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知行合一才是“改”

知行合一才是“改”

知行合一才是“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改’字贯穿始终,立查立改、即知即改,能够当下改的,明确时限和要求,按期整改到位;一时解决不了的,要盯住不放,通过不断深化认识、增强自觉,明确阶段目标,持续整改”。可以明确讲:“改”是这次主题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什么是“改”?群众怎样看待“改”?“改”是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改”是把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改”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改”不是说在嘴上。空说无用,也无效,而是要落实到思想上、行动上,而是要体现在工作作风转变上,而是要体现到治理效能提高上;群众眼里的“改”,是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第二批主题教育的重点在基层,在群众家门口。是不是实打实,是不是表里如一,是不是“不打诳语”?是检验,也是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第二批主题教育要“注重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民服务解难题,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守人民立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着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才能让主题教育收到成效。“奔着问题去,盯着实效‘改’”,就是要“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又叫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最早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先生提出来;“知”讲的是道德良知,“行”讲的是道德实践。“知”与“行”的关系,就是人们说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功名利禄面前,谁都难以伪装自己,掩盖自己。有问题不可怕,最怕掩盖问题,最怕把明知不对说在嘴上,却不加以改正。

主题教育的发力点,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把“改”字贯穿始终,立查立改、即知即改。《礼记·中庸》中,有“知耻而后勇”一说,这句话,源于“知耻近乎勇”。这个“勇”字,意思就是勇于改过,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在提醒所有人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值得赞扬的品质,是对知羞改过行为的一种赞赏。我们工作中存在问题,有所不足,只要勇于面对问题,勇于改正错误,就是一种进步,就是一种勇敢,就是共产党人的品质。

“改”就是“不打诳语”。诳语,是一个名词,意思是骗人,或说谎话大话。说谎话大话不仅是修行人的一大阻碍,群众也最为反感。在主题教育中,要把“本本分分为人,踏踏实实做事”体现出来。“不打诳语”,是“即知即改”,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不打诳语”,是对党忠诚,敬畏群众;“不打诳语”是共产党人的胸怀坦荡与本色;“不打诳语”,是一种为人,一种境界;“不打诳语”,是以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不遮不掩,发现问题既改。

问题改得越彻底,领导干部思想才越纯洁,领导干部心胸才越高尚,主题教育成效才越明显。只有“改”得迅速,“改”得彻底,“改”得干净,才是无私无畏,才是聚焦问题,才是思想上弄通,才是行动上重视,才是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才能解决问题。“改”是领导干部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党性修养的过程,也是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实处的全过程。

解决实际问题,贵在针对存在问题,贵在聚焦突出问题,贵在知行合一,贵在“刀刃向内”,贵在“刮骨疗伤”。一个人只能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把发现的问题、下决心解决掉,才能以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才能把党性原则看得高于个人的一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