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齐鲁先锋2014-苏联的兴衰对执政党建设的启示(下)100分

齐鲁先锋2014-苏联的兴衰对执政党建设的启示(下)100分

齐鲁先锋2014-苏联的兴衰对执政党建设的启示(下)100分
齐鲁先锋2014-苏联的兴衰对执政党建设的启示(下)100分

苏联的兴衰对执政党建设的启示(下)试卷

7.5分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苏联作为反法西斯的主力,赢得了世界性声誉和威望,与美国共同安

排世界秩序,建立社会主义阵营,主宰半个世界的命运。

正确

错误

2、20世纪30年代苏联完成工业化,在资本主义大危机的背景下,苏联一枝独秀,令世界羡慕。

正确

错误

3、到斯大林逝世时,苏联危机四伏,粮食不足,民众不满。

正确

错误

4、苏联第一个把人造卫星送上天。

正确

错误

5、赫鲁晓夫时期,由于苏联声望提高,开始插手第三世界事务。

正确

错误

6、1962年、1963年以后,苏联危机因素减少。

正确

错误

7、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发展到了顶峰。

正确

错误

8、从1977年开始,苏联局势每况愈下。

正确

错误

9、俄罗斯联邦在苏联解体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正确

错误

10、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走向停滞和衰落。

正确

错误

11、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片面性,兴盛中潜藏危机。

正确

错误

12、苏联社会建设落后,民众成为国家的主人。

正确

错误

13、苏联搞工业化,建设了许多大项目,较多是利用犯人的无偿劳动。

错误

14、长期以来苏联的农民被看成是落后阶级,是改造的对象。

正确

错误

15、1920~1921年,苏联镇压工人和农民的反抗。

正确

错误

16、1962年6月,苏联残酷镇压了新切尔比斯克工人的不满。

正确

错误

17、1930年后,苏联国家的最高权力在政治局。

正确

错误

18、苏联党的最高领导人的产生无定制、无任期。

正确

错误

19、戈尔巴乔夫能够上台执政是因为苏共别无其他的选择。

正确

错误

20、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念一直影响到戈尔巴乔夫。

正确

错误

21、1950年,斯大林召开过5次政治局会议。

正确

错误

22、斯大林是通过党内残酷的斗争登上高位的。

正确

错误

23、苏联民众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没有得到经济实惠,少数人发财,大众的生活却日益恶化。

正确

错误

24、实现最切实的民主需要人民当家作主。

正确

错误

25、戈尔巴乔夫时期因为搞一步到位的民主,造成社会的无序化发展。

正确

错误

26、列宁曾说:“由于文化水平这样低,苏维埃虽然按党纲规定是通过劳动者来实行管理的机关,而实际上却是通过无产阶级先进阶层来为劳动者实行管理而不是通过劳动群众来实行管理的机关。”

正确

27、苏共长期把民族问题等同于阶级问题。

正确

错误

28、1989年9月中央全会专门讨论民族问题,却没提出任何可行措施。

正确

错误

29、1988年2月,在阿塞拜疆苏姆盖特发生反少数民族的暴乱。

正确

错误

30、1989年6月,乌兹别克费尔干纳发生反亚美尼亚人的大屠杀。

正确

错误

31、苏联倍受攻击的是()问题,苏联最后失败还是因为这一问题。

民主

改革

实践

医疗

32、()获得最高权力主要是个人的才干和掌握着克格勃等强力部门。

赫鲁晓夫

列宁

安德罗波夫

勃列日涅夫

33、1952年,斯大林召开过()政治局会议。

6次

5次

4次

3次

34、新经济政策这一符合苏联国情的政策,因为(),结果被斯大林抛开。

搞一步到位的民主

无经济支撑

缺少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

以上均错误

35、()是无产阶级政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

改革

实践

召开会议

民主

36、()走向个人权利的顶峰既有政策的正确,也有党内斗争的作用。

赫鲁晓夫

安德罗波夫

勃列日涅夫

37、1951年,斯大林召开过()政治局会议。

6次

5次

4次

3次

38、1934年,苏联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党代会年会制改为()一次。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39、(),苏联镇压农民反集体化的起义。

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40年代

20世纪50年代

40、苏共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更多考虑的是()。

群体利益

民众利益

国家利益

以上均错误

41、到1937年苏联已经变成了(),成为欧洲的最强国。

农业国

工业国

发达国家

经济强国

4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建立了世界上()核电站。

第一座

第二座

第三座

第四座

43、()执政初期开始整顿秩序。

勃列日涅夫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44、到1990年,苏联的社会总产值下降()。

4.00%

6.00%

10.00%

45、俄罗斯联邦面积占苏联的()。

47%

63%

51.30%

76.30%

46、《别洛韦日协定》于()签署。

1991年12月8日

1989年11月12日

1993年12月8日

以上均错误

47、()指出:“首先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

48、苏共曾设想建立世界最()的制度,民众实实在在掌握政权。

自由

平等

公平

民主

49、俄罗斯联邦人口1.48亿,占苏联的()。

47%

63%

51.30%

76.30%

50、1928年,苏联城市居民平均居住面积为()。

4.9平方米

7平方米

12平方米

5.8平方米

51、()建立起了一套系统的干部任命制度。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

52、“斯大林模式”最本质的特征是()。

社会主义公有制

对斯大林个人的崇拜

高度集权,通过行政手段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

是苏联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和创新

53、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中,优先发展的是()。

轻工业

重工业

军事工业

机械制造业

54、在与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新反对派”的斗争中,()充分利用干部任命制来消除异己。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

斯大林

55、1913年,苏联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住房就很紧张,人均()。

4.9平方米

7平方米

12平方米

5.8平方米

56、苏联繁荣的只是几项经济指标、少数部门,()极其落后。

国防工业

重工业

航空航天

与民众生活相关的

57、苏联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其在()建立的国家发展模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不能激发民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民众只是完成计划的工具。

20世纪30年代末60年代初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

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初

58、俄罗斯联邦面积约()多万平方公里。

1700

1300

1000

800

59、()改革,没有克服危机,反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

斯大林

勃列日涅夫

60、到199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下降()。

2.00%

4.00%

6.00%

10.00%

61、从对世界的影响看,苏联兴盛的两个高峰时期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

20世纪7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末期

20世纪90年代初期

6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苏联的()都有很大发展。

化学工业

农业

轻工业

第三产业

63、《别洛韦日协定》由()国家的领导人签署。

俄罗斯

乌克兰

白俄罗斯

乌兹别克斯坦

64、社会主义者的理想是建立()的新社会。

民主

自由

平等

公平

65、苏联在国家体制层面缺少民主,主要表现为:()。

政治上高度集权,党代替行政和立法机构直接管理国家,最高领导人独断专行

干部任命制、终身制、特权制

经济上单一的所有制和计划经济

思想上不能容忍有不同意见

66、从1926年1月起,苏联组织分配部获得了直接为()选拔干部的权力。

国家机关

经济机关

工会

合作社机关

67、奥托·鲍威尔在谈到苏联社会主义时指出:“如果这是社会主义,那么这是特别的社会主义——专制的社会主义。因为在这里社会主义并不意味着劳动人民支配着(),用自己的暴力手段使人民的全部力量服从自己的劳动计划,让他们参与自己的劳动组织。”

劳动力

劳动过程

劳动产品

68、二月革命中()是反对沙皇的主力军。

工人

士兵

资本家

工商业主

69、1922年3月底,苏俄代表赴热那亚会议途中在里加与波罗的海沿岸3国,即( )达成在会议上一致行动的协议。

乌克兰

拉脱维亚

波兰

爱沙尼亚

70、第二国际后期,召开过()和巴塞尔代表大会。

巴黎代表大会

阿姆斯特丹代表大会

斯图加特代表大会

哥本哈根代表大会

71、苏联衰落的原因主要有()。

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片面性,兴盛中潜藏危机

社会建设落后,民众没有成为国家的主人

没有处理好与民众的关系,失去道义支持

作为国家权力核心的苏共不重视自身建设

72、作为国家权力核心的苏共不重视自身建设,主要表现在()。

党内没有讨论的民主气氛,思想文化没自由

强化保密制和新闻检查

没有建立起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

无外部监督、内部监督职能弱化

73、苏共的失败对执政党建设的启示主要有()。

共产党作为新社会的领导者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必须从关心民众最切实的利益做起

共产党的使命是教会民众运用民主权利

妥善处理好历史问题

74、苏联的解体,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苏共失去政权是为历史的错误付出的代价,其主要表现为()。

失去民众信任

苏共二十大,平反不彻底,留下隐患

长期掩盖错误,伪造历史

历史真相一旦揭开,造成了苏共难以承受的冲击

75、苏联的出现与解体是影响20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其发展的历程告诉后人:共产党并非天生先进,要长期执政必须顺应历史的潮流,建立()、社会公平的社会主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经济富足

政治民主

思想自由

人尽其才

76、在二月革命中()是反对沙皇的主力军。

工人

士兵

资本家

工商业主

77、第二国际后期召开过()、巴塞尔代表大会。

巴黎代表大会

阿姆斯特丹代表大会

斯图加特代表大会

哥本哈根代表大会

78、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形成于1936年

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

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79、“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存在的弊端表现为()。

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高度集权,破坏民主与法制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

阶级斗争扩大化,严重影响苏联各方面的建设

80、1919年3月斯大林被选为()。

政治局委员

组织局委员

国家监察人民委员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山东卫视定位

山东卫视,全称为山东广播电视台电视卫星频道。于1994年元月1日通过亚太-1A卫星发射,是全国省级卫视中第一个上星的,实现中国及周边国家的覆盖,并于当年在全国第一个实行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目前山东卫视有《围观》、《歌声传奇》、《纵横四海》、《和为贵》、《天下父母》、《闯关》、《投资有理》等自办节目 关于“情义山东” “情深似海,义重如山”是山东卫视原先的文化定位,由“情深似大海,义重如泰山”演变而来;旨在通过电视媒体,“用情来传达对观众的态度,以义来显示对社会的责任。” 春秋时期,孔圣人就说:“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此处所言的“仁”,即是讲“情”,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对于社会关系,则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即讲“义”。如今,这一名言已经被悬挂于联合国总部大厦,并被写进了法国的宪法。由此观之,这两点亦切合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只要做到了“情”和“义”,则无论人与人还是人与社会就都“和谐”了。儒家文化在齐鲁大地源远流长。在儒家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情义”文化,不仅为山东提供了鲜明的地域形象品牌,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新时期,山东高度重视发掘自己的文化底蕴,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情义”文化之上提炼出了“情义山东”,“情义山东”中蕴含的刚烈、勤俭、忠孝、正直、无私奉献得到了山

东人民的认可和传承。释义:人情与义理 需要说明的是,有关“情义山东”的解释,之前山东卫视已经做过比较详尽的诠释,在此暂不赘述,只着重谈“公平中国”。 关于“公平中国”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了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温家宝总理也曾说:“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认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谈到此,山东卫视闫爱华总监认为:社会公平已经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绕不开的命题,山东卫视将“公平中国”作为自身定位,只不过是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的自觉担当。 两千多年前,孟夫子曾有言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简而言之即“得民心者得天下”。由是观之,此言亦适用于当今社会。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得民心”呢? 有道是“用情致和谐,用理致公平;二者执一不可,也缺一不可”。山东卫视以“情义山东,公平中国”为推介语,首先体现的是它的“情义”和“公平”的传播理念,而这一理念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民心”之所需。 百姓看电视首先是取得信息,而年轻一代取得信息的渠道很多,所以电视的“新闻信息功能”有所减弱,而娱乐功能则被提到了前面。于是,自新世纪初开始,以走娱乐化道路冲出的湖南台迅速走到了中国电视的最前头。而随着人们精神消费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变迁的加剧,与娱乐相关的趣味竞技、平民选秀、情感相亲类节目开始火爆。从收视的角度来讲,“娱乐”仍然是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电视节目的一个卖点,但娱乐不是终极;人们看电视不会仅仅停留于“娱乐”,而在于在此基础上的公平正义。 正是基于这个考虑,山东卫视在原有“情义”定位的基础上,提出“公平中国”的概念,一方面体现出媒体传播公道、勇敢担当的品格个性,在“娱乐至上”的风气之外,鲜明地守护民众的殷殷希望;此举既彰显出山东卫视的品格与价值,又传播着社会的光明与期待。因此在品牌形象的整体建构中,需要传递出“人心公则如烛,四方上下,无所不照(明?薛宣语)”的气势,以理直气壮的强劲表达,形成独具特色的市场效应。 古今中外,很多人都对“公平”和“公正”理念做出了很好的诠释。何谓公平?怎样做到公平?社会公平会有什么结果呢?以下是他们的解释,在此仅举几例: 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清·何启) 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清·何启) 平出于公,公出于道〈吕氏春秋〉 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汉·韩婴)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唐·吴兢) 持心如衡,以理为平(明·刘基) 平而后清,清而后明(宋·司马光) 公正是赏罚公明者的美德(亚里士多德) 公其心,万善出(明·方孝孺) 哪里有正义,哪里就是圣地。(培根) 人心公则如烛,四方上下,无所不照(明?薛宣) 公则四通八达,私则一偏而隅(明?薛宣) 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淮南子〉 一公则万事通,一私则万事闲〈袁子正论〉 人生而平等,无尊卑贵贱之分。然由于长期历史和社会原因,公平正义成了人们的一种最高理想追求。“爱人止于敬,处事持其平”,“处事应物,唯无私心者,乃当于理,而得其

齐鲁先锋2014-音乐的形式与情感表达(下)100分

音乐的形式与情感表达(下) 7.5 1、音乐作品是听觉艺术。 正确 错误 2、旋律线的运动形态与进行方向复杂多变。 正确 错误 3、跳进表达的情绪平静而真挚。 正确 错误 4、同音反复指旋律线以某音作支点的环绕进行,有着间隔性同音反复的效果。 正确 错误 5、节奏的主要作用在于形成和影响曲调的性格特征,赋予作品以鲜明的个性。 正确 错误 6、歌曲《心中的河》是由黎晶作词的。 正确 错误 7、器乐作品,是指除了人声以外的由乐器演奏的音乐作品。 正确 错误 8、《梁祝》用奏鸣曲式写成。 正确 错误 9、不同的民族也有相同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正确 错误 10、歌曲《心中的河》由阎维文演唱。 正确 错误 11、歌曲《百合》的词作者为()。 林夕 陶正 陈涛 冰洁 12、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西部 南方 北方 以上均错误 13、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的越剧唱腔为素材。 浙江 河南 湖北 河北 14、一般而论,弦乐()常表现歌唱性的旋律。 音色 音调 音节 以上均错误 15、歌曲《百合》的演唱者为()。 戴玉强 贺玉堂 刘燕 郭颂 16、()的音色常表现军队、号角、斗牛士等。 弦乐 打击乐器 木管乐器 铜管乐器 17、()由于主音上方的大三度音响多有明朗之感,因此在某些条件下能与雄壮的、辉煌的情绪相吻合。 调式 五声调式 小调式 大调式 18、()中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礼记》 《乐施》 《乐记》 《师乙》 19、()的音色常表现田园景色。 弦乐 打击乐器 木管乐器

苏联兴亡史

对苏联解体的一些看法 当我怀着好奇的心开始学习《苏联兴亡史》这门课的时候,我发现这段对于我而言比较陌生的历史十分有趣,它见证了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开花结果真正地掌握了政权,并且发扬光大,让世界的各个角落都飘起红色旗帜。随着学习的深入,我看到了各种卑鄙的暗杀、可笑的现象、无奈的结果。最终,课程随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解体而结束。课程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的思考不能结束,我们要分析原因,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能让悲剧发生在我们伟大的祖国。 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很多,有各种解释和学说。作为一个只学习了一个短学期的学生,我只能就我所学习查阅到的知识资料对苏联解体说一说我的看法。 苏联是在戈尔巴乔夫手上解体的。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11日,苏共中央非常全会上被选举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一上台就努力推行经济体系的改革,他指出:“改革社会关系的体系,首先是经济体系,指的是人类自身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劳动的物质条件和精神面貌。”可见当时的苏联由于经济体系种种弊端,经济状况已经很差了,百姓生活水平不行,国家危机重重。戈尔巴乔夫在这个非常困难的形式下上台执政,他没有选择,必须改革。在4月23日苏共中央全会上,戈尔巴乔夫发言,确定了要加强改革必须先强化管理,从党和国家的干部、体系等管理上下功夫。我认为这种做法、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功”。如果党和政

府的管理体系一片混乱,上令下不行,那么领导人不论作出多么正确的决策,对于国家都是枉然,因为根本就执行不了。而当时的苏联我想就是这样的,长期的思想上的镇压、特权主义、腐败的官僚体系等等。最后,这次会议总结是要“言行一致,高度的主动精神和责任心,对自己、对同志要严格要求”。 随后,改革一步步开始。在那时的苏联,酗酒现象已经十分严重,严重到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产生了危害,所以必须管理治理!于是,在5月16日,戈尔巴乔夫开始了对酗酒现象的治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了关于加强同酗酒作斗争的命令。“命令”对酗酒并影响工作者进行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处罚,还加强了酒来源的管理。我看到了一份关于莫斯科居民酗酒的统计资料,统计结果是相当惊人的,在所考察的人口中,因酗酒进过防治所的有14.1%,进过醒酒所的有66.6%,因酗酒叫过救护车的有19.8%,在1964~1982年期间,苏联酗酒人口比例增加,每人每年消耗酒精量居然达到了10升,简直就是触目惊心啊。然而,由于改革方法不对,过于激进,导致了禁酒的失败。从禁酒的失败上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缺乏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领导人的能力。俄罗斯民族酗酒是千百年的传统,怎能说禁就禁,更不能如此激烈,戈尔巴乔夫一开始就关闭伏特加酒厂、取缔酒类商店、摧毁葡萄园,给予酗酒毁灭性的打击,可是却不管这样做的后果。他没有从根本的思想教育入手,又一开始就过激地禁酒,这样导致人民异常激烈地反抗。一方面私酒开始泛滥,质量和制作过程不合格的私酒导致不少人工业酒精中毒伤亡,另一方面,本来就不振的经济雪

山东党史部分

2、1925年山东工人运动的高潮 1925年,青岛党组织领导日商纱厂工人举行三次总同盟罢工,山东工人运动达到高潮。 3、中共山东省委建立1927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常委会议决定建立中共山东省委,吴芳任书记。此前,先后建立了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中共山东区执行委员会。 4、土地革命时期山东党组织领导的农民暴动自1927年下半年至1935年11月,山东党组织领导的农民暴动主要有陵县暴动、阳谷坡里暴动、高唐谷官屯暴动、莱阳“胶东抗粮军”暴动、潍河秋收暴动、博兴暴动、益都暴动、日照暴动、沂水暴动、苍山暴动、龙须崮暴动、胶东“一一?四”(农历)暴动 5、“四五烈士” 1931年4月5日,国民党反动派在济南屠杀了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邓恩铭、刘谦初等22名党的重要干部。被害干部亦称“四五烈士”。 6、中共山东省委恢复重建1928年冬至1933年7月,由于叛徒出卖,中共山东党组织屡遭破坏,与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失去联系。此后很长时间,山东没有统一的省级党组织。1935年12月,赵健民与中共河北省委(此时,河北省委对外省即为北方局)代表黎玉取得联系。1936年4月,中共北方局派黎玉到山东,重建了中共山东省委。 7、中共中央山东分局1938年5月下旬,中共中共决定将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1938年12月又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 8、八路军山东纵队1938年12月27日,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任政委。山东纵队的建立,标志着山东人民抗日起义武装已由若干分散的游击队成长为战略上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1942年8月1日,八路军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 9、《大众日报》创刊 1939年1月1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在沂水县王庄创刊。 10、八路军第115师入鲁 1939年3月1日,八路军第115师师部及六八六团在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领下入鲁,在山东人民支持下,与八路军山东纵队并肩作战,创建了全国唯一的基本以一个省的行政区划为主的山东抗日根据地。 11、山东抗日根据地正式建成 1940年8月,山东省各界救国联合大会在沂南县青驼寺召开,会议选举产生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和山东省临时参议会。省战工会的成立,标志着山东抗日根据地正式建立。 12、山东省政府成立 1945年8月13日,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改为山东省政府,黎玉任主席。 13、山东军民八年抗战取得的主要成绩八年抗日战争中,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敌作战7.8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53万余人。在斗争中,中共党员发展到20余万人,八路军发展到27万人,民兵发展到50万人,除几座大城市和铁路沿线以外,山东已全部获得解放。 14、山东开展大规模土地改革运动 1946年9月1日,中共华东中央局发出《关于彻底实现土地改革的指示》,山东各地党委、政府相继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到1951年9月,全省完成土改,近3000万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了3436万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15、孟良崮战役1947年5月中旬,华东野战军在临沂以北山区的孟良崮地区,一举歼灭被称为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等部3万余人,重挫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6、济南战役 1948年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对济南发起全线攻击,于9月24日攻克济南。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也是蒋介石以大城市为重点的“重点防御体系”总崩溃的开始。这一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 17、全力支援淮海战役 在淮海战役中,山东解放区出动民工218.3万余人,约占民工总数的40%;出动担架5.2万副,约占26%;出动大小车辆33.3万余辆,约占38%;筹运粮食3.9亿斤,约占41%。陈毅元帅曾动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18、山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8月,山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19、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正式改为中共山东省委 1955年1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正式改为中共山东省委。 20、中共山东省第一次代表大会 1956年7月12日至22日,中共山东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青岛召开。 21、山东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至1957年,山东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提前一年完成主要指标,1957年超额完成主要指标。 22、胜利油田的发现 1961年4月,在东营地区钻探的华八井发现日产8.1吨的工业油流,由此发现了胜利油田。 23、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撤销 1979年12月,山东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撤销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并重新组建了山东省人民政府。 24、山东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 1984年5月,国务院确定全国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其中包括山东的青岛、烟台两市。 25、“科教兴鲁”战略

苏联解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苏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这种模式,尽管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的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强国,但总的来说,它其实并没有真正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991年12月25日,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4年之久的红旗落地了,苏共亡党丧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自行解体。苏联解体近20年了,那么苏联的解体对我们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呢? 一、斯大林模式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片面理解和扭曲 在长期激烈残酷的党内斗争中,斯大林分别战胜了托洛茨基、布哈林和新反对派后,发动了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完全改变了列宁开创的新经济政策道路,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斯大林模式。(1)纵观苏联发展的历史,斯大林模式为苏联的迅速崛起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为苏联的最终解体埋下了永久的祸根,成为葬送苏联社会主义的终极原因。我们可以从斯大林模式的几个特征和弊病来看: 1. 政治上过度集权,缺少民主与法治。突出表现为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人制,同时还包括消灭异己、监控干群、官僚特权、一党专制、以党代政、控制选举、干部任命。具体表现在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低效的监督体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2)这种政治体制实质上是一种专制,完全背离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也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主张的无产阶级专政有很大的区别。这种政治体制之下,必然造成最高决策层独断专行、权力滥用、践踏民主法治。因此,这种带有高压甚至恐怖色彩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人民当家作主的背离,是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扭曲——对敌人的专政变成了清除异己的工具。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专制统治都是一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而反动的体制是必然灭亡的,只是时间问题。 2. 经济上管得过死,经济成分过于单一,缺乏效率与效益。主要表现在过度集中的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高度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比例严重失调国民经济结构。(3)这种带有严重的官有制色彩的济体制最终的结果是必然违背经济规律,压抑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导致效率和效益低下,也就是发展缓慢或者停滞不前,也必然导致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改善。 3. 思想文化上管得过严,缺少独立与自由。主要表现在文化团体国家化、领袖言论神圣化、公共舆论一律化。(4)大搞个人崇拜,钳制自由思想,破坏人民通信自由,文化团体和工作者变成了准国家机关和国家代言人,难以独立思考和自由创作。这种文化体制严重扼杀学术自由,阻碍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其实这种文化体制是严重背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也表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已经扭曲了马列主义。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曾经说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被压抑的思想总有一天会像火山爆发一样,不可阻挡。这种单一的思想文化体质必然阻碍理论创新,而一个更缺乏创新的政党,必然会被抛在时代的后面。历史一再证明,没有生动活泼、独立自由思想的社会,很难找到前进的方向和进步的动力。 另外,苏联在对外关系上大党大国主义盛行,对外盛行大国沙文主义和输出革命,而且国内还有一个高高在上的官僚特权阶层,这个特权阶层,形式上高高在上,脱离人民群众,不了解人民所思、所想、所欲,本质上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能解决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这样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绝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所构想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扭曲和变形,正是由于这种僵化的体制存在着自身和无法克服的弊端,再加上它的执行者不愿意也没能力对它进行革新,因此苏联的解体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苏联解体尽管原因复杂,但不能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 答案 齐鲁先锋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考试说明]: 1、2005年3月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正确 错误 2、行政法规和规章草案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以适当方式反馈意见采纳情况。 正确 错误 3、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要更多地采用自愿性的合约而不是强制性的命令来实现行政目标。 正确 错误 4、拿破仑执政法国时,制定了四大法典。 正确 错误 5、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政治协商会议。 正确 错误 6、全国人大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由委员长召集。 正确 错误 7、法制建设的根基是执法者。

正确 错误 8、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正确 错误 9、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司法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 正确 错误 10、高度重视舆论监督,支持新闻媒体对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进行曝光。 正确 错误 1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 少数服从多数 集体行使权力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平等原则 12、()根据新形势新经验,提出《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主张把实践中取得的、并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和基本经验写入宪法。 十六大 十六届一中全会 十六届二中全会 十六届三中全会 13、现行宪法是于( )12月由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 1982年 1988年

1993年 1999年 14、人大及其常委会与政府之间具有()。 隶属关系 监督与被监督关系 相互制衡关系 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15、在我国,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这表明()。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16、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因为这一制度()。 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 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7、下列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说法正确的是()。 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就是全国人大 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全国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相互监督 18、2013年3月,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正式启动,内容之一是实行铁路政企分开,组建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不再保留铁道部。这项改革旨在()。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我们的启示 数学科学学院应用数学专业杨龙20104207045 引言: 东欧剧变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波兰。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东欧剧变之后,又一个超级大国倒下了。1991年12月25日圣诞节夜,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职。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严重挫折,东欧与苏联到底怎么会落到亡党亡国的命运?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苏共的失败?苏共的失败对我们有什么有意义的启示? 原因: 东欧剧变的原因总结 (一)东欧剧变的内因。 1.历史原因 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一直以老子党自居。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着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政外交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各国惟一可奉行的社会主义模式。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成了美苏冷战的牺牲品。 2.经济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3.政治原因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各国党和政府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的支持并最终以大选的形式获取政权。 (二)东欧剧变的外因: 1.苏联因素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据估计,从1972年到1981年,苏联对东欧的贸易补贴总额为1019亿美元。为了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

十佳医生事迹材料(精选多篇)

精心整理十佳医生事迹材料(精选多篇) xxx同志,女,35岁,大专,xx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医生,主治医师。 每当听到婴儿响亮的哭声,望着母亲开心的笑脸,看着解除了病痛痊愈出院的患者和欢心而归的家属,她会感到由衷的欣慰和满足,不管再苦再累她都会觉得值得。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她始终把对党的忠诚和对事业的执著作为自己的人生坐标,始终把让患者满意作为自己在技术水平上不断创新,在服务水平上不断提高的精神动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条件的改善、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社会因素要求剖宫产的孕妇越来越多,剖宫产率明显增加。在日常工作中她大力宣传自然分娩,使孕妇及其亲属懂得自然分娩是人类繁衍生息必然的生理过程,产妇和胎儿都具有潜力能主动参与并完成分娩过程,产妇子宫的挤压、收缩,不仅有利于降低新生儿肺炎发生率,而且对于产妇的体能恢复、哺乳等都有好处。剖腹产只是解决难产和重症高危妊娠、高危胎儿需要终止妊娠的有效方法。经过她的宣传有一部分

孕妇改变注意要求自然分娩。对于产程观察她也是是一丝不苟,部分头位性难产的孕妇,经侧卧位、曲大腿法、徒手转头法、适当加强宫缩后转变为顺产,明显降低了剖宫产率,缩短了住院时间,为病人减轻了思想负担及经济负担,使病人满意而归。 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病人大多是来自农村的病人,到了医院,她们往往感到陌生、紧张。查房时,她就主动地拉拉病人的手,扶扶病人的肩,给病人一个微笑,认真听取病人的叙述,耐心给每一位病人讲解病情、治疗,需要完善的相关辅助检查及疾病的预防等,消除她们的不安情绪。有时有的病人理解能力差,无理取闹、讽刺谩骂事件偶有发生,这时她总是换位思考:“病人及家属的心情肯定都不好,我要站在她们的角度去想”,并针对不同原因做好解释工作。 对于做妇科检查大多数女同志都有同感,就是怕尴尬,于此,她总是在内心提醒自己,态度要和蔼,语言尽量亲切些,检查动作尽量轻些,边检查边解释妇科检查的重要性,使患者尽量放松,检查后还耐心地帮她们穿好衣服,扶他们下检查床,宣传健康教育知识、妇产科医生先进事迹。这些细微的举动,对医务工作者来说只是举

中特中期论文《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我们的启示 引言: 东欧剧变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波兰。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东欧剧变之后,又一个超级大国倒下了。苏联解体是世界当代史的一件大事。我国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成绩斐然。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严重挫折,东欧与苏联到底怎么会落到亡党亡国的命运?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苏共的失败?苏共的失败对我们有什么有意义的启示? 原因: (一)内部因素: 1.政治原因 苏联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其解体的最深刻原因,民主制度的破坏使得个人集权制的形成,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走向腐败,走向专横,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政府形同虚设。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苏共一直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定位不准,思想体制僵化。 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一直以老子党自居。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成了美苏冷战的牺牲品。 2.经济原因 有学者认为政治的因素和其它上层建筑的因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从经济发展、经济体制和经济军事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教条主义、主观主义严重, 经济结构不合理。为了实行对外扩张,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军事工业上,使国民经济畸形发展,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3.文化原因 苏联时期的苏联及东欧国家始终没有形成与其政治体制相一致的文化, 并且二者之间越来越对立。所以, 文化的多元性与政治上的高度集权、文化的社会性与政治上的实用主义、文化的科学性与学术政治化、文化的开放性与政治体制封闭性之间的尖锐矛盾长期不能解决。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各国党和政府的

人才工作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二-下-试题答案山东干部学习平台-齐鲁先锋

人才工作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二)(下)试卷 1、从全国的整体情况看,人才流动产生了正效应,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正确 错误 2、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越来越小,进入市场人才的流动比率越来越低。 正确 错误 3、进入人才市场实现流动的人才,低学历者逐年减少,高学历者逐年增多。 正确 错误 4、由于户籍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社会保险等涉及身份管理制度体系的约束,人才流动受到种种限制。 正确 错误 5、户籍不是限制人才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正确 错误 6、我国人才市场建设方面的问题,不包括市场监管体系分离,统一协调不力。 正确 错误 7、竞争淘汰机制给人才流动带来了生机勃勃的局面。 正确 错误 8、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有效配置的市场机制,要求以人才主体与用人主体进入市场为重点。 正确 错误 9、打通资格的评定和支撑评定的双轨制,才能更好地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

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来进行柔性的流动。

正确 错误 10、不断深入户籍制度改革,就要取消户籍管理当中存在的对人才使用的种种限制,建立按居住地登记,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推行人才不迁户口,不转关系,能进能出,双向选择的柔性流动模式。 正确 错误 11、流动人才结构不断优化,流动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正确 错误 12、改革开放以来,人才流动呈总体上升趋势。 正确 错误 13、由于产业间人才流动失衡,致使人才过多地流向第二产业。 正确 错误 14、将人才管理从单位管理转换到社会化管理是破除人才流动制度性障碍、实现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核心。 正确 错误 15、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有效配置的市场机制,需要以政府政策为导向。 正确 错误 16、推进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使公共服务和市场经营性的服务分离。 正确 错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下)齐鲁先锋100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下)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考试说明]: 1、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 正确 错误 2、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术思想和科学体系。 正确 错误 3、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体系。 正确 错误 4、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生信仰和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和科学体系。 正确 错误 5、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利益。 正确 错误 6、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 正确 错误 7、多元价值多样文化中必须有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 正确 错误

8、文化体制改革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效益。 正确 错误 9、国家崛起靠的是政治崛起和军事崛起,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是否崛起无所谓。 正确 错误 10、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正确 错误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国家 社会 经济 个人 1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依法治国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13、美国梦实际上是()之梦。 小资产阶级 中产阶级 垄断资产阶级 美国人民 14、开展舆论斗争的核心是()。

掌握话语权 巩固舆论宣传阵地 争取群众 控制媒体 15、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 改革开放 科学发展 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6、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五位一体 与时俱进 三位一体 17、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 理论联系实际 批评与自我批评 坚持实事求是 密切联系群众 18、“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党章对()的表述。 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政治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

苏联的兴衰

苏联的兴衰 1917年11月7日,晚9点40分,伴随着这门大炮发出的一声怒吼,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 二十年间,在这个政府的领导下,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奇迹般地变成了一个工业化强国。 从彼得大帝改革开始,历经230多年的努力,俄罗斯民族终于第一次凭借国力而不仅仅是武力,占据了世界的制高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们以巨大的牺牲力挽狂澜,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一个曾经对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超级大国,苏联在20世纪探索了一条国家发展的新道路。这一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当时沙皇俄国经过沙皇农奴制改革,社会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同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仍有较大差距。在经济上,一战前,俄国就成为世界上负债最多的国家,沙皇政府因税收不能弥补赤字,只能大量发行纸币,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粮食等日用品供应日趋紧张。军事上,虽然沙皇俄国军队人数众多,但是军事装备远远落后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 沙皇俄国是具有浓厚封建军事色彩的国家。在社会制度上,沙皇统治制度的落后与腐朽致使整个俄国上层文化呈现出一片混乱的景象。 这一切的一切,让人们怀有极大的不满。于是,俄国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推翻了俄国资本主义临时政府,武装夺取了政权,史称“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布尔什维克改造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信心,人们相信,在列宁的领导下,苏维埃俄国将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人民将行使权力,所有人都有工作,再也不受剥削。然而,建立新社会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1921年春,苏俄发生大面积的灾荒,三千多万老百姓挣扎在饥饿的边缘。苏维埃政权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的非常政策和措施,实行粮食征收制,粮食征收保障了军队和城市工厂的基本供应,从而保证了俄国国内战争的胜利。在国内局势基本稳定后,苏维埃俄国又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其具体内容是实行粮食税,允许商品交换,实行货币改革,废除了“战时共产主义”中不合理的东西。在当时的经济制度之下,福特与苏联建立了汽车联合企业,从1932年起,每年有十万辆嘎斯牌客车和卡车下线,在苏联的道路上奔跑。这成了苏联时代的代表性符号之一。这种经济政策的灵活性反映了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思想活跃,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经济政策,从而与苏联晚期的思想僵化,形成鲜明对比。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在俄国的建立和巩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它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从世界范围来看,十月革命革命的炮响为世界民族国家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强大的精神武器和思想武器。十月革命证明了马克思的革命和阶级斗争学说的可行性,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为世界其他正在寻找方向的国家提供了走社会主义的方法。 1924年1月22日,苏联人失去了一位尊敬的兄长,一位和蔼的领袖,一个根据实践要求为俄罗斯谋划未来的舵手。

人才工作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一 下 试题答案 山东干部学习平台 齐鲁先锋

人才工作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一下 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正确 错误 2、到2011年底,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9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 正确 错误 3、我国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斐然,人才占总人口的比例并不落后于发达国家。 正确 错误 4、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尚为取得根本的突破,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改进。 正确 错误 5、我国当前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 正确 错误 6、建立健全国民教育体系,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完善教育经费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正确 错误 7、学校教育乃个人教育的终点。 正确 错误 8、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和培训机构应该向所有有学习需求的人开放,打破人才参与学习的各种壁垒和限制。

正确 错误 9、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 正确 错误 10、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只注重培养内容的全面性即可。 正确 错误 11、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正确 错误 12、当今世界,经济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正确 错误 13、政府是人才培训的主体,应该转变观念,鼓励职工进行在职学习。 正确 错误 14、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注重人才培养对象的多元化,建立多层次的人才梯队,优化人才资源的结构,形成一个初、中、高不同层次人才分类开发、逐级提高的塔式结构。 正确 错误 15、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切实把基础教育发展放到重点。 正确 错误 16、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是党政人才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正确

欧美大国兴衰对中国崛起的启示

2011年第10卷第15期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5 Industrial &Science Tribune 欧美大国兴衰对中国崛起的启示 □宣克祥 宣惠民 【摘 要】无论是大英帝国、19世纪脱亚入欧的日本、两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美国,还是兴衰交替的苏联,国家兴衰荣辱都有其 内在必然。深入了解和学习他国崛起模式,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有着重要的借 鉴意义。 【关键词】欧美国家;大国兴衰;中国崛起 【作者单位】宣克祥,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宣惠民,上海市第二中学 纵观世界历史,无论是曾经称霸全球的大英帝国、19世纪“脱亚入欧”的日本、两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美国,还是先兴后衰的苏联,所有国家的兴衰荣辱都有其内在的必然规律。深入了解和学习他国崛起模式,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适应国情特点,处理好陆地与海洋的关系 16世纪英国探险家罗利曾说:“能控制海洋的人便可控制世界贸易,而能控制世界贸易的人,便可控制陆地资源和 陆地本身。”英国陆地面积不大,当时人口只有几百万人,依靠陆地称雄欧洲是不大可能的。英国采取的战略不是跟其 他欧洲列强争夺土地,而是把主要国力集中在海上,迅速壮大海军力量。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称霸大西洋,并建立起众多的海外殖民地,依靠海外殖民地向本土母体帝国源源不断地输送财富。然而,中国虽然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但那只不过是出于政治目的,宣敷教化于海外。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海洋意识十分淡漠,不知道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经济。在海洋战略方面,农本商末,重农抑商,重陆轻海,禁海闭关。中国人更多的是将一望无际的海洋当作天然使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各种盗版书 刊、非法音像制品、淫秽色情光碟被大量出售和出租,严重毒化了农村的社会风气,诱发了一些犯罪案件和不安定因素的发生,对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外,农村文化市场缺乏管理,中高档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流通渠道不够通畅。文化市场法制不健全,管理比较混乱,导致非法及假冒伪劣文化产品、粗俗的娱乐活动和非法经营活动乘虚而入,反文化现象较突出,农村社会风气受到严重毒化。 六、文化生活贫乏,农民信仰严重缺失 调查显示,虽然当前我区农村的生活条件已普遍改善,但与物质水平的显着提高相比,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远远滞后了。农民文化生活较贫乏,消费意识差,部分农民对文化需求缺乏长远的眼光,认识不到文化对未来生活的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原因,农民工因为打工收入有限,不舍得将钱用于文化消费;二是社会原因,社会各方面对农民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由此而来的是,农民存在严重的信仰缺失,其主要表现是孝道的沦丧。目前很多地方,农村的老人都是与儿女分开居住。他们结婚后组成的新的核心家庭最初的财产积累主要是通过分家从父母和大家庭那里分得的。在农村,绝大多数的青年农民除了负担父母基本的口粮外,其它的什么也没有了,甚至有些地方的少数农民连让父母活命的口粮都不愿意负担。这就促使农村的老人只能过着孤独悲苦的生活。 七、结构失衡,文化产品、服务有效供应不足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消费市场间存在需求大而有效供应不足的矛盾。大多数文化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产品、服务是 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生产的,适合广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和经营项目相对较少,缺乏适合其需要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首先,农村文化产品粗糙。农民能够读得懂、用得上书籍不多,真正是面向农村发行的报刊屈指可数,有些“文化下乡” 也只是一个形象工程,缺乏实用性,农民并不感兴趣。从总体上看,政府部门没能够向基层提供足够的文化精品和优质的文化服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处于自生自灭、放任自流状态。总之,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农村文化建设投 入严重不足、 文化资源极为匮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文化阵地难以充分发挥自身在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活跃农村 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广大农村文化建设出现严重滞后的现象。可以说,农村文化严重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农 村基层建设,影响到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并且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参考文献】 1.顾伯冲.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N ].光明日报,20062.徐俊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上半月刊),2006 3.疏仁华.论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建设境遇[J ].高等农业教育, 2006· 11·

中华民族优秀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下)答案-齐鲁先锋

1、云梦秦简是公元前四世纪楚国的国家制定法。 正确 错误 2、中国古代的宗教无论是外来的佛教还是本土的道教,都没有进入法制领域。 正确 错误 3、要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法律,必须做到全面地、客观地认识中国传统法。 正确 错误 4、我国当前的贪污腐败现象是传统的遗毒。 正确 错误 5、权力的滥用是传统的特权思想遗留。 正确 错误 6、“执法难”是传统人情观点泛滥导致的后果。 正确 错误 7、中国古人没有给我们留下像西方那样的优良法律遗产。 正确

错误 8、宋代调解称作“和对”。 正确 错误 9、“法”“理”“情”三者之中,法律是第一位的。 正确 错误 10、在司法中准理、原情,可以减轻推行法律的阻力,可以赢得社会的认同,产生了提高法律权威的积极影响。 正确 错误 11、法情允协、法理融通,既不妨碍法律的实施与尊严,又可改变法律僵硬教条的表象,便于广大群众的接受。 正确 错误 12、援法断罪、罪刑法定是中国司法一项悠久的传统。 正确 错误 13、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为德主刑辅法制原则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正确 错误

14、德主刑辅使法律涂上了德的色彩,减少了推行法律的阻力。 正确 错误 15、道德法律化增加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可行性,也支持了法律的稳定性。 正确 错误 16、依法治国体现了法律工具主义。 正确 错误 17、“法为治具”就是指以法律作为统治者手中治国理政、驭民的工具。 正确 错误 18、在宋代,各路所设提点刑狱司,不是一级审判机构,而是中央派出的监督机构,负责复查地方审断案件。 正确 错误 19、清朝的按察使司是地方的最高审级。 正确 错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