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团泊洼的秋天 诗赏析

团泊洼的秋天 诗赏析

团泊洼的秋天 诗赏析
团泊洼的秋天 诗赏析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105班丁雨秋

埋在秋天的诗歌

——浅谈郭小川潜在诗歌创作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郭小川先生《团泊洼的秋天》这首诗的简要赏析和理解,浅析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潜在诗歌创作者内心的矛盾心理。希望能够剥脱外在语言文字的修饰,试图直视诗人真实的情感矛盾和内在的精神世界。

关键字:“潜”与“显”《团泊洼的秋天》诗歌语言矛盾心理潜在写作最早是由陈思和先生提出的文学概念,他定义为:那些写出来后没有及时发表的作品。如果从作家的角度来定义,也就是:不为了公开发表而进行的写作活动。我更为通俗地理解,潜在诗歌即那些不被当时主流接纳,难以正式公开发表的秘密创作的诗歌。

在此,不得不说一些“显”与“潜”的关联。一张扬外露,一低调内敛,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前者的代表作者首推张永枚,如《西沙之战》:啊!古歌中的/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和祖国大地山水相依一脉连/西沙、南沙/中沙、东沙……/都是中华民族壮丽的渔乡/岂能让强盗霸占。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诗句不乏有些生硬空洞。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正如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先生1969年去世前所说的:“专制背景下只有两种人,一种是骗子,一种是哑子。”诚然,当哑子是需要压制自己内心自我的,自然也有些压制不住的诗人,好比食指(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同样也有时而游离于主流诗歌之外的,好比郭小川。金克木先生在《书,读完了》中提及:不知隐文化,难以明白显文化。潜在诗歌自然也有其必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段时间诗歌的阅读,我们往往能从今天新的着眼点、新的角度,窥探出那个时代的另一个侧影,同样能够一定程度上揣度出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矛盾又难以压抑的思想感情。

在此,我主要谈谈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并简单联系与穆旦《秋》之间的比较。两者内容上有共同点,而且创作时间也仅隔一年。以《团》为例,通过这一段时间的阅读,按照我的理解,全诗可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秋风象一把柔韧的梳子”划分至“犹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主要描绘了秋天团泊洼恬淡平静的自然景色。开篇以秋风作喻,“象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营造出一种静婉恬淡的氛围。不同于《秋歌》中“锐利如刀锋”,也区别于《秋》中所写的“天空呈现着深邃的蔚蓝,仿佛醉汉恢复了理性”,给人以肃静和理性。而后的三节,将红色的高粱、摇曳的向日葵以及年高的垂柳融合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田园秋景图。合眸畅想,无垠的田野晕染着片片浓郁的赤红,温暖灿烂的金黄色上点缀着些许苍绿。漫漫无际的景色在视觉上横向铺张开来,诗人却不仅仅局限于视觉上色彩的渲染,更巧妙地从听觉切入,蝉声退了,蛙声息了,再无吱吱喳喳的麻雀,喧哗的河流,只有北雁

欲归,白鹜静浮。其强烈的画面感不同于故事性长诗《白雪的赞歌》的情节性。“秋凉刚刚在这里落脚,酷暑还藏在好客的人家。”一句,形象地表现出夏末初秋寒暖交替的时季特点,在柔情舒缓中有又有些俏皮,颇为巧妙。这样的诗句与《向困难进军》、《把家乡建成天堂》中的口号不同,其实再进一步体味,客观地讲也并不是完全属于诗意富有飘逸美感或深刻耐人寻味之类的,但给人很真实的感觉,我把这种感觉归结为那个时代的特色语感,简单质朴中透着淳美。总的来说,第一部分的重点集中在真实的自然景致上。

第二部分从“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这样静静的吗?”划分至“常常能听到同志式温存的夜话”,主要倾注了诗人激昂的情感思想。紧凑的节奏感和激烈的战事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彻底粉碎了田园的安静恬淡。诗人首先提出质问“你真是这样静静的吗?”,而后将恬静迅速切换成一片喧腾嘈杂的场景,“奔腾咆哮的千军万马”、“刀光剑影的火阵”完全吞噬了团泊洼的静。先抑后扬的手法之后,直抒胸臆,表达出内心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领导的坚定信念。这与《投入火热的战斗》楼梯式的效果有相似之处,语句上一韵到底,气势浩荡。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此时的郭小川虽在干校被隔离审查,但对毛泽东关于《创业》的批示心感无比激动,于是乎就有了“毛泽东的伟大号召,在这里照样有最真挚的回答。”但是,这样的语句显而易见是太过直白浅露的,这与穆旦“深厚沉重,朦胧晦涩,着实奇异,热烈而又冷漠”(《九叶诗派选》蓝棣之编选,人文文学出版社)截然不同。郭小川在很多诗歌中都体现了这一点,如《秋日谈心》、《厦门风姿》,语言很浅显,很直接易懂,受众往往都能直接理解或者被诗句中的感情所带动。唯独《望星空》,在思维驰骋中,体现宇宙与人生,浩渺与细微之间的天壤之别。

第三部分引领全诗高潮,以战士的口吻表达出诗人满腔的赤血豪情。“战士自有战士的性格/不怕污蔑/不怕恫吓/ 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使人腰杆挺直/青春焕发/ 战士自有战士的抱负/永远改造/从零出发/ 一切可耻的衰退/只能使人视若仇敌/踏成泥沙/战士自有战士的胆识/不信流言/不受欺诈/一切无稽的罪名/只会使人神志清醒/头脑发达。”鲜明地塑造了一个刚正不阿、果敢忠贞的战士形象,他秉持操守,他坚守信仰。排比的句式一次次强烈震撼着读者,情感强有力地迸发容不得半点迟疑犹豫。然而,经过反复的推敲,虽然句句洋溢着斗争的热情,但在现今这个时代的赏析角度出发,又显得过于拖沓麻木,语言的力度是单薄的。不同于北岛的诗,就像是世界的一道伤口,只是细长的一道伤口,却割得很深,能见骨肉。

我们可以尝试着深究,为何诗人一定要以战士这个人物的口吻,难道不能用“人们”?不能用“同志”?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战士是永不屈服的,是永远要战斗的。战士不会因为污蔑恫吓甚至无情的打击而放弃战斗,战士始终有抱负,有胆识,誓与可耻的衰退抗争的。同时,这与第二部分的战争场面是完全契合的。此时诗人心中的团泊洼的确是“喧腾的、嘈杂的”,亦如诗人无法压抑的内心情感。郭小川因四人帮的迫害而身处五七干校,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将诗中的“战士”替换成诗人自己,看作是内心的独白:我不怕污蔑!我不怕恫吓!这是由衷的辩白,诗人更希望与他并肩的战士们“不信流言,不受欺诈”。潜在诗歌不能公开发表的原因在正是在此,过多

个人大胆的想法,甚至完全违背政治形势,不屈的言语俨然是一股强势的逆流,不住地怒啸奔流,滚滚而逝。但往往因为复杂的政治形势,只能暗中涌动,否则将会被主流彻底吞噬淹没。在全诗最后,作者原注“万勿外传”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诗人自己当然也认识到了这些,才会写下“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坝下/它也许不符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复杂的内心矛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其清白无辜的事实与蒙冤受到迫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第二,是坚持斗争坚持社会主义的积极想法与被隔离无所作为之间的矛盾。第三,是思想上的不平反抗与诗歌创作只能秘密流传不被公开承认的矛盾。而诗人最后仍然坚信“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其思想感情的复杂可以理解成为内心的一种乐观的信念支持,也有可能是对现实的短暂回避,有可能是自我的慰藉鼓舞,同样有可能是一种不满的彻底宣泄。在思想精神的国度,他可以征战沙场,马革裹尸。但是,重重矛盾之后,现实中的战士只能选择做一个哑巴,企盼着来年明媚的春日。

相较于穆旦《秋》中“呵/水波的喋喋/树影的舞弄/和谷禾的香才在我心里扩散/却见严冬已递来它的战书/在这恬静的/秋日的港湾”,同样给我一种现实与情感上的强烈反差,这种反差不能具体地物化,正如“战书”二字一出,空气就骤然冷凝肃杀,从悠然自在的秋日急剧转变为萧瑟严寒的隆冬,紧张的战况呼之欲出。

一九七六年十月十八日,当人们欢呼着伟大的胜利到来时,郭小川先生在河南安阳不幸逝世。他始终认为“诗,是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因为诗,是以抒情为特征的。”(《中国现代文学》党秀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那些埋在秋天的诗歌,在时代的寂静中蛰伏,经历了漫漫寒冬,也显得弥足珍贵。当我再用现在的眼光回望那个特殊年代所经历的风云幻变,更深刻地明白时代春天的到来何其不易。“假如小川还活着,不,不是假如,难道小川不是还活着,永远活着吗?”(《贺敬之谈诗》人民文学出版社)是的,那个时代的郭小川们,都还活着。

1105班

丁雨秋

参考文献:

《贺敬之谈诗》贺敬之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党秀臣高等教育出版社

《九叶诗派选》蓝棣之编选人文文学出版社

《郭小川代表作》李丽中编河南人民出版社

介绍儿童诗怎么写

介绍儿童诗怎么写 在介绍儿童诗怎么写?之前先介绍儿童诗的特点:儿童诗是指结合儿童成长发育特点和心理特点,为适合儿童的阅读欣赏学习,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的诗歌。儿童的心理和年龄决定了儿童诗与一般诗歌的殊异性,也就是说,儿童诗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儿童诗的特点是: (1)爱憎分明,观点明确。诗一般讲究含蓄,但由于儿童发育的特点,他们的智力思维正处于发展时期,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可塑性大,所以诗中的观点必须明确地告诉读者,使他们知道爱什么,恨什么。 (2)构思新颖,富于情趣。由于儿童的思维形式是具体的形象思维,所以儿童诗必须适应这个特点,采用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情节,才能吸引读者。 (3)内容单一,篇幅短小。这是适应儿童的理解力和耐力的需要。(4)语言明快,节奏感强。这是为了锻炼、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接下来结合现代儿童诗的作品(由儿童诗大全挑选讲解)儿童诗怎么写? 1明喻法 儿童诗大全云 云像一个忙碌的画家 在天空中画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 云像一个贪玩的小捣蛋常常忘了回家

2暗喻法 儿童诗大全妈妈妈妈是一个闹钟每天早晨叫我起床 妈妈的手妈妈的手 可以把白净的米变成香喷喷的饭 3阅兵法——表现景物的层次 儿童诗大全树 春天的树是花儿们选美的舞台 夏天的树是蝉儿们唱歌的教室 秋天的树是水果们睡觉的摇篮 冬天的树是风儿们赛跑的运动场 4排比法 儿童诗大全风风儿微笑在树上荡秋千在草原上赛跑 在院子里拿树叶儿玩飞镖游戏 5拟人法 儿童诗大全汽水跟你握握手你就冒气请你脱脱帽你就生气干干脆脆 一口把你喝下去看你还神不神气 6摹声法 儿童诗大全风风最讨厌了 每次都偷偷地掀起我的裙子然后在旁边大叫羞!羞!羞!真是气死我了 7假设法

现代诗赏析

现代诗赏析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戴望舒《雨巷》 循环、跌宕的旋律和复沓、回旋的音节,再加上极具古典氛围的意象,使得《雨巷》这首诗“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意境清新悠远、哀怨又徘徊,充满着难以言说的美感。 戴望舒也因此而获“雨巷诗人”的美誉。 我们仿佛看见,江南的雨巷如在眼前,丁香一样的女郎慢慢地走尽这雨巷,令人销魂令人叹惋。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这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和《雨巷》一样,堪称是新诗史上不朽的杰作。 单看这开头,就充满着诗意。轻轻轻轻轻轻,多么细腻的反复!仿佛正和一位熟睡的姑娘告别!“轻轻的我走了”,为什么不说“我轻轻的走了”?这样一换,诗意立见。 此诗音节之美,不亚于《雨巷》。如果朗读起来,则更具有韵味——由缓到急再到缓,由轻到重再到轻。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迷惑着 是人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燃烧着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穆旦《春》 穆旦这首诗虽然简短,只有两节,然而却字字珠玑,无可挑剔。当我二十岁读到此诗的时候,恰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原来二十岁原本就是这样!寂寞、困惑、躁动、痛苦、禁锢、渴求更生,这一切鲜明的体验,在诗中和我的心里竟是如此地吻合。我的心仿佛一下子便轻松起来了。最后那两句,不知道为我念了多少遍!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颠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在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郑敏《金黄的稻束》 读到这首诗,我总会想起小时候记忆里秋收后黄昏的田野,那里有一条小河流过。 郑敏所塑造的这种静态的、如雕像般的景象让我深深折服,没有对土地、劳作纯朴的爱,哪有这样深刻的创作?母亲、人类的劳作与坚忍、历史一齐汇聚于这静默的意象之中,深刻而悠远。 此诗乃是典雅与质朴最完美的结合。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上面。 ——艾青《我爱这土地》 这又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凝聚了他对祖国和大地母亲的深深的爱,也凝聚了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劳动人民的深厚的爱。只有同时具备了非凡的才情和宽广的胸襟之人,方能写出如此美妙的诗歌。这首诗含蓄、精美、深沉,艾青借用一只鸟替自己歌唱……

卞之琳诗选

卞之琳诗选 卞之琳(1910年-2000年)江苏海门人,曾用笔名季陵,祖籍江苏溧水,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1929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接触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诗歌,开始新诗创作。1931年发表作品。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同年出版诗集《三秋草》,1935年出版《鱼目集》,次年又与李广田、何其芳合出《汉园集》。1942年《十年诗草》出版。1946年到南开大学任教。1946年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1947年作客英国牛津,1949年归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1951年出版诗集《翻一个浪头》。195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此外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等职。长期从事W. 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作品的翻译、研究,著译有《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英国诗选》等。此外还出版诗论集《人与诗:忆旧说新》。2000年1月,卞之琳获得了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同年12月逝世。 著有诗集《三秋草》(1933)、《鱼目集》(1935)、《慰劳信集》(1940)、《十年诗草》(1942)、《翻一个浪头》(1951)、《雕虫纪历1930-1958》(1979)等。 尺八断章寂寞圆宝盒音尘距离的组织旧元夜遐思鱼化石半岛雨同我隔江泪灯虫妆台(古意新拟)白螺壳无题(一)无题(二)无题(三)无题(四)无题(五)归倦航海淘气投记录入梦中南海墙头草水成岩望傍晚大车水分古镇的梦道旁 尺八 象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 三桅船载来了一枝尺八。 从夕阳里,从海西头, 长安丸载来的海西客。 夜半听楼下醉汉的尺八, 想一个孤馆寄居的番客 听了雁声,动了乡愁, 得了慰藉于邻家的尺八。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原文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原文 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诗是这样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 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

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 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意,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给我们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我们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会是一幅多么美丽迷人的月

卞之琳介绍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 近代诗人、学者。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1949)。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 卞之琳生平 14岁第一次买了一本冰心的诗集《繁星》,从此对新诗发生兴趣。 1929年毕业于上海浦东中学,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 1930年开始写诗,此后不断发表新诗和翻译文章。 1933年出版诗集《三秋草》。 1935年出版《鱼目集》。 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合出《汉园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 以后,卞之琳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诗作讲究音节的整饬,追求文字的奇巧,表现出当时青年知识份子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 抗日战争时期,卞之琳先后在四川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1938—1939年去延安和太行山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访问,并一度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此行促成他创作诗集《慰劳信集》与报告文学集《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作品歌颂了抗日战士和群众,记叙了抗日根据地部队的生活。 1940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2年《十年诗草》出版。 1946年到南开大学任教。次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赴牛津从事研究。 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做研究员。 1949年回到北京,先后任职于北京大学、北大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等机构,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的研究、评论和翻译。 1951年出版诗集《翻一个浪头》。 1979年出版自选诗集《雕虫纪历1930~1958》。 1949年起,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 195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1964年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W.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作品的翻译、研究,著译有《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英国诗选》等。此外还出版诗论集《人与诗:忆旧说新》。 他是莎士比亚专家,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却写了一部很有分量的研究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著作---《布莱希特印象记》; 他是诗人,但六十年代初他投寄给《北京晚报》的却是杂文《漏室铭》。这篇分两天登完的文章,讲述他遭遇的居室漏雨之苦,行文诙谐,怨而不怒。《北京晚报》是当时北京唯一的一家晚报,发行量极大,卞先生一时间也因此在北京老百姓中间获得了知名度。一次到医院看病,医生见到病历上的名字,就问:"您就是写《漏室铭》的吧?"卞先生哭笑不得。 卞先生很方正、耿直,但说话爱绕弯子,有人因此觉得他说话啰嗦,但牛汉先生说:"卞先生即使啰嗦也啰嗦得可爱。"这是因为卞先生这个人可爱。照我说,"绕弯子"是卞先生的一个独特的思维方式。 他的文章,如上边提到的《布莱希特印象记》、《漏室铭》,都被他"绕弯子"绕出了深刻的精

儿童诗欣赏

第一讲儿童诗欣赏 天真活泼的儿童诗是组成复合的乐音中清脆而又响亮的童音,虽然带有稚气但却并不浅薄。它们常常在幼稚中夹杂着深刻,在天然中传达着沉思。应该说儿童诗是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以问讯的眼光和自然淳朴的童心来观察这个世界,感受着自我的和成人的内心,并唤醒着,激发着成人们日益退去的悟性与灵性。 儿童诗一般可以分为以儿童的口吻来创作的诗歌作品和为儿童所创作的诗歌作品。前者由于是通过孩子的心灵来观看世界,往往摒弃了成人的条条框框,在诗歌形式和诗歌的意象方面都相当自由和灵活。后者则体现了成人对儿童的关爱,如一盏灯来点亮儿童的心灵。 一、儿童诗鉴赏的途径 (一)从细节中体验情感 儿童诗是以舒展感情为目的的文体,无论写景、状物还是记事,作者都在袒露自己的心声,细节往往就成为情感寄托的依附点。因此,欣赏儿童诗时,要捕捉散发着感性神采的细节,并由此品味作品所表达的情怀。 何谓细节?细节就是细微的局部,在文学作品中指抓住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之处进行细致的描写。 如圣野的《欢迎小雨点》:“来不点,不要太多。/来一点,不要太少。/来一点,泥土裂开了嘴巴等。/来一点,小蘑菇撑着小伞等。/来一点,小荷叶站出水面等。/小水塘笑了,一点一个笑窝。/小野菊笑了,一点一个敬礼。”诗作描绘的是雨天的情境,以五个不同的细节来展现:泥土“裂开了嘴巴”,小蘑菇“撑着小伞”,小荷叶“站出水面”,小水塘“一点一个笑窝”,小野菊“一点一个敬礼”。诗作描绘了当雨降临时,大自然中一幅幅恬静又富于动态的画面,蘑菇长了出来,荷叶舒展开了,雨滴落在水塘中,点点水印如同欢快的笑颜,雨滴落在野菊上,如同殷殷的谢意。作者用拟人的方法来描写大自然的雨中情形,给读者以生意盎然的感觉,表现了大地对于小雨点来临时热切的期盼、喜悦的等待以及殷切的欢迎。 再比如台湾诗人林武宪的《鞋》,则借助于一个感性的物件写事抒情,“我回

专题1 咏物诗 总结

咏物言志诗总结 【知识链接】 一、概念阐释: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或表达喜爱之情,或托物言志、托物咏怀。 如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二.咏物诗的特点: 1、标题: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 ①单纯咏物。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②托物言志(寓意)。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的理想,或者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如宋代名相李纲的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歌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③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社会道理。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样的道理。 ④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⑤咏物抒怀: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或是与世人有某种相似。 A、借助赞美诗歌中物象的高尚品格,表达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追求。例如: 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歌首句,告诫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这首诗歌中的“菊”,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写照,表达了诗人清高自守,不图高官厚禄,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格。 B、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例如:

儿童诗教学设计

《欣赏与学写儿童诗》教学设计 上游小学教师魏群 教学内容: 《学写儿童诗》来源于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轻叩诗歌的大门》,本课教学将拓展有关“冬季”的几首儿童诗。由“賞诗”到试着“写诗”。 设计理念: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的学生观。让学生学会欣赏、创作儿童诗,能够激活他们的想象,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他们的心灵也会受到诗意的熏陶,变得更加美好,童年的天空充满诗意的色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悟儿童诗的特点,能依据主题,发挥想象,创作简单的儿童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赏析,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初步掌握儿童诗的创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创作儿童诗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尝试用儿童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 2、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让童言自然地流淌,童心尽情地表达。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想变成个魔术师,把班上的每个孩子都变成一个小诗人,你们愿意吗?上学路上,凌冽的寒风,萧条的街道,都在告诉我们冬天来了。孩子们,你们喜欢冬天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冬天的礼物,听、听,冬天的声音 二、读诗体验,交流感受

《雪》马云超 转眼大地铺上了羊毛毯, 这么冷的天, 是谁正在天空剪羊毛呢? 1、出示钱万成的儿童诗《会飞的叶子》 谁都怕冬天 说冬天冷 小麻雀却说不 在光秃秃的树丫上 朗诵小诗 谁都说冬天难看 孤孤单单没有绿意 小麻雀站在枝头 给寂寞的老树 添上一片 会飞的叶子 我让“一个勇敢的男孩读读第一节”,让“一个美丽的女孩读第二节”,再让所有“勇敢的男孩们读第一节”,让“美丽的女孩们读第二节”,变换着形式,让孩子们不知不觉把诗读得很流利很有感情。 2、出示老师改写后的诗歌,孩子们再读 谁都怕冬天 说冬天冷 六()班孩子却说不 在明亮的教室里 朗诵小诗 谁都说冬天难看 孤孤单单没有绿意 六()班孩子用火一般的活力 给冬季的校园 添上一只只 会飞的蝴蝶 3、引导孩子说说对比读后的感受(你发现了什么?) 4、出示《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金波

卞之琳的诗歌

1、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幸福的花枝 在命运的神手里 寻觅着要付与完全的人。 3、掌上的心 如果我能把心托在掌上 象红红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你就会一目了然 你就会说 哦,多么可爱的红润 可是,如果我真的把心托在掌上象红红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定会被可恶的鸟啄破 我该怎么说呢 该怎么表达这裂心的痛苦? 4、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5、七里香 溪水急著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了二十年後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微风拂过时 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6、信仰 我相信爱的本质一如 生命的单纯与温柔 我相信所有的 光与影的反射和相投 我相信满树的花朵 只源於冰雪中的一粒种子 我相信三百篇诗 反复述说著的也就只是 年少时没能说出的 那一个字 我相信上苍一切的安排 我也相信如果你愿与我 一起去追溯 在那遥远而谦卑的源头之上 我们终於会互相明白 7、为什麽 我可以锁住笔为什麽 却锁不住爱和忧伤 在长长的一生里为什麽 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 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 8、盼望(席慕容) 其实我盼望的 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 我从没要求过你给我 你的一生 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与你相遇如果能 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 那麽再长久的一生

不也就只是就只是 回首时 那短短的一瞬 9、禅意(-)(席慕容) 当你沉默地离去 说过的或没有说过的话都已忘记 我将我的哭泣也夹在书页里 好像我们年少时的那几朵茉莉 也许会在多年後的一个黄昏里从偶而翻开的扉页中落下 没有芳香再无声息 窗外那时也许正落著细细的 细细的雨 10、可是究竟在哪里有了差错为什么在千世的轮回里 我总是与盼望的时刻擦肩而过 风沙来前我为你 曾经那样深深埋下的线索 风沙过后为什么 总会有些重要得细节被你遗漏 归路难求且在月明的夜里 含泪为你斟上一杯葡萄美酒 然后再急拔琵琶催你上马 那时候曾经水草丰美的世界 早已进入神话只剩下 枯萎的红柳和白杨万里黄沙11、

咏物诗鉴赏练习题教师版

咏物诗鉴赏练习题 练习一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4分) 答:这首诗描写的是离群独飞、思念同伴的孤独凄苦、热烈执着的大雁形象。诗歌通过孤雁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颠沛流离的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以及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和执着精神. (2)试以颔联和尾联为例,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4分) 答:颔联运用对比(反衬)手法。用“一片影”与“万重云”对比,在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是那么渺小单薄,突出了孤雁的形单影只以及执着勇敢。尾联用衬托(或陪衬)手法,写野鸦“鸣噪自纷纷”,用野鸦的平庸鸣噪衬托孤雁念群的痛苦、飞奔的劳累,表达出诗人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练习二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1.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答:诗中描绘一只在梧桐树上鸣叫的蝉。它的头部的触须像下垂的冠缨,它饮着清露,蝉声悦耳远传,但并非借助秋风。 2.诗人借蝉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诗人写蝉是托物言志,诗中的蝉是诗人自己的自况,喻指诗人生性高洁自立,虽处显赫之位,却生性高洁自立,决不凭借外在势力。 练习三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1.“故园芜已平”化用陶渊明的“田园将芜胡不归”,请解释“故园芜已平”这句诗的含义。(4分) 答:意为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已经成片,表达了作者思家归隐之意,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悲凉

新诗戏剧化与卞之琳诗歌《鱼化石》赏析讲义

新诗戏剧化与卞之琳诗歌《鱼化石》赏析 一、新诗戏剧化 “戏剧化”思想是颇有典型性的。这一思想显然源于艾略特。艾略特认为,“哪一种伟大的诗不是戏剧的?谁又比荷马和但丁更富戏剧性?” 袁可嘉更为细致地指出,“人生经验的本身是戏剧的(即是充满从矛盾求统一的辩证性的),诗动力的想象也有综合矛盾因素的能力,而诗的语言又有象征性、行动性,那么所谓诗岂不是彻头彻尾的戏剧行为吗?”显然,艾略特的“戏剧化”思想,恰好切合了中国新诗派诗人的现实观。 因而他们力图通过“戏剧化”的人生态度和诗学策略,把现实拉远以使客观现实通过诗人主体中介转化为经验现实并进而转化为诗性经验。按袁可嘉的说法,“从现代心理学的眼光看,人生本身就是戏剧的。”而“戏剧化”的根本要义在于其“表现上的客观性与间接性”,这暗合了一种现代主义者的不回避现实人生,但又不是直接介入,因而不无旁观立场的心态。 诗人既是人生戏剧的个中人,更是冷静达观、睿智成熟的思考着的分析家和批评者。诗人甚至常常把自己也置入戏剧中(“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大家彼此彼此),成为反讽批评的对象。 诗歌“戏剧化”的第二层涵义,是对时间性“过程“的强调。正如袁可嘉指出的,“而诗的唯一的致命的重要处却正在过程!一个把材料化为成品的过程;对于别的事物,开始与结束也许即足以代表一切,在诗里它们的比重却轻微得可以撇开不计。”(注:袁可嘉《新诗戏剧化》。) 二、卞之琳智性诗 卞之琳吸纳瓦雷里、艾略特等诗学养分,融入自身独特而深刻的审美体验,以平凡的意象凝定哲理沉思,在智性的探求中发掘诗美,并显示了自己的创造和东方智慧。卞之琳对象征主义等西方现代诗歌的选择和转化,不仅新拓了诗美领域,提升了中国新诗的理性层次,而且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卞之琳诗歌的总体特征—一智性化,他的诗富于理智之美。其特点:不使人动情而使人深思,极力避免感情的发泄而追求智慧的凝聚,情智合一。 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中国新诗现代主义诗潮曾一度致力于诗情智性化的审美探索,这是30年代现代主义诗潮的一个主流趋向,它因深化的拓展了“五四”时期的说理诗和警句诗而被金克木命名为“新智慧诗”, 诗人的主要作品有《三秋草》、《鱼目集》、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合著的《汉园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等,另外还有一些译作,如《哈姆雷特》、《海滨墓园》等。 三、《鱼化石》赏析 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化于水的线条。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鱼化石) 这首诗写于作者27岁那年初夏。诗中所写一条小鱼对一枚石头说的话,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位柔情似水的女郎对她所爱慕的男子所在地吐露的一段热肠衷曲。 要求被爱是人类最原始的欲望。“你的怀抱的形状”便是我要有的目标,爱情的特定对象。“你的怀抱的形状”直接指向拥抱、指向二者的合而为一,指向爱情的达成。罗兰·巴特《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中说:“搂抱。对恋人来说,搂抱这个动作似乎在某个时刻实现了他与爱偶完美结合的梦想。”“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意思是我爱你。

卞之琳

卞之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为新诗发展做出重要建树的诗人。他的诗“化古化欧”,多层面地融合了西方现代派和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隐含着现代人尖锐的眼”在“平淡无奇”而“极小的角落里”发现的“精微道理”。他的诗“常常在平淡中出奇,像一盘沙子看不见底下包容的水量”;他的诗善于运用平常的文字,写出平常的人情,展示自己卓越的诗美智慧。 名著导读:编辑寄语:生活本来应该充满诗意,生活当中的人们也本应该徜徉在诗歌的海洋之中。美妙的诗意,应该属于每一个人,没有年龄和生活地域的界限,没有民族和生活方式、生活状况的区别。因为人的内心都充满着对美的追求,对真的向往。闲暇之余,读一首小诗,让心灵在不尽的时空中骀荡,也许你还会收获回味不尽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智慧。卞之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为新诗发展做出重要建树的诗人。他的诗“化古化欧”,多层面地融合了西方现代派和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隐含着现代人尖锐的眼”在“平淡无奇”而“极小的角落里”发现的“精微道理”。他的诗“常常在平淡中出奇,像一盘沙子看不见底下包容的水量”;他的诗善于运用平常的文字,写出平常的人情,展示自己卓越的诗美智慧。本期为大家选取的是当代学者杨华的文章《融古化欧自成一家》,希望能为大家理解卞诗的魅力提供一点帮助。融古化欧自成一家——卞之琳诗艺赏析杨华一、前言作为中国现代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卞之琳在现代文学史上,特别是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袁可嘉先生曾指出:“从新诗流派的发展来看,说卞之琳上承‘新月’,中出‘现代’,下启‘九叶’,大致是不错的。这就形成了新诗优秀传统中与现实主义诗派平行发展的另一条线,卞之琳在其中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他和其他诗人一起推动新诗从早期的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到达中国式的现代主义。”! 在我们看来,卞之琳诗艺的最大特色就是融古化欧,自成一家。卞之琳吸收了从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到英美现代诗派的营养,又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传统诗歌艺术创造性地融会贯通、中西合璧、独出机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学原则,创作了一系列的诗歌精品。因而,有评论者指出,卞之琳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打破了固有的模式,给中国现代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播下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种子,取得了丰硕、独特的艺术成就二、西方象征主义早在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期间,卞之琳就开始接触、学习和翻译现代派文学。大一他学的二外是法语,这给他了解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提供了条件。从1930年起,卞之琳便开始零星地译介现代派文学。毕业之后,他就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翻译家”,走上了大规模译介的道路。他曾发表了大量严谨、流畅、生动而富于意味的译作,被王佐良先生称作“倾听来自西欧的几乎全部有新意的芦笛声”。"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许多作家都曾受过外国的影响,卞之琳也毫不例外。他作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家与他的诗名并行不悖。在译诗的背后,卞之琳较全面系统地接受了西方象征主义的诗学原则,在个人创作中便自 觉或不自觉地深受影响,写下了不少的现代主义诗作。卞之琳对西方象征主义诗歌艺术特征的关注和借鉴,却又不是偶然。其主要原因在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注意意象,讲究含蓄的特征和形式的观念,这与中国古典诗歌有很多暗合之处。而卞之琳从小就是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中长大的。因而,“最初读到二十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还好像一见如故,有所写作不无共鸣。”#其次,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纯诗化倾向为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失范状态、亟待寻求发展的中国新诗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且与中国现代诗人注重内心表现的诗美原则相契合。那么,象征主义诗学原则对卞之琳有何影响呢?卞之琳又是怎么接受的呢?西方象征主义诗人十分注重对音乐美的追求,他们强调诗歌与音乐的平等性。如波德莱尔的诗歌名篇《黄昏的和谐》中用一系列象征意象,构造了一个音乐与清香汇合的黄昏奏鸣曲。该诗在形式组合上采用了一种“连环诗体”,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都在下一节的第一行和第三行重

儿童诗的欣赏与创作

儿童诗的欣赏与创作(二) 落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觉得写诗并不难。 2.初步了解写诗要有新奇的想象。 3.合作试写以落叶为材料的小诗。 教学准备:诗歌几首 教学过程: 谈话: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们从哪里看出是秋天呢? (引出落叶板书落叶) 你们去观察过叶子是怎么飘落的吗? 学生回答后,再让他们去捡拾落叶,回到教室再观察落叶,再说话。 学生回答时,挑选好答案写在黑板上。 (估计:一片一片、摇摇摆摆、打着圈儿、荡秋千) 引导连成一小诗: 落叶: 秋天 树叶落了 一片一片 摇摇摆摆 打着圈儿 荡着秋千 秋天 树叶落了 一片一片 赏析比较 1、出示两首小诗 茶叶我不小心碰了一下茶杯/茶叶就象一条条/惊动的小鱼/在水中上下游动/慢慢地水稳了/小鱼又静静地躺在水底 苹果苹果是太阳的孩子/它是爱红脸的小胖子/苹果是一个小火炉/把美好燃烧/苹果在树枝上是一只鸟/它把一句话藏在肚子里/那就是甜蜜 反复诵读这两首小诗,分析这两首小诗的新奇比喻。 茶叶——小鱼苹果——太阳的孩子、爱红脸的小胖子、小火炉、一只鸟 比较前面写的《落叶》和这两首诗,让学生感受到一首好的诗里往往要有新奇大胆的比喻。 2.试着给落叶进行大胆夸张的比喻。(随即板书) 4.挑选一个或几个新奇的比喻在小组的合作下写成一首小诗。 5.挑选写得好的几首小诗给同学们诵读。 6.帮助修改几首小诗。 课后小结:学生对新奇的比喻接受得很慢,想象不够大胆,而且没有什么逻辑。在比喻,拟人写法上还须细致辅导。

儿童诗的欣赏与创作(二) 教学目标: 1.明确什么是拟人手法,什么是比喻手法。 2.初步了解什么是联想,联想的常见种类。 3.欣赏《萤火虫》、《山》,在诵读中做拟人联想,产生新奇想象。 4.以《小河的水》、《风》、《山》为题,产生新奇想象,仿写一首或几首小诗。教学准备:诗几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同学们写的第一首诗《落叶》写得很认真,可惜缺少想象力,大 多是根据老师提供的例子模仿写下来的,没有自己独特的新奇的想象。想象力也是能靠不断的练习培养的,今天,让我们发挥想象的翅膀,让我们的脑筋激荡起来吧!同学们觉得想象有困难吗?怎么样才能打开思路呢? 其实,想象也是要不断训练才能越来越出色的,而且还要讲究方法。按一定的逻辑打开思路。下面就来学学一些打开自己思路的方法。 二、讲解什么是拟人,什么是比喻。什么是联想。 相似联想:比如由树→伞,由天空→海洋,由鸟→飞机 接近联想:由黃昏→老年,由绳子→蛇,牡丹→中国。 对比联想:神仙→鬼怪,白天→夜晚,春天→冬天。 三、以《萤火虫》《山》为例,引导进行拟人化写作练习。 出现:白天时,你躲起来充电,晚上才提灯泡出来玩。 你是星星的妹妹吗?那么,月亮是不是你妈妈? 元宵节沒到,你等不及了,提着灯笼四处游玩。 同学们,你能从这些句子中读出写的是什么吗?你觉得哪句最感兴趣,为什么?分析这些句子好在哪儿?(拟人化想象) 四、欣赏五首小诗。 山 1 山要找鸟儿玩/鸟儿拒绝他/ 山要找风而聊天 /风而溜走了 /只留下 /山愣愣的站在那里 山2 山静静的站着/云在他的头上玩捉迷藏/ 远山过来和他拉拉手/风儿为他唱唱歌/他虽静/但是 不寂寞 山 3 山/是一个不会长大的孩子/山/是一个爱穿绿衣裳的姑娘/ 山/ 是我向往的地方 山4 白天想找太阳玩/晚上想邀月亮游戏/ 却长不高/ 只好白天看太阳/ 晚上看月亮 山5 山 /一年到头/ 都穿着绿衣服 /静静地站在那里 /任风吹,任与打/他都不怕 读完了这些诗,你也能把山当人,模仿着写一首吗?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 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汇评〕 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赏析〕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如此种种,却又落入了“诗人”的“观看”之中,诗作以“你”这样的第二人称写成,又使前面的一切落入了另一重的“相对”。从这首诗中,我们无疑能够领略到悲哀、感伤、飘忽、空寂与凄清的复杂情绪。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从这首诗中领悟到宇宙万物包括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却又能够获得某种人生的欣慰……。短短的四行诗句,给了我们相当丰富的感受与启示! 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使得诗歌含蓄深沉,颇具情调。(南京师范大学何言宏) 《断章》的主旨曾引起歧义的理解。刘西渭开始解释这首诗,着重“装饰”的意思,认为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诗人卞之琳自己撰文回答不是这样。他说:“‘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看来,诗的“言外之旨”是不能*字面上一两句话完全捕

儿童诗教学设计

《学写儿童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悟儿童诗的特点,能自主选题,发挥想象,创作简单的儿童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赏析,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初步掌握儿童诗的创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创作儿童诗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尝试用儿童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创作诗; 2、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让童言自然地流淌,童心尽情地表达。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个寒冷的冬天,在纽约一条繁华的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但并没有多少人给他施舍。有一天,一个诗人路过乞丐的身旁,乞丐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改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乞丐

又碰到诗人,便很奇怪地问:“你究竟给我写了什么呢?”那诗人笑笑,念出了牌子上所写的句子。 2、你想知道是什么句子吗?我们一起来读:“春天快要来了,可我却看不到它。” 为什么换了一句话,效果变得好多了呢? 是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句的力量,正是这诗意的语言:“春天快要来了,可我却看不到它”让人们对乞丐产生了更多的同情。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儿童诗的世界。 二.赏诗引路,捕捉诗意 (一)赏读儿童诗《爸爸的鼾声》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简短的儿童诗,你们试着读一读,感觉怎样?课件出示儿童诗《爸爸的鼾声》 爸爸的鼾声 就像是山上的小火车 使我想起 美丽的森林 爸爸的鼾声 总是断断续续的 使我担心火车会出了轨 咦 爸爸的鼾声停了 是不是火车到站了

卞之琳的诗

卞之琳的诗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卞之琳的诗 1、《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幸福的花枝》 在命运的神手里 寻觅着要付与完全的人。 3、《掌上的心》 如果我能把心托在掌上 象红红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你就会一目了然 你就会说 哦,多么可爱的红润 可是,如果我真的把心托在掌上 象红红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定会被可恶的鸟啄破我该怎么说呢 该怎么表达这裂心的痛苦? 4、《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5、《七里香》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了二十年後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微风拂过时 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6、《信仰》 我相信 爱的本质一如 生命的单纯与温柔 我相信 所有的 光与影的反射和相投 我相信 满树的花朵 只源於冰雪中的一粒种子我相信 三百篇诗 反复述说着的 也就只是 年少时没能说出的 那一个字 我相信 上苍一切的安排 我也相信 如果你愿与我

一起去追溯 在那遥远而谦卑的源头之上 我们终於会互相明白 7、《为什麽》 我可以锁住笔 为什麽 却锁不住爱和忧伤 在长长的一生里 为什麽 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 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8、《盼望》(席慕容) 其实 我盼望的 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 我从没要求过 你给我 你的一生 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与你相遇 如果能 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

咏物诗大全_咏物诗鉴赏_古诗大全

咏物诗大全_咏物诗鉴赏_古诗大全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咏物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 《严郑公宅同咏竹》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全文如下: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翻译】 嫩绿的新竹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出的竹梢才高出墙头。嫩绿的颜色映侵著书套,久久不退;当竹影移过,酒也顿是变的清凉。新雨过后,竹子更加美好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只要不被摧残,新竹一定可以长到高矗云霄。 《咏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骆宾王。其全文古诗如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翻译】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浆一样。 《咏柳》作者是唐代文学家贺知章。其全文古诗如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翻译】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竹石》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郑板桥。其古诗全文如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翻译】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咏柳》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其古诗全文如下: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翻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