、媒介消费者的特点 (1)碎片化的受众 碎片化的受众导致了消费需求的碎片化,而小众媒介又在传播上强化了这种需求,使得受众的需求进一步固化和异化,从而造就了多变的、差异化的受众。受众碎片化是在大众市场基础上,由不同分众市场板块不断撞击而形成的,这种碎片化的影响体现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品牌选择、媒介接触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展现出的是一个个立体、生动、高度同质化的消费者集合体。 (2) 病毒性受众 在新媒介语境下,每一个个体的受众都是自媒体,我们都可以将其看做是一个病毒传播者,而新媒介就是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 受众的个性和自主性的加强使得受众的病毒特征更为突出。在信息极大丰富的今天,通过交互性媒介的口耳相传成为人们传播病毒的主要方式。

2008年5月18日晚,加多宝集团在央视的赈灾募捐晚会上宣布捐款1亿元,顿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大论坛、贴吧纷纷发帖询问,一些社区网站、门户网站纷纷发布相关新闻。王老吉用一个正话反说的方法,炒作“封杀”王老吉,在各大论坛上炒作这样一个名为《封杀王老吉》的帖子:“王老吉,你够狠!捐1个亿,胆敢是王石的200倍!为了整治这个嚣张的企业,买光超市的王老吉!上一罐买一罐!不买的就不要顶这个帖子啦!”接下来不断出现王老吉在一些地方断销的新闻。⑤ 这是典型的由病毒性受众发起的病毒攻势被企业成功利用的病毒营销案例。受众的病毒性特征来源于对信息的刺激反应,这种刺激反应足以让受众进行主动传播,并使信息的爆炸和影响呈几何级数增长,从而达到信息快速复制、传播的目的。(3) 分享的受众 分享是人的本性,特别是在新媒介匿名环境下,受众更乐于 与他人分享。分享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沟通,因为体验能够创造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沟通是受众个性化、主体性增强的重要表达渠道。当受众分享完某个事件后,无论结果如何,都会开始一种新的活动,或者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进行沟通和传递信息,以使分享能够进一步进行。(4) 游戏型受众 新媒体具有游戏特质,如博客、视频网站等,它们与受众的游戏特质能够产生共鸣并发生聚变反应。一方面,受众的游戏特质使媒体进一步向游戏型转变,或者加强内容的游戏比例;另一方面,媒介的游戏诱惑又进一步激发受众的游戏意识,使受众沉湎于游戏而不能自拔。这种互涉性一方面使受众和媒介相互促进,一方面又彼此掣肘,制约着彼此的进一步发展。 (5)批判型受众 新媒介的数字化传播速度为受众的批判提供了快速传播通道。一些博主、版主等为了提高点击率、影响力及关注度,对社会的各种现象进行批判,观点鲜明、言辞激烈,甚至夸大其词或不择手段。这样,一方面吸引人们的注意,另一方面又引起新的批判,从而使“事件”扩大化以影响现实世界。 批判性受众是对媒介及社会的一种监督,但批判性受众需要培养、教育与引导:培养他们的批判和质疑精神,这样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媒体的完善;教育他们要以科学的精神严肃对待,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的,正确使用新媒介;引导他们批判什么、如何批判,等等。批判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时代赋予受众的一种权利。 3、媒介集团化的特点 (1)媒介管理战略的全局性和综合性; (2)媒介组织机构的多元化和多层次;

碎片化阅读于我们的影响

碎片化阅读于我们的影响 时间:2018-01-16 20:27:03 | 作者:学霸 现如今,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如同一张纸,在高科技的强烈撞击下,粉碎成无数个小碎片。而正是这些小碎片构成了我们碎片化的学习、碎片化的购物以及碎片化的阅读。 在这个科技新兴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充斥着这样几个词: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我今天所要论述的主题——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对我们的影响无非两个方面,正面与反面。正如一枚硬币,具有两面性。而在我看来,碎片化阅读给我们带来的益处多于弊端。 碎片化阅读带给我们最大的好处无疑是扩充了我们所获得的信息量与知识面。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去选择阅读报纸而是去刷屏、点赞。 相比较报纸,手机上的新闻简洁精炼,对于长期看手机的人,可能两分钟就可读完一整篇,但是,似乎有个问题那就是——这些人花短暂时间得到的信息,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很深的印迹吗?就像郑板桥《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中所提“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也就是说,碎片化的阅读比较适合于一些小篇幅文章。 其次,碎片化阅读给予人们更多选择。对于报纸来说,你可能花了钱却只能看到自己不感兴趣的新闻,而你真正喜欢看的类型报纸上却无法一一罗列,因为每个人的选择都是不一样的,出版社无法一一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然而,网络新闻就不一样了,就比如说我爸,他喜欢看“一点资讯”,这是一个新闻软件,我爸着迷于军事方面,所以他可以筛选看的内容,先选择“军事”板块,再根据大标题,挑选出自己感兴趣的加以阅读。 而且,碎片化阅读似乎更加便利。手机携带方便,这是出门必备品,走在路上,随时随地都可以关注新闻,你总不可能走到哪儿都捧着报纸看吧,先不说报纸上的字体小,假如刮风或者下雨,又如何看报纸呢? 益处有三点,那弊端有多少呢? 第一,碎片化阅读会让人们忽略很多小细节,给他人造成麻烦。在地铁上,在排队时,在各种场合,都能发现碎片化阅读者,他们是碎片化阅读的铁杆粉,他们用各种短暂的时间进行短暂的阅读,先不说这种行为的对错,因为是非本就是相对的,而且我自身也是赞成碎片化阅读的。但是他们带给别人带来的影响确实存在。让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小姨开车,看到红灯,她本能地停下,然后本能地掏出手机回条微信,刷刷屏,突然后面有喇叭声传来,才发现已经绿灯,她本就是新手,一听喇叭声,就有点紧张,结果车就熄火了,再重新启

第二章 国际法基本原则

在尼加拉瓜境内针对尼加拉瓜的军事与准军事活动案 【案情简介】 从1984年2月开始,在美国的资助和直接参与下,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组织在尼加拉瓜几个重要港口布设水雷,这严重威胁到尼加拉瓜的安全和航行,并造成了重大事故和损失。美国还支持尼反政府武装攻击尼加拉瓜港口、石油设施等。为此,尼加拉瓜于1984年4月9日向国际法院提出申请,控告美国在其港口布雷、出动飞机袭击尼加拉瓜石油设施和港口以及进行其他军事和准军事活动。 尼加拉瓜请求法院宣布美国的行为构成非法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干涉其内政和侵犯其主权的行为,请求法院责令美国立即停止上述行为及对其本身和其国民所受损害予以赔偿,并指示临时保全措施。 美国则认为法院对该案没有管辖权,因为尼加拉瓜发表的接受法院强制管辖的声明并未发生法律效力。而且,1984年4月6日美国政府通知联合国秘书长对于1946年发表的接受法院强制管辖的声明在两年内不适用于“与任何中美洲国家的争端或由中美洲发生的事件引起或同中美洲事件有关的争端”,该通知立即生效,这也排除了法院对本案的管辖权。 【判决】 1984年5月,法院指示了临时保全措施。11月,法院作出初步判决,否定了美国的初步反对意见。法院认为尼加拉瓜1929年发表的接受国际常设法院强制管辖的声明依《国际法院规约》第36条第2款具有法律效力。至于美国1984年的声明,应受其1946年声明中的“6个月后生效”的约束,这是依据诚意原则的结果。因此法院对本案有管辖权。1985年,美国宣布退出国际法院的诉讼程序,并中止1956年《美国和尼加拉瓜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和美国对国际法院强制管辖的接受。法院认为美国的这些行为均发生在法院作出初步判决之后,其管辖权不受影响。根据规约第53条有关当事国一方不出庭的规定,法院决定继续审理此案。 1986年6月,法院对本案的实质问题作出了判决。法院以绝大多数票判决:美国在尼加拉瓜境内的行动违反了禁止使用武力原则,构成对尼非法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美支持尼反政府武装是对尼内政的干涉,明显违反了不干涉原则;美国对尼加拉瓜的行动违反了尊重国家领土主权原则;美国鼓励了尼反政府武装从事违反人道法原则的行为,美国在尼港口布雷造成第三国船舶及其人员的人身、财产损害的行为也构成了对人道法原则的违反;美国有义务立即停止并不再采取任何上述违背其国际义务的行为,并对违反行为所

操作系统题库 (1)

操作系统复习题: 1.现代OS具有并发性和共享性,是由(D)的引入而导致的。 A.单道程序 B.磁盘 C.对象 D.多道程序 2.系统的主要功能有(c)。 A.进程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处理机管理 B.虚拟存储管理、处理机管理、进程调度、文件系统 C.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系统 D.进程管理、中断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系统 3.操作系统是对(C)进行管理的软件。 A.硬件 B.软件 C.计算机资源 D.应用程序 4. Windows 98 是(C )操作系统。 A.多用户分时 B.批处理系统 C.单用户多任务 D.单用户单任务 5. 一个进程释放了一台打印机,他可能会改变(A)的状态。 A另一个等待打印机的进程 B 输入、输出进程 C 自身进程 D 所有等待打印机的进程 6.在进程转换时,下列(D)转换是不可能发生的 A、运行态变为就绪态 B、运行态变为阻塞态 C、就绪态变为运行态 D、阻塞态变为运行态 7.分页式存储管理中,地址转换工作是由(A )完成的。 A、硬件 B、地址转换程序 C、用户程序 D、装入程序 8.对记录式文件,操作系统为用户存取文件信息的最小单位是( B )。 A、字符 B、数据项 C、记录 D、文件 9.一作业进入内存后,则所属该作业的进程初始时处于( C )状态。 A、运行 B、等待 C、就绪 D、收容 10.临界区是指并发进程中访问共享变量的( D )段。 A、管理信息 B、信息存储 C、数据 D、程序 11.产生系统死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 C )。 A、进程释放资源 B、一个进程进入死循环 C、多个进程竞争,资源出现了循环等待 D、多个进程竞争共享型设备 12.地址重定位的结果是得到(C ) A.源程序B.编译程序C.目标程序D.执行程序 13.运行时间最短的作业被优先调度,这种企业调度算法是(C )A.优先级调度B.响应比高者优先C.短作业优先D.先来先服务 14.在请求调页中可采用多种置换算法,其中LRU是 B 置换算法。 A:最佳B:最近最久未C:最近未用D:最少使用 15.树型目录结构的第一级称为目录树的(B. )。 A.分支节点 B.根节点 C.叶节点 D.终节点 16. 一个进程被唤醒意味着(B)。 A优先级变大 B 该进程可以重新竞争CPU C PCB移动到就绪队列之首 D 进程变为运行状态

材料作文“碎片化阅读”

材料作文“碎片化阅读”及范文 【作文材料】 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总结为碎片化阅读。近年来,“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某知名媒体: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 史学博士廖峰: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诗人欧阳江河: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 学者费勇:我不排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 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善待碎片化阅读,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利用阅读终端阅读也不错。 【审题说明】 材料先给出碎片化阅读的定义,再交代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的讨论。学生作文时只要围绕“碎片化阅读”现象展开自己的思考就在范围之内。 1、碎片化阅读产生原因分析。 科技进步、阅读载体的变化、人们的浮躁求快心理…… 2、表达对碎片化阅读现象的褒贬态度。 碎片化阅读虽然碎片,也是“一片”,也是一种阅读的方式。 碎片化阅读太浅,不够深度。 3、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分析。 阅读便捷,可充分利用每日零碎时间,上班途中、午睡前等边角时间都可以用来阅读;阅读更广博,可以让更多人进行海量资讯浏览,来了解世界;阅读者可以更有选择性进行个性化阅读;更容易抓住关键信息…… 催生“标题党”“头条控”等;更容易断章取义,易造成误读,淹没真相;看了大量的信息,却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微博微信等碎片化信息占用人们大量的时间,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侵占人的生活;不利于学术研究;会造成一代人的浅薄盲从…… 4、碎片化时代,该怎么做? 各种客户端等信息推送者有责任推送那些准确且更有深度更有含金量的信息;阅读者要形成随手积累碎片信息的习惯,碎片化时代更考验每个人对知识的整理能力;传统阅读不可废,享受碎片化阅读的便捷的同时可以多进行经典阅读;对待满天飞的碎片化信息,要更清醒,能辨识,不盲从…… 【范文广场】 拨开迷雾,乘流而行 王婉听 当一段段140字的文字垄断阅读,当一条条精悍简要的言论指导思想,当零星几个汉字与符号在指挥发送之间联络了感情,我想,碎片化的时代已然成为当代人崭新的精神平台。这不可逆转的洪流留给我们选择的难题:是乘流而行,还是固守原地? 于是,出现了被乱花渐欲迷了眼的“奴隶”,出现了携坟籍逆流而上的“抗争者”,但也有人擦亮了双眼,在认清趋势后选择了善待新事物,勇敢地执起了“碎片化”这一双刃剑,修炼一个更完美的自己,收获一颗完整丰富的心。 是啊,如果有一双客观、全面而睿智的眼睛,就不难发现,碎片化潮流并非洪水猛兽。诚然,它因简短而仓促,因海量而良莠不齐,因不完整而难以深刻,但它的便捷、即时与思维火花闪烁的魅力是我们没有办法去一概否认的。意志不坚定者拨不开其上肤浅的云雾,用

第二节 国际法各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第二节国际法各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国家主权平等原则the equality of sovereignty ?(一)国家主权的概念 ?1、国家主权是国家独立自主的处理内外事务的权力。 ?对内的最高权: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 ?对外的独立性:自主、平等。 “主权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在本质上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必然随着国际法的变化而变化”。———【美】孔慈 ?2、国家主权的相对性 ?(1)主权的行使范围受到国际法的限制:国内管辖事项范围具有相对性。 ?根本没有本质上保留给国家规定的事件,因为国际法可以对任何客体加以规定。只能有这样的区别:一般的或者特殊的国际法已经规定的事件,以及它尚未规定并且在国际法予以规定以前委诸国内规定的事件。因此,如果“国内事件”这个名词确有意义,那么它只能指第二种事件。 ———菲德罗斯 ?(2)主权的行使方式受到国际法的限制: 一国不受任何限制在实践中是不可行的:国际强行法、条约等 普遍管辖权 管辖权jurisdiction: ?1、领域管辖territorial jurisdiction:海陆空底范围内 ?2、国籍管辖nationality jurisdiction:一切在国内或国外的本国人、本国船舶、本国飞行器行使管辖 ?3、保护性管辖protective jurisdiction:指国家对于外国人在该国领域外侵害该国的国家和公民的重大利益的犯罪行为有

权行使管辖。 ?重大犯罪、双重肯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六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 ?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第八条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4、普遍管辖universal jurisdiction:对于普遍地危害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全人类的利益的某些特定的国际犯罪行为,各国均有权实行管辖,不论罪行发生地和国籍为何。 ?侵略罪、灭绝种族罪、危害人类罪、战争罪、种族隔离罪、奴隶制及相关犯罪、酷刑罪、劫持人质罪、海盗罪、危害国际航空安全罪、毒品罪、危害环境罪等等 ?普遍管辖权的积极冲突: ?1992年美国《酷刑受害者保护法》 ?1998年皮诺切特案:引渡、国家豁免 ?2000年比利时逮捕令案、2003年巴勒斯坦人诉以色列总理沙龙案 ?西班牙国家高等刑事法院:犯罪嫌疑人在西班牙境内;受害者中 有西班牙国民;相关案件没有其他外国法院审理 ?普遍管辖权的消极冲突 ?阿道夫·艾西曼案 ?2006年比利时法庭对4名卢旺达人的审判 ?国家在行使普遍管辖的问题: ?1、普遍管辖不仅是一项权力,而且也应该成为一项义务。 ?2、国家长臂管辖的冲突;

2019年最新电大国际公法网上任务40004及答案

国际公法04_0004 一、单项选择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下列哪个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仅以国家为唯一的诉讼当事人()。 A. 国际常设法院 B. 联合国国际法院 C. 欧洲联盟法院 D. 美洲人权法院 2. 在联合国内,推荐秘书长人选属于()。 A. 大会讨论的程序事项 B. 安理会讨论的程序事项 C. 大会讨论的非程序事项 D. 安理会讨论的非程序事项 3. 联合国目前的会员国有()。 A. 189 B. 190 C. 191 D. 192 4. 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一般性国际组织是()。 A. 联合国 B. 威斯特伐里亚和会联盟 C. 国际联盟 D. 欧洲协调 5. 国际上规定废弃将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第一个公约是()。 A. 1907年海牙和平公约 B. 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

C. 1971年《蒙特利尔公约》 D. 1968年《日内瓦公约》 6. 联合国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首要的机关是()。 A. 联合国大会 B. 国际法院 C. 托管理事会 D. 安理会 7. 安理会所表决的非程序事项,以包括常任理事国在内的()个理事国的()票决定。 A. 10 赞成 B. 10 可决 C. 9 赞成 D. 9 可决 8. 区域性国际组织在解决区域内国际争端时,采取执行行动之前,须经()批准。 A. 联合国大会 B. 联合国安理会 C. 争端当事国 D. 第三国 9. 下列国际组织不属于联合国专门机构的是()。 A. 世界气象组织 B. 国际原子能机构 C. 世界红十字会 D. 国际劳工组织 10. 联合国正式成立是在()。 A. 1945年3月1日 B. 1945年4月25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