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问”的诱因的策略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问”的诱因的策略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问”的诱因的策略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问”的诱因的策略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问”的诱因的策略

【摘要】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以文章为媒介发生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在这种意义背景下的阅读教学,主要工作是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学会主动与作者对话。因此,在每教一篇课文时,教师要根据反馈的学

情,对时间的支配应该有更大的灵活的处理空间,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

价值取向,让学生学一篇课文后,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

质的同时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通过学情评估,能更准确地了解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的定位及达成的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处理教材和落实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关键词】激活诱因策略

一、反思教学中“问”的现状

笔者曾在一杂志上看到这样两个案例:

案例一

一个美国科学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访问,并在一所极有名望的重点中学听了一堂语文课。课堂教学目的明确,教法灵活多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师生互动相当活跃,配合非常默契。这应该说是一节不折不扣的好课,可美国同行的评价却令人始料不及:“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特别是学生又没有问题提出,这堂课上它干什么呢?”

案例二

刊登这样一份《风筝》的教学设计,整个设计是由如下几个问题组成的:

⑴自由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一:说说鲁迅和小兄弟都做了什么,为什么会这么做?

问题二:了解了围绕?风筝?发生的整个事情的经过,就此谈谈你对鲁迅和他的小兄弟的看法。

⑵问题解决和探究

问题一:先说鲁迅和他的小兄弟在?风筝?这件事情当中的做法(在文中找。

问题二:对鲁迅和小兄弟的看法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各小组记录然后投影。

①追问一:生长在同样的家庭中,为什么小兄弟喜欢?风筝?,而鲁迅为什么不喜欢,并认为那是?没出息孩子做的玩艺??

②追问二:你们认为鲁迅的粗暴冷酷受封建思想影响,这和鲁迅成年以后的伟大相比不矛盾吗?这是真实的鲁迅吗?年少时的鲁迅到底是怎样的?

⑶根据学生的回答对成年后两兄弟的看法(小弟弟不记仇,鲁迅知错就改。

⑷师生共同阅读《一件小事》,教师略加讲解。

引用张梦阳对鲁迅的评价,让学生了解到一个人的自我反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自我反省的意义,而鲁迅正是通过对自己的反省用笔做武器唤起整个民族的反省意识,这一点在今天同样重要。

这样的课例是经过认真构思,精心选择突破口,几个问题环环相扣,颇有新意。但有一学生问老师:“我们不知道您在课堂上会提哪些问题,您能不能告诉我们,课堂上我们怎样才能跟上您的思路?”学生的疑惑给上课的老师当头一棒!

怎样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难道这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辛辛苦苦设计的课堂提问,就是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老师的思维中?就是牵着学生围绕老师团团转?就是让学生拿着课本,在一片云雾缭绕的原始森林里“问路在何方”?

认真检讨一下这一类的课堂教学,这些问题与一张张试卷有何区别呢?与一道道试题有什么不同呢?这样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指导学生阅读过程,倒不如说是考试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倒不如说是以考代读。这样的阅读教学从其本质上说还是一种应试教育!主要反映出三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是阅读的主体性。阅读教学中主体是学生,教学任务是解决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解决老师的问题。但我们精心设计的课堂问题,并不是学生发现的问题,而是教师自己发现的,是教师自鸣得意的问题。所以这种提问,只是教师读的结果,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是教师对文本的自我陶醉。在这里,不是教师围着学生转,而是学生围着教师转,课堂的中心和教学的主体,都不是学生,而是教师。主体完全错位!

二是阅读的主动性。教师设计的提问,尽管在设计者看来十分巧妙,但由于往往不是在学生充分阅读与思考的基础上的提问,即并非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实际的、自然的心理需要,而是一种被动的强制性的外在要求。再说,每个人具体的阅读心理流程是不同的,阅读中产生的疑惑也是不同的,教师的体文只是教师阅读心理流程涌现的问题,这样教师只是在将自己的阅读心理流程强加给学生。教师为何有此一问,学生并不明白,又没有思想准备,只好糊里糊涂地寻找答案。有时,甚至一个问题没有想好,老师又莫名其妙地提出第二、第三个问题,学生疲于奔命。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哪有主动权可言!

三是阅读的真实性。真正的现实的阅读,有谁站在旁边不停地向我们提出一些问题?真正的阅读是一种独立的自主的阅读,只有文本的呈现,既没有教师的提问也没有思考题,甚至没有参考资料。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那种“试题式提问”背景下的阅读,实际上不是真正的文本,读的是教师的提问;读的不是文本的思路,而是教师的思路;读的不是作者对生活的感

悟,而是教师对文本的感悟;学生不是在欣赏文章,而是在面对教师的莫测高深而自叹不如。虽然也有学生的思考,但这是一种教师提问背景下的思考,只是对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结果的再思考,而不是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对文本本身的思考。因此,这种阅读说到底只是一种远离真实的阅读!久而久之,会养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养成思维的惰性。

二、“问”应该把握的准则

朱绍禹先生说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问题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保证,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引领和学生发现而提出的富有一定思维含量、切合学生“最近发展区”,需要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对知识进行加工重组的“问题”,应该是语文阅读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所以,课堂上的“问”应把握四个准则:

1.主次要分明

现在,很多语文教师已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试从教学上加以改进,以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于是,在语文课堂上,时常出现这样的情景:老师的问题层出不穷,一环套一环,一问追一问。有人统计过,一堂课的提问少则几个,多则上百个。笔者以为,关键不在于所提问题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做到主次分明。

一堂成功的课,教师一定清楚地知道这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在执教《风筝》时,把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意来领悟文章的多重主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围绕这一重点提炼出两个关键问题:“课文中一对兄弟因为风筝而产生了冲突,那么他们各自对待风筝的态度是怎样的?齐读三、四小节,体会他们当时各自的心情。”这样构成整堂课的主框架,使得整堂课重点突出,要点分明。如果整个教学过程仅设计这两问题,就显得呆板单调,而且学生因为问题太大而无从下手。因此,围绕这一关键问题,又设计六个二级问题。这样的设计使课堂不仅重点突出,而且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学生接受起也感到有梯度,有扶手,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2.虚实要相生

课堂“实”问题的设计决定着教学的基本内容、重点方向,因为它能体现教师宏观把握的功夫,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了解的基础上的。“虚”问题的产生则可以体现出教师引领学生、点拨启发的水平,重要的是它能体现教师备课深入的程度,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心理和教材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只有虚实结合,课堂才能既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又有随机的点拨,师生才能更好地产生共鸣。

3.高低要错落

有经验的老师在提问时,还会注意高低水平问题的比例,力求使设计的问题兼顾学科各类能力要求,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切实使提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起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是不是一堂课高水平的问题设计越多就越成功呢?当然不是。语文学习能力提升呈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课堂问题层级的复合性。

如《风筝》,前3个小问题(叙述的故事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长?文中涉及到几个人?他们是什么关系?有识记性质,接下来3个问题则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悟情感,将低水平的朗读要求与高水平的阅读感悟结合起来。没有朗读不足以产生感悟,没有感悟不足以升华朗读,高低水平的问题交叉安排,交相辉映。后面几个问题水平高低穿插,呈层层递进之势,将人物性格剖析得细致深刻。可见,好的课堂一定是问题水平高低错落有致的课堂,一方面确保一定量的识记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丰富知识;另一方面要用一些高水平的问题来引领学生,发展其思维。

4.顺序有先后

无论是“虚实”还是“高低”,众多的问题要以一定的顺序呈现,但这个“序”并不是由低到高直线发展,因为问题的难度与高低水平并不是一致的。所以,教师安排问题的顺序时要作这样考虑:一是问题排列要遵循文本阅读的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小说的阅读应紧扣人物、情节、环境三大要素组织问题,从感悟语言到感悟形象,最后理解主题。二要以实问题为主干,虚问题为枝叶;以高水平问题为旨归,以

低水平问题为手段,虚实穿插,高低错落,适当铺垫,环环相扣。

三、激活“问”的诱因的策略

著名文艺理论家乔治·布莱说:阅读的过程“乃是一个主体经由客体(作品达至另一个主体”(《批评意识》的过程。可见,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以文章为媒介发生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因此,在阅读中,读者必须主动激活文章的全部话语因子,让它们能代表作者与你说话,与你交流,通过它们去发现作者给你留下的问题以及对你的问题的回答。

在这种意义背景下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学会主动与作者对话,尤其要让学生学会主动激活文章中全部的话语因子,通过这些因子,发现作者提出的问题,并就这些因子向作者提出问题,寻求作者的解答,从而发展与作者独立对话的能力。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去寻找并激活处于死寂状态的文本的话语呢?主要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1.在平常处激活

有些文本往往在看似平常处的语句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深刻的题旨,“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课文的主旨理解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应抓住这个“平常处”询问作者,再到文本中去寻找作者对它的或明或暗的解释,这样,就可以与作者形成一种对话。

在讲习《背影》时,笔者要求学生朗读第一段,在这个关键性语句中寻找关键词。学生却根据教参编制的教辅资料回答,笔者感到很不满意,就向学生提了两个问题:为什么是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而不是说:“我与父亲‘没有见面’已二年余了”?为什么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而不是其他向外貌或体态或品德之类呢?要求学生到课文中去找。可是,学生找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于是,我要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学生还是没有发现,再继续朗读一遍,直到第三遍,有五位学生举手:

生:?但是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不相见?是因为?我?不想见父亲。父亲认为?我?不好,但他却渐渐忘却了?我?的不好。

师:?依照你的意见,也就是他们父子之间有矛盾,但错在儿子。?

生:?不是,两人闹矛盾,肯定都会有错,只是他父亲错在先。?

师:?何以见得??

生:?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己。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说明是父亲先前待作者很好,但后来就不好了,说明父亲先做错了。

师:?读得很细心,想得很周到。?

生:?我来北平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让作者想起了父爱并原谅了父亲。

顺势将《〈背影〉背后的故事》、《〈背影〉何以成为经典?》和《爱,其实也需要理由》发给学生阅读。接着,讨论第二题……

师:?的确,父亲永远是父亲,只要他生养了我们,我们就和他有了不可割舍的关系。今天,我们学了《背影》之后,要明白,无论怎样,我们的父母总是爱我们的,但亲情也会有风风雨雨——甚至有可能是暴风雨,要经得起时间和风雨的考验。所以,不要总是把自己的父亲想象成是一个完人,只有存在缺点的一个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也才能最终打动读者的心。?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教育心理学要研究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了解学生到底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开展教学。《背影》这篇文章里,哪些是学生已经了解到的,哪些是学生尚不完全明白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自己的感悟和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据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和国外相比,在中国,父母亲受子女欢迎和尊敬的程度不容乐观,排到第 10 和第 11 位,而在发达国家却排在第 1 到第 3 位的位置。所以,应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人生体验,这是借助课文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此外,针对“学生根据教参编制的教辅资料回答”的事实,及时修正教学内容,连提两个对课文主题理解起着关键性作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做到深入“这一个”文本,集体朗读三遍就是一个“深入”的过程。何况笔者还教了他们读书不但可以从头开始读起,而且还可以从末尾开始读起的思路。不但能读出父爱,而且还读出亲情也会有风风雨雨的磨难,交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人生体验。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真正的感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从而教会他们读书及读书的方法,并教会他们“站着”读书,做一个始终站立着生活的大写的人。 2.在质疑中激活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是表面和形式的。在阅读《一曲友谊之歌》中讨论“抒情”时,有位学生提出:“我看文章最后一段写得不太好,特别是‘忽然想到一句话’,似乎不太真实。”赞同声随之而来:“我认为抒情要抒真情,要根据当时情景来写,不能用一些假话。文章最后一段读了使人有点恶心。” “我也认为这个结尾有点虚情假意,不够自然,有‘矫情’成分存在,下面请支持这个意见的同学动动笔,对这段文字进行修改。”老师顺势而说。学生开始用笔改写:①我望着师生们的背影渐渐在冷风细雨中消失,不禁感慨万千:人间自有真情在。②师生们在冷风细雨中渐渐消失,而我心中充满了温暖,人间自有真情在。③我望着师生们在冷风细雨中渐渐消失的背影,久久不肯离去。师生之间的情谊,同学之间真挚的感情深深刻在了我和儿子的心里:我似乎明白了,人间自有真情在。④目送师生们在轻风柔雨中行走,风与雨丝将师生们的真情向四处发散,使得微风冷雨洋溢着甜蜜的温馨,久久不散…… 用心爱心专心 115 号编辑

⑤那群可爱的师生们走了,细雨打在我脸上,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啊,入秋了!但我的心里却是暖融融的。我想到了儿子脸上的笑容,肯定的是儿子将会在人间真情中成长。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很多人有感情,有真情实感,但不会用真切自然的语言来表达。更有甚者,无情而强说有情——“矫情”,虚伪做作,这更不是做人为文之道。我们的学生是天真烂漫的一群孩子,老师要正确加以引导,使他们能以“我手写我心”。课文《一曲友谊之歌》的结尾实属蹩脚,

引导学生去探究,很有意思,不仅让学生知道如何恰如其分地在记叙、描写基础上加以自然的抒情,也培养他们的怀疑精神,去批判地学习教材。若一味地迷信书本,只是依据教参,照搬教案,按照常规去上课,就很难做到“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爱因斯坦说过:“产生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具有实质意义。”显而易见,一个从小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去思考,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人,不可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注定会“误尽苍生”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非但要教会、教懂学生,更要教会学生对文本的质疑。只有学生会问问题,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养成主动探索的态度和精神。 3.在比较中激活“有比较,才有鉴别”。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历来就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有效方法。文学鉴赏的“比较法”侧重于客观的理性评价。把一些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拿来,从不同的侧面,认真加以对照,或相近,或相反,或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通过反复比较,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是有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是灵活,而不是呆板的。古诗词的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这是因为语文教学鉴赏领域知识的贫乏与应有知识的长期缺席,以致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面临尴尬:教师因此不能透彻地理解文本,备课缺少“理”数,而即使肚里有“货”,也无法借助当下的语文知识来承载;学生因此没有学习支撑点,不能深入,学力难以发展,可一旦老师向学生提供新知识时,却由于知识的长期缺席而感到突兀和陌生,由于知识是系统性的,尽管老师尽力地深入浅出和简化,学生还是感到有点“费事” 。记得,第一次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我印象非常深刻: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亦步亦趋地教教材,而且是孤立地教,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在冷清、孤独中被动地学习《天净沙·秋思》。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可以说一切皆死:“死”的教师用“死”的教材去教“死”的学生,以致产生“死” 用心爱心专心 115 号编辑

的课堂!这《天净沙·秋思》真是教“死”了!又到了教该诗的时候,我苦思冥想:如何上出《天净沙·秋思》的神韵?突然,文中的插图映入我的眼帘,激发了我的教学灵感:“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诵品味全诗,然后仔细观察课文中为它配的插图,看一看这幅插图是否最好地体现了《秋思》的意境,老师非常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此问一出,学生的思考自然就有了具体的对象,方向立即确定,他们的思想、智慧和思考力一下子有了用武之地,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迎刃而解。因为学生在生活中的表达是不需要别人教的,他们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清楚要怎么改,明白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设置“图文比对”这一环节,是不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进行诗歌鉴赏,而是在解决画画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自然围绕着解决画画的问题转,课堂所调动的是学生的生活意识。在讨论插图怎么改的时候,生活意识已经在自然地支配学生思维,就是想退出去都不能了,因为所改的是明摆在那里的现实问题,学生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改什么,为什么改,该怎么改,鉴赏已经进入自觉状态。而生活意识强的人,几乎用不着别人指点,自己就能判断改动的是否切合实际需要,哪里需要修改,怎么改。他们已经成了诗歌鉴赏的主人。可见,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

找到讲课的突破口。再次,多问一问,多作些比照,也许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中求得作者为文的意图,从而辨别出孰优孰劣。这样,通过设置参照物,进行比较学习,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逐步树立良好的大局观,又训练了学生细致、辨识的分析能力,从中学会比较研究的方法。总之,笔者觉得根据反馈的学情,评估教学的效果,是教师处理教材水平的体现。教师每教一篇课文,在时间的支配上应该有更大的灵活的处理空间,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价值取向,让学生一篇课文后,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质的同时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通过学情评估,能更准确地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的定位及达成的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处理教材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教育创新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教育创新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4-03-24T10:23:17.67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12期供稿作者:何辉[导读] 为满足当前教育发展变化的需求,切实提高教学的效果,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必须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 何辉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渭田中学 353506 摘要在初中教育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所有学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人类实现交际活动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采用更为合理且科学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身所具备的各项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提高教学效果也是当前语文教师研究的一个焦点课题。下面笔者基于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与积累,就初中语言教育教学的有效创新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建议,以供于大家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创新 一、引言 为满足当前教育发展变化的需求,切实提高教学的效果,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必须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加强教学的创新。何谓创新,即一种以新描述、新思维以及新发明作为特征的概念化过程。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来讲,要想实现上述的这些目标,除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以及能力的培养以外,还应重视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的激发、调动,加大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创新研究。 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创新教学理念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发现,要想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获得良好教学成效,首先必须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通过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其主动且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过程中,教学理念的创新为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必须要掌握最为先进且合理的教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将自己摆放于和学生同一层次上,改变以往教师高高在上的这种角色,鼓励学生多思考与多质疑。如在学习《春》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该基于学生自身对于春天的切身体验与感受,以激发学生对本篇课文的阅读的兴趣,首先借助于多媒体放映关于春天方面的图片,让学生能够对此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接着让学生来谈谈自己对于春天的看法,并配以关于春天方面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且愉悦的氛围,从而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创新 (一)加强教学衔接点的创新 教师可借助于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找出其和现实社会之间的衔接点,在目前初中语文教材中,尽管有很多的经典名篇与优秀文学作品,但是某些课文所阐述的这些观点与当今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一种脱节现象,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建议教师可大胆进行创新,增大教学内容中的相关信息量,并找准课文信息和新观点间衔接点,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比如《拿来主义》这篇课文,文章所阐述的这种“拿来主义”观点和当前社会发展之间就存在着一定距离,若仅限于教材来理解这种主义,很明显所得到的结论必然为肤浅且不够全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这篇课文的讲解时,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就中国就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并让学生用鲁迅所阐述的这种“拿来主义”观点来分析当前国外经济进入至我国市场时,作为中国人应该具备一种怎样的心态,通过这种大胆创新,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明白鲁迅这篇文章的感受,同时对于当今我国在对外交往上所发生的改变也会有一个正确地认识。 (二)加强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创新 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外,同时还应加强教师主导作用。在新课程标准下,所强调的是自主学习,使得预设以及传授被淡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的任务就对课堂教学实施有效地组织。尽管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以及意见表达出来是好的,但是由于语文教学自身所具备的独特性、多样性以及模糊性,长期下来很容易使学生出现一种“不负责说、无根据说、编造说或者不假思索说”,继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出现误解,最终造成学生无从下手学习,使得这种自主探究学习变成为一种“放羊式”学习方式,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鉴于此,笔者建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教师“主导”有效结合在一起,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应予以正确且及时的引导,避免学生对知识内容产生误解。同时在探究过程中,还应掌握好这个开放性教学度,既要便于学生的思考,也要便于科学方式、积极向上与健康思想挂念的渗透,强化学生实践体验。 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还应注意学生自身独立思考。在目前教学活动中,合作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由于其便于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被很多教师所应用。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和不足,就是容易使学生出现一种依赖感,不便于学生的独立思考。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建议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自学,基于学生自身独立思考,再将学生组织起来实施合作学习,并教于学生相应的合作学习方式,做好学习结果的评价工作,可采取自评、互评或者教师评价的方式来实施综合评价。除此之外,还应将互动学习和个别辅导有机结合,并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强化教师的引导,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教师可根据教材中内容,将学生分为小组,将学生带出教室,观察当天的天气,待学生观察完后,让学生回归于教室,结合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讨论,这样不仅可加强学生间的沟通与联系,同时还可真正做到实用和有效,使学生能够真正将所学知识转变为自己所有。 三、加强学生发散思维以及逆向思维的培养 由于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上包含了科学美、自然美、艺术美以及社会美等,在形式上包含了语言美、结构美以及节奏美等。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于相关问题的设立来引导学生欣赏与体味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从而强化学生发散思维,拓宽其学习内容。而教师也应不断加强自身文学修养、美学修养等的培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结合现实生活中相关案例来进行知识讲解。在个性思维中,逆向思维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其是借助于反向探索,逆向分析与对比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深入挖掘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内涵。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借助于文章看似偶然的这一结果引导学生用逆向思维来实施分析与研究,使学生能够明白文章主人公之所以出现这种结局,和其所处环境有着必然的关系,通过这种逆向思维分析法,不仅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文学作品,同时还便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提高,培养其观察力以及想象力。

初中语文“三五X”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三五X”课堂教学策略(实验稿 精读课Ⅰ 一、基本流程 自主学习--明确任务--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拓展迁移--总结反思 二、操作要领 1.自主学习:即学生依据既定的自学目标对所学课文自主学习,用时一般不少于30分钟。精读每一篇课文前,教师需提前投放必要的自学目标。自学目标应在上一节课结束前予以投放,以确保学生充分利用晨读、自习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其内容至少应包括对字词、文学知识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对文章内容、写作思路、表现手法、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的理解,对文章语言的品味及写作艺术的初步鉴赏等,以确保学生自学时有基本的遵循和必要的目标导向。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加以解决。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可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控和诱导,但不能干扰学生的自主学习。 2.明确任务: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参与,确定出精读的具体目标,并将相关的学习任务分解到学习小组。各学习小组制订出下一步本组学习活动的计划、方案等。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提出相关的要求。 3.合作探究:各学习小组依据新制订的精读目标,深入探究,合作攻关,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这一环节用时长短依据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灵活掌握。教师可在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巡视、指导并适时参与学习小组的活动。 4.展示交流:在组内充分交流并基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各学习小组推荐出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探究、体验的成果,在班内汇报、展示和交流。这一环节既是学生充分表达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尽情展示个人风采的过程,又是检验各学习小组集体智慧及合作学习效果的过程,也是多维互动、互相启迪、思维碰撞、成果共享的过程。这一环节用时一般在30分钟左右。学习小组的划分以六个左右为宜,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职责,学习组长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教师要及时进行过程调控、指导、评价和引导。 5.拓展迁移: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适当安排必要的训练或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和情感的迁移,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联想想象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需要拓展迁移,须视教材内容、课堂容量而定;教师要围绕学习目标,精心设计拓展训练或活动的内容。 6.总结反思:学生就本课的学习内容及自己的表现、收获等进行总结、归纳,自我评价,自我反思。 以上环节,按两课时完成一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任务设计。 精读课Ⅱ 一、基本流程 自主学习--明确目标--整体感知--精读品析--展示交流--总结反思 二、操作要领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发表时间:2011-08-19T15:24:54.843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46期作者:王宇 [导读] 笔者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导入方法。 山东成武镇中心中学王宇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一个出色的开头就会为整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调。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些老师往往不重视课文导入,或者只是把导入当成了敲门砖,门敲开了,砖也就扔了。殊不知,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导入方法。 一、图片导入初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篇章都可以用图片导入,如《故宫博物馆》、《桥》、《华南虎》、《海燕》等等,由学生在中国地图上寻找罗布泊的具体位置导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由“马”字的转变导入《马》。二、视频导入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视频导入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喜爱。如由鲁迅先生的故居导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壶口瀑布的波澜壮阔导入《黄河颂》,由铿锵有力的腰鼓导入《安塞腰鼓》,由优美的孔雀舞蹈导入《观舞记》,由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导入《观潮》,由婀娜多姿的莲花导入《爱莲说》…… 三、明言导入学习《伤仲永》时用“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导入,学习《孙权动学》时,用“少而好学,如日之初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导入。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缜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导入《谈读书》……,许多至理明言都可以用来导入新课。四、辩论导入学习《两小儿辨日》让学生辩论,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辨题,让学生分为正反两组进行辩论。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可以辩论,学习《敬业与乐业》也可以辩论导入。五、戏曲导入由京剧《花木兰》中的唱段《谁说女儿不如男》导入《木兰诗》,由黄梅戏、秦腔导入《社戏》,由话剧《威尼斯商人》导入《威尼斯商人》…… 六、动画导入由田忌赛马的动画导入《田忌赛马》导入《马说》,由夸父逐日的动画导入《夸父逐日》,由斑羚飞渡的动画导入《斑羚飞渡》等等,古代的动画片很多,大多数可以用来导课。课文导入的方法很多,一篇文章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导入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因人、因文、因地而异。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教师的导入语言应该词汇丰富,出口成章,在重视导入方法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语言魅力,即讲究导入的艺术性。首先,导入语言要彰显思想内涵。通过教师的导入语,使学生接受不同程度的思想教育和或多或少的启迪感悟。如《范进中举》的教学中,笔者的导入语设计为:“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头悬梁,锥刺股’这个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叫苏秦,苏秦是一个说客,开始的时候去游说秦王,没有被重用,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嫂子见了侮辱他、耻笑他,妻子不给他做饭,苏秦这才发愤读书,悬梁刺股,终于游说赵王成功,挂六国印而衣锦还乡。这一次,嫂子爬着去见他,苏秦很奇怪,问嫂子何故。嫂子回答:‘为叔叔的位尊而多金。’” 故事讲完后,我叫学生猜这节课要讲什么课文,学生马上回答出是讲《范进中举》。我马上接过话说:“对,在这篇节选小说里,范进是前恭后倨,而他的老丈人胡屠户是前倨后恭,两个人产生不同情况下的强烈对比,因为什么?就是因为苏秦嫂子所说的‘位尊而多金’。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呢?”这样的导语,对学生就有了思想上的教育作用。 其次,教师的导入中要注意包蕴一定的文化含量。在古代诗词的教学中,更要如此。笔者在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这样设计导语:在古典诗词中,写风的句子不少。比如写东风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是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写西风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醉花阴》中的句子;写南风的“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这是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句子;写北风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句子。这样的导语,能起到良好的熏陶和示范作用。 初中语文老师的课堂导入的优劣足见其备课的充分与否,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教师除讲究导入方法的设计外,还要重视导语的艺术性,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语文的本性、本色和本体。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 传统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很少引起教者的高度重视,存在着模式化、任意化倾向,没有发挥其应有功能。语文教学是一项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讲究创造性、人文性。作为语文教学流程的环节之一,课堂导入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爱好及创新求索精神、质疑解难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支动听的歌曲,那么课堂导入便是引人入胜的序曲。恰到好处的导入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开启思维的阀门,吸引他们探幽入微,渐入佳境,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课堂导入是教者智慧的结晶,是体现教师素养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素质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本文试探讨课堂导入的方式及原则,不辞浅陋,抛砖引玉,以期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一些启迪。 标签: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 作为一门艺术,语文教学当如行云流水,山谷空音,学生陶醉流连,其乐融融,浸润于美妙的意境中,升华道德情操,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与蛊人魅力。恰到好处的导入方式如同一支美妙歌声的序曲,或小桥流水,淡雅宁静;或激昂铿锵,如陕北腰鼓,憾人心魄;或风姿绰约,让人体会无穷曼妙,从而吸引学生,专注倾听,沉醉在知识的海洋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数十载,摸索出一些自认为行之有效的导入方式。 一、联系生活实际,言语激情,直奔主题。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指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通过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言语,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同时,语文教学空间应走向综合与开放,它应与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紧紧相连。“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者的言语导入应做到“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言简意赅,诱人深思。如教学《背影》,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谈谈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然后深情叙说,导入新课:“父母之愛,是人类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让我们一道随着朱自清老先生那句朴实的话语,去感受那份浓厚的爱吧!”教学《我的老师》,我精心设计如下引导语:“有人把他比做蜡烛,燃烧自己,只为照亮别人;有人把他比做桥梁,奉献青春,只为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他是谁呢?”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人生道路上最难忘的引路人,从而水到渠成导入新课。 二、穿插音乐,披文入情,蕴造良好氛围。 “言为心声”,“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纬成,理定而后辞扬,此立文之本源也。”(《文心雕龙·情采》)语言文字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呕心沥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而音乐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同样是表达情感的有力手段。“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教者用心体会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

如何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教以生学本。”把握对象性质,了解学生学习动向,投其所好,挖掘潜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主动学习,才能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做好牵引教学的指导工作是老师成功完成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遵循事物的发展原则,掌握规律,积极主动探究,发现,运用,调整再运用,求着永远推动教学跟着社会需要前进才是教学出路的根本。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激活 用“形散神聚”一词来形容一堂好的语文课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一篇文章只要抓住它的中心内容,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授课的方法方式是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主要受到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时间和地点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但是,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给他们带来的乐趣是关键,能让每个学生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而又获得“成长”是目的。让学生感到:学习竟是游戏的挑战,那何乐而不为呢? 语文本身是一门充满艺术的课程,用好它就是一种享受,不会用便是折磨人的任务。 于是每堂课之前,或者每次给学生布置任务之前我都要钻透这些内容,直到找到学习它的奥妙为止。每个内容,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采用多样的手段去教学,并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求知欲望,根据现况不断调整教学形式,让一堂课活跃而有序,内容精致生动而有价值,灵而不乱。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入题需要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以《陈涉世家》一文为例。让这样水平(我教的班58个人,语文只有8人及格,最高分72分,最低分6分)的学生来学这么长的古文,如果方法不对会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大打击。所以,教学第一步就是让学生排除学习恐惧的心理。先是让学生读,如果不能读一篇就读一段,如果不能读一段就读一句,如果不能读一句,就读一个词或是一个字。如果全班同学一个字都不会读那就告诉老师,老师读给他们听。或个别先读,不会读的鼓励大家相互帮忙。这样把难题简单化可以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当他们清除惧怕心理后再来慢慢跟着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教学中要随时把握得住课堂的动向,随时调整教学的难易程度和教学方法。心理学证明:人只有在没有戒备和顾虑心理时才可以发挥他们做事的最佳状态。课堂上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就是判断有效教学的尺度。 二、精心设计文章的切入点来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 找准课文的切入点,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

[语文教学,作文,初中]初中语文教学中个性化作文的培养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个性化作文的培养策略 《新课程标准》的写作教学目标中指出,要重视写作的个性与创新性。写作是富有创造性的,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只有以个性化为中心,不断进行探索与思考,才能使作文教学的魅力更好地展现出来。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作文教学与写作的本质产生了偏离。教师太过注重写作技巧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内在需要的关注。这使学生的主体意识缺失,作文缺少个性与创意。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个性化作文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 一、什么是个性化作文 个性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兴趣、爱好等)的总和,是一个人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个性化作文就是教师要教会学生能自主的写作,写自己想写的,写自己要写的,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要有自己的独特感受,要有所创新。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该做到引导学生解放思想,突破思维定势,不限于成规,不满于共识,大胆张扬自己的不同之处。 二、个性化作文的培养策略 (一)注重作文思想内容的个性化引导 写作是一个极富创意魅力与个性特征的创作活动,其重视的就是个性与独特。所以学生在文章中根据自身经历写出自己心里的话、诚实的话,将自己的思想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有利于体现文章独特的个性与魅力。教师在个性化的写作指导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限制,学会独立思考探幽发微,努力表达出自己独到见解,大胆地进行创新,勇敢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或看法,使文章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比如在写题目为《我懂得了珍惜》的作文时,大多数学生往往会想到青春友情等方面,但写这方面的作文数不胜数,而且主题太过千篇一律,如果还以这方面的内容为中心进行写作,会使人感觉太过普通、毫无新意可言。所以语文教师在面对这种题目进行作文个性化教学时,要加强对学生审题思路的培养。笔者在安排学生写作之前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林肯在二十一岁时生意失败,二十二岁时参选美国州议员落选,二十四岁时做生意再度失败,三十四岁时参选美国联邦众议员落选,四十五岁时参选美国联邦参议员再度落选,四十七岁时提名副总统落选,四十九岁时参选美国联邦参议员又落选。就是这样一个屡战屡败的人在五十二岁时,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然后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同学们失败没有关系,要珍惜失败令你得到的经验,从而引导学生往珍惜失败的方面进行富有个性的写作。 (二)淡化作文指导鼓励学生自由发挥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以前人以为写文章是几个读书人特有的技能,好技能奥妙难知,几乎同于方士的画符念咒,这种见解必须找破。因此,个性化作文教学是指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的,在教师的参与指导下,学生自主的写作行为。它包括写作内容的个性化、写作指导的个性化、写作过程的个性化等等,个性化作文教学是教师个性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摘要】在新课改形势下,“课堂提问”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主环节,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论述了提问应遵循的原则和提高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提问;原则;策略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已成为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堂提问设计方法 (1)在关键处设点。所谓课文的关键处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二是指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关节点设计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能提示中心,并且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所谓难点,其实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就此提问往往能引起学生思维,产生认知的兴趣。 (2)要在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处设点。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涵着深刻的含义。

(3)要在文中看似矛盾之处设点。课文中有许多从表面看存在矛盾的地方,在此处设点,通过提问直接引进矛盾的对立面,其激疑效果非常好,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4)在容易引起联想、想象处设点。教材中有大理想象性文体,课文中有许多省略和空白。让学生对这些文体、空白、省略进行想象,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往生育很感兴趣,并且会产生一些联想。学生在发言过程中,不仅拓展了思维的广度,而且学会了结合现实中人性的理性思维进行综合的分析,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二、课堂提问应把握的策略 (1)提问“三维”有底数。语文新课程目标由三个维度的目标组成,总目标必须通过分类目标来实现。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切忌盲目随意、信口开河,无意识地随意提问,结果是一节课上下来,提问了什么问题连自己也不知道。因此,提问要把握教学的分类目标,即课堂提问必须根据“三维目标”来设置。当然,三个目标的提问权重不能一样,要有侧重。 (2)提问对象观神态。提问要根据学生的神态(心理状态、行为状态),进行有选择性地提问。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在提出问题后环顾全班学生,为什么呢?因为一些非语言的形态可以告诉老师,此时此刻学生对问题的反映如何: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和技巧 铁东学校课题组姚子龙 一、导入是一门艺术 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成败决定着每位学生学习的效果,四十五分钟如何分配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问题,课堂导入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需要灵感的,而灵感就是苦求之后心灵火花的迸溅。所以,为了上好每节课,我们老师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认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设计出一个漂亮而精彩的凤头——开头。只有这样上课一开始,学生才能紧紧地被你吸引住,很快进入角色,跟上思维,就能为顺利轻松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打好基础。 二、导入的思考 (一)、学生厌学的原因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是否成功不仅决定着本节课的成败,而且影响着学生对本科目的好恶程度。多少年来,我们许多同仁都以为课堂导入可有可无,应全力投身于课堂的主体部分,甚至认为一开始就涉及重点难点问题,这样更直接、更省时。殊不知长此以往会适得其反,导致学生厌烦甚至害怕本科目,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原因有三:一、课间十分钟学生没有休息好,还未完全从上节课的内容中走出来。新的一课又要开始了头脑思维还没有调整过来;二、学生对本科目上一节课的内容还有些遗忘,我们直截了当就开始授课,而且直奔主题,缺乏知识的衔接;三:有些篇目

较枯燥,如果没有精彩的导入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根本无法投入课堂之中,学习效果自然会很差。因此,课前导入尤其重要,更需要我们授课者太多的智慧来设计它。 (二)、导入遵循的原则 如何导入,有何技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以下几点是我们必须遵循而且必须做到的:一、课堂教学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二、导语要紧扣教学内容。导语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有的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三、设计导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具有启发性。精彩适当的导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导语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层累,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等。 四、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而异。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变化,对于新授课,要采用温故而知新来架桥铺路;讲授课则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其次,导语的设计一定要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导语的设计要短小精悍,一般两三分钟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导语的设计还要灵活多样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导入的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作为授课者要让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课,要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每次上课都要给他们新的感觉,所以每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我们要用自己丰厚的知识积淀

初中语文课堂进行有效提问的方法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初中语文课堂进行有效提问的方法》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进展情况 (一)初步研究阶段,确定研究策略 根据我们的课题研究计划,我们现在正处于从研究准备阶段到组织实施阶段的过渡。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召开课题组会议,进一步对课题进行了研究。具体的进展情况如下: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确保课题研究的成功实施。定期每月集中学习一个小时。 2.原来研究对象研究教师课堂提问有所改变,变成了个案研究,即研究白莉老师的课堂有效提问。再具体一点就是其所教授的班九年级(1)、(2)班的语文课堂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具体情况。这样做的好处是具体,便于操作,针对性更强,可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3.课题中关于“有效性”的思考。原来对“有效性”的定位有点模糊,不明确。现在,正在积极地研究如何让“有效性”这一尺度更有可操作性,更具有说服力。初步考虑的结论是对“有效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最好是定量的,具体,可观,易于被人认可的。 4.进一步明确了记录课堂提问的方法。主要采用课题组老师有侧重点地分工记录,最后点评,讨论。另外,请学校的摄影老师协助,讲课的细节记录积累下来,便于课后集体研讨。 5.开展问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记录,希望能够全面地、多角度地反映课堂教师提问的现状,掌握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6.及时收集研究信息、资料,不断完善操作过程。从一开始,我们就比较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材料收集,尽可能让材料保留原始性、真实性、有效性。 (二)深入研究阶段、细化研究内容 1. 撰写合于课题之需的教学设计 根据《研究阶段实施方案》的要求,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以“同课异构、有效教学、比较研究”理论和新课标为指导,选择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建构不同的教学设计。 2.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比较 课题研究的主阵地是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维视角体认“同课异构”,做一个会思考的老师,从千课一面的逼仄中走出来;对自我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调节;以不同的态度和情感去积极组织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在同课异构中实现自己的卓越。 ①以人为本,精心组织。根据教学内容、学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老师精神饱满,以相信、期待的语言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挑战和性趣,从而学会学习、勤于研究,并形成学语文、用语文的好习惯。 ②落实课堂教学的“四个量”。即要有“容量”:从“实、广、深、活、和、真”六个维度上实现大容量、高密度的目标。要有“动量”:要有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要有“能量”:主要指课堂教学效果。可以从教与学的反馈中获取,从“真问题”“心智体验”“技能经验”的培训内容、方法以及结果等方面去综合考查。.要有

初中语文各种课型模式初探

初中语文各种课型模式初探

初中语文各种课型模式初探(修改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中学语文的课型教学,这是对语文教学“备课”和“上课”的进一步规范。 一、课型特征最能反映中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 1、课型及课型的分类 课的类型简称课型。它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形态,一般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课型可以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活动方式的不同、师生双方作用的不同等来对课型进行命名。按教学任务作为课的分类基点,课主要可以划分为: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课型的分类,因基点选择不同而有所区别。以中学语文的新授课为例,按内容的不同可分为:阅读课、口语交际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写作课。其中,阅读课按师生教学活动的特征可再分为:讲读课、半独立阅读课、自读课;按文章的体裁又可分为:古诗词阅读课、说明文阅读课、记叙文阅读课等。 2、课型与教学模式的关系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策略体系。教学模式的构建和运用要依据和反应课型的特征,使教学活动更贴近教学规律。课型是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但课型与教学模式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而且一种课型可以选择多种不同教学模式表征,一种模式可应用于多种课型。 3、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在哪里体现?毫无疑问,在课堂上。怎样体现?起码的一点,就是课堂教学中找准文体类型和基本课型的坐标,即上出文体特征,上出课型特征。 文体特征就是要按照不同的文体寻找不同的切入点。如散文要理清行文线索、抓住情感流露,训练动情朗读;小说要欣赏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悟主题思想;议论文要从中心论点出发,分清论据的侧重,知晓论证的方式,体会语言的严密。文言文要在扫清字词障碍,直译文言句段,落实特殊句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知晓文理。 二、课型的分类,因基点选择不同而有所区别。 课型一般按教学任务作为课的分类基点,主要划分为: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结合语文教学中的课型特征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各自的教学特征,分清课型,不含混在两三种课型之中,搞成四不象。 新授课的课型模式及基本要求

巧用信息技术激活初中语文作文课堂

巧用信息技术激活初中语文作文课堂 语文是我国国学知识的本体,是我国文化传承的载体。在封建社会,国家莘莘学子日夜苦读的和国家考核的标准都是语文,或者说是作文。但是到了现今社会,随着学习科目的多样化,人们对于作文的理解和学习相对要落后很多。语文作文教学是当前教师和初中生都比较头疼的难题,教师教学不得其法,学生学习不入门道,二者之间呈现出的是“你瞎我盲”,相互不了解的状态。初中生由于年龄小,其对事物的认知、眼界以及其自身的领悟能力等各方面尚存在很大的不足。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有足够的社会阅历和知识储备,难以写出锦绣文章。作为教育工作者,除了在写作技巧和方法上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意见之外,还应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弥补学生身上存在的客观不足,并加以创新和引导,激活初中语文作文课堂, 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1)巧借信息技术手段改变学生对写作的认识 态度决定高度,思想改变行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始终没有取得突破就会降低他们的写作热情和扭曲他们对写作的认识,学生不仅会厌烦作文,而且其还会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是会作文的那块料,从而在思想层面就自我束缚。教师应当首先改变其对作文和对自身的消极认识,使其放下思想的包袱,以客观的心态对作文进行重新的认识和学习。比如笔者班里的夏同学,他的作文水平一直不好,逐渐的丧失了对作文学习的兴趣。笔者给他做了很多次的思想工作都没有见到成效。后

来笔者在一次作文课上,专门将夏同学的作文投影给全班同学, 将其中的发光点向大家做讲解,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同时也将其中的不足之处做了简单的介绍。这节课夏同学一直都在认真听讲,课下主动找到我咨询提高作文的方法。学生在某一科目上长期取得不到成效时就容易自我否定,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不仅可以帮助他们重拾信心, 而且还能使他们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他们改变对作文的认识。 (2)巧借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当学生拿到作文题目时往往是思忖半天,难于起笔,不知如何写,不知表达些什么。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所要进行作文的事物缺少足够的观察与认识,胸中无物,自然难以作文。所以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让学生在写作之前首先对所要作文的内容进行清楚的认识, 同时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以为后期作文做好储备。比如在进行说明文的写作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一段关于作文内容的视频,通过对视频播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逐步了解所要描述事物的概况。或许文字的编排有待端详,但是心中对所要描述的事物有了基本的掌握,不至于以前那样的空洞。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老师可以将同一段视频分为几种不同的播放形式进行播放。比如第一次播放时按照视频的正常速度进行播放,完毕之后让同学们分别说出或者记录下自己所观察到的细节;记录完毕之后,老师进行该段视频的第二次播放,但是视频播放的顺序以及对于某些细致特征的播放时长会有所变化。可以说第二次播放属于是有重点有细节的播放,这次播放可以让学生们对所要描述的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如此反复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个体社会化心理积淀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试论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构建的前瞻性思考 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农村中学生口语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学口语教学现状与改革 中学生语文听力素质的培养及测量研究 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 中学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反思

试论研究性阅读 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 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结构 职业中专语文教师素质研究 不同阅读能力中学生语篇阅读中的推理加工(博士) 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论导引中学生叙述性作文构思与语言表达 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应当重视中学阶段鲁迅小说人道主义思想的教学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探讨 谈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中学作文教学规律初探——论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中国古典诗文的情志因素与青少年人格教育 论语文教学价值的生成与创新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模式·个性·文学性 论散文与中学语文教育 论语言美与语文教育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论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 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麻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纲要》的比较 对话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 生成秩序—当今阅读教学新范式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优化阅读,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初中语文教材体系研究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探索 论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 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运用解读学原理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论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性 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教师职业化诉求的现实意义探析中学语文教学矫正问题研究 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激活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激活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力推动了语文教学改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种种弊端,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激活学生的思维,提主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 一、引进时代“活水”,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中当然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能作为惟一的依据,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广搜博采,时时引进时代的“活水”。适当延伸教材。由于语文教材的滞后性,课文的一些内容或观点已经过时了,我们就要结合时代的特点,以课文为源头,发掘新的活水,为课文注入充满时代新鲜气息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比如在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由于年代相距有半个世纪之久,过去志愿军战士那激动人心的英雄事迹一时难以激起学生的激情。这时,围绕“最可爱的人——人民解放军”这个源头,不断发掘出它的新内涵,将人民解放军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分析:在过去的革命战争年代,在今天的和平建设时期,我们的人民解放军是怎样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这样,学生就可以从1998年的抗洪抢险的英雄事迹、衡阳消防官兵奋勇扑灭大火等英雄壮举中,深刻地认识到人民军队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本色。对旧课文注入了新内容,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解,使旧课文焕发出新的教育价值。 补充同题材名作,扩大学生阅读面。教了薄松龄的《狼》之后,我补充几篇有关狼的文章:《母狼的智慧》、《西伯利亚的七匹狼》、《狼人情》、《狼与鹿》、《狼羊同笼的启示》。这几篇文章都写狼,但角度不同,学生读后,兴趣盎然。趁此机会,我要求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狼的资料。这样,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如这几年余秋雨散文一直是文化特点。《文化苦旅》中有一篇《三峡》,文笔优美流畅,引用传说生动感人,饶有情趣。在《长江三峡》一文的教学中以此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学生学习兴趣倍增。 注入新观点,介绍新成果。一些课文的提法,随着时代的前进已经显得陈旧甚至落后,一些曾强是作为经典的评论,现在已经过时,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吸收最新研究成果,注入新的观点。比如评价章士钊、陈西滢、杨萌榆、梁实秋、胡适等现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时,可依据史实,对其重新作出客观的评价。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紧扣课文作引申,补充介绍相关的时文佳作,既拓宽视野,又激发其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思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理清两个思路;课文的“写作思路”和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师理清作品的思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 精心设计导语、结束语。如果把教学比作一曲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导语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如讲一个小故事,介绍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等等。在上《周总理,你在哪里》可以这样导入,“在共和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总理,他没有一个亲生骨肉,却为革命事业抚养了无数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策略初探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初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务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新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务必深刻领悟这一思想,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导,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实施新颖独特的教学法,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学好初中语文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机械式灌输模式,老师不停地教,学生只是被动学习,这种模式不适合新时期的发展模式,所以要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究,希望可以对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策略如下: 一、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在现实中,初中语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它教学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初中教学事业的发展。也就是说,初中教学事业发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初中语文教学保障作用的发挥。然而,纵览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其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形式与创新方法严重不足,这严重限制了初中语文教学作用的发挥。从某种意义上讲,初中语文教学出现的许多其它问题,也是因为创新力不足造成的。因此,我们要想解决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大科教创新力度。当前,网络化与信息化成为时代

发展的趋势与潮流。初中语文教学要想取得突破与发展,就必须及时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很好地适应这种趋势与潮流。网络化与信息化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一方面,它可以丰富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创新初中语文教学的形式,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增强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二、激发学生创新学习兴趣 在学习之中,兴趣永远是第一原动力,也是一种附带感情色彩的、具有积极性的认知倾向,能够推动学生的学习进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初中语文创新教育中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化组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立情景,在情境之中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对课文进行学习时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情景剧的表演,这样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能够让学生对于课文的认知更为生动、理解更为深刻、记忆更为清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在学习内容的一些关键位置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总结观点并进行陈述。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三、创设想象性的情境 在特殊的境况和特定的条件下,灵感就会随之产生,老师应加以诱发,为学生产生灵感提供温床。如何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提高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语文教学应是开放式的,是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学习语文,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讲话欲、表演欲、特长展示欲,让学生有自信力、成就感、快乐感。同时语文学习也应是学生的心灵活动,应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求真的过程。在流淌着个性化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着审美的愉悦,定能多角度地诠释课堂的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思考、想象、":.dxf5.coupdate/" ="" class="">写作,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显示自己的个性。那么,如何营造五彩缤纷的课堂,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轻舞飞扬并提高教学效率呢?一、放手的爱,给学生营造“多彩”的课堂氛围,彰显学生个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1.营造活跃式的课堂氛围研究表明:一个人在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参与活动的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表现欲大大增强,思维活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并告诉他们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人云亦云”,帮助他们确立自主的人格。如我在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时,先是让学生反复的诵读诗文,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动笔画出曲中所描写的景物,写出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情感,班上45位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充分的进行想象和联想,所画出的画个性色彩十足,风格各有千秋,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被调动,图画完了基本上能当堂背诵下这首小曲。这种活跃式的课堂氛围,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轻松地掌握了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2.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在语文课上倡导教学民主,推崇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让自己成为学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