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虚拟地理环境

论虚拟地理环境

论虚拟地理环境
论虚拟地理环境

第31卷 第1期测 绘 学 报

V ol.31,N o.1

 2002年2月

ACT A GE ODAETIC A et C ART OG RAPHIC A SI NIC A

Feb.,2002

文章编号:100121595(2002)0120001206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论虚拟地理环境

林 珲,龚建华

(香港中文大学地理系地球信息科学联合实验室,香港)

On Virtual G eographic E nvironments

LI N Hui ,G ONGJian 2hua

(Department o f G eography &Joint Laboratory for G eoinformation Science ,The Chinese Univer sity o f Hong K ong ,Hong K ong ,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irtu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s (VGE ).VGE are envi 2

ronments pertain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vatar 2based humans and 32D virtual w orlds .Avatar 2based humans are de 2fined as a combination of humans in the real w orld with 32D avatars in 32D virtual w orlds.Five types of space ,namely Inter 2net space ,data space ,32D graphical space ,pers onal perceptual and cognitive space ,and s ocial space are used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GE.The ev olution of VGE is illuminated via three stages :virtual crowds ,virtual villages ,and virtual cities.The paper finall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VGE and geo 2referenced virtual environments and the physical (re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s.

K ey w ords :Cyberspace ;virtual reality ;geo 2referenced virtual environments ;virtu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s ;the digital

earth ;avatar 2based humans

摘 要:提出虚拟地理环境概念,并讨论其特征。虚拟地理环境,是包括作为主体的化身人类

社会以及围绕该主体存在的一切客观环境,其中的化身人类是表示现实世界中的人与虚拟世界中的化身相结合后的集合整体。虚拟地理环境结构由地理位置层面、内表达数据层面、外表达境象层面、单主体感知认知层面和互主体社会层面组成,它的孕育演化包括虚拟群落社会、虚拟村落社会和虚拟城市社会3个阶段。最后讨论了地学虚拟环境与虚拟地理环境,以及虚拟地理环境和现实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收稿日期:2001210212;修回日期:2001211212

基金项目:香港特区政府研究基金资助项目(CUHK 4132/99H ,ISF AF 2169298)作者简介:林 珲(19542),男,广东汕头人,中国科学院暨香港中文大学地球信息科学联合实验室主任,1992年获美国布法罗大学博

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虚拟地理环境、空间数据挖掘、雷达遥感,以及相关应用。

关键词:赛博空间;虚拟现实;地学虚拟环境;虚拟地理环境;数字地球;化身人类 网络、3S 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地学数据的分布式存储、管理、共享、分析和应用,以及建立基于因特网(万维网)3维的高分辨率的虚拟环境如数字城市、数字小区、虚拟大学,提供了工具和平台;另一方面在基于因特网的网络信

息空间中,人们的信息交流交互不再受现实地理

位置、距离和时间的约束限制,这样,距离的消失和时空维的点压缩等因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现象和话题[1~7],让我们思考关于空间、位置和距离的传统地理学在信息社会/知识社

会的未来和面临的挑战。本文将从基于因特网的在线3维虚拟现实出发,提出并定义虚拟地理

环境概念,进而讨论其结构层面、演化过程和特征。1 虚拟地理环境概念

基于因特网和万维网的信息空间,首先表现为无形流空间,无形流空间是表示人只能感觉到在虚拟空间中发生的事件,却不能指出在虚拟空

间发生的具体地点或位置。但是,随着虚拟现实

技术引入到因特网和万维网,在无形流空间的基础上,又展现了另外一种空间,我们称之为有形位

置空间。有形位置空间是表示人在虚拟空间中能感知到事件的发生,并且能指出事件在虚拟空间

中发生的具体地点或位置。有形位置空间一般是

3维图形境象空间。有形位置空间是无形、高维信息空间的有形化和3维化,是以现实世界的3维物质空间为蓝本而建立起来的。

3维虚拟空间和位置的存在,为虚拟世界的发展建立了基础。目前,在网络世界中,存在有许

多属于有形位置空间的,大小、样态、复杂程度不

一的在线3维虚拟现实,如虚拟城市、虚拟学校和

虚拟银行等,其中有的已发展成为具有大量虚拟

移民人口,复杂的3维景观和较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例如,基于因特网的3维虚拟世界Active W orlds,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总用户人数有100万以上,正式注册的市民已超过3万,每个市民可以在Active W orlds中建立属于自己的屋

子[8]。我们把这样高度复杂、用于人类生产、消费、娱乐等社会生活的虚拟系统称之为虚拟地理环境。下面,我们以现实地理环境作为参照对象,

定义虚拟地理环境的概念。

现实世界的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地球表层,是包括作为主体的人类社会以及围绕

该主体存在的一切客观环境,是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系统整体[9]。现实世界的地理环境是一个自主、可自我演化的客观实体,表示的是人类社会与其复杂环境的相互关系。网络世界的虚拟地理环境,也是一个客观实在,且正演化展现,它可定义为包括作为主体的化身人类社会以及围绕该主体存在的一切客观环境,包括计算机、网络、传感器等硬件环境,软件环境,数据环境,虚拟图形

境象环境,虚拟经济环境,以及虚拟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这里的化身人类,是表示现实世界中的人与虚拟世界中的化身相结合后的集合整体。化身是用户在虚拟世界中的3维图形表达。

2 虚拟地理环境结构层面

虚拟地理环境包括化身人类社会主体及其围绕该主体的所有环境,它由实境和虚境层面组成。实境层面包括因特网、内部网、计算机、设备、数据、图形等实体或符号;虚境层面则包括基于文本、音像、图形、图像等媒介,通过交互、感知认知和想象在人脑中形成的虚拟世界以及在虚拟世界中主体与主体互动形成的虚拟社会世界。实境层面,可以进一步分成地理位置层面,内表达数据层面和外表达境象层面;虚境层面,可以进一步分成单主体感知认知层面和互主体社会层面。下面分别陈述每一层面的特征。

2.1 地理位置层面

虚拟地理环境由众多的计算机及其网络组成,每一台计算机都落实在某一地理位置上,并赋有一个遵循TCP/IP协议的IP地址,如137.189. 169.212,它在网络系统中是惟一的作为某计算机入网的识别身份。有了IP地址,计算机就可以作为网络的一个连通的节点。

根据地理位置而形成的计算机网络分布空间,称为地理位置空间。地理位置空间直接连接了虚拟地理环境和现实地理环境,该空间中的节点密度可反映2个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强度和频度。

2.2 内表达数据层面

虚拟地理环境的基本空间支撑基础是一组有结构、有组织的具有3维几何空间的有序数据,它使得虚拟世界成为一个有坐标、有地方、有3维空间的世界,从而与现实世界中的可感觉、可触摸的3维世界相对应,为化身人类在虚拟世界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可能。

由于表达虚拟地理环境的数据是线性存储在计算机物理介质中,要通过其他计算机操作,如文件或数据库打开、图形处理等,才能被感知到,所以称为内表达数据。内表达数据层面除了空间属性数据外,还有许多不同种类、不同比例尺、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非空间属性数据。为了能在虚拟地理环境中实现数据的共享、互操作,必须建立共同的标准。目前,美国、中国等国家和地区都正在研究和讨论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实施。

2测 绘 学 报 第31卷

2.3 外表达境象层面

化身人类生活的虚拟地理环境,应该是可以多感知(视觉、听觉、力觉等)的3维空间,其中3维视觉感知是最主要的。虚拟地理环境是由许多3维物体如山脉、平原、房屋、树、化身等构成的3维境象世界,它是内表达数据层面的外化、知觉化。内表达3维数据的3维图形视觉表达,一般采用3维透视和双眼立体视觉方法。外表达3维境象层面,让用户可以直觉地、高效地、逼真地与虚拟地理环境中的虚拟物体和化身交互,从而为虚拟地理环境的虚拟景观和社会系统的向前演化提供了基础。

2.4 单主体感知认知层面

在虚拟地理环境中,用户除了应用视觉器官感知虚拟世界外,还可以应用听觉、力觉、触觉,甚至嗅觉、味觉等器官与虚拟物体进行信息交互。多感觉、多通道的信息交互方式,让用户更加沉融于虚拟环境中,并将大大扩展虚拟地理环境系统和服务功能,最终将模糊虚拟地理环境与现实地理环境的界线,使它们融为一体。

在多感觉交互方式中,视觉感知与空间认知研究得较多,也较成熟。用户在虚拟环境中一般以化身表达,图1表达的是3维图形描述的男女化身。化身的形体大小、高度,化身的视点高度,化身运动的速度与方向将会影响到用户对环境的感觉和认知

图1 3维化身

Fig.1 32D avatars

2.5 互主体社会层面

虚拟地理环境表达的是化身人类主体之间

(即为互主体),以及化身人类主体与软硬件环境、

虚拟数据图形环境等的相互关系。化身人类主体是自然人与化身的结合。虚拟地理环境中的化身是化身人类在虚拟世界中的身份,采用不同形态、性别的化身会影响化身人类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心理状态和社会行为。

虚拟地理环境的互主体社会行为还表现在虚拟社群(社区)的不同形态、特点与运作上。虚拟社群(社区)是指以一定的虚拟空间区域,或一定的主题、共同兴趣、服务功能等为形成原则的社会组织。化身人类社会互动的结果会形成复杂的虚拟社会文化结构。

3 虚拟地理环境的孕育演进

基于因特网虚拟地理环境的孕育演进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一般是从一个网络节点开始展开,逐渐经历类似于现实世界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历史,即经历从虚拟群落社会,虚拟村落社会,再到虚拟城市社会的3个阶段[10]。

3.1 虚拟群落社会

虚拟群落社会是仅有虚拟空间,没有位置(地方)的社会,是虚拟地理环境的孕育阶段。例如,因特网中的在线交谈社群,就是虚拟群落社会,这个社群中的成员一般是随机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中的英语角就类似于网络中的虚拟群落。虚拟群落社会的特征是:①社群成员相聚大多是随机的;②成员交谈一般以文字、声音方式,没有脸部、身体等交流行为;③成员多以一对一交谈,也可以多人在一起交谈;④成员的身份是随时可变的,从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障碍。

虚拟群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出现许多问题,例如,除了聊天没有更多的有用价值;成员之间很难建立起信任感;身份的易变从而使虚拟社会难以管理;只有交谈空间没有位置、地方概念,让人无法拥有家的感觉,同时也很难涉及有2维、3维空间现象的话题等等。要解决上述问题,虚拟群落社会必须发展到虚拟村落社会。

3.2 虚拟村落社会

虚拟村落社会是从游牧不定的虚拟群落社会

演化而来,村落社会成员开始拥有固定的2维/3维空间位置,并建立自己的家居。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得稳定、长久;村落社会将具有虚拟3维地理景观,并将其景观作为空间的记忆标志,叙说

3

第1期 林 珲等:论虚拟地理环境

村落社会的发展历史,并有助于成员的记忆和村落社会生活的展开和社会的发展。

虚拟村落社会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其特征可总结为:①成员的身份是固定的,从而可建立起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成员一般以名称及3维化身表示。②拥有一定数量的成员(一般在几十到几千人),成员有自己的家居;村落的3维空间面积不会很大,成员以步行方式在短时间内较容易到达。③拥有一定的社会政治结构,例如,管理协调整个村落的村长,某个小组的组长等。④能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活动项目,如公众集会、娱乐游戏和专题讨论等,以丰富虚拟社会生活。⑤拥有一定的法则,如成员对自己的创建物可作为私人财产,受到保护;成员可以对自己的家居设定权限,仅让得到允许的人进入等等。⑥具有一定的经济行为和活动,如成员参加虚拟社会生活越多,则可得到较多的经济收入(以虚拟钱币表达)等等。

3.3 虚拟城市社会

在虚拟村落社会阶段,成员一般在某个村落生活,活动空间范围也比较小,与其他村落、虚拟世界是相互隔绝、不连接的。但是,随着村落社会的发展,村落会越来越大,成员人口会越来越多,村落就会发展成城市;同时,许多不同的村落将会涌现,村落之间的相互连接和交流会日益加强,最后也会形成城市。所以,虚拟村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演变成虚拟城市社会。

对于虚拟城市社会的虚拟城市,其人口(注册成员和访问人员)一般在几万、几十万以上,其3维空间范围也非常广阔。虚拟城市社会需要考虑村落与村落,城市与城市之间界线与连接,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上要比虚拟村落社会更丰富和复杂,是与现实世界的现实地理环境复杂程度相匹配的自组织、自主演进的虚拟地理环境。

4 分布式虚拟环境与虚拟地理环境从计算机技术角度看,虚拟地理环境是由分布式虚拟环境发展而来的。分布式虚拟环境是指基于因特网的由硬件、软件和人组成的一个系统,在该系统中人在计算机软硬件模拟产生的一个虚拟3维空间中,可以自由地行走探索,并可多感知地与他人或其他虚拟物体进行交互[4]。一般的虚拟环境仅涉及虚拟地理环境的地理位置层面,内表达数据层面,外表达境象层面以及单主体感知认知层面,没有涉及互主体社会层面;但是,它们若用之于社会生产、社会消费和社会生活,并在拥有大量虚拟居民(化身人类人口)和相当复杂程度的虚拟3维地理景观、虚拟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等状况下,就演化发展为虚拟地理环境。所以,分布式虚拟环境与虚拟地理环境是有关联的,但又有区别的。虚拟环境,作为应用软件工具,是可以设计的;但虚拟地理环境并不只是一个软硬件计算机系统,不是几个人或是研究机构设计出来的,而是必须有大量的虚拟移民人口,并形成了复杂虚拟社会结构后长期演化产生的。目前,虚拟地理环境正在孕育演化之中,处于虚拟自然地理环境阶段。

5 虚拟地理环境与现实地理环境相互关系

虚拟世界孕育并脱胎于现实世界,并且我们认为虚拟地理环境和现实地理环境都是实在的展现,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2个世界。那么,虚拟地理环境和现实地理环境在内容上有何种关系呢?下面从“虚拟”的特征以及数字地球2个角度进行讨论。

5.1 “虚拟”特征视角

依照Baudrillard的关于图像演化过程观点[11]以及我们在《虚拟地理环境—在线虚拟现实的地理学透视》[4]一书中关于“虚拟”的特征分析,我们认为虚拟地理环境和现实地理环境在内容上可有3种关系。

1.虚拟地理环境中的部分世界是以现实地理环境为对象,通过数字化表达、真实性地模拟现实地理环境中的在场的可见地理自然景观、地理人文景观以及不可视但可感的人口、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分布和功能特征,是现实地理环境世界在另一不同的时空媒介背景和上下文境况下的分化和重组。

2.虚拟地理环境的部分世界表达与反映现实地理环境中不在场的、可能多样化存在和发生的现象和过程。

3.虚拟地理环境的部分世界仅是在逻辑上可能的、在现实中永远不存在的事物或现象,它们与现实地理环境世界没有任何对应关系。

虚拟地理环境并不只是现实地理环境的简单映射、镜像、复制和模拟,是以现实地理环境为基石的一种新的创造。然而应该强调,虚拟地理环

4测 绘 学 报 第31卷

境与现实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互补性的,而不是替代性的,2者是紧密相连、不能脱离分开的,是属于阴阳互补、互动关系。

5.2 数字地球视角

虚拟地理环境包括有许多不同的3维虚拟世界,有的是模拟现实物质世界建立的,如数字地球、虚拟火星、虚拟月亮等;有的是依托想像而建造的,在现实世界没有对应物,如图2所示。但是数字地球是虚拟地理环境中最特殊的一个赛博星球。数字地球,作为对应于现实物质地球的虚拟物,其3维虚拟景观世界是现实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真实模拟和表达[12],其信息流会直接影响现实地球上的物质流、能量流,改变现实地球上的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结构,影响现实地球及其人类社会的演进方向和进程,进而反过来影响数字地球和虚拟地理环境生存发展

图2 虚拟地理环境与现实地理环境相互关系

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VGE and real geographic en 2

vironments

但是,从虚拟地理环境的结构层面看,数字地球目前不涉及到互主体社会行为层面;从与现实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看,数字地球仅模拟和表达了可视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表达关于社会的历史数据,而对于现实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中的活生生的人与人相互关系和互动行为,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关系和互动,并不强调和重视,所以,当前的数字地球是没有人(化身人)“居住”和“互动”的一个3维虚拟世界。因此,如果把数字地球链接或镶嵌于某虚拟地理环境中,那么,数字地球可以认为仅是一个虚拟自然地理环境。

另一方面,从学科、学术角度看,数字地球的提出,具有政治性、社会性的全球战略背景,它的建设和应用涉及通信、计算机、地球/地理科学、空

间技术、管理等领域。而虚拟地理环境是以地理学为背景的一个学术概念,与地理学的地理环境(自然与人文)、人地关系系统、地理认知与地理行为、区域空间分异、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城市规划与发展、社区发展、公众参与决策等理论与方法密切相关,例如,虚拟地理环境涉及网上虚拟社区(社群)以及零距离带来的赛博地理学、虚拟地理学的讨论,但在数字地球中是不包含的。

6 结束语

虚拟地理环境概念是逐渐形成并界定的,它主要基于如下方面提出的:因特网(万维网)中客观存在并快速发展的3维在线社区(社群),网上虚拟现实,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以及引起的广泛讨论与实践,零距离带来的对传统地理学的挑战,地理学表达语言的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的平台和媒介需求,“身临其境”的多感体验、自然的人机交互和以图像/形象为主的交感思维,及其现实地理环境实体与概念等。

我们提出和定义与现实地理环境相对应的虚拟地理环境概念,是希望借助于传统地理学或现代地理科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来透视虚拟地理环境这个新的客观世界的发展特征和规律,并同时在传统现实地理学的基础上发展新的虚拟地理学,从而来研究以零距离为特征的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的地理学现象和特征。

最后,从语言学视角,如果说虚拟环境(虚拟现实)是一种新的地理学语言,即是从1维文本、2维图形/图像/地图、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到3维(多维)的“身临其境”并可超越现实的地理语言,那么,根据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之家”的语言本体论认识,从虚拟环境发展形成的虚拟地理环境则是一种体现世界本体意义的特殊语言,让人类可“游”、可“居”、可生存、生产和消费,对于人类的发展和演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BATTY M.Virtual G eography [J ].Future ,1997,29(4/

5):3372352.

[2] C OUC LE LIS H.The Death of Distance [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1996,23:3872389.

[3] DODGE M.Cybergeography[J ].Environment and Plan 2

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2001,28:122.

[4] G ONG Jian 2hua ,LI N Hui.Virtual G eographic Environ 2

5

第1期 林 珲等:论虚拟地理环境

ments2A G eographic Perspective on Online Virtual Reality

[M].Beijing:High Education Press,2001.(in Chi2

nese)

[5] LI N Hui,G ONG Jian2hua.Exploring Virtual G eographic

Environments[J].G eographic In formation Sciences,

2001,7(1):127.

[6] G ONG Jian2hua,LI N Hui.Virtual G eographic Environ2

ments and Virtual G eography[A].Proceedings9th Interna2

tional Symposium on S patial Data Handling[C].Beijing:

[s.n.]2000.28239.

[7] G ONG Jian2hua,LI N Hui.Virtual G eographic Environ2

ments:C oncept,Design,and Applications[A].Proceed2

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igital Earth(IS2

DE)[C].Beijing:Science Press,1999.3692375.[8] ACTI VE W OR LDS.Active W orlds2the H ome of the3D

Internet[E B/O L].http://w w w.activew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16071711.html,/, 2001212201/2001212225.

[9] H U Zhao2liang,CHE N Z ong2xing,ZH ANG Le2yu.An

Introduction to G eographic Environments[M].Beijing:

Science Press,1998.1216.(in Chinese)

[10] ROCK WE LL B.From Chat to Civilization:The Ev o2

lution of Online C ommunitities[E B/O L].http://w w w.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16071711.html,/,1999212220/2000212219.

[11] BAUDRI LLARD J.S imulacra and S imulation[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1242. [12] G ORE A.The Digital Earth: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21st Century[E B/O L].http://w w w.digitalearth.

g ov/VP19980131.html,2001212201/2001212212.

《测绘学报》撰稿要求及格式

1.论文内容应论点明确,层次清楚,结构严谨,术语准确,语句精炼,数据可靠,图表清晰,不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及技术秘密。

2.论文摘要应反映新内容、作者强调的观点及论文的主要结论。中文摘要字数在200左右,英文摘要可尽量详写,字数不超过半页(今后本刊不计收英文摘要的版面费)。关键词应中英文对照,可列出3~5个。

3.分类号应根据论文内容按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进行编号。

4.论文的章节标题不超过3级,一级用“1”,二级用“1.1”,三级用“1.1.1”,顶格书写。注解标在同页下部,并划一横线与正文隔开。数字、量和单位应符合国家标准(用规定的符号)。外文字母应用铅笔标明文种、大小写、正斜体、上下标。表格尽可能用三(横)线表。

5.论文中的图名、表注请同时用中、英文标注。

6.文章前言务必简要介绍该论文的科研背景、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进展评述等内容。文章中引用他人成果时只介绍其结论,并详细标明其出处。

7.为便于对外进行测绘科技交流,本刊今后将提供一定比例的版面刊登全稿以英文文种撰写的论文,欢迎国内外测绘专家向本刊寄投英文稿件。来稿的内容、格式、篇幅等与中文相应(英文稿请附2000字以内的详细中文摘要)。

8.论文格式为“标题/作者及单位,地点,邮编/英文(标题,作者及单位,摘要及关键词)/摘要及关键词、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

9.参考文献按正文引用先后排序,必须是公开发表的资料,参考文献全部用英文表达。

10.来稿一式两份。来稿字数(包括文字,图表所占篇幅折合为字数)控制在8000字(正文为5号字)之内,即A4纸不得超过5面。字迹要清楚、规范,请在随稿信件中务必写清作者姓名、单位(大学应列出下属院系名或研究所名)、邮政编码、详细地址、电话号码,以及第一作者个人信息(性别、出生年份、职称、学位、是否博导等)。

11.请注明科研课题项目所属资助基金及编号。

12.本刊《博士论文摘要》栏目继续征稿,欢迎广大测绘及其相关学科的博士毕业生投稿,要求中英文标题,字数800字左右,并附简短个人信息和指导教师签名。

6测 绘 学 报 第31卷

虚拟地理环境中时态信息可视化表达方法研究

第27卷第1期2004年2月 现 代 测 绘 Modern Surveying and Mapping Vol.27,No.1 Feb.2004 虚拟地理环境中时态信息可视化表达方法研究 谷风云1,2,崔希民1,谢传节2,刘清旺1,姜永阐3 (1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100083;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3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9) 摘 要 介绍虚拟地理环境的基本含义,虚拟现实和可视化技术,探讨了线、面地理对象的时态信息表达方法。在此基础上,以近、现代黄河三角洲为例,给出了在虚拟地理环境中三角洲海岸线的变迁和三角洲地形地貌动态显示的方法。关键词 虚拟地理环境 虚拟现实 可视化 时态信息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97(2004)01-0011-03 1 虚拟地理环境的基本含义 虚拟现实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无疑为加强地理科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手段和方法上的支持。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地学相结合可以产生虚拟地理环境。虚拟地理环境(V GE)可定义为包括作为主体的化身人类社会以及围绕该主体存在的一切客观环境,包括计算机、网络、传感器等硬件环境,软件环境,数据环境,虚拟图形境象环境,虚拟经济环境和虚拟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1]。虚拟地理环境是现实世界的一种概括,是区域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虚拟模型,强调身临其境之感,但又追求超越现实的理解,不仅可以真实的反映出现实世界,更可以重建过去和预测未来。 2 虚拟现实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简介 计算机图形技术和人机接口技术的发展,由原来的单纯的文字信息向声音、图像信息转变,并且由原来利用鼠标、键盘的交互转变为通过高级的人机接口设备沉浸到由计算机生成的多维信息空间,这种高级的人机接口设备即是虚拟现实技术。当前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可视化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虚拟现实系统的更新,使虚拟现实系统发展成为数字化多维信息空间的技术支撑平台。到目前为止,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应用到教育、工程、商业和娱乐等各个领域。正如其他新型科学技术一样,虚拟现实技术也是许多相关学科领域交叉、集成的产物。它的研究内容涉及到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电子学、传感器、计算机图形学、智能控制、心理学等[2]。虽然该领域的技术潜力巨大,应用前景广阔,但是仍然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和技术问题。目前虚拟现实技术所取得的成就大部分还是集中在扩展计算机的接口能力上。 科学计算可视化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其理论和技术对地学信息可视表达、分析的研究与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地学专家通过对可视化在地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与可视化研究相关的新概念,如地图可视化、地理可视化、GIS可视化、探析地图学(exploratory cartography)等(Kraak1999a;MacEachren1997; Neves1997;龚建华1999)。在这些研究中强调了可视化在人们与地学信息交流、认知分析和可视地学思维中的作用。 3 时态信息表达方法概述 时间问题是地理学中的一个基本研究问题。对应于时间维上不同的时刻或时间段,地理对象的属性(包括空间属性)有可能发生变化。研究时态信息的表达方法,离不开对时态数据模型的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GIS时态数据模型为:“snapshot”模型、时态对象模型、基于事件的事空数据模型、“triad”模型和“bitemproal”数据模型[3]。 但是任何一种模型都无法反映现实世界的所有方面,在GIS中的面向对象的数据结构中,通常把空间数据抽象为点、线、面三种简单的地物类型,作为三种简单对象。 3.1 线地理对象时态信息表达方法 对于线地理对象而言,在表达时间维信息的时候引入一个点的位置函数,与此同时引入时间域中的两个概念:时刻和时间间隔。点的位置函数定义如下 t raj(ν)={locν(t)|t∈def(locν)} 该函数为分段线性函数。因此,对于每一点的运动轨迹都有一点集{p1,p2…p n}与其相对应,从而可以通过两个相邻点p i,p i+1的位置线性内插来得到。 如果顶点ν在t i时刻在位置p i,在t i+1时刻在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均取得较大的进步,其中文化作为我国人们的精神食粮也取得较大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也是非常多的,其中地理环境作为影响文化文章的重要因素,其在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对于文化发展的研究,简要探析了地理环境对于文化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文化发展;影响 引言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这么久远的时间变迁,再加上人类大脑不断的开发和在地球上频繁的活动,形成了一定层级上的文化,也称之为文明。地理环境就是我们在文明发展道理上不可或缺的产物。其中文化发展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文化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地理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根本,是整个人类文明得以进步的文职源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文明的进步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特别是在人类整体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地理环境给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现阶段,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理环境和

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家深入研究的话题,这同时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非常重要的。 1.地理环境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产生提供了全面的基础 众所周知,一个文明要想形成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内部的物质条件为根本,同时这个一定的地域内部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给该地域内部的人类文明的产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分别为: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河盆地以及两河流域全部处在非常优越的亚热带、热带以及暖温带等适宜的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哺育形成了四个文明古国的优秀灿烂的文明。这些良好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这些文明的传 播和发展。 那么为什么优先在这些地区产生了优秀的文明呢?这 也是由于文明的产生以发展需要充足的剩余时间所造成的。人类只有拥有除了繁重的劳动以外的充裕的时间,才能进行其他形式的活动。在这些整体生产能力比较低下的古代世界,正是由于这些优越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力,为古代人民生产力的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资源,这才有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成果的产生。当然,在我们强调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基础作用时,绝不意味着要忽视人的能动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自然条件的有利,

举例说明你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理解

举例说明你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理解 地理环境决定论强调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决定因素,一切人类活动都是自然环境的必然结果。地理环境决定论有三位代表人物,分别是拉采尔、辛普森和亨丁顿。拉氏认为“自然环境会盲目而野蛮地支配着人类的命运”,还提出了国家有机体的理论。辛氏将拉氏理论由“决定”发展为“影响”,认为影响社会发展的是地理条件的总体,而非某一单一的条件。亨氏强调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作用。 我认为地理环境决定论,尤其是辛氏的理论,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地理条件的总体,包括地理位置、海洋、地形、河流、土壤、边界、气候等,共同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下面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一.河流、土壤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巴比伦、古埃及、中国、古印度是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它们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古巴比伦文明,即两河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流域——苏美尔地区(中下游地区);中国文明诞生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孕育了古印度文化;古埃及文明也诞生于大河流域——尼罗河流域。 正如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四大文明都产生于大河流域,这说明河流、土壤和地形等地理条件对经济和文化有显著的影响:1.大河流域水分充足,如尼罗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滥,浸灌了两岸干旱的 土地,为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水分条件。 2.河流流经森林、草原地带,含有大量矿物质和腐殖质的泥沙随流而下,逐渐 沉积下来,形成肥沃的土壤,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肥料。 3.大河的冲击平原地势平坦开阔,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居住。 4.农业的繁荣发展,带动了手工业、畜牧业的兴起,也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比如在两河流域,由于两河不像尼罗河一样定期泛滥,所以确定时间就必须靠观测天象。住在下游的苏美人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并发明闰月,放置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并把一小时分成60份,以7天为一星期。 例二.地理位置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函谷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正是凭借其险要的地势和易守难攻的地形,函谷关成为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在军事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这说明地理位置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钱塘江入海汇合处,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和浙江两省。昔日的上海,只是一个以渔业和棉纺织手工业为营的小镇,而今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全球最大的贸易港口,这无疑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关。上海滨江临海,具有建立港口的良好条件,而港口的建立又带动了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旅游业等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个区域的发展。 例三.地形、海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浅谈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政治学作业 题目:浅谈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号: 姓名:朱峰 浅谈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地理环境提供了人类生存的各种必需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或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生产力发展相对低下的时期,有时地理环境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的作用以及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三方面阐述了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地理环境社会发展作用 一、地理环境及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或

可能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地理环境是上述诸方面及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复杂系统。不仅如此,不能只从自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来看待地理环境,还应当从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来看待。这样,地理环境不仅和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人类活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而且在今天,整个人类社会和整个地球已经形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更大系统。以下,我们仅从宏观上分析地理环境与文化、民族、军事政治之间的关系。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起源。文化即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标志着世界历史新阶段开始的文明,最有影响的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化,欧洲爱琴海地区、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化,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化,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古代中国文化。这四个著名的古文化区都处在纬度较低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这些地区气候温暖,降水虽少但有大河流经,在肥沃的冲积平原上,十分有利于灌溉农业的发展",是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对古代埃及经济文化的影响最大。由于土地丈量的需要,早期的几何测量学得以发展;为了从事农业生产的需要,产生了天文学等。 一个文化出现,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经过相当长的周期。在文化酝酿时期,若有邻近游牧民族的入侵,则一线光明

地理环境决定论

简介 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这一论点曾广泛流行于社会学、哲学、地理学、历史学的研究中。 编辑本段发展 萌芽于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人类特性产生于气候;柏拉图(Platon)认为人类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有关。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性与社会性质;希腊半岛处于炎热与寒冷气候之间而赋予希腊人以优良品性,故天生能统治其他民族。这些论点无法解释当时希腊半岛各民族的历史进程,但却影响深远。16世纪初期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博丹(Jean Bodin)在他的著作《论共和国》中认为,民族差异起因于所处自然条件的不同;不同类型的人需要不同型式的政府。近代决定论思潮盛行于18世纪,由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率先提出,被称为社会学中的地理派,或历史的地理史观。法国启蒙哲学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将亚里士多德的论证扩展到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决定性作用,认为“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热带地方通常为专制主义笼罩,温带形成强盛与自由之民族。这些论点对照欧洲中古以来近代政体沿革也难于自圆其说。1881年英国历史学家巴克尔(H.T.Buckle)在《英国文明的历史》一书中认为个人和民族的特征服从于自然法则。哲学与物理学中的机械决定论思潮亦给地理学中的决定论以有力的推动。这种从外部自然条件中寻找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因的荒谬的外因论,在当时却起着积极的进步作用。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用地理唯物主义反对唯神史观,以地理环境特点说明君主专制制度的不合理性;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作用也决定了这一思潮的广泛影响。传统的地理学家们程度不同地受到决定论思潮的影响,如洪堡写道:“我要努力证明自然条件对道德和人类命运的经常的、无所不在的影响。”李特尔认为由于英国“位置在众港湾从各方面包围的中央,所以自然地成为海洋的统治者。”第一个系统地把决定论引入地理学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F Ra-tzel),他在《人类地理学》一书中机械搬用达尔文生物学观念研究人类社会,认为地理环境从多方面控制人类,对人类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社会组织和经济发达状况均有影响,并决定着人类迁移和分布。因而地理环境野蛮地、盲目地支配着人类命运。这种环境控制论思潮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成为欧美地理学的理论基石。在德国地理学界中,宣扬并推崇这一理论的有赫特纳、魏格纳(A.Wegener)、施吕特尔(O. Schlter)等。拉采尔的学生地理学家辛普尔(E.C.Semple)将这一思潮宣扬于美国,在《美国历史及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书中一再加以发挥,认为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特定自然环境造成的。美国地理学家亨丁顿(E. Huntington)于1903~1906年间在印度北部、中国塔里木盆地等地考察后发表《亚洲的脉动》一书,认为13世纪蒙古人大规模向外扩张是由于居住地气候变干和牧场条件日益变坏所致。1915年他又出版《文明与气候》,创立了人类文化只能在具有刺激性气候的地区才能发展的假说。1920年他在《人文地理学原理》一书中,进一步认为自然条件是经济与文化地理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受到了巴罗斯(H.H.Bar-rows)的抨击。在20世纪20年代,从地理哲学角度看,决定论已非地理学的唯一基础,露骨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潮已渐趋没落,随后为索尔的文化景观论以及与法国人地关系中的或然论相孪生的美国的地理调节论所冲击;后者由于仍然渗透着许多决定论观点,陷入理论上的软弱性,因而不能从实质上否定决定论。有深刻社会背景和影响的“地理环境虚无论”、“地理环境不变论”以及“文化决定论”思潮,均力图取代自然决定论。 编辑本段意义 正确地阐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地理学理论研究和指导实践应

虚拟地理环境期末作业

虚拟地理环境

一、试论述虚拟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并结合专业背景探讨虚拟地理环境的可能研究与应用前景。 (一) 虚拟地理环境的概念 1、从地理学、社会学角度:(广义上) 虚拟地理环境定义为包括作为主体的化身人类社会以及围绕该主体存在的一切客观环境,包括计算机、网络等软硬件环境,数据环境,虚拟图形境象环境,虚拟经济环境,和虚拟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其中的化身人类是表示现实世界中的人与虚拟世界中的化身相结合后的集合整体。 广义上的虚拟地理环境,是人类可以生活、工作、生产和消费的一个新的空间世界,它与现实地理环境一样,是一个包含空间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一个开放的、复杂性巨系统。 2、从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角度:(狭义上) 虚拟地理环境,是以化身为基础的多用户分布式三维智能虚拟环境,是地理环境特定地理现象与规律的数字与多通道感知表达、计算与模拟,可用于地理多维信息的综合管理与多媒体集成发布、人机交互交融式创新式地理科学研究、分布式地理协同规划、设计与决策、地理旅游、教育、培训及娱乐等。 狭义的虚拟地理环境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软件信息系,作为一种工具,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现实地理环境。 虚拟地理环境,特称为虚拟地理环境系统(原先:地学虚拟环境)。 (二) 虚拟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1、原型 虚拟地理环境,可定义为包括作为主体的化身人类社会以及围绕该主体存在的一切客观环境,包括计算机、网络、传感器等硬件环境,软件环境,数据环境,虚拟图形境象环境,虚拟经济环境,和虚拟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地球表层,它包括作为主体的人类社会以及围绕该主体存在的一切客观环境,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系统整体。) 化身人类,是表示现实界中的人与虚拟界中的化身( avatar avatar)相结合后的集合整体。化身是用户在虚拟界中的三维图形表达。

浅谈地理环境对体育的影响

浅谈地理环境对体育的影响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院、福建省明溪县第一中学黄志扬(365200) 摘要:,体育运动受地理环境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所以世界很多的体育运动形式都刻有深深的地理烙印。随着体育远动研究的发展和深入,地理环境对体育远动的影响已引起国际体育科学界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地理环境、体育、影响 世界很多的体育运动形式都刻有深深的地理烙印:英伦三岛上的近代户外运动,澳洲的水上运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冰雪运动,非洲黑人的长跑运动,我国蒙古族的马术、摔跤,藏族的登山等,还有我国“南人善舟,北人善马”之说。这些都是由于各国和各地区的地理环境组成要素不同,影响了体育运动项目的地域性分布,所以地理环境对体育远动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地理数理位置对体育远动的影响。 1、纬度的影响: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不一,从一纬度到另纬度昼夜长短会改变从而造成人体正常的生物节律和生活节奏的紊乱;不同纬度地区的地磁强度、地球重力也不同。这些都会对运动员的身体和远动状态造成影响。 2、经度的影响:不同经度地区的时刻不同,所以运动员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不同经度)会出现时差的问题。时差会造成人体的生物钟、昼夜节律发生紊乱,出现很多症状:失眠、消化不良、反应迟钝,不能判断时间、工作能力下降、疲倦无力、情绪反常等等。为了使运动员有良好的竞技状态就必须采取措施克服时差的问题。可以先算出比赛地点与当地的时差是多少个小时,再根据时差数来提前或推迟几个小时练习、训练,以适应比赛地点的昼夜节律。如:27届悉尼奥运会用的是东10区的区时,而我国是东8区,比我国提前俩个小时,于是把运动员的作息时间提前俩个小时训练10天左右,有了这段时间适应就可以把运动员的时差影响减到最小程度,有利于我国的运动员发挥出较好的成绩。 二、天气、气候因素对体育的影响。 1、温度、降水的影响:大型远动会举办的地点和时间要考虑气温、降水的影响。夏季奥运会举办地的纬度不宜太高或太低,高纬度温度低,天气冷;低纬度温度高,天气热,所以往往选在温带。冬奥会应选在纬度高温度低的地方,因为它都是冰雪运动。季节方面应避开当地的雨季,对举办方和运动员有利。如北京奥运会开幕时间是2008年8月8日,从天气、气候因素看是不合理,因为8月北京刚好是雨季而且气温高,对我国的组织工作和各国运动员的比赛都会有影响,所以更理想时间应往后推到9月,进入秋季温带季风气候的北京降雨更少、气温更不炎热。 2、光照的影响:远动场(主跑道)方向原则上应以南北方向为好,因为运动时间一般多在早晨、上午、下午进行,南北方向可以避免太阳光线刺眼。运动场馆的窗户的朝向也应以南北方向为好,因为南北方向的窗户既有适量的自然光透人室内,又不会引起运动员“眩光”。 3、大气质量对体育的影响。 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臭氧等会对运动

虚拟化技术及其应用

虚拟化技术及其应用上海市浦东科技信息中心程三艳摘编 虚拟化是一个广义的术语,在计算机方面通常是指计算元件在虚拟的基础上而不是真实的基础上运行。虚拟化技术的提出可扩大硬件的容量,简化软件的重新配置过程,模拟多CPU并行,允许一个平台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并且应用程序都可以在相互独立的空间内运行而互不影响,从而显著提高计算机的工作效率。 1、虚拟化技术的分类 1.1 从实现层次来分,虚拟化技术可以划分为:硬件虚拟化,操作系统虚拟化,应用程序虚拟化等。 硬件虚拟化,又叫做准虚拟化,就是用软件来虚拟一台标准电脑的硬件配置,如CPU、内存、硬盘、声显卡、光驱等,成为一台虚拟的裸机。 操作系统虚拟化,就是以原操作系统为母体样本,利用虚拟化软件克隆出多个新系统。 应用程序虚拟化,主要任务是虚拟操作系统,保证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虚拟系统的某些关键部分,如注册表等,轻量、小巧;还可以实现很多非绿色软件的移动使用,通过局域网方便快捷地分发到企业终端上,不用安装,直接使用,在应用范围和体验上超越绿色软件,大大降低了企业的IT成本。 1.2 以应用领域来划分,虚拟化技术可以划分为: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桌面虚拟化、CPU虚拟化、文件虚拟化等。 服务器虚拟化,应用了硬件虚拟化和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在一台服务器运行安装多个操作系统,并且可以同时运行,就相当于多台服务器同时运行了,利用率大大提高。 存储虚拟化,是将一堆独立分布的硬盘虚拟的整合成一块硬盘,存储虚拟化的目的是方便管理和有效利用存储空间。 网络虚拟化,一般是指VPN,它将两个异地的局域网,虚拟成一个局域网,这样一些企业的OA、B/S软件,就可以像真实局域网一样进行电脑互访了。 桌面虚拟化,是在服务器上部署好桌面环境,传输到客户端电脑上,而客户端只采用瘦客户机的应用模式,即只安装操作系统,接受服务器传输来的虚拟桌面,用户看到的就像本地真实环境一样,所有的使用其实是对服务器上的桌面进行操作。 CPU虚拟化,是对硬件虚拟化方案的优化和加强。以前是用虚拟化软件把一个CPU虚拟成多个CPU,而CPU虚拟化直接从硬件层面实现,这样大大提高的性能。 文件虚拟化,是将分布在多台电脑的文件数据虚拟成一台电脑上的,这样以前找文件要去不同的机器上查找,而现在则像在一台电脑上操作一样。 2、虚拟化技术应用 虚拟化技术具有可以减少服务器的过度提供、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IT的总体投资、增强提供IT环境的灵活性、可以共享资源等优点,但虚拟化技术在安全性能上较为薄弱,虚拟化设备是潜在恶意代码或者黑客的首选攻击对象。 目前常用的虚拟软件有VMware、Virtual PC以及微软在推的windows sever 2008中融入的Hyper-v1.0。自从全球经济危机开始,虚拟化技术被广大企业迅速应用,2009年也是虚拟化技术大潮兴起的一年。 2.1 虚拟化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高校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经历了单机环境、C/S架构、B/S架构、SOA等多个发展阶段。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涉及到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相关领域,所需要的计算机平台、存储环境和网络环境多种多样,随之也带来了IT基础设施的资源利用率低和管理成本高等问题。将虚拟化技术应用到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既能提高高校信息基础设施的效率,也能提升信息化基础平台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降低IT相关管理成本。 使用存储虚拟化技术,将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中的所有存储资源整合为一个大的存储系统,通过统一存储数据和管理存储空间对外以透明的方式提供存储服务,根据应用系统对存储速率和访问要求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存取方式。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大学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 系 姓名文博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态学 年级硕士一年级 学号 D1*******

任课教师明 完成时间2014年11月25日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文博 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是一个古老的话题,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对周边的地理环境进行改造,并生存下来,以此开创“骨器时代”[1]。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生产资料来于自然环境,这就不可避免的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破坏的程度逐步加深,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是全世界的热点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二者关系作简要叙述,并讨论如何正确、客观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人类;社会发展;环境问题;破坏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Qian Lifu Anhui University,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bstract: the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an old topic, Hemudu ancestors, which created a "bone age", transformed the surrounding geographic

云计算虚拟化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云计算虚拟化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学时:62 代码: 适用专业: 制定: 审核: 批准: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云计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讲授虚拟化技术发展史、虚拟化技术分类、虚拟化架构特性并对目前主流的虚拟化技术都有涉及,重点讲授虚拟化技术在服务器、桌面及网络上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虚拟化的基本知识,掌握虚拟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对目前主流的虚拟化产品进行熟练的使用、部署及维护,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严守规范、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等职业素养。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虚拟化的基本概念及发展情况、虚拟化的技术分类及虚拟化的基本技术架构等知识。 2. 了解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和网络虚拟化的基本概念及基础架构原理,了解市场主流虚拟化技术及产品。 3. 了解VMware ESXi的基本概念并熟练掌握VMware ESXi的安装、配置的基本方法与技术;了解VMware ESXi的重要功能并掌握VMware ESXi虚拟机的创建、定制技术。 4. 了解XenServer的功能特性、虚拟基础架构及XenServer系统架构,掌握XenServer服务器和XenCenter管理平台的安装、配置以及创建虚拟机环境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5. 了解Microsoft Hyper-V的功能特性及系统架构,掌握安装Microsoft Hyper-V服务器角色以及创建、定制虚拟机环境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6. 了解KVM的应用前景及基本功能,掌握KVM环境构建、硬件系统维护、KVM服务器安装及虚拟机维护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7. 了解Docker的功能特性及系统架构,掌握Docker的使用技术,包括Docker的安装与卸载、Docker镜像与容器以及Docker Hub的应用技术等。 8. 掌握虚拟机服务器的部署,包括虚拟服务器的配置、工具的部署、虚拟服务器调优、虚拟服务器安全性、虚拟机备份、虚拟机业务迁移及物理机转虚拟机的方法及技术。 9. 了解虚拟化终端的类型及其特点、熟悉常见共享桌面的种类。了解主流虚拟桌面的产品及其厂商,掌握VMware View虚拟桌面的部署步骤过程。 10. 掌握虚拟专用网络VPN的部署与使用方法,包括硬件VPN和软件VPN;掌握虚拟局域网(VLAN)的部署与使用方法,包括标准VLAN、VMware VLAN和混合VLAN;掌握虚拟存储设备的配置与应用,包括IP-SAN在vSphere平台的挂载方法。 11. 掌握虚拟化架构规划的需求分析及设计选型的一般方法,能够针对具体的项目需求给出虚拟化架构规划实施方案。

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发展历程及其现实意义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5级历史学基地班高尚 指导老师:柴彬老师 校园卡号:320050913131 【摘要】:“地理环境决定论”是西方史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产生的时间长,持续影响的时间也长,并且影响力也比较大,虽然这一思想已经被证实是错误的,但是当把它放进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去认识时,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它积极的一面,并且在正确认识了这一理论中关于地理和社会相互关系后,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它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理环境决定论发展历程现实意义 一,什么是“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简称“决定论”。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是一种以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思潮。是一个包含于“人地关系论”中一个理论体系或称观点。这一论点曾广泛流行于社会学、哲学、地理学、历史学的研究中。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起源 地理环境决定论这一思想由来已久,在远古时代,人们出行不易,庄子有“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1的感慨。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活在各地区的人们,终其一生,其可能达到的区域是有限的,如果是定居的农民其生活的区域就更加有限了。因此早期的文明,特别是定居文明非常受其所在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这就可表述为文化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具体地说西方关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最初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人类特性产生于气候;柏拉图(Plato)认为人类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有关。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性与社会性质;希腊半岛处于炎热与寒冷气候之间而赋予希腊人以优良品性,故天生能统治其他民族。这些论点无法解释当时希腊半岛各民族的历史进程,但却影响深远。我认为他们关于地理环境对历史进程影响的认识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认识存在于其中,这一认识相对于神话式的认识世界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且这一思想对以后的学者有着深远的影响。 1庄子:《逍遥游》。

浅谈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浅谈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它作为文化的一根重要的指向标,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文化的发展前途和发展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文化的特色,促成了文化的多样性。有着不同地域环境的地区形成了具有自己地域特点的典型文化,在这之后进一步地产生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生活习惯等。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其次,我们还从本国走向世界,选取了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与中国存在显著差异的美国,将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进行了总体上的比较。 标签: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南北文化;中西差异 正文 我国南北方地理环境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从地理位置上看:北方较闭塞,与外界联系不便,而南方多临海,面向东南亚,便于与国内外各地的联系。从地形上看:北方多平原、戈壁、平坦开阔的高原,放眼四望,方圆几里乃至上百里地一览无余;而南方却是多低山丘陵,地形崎岖,少平原,地形地貌受山水阻隔,条块分割相当严重,则使平原地区也是沟壑纵横,视野被禁锢在狭窄的空间内。从气候上看:北方天气冷长热短,四季分明,降水少,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南方气候较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较北方小,气候湿润,降水多。 一、我国南北方地域文化差异 从整体上看,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在南北差异的大框架下,它可以包括许多分支,如南北建筑差异、南北服饰差异、南北风俗差异、南北饮食差异、南北性格差异、南北语言差异、南北商业差异等。 从人文文化上看,我国的地域语言便最完美的阐释了地理环境的重要影响。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即便北方地区中的两地相隔较远,两地语言有一些差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这是因为在北方地区,,为广阔的平原地区,老百姓们来往交流较为便捷,为更好的沟通,促使了语言的相近或相同,也促进了北方地区的语言融合。相反的,在我国南方地区,地形较多为山地丘陵,交通相对闭塞,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较为困难,地区之间有一定的隔离性,因此导致了相近地区间的语言也有较大的区别。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各色各样的方言。 北方人性格比较豪爽,南方人性格比较细腻。尤其是东北人说话都是大嗓门,

网络虚拟化技术介绍及应用实例

网络虚拟化介绍及应用实例 技术背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用户需求不断发展提高,市场也不断发展变化,谁能真正掌握市场迎合用户,谁就能够占领先机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运营中关键资讯传递的畅通可以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关键资源,供应链、渠道管理,了解市场抓住商机,从而帮助企业维持甚至提高其竞争地位。作为网络数据存储和流通中心的企业数据中心,很显然拥有企业资讯流通最核心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当前各个企业/行业的基础网络已经基本完成,随着“大集中”思路越来越深入人心,各企业、行业越来越迫切的需要在原来的基础网络上新建自己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设施的整合已经成为行业内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利用数据中心,企业不但能集中资源和信息加强资讯的流通以及新技术的采用,还可以改善对外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个好的数据中心在具有上述好处之外甚至还可以降低拥有成本。 1.虚拟化简介 在数据大集中的趋势下,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规模越来越庞大。随着服务器规模的成倍增加,硬件成本也水涨船高,同时管理众多的服务器的维护成本也随着增加。为了降低数据中心的硬件成本和管理难度,对大量的服务器进行整合成了必然的趋势。通过整合,可以将多种业务集成在同一台服务器上,直接减少服务器的数量,有效的降低服务器硬件成本和管理难度。 服务器整合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难题:多种业务集成在一台服务器上,安全如何保证?而且不同的业务对服务器资源也有不同的需求,如何保证各个业务资源的正常运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虚拟化应运而生了。虚拟化指用多个物理实体创建一个逻辑实体,或者用一个物理实体创建多个逻辑实体。实体可以是计算、存储、网络或应用资源。虚拟化的实质就是“隔离”—

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 作者高俊 班级172101班 学号20101002508 地理环境决定论把人看作是自然条件的产物, 认为人类的体质和心理状态, 人口和种族的分布, 文化的高低, 经济的盛衰, 国家的强弱, 社会的发展, 都听命于地理环境的支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外因论, 因为它夸大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作用, 用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 把外部自然条件看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合理因素与积极意义仅在于, 它试图用物质的因素来说明社会发展, 对于反对神意决定一切的宗教唯心主义观点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实质上,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它只是一种外部因素,它对于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决不能取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这种看法虽然是符合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 是正确的, 但尚有一个理论缺陷: 它没有区分社会的产生和社会的发展。以上观点实质上仅说明了: 在社会的性质和发展动力、方向等方面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但对于社会的产 生问题却没有论及。事实上, 我们说生产力以及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上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及其发展的时候, 是把社会作为一个独立的有机体来看待的, 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性质状况又从

何而来? 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 但经济基础又由何决定? 当我们在最原初的意义上追究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时, 就必须超出社会之外, 即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去分析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从社会制度、文化等的产生来看, 地理环境决定论则是正确的。孟德斯鸠在5论法的精神6 中探讨法律制度与气候、土壤等地理环境的关系时, 也主要是在法律的起源意义上, 但他却把其结论扩展到社会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等的发展上, 这就不正确地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 从人类起源的过程来看, 文明最早产生于地理环境优越的地方。以埃及为例。埃及地处东北非洲, 是欧、亚、非三大洲的联结点。在地形上, 埃及是一个狭长地带, 尼罗河由南而北流贯全境。在炎热而干燥的埃及, 尼罗河每年的定期泛滥, 不仅灌溉了万千农田, 而且带来了丰富的腐殖质和沃土。河水退下去后, 埃及的劳动人民便在这肥沃的土地上进行耕种。自然科学已充分证明, 地球上的人类最早都产生在水草丰美、食物充足的地方, 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等。在这一历史阶段, 显然是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起了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 便无法设想人类能够诞生。这一点在探索地外文明的科学研究中尤其显得重要。实际上, 在人类刚刚产生的过程中,还谈不上对于自然环境的独立性, 人类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尚处于混沌未分状态之中。因此不是经济基础而是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具有决定性作用。

地理特征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浅谈地理教学,加强地理环境教育

地理特征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浅谈地理教学,加强地理环境教 育 教师教育的信念有两条:一个是教育追求有效,让教师用较少的 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另一个是教育就是激发,用榜样和实例激励, 用问题和交流启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活动的开展正是起到了 这样的作用。地理活动的开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学生素 质的重要手段。从课程目标上看,其不是单纯从地理知识着眼,而是从学生的素质发展着眼,着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这个过程是学生通 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实践,获得地理活动的一些体验,最终在地理活动中获得发展。 一、环境“资源有主、资源有价”内容的选择和配置 有关资源的内容也是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科学资源观(包括资源伦理观)的重要载体。当前中学地理课程中“资源”内容的选择主要集中在资源的分布与特点、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问题三大方面。这三大方面均是资源伦理教育的切入点,但切入的角度主要是“资源有限”,对“资源有价”和“资源有主” 内容的关照力度明显不够,这对于完整资源伦理观念的培养是不利的。为了达成中学地理课程的预设目标——树立科学的资源观,有必要将 体现“资源有主”、“资源有价”观念的内容纳入到现行的中学地理课程中,使学生在明确资源有限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认识到:自然资

源是有主的,即它属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不能随意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是有价的,应有偿使用。 从对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分析看,对于自然价值内 容的体现,其着力点还是在自然的经济价值(或资源价值)上。虽然在自然的生态价值上也有所体现,但力度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在自然的 内在价值、自然价值多样性方面更是如此,这样的内容选择和配置必然影响学生正确自然价值观的形成。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就更显不足,亟待充实与完善。基于此,中学地理课程应适当增加有关体现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自然除具有供人类使用的 工具价值外,还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自然除具有经济价值外,还具有其他多方面的价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都有生存的权利,人类应 尊重其他生命形态的生存权利。其中,有关自然权利的内容有一定的抽象性,要求中学地理课程在相关内容的素材选取上力求生活化、具体化,使学生能从中自然领会到其蕴涵的道理。 二、注重讨论,培养学生地理批判性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地理问题,能有主见地 分析评价地理事物,不迷信“权威”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对自己原有正确判断发生动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这一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品

地理学思想人地关系论中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文地理学:近代地理学的主要观点和核心人物 (2011-12-10 01:44:31) 转载▼ 标签: 分类:地理 人文地理学 近代地理学 主要观点 核心人物 杂谈 近代地理学的主要观点和核心人物 1、环境学派 (1)代表人物是德国拉采尔。拉氏的《人类地理学》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分布和迁徙的作用; (2)拉采尔的学生、美国森普尔女士在20世纪初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对人类的支配作用;大肆宣扬地理环境对人的体质、民族发展与国家历史有决定性作用。 (3)另一个美国地理学者亨丁顿著《文明与气候》和《人文地理学》,详述了气候决定论。强调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人类文明只有在具有刺激性气候条件的地区才能有所发展。 2、人地相关学派 (1)法维达尔·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他认为在人地关系中,除环境的直接影响,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地。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2)白吕纳,说“环境虽足以影响人类之活动,人类亦有操纵与征服环境之能力” ,代表作《人地学原理》。 (3)美国巴罗斯,他认为地理学应该人文化,形成人类生态学。他同时也是地理学用生态方法参与实际工作的开创者。 3、区域学派 (1)地理学区域学派的首倡者是德国的赫特纳,地理学区域应着重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的研究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的特征。 赫特纳的代表作是《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2)继承者是美国哈特向,他认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特征,部门地理学是起点、区域地理学是终结。根据赫氏观点,哈特向分别于20世纪30年代末和50年代写了《地理学的性质》和《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两本专著。 4、景观学派 (1)用发生学观点和综合方法划分地表类型。 (2)德国施吕特尔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景观学说,认为地理学的中心是对可见景观的研究。地理学者应着眼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景观是自然和人类共同创造的生活空间。地理学的主要认为是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变到人文景观的过程。 (3)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索尔(文化景观学派)发表著名论文《景观的形态》,把景观看作地表的基本单位。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按地区联系的各种事物,包括自然事物和人文事物及其在各地间的差异,人类按其文化的标准,对其天然环境的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 5、(英)麦金德——大陆腹地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