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改梁艳:论《金粉世家》冷清秋与金燕西的爱情悲剧--毕业论文

改梁艳:论《金粉世家》冷清秋与金燕西的爱情悲剧--毕业论文

改梁艳:论《金粉世家》冷清秋与金燕西的爱情悲剧--毕业论文
改梁艳:论《金粉世家》冷清秋与金燕西的爱情悲剧--毕业论文

论《金粉世家》冷清秋与金燕西的爱情悲剧

摘要:《金粉世家》是名家张恨水的鸿鹄之作,该小说主要以男女之间美好爱情到凄惨结局为线索,讲诉不同出身的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其描写了他们两人因自由恋爱而步入婚姻殿堂,又基于西方婚姻自由、个体意识觉醒与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化基础之上的矛盾,在这样半新半旧的社会大环境之下,两人的婚恋终究以悲剧收场。本文就是以当时社会局势为背景来解说这段凄惨的爱情故事。

关键词:金粉世家悲剧冷清秋金燕西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前言 (3)

一、《金粉世家》婚恋中独立的女子——冷清秋 (3)

(一)贫民家庭的灰姑娘 (3)

(二)才华出众的淡雅女子 (4)

二、《金粉世家》婚恋中高贵的男子——金燕西 (4)

(一)豪门贵族的“王子” (4)

(二)追求享乐的高傲公子哥 (5)

三、冷清秋与金燕西的对立 (6)

(一)冷清秋与金燕西身份的对立 (6)

(二)冷清秋与金燕西外在容貌的匹配 (6)

(三)冷清秋与金燕西价值观的分歧 (6)

四、冷清秋与金燕西爱情悲剧浅析 (7)

(一)个人的悲剧 (7)

(二)社会造成的爱情悲剧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张恨水的《金粉世家》讲述的是北洋军阀时期,

国务总理金铨家的公子金燕西与清贫书家之女冷清秋的悲惨爱情故事。两人从相爱--结婚--分手,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劳燕分飞;伴随着他们爱情悲剧的背景是金铨家庭的兴衰过程,真实的反映出了旧社会对人性的忽视。

《金粉世家》自连载以来深受读者们的喜爱,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对象,大部分研究者以旧社会讲究门当户对的制度、过于保守的观念以及从张恨水的个人婚姻遭遇为切入点研究冷清秋与金燕西为何本是真心相爱却酿造了悲惨的结局,很少有人提及当时的社会局势。

本文从不同于以往的方面如社会环境、旧制度限制、个性的掘起等来对这场豪门悲惨爱情做了一个透彻的分析。在相识之初,冷清秋与金燕西是互相怀揣着对对方真挚的爱意来相处的,但不料在当时多种外界因素影响下,终究没有逃过历史的浩劫。冷清秋与金燕西的悲惨爱情故事,从表层来看是他们两人导致悲剧,从深层来看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一、《金粉世家》婚恋中独立的女子——冷清秋

(一)贫民家庭的灰姑娘

冷清秋,该部作品的女主角,她家世不济,生于清贫的书香之家,年幼时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互维持,但这些并没有掩盖她与生俱来的气质,被后人誉为有黛玉的才气,娜拉的果敢和翠翠的坚强,作为穷人家的孩子。从小,她就懂得女里学习的道理,独立而不失乐观,温柔而不失坚强。面对金燕西追求自己时狂轰烂炸的物质攻势,其实冷清秋是动了心的。这不仅是冷清秋的虚荣心也是她的上进,她认为这是力争上游,可以永远摆脱贫穷。

冷清秋的外貌也是极其清新脱俗的。书中对于两人第一次见面描写到,白皙皮肤衬着那件素清色连衣长裙,背后是细长黑亮的长辫子,周身滚动,辫子的上头是湖光碧绿的蒙头纱轻轻抚在她清秀的后背上,纱的尾端迎风起舞,头上有一个显眼的鹅黄色头绳,周围是发髻柔顺的光亮。金燕西这位大家公子常置身于灯红酒绿之中,此等清新素雅是他从未见过的,一望便知,是个玉雪聪明的女郎。冷清秋容貌秀丽端庄,行为落落大方。

中西方悲剧比较

中西方悲剧比较 对于“悲剧”一词,我最初对它的理解是一些不幸的、痛苦的事情。然而在美学课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发现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并不如我理解的那样。我知道了美学意义上的“悲 剧”并不等同于“悲惨的事件”。下面先来说一下美学意义上悲剧的一些特征。 首先,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正面人物。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总是摹 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这就规定了悲剧主人公善的品格。这里所说的正面人物”,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英雄人物,又包括那些默默无闻的平凡的小人物(《祝福》中 的祥林嫂),但是他们共同一致的品格是进步、纯洁、善良。正面人物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的悲剧主人公不但以美的魅力去吸引观众的注意,而且以善 的品质去引起观众的同情与怜悯。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以死殉情, 用人文主义克服家族封建意识;还有的悲剧主人公内心深处充满了真理与谬误、进步与落后 的激烈斗争,斗争的结局是: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真制服了假,善克服了恶,美战胜了丑,然而却在这一倾刻遇到失败或毁灭。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中的奥赛罗、《李尔王》中 的李尔等。之所以悲剧主人公要是正面人物,这主要原因是为了唤起人的同情感,产生悲剧 效果。 第二个恃征,在悲剧冲突的展开中,用美的毁灭来否定丑的存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充满了善与恶、进步与落后的斗争,新生力量在强大的邪恶势力之下暂时毁灭了,失败了,造成了悲剧,但是,悲剧可以摧毁一个崇高伟大的人,却不能摧毁一个人的崇高伟大,美的被毁灭只是具体形式,其精神却完全战胜了丑和邪恶势力。如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取火造福,而被判永久锁在悬崖绝壁上被凶鹫啄食肝脏,岂不悲壮!然而他的精神之壮美却永远存留天 地之间,并彻底战胜了宙斯的凶残。 第三,从悲剧效果来看,怜悯、恐惧、陶冶、净化、提升一一这是欣赏悲剧逐步展开的 心态感受。这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悲剧必然首先要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进一步在 领略悲剧美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即情感上的熏陶、感染与升华)。恐惧”,是因为美的毁灭而引起的惊骇之情,但这种恐惧要适度,过多或不足,都可能影响悲剧的效果。由于悲剧的特殊性,它不但给人莫大的审美愉悦,还会给人以真的启迪:理想的道路并不平坦,而是充满了艰辛曲折;要实现理想目标,必须经受住挫折,准备付出代价,以赢得更加光明的未来。 了解了在美学上悲剧的特征之后,我们再来谈一谈中西方悲剧的不同。 首先,悲剧的主人公不同。西方古典悲剧,是对最重要最伟大的人物的一种模仿。其主人公一般是力量型的、进攻型的男性英雄,其目的在于强化悲剧的冲突。而中国古典悲剧强调的是忍耐,其主人公一般是受迫害的、善良弱小的女子。例如《窦娥冤》、《桃花扇》、《梁祝》、《娇红记》等,这些人物的人品往往完善的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某些要求,如忠、孝、义等。软弱加上伦理观念的束缚,导致中国悲剧人物只能以忍耐为特征。总之,西方古典悲剧的主人公是敢于斗争的英雄,其中大多数是男人,即使是女人,也是和欧里庇得斯创 作的美狄亚一样刚强的;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公基本上是受迫害的小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女子,就算是有地位的男性,也往往像《精忠旗》中的岳飞一样备受迫害。 其次,中西方悲剧冲突不同。西方古典悲剧的整个过程是冲突的逐步升级,其主人公是 主动的,他们往往用行动来抗争;而中国古典悲剧则主要描写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总的来说,西方悲剧冲突的双方是迫害与反迫害的关系,其斗争往往旗鼓相当,难分难 解;而中国悲剧斗争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冲突的剧烈程度大为逊色。并且 西方悲剧的外在斗争往往都以内在斗争为基础,而中国悲剧一般没有多少内心冲突。其中比较典型的人物就是窦娥,她的内心世界几乎没有理性的闪光,几乎没有矛盾斗争,一直都是 默默承受,像窦娥一样没有判断能力的任务还有很多。《精忠旗》中的岳飞只知道忠于皇上,却不知道什么是忠于皇上的最好方法、皇上是否值得忠于等问题,所以他只能被动地受害。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1000字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1000字 下面是XX为大家提供的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000字: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似乎只有卡西莫多和艾斯美拉达的爱情是人们所歌颂的,而副主教弗罗洛却被钉上了道貌岸然、阴险毒辣、心理扭曲的耻辱柱。 《巴黎圣母院》简介: 古老的街道洋溢着玫瑰的芬芳,歌特式的教堂传来厚重的钟声。一群白鸽结队而飞,在巴黎圣母院的上空流下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风儿吹,花儿飞,在夕阳下诉说着那遥远时空中的凄美故事…… 爱斯梅拉达,一位身段苗条,皮肤棕褐的吉卜赛少女。她不仅拥有美丽的容颜,还拥有绝妙的舞姿,美妙的歌声。她犹如一朵盛放的玫瑰,妩媚而单纯。只因菲比斯的表面文章,完全地动了芳心。殊不知着爱情背后的“阴谋”,完全被菲比斯玩弄于股掌之上。她梦幻般的爱情只是个泡影,当梦破碎时,她被强加上巫女的罪名,并将被处以绞刑。然而,她还期盼着她的骑士菲比斯来救她,这是多么美丽又单纯的想法!爱斯梅拉达的美丽、纯洁、善良,以及对爱的憧憬,在那黑暗的社会中只能一闪而过。也许在黑暗中生长的玫瑰,只能悠悠飘落…… 在我看来,爱斯梅拉达的毁灭,在于她对社会没有清楚

地认识。如果她能清楚地看出社会的等级差别,人们的虚伪,就不会断送自己宝贵的生命。如果她能知道这点,就不会那么天真,也就不会失去自己的生命,更不会深刻地折射出社会的腐败,这或许也是雨果先生的高明之处吧!但在现在的社会中,如果对社会没有清楚地认识,很容易被淘汰。所以对爱斯梅拉达,我们只能给予深切地同情,并与时代同步,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卡西莫多,是一位奇丑无比、又聋又哑的巴黎圣母院敲钟人。他的外表虽然丑陋,却有着天使般的心。“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是他的真实写照。只因爱斯梅拉达在他受刑时送上了清水,他便下定决心守护这位美丽善良的天使。与此同时,他也深爱着这位天使。但仅凭他一人的单薄之力,注定是不会成功的。所以,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爱斯梅拉达走向死亡的深渊。而后,他也陪伴着爱斯梅拉达化为白骨,随风碾尘…… 与卡西莫多相反的菲比斯,他虽有着英俊的外表,但是一个粗野、浅薄的花花公子。他与卡西莫多是非常鲜明的对比组合。卡西莫多散发的是人性的光辉,他有着无穷的内在美,而菲比斯是徒有其表,从他灵魂深处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对此,我们看待他人,应该注重他的内在美,而不是他的外表。我们要发扬的,也是“卡西莫多”式的灵魂的美。类似“菲比斯”的人,我们应鄙视、排挤,这样才能让我们

中西爱情主题文学比较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浅谈《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相 似性和悲剧成因 学生姓名 王贤坤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专业 指导教师 孙霄 2015 年 月 日

总目录 论文正文…………………………………………………………………………() 一、作品的相似性……………………………………………………………() (一)作品的取材……………………………………………………………() (二)作品的故事情节………………………………………………………()(三)作品中敢于追求自由爱情的主题……………………………………()(四)作品中语言及故事的构思……………………………………………()(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作品的悲剧性…………………………………() 二、悲剧成因………………………………………………………………() (一)人物自身原因…………………………………………………………()(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三)社会及道德原因………………………………………………………() 三、结语………………………………………………………………………() 附录 1. 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2.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报告…………………() 3.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 4. 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结题报告………………() 5.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及答辩评议表…………………() 6.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过程记录………………………()

中西方爱情悲剧比较研究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研究 ——浅析《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 朱丽叶》 王秀丽 (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250022) 摘要: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中西悲剧的比较在近代的文学研究中特别引人注目。文章着眼爱情悲剧观,选取《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中西方经典爱情悲剧,从两部作品的内容入手,探究两部作品的内在差异性,以此来分析中西方爱情悲剧观的差异及成因。 关键词:中西方;爱情悲剧;比较;成因 自古以来,爱情便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中西方爱情悲剧的代表作之一,阐述了中西方的爱情悲剧观,我们从作品的异同来进行研究。 一、相同点 (一)、主题思想 首先,两者都表现了对爱情的描写和赞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描写了两个年轻人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互殉情的过程,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对这种纯洁、美好爱情的坚持不解的追求。正是这种有魅力的爱情,才使两部作品源远流长。 其次,两部作品都从不同的方面提到了对女性的同情和赞美。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是美丽、善良、善良并且忠贞的女子形象化身,但是面对封建礼教下的婚姻制度,即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无计可施。虽然真心相爱,但最后只能死后团圆。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是个大胆、热情并且忠于爱情的女子,对于两人的爱情,她大胆的去追求,守护。但是两个家族的仇恨却使两人的爱情化为泡影,突如其来的失误使朱丽叶不得不殉情而去。 最后,两部作品都展现了反封建的进步主题。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门阀制度森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恋情,尤其是最后的化蝶,便是反封建礼教的最好的证明。《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作品,当时是西方封建制度瓦解的时期。故事中,面对两个家族的仇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追求以及后来的殉情结合,都是对封建制度抹杀人的意愿的一种反抗。因此,造成悲剧的不是两个家族,而是两种道德力量:一种是残忍、报负和复仇;另一种是爱情、友谊和和谐的文艺复兴精神。[1](238) (二)、情节结构

外国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含泪的笑:是果戈里的描写小人物的作品的一种方法,他是以含泪的笑来写小人物的悲哀的。这种含泪的笑,有幽默也有讽刺,既有同情不平,也有鞭笞。这是一种“被深沉的悲哀和忧郁的感情所压倒的谐趣。”果戈里在深刻揭露贵族地主庸俗、卑劣和堕落的同时,又向这些寄生虫表现同情和哀婉。在揭示小人物可笑又可悲的命运时,既有调侃,又给与深切的同情。这种谐趣时而以发笑,最终催人泪下,这正是果戈里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果戈里的含泪的笑在杀尼古拉统治的黑暗年代,是鞭笞专制农奴制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使果戈里的作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果。 2、冰山原则: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海明威常用象征把抽象变为具象,在让读者从具体物象出发,去揭发经验想象和情感。从而挖掘其中的意蕴,其四大要素为: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 3、人物再现:是巴尔扎克在他的《人间喜剧》中使用的一种连接各部作品的方法。人物再现法有以下几个方面:A、同意人物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B、通过人物的叙述、隐喻类别将散见于其他小说中的人物和世界加以罗列交持;C、把多部作品中曾出现的人物放在某部小说中描写。巴尔扎克常用人物在线的方法,使以前作品中人物在以后作品中再次出现,从而把人间喜剧中的许多情节贯穿起来,在展现人物在不同阶级的思想性格发展。也表现了人物生活的全过程,以及时代变迁。 4、湖畔派诗人:是19世纪初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主要文学流派,是当时欧洲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这一派作家,大多在英国昆布兰湖区居住过,因此,后人把他们统称为湖畔派诗人。他们大多经历过从拥护法国大革命到对大革命失望甚至反对的过程。又因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以及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极度反感。在隐居湖畔期间或前后,创作了大量歌颂自然美景、同情善良和不幸人的遭遇的诗篇。其代表作家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 5、硬汉性格:19世纪30年代以后,海明威作品中那些被战争摧残的主人公,发展成为一种硬汉性格的形象。这些人多数是拳击家、斗牛士、猎狮者、捕鱼者,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作者50年代所写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桑提亚哥的硬汉性格升华到哲理寓意的高度,达到了硬汉子形象的顶峰。 6、追溯法:是指易卜生用来结构剧情的一种方法。是指在戏剧开场之前,矛盾就已发展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在戏剧一开场就已经有了渐入的矛盾冲突。而引起矛盾的原因,则要通过戏剧中人物追溯回忆,才能展现在观众面前。使用这种方法,能造成强烈的悬念,蕴含深刻的意义很赖人寻味。 二、简述题: 1、雨果美丑对照原则? 答:A、雨果认为现实本身并不象古典主义者描绘的那样庄严和光彩,相反宇宙万物的美与丑往往处于一种复合的状态中,即“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常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他认为美丑是相生相共,存在于同一事物之中的,其本身就是对照。 B、他认为美丑对照是自然的产物,喜剧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同时就应该做到崇高优美与滑稽丑陋的非常自然的结合。认为“滑稽丑怪是戏剧的一种最崇高的美,它不仅是戏

《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与克洛德的比较

摘要:卡西莫多和克洛德在遭遇爱情而不可得时,一个走向了崇高的自我牺牲,一位却走向了恶的深渊。原因在于二人心灵内质的巨大差异、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爱情认知的影响。关键词:卡西莫多;克洛德;爱情;人性;禁欲主义 可以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集中展示了两个男人的爱情悲剧:卡西奠多由于畸形丑陋,爱而无望,最终只能抱着心爱之人的骸骨完成爱的仪式,实现爱的愿望;克洛德因为内心的阴暗丑陋也无缘获爱,最终心灵扭曲。以我不得他人也别想他人得到的心理残忍地毁灭所爱,自己也遭报应。这是一个由于美与丑极端对立,无法和谐从而导致的悲剧。 卡西莫多和克洛德对爱斯美拉达的爱情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单相思,单向的追求,其结局是爱而不得的悲剧。然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卡西莫多表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克洛德则采取了罪恶攫取的手段。 卡西莫多对爱斯美拉达的爱情中灵的成份居多。卡西莫多对外界一贯是冷漠与封闭的,他对姑娘的关注首先缘于感恩。自从在广场的耻辱柱上领受爱斯美拉达的施水之恩,卡西莫多的生命之门便向她訇然开启,渴望着姑娘进入他的生活与世界。他开始在钟楼上兴奋地搜索和追随爱斯美拉达的身影,悄悄地观赏姑娘惊人的美貌,在日复一日的欣赏中,卡西莫多生出了对姑娘的爱慕。爱斯美拉达即将受刑时,卡西莫多迅猛地将她劫持到圣母院保护起来,也是在这时,卡西莫多有了和姑娘的近距离接触,有了正面交往的机会。卡西莫多对姑娘极尽温存,但他极度的丑陋使姑娘惊恐不安,绝望、伤心之余,卡西莫多选择了退避,却始终细致地照料姑娘的饮食起居:送饭送水时,总是侧过脸去,以免惊吓姑娘;为了不让姑娘生厌,总是离得远远的,却又凝神观望、守护着自己的女神,避免任何人伤害她;甚至于为了姑娘的快乐,他忍着心灵的痛苦前请卫队长菲比斯赴姑娘的约会;克洛德趁夜凌辱姑娘,被他狠狠地惩罚;奇迹大院攻打巴黎圣母院时,卡西莫多竭尽全力、拼死保卫姑娘;当姑娘在圣母院消失了踪影,他绝望万分,痛苦长嚎。最终,搂抱着爱人冰冷的尸骸死去,实现了想望的爱情。 克洛德的爱情始终与肉欲相联,也就始终与禁欲斗争相随。从最初的理性克制到无法自制的激情放纵,直到人性丧失,沦为恶魔,克洛德的灵魂经受了极其惨烈的灼烤,却没有避免沉沦的命运。被爱斯美拉达吸引之初,克洛德自觉地选择超越。他力图如往昔般用他的意志、理性来回避、抗拒这份诱惑;而后又请求主教下令,将爱斯美拉达逐离广场,以使心灵归于平静。但是,爱的欲望很快在克洛德的内心深处弥漫开来,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摧毁了理性的堤防。这时他便支使卡西莫多掳取姑娘,纷至沓来的还有深夜尾随,在妒火中刺杀情敌;继而为了隐匿自己的罪行,嫁祸于姑娘,使其被捕,惨受刑罚;姑娘身陷图圄,他借机要挟,诱逼她用爱情换取自由;当他倾吐、跪求爱情而断然遭拒时,便利用权势和阴谋两度将姑娘送上绞架。 在爱情的追求中,卡西莫多散发出灵性与善性之光,它们遮蔽了他丑陋的躯壳,闪耀着一种纯净的灵魂之美;克洛德恰相反,原有的善性与理性之美逐渐褪尽,进而衍化出狰狞的恶行。在人性的走向上,二人呈现出上升和沉沦两种迥异的向度。 值得关注的是:两位男主人公在爱情降临前都处于心灵的封闭状态,遭遇爱情而不可得时,为何一个走向了崇高的自我牺牲,一位却走向了邪恶的深渊?卡西莫多与克洛德在遭遇爱斯美拉达前,心灵虽呈封闭状态,内质却有极大差异。 卡西莫多与克洛德共同生活在巴黎圣母院狭小闭塞的环境中,基本与世隔绝。卡西莫多是父母、社会的弃儿。因为天生畸形,婴儿时代便被父母遗弃,而后因为同样的原因受到社会的排斥、讥嘲甚至仇视。小说对此有两处深刻的描写:一是作为弃要被放到广场左首的床板上时,上流社会的贵族贵妇们以厌憎的语气提议将他烧死;二是在胡闹节上以小约翰为首的普通民众对卡西莫多极尽讥诮与挖苦。对任一社会阶层而言,卡西莫多都不是作为一个人,而是作为一个丑陋的怪物存在着,缺乏他人的同情与尊重。他耳聋、背驼、近乎哑巴,原本就

爱情悲剧的看法

爱情悲剧的看法 1.绪论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写得异常凄切哀婉,情意悠长。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令人悲哀心碎的恋情。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和抒情。这样的写法造成了小说的双重效果:一是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使作品所表述的故事显得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力度,作品凸现出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染力。 鲁迅一生中真正的爱情体验是许广平给他带来的,用世俗人眼光看来,鲁迅跟许广平的结合存在诸多障碍,除年龄、外貌、金钱、地位外,他还有一位形式上的太太。如果离婚,按绍兴旧习女方会因为被休而被受歧视,后果不堪设想。鲁迅宁可赔着做一世的牺牲,也不愿伤害虽然无爱但无辜的朱安。然而,许广平仍然主动果敢地向鲁迅献出了纯真的爱情。他在旧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闭20年之后,终于逃出来了。鲁迅就以自己婚恋为题材,写了充满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的小说--《伤逝》。里面的两位主人公涓生、子君折射了鲁迅、许广平的影子。

《伤逝》创作的年代与我们这个时代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这是由喜到悲的变化转折,是我们所深思的。 谈及《伤逝》这篇文章时,往往给一般读者留下的印象便是:这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写的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这自然不错,或者更深一步,会将它当作中国近代新文学作品中为反封建而宣扬爱情、主张个性解放的之一。这固然也不错。但究其两种印象而言,皆未抓住鲁迅先生写这篇《伤逝》的真正要旨--即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揭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而这些思想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对人物的塑造而表现出来的。鲁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死于敌手的锋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但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 《伤逝》男性启蒙者的自白虽然痛惜女性在当时社会的悲剧命运,但就涓生手记中使用的男性话语和男主人公拥有的启蒙抉择意识来看,这是一种男权社会和陈旧世俗的社会状态的表征,在这种社会状态下为“出走的娜拉”找到出路是绝无可能的,而这正是隐藏在涓生自白下的鲁迅所指向的‘绝望的反抗’。当鲁迅对当时男性社会中女性

外国文学

浪漫主义部分题库 一填空题 1、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的学说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2、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和卢梭对感情抒发的崇尚,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3、1798年,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发表了《抒情歌谣集》,这是英国浪漫主义兴起的标志。 4、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施莱格尔兄弟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重要理论家,他们也是在1798年创办了《雅典娜神殿》,在这本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和宣言,以及一批诗人的作品。 5、彭斯的《苏格兰方言诗集》达到了18世纪英国诗歌的高峰。 6、布莱克的《天真之歌》以“羔羊”为典型,抒写温柔仁爱的理想世界;《经验之歌》以“老虎”为典型,表现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7、济慈以夜莺的歌声象征幻想世界中永恒的欢乐,同现实世界中人生短暂、好 景不长相对照的抒情诗是《夜莺颂》。 8、司各特的小说《艾凡赫》塑造了绿林英雄罗宾汉的形象。 9、童话《灰姑娘》、《白雪公主》出自于格林兄弟编成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10、夏多布里昂的短篇小说《勒内》塑造了一个患“世纪病”者的典型。 11、被誉为第一位俄国抒情诗人的是茹科夫斯基。 12、莱蒙托夫的小说《当代英雄》塑造的“多余人”形象是毕巧林。 13、库柏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以《皮袜子故事集》为代表的边疆传奇小说,最重要的一部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 14、霍桑在《红字》、《教长的黑面纱》等作品中挖掘的是“隐秘的恶”。 15、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宣言”。 16、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的作家是凡尔纳。 17、雨果的第一部诗集是《颂歌与民谣集》。 18、雨果在1827年发表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是《〈克伦威尔〉序言》。 19、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提出了一条新的美学原则:对照。

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

摘要:中西方的传统爱情现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西方人重视恋爱.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其背后有深刻的原因,如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社会开放程度等的迥然不同。中国的传统爱情观已经逐渐落伍僵化。时代要求结合中西爱情观的可取成分。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爱情观。 关键:中西方传统爱情观不同之处原因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社会仍然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断的联系。爱情观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的传统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本文试以传统的中西文学为关照点。从中西方传统爱情观的主要不同点、不同的表现、其中原因与给我们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爱情观 中西方爱情观相差甚远。朱光潜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爱情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很低.被认为是次要的。由于深受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的功能被单一化.仅仅起繁衍后代的作用。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目的性和功利性都很强。“中国式爱情”的关键在于婚姻。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如果最后能结婚,都可以被舆论道德接受为合法夫妇。如果没成婚,或者一方有配偶,则情感再真挚,不能被舆论道德所接受。《牡丹亭》里杜丽娘与柳梦梅经历了人鬼恋,被视为异端,但终因杜丽娘还魂为人,柳梦梅高中状元。二人受皇帝赐婚结为合法夫妇,他们之前的异端恋才被接受为“才子佳人”美满婚姻的预演和铺垫。 西方人认为爱情本身是一种价值.持“爱情至上”的观点。他们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甚至生命,不懂爱就不懂生活。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家仇,为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宁愿双双殉情。这在西方的爱情悲剧中并不少见。 二、不同的表现 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 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和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婚姻通常是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同意来往的话,子女要么妥协放弃自己的真爱。听从父母的婚姻安排,要么为爱抗争,但这样的抗争往往是软弱无力且难以成功的。 西方人表现在爱情观上就是“探究”心态。特征是爱独立自由,喜欢探究新奇,乐于冒险进取。男女在择偶上不管年龄大小、相貌美丑,不管是否已婚.只要能达到探究上的满足,一切都无所顾忌。而且西方人觉得恋爱是自己的事,不应受过多约束。 2.爱情的表达方式 中国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都是含蓄、拘谨、谨慎的。文学作品中的男女经常用日用物品如绢帕、团扇、玉簪等求爱,或者用谐音寓意的东西,如莲子(怜子)、青丝(思)、红豆等表达心意,社会甚至还赋予某些物品(如绣球)具有公开的择偶功能。在伦理道德监管下中国人无法明确地用言语当面求爱。而只得求助于有爱情隐含意义的物品或者其他暗示行为。 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露、开放。有时甚至是异常狂热、不顾一切的。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对此也予以容忍和支持。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而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经常是第一次见面,眼光就离不开对方,或者当夜就携琴在姑娘窗外弹奏,倾吐衷肠。 3.对性的看法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 —以《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爱情是人类故事中更久不变的主题,谈及爱情,所有人的眼里首先都会泛起美好的光彩,是一种甜蜜、深刻至深入人心的情感。然而爱情悲剧,就是要把爱情这种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 在爱情主题上,中西方都有不少的悲情故事,而《孔雀东南飞》、《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说是双方的经典代表。男女主角的爱情都经历了种种坎坷,偏偏要在他们双双陨落之后,那些不安分的阻扰因素才安静下来,然而什么都以及挽回不了了。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政治以及伦理等方面的差异,这两个故事也有着异同。 一、两种爱情,相同追求 1、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 不论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生死相随,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紧紧相依,一切的开端都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他们的开始都是自由的相爱。爱情的萌芽期往往是一帆风顺的,外界干扰因素还没有察觉,然而男女主在心里已经慢慢种下了爱情的种子。焦仲卿和刘兰芝从相遇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最后同结连理,一切都是那么顺利,他们拥有着平凡的幸福,过着平凡的日子,完全不知道在她们爱情的背后,一些不安分因素已经在蠢蠢欲动。罗密欧本来想要寻找自己以前喜欢的女子而混入了凯普莱特家族的一场聚会,然而在聚会上罗密欧却被这次聚会的主角—朱丽叶所深深吸引,当罗密欧向朱丽叶表白之后,朱丽叶对罗密欧也心生情愫,他们一见钟情。在知道了两家的家族矛盾之后还是忘不了对方,便经常去修道院聚会,并在神父的帮助下结为了夫妻。 2、起伏跌宕,青春绝唱 两个故事的相同点之二在于剧情的设置跌宕起伏、悲喜交融,最后都在含着眼泪和悔恨中纷纷陨落。当刘兰芝迫于婆婆的压力必须要回娘家时,焦仲卿安抚着兰芝: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焦仲卿给了刘兰芝这样一个保证,让我们又看到了拯救他们爱情的希望。但是兰芝回到家中,面对母亲和兄长的劝说,迫于强大的压力而要改嫁。爱情的希望再次被熄灭,直至最后两者纷纷走上黄泉路。朱丽叶和罗密

最全编导文艺常识000题(外国文学)

题目选项A选项B选项C选项D答案希腊神话中,( )是众神之王,也是雷电之神。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宙斯奥德赛C 希腊神话中波塞冬手中常拿的武器是( )。狼牙棒长矛三叉戟剑C 维纳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 )。智慧女神爱神和美神自由女神美貌女神B “悲剧之父”是古希腊时期的( )。阿里斯托芬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B “木马计”的故事出现在下列哪部作品中? ( )《伊利亚特》《奥德赛》《伊索寓言》《俄狄浦斯王》A 提出“知识即美德“观点的是( )。泰勒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B 《诗学》的作者是( )。莎士比亚柴可夫斯基莱辛亚里士多德D 古希腊神话中( )为人类带来了火种。丘比特阿修罗普罗米修斯雅典娜C 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作品是( )。《罗密欧与朱丽叶 》 《仲夏夜之梦 》 《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D 华兹华斯是( )诗人,是湖畔派的代表人物。美国德国法国英国D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出自著名诗人( )的诗作。 海涅惠特曼裴多菲雪莱D 狄更斯是( )国人。德法波兰英D ( )是拜伦写的长篇小说。《格列佛游记》《唐璜》《解放了的普罗 米修斯》 《羊泉衬》B 《傲慢与偏见》是( )写的长篇小说。奥斯汀斯威夫特莎士比亚伏尼契A 《雾都孤儿》的作者是( )。柯南·道尔萧伯纳狄更斯高尔斯华绥C 莎士比亚是( )世纪的作家。15161718B 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的是( )。乔叟弥尔顿雪莱拜伦A 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乌托邦》的作者是( )。乔叟莫尔弥尔顿斯威福特B 小说《包法利夫人》的作者是( )。司汤达福楼拜席勒雨果B

下列不属于罗曼·罗兰《名人传》中的作品的是()。《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 传》 《托尔斯泰传》《达·芬奇传》D ( )是法国 17 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 古典主义戏剧的创建者,他在欧洲戏剧史上占有十分 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对贵族、僧侣和新兴资产阶级 的丑恶本质进行了揭露和讽刺,代表作为《伪君子》 《铿吝人》等。 莫里哀雨果福楼拜莫泊桑A 于连是下列哪部小说中的主人公?( )《复活》《巴黎圣母院 》 《双城记》《红与黑》D 雨果作为 19 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家,其代表作是()。《悲惨世界》 《三个火枪手 》 《基督山伯爵》《双城记》A 被誉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的文学家是( )。莫里哀雨果福楼拜莫泊桑B 被誉为“科学幻想小说鼻祖”的文学家是( )。巴尔扎克雨果凡尔纳都德C ( )的《最后一课》是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巴尔扎克雨果凡尔纳都德D ( )是意识流小说的大师,其代表作品是《追忆似 水年华》。 萨特尤奈斯库普鲁斯特都德C 下列哪部作品是法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创作的?( )《广岛之恋》《秃头歌女》 《追忆似水年华 》 《双城记》A 《人间喜剧》的创作风格是( )。古典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D 《羊脂球》是法国作家( )的作品。司汤达巴尔扎克莫泊桑罗曼·罗兰C 在法国文坛上与雨果齐名的是( )。都德巴尔扎克莫泊桑伏尔泰B 下列哪部文学作品是出自德国文学家歌德的笔下?()《巨人传》 《巴黎圣母院 》 《局外人》 《少年维特之烦 恼》 D 《四川好人》是( )的作品?布莱希特莱辛席勒海涅A 《铁皮鼓》的作者是? ( )布莱希特君特·格拉斯席勒雷马克B 小说《铁皮鼓》的作者是哪国的?( )英国法国美国德国D 美学著作《拉奥孔》的作者是( )。彼特拉克卢梭博马舍莱辛D 下列哪个外国作家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彼特拉克普希金契诃夫易卜生A 《羊泉村》的作者是( )国的维加。德法西班牙挪威C

中西戏剧爱情比较

中西戏剧爱情比较 中西戏剧都有大量的爱情剧,“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中西民族的共同心理,也是中西戏剧的一个永恒母题。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的源头,《奥德赛》就写了奥德修与潘奈洛佩夫妻二人的团圆。所谓“迎合观众的心理”,不就是“迎合”民族心理么。亚里斯多德想贬低《奥德赛》的“双重结构”,却无意中道出了《奥德赛》的另一种价值,这是亚氏始料不及的。荷马既是第一个伟大的史诗诗人,又是第一个伟大的戏剧诗人,这是亚氏说过的。《奥德赛》就是西方文学“大团圆”的第一部作品,从戏剧角度说,也是这样。 西方的爱情剧不乏“大团圆”的佳作。莎士比亚大量爱情剧的结局是大团圆的。《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的一个特点,就都是两对以上情人的大团圆,可称之为集体团圆的喜剧。在莎氏描写爱情的剧本中欢乐的喜剧大大超过死亡的悲剧,这是不可不加注意的。世纪法国高乃依的名剧《熙德》违反古典主义原则让一对冤家大团圆。莫里哀的名剧《伪君子》、《铿吝人》中的对对情人全是大团圆。世纪博马舍的名剧《费加罗的婚姻》中的费加罗与苏珊在人间成为眷属,世纪歌德的名剧《浮士德》中的男女主角在天上团圆。举个极端的例子,就是擅写爱情悲剧的现代美国戏剧家奥尼尔,他的《安娜·桂丝蒂》的结尾也给水手一家留下一个“幸福的结局”。他的《啊,荒野》更是“有情人好事多磨—终成眷属”这一公式的典型作品。哪个作家不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包括他自己呢?奥尼尔的家庭和爱情都很不幸,使他对美好爱情的憧憬更强烈,便用戏剧表现出来。堂·吉诃德对桑丘说“古往今来歌颂她们的诗人真有那些意中人吗?决不是的。他们多半是捏造一个女人,找个题目来做诗,表示自己在恋爱,或者有资格恋爱。”奥尼尔此剧应作如是观,他自己也这样说的“真实情况是,《啊,荒野》是对我从来不曾经历过的一种青年时代的怀恋。” 中西爱情剧既有喜剧,也有悲剧。西方爱情喜剧的例子上面说过了,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看看中国爱情悲剧的例子。马致远写《汉宫秋》,不顾历史事实,让王昭君投江死了。孟称舜《娇红记》中王娇娘与申纯双双殉情。《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那对也是。孔尚任《桃花扇》中的李香君与侯方域是各自出家。黄图秘的传奇《雷峰塔》中的许仙与白娘子也不团圆。

自考20164月《外国文学史》真题版

2016年4月《外国文学史》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希腊化时期最著名的新喜剧作家是()。 A.希罗多德 B.米南德 C.修昔底德 D.色诺芬 【答案】B 【解析】希腊新喜剧诗人。生于雅典,贵族出身。米南德是亚里士多德的吕刻昂学院的继承人泰奥弗拉斯托斯的弟子,米南德写了105部剧本,得过8次奖。古希腊新喜剧只传下米南德的两部完整的剧本《恨世者》、《萨摩斯女子》和残剧《公断》、《割发》、《赫罗斯》、《农夫》等。 2.第一部文人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作者维吉尔是()。 A.古希腊诗人 B.日耳曼诗人 C.古罗马诗人 D.撒克逊诗人 【答案】C 【解析】维吉尔是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最杰出的拉丁文诗人,生于阿尔卑斯山南高卢曼图亚附近的安得斯村。在家乡受过基础教育后,去罗马和南意大利,攻读哲学及数学、医学。约公元前44年回到故乡,一面务农,一面从事诗歌创作。他的《艾涅阿斯纪》是一部西方文化史上最有影响的史诗之一,他在西方思想和艺术领域的影响堪与荷马比肩。 3.欧洲中世纪流传至今最完整的一部早期英雄史诗是()。 A.《贝奥武甫》 B.《罗兰之歌》 C.《熙德之歌》 D.《尼伯龙根之歌》 【答案】A 【解析】B选项是英雄史诗《武功歌》的代表作品,C选项是西班牙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史诗,D选项是叙事诗。 4.文艺复兴时期的抒情诗集《歌集》的作者是()。 A.彼特拉克 B.薄伽丘 C.拉伯雷 D.乔叟

【答案】A 【解析】该诗集主要赞扬他对女友劳拉的爱情,也包括少量的政治抒情诗,诗中赞颂祖国,号召和平统一,揭露教会的腐化。 5.《威尼斯商人》中的高利贷者形象是()。 A.安东尼奥 B.麦克白 C.高布赛克 D.夏洛克 【答案】D 【解析】这本剧作的主要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形象。 6.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创作成就最高的是()。 A.戏剧 B.寓言 C.散文 D.史诗 【答案】A 【解析】三大戏剧家:悲剧,高乃依、拉辛。喜剧,莫里哀。 7.拉辛在《安德洛玛克》中强调的是()。 A.感性的重要 B.爱情的重要 C.理性的重要 D.情欲的重要 【答案】C 【解析】 8.18世纪英国作家菲尔丁的代表作()。 A.《帕美勒》 B.《鲁兵逊漂流记》 C.《感伤的旅行》 D.《弃儿汤姆·琼斯的故事》 【答案】D 【解析】A作者是里查逊,B作者丹尼尔.笛福,C作者劳伦斯.思恩泰。 9.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策源地是()。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俄国 【答案】C 【解析】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浪

论《伤逝》的爱情悲剧及其意义

论文成绩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伤逝 姓名 学号62061020311016 专业汉语言文学 批次/层次专升本 指导教师 学习中心张掖学习中心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日志 所属学习中心:张掖学习中心 姓名批次102层次专升本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62061020311016 论文题目伤逝 申请审批通过时指导教师 论文写作日志记录 执行情况 论文进度起止时间 (资料的收集、在教师指导下的进行过程)论文提纲2012年8月3日e-mail 论文初稿2012年8月8日e-mail 论文二稿2012年8月15日e-mail 论文终稿2012年8月25日e-mail 备注 填表说明:执行情况填写通过何种方式(如电话、e-mail、邮寄等)与指导老师取得联系,以及通过沟通、交流的结果和论文完成情况。

论《伤逝》的爱情悲剧及其意义 摘要:《伤逝》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他们生活在旧社会;(二)他们自身性格的特点;(三)经济上的困顿。最后写《伤逝》带给我们两个方面的深思:(一)爱情是否需要理性;(二)完成了婚姻以后,爱情如何发展。 关键词:鲁迅;《伤逝》;悲剧意义

引言: 《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这是由喜到悲的变化转折,是我们所深思的。《伤逝》的真正要旨--即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揭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而这些思想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对人物的塑造而表现出来的。 一、从喜剧到悲剧 (一)、子君追求个性解放。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她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她的大胆和坚决的性格,确是证明了“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的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她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确是大无畏的。子君不但“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而且勇敢地喊出了个性的最强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他们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说明他们的思想有着共同的基础。他们受西方自由平等、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奋起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二)、子君与涓生成功地同居。共同志趣和追求使两颗年轻的心贴在一起,涓生因为看不见子君而感到“百无聊赖”,并为子君的安全忧心忡忡,“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一旦子君来到自己身边,他就感到内心充实,提着的心也就“宁帖”下来。子君更是为了和涓生恋爱,不顾一切议论和阻拦,毅然冲出封建家庭,表现出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她对路上遇到的各种敌意的眼光“全不关心”,两个青年人为着他们的纯真爱情和个人幸福,勇敢地跟周围的封建势力作斗争,并以两人的结合向封建社会予以强有力的回击。 (三)、子君与涓生爱情的破裂。他们同居后,幸福和甜蜜的生活却没有多久就开始有裂痕。子君在建立小家庭后,缺乏远大的生活理想,全部精力忙于烧饭、做菜,忙于饲油鸡、喂阿随,见识起来越短,经常和官太太暗斗。她沉入日常生活而不作超越性人生追求是她生命中的缺陷。而涓生从恋爱转入婚姻后,由于不能在浪漫中整合日常生活的现实内涵,不能对自我心灵进行扩容而不能整合性的生命逻辑,因而失去了爱情,“更新、生长、创造”的心理能力。面临生有危机时,如何处理基本“求生”的难题时,他却避免与爱人共患难,从而在不顾惜爱人或曾爱过的人的生死的情况下先保证自己的生存,涓生虽标榜男女平等,也真心希望子君能与他共同奋进,却仍摆脱不了男权意识,最后还是习惯性地以女性为牺牲,抛弃了子君,最后子君死去。而涓生在他的“悔恨和悲哀”中自责,抱着悔恨的心情迁回原住的会馆。涓生和子君这一对由浪漫转入婚姻生活的男女也由此而收场。 二、爱情悲剧的根源

加西莫多的爱情悲剧

加西莫多的爱情悲剧 故事发生在15世纪的巴黎,作者为我们勾勒出这样一位丑的出奇的人物:他一出世就是“一个卷做一团的小怪物,又难看,又是跛足,又是独眼,又是驼背”。长大以后耳聋,“看起来仿佛是一个被打碎了的而没有好好拼拢起来的巨人象”,“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猪鬃似的赤红色的眉毛下面长着小小的左眼,右眼完全被一个大瘤遮没了,牙齿像城垛样参差不齐,嘴唇坚硬——一颗牙齿如象牙一样地从唇上突伸出来,下巴弯曲,尤其是那脸,完全布满轻蔑、惊奇和混合的表情。他就是《巴黎圣母院》中愚人节里被人们选为十全的“愚人之王”的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加西莫多。 就是这样一位主人公,他不是王子也不是英雄,他有着丑陋的面貌却有着金子般的心。他是众人唾弃的对象,饱受着折磨、冷眼。在他万分痛苦之时,善良的爱斯梅拉达为他送上了生命之泉,于是他的爱在心中萌芽,然而,他是不幸的,不幸到最爱也无法得到。卡西莫多的一生是悲惨的。自卑,把他的爱造就成只会奉献不会索取的爱——这种爱,完全享受不到爱的快乐,是痛苦的爱。爱斯梅拉达的善意举动使卡西莫多干枯了的心灵便刹那间绿芽遍生。然而他是个……是个,除了心

灵,其它都不属于人的人。极度畸形,形状,就像魔兽争霸中低多边形造型的人物般粗糙。因此他自卑,只能说:“如果你愿意我从那儿掉下去,你甚至不须讲一个字,只要一眨眼就够了。”他的丑陋畸形的外表,始终是横贯在他和爱斯美拉达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最后只能通过死亡的方式跨越了这条鸿沟,有人说这是一对最美的情侣,我想那可能就是唯一的方法了。感动于这一幕,不禁想到巴金家中投湖殉情的丫头鸣凤,难到爱情的终极奥义是为爱殉情?这两个主人公有着纠结在一起的不幸身世,外貌上的巨大反差无法掩盖他们共有的纯真善良的天性,在他们这种至善至美的天性的照耀下,小说中的其他人物揭露出了卑劣的本质。 不过,悲剧的他们终于死在了一起,总算没有违了他的心,当人们分开他们时,即刻便化为灰烬。与加西莫多相对照的还有克洛德对爱斯美拉达的兽欲,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是披着宗教外衣的一条毒蛇。他表面上道貌岸然,骨子里却是个阴险毒辣的伪君子,是迫害吉卜赛女郎的罪魁祸首。本来,作为主教,应认为情欲是罪恶,会毁灭人的灵魂,然而当他看到吉卜赛女郎的美色之后,他的禁欲主义所压抑的情欲蠢动起来,疯狂地爱上了女郎,一次又一次地卑鄙无耻地要女郎依从他的占有欲而终于遭到失败时,他立刻凶相毕露,用阴惨惨的声音向刽子手发出暗号,把女郎绞死。这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 ——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牧 丹亭》为例 摘要: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在东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这两个文本渗透了东西方爱情观差异。比较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别是爱情观。 关键词:东西方爱情观差异文 化 由于地域文化、历史情况的不同,东西方爱情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虽同为感人至深的爱情传奇,但却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能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更凄美,也不能说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更动听。因为两对年轻人都是爱情的执著追求者。只是他们在爱情观上有一定的差异。 一、热情自由与含蓄委婉 1.1主题表达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作品。反映的是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时代主题,表现人性的光辉。所以,莎士比亚在主题的表达上直接而有力。通过剧中人物的对白,表现了爱情的伟大与神圣。“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岩上冲击进去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这是罗密欧义无返顾地走向死亡前,所表述的最后的心声。莎士比亚运用“爱情的悲诗”,使文中结尾部分的死闪耀着人性的灵光,回响着浪漫的旋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产生了摧枯拉朽的作用,使未来生活在两个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会再重蹈他们的命运。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于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 《牡丹亭》则完全不同。中国的传统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比起罗密欧和朱丽叶则经历了很大的波折,从生到死,然后起死回生。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同时作者表达这样的主题的时候并没有很直白地揭露,而是含蓄地抒写,这些主题是阅读者慢慢品味出来的。 1.2语言表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