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

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起被聘请担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物技术部主任。

1962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化工学院,1962年9月到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1980-198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199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生物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科院新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863”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技进步专家咨询委员等。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杨胜利长期从事于基因工程在酶、发酵和制药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和开发,他主持的青酶素酰化酶基因工程研究中,建立了基因克隆、定位表达系统,并采用DNA体内重组提高质粒的稳定性,优化了宿主和表达的条件,构建了高稳定性、高表达的基因工程菌,主要技术指标优于国际同类基因工程菌。他还在分子药理学、微生物血红蛋白和蛇毒基因工程、蛋白酶蛋白质工程、分子伴侣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创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988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获中科院第二届亿利达科技奖。近几年来,在分子药理学研究、微生物血红蛋白基因研究、蛇毒基因研究等方面不断创新开拓,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在国内外重要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培养博士研究生19名,硕士研究生14名。从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享受上海市特殊津贴。

杨胜利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电话:+86-411-84379141

Email: slya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部(18室)副主任,生物医学材料工程组(1802组)组长。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1993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从事微囊化人工器官研制及其治疗糖尿病研究;1993年—至今:大连化物所生物化工研究室、生物技术研究部生物医学材料工程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工学科评审委员;国家"863"项目材料领域评审专家;中国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及大连市优秀专家.获得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恩格斯医学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自科学基金重要研究成果1项;申请专利90余项(授权28项);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190余篇;专著9部(章)。

主要研究方向:

1. 材料选择、改性及加工成型

选择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通过化学、物理或生物技术改性,改善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控制释放性、免疫隔离性等,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改性材料,加工成微囊膜、创伤敷料等,满足其在生命体中的应用需求。

2.微囊化人工器官

采用免疫隔离微囊膜包封组织细胞、干细胞、基因工程细胞等、制备微囊化人工器官并开展体内、外移植研究,为组织缺损、基因缺损、免疫缺损和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治疗开辟新途径。

3. 微囊化细胞培养

利用微胶囊生理条件下制备、囊膜孔径可控、免疫隔离性、可系统化、自动化操作等特点,将其开发应用于动、植物及微生物培养的微反应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4. 药物控制释放载体

研究以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天然及合成高分子材料为载体的新型药物缓控释制剂,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5.组织工程支架

以天然高分子海藻酸、壳聚糖为基质,制备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将其用于三维细胞培养、干细胞分化、创伤医用敷料等研究。

马小军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电话:+86-411-84379139

传真:+86-411-84379096

Email: maxj@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代表性文章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1.Ying Ma,Ying Zhang,Yu Wang,Qiuyan Wang,Mingqian Tan,Yang Liu,Li Chen,Na Li,Weiting Yu,Xiaojun Ma*.Study of the effect of

membrane thickness on microcapsule strength, permeability, and cell proliferation.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rarch A.

101A(4):1007-1015(2013)

2.Wei Zhao,Ying Zhao,Yang Liu,Mingqian Tan,Weiting Yu,Hongguo Xie,Ying Ma,Guangwei Sun,Guojun Lv,Shan Zhao,Xiaojun

Ma*.Oxygen diffusivity in alginate/chitosan microcapsules,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 88:449-455(2013) 3.Zhaoli Liu,Xiudong Liu,Yafeng Cao,Weiyang Xie,Xiaojun Ma*,Xingju Y u.Edible Starch Sodium Octenyl Succinate Film Formation

and Its Physical Properties,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127(4): 2922-2927(2013)

4.Ying Ma,Ying Zhang,Yang Liu,Li Chen,Wei Zhao,Guangwei Sun,Na Li,Y u Wang,Xin Guo,Guojun Lv,Xiaojun Ma*.Investigation of

alginate-?-poly-L-lysine microcapsules for cell microencapsulation,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A, 101A(5): 1265- 1273(2013)

5.Jiani Zheng,Hongguo Xie,Weiting Yu,Mingqian Tan,Faquan Gong,Xiudong Liu,Feng Wang,Guojun Lv,Wanfa Liu,Guoshuang

Zheng,Yan Yang,Weiyang Xie,Xiaojun Ma*. Enhancement of Surface Graft Density of MPEG on Alginate/Chitosan Hydrogel Microcapsules for Protein Repellency,Langmuir,28:13261-13273(2012)

1994年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9年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有机化学硕士学位,2003年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生物化工博士学位。1994年9月至1996年7月于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任教。1999年8月至2000年8月工作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4年7月至2006年12月于美国佛罗里达州里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7年1月至2009年11月于美国佛罗里达州

里大学做research faculty 。2009年作为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于同年11月开始担任生物技术部1812组组长。

以海洋生物为研究对象,以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工为学科基础,利用现代组学技术和结构生物学的方法研究微藻的代谢途径,确定与目标途径相关的基因(基因组),加以验证进而进行基因改造,调控优化微藻独特代谢产物(包括高值产物)的形成。利用生物工程的过程强化,以可控的光生物反应器进行微藻的培养,研究和开发面向能源、农业的海洋微藻工业培养技术;发现来源于海洋微生物的目标酶,利用结构生物学的手段研究其酶催化机制,并利用生物化工的原理获得环境友好的酶制剂。 主要研究方向

1. 海洋微藻生物技术

l 微藻高效固定二氧化碳的光生物反应器研究 l 以炼制生物柴油及大宗化工产品为目的的产

油微藻、产淀粉微藻的代谢调控及工程技术研究,以及高附加值精细品的代谢调控及制备

2. 海洋微生物、酶与生物催化技术

l 建立海洋放线菌菌种库,筛选具有活性物质

的海绵相关海洋放线菌

l 筛选和开发来自海洋微生物的酶催化剂 3. 结构生物学平台

l 利用蛋白质晶体结构研究微藻油脂代谢、淀

粉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的结构,为研究其功能以及进一步理性改造提供基础信息

l 在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圆二色谱研究酶反应的

过程,揭示酶催化的积理

代表性文章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1. Michelle Mitchell, Song Xue, Rachel Erdman, Lennart Randau, Dieter So and Hong Li. Crystal structure and assembly of

the functional Nanoarchaeum equitans tRNA splicing endonuclease, Nucleic Acids Research .July 3rd,1-10 (2009)

2. Kate Calvin, Song Xue, Charles Ellis, Michelle H. Mitchell, and Hong Li, Probing the Catalytic Triad of an Archaeal RNA

Splicing Endonuclease, Biochemistry 47(51):13659-65 (2008).

3. Bo Liang*, Song Xue*, Rebecca M Terns, Michael P Terns & Hong Li. Substrate RNA Positioning in the Archaeal H/ACA

Ribonucleoprotein Complex.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 , 14: 1189 - 1195 (2007).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4. Donghong Min, Song Xue, Hong Li, Yang Wei, In-line Conformation Plays a Modest Role in an Enzyme-catalyzed RNA

Cleavage: a Free Energy Simulation Study. Nucleic Acids Research, 35(12): 4001-4006 (2007).

5. Song Xue, Kate Calvin, Hong Li, RNA Recognition and Cleavage by an RNA Splicing Endonuclease, Science, 312(5775): 906

– 910 (2006).

薛松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电话:+86-0411-******** 传真:+86-0411-********

Email: xueso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1990年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资助赴日留学,并于1996年获日本国立富山医科药科大学(现富山大学)药学博士学位。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创建药用资源开发研究组并任组长至今;现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二级研究员。目前担任国际刊物《Xenobiotica》、《Journal of Biosciences》、《Journal of Biophys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Ginseng Research》及《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等五种国内核心期刊的编委,CFDA 新药审评中心专家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基金委医学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近五年来,已在《Drug Metabolism & Disposition》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120余篇。已申请国内外专利54件,授权24项。担任多个著名学术组织的理事及成员,多次应邀在海内外专业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主持及参与的重大科研项目:

1.“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

早期ADME/Tox关键技术研究

2.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紫杉醇半合成前体—10-去乙酰紫杉醇的生物制备;代谢组学技术平台的研究和建立;

3.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

儿茶酚甲基化酶抑制剂类药性优化及合作开发

主要研究方向:

一、药物早期ADME/T性质研究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和药代(PK)行为是机体对药物产生的作用。ADME性质由药物自身属性及生物系统属性所决定,传统药代研究强调动物整体PK研究,忽略了对药物自身属性的分类及甄别,导致新药开发的高失败率。本研究组在国内率先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完善的药物早期ADME/T预测、筛选和优化技术体系并制定了符合国际标准的相关操作流程。在计算ADME、药物代谢稳定性、体外药-药相互作用及安全性评估、药物代谢酶整体探针开发、种属差异及PK参数的种间放大等研究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工作。此外,课题组还在药物组织分布、蛋白结合、动物在体实验等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探索性的研究工作,为进一步构建完善的药物ADME/T技术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医药工业生物技术

通过酶发现、筛选和纯化、深入研究自然界中有用酶系及其作用机理,建立高效廉价的生物转化体系,实现多种高附加值药用成分的工业化制备和规模生产,尤其是我国天然药用资源的有效利用。研究组先后开发了人参皂苷,紫杉醇等多种医药及中间体的全新可规模化生产的工艺,代表性工作包括“利用我国特有可再生红豆杉资源规模化制备紫杉醇”和“酶法制备稀有人参皂苷-CK”,目前这两项技术均以实现整体转让,正在进行产业化的实施。

杨凌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电话: +86-411-84379317

传真: +86-411-84676961

Email: yli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代表性文章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1.Li N, Wang DD, Sui ZG, Qi XY, Ji LY, Wang XL, Yang L*. Development of an improved 3D in vitro intestinal mucosa model for

drug absorption evaluation. Tissue Engineering. 2013; 19(9):708-19.

2.Zhu LL, Ge GB, Liu Y, Guo ZM, Peng CC, Zhang FZ, Liang XM, Yang L*. Characterization of 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s

Involved in Glucuronidation of Diethylstilbestrol in Human Liver and Intestine. Chem. Res. Toxicol, 2012, 25 (12), 2663–2669.

3.Wu JJ, Ai CZ, Liu Y, Zhang YY, Jiang M, Fan XR, Lv AP, Yang L*. Interactions between Phytochemical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and Human Cytochrome P450 Enzymes. Current Drug Metabolism, 2012, 13, 599-614.

4.Liu Y, Zhang JW, Li W Ma H, Sun J, Deng MC, Yang L*. Ginsenoside metabolites, rather than naturally occurring ginsenosides,

lead to inhibition of human cytochrome P450 enzymes. Toxicological Sciences, 2006; 91(2): 356-64.

5.Wang YL, Hao DC, Stein WD, Yang L*. A kinetic study of Rhodamine123 pumping by P-glycoprotein. BBA-Biomembranes, 2006;

1758(10): 1671-6.

招生专业:生物化工、有机化学

大连化物所“生物质高效转化研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离子液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理事,美国化学会、美国微生物学会、中国化学会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员,已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申请专利50余件。

1990年、1995年分别在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年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3年先后在美国University of Minnesota和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11月到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致力于生物转化技术、分子微生物学和化学生物学领域的创新性和前瞻性研究,目标是形成生物质高效转化的系列核心技术,并揭示相应转化过程的科学基础。目前的研究工作得到国家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以及国内外企业资助。

研究方向:

1. 生物转化技术:研究经由碳水化合物平台将生物质转化为液体生物燃料、生物基化学品和聚合物材料所涉及的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目前开展的工作:微生物油脂发酵、生物质制生物柴油新技术、生物基聚合物材料、生物质转化相关的绿色化学研究。

2. 分子微生物学:研究具有工业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调控的规律和分子基础,发展遗传操作新技术,进行菌株性状工程改造。目前开展的工作:产油酵母系统生物学、微生物脂质积累和代谢调控的分子机制、“细胞工厂”的设计和应用、合成微生物学。

3. 化学生物学:研究生命活动中若干有机小分子及功能性探针的合成方法,探索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建立调控生物学过程的新策略。目前开展的工作:生物正交(Bioorthogonal)氧化-还原体系的创建和应用、光亲和探针与化学蛋白质组学、微生物甲基化组学、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新方法。

赵宗保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电话:+86-411-84379211

传真:+86-411-84379211

Email: zhaozb@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代表性文章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1.Guo J, Zhou YJ, Hillwig ML, Shen Y, Yang L, Wang YJ, Zhang XN, Liu WJ, Peters RJ, Chen XY, Zhao ZB, Huang LQ.

CYP76AH1 catalyzes turnover of miltiradiene in tanshinones biosynthesis and enables heterologous production of ferruginol in yeast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0(29), 12108–12113 (2013).

2.Gong ZW, Shen HW, Wang Q, Yang XB, Zhao ZB. Efficient conversion of biomass into lipids by using the simultaneous

saccharification and enhanced lipid production process. Biotechnol. Biofuels 6, 36 (2013).

3.Zhu ZW, Zhang SF, Liu HW, Shen HW, Lin XP, Yang F, Zhou YJ, Jin GJ, Ye ML, Zou HF, Zhao ZB. A multi-omic map of the

lipid-producing yeast Rhodosporidium toruloides. Nat. Commun. 3, 1112 (2012).

4.Zhou YJ, Gao W, Rong QX, Jin GJ, Chu HY, Liu WJ, Yang W, Zhu ZW, Li GH, Zhu GF, Huang LQ, Zhao ZB. Modular pathway

engineering of diterpenoid synthases and the mevalonic acid pathway for miltiradiene production. J. Am. Chem. Soc.134(6), 3234–3241 (2012)

5.Ji DB, Wang L, Hou SH, Liu WJ, Wang JX, Wang Q, Zhao ZB. Creation of bioorthogonal redox systems depending on

nicotinamide flucytosine dinucleotide. J. Am. Chem. Soc. 133(51), 20857–20862 (2011)

6.Wu SG, Hu CM, Jin GJ, Zhao X, Zhao ZB. Phosphate-limitation mediated lipid production by Rhodosporidium toruloides.

Bioresour. Technol. 101(15), 6124–6129 (2010).

7.Li CZ, Wang Q, Zhao ZB. Acid in IL: An efficient system for hydrolysis of lignocellulose. Green Chem. 10(2), 177–182 (2008).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工艺英语强化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化工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海洋生物制品及应用开发的海绵及海绵细胞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发酵及海洋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多次参与包括欧盟框架协议在内的国际合作项目,曾作为访问学者分别在德国美因茨大学和西班牙CEAB海洋研究所进行短期研究工作。目前主持或参与大连市青年基金项目1项、973子课题1项、863子课题1项,以及与企业合作项目1项。2008年获BP 冠名青年科学家奖。

已发表研究论文11篇,其中SCI 收录6 篇;发表国际会议10 篇;申请专利3件。

所在的1812组自2000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建立了“海洋生物产品工程学”这一新的前沿学科方向,拥有一支近三十人的研究队伍,并与多个国家的相关实验室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人员交流与联合培养博士生计划。

主要研究方向:

(1) 海绵的生殖发育、海绵细胞生物学及海绵细胞离体培养

(2) 针对生物硅材料的海绵silicatein活性机理、重组以及表达研究

(3) 微藻分子生物学研究

(4) 海绵相关微生物发酵的相关研究。

在研项目:

2009年-大连市青年基金项目“面向生物医学材料的海绵硅蛋白克隆、重组与应用”

2009/10年承担水中军用重点实验室项目子课题一项

973项目《新一代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的科学基础》(2009CB724700)子课题一项

2009/10年与企业合作的《海洋放线菌预备研究项目二期》

2007-2009年作为主要参与人员参与海洋863项目《海绵细胞团生物反应器培养生产老年痴呆和骨关节炎治疗药物》

曹旭鹏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电话:+86-411-84379527

传真:+86-411-84379069

Email: c_x_p@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代表性文章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1.Selective sponge feeding on pathogenic microbes: a reassessment of sponge bioremediation potential to abate microbial pollution in

coastal waters. Manuel Maldonado, Xichang Zhang, Xupeng Cao, Lingyun Xue, Heng Cao, Wei Zhang. MEPS, 2010, 403:75-89 2.Cell Locomotion in Archaeocyte-dominant Cell Population (ADCP) Primmorph Culture of Marine Sponge Hymeniacidon Perlevis.

Xupeng Cao, Wei Zhang. Chin J Biotech, 2008, 24(12), 2133?2134.

3.Dynamics of spicule production in the marine sponge Hymeniacidon perlevis during in vitro cell culture and seasonal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Xupeng Cao, Wantao Fu, Xingju Yu, Wei Zhang. Cell and Tissue Research, 2007, 329,595-60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parison of spiculogenesis in in vitro ADCP-primmorph and explants culture of marine sponge Hymeniacidon perleve with

3-TMOSPU supplementation. Xupeng Cao, Xingju Y u, Wei Zhang. Biotechnology Progress, 2007, 23, 707-714

5.Selenium affects biosilica formation in the demosponge Suberites domuncula: Effect on gene expression and spicule formation.

FEBS Journal, 2005, 272 (15): 3838-3852

清华大学化工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工程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微藻生物能源及生物炼制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微藻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绿藻光解水制氢机理研究”、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微藻减排CO2制备生物柴油研究”,参加973项目“高效低成本直接太阳能化学及生物转化与利用的基础研究”。

已发表研究论文15篇,其中SCI 收录6 篇,EI 收录2 篇;会议论文14 篇,申请专利15项,其中已获授权专利5项。

所在的1812组自2000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建立了“海洋生物产品工程学”这一新的前沿学科方向,拥有一支近三十人的研究队伍,并与多个国家的相关实验室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人员交流与联合培养博士生计划。

主要研究方向:

1.微藻生物能源

(1)开展海洋绿藻可逆氢酶生物光解水制氢的机理与工程基础研究,从分子水平阐明微藻产氢的代谢途径及其调控规律,构建海洋绿藻光解海水制氢示范系统(2)开展微藻生物质能源相关生物学基础、规模培养技术及综合炼制技术研究,包括微藻代谢调控、炼制生物柴油、生物乙醇及化学品等研究。

2.微藻生物活性成分提取

专利:

1.一种燃料电池耗氢技术用于扁藻光解海水产氢的方法,200510136770.X,2009.10授权

2.一种促进海洋绿藻直接光照产氢的方法,200510046940.5

3.一种利用气体中二氧化碳使藻类快速增殖直接用于生物制氢的方法. 20071001080

4.X

4.一种聚氨酯/醋酸纤维素共混微滤膜的制备方法,01110077.x, 2004年9月1日授权。

5.一种荷电微孔滤膜及亲和基膜的制备方法,03133628.0, 2006年5月17日授权。

6.一种中空纤维复合膜其制备及应用, 申请号200410021149.4, 2007年5月30日授权。

7.一种亚心形扁藻高密度培养与产氢一体化的新型制氢方法,200810229976.0

8.一种基于光合作用产电的绿藻生物燃料电池,申请号200910220037.4

陈兆安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电话:+86-0411-********

传真:+86-0411-********

Email: zachen@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代表性文章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1.亚心型扁藻培养和产氢一体化平板光生物反应系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29(11):2209-221

2.

2.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hydrogenase isolated from the marine green alga 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 using

immunoprecipitation and MALDI-TOF MS. Chin J Biotech. 2007, 23(2): 297-303.

3.亚心形扁藻培养基的优化和光合活性的特征, 过程工程学报, 2007,7(6), 1197-1201.

4.Prepar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cellulose acetate/polyethyleneimine blend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04, 235(1-2):73-86.

5.Improved hydrogen photoproduction regulated by carbonylcyanide m-chlorophenylhrazone from marine green alga 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 grown under CO2-supplemented air bubble column bioreactor,Biotechnol Lett,2008,30:877-883.

2003 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精细化工)专业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1月毕业后留所工作。现为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药用资源开发组副组长。主要研究方向:1)成药性评估及其导向下的新药研发;2)药物分析及药代动力学。作为项目主持人及重要参与人累计主持及参与了国家自然基金、“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 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中国科学院重大方向性项目等1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全国博士生论坛(药学)优秀论文奖;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DICP-CORNING 优秀博士生奖及Chinese Young Scientist Travel Award, The 18th Microsomes and Drug Oxidation (MDO) Meeting及辽宁省自然科学成果二等奖。应邀担任PLOS ONE、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Protein & Peptide Letters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的评审人。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44篇;参与编写专著两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6项,其中两项同时申请了国际专利,已授权专利7项。

主要研究方向:

1.成药性评估及其导向下的新药研发

药物在进入机体至到达药效靶点的过程中需去应对大量非药效靶点的作用,早期成药性研究旨在揭示类药分子与人源性非药效靶点间的相互作用,进而评估其在人体内可能的处置过程及命运并提出相应的结构改造及优化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类药分子ADME/Tox性质的快速评估;

2)人体代谢酶特异性探针底物及抑制剂发现;

3)类药分子结构-成药性关系研究;

4)成药性优化导向下的药物分子结构改造。2.药物分析及药代动力学

借助现代分析技术,开展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快速定性及定量检测,以及药物分子对机体蛋白的修饰作用。同时结合体外与动物整体药代实验,揭示药物在人体及实验动物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并基于种属代谢差异选择最适动物模型开展目标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定性定量检测;

2)种属代谢差异及整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3)药物对机体蛋白的修饰作用研究;

4)植物药的质量控制及代谢轮廓分析。

葛广波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电话:+86-411-84379317

传真:+86-411-84676961

Email: geguangbo@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代表性文章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1.Ge GB, Ai CZ, Hu WB, et al. The role of serum albumin in the metabolism of Boc5: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species differences

and contribution to plasma metabolism. Eur. J. Pharm. Sci.2013; 48: 360–9

2.Zhu LL, Ge GB, Liu Y, Guo ZM,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s Involved in Glucuronidation of

Diethylstilbestrol in Human Liver and Intestine. Chem Res Toxicol. 2012, 25, 2663–9.

3.Liang SC, Ge GB (co-first author), Liu HX, et al. Determination of propofol 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 (UGT) activities in

hepatic microsomes from different species by UFLC-ESI-MS. J Pharm Biomed Anal2011, 54:236-41.

4.Liang SC, Ge GB, Liu HX,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UDP- Glucuronosyltransferases responsible for the

in vitro Glucuronidation of Daphnetin. Drug Metabol Dispos2010; 38: 973-80.

5.Dong PP, Ge GB, Zhang YY, et al. Quantitative structure-retention relationship studies for taxanes including epimers and isomeric

metabolites in ultra fast liquid chromatography. J Chromatogr A2009; 1216: 7055–62.

1992年在大连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1992~1995

年,大连理工大学生化工程系硕士研究生;1999、

2000年香港大学Research Assistant;1997~

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

生。2005,3~6,法国南特(Nantes University)

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4.4~7,德国哥廷根大学

(Geory-August University Goettingen)高级访问

学者,2002.6~2003.4,香港大学博士后研究。中国

微生物学会海洋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发表文章

三十多篇,申请专利十多项。参与的项目“生命科学

中的毛细管电泳”获2002年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排名第三),两篇文章获2002年度大连市自然科学

论文二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基于蛋白质组学平台的生物活性

肽快速筛选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

借助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以

生物活性为导向,以构效关系为基础,建立生物活性

肽的快速筛选新技术、新方法。重点开展免疫调节活

性、血糖调节活性、血脂调节活性、镇痛活性、改善

骨代谢活性等生物活性肽的研究,开发具有显著活性

的肽、糖肽、磷酸肽的大规模分离提取技术。

靳艳

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电话:+86-411-84379576

传真:+86-411-84379620

Email: yanjin@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代表性文章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1. Xiaoyan Liu, Chunxia Song, Rui Chen, Xinning Jiang, Yan Jin*, Hanfa Zou (2010)Identification of angiotensin I-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in peptides mixture of hydrolyzed red deer plasma with proteomics approach,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28, 1665-1672

2. Jin Yan*, Liu Xiaoyan, Zou Hanfa,(2011)Screening Bioactive Protein and Peptides in Animal Medicin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by Proteomics and Peptidomics,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2(1):162-164

3. Zhang H.T., Zhang W., Jin Y., Jin M.F., Yu X.J. (2008)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hylogenetic Diversity of Culturable

Actinomycetes Isolated from Five Chinese Marine Sponge Species. Antonie Van Leeuwenhoek,93:241-248

4.Haiyan Li, Xingju YU, Yan Jin, Wei Zhang, Yuanling Liu. (2008) Development of an eco-friendly agar extraction

technique from the red seaweed 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Bioresource technology,99(8):3301-3305

5. Yan Jin, Serge Fotso, Yongtang Zheng, Madhumati Sevvana, Hartmut Laatsch and Wei Zhang. (2006) Halichondria

sulfonic acid, a new HIV-1 inhibitory guanidino-sulfonic acid, and halistanol sulfate isolated from the marine sponge Halichondria rugosa Ridley & Dendy.Natural Product Research,20 (12): 1129-1135

1990年毕业与南开大学生物系,同年到中科院大

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功能性低聚糖的制

备、分离和活性及应用的研究,能源植物的生物炼制

和糖基化学品的制备技术。现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31072065)和1项中科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性

项目(KSCX2-EW-G-5,果糖基平台化合物及下游产

品关键制备技术),“九五”及“十五”期间,参加了

多项关于功能性低聚糖制备及其应用的研究工作,多

次获得辽宁省政府(2001J-2-02-03、2002J-2-01-02)及大

连市政府(2000-1-09-3、2005-1-06-2)的科技进步奖。

主要研究方向:

1. 功能性低聚糖的制备、分离和活性及应用

研究功能性寡糖的制备、分离分析、活性筛选及

作用机理,探索功能性寡糖在生物农药、饲料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及保健品方面的应用。

2. 能源植物的生物炼制和糖基化学品

菊芋的综合利用及以果糖为原料制备果糖基的

化学品(糖醇、呋喃类化合物)。

李曙光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电话:+86-411-84379061

传真:+86-411-84379061

Email: lsg@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代表性文章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1.Wang wenxia,Li shuguang, Zhao xiaoming, Du yuguang, Lin bingcheng. Oligochitosan induces cell death and hydrogen peroxide

accumulation in tobacco suspension cells, 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2008,(90)2:106-113.

2.Yin heng, Lishuguang, Zhao xiaoming, Du yuguang, Ma xiaojun. cDNA microarray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in Brassica napus

treated with oligochitosan elicitor,《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6,44:910-916

3.李曙光白雪芳杜昱光,壳寡糖的分离分析及其诱抗活性研究,《中国海洋药物杂志》,2002.21(6).1-3。

药学专业,博士,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6项,在国际中英文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

1. 中药及复方的药效学研究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从分子、细胞、动物水平建立适合中医药特色的药效评价体系,进行中药的药效学研究,发现中药的潜在药效物质。开发创新中药。

2. 中药作用机理研究

以系统生物学,包括转录组学、代谢组学为研究手段,研究中药的配伍原理,阐明中药的作用靶点网络,为中药的现代组分配伍提供科学依据。

刘艳秋

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电话:+86-411-84379667 传真:+86-411-84379667 Email: yqliu@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代表性文章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1. Yan-Qiu Liu, Meng-chun Cheng, Long-xing Wang, Hong-bin, Xiao, Rhizoma coptidis and berberine induced activation of

murine microglia N9 cells, J Ethnopharmacol. 2010, 129:121-126.

2. Yan-Qiu Liu, Meng-chun Cheng, Long-xing Wang, Nan Zhao, Hong-bin, Xiao, Zheng-tao Wang. Functional analysis of

cultured neural cells for evaluating cold/cool- and hot/warm-natured Chinese herbs. Am J Chin Med 2008, 36 (4): 771-81. 3. Yan Qiu Liu , Song You, Shin-ichi Tashiro, Satoshi Onodera, Takashi Ikejima ,Roles of Ras an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dependent IκB degradation in oridonin -enhanced phagocytosis of apoptotic cells by human macrophage-like U937 cells. Int Immunopharmacol 2006, 6: 260-268.

4. Yan-Qiu Liu , Song You, Shin-ichi Tashiro, Satoshi Onodera, Takashi Ikejima ,Requirement for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activation in oridonin-induced U937 cell apoptosis. Biol Pharm Bull 2006, 29(9): 1873-1878. 5. Yan-Qiu Liu , Song You, Shin-ichi Tashiro, Satoshi Onodera, Takashi Ikejima ,Activation of phosphoinositide

3-kinase, protein kinase C an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is required for oridonin-enhanced phagocytosis of apoptotic bodies in human macrophage-like U937 cells. J Pharmacol Sci 2005, 98: 361-37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医用材料工程组副研究员,曾在英国牛津大学进行学术访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多年来以化学工程为学科基础,将其和材料学、生物学以及医学等学科紧密结合,深入开展干细胞、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和研究骨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美国NIH、NSF资助项目十余项,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Biomaterials》、《Tissue Engineering》、《Macromolecular Bioscience》、《Biotechnology Progress》、《Annal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Journal of Biotechnology》和其它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检索文章十余篇,申请专利多项。

主要研究方向:

1. 体外可控细胞微环境研究

基于体内组织微环境构成,利用生物微胶囊、组织工程支架以及生物反应器等技术,模拟体内多种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细胞与生长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具有组织特异性的体外可控细胞微环境系统,调控干细胞体外定向预分化与三维组织形成,以改善干细胞直接植入体内存在的致瘤性和定向分化效率低等关键问题。

2. 生物功能化修饰医用材料研究

基于体内组织微环境中细胞外基质成分对细胞行为的调控机理,研发细胞外基质(collegen、fibronectin,Laminin等) 来源多肽、蛋白修饰的生物功能化多糖医用材料,并制备多种类型的组织工程支架与载体,应用于干细胞分化、组织构建、细胞以及药物传递等方面。

3. 组织工程化细胞治疗技术研究

针对脑、心肌与骨等受损组织修复的具体需要,利用生物功能化修饰医用材料制备设计合理的组织工程支架和载体,如可注射型水凝胶等,并结合(干)细胞的体内修复功能,发展多种基于组织工程学的体内细胞治疗技术,并探讨其作用机理。

4. 标准化、规模化细胞三维培养模型构建与研究

体外二维培养条件下的细胞不能维持体内三维生长细胞正常的表型和功能,借助微囊化技术和生物反应器技术,构建标准化、规模化细胞三维培养模型,并应用于肿瘤组织发生、发展,高通量药物筛选与代谢动力学等研究。

刘洋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电话:+86-411-84379139

传真:+86-411-84379096

Email: liuya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代表性文章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1.Liu Y, Wang X, Kaufman DS, Shen W. A synthetic substrate to support early mesodermal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Biomaterials. 2011, 32(32): 8058-8066.

2.Liu Y, Liu B, Riesberg JJ, Shen W. In situ forming physical hydrogels for three-dimensional tissue morphogenesis. Macromol

Biosci. 2011, 11(10): 1325-1330.

3.Liu B*, Liu Y*, Lewis AK, Shen W. Modularly assembled porous cell-laden hydrogels. Biomaterials. 2010, 31(18): 4918-4925.

(Co-first author)

4.Liu B, Liu Y, Riesberg JJ, Shen W. Dynamic presentation of immobilized ligands regulated through biomolecular recognition. J Am

Chem Soc. 2010, 132(39): 13630-13632.

5.Huang X, Wang J, Xie H, Zhang Y, Wang W, Yu W, Liu Y, Ma X. Microcapsules embedd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fibrous

scaffolds for cell culture and tissue engineering. Tissue Eng Part C Methods. 2010, 16(5):1023-1032.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医用材料工程组副研究员。2004-2008.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博士学位,生物化工专业,生物材料研究方向;2001-2004. 辽宁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生物化学专业,中药药理研究方向;1996-2001.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士学位,中药学专业。

多年来开展生物药剂学研究工作,深入研究“微纳米药物载体胃肠道跨膜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新制剂技术并用于提高难溶、低渗透药物生物利用度。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生物反应器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辽宁省博士启动基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基于天然高分子包埋的缓(控)释材料及新剂型的研制与开发”,作为骨干完成“中国科学院东北振兴科技行动计划重点项目”-“生物微胶囊技术与产品开发” “院支持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科技行动计划项目”,“中科院-威高集团高技术合作计划项目”的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开发了多种保健食品、现代中药、化药,介入器械等产品。与国内外多家企业开展合作研究。获得国家海洋局海洋工程奖一等奖1次,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次,恩德斯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次。

主要研究方向:

生物医用材料与生物药剂学、颗粒传热工程与药物炮制学。

1.微纳米制剂技术用于提高难溶、低渗透性药物

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2.功能性生物医用材料、介入医疗器械的研究与

开发;

3.颗粒均匀传热技术用于天然药物炮制的过程

控制与工艺优化。

吕国军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电话:+86-411-84379139

传真:+86-411-84379096

Email: lgj1802@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代表性文章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1.Lv Guojun, Sun Zhijie, Li Na, Li Shuangyue, Zhang Ying, Xie Y ubing, Y u Weiting, Wang Wei, Ma Xiaojun. Design a chemically

defined/medically approved medium for cell transplantation according to the 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encapsulated cells and the process of encapsulation.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8, 39, 1: 157-163.

2.Lv Guojun, Sun Zhijie, Li Shuangyue, Yu Weiting, Xie Y ubing, Zhang Ying, Xie Hongguo, Li Xiaoxia, Wang Wei, Ma Xiaojun.

Permeability changes of the cell-contained microcapsules visualized by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 Researsh-Part A, 2009, 90A, 3: 773-783.

3.Lv Guojun, Zhang Ying, Tan Mingqian, Xie Hongguo, Ma Xiaojun. New Microsphere and Microcapsule Materials in

Biotechnology: Design,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Chaper 3 PAN STANFORD PUBLISHING

1999年毕业于辽宁大学生物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0至2002年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任研实员,主要从事植物化学方面的工作。2002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攻读生物化工硕士学位,2004年转为博士,期间主要从事糖苷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以及糖苷酶分离纯化的研究。2008年毕业后留所工作,主要负责利用自有工艺进行抗癌药物紫杉醇生产的产业化工作,2009年底组织建成600平米中试车间,用于项目的中试放大。

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多项国家、地方及中科院的科研项目研究。已发表论文15篇,申请专利9项。

主要研究方向:

1. 生物转化中的工具酶研究

主要以糖苷酶作为研究对象,包括酶的筛选,产酶条件的优化,粗酶的性质研究,分离纯化,纯酶的表征等一系列工作,通过这些工作获得酶的理化性质,底物特异性及动力学参数等方面信息,探讨其催化机理,最终用于天然糖苷化合物的生物转化工作。

2. 天然产物研究

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利用高效分离手段(动态轴向压缩柱及高速逆流色谱技术),从天然产物中分离筛选具有药效活性的化合物;另一方面,使用筛选到的工具酶,进行糖苷化合物的水解或转糖反应,获得新的具有药效活性的化合物。

3. 药用化合物的工业制备

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放大研究,从产业化角度对酶的生产及化合物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最终获得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工艺,实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栾宏伟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电话:+86-411-87406572

传真:+86-411-87406572

Email: lhw@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代表性文章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1.Luan HW, Liu X, Qi XH, Hu Y, Hao DC, Cui Y, Yang L.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Stable Ginsenoside

Rb1-Hydrolyzing β-D-glucosidase from China White Jade Snail. Process Biochemistry, 2006, 41: 1974-1980.

2.Hu Y, Luan HW, Liu HX, Ge GB, Zh ou K, Liu Y, Yang L. The acceptor specificity and transfer efficiency of a β-glycosidase from

the China white jade snail. Bioscience Biotechn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9; 73(3):671-676.

3.Hu Y, Luan HW, Ge GB, Liu HX, Zhou K, Liu Y, Yang L. Deoxynojirimycin enhanced the transglycosylation activity of a

glycosidase from the China White Jade Snail.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9; 139: 229-335.

4.Ying Hu, Hongwei Luan, Kun Zhou, Guangbo Ge, Shengli Y ang, Ling Yang.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glycosidase from the China white jade snail (Achatina fulica) showing transglycosylation activity.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 2008, 43 (1): 35-42.

5.Ge GB, Luan HW, Zhang YY, He YQ, Liu XB, Yang L, Wang ZT, Yang L. Profiling of yew hair roots from various species using

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Rapid Communications in Mass Spectrometry, 2008; 22(15): 2315-2323.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医学材料组副研究员。1994年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日本滨松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之后于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学术振兴会(JSPS)、国立病院机构东京医疗中心临床研究中心(NISO)任研究员,并兼任冈山大学(The University of Okayama)、化研究所发生再生科学综合研究中心(CDB)客座研究员。2008年12月入选为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百人计划”。在日本期间负责并参与了多项日本文部科学省及厚生省科研课题,回国后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973及卫生部重大专项课题。发表论文、专著2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

1. 三维类组织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模拟体内肿瘤微环境影响因素,体外构筑三维类组织肿瘤细胞培养体系,研究该体系中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建立体外抗肿瘤药物高通量筛选体系。

2.构建微囊化肿瘤干细胞的培养体系

利用微囊技术体外三维培养肿瘤细胞系,通过考察调控肿瘤干细胞微环境的影响因素,构建具有高效增殖,特异性维持肿瘤干细胞特性的体外培养体系,为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

3. 干细胞的分离、定向分化及再生医疗

以海藻酸盐为支架材料,模拟体内微环境,利用形态学观察、蛋白产物分析、基因表达等检测技术,考察微环境因素的协同作用对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影响,为利用干细胞用于再生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孙广炜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电话:+86-411-84379139

传真:+86-411-84379096

Email: sungw@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代表性文章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论著

1.Sun GW, Xu XX, Li N, Zhang Y, Ma XJ. “Three-dimensional culture for expans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 Human Embryonic and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Lineage-Specific Differentiation Protocols. Ye K; Jin S, Tanner H.

Humana Press Inc., Totowa, NJ, 2011 (In press).

2.Kosaka M, Sun GW, Haruda M, Takahashi M. “Multipotentiality of iris pigment epithelial cells in vertebrate eye”. Adult Stem

Cells. Turksen K, Humana Press Inc., Totowa, NJ, 2004.

主要论文

1.Cui Y, Sun GW, Yamashita D, Kanzaki S, Matsunaga T, Fujii M, Kaga K, Ogawa K. Acoustic overstimulation-induced apoptosis in

fibrocytes of the cochlear spiral limbus of mice.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2011 Jan 19. [Epub ahead of print] (并列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2.Sun GW, Fujii M, Sonoda A, Tokumaru Y, Matsunaga T, Habu N. Identification of Stem-like Cells in Head and Neck Cancer Cell

Lines. Anticancer Res 2010, 30: 2005-2010.

3.Asami M, Sun GW, Yamaguchi M, Kosaka M. Multipotent cells from mammalian iris pigment epithelium. Developmental Biology,

304(1):433-46, 2007

4.Sun GW, Asami M, Ohta H, Kosaka J, Kosaka M. Retinal stem/progenitor properties of iris pigment epithelial cells.

Developmental Biology, 289(1):243-52, 2006.

5.Sun GW, Kobayashi H, Suzuki M, Kanayama N, Terao T. 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and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

synergistically induce up-regulation of cartilage link protein (Crtl1) via activation of phosphatidylinositol-dependent kinase/Akt in rat granulosa cells. Endocrinology144(3):793-801, 2003.

6.Sun GW, Kobayashi H, Suzuki M, Kanayama N, Terao T. Production of cartilage link protein by human granulosa-lutein cells. J

Endocrinol. 175(2):505-15, 2002.

7.Sun GW, Kobayashi H, Suzuki M, Kanayama N, Terao T. Link protein as an enhancer of cumulus cell-oocyte complex expansion.

Mol Reprod Dev 63(2):223-31, 2002.

招生专业:生物化工

1997年在东北师范大学遗传与细胞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7年至2002年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大连生物技术研究所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工作内容为细胞培养、植物病毒鉴定和防治研究。2002年到2003年,在重庆雨水集团医药公司从事生物制药研究。2003年12月应聘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生物技术部工作,开展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IJBS)杂志和Electronic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EJB)杂志的编委,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MBR) 杂志的评委。

研究方向:

微生物代谢工程改造和蛋白质工程

微生物代谢工程是以工业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在细胞、蛋白、基因以及操纵子等多个水平上对菌株进行改造,实现底物高效利用,改造工业微生物的代谢途径,调控目的产物生物合成效率,以期获得高附加值代谢产物,并为设计和构建细胞工厂提供理论依据。目前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以乳酸菌为研究对象,构建利用多种碳源的菌株,研究菌株的代谢能力和产有机酸的潜力,获取可在多种发酵条件下开展代谢组学研究的菌株。

蛋白质工程工作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选择与人类重要生命活动紧密相关的蛋白质为研究对象,以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功能为基础, 利用点突变技术、融合技术、定向进化等技术实现对现存蛋白质的理性设计,使这种新型蛋白质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二是选择与细胞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的催化酶或蛋白,探索活性小分子与酶或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运用定向进化技术改造酶的识别结构域,进步研究改造酶与小分子作用基础,揭示出酶选择性和专一性识别的规律。目前开展的工作是两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细胞因子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

谭海东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电话:+86-411-84379066

传真:+86-411-84379211

Email: hdtan@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代表性文章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1.Tan, H. “Genome-wide analysis of recombination machinery for spliceosomal introns gain.”Mol. Biol. Rep. in press.

2.Tan, H.; Wu, S.; Wang, J.; Zhao, Z. “The JMJD2 members of histone demethylase revisited” Mol. Biol. Rep. 2008, 35 (4) :

551-556.

3.Tan, H.; Wang, J.; Yang, F.; Zhao, Z. “Genome-wide analysis of coding DNA and amino acid variation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Yeast 2008, 25(1), 29-39.

4.Tan, H.; Wang, J.; Zhao, Z. “Purification and refolding optimization of recombinant bovine enterokinase light chain overexpressed

in Escherichia coli” Protein Express. Purif. 2007, 56, 40-47.

5.Wang, J.; Zhang, S.; Tan, H.; Zhao, Z. “PCR-based strategy for construction of multi-site-saturation mutagenic expression library”

J. Microbiol. Meth. 2007, 71(3), 225-230.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百人计划”引进人才。1997年和2000年分别获南京理工大学学士及硕士学位,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析化学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先后赴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ctoria)、美国犹他大学(The University of Utah)和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

自2000年以来一直从事标记物合成化学和分子影像学的研究工作,曾承担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领域前沿项目基金、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基金等10多项基金的研究工作。在纳米荧光分子探针、靶向核磁共振分子探针、特异性小分子多肽、动物活体分子成像等方面积累了多年的研究经验,发展了一系列高灵敏度荧光探针的制备合成新技术,并应用于癌症抗原以及生物活性小分子单线态氧的高灵敏度检测,建立了纳米发光材料及磁共振分子探针的制备方法以及动物活体成像检测新技术。已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40余篇,相应的研究成果已经被国内外同行引用800多次,参与编写著作4部,申请18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已经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3名。曾获2004年度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人才贡献奖”和2005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其中第一作者论文(Pharm. Res. 2012, 29, 953)入选Faculty of 1000,并被列为在生物和医学方面前2%的工作。

研究方向:

主要基于核磁共振/荧光成像技术开展以新型生物功能材料设计与合成为基础的生物医学工程/纳米材料的分子影像学研究,特别是高灵敏度核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纳米荧光材料、靶向性小分子多肽、智能纳米载体材料在核磁共振成像/光学活体成像中用于重大疾病诊断及细胞成像示踪的分子影像学研究。

1.功能性荧光/磁性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及相

关生物检测技术研究。

2.纳米生物载体材料、成像与载体一体化材料在

重大疾病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研究。

3.基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海产

品品质鉴定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谭明乾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电话:+86-411-84379139

传真:+86-411-84379096

Email: mqtan@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代表性文章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1.Tan, M., Munusamy, P., Mahalingam, V., V an Veggel, F., Blue electroluminescence from InN@SiO2 core/shell nanostructures. J.

Am. Chem. Soc.2007, 129(46), 14122-14123.

2.Tan, M., Wu, X., Jeong, E-K., Chen, Q., Lu, Z-R., Peptide-targeted nanoglobular Gd-DOTA monoamide conjugates for magnetic

resonance cancer molecular imaging. Biomacromolecules.2010, 11 (3), 754-761.

3.Tan, M., Lu, Z-R. Integrin targeted MR imaging. Theranostics.2011. 1, 83-101.

4.Tan, M., Burden-Gulley, S., Li W., Wu, X., Lindner, D., Brady-Kalnay, S., Gulani, V., Lu, Z-R.MR molecular imaging of prostate

cancer with a peptide targeted contrast agent in a mouse orthotopic prostate cancer model. Pharm. Res.2012, 29(4), 953-960.

5.Tan, M.,* Zhang, L., Tang, R., Song, X., Li, Y., Wu, H., Wang, Y., Lv, G., Liu, W., Ma, X.* Enhanced photoluminescenc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ulticolor carbon dots using plant soot as a carbon source. Talanta.2013, 115, 950-956.

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医用材料

研究生物医用高分子反应加工一体化过程中的控

制理论,检测技术。融合生物学和化学工程有关过程

工程的基本理论,通过创新和优化集成,展开动植物

细胞药用工程产品、控制释放药膜、微囊释放系统、

口服或舌下缓释给药系统、特殊药物辅料等相关工程

理论体系的研究。解决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的共

性、关键性难题。

近期参加并完成的有关项目及研究工作

1. 科技部863计划“治疗用细胞移植免疫隔离材

料的研究” 课题编号:2001AA326020

2. 中国科学院大型仪器研制项目“强制电场下智

能化微米级胶囊制备系统” 课题编号:2003Y005 谢威扬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电话:+86-411-84379139

传真:+86-411-84379096

Email: xiewy@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代表性文章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1.Dongwen Rena, Hongfu Yi, Huaan Zhang, Weiyang Xie, Wei Wang, Xiaojun Ma, A preliminary study on fabrication of nanoscale

fibrous chitosan membranes in situ by biospecific degradation,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80, 99-107(2006)

2.Wei Wang, Xiudong Liu, Yubing Xie, Hua’an Zhang, Weiting Y u, Ying Xiong, Weiyang Xie and Xiaojun Ma, Microencapsulation

using natural polysaccharides for drug delivery and cell implantation,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16, 3252-326 (2006)

3.任东文,衣洪福,谢威扬,马小军,凝胶渗透色谱法研究壳聚糖生物材料酶降解过程的均匀性,色谱,24(4), 407-410 (2006)

4.任东文,衣洪福,包德才,谢威扬,马小军,制备多孔壳聚糖膜的新方法:选择性酶解原位成孔,3(37),462-469 (2006)

2004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同年被免试推荐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其间(2006-2007年)被派往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交流学习一年,2009年博士毕业,博士期间系统研究了功能寡糖保护肝脏的作用机理。2009年-2011年,日本东北药科大学分子生物膜研究所博士后,从事肿瘤发生和转移过程中涉及的特定蛋白质糖基化研究。回国至今就职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部天然产物及糖工程组。累计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等机构资助的项目8项,目前在研主持项目包括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子课题等。参与编著中文著作两部《壳寡糖功能研究及应用》和《糖生物工程》;先后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Carbohydrate Polymers》、《Marine Biotechnology》等国内外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13篇。

主要研究方向:

1. 特定蛋白质糖基化对肿瘤迁移的影响

蛋白质N-糖基化和肿瘤细胞迁移的关系十分密切。近年来研究发现:在肿瘤细胞的迁移、侵润过程中伴随着相关的糖生物学事件的发生,尤其是某些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如integrin和cadherin)更是在肿瘤细胞迁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些糖蛋白的糖基化水平则直接影响着糖蛋白的功能,我们研究发现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III(GnT III)引起的糖蛋白N-糖基化的改变,能有效的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润,GnT III的活性受细胞间粘附的正调控,而又受经典的Wnt/beta-catenin信号通路的负调控。我们将围绕糖蛋白糖基化和肿瘤的关系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2. 功能寡糖在畜、禽、水产等健康养殖中的应用及作用机理研究

畜禽水产品抗生素和违禁药品的大量使用严重危害到食品安全问题,研究发现功能性寡糖(壳寡糖、褐藻酸钠寡糖、果寡糖、甘露寡糖)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抗生素的使用,其中涉及的糖生物学和动物营养学相关知识还未完全揭示,此方向研究的展开将为功能性寡糖替代抗生素的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功能寡糖的生物学活性评价及作用机理研究

以各类功能性寡糖为研究对象,针对炎症、肿瘤、肝病、免疫等方向,开展寡糖生物学活性评价及作用机理研究,为寡糖类候选药物筛选奠定理论基础。

许青松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电话:+86-411-84379061

传真:+86-411-84379061

Email: qingsongxu2003@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代表性文章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1.Qingsong Xu, Tomoya Isaji, Yingying Lu, et al.Roles of N-acetylglucosaminyltransferase III in 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 induced by TGF-β1 in human and mouse epithelial cell lines.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11;287(20):16563-74 (2012)

2.Qingsong Xu, Ryota Akama, et al. Wnt/{beta}-catenin Signaling Down-regulates N-Acetylglucosaminyltransferase III Expression:

The implication of two mutually exclusive pathways for regulation.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11;286(6):4310-8 (2011)

3.Qingsong Xu, Pan Ma, Weiting Yu, et al. Chitooligosaccharides protect human embryonic hepatocytes against oxidative stress

induced by hydrogen peroxide. Marine Biotechnology, 12:292–298, (2010)

4.Qingsong Xu, Jiangli Dou, Peng Wei, et al. Chitooligosaccharides induce apoptosis of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via

up-regulation of Bax. Carbohydrate Polymers 71: 509–514 (2008)

5.Qingsong Xu, Jiangli Dou, Xuefang Bai, Yuguang Du*. Hepatoprotective activity of chitooligosaccharides against ethanol induced

toxicity in experiment rats.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136S, S581 (2008)

6.许青松,《糖生物工程》——糖生物工程与健康养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2003年由大连理工大学考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博士毕业后留所工作至今。其中2010-2011年获丹麦DANIDA Fellowship资助赴丹麦奥胡斯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任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天然产物与糖工程(1805)课题组副研究员,辽宁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会员。本人自2003年攻读博士学位以来,一直从事寡糖诱导植物抗病性作用机理研究,从植物病理、植物免疫、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系统研究了壳寡糖等寡糖制剂在油菜、烟草、拟南芥、希腊牛至等植物上的作用效果及机制;与课题组其他老师一起,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糖链植物疫苗的概念。近两年来,结合课题组研究背景,初步开展植物糖生物学研究工作。累计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等机构资助的项目10余项,目前在研主持项目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农业863子课题、辽宁省博士启动基金等。编著外文著作章节一章,参与编著中文著作两部,在《Current Topics in Medicinal Chemistry》、《Carbohydrate Polymer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Plant Cell Reports》等国内外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5篇(SCI十一篇,EI一篇,ISTP三篇)。

主要研究方向:

1. 糖链植物疫苗作用机理研究

利用拟南芥、小麦、烟草等作物,研究壳寡糖、海藻酸钠寡糖、葡寡糖等寡糖在抗病、抗逆(以抗寒、抗旱为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重点包括:寡糖在植物中的受体鉴定及功能确证;

寡糖作用的信号网络解析;

NO、H2O2等信号分子在寡糖作用过程中的功能;

寡糖信号传导过程中重要节点基因鉴定及功能研究;

寡糖对植物抗性相关次生代谢物调控作用;

寡糖构效关系(不同聚合度、不同糖分子结合方式对功能的影响)研究等。

2. 植物糖生物学研究

相对于蛋白、核酸,糖生物学研究较缓,而植物糖生物学的研究开展更少。本课题组在此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今后这也将是本课题组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近期开展的研究方向包括:

糖在植物体内的合成、代谢途径及功能研究;

O-GlcNAc糖基化与糖基转移酶研究等。

尹恒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电话:+86-411-84379061

传真:+86-411-84379061

Email: yinhe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6218863.html,

代表性文章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1.Heng Yin, Xavier C. Fretté, Lars P. Christensen, Kai Grevsen Chitosan oligosaccharides promote the content of polyphenols in

Greek oregano (Origanum vulgare ssp. hirtum).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1, In press.

2.Heng Yin, X Zhao, Y Du. Oligochitosan: A plant Diseases Vaccine.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0, 82: 1-8.

3.Heng Yin, X Zhao, X Bai, Y Du 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Brassica napus L. MAP Kinase Involved in

Oligochitosan-Induced Defense Signaling.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 2010, 28:292–301.

4.Heng Yin, Yuguang Du, Junzeng Zhang. Low Molecular Weight and Oligomeric Chitosans and Their Bioactivities. Current Topics

in Medicinal Chemistry, 2009, 9(16): 1546-1559.

5.Heng Yin, Shuguang Li, Xiaoming Zhao, Y uguang Du, Xiaojun Ma. cDNA Microarray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in Brassica

napus Treated with Oligochitosan Elicitor.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6, 44: 910–91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