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走向是什么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走向是什么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走向是什么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走向是什么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走向是什么?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始终努力实践着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课程改革之初,一些专家过于强调“先破后立”,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方法被否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虽然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或正在发生转变,由于否定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和方法的同时,未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在实践中借鉴或运用的教学方法,使得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较难实现根本性的改变。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的因惑是: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理念变为切实可行的教学行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走向是什么呢?

一、牢固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

(一)明确目标,为学生打好文化和精神的底子

首先,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首要功能。明确语文学科的首要功能,就是要弄清楚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如果我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模糊不清,势必会在思想上引起混乱。

那么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呢?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由来,进而说明了它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的功课,再次强调“听、说、读、写四种本领同样重要”。吕叔湘先生在书面发言中也强调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说它是“学习一切科学、一切文化的重要工具”。可以说,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它的基础工具性。语文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

其次,要赋予“语文双基”以时代内涵。即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当然,时代发展了,我们的对语文学科“双基”的认识也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根据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语文学科应着重从两大方面为学生打好基础。

1.打好文化的底子

(1)获取语文字、词、句、篇基础知识,有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2)有初步的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

(3)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初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等。

2.打好精神的底子

(1)有阅读的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位。

(2)学会与人合作、与人相处。未来社会人与人之间少不了竞争,但更需要合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和睦相处和正常交往的思想、能力;

(3)具备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健康的个性。这是影响和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根本因素。

(二)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在课程改革中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地关注的一个热点。但是,语文教学常常受大形势所左右,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去语文教学往往偏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研究,忽视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又出现了另一极端倾向:不够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又是搞合作学习,又是用多媒体,又是让学生表演,又是做游戏,语文学习的目标不明确、不落实。究其原因,他们把主要精力都用在这些形式上了,而忽略对语文学习目标的把握。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应该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来体现,来落实,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训练之外。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强调一方面而排斥另一方面,也不能任其成为语文教育的“两张皮”,各走各的道。

二、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要实现这一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关键之一。

(一)正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是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要防止由过去的教师牵着学生走、串讲串问、一问到底,费时低效的教学状况,变成放任自流或教师被学生牵着走的、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无所适从的局面。我们应当把教师的活动压缩到最低限度,但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学生读书不会断句、书读不通顺,就需要教师进行示范朗读;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适时给予归纳、总结,放得开还要收得拢;学生学习遇到困难、进行不下去时,需要教师及时帮助。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树立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正如有的

教师所说,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语文教学改革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大家教学时要有这个意识,只要努力了,意识加强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会得到改变的。

(二)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提出,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扬弃。这一理念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给语文课堂面貌带来了生机。但是,教师在贯彻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理念时,也存在一些误区,值得大家思考。

首先,既要重视探究性学习,也要打好语文基础。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语文作为母语,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让学生掌握一些语文知识,认识和了解一些语言现象,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减少甚至避免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上的混乱或错误。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字写不好,书读不好,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打不好语文的基础,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就得有时间让学生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还得有时间用来开展相互讨论等等。而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教学中一味强调探究,势必影响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

其次,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都是有益的学习方式,二者应该优势互补,不可偏废。现在一些地方上观摩课,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都课改了,你怎么还像以前那样上课?”“这节课没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似乎探究性学习就是先进的,接受性学习就是落后的。这实在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需加以改正。

第三,探究性学习不能只重形式,更要注重实效。语文教学如果过于追求探究性学习这一形式,而忽视课堂教学的效率,那就会走进死胡同。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目标引导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引导他们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三)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要以省时高效、减轻负担为标准。用最佳的形式,用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组织学生学习,通过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达到听懂别人的话,说好自己的话;读懂别人的文章,写好自己的文章的目的。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40分钟要效率。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教科书以及课堂上创设的语言环境,在教师的主持、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师生与作者和编者之间、师和生之间的语言的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沟通。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教科书的理解、把握和处理,凭借文本提高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作远离文本进行过度的发挥。同时我们要克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形式主义的东西,那种超越教材、超越课堂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会让广大一线教师无所适从。多年来,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已经深入人心。

三、学语文用语文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主动参与性”是21世纪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又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活动环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

学生在课堂上从事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凭借是教材。所以,教师应充分开发利用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以此为着力点来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要鼓励学生熟读、精思,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要启发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去体味,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引导他们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方法,丰富语言积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提高语文水平。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于语文实践之中,做到学语文与用语文的有机结合。要在语文实践中不断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既要多读多写,又要掌握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创造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构建,提高他们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同时,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注意加强课内语文学习和课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和学生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四、继承传统的优秀语文教育经验,在继承中发展

现代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语文教育现代化,但强调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并不等于就要割裂传统。语文教学改革一方面善于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又勇于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糟粕进行批判,同时善于吸收先进的西方教育思想,代之以新观念、新方法。

改革是要抛弃以往一切不合理的东西,绝不是全盘地“自我否定”。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不是截然对立的;旧的并不都是落后的,新的并不都是好的。比如,我们今天提高了口

语交际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古人早就提出了“不学诗,无以言”,并把它列为语文学科基本功能之一;再如,电脑速度快了,有些方面却退化了,如,人类的思维、阅读的兴趣、阅读的习惯、汉字书写的质量。

对于传统教学中的好经验,要重视继承与改造。有些要根据现在出现的新情况,融入新的思想与方法,不断地丰富,推陈出新,促进其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例如,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一条基本经验是“多读多写”。提高学生的读和写的能力,离不开读写实践,但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改进读写训练、提高教学效率,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是当前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又如,“背诵”,背诵是积累语言材料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在小学阶段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好文章很有好处,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但“背诵”也要得法,我们不能回到私塾时代不给学生任何指点、让他们摇头晃脑、一味地死记硬背许多不知其意的东西,这样做是与当今教育目标相违背的。

小学语文教学要不断改革,要不断创新。改革需要循序渐进,不要轻易否定过去的一些经验,要总结过去的做法,哪些是好经验,哪些已不符合当代要求。要改哪些不符合当代要求的思想、方法,对于一些问题的处理要有辩证观点。语文教学改革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优秀语文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健康发展。完整、正确地认识传统,可以使我们更清楚改革的起点和目标,减少盲目性和重复劳动,也可以减少改革中遇到的困难与阻力。

五、要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课后推荐阅读相关读物,以增加对作品背景和主人公的了解,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当前语文教学改革,有的课游离了文本的学习,成了自然课或社会课;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忽略了如何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选择、整理和利用。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体会

第九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浅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体会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学段:小学学科:语文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课程改革的实施,使教师的角色的到重新确立,也赋予了教师角色新的特点,教师专业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也有所改变。关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语文教育专家们在各种媒体上已经发表了多篇论文,论述深刻,阐释清晰。因而,本文主要是结合本地的小学语文教学教研实践,第一,谈谈对语文课程目标的认识,第二,就实现课程目标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教师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专业素质教学新课程 课改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我们知道,课程目标对于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改革语文教学,首先要对语文课程目标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而当我们把《课标》精神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结合起来思考时,就会对语文课程目标有一个准确的认识──那就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我们知道,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而整个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不同学科的具体目标来完成,所以,语文课程目标是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相一致的。《基础教

高中语文新课改论文

高中语文新课改论文 作者:127添加时间:2010-3-30 9:54:52 语文是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充满魅力,就在于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以及解读语文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 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给别人的印象就是老师在不断地对每一篇文章的字词句进行不厌其烦的讲解,而学生就是大量地背诵,花的时间多,但成效似乎不大.学生普遍对学习语文兴趣不大,觉得学的东西与考的东西不一样,没有能意识到学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有的学生到了高三,对其他科目的一些题目不能很好地理解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但可惜已错过了培养的时机. 针对这些情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考虑和设计的.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应只停留在"知识","技能"这个技术层面上.语文要关注学科目标,更要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目标,即关注课堂上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时内心的灵动,关注学习时呈现出的态度与责任,包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宽容合作的人生态度等. 按新课标要求编制的新教材,它的新并不在于课文篇目上的全新,而是在单元设计上的新尝试,结合新的教学方法,能很好地使语文教学达到以上的目标. 使用新教材,老师备课可以说不再轻松,但使用新教材,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语文学习可以赢得学生的欢迎. 曾经听一位使用了新教材的老师这样说:"新教材新在哪里,不就是把原来一本书的东西分开两本书印,还不是和以前一样教." 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要很好地使用新教材,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目标,作为老师应先更新教学思想,而最根本的,应从教学方法上作出改变. 第一,新认识——领悟新教学目标 现在的语文新课程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首先,教学目标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 "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 其次,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还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再次,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生动情境来满足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需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使用新教材并不是简单的换一本书,而是要更换整个教学的理念. 第二,新教材——新理念的载体 新教材的新并不单纯在于课文篇目选取上加入了新的元素,更是整本书单元结构上的新,新教材设置的单元活动和交流活动是承载以上新理念的载体,这样的设计使得老师在教学时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学生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习语文不再是死记硬背,而确实是多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三,新教法—— "新"的核心体现 教育专家钱梦龙曾经说过:"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培养人格完善,能够终身学习的人. 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改革的核心应在于课堂教学方法,把以往那种呆板的讲授,变成一种活泼的,灵动的享受.而所谓教法的新在于以下几点: 其一:整体运作,能力情感全面考虑. 整体运作首先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一册书的内容全盘考虑,注重如何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并进行知识积累,其次,更要注意每一个单元里各篇文章的内在联系,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单篇进行讲解.

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访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教学 研究中心吴忠豪教授 【吴忠豪,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小学《语文(实验本)》教材主编,教育部“国培计划”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首席专家,出版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行动研究》等著作。】 课程内容长期困扰语文教师 中国教师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备受诟病,尤其是对教材的批判比较集中,从《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在博客上炮轰小学语文教材,到郭初阳等出版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现象。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吴忠豪:媒体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教材的选文方面,比如一些课文内容缺乏时代特点,一些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没有选入课文,有些课文语言质量不佳,有些课文选作教材时加工修改不当,等等。不少意见我认为是有道理的,语文教材选文质量确实亟待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我认为,我国语文教材的核心问题主要存在于教材的编写体系方面。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教材只是“例子”,教材选文解决的只是“用什么教”,而“教什么”才是教材编写的关键。我国语文教材存在的最核心问题是缺少结构化的语文课

程内容,导致“教什么”模糊不清。课程与教学论认为,“课程内容”是指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就语文教学而言就是这篇课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为有效地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就语文教学而言就是“用什么来教”,或者说是用哪篇课文来教。一门成熟的课程,必须有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否则这门课程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纵观我国除语文以外的各门学科课程标准,均以大量篇幅表述这门学科的“课程内容”,具体而明确规定这门课程究竟应该教什么。比如数学课程标准正文部分总计33页,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占3页,而第三部分“课程内容”占了18页,也就是说数学课程标准有将近三分之一篇幅是在表述这门课程应该教什么。由于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缺少对课程内容的系统研究,因此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包括教学大纲)历来缺少“课程内容”的具体表述。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注意到这个问题,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改为“课程目标和内容”,但对各年段达到课程目标所需要教学的“课程内容”仍缺乏具体表述,这就导致语文课程究竟“教什么”一直不能得到解决,使得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以把握。当下语文教材提供的课文,只是解决了“教材内容”问题;至于每篇课文“教什么”即“课程内容”,基本是凭执教者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判断、

幼儿园课程改革之我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612446995.html, 幼儿园课程改革之我见 作者:王鹏 来源:《黑河教育》2007年第04期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课程设置也随之发生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末已初具体系的“六科教学”,到90年代初的“综合主题活动”、中期的“目标发展体系”、末期的“五大领域”,再到21世纪的“方案教学”、“多元整合课程”。这些都使幼儿园课程改革进入新时期。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先生在评价“课程”时曾这样说过:“课程是教育中最重要、最繁难、最易被误解的教育问题之一。”这句话完全适用于幼儿园课程。没有接触幼儿教育的人会认为幼儿园课程只要在理论的基础之上加以实践,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其实不然,因为幼儿园课程涉及了很多理论和实践,以及如何把握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有宏观的、有微观的,显现出的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所以说,幼儿园课程改革,绝不是一场运动,也并非是几道行政命令,也不是某些“专家”、“权威”所发出的口号或倡仪,更不是幼儿教师付出满腔热情和努力就能实现的。我们工作的弱点在于,习惯于听从“专家”、“权威”人士的话,只要从他们口中说出的话就被当作“真理”,就会“照本宣读”,被幼儿园管理者当作行动指南。实际上幼儿教育课程改革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权威人士发出的声音最容易被误解为“真理”。也就是说,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难点之一,就是理论并不等于实践,过分在乎理论的“先进性”,有可能导致幼儿教育实践的“不可操作性”。幼儿教育实践应着眼于最优化地解决问题,着眼于“行得通”,而不应过多考虑是否与“正确”的理论相符。 如果一项研究、一次改革,脱离实际,离开根本,那么注定是失败的。目前,许多幼儿教育方面的新观念、新名词是脱离教育本质而被凭空创造出来,被称为“高深的理论”,缺乏基于幼儿教育实践的行动研究,没有任何的指导意义。这样的教育研究不会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推进起任何的作用,反而会让园长和教师们困在“雾里看花”的现象中,花费了很多精力,却失去了方向,不知如何适从。尤其是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如果失去了可操作性,将会起反作用。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幼儿园课程研究的情境性和现场性非常容易被忽视,如果研究的结果让我们不知所云,只有动听的理论却无法操作,那么幼儿教育课程改革还不如不改。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儿童的全面发展,幼儿园课程改革要立足于中国文化。在我国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分布着不同层次的幼儿园。在数量众多的学前教育、早期教育机构中,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与安排发生了巨大变化。幼儿教师学会尊重幼儿,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特别是满足幼儿对游戏活动的需要。例如,许多幼儿园班级里设立了活动区域,使得幼儿的自主活动增多了。我们应该将有意义的教学改革更好地加以总结和推广,形成富有园本特色的“园本课程”。推广时要注意弄清“园本课程”的概念、原理和运行机制,不能误以为“园本课程”就是将正确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幼儿教育实践的最佳途径。我国的幼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根本思想武器.在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课改的实施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施课改的关键。有人说教师是演员,也有人说教师是导演,不论怎样去解说,教学活动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在教师、学生、教材、生活这个多边活动中,教师所担当的角色也是很重要的。语文教学就像是一部电视连续剧,教师只是尽职尽责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收视效果。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应该是语文老师应扮演的角色。通过两年的课改实践,我有下面的几点体会: 一、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新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器,教师也不是输出系统,而只是引导者,学生与教师处在平等的地位上,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实现了由接纳知识的容器向学习、探求、自主发展的主要角色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重在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有兴趣地积极进行询问、探究,找到答案,在原有的基础上达到扩展,从而产生新的驱动力。所以,教师一定要努力去转变观念,与时代同步,使语文教学研究和改革深入的发展下去。 二、语文教师要扮演好各种角色 1、做好“导”的角色和“指路人”的角色 如何看待传统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应一分为二地去看。在字词教学和基础知识教学中,传统教学有独创之处,这一点我们不但不能丢弃,还应发扬广大,以灵活多样的新颖的形式来充实它。因为字词的学习和积累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得一部分,也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那种把一篇完整的文章弄的支离破碎,以所谓的深入浅出的分析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教给学生语文知识为目的,采取填、灌的方式更是不可取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从而形成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导”和“指路人”的角色。 2、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钥匙的角色。 教材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只学会教材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所以,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要不断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 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 怎样才能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呢?一是培养学生自由的阅读,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读物之外,不管科技、历史、社会等都可以读。二是做好阅读指导,如怎么选书,怎样看书等教师都要认真指导。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习惯,记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 3、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 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语文理论知识,我们要加强文学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修养。首先在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

《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心得体会

《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学习心得体会 阳城镇中心小学低年级语文组 在20XX年2月27日,我们阳城镇中心小学低年级语文组组织了全组教师学习了崔峦老师的《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使全组教师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同时也加深了对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使全组教师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

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己有。一味地读,一味地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改计划教学内容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改 计划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改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第三次全教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探索出一条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新路径;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工作思路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注意新课导入新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陈静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计划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计 划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计划 基础教育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的未来。课程改革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和重中之重。上学年我校在起始年级启动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经过一学年的积极实施,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本学期,我校要继续在上级行政、业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认真学习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并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为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扎实开展各项课改实验工作。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水平。 工作思路: 一、加强学习培训,扎实开展研讨活动。 我们要继续重视课改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切实转变教学观念,要用新课程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课改实践活动。 本学期的活动分二个层面进行: (一)新课程实验年级教师的学习培训研讨活动。 实验班老师上岗前都要接受‘通识培训”和“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培训,并做到“耳到、手到、眼到、口到”,即听好课,做好笔记,学习有关课改材料,做好实验研究的课题准备。我校计划于期初阶段开展全校性的学习研讨活动、为期八周。每周五下午第二节课后为集中学习时间,整个学习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学习(3周)。教导处向全校教师转达《决定》和《纲要》的精神,使教师对课改精神及学习内容有初步认识。 第二阶段:分散学习(4周)。组织教师学习《决定》、《纲要》、学习《课程标准》观看新课程通识培训、实验教材培训录像带。全校教师分组学习讨论,联系实际谈学习,谈心得体会。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研究、交流制度,每两周组织一次课改实验的专题教研活动,相互交流做法,推广经验。 第三阶段:总结与思考(2周)。每位教师写学习心得体会,并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交流。教导处对本次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并提出今后的工作思路。要继续做到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每两周一次研讨活动。分管校长、教导要始终参加实验教师的活动,要加强对实验工作的领导,决不放任,要注重活动的实效性,切实解决实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做到每次活动都有所得,要及时推介实验工作中的好经验、好方法。 (二)全体教师的学习培训研讨活动。业务学习活动要突出新课程的学习、研究、实施。形式要多样,要集中精力重点研究课改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每次活动前要进行详实的安排布置,要确保人员到位、内容实在、时间保证。每一位教师要在积极认真参加局及学校组织的有关学习、培训、研讨活动外,更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并注意做好学习记载,以确立新课程理念,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要求承担课改任务的老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和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全面实施新课程。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主阵地,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仍然会扮演主要角色,所以我们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上。校长室、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2009-10-12 15:47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究竟应是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它和传统 语文课堂教学有什么区别?本人围绕这方面的问题作了一些探索。现结合案例来谈一谈。 一、案例 课题:古诗词鉴赏复习课 年级:高三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步骤和答题模式 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先请同学回忆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教师板书。然后下发两首古诗,把班级同学分成两大组四小组,要求两个大组各自研究一首诗,先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弄懂诗歌,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考纲要求各小组设置2—3道题目,并附有答案及详细的评分标准。接着研究同一首诗歌的两个小组进行竞答,甲小组提出问题,乙小组回答,甲小组评判并打分;乙小组提出问题,甲小组回答,乙小组评判并打分。这样进行两三个回合,评出最佳设题小组、最佳答题小组、最佳答题能手、最差答题小组。对最佳的进行奖励,奖励可以是一句名言,一幅画,一个本子等;最差的要惩罚,惩罚可以是诵读一首诗,或在鸡蛋壳上画一个笑脸,或在树叶上抄一首诗等。最后教师总结,对两首诗作一简短的分析,对古诗词鉴赏的要领进行重申,对这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一点评。 二、分析 这堂课有下列几个特点: 1.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常常以教师讲解为中心,运行的是一种师对生的单向传输,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给,学生收。教多少,学多少,不教则不学。即使以学生为主体,也是以教师为主导下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平等、没有民主,只有权威和专制,只有传授和被动接受。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消磨,甚至被扼杀。而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师与生的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强调的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像这一课,教师完全处于次要地位,整个课堂由学生自主组织,自主参与,自主评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高。积极性、主动性高了,学习的效率就会提高,获取知识的技能就能得到加强,也就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所以,教师一定要舍得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鲲鹏小语常新涛 连续两天的活动,让我对当前小语教学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昨天,我们一起观看了吴忠豪教授的讲座《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而今天,我们观看的是采荷一小教育集团校长、浙江特级教师王红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二年级《玲玲的画》一课。如果说,昨天吴教授的讲座让我们对语文课程改革方向仍存在很多困惑的话,今天王红老师的课则从实际教学的角度想我们诠释了吴教授讲座的精髓——即“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把握。 吴教授在博文中这样写道: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功能的阐述,我们可以把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划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从哲学层面看,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这类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性,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就能为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并且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语文这门课程。如此,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是被我们

一线课堂所忽视的。于是,语文课程观念也就很难形成。也许是我们经历了太长时间的“内容分析式教学”,也许是我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太过关注“课堂的人文”,才致使我们对本体性教学内容重视不足。比如我们的教参,也比如我们常态课,其中设计的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均有意无意地指向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致使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弱化。 再结合王红老师的课堂教学来重新审视吴忠豪教授的讲座内容,确实让我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本体性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是可以融合的。 语文教学不仅肩负着“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教育”,肩负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肩负着“培养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等语文素养的形成”。为此,我们的教学目标不是简单的通过阅读、理解来体会情感,发现主题,而更多的是以教材为例,学习例子中的语文知识、指导学生的语文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 当然,我们之所以提倡“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回归”,是因为当前一线教学的教学朝向依旧存在于人文精神,对语文本体性内容关注太少。但是,我们并不是要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排除在外,而是要去思考、研究“如何将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让我们的课堂既扎实有效,又灵动温情。 王红老师执教的《玲玲的画》扎根于“识字学词、朗读指导、感悟语言、发现形式”等方面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同时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读、悟之中,让整个学习语文本体的过程,又充盈

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改革

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改革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问题中,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摆在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然后结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改革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新课程 要善于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精思多问,何况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感叹的惊奇过程。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原本充满了人性美、人情美和语言艺术美的风光蕴籍的华章,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积极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感受到文学作品带给人的崇高的审美趣味和愉悦的审美感受力,必将加速学生精神自由的回归,加快人文价值体系包括理性道德、个人信念、审美趣味的回归,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管理,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感等会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重要的,而且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但是,在初中语文

教学中,我发现出现了许多的教学问题,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新课程改革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要,不仅搭建了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而且也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产生了对科技的崇拜,而对人的情感普遍漠视,这就导致了人格发展的苍白和道德教化功能的隐退。由此引发了人的价值信仰危机和道德没落。作为塑造学生灵魂,培养学生,启蒙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语文教学在新世纪挑战面前应该做些什么,对在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是一种挑战。从语文教学现状来讲,我们的教学仍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这就很大程度停留在口头上。在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中,我们需要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反思,以便对新课程产生的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一)德育的渗透力度不够。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人文学科。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的目的,教导学生从而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个价值观。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虽然我们经常倡导作文要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 新课改的以后,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为了使全体教师能领会新课程思想,迅速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意识转变,使新课程培训上一个新台阶,我校通过远程培训,网上观看新课改的录像讲座,我们进一步走入了新课程,从中获取了许多课改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意识到课改的设想最终要靠教学实践去实现、去完善,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

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几个方面

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 过去的教学目标过分强调思想性文学性,强调知识的传授,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培养上收效甚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以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种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朱自清的《春》这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间写得好的句子,并运用“我认为——句子(或词语)写得好,它好在……用……的修辞,写出了……”的句式,说说你为什么认为它写得好,有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读得很有感情,更多的同学赏析得非常具体、合理,这样,学生的语言丰富了,良好的语感也逐渐的在培养。周末,我还布置了作业: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找春天说春天”为话题,让学生在自己家乡找不同的观察点,如有的小组重点观察池塘里的水,有的小组重点观察花草,有的小组重点观察树木。在课堂上先问问大家找春天都找到什么,再互相发问。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些男同学带来了柳枝、桃花,有的还带来了小鱼,用实物来说明这是他们找到的春天,我首先肯定了他们善于发现生活,同时也告诉他们: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不要乱攀摘花草树木。看到他们羞愧的低下的头,我想他们的品德修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是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产生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意识的强化活用,形成教与学的互相推进。这与过去的那种过分强调教法,强调老师在一堂课中的主体地位是不一样的。以前我们研究的是“这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怎么安排才能把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而现在我们应该研究的是”怎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知识。还是结合教学实例来谈一谈。在教学蒲松龄的《狼》这一篇文言文时,我先指导学生利用课本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把全班分为6个小组,分别给每一个自然段配上一副插图,小组成员很积极,会画的拿起笔画,会写的为插图题小标题,连那些平时对语文兴趣不大的同学也热烈的参与讨论,出谋划策。同学们在激烈的争论和探讨中间,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要远远强于老师空洞的说教。看到这样的课堂,我感觉很欣慰,既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了以人为本,又将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并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体验,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达到了目的。 三、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大语文教育观 “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社会是个大课堂,教材要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而新课程标准下,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如课外阅读,书法训练,诗歌背诵,看电视报纸等等都可以成为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改革

语文课程改革:反思与建议 ──中学语文高层论坛暨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第29届年会综述* 摘要:语文课程改革在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理性看待并进一步研究。反思当前的语文教学,以下几个关键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工具性和人文性不能割裂,脱离文本、架空语言的教学不足取;对“语文素养”概念的界定需要明晰;对话不等于谈话,教师的角色是“平等中的首席”;语文训练不等于语文“操练”;诵读是基于理解的一种声音表达形式,关键在于理解文本;语文教师的主体性不容漠视。关于语文教育体制、考试模式、选修课制度,也存在一些争议,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语文课程改革;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胡晓(1980—),女,江西新余人,课程教材研究所助理编辑,汉语言文字学硕士,主要研究现代汉语及汉语教学。 由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和江苏省无锡市教研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学语文高层论坛暨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第29届年会”于2005年11月12—13日在江苏无锡举行。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汕头大学王富仁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振彪,江苏省特级教师、锡山高中副校长唐江澎等在会上作了专题讲座。来自江苏、福建、上海等地的教研员、教师,以及语文教育媒体的代表共三百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对当前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了小结,重点对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反思及建议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偏废 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在语文教学领域旷日持久。当前,虽然关于语文科的性质以及对工具性、人文性的提法,还有不同意见,但大多数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提法基本符合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到目前为止最稳妥的提法。会议认为,不宜在术语上过多地纠缠,而是更应关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或者说,怎样教语文,才能够使学生既掌握语言文字,又受到思想、情感、文化的熏陶。 片面强调工具性的弊端已为人们所诟病。然而从当前不少理论研究文章以及某些公开课的倾向上看,现在的问题是,在突出人文性的口号下,工具性与人文性依然割裂,具体表现为脱离文本、架空语言,一味强调让学生空泛讨论课文内容,把语言文字上的必要训练视为“保守”。片面强调人文性带来的后果,正如一些教师所反映的:学生发言多了,思维活跃了,但是错别字也多了,基本功也差了。这对实验区的语文教学改革产生了负面影响,也使部分教师对改革产生了困惑。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开来,结果两败俱伤。 2.阅读教学的三个原则

初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的扼 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程改革 针对此积弊,鲜明的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的请 老师住嘴,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入了学生的心田, 于是学生终于拥有了一片畅想的天空。 一、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 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 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 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如此以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的发 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 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 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 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 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 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 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

小学语文课改经验文章

小学语文课改经验文章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 学中师生互动等,我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 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 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 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 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 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 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 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深钻课标,把握语文教学新理念。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 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 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 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 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 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 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

教学论文:浅谈新课改之我见

浅谈新课改之我见 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自从建国以来我国已经有过很多次课改,在上个世纪末,中央和国务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口号。新课改的主要目的就是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XX年9月,石阡县全面推进“生态心课堂”教学改革,成为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县之一。三年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改进、巩固、提升,其过程有困惑,有徘徊,也有不少收获和经验。在此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是什么?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育人质量。那么衡量“课堂教学效益”的标准是什么?概括起来就是“以学定教”,即以“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提升能力的程度”来评定课堂教学的效益。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不再以教师讲得多精彩、多深刻为标准,而是学生学得怎样为标准。它强调关注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情况。学生不仅要达成理解、记忆知识的目标,更应达成知识迁移、运用,提升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目标,还要提升学生对学科与社会生活和生命价值的关系的理解程度。

二、课堂教学改革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了什么,变了哪些? 1、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演)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点评者(裁判),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变配角。教师在课堂上的职责主要是点评、点化、点拨,要学会“倾听”,要大胆“留白”,要围绕课堂目标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要散得开,收得拢。 2、学生角色的变化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由“被动”吸收变成主动参与,快乐参与,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我的课堂我作主”的思想。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所占时间和空间由少数变多数。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知识,训练思维,锤炼语言,提升表达能力。 3、学生学习活动形式的变化在传统课堂模式中,学生学习形式更多地表现为被动“听”,各自“练”。新课改的学习活动形式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展示、合作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的点评、点化、点拨穿插其中,生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互结合。 4、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式的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让学生容易产生成就感,从而提升学科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课堂活动中的感悟、体验、展示,培育学科思维能力,明

相关文档