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黄宇晗

一、考试题型

1.单选20分

2.多选20分

3.简答题4题×6分

4.辨析题4题×6分(判断正误2分,理由4分)

5.材料分析题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

(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一)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重点问题

(一)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

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六)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P61)

(1)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人的自觉能动性;最后,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物质生产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和调整社会关系,是人们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科学是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2)从实践出发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找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其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最后,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七)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P34-35)

1.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特征: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④联系具有条件性

(八)矛盾特殊性的表现(P42)

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九)辩证否定观的内容(P44)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十)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P62-63)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十一)价值及其特性(P85-86)(选择)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十二)真理的绝对性及相对性(P75-78)

1.真理是一个过程,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3.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包含。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

(十三)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P124-127)

1.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十四)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P124-137)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详见十三题);

2.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阶级和阶级斗争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4)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3.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

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强大杠杆,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2)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十五)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141-142)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十六)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和作用(P155-157)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

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

2.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3.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

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十七)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P176-177)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发展初期)

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十八)全球化及其表现和原因(P216-219)

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已过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2.表现:(1)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2)贸易全球化;(3)金融全球化;(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3.原因:(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的发展;(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十九)垄断和竞争的关系(P204)

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这是因为:

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3.社会发展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

产都包下来。

(二十)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和实质(§,P221-228)

1.表现:(P221-225)(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

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

2.原因:(P226-227)(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

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力量;(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3.实质:(P228-229)(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

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二十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P253-257)

1.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2.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灯亮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

3.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4.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5.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6.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7.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违背,不能僵化。

(二十二)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P273-275)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二十三)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P276-281)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类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

长沙学院2007级(理工科)本科各专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卷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附表一。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30分)。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zzzz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D )。zzzz A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B工人罢工和起义 C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D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C )。zzzz A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B实现人权 C实现共产主义 D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B )的基本问题。zzzz A唯心主义哲学 B全部哲学 C唯物主义哲学 D一部分哲学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D )。zzzz A实践性 B运动性 C客观性 D物质性 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zzzz A客观实在性 B实物性 C结构性 D可分性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D )。zzzz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D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C )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 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 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zzzz 9.时间是指(C )。zzzz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C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D物质运动的规律性10.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C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11.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D )。 A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 B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C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 D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1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C )。zzzz A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 B科学实验 C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D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1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D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C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 )。zzzz A客观世界 B感觉 C思维 D实践 15.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

马原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甘肃政法学院2007―― 2008学年第二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A 卷)答题卡 (注意:请将1-3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复查人核分人 2. 实践: 3. 经济基础: 4. 人民群众: 5.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四、简述(共20分)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8分) 2 ?简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4分) 3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 (4分) 三、名词解释(共20分)

4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4分) 五、论述(20分) 1、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2、试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10分) 甘肃政法学院2007―― 2008学年第二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A 卷) 15 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分数 、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30分) 1.哲学是()。 A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 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2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焦点在于 () A 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 世界本原问题 4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关于人的本质冋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冋题 5 ?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丨) A 琴匸.『豈L 绡学聲’ B- :. C 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 'I : .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 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 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 )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瓠叢廳悬 < A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 D 一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B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 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D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10?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 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1 ?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A 直接认识B 全面认识 C 理性认识 D 感性认识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13?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 永恒性 B 客观性 C 不变性 D 终极性 14?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是该社会的( ) A 生产方式 B 政治制度 C 上层建筑 D 精神文明的状况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A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B 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 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D 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复查人 核分人 C 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态度 D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得意 识 本 质问题 3.列宁 j 的物质定 A 运动B 物质可以认识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 D 客观实在性 A 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C 反映的观点 B 主体性的观 点 D 实践本质问题 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马原试题与答案图文稿

马原试题与答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期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表格内相应的位置)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P3)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P14)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开放性 3、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P25)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D)(P26)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5. 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C)(P51) 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 6、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P42)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卷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附表一。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30分)。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zzzz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D )。zzzz A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B工人罢工和起义 C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D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C )。zzzz A消灭阶级、消灭国家B实现人权C实现共产主义D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B )的基本问题。zzzz A唯心主义哲学B全部哲学C唯物主义哲学D一部分哲学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D )。zzzz A实践性B运动性C客观性D物质性 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zzzz 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C结构性D可分性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D )。zzzz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D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C )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zzzz 9.时间是指(C )。zzzz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C物质运动的持续性D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10.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C )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 11.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D )。 A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B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C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D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1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C )。zzzz A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B科学实验C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D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1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D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C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 )。zzzz A客观世界B感觉C思维D实践 15.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

马原期末考试试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卷(A) 适用班级:08级本科生开卷试卷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在真理上坚持了() 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唯心主义D.可知论 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3、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生产商品的同一个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B.生产商品的两次不同劳动 C.生产同一商品的两个劳动过程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4、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正确揭示 C.是唯意志主义的表现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表现 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绝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6、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 A.平均利润的变动 B.成本价格的变动 C.商品价值的变动 D.商品价格的变动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 C.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 8、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D.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9、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1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1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3、“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14、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依赖于物质 D.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15、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16、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 17、“纸上得来终归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间接经验毫无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8、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 价值 C.交换价值 D .价格 19、“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20、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全党服从中央 D.一切服从大局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多选少选及错选都不得分)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马原试题 简答题 科社部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了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正当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哪些?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4、在岁未来社会的认识方法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空想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对凭空猜想无法知道的事情,他们以唯物史观为根据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展望,其具体方法是:第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实现依据。第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中阐发未来新世界,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第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对未来世界做详尽的细节描绘,因为,未来社会究竟是怎样的,将完全取决于人们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以抽象理性为前提来设计未来社会,二十通关过揭示人来社会发展规律使人们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并为人们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5、“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容和关系 “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决不会”是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高的生关

马原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 C.消灭国家 D.消灭两极分化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B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C ) 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4、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 D )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 D.运动是属性,物质是主体

5、时间是(A )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人们整理感觉材料的形式 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 6、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D )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一种分泌物 C.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7、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析性统一的规律是( D ) 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C )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9、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 D )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1. 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C)。 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2. 理解全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C)。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13. 现代化生产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关系是(D)。 A.科学、技术、生产三者浑然一体 B.基本上体现为"生产--技术--科学"的过

华侨大学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1. 物质 2. 实践 3. 经济基础 4. 人民群众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8分) 2.简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4分)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4分) 4.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4分) 1、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10分) 2、试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10分) 三、名词解释(10分) 1.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 实践: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3. 经济基础: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4. 人民群众:民群众概念,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从量的规定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人。少数人不能成为人民群众;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阻碍历史发展的人不能叫人民群众。把质和量结合起来,所谓人民群众,是指推动社会发展的大多数人。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四、简述(20分) 1答: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不同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分)。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2分)。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分)。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2分) 2答: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2分)。另一方面,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2分) 3.答: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分),商品必须按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2分)。 4.答: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1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其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1分)。其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1分)。其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1分)。 五、论述(20分)要点 1答: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并非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2分)(2)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两方面的统一,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或相对主义真理观。(2分) (3)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过150多年的实践证实了的真理,因而它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仍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是正确的坚持。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不变的教条主义;二是反对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否认它的真理性和指导作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6分) 2答: (1)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二者本质不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当它带来剩余价值时才转化为资本。(2分) (2)G-W-G’是资本总公式。它所实现的价值增殖不能发生在流通中,因为流通中无论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但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2分) (3)劳动力商品的重要特点在于①其价值是由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加必要的学习费用决定,此外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影响。②其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即价值和剩余的源泉。所以当资本所有者在流通中买到劳动力商品,并在生产中使用时,劳动者就会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6分) 1

浙大马原试卷

浙江大学2007—2008学年秋、冬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 开课学院:考试形式:闭卷 考试时间:2008年月日所需时间:120分钟 考生姓名:学号:专业: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 分) 1.哲学 2.矛盾 3.社会存在 4.剩余价值 5.垄断利润 二、简答题(每小题8 分,共32 分)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何谓真理、价值?两者在实践中的关系如何? 3.何谓商品的二因素?何谓生产商品的劳动两重性?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两重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 4.简述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论述 三、辨析题(每小题8 分,共16 分) 1.坚持反映论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剩余价值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 四、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6 分,共32 分) 1.材料(1)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指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他在报告中同时指出:“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规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 材料(2)爱因斯坦在谈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时指出:“我们时代为其在人的理智发展中所取得的进步而自豪。、、、、、、当然,我们一定要注意,切不可把理智奉为我们的上帝;它固然有强有力的身躯,但却没有人性。、、、、、理智对于方法和工具具有敏锐的眼光,但对于目的和价值却是盲目的。”爱因斯坦还指出:“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的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 (1)请你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这句话的具体内涵以及唯物辩证法思想。(8分) (2)请你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这句话的现实意义?(8分)2.材料(1)“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摘自德国诗人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材料(2)“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摘自《列宁选集》第1卷第241页 材料(3)“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党同志要加倍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摘自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请你说明“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句话的哲学内涵。(4分) (2)请你说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的哲学内涵。(4分)(3)请你结合材料(3)分别说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与“没有

马原期末考试试卷试题包括答案.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A 卷)答题卡 复查人核分人 题号一二三四五 分数 一、单项选择 (每题 1 分,共 30 分 ) 得分评卷人 12345678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二、多项选择 (每题 2 分 ,共 10 分 ) 得分评卷人 1234 5 三、名词解释 (共 20 分 ) 1.物质: 得分评卷人 2.实践: 3.经济基础: 4.人民群众: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四、简述 (共 20 分 )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8 分 ) 得分评卷人2.简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4 分)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4 分) 4.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4 分) 五、论述 (20 分 )

1、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15 分)得分评卷人 2、试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10 分)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A 卷) 复查人————核分人———— 题号一二三四五分数 一、单项选择 (每题 1 分,共 30 分 ) 得1.哲学是()。 分评卷人 B 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A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 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态度 D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焦点在于() A 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 世界本原问题 C 意识本质问题 D 实践本质问题 3.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运动 B 物质可以认识 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 客观实在性 4.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 ) A B C 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 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8.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 A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 D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B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 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D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10.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 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1.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注意:请将1-3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复查人 核分人 三、名词解释(共20分) 1. 物质: 2. 实践: 3. 经济基础: 4. 人民群众: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8分) 2.简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4分)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4分) 4.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4分) 1、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15分) 2、试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10分) 一、单项选择 (每题1分,共30分) 四、简述(共20分) 五、论述(20分)

复查人———— 核分人———— 4.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 D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 A 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 主体性的观点 C 反映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13.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30分) 1.哲学是( )。 A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 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C 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态度 D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焦点在于 ( ) A 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 世界本原问题 C 意识本质问题 D 实践本质问题 3.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 运动 B 物质可以认识 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 客观实在性 5.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 A B C 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 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 )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 A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B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 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D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10.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 A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 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1.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 A 直接认识 B 全面认识 C 理性认识 D 感性认识

马原期末考试题库的答案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是( B ) A.封建主义经济的发展 B.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D.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 2.当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是从它的( A )。 A.阶级属性讲 B.研究的对象讲 C.研究的主要内容讲 D.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 C ) A.《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发表 B.《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发表 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即他的( C ) A.唯心主义 B.辩证法 C.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 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即他的( B ) A.唯心主义 B.辩证法 C.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 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与时俱进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C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与时俱进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B ) A.社会主义 B.共产主义 C.无产阶级专政 D.大同世界 10.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彻底的( B ) A.历史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实践性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BC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自然辩证法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ABD )。 A.经济社会根源 B.思想渊源 C.客观精神的原因 D 实践基础. 3.马克思最伟大的两大发现是(AC )。 A.唯物史观 B.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 D.辩证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主要包括(ACD )。 A.德国古典哲学 B.中国儒家思想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5.对于大学生来说,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就要做到:(BCD )。 A.用科学的态度也就是历史的具体客观而非机械的一知半解的和断章取义的对待马克思主义 B.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C.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D.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三、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完全是因为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的天才人物。(╳)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年代已经过去,对现在的社会问题已经没有指导意义。(╳) 4.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5.早期无产阶级的斗争是盲目的,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6.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7.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费尔巴哈的辩证法思想。(╳) 8.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9.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10.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