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外语言学流派

国外语言学流派

国外语言学流派
国外语言学流派

产生的学术背景: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学术观点和成就:

研究方法:

对后世的影响: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二是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

拉斯克(R·Rask),《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和原则:必须有条理的研究一种语言的总体结构,语法结构的统一性犹为重要,注重词形比较的同时,更要注重基本词汇的比较,找出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从而确定语言的亲缘关系。德国的格里姆(J·Grimm),《德语语法》,系统地论述了日耳曼语和其他的印欧语之间的辅音的一致性,即所谓的"格里姆定律"(Grimm's Law),他第一次发现音变之中有规律可寻,他还把不同的变化看成是一个复杂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使后来的学者认识到音变不是随意的,而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从而开始探讨和寻找音变中的规律。维尔纳(K·Verner)后来在《第一次语音演变的一个例外》中补充解释清楚了"格里姆定律"难以解释的一组例外,世称"维尔纳定律",这就使音变规律的研究日臻完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也就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葆朴的主要著作是《梵语、禅德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峨特语和德语比较语法》,旨在把梵语和欧洲、亚洲的几种其他语言相比较,找出它们在形态上的共同来源。远离欧洲的梵语在这些语言中找到了它应有的位置:它既不是拉丁语、希腊语和其他欧洲语言的母语,也不是由其他语言演变而来,它和其他语言都出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只不过它比其他语言保存更多的原始形式。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采用生物学的方法来研究语言,把当时存在的语言按共同特点分为语系、语族、语支并绘出谱系树形图;通过比较各种语言的特点,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来重建“始源语”,比较中不仅要找出共同点,还要对不同点进行解释,他首次使用了*符号来表示重建语言形式;他还提出了语言分为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三种类别。

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前面提到的"维尔纳定律"也是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在坚持这个原则时,以语言材料为依据,借鉴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类推"在语言演变中的作用。这个学派的代表著作有布鲁克曼和德尔布吕克合著的《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和保罗的《语言史原理》。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比较,不仅提出了人类语言演变过程的假设,画出了世界语言的谱系,而且还创造出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有关语言起源、语言本质的新理论,为后来结构主义和描写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语法学派

19世纪后期,“格里姆定律”“维尔纳定律”、元音交替现象的发现,使得原始印欧语的

重建有了基础;音变现象中的例外的成功解释,让学者们开始采取严密的科学方法来寻找音变的规律和原因。新语法学派就是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出现的。其主要人物有:布鲁格曼、奥斯托夫、德尔布吕克、来斯琴、保罗等。新语法学派的几条原则:历史语言学必须是解释性的,一方面要描写语言变化,一方面要找出语言变化的原因;历史语言学的解释必须以语言事实为依据,应该调查活的方言;为了找出变化的原因,应该限制调查研究的范围;语言变化的第一个原因是生理方面的,语音演变无例外;语言变化的第二个方面的原因是心理方面的,人都有类推的倾向;对语言变化的原因必须从历史上找到根据。

布拉格学派对新语法学派提出了批评:过于强调历时语言研究,不够重视共时语言学;在观察孤立的语言现象发生变化的同时,忽视了语言系统这个整体;材料局限于书面文字,不可能全面观察语言;只从读者的角度看问题,不从说话人和作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索绪尔的语言学

索绪尔思想的来源:德克海姆的社会学说,德克海姆认为社会是一个事实,是一种行为,不论其是否有固定性质,对每个个人都有“外部制约”,所谓“社会事实”就是“集体心智”中的思想。德克海姆反对用历史原因来解释目前的社会事实。索绪尔认为语言也是一种社会事实,一种行为。语言行为也有外部制约,那就是一种抽象的语言系统。它存在于集体心智之中,语言也不受历史发展的制约,任何时期的语言都可以不问历史状态而独立的进行描写和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法,他提出了“下意识”心理,人们对这种心理并没有意识,但是时时受它支配和控制。无需到历史中区寻找原因,这种原因已经在人类心理中内化了。索绪尔也认为一个人无法言明他的语言知识,但他说话、听懂别人、纠错,无不受到语言规则的限制。惠特尼关于语言的“符号性”、“惯例性”、“任意性”、“可变性”、“不变性”都对索绪尔产生了影响。

索绪尔的手稿由他的学生巴利和薛思霭整理成《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索绪尔的主要贡献包括。他是一位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他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派没有弄清研究对象的性质,因而没有建立真正的科学研究,在历史语言学方面他区分了“正视法”和“回顾法”两种研究方法;纠正了施莱歇尔关于语言演变的理论,认为语言是不断变化的,一种语言并不总属于同一类型,同一语系的语言也不一定属于同一类型;他同意音变和类推是语言变化的两大原因,他精辟的论述了类推的形成和作用,类推形式是一种或多种其他形式为模型,按一种特定的原则而制造出来的一种形式。音变往往产生不规则现象,而类推总是产生规则现象,类推一方面有革新作用,一方面又是保守力量。在普通语言学理论方面,他有着杰出的贡献:1.提出了语言和言语的区分,语言是言语能力的社会产物,又是必要的惯例的汇总,这种惯例为社会群体所接受,使每个人能进行言语活动。言语是个人运用自己机能时的行为,它的运用是通过语言。语言是一个语法系统,它本身不表现出来,而是潜伏在每个人的大脑中。言语是语言的运用,是语言的具体表现。语言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中是不完整的,只有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它才是完整的。言语必须一个人一个人的运用。语言是抽象的、稳定的,言语是具体的、多变的。语言独立于个人,个人不能创造它,也不能改变它。2.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这个语言符号的所指和能指之间具有任意性,不可论证;能指的线条性质。3.他区分了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语言有它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语言学也有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与人种学、文化、政治、地理分布、方言分布相关的语言学都是外部语言学,改变语言系统的内部因素才是内部语言学研究的对象。4.符号具有系统性,系统中的组成要素有其自身的价值,符号的价值体现为它们在系统中的功能。5.区分了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共时语言学是一个静态的平面,历时语言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共时语言学的研究比历时语言学重要。6.在语言的机构中,一切关系都是按照句段(组合)关系和联想(聚合)关系来运行的。

索绪尔的影响:为现代语言学提出了总的方向,明确了语言的本质,规定了语言学的任务:把语言作为一个单位系统和关系系统来分析。《普》问世以来,几乎一切语言学都沿着它指出的方向前进。索绪尔做出的语言和言语、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组合和聚合关系的区分,现在大部分语言学的工作是在探讨这些概念的内涵和本质。

布拉格学派

狭义的布拉格学派是指本世纪20年代后半期以来,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以及在学术观点,学术活动上跟这个学会有密切联系的一批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广义的布拉格学派则包括参加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等语言学团体,继承布拉格语言学会传统的当代语言学家。

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的基本理论,承认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但不把语言形式与超语言因素截然分开,重视语言的共时研究,但并不把它与历时研究割裂开来;他们还接受了俄国语言学家库尔德内的功能观,对语言进行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因而自称为结构-功能学派。

布拉格学派的主要贡献:一、提出语言是一个多功能的结构体系。语言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表达手段体系。二、建立了音位学说,代表作是特鲁别茨柯依的《音位学原理》,在此书中音位对立体系被定义为能用以区别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音位对立体的综合。后来雅克布逊又利用实验和对历时音位学的研究,对音位理论进行了补充,主要是音位区别特征理论。

三、把音位学的概念和类型学的原则运用于语法研究。雅科布逊、特伦卡、斯卡利奇卡认为语法平面的基本单位是形位(morpheme),形位在一定场合下也会出现中和的现象。形位学上的对立也有偶项特征,但不对称,一个强(有标记项),一个弱(无标记项),可以通过对语言符号的不对称性来分析语法意义。四、提出"语言联盟"的理论。他们认为,邻近地域的语言,由于相互影响,常常获得一些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征。所以某些语言的共同特征不一定都是来源于语言的亲属关系。五、提出了句子的实际切分说。实际切分的主要成分是"表达出发点"和"表述核心",即现在通用的"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六、提出要加强对标准语理论,术语和功能语体的研究,以指导整个语言文化工作。七、提倡把最新理论运用于从中学开始的语言教学。《论纲》第十章就提出了这一见解。

特鲁别茨柯依的《音位学原理》中区分了语音学和音位学,音位学和风格音位学;语音是音位的物质表征,音位是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用同一位置替换的方法确定音位,同一位置不能替换的是不同音位,可以替换而不改变意义的是同一音位,音响相近,位置互补的是同一音位的组合变体;按照语音关联特征来类聚音位,语音特征有元音特征、辅音特征、超音质特征;提出音位组合研究的方法:确定一个“框子”,给“框子”做适当的分类,研究框子里各音位之间的关系。在《有关印欧语的问题的一些看法》中,他提出“语言联盟”的观念,并提出了确定印欧语的六条标准。

雅克布森的区别特征说。雅克布森在和其他学者合写的《语音分析初探》中提出了把音位的多项对立归并为二项对立的思想。即:一切语言的语音都可以根据生理和声学特征,用对分法分成一对对的“最小对立体”,并把这些最小对立体归纳为十二对区别特征:元音性/非元音性(vocalic/non-vocalic)、辅音性/非辅音性(consonantal/non-consonantal)、鼻音/口音(nasal/oral)、聚集/分散(compact/diffuse)、突发/延续(interrupted/continuant)、粗糙/圆润(strident/mellow)、急停/非急停(chocked/non-chocked)、浊音/清音(voiced/voiceless、紧张/松弛(tense/lax)、钝音/锐音(grave/acute)、降音/平音(flat/plain)、升音(sharp/plain),有某项语音特征记+,没有某项语音特征记-,对任何语音系统都可以用这十二对特征进行描述。这以理论提出以后,许多语言学家利用它进行音位系统描写,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以及计算机终端的语音输出等。

哥本哈根学派

这是受到索绪尔(F. De. Saussure)语言学思想影响而出现的世界三个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以1931年哥本哈根语言学会的成立为标志,主要创始人和理论家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语言学教授L.叶尔姆斯列夫(Louis Hjelmslev,1899-1965)。早期的理论家还有H.乌尔达尔(1907-1957)和V.布伦达尔(1887-1942)。该学派规模很小,成员大多是北欧的一些语言学家,活动地区基本上限于哥本哈根,学派的机关刊物是创刊于1939年的《语言学文献》。

该学派的理论叫做"语符学"。20世纪30年代初,叶尔姆斯列夫和乌尔达尔研究语音学和音位学的理论,提出了"音声学"理论,接着又把它发展成为一般性理论。为了强调跟以前的语言学不同,他们把自己的理论定名为"glossematics"(语符学)。语符学的基本设想由乌尔达尔写成小册子《语符学大纲》,1936年在哥本哈根国际语言学大会上散发,其后因乌尔达尔到希腊工作,学派的理论工作由叶尔姆斯列夫承担。叶尔姆斯列夫的论著很多,代表作是《语言理论导论》(1943,丹麦文),1953年该书被译成英文出版,语符学才受到人们的注意。该书从哲学和逻辑学的角度阐述语言学的理论性问题,明确提出语言的符号性质,是哥本哈根学派的理论纲领。

该学派发展了索绪尔的"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质""语言是价值系统"的论断,主张把语言从物理方面的声音和心理方面的语义抽象出来,并且排除语言对社会的依存和语言历史演变因素的制约,以便集中研究语言的内在结构。叶尔姆斯列夫主张以经验主义原则和演绎法看待语言,一方面认为语言理论要经得起语言事实的检验,另一方面又认为语言事实和语言理论是互补的,可以进行单纯的理论研究。这种语言理论的目标在于提供一种程序化的方法,以便能够详尽无遗地描写语言事实,也就是全面认识语言事实;语言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篇章(text),理论的目的是提供分析篇章的程序和方法。既然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篇章,那就要对篇章进行连续的切分和分析,最后做出连贯的、详尽的描写,把整篇文章切分成部分,再把部分切分成更小的部分,以此类推,一直切分到不可分割的单位为止。

叶尔姆斯列夫发现,整体与部分的存在全凭其相互依存关系,整体受其部分之综合所规定,每一部分又受各部分之间、它与整体之间、它与更小部分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综合所规定,也就是说,一个整体不是由许多独立的实体构成,而是由许多关系构成的,不是单个实体有什么科学现实性,而是实体的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具有科学现实性。因此,叶尔姆斯列夫在这一点上是与索绪尔的"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质"的论断相一致的。当然,这种依存关系不是一种,而是多种。因此,叶尔姆斯列夫认为,语言的内在结构是一个由各级要素共同构成的关系网络,"形式"是结构关系,"实质"是体现形式的语言外的实体(一方面是声音,另一方面是意义)。语言学只研究形式,包括"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内容"和"表达"是他切分的语言成分的两个平面)。这两种形式各有自己的最小要素,叫做"成素"。"表达形式"的成素是音位或音位特征,"内容形式"的成素是语义特征。成素与符号不同,符号是内容和表达结合的双面体,成素只是单面体,它为数有限,但却能构成无数的组合。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的成素通过"转换"能结合成为既有内容又有表达的符号。

另一方面,叶尔姆斯列夫在语言中切分"序列"和"系统"。序列是词、短语、句子等形式结构,符号的序列包含内容平面和表达平面。序列的成分之间,系统的大类、小类、要素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关系分为两类:不决定于其他价值的叫"常体",受其他价值制约的叫"变体"。关系则是三种:两个常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相依",一个常体与一个变体之间的关系称为"决定",两个变体之间的关系叫"群集"。这三种类型的关系能够包括语言中的全部关系,认为语言就是一套形式要素的关系的综合。

哥本哈根学派试图通过成素和关系来说明语言的内在结构,对语言的表达平面和内容平面以及这两大平面之间各个形式要素的依存关系和网络作出理论的解释。语符学十分抽象,

试图实现人文学科和精密科学的结合。该学派的理论为韩礼德所欣赏,在70年代后期的著作中,韩礼德曾多次引用叶尔姆斯列夫的观点。叶尔姆斯列夫逝世以后,该学派逐渐衰落。

叶斯泊森的语言理论

叶斯泊森(Jespersen)丹麦语言学家,其语言理论的主要内容:一、语言的本质是人类的活动,口语是语言的第一性的形式;语言是进化的,而不是退化的,提出“语言进化论”,认为英语和汉语是进步的语言;历史语言学和描写语言学应该结合起来;应该冲破传统逻辑的束缚,从语言本身及其交际功能出发来研究语法;建立起连接(junction)和系联(nexus),前者即修饰关系,后者即主谓关系;提出了三品说,大致是主宾名词是首品,动词、形容词是次品、修饰形容词动词的成分是末品;研究语言的声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探讨语音的象征性,认为语音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论证性;研究自然语言的形式描写问题;研究多语交际问题,提出“语际语言学”,创造了人工语言novial。

美国描写学派

语言学流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结构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本世纪美国的一些学者在对美洲印第安语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以面向语言材料、注重语言结构的形式描写而著称。20世纪的20-30年代,哲学中的逻辑实证主义和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在美国盛行,这种哲学背景和印第安语的研究相结合,使美国的结构语言学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这一学派的先驱是鲍厄斯(Franz Boas)和萨丕尔(Edward Sapir)。鲍厄斯1911年为《美洲印第安语手册》所写的序言可以说是美国从事人类学的语言学家对印第安语调查和研究的初步理论总结,其中特别强调了语言描写的一条原则,即对语言事实要做客观的描写,不要用其他语言或者传统语法的框框去套,为了描写不同结构的语言而应当创立新的概念和方法。萨丕尔1921年的名著《语言论》把语言研究同人类心理、社会和文化联系在一起。他们二人都强调尊重语言事实,主张记录口语作为研究素材,然后对他们的结构做客观的共时的描写。

1924年在鲍厄斯、萨丕尔、布龙菲尔德等人的创议下成立了"美国语言学会",该学会可以看成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摇篮。1925年该协会出版了会报《语言》杂志。这个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是布龙菲尔德。本世纪20年代,这一学派只具雏形,理论上还不是很成熟,直至1933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出版,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他们把语言看成是一系列代替实际的刺激和反应的行为,在语言的分析中着眼于可以观察到的言语素材,主张依靠形式特征来描写语言结构,反对用非语言学的标准(特别是心理因素)来分析语言,在共时描写中完全排除了历史因素。这些论点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以后二、三十年语言学的发展中一直以该学派的理论为指南。可以说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这一学派进入了"布龙菲尔德"时期,也有人成为"布龙菲尔德学派"。

1934年,派克(Pike)、柰达(Nida)、弗里斯(Fries)等人开始举办"语言学暑期学院"。他们主要继承萨丕尔的学术传统。派克在结构分析中区分"位"和"素",并且试图把他们运用到人类一切行为的分析中去。这一学派的后期重要成员有:哈里斯(Harris)、威尔斯(Wells)、布洛克(Bloch)、特雷格(Trager)、霍盖特(Hockett)、格里森(Gleason)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哈里斯。1951年,他出版了《结构语言学的方法》一书,标志着该学派的理论和方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他把数理逻辑的方法运用于语言学,主张排除意义标准,把分布和替换看作结构分析的主要原则和方法。他们的学说被称为"后布龙菲尔德学派"。

总的看来,这个学派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1、注重口语的描写和共时的研究。这是这一学派的传统,因而他跟欧洲传统的语言学主要

着眼于书面语,以及十九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以历时为主的研究有明显的不同。

2、注重形式的分析,回避意义问题。从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这一学派在结构分析中主要根据可以观察到的语言形式,不考虑语言以外的事实。由于忽视意义,这就使他们对一些同形异构的歧义现象难以解释。

3、在结构分析中主要运用分布和替换的方法,以便从一堆言语素材中切分出独立的单位并加以归类。

4、对句法结构进行层次分析,这是分布和替换的方法在句法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并由此发展出直接成分的分析法,即把句子或词按层次区分出它的组成部分。

5、建立语素音位这个新的单位,这是在语法和语音结合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新的单位。它是由出现于某个语素变体的一组音位所组成的语音单位(如英语名词复数的词尾-s, -z, iz是由不同的音位组成的同一个语素音位)。

6、强调验证。这一学派认为语言研究必须根据话语的素材,采用严格规定的步骤对这些素材做形式的分类,而且分析的结果必须经受验证。因此,它也被称为"操作主义"和"分类主义"。五十年代末,随着转换-生成语言学的新起,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主导地位,影响减弱。鲍厄斯(Franz Boas):《美洲印第安语手册》人类的生理类型、语言和文化三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音系统;印欧的语法范畴并不是普遍的,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范畴;语言的相似现象并不能证明它们都具有同一来源,它们也可能有不同的来源;语言是人种学现象的一部分,通过语言可以了解人的心理现象;语言本身并不足以妨碍思维的抽象概括,语言本身也不能决定文化的高低;美洲印第安语并不都是多式综合语;描写一种语言只能根据它自己的结构,而不能用别的语言的结构去套,描写本身就是一种目的。

主要研究方法:替换法、对比法、分布法、直接成分分析法。步骤:第一步语音分析:划分因素;归纳音位。第二步形态分析:切分话语;归纳语素以及语素之间的关系;归纳句法类型;分析构造;归纳句型。描写的两个模型:项目与变化:语言中存在着一些基本模型,其他的模型是由这些基本模型变化而来;项目与安排:一种语言的项目是由语素排列而成。Pike提出了法位分析的方法。描写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区分单位和非单位。第二种是法位学层次,一个句子有多个法位层次,一个语言单位既是法位又是法素,每个法位有四个特征:轨位、类别、作用、接应。

法兰西学派

索绪尔的社会心理学派分为两支,一支是“日内瓦”学派;一支是法兰西学派,法兰西学派把青年语法的学派的历史研究方法和社会心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梅耶(meillet)和房德里耶斯()。梅耶的代表作是《印欧语比较研究导论》和《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在《印欧语比较研究导论》中,他提出了语言分化的理论: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离开原始母语的语源中心越远,其受语源中心的变化就越小,因而在这种语言中可以找到同源语言中最古老的语言特征。他在《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中系统的研究了历史比较法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以及这种方法的成效和局限:历史比较法的基础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亲属语言语音对应的规律性。如果符号之间表现出有规律的对应性,那么就可以肯定这种对应是同源分化的结果。构拟原始共同语的目的是为了简单明了的巩固历史比较的成果,解释现代亲属语言的种种差异。要从形态、语音、词汇三个方面寻找原始共同语留下来的共同特征,比较法是建立语言史的唯一方法。梅耶特别强调形态,认为形态是语言中最稳固的一方面。语音要有严格的对应规律,纵向上的发展规律可以为横向上的对应关系提供音理上的阐释。而同源词的确定要有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的根据。词汇比较中要特别小心避开借用成分。梅耶还把谱系树和波浪理论结合起来,把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方言地理学结合起来,把它们纳入历史比较研究的框架,从而把历史语言学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有威望的书面语对于地方土语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被征服而消亡的语言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一些语言特征,这种特征叫“底层”。他还探讨了一些语言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如舌根音腭化,屈折趋于消亡,虚拟式的功用趋小、音强型重音语言非重读音节趋于央化,音长型重读音语言非重读音节趋于高化等。

房德里耶斯代表作《语言论》,他的语言理论有:一、把语言分为一般语言和个别语言。一般语言的特性:语言是社会现象;语言是作为交际工作的符号系统;语言和思维是密切联系着的;语言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语言是一种社会制度;语言可以分为逻辑的语言、意志的语言和感情的语言。个人语言有如下性质:一定社会集体的语言不是表达民族精神的行为,它与种族无关,有多少个集体就有多少个别语言。他认为人类的有声语言起源于交际的需要;语言的发展包括内部和外部发展,发展有分化和统一两种趋势,这两种趋势的对立统一造成了特殊方言、方言和共同语等。二、研究语言的共时系统,把共时系统分成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把语言成分分为“义素”和“形素”,义素是表达的概念成分,是表达概念之间关系的成分,即语法成分。词汇具有系统性。三、研究语言的历时演变规律。把音变分为自发音变(代与代之间的演变)和联合音变(语流音变)。有两个一般的趋势支配形态的演变,划一的需求和表达的需求,划一的需求消除不常用的形素,表达的需求产生新的形素。词语的演变,词汇系统中的一个发生变化,其余的也会跟着变化。在词多义化的过程中不是直线的,而是向各个方向辐射。词语的替换是心理和社会因素造成的。

功能语言学和法国的结构主义

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丁内(martinet)他的功能观主要要点:语言研究要以功能做为基本依据,要区别两种功能,交际功能是第一位的,其余功能是第二位的。语言是具有双重分节的交际工具。一重的最小单位是符素,一重的最小单位是音位一种语言现象能否看做语言事实,要看他能否在语言交际中完成一定的功能在语言研究中要抓住能完成表义功能和区别功能的语言事实(功能筛选)。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言语活动,他的言语活动包括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认为不能“因为研究方法上的苛求而牺牲研究对象的完整性,语言事实要通过“功能筛选”来确定。语言研究要注重形式,也要兼顾实体。语言研究要历时、共时并重。各种语言都自己的特殊性,不能把一种语言分析的结果硬套到另一种语言上。他重视语言事实,不愿意为维护一种理论而抛弃语言事实。他还提出了“语言的经济原则”,经济原则是支配人们言语活动的规律,它使人们在保证顺利完成交际的情况下,自觉或不自觉的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这一经济原则,在语言的历史演变和语言要素结构中都存在,这一原则是很有解释力的一个理论模式。

特思尼耶尔创立了从属语法关系,代表作《结构句法基础》。其最基本的概念是关联和转位,关联是单位之间的联系方式,关联要服从于层次原则,要建立关联之间的从属关系,他认为动词是第一位的,处于支配地位,不受支配,其余成分都从属于支配者。句法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确定那些把二维的结构顺序改变为一维的线性顺序的规则和那些把一唯的线性顺序导致二维的结构顺序的规则。处于动词节点之下的是“行动元”和“状态元”,行动元不超过三个,状态元可以无限。他提出了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四个词类。这个词类系统可以通过转位复杂化。

纪尧姆的心理机械论。《时态和动词——体、语式和时态的理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人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着一套特有的机制,它掌管着人的语言活动。主要论点:活动时间的概念。人的语言行为是反映人的思维活动的,而思维活动从发生到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段时间叫做活动时间,由于时间的存在,语言就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因而语言不是一堆词汇,而是一套机制。言语活动等于语言加言谈,在共时语言中语言存在先于言谈,从语言到言谈过度需要的时间是“活动时间”,语言是抽象的,是一个常数,言谈是具体的,是对

语言的间断的、瞬间的利用。语言限制言谈、确定言谈。所指加上符号等于能指,所指可以分为潜在所指和实在所指。

转换生成语法

生成语法的学科性质:它是学术研究,是科学研究,是经验科学的自然科学研究。它的哲学基础是理性主义,结构主义采用归纳法,而生成语法采用演绎法。语言包含了心理,语言能力中包含了天赋成分。自然语言具有无限性、离散性和层次性三个特征。生成语法是用明确的规则和原则表达的形式化的语法。生成语法的语法包括“句法”、“音系”和一部分语义。人的语法知识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全人类所共有的,称为普遍语法,一部分是各民族语言所特有,称为个别语法。前者是人同过遗传天生获得的,后者是人出生以后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学习掌握的。普遍语法由一系列组合原则和参数组成。乔姆斯基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应用,语言能力是存在人们头脑中的语法,使用语言的具体行为是语言应用。可接受性是语言应用的概念,合乎语法性是语言能力的概念。结构主义研究应用,生成语法研究语言能力。生成语法研究理想的说话者和听话者得语感,并不研究所有具体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语感。生成语法的研究目标:观察充分性、描写的充分性、解释的充分性。生成语法的研究步骤:定向、选题、发现、描写、解释、推广、论证、批评、反应。生成语法要求表达形式的形式化,有一套完整的形式化标记符号。

生成语法的规则系统:句法学是生成语法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研究人头脑中的句法知识句法知识由句法规则反应。基本句法规则是语类规则。语类(category)是句法构成成分的类别,包括单词语类(lexical category)和词组语类(phrasal category)。以语类为基础的演绎规则称为语类规则(categerial rule)或词组结构规则(phrase structure rule),简称ps规则。用非终极符号代入语类规则得到的是词汇前结构(pre-lexical structure),用终极符号代入语类规则得到词汇后结构(post-lexical structure)。语类规则的表达式叫做推导式(derivation)。推导式用树形图(tree diagram)表示出来叫词组标式(phrase marker),也可以用括弧标示出来,叫标示括弧(labelled brackets)。充实语类规则就是增强生成语法的生成能力。树形图的树枝分叉处叫节点(node),任何两个节点都存在只有一种从属或先后关系,在上的语类称为居上(dominance),在前的语类称为领先(precedence)。乔姆斯基提出:直属于s的np为主语,直属于vp的np为宾语。语类规则的集合构成句法规则的一个子集,称为语法的语类部分。头脑中掌握的抽象的词典称为词库(lexicon),词库由词项(lexical item)组成,每个词项都包含语音特征、句法特征、语义特征。把词项填入语类结构叫词项插入(lexical insertion),如果用规则表示,就称为词项插入规则。把动词语类按特点分成小类称为子语类(subcategory),表明动词子语类的做法叫子语类化(subcategorization),如果处理成规则就叫子语类化规则(subcategorization rule)。动词与能与哪类名词搭配,不能与哪类名词搭配称为选择限制(selection restriction)或者叫同现限制(restriction of coocurrence)。词库和句法的语类部分合称基础。把符号变成含有原来符号的规则叫转换规则(transformational rule)。只用语类规则的语法叫词组结构语法,既用语类规则,又用转换规则的语法叫转换语法(transformationnal grammar)。英语的时、体、态变化复杂,可以用一条转换规则来概括叫infl移位规则(infl movement),也叫词缀越位规则(affix hopping)。Bring the man in 和bring in the man中in这类的变化可以用助词移位规则(particle movement)来完成。转换前把一个序列分成几项,每一项称为一个因子(factor),把序列划分成因子叫做因式分解(factorization)。把转换前的结构称为结构描写(structural description)简称sd,把转换后的结构称为结构变换(structural change)。转换规则有五种类型:移位(movement),例如疑问词移位规则(wh-movement);删略规则(deletion),如命令句删略规则(imperative deletion)、等同名词词组删略规则(equivalent np deletion);插入规则(insertion),如there

insertion,do support;改变特征规则(feature changing),如反身化规则(reflexivization);复写规则(copying),如句尾形成规则(Tag formation)。语类规则的作用是演化,演化出句法表达式;词汇插入规则的作用是词化,把表达式中的语类符号转化为词;转换规则的作用是变化,变换出另外一个表达式。表达式Rc词化后变成Rl,称为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使用转换规则得到表层结构Rt(surface structure)。深层结构不是语义结构,不是词汇前结构,不是结构描写,不是句子,不存在于思想深处,也不是主观臆断,由于误解太多现在已经停止使用这个术语。规则的使用有先后顺序,还有层级问题,层级和顺序是两个独立的概念。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套转换规则,用来变换表达式,把深层结构转换为表层结构。转换规则集合构成句法规则集合的一个子集,称为语法的转换部分。

系统语音知识称为音系知识。音系知识也跟句法一样要用不同的表达层次来描写。英语的词汇包括词项元素和语法元素。词汇元素加语法元素要用词项表达式(lexical representation)来表示。把词项表达式中的语法元素具体化的变化规则是再调整规则(readjustment rule),用再调整规则变换出来的表达式叫音系表达式(phonological representation)。把音系表达式中的语法元素只是音位,要变成实际读音要采用音系规则(phonological rule)来变换,变幻出来的表达式叫语音表达式。生成音系学采用区别性特征来描写语音,生成音系学的区别性特征包括:基本特征,响音性(sonorant)、成音节性(syllabic)、辅音性(consonantal);腔位特征,高位性(high)、低位性(low)、后位性(back)、冠位性(coronal)、前位性(anterior)、圆唇性(round)、鼻音性(nasal);方法特征,紧张性(tense)、延续性(continuant);声源特征,浊音性(voice)、刺耳性(strident);韵律特征,重音性(stress)、长音性(length)。音系操作规则:改变特征,如清音化规则(devoicing);增加特征,鼻化规则(nasalization);插入规则,复数的i插入规则;省略音段,b省略规则;音段换位。音系规则的写法:A→B/X-Y。音系规则也有层级系统。生成音系规则具有生成性、抽象性、普遍性、系统性。再调整规则和音系规则的集合是语法规则的一个子系统称为音系部分。音系部分位于转换部分之后。生成语义学研究人们头脑中的语义。语义用语义特征系统来描写,词义也可以用树形图表达出来,用语义表达式来表达语义的理论叫分解理论。把词项的语义表达式投射到词组、句子上去的规则叫投射规则。投射规则(projection)有三种合成方式:内包、添加、转化。使用投射规则可以得出句子的语义表达式。生成语法可以表示如图:

由图可以看出从基础部分以后语法就兵分两路,一路经过句法转换和音系变换产生语音表达式,一路通过语义投射投射产生语义表达式。发音和句法转换不影响语义。这一假设称为卡茨-波斯特假设(katz-postal hypothesis),这套理论称为标准理论(standard theory)。标准理论一共有六套规则:语类规则、词汇插入规则、转换规则、再调整规则、音系规则、投射规则。相应生成六个表达式:词汇前结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词项表达式、语音表达式、语义表达式,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八十年代:乔姆斯基认为语法由两大部分组成: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规则系统包括以下子系统:基础部分的语类规则系统、转换部分的转换规则系统、语音式部分的语音规则系统、

逻辑式部分的语义规则系统,它们的表达式相应有四个结构:

性状如倒“T”,简t模式。

原则系统包括一些概括的原则如:完全解释原则(principle of full interpretation)、

允准原则(principle of licensing)、投射原则(principle of projection)。还有一些

比较具体的原则,比较具体的原则分属几个语法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包含适合于各种语言

的普遍原则以及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出现的语言之间的差异,即参数差异。

X阶标理论:一切词组都是向心结构,都有一个中心语

配价语法

从属关系语法,又叫做“配价语法”。价可以理解为语言中的动词、形容词名词在其周围

开辟一定数量的空位,并要求用特定的成分来加以填补的特性,有多少空位就有多少价。配

价分为逻辑价、语法价、语义价三种。

经济学主流流派

西方经济学发展历史渊源 前古典经济学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17世纪中期 古典经济学时期:17世纪中期——19世纪60年代 ?古典经济学: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 新古典经济学时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新古典经济学 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与流派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后 ?凯恩斯革命: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20世纪50年代末 ?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义主流学派):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末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经济自由主义思潮):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末 ?新凯恩斯主义(主流)与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并存的“新综合”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 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八次革命” 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古典经济学(强调经济自由) 边际革命(19世纪7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强调经济自由) 凯恩斯革命(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国家干预) 现代货币主义(20世纪50年代):现代货币主义(强调经济自由) 斯拉法革命(20世纪60年代):(生产价格理论) 理性预期学派(20世纪70年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强调经济自由) 供给学派(20世纪70年代):供给学派(强调经济自由)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20世纪80年代):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强调经济自由) 基本分类: 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凯恩斯主义主要流派) 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 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I(1960’):凯主义非均衡学派 新凯恩斯主义II(1980’):凯主义主流经济学派

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反对凯恩斯的学派)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 供给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伦敦学派 弗莱堡学派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 公共选择派 非主流经济学派 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 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学说。不过,这种经济学说并不是在20世纪才产生和出现的,而是从古代发展变化而来的。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个主要流派,我们有必要在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之前,从历史的纵向发展上粗略地了解一下这种发展和变化概况。 1.古代和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世纪) 经济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在公元前4-11世纪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奴隶制庄园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偶尔也有一些简单的、少量的商品交换。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在12-15世纪,欧洲处于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时代。在中世纪,经济上是封建的庄园经济和领地经济占主要地位,思想上和政治上是与封建王权的等级统治结合在一起的基督教神学。 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的发展以一定的、客观的社会经济实践为基础,又反过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实践活动。近现代的西方经济思想是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当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尚未很好地发展起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时候,作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先驱的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事实上不可能真正成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和学说的直接先导。只有伴随和反映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说,才能充当这一角色。 2.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16世纪至19世纪60年代) 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不过,在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形成之前,曾经有过一个重商主义经济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和学说的主要特点是围绕如何发财致富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注重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积极主张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保护和干预。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和实践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前提。但是,重商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仍然显得比较肤浅、比较粗糙和比较片面。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 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 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界定,学者们从一开始就有所争议。于是跟其他的学科一样,学者们一般使用狭义和广义来区别不同的观点。认知语言学理论家Tayler(2002)在术语上用以区别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办法是: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而将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显然作为心理学家的Sidney Lamb 的观点是广义的。在语言学领域里的讨论,一般都是从狭义的角度。国内学者王寅(2007)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可以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①,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 ①王寅在《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文中提到,“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既不是经验主义,又不是理性主义,而是体验哲学。”

经济学理论的各个学派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 迎下载支持. 第二节经济学理论的各个学派 经济学是关于分工与合作及英变化规律的科学。人及人类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涉及众多的变量因素,而且务个变量之间往往呈现出非线性的函数关系。为了简化研究程序,经济学研究需要进行一些主观假设。或者,把个别重要的主导变量提取出来进行独立分析。根据主导变量的不同,站在不同的观察角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就区分为不同的经济学理论派别。 一、供给学派与需求学派 “萨伊泄律”主张供给创造需求,认为生产、分配、交换只是手段,消费才是目的,生产引起了需求。詹姆斯?穆勒说明了生 产者是为求达到消费目的,形成对其他商品的需求才进行生产性的劳动,至于为何创造了“自己的需求” ?因为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生产者的生产引起了对其他生产者的商品需求,整个经济体系也就达到循环,某一数量商品的供给也就带动了对相同数量商品的需求。 凯恩思主义认为是需求带动了供给,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左行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事实上,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矛盾。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供给与需求分别占主导作用,分别处于支配地位。 二、重商主义、重农主义与重实业主义 究竟是什么领域在生产社会财富?不同的价值理论因英理论出发点不同可分为重商主义、重实业主义、重农主义。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重商主义者认为:只有可以实现为货币的东四才是财富;生产只是创造财富的先决条件,必须尽力鼓励和发展这个先决条件:流通领域(即商品变为货币的领域)是财富的直接源泉:金银即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除了开采金银矿藏之外,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货币财富的真正源泉,从而把财富和利润全部归结为流通过程的产物。重商主义来源于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货币日益发展,城乡资本主义逐渐成长,整个社会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思想上不断向商业资本倾斜,从而产生“重商主义”的政策和学说。 “重实业主义”者从交换的等价性原则“推导”出流通领域不生产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么一个结论。他们认为在充分自由的竞争条件下,商品交换是按照等价原则进行的,既然交换是等价的,那么流通领域就不可能是财富的源泉。萬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了生产和流通的关系:流通过程变为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肖。这时必须对重商主义重新考察,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也跟着从流通领域逐渐转移到生产领域。另一方而,由于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农业日益衰落,工商业的发展也受到阻碍。这时,人们开始怀疑“重商主义”的政策和学说,于是就形成了 "重实业主义”。 “重农主义”是“重实业主义”的原始表现。重农学派认为:商业丝亳不能创造财富;金银本身不是财富,除非用来交换到生活资料;商人是货币财富的代表,他既剥削卖者,又剥削买者,破坏了交换的等价性。重农学派的代表魁奈以生产费用论为依据,力图证明只有农业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只有农业部门才是生产性部门,农业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工业劳动不是生产性劳动,工业不是财富的源泉。 事实上,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主体的品质特性、客体的品质特性与介体的品质特性三个方面(即价值决定三要素),所有能够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行为,却对供给产生持久的破坏作用。因此,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对国民经济有害而无益。

国外语言学核心期刊排序总表

(国外)语言学核心期刊排序总表 序号刊名中文译名中图刊号国别 1 Language 语言410B0006 美 2 Brain and language 大脑与语言598B0025 美 3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记忆与语言杂志410B0098 美 4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言语、语言与听觉研究 杂志 645B0056 美 5 Cognition 认知598LB061 荷兰 6 Journal of pragmatics 实用语言学杂志410LB071 荷兰 7 Speech communication 语言交流410LB079 荷兰 8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儿童语言杂志410C0081 英 9 Linguistics 语言学410E0106 德 10 TESOL quarterly 从事非母语英语教学教 师季刊 410B0093 美 I1 Linguistic inquiry 语言学研究美 12 Lingua (Amsterdam, Netherlands) 语言学410LB001 荷兰 13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心理语言学研究杂志598BOIl1 美 14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现代语言杂志美 15 Applied linguistics 应用语言学410C0084 英 16 Language in society 社会语言410C0095 英 17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阅读研究季刊380B0368 美 1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国际语言社会学杂志410E0104 德 19 Discourse processes 交流过程200B0148 美 20 Journal of phonetics 语音学杂志410C0077 英

西方经济学流派

各经济学思想流派观点及评价 (1)货币主义学派(Monetarism)又称“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急先锋,其创始人及主要代表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1950年代就开始反对凯恩斯主义。认为长期内存在“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即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当劳动市场在竞争中达到均衡时,由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实际因素决定的固有的失业率,包括自愿失业(Voluntary unemployment)、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和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等。自然失业率是保持零通货膨胀率的最低失业率,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时,短期内由于货币幻觉,实际工资(Real wages)暂时下降,厂商扩大生产,增加就业,但长期内,由于“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工人会要求提高名义工资(Nominal wage),引起实际工资和失业率回升,结果仅仅是通货膨胀(Inflation)。 弗里德曼还提出“恒常收入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of consumption),认为消费者不是根据现期收入而是根据“恒常收入”来安排消费,因此短期内扩张性政策不可能刺激消费,再次否定了干预政策的有效性。 弗里德曼认为“唯有货币最要紧”,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Single-rule policy of money),即每年根据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按某一固定比例增加货币供给,以稳定货币,稳定经济,根除滞胀。而要稳定货币,就必须放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经济自由主义。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纳(K. Brunner)在《货币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文中首次袋子使用“货币主义”一词。 (2)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expectations school)又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穆思(John F. Muth)1961年发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Rational Expectation and the Theory of Price Movements')一文提出“理性预期”概念,1970-197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卢卡斯(Robert Lucas,1937-2001)进一步阐述,受到萨金特(Thomas J. Sargent,1943-)、华莱士(Neil Wallace)、巴罗(Robert J. Barro,1944-)等人重视。认为:人是有理性的,能够根据相关信息对经济发展作出正确预测,即所谓“理性预期”。在存在理性预期并且工资与价格具有弹性的前提下,人们将会预料到政府的经济政策并采取相应对策,使之无法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和失业,即所谓“政策无效性定理”(Policy ineffectiveness theorem)。主张政府放弃干预经济,或实行公开的永久不变的政策。 该学派还提出自然率假说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自然率假说(Natural rate hypothesis)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一种内在的动态平衡,外力可以暂时打破这一平衡,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平衡。“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s theory)由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朗恩(John Long)、普洛塞尔(Charles Plosser)等人提出,认为经济周期是一种随机波动现象,由技术、战争、人口、自然等实际因素对供给发生冲击引发,市场能够自动调整适应,无需政府干预。 (3)供给学派(Supply-side school)又称“里根经济学”,认为: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一方面刺激总需求,使人们过度依赖政府,另一方面导致高税收,抑制企业家的积极性,影响供给,结果导致经济滞胀。该学派重新肯定萨伊定律(Say's law),主张减税节支,减少干预,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刺激企业家精神,促进供给。但实际执行时,“减税容易节支难”,造成高赤字、高利率、高汇率、高外债等一系列恶果。 供给学派又分“极端供给学派”和“温和供给学派”,前者以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商学院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语言学概论》讲义提纲 导言 一、语言学的性质、特点 (一)语言学的性质 1、性质: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2、对象: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 3、任务:综合各种语言的基本研究的成果,归纳成语言的一般规律。 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语言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及其运用等问题,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使人们理解并掌握语言的理性知识。 (二)语言学的特点 1、研究的领域广 2、与多种学科交叉 举例 二、语言学的发展过程(简介)有关语言学史方面的内容可参看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赵世开着《国外语言学概述——流派和代表人物》、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H·A·堪德拉绍夫《语言学说史》、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等。 (一)传统语文学:(传统)语文学是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学科的总称。它以文献评审为主,目的在于解释、注疏和考订。 (1)中国传统语文学(小学) ①训诂学(主要是解释词义) 《尔雅》约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是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着。《尔雅》

今本共19篇。开头3篇是汇集当时古书中的同义词,用当时较通用的一个词(字)去解释。其后的16篇是按词义分类,分别解释。类似于今天的类义词典。《尔雅》不仅成为后来古代汉语词汇学、训诂学的重要着作,也是辞典学、词义分类学和类书的开山之作。 扬雄《方言》(西汉末)全名为《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着作,今存13卷。《方言》汇集了古今各地同义的词语,大部分注明通行范围,对研究汉代方言分布情况很有价值。《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的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人树立了优良传统。 ②文字学(分析汉字结构及意义) 许慎《说文解字》(东汉)是我国第一部最完备的字书。原书本文14卷,叙目1卷,每卷分上、下两部分,共30卷。收字9,353个,重文1,163字。解说部分共133,441字。书中所收文字以小篆为主,而把古文、籀文等异体列为重文。字的注释,一般先讲字义,再讲形体构造及读音。依据当时已通行的“六书”为理论基础去解释每个字。《说文解字》第一次把汉字(小篆)按形体构造分出偏旁,首次把汉字按部件拆开;首创部首编排法,是汉字检索的一大发明。《说文解字》是汉字学的经典着作,同时也是一部字典、辞典、字源、语源、语法规范的综合性的着作,对后来的文字研究有奠基意义。 ③音韵学(研究汉字读音及其发展) 三国魏朝李登撰写的《声类》是我国见于记载的最早的韵书,据说此书约唐代中叶后佚失。全书共10卷,收字11,520。《声类》按宫、商、角、徵、羽五声分类,注音用反切法,并附有简略释义。

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一、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 1.理论背景 新古典综合派是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由对立转向共存和相互融合。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命名为“新古典综合”,意在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之大成的理论体系 2.基本观点 ⑴“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混合经济”在实质上就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混合经济”的特点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⑵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综合派通过建立宏观生产函数,指出可以通过调整资本数量和资本产出比率,使经济实现稳定增长。 ⑶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乘数-加速数”理论模型。该模型是新古典综合派用动态过程分析方法建立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 ⑷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派为了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经济现象,将菲利普斯曲线纳入其基本理论框架中。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二、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 1.理论背景 新剑桥学派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约翰·伊特维尔等人。其理论以叛离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而著称,所以被称为“新剑桥学派”。 2.基本观点 ⑴与新古典综合派的分歧:新剑桥学派的方法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坚持抛弃均衡概念,树立历史的时间观念;二是强调社会制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⑵经济增长理论:最重要的特点是把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考察,一方面阐述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变化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说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 ⑶通胀理论:新剑桥学派认为,要解释和说明经济“停滞膨胀”的原因,必须抛弃物价水平仅仅取决于货币数量的传统理论,回到凯恩斯关于物价水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论断上来。 三、新凯恩斯主义 1.理论背景 新凯恩斯主义是在滞胀的的历史背景下,传统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遭到严重挫折之后,美国一些年轻经济学家为了修补传统凯恩斯主义的缺陷而在20世纪80年代新发展起来的。 2.基本观点 ⑴非均衡分析:新凯恩斯主义试图从微观非均衡分析入手,在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和价格缺乏弹性的前提假设下,在一个明确的分均衡关系中重建凯恩斯主义宏观理论及其微观基础,从而改变凯恩斯理论缺乏微观基础和缺乏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问题。 ⑵失业:新凯恩斯主义拓展了凯恩斯的失业均衡模型,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出现过度需求的非均衡状态,提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通过增加劳动力来源、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供给管理措施来改变多度需求状况。 四、希克斯的经济理论 1.理论背景 希克斯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有许多重要贡献,涉及工资理论、货币理论、增长理论、资本理论以

汉语语用研究概述_王道英

汉语语用研究概述 王道英 (上海市徐汇区业余大学,上海200032) [关键词]语用学;语法;语义;语境;篇章 [摘要]随着句法、语义研究的深入,语用学独特的解释能力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产生与发展、语用学的引进,探索适合于汉语的语用学理论,以及从语境、语篇的角度等方面对汉语语用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简要的评述。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3)04-0046-07 The Survey of Chinese Pragmatic Studies WANG Dao-ying (Shanghai Xuhui Community College,Shanghai200032) Key words:pragmatics;grammar;semantics;context;tex t Abstract:As the further studies on sy ntax and semantics w ent on,the unique feature of prag matics at-tracts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This paper attem pts to survey the Chinese pragmatic studies in follow ing aspects:the orig in and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s,the introduction of pragmatics to Ch-i na,apply ing pragmatic theory to Chinese,and individual field and the pragmatic studies in tex t and context.Meanw hile,w e make a brief comment on it. k1引言 传统语法分析研究的语料是孤立的句子,可以是自造的,也可以是经过一番剪裁改编的实例。分析的注意力集中在类型的异同上。研究的对象是静态的、脱离语境的成品(陈平1987)。因此,在以往的句法和语义研究中,很多问题都不能得到圆满的解释。语用学结合语境研究动态的语言,在很多方面有其独特的解释力,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 k2语用学的产生与发展 /语用学0(pragm atics)这个术语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M orris)1938年在他的5符号理论基础6(Foundations of the T heory of Signs)一书中首先提出。他指出符号学(semiotics)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ntax)、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 matics)。语用学研究的是/符号和解释者的关系0(1938),后又易为/研究符号的来源、用法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0(1946)。莫里斯对符号学的划分得到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卡纳普(R.Carnap)的支持。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语用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Bar-Hi-l lel)1954年提出的指引词语(indexical expres-sions)是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Theory of Speech Act)(由J.C.Urmson1962年整理成书),美国哲学家塞尔(J.Searle)1969的5言语行 1 o[作者简介]王道英,女,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200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用研究。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导师范开泰的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经济学主要流派归纳

现代经济学流派归纳 凯恩斯经济学 一、定义 指凯恩斯在《通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的理论。不包括凯恩斯追随者补充、修改和发展了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起始于凯恩斯经济学。 二、学术渊源 1.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主义 2.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 3.曼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寓言 4.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的学说 三、凯恩斯革命的含义 它以凯恩斯1936年《通论》的出版为标志,是对传统经济学的背离,在资产阶级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称为“凯恩斯革命”。 1)方法上,凯恩斯建立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体系,复活了重商主义曾经使用过的宏观总量分析方法,开辟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新时代。 2)理论上,否定代表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基本传统观念的所谓“萨伊定律”,强调总需求对决定国民收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3)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做法,主张国家通过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节。 四、凯恩斯经济理论 (一)就业理论 充分就业:就是指没有非自愿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暂时或偶然的供需失调而造成的失业。 自愿失业:指客观上有工作岗位,但劳动者由于种种原因而不愿去就业所造成的失业。 新古典学派从资本主义经济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出发只承认上面两种失业。 非自愿失业:是指个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而造成的失业。 (二)有效需求理论 “有效需求”:既是指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又是指投资等于储蓄时的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社会上出现较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而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将无法发挥出有效作用来纠正这种失调。 三大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流动偏好或灵活偏好 (三)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原理 投资乘数的含义:投资支出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成倍增加。 乘数原理的作用:凯恩斯通过“乘数”来强调“有效需求”的作用,既把经济衰退或危机的发生归结为有效需求的缩减(投资、消费支出或政府开支的缩减会引起社会总需求按成倍比例缩减),又把扩大总支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或政府购买支出)以成倍地扩大有效需求,说成是消除经济危机或商业循环的有效手段,从而为倡导国家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四)凯恩斯的货币工资 传统经济学认为:工资具有充分弹性,工资率的变动可以自动调节就业量,劳动力市场是自动实现均衡的,不存在失业;针对传统经济学关于工资率的充分伸缩性的主张凯恩斯提出了“工资刚性”假说。由于工会的集体谈判,使工资向下是刚性的; (五)凯恩斯的利息理论 传统经济学:利率由储蓄与投资决定,利率具有充分弹性;储蓄支配投资:通过利率的自动调节必然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的理论。凯恩斯认为:利率有下降刚性。

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

第十四章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 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正式诞生。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其固有的缺陷,这造成了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不足并由此引起就业不足和非自愿失业的存在,但有效需求的不足可以通过政府支出、减税和货币扩张等措施加以弥补,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前,这些措施可以刺激产量和就业量的增加,而不会带来通货膨胀。随后,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又从多方面对凯恩斯理论加以补充和完善,主要有:收入支出模型、IS——LM 模型、乘数——加速数模型等等,从而形成了现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但是,上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有两个基本缺陷,一是过份重视总需求分析,而忽视总供给分析,二是缺乏微观理论基础。各种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正是从这两方面对凯恩斯主义发起挑战并严重动摇其统治地位。而凯恩斯主义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80年代以来也主要致力于解决这两个问题,并由此推动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新发展。其中,以萨缪尔森等人为代表的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主要针对前一问题作出努力,并由此又把其理论更名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另外,一批年轻的凯恩斯主义者如格里戈里·曼基、奥利维尔·布兰查德等人,则把精力主要放在解决后一问题上,一般把他们称为新凯恩斯主义者,他们的理论则称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 “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1)在坚持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机械组合的基础上,把总供给和总需求(AS AD)作为理解一般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变动的核心方法,包括滞胀在内的宏观经济学的所有重大问题,现在都用这一方法加以分析。 (2)在综合凯恩斯收入决定理论和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又吸收和容纳了一些现代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观点和理论,主要是现代货币主义、供应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和理论,从而在原有综合的基础上进行了范围更为广泛的综合。 具体说:第一、在总需求理论中,主要吸收了现代货币主义的观点和理论。例如,“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现在也承认:早期的凯恩斯主义者贬低了货币的作用,事实上货币是举足轻重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在一定的条件下,财政政策所

语言学论文题目参考

语言学论文题目参考 选论文题目时应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即个人的特长和兴趣、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最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进行选题,下面是小编采编的一些比较优秀的外国语言学论文题目,供大家阅读。1.关于“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思考 2.关于外国语言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3.“十一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外国语言学立项热点及分布分析 4.国家社科基金外国语言学课题立项情况历时统计分析 5.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科点课程规划研究 6.基于立项信息语料库的外国语言学研究热点分析 7.中国学者从事外国语言学研究的正道 8.对外国语言学研究的思考 9.外国语言学研究现状及方法探讨

10.当代隐喻学在中国(1994—2013)——一项基于CSSCI外国语言学来源期刊的文献计量研究 11.关于外国语言学研究的思考及探索 12.论外国语学院学科建设的有效策略——以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为例 13.聚类分析在外国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 14.国际语言文化交流中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15.漫谈外国语言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16.反思性教学在外国语言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17.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 18.山东省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9.略述外国语言学家对汉语的认识

20.校级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简介 21.外国语学院学科建设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2.近十年外语学界对跨文化研究1的梳理及分析——以2002-2012年外国语言学类核心期刊2为例 23.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24.《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培养模式、机制研究 25.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学科介绍 26.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职业发展规划调查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 27.反思性教学与外国语言学课程教改探索 2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经济学及流派发展简史

A、经济学发展简史 虽然人类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经济活动,但是那时人们只有一些朴素的经济思想。在前资本主义时代,人们关注的是作为生产单位的家庭,如奴隶主庄园或封建主庄园的经营管理,那时的经济学可以称为家政经济学。 经济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而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要把握经济学发展的脉络,需要从三个方面对经济学理论加以考察。一、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二、以往积累的经济理论;三、其它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化背景。另外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一是当时的经济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一是当时所用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 此外,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同一时期,也必定是百家争鸣,有很多种理论学说,但一般会有得到认可的主流学派,这是经济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和轨迹。我们的论述也将以主流学派的变迁为主,兼顾同时期有重要影响的非主流学派。就每一个学派来说,会有它的典型代表人物,弄清楚了代表人物的思想,也就对该学派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经济学发展的主要流派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 l 启蒙阶段(重商主义、重农学派); l 古典学派; l 新古典主义; l 凯恩斯主义; l 新古典综合派。 从古典主义出发,特别是根据李嘉图的理论,马克思、列宁等发展了有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经过将近一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后,前苏联和东欧开始了激进的私有化改革,试图实行全面市场经济。中国则走了一条与之不同的渐进道路。 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应的其它现代经济学派有新自由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制度主义等等,这些学派都可以在以前的非主流经济学派中找到他们的影子,并或多或少吸取了主流经济学的观点,正日益成为新古典综合派的有力竞争者。 整个经济学的发展可用下图来表示。 一、古希腊经济实践的思辨 虽然伴随着商品交换,就逐步形成了财富、分工、价格、供求、货币等概念,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形成缓慢而流长。远在经济思想形成以前,伴随着文明的发源,在古希腊已开始对经济实践进行思辨。 古希腊最早研究经济的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色诺芬(约公元前430-335),他的著作《经济论》以对话的形式转述了苏格拉底的许多经济思想。《经济论》是论述奴隶主家庭经济的著作,其副标题是关于"财富管理的讨论",成为古希腊关于经济的代表作,其主要思想包括从使用价值的角度认识财富,维护自然经济,高度重视农业等。其他的哲学家,如柏拉图也在其《理想国》分析了分工、等级、公有财产等概念,而亚里士多德对经济的研究则已深入到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并第一次认识到货物有两种用途,一种是本身固有的,一种是交换产生的,这一思想被亚当.斯密发展成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即使是在西方哲学起源的古希腊,也没有以成熟的方法论研究经济现象,哲人仅仅是根据日常生活实践,提出一些关于经济的朴素推理和简单概念。 到了中世纪,经济学仍没有自己的独立位置,而是归属于神学,属道德神学或伦理学的组成部分。进入16世纪,经济学归入经院法学体系,虽然没有作为一个整体被论述过,但利息、货币等问题的讨论已是司空见惯了。而此时西欧各国大多已步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思想开始有了萌芽。

经济学流派试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流派 一、名词解释 1、科斯定理: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中,由于外部性具有相互性,产权初始的界定状态不会影响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化。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将引导外部性所涉及的双方进行产权的相互交易,使资源配置流向高效率的方向,从而导致社会产出的最大化。 2、货币中性:是指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际产出水平没有产生影响。 3、充分就业: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即没有非自愿失业。 4、逆向选择:由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5、滞胀:即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按相同方向变动,越来越高的通货膨胀率伴随着越来越高的失业率。 6、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7、价格粘性:价格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名义价格粘性指名义价格不能按照名义需求的变动而相应地变化。实际价格粘性是指各类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比有粘性。8、萨伊定律:供给创造了它自身的需求,更多的供给表示有更多的需求,需求量始终与供给量作同比例增加,总供给和总需求必然是恒等的。因而不存在需求不足,不会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和大量的失业。 9、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支出的初始变化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k=y/J ,其中Y 表示国民收入的变化,J 表示支出的变化 10、公共选择理论:是当代经济学领域中一个相对较新的理论分支与学说;它帮助人们理解和加深对公共产品、公共权力、公共选择等核心概念的认识,主要从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视角介绍国家的起源、政府的权利和义务、公共所有权、公共资源、公共政策、宪法、宪政、共和、民主和自由、市场与国家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或者简单地说,是将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法学、行政管理、公共政策等其他社会科学与政策研究领域 11、新剑桥学派: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发展到20世纪50~60年代时在英国剑桥大学形成的一个凯恩斯主义的重要支派。新剑桥学派以将“凯恩斯革命”进行到底作为自己经济理论研究的历史使命,强调历史分析,反对均衡分析;主张经济理论的统一性、反对折中主义。12、理性预期:在决过程中,经济当事人会充分利用他所获得的信息来进行对未来结果的预期。 13、拉弗曲线:描述税率与政府税收收入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当政府的税率较低,政府税收收入和税率同方向变化,即税收随着税率提高而增加。当政府要求较高的税率,政府税收收入和税率成反方向变化,即税率提高,政府的税收反而减少。 14、自然失业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二、简答题

神经语言学研究综述

神经语言学研究综述 1 引言 神经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门新兴边缘性学科。集语言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为一体,探索人类语言习得、生成、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神经语言学主要是研究大脑对语言信息如何进行加工、提取、编码,进而从这一系列过程中探索出人类语言与大脑的关系。神经语言学的研究将神经科学与语言学综合交叉进行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充满活力的未来。 近二十年来,在转换生成理论的冲击下,关于语言的内部结构和研究理论开始层出不穷。分化出了诸如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令人目不暇接的新分支,而神经语言学也是这些分支中的一种。但从现实观察来看,人类大脑的活动本身是一种微观活动,而人类的语言交际行为却是一种宏观行为,所以近年来神经语言学研究就是从这个看似矛盾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和探寻语言与支撑语言的神经载体之间的内在关系的。 2 神经语言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神经语言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国外对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一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早对语言学的研究是对失语症的研究。19世纪80年代,以布洛卡和威尼克为代表的两位神经科学家通过临床观察,分别发现了大脑左半球额下回后部的布洛卡区和大脑左上回颞上回后部的威尼克区对语言功能的影响。进而研究出了两个部位的病变将会分别导致布洛卡失语和威尼克失语。这一时期被称为神经语言学的萌芽时期。19世纪90年代是神经语言学的独立时期。这一时期对对失语症的研究开始有了比较系统的语言学理论的支撑。这一时期的标志就是在失语症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语言学理论,即研究目的发生了变化,有了语言学的内容。其中比较著名的神经语言学家包括索绪尔和雅克布逊。其中,索绪尔为了探索失语症在语言习得中的生理基础,专门发表了《儿童语言、失语症和语音的普遍现象》。雅克布逊为了把结构主义音位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儿童学习语言,以及语言在一定情况下遭受干扰以至丧失的规律。专门发表了《儿童语言、失语症和语音的普遍现象》专著。19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神经科学与语言学的进一步靠近,国外对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慢慢走向成熟,逐渐形成了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和语言学。其中最有名的是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期末考试题 答案

通货膨胀: 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胀。 流动性偏好: 是指人们在手边保存一定数量货币的愿望,它是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引起的,流动性偏好又称被为货币需求。与其他资产相比,货币是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人们用货币很容易与其他资产进行交换。正是这种流动性,人们对货币产生偏好。产生流动偏好的动机主要有三种:一是交易动机,二是预防动机,三是投机动机。 费血方程: MV=PT 该式也可以表示成P=MV/T。式中,M表示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的平均数量;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该方程式表示货币数量乘以货币使用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 消费倾向: 指消费开支占收入的比例。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消费支出占收入增加支出的比重。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必须型消费是指日常生活必须支出的消费。 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即货币学派,是在传统货币数量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流派,货币学派的领袖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教授。货币学派继承了货币数量理论的传统,重视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建立了货币分析的经济模型,强调货币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以货币理论为基础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货币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的基调是经济自由主义,强调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 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复杂而深刻的经济根源。 首先,凯恩斯经济学是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大经济危机。这次大危机震撼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所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经历了长达4年之久的大危机后,又陷入了长期的特种萧条之中。西方国家成这次大危机和接踵而至的特种萧条为“30年代大萧条”。面对着空前严重的危机和失业,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不再欣赏那种否认危机和失业的可能性的传统经济学,而是希望出现一种新经济学,这种新经济学要承认危机和失业,但不要承认危机和失业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要论证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防止危机和失业,而不要只是空泛议论;要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而不允许任何转向马克思、转向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潮存在和蔓延。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1929——1933年大危机的直接产物。 其次,凯恩斯经济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在大战其间,这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带有非常时期的军事性质。面对着迅速发展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希望一种新经济学,要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干预主义;要讲“一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不要只讲“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要维护国家垄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