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3 动物的神经系统

13 动物的神经系统

13 动物的神经系统
13 动物的神经系统

专题十三动物的神经系统

[知识梳理]

应激性:生物体对外界刺激所发生的反应,称为应激性。应激性使生物趋利避害,有利于生物体。

单细胞动物的反应方式为趋性,如趋化性、趋光性等。特点是具有选择性:能“识别”有关、无关刺激,进行取舍,对生物体有保护作用。多细胞动物则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完成对刺激的反应能力。;

一、神经系统基本结构

(一)神经元

1.结构:由细胞体、突起组成。

2.突起:有树突、轴突。树突

短而分支多,有感受刺激的能力,为

传入纤维。轴突长而分支少,仅末端

分支;无感受刺激的能力,为传出神

经。轴突末端分支、膨大为突触小体,

与下一个神经元、效应器相连。

神经轴突外面包有外膜,为神经

膜,是施旺细胞(神经胶质),有保

护、营养、再生的作用。神经纤维受

到损伤后,在有施旺细胞包裹的情况

下,细胞体能再生出新的轴突。在施

旺细胞和轴突之间还常有另一外鞘,

称髓鞘,神经膜(雪旺氏)细胞向内

延伸而成,位于神经膜与轴突之间、

多层、片状,由磷脂构成,有绝缘作

用。两个雪旺氏细胞相邻处为郎飞氏

节。依据轴突是否有髓鞘,将轴突分

为有髓(鞘)神经纤维和无髓(鞘)神经纤维。

3.神经元类型可分为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

(二)神经胶质细胞:

数量多。无传导功能,有保护、支持、营养、再生、绝缘等功能;参与神经递质代谢;

帮助记忆。

2.神经节

神经元细胞体聚集形成为神经节。在无脊椎动物体内,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部位为神经节;在脊椎动物中,神经元细胞体大多在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内,少数在脊神经节、交感神经节中。

二、反射弧

(一)反射:机体对刺激有规律的反应;是神经调控的基本方式。

(二)反射弧:

从接受刺激到发生反应的全部神经传导途径。反射弧分5部分: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冲动);传入神

经:将冲动传导(传入)至反射中枢;

反射中枢:脑、脊髓中起调节作用

的细胞群,整合、发出指令(神经冲动);

传出神经:将指令传导(传出)至效应

器官;效应器:肌肉、腺体等,受到刺

激后发生反应。 (三)反射弧的类型 1. 含1个神经细胞;

2. 含2个神经细胞; 3. 含≥ 3神经细胞;

4. 人的反射弧

膝跳反射是人体最简单、唯一的单

突触反射弧,其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内,与脑等其他部位有复杂的联系,受意识

控制。

人体反射的特点:(1)中间神经

元多(≥ 3),神经元越多,反射活动越复杂;(2)传导通路复杂,是人体复杂行为的基础。

(四)反射的意义:反应迅速 — 无需思考;适应环境,进化中形成的、先天性行为;是复杂行为的基础。

三、神经冲动的传导

(一)静息电位

1.离子浓度差:任何细胞内、外均存在离子浓度差。在 神经元中, K+的浓度差为:

内/外 = 30;Na+的浓度差为:外/内 = 10倍。原因是 Na+-K+泵的作用进行主动运输, 每次将三个Na +泵出细胞、将两个K +泵入细胞,结果膜内、外两个相反的浓度梯度。

2.极化

静息状态是指神经细胞在安静、无刺激时的状态,些时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为:Na+通

道关闭,Na+不能进入膜内;但由于膜内K+浓度高,K+通道部分张开,依靠化学扩散力,少量K+渗出;细胞内存在带负电的大分子,使膜内负电性增强。结果形成跨膜电位—外正内负。这种状态为极化状态,这种膜为极化膜。

3.静息电位:由于化学扩散力使K+渗出,跨膜电位增高,跨膜电位阻力增大,当二者

平衡时,即化学扩散力 = 跨膜电位阻力,跨膜电位就稳定了,此时的电位为静息电位, 外正内负,哺乳动物神经细胞约在-70~ -90mV 之间。本质是K+的电与化学平衡电位相等。

(二)动作电位与神经冲动的传导

1.动作电位(兴奋)

(1)定义: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膜电位产生的短暂、周期性、可传导的变化。

(2)膜电位的变化:负 → → 0 → → 正 → → 0 → → 负

去极化 倒极化 (去极化) 再极化(复极化)

(3)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感受器(皮肤) 传出神经 (运动神

效应器(肌肉) 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感觉神经)

去极化与倒极化:是由于膜的通透性变化。当神经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Na+通道张开,Na+大量涌入,致使更多的Na+通道张开(正反馈),结果更大量的Na+涌入膜内。跨膜电位的变化从-70mV → 0 → +35mV。这种外负内正的电位称为动作电位。

去极化倒极化

不应期:膜内正电荷增多,致使Na+进入的阻力增大,结果Na+通道逐渐关闭(失活),此时不能再接受刺激,称不应期。

复极化(再极化):静息电位的恢复。膜对K+通透性增高(K+通道张开),致使K+大量外移,静息电位恢复。原因是K+浓度内>外,膜内正电位斥力所致。

(4)动作电位的实质

刺激引起膜电位(膜极性)发生短暂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包括2个过程:

去极化、倒极化:Na+渗入,电位变化为由外正内负→ 外负内正;

再极化(复极化):K+渗出,电位变化为由外负内正→ 外正内负。

这两个过程构成了动作电位。

(5)膜内外Na+、K+正常分布的恢复

膜电位复极化后,膜内外Na+、K+分布情形:

细胞内:Na+浓度受刺激后大于受刺激前;K+浓度受刺激后小于受刺激前;

细胞外:Na+浓度受刺激后小于受刺激前;K+浓度受刺激后大于受刺激前;

膜内外Na+、K+分布是如何恢复正常的(即:Na+-K+泵起何作用?)?

主动运输:将Na+泵出细胞、K+泵入细胞

2.动作电位的传导

(1)传导机理:局部兴奋(即产生了动作电位),引起兴奋部位与非兴奋部位之间产生局部电流,致使临近部位短暂的膜电位倒转,结果整个神经纤维依次短暂的膜电位倒转。

(2)特点:为“全或无”,或者不能产生,一旦产生,就会恒定大小传遍整个神经细胞。

(三)髓鞘和神经传导速度

髓鞘:由脂类物质构成,具有绝缘作用。在髓鞘内无(或很少有)Na+、K+通道。

郎飞氏节:是未被髓鞘包裹、裸露的轴突部位,有很多Na+、K+通道。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呈跳跃式传导。传播速度快,人脊髓神经可达100m/秒,此外,这种传播方式节约能量,是非跳跃式传导的1/5000。

四、突触和神经递质

(一)突触

定义:一个神经元的神经末

梢与下一个神经元树突或细胞体

之间接触部位。

构造:3部分

突触小体(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1.电突触和化学突触

(1)电突触与化学突触

电突触化学突触

———————————————————

存在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突触间隙、阻力小大

神经递质无有

传导速度快慢

传导方向双向单向

(2)神经递质:很多种,如乙酰胆碱(Ach)、单胺类等;

(3)突触囊泡:位于轴突神经末梢(神经前膜)内、突触小体中,内含神经递质。

(4)神经冲动的定向传导:神经递质仅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囊泡内,神经后膜内无突触囊泡。

(5)神经传导的实质:兴奋(动作电位)传导至突触时,导致突触前膜通透性变化,Ca+通道打开,突触间隙中的Ca+进入突触前膜,促使突触囊泡释放乙酰胆碱至突触间隙,乙酰胆碱与突出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致使突触后膜通透性变化,Na+通道打开,Na+涌入,结果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6)神经递质的回收、再利用:作用后神经递质必须与突触后膜受体分离。原因是二者分离,可使递质回收再利用,否则神经持续冲动,不能恢复静息状态。

回收方式:各种递质不同;

Ach的回收:Ach 脂酶→ Ach分解(破坏)→与突触后膜受体分离→通过突触间隙→ 进入突触前膜→ 进入突触小体→ 合成Ach → 储于突触囊泡内→ 备用。

杀虫剂的两种作用:

有机磷杀虫剂:抑制Ach 脂酶→ 使Ach无法分解→ 无法与突触后膜受体分离,结果→ 神经系统失控(无法恢复静息状态),导致→ 震颤、痉挛→ 死亡。

尼古丁等杀虫剂:覆盖在突触后膜受体→ 阻断神经传导。

2.兴奋性、抑制性突触

决定因素:是神经递质;

递质→ 促进Na+渗入→ 突触后膜去极化→ 兴奋→ 冲动传导—兴奋性突触;

递质→ 阻止Na+渗入(或促进K+渗出、CL-渗入)→ 突触后膜极化加强→ 冲动被抑制—抑制性突触(更强的刺激才能引起兴奋)。

突触后膜(受体)的影响

Ach作用于骨骼肌,引起兴奋;但作用于心肌,则引起抑制。原因是骨骼肌、心肌的受体不同。

(二)神经递质

1.常见的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Ach):兴奋性(骨骼肌),是外周神经系统最主要的递质。

去甲肾上腺素(激素):兴奋性,在中枢神经系统(脑)中最常见。

5 - 羟色胺(血清素,氨基酸衍生物):抑制性,导致睡眠。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神经递质;分布于脑与兴奋、警觉有关的区域。

2.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

(1)两种作用机制

机制1:递质直接发挥作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引起后膜膜蛋白构相变化,形成某些离子通道,使神经元的细胞质与周围的液体之间可以交换离子,也可以使已经存在的通道关闭,中断离子的流动。结果使突触后极化程度发生变化。

机制2:递质通过第二信使发挥作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活化后膜上某种酶,启动第二信使(cAMP —环腺苷酸,cGMP —环鸟苷酸等),结果仍然是使突触后膜极化程度变化。

(2)递质的性质:兴奋性、抑制性不是绝对的。1个轴突可末端有多个分支神经末梢,释放同1种递质,作用于多个神经元、多个突触(神经网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也可能抑制。

(3)神经调节物

来源:轴突末梢或其他细胞的分泌物;

小肽分子:内啡呔、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多种激素;

作用:辅助性神经递质。神经调节物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改变离子通道状态或启动第二信使,作用是调节细胞对主要神经递质的反应。

内啡肽是自身产生的,具有止痛、振奋情绪等作用,与吗啡、海洛因等的效力相同。

药物的副作用是具有依赖性。

(三)突触和整合

神经元之间不是单线联系,而是多线连接成错综复杂的神经元网络。

整合作用机制:大量信息进入一个神经无,它会加工处理信息,使信息叠加或抵消,然后决定是兴奋还是抑制。神经整合主要是在脑、脊髓内完成的。

突触与记忆:突触在神经活动调控中的重要作用见下述实验:

五、神经系统的进化

最早出现神经系统的生物是腔肠动物的网状神经系统。水螅的神经细胞体位于外胚层和内胚层的基部细胞。没有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之分。腔肠动物的突触大部分是电突触,但也有化学突触,因而神经冲动在神经网上的传导大部分是多方向的,单向的传导是很少见的。

涡虫的神经系统一方面保留着网状的特性,即神经细胞分散,并以突触相连成网状;另一方面很多神经细胞已集中而成身体腹面的2个神经索和头部的“脑”。

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的神经称为链状或神经节式神经系统。其特点是神经细胞集中成神经节,神经纤维聚集成都市束而成神经。链状神经系统已可分为中枢和外围两个部分,脑

和腹神经索属于中枢系统,从脑和各神经节伸到身体各部分的神经属外围系统。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神经系统的另一特点是有巨大神经。

节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更集中。昆虫头部最前面的三对神经节愈合为脑,分别为前脑、中脑和后脑。脑以围咽神经与头部腹面的食管下神经节相连。食管下神经节与胸部和腹部的神经节共同组成腹神经索。节肢动物和神经节也是神经细胞体在周围,神经纤维在中央。这是无脊椎动物神经节的工共同特征。

昆虫的脑分前脑、中脑、后脑。

六、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来源:背神经管发育为中枢神经系统,前端发育为脑,后端发育为脊髓。

背神经管特点:中空、不分节、无顺序排列的神经节;按位置、功能划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

(一)中枢神经系统

位于身体中轴,具有调节身体整体活动的功能。由脑、脊髓组成。

1.脑脊膜和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外围的结缔组织膜为脑脊膜,分为硬膜、软膜和蛛网膜三层。三层膜间充满脑脊髓液。

2.脊髓

功能:(1)传导通路:在脑—脊髓—躯体、内脏间进行传导;(2)反射中枢:中枢神经系统低级部位。

构造:中央管:很细;

白质:外、白色;有髓神经纤维束(传导束)。

灰质:内、H(蝴蝶)形;神经元细胞体、突触(无髓神经纤维,灰色)

背角:中间神经元位于此外。冲动传导过程:感觉神经元(胞体在脊髓外的脊神经节中)→ 感觉神经纤维(脊神经背根)→ 灰质背角→ 中间神经元(细胞体、突起在灰质中);

腹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所在处。冲动传导过程:运动神经纤维(胞体在脊神经腹根)→ 脊神经→ 身体各处。

3.脑

低等脊椎动物:未具突出的主导功能。

高等脊椎动物(鸟、哺乳类):是神经系统的中心,控制神经系统的其他部分。

人类:在结构、功能上达顶峰,是生理活动调控的最高中心;还有学习、记忆、思维、意识等功能。

(1)脑的发育和进化趋势

发育:神经管前端膨大,分化为3个脑室,即前脑、中脑和后脑。

前脑:分化为两部分大脑和间脑。间脑将来发育展为丘脑、下丘脑、松果体。

中脑:

后脑:分化为脑桥、小脑、延髓(延脑)。

脑的组成— 6个部分,大脑、间脑、中脑、脑桥、小脑、延髓。

脑的进化趋势:大脑、小脑→ 发达;中脑→ 变小、重要性下降。

(2)大脑

大脑在脊椎动物中的演化:

鱼类—原始性。形态:小、表面光滑;表面为白质,有髓神经纤维;内部为灰质,是神经元细胞体;功能:嗅觉;信息中转站;无复杂的协调、联络功能。

两栖类—形态:灰质增多;灰质外移至表面,形成原皮质;功能:仍以嗅觉为主;中转站;原皮质协调、整合脑其他部位传来的冲动。

高等爬行类-- 原皮质:仍存在;新皮质:初步形成,大脑半球前部、表面、新的灰质;

鸟类-- 大脑:发达;顶壁:薄、无新皮质、无沟回;嗅叶:退化(嗅觉不发达;视觉发达)。

哺乳类-- 新皮质(大脑皮质、大脑皮层):体积、作用均大大发展。

低等哺乳类—已覆盖大脑的大部;

人类-- 新皮质完全覆盖大脑表面;原皮质挤到里面(海马体)。新皮质表面形成沟、回,是感觉、运动的控制、协调中心,还有情绪控制、学习记忆、意识等功能。

A.人的大脑

形态特点:沟、回发达,表面积大达0.5 m2;重要性高于任何动物。

B.大脑皮质功能定位、感觉区与运动区

功能定位:身体各部位的感觉、运动功能,由大脑皮质相应区域负责;

感觉区:中央沟(两侧各1条)之后,感知皮肤感受器传来的信息(冷、热、压力等);

运动区:中央沟之前,管理、协调身体各部位的肌肉运动。

感觉区、运动区特点:又分许多部分,分管身体一定区域;这些部分按一定格局排列,正好勾画出身体另一侧的全部;对侧性:左半球管理右半侧身体。

各部分大小:

与所控制身体各部位的大小不成比例;与所控制身体各部位的机能特点有关(灵敏、灵活程度);控制手、口肌肉的运动区远远大于控制背部肌肉的运动区;控制手肌肉的运动区远远大于控制手皮肤的感觉区;控制唇的感觉区大于控制唇肌肉的运动区。

C.联络区

定义:运动区、感觉区以外所有大脑皮质部分;

特点:中间神经元不是直接连接感受器和效应器;

功能:连接大脑各区、大脑与脑其他部分;

动物越高等,脑越发达。表现在脑量增大、沟回增多,感觉、运动区比例减小,联络区比例增大(人>猴>猫)。联络区的功能很重要,人的联络区极发达,有整合功能。

高级智慧活动区域是复杂、多样高级机能的基础,如本能行为、语言、学习、记忆、推理、联想、想象、心理活动等等,甚至人的个性也和联络区是有关的。

联络区功能定位较难,已找出大脑皮质几个言语区:

语言区

布洛卡区—左半球中央沟前方,控制唇、舌、颌、声带的运动区,参与语言表达。受损后,语言表达困难(缓慢、吃力),但语言理解正常,称运动性失语症。

魏尼克区—左半球布洛卡区之后,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有关。受损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困难,说话无意义。

弓型束是连接上述两区的神经纤维束。多数人的语言区位都在左半球。两半球有分工:左半球负责语言、书写、计算、推理等功能;右半球负责艺术才干、三维空间认识等。

学习与记忆位于大脑皮质颞叶,当刺激颞叶能引起病人清楚的回忆过去多年不相干的小事。大脑皮质无特定区域负责学习、记忆,如大脑皮质局部受伤,记忆部分消失。皮质以外许多其它部位也不同程度参与,如边缘系统、小脑等。对学习与文书的机制知之甚少,大致是由于反复学习,使神经冲动过突触的阻力减小,神经通路通畅。还可能与神经元中RNA 含量有关,神经元是RNA含量很高,神经元活动时其含量变化说明,RNA起重要作用,推测RNA是记忆的信息,在神经元RNA分子中编码,蛋白质在学习与记忆中的作用。

(3)丘脑

是间脑的一部分,中空,为第三脑室;由中间神经元组成;是冲动传入的转换站(中转站),全身的感觉神经(除嗅觉)经过丘脑时,更换神经元,再传导致大脑。是感觉整合中心。在低等脊椎动物中,丘脑是主要的整合中心;哺乳类中,丘脑的部分功能被大脑取代,

但它仍是重要的整合中心。

(4)网状激活系统

位于丘脑、脑干(中脑、脑桥、延髓)的深部(中央部)。由网状组织构成,是散在中间神经元、丰富交织的神经纤维,是传出、入(感觉、运动)神经纤维经网状激活系统→ 中间神经元;非特异性神经元。

“闹钟”作用:网状激活系统对多种信息(痛、听、视等)都发生反应,起“闹钟”作用,使机体保持清醒状态。作用机制是:外界信息通过网状系统,激活大脑相应部位,使人保持清醒状态;睡眠时,在安静、暗环境中,会抑制网状激活系统,减少进入大脑的信息,抑制大脑,使之易入睡。发生病变、损伤时,网状系统不能工作,就无信息进入大脑,使人昏睡不醒。

“监察”输入的刺激:输入的信息经过网状系统分辨、筛选、整理,强化、抑制某些信息,使我们专注于某项工作。

(5)下丘脑

位于丘脑前下方,是仅次于大脑的高级中枢,内脏机能重要控制中心。刺激下丘脑的不同部位,通过自主(交感、副交感)神经,支配内脏机能(水盐代谢、体温、心跳、血压、食欲等)。下丘脑还控制饥、渴、冷、热、痛等感觉;此外,下丘脑还是情绪控制中心,控制喜、怒、哀、乐等情绪反应。

下丘脑控制清醒、睡眠的节律:

清醒中心位于下丘脑后部,睡眠中心位于下丘脑前部。刺激睡眠中心,神经元分泌5-羟色胺,抑制网状激活系统,使大脑安静,于是人感到困倦而入睡。

下丘脑还能分泌多种“释放因子”、“抑制因子”来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抑制)因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抑制)因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抑制)因子等。分泌激素:催产素、升压素(抗利尿激素)。促激素释放(抑制)因子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激素增多(或减少),调节各种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增多(或减少),即调节性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分泌。故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控制中心。

(6)边缘系统:下丘脑不是脑中唯一控制情绪的部分。脑桥前部、大脑和丘脑的边缘部分(包括海马体和杏仁体等),也有控制情绪的作用,这一部分称为边缘系统。

(7)中脑:在鱼类和两栖类中,中脑很重要,各种信息均从感觉神经元进入中脑,中脑经整合,做出决定。哺乳动物的中脑不发达,上部分化为四个突起,称四叠体,有视觉和听觉和反射中心。

(8)小脑:来源于后脑的一部分,位于脑干(中脑+ 脑桥+ 延髓)背面。构造与大脑相同,有两半球、表面灰质、内部白质;功能是协调运动。

(9)脑桥:含有呼吸中枢,有调节呼吸的作用。

(10)延髓:位于脑的最后部分、与脊髓相连;第四脑室位于脑桥、延髓内部;有多种活命中心,维持内稳态的重要器官,如呼吸、心博、血压、吞咽、咳嗽、喷嚏、呕吐中枢等;

(二)周围神经系统

由脑、脊髓发出的成对的神经,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外围,故名。

1.脑神经

爬行、鸟、哺乳类有12 对,分布脑腹面至颅骨孔道,如头面部的器官(感官、肌肉、腺体)、肩部肌肉、胸腔、腹腔的内脏、腺体(自主神经)。性质:有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或混合神经。

2.脊神经

从脊髓两侧发出,成对。人有31对,各种动物不同。

组成:有背腹两“根”,感觉神经纤维从背根进入脊髓,背根上有脊神经节,传入神经

细胞体位于脊神经节。运动神经纤维从腹要出脊髓,细胞体位于脊髓灰质。

脊神经均为混合(感觉+运动)神经。自椎孔穿出脊椎骨后,立即分为3支,背支控制背面皮肤、肌肉;腹支控制腹面、体两侧皮肤、肌肉;自主神经支(脏支、交通支)控制内脏。

(三)自主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

定义:控制内脏器官的神经;功能是控制内脏器官的活动如血压、心率、体温等,使之维持稳态。

分类:根据形态、功能划分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特点:(1)不受意识控制,即不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2)无独立的传入神经;(3)是混合神经;(4)传出神经不直达效应器,有“节后神经元”;(5)每个脏器同时受交感、副交感神经控制,起颉抗作用,交感、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分别是兴奋和抑制。

在结构上,自主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含有两个神经元。这两个神经元的第一个位于脑或脊髓,称为节前神经元,其纤维伸入脑或脊髓外面的神经节中;第二个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这个神经节中,以树突与节前神经元的轴突形成突触。

1.交感神经系统

节前神经元细胞体第1胸节~第3腰节位于脊髓灰质侧角。细胞体伸出的轴突和脊神经的传出神经纤维一起形成脊神经的腹根,然后与腹根分开,单独成为脊神经的脏支,进入交感神经节。交感神经节位于脊髓的左右侧,每侧18个。

2.副交感神经系统

节前神经元与交感神经元位置不同,(1)第一个运动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脑干、骶部脊髓灰质中;副交感神经节,即第一和第二运动神经元的突触所在的地方,也就是第二个运动神经元细胞体所在的地方,不在脊髓的附近,而在所支配器官的附近。因此,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节前纤维远比交感神经系统的节前纤维长。

3.颉抗作用—交感、副交感神经

意义:保持内脏器官稳定状态。原因是两者产生的神经递质不同及两者所支配的内脏器官上的受体不同,故两者的具体作用并不一定,例如交感神经能使一种器官兴奋,也可使另一种器官抑制(受体不同)

以控制心博为例:刺激延髓心跳兴奋(抑制)中心,产生神经冲动,通过交感(副交感)神经,由自主神经系统调控窦房结活动节律。交感(副交感)神经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使窦房结活动节律加快(减慢),致使心肌兴奋(抑制),心跳、血压加快和升高(减慢和降低)。

控制心跳的三个因素

(1)运动使右心房血液量增加,刺激心房壁牵引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作用物延髓心跳兴奋中心;

(2)运动使血液中CO2含量升高,刺激颈动脉窦(颈动脉壁、化感器),产生冲动,作用于延髓心跳兴奋中心。

(3)运动使血压升高,刺激压力感受器(大动脉壁),产生兴奋,作用于延髓心跳抑制中心,再通过副交感神经,使用于窦房结,使心跳、血压下降(负反馈)。

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习题

中枢神经系统 1脊髓的位置(B ) A 、几乎与椎管同长 B 、上端于枕骨大孔续延髓 C 、成人下端至第一骶椎下缘 D 、小元下端平第3 骶椎 E 、脊髓末端膨大称腰髓膨大 2脊髓(C ) A 、成人从枕骨大孔延伸到第2 腰椎下缘 B 、在胸段大部分有侧角 C 、有31 个节段 D 、背侧有一条深的后正中裂 E 、在新生元下端平齐第1 腰椎下缘 3成人脊髓下端平齐(D ) A 、第1 骶椎水平 B 、第2 腰椎下缘水平 C 、第3 腰椎与第4 腰椎之间 D 、第1 腰椎下缘水平 E 、第1 骶椎下缘水平 4有关脊髓的外形说法,错误的是(D ) A 、脊髓第四颈节段至第一胸节段为颈膨大 B 、脊髓第二腰节至第三骶脊髓节为腰髓膨大 C 、脊髓的末端称脊髓圆锥 D 、脊髓后正中沟有后根附着 E 、脊髓的前正中裂比后正中沟深 5成人脊髓的终丝(D ) A 、全长被硬脊膜包裹 B 、附着于骶骨的背面 C 、内有神经细胞 D 、在第2 骶椎水平以下被硬脊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背面 E 、在第2 腰椎处出硬脊膜,止于第2 骶骨背面下缘 6何处损伤可伤及脊髓骶段(A ) A 、第1 腰椎 B 、第2 腰椎 C 、第5 腰椎 D 、第1 、2 骶椎 E 、第3 腰椎 7 第7 颈脊髓节平对(B ) A 、第4 颈椎体 B 、第5 颈椎体 C 、第6 颈椎体 D 、第7 颈椎体 E 、第1 胸椎体

8马尾主要由(E ) A 、胸、腰脊神经根形成 B 、胸、骶脊神经根组成 C 、胸、尾脊神经根组成 D 、胸、腰、骶、尾脊神经根组成 E 、腰、骶、尾脊神经根组成 9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应在哪个棘突间隙(C ) A 、第于二胸椎与第一腰椎棘突间隙 B 、第一腰椎与第二腰椎棘突间隙 C 、第三腰椎与第四腰椎棘突间隙 D 、第五腰椎与第一骶椎棘突间隙 E 、骶管裂孔处 10胶状质属于脊髓灰质何层内的结构(B ) A 、板层I B 、板层II C 、板层III D 、板层IV E 、板层V 11后角固有核是何板层的细胞群(C ) A 、板层I 和板层II B 、板层VIII C 、板层III 和板层IV D 、板层V 和板层VI E 、板层VII 12右侧颈5 一胸2 后角受损时产生(D ) A 、病变水平以下的对侧肢体所有感觉缺失或减退 B 、病变水平以下同侧肢体所有感觉缺失或减退 C 、右上肢所有感觉减退或缺失 D 、右上肢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留 E 、左上肢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留13脊髓内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是(B ) A 、后角固有核 B 、中间外侧核 C 、骶中间外侧核 D 、胸核 E 、中间内侧核 14脊髓的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B ) A 、胸核 B 、中间外侧核 C 、骶中间外侧柱 D 、中间内侧核 E 、网状结构 15关于脊髓中间外侧核的描述,错误的是(D ) A 、它形成灰质的侧角 B 、存在于脊髓的胸段和上腰段

狗病大全神经系统疾病

狗病大全神经系统疾病 1.脑挫伤(脑休克)脑挫伤发生于各种意外事故时,如打击、撞伤等。 病狗出现眩晕、转摇或躺倒。严重病例先有呕吐,后昏迷;眼球震颤、肌肉痉挛、抽搐或麻痹。最严重病例,发生创伤时即昏迷、最终死亡。有的病例,动物只几小时内无意识,神经反射消失;有的出现号叫、不安、痉挛等全身症状,几天以后平稳,出现共济失调、转圈和脑神经功能障碍等。 治疗:把病狗关在安静、暗而通风的室内,休息4-8天,避免任何刺激;冷敷头部以减少脑出血。如果有持续的意识丧失,可用刺激药。 2.脑炎、脑脊髓炎脑炎、脑脊髓炎较少发生。主要见于狂犬病、伪狂犬病、犬瘟热和犬传染性肝炎等病毒性传染病,或李氏杆菌、钩端螺旋体、弓形虫感染等情况下。也有在狂犬病疫苗接种之后发生,这可能是变态反应。 症状:一般表现发热、厌食、流涎、惊厥、不安,肌肉震颤,狂暴、攻击,转圈、共济失调,痉挛、昏迷等症状;延髓和脊髓症状包括四肢强直或瘫痪,感觉障碍,排尿、排粪紊乱等。以上表现往往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出现,主要根据病变部位而定。 治疗:保持安静,有脑刺激症状时用镇静剂,发烧、细菌感染时,可大量用抗生素。一般预后不良,即可痊愈,也多有后遗症。

3.脑膜炎脑膜炎的原发病例不多见,主要是从邻近的器官、组织的化脓性病变蔓延而来,如中耳和内耳化脓性炎、鼻炎、额窦炎,颅腔附近的蜂窝织炎以及颅骨和椎骨的穿透性创伤等,多因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李氏杆菌引起。此外,接种狂犬病疫苗后的变态反应以及高温、闷热等也可引起。 症状:精神萎顿、神态不清,常有呕吐,易惊厥、兴奋直至颠狂,继之以昏睡、意识紊乱。当脑底部脑膜发炎时,可能出现斜眼,,两侧瞳孔不一样,视觉障碍,对光反应迟钝;或面部肌肉痉挛,舌、喉麻痹等。大脑穹窿部脑膜炎时,表现神志不清、兴奋或痉挛。脑室膜炎时引起颅内压升高,出现严重昏迷,体态反常;慢性病例因脑积水而呆傻。脊髓膜炎时,由于背神经根受刺激,皮肤感觉增高,引起疼痛。弥漫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增多,脑内压升高。 治疗:精神护理,用甘露醇静脉注射降低脑内压;有脑膜刺激症状──兴奋、狂暴等可用镇静药(水合氯醛灌肠、巴比妥钠注射)。细菌感染时,用大量抗生素或磺胺。脑内压升高可用20%──40%的高渗葡萄糖液静注,减轻脑组织液。 4.脑积水脑积水常发生于青年狗,但很少出现功能残疾,一般是先天性疾病。由于脑室中液体不断蓄积,而压迫脑组织出现症状──呆傻,对一切冷漠和笨拙。当母狗发情时,上述症状会加重,并出现精

动物的神经系统

动物的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具有的。像最原始的单细胞动物就没有任何神经系统,稍高级点的腔肠动物,也只有简单的神经细胞,直到更高级的线形动物,才开始具有神经系统。然后神经系统随着生物的进化也一直进化与完善着。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神经的出现,生物体脱离了单细胞的范畴,开始向比较高级的多细胞生物发展,为系统、器官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所以总的来说,神经的出现代表着生物演化历程踏上了高速路,生物的进化速度大幅度提升。 动物的各种器官和系统在完成不同的生理过程中,神经系统直接调节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同时神经系统又对动物的内分泌系统有很大影响。神经系统可以感受外界刺激、调节动物的运动,并协调整个有机体的活动,使动物有学习、记忆等复杂的行为。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的调节迅速、准确,是动物体内最复杂的结构。 单细胞真核动物 ●原生动物门:由于结构太过简单,所以不存在神经调节。如:草履虫 无脊椎动物类群 ●中生动物门:只有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分化,故没有神经调节。 ●侧生动物——海绵动物门: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分化,但是在中胶层的芒状细胞,可 能有类似神经的功能,待考证。如:海绵 ●辐射对称的动物——肠腔动物门:在肠腔动物的中胶层靠近外胚层的一侧分布着很多的 神经细胞,这些细胞彼此连接成网状,与感觉细胞和皮肌细胞相连。由于这些神经细胞多级,导致他们之间的信息传导无方向,因此肠腔动物没有神经中枢.并且这些细胞的神经传导速度慢,我们将这种原始神经系统成为网状神经系统。与此同时,肠腔动物的某些细胞如刺细胞等,仍然有独立反应的能力。如:海绵 ●三胚层无体腔动物——扁形动物门: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较之肠腔动物已经有了优化, 不再是网状神经系统了,开始出现了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脑也随之产生了,从脑发出了背、腹、侧3对神经索,其中腹面的2条神经索最发达。中枢神经系统里有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神经索之间还有横神经相连,形成了梯状。脑和神经索都有神经纤维与身体各部分联络,但仍然没有出现神经节。这种神经系统成为梯状神经系统。如:华枝睾吸虫 ●具有假体腔的动物——线虫动物门:线虫的神经系统由围咽神经环,以及6条向前发 出的神经和6条向后发出的神经索构成。值得一提的是,围咽神经环的两侧膨大成神经节,这是最先出现的神经节。如:线虫 ●真体腔不分节的动物——软体动物门:典型的软体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节、 足神经节、侧神经节和脏神经节。与快速运动适应,软体动物足类神经系统发达,神经节多集中在食管周围形成脑,并有一个软骨匣包围,这种情况在无脊椎动物中是唯一的。 如:乌贼 ●分节的真体腔圆口动物——环节动物门:环节动物的神经系统由1对咽上神经节、1对 咽下神经节、围咽神经环和腹神经索构成。腹神经索在每个体节有1对神经节,成为纵贯全身的链状神经系统。如:蚯蚓

动物的神经系统

动物的神经系统 动物的各种器官和系统在完成不同的生理机能过程中,神经系统直接调节各器官系统活动,同时神经系统又对动物的内分泌腺有很大的影响。神经系统可以感受外在刺激.调节动物的运动,并协调整个有机体的活动,使动物有学习.记忆和复杂的行为。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的调节迅速.准确,是动物体内最复杂的1.原生动物门 最原始的真核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只有应激性,原生动物这种对于不同物质刺激以及光线的趋避,对帮助原生动物的营养和生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中生动物门 与原生动物一样没有神经系统的分化。 3.海绵动物门 也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分化但是在中胶层的芒状细胞可能有类似神经的功能 4.腔肠动物门 已经有了神经系统为网状神经系统这样的神经系统再传导上的特点为无方向性很低等,没有神经中枢。 在中胶层靠近外胚层的一侧,分布很多神经细胞。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主要为多极的神经细胞,一般多个树突,彼此相互联络成网状。这些神经细胞又与感觉细胞核皮肌细胞相联系。感觉细胞接受刺激后,神经细胞传导刺激到效应器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5. 扁形动物门 出现了最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前端形成了脑,从脑发出背,腹,侧3对神经索,其中腹面的2条最为发达例如中华睾吸虫涡虫绦虫涡虫由于出现了两侧对称的体制运动方向固定化是身体前端不断的遇到外界多变的环境分化成脑为梯状神经系统但寄生虫种类如绦虫多退化 6.线虫动物门 神经系统由围咽神经环,以及从围咽神经环向前发出6条神经核向后发出6条神经索构成。神经索都嵌在上皮层中,其中背神经索和腹神经索分别嵌在背线和腹线中,围咽神经环的两侧膨大成神经节。 7.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的神经系统由4对神经节和与之联络的神经构成。脑神经节1对,位于食道背侧,派出神经至头部和体前部;足神经节1对,位于足的前部,派出神经至足部;侧神经节1对,位于体前部,派出神经至外套膜和鳃;脏神经节1对,位于体后部,派出神经至内脏诸器官。各对神经节之间有横的神经联合,各不同神经节之间亦有神经连索,这些神经节的排列和神经联合以及神经联索的长短随类别不同而异。原始的种类没有显明的神经节,神经系统主要由围绕食道的环状神经中枢和由它派生的2对神经索构成,如双神经纲、单板纲。在腹足纲、

动物常见疾病

病毒病 禽病毒性疾病 一、禽流感(禽流感病毒;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无致病性禽流感。) 禽流感病毒AIV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单股负链RNA,经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播并繁殖,在粪便中存活3个月以上,在羽毛中存活18天。水平传播或强毒株引起毒血症垂直传播。主要临床症状 发热、咳嗽、喷嚏、流泪、粘液性鼻漏、呼吸道啰音等呼吸道疾病症状,伴发腹泻和神经功能障碍等。病程1~2天,体温迅速升高达43.3~44.4℃。HPAIV感染的鸡表现为严重不适,病死率接近100%,头颈部水肿、失明、惊厥、瘫痪。病火鸡发病率高死亡率低或中等,表现厌食、沉郁、窦炎。鸭感染后表现为窦炎、腹泻和死亡率增加。 病理变化 有明显差异。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常表现为严重的出血性病变;头面部浮肿;……;腿部肌肉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脚趾鳞片出血。公鸡睾丸变性坏死;母鸡卵泡充血出血,卵黄液变稀薄。 低致病性禽流感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以呼吸道症状为主。 无致病性禽流感一般无临床症状,偶尔可见呼吸道轻微病变。 二、鸡新城疫/鸡瘟/伪鸡瘟(鸡新城疫病毒NDV) 鸡新城疫病毒NVD副黏病毒科,含红细胞凝集素,通过带毒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饲料或咳嗽喷嚏污染空气,经粘膜或破损的皮肤侵入机体。在感染36h内,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2~8天可检测,6天后进入潜伏期无法检测。在4℃可存活7个月以上。 主要临床症状 36h即可出现全身性出血和微血栓。感染强毒的禽类可能无任何症状突发死亡。多数表现为精神沉郁、蹲地、鸡冠和肉髯发紫、流涎流泪、排黄白或黄绿色粪便 呼吸困难。有的运动障碍常表现为神经性抽搐和平衡失调,雏鸡神经症状表现为观星状。 病理变化 内脏器官和组织的出血性素质表现:胸腹腔浆膜、呼吸道粘膜的斑点状出血,腺胃乳头尖部出血,被覆灰色粘液;特征性病变为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常见有出血带。常见肠淋巴小结内形成枣核状肿胀,有时呈急剧肿胀和坏死,形成纽扣状凝乳样突起;小肠粘膜出血充血和纤维素性坏死;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 镜检见呼吸道黏液腺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其细胞质内可见包涵体。 …… 三、鸡马立克病(马立克病毒MDV,四个毒株三个血清型,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B型疱疹病毒,无囊膜的裸病毒粒子。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首先侵害脾、法氏囊和胸腺等淋巴器官后大量繁殖。感染后8~14天出现持续的病毒血症,继而扩

狗狗疾病——犬神经系统疾病

狗狗疾病——犬神经系统疾病 犬神经系统疾病有很多。如:神经、脑或者脊髓都会受到侵袭。脑和脊髓周围的膜损害可导致脑膜炎;脑损害则为脑炎。两种疾病都是由细菌感染引起。脑损害的病症包括:昏厥;肌肉抽搐;震颤;眼球震颤(眼球向一侧快速运动)。 癫病 很常见,尤其是1—3岁的狗。原因可能: *遗传性癫病 *肿瘤 *以前的脑部创伤或缺氧 *脑积水 *犬瘟热 有些狗常发生,有些偶尔发作。癫痫病发作没有固定模式,如果两次发生非常接近,并不一定意味着病情恶化。狗衰老时,由于其他疾病影响,病情可能会恶化。 病征 主要在狗安静休息时发作。时间都很短促(约5分钟),包括一段时间的意识丧失。 如何治疗? 必须立刻治疗。长期治疗意指由兽医开抗惊厥药。用药不能完全消除发作,但能减少发作频率。如果病狗接二连三出现持续15—30分钟的发作,应紧急报告兽医,这时可能需要静脉注射抗惊厥药物。 脑积水

本病是脑中有水,通常是因充满液体的脑室引流系统畸形而发生。最后脑组织被压向颅骨而发生下列病征:昏厥、失明、运动失调、反应迟钝。成功的治疗包括早期诊断和施行手术。 脑炎 指脑部发炎。可经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如犬瘟热),甚至衰老引起。感染原因都和突然,细菌性脑炎往往在耳病、创伤或头颅骨折发生。病征有:昏厥、头部紧贴障碍物、颈部僵直、触摸头周围时有疼痛。不管发病原因是什么,需立即治疗,不同的原因需要不同药物治疗。 中风 狗是否会像人一样中风尚未确定,但是狗确实会出现类似的病征,包括:突然发生虚脱、身体不同部位的功能障碍、走路转圈、眼脸下垂、部分瘫痪、眼球震颤。如出现上述病征,立即请兽医诊治。类胆固醇治疗可减轻症状,其他药物可改善脑部血流。治疗有相当显著的暂时性效果。 犬瘟热(硬足垫病) 在3—6月的幼犬中十分常见。但也会侵袭其他年龄的狗。透过吸入病毒而感染,因防御细胞会试图捕获和杀伤细胞,而把感染传播到全身,如果防御细胞不能杀死病毒,病毒就会侵袭免疫系统、神经系统以及肠道粘膜细胞。 病征 年轻、健康的狗发生轻微感染后,最后应可战胜感染。症状为反应迟钝和体温轻微升高。明显的病征则会产生高热,然后出现第二期病征:反应迟钝、鼻和眼分泌物、咳嗽、呕吐、腹泻、鼻部和足垫皮肤增厚或出现裂缝。 神经病征

最新整理、吉林动物解剖学教案:第九章神经系统01(农林类)畜牧兽医)

第九章神经系统 第一节概述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神经系区分,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结构,神经系常用的术语。 基本内容:神经系区分,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结构,神经系常用的术语。 一、神经系的划分神经系统在形态和功能上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为了学习方便,一般按结构和功能将其分为中枢神经系和外周神经系。 二、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构造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故称神经元。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胞体是神经元的主体部分,是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的中心。 突起:由胞体发出,按功能和形态分为两种: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分类 按突起的多少分分为多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假单极神经元。 按功能分可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3类。 三、反射及反射弧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应答性反应。

反射弧完成反射所必需的结构。包括5个部分: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四、神经常用的一些术语: 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较长的突起(主要为轴突)外包一层髓鞘构成。一般成束平行排列,在中枢构成白质,在外周构成神经。 灰质由位于脑、脊髓的神经胞体和树突聚集而成。新鲜标本呈现暗灰色故称灰质。位于大脑和小脑表面的灰质特称为皮质,分别称为大脑皮质、小脑皮质,位于脑内的灰质一般形成核。 白质由位于中枢内的神经纤维聚集而成,因含有大量的髓鞘,外观呈白色,故称白质。 神经核中枢内由功能和形态相似的神经胞体和树突集聚而成的灰质团块称为神经核。

网状结构由中枢神经内白质和灰质相混合而构成,中枢神经内神经元胞体位于神经纤维束的网眼内。 神经在周围神经,由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的白色索状结构,是外周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形式。 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由神经元胞体及树突聚集而成,有脊神经节,脑神经节和植物性神经节之分。

13 动物的神经系统

专题十三动物的神经系统 [知识梳理] 应激性:生物体对外界刺激所发生的反应,称为应激性。应激性使生物趋利避害,有利于生物体。 单细胞动物的反应方式为趋性,如趋化性、趋光性等。特点是具有选择性:能“识别”有关、无关刺激,进行取舍,对生物体有保护作用。多细胞动物则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完成对刺激的反应能力。; 一、神经系统基本结构 (一)神经元 1.结构:由细胞体、突起组成。 2.突起:有树突、轴突。树突 短而分支多,有感受刺激的能力,为 传入纤维。轴突长而分支少,仅末端 分支;无感受刺激的能力,为传出神 经。轴突末端分支、膨大为突触小体, 与下一个神经元、效应器相连。 神经轴突外面包有外膜,为神经 膜,是施旺细胞(神经胶质),有保 护、营养、再生的作用。神经纤维受 到损伤后,在有施旺细胞包裹的情况 下,细胞体能再生出新的轴突。在施 旺细胞和轴突之间还常有另一外鞘, 称髓鞘,神经膜(雪旺氏)细胞向内 延伸而成,位于神经膜与轴突之间、 多层、片状,由磷脂构成,有绝缘作 用。两个雪旺氏细胞相邻处为郎飞氏 节。依据轴突是否有髓鞘,将轴突分 为有髓(鞘)神经纤维和无髓(鞘)神经纤维。 3.神经元类型可分为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 (二)神经胶质细胞: 数量多。无传导功能,有保护、支持、营养、再生、绝缘等功能;参与神经递质代谢; 帮助记忆。 2.神经节 神经元细胞体聚集形成为神经节。在无脊椎动物体内,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部位为神经节;在脊椎动物中,神经元细胞体大多在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内,少数在脊神经节、交感神经节中。

二、反射弧 (一)反射:机体对刺激有规律的反应;是神经调控的基本方式。 (二)反射弧: 从接受刺激到发生反应的全部神经传导途径。反射弧分5部分: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冲动);传入神 经:将冲动传导(传入)至反射中枢; 反射中枢:脑、脊髓中起调节作用 的细胞群,整合、发出指令(神经冲动); 传出神经:将指令传导(传出)至效应 器官;效应器:肌肉、腺体等,受到刺 激后发生反应。 (三)反射弧的类型 1. 含1个神经细胞; 2. 含2个神经细胞; 3. 含≥ 3神经细胞; 4. 人的反射弧 膝跳反射是人体最简单、唯一的单 突触反射弧,其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内,与脑等其他部位有复杂的联系,受意识 控制。 人体反射的特点:(1)中间神经 元多(≥ 3),神经元越多,反射活动越复杂;(2)传导通路复杂,是人体复杂行为的基础。 (四)反射的意义:反应迅速 — 无需思考;适应环境,进化中形成的、先天性行为;是复杂行为的基础。 三、神经冲动的传导 (一)静息电位 1.离子浓度差:任何细胞内、外均存在离子浓度差。在 神经元中, K+的浓度差为: 内/外 = 30;Na+的浓度差为:外/内 = 10倍。原因是 Na+-K+泵的作用进行主动运输, 每次将三个Na +泵出细胞、将两个K +泵入细胞,结果膜内、外两个相反的浓度梯度。 2.极化 静息状态是指神经细胞在安静、无刺激时的状态,些时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为:Na+通 道关闭,Na+不能进入膜内;但由于膜内K+浓度高,K+通道部分张开,依靠化学扩散力,少量K+渗出;细胞内存在带负电的大分子,使膜内负电性增强。结果形成跨膜电位—外正内负。这种状态为极化状态,这种膜为极化膜。 3.静息电位:由于化学扩散力使K+渗出,跨膜电位增高,跨膜电位阻力增大,当二者 平衡时,即化学扩散力 = 跨膜电位阻力,跨膜电位就稳定了,此时的电位为静息电位, 外正内负,哺乳动物神经细胞约在-70~ -90mV 之间。本质是K+的电与化学平衡电位相等。 (二)动作电位与神经冲动的传导 1.动作电位(兴奋) (1)定义: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膜电位产生的短暂、周期性、可传导的变化。 (2)膜电位的变化:负 → → 0 → → 正 → → 0 → → 负 去极化 倒极化 (去极化) 再极化(复极化) (3)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感受器(皮肤) 传出神经 (运动神 效应器(肌肉) 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感觉神经)

神经系统解剖记忆口诀

神经系统解剖记忆口诀 (一)概述 1.神经系统的区分 神经区分两部分,中枢周围两系统; 脊髓与脑中枢系,脊脑神经周围系。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内外刺激作反应,所作反应叫反射; 反射基础反射弧,五个环节要记住。 接受信息感受器,感受神经传信息; 传入反射中枢内,运动神经传指令; 效应器中起作用,肌肉收缩作运动。 3.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1)灰质 中枢神经神经元,胞体树突共集中。 色泽灰暗称灰质,大小脑表为皮质。 (2)神经核 若在中枢神经内,功能相同细胞体; 集中构成灰质团,特称之为神经核。 (3)神经节 若在中枢外,胞体集中处; 形状略膨大,叫作神经节。 (4)纤维束 中枢白质内,神经纤维聚, 功能若相同,称作纤维束。 (二)脊髓 1.外形 位居椎管扁圆柱,纵贯全长六条沟; 枕大孔处连延髓,长落第一腰下缘。 腰骶膨大颈膨大,三十一节要记清; 颈八腰五胸十二,骶五尾节单一个。 2.内部结构 白质周围灰质中,灰质切面倒“H”形; 胞体树突集中成,前柱胞体为运动。 后柱中间神经元。胸一腰三有侧柱, 交感低级中枢部。骶二三四无侧柱, 前后角间夹细胞,都是副交感中枢。 白质集中有三素,后索内薄外楔束; 精细触觉本体觉,两束传递有分工; 胸四以下薄束传,胸四以上楔束管。 侧索之中下行束,皮质脊髓侧束传; 躯干四肢温痛觉,脊髓丘脑侧束传。 前索之中共有两,皮脊前束脊丘前。(三)脊神经 颈八腰五胸十二,骶五尾一三十一;

胸一腰三前根内,躯体内脏运动全。骶二骶三骶四中,胸一腰三前根同;前支粗大吻合丛,颈丛臂丛腰骶丛;胸部前支单独走,后支细小不成丛。1.膈神经 一至四颈组颈丛,肌皮分支有两种;肌支名为膈神经,胸膜心包达膈肌;右膈神经有特点,肝胆信息它传递。2.臂丛分支 颈五至八胸第一,组成臂丛发长支;肌皮正中尺神经,桡腋神经后束分。 3.上肢的神经分布 (1)腋神经 腋神经后束发,三角肌它管辖。(2)臂肌前臂肌神经支配 肌皮神经外侧束,肱二头肌它管理。内侧束发尺神经,前臂屈肌一块半,名为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其余正中神经管,损伤正中不旋前。上肢伸肌肱桡肌,全受桡神经管理。损伤症状显垂腕,手背桡侧感觉缺。(3)手肌的神经分布 正中神经管手肌,鱼际肌群收除外,一二蚓肌它管理。小鱼际肌拇收肌;三四蚓肌骨间肌,全由尺神经管理。(4)手的皮神经分布 手的掌侧一个半,尺神经支它管理。其余桡侧三个半,正中神经管辖区。手背皮肌更易记,桡尺神经各一半。4.胸神经 胸神经支单独行,上十一对穿肋间;最下一对走肋下,胸腹壁乳肋间肌。二平胸角四乳头,十对水平平脐环;八对恰在肋弓下,腹股韧带中点出。5.下肢和神经分布 (1)股神经 腰丛分支股神经,股四头肌缝匠肌;最长皮支隐神经,小腿内侧足内缘。(2)坐骨神经 坐骨神经骶丛发,支配大腿后肌群;半腱半膜股二头,伸髋屈膝它有功。(3)腓总神经、胫神经 坐骨神经分两支,腓总神经胫神经;腓总前群外侧群,后者支配后肌群。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学及答案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学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形成的结构,色灰暗。2.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的结构,呈银白色。 3.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内,形态、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所形成的结节状结构。 4.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态、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所形成的团块。 5.纤维束:起止、功能相似的神经纤维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聚集形成的束状结构。6.神经: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的条索状结构。 7.网状结构: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灰、白质混杂的区域,既有神经元,又有神经纤维。 8.小脑扁桃体:小脑半球的下部向前内膨出。位于枕骨大孔上方,紧邻延髓。9.边缘叶:在大脑半球内侧面,扣带回、海马旁回和钩以及被挤到侧脑室下角的海马等结构相连成环,环绕于脑干边缘,称为边缘叶。 10.边缘系统:边缘叶与附近的皮质以及有关的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下丘脑和背侧丘脑前核群等),在功能上相互都有密切的联系,统称为边缘系统。在进化上,它们是脑的古老部分,主管内脏和情绪活动、生殖行为,参与脑的记忆活动。 11.基底核:位于大脑白质深处的灰质团块,因为位于大脑的基底部而得名12.纹状体:豆状核和尾状核因为其内部有神经纤维穿行,在其表面呈现有纹理,故而得名。 13.内囊:为背侧丘脑、豆状核和尾状核之间的投射纤维,在脑的水平面上呈现﹥或﹤形。 14.侧脑室:为位于每侧大脑半球内的腔隙,略呈“C”形,分为前角、后角、下角和中央部四部分。内含脑脊液。 二、填空题 1.中枢神经系统是指_脑_______和__脊髓 ______。 2.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由神经元的细胞体和树突聚集形成的结构称_灰质_______,由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的结构则称___白质_______。 3.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_____反射弧_______。 4.脊髓位于_椎管_内,上端与__脑(脑干)_相续,下端在成人平对第_一___

动物解剖学的概念

动物解剖学的概念( 广义) 宏观解剖学(Macroanatomy): 又称大体解剖(Gross anatomy):是借助解剖器械(刀、剪、锯等),采用切割的方法,通过肉眼观察,来研究健康畜(禽)各器官的形态、构造、位置及相互关系。 微观解剖学(Microanatomy):显微解剖学和组织学 1、矢状面:是与畜体长轴平行且与地面垂直的切面,分正中矢状面和侧矢状面。 正中矢状面:正中矢状面只有一个,位于畜体长轴的正中线上,将畜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侧矢状面位于正中矢状面的两侧,可作许多侧矢状面。 2 、横断面:是与畜体长轴相垂直的切面,把畜体分成前、后两部分。头、颈、四肢和各器官的横断面是垂直长轴的面。 3、水平面(额面):与地面平行且与矢状面和横断面相垂直的切面,把畜体分成背、腹侧两部。 1骨的分类 A根据外部形态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B根据部位分为:中轴骨、四肢骨、内脏骨。 2 骨的构造 (1)、骨膜:骨外膜、骨内膜 (2)、骨质:骨密质、骨松质 (3)、骨髓:红骨髓、黄骨髓 (4)、骨的血管和神经 骨盆:由左、右髋骨、荐骨和前3―4个尾椎以及两侧的荐坐韧带构成。 肋包括肋骨、肋软骨。 真肋:肋软骨直接与胸骨相连的肋。 假肋:肋软骨不直接与胸骨相连,而是借助结缔组织形成肋弓间接的与胸骨相连。 牛:真肋8对、假肋5对。马:真肋8对、假肋10对。 躯干骨 1)、脊柱 椎骨的一般构造:椎体、椎弓、突起(棘突、横突、前后关节突)。 A.颈椎一般7枚,第一颈椎又叫寰椎,第二颈椎又叫枢椎。 B.胸椎牛13枚、马18枚、猪14或15、犬13枚。 C.腰椎牛、马、猪6枚、犬5枚。 D.荐椎牛马通常愈合成一块三角形的荐骨。 E. 尾椎 1)前肢骨: A、肩带部:肩甲骨 B、臂部:肱骨 C、前臂部:桡骨、尺骨 D、前脚部:腕骨、掌骨、指骨 腕骨:两列:近列四枚(桡、中、尺、副)

动物的神经

4.5动物的神经调节的总结 蚕学2班马梦婷 222015********* 一、神经调节的作用:感受外界刺激、调节动物的运动、协调整个有机体的活动、使动物有学习、记忆和复杂行为。 二、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作用机制 1. 神经元:是由细胞体和从细胞体中延伸出的、遇到其他神经元或其他效应器的突起组成,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机能单位。 树突:短而多分支,每支可再分支成小灌木状 神经元细胞体 轴突:从细胞体伸出,一般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明显比树突长。2.反射弧:从接受刺激到发出反应的全部神经传导通路称为反射弧,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单位。 <1>最简单的反射活动:感觉神经元效应细胞 <2>高等反射弧:感受器:接受刺激的器官或细胞 传递 信息 感觉神经元; 传递 信息 中间神经元 传递 信息 运动神经元 传递 信息 效应器:发出反应的器官或细胞 3. 神经的冲动与传导:神经元以神经冲动的形式通过轴突传递信息。神经冲动的实质是细胞膜产生的电信号。 <1>膜电位:指细胞膜的内外存在电位差。 <2>动作电位: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膜上的离子通道会随着细胞膜的电位变化而开闭,产生动作电位。 <3>神经冲动的传导:动作电位能够沿一定方向传播 <4>突触传递:轴突分支的末端膨大,并可与其他神经元的树突、胞体的表膜形成接点,这种细胞的功能接点称为突触。 电突触:突触前、后膜非常接近,加上缝隙连接作用,神经冲动可快速通过, 传导没有方向(特点) 突触 化学突触:突触前、后膜间隙比电突触大,神经冲动只能在有神经递质的参与下传导(特点) 乙酰胆碱(主要在外周神经系统)中与甲肾上腺素(脑中)是哺乳动物中的两种重要神经递

知识梳理12动物的神经系统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专题十二动物的神经系统 【竞赛要求】 1.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交感和付交感系统)2.反射 3.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 4.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5.感觉器官(眼和耳) 【知识梳理】 应激性:生物体对外界刺激所发生的反应,称为应激性。应激性使生物趋利避害,有利于生物体。 单细胞动物的反应方式为趋性,如趋化性、趋光性等。特点是具有选择性:能“识别”有关、无关刺激,进行取舍,对生物体有保护作用。多细胞动物则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完成对刺激的反应能力。; 一、神经系统基本结构 (一)神经元 1.结构:由细胞体、突起组成。 2.突起:有树突、轴突。树突短而分支 多,有感受刺激的能力,为传入纤维。轴突 长而分支少,仅末端分支;无感受刺激的能 力,为传出神经。轴突末端分支、膨大为突 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效应器相连。 神经轴突外面包有外膜,为神经膜,是 施旺细胞(神经胶质),有保护、营养、再 生的作用。神经纤维受到损伤后,在有施旺

细胞包裹的情况下,细胞体能再生出新的轴突。在施旺细胞和轴突之间还常有另一外鞘,称髓鞘,神经膜(雪旺氏)细胞向内延伸而成,位于神经膜与轴突之间、多层、片状,由磷脂构成,有绝缘作用。两个雪旺氏细胞相邻处为郎飞氏节。依据轴突是否有髓鞘,将轴突分为有髓(鞘)神经纤维和无髓(鞘)神经纤维。 3.神经元类型可分为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 (二)神经胶质细胞: 数量多。无传导功能,有保护、支持、营养、再生、绝缘等功能;参与神经递质代谢;帮助记忆。 2.神经节 神经元细胞体聚集形成为神经节。在无脊椎动物体内,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部位为神经节;在脊椎动物中,神经元细胞体大多在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内,少数在脊神经节、交感神经节中。 二、反射弧 (一)反射:机体对刺激有规律的反应; 是神经调控的基本方式。 (二)反射弧: 从接受刺激到发生反应的全部神经传导 途径。反射弧分5部分:感受器:感受刺激、 产生兴奋(冲动);传入神经:将冲动传导 (传入)至反射中枢; 反射中枢:脑、脊髓中起调节作用的细 胞群,整合、发出指令(神经冲动);传出 感受器(皮肤)传出神经 (运动神 效应器(肌肉) 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感觉神经)

动物解剖学

绪论及运动系统 1.概念 矢状面:与动物体长轴平行而与地面垂直的切面。 额面:与身体长轴平行(与地面平行)与矢状面横断面相垂直的切面。 横断面:与动物体长轴相垂直,与地面相垂直的切面,与器官长轴相垂直的切面也叫横断面。 关节:又称间接连接,是骨连接中较普遍的一种形式,形成关节的骨与骨之间的滑膜围成关节腔,内有滑液,可进行灵活的运动。 腹白线:位于腹腔侧壁上的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向下延伸为宽阔的腱膜,两侧的腱膜在腹中线相互织成形成一白色纤维纵带,称白线。 骨盆:由两侧的髋骨和顶壁的荐骨及前四个尾椎与两侧的荐坐韧带形成的前宽后窄的圆锥型腔。 胸廓:由背侧的胸椎两侧的肋骨和肋软骨底壁的胸骨组成,胸廓部的肋较短,并于胸骨连接坚固性强但活动范围小,胸廓后部的肋长且弯曲,活动范围大。 门:位于实质性器官上有血管神经淋巴,出入的部位为门。 2.动物躯干和四肢骨骼及主要关节名称(见笔记) 3.关节的主要构造及椎骨的一般构造

关节:关节面及关节软骨,关节囊关节腔有的关节尚有韧带,关节盘等辅助结构。 椎骨的一般形态:组成记住的各段椎骨由于机能不同,形态和构造虽有差异,但基本相似,均由椎体,椎弓和从椎弓发出的突起组成。 椎体:是椎骨的腹侧部分,呈短圆柱形,前有突出的椎头,后有稍凹的椎窝。相邻的椎体由椎间软骨相连接。椎弓:是椎体背侧的拱形骨板,椎弓和椎体间围成椎孔,所有椎孔在脊柱中相连而成椎管,主要容纳脊髓。椎弓基部的前后缘各有一对切迹,相邻椎孔的切迹合成椎间孔,是神经和血管出入椎管的通路。 突起:有三种,从椎弓的中央向背侧伸出的一个突起,称棘突,各段椎骨的棘突形态,长度和方向均不相同,它们主要和韧带附着。从椎弓基部向两侧伸出的一对突起,称为横突。从椎弓背侧的前后两缘各伸出一对关节突,与相邻椎弓的关节突形成关节。 4.骨的类型,基本构造,骨的表面形态,解剖学的方位 术语 骨的类型:长骨短骨不规则骨扁骨 骨的构造:骨膜骨质骨髓血管神经 骨的表面突起:骨面上截然高起的称为隆起,突出较小且有一定范围的称为结节,小的结节称为小结节,较高

动物解剖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绪论 1、★家畜解剖学:是研究畜禽有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构造、位置关系及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三个假想面:①矢状面:与动物体纵轴平行,由于地面垂直的切面。②水平面(额面):与地面平行,并与矢面垂直的切面。③横断面:横过动物体,并与矢面和额面垂直的切面。 3、高等动物体的组织通常分为四种,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4、畜体10大系统:运动系、消化系、呼吸系、泌尿系、生殖系、心血管系、淋巴系、神经内分泌系、感觉器和被皮系。 第一篇运动系统 1、运动系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 2、运动系统的功能 ①构成动物的体型②动物的使役能力③家畜的屠宰率及品质 ④骨的突起和肌肉作为定位的骨性或肌性标志 第一章骨学和关节学 第一节概述 1、★骨骼的类型: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①长骨:骨体(又名骨干)和骨端(骨骺),骨骺与骨干连接的地方称干骺端。支持体重、形成运动杠杆。②短骨:支持、分散压力、缓冲震动。③扁骨:支持、保护重要器官、为骨骼肌提供附着面。④不规则骨:有些骨内具有含气的腔,称含气骨。 2、★骨的构造:骨膜、骨质、骨髓。 ①骨膜分纤维层和成骨层。 ②骨质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 板障:在颅骨,骨密质构成内板和外板,两板间有骨松质,称板障。 ③红骨髓结缔组织;黄骨髓脂肪组织。骨松质中红骨髓终生存在,临床骨髓穿刺。 1、骨的化学成分:有机质主要包含骨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无机盐碱性磷酸钙。 2、骨连接: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 ①直接连接分为纤维连接和软骨连接。 ②★间接连接:骨与骨不直接连接,其间有滑膜包围的腔隙,能灵活的运动,又称滑膜连 接,简称关节。 3、关节的结构:关节面、关节软骨、关节囊、关节腔及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等。 关节囊:外层是纤维层,内层是滑膜层。 关节腔:为关节囊的滑膜层和关节软骨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 4、关节的运动:滑动、伸和屈、内收和外展、旋转。 5、关节的类型:根据组成关节的骨数:单关节和复关节。 根据关节运动轴数目:单轴关节、双轴关节、多轴关节。 6、关节的辅助结构:韧带、关节盘。 7、★骨骼划分:中轴骨(躯干骨和头骨)、四肢骨和内脏骨。 第二节牛躯干骨及其连接 1、躯干骨:脊柱、肋和胸骨。 ①脊柱:颈椎(C)7块、胸椎(T)13块、腰椎(L)6块、荐椎(S)5块、尾椎(Cy) 18-20块。

动物神经系统检查

动物神经系统检查 一、精神状态的检查 (一)精神兴奋 临床上表现不安,易惊,横冲直撞,不可遏制,甚至攻击人畜,常见于脑膜脑炎、脑脊髓炎、日射病、热射病,中毒病、狂犬病等。 (二)精神抑制 精神抑制是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根据程度不同可分为三种。 1.精神沉郁:是轻度抑制的抑制现象,表现为病畜对周围事物注意力减弱,反应迟钝,病畜离群呆立,头低耳耷,眼半闭或全闭,行动无力,但对外界刺激能轻易作出有意识的反应。 2.嗜眠:是中度抑制现象,病畜重度萎靡,将鼻、唇抵在饲槽上或倚墙或侧卧而沉睡,只有给强烈刺激才能引起迟钝的、暂时的反应,但很快又陷入沉睡状态。 3.昏迷:是重度抑制现象,病畜卧地不起,呼唤不应,全身肌肉松弛,意识完全丧失,反射丧失,甚至瞳孔散大,排便、排尿失禁,虽然给予强烈刺激也不能引起反应,仅保留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心搏和呼吸仍存在,但多变慢且节律不齐。重度昏迷常为预后不良的征兆。 二、运动机能的检查 (一)盲目运动 盲目运动是指病畜非意识的不随意运动。患畜不注意周围事物,对外界刺激缺乏反应。病畜表现无目的行走、前进、后退、转圈运动等。常见于脑炎、脑膜炎、某些中毒病。 (二)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在运动时各肌群运动不协调时,导致动物体位和各种运动异常,称

为共济失调。运动时呈醉酒样,临床上包括静止性失调、运动性失调。 1.静止性失调:是指动物在战立状态时,不能保持体位平衡,临床上表现为头部或躯体左右摇摆或向一侧倾斜,四肢紧张力降低、软弱、战栗、关节屈曲,向前、后、左、右摇摆。常四肢叉开,力图保持平衡,运动时踉跄,易倒地,见于小脑、前庭、迷路受损。 2.运动性失调:是站立时不明显,而在运动时出现共济失调,其步幅、运动强度、方向均表现出异常,着地用力,如涉水样,其原因是深部感觉障碍外周随意运动的信息不能正常向中枢传导所引起。见于大脑皮层、小脑、前庭或脊髓受损。 (三)痉挛 痉挛是由于骨骼肌的不随意运动引起。包括阵发性痉挛、强直性痉挛和癫痫。 1.阵发性痉挛:单个肌群发生短暂、迅速、如触电样一个接一个的重复的收缩。常见于脑炎、脑脊髓炎、膈肌痉挛、中毒和低血钙病等。 2.强直性痉挛:肌肉长时间均等的持续收缩。常见于脑炎、脑脊髓炎、破伤风、有机磷农药及硝酸士的宁中毒等。 3.癫痫:临床上表现为强直、一阵性痉挛,是大脑无器质病变而发生一场放电所引起。 (四)瘫痪 瘫痪指动物的随意运动减弱或消失。又称麻痹。按病因分为器质性瘫痪和机能性瘫痪;按解剖部位分为中枢性瘫痪和外周性瘫痪。 1.中枢性瘫痪:是因脑、脊髓高级运动神经病变,也称上运动原性瘫痪。其特点是控制下运动神经原反射活动的能力减弱或消失,因而表现反射亢进,肌肉紧张而带有痉挛性,故又称痉挛性麻痹。常见于狂犬病、脑炎和中毒等。 2.外周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其特点是肌肉张力降低,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营养不良、易萎缩。常见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麻痹、坐骨神经麻痹等。 三、感觉机能的检查

动物解剖与组织课程标准

动物解剖与组织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 1课程性质与作用 《动物解剖及组织》是牧医系各专业很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只有正确认识和掌握了正常畜禽器官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各器官之间的位置关系,才能学好后续课程,本门课要求掌握牛、羊、禽、猪、兔、犬、猫等动物的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位置关系,重点掌握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免疫、神经系统主要器官的结构、位置、色泽、质地及组织结构等知识。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如家畜生理学、家畜繁殖学、家畜饲养学、养牛学、养禽学和兽医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学好上述课程必不可少的基础 1.2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是面向畜牧兽医系各专业的全体学生,本着为其他专业核心课程服务和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需要的理念而开发。本课程具有三大特点:第一,基础性强,是后续《动物生理》、《动物药理》、《动物病理》《兽医临床诊疗》等课程不可缺少的基础;第二,技术性强,必须掌握的技能项目较多,而且都是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技能;第三,应用性强,是畜牧生产中疫病防治的主要技术支撑。 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即是畜禽生产、兽医技术服务、应职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1.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以“岗位为目标、技能为轴线、生产项目驱动”的原则进行设计,进一步有目标的强化技能,理论则以够用、实用、适用为原则重新调整和组合,根据畜牧业发展需要,根据学生应职岗位所学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根据专业核心课程需要和学生就业岗位基于工作过程需要来设计课程结构,经过与相关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共同探讨,经过对毕业生和行业企业调研,根据动物医学动物防疫与检疫、畜牧兽医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动物疫病诊疗,兽药售后服务,养殖场中技术人员的相关工作需要。对《动物解剖》《动物组织与胚胎》课程进行了合并,使本课程能够更有针对性的为专业核心课程服务,更有效的为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过程服务。形成了一个绪论加十五个项目的教学内容,即课程整体认知、细胞结构认知、基本组织认知、运动系统认知、被皮系统认知、消化系统认知、呼吸系统认知、泌尿系统认知、生殖系统认知、心血管系统认知、免疫系统认知、神经系统认知、感觉器官认知、内分泌系统认知、家禽各系统认知、犬兔各系统认知十五部分内容,每一个项目都是专业核心课程必需的知识技能和学生工作岗位的必需职业技能,每个项目分解为多个教学模块,每一模块也配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2.课程目标 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时,使学生具本门课要求掌握牛、羊、禽、猪、兔、犬、猫等动物的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位置关系,重点掌握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免疫、

动物解剖和生理_生殖和发育

动物解剖和生理7 生殖和发育 一、男性、女性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1.男性生殖器官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图1— 3-44) (2)睾丸的作用 睾丸是产生精子的器官,也有内分泌的功能。由精原细胞演变为精子的整个过程称为精子发生。精子的生成过程为:精原细胞一初级精母细胞一次级精母细胞一精子细胞一精子。从青春期开始,分阶段发育形成精子,人整个生精过程大约历时两个半月。精子生成过程需要适宜的温度。 2.女性生殖器官 (1)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 女性生殖系统分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内生殖器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图1-3-45)。外生殖器,总称外阴,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前庭球,前庭腺、阴道口、处女膜和会阴等。 (2)卵巢的作用 女性自青春期开始,卵巢有周期性的活动,包括卵泡发育成熟、排卵、黄体生成及退化等过程(图1-3-46)。 生卵过程包括形成初级卵泡、生长卵泡、成熟卵泡等几个阶段。新生儿的卵巢中含初级卵泡达40万个,到青春期每月有10多个初级卵泡发育,但每月只有1个发育成熟。 卵巢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及少量雄激素。 二、排卵和经期 1.排卵 在卵巢皮质中发育最早的卵泡称为原始卵泡,它是由原始卵母细胞和包围在它外周的一层扁平细胞所构成。当原始卵泡的扁平细胞发育成立方上皮时,称初级卵泡,接着立方上皮分裂形成多层的细胞浆内含颗粒即所谓颗粒细胞,它增生很快,并分泌黏性物质,在卵细胞周围形成透明带,使卵与颗粒细胞分开,直接围绕卵的一层颗粒细胞称为放射冠。与此同时,卵泡外的间质细胞围绕卵泡排列,并逐渐增厚形成二层卵泡膜——内膜和外膜,在颗粒细胞增生过程中,颗粒细胞间出现一些间隙,内含卵泡液,这些间隙逐渐融合,最后形成一个大的腔,称卵泡腔,它是卵泡成熟的标志之一。随着卵泡增大,卵泡液剧增(在此卵泡液中含有雌激素),卵被挤到卵泡的一侧形成卵丘。卵泡在成熟过程中,逐步地靠近卵巢表面,最后卵泡和腹腔之间仅隔着一层细胞和少量结缔组织。在排卵前,卵泡壁有一部分变得特别薄,并显得特别突出,排卵时,卵泡就从这里破裂,卵和它周围的一些细胞(放射冠)一起随卵泡液流出,这一放卵过程称为排卵。排出的卵进入输卵管。在排卵后32h 以内,卵细胞均有受精能力。 女性是周期性排卵,即每隔28天左右排卵一次。排卵受性激素控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