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苏省2018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题分析下水作为

江苏省2018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题分析下水作为

江苏省2018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题分析及下水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目录】

【名家名师解读高考题】

1.王夫成

2.姚卫伟

3.陈广团

4.崔巍嵩

【作家名师写高考文】

[1]最美的语言/丁立梅

[2]蚕语沙沙/郁凤

[3]天何言哉?/陈凤兰

[4]童言稚语/许尧

[5]如花解语声声慢/赵峰旻

[6]花开正盛却无语/林四海

[7]诗人何为?/陈月

[8]衣服渐变存语言/黄友芹

[9]你是这座城市无声的歌/王霞

[10]落脚无声/林小会

[11]市民心中的“大白菜”/叶浅韵

[12]神的指引——语言/河海洋

[13]懂,是最美的语言/殷丽兰

[14]回到一株荏苒/刘平萍

[15]粉墙黛瓦——时间轴里的浅吟低唱/蔡兆霞

[16]与贝多芬面对面/时鹏寿

[17]做个“知言之人”/时鹏寿

[18]大自然的语言/龚静熙

[19]燕语呢喃/袁夫石

[20]仓颉的好意我心领了/张锐

[21]草木春秋皆有韵/梁艳

[22]你的语言我最懂/文/段维维

[23]谁在哭泣/王刚

[24]画外音/王刚

[25]加密的语言/许蒙

[26]石榴花红/西江月

[27]素琴清音/安春红

[28]还说霸王举鼎/曹志成

[29]小外孙女的眼神/孙尤侠

[30]兽语/王其成

[31]追寻真诚而优美的语言/刘祥

[32]桥/洪劬颉[33]瞧,咱家的四代人/朱元明

[34]语言是世界的存在/范秋盛

[35]鲁迅的语言干不过一个人……/王开东

[36]儿子的语言/张居祥

【名家名师解读高考题】

1.王夫成

作文:贴近现实生活,引发考生思辨

今年的作文试题仍是材料作文形式。角度自选,题目自拟,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材料的核心概念是“语言”。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千差万别,缤纷斑斓。“语言”既是包罗万象的生活元素,又是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能,具有丰富厚重的意蕴。以“语言”为关键词,能够引发考生思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写作空间。

围绕“语言”这个核心概念,材料的三行文字从三个层面引导考生展开联想,打开思路。

首先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通过“花解语,鸟自鸣”的生动画面,触发考生想象,“处处”强调“语言”的普适性和广泛性。

接着,从语言的基本功用出发,阐述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所举例子从有形与无形、有声与无声、艺术与科技等维度,展示人类文明所构建的语言体系。

最后,引导考生思考并把握作文的立意方向和表达重点,从生活、生命、文明等角度,指出“语言”的意义和价值。

从材料的关键词看,由2015年的“智慧”到2016年的“个性与创新”到2017年的“车”到今年的“语言”,江苏作文命题循着平正厚重的路子走,考题贴近考生日常生活,容易上手,选择空间广。“语言”主体有大自然语言、人类的语言,有生活语言、艺术语言、科技语言;“语言”意义和价值可写丰富生活、演绎生命、传承文明……考生写作自由度大,可根据个人的感悟思考及写作特长,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自由选择,施展才华。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选择何种“语言”对象,行文要注意两点:一是选择角度宜小巧,便于集中笔墨、深入开掘,避免立空乏粗浅;二是行文中一定要紧扣“语言”来写。

比如,选择写花鸟如何丰富这个世界或日常生活,要扣合其“语”和“鸣”来写;写音乐和雕塑如何创造独具魅力的艺术世界,也要扣紧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来写,这样才符合作文

的命意。总之,不“选”失之空泛,不扣失之“跑偏”,审题不难把握,立意见出高下。

【王夫成,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2.姚卫伟

总的来说,是好题目,开放性很强,大背景,宽视野。很合理,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

对于这个题目,首先脑海里要产生联想:花解语,鸟自鸣,花是主语,鸟是主语。自然的语言,联想到社会的语言,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语言,联想到自我的语言。思路打开,天下所有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什么叫超越自我,考生从这个背景想,思路就可以打开。

语言是一门善解人意的艺术。比如,历史语言“岁月无语,唯石能言”,能独立写论文的。现代人的四种语言。一、学好母语,二、外语,三、艺术语言,四、计算机语言。这道题目要立在高处,坐在平处,向着宽处。这是一篇作文,一个话题,还是要有一个比较小的角度。

也可以联想到童年的生活。这样的题材经常可以用到。《童年留痕,花开有声》,这种题目就能对得上。《语文是一门心灵的学问》、《给我的心灵种下阳光》,比如某个时候某些人对你说过一些话,让你印象深刻等等。

【姚卫伟,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审(教授)。】

3.陈广团

今年的江苏高考作文,不出意外地沿袭了近二三年的出题路数和话语风格,即材料指向聚焦窄化到某一个点上,作文审题立意都必须在这个点上展开。

但比起前几年的命题聚焦点,今年的开放性更大,似乎可以“无限”拓展。2017年的“车”,2016年的“话的长短”指向性相对更实在,而今年的“语言”这个词本身内涵就比较丰富,再加上材料给出的对“语言”这个词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所以,对“语言”比较多元的理解,使得文章的立意和内涵表达变得更加丰富。

我想起了苏轼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可以写苏轼的语言,李煜的语言;想起了论语“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可以写自然天道的语言;想起了《梁祝》《江河水》,可以写音乐语言;想起了电影,可以写电影语言的变化及审美;想起了书法、绘画,想起了某位作家,想起了某种艺术形式,想起了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想起了知音的故事,想起了论语的侍坐章,想起了苏秦张仪的善辩,想起了春鸟秋虫自作声……空间太开阔,内涵真丰富。

好写,但写得好也不易!

区分度在语言和思想上。

——这是我看到材料一闪念的感性判断。

重新又看了一遍材料和作文要求,可以理性地作些分析。从材料内容来看,这个“语言”有实和虚之分,实的就是说话交流,虚的就是意义和意思,一物一景呈现出来的特殊意义,我们理解了它,就是用属于它独特系统的语言去理解它的意义和意思。如前面提到的电影语言、绘画语言等。

材料有三个段落,实际上是三句话。

第一句话: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这是对语言的初步认知,明确了本次作文的写作范围。

第二句话: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这是对语言类别的列举。我们在写作时,最好能选其一种,窄化范围,聚焦发力。如果这些种“语言”形式概括或综合起来谈可能就显得空泛了,既难透彻,也难深刻。

第三句话: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这句话有三个层次,指向三个立意角度。当然只要是把“语言”作为写作内容,立意也不一定仅仅局限于这三个角度。

总体上看,今年的江苏高考作文会让学生有话说,是个好题目。但在防宿构防套作方面力度不够,可以预见的是今年的作文一定会有大量的佳作出现,但也还会出现一些脱离生活的所谓文艺腔和小资情调的疑似宿构与套作。高考命题的教学导向作用,需要我们所有的专家和一线教师认真地反思和探索。

【作者:陈广团,江苏省灌云县第一中学,中、高考研究专家。】

4.崔巍嵩

今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的形式仍是材料作文。果然是继续从日常生活选点,经反复锤

炼成材。这样的命题思路,已为广大江苏考生所熟悉,为考生的写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是生活的常识,也是题目的引子,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生活,进而聚焦生活中的“语言”,正因为“生活中处处有”,语言这一话题就很有烟火气、生活味。

第二句话,“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从“种类”和“形态”两个方面加以提示和引导,意在帮助考生展开联想。

什么是“语言”?有声的是语言,无声的也可以是语言;有形的可以是语言,无形的也可以是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很好地引导考生思考语言的“种类”和“形态”,而且材料的后半句还从“音乐、雕塑、程序、基因”等方面加以引导,“省略号”更是给考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比如还可以是“绘画、摄影、书法、文学”等艺术,也可是“足球、篮球、乒乓球”等某一个体育项目。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诗意地思考某一个具体形态和种类的“语言”,比如“留白是绘画、文学、摄影等形态的一种语言艺术”,“射门是最好的足球语言”,“诗中有画——王摩诘诗歌的语言艺术”等。总之,这句话给我们考试更多的诗意的想象空间。

第三句话,“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这句话是材料的关键所在,主旨所在。从“生活”、“生命”到“文明”,进一步引导考生去体悟司空见惯的生活各种语言形态。三句话实际上是从三个维度阐释了语言的作用,也是命题者给考生的立意方面的一个暗示,三者之间是一种递进关系,“语言丰富生活”主要是基于生活的常见不同形态的语言角度,让我们绝大多数考生有话说;“语言演绎生命”则更多的是从理性思考层面让考生进一步深入分析语言的作用;最后“语言传承文明”责提升到语言的核心价值层面讲语言的作用。第一个角度侧重感性,后两个角度侧重理性。这几个角度,既可以单写,也可以交叉,还可以综合,给考生提供了充分施展写作才华的空间。

材料的三句话,有生活情趣,也富有诗意表达,更有理性思考,是一个有机整体,意蕴丰厚。材料既有开放性,又有限定性,限制与自由相反相成,适合不同文体的写作,既有力地彰显了公平原则,又有效地保证了试题的区分度,对中学作文教学也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崔巍嵩,现任职于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长。】

【作家名师写高考文】

[1]最美的语言/丁立梅

回了趟老家。

这次回老家,我没像往常一样,预先给我爸我妈发布通知。我爸我妈毫无准备,他们真实的日常,便真实地坦露在我跟前。

上午十点钟的光景。村庄安静得像一座空城,轻微的风吹,也能听得见回响。地里的麦子熟了,有些已收割,有些还没收割。大地缄默不语。

有小白狗不识我,远远冲我吠,扯着喉咙跳上跳下,兴奋得不得了。村庄里来的陌生人也少,它一定当我是陌生人了。我苦笑,我何尝不是一个陌生人?

爸妈没有应声走出来。家门半掩着,门前的场地上,晾晒着麦子。场地边上,是我前年种下的花,两三年的工夫,它们已蔓延成一大片了。是些大丽花、波斯菊,还有小野菊,它们正颜色绚烂,热情高涨地开着。花丛中没见到一根杂草,说明我妈肯定给它们除过草了。我关照过她的,一定要养好我的花。我妈记着了。

打我爸电话。我爸正在村部卫生所输液,他身体有炎症,又查出身体内长了个肌瘤。

村部挪了地方。我向一个人打听怎么走,那人很热心地把我送出好远。

村部大院子里没见到一个人。卫生所的一间屋子里,人却满满的,都是些老人,都在输液,我爸在其中。看见我,他很激动,别的老人都没有儿女去看望的,只他有。他一个劲地傻笑,嘴里重复地说的只有一句,乖乖呀,乖乖呀。儿女是他最好的药,能止他一时的痛,让他忘了疾病。

妈原来在家,在蚕房里忙着。妈很像一片草叶子了,缩在哪个角落里,很容易被人遗忘掉。我责怪妈,不是让你不要再养蚕的么!

妈很委屈,她说,我家的桑叶长得那么好,那么好。妈的逻辑是,既然长得那么好,不养蚕就对不起桑叶了。妈又喃喃,家里的活计我不做,谁做?你爸又不能做。他得了这个倒霉的病,总是尿裤子,一天到晚我要帮他洗十几条裤子。

爸听见妈的话,很抱歉地笑,沮丧地跟我说,我有时都觉得没活头了。

我安慰他,爸,咱活着一天就赚了一天。你虽有病,可比起那些中风躺在床上不能动的人,不是好很多了吗?

爸点点头,说,是啊,我还能吃还能睡,还能走还能动的。

咱有病就治病,积极地去应对,万事不要怕,有我呢,我会帮你安排得好好的。我继续宽慰我爸,并塞给他一些钱。

妈这时跑过来告状,说上次爸说带她上街玩,结果去逛了一天,什么也没舍得买,吃饭是买的盒饭,就蹲在冷风口吃下去了。妈本是笑着说的,说着说着,就抹起眼泪。妈的眼泪,近年来特别多。

爸只好干笑,说,你这人,你这人,也是你同意买盒饭的,那天我们不也吃得挺饱吗?

我实在不知说他们什么才好。想到风里头,两个老人蹲在一起吃盒饭,我鼻子就发酸。

爸手头也不是没有钱。我姐说,他存着好几万呢。但爸一辈子穷怕了,节俭得近乎吝啬,近乎抠。爸有他的理由,万一呢,万一出个什么事要用钱呢,到时没钱,那不是让子女受累了?

爸是在为他和我妈的后事做准备,我心里明白,我只不说,假装天还长着,地还久着,岁月还未老。

我拉他们一起站在门前的花旁拍照,我妈为此特地换了身新衣裳,笑得像个小女生。我爸也很认真地把翘起来的衣角理平,又换一顶新帽子戴头上。我一手搂一个,叫一声爸,再叫一声妈。这世上最美的语言,我怕是叫一声少一声了。但眼下我还能叫着,我很感激了。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及中等院校《语文》教材。多篇文章被选作高考、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2]蚕语沙沙/郁凤

大家都听过鸟语,可有谁听过蚕语?

我真听过,不信,你听。

洁静的蚕室里,成千上万只蚕,蜕过了四次皮,起过了四眠,舒展开了柔嫩而瘦长的身体,胃口大开,微型的锯齿一般牙齿咬紧桑叶的边沿,便不再松开,迫不及待,连续不断的,啮食着。渐渐地,蚕室里小雨淅沥沥,然后大雨沙沙沙,沙沙沙……

这是父亲最喜欢听的声音,他说,这是它们在说话呢。

我不信。

他说,它们在告诉我,它们很健康,这桑叶很好吃,它们吃了还要吃。父亲露出欣慰的笑容。

我高三那年春天,他整天整夜陪伴这些小生命已经20多天了。蚕种回来时只有蚂蚁一般大小,两张暗黄的纸上密密麻麻数不清多少只。

蚕种领回来之前,父亲就开始了忙碌,蚕室里里外外用石灰水消毒一遍又一遍,养蚕的工具蚕匾、蚕网也都洗净、消毒、晒干。

蚕种回来的那天,父亲早早生好炉火,烘暖蚕室一角的暖房,怕春天温度太低冻坏小蚕。这也是我们家唯一舍得烧煤炉取暖的时候,冬天再冷也不舍得,最多灌个热水袋取暖。

可是对小蚕,父亲是极大方的,煤球炉要连续烧好几天,等气温回升到20度以上,蚕蜕过了两次皮,起了二眠,才会停止。

这段日子,父亲将采回的桑叶晾干露水,切碎,撒匀。墙壁上那根长长温度计,父亲每天要观察好多遍,让我觉得养蚕是一件很神秘、很有技术含量的事。

我很好奇,问父亲,蚕又不说话,怎么才能知道温度是否适合,它们是否健康?

父亲说,蚕自己会说话。温度太低了,它们就懒得动,身子缩着,食欲不振。温度适合时,就会舒展身子,胃口大开。

蚕沙发软,是告诉你湿度太大,桑叶太湿。皮肤发黄,是告诉你要蜕皮了;皮肤白里发青,告诉你很健康;皮肤发白,是告诉你,得了白僵病了,要用药了;四眠后,吃了5、6天桑叶,身体开始变得透明,那是告诉你要上蔟做茧了;上了蔟到处爬不肯做茧,是告诉你它中毒了,不能吐丝了。做好的茧,摇一摇,里面有轻微的晃动声,是告诉你可以摘茧去卖了……

父亲如数家珍,滔滔不绝,眼中满是期望。

母亲患病去世后留下了2000多元的债务和未成年的我和弟弟。2000多元在1988年可是一个天文数字,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养蚕,所以父亲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这些蚕儿身上。

蚕儿在父亲的精心喂养下,渐渐长大,由一张蚕匾,扩展到10张、20张、30张、50张……满满一屋子,搭起的架子上一层又一层的蚕匾,每天铺了一层又一层的桑叶。起过四眠后的蚕开始疯吃,整天整夜从不间断。

桑叶是父亲一筐一筐从桑田里担回来的。以前是母亲采了桑叶,父亲担回,然后一起喂食。可现在只有父亲一人,在密密麻麻的桑田里默默地一片一片采下桑叶,再一筐一筐的担回家,再一把一把的铺上蚕匾。我只有下了晚自习回来才能帮上一点忙。

沙沙沙,沙沙沙……这是告诉父亲我们还要吃还要吃。

桑叶在它们的身下不断地缩小缩小,直至只剩下一层层叶子的筋络。

父亲刚铺上一层厚厚的桑叶,一会会儿就由绿色变成了白里带青的蚕儿一片。蚕儿越长越胖了,可是父亲却瘦了一圈。

终于蚕儿不再疯吃了,身子也渐渐变得透明起来,那是告诉父亲它要做茧了。

又是一个白天接连一个整夜的捉蚕,因为蚕成熟的时间有先后,要把先透明的分拣出来,放到蚕蔟上。这要连续作战,因为一耽搁,有些蚕就会在蚕匾上乱吐丝。

父亲不停地观察蚕蔟上蚕的状况。今年的桑叶长势特别好,枝繁叶茂,蚕儿也长得特别壮实,按这个势头做出的茧应该很大很厚,应该能卖个好价钱,一两百元应该不成问题,可以先还去一部分欠债了,父亲心里盘算着。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做茧时间早到了,可是这些上了蔟的蚕,只顾摇头晃脑,却不肯吐丝。

父亲的脸色越来越灰,越来越灰。蚕儿告诉他,它有满肚子的丝却吐不出,好难受。

父亲知道这是农药中毒的典型症状。

一切辛苦全白费了,一切希望全消失了。

空气中只要有一丝的农药味,蚕都会中毒。重则不吃桑叶,轻则桑叶照吃,就是不吐丝,不做茧。

哪来的农药?只有天知道!因为是空气中飘来的,遭殃的还有好几家。

欲哭无泪,欲诉无门……

我只有责怪曾经沙沙作语的蚕,你为啥不早点告诉父亲空气的异常呢?为啥要等到耗尽了他所有精力才告诉他这残酷的结局呢?

蚕室里再也没有了蚕语没有了沙沙声,因为父亲病了,几个月后也随母亲去了。

也许那边的天堂里父亲和母亲正一起倾听蚕语沙沙沙。2018.06.08 00:58

【郁凤,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老师】

[3]天何言哉?/陈凤兰

花有花语,鸟有鸟鸣。

玫瑰象征爱情,梧桐花代指初恋,彼岸花比喻忧伤的思念……杜鹃啼血“不如归去”,让人茫然四顾不知所往;鹧鸪鸟一句“行不得也哥哥”,令人凄婉哀伤;孤鸿暗夜一声空鸣,唯有寂寞沙洲清冷……

一朵花的娇艳,一声清脆的鸟啼,被人们用语言诠释出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的万种情愫。这些来自于季节、人格、宗教、观赏、色彩、典故、诗词、习俗的等等民族文化积淀,成就了语言文字系统特有的封闭情怀。

可孔子面对学生探求真理的质疑,却只想保持沉默:“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自从人类创造了语言,也就创造了历史。那些凝结着文明智慧的语言,缔造了一个又一个文明的神话。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眺望到了更遥远的未来,更广阔的宇宙空间。语言在一册册墨香古籍中散发出恒久的馨香,文字在一摞摞发黄的纸页里辉映着灼灼其华。

于是古人提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境界,而“立言”则为此境界的集大成者。从古至今,据说能践行于此的只有两个半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那个连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都当作人格偶像的曾文公尚且只算“半个”不朽,孔子、王阳明被国人所崇拜与仰望就可谓是民心所向了。

鲁哀公十四年,当孔子得知国君捕获麒麟一只。于是,悲愤无语,就此写下:春,西狩获麟。写罢便从此搁笔,《春秋》到此收结。在孔子看来,这样一个导致“寇盗充斥”“盗贼公行”的昏君,竟然能捕获祥瑞之兽,这样的异象恐怕天理无法言说。于是只能用“春秋笔法”,“志而晦”地表明了自己强烈的愤慨之情。

于是,司马迁深得此法深意。在《淮阴侯列传》末尾评论韩信道:“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在掌握天道有常历史规律的太史公看来:天下已经安定,你韩信竟然想谋反叛乱,最终被夷灭九族,不是死有余辜吗?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个“卒章显志”之语,只不过揭示了刘邦、吕后之流“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人性之恶。

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为那些用语言文字书写的历史,都会被当代人用新鲜的语言重新诠释历史,历史已经不是历史,而成了一个披着历史外衣的幻象。孔子也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当语言成为取悦别人,迷惑别人的工具,那这种语言与使用语言的人就很少有“仁”了。

于是,真正的智者越来越想摒弃语言,越来越趋向于孤独与沉默。一九三八年,毛姆为亲身了解印度教的内涵,特地远赴印度搜集资料,并前往金奈附近一处静修院,拜见圣哲拉马纳·马哈希。等待期间,毛姆突感身体不适,当场昏倒。马哈希得知这个消息,前去探望,不发一语与毛姆对望半小时。圣哲最后说:“沉默也是一种对话。”真正的大智之人,如果无法找到同类,于是宁可缄默不语,也不会喋喋不休,乞求俗人的理解。如果能够找到同类,那么一个对的眼神便能“一眼顶万句”,确认过后的懂得恐怕就是最深刻的醍醐。

隐居在终南山的张二冬被人们质疑不读书,不上进时,愤然呛声:庄子读了多少书?孔子读了多少书?他们的智慧从何而来?语言文字只是智慧唯一的载体吗?……张二冬只读山,读树,读草,读虫,读自己养的鸡、鹅、狗……可张二冬读到了天地之间的大美,读到了天道有常的秘密,读到了万化冥合的玄妙……他读到了语言背后更丰富、更阔大的无限审美空间。

语言的外延有多宏大,语言的内涵就有多丰富。可绕到语言的背后,我们却能看到真理圣洁的躯体。那里是大音希声,大言至简。那里真相纯洁,返璞归真。那里玫瑰自顾开放,梧桐花绽如烟,彼岸花风中摇曳起舞……那里杜鹃抑扬顿挫地啼叫,鹧鸪鸟或单或双地翩跹,大雁一字排开地去向南方……

去除语言伪饰的外相,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在太平洋北部海域的一条独特的鲸鱼,它的叫声频率是52赫兹,跟叫声频率为20赫兹的长须鲸、10至39赫兹的蓝鲸都不在一个频道上,根本没有一条鲸鱼能够听到它的声音,可有什么关系呢?“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语言的背后,还有大千世界,混沌宇宙,还有我们无比丰厚的内心观照,无比幽冥的内省宇宙。

天何言哉?天无须言也!

【陈凤兰,海安市立发中学老师】

[4]童言稚语/许尧

女儿又在涂涂抹抹。

那张画我是知道的。那次被训斥后,她觉得委屈,猫着腰在自己的小书桌前,画了个哭泣的小女孩,窗外却是漫天的烟花。看到我关注那张画时,她很轻松似地跟我说:“妈妈,我画出来之后就觉得舒服多啦。”

这次她画完,又很松快地跟我说:“妈妈,你看这个小女孩手上拿着一个灯笼,她觉得不够好看,都急哭啦。我给她画上彩虹的颜色,她就高兴地笑啦。”

孩子的语言就是这样的,单纯直接,没有什么掩饰,却又总是丰富多彩。她画的画、她搭的积木,都是她表达自我的语言。

女儿不是那种很有语言天赋的孩子。别的孩子开口说话时,她还在沉默地搭着积木;别的孩子口齿伶俐地背儿歌时,她还在纠正“g”和“d”发音不同;别的孩子发音清晰地读英语句子时,她还在磕磕巴巴地和单词搏斗。

我嘴上不说,可心里哪有那么轻松就能忽略掉别人家的孩子的表现呢?

她告诉我,脑子里有很多画面一下一下闪过,可是她来不及说出来。

我告诉她,你想说什么慢慢说就好,不着急的,说不出来时,就画出来吧。

于是,她常常安静地描摹自己的世界:搭积木,然后告诉我,这是一座靠着大海、有着花园和秋千的酒店;过了几天,我发现,她搭建的花园里多了一只陪伴小王子的狐狸。

我渐渐相信,原来孩子是有她自己的语言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最经常的还是画,她总是会画点什么,跟写日记用文字表达差不多。龇着牙的大黑猫、农田旁的二层小楼、切开的菠萝、有滑滑梯的公园……线条粗拙,色彩泼洒,内容很少重复。

无一例外的是,画完之后她的神情总是很畅快,有种一吐为快的豪气。一开始是找到废

纸头就画,后来爸爸买了素描纸。画出来后,她就会很珍惜地请我用夹子夹好存放起来。

慢慢地,我明白,成年人不能逼着孩童用我们的语言形式去表达。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语言是生活的化身”。生活就是孩子语言的源泉,孩子是在用她的语言形式描述她的生活。

外婆给她读《声律启蒙》,读“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我们去天目山,面对着满山满谷的岚烟雾霭,女儿憋红着脸,居然一字一字地攒出一句“天风欲起山雾满”;爸爸给她读《夏洛的网》,读“威伯都会走到那里站一会儿,望望那张残破不堪的空网”,某个晚上她居然尝试着给我讲一个小狗救了小猫的故事。

这些都让我很惊喜。

不知不觉,又有了更大的惊喜。小小的她,语言表达能力突飞猛进起来,快成一个“段子手”了。她跟爸爸说:“我天天帮你捶背的呢。”爸爸说:“你哪有天天帮我捶背呀?”她答:“我就是汪汪队的天天,我‵天天′帮你捶背呀。”然后是狡黠地笑。

我欣慰起来。当身边多了这样的一个小人儿时,生活会以一种美好而奇妙的方式一点一点丰厚。从前在教育学、心理学中读到的关于儿童教育的理论,在这短短的几年间由抽象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的生活,变成了超出贫乏的语言规范的各种奇思妙想。

如今女儿变成了一个话唠,虽然她仍然喜欢用画画来记录日常,用积木来表达想象。而我,常常会为记录她的语言而苦恼:到底怎样才能一五一十地还原出她当时的神态、语气和用词呢?最后往往如实地记录她的一字一词一句而已,不能再添加任何的神态描写的文字,也不能任意地按照我的语言习惯和规范进行增删。

一切按着她原来的语言表达就好。

每每从幼儿园回来,总会兴奋地叙述她的见闻,谁谁谁今天不曾来了,对面的小男生又调皮了,老师又教新儿歌了,原来鸵鸟是不会飞的鸟呀……无休无止,我听着,与她讨论,沉浸在她的语言里。

孩子的语言,孩子的生活,童言稚语,现在想来,总是本真而让人愉快的。

2018.06.08 22:30

【许尧,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老师】

[5]如花解语声声慢/赵峰旻

“季秋之月,菊有黄花”。每当露重霜浓时节,唯独菊顶风傲霜,在时光中雕刻自己,黄眼睛,黄嘴巴,黄头发,一身金黄。她们花摇叶颤,吐艳播芳,履行一份来自天外的约定。

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见过最壮观的菊,在射阳的洋马。洋马没有篱笆,也没有南山,却有着“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十里花黄的绚烂景象。

身临其境,才知道这里的菊有多壮观。正如不到新疆,就不知道天山雪莲有多晶莹剔透,精美绝伦。不到河南,就不知道洛阳的牡丹有多富贵雍容,艳丽华美。不到法国,就不知道普罗旺斯的薰衣草,是多么的高贵迷人,摄人魂魄。

太阳给大地洒下一片宗教式光斑,鸟儿们像长舌的妇人,叽叽喳喳,叨念的是一部光阴的圣经。时光慢了下来,日子也有了一抹亮色。漫天的菊,无限漫延,将纵横阡陌,垄垄田畦,涂抹成七彩色,甚至连天空也染得斑斓。

仿佛受到某种神性的启发,一些美好被拾起,一些记忆被连缀,历史被溯回3000年前,菊花被广泛栽培,人们用时光和心血在菊花上写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的诗句,吟诵了菊的素洁雅致、品性高古。“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问菊》《醉花阴》,道尽了菊的孤标立傲,隐逸情怀。

菊花,幽独孤高,淡雅傲世,向来被喻为幽人雅士之花。经过岁月的淘洗,早已修炼成一位绮年玉貌,宽袍大袖的谦谦君子,绽放成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观赏花卉。她们一朵朵,一撮撮,一片片……不徐不躁,向上生长,每一朵都绽放成太阳的形态。浅粉,淡绿,洁白,鹅黄,粉紫……千军万马,清香四溢,奉献给人们最原始的淡雅底色,最高贵的精神品质。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花”是菊花的代名词。这让我想起,曾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前媒体人崔永元,在天命之年,毅然告别央视,飘然而隐,回归母校,成立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全身心投入到口述一段历史的伟大事业中去。

在布满荆棘的路上,他四处奔走,凭一己之力,筹措资金,十年投入两个亿,收集整理

战争、电影、外交等多个门类的口述历史,影像记录,震撼发声,将个人事业从业余热情,推到学术领域的高峰,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争妍斗艳只管盛开,不管别人的眼光如何看,是菊的品性。正值事业高峰期的崔永元悄然隐去,不为名利,只为民族大义,祖国尊严,虽然他的主持生涯已成昨日黄花,但他的风骨日益坚强。

“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没有钢筋混凝土的生冷,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树木森森,没有辉煌的灯火。于万紫千红中,静听花开,倾听自己,拈花一笑,便有了一丝禅意。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所谓“心同止水,人淡如菊”的本意,源于事物的本性,一切都与我们内心保持“静”和“净”有关。只有静下心来,去做一份有意义的事,传递正能量,我们才能每日“三省吾身”,洞彻万物;只有保持一颗清净心,我们才可以去浊扬清,发出正义之声。

所有的绽放,都是为了下一季被唤醒。活在俗世,要想独善其身,菊的智慧,给我们以启发,即使清冷却不苟且,包括渐渐枯萎,都有一份矜持,一些远意,一丝归隐之心。从喧嚣红尘悄悄走来,染上一身的清香。我们彼此凝视,倾身细嗅,生怕轻易惊动,跌回红尘中去,辜负了一场相遇。

【赵峰旻,获孙犁文学奖,蒲松龄散文奖,全国微型小说年度奖,首届沙湾微文学奖,江苏省报纸副刊好作品奖,盐城市政府文艺奖等奖项。】

[6]花开正盛却无语/林四海

都说“男人四十一枝花”,爱民说自己是一朵狗尾巴花。

憨憨的爱民刚刚从田里劳作回城,裤腿上还沾着一棵狗尾巴草,青青的草茎、绒绒的花穗,以及几点已经干了的泥巴,十分惹眼。这打扮哪里还有平时在县级机关里舞文弄墨的半点文艺范儿?“我本来就是个农民!”爱民瓮声瓮气地回答。

也是,进城快十年了,每到周末不加班,爱民大清老早的就会乘上第一班回乡下的中巴,火急火燎地回去。其实,家里已经没有什么值钱的家什了。空荡荡的房子里,除了安放着一张木板床,床的周围整齐地摆放着钉耙、锄头、大锹、扁担等,但凡像样的家用电器等,早已经在十年前被爱民搬到了城里的家中。

老家,牵挂着爱民的,是他父亲留给他的六亩薄田。

爱民并不喜欢种田。当年高考落榜后,爱民先是在大队部做兼职通讯员,后来又被乡里抽调去搞宣传报道。世代为农的父亲看着他挎个包、抓个笔记本手里,成天走村串户的采访,就十分来气:“秀才不像个秀才,士兵不像个士兵,你写那玩意儿能当饭吃?”

木讷的爱民也不辩解,随手抄起锄头就去责任田里“吭哧吭哧”的锄草,锄得干涸的尘土到处飞扬。地面被薅得深一块浅一块的,父亲气得直摇头。劳作间隙,赤膊的乡邻就逗爱民:“哟,这不是我们村的秀才嘛,穿得这么整齐来薅草啊!”

大家一阵哄笑,爱民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闷不着声。于是父亲就在一旁着急:“三棒杀不出个闷屁出来。你说你有什么用?走走,赶紧回去,不要再在田里给我丢人现眼的。”

爱民“哐啷”一声扔下锄头,抓上自己的采访包骑着自行车又出去了。

时间不紧不慢的流淌着。爱民先后成家,哺育孩子,偶尔也会到田里去张罗上一阵,过不了多久,就又会被父亲呵斥回家:“三十多岁的人了,整天不务正业,哪像个种田的样子?”

呵斥归呵斥,爱民知道父亲刀子嘴豆腐心,那是舍不得他在田间日晒夜露的。

“种田苦啊!你这么在家里也不是个事儿,孩子也快要到入学的年龄了,我与你母亲商量了,这么些年我们也有一点点积蓄,给你们拿到城里去买套房子吧,唉,也只有这条路才能让我的孙子辈不再要种田了。”父亲巍巍颤颤地拿出布包着的几张陈旧的存单递给爱民,不想却飘落下一张崭新的纸,父亲想要去抢,爱民却早已瞟到了纸上的内容:胃癌晚期诊断书!那七个字像一把横着的刀,一下一下地剜进他的心里。

爱民拿到城里房子钥匙的时候,父亲已经看不到了。爱民同时拿到的,还有县里的一纸正式调令,由于他文字功底深,县里决定将他调过去做秘书。

迁户口时,爱民看着悬挂在堂屋里父亲的遗照,犹豫再三,撕碎了自己的户口迁移证,

因为户口还在家中,父亲的六亩责任田顺理成章地承包给了爱民。

有好事者不解:你都进城了,还要这田干什么?爱民笑而不语,转身扛起锄头去了田间。

田头上,一棵棵狗尾巴花正盛开着,无声地摇曳在乡村的风中,像极了爱民曾经用过的写大字的毛笔,绒绒的、柔柔的,有刺但不扎手。

【林四海,男,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7]诗人何为?/陈月

“迷蒙马背眠,月随残梦天边远,淡淡起茶烟。”这是松尾芭蕉笔下的风物之美,沉寂的古道之上,一缕茶烟消解闲寂,亦是其内心幽玄之语;“今晚的月色很美。”这是夏目漱石借自然之景表达日语中“我爱你”的古典含蓄之语;“仰望天空,古钟楼上,夕月一弯,淡若清梦。”这是德富芦花走进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原野、白云缱绻的天空,面对自然五分钟的心声。

喜欢日本文学中的俳句散文,那些短小精美、意境绵远的语言,攫住大自然的微光绮景,在作家笔下,花可语、风可吟、鸟自啼、蛙自鸣,造就了一种独到的禅味和意趣,如法国作家罗兰·巴特所言“是最精炼的小说”。

可一切都在不可挽回地走向庸俗。在当下社交网络中流量为王的召唤下,我们一头扎进世易时移、浅薄浮躁的混浊泥淖,传语风光共流转的不是真正有思想有美学厚度的语言,而是生活的麻木庸常、浮浅呓语,继“梨花体”“乌青体”等诗歌语言的走红,“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等标题党的风行,“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等假冒名人鸡汤的甚嚣尘上……也许一切就如北岛所说:“尽管众声喧哗,但其实我们正处在全球化的‘失语’状态。”在越来越芜杂的声音中,我们的语言却愈加苍白无力。

而继这些人类的语言狂欢之后,一种更可怕的“美”诞生了。当机器人小冰通过100小时学完500多位诗人的作品完成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出现在我们面前,那些冷酷、无心的修辞堆砌的语言,东一句西一句的随意组合,缺乏内在逻辑的意象,缺乏灵性的软语浮词,更让我们看到一个语言的游戏。

写作本是一种语言之祭,其中有人性与道德的存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一位真正的作家,心中必有对语言的敬畏,审问内心,摒弃虚幻浮华之诱惑,忠于自身,将灵魂立于方寸纸上,一字一句自成风格。三岛由纪夫曾说过:“西方人即便精通日文也未必能理解森鸥外和志贺直哉,因为他们的语言看似清淡如水,可水的滋味得要千帆过尽才能领略。”中国文学亦如是,汪曾祺先生的语言一清如水,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故乡人》中描写王淡人临河垂钓,“一庭春雨,满架秋风”,文末的“你好,王淡人先生!”如神来之笔。《收字纸的老人》中收字纸老人“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诗意浓郁,淡泊典雅。香港作家董桥的语言心境更是带着古意,“窗竹摇影,野泉滴砚的少年光景挥之不去,电脑键盘敲打文学的年代来了,心中向往的竟还是青帘沽山,红日赏花的幽情。”他的文章,大多都与爱书、收藏有关。一柄旧折扇,一只紫檀楠木小玩意,一页文人的旧纸稿,勾连的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表达的是旧时人事的淳朴、美好,还有那一往情深的怀旧寄托。

现代人的心灵如随风飘摇的烛,情感虚浮而臃肿。企盼今日的中国作家,能忍受王安忆口中“静默横亘于心的寂寞”,永葆对语言虔诚的敬畏,写自己的文字,对抗傲慢的时间,接续文明的薪火。

想起很喜欢的诗人荷尔德林的问答:

“在这贫瘠的时代,诗人何为?

可是,你却说,诗人是酒神的祭司,

在神圣的黑夜,他走遍大地。”

【陈月,东台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

[8]衣服渐变存语言/黄友芹

于我而言,穿衣这件事很有意思。衣着得体,精神毕显,是每日通往美好的开始。

宋人苏辙在《出山》一诗中写道“衣服渐变存语言”,意思是“衣服渐渐地入乡随俗,但是语言还是原本的”,这句本指语言的持恒。我今且断其意一用:各种服饰,万千变化,其核心永存语言。

先民们“衣毛而冒皮”,纯属实用考虑,驱寒御虫。道德感、羞耻感和阶级逐渐产生后,衣服中有了审美的语言,被赋予的礼教、情感、身份、场合等意蕴日趋缤纷。《白虎通义》中有这样的证明:“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汉衣的宽大飘逸是四海一家的包容,魏服的俊俏潇洒是率性随意的洒脱,唐裙的雅逸修长是繁荣盛世的开放,

宋装的严谨含蓄则具理性与收敛。满清哒哒的马蹄改冠易服后,服装中充斥着骑马民族的狂放和野蛮。民国旗袍在严实的包裹中深藏一丝性感,是人们在那晦涩年代对温情的渴望吧?

文学作品中,服饰常被借来表达情感。《诗经》里“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这是男子对新娘德容兼备的迷醉;而“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则是臣子对国将有难的心痛无奈。屈子用“制芰花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表明心志,乐天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怜香惜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是兰芝被遣欲归的决绝,“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是佳人不胜清寒的高致……诗篇很短,衣衫情长。

服装中的性别语言,匪夷所思。众所周知,男子生活的自由度从来大于女性,大部分男子在各行各业中所担负的责任、所发挥的力量也明显优于女性。可为何从古而今,成年男子的服装终日为青、白、灰、黑、咖色笼罩,图案与款式极为单调?偶尔明亮一点吧,又要冒着被指“娘炮”的危险。男人的衣柜本就“所剩无几”,女人们还会紧逼其后,“向男人借衣服”——干练的西装,帅气的牛仔,中性造型反给她们的柔弱中注入了坚定。

张爱玲说:“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一种袖珍戏剧。”很多时候,服饰所显的气场,往往会比内心的丰饶抢占先机。除去功能与识别性外,着装更是一种象征。军人着戎装是一种威仪,僧侣披袈裟则源于一种信仰。正装见严谨,便装显随意。同样不修边幅,或谓之艺术,或谓之邋遢,因人而异。衣和人之间始终有一种微妙的关系,一个人的衣着就是他一张标签。硬朗的线条中可能暗藏着些许咄咄逼人,清新的色调中早已自带了柔软亲和的水印。

服饰还是一个国家的语言和气度。盛世大唐,文人墨客曾用一袭长袍引领世界风尚。而今,各种大型外事活动中,中式服装频频亮相、大放异彩。男士身着中式服装别具一格,气质沉稳,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包容大气。设计师又于一些细节中存了一点精巧的心思,或是领带,或是袋口,与女装相呼应,以显女性的含蓄委婉、典雅清新。这样的服装,与品牌与色彩无关,也不止是仪礼,它更是泱泱大国的自信、中华文化的尊严。

多金者时常对名牌趋之若鹜。向美是人的本能,尚美也并不肤浅,但“衣品”与“品牌”完全是两码事。穿衣是一门艺术,是在表达我们的审美情趣与生活主张,与奢侈无关。衣柜里好像永远少一件衣服的女人们,大抵是不愿意粗糙地对待自己,期待把内涵装进外表美。殊不知,经典无惧时光,自信注定优雅。我们每个人,其实就住在自己的衣服里。

村上春树说:“肉体是每个人的神殿,不管里面供奉着的是什么,都应该好好保持它的强韧、美丽与清洁。”颜值也许与生俱来,但美丽却需不断修炼。只要不过分铺张,多一点心思搭配与装扮吧。交给世界一副端庄得体的模样,让内在与外在的力量同时爆发。如此,即便出门就遇风刀霜剑,那又怎样?心底有一个角落繁花灼灼呢。

【黄友芹,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9]你是这座城市无声的歌/王霞

多年前走进南京时,是通过南京长江大桥。早在读小学时,就从课本中熟悉了这座桥。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是中国人自力更生的象征。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图腾。

当车驶上大桥,沿着两排玉兰花灯柱护卫的桥面向前行驶时,迎面入眼的是两组高大的桥头堡。左右对立的方形高塔上,三面红旗高耸,这是那个热火朝天建设新中国时代的符号。它们前面的两座矮塔上,是工农商学兵的群雕。虽然汽车迅疾驶过,可那看上去并不精细的人像却留给我深刻的记忆。那是一种明朗自信,充满奋斗的自豪气势。后来,逢有亲友来宁,我必会带他们到这里来感受一下。多年以后,当听到它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时,我毫不意外。在我心中,它称得上是南京这座城市的精神符号。

常常路过新街口广场,广场中央是孙中山先生的铜像。虽然源于周围楼房的不断拔升,雕像显得很矮小,已然不见当初时的宏伟。但就是这座雕像,承载着先生与这座城市的渊源,演绎着这座古城的历史。据说最早矗立在这里的一尊铜像是坐南朝北,取意为中山先生从北边的中山码头登陆,北伐战争目标也是北方。如今的这座,坐北朝南,是因为南京的城市大门就在南边,南边也是中山先生家乡的方向。回望故乡,是所有人最原真的愿望。这座雕塑,也是在替先生诉说内心的乡念吧?

南京东郊的稻田里,静卧着南朝辟邪石刻雕像,这也是南京的标志性雕塑。每每站在这高大身躯被岁月侵蚀的石兽面前,思绪就如风般飘扬远逸。这千年的石兽,多少年、多少载,就这样伫立着。默默地披一肩肃杀,默默地披一肩沧桑。在它空旷的视野里,那茂密的秧苗,

一季季地生长;那忙碌的人群,一代代地繁衍。这石兽分明是有灵性的历史见证,它记载了悠悠漫长而又忽掠远去的岁月中,这块土地,这座城市坚忍无私而又谦和的品性,执着热烈而又深沉的信念。这辟邪,当是这座城市坚守的誓言。

在南京,有一处最肃穆最沉重的所在,那里有这座城市最沉痛的记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中有一组群雕——“家破人亡”。在这里,你的脚步一定会放得很慢很慢。你看,手无寸铁逃难的平民、怀抱孩儿尸体仰天悲恸的母亲……这是这座城市对那些灭绝人性的入侵者永远的控诉。它让世界人民知道,这座宽容、厚重的古城,是有血性有记忆的。

如果你有机会乘飞机来南京,那就会在机场高速上,看到一座高大而又不失灵秀的雕塑——它的主体是彩虹般的钢架,一位大步奔跑的火炬手,正踏着这道彩虹奔向远方。这是2014年南京举办青奥会时设置的。虽然那届青奥会早已结束,但是这座雕塑所代表的青春、奋发的奥林匹克精神,已经成为南京城市文化的一部分,由这位火炬手向每一个到来的人宣告着。

有人说,记住一座城市,往往是从城市雕塑开始。的确是这样,南京城就是这样用雕塑在人们心中建构了自己独有的风范,也用众多的雕塑记载了自己厚重的历史。

也有人说,雕塑是城市的语言。我说,在南京,留存下来的每一座雕塑都是音符,是时代的最强音。它们吟唱着这座城市的歌谣,书写着城市的文明,诠释着城市的历史,传达着这座城市对每一位居者的关怀,每一位过客的问候。

【王霞,笔名远村、冀鲁、紫衣。中国散文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教师,编辑,杂志签约作者,专栏作家。】

[10]落脚无声/林小会

“妈妈,你不生气了?”

女儿猛地回过头来,盯着她抬到半空的脚。她掩饰着窘意,讪讪地收回了那只准备踢向她屁股的脚。

她跟女儿冷战几天了,起因已经不记得了,但是两个人之间的氛围却像冬天的寒流,将整个家里吹得到处都是:进门处,也没有了女儿以往欢快的笑迎;饭桌上,也没有两个人之间的窃窃私语;更别提饭后两个人之间例行的嘻嘻哈哈的谈笑交流了。

女儿从小就有些小胖。平时,她就喜欢捏捏女儿肉嘟嘟的小屁股。待长大了,母女间交流的方式,更多的是她用脚背轻轻地踢向她的屁股。

每与女儿亲昵时,总是少不了这一小脚。

然而,这一次,不知什么原因,生气的时间却有些长,长到她想表达和好之意时,却已找不到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方式、合适的语言,甚至是肢体语言都不知道如何表达了。

有时候,她也恼女儿,就不知道主动些么。都说母女同心,这么大的孩子,还不知道母亲的心思么?

以往两人有别扭,终归都是女儿主动,她也就顺坡下驴,重归于好。

这一次,想来女儿是真生气了。

她有时也在心里埋怨自己,性子就那么急?非要跟一个孩子较真?面子就那么重要?

可埋怨归埋怨,她还是没有采取什么行动,甚至,一见到女儿,她就感到一种无措,有好几次,话到嘴边她又咽了下去。她甚至能听见自己喉结滚动的声音,发出一种无奈、压抑的低沉。

其实也不是没有,她一直在心里斗争着,终究还是罢了。

那天,女儿放学回来,带了一袋芝麻饼,放在茶几上,便进自己的卧室去了。她喜欢芝麻饼,喜欢芝麻被咀嚼时溢出的香味。她瞄了一眼,是她最爱的那家点心店的,就在她放学的路上。

女儿上学后,她轻轻地嚼着芝麻饼。杨梅上市了,乌黑乌黑的,果肉肉嘟嘟的,她打算一会儿出去买一些,明天熬一大锅酸梅汤,让女儿带到学校喝。

原本,她也可以借着芝麻饼的原由,打破僵局的,若在以往,她可能就这样做了。可这次时间长了,面对这样一个跟她一般高的中学生,她竟有些害怕,不知道如何开口。

或许,还有其他机会。

傍晚,一家人出去散步,她走在女儿后面,看着女儿脑后那个随着步子高高摆动的马尾巴,还有那身黄色的校服,她不由得有些感慨,这孩子,真是长大了。

她想起了女儿小时候的小胖样,还有肉嘟嘟的小屁股,想着想着,她脸上浮现出以往的微笑,不由得偷偷抬起了右脚。

女儿像是早有防备,猛地喝出了那一声。

随即,两个人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不过,她把惊回的右脚,还是迅速地踢向了女儿的屁股,轻轻的,恍若无声。

【林小会,女,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诗人协会理事,贵州地质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贵州地质作协《杜鹃花》杂志编辑。】

[11]市民心中的“大白菜”/叶浅韵

花是人类关于美的最好诠释的一种形态,而成为一座城市市花的花卉必然是能够反映一个地方人文景观和精神风貌的一种象征。于是,就有了香港的紫荆花,重庆的山茶花,杭州的桂花。一见到这些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标志之物时,顿时觉得一座城市的精气神里都注入了一种花的味道,香气袭人。

我所居住的这座名叫宣威的小城,地处滇东北,因其土壤气候适宜杜鹃花的生长。每年春天,一坡坡,一沟沟,一坎坎的杜鹃花,漫山遍野都开得叫魂似的。“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美好,让人有种归来不看花的满足感。宣威人民不仅赏花、食花,还把这种普通的山花冠名为市花。并在龙堡路与振兴街交会处,立起了一座市花雕塑。一朵杜鹃花含苞待放的样子,高大地矗立在南来北往的视线中。

在一座小城撤县设市之后,作为一种与现代化接轨的新气息,被人们津津乐道。但一段时间过去以后,这座雕塑摇身一变,就变成了市民心中的一棵“大白菜”。不知是人们对于艺术的抽象思维有限,还是因为具像的物品更能让人倍感亲切。这座雕塑向人们传达的直观信息里,不再是一朵花的芬芳,而是一棵菜的体贴。

我曾仔细地端详过这座雕塑,想要在人们的共同认知外,寻找一些到达艺术领域的途径。在雕的“减法”和塑的“加法”中,我任由思维发散,再发散。事实上,我并不比别人更加高明。我越看它越像我母亲地里种的大白菜,被艺术加工过的大白菜,它坚定地站在人们心中。

更有意思的是,当外地的朋友来作客时,我曾特别追问过他们对这座雕塑的直观印象。其中有一个人的解答令我捧腹,他说,就是一棵大白菜呀,你看还是环保的呢,都能看到被虫子啃噬过的洞眼儿,一定很好吃。

无论雕塑家想追求什么审美取向,也无论市民们按怎样的意愿来理解它,都不影响它成为一座城市新地标的使命。我常常听见人们在告之地理坐标时,脱口而出的“大白菜”。我在“大白菜”等你,从哪儿到哪儿,就成了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距离。没有人把这座雕塑视为异端,人们完全地接纳了它。它就像一个普通的市民那样,彼此成为邻居,见面亲切,不见亦是亲人。

一座雕塑,不惊不扰地立在城市的中央,它所能诠释的语言被市民们幽默地嵌入生活里,没有人去探究它作为一件艺术品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成功的雕塑传达着美好和力量的信号,亦如“断臂的维纳斯”和“大卫”。不够成功的雕塑总是逃脱不了被恶搞的命运。它们是无言的,同时又有千言万语在诉说,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启示。人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抵达它。

当艺术家所要表现的精神,和大众的眼光不构成重合的时候,许多戏剧性的结果就出现了。宽容的人接纳残缺,执著的人追求完美,厚道的人拥抱所有。宣威人就像一只只朴实厚道的老火腿,他们完全地拥抱了这座雕塑,让它成为自己心中的“大白菜”,喜欢它,亲近它,爱戴它。如果,生活也是一门艺术,那么在雕塑之外,在一棵“大白菜”之外,我所能看到的更是一种打开“众妙之门”的法喜之心。

【叶浅韵,原名:魏彩琼,曾用笔名:大彩,云南宣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作协全委会委员。】

[12]神的指引——语言/河海洋

上午,尝了几只枇杷。有感而生,发了一条朋友圈“就在将么才,吃了18年第一口枇杷。味道鲜美,微酸,多汁。和初夏的太阳一样热烈。”枇杷的味道,不也是一种语言,植物的语言。好多人评论,“将么才”三个字妙。吃故园土地上长出的东西,用方言当是最妥,这便是语言的魅力吧!

其实,语言不仅是人类独有。在旅行中,常遇到一些古树,正如舒婷在《致橡树》诗中所写: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在古镇富安就有一公一母两株银杏树,据说已有一千多年,它们就这样彼此存在,风雨与共。

一只白蝴蝶,停在忍冬花上。有人说,蝶恋花。

麻雀叽叽,喜鹊喳喳,布谷鸟咕咕。

仿佛不停地忙碌,从早到晚。雄鸡一唱天下白,是另一种语言。

天上的云,是雨的语言。“黑云衔猛雨”,还有《云》诗中的“映水藏山片复重”。

从前祖母总说,要对喜鹊好。即便她是那样的爱惜粮食,但她对喜鹊却是放纵的。在晒谷场上,她圈养着那些喜鹊。她说,喜鹊叫,喜事到。原来,她懂喜鹊的语言。

祖母应该是一个语言高手,比如她从地里一瞄,就知道哪块田的庄稼该施肥,哪里的草该锄。

没有文化的祖母,就像一本活字典——农课、民谚,如数家珍。

或者,祖母本身就是一种语言。

席勒说,言语是我有翅的道具。一泓秋水一轮月。对月怀人者有之,对月咏怀者不乏。月光,在离人的心湖荡漾,也在快活人的酒樽中狂歌。

风也是,雪亦然。

那些印在沙滩上的足迹,是人类来时的路,或深或浅,或大或小。古先人的“哼吆哼吆”,是最自由的歌唱。叮叮的伐木声,是力量的言语。

犹记儿子豆米最初的咿呀,“哦,哦哦”“啊……嗯……呀……”,从四声的角度来看,以第二声居多,其中有他的努力——生命在拔节。尽管这一切是那样的自然,自然到似乎不被关注。我非常庆幸当时录了下来。每一次回放,都是一次幸福的享受。

初读《虫子树》,唏嘘,讶异。

书腰上写着“本书是虫子们的自然创作”,脑洞大开。

生活中处处有语言。经过洗碗间,门楣上,一只蜘蛛织了一张很大的网,我开玩笑说,走路得小心,可别破坏了蜘蛛的家。

蜘蛛是个勇士,简直是个奇迹,不知道它们是怎样横跨那么远的距离,拉出一根丝来,真的是一丝一毫地建造一个窝。

而且,它们还是完美主义者。且永不放弃。

那年去栖霞山,枫叶在山山沟沟上,点燃一抹红。那些落在石径上的枫叶,被爱枫人踩在脚下,有的烂了,有的跟着鞋底走了。

我有带一本书旅行的习惯,不只是读。那本和我一起旅行的书,是我收藏旅途一些草或叶子的“房间”——它们也是我旅行的言说。

如同抚摸那些刻在龟甲上的文字一样,语言是神秘的,也是不可解释的。

【河海洋,湖畔书房主人,教育硕士,盐城市作协会员。】

[13]懂,是最美的语言/殷丽兰

闲暇时尤爱听《风居住的街道》,二胡与钢琴的对话尤如一对知己,你穿过街巷悱恻将风吟,我如月光静泻淡淡和,二胡弦音轻悬,钢琴浅水潺潺,两道声线缠绵相倾,诉尽人间高山流水。

“懂”,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一个“懂”字,便可领略四季流芳,走过万水千山。

记得那年,祖父脑积水住院手术,我遇见了同病房的一对情侣,他俩的经历令我至今难忘。

恋爱中的两个人儿似双飞的蝴蝶到哪都形影不离,然而彩云易散琉璃脆,一场车祸横空飞来。生死一瞬,女孩推开了男孩,自己被车身重重地撞击后抛出了几米之外。严重的脑干伤,女孩成了植物人,头发剃光了,用了激素的身体日益浮肿,呆滞的目光始终盯着病房天花板上同一个方向。女孩的父母伤心也日渐绝望,不识几个大字的淳朴人比较信命,他们准备放弃,劝男孩另择女友。然而,男孩坚决不同意。女孩爱看琼瑶小说,他把《还珠格格》中的插曲《你是风儿,我是沙》的歌词抄下来,用最蹩脚的普通话读给女孩听,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月色如洗,多少长夜无眠。我祖父是个80岁的聋子看了都于心不忍:“这个呆小伙要拼老命把这个小丫头唤醒。”

男孩坚信:唯有他的语言能越过女孩混沌的思维屏障经过她的耳膜沁入她的灵魂,他的声音无人可替。她,只是暂时沉睡,她的心只要在搏动,就一定能听懂他的呼唤。于是,他一字一顿地读,反复地读,认真地读,用尽一

生的力气读,“你是风儿,我是沙,天地悠悠有情相守才是家……”两个多月后,奇迹真的出现了,男孩唤一声女孩的乳名,她便眨一下眼晴,唤两声她便眨两下……“我说她一定听得懂我的”,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在卫生间哭得泪流满面。

小伙子的语言是爱的传递,他的“懂”是:今生遇见,不离不弃。

其实,生活中的“懂”无处不在。街对面的残疾人修鞋师傅,每逢下雨天要撑着伞推车爬桥上坡,总是有素不相识的一双手在身后帮忙推过,感激回眸间,只记得那人笑容灿烂;寒冬酷暑,街头,桥口总有挑着担子远路赶来的乡人卖农作物糊口,夜色渐浓,总有人会“包揽”剩余,这种“懂”是知晓“粒粒皆辛苦”的不易;孩子坚守边疆,父母在家过年,当电视里滑过领导慰问值班士兵的视频,一刹间,老俩口齐刷刷地对着电视挥手:“孩子,过年好!”“放心,我们很好!”他们相信孩子心有灵犀,能听到千里之外亲人的问候,这种“懂”是父母心的另一头住着情浓于水的家国情怀……

清晨的蓓蕾能听懂朝露的滴落,樵夫钟子期能欣赏伯牙的七弦音,东坡三贬能感悟深夜滔滔江水的奔流,陆游癫狂能读出海棠花的冰肌玉骨。世间万物,心至处,相倾相诉。

懂,是最美的语言……

【殷丽兰,市人民医院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爱好读书、旅行、写作。】

[14]回到一株荏苒/刘平萍

草本植物,一年生,四个季节,二十四个节气,终点在冬时,荏苒的光阴里,我与它对视,与它对话,它一定记得我的,我深信。

从萌发到收尾,时间不长,就一年。在这一年的生命长度里会发生许多事,也有不少的喜乐悲伤。是遇强用强?还是从容低下高贵的头颅,柔软顺从地矮下身段?一株植物和我交心,它将独特的言语记忆留给天地和万物,我看见它的升飞奔跑里,点燃了无数个生命焰火。葱翠转苍寒,光阴潺缓,岁月沉淀,“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因此也就派生出了空旷且宁静的心灵,甚好,不知白苏可否也做如是想?

白苏,古名荏,又称荏苒。名字好,像一位着长衫的书生在青翠山林拾级而上,款款行。

它会在哪里生长?一堵老墙的墙角下,杂草乱生的河岸,人马行走的路边,石砾遍地的山道,不计较的,哪儿都行。从苍灰的天地间开始,凛然亮相,本真,清美,安静,落落大方。

绿黄荣枯,自然生落。就是一株野草嘛,生死富贵由命在天,我以为它是这样的。然而,它真真切切地落实到处方里了,贴地而生的一味草药,在《别录》《本草拾遗》《滇南本草》《生草药性备要》等中皆有记载。原来,它有它的语言,它有它的心事,它有它的深情,它内心的涌动从大地深处汩汩而出。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仰头苍天,俯视黄土,我们都是其间的生灵。它将自己升华到解除病痛,延续生命的高度上了,在一碗黑黑的药汁里,我听见它在述说关于植物本性的话题,而我呢?但愿我能读懂它的言语万千,离自然近些,心存悲悯,活得更加纯粹。

我几近是趴到地上看它的,在老屋东失去灌溉功能的小河边,丛生的杂草里有它,初时不识。世间有一见钟情,也有日久生情。前者是火光四溢,亮堂绚烂。后者是温润穿梭在日子里,徐徐叠加累积,日复日的丰厚饱满起来,充盈着胸怀。就像对某个人或物,天天将其捞起来放在心尖儿上,也就在你的心窝绘成锦绣山河了,荏苒可绘我心。

草有生命,有语言,有文化,即便默默无声,它也在书写历史。轻盈的叶身在时光里又暗藏了多少隐语和坚韧?回望之际,站在一株荏苒面前,我掸掸心中灰尘,细嚼着生命的幽深和远意。

【刘平萍,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15]粉墙黛瓦——时间轴里的浅吟低唱/

蔡兆霞

鸟鸣花语,虎啸猿啼,世上万物皆有语言,我独钟情中国古建粉墙黛瓦传递的浅吟低唱。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认识你,始于汤显祖。

流水线上生产的城市,复制的威尼斯小镇,克隆的霓虹灯璀璨夺目,我迷失在钢筋水泥构筑的樊笼里。

于是一个落花时节的暮春,我逃也似地离开了车水马龙的喧嚣城市,踏上一段青青石板路,穿过座座古牌坊,开启我的徽派建筑之旅。

建筑是世界的编年史。当风靡一时的徽剧俨然明日黄花,传说也已沉寂,只有屹立在皖南大地上的粉墙黛瓦,宛如一位多情的女子在时间轴里辗转流徙,浅吟低唱着每一块砖,每一片瓦的前世今生。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是无声的语言,用石头写成的史书。明清时期如日中天的徽商荣归故里,千金散尽,建成一幢幢精巧别致的住宅,五叠式马头墙高低错落,抑扬顿挫的起伏变化宛如一曲曲田园牧歌,歌唱着桃花源里人家的恬淡闲适。一代儒商更是将闲情逸致寄托于雕花梁架、楹联字画、木雕石刻上,在粉墙黛瓦的住宅里营造出别具一格的乡土建筑文化。

黛瓦粉墙疏林外,碧水环山烟雨中。文学语言描绘的优美胜境总是令人心向神往。远远望去,粉墙矗矗,栉比而立,掩映在湖光山色之中,犹如水墨丹青妙笔,描摹勾勒出一幅幅画里村庄。我不是徽州人,可是对于每一个无家可归的城市流浪儿来说,或许这样的粉墙黛瓦亦可以盛放我的悠悠乡愁。

那日黄昏,我一步一步走向你。

柴扉虚掩,轻扣门环。咯吱咯吱,一位蹒跚老妪缓缓将门打开,一阵潮腐的空气迎面扑来,仿佛用语言讲述着老宅的今生。落日的余晖斜射进狭窄的天井,斑驳的墙壁上挂着已经松落的字画,楹联上的对联,字迹几不可见,也早已消退了鲜艳的红色。门楼上“八骏图”石雕处野生的杂草,倒也生长得自在茂盛,随处堆在墙角的窗棂,积聚了厚厚一层灰,几只蜘蛛正忙着编织美丽的家园……我的心莫名地一沉,行将倾颓的百年老屋啊,在现代化快节奏的时间轴里,在落寂与自尊,矜持和无奈的岁月里,守着一个怎样的未来?

暮色苍茫,斜晖脉脉,我辞别了好客的婆婆,穿过座座石牌坊,踏上青青石板路,回首,粉墙黛瓦在归途中渐成粉壁点点,高高的马头墙模糊成斑驳的背影,仿佛妈妈的背影定格,默默无声把游子守望!

【蔡兆霞:盐城市伍佑中学青年教师。】

[16]与贝多芬面对面/时鹏寿

受所供职的杂志社文艺总监派遣,专程前往维也纳拜访乐坛巨擘贝多芬。时间是1826年底。

枣红色的马虽然名为“的卢”,远没有罗贯中笔下刘备坐骑的数丈檀溪一跃而过的潇洒,她拉着马车,只是款款前行。这,倒是方便我沿途欣赏哥特式建筑、青石板巷道之类的风景,只是内心比较焦急:据说,贝多芬健康状况堪忧。

说实在的,我对这位创作高产且高质的作曲家充满了好奇,尤其是一生与病痛为伴的他在刚过而立之年就耳聋加剧了,居然还有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等海量的创作行世。

坐在马车上,我想:有这么多的作品问世而且广有影响,是不是都像鲁热那样出手奇快呢?

鲁热是谁?你也许不熟悉这个茨威格眼中的“一夜之间的天才”。但是,你一定熟悉《马赛曲》。对!就是法国国歌:前进,前进,祖国的儿郎,光荣的时刻已经来临……好友、斯特拉斯堡市长迪特里希让他为即将奔赴战场与普鲁士作战的莱茵将士谱写一首战歌,他在中央大道126号那间简朴的房子里彻夜不眠。军号的吹奏声、炮车的辚辚声、民众为宣战而发出的欢呼声让他捕捉到了那趋于狂热的节奏,那是国民的脉搏。

历史记住了这个日子:1792年4月26日;同时记住了天性谦逊平和的鲁热。只因为那激越的爱国音符。

终于,马车停在了贝多芬的寓所前。

保健医生希望我不要打扰贝多芬,但是贝多芬很热情地欢迎我的到访。他甚至还从藤椅上欠了欠身。

我们的交谈从亨德尔说起。因为贝多芬曾经说过:“亨德尔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我极愿跪在他的墓前。”不是同行相轻嘛?怎么会有此盛赞,而且心悦诚服的?

贝多芬娓娓道来:

当年,年过半百的亨德尔中风导致右半身瘫痪,詹金斯大夫宣判了他的“死刑”:“再不可能继续创作了!”对一个热爱音乐创作的巨匠而言,不能创作可不就是生不如死!但是,亨德尔罔顾医生在滚烫的温泉水中不能超过3小时的告诫,每天泡上9个小时,愣是恢复了活力。他用痊愈的右手写出了清唱剧《扫罗》和小夜曲《诗人的冥想》等佳作。随后更有《弥赛亚》的辉煌:在伦敦上演时,英王乔治二世亲临剧院,当第二部分终曲《哈里路亚》奏响时,国王激动得站起来听完了全曲。

从此,《哈里路亚》要站着听作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直延续到今天。只因为那一声声“哈里路亚”传递了对上帝的敬畏。

正是在亨德尔的激励下,贝多芬才走出了耳聋带来的暴躁、孤僻以致绝望而企图自杀的困境,成为葛里帕查盛誉的“前辈大师不朽的光荣的继承人,亨德尔、巴赫、海顿、莫扎特的伟大艺术的扩大者”。

告别贝多芬,回味着三位艺术家的人生,是他们用各具特质的音乐语言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个美妙的世界,让生活丰富,让生命精彩,让文明承传。

三个月后,惊闻贝多芬与世长辞!

2018年6月7日14点18分完稿

[17]做个“知言之人”/时鹏寿

韩愈有言:“不知言之人,乌可与言;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传。”于是,非常神往“默焉而其意已传”的“知言之人”的境界。

然而,谈何容易!

波兰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说“谁若真想探究肖邦音乐的精神,理解肖邦音乐跟波兰有着何等密切的联系,谁就应悉心体会欧根·德拉克洛瓦所谓的蔚蓝的色调,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有几人真正领会得?王熙凤的“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的八面玲珑又有几人做得到?舒婷表述了“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的爱情观,同时她又明白“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魏征之所以能够让唐太宗一再纳谏,烛之武之所以能够“退秦师”,蔺相如之所以能够完璧归赵并且在渑池之会上争胜,与他们都是拥有三寸不烂之舌的“知言之人”大有关系!

这些音乐语言、文学语言、政治语言、外交语言,还都在人类语言的范畴,即使不能一目了然,反复揣摩总能得之。

面对非人类的语言,你能否做个“知言之人”呢?

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熟悉吗?“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你若“知言”,可以未雨绸缪。

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熟悉吗?“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村里的这些,都会说话,你若“知言”,那村庄就还是你的村庄。

劳伦斯《鸟啼》熟悉吗?“当大地还散落着厚厚的一层鸟的尸体的时候”,鸽子、斑鸠、画眉纷纷开始了它们的啼叫。作者明白:“无论人们情愿与否,月桂树总要飘出花香,绵羊总要站立舞蹈,白屈菜总要遍地闪烁,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这些鸟儿都是“向死而生”的主儿。你若“知言”,你对生活的感悟力就会不同寻常。

周晓枫的《斑纹》熟悉吗?蛇因为诱惑夏娃偷食禁果而被上帝惩罚,没有声带,没有听力,没有好的视力,没有四肢而只能用肚子行走。当他们的鳞环叠合在一起时,振动起来就像响板——这是一种罪恶的音乐,因为常常是发出攻击的前奏。如果你不“知言”,会有性命之忧。

其实,只要有心,有识,你就可以由“不知言”而“知言”。

做个“知言之人”,真好!

时鹏寿,现任职于如皋市第一中学

[18]大自然的语言/龚静熙

吴侬软语扎根于烟雨朦胧的江南,粗犷顿挫之语流转于白桦成海的东北,热情似火、吐字连珠之语生长于瓜果飘香的西北,音韵独特、自成系统之语诞生于贸易发达的岭南……人类视语言为瑰宝,殊不知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①开篇连用简洁明快的排比句,列举不同语种生在不同的地域,自然而然地引出“大自然的语言”。

几时几地,大自然的语言便有几种不同的风情。“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是江南山水的画意诗情,“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北国山水的硬朗广阔;“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南国的盎然春意,“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北国的壮美雪景。也许早晨是“初日照高林”的晨光熹微,下午就会“云变”,夜晚便是“月色如银”“藻荇交横”。大自然的语言会随着斗转星移而变化,会因为

“移步”而换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或隽久静谧,或轻愉生动,或萧瑟冷清。

②大量引用诗词名句,展示地域特色文化。

不仅如此,大自然的语言还与人们的心理活动互通。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看见孤蓬乱草、大雁纷飞,感慨身世悲凉;看见残月孤星、枯藤老树,抒发离愁哀思;望见高山,心生壮志,欲一攀到顶;望见一望无际、牛马恣意奔腾的草原,心中畅然快意,喜不自禁。

又有多少人在傲霜斗雪的竹中瞧见孤臣的劲节,在暗香疏影中瞧见隐者的高标,在漫天晚霞里看见一个人的脸为你羞红。格鲁克说:“大自然的语言是世界通用的。”人类的情感语言,亦与之息息相关。

③顺势过渡,由自然到人类的情感。

更值得一提的是,自然的语言也教给人们深刻的道理,就像寻常的山水,山让我们领会天地亘古,水让我们懂得世事无常;山告诉我们耸立不倒,水告诉我们不舍昼夜。只有真正懂得大自然的语言的人,才懂得海虽广大却缄默无言是一种谦逊的智慧,才懂得丰收前的秋野一片寂静是一种智慧,才懂得蒲公英“假以外物”传播果实是一种智慧。

大自然是一个伟大的智者,他尽显应有尽有的魅力,用丰富多样的语言呈现世界的美景。他以平实却生动的语言拨动心弦,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听大自然娓娓道来。

④总结全文,深刻揭示大自然用特殊的语言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

[19]燕语呢喃/袁夫石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暄睡鸳鸯。——杜甫

阳春三月,杂花生树,草长莺飞,正是北归的燕子“燕语呢喃明似剪”的时节,但在我的家乡苏北,与燕子却难得一见了。

春气氤氲,我站在村落的一块空地上,仰望着阒静无声、云淡气清的天幕,寻找燕子的痕迹,却发现一直没有燕子飞过。难道我没有看到头顶盘旋的鸽群吗?可是它们却漾不起我一点涟漪,这些由人豢养、供人玩赏的菜鸽,飞起来永远是那么的整齐划一、毫无新意。燕子飞舞的曲线才是春天的节奏,他们飞起来没有章法,时快时慢,升高跌落,成为不可规划的剪影。“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颉之颃之;燕燕于飞,下上其音”,开朗的天幕总是属于春燕的。而此时,这个鸟儿最广大的表演舞台却白白地浪费,没有了燕子,天幕沉寂空洞,像没有生命点播的土地。

那呢喃的燕子,你在哪里?

哦,我怀念起儿时家乡的老屋来了。在我们那个生长着成片老槐树的村子里,当一串串雪白的槐花怒放时,村子便热闹起来了。整个村头村尾,响着嗡嗡吱吱的蜜蜂鸣响,人们嗅到了被万千翅羽扇起的幽香。“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比蜜蜂更勤劳的燕子也来了,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那个时候,我通常会坐在院子里看书赏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燕子们常常出双入对,有时停在晒衣绳上谈天,醉里吴音相媚好;有时在空中表演舞蹈,呼朋引伴,商量着怎样做窝,如何育儿。看着她们欢快的样子,听着她们天真的卖弄,我痴痴地冥思去年的情景,试图辨别眼前的这对燕子是否是去年的那对。有点似曾相识,却又不能定论,所以我只有自欺欺人,姑且把它们当作是去年的那对,或者是在我家长大的她们的儿女。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在我遐思万千时,家燕从我的头顶掠过,穿过屋门,投向燕巢,将虫子与嗷嗷待哺的雏燕迅速地完成了交接,几只雏燕叽叽喳喳,一会儿就归于平静。“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雏燕清脆圆润的鸣声,应和着老燕苍亮的呼叫,更为悦耳动听。后来我会看着燕子一天天地长大,直到雏燕飞出去,飞到广阔的天边,去过自己的新生活。

燕巢通常搭在瓦房的屋梁上,这种房子以前在农村很普遍,是燕子的最爱。可是今天,楼房一幢幢地盖起来,燕子失去了安居的场所。她们不会再来我们这里了。她们肯定还在路上,却把这个村子忘在脑后。这个每年都有的一段清幽弥漫的空间,被无情地存放在记忆的仓库里。

是逝去的村落抛弃了燕子吗?当然,还有田野。传统的田野,杂草长得比庄稼快,草丛中潜伏着无穷的生命,竹叶青像雨后竹笋一样滋生,信子像微小的闪电巡回,蚂蚱像幽灵一般浮游,这些都是燕子的美食。然而是从什么时候起,田野不再生长庄稼了呢,草儿不再狂野了呢?没有了草,就没有虫类,所以就没有

了燕子。是谁赶走了小燕子?是农药化肥杀虫剂,还是污染严重的工厂和面孔呆板的楼群?

与燕子相对应的一些细节模糊了,或者消失了;置身现实间,就有一些恍惚。我们所能自慰的,唯一自慰的就是当我们口头上感叹着既往的种种琐屑时,从古代诗文中寻找燕子的模样:“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何处营巢夏将半,茅檐烟里语双双”……

燕语呢喃,暗示着古老农耕文明的伟大。然而,仅仅在21世纪的初叶,燕语就消失殆尽了,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我思念燕子,在记忆中,在文献里,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那是自由自在充满闲趣的美声,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是一片供养着人类纯净心灵的大自然,是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永远的牵挂。

【作者:袁夫石。本文是一篇怀旧散文,内容真实,情感真挚,算是寻根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棵小草。它是一种记忆,一种经历,一种感悟,人过中年,亲历沧海桑田,阅尽秋月春花,置身于千变万化的当下生活中,总对往事旧物有诸多留恋,对新陈代谢有些许不甘,所以,求诸笔墨的宣泄,纸间的留存,文字的拷问,便成为生活的常态。我省高考作文题出新,令人萌发创作的冲动。“鸟鸣花语,演绎生命,蕴含哲理”,燕语呢喃,自然之大美;美声不见,搔首踟蹰。本文以“燕语”一线贯文(作文的材料有依托),浓墨重彩写其形、摹其声,貌似核心,实是障眼法,托物重在言志,目在为怀旧抒情蓄势,旨在为褒昔贬今张本,读者巨眼不可不察。】

[20]仓颉的好意我心领了/张锐

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老天落粟是庆贺人有了智慧,而鬼之所以哭,是再也不能玩弄人类。

我们的先人以仓颉造字的神话来开篇,可见对文字的郑重,而老一辈的人更是敬惜字纸,有字的纸不能扔,亵渎了字纸会遭天谴。阿城《闲话闲说》里引用一观点,中国文字的发生是为了通人神,是纵向的,而西方文字是为了传播,是横向的。难怪我们如此重视汉字,原来藏有最初的虔诚。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而语言的交流不会限于文字一种形式。禅宗不立文字,拈花一笑,彼此心知肚明,说出来就不是禅。《易经》以阴爻阳爻两个符号来演绎世界。而如今的网络电脑,追根究底,不过是两个数字1和0的游戏。《庄子》里以无用之树枝繁叶茂来告诉你生存的智慧,《老子》里以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的现象提示你繁苛之政难以持久,嵇康弹一曲广陵散来应对波荡众生的罪名,《西厢记》里的张生为莺莺临去时秋波一转的眼神而饱受相思煎熬,牛郎织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相望又何必互诉衷肠?有时,说出来的话不及另一种形式的语言来得有效。

儒家厌烦滔滔不绝之人,觉得“巧言令色,鲜矣仁”,道家喜欢“希言自然”,佛家的禅宗更是不立文字,俗谚里则有“祸从口出”“沉默是金”的处世良言。而如今网络时代,各种输入法解放了打字的速度,走键如飞,满屏废话,少了慎重,多了放肆,仓颉造字的虔诚被废话连篇的啰嗦淹没,这是文字诞生之初不曾预料的尴尬。

而连篇累牍浩如烟海的网络小说动辄以几块砖头的厚度消耗虔诚的汉字时,语言仿佛成了累赘和负担,语言的美也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辜负了仓颉的美意。

知堂老人在他小品文里,引李日华著《紫桃轩杂缀》卷一白石生旧事,白石生辟谷养生,默然独坐,有人问他不答话,一问再问,他回说,“世间无一可食,亦无一可言”。这种不想说话,不想诉诸语言的慵懒和无奈,你我也许都曾有过,在“我想静静”的歧义里,在《庄子·齐物论》开篇嗒然若丧形如槁木的呆坐里,在冬天墙头根晒太阳眯缝着眼的沉默里,在朋友微信问你最近如何,你却百无聊赖的不想回话的空白里。此刻没有语言的语言,或许是另一种语言,也是我们更真实的人生。

【张锐:盐城市明达中学教师,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

[21]草木春秋皆有韵/梁艳

俗语言:“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它们的活动是季节的语言,也是大地的语言。

流传于江南民间的花历是二十四番花信风。从小寒第一候开始,至次年谷雨第三候截至,跨八个节气,顺次列出二十四种当令鲜花。每隔五天,就有一种鲜花知时而开,每一候都是季节带给我们的消息,都能牵动我们的思绪。

小寒第一候,梅花,可谓人间第一枝。古往今来,雪缀寒梅,诗句万千。而我也喜附庸风雅,年年小寒时节,定会清供一枝。这个喜好,还是外婆留给我的。外婆曾是大家小姐,虽说后来家道中落,但是冬埋一瓮雪焙一罐梅

花,秋摇一箩桂花,夏日晒些许莲心与花蕊……倒是一直保留着的习惯。我思念北方的故土往往系在这一花一物的细节上,曾用腊梅做过蜜,也弄过酒。寒冬之时,约三五知己,递一杯腊梅窨制的茶,无需言语亦心有灵犀。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这是唐朝韦应物的诗句,也是形容惊蛰这个节气最好的语言。惊蛰前后,那些光秃秃的枝头,突然绽放出无限润泽与明艳的花朵:洁白、金黄、粉红、玫紫……先是一树两树,渐渐满山满坡,再没有比这类花树更能直观带来春天的信号了。

比这两句诗更简妙的,就是“惊蛰”这个词语的本身,二十四节气中只有这一个以动物的习性命名。一雷惊蛰始!万物出乎震!飒飒细雨和滚滚惊雷,唤醒了沉睡一冬的走兽和昆虫,它们纷纷离开蛰居的洞穴来到春风春雨里。古书上说:“天地变化,万物蠢生,则有经营之迹。”蠢,原本并不是一个贬义的坏词,而是一个充满原始生机、原始野性的妙词。是的,蠢蠢欲动,这就是惊蛰前后万物的风情。

南宋范成大诗云:初夏最美是小满。小满时节,麦花雪白,梅子金黄,蔷薇满架,白天里将栀子花浸在青瓷盘里,似乎能听到花瓣舒展的声音。

节气唤醒对夏天的记忆,桑椹树下被踩得黑渍斑斑的石板路,晨露微凉;枇杷树下有多少双咽着口水的眼睛在打量着;大街小巷卖着和屋子里用碗浸泡着的栀子花,整个小镇都芳香……小满时节,百花开尽,唯石榴花红火盛开。“五月榴花红似火”。但又不浓艳。小满时节,插一支石榴花于青瓷瓶上,不媚艳,却清丽。无论是韩愈之“石榴照眼”,还是胤礽之“榴火初明,画屏带雨”,小满之花雅。

高考前夕,芒种如约而至。芒种之名来自农作物。《周礼?地官?稻人》:“泽草所生,种之芒种。”郑玄注:“芒种,稻麦也。”意思是说,泽草丛生的地方可种庄稼。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麦渐渐以擢芒”。头一年冬天种下的麦子经过生根,发芽,分蘖,拔节,抽穗,扬花,灌浆渐渐走向成熟。在一场又一场的雨水里似乎能听到它“哔哔啵啵”生长的声音,这是每一个庄稼人夏夜梦境中浩荡而酣畅的音乐。

当然,英雄在这天也很忙:细雨煮青梅,试问谁是英雄?我们每个人也都是英雄。那些针尖一样金黄的麦芒,像是京剧里王冠上金色的羽翎,风吹而过,一步一摇都是王者风范,苦读十二载的喜悦一浪浪地弥漫开来。

节气是祖先从天地万物那里学到的语言,好比时间的玫瑰,而这玫瑰从含苞待放到艳压群芳的时代已渐行渐远。

于是想起但凡读过点书的中国人都逃不开这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让我们走回天地日月中去,重叙与山川花鸟风云雨雪的物我情常,听物语,听信风,把每一个朴素的日子,过成良辰。

【梁艳,江苏省淮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22]你的语言我最懂

段维维

当听到你的第一声哭泣,我知道这是你兴奋的泪,你在向妈妈诉说你是多么期待快点见到我、爸爸和哥哥;当看到你第一次笑靥如花,我知道你完全被这个家的温馨感染了;当见到你第一次摇着小手、扭着屁股跳舞时,我知道将来亭亭玉立的你会成为舞台的主角。你在用自己的语言告诉全世界,你就是我那个可亲可爱、贴心暖心的小公主。

满月的日子到了,你吃奶的次数越来越多,睡觉的时间越来越短,短到只有几分钟就醒了,你不哭也不闹,只是动一动屁股,摇一摇头。我知道,你肯定是没吃饱,你在耐心地等待,等着妈妈储蓄了奶,再喂你一口,补充点能量,你再接着睡。妈妈喂一喂你,拍拍你,唱唱儿歌,你又睡着了。贴心如你,你是想用等待叮嘱我你是多么暖心?

抓周的那天,爸爸围绕你摆放了笔墨纸砚、瓜果梨桃、算盘玩具,你一改往日的吃货形象,安安静静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不紧不慢,从一头爬到了另一头,趁人不备,抓起算盘抱在怀中,流着口水对着我们微笑,露出八颗小白牙。聪明如你,你是想用算盘告诉我们你的梦想吗?

昨晚,当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时,你挣脱奶奶的怀抱,东倒西歪一路小跑地钻入我的怀里,又嘟着小嘴,“呀呀呀”地跟我讲话,一边用红红的小手指指着自己的大拇指,极力地向我诉说你晚上被马蜂蜇了一口的遭遇。我说,哦哦哦,马蜂咬你了,把你咬疼了?你“啊啊啊”地点点头,又埋入了我的怀中。可爱如你,你想用妈妈的怀抱证明你有多委屈?

你坐在红色的小汽车上,听着熟悉的儿歌,优哉游哉地翘着二郎腿,这等地享受,我也是醉了;每次去厨房的路上,你总会被半道的各

色水果吸引驻足,摸摸芒果,拿起香蕉,递给奶奶,让她削皮,标准的吃货,总会让我开怀大笑;你和哥哥面对面地互怼,怼不过你会用你的女高音吼他,十足的小赖皮,总会“气”得哥哥说我偏心眼。

哦,你的一笑一颦、一举一动都是那样的可爱迷人。你是爷爷奶奶晚年的开心果,是爸爸妈妈心心念念的小棉袄,是哥哥朝思暮想的“跟屁虫”。你有你的独特语言、你有你的多彩人生。我们将慢慢陪伴你长大,看着你长成袅袅婷婷的模样……

【作者简介:段维维,中学一级教师。】

[23]谁在哭泣/王刚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原来记忆中的清澈的小溪,欢快的游鱼,已经成遥远的回忆了。

推开老家的屋门,一股霉烂的味道扑面而来。久未谋面的儿时玩伴,佝偻着腰,喘息着,用浑浊眼球上下打量,才认清:是你啊。

我坚持在儿时玩伴的家里吃饭,没想到,这可难坏了曾经是村支书的儿时玩伴。

菜是自家地里的,鸡是自己圈养的,酒也是土法酿造的。开始做饭的时候,问题来了,水呢?自家曾经甘冽的井水不见了,打上来的水是浑黄的、有农药味的。不得已,玩伴用一个老年手机,用掏心掏肺的像砂纸磨过一样的嗓音,打电话给城里的儿子:带两桶水来。

饭是吃过了,可总感觉喉咙里有一股令人作呕的烧心的味道。我知道,我们的曾经的玩伴,就是这样生活的,连饮用一口水都是最大的奢侈了。

饭后自然聊天,可儿时玩伴却木讷的让人怀疑,他是不是一个活着的人,眼睛始终是红红的,我知道,那不是准备哭的,他已经没有了哭的动力了。除了黑暗的屋子里有他抽烟的明灭和飘烟之外,整个山里静的让人害怕。远处不时有一声两声鸟鸣,更加衬托整个老家的鬼魅般窝在山窝里。

前面是条河,不过那是六十年前的河,现在说是河,肯定有人会和我打架,因为蜿蜒而去的一带,连一棵树一棵草都没长,只是愣愣的像一条失血的臂膀在懒懒的晒着太阳。

顾不得离开老伴时:“在老家住几天”的软磨硬泡,中午吃完饭,就逃离的曾经的家园。走着走着,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世世代代长眠于此的祖先,不知道掩埋你们的黄土里,是否有浓烈的农药的味道?你们曾经创造的青翠的山林,如今已是如老妇人头顶枯败干涩的头发;亲手凿出的一眼眼水井,带着苦涩农药正在喂养一茬茬正在生长的婴孩;一锹锹挖出的田垄,长出的都是含有毒素的粮食。我的祖先啊,你怎么遭受这么的的灾难啊。我不得不面向祖先埋在的坟茔之处,默默磕几个响头,祖先啊,原谅我吧,不是我不要老家,也许我今后再也不会回来看你们了。只能祈求你们再那边自己保佑自己了。如果那边也有疾病困苦,恕不肖子孙无能为力。

临近到村口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艰难的婴儿的哭声,完全就不是健康孩子的洪亮的嗓音。心中一紧,循着哭声望去,一个昏黄的孩子无力的躺在同样昏黄脸色的母亲的怀抱,用几近消失的声音在和自己的命运抗争。

心中一震,孩子,这是我们的孩子啊!

如果我们哭过去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心灵安慰,那么,未来的子孙又将如何面对我们的坟茔哭泣?是心疼、是抱怨、还是没有了灵魂的干嚎?

从孩子的哭声里,我看到哭声中也充满了浓浓的农药味。

未来,也许谁也听不到哭声了。

【作者单位:江苏秀强玻璃工艺股份有限公司】

[24]画外音/王刚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形式。大多数的人接收语言信息都是比较直接的,正面的,可以用多种形式表现,但我有时所关心的,却是语言背后的信息。

举一个例子来说,有的领导喜欢用比较隐晦的、兜着圈子来表述,乍一看,让人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意思,云里雾里的,费了老大的劲在猜,结果可想而知,做出的事情距离语言所表述的目的有一定的距离。

像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领导人的指示当中。我猜想,领导人的画外音是:给自己留有余地,无论下属做的是否对错,领导都有回旋的余地,好体现领导人的高明,也好借此钳制下属。所以,对领导人的画外音要能够准确的把握,最好,还要了解领导人的脾气,爱好,甚至领导人七姑八大姨的性格,要不然,一句话,此事没做好,轻则批评一顿,重则前程就此休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