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免费下载】论巴金的创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文学的渊源关系x

【免费下载】论巴金的创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文学的渊源关系x

巴金说:“在所有的作家中,我可能是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然而,作

为一个中国作家,他文学的根,不可能离开中国文化、文学的土壤,不管巴金是否

意识到这一点。在他的创作里,在他的神经系统内,在他的灵魂中,在他的精神气

质里,我们可以随时随处找到他与传统文化、文学的内在精神联系。

莫达尔在他的《爱与文学》一书中这样说:“我们祖先的情感方式和思考方

法在某些方面仍然被我们运用着。我们承袭着他们的灵魂,不是个别的,而是集

合的整体;我们是他们罪恶及德性的产物;我们具有他们的特异体质、心灵构造,

以及情绪倾向;我们身上印着种族、国家、宗教的特征。”由此可见,作为炎黄子

孙的巴金,从他的社会观、政治观、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等方面,均可窥见

传统文学、文化的精魂。

就拿巴金的创作思想、文化观来说,这种影响就十分鲜明,可以说,己金是一

位最具中国人文精神的作家。

诚然,巴金没有专门谈论他的文艺思想和创作见解的大块文章,但从他所写

的序、跋、后记、创作回忆录、书信、作品中,可窥见他对文艺的独特见解,而

这些见解,和中国文学、文化的优秀传统一脉相承,下面从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坚持文艺战斗的功利目的,创作与“为艺术而艺术”绝缘

文学创作为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回答是不同的,有的是“为艺术而艺术”;有的则是为了茶余饭后的消遣。但以上的认识在中国文坛上往往站不住脚。`大多

数作家则认为文学创作应具有它战斗的功利目的,主张“为人生的艺术”,自古

至今,许多作家都抱着这样的创作宗旨。唐代的陈子昂、元结,白居易的“文章

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准则就十分著名。这里的“时”即指“时代”、“社会”;“事”则指与国家人民有关的社会事件。白居易主张写文章、写

诗歌都应反映民生的疾苦和指责时政的弊病,写诗要于“时”于“事”起讽喻作用,用讽刺诗作武器。他还提出诗歌应具有“补察时政”和“泄导人情”的积极

作用,用以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和改变现实。

显然,巴金也继承了这一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巴金曾多次讲过,他“不是一

个文学家,”也不想把小说当作名山盛业。讲到他为什么写小说时,他说:“因为

我不能够做别的有用的事情,因为我没有别的武器,我才拿起笔用它作武器,来攻

击我的敌人。”他在《激流三部曲.序》中说到:“我这三本小说都是揭露,控诉

这个制度的罪恶的。我写它们,就好像对着面前的敌人开枪,我亲眼看到子弹飞

出去,仿佛听见敌人的呻吟”。如此看来,巴金将文学作为向敌人进攻的武器。他

的敌人是谁?在《写作生活的回顾》中说到:“我的敌人是什么?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碍社会进化和人性发展的人为制度,一切摧毁爱的努力,他们都是我最

大的敌人”。巴金说得十分明白,他要用文学这个武器来攻击“旧的传统观念”,

包括一切的封建伦理、封建道德,封建礼教,封建制度;他要以文学为武器来攻击

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军阀的统治,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他宣称他写《家》是

要为过去那无数无名的牺牲者“喊冤”,从恶魔爪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他写《寒夜》是“替那些吐尽血痰死去的人和那些还没有吐尽血痰的人讲话”。巴

金认为,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就应该拿起文学这个武器,为被压迫被损害者服务,为大多数受苦的人服务。他说:“艺术算得什么?假如它不能给多数人带来光明,假若它不能打击黑暗”。由此观之,巴金把为大多数人服务看成是艺术的最大

价值。如前所说,唐代的白居易认为文学既有“补察时政”,也有“泄导人情”

的作用。受这种文艺观的影响,巴金也认为文学应该给人以美的诱导,陶冶人的

心灵.唤起人奋发向上的志趣,扫除人们心灵的垃圾,使人们变得“善良些、纯洁些、对人有用些”。为此,他认为作家必须有一颗爱人之心,必须“关心人,爱人”,“苦人类之所苦”,“以人类之悲为自己之悲”。应该做一个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送安慰”的人。

显而易见,这种“爱”的观点,正是中国儒家传统的“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

巴金出生在一个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的大家庭里,从小受着中国传统文

化的教育和熏陶。小时就在私塾里读宣扬孔孟之道的四书五经,背诵唐诗、宋词、元曲。熟读《古文观止》、《红楼梦》、《说岳全传..)·…。从这些书籍中,巴金

大量地吸收了传统文化、文学的乳汁。同时,传统文化又通过巴金家庭周围的人

以“口传身授”、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形态影响着巴金。巴金从其慈母的教

诲和“下人”的纯善中体味到了这种“泛爱严、“仁爱”、“兼爱”的精神。巴金

曾说母亲是他的“第一个先生”,“她教我爱一切人,不管他们贫或富,她教我帮

助那些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他的第二位老师是轿夫老周,这位“下人”,教

育巴金要“忠心”、“真实”、“不要欺人”、“不要亏待人”,不要占别人的便宜。

从这样的下人身上,巴金找到了道德取向和人格取向。

创作总根于爱。正是这把“爱”的钥匙开启了巴金的心灵。“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

会联系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部性格的根抵。”

基于“爱人”的创作思想,他写《家》,并且把他一生爱得最多的大哥作为

觉新的原型。愿把《家》献给他,使他看见横在他面前的深渊,不至于落到里而去。西方著名美学家柯林伍德说:“艺术是社会的药剂。能医治最严重的精神疾病—意识的堕落。”巴金希望他的《家》也是社会第3期彭漱芬论巴金的创作思

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渊源关系的药剂,能拯救他的大哥。巴金还说:“人

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让我们看见更

多的光明。”

由此可见,巴金既认为文学应起“药剂”和“净化剂”的作用,还认为文学

应具有“明灯的作用,它应该引导人们看到未来的曙光、光明的前程。”

二、继承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保持“写作同生活的一致”

巴金说:“我完全不是一个艺术家,因为我不能够在生活以外看见艺术。”

“我只是把写作当作我底生活底部分。我写作中所走的路径和我在生活中所走

的路径是相同的。” “我写作,因为我在生活。我的小说是我在生活中探索的结果,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就是我一次又一次的收获。我当时怎样看,怎样想就怎样写。”

怎样理解巴金这些话。其一,“不能够在生活以外看见艺术”,其含意就是

说艺术应该贴近生活,作家应该真实地描写社会生活,用巴金的话说就是“写作

同生活的一致”。巴金认为:一个作家,应该忠实地客观地描写社会生活;反映广

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命运和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表现人民的生活与斗争,苦难

和观乐,理想和愿望。巴金的小说,正是这种创作思想的具体体现。只要稍加留心,我们便会发现他的每一部小说都得之于现实生活中一件已发事件,而且差不

多每部作品中都可以找到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原型。巴金认为这样写更方便、更真实、更亲切。不仅如此,巴金认为作家还要真诚地面对生活,将自己的感受

和情怀如爱僧、悲观、同情、矛盾、挣扎、希望和追求坦露在读者面前,这样,

作者的心灵和书中人物的心灵才能互相感应,互相交流。

巴金在《谈(秋>》中说,“我只是把自己的感情放在书中,跟书中人物一同

受苦,一起受考验,一块奋斗”。“每天每夜热情在我的身体内燃烧起来,好象一条

鞭子抽着那心发痛,寂寞咬着我的头脑,眼前是许多惨痛的图画,大多数人的受苦

和我自己的受苦,、它籽使我的手颇动着,拿着笔在白纸上写黑字,我不住地写、

忘了健康,忘了疲倦地写……似乎许多许多的人都借我的笔来申诉他们的痛苦了……”读至此,我们感到沉重和痛苦,面前似乎出现了一座苦难的“炼狱”,作

家巴金正在这里面熬炼着。是的,巴金是一个最具苦难意识的作家,他自己说他

是“人类苦难的歌手”,他的小说大多描写20世纪中国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家》中的高觉新是一个精神上的受难者,他接受新思潮的洗礼,信服新的理论,

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他厌恶家中长辈的专制、迷信、野蛮和虚伪,却又唯唯

诺诺地执行他们的命令;他内心是非分明,同情弟妹对封建专制家庭的反抗斗争,

可行动上又不得不向残害年青生命的专制势力屈服;他内心滴着血,但脸上却要

装着笑……。他的悲哀是梦醒了仍然清醒地承受旧势力制造的苦痛而无力反抗

的悲哀。他夹在新与旧两扇磨盘中,受尽了碾压之苦。比起高觉新来,《寒夜》

中的汪文宣更苦,他不但要承受精神上的痛苦,而且要承受肉体上疾病的折磨。

贫窘的生活,卑怯的心理、妻子与婆婆无休止的争吵,上司的白眼,同事的厌恶,

这一切几乎把汪文宣压扁、挤碎。他轻轻地走路,小声地咳嗽,低着头,弯着腰,

他活得沉重,活得痛苦。为了生活他只有忍受。读者不难发现:描写下层人民的

苦难和对苦难的忍受,是巴金小说的主旋律,他的作品,充满了`种“忧愤”,一种

忍辱负重之感。

显而易见,巴金小说中这种忍辱负重,“忧愤”意识,和古代文学的传统精神

一脉相承。司马迁溢于言表的忍辱负重的忧愤;屈原《离骚》中的忧国忧民之情;杜甫“三吏三别”中描写的下层人民真切痛苦,以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优愤,岳飞、文天祥的抵抗侵略、收复国土、收拾旧山河的忧愤等,这些“优愤”源远流长,是作家爱国主义的艺术表现,也是作家社会责任感和道义观的形

象化。

同时,这种忧愤意识又是儒家文化中的“参政”意识的曲折表露。孔、孟本

来就极重视“入世”与“出仕”,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与策略。

从这一角度讲,巴金是十分关注社会人生的,他的创作是贴近社会生活的。传统

文学、文化对于巴金的思想熏陶体现在巴金作品中更多的是关心现实人生,关心民生疾苦的“大我”意识。

其二,巴金说:“我的小说是我在生活中探索的结果”,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把写作当作探索、改造人生的手段,在作品中真实地表现自己在生活道路上的苦恼、矛盾、探索和追求。这样,他的小说又具有探索人生、指导人生的作用。

三、说真话,表里如一,保持“作文和做人的一致”

中国有一句俗话:“文如其人,”这句话含义颇为丰富。一个作家所写出的文章、创作出来的

作品大凡和他的思想、修养、德性、心理、个性、气质等等密切相关。中国传统文学文化中对于“做人”和“作文”都是十分讲究的,要求一个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大写的“人”,应该向“圣人”学习,应该修身养性“立德、立功、立言”。在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作家很注重精神美、道德美、人格美、人文一致,表里如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屈原志洁行芳,忧国忧民;杜甫“穷年优黎元,叹息肠内热”;白居易敢于写出使权贵者变色、执政者扼腕、握军者切齿的讽喻诗。总之,古代作家所追求的是“气贯日月,凛烈万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美德,这就是中华民族之精魂。

巴金提倡“作文和做人的一致”,他的为人、他的“德行”怎样?许多巴金的同行、师长、朋友对此都有完全一致的评价。

其一,利他主义。巴金说:“人活着是为‘给’,不是为‘取’”。这种利他主义的道德观,在他的创作中,在他给友人的信函中多次讲到。“我的许多年来的努力,我的用血和泪写成的书,我的生活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他的生活信条是:“忠实地生活正直的奋斗,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在《家》中,巴金以十分赠恶的心情批判那些将个人的欢乐建筑在他人痛苦身上的人。在他的小说《家》中有一段元宵玩龙灯的描写:“老爷”、“少爷,’仆人们故意把花炮对着玩龙灯的人光赤的身上射,火花贴在人身上烧,烧得他们发出尖锐的哀叫,烧得他们皮焦肉臭,烧够了,花炮也没有了,老爷们才给了赏钱。对这种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他人痛苦身上的不道德行为,作家十分愤怒,并通过觉慧之口作了批判。

在生活中,在对待朋友、亲戚、兄弟中,巴金也始终坚持这个做人的准则:活着是为了“给”,不是为了“取”。巴金在《随想录》中不下于十次引用高尔基

的小说所描写的勇士丹柯的故事。这位勇士掏出自己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这

就是“给予”,“奉献”。在这种精神指导下他为朋友出书、校对。甚至解决生

活上的困难,以致牺牲了自己的创作时间,并从不夸耀。但是,对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他却一辈子念念不忘。如对朋友吴先忧、文学前辈叶圣陶,幼年的奶奶,家中的仆役都如此。总之,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巴金对师友、对亲情的态度正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赞扬的。

其二,说真话。他主张每一个作家首先对自己必须“忠实”,不但对黑暗社

会敢于真实的揭露,就是对自己的思想、苦恼、矛盾,也从不隐瞒。他说:“人只有讲真话才能认真地活下去。”他晚年的五卷《随想录》,把自己真实面目赤裸

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他称它为“……‘真话的书’……我希望在这里你们会看到我的真诚的心。

抱着这样的“做人”准则,巴金在“作文”时,主张“不说慌,把心交给读者。打开他的小说,使人感觉到作者在和读者娓娓交谈,交流思想.同时也使人感到有股强烈的感情。”如他所言,他“写小说不论长短,都是在讲自己想说的话,倾吐

自己的感情,”他的小说就是他的感情的物化。当我们打开小说《家》的时候,

迎面扑来了一股对封建制度的控诉和反抗的激情,这激情如一股激流,带着青年

们悲、哀、愁、苦,反抗和希望,因而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其三,洁身自好,“明道”“修身”。巴金生活朴素,穿着随便,洁身自好,正直、善良,表里如一。同时,受传统文化“明道修身”的影响,他很注重解剖自己,内

省倾向鲜明。在晚年创作《随想录》中,当谈到如何吸取“文革”的教训时,他说:“要从彻底解剖自己开始弄清楚当时发生的事情”,“我不会忘记自己的丑态,我也记得别人的嘴脸。”和一般人不同,巴金不是把什么都推给时代、社会,

而是在批判别人的时候,也敢于挖掘自己的灵魂,他生动地描述了为保全自己和

家人,他是如何屈辱偷生,编造假话辱骂自己的,当别人高喊“打倒巴金”时,他

也高举右手响应。巴金说,他当时好像中了“催眠术”,吃了“迷魂汤”。巴金既从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层面去总结文革的惨痛教训,也从个人的层面去挖自己的毒疮。其目的是使人类(也使个人)不再重演同样的悲剧。可见巴金博大的

胸怀与崇高的人格。

以上我们从三个方面谈了巴金的“做人”。巴金的“作文”也和他的风格一样:热情、坦率、明朗,单纯、明快、朴实。

四、真实、自然、“无技巧”的审美尺度

巴金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又说:“我写作的最高境界,我的理想,绝不是完美的技巧”。“我不能冷静地象一个细心的工匠那样用珠宝来装饰我的作品。我只是一个在黑夜里呼号的人”。

巴金认为:每个作家都有他自己的表现手法,这是从他的创作经验产生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他也读了不少,但是震撼他的心灵,使他的生活受到巨大影响的作品绝不是乔装打扮,精雕细琢、炫耀才华、卖弄技巧的东西。

由此观之,巴金的审美尺度是真实、自然天成,是“无技巧”。当然,这个“无技巧”并不是“没有”技巧,也不是“不要”技巧,而是“真”、“自然”、“不见”技巧,不矫揉造作,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巴金为什么选择这种创作方法呢?

其一,巴金强调“写作和生活的一致”,认为生活是艺术的生命,决定艺术成败、优劣的关键因素是作家对生活的感受是否强烈,作家的情感是否真挚动人,这才是作品成败的关键。离开了这些,无从谈什么技巧。因为技巧来自生活的暗示和哺育,也来自深厚的生活积累,它和内容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并为内容服务,脱离内容的技巧是不存在的。

其二,从真、善、美三方面的辩证关系看,巴金强调“真”,而美应该建立在“真”、“善’’(“爱人”)上,那么真实、自然就会美,玩弄技巧,“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用鲜花去装饰谎言”就不美,即使技巧再高,巴金认为这也不过是“文章骗子或骗子文章”。L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

其三,巴金强调“作文和做人的一致”。巴金喜欢说真话、抒真情,忠实地、朴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因而他自然而然地挑选这种“自然”、“天成”的审美尺度。在他的创作中,他追求的是形象真实、自然,人物塑造不愿意在外形上给人一种褒贬之感,;不喜欢另添一条光明尾巴;情节不追求离奇、曲折。他的作品诚如他自己所言:“没有含蓄·,没有幽默,没有技巧,而且没有宽容,这也许会被文豪之类视作浅薄、卑俗,但是在这里却跳动着这个时代青年的心。”

巴金这种审美尺度,与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有着天然的联系。自唐宋以来,“初发芙蓉”,“自然天成”已成为作家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李白在《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滓》中,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高度评价谢灵运的诗。明清的批评家论诗,也以自然为上,自然清新的风格成为评判诗歌的最高尺度。近代批评家王国维,他赞马致远的《天净沙》“纯是天籁”,并认为元曲之佳“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他进而认为:“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为胜。”

如此看来,巴金这种审美尺度,自有其深厚的文化、文学渊源。

巴金说:“我虽然信仰从外国输入的‘安那其’,但我仍还是一个中国人,我的血管里有的也是中国人的血。有时候我不免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看事情,发议论。”可见,巴金虽然接受了从外国输入的“安那其”,却没有改变他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他并没有抛弃传统。

文化的抉择绝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的文化两极走向,而是一个互有扬弃的文化融合过程。在巴金接受西方文学影响的同时,他也自然而然地从生他养他的民族传统文化、文学中继承了某些优良传统,这是不足为奇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