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九品中正”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士人流徙迁移,致使汉“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此时地方豪强势力强大,统治者不得不依靠他们的支持才能生存,于是形成了门阀世族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力,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改革。“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由“中正”官负责考察人才,按九品定级,朝廷再按品授官。该制度开始实施于三国魏文帝曹丕执政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的实施过程是:

(一)设置中正官

郡置小中正,州置大中正,由司徒选择“德充才盛”或“贤有识鉴”的中央政府现职官员,担任其原籍贯的中正官,这样就收走了原由地方长官把持的人才选拔权,有利于加强中央对选士的控制。中正的专职就是选士,比起负责全盘事务的地方长官来,能保证投入足够精力去查访考察士人。

(二)品第人物

中正负责查访本籍贯的士人,了解其家世和德才表现,并作出评价。“家世”也称“品”,才德称“状”,中正官根据士人的“品”、“状”评定品级。具体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三)按品授官

品第士人的材料逐级审核上报:小中正报大中正,大中正报司徒,司徒呈吏部待用。吏部根据中正品第的等级授官,一般来说,品第越高官职越大。

九品中正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中正官是否“中正”是关键。初期选任中正比较慎重,多数中正对士人的品第也比较认真,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东汉以来浮华朋党之风,扭转了选士腐败的局面,国家也能选到一些有用之才。

但是后来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位居朝廷的大世族所把持。他们品评士人,往往把门第家世作为唯一标准。以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致使九品中正制偏离了选拔人才的方向,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这样就堵塞了寒门士子的仕进之路,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那些门阀世族子弟由于前程无忧,也不愿下苦功去学习。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当时的教育。而门阀世族把持选士任官大权,归根结蒂也是为皇权所不容的。统治者的权力一旦有所巩固,必然要采取措施来加强对选士权的控制。

第二节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531-约595年),字介,梁朝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人。他出生于世代经学的

仕宦之家,原在梁朝作官,奉命校书。后奔齐,曾主持文林馆并主编《乡览》,相继迁中书舍人黄门侍郎。齐亡,入北周为御使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深受重用,不久去世。颜之推自称“身经三代之悲,一身而三化”。他鉴于当时许多士大夫被诛的惨痛教训,结合自己立身、处世、治家的经验,写成《颜氏家训》一书,以训诫他的子孙。《颜氏家训》是

一部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成为后来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材料。

【《颜氏家训》】一书,在许多篇章里都谈到了有关家教的问题,尤其是《教子》一篇,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家教的主张。在这方面,颜之推的主要见解是:

一、家教要从幼儿时期开始

颜之推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所以他特别提倡幼儿教

育要及早进行。对此,他用民间谚语“教妇初来,教子婴孩”作比喻,说明家教从幼儿时期开始的道理。民间谚语的意思是说,要使媳妇服从公婆,遵守家规,就要从她一过门开始便

严加教训,以养成服从公婆和遵守家规的习惯。同样道理,要使子女长大成人,也应该抓住婴儿幼小的时机进行训练,这样才能打好接受教育的良好基础。他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成长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又在《教子》篇中说:“当及婴稚,识人

颜色,知人喜怒,便加训诲。”这种观点与我们当代所强调的早期教育思想是一致的,符合

二、家教的主要内容

家教的主要内容是语言、道德和立志。

颜之推认为,语言教育、道德教育和立志教育是相当重要的。

1?关于语言教育。颜之推认为儿童时期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期,他强调儿童学习语言要标准化,应该学习通用语言而不是方言。他在家训中批评某些贵族子弟不能讲标准语言,语音不准,言语不符合语法规范。他强调,教育子女学习正确的语言是父母必须认真完成的重要任务。他指出,父母不能教好子女正确地使用语言,就等于犯罪行为。他说:“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云为品物,未考书记者,不敢辄名,汝曹所知也。”对幼儿来说,语言教育是基础,哪怕一事一物,未经考证都不能随便称呼。否则,将会给子女造成谬误,影响终生。颜之推在中国家训发展史上首次提出语言教育的问题,而

2?关于道德教育。他认为家庭最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品德,特别是培养孝、悌的精神。

他强调在儿童品德塑造方面最重要的不是长篇说教,而是有效的长者示范。颜之推把成人道

德榜样对孩子的影响称之为风化。他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自先而行后者也”

3.关于立志教育。颜之推在《家训》中教育子弟要树立高尚的生活理想,志趣要高雅、心胸要开阔,力行尧舜之道,承续世传之家学,而决不把依附权贵、屈节求官作为生活乐趣和人生目标。这种观点尽管有阶级的局限性,以及他本人具体处境的原因,但把立志作为家

教的内容还是可取的。

三、家教要处理好爱与教的关系

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处理好教育子女和爱护子女的关系。他认为,善于教育

子女的父母能把教育和爱护巧妙地结合起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不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

往往只爱无教,或只教无爱,最终造成失之毫厘,错之千里的不良后果。根据他的观察,一般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往往处理不好这两者的关系。他说,有些父母对子女在生活方面尽量给予满足,放任自流,很少限制。做错了事理应训诫,反而鼓励;说错了话理应责备,反而以笑谅解。他进而指出,这种有爱而无教的现象,是绝对不能收到良好效果的。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他主张,父母对子女不能没有爱护,更不能没有教育,教育本身也是爱护。他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而生孝矣。”这就是说,父母对子女既有严格要求,勤于

督训,又有适当的关怀和爱护,爱教结合,严慈相济,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颜之推的家庭有世代学儒的传统,本人又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学问家。他总结了前人和

自己在治学方面的宝贵经验。

0端正学习目的

读书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是每个求学者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他针对当时求学者

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倾向,提出了以古人为鉴的正确思想。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

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0正确的学习态度

当时,在玄学清谈之风的影响下,许多士人以承认无知为耻,以巧辩胜人为荣。颜之推

反对这种恶劣的学风。他指出,求学的人本来是为了获得益处。但是,常看到有些人读了数十卷书,便自高自大,凌忽长者,轻慢同辈。他深刻批评那些一知半解却自高自大的轻薄小

0学习要靠勤奋

读书学习没有什么秘诀,更没有什么捷径,全靠个人努力。颜之推为劝勉后生刻苦读书,曾列举了大量勤学苦读的实例。比如,握锥刺股的苏秦,映雪读书的孙康,聚萤照书的车胤,

带经而锄的倪宽等。他还进一步指出,一个人能否勤学苦读,主要取决于他是否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意志。

。学习要珍惜时光

颜之推认为,学习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需要,人的一生都要

学习,少年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刻,“宜当早学,勿失天机”;对于成人来说,“犹当晚学,

不可自弃”。颜之推之所以劝勉人们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是因为他认识到学习必然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好处。颜之推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学习就

能收到“开心明目”之益。对此,他曾形象地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

秉烛夜行。”这表明他深信知识能给人带来光明,所以无论少年和成人都要抓紧学习,不可浪费时光而虚度年华。颜之推告诫子孙必须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

魏晋南北朝美术及其特点

成绩 题目: 魏晋南北朝美术及其特点 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魏晋南北朝美术及其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和过渡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美术自身的各个方面都有划时代的意义的进步。下面,我将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为主,来分析该时期美术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为政治文化变动剧烈的时期,区别与一般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这次变动是社会文化整体上结构性的变动。主要的变动包括∶统一政权打破,并开始出现胡人政策;儒学衰微,崇尚玄学与自然;宗教活动兴盛,佛教信仰普及;士族阶级的形成。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美术发展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 一、出现艺术的自觉。在魏晋之前,文艺注重实用性,为表达思想或概念的工具,而这时期开始强调情感的价值,文艺活动本身被视为目的。“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见”①------虽然为政教服务仍是其最基本的功能,但审美情趣已不仅仅局限于此。南北朝时期的山书画大家宗炳曾言“……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②他在这里不仅强调了“神思”,即情景交融的艺术想象活动,还进而把山水画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归结为“畅神”,反映出对艺术创作中的主题情感表现的高度重视。艺术的自觉并不局限于绘画,也可见于当时的文学、书法活动。以书法为例,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与实用价值兼备的行书不断发展成熟,极难辨认、但能够很好表达书写者个性特征和思想感情的草书备受推崇。各种书法交相发展,追求精神自由的杰出书法家不断涌现,书法,由此走向自觉。 二、观者及画论文字的出现。这时候的的画家开始注重观者的心理活动,伴随这个现象的是书画收藏活动以及层出不穷的画论。南齐的谢赫提出了品画的艺术标准六法论∶“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 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③而任性放达,不拘礼法,不拘形迹,简略玄澹的魏晋风度,又使美术理想的追求从“错彩镂金”转变为“初发芙蓉”。 三、士人在美术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书法与绘画成为士族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士人参与并重视美术创造活动,不仅使美术从单纯的“匠”转变为具有更为 ①引自谢赫《古画品论》 ②引自宗炳《画山水序》 ③谢赫《古画品论?序》

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doc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2011级四班第一组一、魏晋时期的教育 背景: 1、政治:封建门阀制度高度发展,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2、经济:庞大的庄园经济,拥有私人武装(“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 原,田池布千里” 3、文化:儒学日渐衰弱,佛教、玄学&史学、书学、文学等高度发展;经学 为土族地主阶级统治思想主要依据 (一)三国时期的官学教育 1、魏的学校教育:太学、地方学校、律学 2、吴与蜀的学校教育:立太学、设州学、设五经博士 3、效果:成就有限、继两汉教育发展高峰期后转入低谷期 (二)两晋时期的官学教育 1、西晋的中央官学:太学、国子学 2、东晋的中央官学:设太学、复制国子学(两学并存首次出现于东晋官学系统中) 3、教育内容:儒家经学占据主导地位,《周易》、《尚书》、《古文尚书》、《毛诗》、《周 官》、《礼记》、《左传》、《论语》、《孝经》 国学不突出的表现:学校管理松弛;学官中缺乏名师(东晋尤甚) 6、两晋的地方学校:热心的地方长官(eg:张轨,立学校、置儒林祭酒……) 7、十六国的学校:赵石勒:设立太学、命郡国立学官 赵石虎:复置国子博士、助教 慕容皝:立东庠与旧宫(长子:立小学) 姚兴:立律学与长安 效果影响:为后来的北魏教育奠定基础,推进各名族封建进程,加速各少数名族提高文化水平的步伐,促进各名族的大融合

(三)魏晋时期的私学教育 1、私学成为主导的教育形式 2、特点:私学设置范围延伸至边陲; 授业内容不限于五经,百家之言、文史之学皆在教授之列; 开办的私学多元化。 3、与两汉比较:体系不够完备,但教学内容广博、设置地域广袤性质多元 化。 二、南朝的学校教育 (一)宋与齐的官学教育 1、宋朝学校教育:元嘉时期○1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四馆并列 ○2学制:玄学、史学、儒学并列 宋明帝时期:总明观:藏书、研究、教学。 2、齐朝学校教育:制立国学 学官:沿宋制,设有祭酒、博士、助教 明帝时期:不重儒学,“学校虽设,前轨难追”(二)梁与陈的官学教育 1、梁朝学校教育:五馆、集雅馆、国子学、士林馆、律学 2、陈朝的学校教育:教育方式:以儒经为谈资进行诘辩 专科教育:律学 (三)南朝的私学教育 特点: 1、私学开办者成分较为复杂 2、教学内容多元化 3、特殊性质的家学得到较大发展 三、北朝的学校教育 (一)北朝的中央官学 1、北魏的中央官学: 明元帝:仿汉晋的学制、儒学思想为统治思想、改国子学为中书学; 孝文帝建立皇宗学、改中书学为国子学;诏立国子、太学、四 门小学; 宣武帝:官学教育趋于衰落;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 第4单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第4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公元220年至581年) 1.魏晋南北朝的美术出现了哪些新面貌?其社会历史原因何在? 答:(1)美术领域的新面貌 ①美术创作上题材范围扩大。汉代宣传道德规范的经史、孝子、列女和列士的内容仍占一定比重,反映生活特别是士族生活面貌的作品有所增加。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绘画创作也日趋活跃,山水、花鸟画有脱离人物画而成为独立画种的趋势。 ②绘画理论和绘画史性质的著作也开始出现。顾恺之《论画》、宗炳《画山水序》、谢赫《画品》等成为中国画论画史的奠基之作。 ③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画家。三国的曹不兴,西晋的卫协,东晋的顾恺之,南北朝的陆探微、张僧繇(yáo)、杨子华、曹仲达等人成就卓著,后世垂范。 ④宗教美术出现极端繁荣的景象。在统治阶级提倡支持下,各地纷纷大规模地建造寺庙和开凿石窟。 ⑤江南和北方美术创作都非常活跃,各有特点,并在互动中得到发展。西域及北方地区的美术在中原传统艺术与外来美术交流中出现了地域性的特色。 (2)社会历史原因 ①政治上战乱频繁、政权纷争,社会矛盾异常激烈; ②经济上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了东晋及南朝经济的繁荣; ③文化上民族大融合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以及崇尚自然,反对名教的社会风气扭转了社会的审美取向和艺术的创新。

2.南北朝有哪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分别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答:(1)南朝画家 南朝许多著名画家大都为皇帝所御用,或出身于名门士族,创作题材多限于佛道、贵族生活、时装美女之类。他们的创作注重构思及人物情态的刻画方面,较前代已有明显提高,有些作品还具有风俗画性质。南朝的代表性画家有陆探微、宗炳、谢赫等人。 ①陆探微的人物画 陆探微的画曾被谢赫评为“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是公元5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的画家。擅画道释及古贤、贵族、名士肖像,也画类似风俗性和花鸟题材的作品。他画人物“秀骨清像”,反映了当时士族赏鉴人物的审美时尚。作画“笔迹劲利”,气势连贯,被称为“一笔画”,画风“精细润媚,新奇妙绝”,和顾恺之同被列为笔迹细密的密体。 ②宗炳 精于书画,又擅弹琴。信仰佛教,思想兼有儒、道各家的影响。好山水,将游历过的景物图写于壁上。在其所著《画山水序》中提出“畅神”之说,具体论述了如何在有限的画面上画出广阔的山水景物,其经验总结已接近西方透视学之原理。 ③谢赫 精于画肖像及丽服靓妆的时装妇女,但主要贡献则在绘画评论方面。谢赫所著的《画品》对魏晋以来27位画家进行评论,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绘画品评专著。开创了史实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体例。谢赫重视绘画的教育感染作用;强调画家对生活深入观察和生动准确地表现对象;重视对人物精神状态特征的挖掘;并提出品评画家优劣的六个方面——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采,经营位置,传模移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

南朝时期的士族阶层的家庭教育 摘要:南朝时期,政权更替较为频繁,官学兴废不定,家庭教育为了弥补官学的不足却兴盛起来,同时士族阶层为了使本家族能长期稳定的享有各种特权,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而这种情况使得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格外兴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这一时期士族阶层家庭教育兴起的背景,以及在这一背景影响下的内容,分析这些对南朝时期子女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南朝家庭教育内容形式影响 前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家庭教育十分兴盛。门第观念、儒玄佛道的交融、社会动荡等因素是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家学、“家馆”、家训等是其主要的教育形式。魏晋南北朝的家族教育具有鲜明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战乱频繁的时代,但同时又是一个学术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人口的大流动和民族关系的大变动带来了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交流。玄学、佛学、道教、儒学以至法家、名家既相互争胜又相互吸收。此时,由于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官学教育呈现出时兴时废之状,难以担当起传递和发展文化的使命。而与之相反的是,在门弟观念的强化、九品中正制的推行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并臻于鼎盛。 家族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不够发达和普及,家族教育占有重要位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是学术界较为重视的问题。对其相关研究的成果较为丰富。如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阎爱民《中国古代的家教》等,都有一定篇幅论及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情况。此外,还有一些论文对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家学和《颜氏家训》所反映的家庭教育等进行了专门讨论,比较重要的如刘守旗《颜氏家训与家庭教育科学化》(《辽宁师大学报》,1993、6)、王若《浅谈中国古代家训》(《辽宁师大学报》,1993、6)、

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答:中国画术语。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犹如刚从水中出来。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人物,其势圆转而衣服飞扬,富于运动感、节奏感。故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说。 第二部分:简答题 1.试述顾恺之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答: (1):克服前代限于说教内容的缺点,广泛采用多样性题材。 (2):明确提出“传神”的重要性。 (3):加强平列构图的变化,依靠画面人物相互关系的巧妙处理以显示人物的情思。(4):揉和汉画与西域的线条,创造“春蚕吐丝”般得线描风格。 (5):在画法画理诸方面,体现出朴素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2.简述顾恺之绘画的艺术特点? 答:顾恺之是东晋画家,理论家,其人物画强调传神,注重点睛。风格精细,笔迹周密,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将源于战国时期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境地。 (1)特别重视眼神的刻画,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2)借助人物细节传神,画裴楷,脸上加三毫。 (3)用环境背景衬托表现人物性格,画谢幼舆,安置于丘壑中。 (4)借助人物之间的关系巧妙处理人物情感,如《洛神赋图》。 3.顾恺之的绘画成就和绘画理论有哪些? 答: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刻画,作画数年不点眼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同时也擅长以绘画艺术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面貌。他一反汉魏古拙之风,专重传神,点睛之妙。顾恺之所作人物画,善于用淡漠晕染增强质感,运用线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细线,人物五官描绘细致入微,动态处理自然大方。并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衣服线条流畅而飘逸,优美生动,充满艺术魅力。其晚年笔法如春蚕吐丝,似拙胜巧,微加点缀,而神采飘然,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4.简要解析《洛神赋图》 答: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取材曹植的诗篇,创造人神相恋的梦幻境界,抒发作者失恋的感伤;绘画以故事的发展为线索展开画卷,人物之间的情思依靠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现出来;洛神含情脉脉,若往若还,表达渴望不可及的惆怅情意,是“悟对通神”艺术主张的绘画表现。 5.写出谢赫“六法”,并逐一加以简要解释。 答: (1)气韵生动: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2):骨法用笔: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 (3)应物象形:准确的描绘对象的形状。 (4)随类赋彩:按照对象的固有色彩来设色。 (5)经营位置:指构思、构图。 (6)传模移写: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 6.从“曹衣出水”看曹仲达的绘画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三单元第二、三课课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特征和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时期的民歌《采桑度》、《敕勒歌》和《木兰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的成就。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魏晋南北朝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作用。(2)通过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对经济的破坏作用,使学生认识宗教的双重作用。(3)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分析,认识当时我国的一些科学家在勤奋钻研的基础上,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从而树立努力勤奋刻苦学习的信念。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节的教育与教学,培养学生对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2)培养与提高学生紧扣时代特征,抓住历史现象的关键,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概括的综合能力。 (3)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文化素质。 重点难点 1.重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数学、农学和地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道教、佛教及其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民歌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书法、绘画和雕刻等。 2.难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和特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兴盛的原因和危害。 教学方法 1.归纳法;2.阅读指导法;3.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学生回答:(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2)庄园经济占居主要地位,寺院经济膨胀。(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然后回答相关内容。结合前面我们分析文化发展的原因的基本模式:(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民族因素;(4)历史因素;(5)中外交流因素;(6)人民群众的因素等。然后分析出: (1)原因: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②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的内涵。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

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220 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一、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汉景帝开始 “削藩”,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东汉政权最终被推翻,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南海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四、对外关系方面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 五、文化方面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秦汉时期的音乐教育

秦汉时期的音乐教育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但是,因为建国时间太短,仅短短的二十余年,就被汉所灭,还来不及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建设。所以,一谈到秦代,就似乎没有文化可言。其实,秦代文化中,也有一些非常闪光的亮点,比如李斯的小篆,在中国书法史,可以称为空前绝后之作。再比如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在中国雕塑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伟大作品。在音乐上,最值得一提的是弦鼗的诞生。 先秦的弦乐器,无论是抚弹的琴、瑟、筝,还是击弦的筑,全部都是横放在案上或膝上演奏的,而后代广泛使用的抱于怀中演奏的弦乐器还没有出现。 据说秦始皇征调百姓去修筑万里长城,弄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闲暇的时候,民工们就把自己的苦闷悲痛和对家人的思念编成歌来唱,没有伴奏的乐器,他们就把鼗鼓(鼓的一种,就是今天的巴浪鼓。鼓旁有绳系两耳,鼓上有柄,演奏时左右转动柄,两耳击鼓发声)调过来,在鼓面上安上弦,把鼓柄作为音板来弹奏,就成了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抱在怀中演奏的弹拨乐器——弦鼗。后来为了区别于从西域传入的曲颈琵琶,又把弦鼗叫做“汉琵琶”。在弦鼗的基础上,才出现了三弦、秦琴、阮、月琴一类抱于怀中演奏的弹拨乐器。 汉代就不同了,立国时间长,国力强盛,使其有时间和财力来发展乐舞。 中国历代皆有乐府一类的音乐机构,掌管歌乐舞蹈的收集、整理、

制作及演出,其中,尤以汉乐府的成就及影响最大。 汉乐府的最大成就是采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民间乐歌的采集整理活动,使大批优秀的民间歌谣得以保存和流传。这些民间歌谣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喜怒和爱憎。乐府更重要的任务是为诗赋配乐,他们仍然把眼光投向民间,到民歌中去汲取养料。 汉代乐府的规模很大,演出场面也相当可观,达到“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的地步。 乐府所奏的音乐,有鼓吹、横吹、短箫铙歌、相和歌,其中相和歌的水平最高,是两汉乐府的精华。 相和歌的最高形式是“大曲”,这是一种在乐器的伴奏下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相和歌有辞,有声,而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 所谓“辞”,就是歌词,我们现在看到的汉乐府民歌就是“辞”。 “声”,指歌中有声音无意义,只起补占音节作用的字,即今天所谓“衬词”,如“咿儿哟,呀儿哟”之类。乐府民歌《有所思》中的“妃呼豨”等都是“声”。 “艳”是大曲中的引子或序曲,可以用乐器演奏,也可以歌唱。 “趋”和“乱”是结束性乐段,也是可唱可奏的。 最完整的大曲曲式,是一种三段体的结构: 第一段是“艳”,它一般在最前面,但也有在中间的,往往是一段优美抒情的乐段。 第二段是歌曲主体。它往往有好几段歌曲。

魏晋南北朝文学习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习题集 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 2、文笔之分 3、生死主题 4、游仙主题 5、隐逸主题 6、文学家族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第二期是;第三期是。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第二,。第三,。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徐陵的《》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三.简答 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 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 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 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 2、七子 3、建安风骨 4、正始风力 5、嵇阮 6、《咏怀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 指、和;“七子”是 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 《》(“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写时事。 4、《》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5、曹植的创作以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代表作有《》。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的矛盾,其代表作有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表现朋友无辜被害而自己无能为力的《》,对任城王暴卒而表示悼念的《》。还有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的《》、《》。前者以美女盛年未嫁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后者以“沉浮异势”自述无辜被弃。 6、“七子”中成就最突出,被《诗品》列为上品的诗人是和。前者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后者“仗气爱奇”,他们的代表作一是写战乱中饥妇弃子的 《》,另一首是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3首。 7、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篇,其中较为可信的是五言体的《》。 8、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和。 9、嵇康的四言诗的代表作是《》。阮籍的代表作是《》82首,他开创了中国文学上中的先河。 10、阮籍《咏怀诗》风格隐约曲折,《诗品》评为“言在耳目之内,。” 四.简答 1、简述曹操诗歌的主要内容。 2、简述曹操在建安文坛上的地位和作用。

秦汉时期(教案)

秦汉时期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 秦朝的统一:战国时期,_______经过_______变法,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____六国。公元前_____年,秦王______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_______。 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采用“_____ ”称号,全国的_____、_____、_____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_____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_____为凭据,由皇帝控制、发给。②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_____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_____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三公九卿:①构成:在中央,设置____、____和____三个最高官职。____之下还有诸卿。②职能: ____为百官之首,帮皇帝处理全国的____; ____ 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全国____ ; ____ 负责军事。③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____ , ____ ,军政大权操纵在____手中。 ④运行方式: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____ 、 ____和____进行朝议,最后由____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____下重大事情的____ 。 (3)郡县制:①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由____直接管辖。②与郡县制相适应,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___,对下督责___,定期向___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___或___,主要任务是治理___,管理___、___、狱讼和___。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___。③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____直接有效的控制。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A.对秦朝的影响:①巩固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B.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____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汉承秦制: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 、 ____并存。西汉武帝颁布“____”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中央集权得到初步巩固 汉朝选官制度:汉朝选官主要实行_______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二、经济 1、农业:汉朝以后, ____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 、官营手工业: ①冶金:如两汉的____ 和____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____工具 ②制瓷:____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____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____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____ 。 3、商业:①“市”的形成与发展: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6学时) (公元220——589年) [知识点提示]: (一)顾恺之的绘画成就及理论贡献;(二)谢赫的“六法论”;(三)宗炳、王微的山水画论;(四)墓室壁画及画像石、砖等。 [重、难点提示]: 着重阐明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宗教的发展变化,及其对文化艺术所产生的影响;介绍外来文化的输入和各民族文化艺术相互融合的关系,阐述这一时期绘画的长足进步及主要画家的艺术风格和成就。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的美术概述 一、历史概况: 魏晋南北朝是史称“三百六十年大混乱”的时期。 265—316)十六国(318—420) 三国(220—265) 317年) 东魏北齐 北方:十六国北魏 西魏北周 南方:东晋宋、齐、梁、陈 二、社会思潮的转变: 由于晋室南迁,南北各民族经济、文化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 文化中心的南移,造成了“江左风流”的文艺时代。 1、在哲学思想方面,产生了“玄学”: ①这个时期两汉以来的儒学受到极大冲击,“老庄哲学”受到没落文人的重视。 ②“玄学”形成出世隐遁,在生活上追求旷达放荡的魏晋风度,另一方面也导致逻辑思辨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 ③“玄学”促成了抒情诗的流行和人物画的新面貌,也促成山水画的独立。 2、在宗教方面:佛教的广泛传播促使佛教艺术空前盛行。 三、美术发展的概况

1. 美术题材的演变及发展: ①人物画发达,山水画独立,花鸟画萌芽 ②形成了有影响的新画种:佛教绘画样式 ③石窟造像与石窟壁画 2. 专业美术家的形成和专业队伍的扩大: 出现了以顾恺之为代表的历史上第一批专业画家。 3. 重视技巧表现,形成多种绘画风格 4. 出现了绘画史的评述和理论总结: ①顾恺之的《论画》及“传神论” ②谢赫的《古画品录》及“六法论” ③宗炳的《画山水序》 ④王微的《叙画》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 一、重要画家及理论上的贡献 1. 顾恺之的绘画及艺术主张: ①生平:(346—407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 时人称“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与陆探微、张僧繇被称为“刘朝三杰”。 ②艺术成就:a.题材内容广泛:人物、山水、禽鸟、道释无所不能,明确“传神”重要性。 b.突破汉代绘画较古拙的技法,加强平列构图的变化, c.依靠人物相互关系的巧妙处理 显示人物的情思 d.创造如同春蚕吐丝般的“游丝描”(古代人物画十八法之一 e.历代评述: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之“顾恺之之迹,坚劲连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驰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 唐代张怀瓘评其画:“象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 刘朝谢安称其绘画艺术为“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元朝夏文彦评其画:“笔法如春蚕吐丝,初见甚平易,且形式似时或有失,细视之六法兼备”。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魏晋 《女史箴图》 ①东晋顾恺之 ②依据西晋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而画,分九段,内容是进解劝诫宫中妇女的一些封建道德规范。(开卷以故事为例榜出古代忠于帝王社稷的宫廷后妃。后段阐述道德哲理内容)。 ③人物身材秀美,仪态端庄,云髻高耸,衣袋迎风飘举,显示了高雅而优美的风度。注重用线造型(高古游丝描),线条以连绵不断、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一样。 《洛神赋图》 ①东晋顾恺之 ②据曹植《洛神赋》而画。 ③以故事发展为线索,分段将人物故事的情节置于自然山川的环境中展开画卷。画面人物之间的情思主要不是依靠面部表情来线路,而是依靠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巧妙处理展现出来。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洛神的形象和对他们之间情感动态的描绘,形象的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而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使人体验到顾恺之概括的“悟对通神”艺术主张的绘画表现。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 ①南朝·宋江苏南京出土 ②竹林七贤是魏晋名士(当时士族乐于标榜的人物),他们以不同程度地以消极形式反对司马氏政权,提倡玄学清议,隐逸山林结为竹林之游。荣启期则是战国时的隐士。 ③砖画作者力图用简洁的情节与动作来描绘不同人物的性情与特征,特别是在刻画人物外貌的同时力求揭示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使这种画具有了肖像画的特征。描绘七贤最具性格特点的动作神态和以树作割断的分截画面的长卷式构图。 北朝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 ①北魏山西大同出土 ②出土了10座漆画屏风,一件五扇,两面绘制,分上下四层,内容为烈女、孝子故事。漆画以朱漆为底,墨线描绘,榜题黄底黑字,题材内容以及一些画面的处理(带有南方风格)与《女史箴图》极为相似。 《兰亭序》 ①王羲之东晋永和九年 ②行草序中所记他与志同好友、萧散明贤41人宴集会稽山阴兰亭休禊,“挥毫制序,兴乐而书”,字间毫无隔碍,文思和书法皆为一时之妙,通篇气势完足,神清骨秀,似有神助,为历代法书精品。 南朝帝陵石雕 ①在江苏南京郊区和句容、丹阳县境内 ②陵墓前依一定制度树有神道石柱、石碑、石兽等。 石兽一般通称辟邪。形如是自而有翼,有角或无角,它们是根据传说臆造出来的借神兽于墓前取其驱邪或求仙的含义。双角者称辟邪,独角者称天禄。 体型硕大,气度恢宏,形象虽源于狮子,但形体极其夸张,整块石头雕凿的兽形一般身体颀长,腰部弯曲,头小颈长,昂首阔步,整个体态形成有力的曲线。虽身上雕出飞翼,但绝无轻灵欲飞之状,而是强调以体积感和重量感来突出轩昂威严的气势,以此来表现墓主人无上尊贵的身份。具有代表性的宋武帝陵前的石兽齐武帝萧颐景安陵前的麒麟 ③就其形式来说,是承袭汉代石兽雕刻的。可溯源到古代波斯雕刻,利用整体石材,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服饰教案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服饰 概述: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到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共369年。这一时期基本上是处于动乱分裂状态的,先为魏、蜀、吴三国呈鼎立之势。后来,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统一全国,史称西晋,不到四十年遂灭亡。司马睿在南方建立偏安的晋王朝,史称东晋。在北方,有几个民族相继建立了十几个国家,被称为十六国。东晋后,南方历宋、齐、梁、陈四朝,统称为南朝。与此同时,鲜卑拓跋氏的北魏统一北方,后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再分别演变为北齐、北周,统称为北朝。最后,杨坚建立隋朝,统一全国,方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这一期间,一方面因为战乱频仍,社会经济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另一方面,由于南北迁徙,民族错居,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因此,对于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初期各族服饰自承旧制,后期因相互接触而渐趋融合。 第一节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祛,而衫为宽大敞袖。衫有单、夹二式,质料 有纱、绢、布等,颜色多喜用白。 除大袖衫以外, 男子也着袍、襦、裤、 裙等。 男子首服有各种巾、冠、帽等。 ①幅巾:更加普遍流行于士庶之间。 ②纶巾:原为幅巾中一种,传说为“诸 葛巾”。 ③小冠:前低后高,中空如桥,因形小而得名,不分等 级皆可服用。 ④高冠:继小冠流行之后兴起,常配宽衣大袖。 ⑤漆纱笼冠:是集巾、冠之长而形成的一种首服,在魏 晋时期最为流行。 帽子①白纱高屋帽:初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陈文帝即戴这种帽。样式为高顶无檐,通常用于宴见朝会。 ②黑帽:以黑色布帛制成的帽子,多为仪卫所戴。 ③大帽:也称“大裁帽”。一般有缘,帽顶可装插饰物,通常用于遮阳挡风。 履式,除采用前代丝履之外,盛行木屐。在服饰习俗中,访友赴宴只能穿履,不得穿屐,否则会被认为是仪容轻慢,没有教养。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九品中正”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士人流徙迁移,致使汉“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此时地方豪强势力强大,统治者不得不依靠他们的支持才能生存,于是形成了门阀世族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力,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改革。“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由“中正”官负责考察人才,按九品定级,朝廷再按品授官。该制度开始实施于三国魏文帝曹丕执政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的实施过程是: (一)设置中正官 郡置小中正,州置大中正,由司徒选择“德充才盛”或“贤有识鉴”的中央政府现职官员,担任其原籍贯的中正官,这样就收走了原由地方长官把持的人才选拔权,有利于加强中央对选士的控制。中正的专职就是选士,比起负责全盘事务的地方长官来,能保证投入足够精力去查访考察士人。 (二)品第人物 中正负责查访本籍贯的士人,了解其家世和德才表现,并作出评价。“家世”也称“品”,才德称“状”,中正官根据士人的“品”、“状”评定品级。具体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三)按品授官 品第士人的材料逐级审核上报:小中正报大中正,大中正报司徒,司徒呈吏部待用。吏部根据中正品第的等级授官,一般来说,品第越高官职越大。 九品中正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中正官是否“中正”是关键。初期选任中正比较慎重,多数中正对士人的品第也比较认真,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东汉以来浮华朋党之风,扭转了选士腐败的局面,国家也能选到一些有用之才。 但是后来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位居朝廷的大世族所把持。他们品评士人,往往把门第家世作为唯一标准。以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致使九品中正制偏离了选拔人才的方向,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这样就堵塞了寒门士子的仕进之路,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那些门阀世族子弟由于前程无忧,也不愿下苦功去学习。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当时的教育。而门阀世族把持选士任官大权,归根结蒂也是为皇权所不容的。统治者的权力一旦有所巩固,必然要采取措施来加强对选士权的控制。

第4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4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一、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教育政策遵循着一个中心原则,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法家思想在教育中占据统治地位。秦朝在文化教育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统一文字 秦统一六国以前,各国文字很不统一。国家统一后,这种文字混乱状况严重阻碍了统一政令的推行,而且也阻碍了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为顺应客观需要,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进行了文字的整理和统一工作,下令“书同文字”。 秦朝对文字所作的整理和统一工作,是使汉字走向统一、规范化、定型化过程中迈出的关键性一步。文字的统一,对中国文化和教育发展无疑具有重大贡献,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文化心理也有不可轻视的作用。作为文字统一工作的推动者,秦始皇、李斯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2.严禁私学 在中国教育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私学发展的鼎盛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对私学采取了严厉禁止的政策。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议下,严禁私学,并采取了“焚书”、“坑儒”等残暴措施来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 3.吏师制度 为了达到思想的高度统一,使法家思想深入人心,同时也是为了培养一大批知法、执法的封建官吏,实现以法治国的目的,秦采取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专职教师的出现,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秦又一次人为地将官与师结合起来,取消了专职教师,无疑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大倒退。 此外,为了移风易俗,巩固统一政权,秦统治者还利用行政权力,制定了一些“行同伦”的新法令,以形成新的道德习俗,“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这种凭借法令进行的社会教育,在实现“黔首改化,远迩同度”的政治要求方面有重大的社会效果。 二、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 1.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策 鉴于秦灭亡的教训,汉初统治者以道家的“清静无为”作为政治指导思想,汉初流行“黄老之学”。依托传说中的黄帝,而本于老子,实质上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先秦各家的学说。随着政治思想的转变,汉初文教政策也与秦朝截然不同。汉朝的文教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知识分子作用 汉初几位皇帝对知识分子都比较重视,汉文帝尤为突出。知识分子的地位提高了,在政治上也有了施展宏图的机会。 (2)允许开办私学 在汉初,私人讲学活动不仅没有受到统治者的干预,相反,朝廷对其中一些著名学者的礼遇,加上皇帝接连不断颁发的求贤诏书,实际上是对私学的一种无声鼓励,私学因此蓬勃地发展起来。 (3)废除“挟书律” 汉朝统治者废除了秦朝的“挟书律”,允许人们自由收藏、携带、讨论《诗》、《书》。“挟书律”的解除,热情的学者开始传写、抄录书籍。政府也采用给予献书者一定奖赏的办法鼓励私人将图书献给国家或借给官府抄录。一系列措施使社会拥有的图书量渐增。 2.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汉朝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董仲舒。他是汉朝最负盛名的儒家学者之一,有“汉

第5章 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5章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 一、魏晋的学校教育 魏晋是封建门阀制度高度发展时期,士族地主把持朝政大权,控制仕进之路。当时实行有利于著姓大族的“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门阀制度的膨胀对学校教育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士族享有受教育的特权和优先选官的特权,挫伤了人们求学的积极性。 在这一时期,儒学日渐衰微,而东汉时开始传入中国的佛教,新崛起的汇合儒、道(后又加入佛的成分)的玄学,以及史学、书学、文学等,都进入了大发展时期。经学在这时虽处于中衰时代,但它仍为士族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依据,传授经学的学校在学制系统中始终处于主要地位。这个时期的经学,突破了两汉严守师法、家法与今古文经学的藩篱,摒弃了注重章句训诂的学风,汇释众家经说,注重义理之学,吸收佛、玄思想,注经力求简洁明了,标举大义,一反汉朝繁琐支离以及阴阳五行化的经学,形成“魏晋经学”,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种社会现实的影响下,魏晋时期的学制体系也发生了变革。 1.三国时期的学校教育 (1)魏的学校教育 魏政权建立初年,对文教事业开始加以重视。其官学设置,基本上承袭汉制。 ①太学 曹魏统治者重视儒术,使其为维护统治服务,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崇儒措施,使太学得到初步恢复。 魏文帝制定“五经课试法”,使考试与选拔统一起来。其规定的主要内容为:初入学者称为门人(即预备生);学满两年并考试能通一经者称作弟子(即正式生),不通者罢遣;弟子学满两年考试通二经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未能通过考试者,可随下班补考,补考通二经者,亦得为文学掌故;文学掌故满两年并能通三经者,擢其高第为太子舍人,不得第者,也听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太子舍人;太子舍人满两年并试通四经者,擢其高第为郎中,未及格者,亦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郎中;郎中满两年并能通五经者,擢其高第而随才叙用,不通者亦听再试,试通亦叙用。 魏的“五经课试法”是在东汉的以通经多少来决定官员升迁的考课制度基础上形成的,但把学校教育与文官选拔考试统一起来是魏与东汉的不同之处。 魏太学虽兴办数十年,但其始终未能较大地发挥育才的功能。其原因一是学官遴选不精,生员择取不严,二是学官升迁及官员考选制度有弊,挫伤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②地方学校 曹魏政权建立后,州设文学从事,郡设文学掾,县设校官掾,以主持地方学校。一些地方官员中的热心者仍然兴学。行政官不热心者,学官及学校均为虚设,有名无实。 ③律学 曹魏在教育制度上的新发展是律学的创办。227年,依尚书卫觊所请,于廷尉属下设律博士。这是我国律学设置的开端,打破了经学一统的局面。 (2)蜀与吴的学校教育 蜀、吴两国也有兴学之举,并分别有其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 魏、蜀、吴三国,为了巩固其政权,各就其国情,采取一些发展教育事业的措施,所取得的成就都非常有限,这是继两汉教育发展高峰期之后转入低谷期的实际状况。 2.两晋时期的学校教育 (1)西晋的中央官学 ①太学 西晋太学是曹魏太学的继续与发展,其规模不逊色于两汉太学。此外,太学生中还有着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思想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思想 考察魏晋南北朝的教育思想须用历史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从历史的观点来看,魏晋南北朝的教育思想在根本上还是继承了汉代以儒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无论是官学、私学,还是门第、宗族家庭教育,都把经学,儒家的伦理道德放在重要位置,这方面史籍记载很多,斑斑可考,无庸再述。但这一点也说明了无论在大一统时期(如秦汉),还是在纷乱时期(如魏晋南北朝),汉代地主阶级所选择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历史事实。它不仅为汉族地主阶级,实际上也包括绝大部分被剥削阶级所接受,也为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所认同,这是中国历史保持长期稳定性的原因之一。从发展的眼光看,以儒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的变化和地主阶级的局部更新,教育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魏晋南北朝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以经济结构来看,除因战争破坏外,地主阶级经济急剧膨胀,大土地所有制迅猛发展,田庄、庄园和别墅普遍出现,自由农民农奴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从政治结构看,门阀世族地主垄断着政权,社会的贵族化、等级化趋势日益加强,寒门庶族由两汉那样通经致仕的路子基本被阻隔;从思想上来看,儒家思想受到很大冲击,玄、佛、道思想广为流行,并渗透到儒家思想之中。因此,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君主专制遭到削弱,思想界也活跃起来,教育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如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教育思想,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田畴、庾衮等的社会教育思想、傅玄的尊儒教育思想,还有佛、道、玄学的教育思想等等,使这一时期教育思想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一)傅玄的教育思想 1、傅玄的生平及思想倾向 傅玄字休奕(公元217- 278年),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人。北地傅氏也为魏晋一流高门,魏末尚书傅嘏(主张才性同)也为泥阳人,当为一支所分。傅玄祖父傅燮为汉阳太守,父傅幹为曹魏扶风太守。傅玄少时因家道中落而孤贫。但他博学善属文,解钟律。性刚劲亮直,不能容人之短。可见他少时就颇有文才,造就了一身刚强的性格。郡上计吏,再举孝廉,太尉辟,他皆不就。他的政治生涯是从州举秀才开始的。举秀才后,又除为郎中,与东海缪施共同撰写《魏书》。后又参安东、卫军军事,转温令,再迁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司马昭建晋国,傅玄被封为鹑觚男。晋武帝为晋王时,迁散骑常侍。晋代魏后又进爵为子,加驸马都尉,迁侍中,后历御史中丞、太仆、司隶校尉等职,死后追封为清泉侯。 傅玄一生仕宦可谓显达。其原因一是高门出身,深为司马氏所笼络,二是他以儒学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深得司马氏的青睐。我们知道司马氏为河内大族,世代伏膺儒学,尽管魏晋易代使司马氏之心路人皆知,但司马氏除忠已不可再言外,对孝、礼、义,还是大加奖掖的。而傅玄的政治思想倾向正是如此。晋武帝即位后,傅玄上疏:臣闻先王之临天下也,明其大教,长其义节;道化隆于上,清议行于下,上下相奉,人怀义心(注:不是忠心)。亡秦荡灭先王之制,以法术相御,而义心亡矣。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其后纲维不摄,而虚无放诞之论盈于朝野,使天下无复清义,而亡秦之病复发于今。陛下圣德,龙兴受禅,弘尧舜之化,开正直之路,体夏禹之至俭,综殷周之典文,臣詠叹而已,将又矣言!惟未举清远有礼(注:非有忠)之臣,以敦风节;未退虚鄙,以惩不恪,臣是以犹敢有言①。晋武帝深表同意,并说:举清远有礼之臣者,此尤今之要也②。这篇上疏是傅玄对新王朝建立的政治表态,当时大族大都如此(如王祥、荀彧等)。傅玄从批判秦皇、魏武、魏文入手,使晋武帝直承三代之遗风,是与西晋统治者鉴于古训,仪刑唐虞的思想一致的③。而傅玄提出的举有礼之士,又正被晋武帝作为一大要事,凡此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