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年代小说概述

20年代小说概述

20年代小说概述
20年代小说概述

第三章

第一节2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叶绍钧许地山冰心

第三节郁达夫

第一节20年代小说概述

20年代小说创作界,“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其中重要的一支。主要作家是文学研究会及与之相近的未名社、语丝社的一些成员。

20年代人生写实派小说家直接师承了“文学革命”倡导期《新青年》、《新潮》作家群的传统。

鲁迅的一些小说,实际上表现就是深刻的社会问题,鲁迅《狂人日记》1918年5月《新青年》上发表,以深刻的反封建的内容和新颖别致的艺术形式,猛烈地震撼了当时的文坛。它是公认的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当然,序言是用文言写成的,旧小说向新小说过渡的痕迹)。之后,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到1926年就出版了《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又是中国20年代最优秀的小说家。

胡适曾在1919年7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一篇题为《一个问题》的小说,写一位青年由于社会和长辈的压力而早婚早育,结果为家庭所累,未老先衰。作者借这个青年的嘴提出了“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什么的?”这样一个虽似抽象却又与社会发展极有关系的问题。(喜欢研究问题)

陈衡哲1917年6月,她在《留美学生季报》第四卷第二号上发表一篇白话作品《一日》。反映美国一所女子大学学生们一天的生活,很生动,但属写生、速写一类。自己说:“既无结构,亦无目的,所以只能算是一种白描,不能算为小说”。1918年10月,她又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二篇现代白话小说《老夫妻》,赞咏家庭温暖。作品比较平淡,缺乏时代精神,却是《新青年》上刊载的第二篇现代白话小说。1920年,又在《新青年》上发表《小雨点》《波儿》。《小雨点》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小说。《波儿》描写的是美国一个贫民家庭的生活艰辛,体现了作者对贫病者的深切同情。《巫峡里的一个女子》诉说的是一个受婆婆压迫,与丈夫逃到山峡里生活,后又失去丈夫的女子的经历,写出了独处者的孤寂、恐怖和恍惚。《西风》童话。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现代女作家:陈衡哲端庄秀丽,一股书卷气直面袭来。1911年留学美国,主修历史。191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姐妹学院,三年后又拿到芝加哥大学历史系

的硕士学位。在1920年她成为第一位执教于北京大学的女教授。1917年先于鲁迅的《》发表了白话文小说《一天》。1820年与康纳尔大学的研究生任鸿隽结婚,他是中国第一个科学社会团体《科学》杂志的创办人,死于1961年的上海。1976年陈衡哲在孤独中去世,她烧毁了她大量的小说、诗稿、散文。〗

较早从事小说创作的,还有《新潮》作家群。1919年初,成立第2年的北京大学学生团体新潮社创办了《新潮》杂志。新潮社提倡新文化,鼓吹文学革命,尽管并非文学刊物,却在3年多的时间内,《新潮》共刊登26篇(一说22篇),主要作者有汪敬熙、罗家伦、杨振声、俞平伯、叶绍钧等人。

汪敬熙(1897—1968)《雪夜》和《一个勤学的学生》。《雪夜》描写一个家庭贫困的病态:父亲躺在家里抽大烟,儿子却因劳累过度而病倒在门外。(一个家庭折射社会)《一个勤学的学生》一旦考上文官,便不再上课,并做起妻妾成群、富贵荣华的美梦来。小说通过揭露这个所谓很学生的内心秘密,鞭挞了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毒害。1925年出版小说集《雪夜》,其中的《瘸子王二的驴》写军阀混战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有份量。被鲁迅选《中国新文学大系》。

罗家伦(1897—1969)《是爱情还是苦痛?》写一位接受个性主义思想的知识青年程叔平与一位新女性吴素瑛相爱,但她的父母却软硬兼施逼他娶了一位旧式女子,程叔平由此承受了“有爱情而不得爱”和“强不爱以为爱”的双重精神折磨。鲁迅“正是当时许多知识青年的公意”。谈话方式引出主人公对主要事件回忆,有新意。

杨振声(1890—1956)《渔家》已经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渔民仍然要受“水上警察”的敲诈勒索。《贞女》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陋习恶俗。作品写一个叫阿娇的姑娘,定亲几个月未婚夫就死了,而父母却将她嫁给木头牌位做妻子。她无法忍受那种枯井死水般的生活,终于悬梁自尽。还有中篇《玉君》,短篇《一个兵的家》等。

俞平伯是初期重要的白话诗人,后来也主要以散文创作著名,但他也在《新潮》上发表《花匠》《狗和褒章》。《花匠》一个花匠为了营利将所栽培的花卉硬加裁剪和束缚的情景。作者借此要阐发的是一种要求解放个性、反对矫揉造作的社会观和艺术观。《狗的褒章》刻画了一位深受封建道德毒害的妇女形象,她20多岁时就自愿“望门守贞”,“见了男人就是亲戚也要躲得远远的”。然而,孤单的生活毕竟违反人性,她只能养一只哈巴狗以慰寂寥。她一向心高气傲,但可悲的是,她追求的不过是一枚表彰节烈的褒章——“黄间白的丝绶,辉煌雪白镂花的一块东西”。

(古华)

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春游》《两封回信》《伊和他》《不快之感》等。《“这也是一个人?”》初步显示了现实主义特征。

《新潮》上的小说虽然作品选材不严,开掘不深,结构上平铺直叙,表现出一泻无余。但创刊登小说时只有鲁迅《狂人日记》和陈衡哲《老夫妻》两篇。而到1920年底,因多数作者出国而几乎停刊时,现代小说创作已渐趋繁荣。起推动作用。

包括《新青年》《新潮》作家群在内的初期小说作家,有着大致相同的创作倾向,从各种角度触及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民主主义、人文主义思潮广为传播的背景下,表现了文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把小说作为改良社会、改良人生的工具。鲁迅“每一篇都是‘有所为’而发,是在用改革社会的器械。”

显示了“问题小说”的端倪。

问题小说初始在1918-1920年间,但问题小说的写作高潮则在1921年之后,即周作人的理论倡导,冰心、叶绍钧、许地山、庐隐、王统照等文学研究会会员的创作不可分离。

1919年下半年,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

周作人指出:中国过去没有问题小说,只有“教训小说”,五四新文学革命后才有问题小说的出现;它与“教训小说”不同,“提出一种问题,借小说来研究它,求人解决的,是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所提倡的,必是尚未成立,却不可不有的将来的道德”,“问题小说,是近代平民文学的出产物。”(《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每周评论)

鲁迅说自己写小说“原意其实只不过想将这示给读者,提出一些问题而已。”(《英译本〈短篇小说集〉自序》)

文学研究会小说家群则是以“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问题”为共识的。(茅盾语)

问题小说主题、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生,改造国民性相一致。

(民工问题,小保姆的日记)题材热。

来源主要有几方面:

1、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国文学影响。有“提出问题的文学”(高尔基语)之称的俄罗斯文学和东北欧文学;五四时期作过较多介绍的挪威作家

易卜生的问题剧;印度作家泰戈尔的哲理小说。

当然借鉴是根植于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真切考察基础之上的。

为人生派——问题小说

1921年,出现了两个新文学最重要的社团,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其中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而创作的文学流派。这是"五四"以后两个最重要的文学团体和文学流派。我们为什么把1921年以后作为新文学发展的开始?就是说从1917年到1920

年这一段时间重点是搞文学革命运动。从1921年以后就进入一个创造新文学的时期。把1921年作为一个标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两个重要的文学社团出现了,形成两大作家群,并发生巨大影响。

为人生派的文学主张:

文学研究会在成立的时候,开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宣言,他们之间的文艺思想也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在《文学研究会宣言》中有一段话:"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并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尽管这段话比较简单,却仍能代表这个文学团体的大多数作家的共同见解,而且这一见解还具有反封建的意义。为什么呢?因为封建统治阶级主张文以载道,即运用文章来宣扬封建思想,这是封建主义文艺观的一种。还有一种封建主义文艺观,即将文艺当作消遣品。一些封建士大夫在他们得意之时,利用文章讲些得意的话,表示自己的风流。失意的时候,也借用文学发牢骚,自我解嘲,借文学表现自己,这就是旧文人的名士气,名士作风。"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就是这种封建文学观念的表现。这也包括反对鸳鸯蝴蝶派。从文学研究会宣言中这简单的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文学的成立是为反对封建文学的。他们自己的主张是什么呢?那就是为人生,即文学反映人生,反映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要探讨有关人生的一些问题,并且指导人生。

文学研究会还有几位重要作家,冰心、叶绍钧、许地山后章重点讲。这里先介绍另外几位:

庐隐(1899—1934),原名黄英,福建闽侯人(林纾、严复都是闽侯人),五四时期与冰心齐名的女作家。她的创作一开始也多为问题小说。《一个著作家》《灵魂可以卖吗?》等篇,展现了一出出“血和泪”的社会悲剧,颇有社会意义。茅盾曾肯定五四时期的女作家能够注目在革命性的社会题材的,不能不推庐隐是第一人。(《庐隐论》)(难产)

如果说郁达夫的小说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形而下”的生理欲望的表现抒发“五四”时期青年人的精神焦虑,那么庐隐的小说则常常通过人物对形而上人生终极问题的诘问抒发“五四”青年茫无头绪的苦闷。

在其代表作中篇《海滨故人》和《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

记》等短篇中,“人生是什么”的焦灼而苦闷的呼问是其主调。

《或人的悲哀》以书信形式叙写了主人公亚侠半年内的经历与情绪。她因养病去日本,不久回杭州,最后自杀于西湖。在短暂的人生之旅中,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所见都是无聊,所思都是虚无,于是在极度的厌倦中告别人生。

《丽石的日记》以日记形式披露了被医生诊断为因心脏病而死的丽石的真正的死因:由于悲观厌世而抑郁致死。

《海滨故人》以“自叙传”的手法写北京一所女子大学的学生露莎,她生性活泼但外表冷漠,喜欢读书和沉思。露莎和几位女同窗曾经自视清高,自垒高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然而,不久,她们中的大部分便纷纷在婚姻、家庭问题上或与家庭妥协、或回归传统与世俗。露莎虽然我行我素地爱着已有家室的梓青,执著于她的理想,却由苦于这种恋爱的“不道德”,苦于“人生的究竟”无解答。最后,梓青因事业的需要。委婉地与露莎断了情。(自身写照)小说以露莎为叙述视点,不注重结构,一任主人公的满腹愁绪自然流淌。作品中的人物都是脆弱的。这种脆弱是“五四”这个特殊的历史蜕变时期一般知识青年的特点:一方面渴望个性自由,另一方面又不能摆脱因袭道德观念的束缚。露莎敢于蔑视传统道德而与梓青婚外恋,但她绝不是真正无所顾忌,相反,她十分敏感世俗的议论,心灵承受着传统与世俗礼法的重压。

从聚首言欢到风流云散的过程,宣泄了寻求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的郁闷心理,流露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和现代意识。

她的探究答案不同于冰心的“爱”,而是“恨”和“疑”。

她以细腻多感的文笔,真切入微地袒露了五四知识女性中相当一部分人半新半旧的二重性格与心态,显示了出色的抒情才能。

长篇小说《象牙戒指》(以同学石评梅和高君宇的爱情悲剧为原型)《女人的心》《归雁》及《云鸥情书集》《庐隐自传》等,大量运用日记体、书信体和第一人称叙述,对于男女情爱心理的描绘尤为成功,深受中国古典言情小说和婉约派诗词影响,风格感伤,基调悲戚,可与同时期的郁达夫媲美,是新文学抒情小说的开拓者之一。

庐隐的小说充满感伤、厌世的情绪,主人公由愤世嫉俗、追求个性解放到厌世甚至自杀,其原因既源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也来自这些貌似独立的现代女性心灵深处的传统道德重负。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现代女作家:庐隐的面相带着薄命。忧郁的大眼,大鼻,大嘴巴,宽宽的颧骨。她的母亲说她生得不吉利,庐隐的祖母在她出生当天过世,仿佛就为了证明她的克人之相。庐隐和罗淑一样,死于难产,年仅36岁。庐隐的《云鹤情书集》收录了她和比她小10岁的李唯建的情书,语言火烈疯狂,柔肠百结。爱情改变人尤其是女人。庐隐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了。爱情使庐隐重生,爱情又置她于死地。庐隐我行我素,解

除旧式婚约,“生命是我自己的,我凭我的高兴去处置它,谁管得着?”她嫁于已有妻子的北大学生郭梦良,育有一女。二年以后,郭梦良病逝,庐隐带着丧夫的伤痛,抵达上海,边教书边写作,奠定庐隐在文学界地位的中篇《海滨故人》这时出版发行。庐隐没有活到她所希望的60岁,在60年写自传,“已经有一、二本成功的杰作,那么我就在众人赞叹的声中,含笑长逝吧”。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山东诸城人。1918年到北京就读于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并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1924)长篇小说《一叶》(1922)诗集《童心》(1925)

他的情况与冰心、许地山有某些相同之处。他一些小说也是表现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也有宣扬人们应该相爱的。

比如他的短篇小说《微笑》,写一个叫阿根的青年犯人,在监狱里遇到一个女犯人,这个女犯人对任何东西都微笑。他起初不理解,后来从一个老犯人的嘴里听到这个女犯人的经历。原来他曾经毒死过自己的丈夫和他的前妻。她入狱后生病时受到一个教会女医生的照顾,受到女医生的行为的感化,于是思想转变了。她对任何事物都笑,这笑代表着一种广博的爱,阿根受到这种思想的感染,思想也转变了。后来出狱,他成为一个有知识的工人。《微笑》这篇小说是通过女犯人的笑,来宣扬一种泛爱的思想。但是,王统照作品中这个内容并不是很多的。他写的更多的是这种美和爱,在生活中受到破坏,人们得不到它。

比如他的短篇小说《沉思》,里面的主有公是一个女模特儿。青年女子琼逸接受了个性解放的思想,自愿为一青年画家充当模特。这一纯粹的唯美行动却引了一场混乱:粗鄙的军阀想乘机揩油,琼逸的未婚夫来找画家打架,而当初完全沉浸于艺术、以神圣之心对待模特的画家也抑制不住凡心动荡。她为什么去做模特儿?她认为艺术是一种美(她还是一个演员)她要通过艺术给人生带来一些欢乐。然而,画家对她不理解,而有钱的人要霸占她。她想要用自己的行动给人生带来爱的美,在生活中却得不到实现。于是,她只好自己跑到一个亭子里去沉思。作者没有写出沉思的结果,其实答案很明显的:社会生活不是艺术美所能改造得了的。《沉思》这样的小说与《微笑》不同。《微笑》是宣扬要有一种爱,《沉思》则说这种爱和美是得不到的。这样,它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就比较深刻一些了。

王统照有一些作品直接地描写到生活中的丑恶,这样的作品其思想意义就更大了比如他有一个短篇小说叫《湖畔儿语》,写的是在一个夜晚,主人公在湖畔遇见一个小孩,他的名字叫小顺,父亲是一个铁匠,生活很苦,母亲也已去世。他有一个后妈,她为生活所迫,做了暗娼。父亲由于晚上不能回家,就只好去烟馆抽大烟过夜。只要夜间有客人,就把小顺打发出来,他就在湖畔过夜。通过在湖边两个人的对话,从小孩的嘴里讲他家庭这一段悲惨的经历,这属于描写社会黑暗面的,这样的作品的反映社会

现实是比较深刻的。

【问题小说的著名作品还有李渺世《买死的》利民《三天劳工的自述》王思(王占)《偏枯》朴园《两孝子》孙(人良)工《海的渴慕者》

问题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社会针对性;追求一些哲理色彩;通常是“只问病源、不开药方”,留下思考的余地,但也有些作家试图找寻答案,以“美”和“爱”来弥合缺陷,净化人生。社会功利的倾斜使之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所冲淡,削弱了它的审美价值,只能说是一种特殊形态的“为人生”的文学风尚和潮流,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文学流派。】

“思想大于形象”。

从以上几位作家的介绍,我前看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比较注意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自己对人生怎么看的,就通过笔下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人物,实际上缺少个性,它是作家理想的一个化身,通过这个人物来表现作家的理想。这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来要求是不够的,即不根据人物自身的思想去表现它,而是充分表现作家思想的工具。

可是,文学研究会中也有一位作家是重视客观描写的,注意冷静地看待人生、描写人生,他就是叶圣陶。(后面讲)

在现代小说史上最早显露出流派风范的,是1923年左右在鲁迅小说影响下,由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丝社一些作家创作的乡土小说。

这个时候为什么出现乡土文学,大概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为人生派的文学主张的发展。为人生派主要表现一些小资产阶级分子,他们要寻求生的答案,人生是什么?理想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的?探讨这样的问题的。后来,他们这种为人生的文学观有所发展,特别是他们主要的理论家沈雁冰,到了二十年代中期前后,已经提出为人生的艺术应该写被污辱、被损害的下层人民。这种文学观念的变化必然会对创作产生影响,使大家注意写下层人民的生活。象《小说月报》,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已经发表了一些反映下层人民受欺压的作品。如利民写了《三天劳工的自述》利民这个人的情况我们现在不太清楚,因他发表的作品不多,很可能是一个业余作者。《三天劳工的自述》是写一个学徒的生活,这篇小说在"五四"时期,它在口语化方面是很杰出的。当时所谓的白话,主要还是知识分子的腔调,能够用劳动人民话来创作,利民这篇小说是很杰出的。在当时不可能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可是《小说月报》发表他的作品,就说明它重视下层人民生活的题材。这说明文学研究会的文学思想、文学观念有了发展。

二、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年轻的作者,他们往往有一种共同的经历,就是出生于农村,多数人出身于农村破落的中、小地主

或小有产者的家庭。由于这种经历,使他们能够了解到农民的生活情况,特别是因其家庭处于一个破落的状态,对于受苦的农民有所同情,这样当他们接受了为人生的文学观,注意去描写被污辱、被损害的人生时,就很自然地会回忆起自己青少年时代在农村的生活,就把所看到的农村苦难作为重要的题材。

三、鲁迅的影响。我们介绍鲁迅小说时曾讲到,有两个重要题材是鲁迅要表现的,一个是农民,一个是知识分子,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普通农民生活的作家,这是他的一个伟大的开拓,很多年轻的作者就学鲁迅的小说,也来表现农民的生活。所以从乡土文学的发展上,很能看出鲁迅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为什么二十年代中期前后会出现乡土文学,大致就这样几种原因,在生活上的,没有农村生活怎么写?还有他们思想上的原因,如周作人,是为人生派的一个很重要的作家。文学研究会的宣言就是周作人起草的。但是,到了1923年,他编了一个集子,《自己的园地》(散文集),他在序中写道,文艺就是表现自己。在一篇文章中他说道:有人种花是为了消遣,有人种花是为了卖钱,这都不是重要的,真的种花者是以花为生活的。这种主张已经有点为艺术而艺术的味道了。所以有的作家,象周作人那样的,并没有按照为人生这条道路走下去,思想有了变化。这就是说,乡土文学是为人生派的一种发展趋向,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趋向,但是并不是说所有为人生派的作家后来都去写乡土文学。

【这些来自农村,寓居京沪等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和宗法制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鲁迅)以其刚健、清新、质朴之气使创作界面目一新,又由于挟带着各地乡情民俗的记实和描写,显示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从整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追求。】

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实其艺术魅力的,是鲁迅。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为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或“乡土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最早将这批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土文学”的,是鲁迅在1928年《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后来人们沿用这个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作。

大多直接受鲁迅影响。

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

第一、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第二、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

许杰(浙江天台,1901—1993)的《赌徒吉顺》,吉顺是个农民,喜欢赌博,沾染了这种不良习惯。他给人家做泥水活,赌博输了钱没有办法,只好把自己的妻子典给人家。许杰的这篇作品是现代文学是最早写到典妻的,它的重点是吉顺在典妻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另外许杰还写了一篇小说《惨雾》(茅盾许杰是那时“成绩最多的描写农民生活的作家”,“最长的《惨雾》是那时候一篇杰出的作品”)是写农村的械斗。械斗是两个村子或两个家庭间的武斗。《惨雾》写两个村子之间的械斗,这两个村子只有一水之隔。其中一个女子从这个村子嫁到另外一个村子去。当她回娘家的时候发生械斗。结果她的丈夫和她的族弟都死去了。这个女子受了刺激以后从楼上摔下来,摔成重伤。

许钦文(浙江绍兴,1897—1984)的《石宕》,写的是打石头的工人。这些工作都是农民来做的。作品写一次塌方,有一些人被压死了,表现了悲惨的情状。可是过了几天又开工了,做工的人明知生命没有保障,但是还要做,不做没法活。(小煤窑)许钦文有一篇小说《鼻涕阿二》,这是一个女子的外号,她出生的时候,家中重男轻女,使她受了很大的虐待。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到村子的夜塾里去,遇到了一个年轻善良的木匠叫龚阿龙,龚阿龙爱上了阿二,向她求爱。但是阿二受封建思想的迫害,另一方面也中了毒。她拒绝了木匠的求爱,并把此事告诉家中,村子里的人认为她自由恋爱过了,在那封建思想特别严重的地方,自由恋爱是"私通"的代名词,这样,鼻涕阿二就被看成是失去贞洁的女子,只能嫁给农村掏粪的农民。后来,她被嫁给了一个呆头呆脑的农夫阿三。可是因为是父母之命,也就服从了。这说明她自己思想上也有封建观念。她丈夫死后,婆婆又把她卖给一个钱师爷做妾,她也服从了,因为是婆婆要卖她,到了钱师爷家中,就养成了做姨太太的脾气,买了一个丫头海棠,她在海棠身上报复,把过去父母欺压她的办法都拿来对付海棠,最后还把海棠卖掉了,卖给了三十四岁的木匠龚阿龙,也就是当初向她求爱的那个人。最后写两个人见面了,只是非常冷淡地说了一句话:"我们原来是认识的"。除了这句话之外,他们再也没说什么。因为龚阿龙这时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八十四块钱上。最后这个场面是具有震动人心的力量的,既写出了这些青年农民受封建礼教迫害,也写出了他们的麻木。

许钦文的小说《疯妇》,是写农村家庭中婆媳关系,主人公是双喜媳妇,双喜长期在外,在酒店中当跑堂的。双喜的媳妇在家受到婆婆的虐待,尽管她非常勤快,拚命的干家务,可是婆婆还是不满意。这就使双喜媳妇在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结果在一次淘米的时候,因为失神,米被水冲走,鱼被猫叼走。想到这必

然要遭到婆婆的责骂,双喜媳妇害怕得发疯,不久便死去。一直到她死了,婆婆还不让双喜知道这回事。

鼓家煌(湖南湘阴,1898—1933)的《喜期》,女主人公静姑更为悲惨,家中重男轻女,她一生出来差一点被溺死。长大后,又不能跟自己青梅竹马的男子相好,被迫嫁给一个瘸子。但是就这样的生活也得不到,新婚之夜,军阀的军队来了,瘸子被打死,静姑被奸污自尽。题目是《喜期》,实际却不是喜期,而是死期。

彭家煌还写了一篇小说《陈四爹的牛》,这篇作品中也有一位象阿Q的农民形象,而且他的性格比阿Q更懦弱,他的名字叫周涵海,可是人家都叫他的外号,外号叫"周三哈"。陈四爹是个有钱的人家,他对周三哈剥削的厉害,连一顿饭吃多少都有限制,一顿饭只准吃两碗饭,结果,"周三哈"只能忍饥挨饿干活。后来有一天,他在放牛的时候,因为有许多孩子编山歌来骂他,他去追打这些孩子,结果牛丢了,叫野兽给吃了。周三哈便投湖自杀。周三哈自杀以后,陈四爹因自己的牛丢掉了,而感到非常痛惜,到处去找牛,可竟然没有人问一问放牛的人到哪里去了。这是多么悲惨的一个场面。题目叫《陈四爹的牛》实际上就是说,周三哈就是陈四爹的一头牛,死了也没有人想起他。象这一类的作品很多。

还有写到农村早婚的不合理现象,写小女婿的,象彭家煌的《活鬼》,就是写小女婿这种不合理现象。

再如语丝社的冯文炳(废名,湖北黄梅县人,1901—1967)的小说集《竹林的故事》。其中有一篇小说《浣衣母》,写一个寡妇李妈,五十多岁了,丈夫死后留下两个男孩,一个女孩。后来男孩跑了,女孩死了,她一个人孤苦伶丁,靠替人家洗衣维持生活。作品开始时写她名声很好,周围群众很尊敬她。但是她生活很困难,正好来了一位单身汉,三十多岁,没有工作。他就跟李妈合作,在李妈家门口开了一个茶馆。开始时生意还可以。可是很快,村子里就风声风语,传出谣言,说李妈和单身汉关系不正常。结果便没人到李妈的茶馆来喝茶了,人们都把她看成是罪人一样。后来单身汉受不住压力,只好离开了这个地方,留下了李妈孤独一个。从中可以看出封建礼教、旧的观念对寡妇的压迫束缚,作家表示了对下层妇女的同情。

未名社的台静农(安徽霍丘人,1903—1991)的《红灯》,写一个寡妇汪家嫂子,她的儿子挺而走险,做强盗一类的事而被杀害。每年七月的鬼节,要超度亡魂,寡妇汪家嫂子就到处借钱。因她的儿子是被杀的,人们看不起她,她也借不到钱。没有办法,只好把儿子留下的一张红纸做了一个灯,放到河里顺水漂走,表示对儿子亡灵的超度。这是写一个母亲的痛苦。

另外象台静农(未名社成员,安徽霍丘人,1903—1991)的《天二哥》,这个人喜欢喝酒和打架,有点像阿Q跟小D和王胡

打架那样。他喝醉了酒打不过别人,于是就用喝尿的办法来解酒,这当然是非常愚昧的,可是为跟人家打架,他还是把尿喝下去了。结果虽然打架胜利了,第二天却死去了。这样一个人物,是糊里糊涂地生,糊里糊涂地死,这也是写农民的不觉悟的状态。

鲁彦,姓王(浙江镇海,1901—1944),原名王衡,20年代初曾在北京大学旁听鲁迅的《中国小说史》课程,遂用“鲁彦”。

他是文学研究会稍晚一点的作家,他的第一个小说集叫《柚子》,里面有《自立》、《阿卓呆子》,这些小说都是写农村的土财主,由于兄弟间的自相争斗,或者由于子弟不争气、堕落,造成家庭的破落。

《柚子》长沙处决犯人,看客。

他的第二个短篇集子叫《黄金》,这个集子中特别是《黄金》这篇小说写得更充分。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叫如史伯伯,这个人是农村小有产者,大概他年轻的时候是做账房的,家里也有十几亩田,有几间房子,略有家产,在当地是一个中等人家,因此他受到人们的尊敬。后来,如史伯伯年纪大了,不能工作了,儿子接替他,出外谋生,然后给家寄钱。可是由于整个社会经济越来越衰落,儿子在外挣的钱不能接济家庭,没钱寄回来,就使如史伯伯生活越来越困难。《黄金》这篇小说的重点是写如史伯伯在家道衰落的过程中间,受到的各种各样的歧视,写社会的这种人情世态。这方面写得很细腻,某月儿子的汇款不知何故还没寄到,关于破产流言就传播开来。例如到人家家里去,本来是去坐一坐,随便谈谈话,人家就以为他是来借钱的,所以他还没开口,人家就叫穷。又如出席一些宴会,本来如史伯伯年纪比较大,应该坐上席,可是自从儿子不能寄钱回家以后,他的一些下辈就坐上席,而不理睬他。他的孩子上学也无故被老师打了,甚至于连一只他心爱的狗也被人家砍死了。说明家庭破落了以后,各种人都来欺负你,有的来逼债,有的来勒索,有的来偷。这样就加速了他们家庭的破落的速度。《黄金》就是描写"陈四桥人"的性格。你有钱了,他们都来了,敬神似的恭敬你;你穷苦了,他们冷笑你,欺负你中,写尽世态炎凉。最后写如史伯伯做梦,儿子做了大官,发了大财,原先欺负他的人一个一个跪在他面前,很具有讽刺意味。当然,这一类作品,还没有能够把这些中等阶层破败的根本原因写出来,有一些作品的还带有一些感伤的情绪,就是对一些破落家庭表示一种惋惜,这是他的局限。但是,我们仍然能从这一类作品中看出二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动。由于整个国家经济的衰落,因此农村不仅下层的贫农雇农受苦受难,而且就是一些中层阶级也在走下坡路。这类作品提供了这样的认识价值。势力。

蹇先艾(1906—1994)贵州遵义人。《水葬》骆毛偷东西,看热闹。几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安慰。

王任叔的小说《疲惫者》,就塑造了一个农民的形象,叫做"运秧驼背",他是一个给人打短工的雇农,其生活状况很像阿Q。他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也是住个一个庙中,这个庙叫三圣殿。他辛辛苦苦替人打短工,生活很艰苦,反而被诬为偷盗者,当他被抓来坐牢时,悲愤地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说我偷,就算我偷,但我要反问一句,我的钱可是谁偷去了?这就是作家笔下运秧驼背这样一个受压迫者。

另外还有一些写农民在农村生活不下去,就跑到城里挣钱,结果也是没有希望的。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李渺世的小说《买死的》,写一个农民出外挣钱,他的妻子和儿子都盼望他回来。后来他在外头挣了儿回家,已经下火车了,可是不小心被火车轧死了。他挣的钱也都叫车站上的人和警察给拿走了。而他死后没有管他,他妻子、儿子还在家中等他回来。这就是说农民出去谋生也是没有活路的。(民工)

还有一些写军阀战争给农民带来的痛苦。如徐玉诺的《一只破鞋》,写一个农民叫海叔叔,他在军阀战争中被打死,他留给妻子的只有一只补过的破皮鞋。

关于乡土文学的意义。

乡土文学作家,当时的名声并不很大,例如上面讲到的一批作家,比起冰心、王统照、叶圣陶,名声并不大。但是,他们写出的这批乡土文学,在现代文学的发展史上,是应该给一定的地位的。原因有这样几点。

一是他们继承了鲁迅开拓的题材。

鲁迅开拓的农村题材,是由二十年代这批乡土作家继承下来的。而且他们为鲁迅写农村的小说和后来三十年代革命文学的农村题材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后来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中,农村题材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二十年代乡土文学前面是继承了鲁迅,后面是为三十年代革命文学的农村题材起开拓作用的,它是一个过渡的桥梁。

二是在他们的作品中,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因为他们的作品很多都是对自己青少年时代农村生活的回忆,写的都是自己的故乡。如许钦文的一个小说集的名字叫《故乡》。鲁迅曾经说过:你只要看一看他作品的名称,就知道这是乡土文学。因为乡土文学能够描写民间的风俗、习惯,这对于创作题材是一种开拓,对于比较深入地去写农民的生活是有意义的。如鲁彦的一篇小说叫《菊英的出嫁》,是写浙东民间的冥婚风俗。"冥婚"是未婚夫已经死了,未婚妻还要嫁给他,跟鬼拜堂,封建伦理道德之下产生出来的一种风俗。还有台静农的《烛焰》,写"冲喜"。未婚夫病的快要死了,就急忙给他办婚事。因为结婚是一种喜事,可以冲掉他的病。《烛焰》中的主人公翠姑,她的未婚夫快要死了,父母也不同意她去冲喜,但是男方已提出要求,父母想了想,女儿总还是人家的人,也就把女儿嫁过去了。结果,

翠姑嫁过去不几天,丈夫就死了,从此一辈子守寡。还有台静农的《拜堂》,写一个寡嫂跟她的小叔子结合的过程。她的公公不同意这样做,要让他的儿子把嫂子卖掉,拿钱去做生意。但是他儿子还是愿意跟他的寡嫂结合。只好在半夜三更请了两个妇女到他家里来做证婚人,然后草草拜堂,是非常哀伤的。象这样一些风俗在乡土文学中很多,写这些风俗有什么好处呢?那就是可以通过风俗习惯来看人民的精神面貌。看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而且具有地方色彩。象上面讲到的多数是南方浙江、安徽这样一些地方的风俗。通过这些地方风俗对于我们认识当地的社会是有作用的。

三是乡土文学作家的作品在艺术上提供了一些新的经验。

如心理描写,在有一些作家的小说里还是用得不错。象《赌徒吉顺》,写吉顺将要把妻子典给别人的时候那种内心的矛盾,通过独白把它展示出来。如许钦文的《疯妇》,写双喜媳妇淘米时候,在河边好像看到从东边来了一艘船,船上站着她的丈夫,可是船不停,往西走去了。接着又来了一艘船,又往西走了,她希望丈夫回来,结果丈夫没有回来。后来有一艘船就掉过头来驶向她面前来,她的丈夫就从中走出来。这是写一个人的幻觉,由于她精神受到了虐待,非常痛苦,他老是思念自己的丈夫,希望她丈夫回来,才产生这种幻觉。还有些作品在描写人物心理变化时用象征手法,这些都为新文学的艺术手法增添了内容。

当然,并不是乡土文学作家的所有作品都是写农村生活的,他们还有不少作品是描写知识分子的。另外,他们的风格也不是一致的,象冯文炳,他的代表作是《竹林的故事》,内容是回忆一个农村的姑娘从小跟着父亲打鱼为生,后来父亲死去了,就自己种菜卖菜,描写这个姑娘的神态,但是他并没有更多地去表现自己对人物的态度。他自己曾说:我愿意让读者从他们当中理出我的哀愁。说明作者对农民还是有所同情的。另外象鲁彦,风格跟冯文炳就不一样,而带有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他是在玩世不恭的外衣之下,包含着自己内心对人生的愤懑。还有一些作者在其作品中带有不同程度的感伤的色彩。乡土文学作家写到了农村的题材,但是往往开掘得不够深,这是他们的作品在思想上不及鲁迅作品重要的原因。另外对于农民的生活熟悉程度也不一亲,有的写得比较好,有的对于农民的心状态、性格、气质写得党政军不大象,艺术成就也不平衡。

〖我们学到现在为止,已经读了不少小说,我建议把文学研究会作家的一些作品拿出来一两篇比较一下。比如说,大家可以把冰心的《超人》读一读,然后再把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读一读,或者从乡土文学作品中选一篇也行,读完后来比较一下,通过比较,就可以看冰心《超人》一类作品的着重点是通过人物的描写来表达作家的自己对人生的一种看法。这样作品的创作方法跟《潘先生在难中》是不一样的。《潘先生在难中》这一类作品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让读者判断他是什么人,应该对

他采取什么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这样比较以后,大家就会体会到:在小说创作中有不同的创作方法。重视表现主观和重视描写客观,这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在整个现代文学的小说创作中都可以看到。这对今后读作品会有好处,你就更懂得怎样区别现代文学作家的创作方法和风格。〗

总的来说,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中坚的小说创作,其主题思想揭示社会现实,探寻人生意义;题材多是下层社会生活,关注民生疾苦;艺术倾向主要是客观写实。

与“为人生”小写实派小说相对峙的,是前期创造社和与之相近的其他社团的一些小说家。(为艺术派的创作)他们不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力主忠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标举自我情绪的审美表现,在20年代的小说界,别立新宗,另辟蹊径,开拓出现代小说新的园地——浪漫抒情的小说创作。

"为艺术派"的创作,主要指另外一个社团,即创造社的创作。创造社的成立是在一九二一年七月。但是,它真正开始活动还要晚点,是在一九二二年五月,当他们出版《创造季刊》的时候活动才真正开展起来。创造社的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这四人被认为是创造社初期的主要成员。另外田汉曾经参加过创造社,还有郑伯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成员。创造社为什么被称为"为艺术派"呢?因为在他们文学主张中,的确带有为艺术的色彩,他们受西方的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甚至于表现主义的一些影响。

弥洒社、浅草—沉钟社在艺术倾向上与前期创造社向呼应,为20年代浪漫抒情文学推波助澜。

——"为艺术派"的文学主张:

创造社的主张非常突出的一点就是强调作家的自我表现。他们认为文学的任务主要不是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就是说文学不是"再现",而"表现"。所谓"再现"就是再现客观生活。所谓"表现"就是把自己主观感情尽情地表露出来。郁达夫曾经:如果纯粹地客观描写,艺术家的才气就可以不要了,艺术家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所以他们的创作都很重视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认为内心的这种自然要求是文学的原动力。为什么要写作,就是为了表现自己内心世界。象郭沫若就把诗歌叫作:"生的颤动,灵的叫喊","生"是生命,"灵"是灵魂。他认为诗为是做出来的,诗是写出来的。这里的"写"不是普通的写,这个"写"是说心里有什么感情,就如实地把它写下来。这里所说的做,是指艺术加工。诗不是做出来的,就是说诗不要加以修饰,赤裸裸地把自己的感情写出来就可以了。因此他们自然尊重自我,尊重天才,强调创作的灵感,这是创造社主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个主张之下,在表现方法上就是排斥理智,强调绝对的自由,打破一切既成的规律,要求做到体相不可分,"体"指内容,指作家的感情。"相"指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是说内在的感情和外部的表现形式不可分,应该完全一致。他们甚至认为文

艺就是认人暂时忘掉理智,就剩下一个感情。如果没有真挚的感情,就没有文学的生命。因此,他们就不注意文学描写的客观性。比如说时间、地点,这些都不重要,而是强调主观感情的表达,这就是"主情主义","主情主义"就是感伤主义,也是浪漫主义的一种。至于一个人说出一句话是不是符合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的真实性格,这可以不管。只要这个人说出的话能够充分地满足作家表达感情的需要就好。他们的主张也的确带有唯美的因素。比如郁达夫曾经强调说:"文学就是为了美,要用唯美的精神来进行创作。至于政治,那太黑暗了,作家不屑去谈它。"象成仿吾也提出来,美就是真,就是善,真善美三者之间,美是最重要的。只要有了美,就有了真,就有了善。因此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埋头于美的创造。这样一些主张证明创造社有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所以把它们叫做为艺术的流派,也有道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创造社的这些主张跟西方唯美主义是不一样的。他们这时强调表现美,强调表现内心的感情,都带有反封建的单词,就是说文学作品不是用来为圣贤立言的,不是用来为封建阶级歌功颂德的。那么文学应该是什么呢?文学研究会认为文学应该来表现人生,创造社认为文学应该表现我的感情。这两种观点同样都带有反封建的意义。而且我们还应看到,由于创造社的成员多数是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当时,他们的生活都没有保障,旧社会没有为他们预备下象牙塔,让他们躲到里面搞唯美主义。当他一接触到社会生活时,就会看到社会上许多黑暗的东西,就要反抗。要反抗黑暗的社会现实,就不可能沉溺在纯粹的、抽象的美的里面。因此,到了二十年代中期前后,他们的思想变化就就相当的明显。比如1923年,郭沫若写了一篇《我们的文学新运动》,一方面继续要要求表现自我,他说文学就应象黄河、长江一样,把一切外来的东西都融化在自我之中,滚滚而流,流出全部之自我。可同时在这篇文章中,郭沫若就喊出了我们要反抗资本主义的毒龙,我们反抗不以个性为根底的继承的道德,我们反抗否定人生的一切既成宗教,等等。就是要反抗社会黑暗,反抗资本主义。既然这样,就要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战斗作用,这对他过去的那种唯美思想,就是一种否定。如一九二四年成仿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也讲过:凡是真正的艺术家没有不关心社会问题的,没有不痛恨丑恶的社会组织,而且对于善良的人民的不平遭遇深表同情。他认为艺术要有社会价值,要唤醒人的同情心,要促进人类社会向上。象这样一些观点已不是唯美的了。他已经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了。甚至象郁达夫,他在1926年《创造月刊》的创刊号上的卷头语中也表示要为天下被压迫者吐一口气,提出来要以自己的呼声来促进改革不合理的社会组成。这样的一些观点都跟"五四"时期带有唯美主义色彩的主张很不一样了。

由于创造社的上述文学主张,他们在创作中必然表现出浪漫主义的色彩。他们不注意去再现客观的现实,而注意把自己的感情表露出来。一种是直接地来把自己的感情写下来,一种是寄托,

把感情寄托在形象上面。因此在小说创作上有一种叫"自叙小说",就是写自己的生平经历。另外一种就是"寄托小说,就是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外国人或古人身上。

创造社的创作情况:

创造社非常强调自我表现,它所注重的浊如何再现生活,而是如何充分地来表现自己的感情。因此,很自然地在创作上就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这特别集中地表现在郭沫若的诗歌里头。郭沫若是创造社的代表作家,他在"五四"时期的诗歌我们已经讲过了。今天着重介绍一下他们的小说创作的情况。

在创造社中小说成就最高的不是郭沫若,而是郁达夫。(以后讲)

最后,还要提到创造社另一位小说作家,在当时也比较有影响的,这就是张资平。

张资平(广东梅县人,1893—1959)1937年,他离开上海去南京汪伪政府任职以后,不仅参与创办了亲日刊物《新科学》、《文学研究》,而且担任汉奸组织“兴亚建国运动本部”的文化委员会主席。更有甚者,他还著文鼓吹“东亚共荣”。在抗战胜利头一年,即1944年由宁返沪,胜利后为国民党拘捕,后不知何故获自由。解放后在上海一所中学任教。1955年被治以汉奸叛国罪,于1959年病故于安徽劳改农场。

的小说有的也带有一定的自叙传性质,但他用的是写实手法。开始的时候也反映了一些知识分子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对一些受侮辱的贫苦人民表示一点同情,并且也表现了一定的爱国主义情绪。例如他的短篇小说《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木马》等。《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写在日本生活,主人公叫秋儿,是个女孩,她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日本人。后来她的父亲死掉了,她的生活很苦,就进了工厂。在工厂做工的时候,受到一个工厂理事的侮辱,后来,她就跟这个理事同居,可是不久便被抛弃了,为了生活,她不得不到一个旅馆里去当侍女,实际上是卖身的。这个时候,从东京来了个中国留学生。秋儿又跟这个留学生好了一阵,不幸又被这个留学生抛弃了。最后,她还是想回到自己的祖国。因为她父亲是中国人。所以小说的题目就叫《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小说对秋儿这样不幸的人是有同情的。而且,也表现了她的爱国的感情,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张资平后来大多是写恋爱小说,情节大同小异,又多是写多角恋爱,给人以千篇一律的之感。而且也描写色情。这是从反对封建禁欲主义走向纵欲主义,提倡性解放,描写性的刺激。所以到了三十年代,鲁迅曾经讲过,张资平小说全部内容可以提炼成一个三角形,就是说他写的尽是三角恋爱(红楼梦、家)。新文学是反对封建主义的产物,因此必然会有批判封建婚姻,歌颂男女自由恋爱的题材,这是争取个性解放的重要内容。但是,如果把追求爱情看成仅仅是男女之间的性游戏,把爱情单纯地归结为性爱,那就走向自己的

反面,失去了反封建的意义。

(题材是千篇一律,方法是定性公式。因其所写多是三角、四角恋爱,而且女主人公大都是早熟、肉感、性冲动强烈,勇于主动追逐男性的女性。1927年至1928年“革命文学”的论战展开之际,他在《乐群月刊》第一卷里宣言,说要“跳出爱力圈外,转变方向”了。鲁迅“张资平氏据说是‘最进步’的‘无产阶级作家’,你们还在‘萌芽’,还在‘拓荒’,他却已在收获了。…张资平氏先前是三角恋爱小说作家,并且看见女的性欲,比男人还要熬不住,她来找男人,贱人呀贱人,该吃苦。这自然不是无产阶级小说。但作者一转方向,则一人得道,鸡犬飞升,何况神仙的遗蜕呢。《张资平全集》还应该看的。这是收获呀,你明白了没有?”《二心集.张资平氏的“小说学”》)

倪贻德(1901—1970,杭州人),收在《玄武湖之秋》《东海之滨》两个集子中的小说,堪称浪漫抒情派的正宗。主人公多为画家、艺术青年(本人美专毕业),强烈自我表现与赤裸裸的真情流露,使他的小说非常接近郁达夫。

陶晶孙(1897—1952,无锡人)15年日本留学,笔名“晶孙”、“无量君”等,受日本“私小说”影响,代表作《木犀》木犀花香,主人公忆念中的师生恋情;《音乐会小曲》全篇分三章,以春、秋、冬三季更迭及音乐的旋律,感应人物与三位女性之间微妙的情愫。

叶灵凤(1905—1975,南京人)文学创作时间很长,有《女娲氏之余孽》《菊子夫人》《鸠绿媚》《处女的梦》等短篇小说集及长篇小说《爱的滋味》《红的天使》《未完成的忏悔录》等多种。擅写恋爱题材,情节扑朔迷离而结构多变,受到弗洛依德的很深影响,对于变态性心理的描写相当有深度。

《女娲氏之余孽》解剖有夫之妇与青年学生箴相恋时的隐秘心理,丝丝入扣;

《姊妹之夜》写姊弟之间的幻恋;

《红的天使》写多角恋爱;

《落雁》写老人狎男色;

《鸠绿媚》写怪诞的骷髅之恋,古今错综,真幻莫辨,至为新异。

《未完成的忏悔录》写法变化多端,开阔灵活。

这里我们还要提到一位女作家就是冯沅君(1900-—1974,笔名淦女士,河南唐河人。原名冯淑兰,冯友兰之妹)冯沅君不是创造社的作家,但是她在创造社的刊物上发表小说,她也写男女之间的爱情,而且也表现性爱。但是,她的作品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感情也是健康的。

以《(草卷)(草施)》《春痕》《劫灰》三个短篇集,显示了

与文学研究会冰心不同的女性文学风格。她崇尚“主观”“个性”的表现,所作皆带自传性,表现五四青年女性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与家庭人伦之爱和男女异性之爱的冲突,委曲动人,别具风姿。

《旅行》《隔绝》《隔绝之后》采用第一人称或书信手法,写出时代女性在两难处境中的复杂心理,思想内涵比较丰富,笔触大胆泼辣,“实在是五四运动直后,将毅然和传统战斗,而又怕敢毅然和传统战斗,遂不得不复活其‘缠绵悱恻之情’的青年的真实的写照。”(鲁迅语)

弥洒社胡山源(1896—1987,江苏江阴人),有《散花寺》等小说。作为五四时期专心致志写爱情小说的社团——弥洒社的主要小说家,胡山源的《电影》《三年》等,歌颂圣洁的爱情,描写主人公的爱情体验,并不顾忌作品的结构情节,以散文化的体式而与郁达夫的抒情小说相吻合,显示了浪漫抒情小说的共同性。他的一篇《睡》,被鲁迅赞为实践“弥洒社”宣言、“笼罩全群的佳作”。

浅草—沉钟社的陈翔鹤(1901—1969,重庆人)的小说也接近郁达夫,他的《不安定的灵魂》《西方吹到了枕边》《独身者》《茫然》《写在冬空》等,都属于自叙传体的浪漫小说,常有一个名为C君的主人公,带着郁达夫笔下人物的穷愁潦倒、感伤迷惘,追求个性解放,在人世之丑中彰显艺术之美,都有相当强烈的主观抒情倾向。

林如稷(1902—1976,四川人)是浅草社的发起人,小说《流霰》《将过去》,在创作风格上受郁达夫的影响较为明显,着力刻划人物内心的苦痛、颓丧与忏悔。鲁迅评价说:“向外,在摄取异域的营养,向内,在挖掘自己的灵魂,要发见心灵的眼睛和喉舌,来凝视这世界,将真和美唱给寂寞的人们”,“却唱着饱经忧患的不欲明言的断肠之曲”。

文学研究会的一些人也受郁达夫影响。

王以仁(1902—1926,浙江天台县人)的《孤雁》《幻灭》在自叙传的体式、凄苦变态的人物心理、忧郁感伤的情调、亦叹亦咏的笔致诸方面都酷肖郁,郁达夫“他是我直系的传代者。”

滕固(1901—1941,上海宝山人)研究绘画,代表作《壁画》写青年画家单恋三位女子而不果,乃以血作画于壁,发泄失恋的悲哀,笔调奇峭。《石像的复活》《古董的自杀》等,也多写主人公对异性的单相思,且多有癖性畸行,带唯美倾向。

以郁达夫为代表的浪漫抒情派小说,在艺术表现上有一些共同的美学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小说文体,主要特点:

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常把小说作为作家的“自叙

传”,喜用第一人称叙事,“老郁”“于质夫”“晶孙”(陶)“C君”(陈翔鹤)等来塑造其自我形象,染上了浓重的自我表现的色彩真实地袒露作者一己的内心,在经历、气质、个性上完成自我文学形象,进行痛苦的自我暴露、自我反省乃至自我赎罪。他们笔下的“多余的人”“零余者”形象,正是五四一代浪漫而善感的青年的自我写真。(受日本“私小说”影响)以自我表现为中轴,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浓重的感情投影。

不注重事件的外边描写,侧重宣泄、表现作家的情绪、感受、心境、心态(特别是变态性心理和肉欲苦恼),以此作为结构小说的线索,因此,这类小说又称为“情绪小说”“情调小说”。从“情节小说”到“情绪小说”演变。散文化和诗化倾向。郭沫若《漂流三部曲》成仿吾《一个流浪的人》陶晶孙《音乐会小曲》作者感情体验,逼近作者的个性与气质。

在创作方法上,这类小说以浪漫主义为主,同时又兼采某些现代主义技巧。受弗洛依德泛性学说的影响,不少作品写梦、潜意识。郭沫若《喀尔美罗姑娘》《残春》《阳春别》;陶晶孙《木犀》郁达夫《青烟》林如稷《将过去》浪漫主义的基调加进了某些现代主义的音符。

第二节叶绍钧许地山冰心

从以上几位作家的介绍,我前看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比较注意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自己对人生怎么看的,就通过笔下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所以像《缀网劳蛛》里的尚洁,《超人》里的何彬,实际上缺少个性,它是作家理想的一个化身,通过这个人物来表现作家的理想。这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来要求是不够的,即不根据人物自身的思想去表现它,而是充分表现作家思想的工具。

叶绍钧(1894—1988),名圣陶,江苏苏州人。

1914年开始文言的创作,1919年在《新潮》上的《这也是一个人?》,作为他最早引起文坛注目的白话小说,提出了妇女人格和社会地位的问题,在当时的“问题小说”潮中有一定的地位。

20年代,他相继出版《隔膜》《火灾》《城中》等五个短篇小说集。

1928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新文学少见长篇小说,自己唯一长篇)

可是,文学研究会中也有一位作家是重视客观描写的,注意冷静地看待人生、描写人生,他就是叶圣陶。有的书作叶绍钧,叶绍钧就是叶圣陶。他原来的名字叫叶绍钧,辛亥革命以后改名叫叶圣陶。创文学研究会最重要的一位小说家。当然在"五四"时期他也表示一下对人生的看法,可是他不象前面所讲的那些作家,塑造一个人物形象,用以表现自己的理想。他主要是写生活

中不美的一面,从这不美的一面,反过来我们可以看到作家正面所提倡的东西。这一点,我们教材举了好多例子,如《一个朋友》、《阿菊》、《苦菜》、《隔膜》等等。

例如《苦菜》,是讲知识分子与农民的思想隔膜。知识分子觉得在自己园子里种菜是一种快乐,每天工作之余劳动一会儿很好。可是当他请来一个农民给他种菜时,那个农民很不积极。那个知识分子就问他为什么?种菜不是一种很快乐的事情吗?那

个农民回答余,在他看来种菜是个苦差事,苦到余不出,这说明知识分子与农民在种菜这件事上见解不一致,这是小说正面所要表现的,那么反过来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人与人之间是存在隔膜的,感情不相通,作家认为这不好,应该互通感情。他没有直接说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描写生活,描写对种菜的态度,把他的观点包含在里面了。这是叶圣陶创作的一个特点。但是叶圣陶创作的主要成就不是这些,而是描写灰色的、卑琐的人生。这种灰色的人生,主要是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由于生平经历的关系,叶圣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所以主要是写学校。(从1912年开始,他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达数十年之久,“教育小说家”)

写教育界的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方面的成就很高,所以有人称叶圣陶的一部分小说为"教育小说",这是从题材来讲的,这些作品有些是表现教育观,对教育的看法。比如小说《马铃瓜》,这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再如《一课》、《义儿》这些小说是对新式小学的教学法提出自己的批评意见,即反对强迫学生去学习,如死记硬背,叶圣陶对这样的教学方法很不满意,而主张顺应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材施教。这样的教育观比丰收封建的教育观当然是进步的,它是个性解放思想在教育上的反映。随着叶圣陶思想的发展,他感到仅仅批评不好的教学方法,这太肤浅了。因为教育不是孤立的,它与整个社会的改革不可分割。整个社会很黑暗,不可能会有先进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他后来写的有关教育方面的小说就深刻多了。

比如有一篇小说《城中》,写一个名叫丁士雨生的有志于教育改革的青年,这是作者笔下的下面人物。他回到家乡,想要办一个新的学校,满腔热情,甚至连工资也不要了。可是一回到城中,便立即受到旧势力的包围。攻击。在这个城中任何一点新的东西都不能容忍其存在,所以你只是空有满腔热情而实现不了。再如小说《搭班子》,也是类似的主题。小说写主人公接手办一个学校,为了革新他想搭起一个新的班子,希望能够物色到志同道合的人物。但是社会太人腐败了,各种人物纷纷找上门来,要把自己的亲友硬塞进来。你如果接受了这些人,改革的理想就无法实现;拒绝这些人,自己又无法在当地立足。这就把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了,这是叶圣陶小说的很大进步。

在这类小说中,最有成就的还是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灰色人生、灰色思想的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潘先生在难中》。这是叶圣陶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文学小说里最杰出的,是当

2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 1、兴起: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2、参与者北京大学、蔡元培、《新青年》、陈独秀胡适、周氏兄弟等 3、提倡 抨击旧文化(传统文化)输入新文明(西方文明)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中鲜明地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 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封建思想文化,打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传统思想文化采取猛烈攻击的态度, 在批判封建旧文化的同时,新文化运动广泛引进吸收西方思想文化,特别是西方人权,平等,自由,“人道主义”“,科学民主”的思想。 4、历史评价 中国的文艺复兴、价值重估、中国现代化助推器全盘西化、传统断裂、激进主义等 二、五四文学革命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1、1916年底,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聘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后迁至北京。 2、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立下首倡之功,成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之急先锋”。 3、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打出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 4、钱玄同、刘半农(双簧戏) 刘半农:提出打破对旧文体的迷信,破旧韵造新韵,运用新式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 钱玄同:猛烈抨击旧文学,指斥拟古的骈文和散文是“选学妖孽,桐城谬种”,成为五四时期抨击旧文学的流行用语。 5、周作人1918年12月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的“人的文学”的观念。 6、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 1919年1月创办了《新潮》月刊,致力于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同时也翻译介绍西方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 7、1918年初,《新青年》编辑部扩大,钱玄同,胡适,李大钊,沈尹默,鲁迅,刘半农民先后参加了编辑工作,1918年底,陈独秀又创办了《每周评论》杂志,扩大了文学革命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新文学阵营。影响遍及全国。

第九章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历史文化背景 二、20世纪西方文学发展概况 20世纪的西方文学就纵的走向看可以大体分为两条线,一条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西方文学,另一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主义文学。这两条线大致平行,但有时交叉。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20世纪世界文学具有广泛的影响,但比较而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于20世纪世界文学的影响显然更大,而且更深刻。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由来和实质 一般来说,现代主义是指迄今为止的所有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思潮流派。20世纪以来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规范的现代主义,也被称作正宗的现代主义,主要流派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象派、意识流小说等。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的文学流派有存在主义、垮掉的一代、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新小说派、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等。两者在哲学、审美观念和表现技巧方面有明显的分歧。 (二)、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根源及其基本特征 两次世界大战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促使人类不能不从新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命运。 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冷酷关系,也给西方世界带来了深重的危机感。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一日千里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对已经熟悉了的世界变得愈来愈陌生,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非理性主义思潮。从文化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现代非理想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萨特的存在哲学,使现代主义文学染上了非理性和悲观主义色彩。 西方文学史来看,现代主义文学也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现代主义作家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抛弃了传统文学对客观真实性的刻意追求,转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分析,从而形成了整个文学“向内转”的趋势。

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章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1.19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a)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 b)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其提供思想基础。 c)文学自身的发展。 2.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 a)强调创造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b)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c)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 d)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3.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 a)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b)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 长篇小说的创造。 c)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d)忧郁感伤情调的喜好。 二、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1.英国 第一代:“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向往中世纪的宗法制田园生活,他们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湖区而闻名。 1798年出版的《抒情歌谣集》其中的《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纲领。 第二代:拜伦(1799—1824)雪莱(1792—1822) 浪漫主义小说家司各特,其代表作为历史小说《艾凡赫》。 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 雪莱第一部长诗叫《麦布女王》。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写成)。晚期的抒情诗以《西风颂(1819)、《云雀》(1820)等为著名。表达了诗人高昂的革命热情,对未来的深刻预言。 约翰·济慈(1795——1821)《夜莺颂》、《秋颂》、《希腊古翁颂》; 2.德国“浪漫主义故乡” (1)施莱格尔兄弟《雅典娜神像》 (2)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3)霍夫曼(1776—1822) 代表作为《金罐》、《谢拉皮翁兄弟》(短篇小说集) (4)海涅(1797—1856)犹太人,革命民主主义诗人。代表作《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德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教学大纲 (20th-Century West Literature) (供四年制汉语言文学专业2015级试用) 课程编号:11291390 总学时数:32 学分数:2开课单位:文学院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四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后继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发展的概况,了解世界现当代文学在内容上的变化及文学手段的革新。重点讲授现代主义文学重要思潮、流派、代表作家及重要作品。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 法去分析、评价复杂的文学现象。扩展知识面,开拓视野。同时总结借鉴西方文 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好的探索民族文学发展道路。学习本课程,还能适应中学 文科教学的需求,并能为从事一定的文化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 本课程为学期课程,考核形式为考查。 大纲内容与基本要求 绪论 一、学习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二、教学基本方法和要求 三、教材和教学参考文献的介绍和使用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充分认识本课程学习的重 要意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一章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概况和文学发展的基本格局 第一节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概况 1、资本主义的的高速发展与世界工场的形成 2、世界两次大战对人类传统价值观的剧烈冲击 3、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矛盾 第二节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发展概况 1、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基本特征 2、二十世纪西方三大文学主潮之间的联系及影响

3、二十世纪文学与十九世纪文学的基本关系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社会概貌,外国文学多元发展的局面。重点了解三大文学思潮之间的联系,现代主义文学基本特征及世界性影响。 第二章二十世纪社会主义文学 第一节二十世纪俄苏文学与社会主义文学概述, 1、俄罗斯文学创新和争夺话语权时期 2、白银时代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红色三十年代文学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变调 2、高尔基的文学创作 3、肖洛霍夫的文学创作 4、“解冻文学”、“回归文学”、“战壕真实”派文学 第三节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无产阶级文学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作家作品。重点掌握这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中与阶级意识和人道主义的复杂关系,掌握社会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性上互相渗透的特征。 第三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二十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1、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概况 2、德国现实主义及托马斯〃曼、雷马克、布莱希特等人的创作 3、美国现实主义及欧〃亨利、斯坦贝克、索尔〃贝娄、塞林格等人的创作第二节罗曼〃罗兰 1、生平与创作 2、《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人物形象 3、长河小说的特征 第三节海明威与《老人与海》 1、《老人与海》与美国精神 2、作品的象征意蕴 3、“迷惘的一代” 4、冰山原则,语言的“电报体”风格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西方现实主义重要作家和作品创作。现实了解现实主义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一、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 1.浪漫主义思潮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主、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浪漫主义的主导特征是表现自我、抒发主观情感。 2.浪漫主义与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的政治时局有着一定关系。19世纪前30年,法国政治领域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贡斯当和斯达尔夫人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自由主义思潮中强调的个人独立、极端自由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 3.德国古典哲学为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哲学基础。 4.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文学创作的方法和艺术风格,从艺术产生之日起就已存在,早在古希腊时期的《荷马史诗》中就开始运用。至于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则与浪漫主义有直接渊源。近代的浪漫主义概念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指中世纪的骑士生活、骑士与贵妇的爱情故事和风流韵事等。文艺复兴时期,塔索、斯宾塞的叙事诗继承了罗曼司的不少特点。到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一词开始在英德法流行开来,在文学传统上浪漫主义与18世纪启蒙文学,特别是伤感主义文学有紧密联系。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前奏,而英国兴起的伤感主义则被称为前浪漫主义。 二、浪漫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理论基础的文艺流派,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1、首先,强调主观感情,注重抒发自我。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浪漫主义作家都认为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束缚,于是强调创作自由,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的地位,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中声称“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 2、其次,推崇想象力。浪漫主义作家在创作中抒发自我情感时,其笔下大胆的想象也着实令人折服。比如雪莱在致友人葛德文的信中对自己的才能评价道:“我一向认为我自己的才能就是在于这一点:在于同情心,在于跟感情和深思相互联系的那种想象力。”所以在浪漫主义文学中,作家可以在作品中驰骋想象、尽情发挥,天上人间无所不写。 3、再次,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由于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城市工业化的丑恶,浪漫主义作家响应卢梭“回到自然”和18世纪伤感主义文学“返回自然”的口号,着力描写自然景物,描绘山岭、湖泊、海洋和森林,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感受。在他们笔下,充满了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庸俗卑下只是为了衬托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借以寄托对自由的理想。例如湖畔派的诗歌、普希金的《茨冈》、《致大海》等。现在,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歌颂、赞美大自然的作品已成为生态批评笔下的热门话题。 4、第四,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浪漫主义”一词本来就是由中世纪的浪漫传奇演变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也是从搜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由于中世纪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方式自由、语言通俗,这些特点正符合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此外,中世纪民间文学充分体现了各国民族文化传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有助于唤起民族的觉醒。因此,由于浪漫派作家的倡导,民间文学对革新当时文学内容和形式都起了重大作用。 5、第五,夸张的手法、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这是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最鲜明的特点。雨果就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大师,他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崇高的背后藏着粗俗,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样,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神话色彩以及奇特的异域情调和平凡的日常景象的交织、对照,就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上的鲜明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驳;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定义 以现实为基础,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简析 以现实为基础——现实为文学创作的土壤,浪漫主义的创作源泉和灵感都来自于现实,并非脱离现实。 热情奔放的语言——浪漫主义抒发感情的文字特点。浪漫主义文学的字句极其考究,力求完美,因为此特点,浪漫主义文学许多作品成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 绚丽多彩的想象——在形象塑造上,浪漫主义文学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 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浪漫主义文学通篇看似脱离现实,因为其塑造的形象极其夸张,但仔细品读,会发现自己身边就存在相似的人或事。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目的。“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其实就是希望社会更美好,所以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目的和其他文学创作的目的是相同的。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与其他文学创作方法相比,并无优劣之分,只是表现手法不同而已。 分类 传统政治分类

浪漫主义文学在传统分类中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积极浪漫主义——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消极浪漫主义——不具有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上分发明显不科学,但从作品的感情抒发的方式不同,积极和消极的概念仍可保留,不过需要重做定义: 积极浪漫主义——以直白宏大的语言表达感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雪莱、屈原、普希金消极浪漫主义——以含蓄内敛的语言表达感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英国湖畔派、中国新月派 以作品表现形式 浪漫主义以作品表现形式分类可以分为两类:有神浪漫主义与无神浪漫主义。 有神浪漫主义——以传说或自创的“神”的形象为载体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泰戈尔、屈原、但丁 无神浪漫主义——以自然或社会现象为载体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应该湖畔派、中国新月派 文学作品各类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并不比消极浪漫主义文学更优越,无神浪漫主义文学也不比有神浪漫主义文学更先进。之所以对文学作品分类,只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与品读,除此之外并无实际意义。 介绍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一样,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和一种文学的表现方式,在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一种文学表现类型,以及作为一个明确的文学理论概念,却是后来逐渐形成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如果说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的话,那么,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文学活动中,就已经存在这种形态的文学了。例如各个民族都有的远古神话、中国先秦文学中的《楚辞》,都有这样的特点。表现理想和幻想本是促成文学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精神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文学从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不过,明确地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来倡导、来鼓吹,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文

20世纪前期文学—第一节 概述

20世纪前期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主要内容:一、历史背景简介二、文学发展状况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一、历史背景简介 20世纪上半叶是一个充满着战争与革命、压迫与反抗,交织着死亡与新生的时代。欧美各帝国主义经济的垄断和殖民扩张政策,导致了各国内部及外部矛盾的尖锐,一时间,战争频发。帝国主义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之时,也冲击了欧洲传统的价值观念,为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意识形态领域: 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并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社会哲学思潮异常活跃,除了上一世纪流传下来的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影响较大的还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海德格尔、萨特、加缪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以索绪尔、斯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等。 二、文学发展状况 (一)20世纪前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持续发展,但已不同于19世纪; (二)在苏联诞生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文学; (三)现代主义文学诞生。 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①除了继续揭露垄断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之外,战争文学或反法西斯文学成为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题材; ②在表现人与社会关系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对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开掘; ③在技巧上力求创新,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模式在新时期得到了更新,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两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的实力大为削弱,其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也随之消失。这时期的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呈现出较为浓重的传统色彩。 代表作家:乔治·肖伯纳、约翰·高尔斯华绥、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格林、莱辛等。 约翰·高尔斯华绥:1932年,高尔斯华绥“因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赛特世家》中达到高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福赛特家族”系列小说:《福赛特世家》三部曲;《现代喜剧》三部曲;《尾声》三部曲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异域风情 成名作《人性的枷锁》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描绘了主人公菲利普从残疾孤儿到成人的经历,表明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态度;《月亮和六便士》(1919)《刀锋》(1944)毛姆的文学创作具有浓厚的异域风情,他一生旅行的足迹遍布印度、缅甸、马来西亚、中国、南太平洋的英属和法属岛屿,俄国和南美洲也留下了他的身影。长篇小说《彩色面纱》以中国为背景,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1922)记述了他的中国之旅。 德语现实主义文学: 以人道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选择典型事件,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反法西斯内容和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当时的两大主题。代表作家:托马斯·曼、亨利希·曼、雷马克、斯蒂芬·茨威格、君特·格拉斯、布莱希特亨利希·曼:《帝国三部曲》:《臣仆》、《穷人》和《首脑》 《臣仆》是作者最优秀的讽刺长篇小说,它描写主人公狄德利希·赫斯林在首都获博士学位后,回到家乡。为了追求金钱和权势,他耍弄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伎俩,不惜使自己“变成坏蛋”,这部小说描绘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资产阶级一副既卑鄙可笑

外国文学-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一、历史文化背景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出现; ★20、3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危机;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促成了20世纪文化观念的急速变化。 ★哲学流派非常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另外,文艺批评新流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等所尊奉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广泛影响。 二、基本特征 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 三、发展概况 1、英国: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高尔斯华绥:(1867—1933)代表作长河小说《福尔赛世家》(1932)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代表作《巴巴拉少校》(1925) 戈尔丁:(1911—1993)“寓言编撰家”,代表作《蝇王》(1983) 20世纪上半叶最有创作个性也最有争议的作家:劳伦斯(1885—1930) 跨越两个世纪:康德拉(1857—1924):“航海小说” 毛姆(1878—1965):《人生的枷锁》“英国的漠泊桑” 福斯特(1879—1970):《小说面面观》 讽刺小说:乔治·奥维尔《一九八四》 赫胥黎《奇妙的新世界》 20世纪下半叶新一代作家:格林、艾米斯、戈尔丁 2、法国: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1915 法郎士:《诸神渴了》1921 马丁·杜伽尔:长河小说《蒂博一家》1937 安德烈·纪德:《伪币制造者》1947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心理现实主义大师《蝮蛇结》1952 20世纪下半叶:玛格丽特·杜拉斯:《琴声如诉》、《情人》

第一章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概况

第一章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概况 一、西方文化、文学思想、作品影响下的现代文学出现 1、语言(文言文→白话文) 2、文学观念(文心载道→反映现实) 3、文体(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二、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 2、1927——1937年三十年代文学:革命(左翼)文学、民族主义文学、自由主义文学。 3、1937——1947 年四十年代文学:抗战(国防文学) 4、1949——1966年社会主义文学:红色文学(理想激情) 5、1966——1977年文革文学:八个“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夜袭白虎山》《红色娘子军》等) 6、1977——1989年重新接受西方文化的文学 7、1989——当下 篇目一:《阿Q正传》鲁迅 一、情节内容: 1、交代阿Q的经历,刻画性格特征。(1——3) 2、叙述经历,刻画性格特征。(4——7) 3、高潮(8——9)结束。 二、阿Q的典型形象:一个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落后农民形象。 1、典型环境:未庄。 2、句子的分析: (1)“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至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表现了阿Q的妄自尊大,一厢情愿的自尊,其实是一种愚昧保守)(P29) (2)“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未庄的落后封闭)(P29) (3)“你还不配…”(表现了阿Q讳疾忌医,是一个不敢面对现实的人)(P30) (4)“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刺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就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辣辣,—心满意足的得胜躺下了”。(表现阿Q的自轻自贱、自欺欺人)(P31)(5)“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男人……便从后面掷一块小石头”。(封建礼教思想的圣贤地位)(P35) (6)“这小D,是一个穷小子,又瘦又乏……谁料这小子竟谋了他的饭碗去”。(典型环境:冷漠、麻木、残酷)(P37) (7)P39写阿Q偷萝卜、拧女人大腿(狡猾、刁钻、无赖) (8)P40“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人民对革命的不了解,以至于深恶痛绝,革命的宣传不彻底) (9)P44“造反?有趣,………………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革命狂想曲:对革命表示欢迎。但民众普遍以为革命乃旧式革命,旧式革命:占地称王,成为一个有钱有权有势的统治阶级) (10)P51“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的悲剧(悲喜剧),,名族和文化的悲剧(奴性)) 鲁迅对阿Q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艺术特征:1、塑造了一个性格复杂,内涵丰富的典型。

全国统考文学概论v试卷(最新)

文学概论(一)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 1、主张把文本分为语音组合层、意义单元层、图式化的外观和再现的客体四个层面的美学家是()(1分) A:姚斯 B:艾布拉姆斯 C:韦勒克 D:英加登 2、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学者是()(1分) A:德里达 B:索绪尔 C:萨丕尔 D:卡西尔 3、杜甫诗句“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体现了()(1分) A:双声美 B:叠韵美 C:叠音美 D:叠字美 4、清代学者章学诚说“《庄》、《列》之寓言……愈出愈奇,不可思议。”此话突出了象征意象的()(1分) A:象征性特征 B:荒诞性特征 C:求解性特征 D:哲理性特征 5、明清时期评点过《水浒传》的重要人物有()(1分) A:李贽、叶昼、毛宗岗 B:金圣叹、张竹坡、脂砚斋 C:胡应麟、李贽、毛宗岗 D:李贽、叶昼、金圣叹 6、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类型,抒情作品是()(1分) A:“二分法”的产物 B:“三分法”的产物 C:“四分法”的产物 D:“五分法”的产物 7、语句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正确,这样的修辞策略一般称为()(1分) A:隐喻 B:典故

D:反讽 8、李白的《月下独酌》之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在意境创造上属于()(1分) A:情景并茂式 B:情中见景式 C:虚实相生式 D:景中藏情式 9、与“模仿说”相似的文学观念是()(1分) A:表现说 B:再现说 C:实用说 D:客观说 10、叙述时间是由两种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这两种时间是()(1分) A:文本时间和阅读时间 B:故事时间和现实时间 C: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 D:阅读时间和写作时间 11、“价值阅读”要求()(1分) A:发现作品的文化意义 B:发现文学所负载的审美价值 C:对作品进行价值评判 D:尽可能把握作品的肌质 12、西方18世纪至19世纪间出现的主要文学思潮依次是前()(1分) A: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B: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C: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 D: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13、《淮南子·道应训》中有“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的描述,一般认为这说明了艺术起源于()(1分) A:游戏 B:劳动 C:模仿 D:巫术 14、与艺术直觉相比,艺术灵感是一种()(1分) A:推理能力 B:思维状态 C:抽象理解 D:感性直观

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教学目标:1、把握整个20年代散文的发展概况。 2、掌握重要作家如周作人、朱自清等人的创作。 3、把握鲁迅《野草》的创作特色。 教学重点:1、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 2、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3、鲁迅《野草》的创作特色。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2课时) 教学重点:周作人的“闲话体”艺术散文风格。

一、20年代散文概况: 鲁迅在30年代曾经这样回顾:到了“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之上。朱自清则评价说:五四阶段散文创作的派别林立,“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这时期产生了周作人、冰心、朱自清、郁达夫等现代散文四大家以及鲁迅、林语堂、徐志摩、梁遇春等诸多不同风致的散文名家。到了三十年代则出现了何其芳的《画梦录》,四十年代又出现了张爱玲的《流言》,是现代散文家的队伍不断扩大。 二、简介五四前期的《新青年》“随感录”散文。 (1)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此后有诸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2)《新青年》随感录特点:a、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是其中主要作家。此外还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 b:“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周作人曾列举自己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文章,毫不留情地指出“它只是顽强地主张自己的意见,至多说得理圆,却没有什么余情”。 (3)《随感录》对后起的“语丝”派等散文诸流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新青年》《语丝》分化后,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所谓言志指派散文流派,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与前一派自是路向不同;不过,在五四初期大体上还是取同一创作立场的。 三、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二十世纪世界文学

2013学年秋季学期《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1.萨特是20世纪法国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2.1942年在加缪的文学生涯中意义重大,他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局外人》,对“荒诞哲学”主题进行探索。 3.加缪的作品《鼠疫》是以“医生手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的虚构故事,寄寓了作者对历史、世界和人的深邃思索。 4. 杜拉斯是20世纪最有影响、最富于个人魅力的法国女作家之一。 5.《情人》是当年已经70岁的杜拉斯的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 6.韦恩多才多艺,他的作品多以针砭时弊,抒发怨愤为特征,是“愤怒的青年”作家群代表作家之一。 7.韦恩多才多艺,他的作品多以针砭时弊,抒发怨愤为特征,是“愤怒的青年”作家群代表作家之一。他在《山里的冬天》中既成功塑造了“圆形人物”,又出色地刻画了“扁平人物”。 8.福尔斯不是一个纯小说家,他写小说是为了表述他的思想,因此他有“哲学小说家”的名声。 9. 《愤怒的回顾》被认为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上演的一部正确的戏剧。 10. 迪伦马特是当代瑞士著名戏剧家、小说家和画家,享有国际声誉,被认为是20世纪“继布莱希特之后最重要的德语戏剧家”。 11.伯尔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小职员、小知识分子、劳动者以及其他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构成了“小人物”画廊。 12.二次大战后,在看待民族灾难这个问题上,西德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所谓自省时期,反映在文学上,形成了“战后文学”,又名“废墟文学”,伯尔就是“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13.伯尔的作品《莱尼和他们》被德国文艺界称为“纪实体小说”或“新闻体小说”。 14.美国著名导演卡夫曼曾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拍摄成电影《布拉格之恋》。 15.《蝇王》是戈尔丁的第一部小说,也是最能体现其思想的代表作。小说以

二十年代小说

第三章二十年代小说 本章介绍新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小说创作的情况 要求掌握本期小说发展的三种类型或潮流。 1.第一类是“问题小说”和为人生的小说,以冰心、庐隐、叶绍钧等作家为代表。 2.第二类是乡土小说,理解回忆、乡愁、风土、写实的基本特色。 3.第三类是浪漫抒情小说,重点把握郁达夫创作的鲜明个性,进而掌握浪漫抒情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第一节问题小说与“为人生”的小说 一、“问题小说”的兴起及其原因: 1、问题小说的出现 ◆《新潮》作家群的作品初露端倪。◆冰心《两个家庭》等小说开创了问题小说的创作风气。 ◆1921年文学研究会将问题小说创作引向高潮。 2、问题小说形成创作朝流的主要原因 (1)是社会变革与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2)是外国文学影响的结果。 (3)是新文学理论家着力提倡、创作主体积极响应的结果。 二、问题小说的特征与缺失 1.关注社会人生问题的现实精神。 2.题材广泛,涉及面广。 (1)劳动者的命运问题。(2)妇女地位问题。冰心的《庄鸿的姊姊》。 (3)青年恋爱婚姻问题。(4)教育问题。(5)探索人生意义问题。 3.缺失:社会功利性与概念化。只问病源,不开药方。 三、冰心——“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 1.创作概述:冰心(1900.10.--1999. 2.)文学研究会成员。问题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出身名门。幼年阅读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冰心的文学活动始于“五四”运动,处女作《两个家庭》(1919年9月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第一篇小说),初用冰心笔名,便崭露头角。1923年赴美留学,主要创作通讯。1926年回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学院。抗日战争时期,以“男士”笔名,发表了一组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小说。抗战胜利随丈夫吴文藻赴日本,供职东京大学。1951年回国。她的创作大致分为两类: (1)家庭问题一直是冰心关注的主要问题 夫妻问题父子(女)问题青年问题 (2)反对军阀混战,描写下层官兵生活。 2、爱的哲学 ◆“五四”高潮后,冰心的问题小说转向爱的哲学。 ◆“爱的哲学”是冰心“问题小说”治疗青年精神危机的“备急千金药方”。 ◆《超人》、《烦闷》和《悟》是这种哲学的集中体现。 《超人》的倾向是反“超人” ?主人公何彬,一冷心肠青年,沉溺于尼采哲学,认为“爱和怜悯都是恶”,遗弃人间,遗弃爱,成了孤独的“超人”。但其潜意识中仍有爱的因子。 《超人》要求人们撤出“尊卑有序,长幼有礼”的等级藩篱,以平等的态度相亲相爱,具有人本主义色彩。《悟》宣扬爱的哲学“神圣无边”。 冰心的“心理问题小说”,以慰藉五四退潮后青年人的心灵烦闷为出发点,以“爱的哲学”的系统化为终结点。《超人》的倾向是反“超人” 3、创作的分水岭 ?1931年8月创作的《分》,是冰心创作道路上的分水岭。 ?《分》通过生于教授家庭和生于屠户家庭的婴儿对话,表达了对知识分子阶层的批评,对劳苦大众的深挚同情与尊重。 ?冰心从《分》开始转向现实主义,26年回国后的小说集《冬儿姑娘》,抗战期间创作的关于妇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总 (2)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 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革命文学争论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大革命失败之后,日益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革命形式对文学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经过整顿了的创造社和由蒋光慈等组成的太阳社,在《创造月刊》、《文化批评》《太阳月刊》等各自的刊物上,正式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暴露了很多幼稚的,片面的,绝对化的错误的观点。鲁迅与其进行了长达两年的争论。1929年国民党开始扼杀“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党组织调解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之间的争论,以便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 “左联”的成立,标志着以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为发端的左翼文学运动走上了健全发展的道路。在“左联”的旗帜下,左翼文艺阵线开展了多方面的活动,为现代革命文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团结、组织左翼作家,大力开展革命文学创作。 “左联”成立后,陆续出版了《拓荒者》《萌芽》《巴尔底山》等刊物,在北平和日本东京两地设有“左联”分盟,在广州、天津等地成立小组。许多左联作家同时又是革命者,从事革命活动,为了服从旨在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到1936年春解散,其前后活动的6年时间,对30年代乃至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介绍,注重文学批评。 左联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及批评理论”作为主要任务。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 (三)开展文艺大众化讨论,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设立文艺大众研究会,并明确规定“文学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作家们还进行三次大讨论,并作过部分创作试验。 30年代小说三大流派 一“左联”和左翼小说 “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主要是以蒋光慈为代表的。 蒋光慈(1901——1931),原名蒋如恒,安徽霍丘县人。他是我国普罗小说最早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之一,其作品亦是中国普罗小说的最典型的代表。1927年《短裤党》是蒋光慈的前期代表作。作品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现实斗争的密切关注和用文学书写革命史的巨大热情。作品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武装斗争的小说,也最早为文学提供了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人的形象和先进工人形象。大革命失败之后,又写了《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迅速反应了青年只是分子的分化,企图指出他们应走的道路。由于强调对重大历史事件做及时反映,蒋光慈的作品就具有了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并特具有一种历史沸腾时期昂扬的激情艺术追求力,但由于缺乏对生活从容的观察思考与充分的形象化,而流于浮面。因此《丽莎的哀怨》发表后,受到了左翼文艺界的批评。最后写成的《咆哮了的土地》(后改名为《田野的风》)是他的代表作。小说形象地反映了土地革命所经历的重要历史阶段,写出了“其势如暴风骤雨”的农运场面,在反映革命本质方面较前面的作品有了明显的进步。是一部在思想上艺术上相对成熟的作品,也是整个普罗小说发展

自考大纲 28956 20世纪欧美文学史

高纲1749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8956 20世纪欧美文学史 南京师范大学编(2018年)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20世纪欧美文学》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选修课程之一,属于“外国文学”课程系列。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地学习20世纪欧美各主要国家文学的基本知识,了解20世纪欧美文学的发展史,掌握这一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主要文学思潮、流派和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充分理解各流派的代表作家作品的价值、意义和特色,认识这些作家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掌握一般认识外国文学的方法,提高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评价目标) 要求应考者围绕大纲所规定的内容,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能够初步掌握20世纪欧美文学的总体发展过程,了解各主要国家的文学成就,各主要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创作倾向、基本内涵和创作特点;理解并掌握20世纪欧美各国重要代表作家的创作成就、价值、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能够对相关文学现象(思潮、流派、作家的创作等)进行描述和概括,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分析和评价外国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成就。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20世纪欧美文学论述的是20世纪一百年中欧美各主要国家文学的发展过程、主要成就和它的价值、意义与特色,覆盖英、法、德、美、俄等主要国家,涉及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各基本文学流派和重要作家作品。作为一门文学史课程,它的前修课程包括《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作品选》、《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应考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20世纪欧美文学的成就、价值和特色,有利于应考者提高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包括上下二编共十二章,将20世纪欧美文学划分为“20世纪上半叶的欧美文学”和“20世纪下半叶的欧美文学”两个板块来分别予以描述和评说。其中,在“20世纪上半叶的欧美文学”中,“导论”、“英国文学”、“美国文学”、“俄罗斯文学”是重点;“德语文学”是次重点;“法国文学”做一般要求。在“20世纪下半叶的欧美文学”中,“导论”、“英国文学”、“美国文学”、“俄罗斯文学”是重点;“拉丁美洲文学”是次重点;“法国文学”做一般要求。本课程的重点在于掌握20世纪欧美文学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主要文学思潮、流派的创作倾向、基本内涵和创作特点,以及重要作家的创作成就和艺术贡献。本课程的难点在于学习者要在掌握本课程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分析各种文学现象,掌握文学发展规律,正确评价外国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 Ⅱ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应考者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18世纪文学概述

各国社会政治情况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俄国 18世纪的欧洲是反封建斗争最激烈的时期。 启蒙运动与启蒙主义文学 启蒙运动 背景: 1)科学与生产力的突破性发展,工业文明的到来;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及其进步思想的传播; 3)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不满于旧的等级制度; 4)封建统治和教会特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启蒙运动的性质、代表人物及思想内涵 性质:继文艺复兴后欧洲的又一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代表人物及主要阵地:法国“百科全书派”。 思想内涵: 1)思想核心:理性主义; 2)宗教上:反对宗教狂热/迷信,崇尚自然神论、无神论; 3)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天赋人权思想,提倡自由、平等、博爱; 4)经济上:提倡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 5)文化上:倡导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 启蒙运动旨在建立一种新的资产积极思想体系,为资产积极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奠定基础。启蒙文学的特点 目的:宣传知识,开启蒙昧,唤醒民众 特点: 1)推崇理性; 2)政治性和革命性; 3)哲理性与政论性(说教性); 4)文体的创新性与多样性(散文时代、正剧、书信体小说、哲理小说、自传、对话体);5)主人公的平凡化. 英国18世纪文学概述 一、18世纪初期,温和的古典主义倾向,“蒲伯时代”。 二、20-50年代:具有启蒙性质的写实小说。(链接) 三、中后期:1、感伤主义文学:斯特恩、墓园诗派(链接) 2、戏剧:(链接) 3、诗歌(链接) 4、哥特式小说(链接)(反对) 写实小说兴起的意义及原因 是一个伟大的文学事件:它标志两千余年的史诗传统的终结,一个以个人主义和日常生活为文学题材的小说时代的到来。 英国小说得以在18世纪发展的原因:

20世纪欧美文学发展

20世纪欧美文学发展 【篇一:20世纪欧美文学发展】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萧伯纳 第三章劳伦斯 第四章莱辛 第五章奈保尔 第七章纪德 第八章莫里亚克 第九章塞利纳 第十章杜拉斯 第十二章布莱希特 第十三章茨威格 第十四章昆德拉 第十五章菲茨杰拉德 第十六章海明威 第十七章斯坦贝克 第十八章贝娄 第十九章塞林格 第二十章莫里森 第二十一章高尔基 第二十二章布尔加科夫 第二十三章肖洛霍夫 第二十四章索尔仁尼琴 第二编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艾略特 第三章叶芝 第四章里尔克 第五章瓦莱里 第六章卡夫卡 第七章奥尼尔 第八章普鲁斯特 第九章乔伊斯

第十章福克纳 第十一章阿波利奈尔 第十二章布勒东 第十三章加缪 第十四章波伏瓦 第十五章贝克特 第十六章西蒙 第十七章罗布-格里耶 第十八章冯内古特 第十九章海勒 第二十章卡尔维诺 一、导论一、导论 20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世纪欧美现实主义 文学 2020世纪俄苏文学世纪俄苏文学四、现代主义文学四、现代 主义文学五、后现代主义文学五、后现代主义文学十月革命萨拉热 窝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弗里德里希弗里德里希威廉威廉尼采尼采((friedrich wilhelm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nietzsche,,1844 1844年年10 10月月15 15日~ 19001900年年8 8月月25 25日),德国著名哲学日),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 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起人们重视,直 到20 20 世纪,才激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 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 《《悲剧的诞生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不合时宜的 考察不合时宜的考察》》《《人性的,太人性的人性的,太人性的》》《《快乐的知识快乐的知识》》《《瓦格纳事件瓦格纳事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亨利亨利 柏格森(柏格森(henri henri bergson bergson,,1859 1859年年——1941 1941 年),法国哲学家,文笔年),法国哲学家,文 笔优美,思想富于吸引力,优美,思想富于吸引力, 1927 1927年 获诺贝尔文学奖。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